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网工程

2024-07-11

广播网工程(精选十篇)

广播网工程 篇1

农村智能广播网系统是指利用现代广播播控、传输手段, 面向广大农村群众提供综合广播信息的广播系统。农村智能广播网系统农村智能广播网建设是国家推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是一项民心工程、富民工程、保障工程。农村广播是实现政策法规宣传、农业知识普及、农村文化教育娱乐、农村信息传播、公共应急指挥、农业气象播报的重要工具和载体。

本系统建设目标是在全省依托市、县 (市) 广播电视台和有线电视网络, 建立市、县 (市) 、乡 (镇) 、行政村四级广播“村村响”平台, 面向全省农村传送中央、省、市、县 (市) 第一套广播重点新闻和对农广播节目, 同时具备应急广播的功能, 并对终端 (音箱、喇叭) 可管可控。

1 系统功能

1.1 自动播出控制

满足各市 (州) 、县 (市、区) 、乡镇、行政村的广播全覆盖需要, 并为今后扩容终端提供支持。可以实现市、县、镇、村多级联机开关, 自动实现每天10组以上不同时间段的开、关机, 能够实现全系统无人值守 (包括县级机房设备、镇级机房设备、村级机房设备以及村接收终端设备) , 以有效解决人员偏少、无专业人员看管的现实问题。具备实现县、镇、村多级本地或远程应急控制功能, 上一级平台能够控制所辖区域内的任一前端和接收终端设备的开关, 并能实现对特定区域的广播。

1.2 各级独立播出

市、县、镇、村四级平台均应在没有上级信号支持的情况下具备独立播出能力。村级在设置广播室的情况下可播出本级简单信息, 在未设置广播室的情况下可通过通讯工具或其他方式实现村级信息的插播。

1.3 应急插播

应急状态下可按照应急播出优先原则实现各级系统的应急插播;在应急状态下, 可直接拉响警报信号, 同时接收终端的音量自动调整为最大状态, 应急广播结束后自动恢复到原设置值。

1.4 播出层级优先控制

系统播出控制的优先级设计应遵循上级节目播出优先于下级节目的总体原则。在日常播出状态下, 四级系统应能满足市节目联播的需要;非联播时段, 各级系统可播出本级信息, 但当上级系统播出时下级系统不能插播。在非日常固定播出时段, 上级系统可根据需要打开下级系统或不通过下级系统直接打开终端播出通知等信息;镇、村级系统可随时插播本级信息, 非固定时段的信息播出也应遵循上级优先原则。应急状态下, 各级系统均可打断本级正在播出的上级或本级正常节目, 通过输入应急编码插播本级应急信息。各级应急播出均可通过远程通讯控制方式实现;应急播出也应遵循上级优先原则, 即上级正在播出应急信息时, 下级不能插播应急信息。

1.5 终端可寻址

系统可以实现市、县、镇、村四级按照各自不同的行政级别和区域划分实现对公共接收终端分组控制, 分组广播, 甚至可以实现每套接收终端喇叭音量的远程智能调节, 需要调节音量时可以通过设置在前端的智能编码控制器方便地实现远程智能调节;开关机操作时能够实现声音的渐强渐弱, 即淡入淡出功能。

1.6 安全播出措施

整个系统应具备安全防范功能;整个系统应具备完善的抗干扰、防插播、防盗播、防错播、防漏播等安全播出技术措施, 确保系统安全播出。编码播控系统和终端系统均应具备有效的技术手段确保播出安全, 必须采用RDS编码加密技术防止干扰和非法插播。

2 系统总体架构

本系统总体架构如图1所示。农村智能广播系统前端主要有播出功能和管理功能, 其信号源来自于中央、省、市主要频率广播节目和本地广播电台节目, 并具备应急插播的功能。系统分市州级播控传输主平台、县 (市) 级播控传输分平台、乡 (镇) 级播控传输子平台、村级广播室或村级虚拟广播室。根据管理和建设的需要, 也可搭建省级平台。各级平台具备多通道并发插播功能, 既实现省、市、县对农广播节目的日常播出, 又能在保证上级应急插播优先的前提下, 满足各级多单位并发应急广播插播的要求。各级平台对日常广播和授权的应急广播信号进行调频调制加密后, 利用有线广播电视网络, 传输到全省各地村、组的终端 (音箱、喇叭) 广播。在有线广播电视网络未通达地区, 采用无线调频发射技术进行广播。全省农村智能广播系统采用调频广播副载波编码技术, 对每个终端进行寻址控制管理, 利用GPRS回传技术, 对终端播出情况进行实时监控。

3 播控平台

3.1 市州级平台

如图2所示, 市州级广播前端系统主要由播控主机、管理控制软硬件、DVD机、数字调谐器、卡座、其它播放设备、语音话筒等构成, 周边设备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配。可通过软硬件实现对电源、节目录制、节目转播/播出、安全播出监测、信号分区接收、系统自动开关机等智能管理。市级平台应预留与省级平台对接的接口。

3.2 县级平台

县 (市) 级广播前端系统组成与市级广播平台类似。县 (市) 级广播分控平台的建设, 至少以一主一副两个频道实现对农广播播出和应急插播系统功能。即:用主频传输日常对农广播节目, 副频用于传输插播音源。以保证局部区域进行插播时不中断其它区域的对农广播节目, 同时前端系统应具备副频通道按实际需求平滑扩容升级的能力。县级平台可通过卫星接收的方式直接接收国家级应急平台信息并实现实时转播, 实现国家应急广播节目的无缝接入。县可通过线路、话筒、电话等方式进行插播, 也可以通过县自动播出系统完成定时播出本地自办节目, 但是要遵循上级广播节目优先, 应急广播优先的原则。

3.3 乡镇平台

乡 (镇) 应以一主多副的形式建设乡镇平台以实现对农广播的播出和多个村级并发插播的功能。在乡 (镇) 机房配置智能编码控制器、智能调频调制器、电话监控器、寻址终端管理平台、短信播控器, 以及应急电话线路和其它音源播放设备若干 (如DVD播放器、数字机顶盒、话筒等) 。乡 (镇) 可通过线路、话筒、电话等方式进行插播, 也可以通过乡 (镇) 自动播出系统完成定时播出本地信息, 但是要遵循上级广播节目优先, 应急广播优先的原则。乡 (镇) 也可对某些特定行政村进行广播, 可直接通过智能编码控制器控制需要广播的行政村对应的接收终端。还可通过智能编码控制器进行修改接收终端的音量、开关、频率等。当村、组进行撤扩并时, 可在机房对相应的终端进行远程地址码修改写入, 按照新的行政规划进行编组广播。

智能调频调制器一般按3~5个行政村一台进行配备。对有线无法通达的村, 可采用小功率无线发射的方式直接控制村组终端。

3.4 村级平台

村级平台分为有广播室和虚拟 (无) 广播室。可根据村级办公条件和管理便利等因素, 考虑设立村级广播室或虚拟广播室, 当村级设有无线调频广播站点时, 必须设有村级广播室。

村级广播室的主要任务是保证上级广播节目的按时转播, 可在上级没有节目播出的时间段, 播出本地信息, 或通过上级乡镇平台获取权限后对本村进行临时广播。

村级虚拟广播室, 可放置一台一体集成式电话播出器 (集成话筒) , 当村级组织需要播出节目或遇到紧急情况时, 均可通过电话播出器 (或手机) 通过输入本村的区域代码和密码, 经系统授权后, 即可远程开启上级机房设备, 本村所有接收终端自动接收应急广播节目, 当播出完后, 系统检测到电话挂机信号后, 机房设备和接收终端自动恢复到插播前状态。

4 结束语

农村智能广播网可方便的实现各级省、市、县乡平台与国家应急广播平台的有效对接。该网提高了面对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的应变能力, 方便政府进行预警、疏导和指挥。与此同时, 农村智能广播网增加了农民的信息获取渠道, 还能丰富农村的文化教育娱乐生活, 并大大提高政府发布农业信息便利性和时效性, 拉近农民与政府之间的距离。

参考文献

矿区广播工程方案1 篇2

一、系统功能介绍

1、超强的控制能力:可以控制CD、MP3、调谐器、电源管理器等众多设备,主机设有自动、手动即时控制功能,可以随时插播所需歌曲节目。

2、音乐定时自动播放:主机自带U盘MP3接口,通过编程设置及菜单操作可对U盘里的音源节目进行编程和即时控制、实现自动/手动播放输出、操作简单、方便实用。

3、紧急广播:通过广播话筒或远程寻呼话筒,可对所要的分区或全区进行广播寻呼,在对某分区寻呼时,其它分区音乐播放不受影响,操作简单、方便快捷。

4、多套程序设置:系统可编8条程序,每条程序可编80个时间段,可根据季节的不同编缉春夏秋冬多套程序调换使用,程序以每周自动偱环运行,实现在不同时段不同的区域播放不同的音源节目,无需人员操作,完全自动运行播放。

5、强大的电源时序功能:主机自带8路电源管理,设计以顺时开、逆时关功能,我们在安装广播设备时以音源+功放+分区+音箱,依次顺序给系统设备供电,彻底解决了系统在开机瞬间时产生的强大电流对设备造成损坏,大大提高了系统的稳定性及安全性,从而保证了系统的正常运转。

6、短路报警接口:火灾是难以预知的事情,在公共广播系统中必须考虑到消防报警广播,主机具有短路报警接口,可直接与消防中心连接,当有火灾等紧急情况发生时,消防系统自动触发广播系统对火灾区域播放火灾广播,也可打开寻呼话筒进行广播。

7、停电保护:采用微电脑控制器存储器,具有记忆功能,时钟和程序不因停电而影响,来电自动恢复程序运行。

特点及优势

1、高性价比:系统配置高度集成主机,其内置编程控制器,编程控制MP3播放器、8路电源管理器、短路报警接口等。

2、高智能化:系统可实现定时、定节目、定分区的自动播放音乐,可定时控制电源的开启和关闭,受控电源设有手动开关,方便实用,通过对周边设备电源的控制,大大延长设备使用寿命。

3、高人性化:简单的即时控制功能及全新智能化的编程模式,使系统操作更简单、更方便实用;系统可编8套程序,为满足不同需求,可编写备用程序随时调选运行,比如主程序用于正常时间执行,备用程序用于特殊时间执行。

4、高精准性:内置业界高精确实时时钟芯片,精确到1秒,年误差不超过0.2秒,杜绝时间误差,寿命长、免维护。

二、安装调试

供方负责对用户单位的运行人员进行技术培训;货物运抵现场后,及时派人到现场负责指导安装,调试,及时解决试运行中的技术问题,并协助需方验收,直至验收合格。

三、售后服务

1、我方负责设备现场安装调试需方配合,我方应保证设备配备件的长期优惠价供应。

2、主机设备质量保证期为12个月,在质保期内因设备本身质量问题造成损坏,免费进行维修或更换。

3、若设备出现故障,接到请求现场技术服务的联系后,24小时内安排人员到矿进行技术服务。

4、对购买方使用、维修人员进行现场免费技术培训。

5、对于系统中自主开发的软件,乙方负责永久免费维护升级。

6、产品在制造过程中,我方可接待使用方派遣的有经验、健康、能胜任工作的专家并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确保买方人员能出入制造厂的车间及设计室,了解设计,制造的进度。

探讨广播电视的覆盖工程 篇3

关键词:广播电视覆盖 有效途径 具体做法 技术维护

1 广播电视覆盖工程建设的有效途径

在广播电视覆盖工程建设过程中,首先要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比如:针对人口较多且分布集中的地区,在建设过程中可以通过小型有限网络的方式,提高本地区电视网络的覆盖率;相反,在人口较少且分布较分散的地区,可以采用无线发射的方式扩大覆盖面;在广播电视覆盖工程中贯彻落实“因地制宜”,一方面可以确保节目质量,另一方面还可以适当降低建设成本,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此外,在频道配置工作中,利用VHF断的隔频传输方法,可以根据实际要求和电视型号进行频道增补或调整。在广播电视覆盖工程建设中,借助外力来扩大覆盖面积无疑是又一大措施,这是未来区域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城市反哺农村的主要方式,这一方式的最大优点在于充分利用了地域优势,大大降低建设成本、提高建设效率,还最大程度上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

2 广播电视覆盖工程建设中的具体做法

第一点:要加强建设过程中的组织领导。为了确保广播电视覆盖工程的安全、顺利实施,各单位和部门之间要相互协调、合作,共同致力于工程建设,除此之外,各部门与各部门之间也要加强横向合作,构成统一的、系统的建设体系,并相互监督切实将广播电视覆盖工程落实到实处。

第二点:要做好宣传工作。宣传工作作为一种信息传播方式,和人们的生活、学习息息相关,在广播电视覆盖工程中做好宣传工作,将广播电视的好处和优点传递给人民群众,是工程建设深入人心的重要方式,也是工程建设受到社会各界人士广泛支持的重要途径。

第三点:贯彻落实质量监督体制。为了将建设工作落实到位,建筑工程中,需要成立专门的部门完成施工监督工作,确保每一项设计、施工都完全符合国家的相关标准和规范制度,并始终坚持“先勘察、后设计、再施工”的施工流程,科学组织施工;还要完善建筑中的档案管理制度和建筑后期的竣工验收制度,逐渐提高施工质量和服务水平。

第四点:贯彻落实工作责任制度。广播电视覆盖工程建设时,工作人员要各尽其职,充分发挥自身专业能力和业务水平,对工程进行精确勘测、科学设计、高质量施工,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筹兼顾。

第五点:广播电视覆盖工程建设过程中,部门要实现资金的优化配置,进行科学预算,严格控制施工成本,坚持“好钢用到刀刃上”的原则。

3 广播电视覆盖工程中要做好技术维护工作

广播电视覆盖工程的建设需要现代化技术的支撑,而广泛应用先进科学技术的本质目的在于确保节目持续、流畅、安全、高质量播出、传递、发射,由此可见,技术维护工作在广播电视覆盖工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未来发展中,要成立专门的设备维护岗位,实施严格的设备维护管理制度。

广播电视覆盖工程中的技术维护工作,需要跟随时代的步伐不断更新、进步,适应当前广播电视工作的要求,其中最关键的是吸引并培养一批高水平、高素质的技术人才,并建立完善的人才管理机制;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技术维护工作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大部分技术人员都是实践岗位的工作人员,例如:维修工程技术人员、系统设计工程技术人员等等。除此之外,广播电视技术维护工作还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比如整个系统包括音频系统、视频系统、微博系统、光纤传输系统、卫星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等等,因此对于人才的需求也是多样化的,不仅要求其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还要具备综合型人才的专业素养。而人才管理制度的建立,是广播电视部门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的关键,树立正确的人才管理意识,是广播电视机构得以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在实际工作中,对人才实施严格的上岗制度和岗前培训工作,是提高人才专业能力、工作能力的重点,而必要的人才管理制度是为了约束工作人员的日常行为,同時也是激励员工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和专业素质的主要途径。

广播电视技术维护工作具有十分严格的要求,需要确保节目能够持续、高质量的播出,因此,任何在岗工作都要严禁重复播出的发生,一旦发生播出事故,不管是一小时、还是一秒钟,都会对整个社会带来莫大的影响。所以广播电视行业的特殊性要求将技术维护变成一个具有实际价值且正规、科学的岗位,并大量吸引人才,为广播电视行业的快速发展积累人才基础。

4 对广播电视覆盖工程建设的几点思考

首先,广播电视覆盖工程具有一定的公益性,其本质目的是为了让家家户户都能够有节目可看,是政府为了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完善广大群众的知识结构,拓宽视野而实施的工程项目;除此之外,广播电视工程的覆盖也是传播社会新闻、国家政策、党的战略方针、科学知识等的重要途径,是实现小康生活的必然要求和必经之路,对于新农村建设和城市化建设来说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其次,广播电视覆盖工程的建设需要依靠现代化技术的支持,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水平飞速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大幅度提高,随之出现的就是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对于现代化城市建设来讲,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学习、娱乐出行等都离不开高新技术的支持,广播电视行业也不例外,传统的技术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以及广大人民的需求,只有在建设中广泛融入先进技术才能确保其安全、流畅、高质量运行。再加上广播电视覆盖本身就是一项技术要求较高的工程,在具体施工过程中,会涉及到电缆、光线、无线以及有线的使用,只有科学技术不断创新更替,并严格按照“先易后难、分步实施、点面结合、整体推进”的方式实施科学设计、规划才能确保覆盖工程的高效完工。

最后,广播电视覆盖工程的建设需要涉及到政府机构的方方面面,由于广播电视覆盖工程造福于百姓、造福于社会,造福于该地区每一份子,因此其建筑施工过程中涉及到的领域也是十分广泛的,地区委员会将广播电视覆盖工程项目列入某时期的重点规划项目中,作为一项改善民生、奉献社会、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工程项目,需要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因此,政府的计划单位、财政单位、农业单位、扶贫机构以及电力机构和公安机构等都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在相互合作的基础上促进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然而当地政府作为一方之首,需要对施工方案和施工质量等进行严格管理监督,并调动其全社会的力量,支持广播电视覆盖工程的建立,在短期内,将其作为重点建设项目,采取多种措施,确保施工进度和施工质量。

5 结束语

广播电视覆盖工程从本质上讲是一项惠民、利民、便民的工程项目,人们能够从中获得巨大效益,不仅丰富了视野、更加深刻的了解了外部世界,更是广大人民群众娱乐身心的重要途径,因此广播电视覆盖工程是民心工程,责任重大、任务艰巨,在整个建筑过程中都要时刻将“以人为本”的理念放到首位,切实做好每一项建筑工作,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参考文献:

[1]闫威.提高农村广播电视覆盖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措施[J].西部广播电视,2013(12).

[2]刘迎利.提高农村广播电视覆盖的有效途径及存在问题对策[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18).

[3]许彦春.关于“村村通”广播电视覆盖工程的思考[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13).

广播网工程 篇4

关键词:有线电视,工程质量,测试评估

自1992年起, 国家规定有线广播电视工程企业资质的管理实行许可证制度, 由广播电视行政主管机构负责颁发。2002年, 国务院颁布国发[2002]24号“国务院关于取消第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的决定”, 文件取消了700多项需要行政审批的项目, 其中包括有线广播电视工程企业许可证。之后, 我国有线电视工程企业的资质管理一直处于无序状态。有些企业勉强沿用原许可证承揽工程, 有些企业甚至找文化局盖章, 也有的企业找电信协会帮助评审。总之, 这项工作目前处于没有规范的状况, 给有线电视工程企业的市场行为造成了很大伤害, 也对有线电视工程的质量保障造成了很大影响。许多地方强烈要求建立新的秩序。

为加强对有线广播电视工程企业资质的科学管理, 维护有线广播电视工程施工的市场秩序, 保护有线广播电视工程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双方的合法权益, 保证工程质量, 保障人民群众的收听收视质量, 根据行业基层机构的实际需要, 根据我国数字电视产业发展大局, 2006年由中国广播电视协会批准启动了“有线广播电视工程企业资质”评审工作, 由中国广播电视协会下属有线电视工作委员会负责组织实施。2007年起, 有线电视工作委员会开始组织专家制定《有线广播电视工程企业资质管理办法》条例, 2008年底颁布了暂行办法。暂行办法还包括6个附件, 分别涉及资质申请、技术质量检测、资质等级评分、信息库建设、年检和费用管理等方面。工程企业资质评审的基本原则将从坚持基本条件、工程质量标准、人员素质、综合业绩与能力、方便操作5个方面进行把握。对申报企业将实行工程质量检测, 现场条件核查, 逐步实现上岗人员考核, 同时为申报企业提供跟踪服务和维权服务。为此, 有线电视工作委员会建立了专家信息库和企业资质数据库, 供组织专家评审组和社会咨询使用。获得证书的企业将有权承接符合其资质的有线电视工程。目前, 有线电视工作委员会已经完成了全国多个省市逾百家企业的有线电视工程企业资质评审工作, 得到了有关部门和企业的广泛认可。本文将着重于有线电视工程质量测试评估这个课题展开深入分析。

1 有线电视工程质量测试评估方法分析

1.1 测试要求

根据《有线广播电视工程企业资质管理办法 (暂行) 》[1]、《有线广播电视工程企业资质管理办法 (暂行) 实施细则》[2], 有线广播电视工程企业资质管理工作中实行质量检测评估抽检制度。测试工作由具有省级 (含) 以上广播电视行政部门的授权, 其有线电视系统和设备的检测能力获得省级 (含) 以上技术监督部门计量资质认定和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 (CNAS) 实验室认可的第三方检测机构实施, 并出具相应的测试报告。测试中使用的仪器设备应能满足广播电视系统相关的国家和行业标准规定的指标测试的功能和精度要求, 且在校准或检定状态为合格的有效期内。

1.2 测试点抽样及要求

测试必须根据申报企业提供的工程竣工图纸, 对该工程进行检测, 要求如下:

1) 测试点的选择

数量:用户口在10万个以上的工程至少选取10个测试点;用户口在2万~10万个的工程, 选取6个测试点;用户口在2 000~20 000个的工程, 选取4个测试点;用户口2 000个以下的选取2个点。在实际测试中, 用户规模不会超过2万, 因此, 从方便的角度考虑, 不再询问施工企业用户口数量等信息, 测试点选3个。

位置:测试点的位置按能充分反映系统质量的要求, 现场确定,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最好遍历近点、中间点和远点三种情况, 近点、中间点和远点均为和光接收机或放大器的距离。

2) 测试频点

对于选定的测试点应依据当地有线电视频率规划情况兼顾高、中、低频段分别进行测试。

3) 技术测试指标

对HFC下行传输信道主要技术参数进行测试, 详见下文。本文中不涉及HFC上行传输信道主要技术参数的测试。

4) 施工工艺检查

对光工作站、楼道器件箱及电缆走线等部位的施工工艺等情况进行记录, 详见下文。施工工艺决定有线电视网络系统的质量, 检测人员应高度重视。

1.3 HFC下行传输信道主要技术参数选择

1.3.1 HFC下行数字电视传输信道主要技术参数选择

下行数字电视传输信道主要测试技术参数依据GY/T 221—2006《有线数字电视系统技术要求和测量方法》[3]进行选取,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能够表征下行数字电视传输信道性能的、便于室外现场操作的技术参数, 最终选取技术参数如表1所示。

选用有线数字电视标准接收机进行表1中参数项目的测试, 测试框图如图1所示。

任意频道间电平差记录在当地整个频率规划范围内的任意两个数字电视频道的电平之差, 取Max (电平差) 值作为测试结果。

相邻频道间电平差需要记录低频、中频和高频测试频道分别与其上邻频和下邻频的电平差值, 在6个测试结果中取最大值作为测试结果。

调制误差率 (MER) 测试时务必关掉接收机的均衡, 否则测试而得的调制误差率 (MER) 值是经过纠正的数值, 而不是网络真实的情况, 就无法知道网络真实的冗余情况。

误码率 (BER) 务必是统计经过RS纠错后的比特误码率, 该值是个统计量。实际测试中选择15 min作为时间轴, 来统计分析15 min之内RS纠错后的误码率 (BER) 的波动情况。

数字射频信号与噪声功率比测试噪声功率时, 理论上应该在前端关断该频道的信号, 保持阻抗匹配, 保留有源设备的供电以保证信道噪声处于正常状态。但在实际测试中, 由于有线数字电视信号均来自于当地有线电视运营商, 因此无法关断该频道信号。实际测试中采用该频道附近空频道的实际噪声功率来近似模拟噪声功率。

1.3.2 HFC下行模拟电视传输信道主要技术参数选择

下行模拟电视传输信道主要测试技术参数依据GY/T 106—1999《有线电视广播系统技术规范》[4]进行选取,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能够表征下行模拟电视传输信道性能的、便于室外现场操作的技术参数, 最终选取技术参数如表2所示。

测试框图如图1所示。

系统输出口频道间载波电平差 (任意频道间) 记录在当地整个频率规划范围内任意60 MHz中的各个模拟电视频道的电平之差, 取Max (电平差) 值作为测试结果。

由于有线电视频道资源紧张, 基本上都采用邻频传输方式, 因此系统输出口频道间载波电平差 (伴音对图像) 仅考虑邻频传输方式下的相关技术要求, 分别记录低频、中频和高频测试频道内伴音载波电平和图像载波电平差值作为测试结果。

载波复合二次差拍比 (CSO) 影响电视收视效果的纵波, 如果指标较差的时候会有纵向条纹;载波复合三次差拍比 (CTB) 指标差的时候电视会出现横纹。

上述CSO和CTB均是衡量模拟电视传输信道质量的重要指标, 但是测试CSO和CTB均需要在前端关断该频道的信号, 保持阻抗匹配, 保留有源设备的供电以保证信道噪声处于正常状态, 在实际测试中无法关断该频道信号, 且无法近似模拟该状态, 因此HFC下行模拟电视传输信道测试中不测试这两个指标。

1.3.3 施工工艺质量测试评估和评分解析

在3个测试点均需要对施工质量进行测试评估, 检查传输设备 (有源设备, 包括光接收机和放大器、馈线及接地) , 用户设备 (分支、分配器和馈线) , 架空及传输电缆和接插件, 满分为100分, 检查项目、分值分配及评分解析见表3、表4。有源设备包括光接收机和放大器。

2 总结

目前, 有线电视工作委员会已经完成了全国多个省市逾百家企业的有线电视工程企业资质评审工作, 得到了有关部门和企业的广泛认可。笔者有幸作为第三方检测机构的工程技术人员对福建、安徽、上海、浙江、山西、天津等多个省市的多个有线电视工程企业的有线电视工程质量进行了测试, 较全面地掌握了有线电视工程企业的实际情况, 在此过程中, 深刻体会到了有线电视工程企业相关人员对有线电视工程质量测试评估相关知识的迫切需要。希望本文能够对第三方检测机构检测从业人员及有线电视工程企业相关工程人员了解并掌握有线电视工程质量测试评估相关知识起到点睛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广协会有线委.有线广播电视工程企业资质管理办法 (暂行) [EB/OL].[2014-03-31].www.chinacatv.org/zxfw/rzzx/glwj/5-632-1.aspx.

[2]中广协会有线委.有线广播电视工程企业资质管理办法 (暂行) 实施细则[EB/OL].[2014-03-31].www.chinacatv.org/zxfw/rzzx/glwj/5-159-1.aspx.

[3]GY/T 221—2006, 有线数字电视系统技术要求和测量方法[S].2006.

广播网工程 篇5

关键词:广播电视工程;接地技术;有效应用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电子通信设备的应用也变得越来越丰富。电子通信设备在广播电视工程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多,为了保证设备和工作人员的安全,接地技术被引入其中。接地技术的出现最初是预防通电设备遭遇雷电威胁,其工作方式是通过避雷针等设备把威胁电流接入大地,以此保护相关设备和人员安全。在广播电视工程中,接地技术的引入可以使相关设备高效运行,使传输信号变得稳定。笔者就接地技术及其在广播电视工程中的有效应用进行了研究。

1广播电视工程中的接地技术概况

接地技术最初是为了防止雷击影响设备安全而出现的。随着广播电视工程的发展,接地技术已经不仅仅局限于防止雷电威胁这一项,已逐渐应用于防止设备之间的相互干扰,保证设备的高效运转和广播电视信号的稳定传输等方面。接地技术将威胁电流接入大地,大地作为导体的一分子,有比较特殊的性质,容电量极大、电阻非常低,这就能保证在被接入大电流后,仍不受任何影响。

2接地技术的应用

“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的建设探讨 篇6

关键词 “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节目和内容;建设

中图分类号 TN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2)011-0180-01

长期以来,我国信息化发展滞后,突出表现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下形成的数字鸿沟。广大农村地区信息落后,信息缺乏,巨量的文化信息主要满足了城市居民的需求,很少眷顾到农民的文化需求。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的农村信息建设亟待发展和提高。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正是基于此种要求而实施的。

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是我国实施的一项惠民利民工程,这项工程自1998年开始实施,迄今已经建设和实施了13年,投资数十亿,十余年的发展中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统计表明“我国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达到了94.48%和95.81%,解决了9 700多万农牧民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的建设和发展有利于宣传党和国家的政策,是广大农民能够更好的及时的了解各种政策法规,对于和谐社会的建设也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由此可以看出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的重要性。但是在十余年的发展中,一些问题也随之而产生,这些影响到了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的长久实施和以后能否更好的发展。

“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主要是以电视节目的建设和发展为主,其建设的基本标准就是44+2即“中央电视台第一套、第七套、少儿频道和本省第一套电视节目,以及中央电台第一套以及本省第一套广播节目。”但是由于基础比较差,起点不高加之农村长期以来比较闭塞信息落后,这就使得在“村村通”广播电视建设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取得的效果不理想,以cctv7为例,这个频道有称之为农业频道,意如其名,就是以农业为主,为农民服务的频道,但是“入户率不理想。农村覆盖率仅37.2%。”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状况的呢?央视节目过于综合专业偏离农村生活,收视率最高的是新闻联播,农村很少关注,即使关注也不过是了解新闻事实的一个窗口而已,在弄收视率最高的就是焦点访谈,纵观焦点访谈的节目内容,很容易发现这样一个现象,那就是,焦点访谈很少涉及农村的问题。总之,央视节目关注与社会上的重大问题,对于农村关注不足。省级卫视对于农村的关注依然不足,市场化之后,经济利益和收视率就决定了地方电视台的走向,各地卫视提高收视率的娱乐节目层出不穷,而农民是很好关注这些节目的,“对农民关注不够。目前省级一套广播电台,开办对农广播节目的不多,优秀的对农节目更是乏善可陈。”但是电视广播对与农民确实至关重要的,统计表明“我国农民群众获取的信息95%以上来自广播电视,农民群众每天看电视的时间大约在2 h-3 h。”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促进“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的深入开展呢?

1)要实现电视节目的多元化。统计资料表明在广大农村,农民所能看的的电视节目有限,尤其是边远地区的农村,这就有赖于有线电视的发展,但是有线电视往往是收费的。虽然近年来我国的农村经济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这种发展,往往是以农民进城打工取得,这就是黄宗智先生所谓的“半工半耕”现象,这种情况下,农民很多时候不在家,而有线电视的收费,则不考虑这些问题,单纯的以年或者月来收费,无疑没有很好的考虑到农民的实际和农民的切身利益。所以在“村村通”工程中要科学的处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农民利益和有线电视公司的利益关系。曾岩在其文章中提出了很好的建议“村村通”工程不能交由广播电视部门单方面来承担,更不能简单地按照产业化的方式来运作,而应该由政府来组织实施,由公共财政来统一保障。同时,各级广播电视部门也要本着“多予少取”和“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精神,积极支持新一轮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建设。”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保证农民能够收看到更好的节目,才能真正的做到为农民服务。

2)要合理配置资源,提高媒体的责任。尽管改革开放以来,对媒体进行了市场化改革,但是媒体始终是要为社会服务的尤其是由国家参与的媒体更是如此。这就要求媒体要很好的处理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问题,不能一味的以提高收视率和追求经济效益为目的。在节目的资源的配置上要增加对农节目同时还要减少各种广告的数量。这种情况下,媒体肯定会有抱怨即会影响媒体的经济效益,这就需要政府对这些节目进行财政性的支持。

3)加强乡镇广播电视站建设。乡镇广播电视站和农村接触紧密,最能够了解农村的需要,但是目前一部分地区的乡镇广播电视站没有能够发挥应用的作用。其主要原因就是重视不够,领导不力。所以为乡镇广播电视站配备知识型领导就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和惠农意识的乡镇广播电视站工作人员是“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深入发展的保证。

4)要加强制度建设。无规矩不成方圆,完善的制度是 “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建设发展的保证。要做到“要用制度管人、管事、管设备、管播出”,“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目的是惠农但是建设是基础,“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要以完善的规章制度作为保证。做到谁出事谁负责,奖惩明确。

总之通过节目的多元化,合理的资源配置和乡镇广播电视站建设的发展,才能够解决覆盖率低的问题,才能更好的为广大农村提供更好的服务,相信我国的“村村通”广播建设工程会取得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会,沈书生.信息化视野下的"传媒协同"促进农村文化建设研究[J].安徽农业科學2010,01.

[2]彭菊华,张水湘.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2.

[3]韩爱.文试述"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的建设与管理[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34.

[4]曾岩.新一轮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J].视听纵横,2007,02.

广播电视工程技术探讨 篇7

当前科学技术日新月异, 一些先进的尖端的技术层出不穷, 例如相关的数字化、网络技术逐步开始在电视行业的相应环节中应用推广, 电视节目涉及到录制采访、编采等环节, 这些环节都需要相应的技术支持。这些环节具有较大的难度, 因为对于广播电视运营和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尤其是相关的技术水平, 具有更加苛刻的要求。

广播电视节目的编采离不开相关的先进技术的支持。伴随着一些高新、尖端的技术的横空出世, 应用范围的不断地推广普及, 对于计算机网络与多媒体网之间的衔接融合变得越来越重要。随着人们的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 观众们对于电视节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的广播电视网络中已经逐步由以往的模拟化朝着数字化的方向发展, 并且这一趋势的无法阻挡的。在这一发展时代背景下, 对于工作人员的编辑技术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工作人员的技术能力如果达不到应有的水平, 那么电视广播行业发展将会受到限制。广播电视涉及到的方面比较多, 是一项系统化的工程。在实际工作中, 各个部门之间必须相互配合, 相互联系, 实施综合管理, 例如采访部门的任务就在于从分挖掘各种新闻素材, 必须第一时间赶赴现场, 做好现场的素材的手机与整理, 随后将所收集整理的素材交给编辑人员实施编辑、编排, 随后才能完成后续的播出。广播电视采访编辑工作首先应该遵守相关的规范规定, 同时在岗的工作人员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 对于不同岗位的工作人员必须根据其所涉及到工作内容的方方面面, 相应的实施技术能力训练。例如广播电视行业中涉及到电视节目制作、电视节目采访、电视节目编排等相关工作人员。因此必须着力对其实施专项训练。采访人员应该加强对所涉及到的先进设备尽心熟悉使用, 编排和制作人员应该做好相关软件的使用, 确保电视节目迈进新的发展层次。

广播电视行业中技术维护管理也是至关重要的, 加强对相关人员的管理, 保证他们能够对整体的控制能力以及相关的设备、系统的使用功能予以掌控, 如果系统中出现了技术问题, 那么能够即使解决, 充分挖掘技术设备优势, 为广播电视行业的发展提供条件。例如供电系统在电视广播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一旦供电发生了故障, 那么整个系统都将受到影响。导致整个系统发生瘫痪, 无法工作。所以广播电视局对于广电大厦的建设应该对大厦的供电系统实施科学合理的规划。例如电力部门应该为广电大厦相应的提供双回路的供电模式, 同时为了预防供电系统自身发生故障导致内部瘫痪, 广电大厦自身也应该提前准备发电机、UPS电源, 以防不渝, 同时保证电视台的独立用电, 避免供电系统出现问题后所出现的混乱局面。

2 广播电视播出技术

广播电视技术的完善不仅仅是需要做好编辑方面的工作, 对于后期的电视直播技术的控制也是至关重要的。广播电视行业涉及到诸多环节, 重要的步骤较多 (电视节目的制作、播出) , 涉及到的部门较多, 因此各部门之间必须相互协调配合。广播电视的播出是最直观的展示画面, 因此要想保证节目的质量就必须把所涉及到的步骤一一做好。广播电视内容能否给予观众呈现出内容优秀、画面质量高的电视作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工作人员的能力素质培养。广播电视的覆盖形式采用的是点对面, 一旦播放出去后根本就是无法进行收回的, 对于整个社会引起较大的关注力度, 所以安全播出的意义重大。所以, 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不管是内伤上出现了问题, 亦或是形式上出现了问题, 那么都将会引起停播、错播或者漏播, 必将引起严重后果。要想做到万无一失, 往往是不那么容易, 先进的技术设备为一系列的客观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契机, 但是主观因素的控制也是非常重要的。广播电视节目的质量的提升以及管理维护需要专业人员具有良好、过硬的心理素质。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 如果人员的心态浮躁, 心理素质脆弱, 那么对于广播电视行业来说绝对是极为不利的因素。

在实际的工作中, 各种电视节目的安全播出要想得到有效的保证首先广播电视工作人员必须具有过硬的心理素质, 如果工作人员不具备加强的心理素质能力, 呢么就无法胜任在岗的工作内容。广播电视新闻行业的相关从业人员, 在其上岗之前必须实施系统的业务培训, 经过较长时间的实习后参加考核, 只有通过相关的考核之后才能进入相应的岗位工作。在工作中必须强调心理素质的培养与锻炼, 加强相关方面的锻炼。其次, 广播电视的播出涉及到诸多方面的技术, 因此势必要做好所涉及到的电视播出的技术的培训工作, 一个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与保障必将为电视节目的安全播出提供保障。所以实际工作中要加强对工作人员的播出技术实施系统化的培训, 确保相关人员达到技术指标之后方可上岗工作, 在工作中依旧可能一系列的问题, 因此之后也应该定期展开业务技术培训, 保证其业务素质的不断提升。再次、广播电视节目的播出中应该培养工作人员的安全播出意识。广播电视行业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一贯的基本准则就是安全播出, 国家相继出台了相关政策对其进行指导。因此, 在日常的工作中必须定期开展对工作人员的安全播出意识的培养以保证节目播出的安全性, 确保员工的安全意识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并在工作中不断地落实, 尽职尽责, 为电视节目的安全播出作出应有的努力。

3 后期维护与管理

广播电视工程的带头人是国家, 再结合个省市地区的实际情况安排部署的一项工程。中央主管部门同相应的省直属管理单位签署责任书, 以这样的方式层层往下落实该工作。但是这项工程在具体落实的时候存在着诸多问题, 最为常见的包括行业垄断问题、社会参与意识、工程管办一体化, 导致工程运维部门有责无钱, 有职无权等突出的矛盾问题出现。因此, 应该充分意识到设备维护管理的重要性。针对以上所出现的问题, 基于保证广播电视正常运行的考虑, 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首先, 强化监督管理, 责任落实到人。负责设备维护管理的责任人员自身必须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 并树立职业道德责任意识, 设备维护管理工作本身就是一项具有较强专业性的系统化工程。这些从业人员必须对其展开定期或者不定期的专业技术、相关的业务培训, 并实施业务考核机制, 并将考核成绩同工资收入相挂钩, 保证其能够全身心的工作。对于维护管理人员的配置标准, 按照平均每一千个用户安排5-10名管理维护工作人员, 充分调动起工作的积极性, 发挥其专业优势。他们在空余的时间可以参加一些基层培训班, 接触一些基层的技术知识, 例如家电维修知识和简单常见有线电视基本维护知识, 以家电维修促进有线电视的维修, 加大推广的力度, 争取做到每个村落都配置有相应的运营维修人员, 避免一些小问题的出现导致往返路费的消耗, 节省不必要的开支。

其次, 完善的维护管理体系的构建。将维护管理体系直接纳入到广播电视管理当中, 要求基层的专业技术人员尽职尽责, 对设备实施定期的日常维护管理工作, 最常见的工作包括对避雷基地工作的检查, 对工作电压的检查, 确保这些广播电视设备能够进行正常高效的运行, 同时增加基层工作的补助。所以, 设备的维护管理必须做到预防为主, 及时解决小问题, 对于所出现难以解决的大问题应该及时向上级汇报, 确保“村村通”工程维护管理制度在基层的贯彻落实, 有效的保证设备安全高效的投入使用, 定时维护管理, 并做好详细的维护工作记录。

再次、服务人员要树立自身的服务意识。广播电视工程的建设是一项长期、曲折、复杂的系统化工程, 但是这项工程的并不是以营利为首要目的, 其对于我国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以及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事业的建设发展有着非凡的意义, 因此此项工程流畅安全的循环运行离不开一个良好的服务机制的构建。不管是高层管理人员还是基层专业技术服务人员, 都应想人们之所想, 急人们之所急, 积极响应国家的政策号召, 牢牢树立自身的服务意识, 全心全意为社会、为人们服务。

4 结论

随着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 信息化水平的提高, 广播电视行业对于从业人员有了更高的要求, 不仅仅是技术能力还是心理素质。广播电视行业的节目的采编以及播出这几个环节非常重要, 所以必须引起重视, 同时必须做好后期的维护管理工作。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文化事业发展势头迅猛, 其中广播电视行业在文化事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由于广播电视广播行业发展势头强劲, 这对于广播电视的相关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安全播出这对于广播电视行业的工作人员来说是一项最为基本的要求。广播电视行业的水平考核不仅仅涉及到相关技术设备的维护管理水平的高低, 同时也涉及到相关专业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 例如现场技术操作能力、心理素质能力。文章站在多维角度对当前的广播电视技术进行了详细的剖析, 希望能够为当前的广播电视技术的维护管理遂水平的提高提供指导。

关键词:广播电视,管理,维护

参考文献

[1]曹文斌.计算机网络测量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J].现代电子技术, 2013 (3) :47-50.

[2]沈虎威.关于“村村通”广播电视覆盖工程的思考[J].中国传媒科技, 2012 (12) :13-14.

[3]廖运年.谈广播电视“村村通”的创新意义[J].企业科技与发展, 2011 (6) :52-54.

[4]彭菊华, 张水湘.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2) :129-132.

[5]李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的技术管理[J].现代营销 (学苑版) , 2012 (1) :35-38.

[6]杨明品.关于深化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12 (3) :35-36.

[7]李云飞.空间通信中的网络可靠性分析[J].现代电子技术, 2012 (23) :45-48.

[8]高桂琴.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与它的长效机制[J].科技信息, 2010 (9) :828.

[9]王贺.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加快新农村文化建设[J].吉林农业, 2010 (10) :14.

[10]罗晓东.广播电视“村村通”设备发放与管理[J].中国有线电视, 2011 (8) :987-988.

广播网工程 篇8

为了推进无线广播电视数字化转换工作, 加快构建技术先进、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无线数字广播电视公众服务体系, 保障全国城乡居民更好地收听收看广播电视节目,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和财政部于2014年12月联合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央广播电视节目无线数字化覆盖工程的通知》。此次中央广播电视节目无线数字化覆盖工程包括12套中央电视节目的无线数字化覆盖和3套中央广播节目的无线数字化覆盖试点。其中, 中央电视节目的无线数字化覆盖采用地面数字电视 (DTMB) 传输技术, 中央广播节目的无线数字化覆盖采用调频频段数字音频广播 (CDR) 传输技术。

本文主要介绍中央广播节目无线数字化覆盖试点工程的调频频段数字音频广播系统传输技术概况、系统架构和发射机技术要求。

1 调频频段数字音频广播系统技术概况

从2011年起, 广播科学研究院作为牵头单位逐步完成调频频段数字音频广播关键技术的研究、样机的开发以及实验室、场地测试, 并于2013年6月向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提交了调频频段数字音频广播信道传输技术行业标准的建议稿, 8月被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正式颁布为行业标准[1]。该标准规定了在调频广播频段87MHz~108 MHz范围内的数字音频广播系统广播信道帧结构、信道编码和调制技术。

调频频段数字音频广播发射系统由三个子系统构成:音频和数据输入子系统、复用子系统及信道编码与调制子系统。其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音频编码后的音频节目与其他数据业务等, 经过复用后, 再进行信道编码与调制, 形成调频频段数字音频广播射频信号。

调频频段数字音频广播系统采用正交频分复用技术 (OFDM) , 频道间隔设计为100k Hz, 数字信号带宽以100k Hz为基本单位, 目前标准中规定最多可以达到200k Hz。如表1所示, 调频频段数字音频广播系统定义了三种传输模式, 可分别用于大面积组网覆盖、高速移动接收以及高数据传输等不同的应用场景, 运营商可根据实际的运营需要进行选择配置。本次试点工程的数字音频广播系统使用的是传输模式1。

物理层主业务数据通道采用码长为9216比特的LDPC编码, 支持1/4、1/3、1/2和3/4四种码率以及QPSK、16QAM、64QAM三种星座映射方式。本次试点工程使用的是QPSK、LDPC 3/4模式。

2 试点工程的数字音频广播系统

2.1 工程系统架构简介

本次中央广播节目无线数字化覆盖试点工程的数字音频广播系统, 在系统结构中引入了卫星链路, 用于实现中央广播节目到地方台站的分发。分别完成32kbps DRA+音频编码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10套 (老年之声) 、第12套 (娱乐广播) 和第16套 (对农广播) 这三路节目, 通过调频频段数字音频广播复用器打包形成包含三套数字音频广播节目的传输流。该传输流通过沙河地球站上星。地方发射台使用卫星接收机采用主备方式接收来自卫星的节目, 解出已编码复用的数字音频广播传输流, 送入数字音频广播激励器及发射机进行编码与调制, 完成数字音频广播的地面覆盖。其中的数字音频广播发射机工作于数模同播方式, 同时输出含有模拟调频广播和数字音频广播的射频信号。同时, 该数字音频广播发射机与原有中央一套模拟广播发射机通过同轴开关可进行发射切换。为了保障本试点工程数字音频广播的播出质量, 建议增配TS传输流解码监听及射频解调监听设备, 对数字音频广播信号增加监听功能。

2.2 发射参数

中央广播节目无线数字化覆盖试点工程的数字音频广播的信号采用频谱模式9、传输模式1, 主业务数据采用LDPC 3/4码率, 星座映射方式为QPSK。在此参数配置下, 数字信号带宽为100k Hz, 净荷可达108kbps, 满足工程三路32kbps音频节目的需求。

频谱模式9支持数模同播, 即调频频段数字音频广播信号与原模拟调频广播信号一同发射。在试点工程中, 模拟调频广播发射功率与原中1模拟广播发射功率一致, 数字信号功率根据工程要求要比同播的模拟功率低14d B。试点工程的数字音频广播发射信号频谱示意图如图2所示。

调频频段数字音频广播工作于频谱模式9时, 数模信号同播, 其信号频谱与HD Radio类似, 同播的数字和模拟广播信号合成可以有低电平合成、高电平合成、分电平合成、空间合成等几种合成方式[2]。在本次试点工程中, 发射台站主要采用安装一套新的支持数模同播的数字音频广播发射机用于工程覆盖, 其信号合成方式为低电平合成, 即数字音频广播激励器同时产生数字和模拟广播信号, 将其输出的混合信号直接送入发射机放大。

2.3 调频频段数字音频广播发射机技术要求

调频频段数字音频广播发射机是调频频段数字音频广播覆盖网络的关键设备, 直接影响调频频段数字音频广播网络的覆盖效果和覆盖质量。为保障中央广播节目无线数字化覆盖试点工程质量, 调频频段数字音频广播发射机应满足一定的技术条件。调频频段数字音频广播发射机主要由激励器、功率放大器和监控系统组成, 其组成框图见图3。

目前, 试点工程中的调频频段数字音频广播发射机应满足GD/J062-2014《调频频段数字音频广播发射机技术要求和测量方法》[3]的要求。

调频频段数字音频广播发射机应该支持模拟、模数同播和数字工作模式及其切换。因此要求发射机应实现GY/T268.1-2013规定的全部频谱模式, 其中频谱模式1和2为全数字工作方式, 频谱模式9和10支持数字广播与模拟调频立体声广播同播, 频谱模式22、23支持数字广播与模拟调频单声道广播同播。本次工程使用模数同播的工作模式, 可以保证模拟到数字的平稳过渡。待从模拟到数字过渡完成之后, 发射机可以转入数字工作模式。

调频频段数字音频广播发射机的模拟广播业务接口应同时支持模拟音频输入和AES/EBU数字音频输入;数字音频广播业务接口应符合GD/J 060-2014《调频频段数字音频广播复用器技术要求和测量方法》的有关规定, 其接口采用RJ45以太网接口和ASI接口。在本次覆盖试点工程中, 由于采用了基于卫星的传输方式, 要求使用ASI接口接收来自卫星的数字音频广播节目复用流。

调频频段数字音频广播系统支持多频网或单频网组网方式。在本次工程中, 使用多频网组网方式。但考虑到未来组网需求, 发射机应支持单频网组网中所需的10MHz时钟输入、1pps时钟输入及TOD信息输入, 以便各发射台站进行码流和时钟同步。

除以上功能要求外, 调频频段数字音频广播发射机还应具有功率控制、预校正、实时监控和报警等功能。

在GD/J062-2014中规定了调频频段数字音频广播发射机应具有的各项性能指标及测量方法, 其中的频率稳定度、频率准确度及相位噪声等性能指标与CMMB、地面数字电视等系统中的定义和测量方法类似, 而带内频谱符合性、子带间功率均匀性则是针对调频频段数字音频广播的特点新定义的指标并提出了相应测量方法。带内频谱符合性定义为以信号中心频率为对称中心, 在其左右两侧指定频点处功率的比值。在CMMB、地面数字电视等系统中相对应的此项指标为带内平坦度。但是调频频段数字音频广播系统设计时, 离散导频和连续导频的子载波功率高于数据子载波功率3d B, 因此, 带内平坦度的定义和测量方法不适用于本系统。在GD/J062-2014中规定的测量方法中, 仅选取以中心频率为对称的左右两侧的数字子载波进行功率比较。子带间功率均匀性指标的提出是因为调频频段数字音频广播存在数字信号频谱不连续的情况 (例如频谱模式9) , 为了确保发射机本身输出的左右两侧数字信号功率一致, 特提出此项技术指标。另外, 带外杂散在其他数字系统中也有定义, 在这些系统中数字信号带宽一般为固定值, 其邻频道内和邻频道外的带宽也为固定值。但是由于调频频段数字音频广播系统支持多种频谱模式, 在GD/J062-2014中对带外杂散这项指标的测试选取了频谱模式2和9分别进行测量, 其相应的测量带宽则分别为200k Hz和400k Hz。

2.4 发射系统对机房原有设施的要求

由于新增数字音频广播信号的引入, 使得在该频点同播的数字与模拟广播信号总带宽扩展为400k Hz, 因此使用多工器时应考虑其带宽必须满足数字广播的需求。

本次工程模拟调频广播发射功率与原中央一套模拟广播发射功率一致, 但新增加了低于模拟发射功率14d B的数字音频广播信号, 天馈线系统应考虑足够的功率容量。

由于工程新引入的设备, 需评估机房供电能力、空调能力是否满足需求。

3 结束语

中央广播节目无线数字化覆盖试点工程通过卫星传输链路, 将调频频段数字音频广播复用流传送至各个地方发射台站, 提高了中央广播节目的覆盖效果和质量, 推进了数字音频广播相关产业的发展。本次工程也是调频频段数字音频广播自标准颁布以来首次进行大范围试点播出。为进一步掌握中央广播节目无线数字化覆盖试点工程完成情况及调频频段数字音频广播覆盖特性, 应对各地方发射台站覆盖区域进行路测实验, 了解数字音频广播覆盖范围及数模同播的覆盖效果、干扰等情况, 为未来工程实施及调频频段数字音频广播组网规划积累经验。

参考文献

[1]GY/T 268.1-2013.调频频段数字音频广播第1部分:数字广播信道帧结构、信道编码和调制[S], 2013.

[2]吴智勇, 高鹏, 邸娜.HD Radio技术在FM频段的应用分析[J].广播与电视技术, 2008 (11) :39-43.

广播电视工程接地技术的应用 篇9

1 广播电视工程的接地类型

接地是广播电视工程施工必须坚持的一项原则, 只有做好设备和工程接地, 广播电视工作才能得到顺利开展, 工作质量和工程运行安全才能得到基本保障。结合我国现阶段的广播电视工程接地实践分析, 接地技术应用于广播电视工程时,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形式:

1.1 安全接地形式

该方式是广播电视工程常用的接地形式, 具体做法为:将广播电视工程中包含的各种设备安装到地面, 确保设备金属外壳与大地相连。这样一来, 即使设备在运行过程中因受到某种因素的影响而发生了漏电, 或者发生设备金属外壳带电现象, 广播电视工程的运行安全也不会影响, 电源保护器会在第一时间内切断电源, 保证设备和操作人员的安全。

1.2 防雷接地形式

防雷接地的主要目的是防止雷电与雷击, 确保广播电视设备不受雷电侵袭。如果广播电视工程在施工中没有采取正确的防雷措施, 或者没有做好雷电接地保护, 则在雷电天气下, 广播电视设备很可能会受到雷电袭击, 造成设备损坏, 情况严重者还有可能导致设备漏电, 威胁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防雷接地的主要做法是:大型建筑物楼顶或附近高处必须安装引雷装置, 如避雷针, 利用引雷装置将雷电引流、分散到大地上的避雷装置中, 实现防雷接地保护。

1.3 工作接地形式

工作接地是三种常见接地形式之一, 原理为通过提供基准电位来保证广播电视电路的正常运行。在该接地形式中, 基本电位的数值一般设置为0, 且基准电位的设置部位可随意选择, 既可选择电路中的某一段电路, 将该段电路电位都设置为0, 也可选择某一势点, 将这一势点设置为0。要注意的是, 广播电视工程工作接地形式中, 设备接地包括两个情况, 一是设备不和地相连接, 二是与大地相连接。第一种情况中, 设备不与大地连接, 设备所在电路或电势点的电位为0, 称之为零电位。该类接地方式具有一定可行性, 能对广播电视工程运行安全提供保障, 但同时也存在设备易受外界电磁波干扰, 工作状态不稳定的缺点。第二种情况, 设备与大地连接之后, 零电位位于大地, 可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外界电磁波对设备工作状态的干扰, 从而确保广播电视设备能正常、稳定工作。

广播电视工程接地中, 接地技术一定要选择正确, 接地形式也同样要合理化, 尽量避免因接地技术、接地形式选择不当而影响设备工作稳定性, 造成广播电视工作质量与工作效率降低。

2 接地技术在广播电视工程中的应用

广播电视工程施工或设备安装、调试务必要做好接地。结合多年工作经验, 笔者认为广播电视工程接地在工作实践中必须考虑外界电磁波对设备运行状态的干扰, 尽量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解决电路电源和导线之间存在的相互耦合问题, 以此来保证广播电视电路与广播电视系统的安装质量。广播电视系统安装调试时接地应注意以下几点:

2.1 设备的接地连接次序要正确

设备接地不应该简单的理解为设备外壳与接地基准的相连, 其中要特别注意系统信号地与其他接地的连接次序, 实际操作中, 应该注意信号地的接地电阻要大于安全地和功率地接地电阻。现在技术的不断更新, 使得设备的接地方式也日趋不同且不同设备之间方式亦不同。某些数字设备分别有独立的数字地和模拟地, 这就要求其要在有公共接地母线的条件出接地, 信号设备外壳采用设备外壳地线和机柜外壳相连;机柜外壳采用机柜外壳地线和系统外壳相连。

2.2 机房数字设备接地要规范

广播电视工程技术应用的广泛性和复杂性, 相应的是的机房数字设备总多, 理所当然其各种地线也集结与一处, 使得接地工作有时处于杂乱无序之中, 工作中的疏忽和纰漏常有出现。针对此种情况, 可以使用敷设几条互相并行并和系统外壳绝缘的半环型接地母线, 一条为信号地母线, 另一条为屏蔽地及机柜外壳地母线。对各种设备按照实际效用合理的布局并对系统的信号低采用就近接地原则, 对系统内的屏蔽地和机柜外壳地就近连接到屏蔽地以及机柜外壳母线上。此后将两条接地母线汇集相连与对应的接地螺栓之上。

2.3 三相电源中性点电位保持零电位

针对三相电源的相对特性, 因其各自的负载用电量的不同和输电时间不同, 使得三相电源不平横因素的存在。这必将造成三相电源中性线电位偏移, 导致单项供电设备电压时高时低而影响其正常工作, 甚至使其受到破坏。因此保证三相电源中性线能够可靠的接地, 使其中性电位为0才能保证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机柜内的工作接地线应采用铜芯绝缘导线或电缆, 一般不得利用没有绝缘的扁铁、扁铜带或金属丝编织管, 因为这两者难以实现地线间的互相绝缘;工作接地线与保护接地线必须分开, 接地体不得利用金属丝编织管直接埋设, 埋设时, 将接地极打入地表层一定深度并倒入盐水, 地线周围最好全部采用炭粉实埋, 用来增强导电性。

结束语

综上所述, 接地技术形式多样, 应用于广播电视工程时都能为工程运行安全提供保障, 确保广播电视工作质量和工作安全。从广播电视工程接地重要性来看, 广播电视工程在施工与运行期间必须做好设备接地, 以免因接地不当为工程质量埋下隐患, 给广播电视工程的发展造成负面影响。在本篇文章中, 笔者着重论述了广播电视工程接地的几种常用形式, 并重点探讨了工程接地中可以采取的几种接地技术, 总结、归纳出了一系列结论, 希望对同行工作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龙大海.关于广播电视工程中接地技术的探讨[J].China's Foreign Trade, 2011 (20) .

[2]赵维民, 吴勇珍.广播电视技术人员必须熟记的接地问题[J].西部广播电视, 2009 (2) .

广播电视无线覆盖工程问题探究 篇10

1 广播电视无线覆盖工程建设中机房的问题

有的地区由于台站设施陈旧,发射设备也逐步因为保护不当而老化严重,致使部分设备在运转上出现出题,使这些无线覆盖区域的群众不能及时收听到广播电视节目,出现了无线覆盖的区域盲点,因此,解决无线覆盖工程建设中的问题已刻不容缓。

广播电视无线覆盖工程对机房建设有要求。机房的距离要距离发射天线近,以缩短馈线的长度,减少信号传递中功率的损耗;机房的使用面积也不能太小,至少能满足几套节目的发射,还要留下端口为未来扩容提供空间,防风防潮设计合理,有效的保护机房设施。另外,机房还要达到防水防渗的要求,发射台多位于高地,为了保障设备的安全必须考虑到防水这一环节,确保设备不受水渍入侵。

2 广播电视无线覆盖工程的维护问题

第一,对于无线覆盖工程中无线信号的维护。无线信号设备铺设之后,要注意对基本无线线路的保护和检测工作做细,从小处入手再扩展到全局,检查设备是否正常运作,对于检测数据及时进测量、记录、绘制,将可能出现的问题防患于未然。针对个别的山区,地区还需做对于信号强弱的频率检测。在铺设发射信号时,信号线要装载特殊设备加强防护,不但可以屏蔽其他所有信号,还能将信号保存在不导电的金属管内,有效避免了信号的不稳定发射。

第二,注意无线覆盖的防雷功能。雷电是一种靠人力无法消除的自然现象,其本质是一种极速变动的电磁场,就是当今人类的技术水平也难以对其掌控。一旦出现雷电现象,对于无线电信号的影响都是或大或小的。因此,重视防雷是对广播电视无线覆盖的一个要求。

广播电视的无线发射一般是借助需要覆盖地区的制高点或相对高点来架设发射设备,如一些无线基台、站台,如果这些设备缺少能有效抵抗自然灾害的防护,且处于高位置,遇到阴雨天,就容易遭受雷电袭击,或者自身就成了引雷的设备。发射设备都受到损坏何谈无线覆盖的稳定性,所以必须要采取措施减少或者避免无线发射设备受到雷击,也是减少无线覆盖工程建设损失的一个办法。

适当的措施有以下两点。一是避雷针,避雷网等传统设备的使用。安装时通信天线尽量装在避雷针外线的1.5个波长外,取35度到40度左右的保护角,来保证无线覆盖的防雷效果,还要就情况选择好防雷地线的电阻,足够撑得起对于雷击电流的导引。目前,我国的广播电视无线信号发射器都有避雷针等设备的安装,对传统防雷设备做了优化处理。二是做好接地网的设计。接地网按照国家标准来建立,选择好通信机房的电阻,同时做好机房设备的接地线。另外,为了二次防雷,还可以通过天线的安装来保持电线杆与铁塔联通,使天线的电阻成0,并从铁塔内部垂下,再用铁丝把铁塔隔离开来,就有效避免了重复雷击的发生。

第三,做好机房内部的防雷措施。高处的机房也是容易受到雷击的,雷电可以通过窗户、烟道口等进入室内,对机房的工作人员和机房设备造成威胁,所以机房也要做好防雷击屏蔽。利用各种金属屏蔽体来阻挡和减弱加在设备上的电磁干扰或电能,如钢筋、金属架子、金属门窗、地板等都焊接在一起,形成一个电磁感应的屏蔽体,再与地网连接,雷击时候电流通过这个屏蔽体直接入地,对于屏蔽体内的人员和设备则是不会受到雷击的。

3 做好配电系统和发电机组等相关设备的安装

配电系统的安装要严格按照国家有关供配电的标准实施,委托给专业的施工队伍来建设,装载电力变压器和配电屏。发电机组的安装这个环节主要是注意发电机组所负载的功率,对于机房工作的维护,做到发电机功率搭配合理、大小适度,确保发射设备得到足够的功率进行发射;另外,还需要加载应急发电机组,应对出现问题后的发电机之间的工作转换,确保无线信号的连续性。

4 广播电视无线覆盖工程的验收和监管

各台站负责组织实施对于无线覆盖工程的验收,建设方需提供检测所需的仪器并配合检测,以确保整个安装系统的质量,还要对整体无线覆盖工程进行调试,调试的数据做好记录,以供验收对检,对于不合格的项目建设进行及时整改,做出验收报告,并以正式文件的形式报告给广播电视局,申请上级再一次验收,验收通过后,依法对工程进行监管。监管的内容有:铁塔、防雷建设、机房防控、人员工作维护等。

5 结语

积极响应国家对于广播电视无线覆盖工程的建设要求,满足人们对于广播电视提出的新要求,才能为以后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做好铺垫。

摘要:我国的广播电视无线覆盖工程建设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就,用丰富多彩的节目活跃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广播电视无线覆盖工程也有了新的需求。如何解决广电无线覆盖工程建设上的诸多问题,是未来发展的重点。

关键词:广播电视,无线覆盖,工程

参考文献

上一篇:生态转型下一篇:生态旅游监管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