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

2024-08-06

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精选十篇)

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 篇1

一、寓理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中

要养成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将每种习惯的内容自始至终贯穿于各项活动之中,其目的是,使各项活动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在日常工作中应通过系统教学、游戏活动、生活活动、家长工作、环境创设五种途径,遵循将每种好的行为先让幼儿认识,再产生情感、端正态度,然后通过培养其能力和技能,最后变成幼儿自觉自愿的行动即形成好的习惯的原则,在习惯养成过程中,真正使幼儿变被动为主动。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关键在于幼儿本身,要调动起幼儿的积极主动性,让幼儿自我约束自己,能自觉按照各种行为的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如针对洗手卫生习惯的养成: 首先让幼儿结合看录像、听故事,有关不讲卫生、不洗手就拿东西吃,然后吃了肚子疼的图书、图片和有关资料,引起幼儿的情感共鸣。其次教给幼儿正确的洗手方法: 先挽起袖子,用自来水把手打湿,然后抹上香皂,手心手背轻轻的来回搓,然后用流动水冲洗干净,再用毛巾把手擦干。 幼儿在日常生活中不断模仿尝试,最终使其养成良好的卫生等行为习惯。

二、寓教育于一日活动训练中

一个人的良好行为习惯并不是一下子就形成的,需要有一个从陌生到熟练,再由熟练到自由化的积淀与形成过程。要完成这一过程必须反复训练,逐步强化,特别是对记忆能力、控制能力相对弱的幼儿来说,重复训练尤其重要。如有的幼儿在玩完玩具后,不能主动把玩具放回玩具柜的习惯,这就要求我们有意识的组织幼儿进行收拾玩具的练习,并多次重复训练,使幼儿养成在不用提醒的前提下,玩完后就能自觉、及时地将玩具放回去的好习惯。又如,刚入园的小班幼儿缺乏自理能力,特别是在中午进餐和穿鞋子方面存在着不良习惯,如大部分的幼儿不会自己吃饭,在家里是大人喂着吃,只有个别幼儿是自己吃的。还有一部分幼儿不能自己穿鞋子和衣服,针对此种情况,我们可通过多次强化训练,同时辅之以鼓励教育, 充分发挥同伴的榜样作用,让幼儿向能吃饭、能穿鞋子的同伴学习。当能力弱的幼儿有所进步时,再逐渐加以引导与强化。这样,既调动幼儿积极性又促使幼儿良好习惯的形成。

三、寓道理于家长的配合之中

一个好习惯的形成肯定离不开家庭的教育,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新《纲要》指出: “家长是幼儿园教师的重要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的原则,吸引家长主动参与幼儿园的教育工作。”根据这一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在多年的工作经验中,我发现家庭对幼儿影响非常重要,要养成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达到家园共育。特别是新时代的幼儿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倍受父母的娇宠,在家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公主和小少爷,想要什么家长就会就给什么,想做什么就会做什么,一些幼儿为此养成了诸多不良习惯。导致了幼儿不良习惯的养成,终身难改。针对这种情况,我利用家长会和家长接送幼儿的时候,向家长介绍培养良好习惯的方法,让家长知道习惯培养的重要性,讲讲幼儿园对幼儿良好习惯培养的目标与要求,特别强调注意家园配合,形成合力。再者告诉家长,由于孩子的可塑性、模仿性强,父母的言行举止养成教育,对他们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父母是他们的第一个老师。因此,家长要发挥表率作用,注意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另外,还要采用恰当的教育方法,要注意循序渐进。要用赞赏的目光去肯定他们活动中的积极因素,加以方法的指导,对孩子要多用赏识教育。

四、寓巩固于教师的言传身教中

在培养孩子某种好习惯的过程中,老师的表率作用很重要,老师是孩子最直接的榜样,老师的言行对孩子起着言传身教和人格的示范作用,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在被模仿、被学习,孩子身上的不少习惯就直接从成人那里模仿来的,如果老师言行规范,严于律己,从而才能以行为榜样影响教育孩子,反之则不利于孩子的成长,所以老师要加强自身的思想品德文化以及行为习惯的修养。如幼儿礼貌用语的使用,在幼儿园,老师不小心踩了小朋友的脚,老师主动向幼儿赔礼道歉,说声对不起。在幼儿入园时,老师主动与幼儿打招呼,问声小朋友好! 小朋友早! 并恰当地使用礼貌用语, 有的过程看似很平淡、很多余,但孩子在这个环境里生活,他们将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一旦某个幼儿表现好,或某个幼儿有了哪怕那么一点微小的进步,我们都要及时给予表扬,增强他们的荣誉感和自信心。教师的以身作则和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赞许,可以使成功的幼儿肯定自己,使其他的幼儿看有形象,学有榜样,这不但有助于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更是极大地促进了幼儿好习惯的巩固与提高。

五、寓常规于幼儿主动参与制定中

让幼儿自己参与制定常规,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要比老师强迫着去做效果要好得多。如幼儿户外活动时,如果没有良好的常规,直接影响到户外活动的顺利发展及幼儿的健康成长,尽管每次活动前我再三叮嘱,可还是有极个别幼儿不遵守纪律,我改变老师制定出条框,强迫幼儿去做的方法,在活动前我组织幼儿自己讨论出活动中应该怎样去做,不应该怎样做? 幼儿纷纷出主意,积极发言,如不捡石头,不捡棍子,不爬高,不打闹等,如谁犯了其中一条,就自己站到旁边去改。让幼儿主动参与制定常规,不仅使幼儿能自觉自愿地遵守常规,而且还会互相监督,自我约束,自我教育,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活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总之,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幼儿园工作的重中之重,比学习知识重要。它需要社会、家庭、幼儿园等方面的共同努力。同时,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非一朝一夕之功,必须要有一个形成的过程和一个良好的环境,以及给幼儿提供反复练习的条件,坚持做到持之以恒,最终能够促进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从而为孩子以后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摘要: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个人事业成功的前提条件。幼儿阶段是人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大脑结构和机能发展尤为旺盛,可塑性很大,是培养人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幼儿园工作的重中之重,比学习知识更重要,应该从多方面强化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为孩子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 篇2

(一)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采用孩子感兴趣的方式

1、利用游戏,养成习惯——喜欢游戏是孩子的天性,他们喜欢在有趣的活动中接受教育,在他感兴趣的游戏活动中,幼儿能按照一定的要求,约束自己不良的行为,限制自己不应该扰乱一定的生活习惯,让幼儿从小就知道生活一个集体里,就要有一定的约束力,不能随心所欲。如:站队时不能拥挤,不能大声喧哗,玩玩具时不能争抢别人的玩具,而且玩完之后会把玩具摆放整齐,不能撕书,不破坏幼儿园的东西。这些都是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形成的生活习惯。但有的幼儿不是很好地按要求去做,这就需要我们用心教诲。家长在家里也可以开展 “送玩具回家”等游戏。

2、结合儿歌,培养技能——在常规活动中,洗手、入睡、穿脱衣裤是最重要的三项。家长可以创编简单的儿歌引导幼儿复习巩固。如:洗手歌。

3、坚持正面教育,多表扬多鼓励——陈鹤琴指出:“积极的鼓励比消极的刺激好得多”。心理学上指出:愉快的情绪能促使大脑皮层建立一个兴奋灶,使学习保持最佳状态。幼儿会对自己正确的行为获得鼓励而为之喜悦,从而使好的行为习惯继续保持。家长可以引导幼儿帮忙做些家务,以激起其积极性,根据情况,把一些家务分配给孩子,孩子会因为发挥自己的能力,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上进心,使他们做得更好。

(二)反复训练,形成习惯

小班的孩子,他们基本上还没有很自觉的意识,所以需要成人的提示和帮助。所以,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关键在于“渗透”和“坚持”。从讲练的内容看,必须与幼儿的生活实际密切结合。如进餐方面,饭前洗手,进餐时正确扶碗、握筷,不随便讲话、大笑,保持整洁,不剩饭菜;饭后放好筷碗,漱口、擦脸、洗手等。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在平时提醒、督促,还可以结合孩子喜欢的扮家家的游戏中练习、强化。睡眠方面可以包括,睡前刷牙、洗脸洗脚、按时上床,能独立入睡以及脱下衣裤折叠整齐,放于固定位置等等。总之,与幼儿生活的每一环节紧扣,具体明了,保证幼儿生活作息有规律,爱清洁、讲卫生,有序和高质量。最终,会培养出良好的习惯。

谈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 篇3

一、向幼儿提出明确而严格的要求,但要循循善诱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适当地提出一些简单的日常活动规则要求,对于指导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具有积极意义。幼儿园各班的常规要求应从孩子的年龄特点出发,分阶段提出。每一项规则的提出,从一点一滴开始,由少到多,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由边教边帮到幼儿逐步学会独立完成,良好的班级活动常规自然水到渠成。因此,我们在向幼儿提出要求之前,必须先思考这种规则是真正适合幼儿的需要,还是仅仅为了教师自己的方便;提出的要求是否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教师是否站在幼儿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等。合理的规则更容易被幼儿所接受,愿意主动控制自己的行为变他律为自律。如小班幼儿,我们可以要求他们只要上课时不随意走动、下位就行。大班的幼儿就要求坐姿端正。

二、让幼儿在练习中慢慢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但要不断鼓励

幼儿的意志力不能持久,注意力很难长期集中。根据幼儿的这个特点,要采取不断鼓励的办法,矫正幼儿不良的行为。孩子非常关注教师和同伴的评价,孩子对同伴的评价非常真实且敏感,对教师的评价也非常在意。所以,一般情况下,在活动过程和活动结束时我们总要及时地进行评价。在评价中让孩子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如孩子存在行为规则方面的问题,我们让幼儿讨论评价,明确认识,共同寻求改进的措施等。在评价这个过程中,孩子不但能说出已有的要求和规则,还知道了不遵守规则带来的后果。这样可以促进幼儿进一步深化对规则的认识和思考,强化规则意识,促进行为习惯的养成。所以,在常规培养时我们必须要发挥好评价的教育功能,以促进幼儿规则的调整和完善。我们还可利用每个周五的下午放学前的半小时,进行每周幼儿行为表现的评价,让幼儿自己评价或者互相之间进行评价。只要某个方面表现得好,我们就发一朵小红花进行奖励。这样极大地激励了他们的表现欲,使他们知道自己做得好的地方得到了大家的认同。做得不好的要及时改正。

三、随时注意矫正幼儿任何一点细小行为的错误,并采取多种形式

幼儿往往从细小的过错中,慢慢地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发生这些事情:有些幼儿容易发脾气,躺在地上拼命用两只小脚踩地板,大哭大叫;有些幼儿喜欢玩某些玩具的时候,就要人家无条件的给他……对这些行为不能采取姑息的态度,听任它发展下去。对于幼儿来讲,他们的自控能力还是比较差,知道该怎样去做,但往往搞不清为什么要这样做,常常出现一些不良行为,或好的习惯得不到巩固的现象。如果一味单纯的说教是无济于事的。老师在班级常规管理中应多观察,及时发现问题,开展相应的活动有针对的逐个击破。他们知道的道理很正确,也很多,但在很多时候不能够正确的内化为自己的行动,这就需要教师在幼儿生活、活动的时候多多注意观察,并且要时时刻刻提醒其纠正不良习惯,使这些好的习惯真正地内化为自己的优良品质,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孩子也是有自尊心的,有时候当孩子儿错了。老师也可以通过故事、儿歌等形式来告诉幼儿哪些是不应该做的以及这样做会带来哪些不好的后果。让他们自己认识到错误,这样改正起来要比老师一味的指责要有用得多。

四、家长以身作则,做幼儿表率

幼儿有很强的可塑性和模仿能力。其实他们很多的不良习惯都是从家长身上学来的。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有着教师无法替代的作用。因此,常规教育的效果和家长的配合关系重大。所以我们应先召开家长会,把幼儿平时在园中的不良习惯告知家长。让家长知道良好习惯培养的重要性。只有从根源上找到病症才能以症下药。我们就要求家长在日常的生活中,树立榜样,指导家长配合幼儿园进行一致性教育,才能巩固幼儿的规则行为。让幼儿潜移默化地受到积极影响。

浅析幼儿良好进餐习惯的养成 篇4

一、为幼儿营造良好的进餐环境

进餐环境包含是外部环境和心理环境两方面的内容。良好的外部环境是指空间环境整洁、清新、安静、令人愉悦;幼儿食品形状可爱、色泽美丽、香味诱人, 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餐具要美观实用摆放合理, 便于幼儿取放。良好的心理环境是指膳食气氛和谐, 进餐过程中幼儿心情放松、情绪愉悦。在进餐过程中, 教师与幼儿共同营造一个温馨的大家庭的氛围, 师生之间要相互交流, 融知识教育、情感交流、行为与习惯训练为一体。

二、开展轻松、愉快的餐前活动

(1) 快乐而轻松的餐前小游戏。我们经常在饭前安排孩子们喜欢玩的游戏, 如“手指游戏”“音乐小律动”等。快乐的游戏总是会让孩子们以快乐的心情进入进餐状态, 十分有助于增进食欲。

(2) 有针对性的餐前谈话活动。我们也会请做值日生的幼儿来报一报当天的菜肴名称, 并请孩子们说一说这些饭菜的好处, 最后告诉他们今天吃的是营养特别丰富的菜, 多吃会长高、变得聪明, 看谁吃得又多又香。

(3) 引人入胜的童话小故事。可有针对性地选择培养饮食习惯的小故事, 如“大公鸡和漏嘴巴”“小花猫请客”, 通过生动有趣的儿童故事幼儿不仅能愉快吃饭, 而且还懂得了不挑食、爱惜粮食的道理。

(4) 正面激励法。根据幼儿“喜模仿”“爱表扬”的特点, 对一点点进步都给予鼓励, 一朵小红花、一颗礼仪小星星等, 都能调动幼儿的积极性。

三、利用儿歌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进餐礼仪

进餐时礼仪的内容是很丰富的, 为了让孩子们能随时对应检查自己的行为, 我们可以利用既简短又朗朗上口的儿歌来帮助幼儿进行记忆。例如, 饭前洗手的方法的儿歌:打开水龙头, 淋湿小小手, 擦擦小肥皂, 相对搓搓手, 手心对手背, 相互搓一搓。吃饭的正确方法的儿歌:手扶小饭碗, 手拿小调羹, 一口饭, 一口菜, 吃个饱。

四、加强家园合作巩固幼儿进餐好习惯

孩子的不良饮食习惯仅靠老师单方面的努力还是不行的, 家长也要积极配合老师的工作, 教师要积极指导家长积极参与幼儿的饮食习惯的培养, 引导孩子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在家庭膳食中, 为幼儿的全面营养做出努力。很多幼儿在家、园里的表现经常不一致, 在幼儿园里能保持良好习惯, 但在家就会变成另一副样子。为了使孩子的养成教育不流于形式, 克服幼儿在幼儿园习惯好, 回家又是老样子的问题, 我们采取了多种有效的手段。

(1) 注重与家长的日常谈话交流; (2) 设立特定宣传栏目; (3) 开展丰富多彩的亲子活动。

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 篇5

幼儿行为习惯的好坏是多方面的,有来自家庭的, 有来自幼儿园以及社会的.不同的侧面都会影响孩子的行为习惯.所以,我们的幼儿教师在幼儿园里要培养好幼儿的遵守纪律、有好的习惯是不容易的.首先,我们的幼儿教师要爱每一位幼儿,把孩子们当成是自己的孩子,还要有方法地引导和教育.带好一个新的班应从小班开始抓好常规工作.我以前总抱着一种观念就是只要我对孩子们好一些他们一定会听话、常规一定会好.其实,从事实证明是不对的.因为现在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在家养成娇生惯养、我行我素的坏习惯.家长们对孩子过分呵护反而会造成孩子依赖及没有纪律的坏习惯.在幼儿园老师如果不从开始就抓好纪律抓好行为习惯,后果就麻烦了.孩子们不懂得遵守常规,不懂得控制.以后老师在开展各项工作就会非常辛苦.孩子们养成自己喜欢说就说、做就做完全控制不了自己.老师在孩子面前没有了权威.孩子就不听老师的话.我以前带过一个班中班,曾经哭过.因为这个班的孩子非常调皮,不听老师话、返伴.气得我不得了.例如:上厕所随便跑步 打架,上课插嘴、谈话,不会收拾玩具等.屡教不改.老师也拿他们没办法.到了大班了,常规依然没搞好.从这个事实得到的启示.使我们以后能更好地开展教育工作,我对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谈谈我的见解.一、从孩子的点点滴滴抓起,在长期的活动中逐渐形成的,它贯穿于孩子一日生活的各个方面。我们应善于抓住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譬如,孩子良好的卫生习

惯是在他饮食、起居等活动中逐渐养成的,文明礼貌习惯是孩子在待人接物的过程中培养的,爱学习的习惯往往是在游戏中形成的,爱劳动的习惯是在自我服务和为他人服务的过程中培育的。正如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当然,作为老师应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以身作则,给孩子做出表率。如要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我们先要做到饭前便后洗手、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这样对于善于模仿的孩子来说必然受益匪浅。

二、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主动性

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就要把孩子本来不自觉的行为,转化为有意识的自觉行动。做为老师要细微地观察孩子,了解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根据孩子的特点确定培养目标,并善于抓住教育时机,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孩子尽快地从“要我做”向“我要做”转化。

第一,要持之以恒,不要半途而废。

良好的习惯要经过不断的重复。反复地实践才能养成。所以要坚持要求,日积月累孩子的大脑神经活动才能形成“定型”。这时孩子做起来会感到轻松、自然、舒服、愉快,主动地去做,慢慢形成了习惯。反之,他会感到紧张、压抑、难受不愿意去做,自然很难形成习惯。

第三.要注意方式方法,不要简单粗暴。

孩子喜欢受人鼓励、夸奖,如果总是换来批评、受指责,他情感上接受不了,会产生逆反心理。因为不良的行为往往会不自觉地表现出来,而好的行为则要十分自觉,必须克制自己的需求,这种抑制力要经过自身的努力才能实现。这时孩子往往表现的不会那么自然、轻松。

幼儿教学中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 篇6

关键词:幼儿教育;生活习惯;方法探究;问题探讨

所谓习惯,就是在生活中主动要求自己并坚持下去的规律和过程。幼儿教育过程中为有效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需要教师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渗透,让幼儿从心底认同并认真践行。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很多方面,不仅包括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也包括认真的学习态度。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让幼儿主动去要求自己,而不是被动地接受老师的安排,这需要合理的教育方法和技巧。

一、现阶段幼儿形成良好生活习惯的阻碍

1.幼儿被动接受教师的要求,产生抵触心理

在幼儿教育过程中,孩子往往被动地接受教师布置的任务,出于对教师的畏惧心理不得不勉强完成。这种教育方式与幼儿活泼好动、不喜欢被限制的特性相违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幼儿教师反复单调,苦口婆心地强调饭前便后洗手、注意个人卫生、将自己的物品放好,这样的“碎碎念”不仅不会促进幼儿养成一定的习惯规律,反而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很难有效达到预期的效果。

2.幼儿生活习惯的养成与生活实际产生脱节

在幼儿教育过程中,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与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就是为培养孩子的生活能力做准备。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了这一重要的环节,只是传统的说教,如此不仅不能给幼儿心中留下深刻印象,更不能有效调动幼儿的积极性,给幼儿生活习惯的养成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3.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过于急于求成

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需要一点一滴的积累,在不断的渗透中自然形成,但是,目前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往往急功近利,急于求成,想让孩子在短时间内形成良好的习惯,如果期间出现错误或者孩子投机取巧,教师往往不能理解甚至进行批评。习惯的养成需要一定的时间,更需要幼儿慢慢地适应,反之,如果教师对孩子要求过高,则会让孩子感到压力,并失去信心,对于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可谓得不偿失。

二、幼儿形成良好生活习惯的具体对策

1.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让幼儿主动形成生活习惯

在幼儿教育过程中,为有效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需要教师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让幼儿在学习、生活以及游戏中不断完善自己,形成良好的习惯。针对幼儿的特点,他们喜欢在游戏中学习,不喜欢传统的说教,因此,教师可以创设生活情境,使得孩子在轻松的氛围中获得进步。比如说,教师可以组织幼儿玩过家家的游戏,在游戏中幼儿会帮助娃娃折叠衣物,给娃娃洗手洗脸,把凌乱的娃娃家收拾得整洁干净。另外,教师还可以在午餐时间播放相关的幼儿歌曲,如:香香饭菜一大桌,系好围巾拿好勺。不说不闹不乱看,一心一意把饭吃等。这样的方式既激发了幼儿的兴趣,又起到了有效的作用,使得幼儿在不知不觉中体会到生活中良好习惯的重要意义,可谓事半功倍。

2.培养幼儿的生活习惯,需要从生活中的小事着手

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要有意识从生活中的小事入手,通过鼓励和赞扬帮助幼儿学习和保持良好的习惯。比如,我们要表扬将玩具放回原处的孩子,肯定幼儿的行为,并让其他幼儿向其学习;手工课后引导幼儿清理自己的手工垃圾,完成后给幼儿发一些小奖品作为表演。如此,就可以无时无刻地提醒孩子自觉保持好的习惯,让幼儿养成正确良好的生活习惯,也就在无形中种下了优秀的种子。另外,言传身教也很重要,教师是幼儿的榜样,通常幼儿都会以教师的一举一动为标准和学习的榜样,因此,教师应该严格要求自己,让幼儿在教师的影响下,在不知不觉中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3.鼓励幼儿,在可以承受的范围内进行习惯培养

幼儿教师应该用爱和理解去引导幼儿不断完善自己,要在幼儿可以承受的范围内进行教育,否则,会给孩子带来一定的压力,也会影响幼儿对于生活习惯的理解,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是一件令人快乐和开心的事情,绝对不是一个任务。幼儿毕竟还是孩子,教师要用包容的心态去引导孩子,即使幼儿做错了,也要耐心地分析原因,帮助幼儿逐步提高能力,鼓励幼儿不断突破自己,增加自信,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

总之,在幼儿教育过程中,为有效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需要教师以身作则,在生活中渗透正确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以多元的、趣味的教育方式,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参考文献:

[1]杜长娥,张红丽.“幼儿良好生活习惯养成研究”综述[J].山东教育,2013(Z3):36-39.

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篇7

一、言传身教, 发挥教师的榜样作用

教师在对幼儿的教育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对于幼儿园的孩子来说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与模仿性, 外界或好或坏的行为都会对他们产生影响。作为与孩子接触最为直接和密切的教师更是对幼儿的行为习惯养成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因此教师不仅要注意言传, 更要发挥身教作用, 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 才能成为幼儿学习的榜样, 令幼儿耳濡目染, 在无形中形成良好的习惯。如果只重视言传, 只是从理论层面告诉幼儿要如何做, 自己并不这样做, 幼儿就会产生认知冲突, 缺乏判断力而陷入迷茫之中。只有言行统一才能让幼儿在模仿中不断强化, 以转化为自身的自觉行为。如要让幼儿养成文明礼貌习惯, 教师就要首先成为幼儿的榜样, 当幼儿早上来园时主动与幼儿打招呼, 离园时和幼儿说再见, 这样幼儿在来园与离园时自然也会主动和老师、家长打招呼, 在其他场合也会主动与人打招呼。

二、多样活动, 激发幼儿的参与动机

幼儿年龄小, 单纯的说教不仅不能激发幼儿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不利于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 还会适得其反, 使得幼儿滋生一系列的消极厌倦情绪, 甚至会对幼儿园失去兴趣。为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 以多样的活动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激发幼儿强烈的参与动机。幼儿的认知与思维处于形象阶段, 画面、色彩比起文字与语言更有吸引力。为此我们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制作视频短片, 让幼儿在观看的过程中正确认识自身的行为,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要让幼儿学会基本的礼貌用语, 做一个讲文明、懂礼貌的孩子, 我们可以为幼儿播放影像资料《来客人了》, 这样比起教师的讲解更有吸引力, 更能让幼儿进入特定的场景中, 通过认真观察, 明白如何接待客人, 要做哪些事, 说哪些话, 进而使幼儿学会礼貌用语、文明待人。同时教师还可以拍摄幼儿在幼儿园和家中的照片与视频, 熟悉的人物与画面更能引发幼儿的关注, 增强教学的真实性与熟悉感, 更能吸引幼儿主动参与其中, 更加利于幼儿对文明礼貌的理解与运用。

三、角色体验, 提升幼儿的认知水平

幼儿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来自于亲身体验的感受更为直接和深刻, 因此要想让幼儿深刻地理解,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就必须要为学生创设更多亲身体验的机会, 让幼儿进入特定的角色与真实的场景, 这样不仅可以激起幼儿参与活动的主体性与主动性, 而且更能让幼儿在亲身体验中进行内化与提升, 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让幼儿来玩过家家的游戏, 分别扮演爸爸、妈妈, 再现父母工作与做家务的场景, 带领孩子一起出游, 等等, 这样不仅可以让幼儿在活动中体会到父母对自己的关心与热爱, 体会到父母的辛劳, 从中感受到浓浓的亲情, 更可以让幼儿体会到家人该如何相处。这样的活动集信息的输出与输入于一体, 所取得的效果比起教师单纯的讲解要好。

四、家园合作, 筑造良好的教育平台

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幼儿的第一所学校。学校与家庭是幼儿学习与生活的两个主要场所。要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就要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结合起来, 形成教育合力, 筑造家校一体化教育平台, 为幼儿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

1. 向家长宣传养成教育的重要性。

现在的孩子大多都是独生子女, 父母都尽最大的可能为孩子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 许多家长也非常重视幼儿智力的开发, 买智力玩具、参加各种体验运动, 等等。但往往忽视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为此, 幼儿园要加强对幼儿进行行为养成教育的。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向家长推荐相关的网站、名师讲座等, 让家长意识到养成教育的重要性, 以取得家长的认同, 这样家长与学校才能积极配合, 有利于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2. 加强家长与教师之间互动沟通。

家长与教师不能各自为战, 而要加强交流与互动, 老师将幼儿在园表现及时告知家长, 家长将幼儿在家的表现及时告知老师, 家长与教师共同关注幼儿的发育与成长, 共同制订教育方案, 这样才能形成教育合力, 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五、赏识激励, 不断强化幼儿的动机

要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不仅要关注幼儿的具体行为表现, 更加重视评价。赏识可以让幼儿看到自己的进步, 强化幼儿的荣誉感, 从而激起幼儿更大的热情与动机。但许多教师片面地认为赏识就是对孩子进行一味的表扬与鼓励, 不适当的表扬不仅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还会使劲儿滋长骄傲情绪。教师要正确地认识赏识教育不是单纯的表扬加鼓励, 而赏识孩子的行为结果与行为过程。因此教师要关注孩子的一举一动, 关注幼儿在学习与生活中的具体表现, 善于发现, 能够以最真挚的语言、最丰富的情感、最温暖的眼神来给予幼儿真实具体的表扬与鼓励, 这样才能强化孩子的行为与动机, 激发孩子的兴趣。如幼儿学会了扣纽扣、系鞋带、学会了自己吃饭, 教师都要给予及时的肯定, 树立幼儿的榜样, 这样才能促进全体幼儿的共同进步, 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 “好习惯养成了, 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 一辈子吃它的亏, 想改也不容易。”习惯伴随着每个人的一生, 会对人的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为此我们要重视幼儿阶段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让幼儿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良好的习惯, 使幼儿更加健康和谐地成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海燕.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1 (10) .

[2]孙艳.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 2011 (1) .

幼儿良好就餐行为习惯的养成 篇8

幼儿现阶段常出现的不良饮食行为主要表现为强烈的偏好或厌恶某些食物、吃得慢、吃得少、食欲差、吃饭时注意力不集中、对食物缺乏兴趣等。幼儿的这些不良的饮食习惯对幼儿身体造成的影响, 有研究者做以下的分析: (1) 饮食行为问题与营养不良; (2) 饮食行为问题与营养性贫血; (3) 饮食行为问题与单纯性肥胖; (4) 饮食行为问题与心血管疾病; (5) 饮食行为问题与儿童性格的形成, 幼儿作为未来世界的希望, 其身心的健康发展将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要使幼儿德、智、体、美等各方面和谐发展, 良好的饮食行为习惯是必不可少的一方面。

幼儿出现不良的饮食行为习惯主要是受家庭、教师和幼儿自身的因素影响, 笔者针对这些饮食行为问题提一些对策和建议。

一、家庭方面

已有学者邓文娇研究认为, 父母的文化程度对幼儿饮食行为习惯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 父母文化程度高的幼儿不良进餐习惯和挑食偏食的发生率较低。家长可通过多种渠道去查阅相关的知识, 向幼儿讲解一些基本的营养知识、合理膳食、早餐的意义及不良饮食行为的危害等。要运用多种方法方式向幼儿及其家长宣传健康营养知识, 使他们意识到健康饮食的重要性, 并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不强迫、催促幼儿进食。幼儿在不饿的情况下, 不要强迫幼儿进食, 尊重幼儿选择吃东西的权利, 当幼儿吃饭过慢时, 不要催促幼儿进食, 要对幼儿有耐心, 要多观察幼儿, 在幼儿吃饭进步时要及时给予表扬, 也要让幼儿知道吃饭太快对身体不好, 让幼儿在潜意识中觉得吃饭太快不好。

父母进餐过程中不要偏食、挑食。父母应该要有良好的进餐行为习惯, 不要把自己对食物的喜好厌恶强加给幼儿, 如果父母经常厌恶某种食物, 幼儿也会产生对某种食物的厌恶, 父母要擅于搭配食物, 烹饪的食物要合口, 要能激起幼儿的食欲, 家长要注意进餐过程中的饮食行为习惯, 不要偏食、挑食。

家长不要太溺爱孩子, 要注意进餐的氛围。在吃饭时, 要先把电视、电脑、游戏机等关掉, 避免幼儿在进餐时被周围环境所吸引, 吃饭时不专注。也不要因为溺爱就跟着孩子边玩边吃, 边跑边喂, 这些行为都会影响幼儿吃饭的专注性。在进食过程中, 家长也要做出榜样示范, 如:吃饭时话不要太多, 饭菜尽量都不要掉在桌面上, 通过家长的榜样示范, 让幼儿潜移默化的习得这些良好的饮食行为习惯。在幼儿的两餐之间, 不要给幼儿过多的零食、饮料。这样会影响幼儿的就餐量, 也会影响幼儿对食物的欲望, 所以父母要陪同孩子吃饭, 培养幼儿定时定量的进餐行为。

二、幼儿教师方面

首先, 相关领导要重视对幼儿园营养配餐的管理, 加强推广营养知识的教育。其次, 加强幼教师资队伍建设, 对教师进行多途径培训, 从而提高其营养知识水平。应联系幼儿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生理发育特点和营养需要等方面的知识进行教育, 并且要求幼教工作者建立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 以身作则, 以便在工作中能影响幼儿。

教师在进餐时不要过度催促幼儿。如果过度催促幼儿进食, 像 “快点吃, 别讲话”“、谁先吃完就给谁发一颗大星星”这样催促的、带奖励和惩罚性质的话要少说, 否则就容易导致进餐慢的幼儿可能因为着急而胡乱吞咽, 而进食过快的幼儿也会更快, 不利于幼儿的消化, 对于进食过慢的幼儿, 要有耐心, 联系家庭的因素考虑幼儿自身的差异, 循序渐进地引导幼儿良好的进餐行为习惯。

教师要正确对待幼儿的挑食。对于幼儿不吃的或不喜欢吃的食物不要非得强迫幼儿全吃掉, 教师要采用合适的方法, 比如:经常给幼儿介绍不同食物所含的不同的营养素, 并给幼儿讲解不同食物对身体带来的好处, 如果不吃某些食物的话, 会对身体造成哪些影响;当幼儿尝试着去吃不喜欢的食物时, 要及时地表扬, 并且鼓励幼儿继续吃下去。

幼儿进食的量都有差异, 教师要根据每个幼儿的具体情况合理安排幼儿的饮食, 如:有的幼儿生病了, 就应该提供给幼儿清淡的食物, 也不要要求幼儿全部吃完, 还有的幼儿饭量本来就少, 就要酌情给予幼儿合适的量, 当然, 饭量多的幼儿也可适当增加饭菜。对于握筷不好和漏食严重的幼儿, 教师要知道, 每个幼儿的生理发育程度是不一样的, 如:手部精细动作的发育完善程度、手眼协调的能力的差异, 都会影响幼儿的饮食行为, 所以, 对于这样的幼儿, 教师要有耐心, 要表扬鼓励幼儿有进步的进餐行为, 不要太心急, 不要太急于责骂孩子的进餐行为。

三、幼儿要注意自身的饮食行为, 合理健康的进餐

幼儿自身的发展存在个体差异, 不仅家长和教师要考虑到幼儿的个体差异, 而且幼儿自身也要提高自身的健康饮食行为的意识, 幼儿可通过观察模仿同伴、家长一些良好的饮食行为习惯, 通过观察学习内化为自己的经验, 再者还要提高自己的自控能力和自我意识, 使幼儿自己认识到自己饮食行为的好坏, 实行幼儿的自我教育。

参考文献

[1]江琳.成因与对策:幼儿健康饮食行为研究[D].2004-南京师范学大学:学前教育学.2004.

[2]陈丽雯, 夏经炜, 曹丽娟.儿童饮食行为问题及干预措施的研究进展[D].中外妇儿健康, 2011, 8 (19) :98-99

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 篇9

我们重点从物质环境、精神环境二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潜移默化的物质环境为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提供实践可能

影响环境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物质, 没有物质的环境是空洞而贫乏的, 而物质质量的高低好坏又直接影响着人的行为。成人尚且如此, 各方面发育还未完善而模仿力强的幼儿, 其行为、思想、人格的建构更是依赖于物质这一因素。然而一成不变的物质环境, 也难以在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因此, 在实践工作中, 我们创设富于人文的、多变的、互动的物质环境以吸引幼儿, 影响改善其行为习惯。

1. 创设富有人文色彩的幼儿园大环境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所好的学校墙壁也会说话。”幼儿园是专门培养人, 教育人的地方, 它不仅仅是一个活动场地的概念, 它是一种环境, 也是一种氛围, 同时也是文化的理念, 是一种需要长期培育, 苦心经营的教育氛围。园所文化所营造的育人氛围具有隐蔽性和延续性的特点, 它无时无刻不在发挥着潜移默化环境育人的功能。我们试图营造一种氛围, 努力做到让墙壁能说话, 让一草一木都能育人。在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中, 我们首先注重做好“四个利用”, 凸显园所文化。“四个利用”即:利用幼儿园橱窗展示师生养成教育成果;利用各班级“家长园地”, 创建班级特色;利用走廊墙壁悬挂《幼儿生活行为习惯画册》, 宣传身边良好行为习惯;利用各种温馨的标语牌, 对师生、家长进行提示, 规范幼儿的言行, 促使幼儿良好行为的自觉形成。

例如:我们在幼儿园最显眼的位置展示《幼儿生活守则》的文本内容, 让教师和家长以及进入幼儿园的每个人, 感受到我们的教育宗旨, 关注到开展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幼儿园的特色, 认识到开展幼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性, 争取得到他们的支持与配合。在幼儿园上下楼的走道上, 我们还将幼儿守则画册的部分内容制成宣传版画悬挂起来。每到家长接送孩子时, 经常听到这样的对话———“宝宝, 这条你能做到吗?”“妈妈, 这个小朋友在洗手, 我也会洗”“这位小姐姐在干吗?她们做的对吗?”通过一幅幅养成教育系列主题画, 提醒幼儿“良好行为习惯从小做起”。

在幼儿园“养成教育”橱窗里, 分设了“养成新动态”、“教师说养成”“家长谈育儿”等栏目, 通过这个平台, 展示班级亮点, 促进师生交流, 吸引家长参与。精心布置幼儿园的每个角落, 处处都设有文明礼仪、保护环境等行为标牌, 如在楼梯上贴上小脚印, 提醒幼儿顺着一边上下楼梯;楼道里张贴“轻声慢走过走廊”、“别碰我, 我怕脏”、“请讲普通话”等提示牌等, 处处为幼儿提供了形象逼真的情景示范, 时时提醒着孩子、教师、家长。这些环境不断与幼儿、家长的互动, 让教育更有实效, 对推动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起到积极的作用, 同时也形成了我园富有特色的园所文化氛围。

2.创设富有特色的班级小环境

环境是幼儿耳濡目染的教育介质, 是幼儿自然成长的良师益友, 环境的创设更要遵循幼儿的年龄特点, 才能使幼儿园的空间突显养成教育的价值。针对不同年龄段幼儿养成教育的目标不同, 各班养成教育的侧重点不同, 有的班“明星宝贝”栏中开设了“我有好习惯”专栏, 有的班级将符合本班幼儿年龄特征的《幼儿生活守则》内容制成幼儿看得懂的表格, 每天教师和孩子对照自己的行为进行记录和评议。也有班级将《幼儿生活守则》部分内容编成好听的儿歌, 并配上有趣的图画, 贴在活动区里, 幼儿随时点着儿歌大声读出来。有的班级还将守则内容分阶段、分重点的布置在班级心愿墙上, 做到不断提醒, 不断更新, 从而提高了幼儿兴趣。优美、富有童趣的环境对幼儿来说, 既能让其欣赏, 接受美的熏陶, 更能通过富有寓义的画面无声地指导, 教育幼儿的言行, 因此我们还将良好行为习惯的规则融入到班级日常生活环境的创设中, 如:在活动室布置一幅幅洗手、洗脸、进餐、不乱扔果皮的画, 让幼儿在欣赏画的同时, 抓住幼儿爱模仿的特点, 鼓励幼儿学一学, 做一做, 这样幼儿就会轻轻松松接受洗手、洗脸的卫生教育, 逐渐养成爱清洁、讲卫生的习惯;在小班, 为了让幼儿午睡时把小鞋子摆放整齐, 在每个孩子床前画一双小鞋印, 它无声地提醒孩子们睡前要把小鞋放整齐;在中班布置“正确坐姿、站姿“的示范图;在大班, 通过图片的形式向幼儿展示”如何做好值日生“。在盥洗间贴上等候排队的图案, 在美工角贴上纸屑扔进垃圾桶的标志。游戏时可根据幼儿的需要划分合理的活动区域, 避免幼儿因无事可干而吵闹, 也可以避免教师的过多指挥和干预。教室里的各种标识让幼儿明白在什么地方干什么事, 使各项活动互不干扰, 有序地进行。有的班收集纸盒、饮料瓶制作文具墙, 引导幼儿从小树立勤俭节约、废物利用的意识, 养成用完文具要物归原处, 有序摆放的习惯等。在此, 环境的教育作用尤为突显, 更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为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提供了可以实践的情景和空间。

二、无处不在的精神环境为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营造氛围基础

物质环境固然重要, 但物质所呈现出的精神层面的环境, 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更具有推动力。教师在一定教育观念的指导下实施的教育, 形成的与幼儿的相互作用的关系和幼儿能够感知到的教师的态度, 都直接影响着幼儿能否建立良好的幼儿群体, 培养健康的心理品质以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1. 宽松的人际交往环境是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保障

教师, 作为幼儿环境育人中的能动要素, 是幼儿心目中模仿的偶像, 教师率先垂范的言行是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前提。教师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都会在幼儿的心灵深处留下烙印, 对幼儿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加里宁有这样一段话:“教师每天仿佛都蹲在一面镜子前, 外面有几百双精细的, 富于窥伺出教师优点和缺点的孩子的眼睛, 在不断地盯视着他。”因此, 教师必须十分注意自身的修养, 严格要求自己, 把做人与育人统一起来, 时时处处做幼儿的良好榜样, 以大方得体的仪表, 稳重端庄的举止, 亲切和蔼的态度, 文明礼貌的语言, 严谨持重的行为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等, 形成一种无声无形的教育动力, 去感召幼儿, 启迪幼儿, 最终达到为人师表, 教书育人的目的。孔子有言:“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如果教师言行不一致, 对爱模仿的幼儿会造成极大的危害, 只有教师的以身示范, 才能以教师良好的行为来陶冶幼儿, 榜样的作用胜过简单枯燥的说理。

作为教师更要有耐心, 善于发现幼儿行为习惯方面的点滴进步。幼儿的行为一但获得肯定, 就会立刻得到强化, 因此, 教师不能吝惜表扬鼓励的语句, 当幼儿稍有进步时, 教师的一个微笑, 一个眼神, 一句话都能让幼儿感到激动、高兴。在这一体验后, 幼儿会想到继续这样, 又会得到表扬, 如此反复, 会使幼儿产生要更加好好表现的欲望, 产生良性循环, 可以较迅速促进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幼儿心理学》告诉我们, 越是幼小的儿童, 越需要成人的关心、爱护。对于幼儿, 教师除了满腔的热爱, 还应为幼儿创设宽松的人际交往环境。教师因所处的位置, 深受幼儿的喜爱, 但如果一味高高在上, 简单规定幼儿应该怎么做, 不应该怎么做, 不利于幼儿自觉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一个好老师应该常常弯下腰, 蹲下身, 成为幼儿身边的“小伙伴”, 倾听幼儿的心里话, 了解幼儿的想法。

幼儿良好行为的建立不是凭空就有的, 它是在各种活动中形成的。游戏正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幼小的孩子非常喜欢参加游戏, 在游戏中, 幼儿可以尽情模仿、想象, 它是幼儿不可或缺的学习形式, 也是最有利于幼儿良好习惯形成的活动。在游戏中, 幼儿能学会合作分享、学会建议商量、请求和拒绝、学会感谢和道歉, 比较容易形成一些良好的品质。同时, 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也容易表现出来。在角色游戏当中, 孩子们为了角色分配起了争执, 在结构游戏中为了玩具争吵……如何让游戏进行下去呢?在这里, 教师只应是一个旁观者, 幼儿才是游戏的主体, 当矛盾出现时, 幼儿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 当大家一致同意解决方案时, 游戏不仅能玩下去, 幼儿也从中得到了成功的满足。幼儿是一个具有独立性的个体, 对环境具有能动性, 因此, 任何事情都不能由教师包办代替, 它既不利于幼儿发展, 也剥夺了幼儿改造身边环境的权利。教师应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愿望、喜好, 要求来创设、改变自己周围的环境。而幼儿也在与教师亲密、平等、和谐的交往中, 得到教师的肯定、赞扬, 从而获得自信, 形成其良好行为习惯以及交往能力。

2. 丰富多彩的课程实施是良好习惯养成的载体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手段, 是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经验的途径, 是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健康发展的各种活动的总和。“养成教育课程”的目标即培养幼儿生活卫生习惯、学习习惯、交往习惯等。为了使养成教育目标变得显性、具体、可操作性强, 使养成教育实施成为幼儿教育的常态, 我们依据幼儿的年龄特点, 制定了自主的、人文的、发展的《幼儿生活守则》, 并将《幼儿生活守则》中的内容与幼儿园的主题探究课程有机融合, 形成幼儿园养成教育活动课程, 使之成为幼儿良好习惯养成的载体。养成课程本着以帮助幼儿实现快乐成长和发展为宗旨, 引导幼儿自主地建构自身行为习惯的经验和能力, 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习惯, 适应社会生活的要求。课程内容来源于幼儿园生活各个环节, 贴近幼儿生活、贴近幼儿各年龄段、贴近幼儿最近发展能力, 让幼儿在遵守幼儿生活守则的前提下, 有质量、有效地生活、学习。

3. 协调一致的家园环境是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基石

习惯养成贵在协调一致和持之以恒。日本教育家曾说:家庭是孩子习惯培养的学校、家长是孩子习惯培养的老师。孩子从一出生, 就生活在家庭这个最自然的环境中, 家庭是他们的第一所学校。因此, 家庭教育是一股强大的教育力量, 不容忽视。然而, 现代家庭教育还不尽人意, 存在许多不足, 在现实中家长对幼儿在家行为表现与生活规范感到棘手。许多家长常常提出类似的疑问:“我的孩子冷漠、没有同情心该如何是好?”“我的孩子行为不礼貌、说不好听的话或打人、打架怎幺办?”“我的孩子不肯刷牙、晚上不肯睡、早上起不来、怎幺办?”“为什么我的孩子在幼儿园表现很好, 但回到家却胡闹、爱哭、偏食、不收玩具”……这些家长一方面有诸多的疑问, 一方面又非常忽略幼儿行为细节。其实, 这个问题就是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同步、协调、一致的问题。为使家庭成为幼儿园教育的延伸, 形成互动的、循环的共育模式, 保证幼儿养成的良好行为习惯在家庭得以固化, 我们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 建立《亲师约定》, 让家长明确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的标准, 更好地帮助家长与老师达成一致的教育行为, 提高了家长影响幼儿行为习惯的水平, 保证了幼儿园与家庭习惯培养的一致性和可能性, 也促进了家庭教育观念和教育策略的进一步升华。

(2) 加强宣传, 使家长的教育观念从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活动转变到首先关注孩子习惯养成上来。有针对地给家长们提出建议, 有目的指导家长创设温馨的家庭环境, 对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起着推动作用。幼儿的生活大部分时间是在家庭, 他们的成长离不开教师的帮助, 更离不开父母、长辈的指导、关心、每位父母都应为孩子创造一个和睦、温暖的家庭, 让幼儿在家庭中轻松、愉快地生活、学习, 从家庭成员的身上汲取营养。但目前, 由于家长的素质参差不一, 或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过高, 对孩子的教育方法不一定正确、可行, 因此, 我们教师应该通过家长会、家长园地、家园联系手册、家长开放日等多渠道的家园联系环境让家长了解幼儿园的育人目标, 使家长自觉、主动采取措施, 配合幼儿园教育, 只有让孩子做到了在家与在园一个样, 良好习惯的养成才有真正的意义。

(3) 开展家园共育活动, 形成幼儿园、家庭齐抓共管的氛围。如以节日教育为契机, 将物质环境与精神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 让幼儿参与、实践、感悟。通过新年、元宵节、植树节、劳动节、建军节、国庆节等节日对幼儿进行爱家乡爱祖国的教育;每年“三?八”节让幼儿为母亲做一件事 (捶背、洗脚) 让母亲开心;“六?一”做一件玩具送给同伴;元旦节向亲人表示新年祝福, 感恩节让幼儿对自己的亲人说感谢的话等等。幼儿在家园共育的活动中受到了教育, 在养成良好习惯养成方面有了明显进步, 不少家长在联系册中写道:“看到孩子们能够友好的在一起游戏, 由衷地感谢老师”。“幼儿园的养成教育是非常有效的, 我们非常赞同”。

幼儿养成良好倾听习惯的培养浅析 篇10

一、对幼儿倾听态度的培养

1. 寓教于乐, 激发倾听兴趣。

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内在动力, 幼儿年龄小, 往往喜欢新鲜有趣的事物, 教师要根据幼儿不同年龄的特点选择适合他们的倾听内容, 抓住其心理特点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教学手段, 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 教师语言应该抑扬顿挫、绘声绘色、富有童趣, 还应配上相应夸张的动作和表情, 选用幼儿喜爱的小动物和卡通人物来作教具。另外, 在实践中笔者发现, 经常适时的开展一些听说游戏和安静游戏可以很好的激发幼儿的倾听兴趣, 提高倾听的效果。如游戏“说相反”, 教师说出一个字或一个词语, 请幼儿说出他的相反字或相反词语, 说出来才可交换角色。这样的游戏, 幼儿百玩不厌, 在全身心的投入游戏活动中, 体验到认真倾听带来的乐趣。

2. 言传身教, 培养倾听意识。

幼儿年龄小, 缺乏自觉性, 注意力容易分散, 爱插话, 缺乏倾听别人说话的耐心。老师和家长要为幼儿做良好的倾听示范。要知道, 孩子是一面镜子。他们生性喜欢模仿并善于模仿, 老师和家长的一言一行经常是幼儿模仿的典范, 老师和家长的行为随时都对幼儿的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首先, 要让幼儿知道, 听别人说话, 要眼睛看着说话的人, 不随便插嘴, 安静地听对方把话说完, 这是一种倾听礼貌, 也是尊重他人的表现。其次, 当幼儿向我们诉说事情时, 我们必须以身作则, 当名好听众。不管幼儿告诉我们的事是什么, 都不可流露出敷衍或烦恼的神情, 应保持微笑的面孔、专注的眼神, 告诉孩子我们在认真倾听。要知道, 我们此刻的心不在焉、似听非听, 必将换来幼儿对我们的话充耳不闻、无动于衷。最后, 教师要善于与幼儿沟通, 学会耐心倾听幼儿的心语, 不要随意打断幼儿的话语, 鼓励和帮助幼儿把话说清楚, 让幼儿感觉到你懂得他的心声, 你是他的知音, 你是他值得信赖的朋友。久而久之, 在教师“润物细无声”的身教影响下, 无论是老师的讲解, 还是同伴的发言, 幼儿自然会当好小听众。

3. 利用环境, 创造倾听机会。

其一, 利用大自然的优势, 激发幼儿倾听的欲望。大自然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带幼儿走进大自然倾听大自然那美妙的声音:风吹树叶的沙沙声;雨点落到水泥地上;房屋上的滴答声;各种小虫子的叫声;鸟儿扇动翅膀的扑扑声……所有这些, 都让幼儿心旷神怡, 从而让幼儿萌发倾听的欲望和兴趣。其二, 创造宽松的环境, 调动幼儿倾听的积极性轻松无压力的语言环境是调动幼儿听、说的内部动机的必要条件, 它体现了师生心灵上的沟通和关系上的平等, 体现了对幼儿人格的尊重, 它有助于幼儿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为此, 教师在与幼儿相处时, 应该成为他们的朋友, 尊重他们, 并为他们创设理解、宽容、平等、合作的心理氛围, 幼儿在这种气氛中才能爱听、乐听、会听。

4. 家园合作, 养成倾听习惯。

培养幼儿的倾听习惯, 提高孩子的倾听能力, 需要配班老师及保育员共同参与, 即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强化训练。在做做玩玩教学活动中, 请幼儿先听清老师布置的要求, 再动手操作;在体育游戏中, 让幼儿听清游戏规则后再开始活动。当然, 仅仅依靠幼儿园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 家庭作为儿童最初的社会化场所, 对于孩子倾听习惯的养成有着重要的影响。教师可以通过家园栏、家长会等形式与家长共同探讨提高幼儿倾听能力的可行方法。通过家访和家长会了解孩子倾听习惯发展情况, 并及时做出调整。

二、对幼儿倾听方法的培养

1. 只讲一次要求。

幼儿要认真听取教师的要求, 以明确学习的目的和任务, 带着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独立思考或小组讨论。如在游戏活动的开始教师都会向幼儿提出游戏的要求, 请幼儿根据每周区角游戏相应的主题进行游戏, 如根据主题有趣的圆, 老师就会请美工区的小朋友回忆生活中喜欢吃的圆形点心, 大胆进行制作活动;请科探区的小朋友了解曲线的不同变化, 尝试用扭扭棒做出不同的圆圈造型, 对圆圈状物感兴趣;对绘画区的幼儿提出尝试设计由圆形组成的甜甜圈花样。当教师要幼儿学什么或要干什么的时候, 先告诉他们我只说一次。刚开始笔者还担心幼儿只听一次听不进去, 可是实践证明, 这样做很有效。

2. 讲究表达艺术。

上课的时候, 教师不仅表扬积极发言的幼儿, 更表扬专心听老师讲课、认真听同伴发言的幼儿, 教师不应吝啬自己对孩子的微笑和赞许。教师不应扯着嗓子大声的去要求, 而要用很轻的声音去交代下面要做的事情。教师小声的说出要求时, 离教师很近并认真在听的幼儿听着指令去做时, 其他幼儿看到了, 他们也会跟着去做。这时教师可以问他们, 老师刚才布置的什么任务, 他们一个个都能回答上来。这样一个轻声说话法, 既保护了教师的嗓子又培养了幼儿的倾听习惯。对那些安静倾听的小朋友还可以给予代币奖励, 如小红花。这时幼儿为了得到奖励都会安静倾听, 进而培养他们良好的倾听习惯。

3. 注意及时提醒。

一方面, 课上教师要随时提醒幼儿注意听, 一个眼神, 一个手势, 都能起到效果;另一方面, 让幼儿自我提醒。在学习过程中, 对感兴趣的问题, 幼儿往往容易冲动, 常常还没有听清楚或想清楚就开始争辩。这个时候就要引导他们不断自我提醒“我应该听清别人的发言。”、“我再思考一下, 说不定能有不同的发现。”等。以此调节幼儿的情绪, 促进他们做出正确的判断, 学会深入思考。

三、对幼儿倾听技能的培养

倾听是儿童感知和理解语言的行为表现。就幼儿语言学习和发展而言, 听是不可缺少的一种能力。只有懂得倾听、乐于倾听并且善于倾听的人, 才能真正理解语言的内容、语言的形式和语言运用的方式, 掌握与人进行语言交流的技巧。

1. 有意识地倾听技能, 即集中注意地倾听。

要求幼儿建立主动倾听别人谈话的愿望、态度和习惯。当别人说话时要集中注意力耐心地去听, 通过主动积极地倾听去感知、接受别人谈话的信息。

2. 理解性倾听技能, 即掌握倾听的主要内容这就需要

让儿童在大量的日常交际活动和语言文学教育活动中, 通过与人交谈、文学欣赏和讲述活动, 学习正确地理解语言内容, 增强对不同语境中语言运用的敏感性、对语词排列的敏感性等, 这种理解能力的培养是离不开“语境”的。正是儿童具有这样的“语境依赖度”, 使得他们在社会生活中、游戏中、认知活动中对倾听到的不同的语言结构不断地进行调整和重组, 而语义、语法和儿童主体认知水平之间又常常发生矛盾和不平衡, 教师要利用儿童希望尝试和直接与成人对话的动力, 提供给儿童调整语言交际策略的机会, 从而使儿童更加主动地倾听、理解加工和表达语言信息, 已达到相遇作用中新的平衡。

正如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播种一种行为, 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 收获一种态度:播种一种态度, 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 收获一种人生!”今天, 我们从幼儿园开始就注重幼儿倾听习惯的培养, 及时叩开他们倾听的大门, 相信明天他们一定会成为祖国的优秀人才。

摘要:幼儿的日常生活时时处处需要倾听, 倾听是幼儿接触社会、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 也是幼儿发展口语、理解语言的重要手段。本文分析了教学活动中从态度、方法、技能三个方面培养幼儿良好倾听习惯的方法。

上一篇:小学数学渗透德育下一篇: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