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情怀

2024-05-26

家国情怀(精选九篇)

家国情怀 篇1

端午节之所以能经历几千年而被作为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保留下来, 上升为国家的法定节假日, 且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是因为其中有着极为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正如网友所指出的, 不能让吃和玩成为端午节的主题, 端午节也应多一些家国情怀。

为什么要让端午节多一些家国情怀?众所周知, 端午节本来就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节日。“节分端午自谁言, 万古传闻为屈原。”因此, 几千年来, 端午从来就是一个富有诗意和爱国传统的节日。但曾几何时, 对于我们民族的传统节日, 很多人除了吃还是吃, 使节日的气氛越来越淡, 这也就难怪曾有专家学者提出了“保卫端午节”的口号, 其实质就是要保护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那么如何在端午节里弘扬爱国精神, 使端午节多一些家国情怀呢?笔者以为, 节日的仪式感非常重要。因为过去传统节日氛围浓, 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有相关的仪式活动。比如以前中国人吃年夜饭前一定要祭拜祖先, 那盛大的场面、庄重的气氛, 能够增加一个家庭、一个家族成员的凝聚力。因此, 比把传统节日设立为公众假日更重要的是, 如何恢复一些与传统节日相关的仪式——即或是简化了的仪式, 也让我们多少保持一些对传统的崇敬心理。毕竟, 这是我们中华文化的根。今天, 我们要过上一个有意义的端午节, 一方面可以举办各种集体活动, 比如在端午节这天组织诗歌朗诵活动, 甚至可以将这一天定为朗诵节、诗人节, 让传统节日多一点时代的积极元素, 这样总比单纯吃粽子要好。

另一方面, 每一位公民都应在灵魂深处呼唤屈大夫——一个峨冠博带在江畔行吟的背影, 一缕大义凛然忧国忧民的忠魂, 并借以激发心灵深处对信念与梦想的追求。这, 既是端午节的生命力和价值所在, 更关乎我们这个民族的精神和风骨, 关乎我们这个社会的民主、进步。

家国情怀话题作文 篇2

在20__年是干万家在春节团拜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家国情怀,这既是对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重要精神力量的深刻揭示,也是对中华儿女奋进新时代展现新作为的极大鼓舞。

史书万卷,字里行间皆可见“家国”。无论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文理想,还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大任担当;无论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身、齐家青”的忠诚执着,还是“天下兴亡,匹夫治国、有责”的豪迈誓言……家国情怀早已下。成为中华儿女的内在品格,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历经磨难而不衰、饱尝艰辛而不屈;近代以来,实现民族复兴之所以成为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根植于民族文化血脉深处的家国情怀居功至伟。

20__年,我们将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70年来,亿万中华儿女始终秉承家国情怀,把个体价值、家庭价值的实现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将自己的人生融入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洪流。进入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更加激励着亿万中华儿女把家国情怀转化为奋斗潋情。正是无数人、无数家庭的奋斗与奉献,推动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延伸。

一方面,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不是抽象的,最终要体现在千千万万个家庭都幸福美满上,体现在亿万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上。

另一方面,国家好,民族好,国家才好,家庭才能好。只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每一个家庭的梦想才有最坚实的依靠。

青春梦想 家国情怀 篇3

丈量青春中国

廉思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最年轻的教授,一位“80后”学者,地地道道的北京人。但这个北京小伙儿却将自己的青春与学术热情奉献给了“北漂”群体。他创造了“蚁族”一词,他和团队对于蚁族的研究,引发了社会对于底层青年的更多关注。

2007年,廉思第一次去了位于北京西北五环的城乡结合部唐家岭,发现了那里的大学毕业生聚居现象。内心的触动推动他组织了针对这一现象的最早调查。2009年9月,出版《蚁族——大学毕业生聚居村实录》一书,首次提出并定义“蚁族”概念。自此,一个新的群体——“蚁族”正式进入公众视野,登上中国的话语舞台。

2011年,廉思又对40岁以下高校青年教师群体进行了全国首次抽样调查,并于2012年推出了首部系统反映当代中国青年知识分子生存现状的著作《工蜂——大学青年教师生存实录》,提出了高校青年教师的新称谓——“工蜂”,引起中国知识界的强烈共鸣。

2014年,廉思在总结归纳大城市青年返乡的特点后,提出“洄游青年”概念,这些返乡青年像洄游鱼群一样,在另外一个环境中经历成长的特定阶段后,选择回到家乡或二三线城市继续生活工作。廉思借用生物学上的“洄游”现象来描述城镇化背景下中小城镇返乡青年的迁移性成长经历,再一次引发社会的关注。

从“蚁族”“工蜂”再到“洄游”,廉思和他的团队在中国大地上奔走,一幅幅地建构了对当代中国青年真实生存图景的拼图。他们始终坚持“用脚底板做学问”。团队成员都是来自各行各业的青年人,他们白天在自己单位认真工作,晚上就坐在麦当劳24小时店里讨论问题,也有人称他们为“麦当劳里的学术青年”。

廉思说:“做社会调查,无论从精力还是体力,青年学者理应冲锋在前。他深谙学问须从实地调查中获得,从京津冀、全国各大高校、珠三角、长三角到爱辉-腾冲线,他带领着他的团队,以步履为车毂,丈量着青春中国。

时代赋予的使命

像廉思这样有热情,有担当的年轻学者,无疑是时代最迫切需要的。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一个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习总书记说,“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必将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

事实正是这样,经历了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高速发展之后,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处于近代以来“最接近世界中心”的时候。在中国经济社会处在重大转型期的重要阶段,也赋予了青年学者重大的时代责任。

我国的全面改革正处于攻坚期和深水区,必然需要强大的思想理论作支撑,同时,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应对域外各种思潮的冲击,同样需要强大而先进的思想理论。

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有国内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德高望重的老专家、成果丰硕的学术带头人,也有崭露头角的后起之秀。王文是其中唯一的一位“80后”学者。他代表青年学者做了题为《新一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探索与使命》的发言。

王文是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研究员、执行院长,他所在的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是一所中国特色的新型智库。2014年以来,这家研究院连续两年入围由美国权威机构评定的“全球智库150强”。

在王文看来,出生在上世纪80年代的一批青年学者,正在成长为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一支生力军。这一代人的特点是,成长、求学、思想成熟的历程与改革开放背景下中国高速发展的进程同步。当下,亟需青年学者尤其是智库学者发现问题,咨政建言,推动决策者解決问题。“‘80后’要有勇气去解决当下的难题,青年一代不能只满足于书斋,而是应更多地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为国家持续发展而奋斗。因为这既是时代的迫切召唤,更是未来的发展之需。”

王文说,“‘80后’学者从事业的起步期就可以平视世界同辈。我们以亲身经历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当代中国实践是伟大的,对人类文明来说是一笔宝贵、独特的经验与财富。这正是新一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有可能超越前辈、超越西方的现实根基,也是坚定信念、扎根本土的时代源泉。”

大师从青年中成长

根据教育部2014年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国高等院校的专任教师150万人,其中4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到了72%。这一部分人员在网上被戏称为“青椒”。“青椒”们正逐渐成为高等院校的中坚力量,承担着主要的教学和科研任务。

诚然,他们也面临着一系列困惑。教学重任,项目的压力,再加上高悬在头顶上的“职称之剑”,让很多青年学者感到不堪重负。当前,社会上也不乏一些对专家、学者庸俗化与丑陋化的现象,社会对学者的信任度降低,学者的权威性受到挑战,也从侧面反映出我国学术界存在的问题。

习总书记在座谈会上也指出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存在的问题:“学术原创能力还不强”、“有数量缺质量、有专家缺大师的状况”。存在较为严重的“学术浮夸、学术不端、学术腐败”,“急功近利、东拼西凑、粗制滥造”的问题,还有“剽窃他人成果甚至篡改文献、捏造数据”的问题。正是这些不良风气,导致了“著作等‘身’者不少、著作等‘心’者不多”。

如何为青年人才创造更好的成长环境,让青年学者在最具创造力的“黄金期”有所建树?成为当前学界思考的话题。

“社会呼唤大师的出现,却忘记了大师也是从青年学者成长起来的。”针对青年学者的困惑,中国人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成果评价研究中心主任武宝瑞呼吁:青年学者兴,则中国学术兴。他希望社会关注青年学者,在人文社科领域评选出一大批具有高水平科研能力、并在研究领域内产生较大影响的优秀青年学者,鼓舞广大青年学者积极从事科学研究。

华东政法大学政治学研究院院长高奇琦说:“这是个大时代,但是我们仍不可避免地面对各种小:大形势下的‘小青椒’,大城市下的小日子,大数据下的小文章。但是我仍想借梁启超的一句话:前途似海,来日方长。”

责任编辑 张惠清

大学生家国情怀的现状及其对策 篇4

关键词:家国情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家国情怀的内涵界定及成因分析

1. 家国一体的内涵体现

钱穆先生说 :“有家而有国,次亦是人文化成。中国俗语连称国家,因是化家成国,家国一体,故得连称。”钱穆阐述的“家国一体”就是家国情怀的集中表现。1在以血缘关系为脉动的家国同构的政治管理模式中,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相联结是古代中国伦理政治有效性的根基,是“忠君孝亲”等一系列专制制度的道德观念、规范的社会基础,是封建权力得以安全长久运行的根本保证。

从先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汉代“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三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唐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两宋“精忠报国”,明清“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民国“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再到当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终生。家国情怀作为一种经久不衰的话题,横贯中国自西周以来的历史,展现在各种文学艺术形式之中。历朝历代都有无数仁人志士表达对国家独立昌盛,人民安居乐业的期盼并为此奋斗终生。家国情怀的内涵也因而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完善。

家国情怀是一个人对自己祖国和人民所表现出来的深情大爱,是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所展现出来的理想追求。它是一种高尚的情操,是对国家的一种高度认同感和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体现,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心理密码,是一种使国家民族纵然处于苦难境况而终能屹立不败的精神凝聚力。家国情怀当属中华传统文化中最宝贵也最活跃的精神资源。2

2. 家国情怀形成的原因分析

从古至今,家国情怀始终作为一种主旋律为中华人民所传唱,它的出现绝不是偶然。家国情怀作为一种情感在西周和中国整个封建社会错综复杂的各种社会因素的交互影响下产生。

首先,小农经济使家族地位提升。古代中国生产的基本形式小农经济的出现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以家庭为单位、自给自足、生产工具简陋的因素决定了其分散性、封闭性、自足性的弊端,这些固有弊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观念意识和文化传统。对土地的依赖性,生产经营规模狭小,致使人们的活动空间相对狭窄,聚族而居使得家族构成稳固的社会基本细胞的形态加深了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的结合。小农经济伴随封建社会的发展始终,其深受自然条件左右、不堪一击的脆弱性使得人民渴望“明君”来改善自身生活处境。

其次,宗法制使君父权威相得益彰。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确立了父权在家族中的统治地位,使得国家和家庭在组织方面的共同性更加突出,即他们的组织系统和权利结构都是严格的父权家长制。具体表现为 :在家庭中,父亲有最高权威 ;在国家中,群主享有最高权力。从国家范围来看,宗法制把君、父的角色合二为一,使皇帝既具有至高无上的政治权利,同时又可以成为天下所有人都必须孝敬的父母,从而导致“忠孝相通”,“求忠臣于孝子之门”的以忠孝治天下,治国与其家相互为用。3宗法管理的完善又反过来进一步深化和巩固了政治、经济统治的血缘化特征及其社会基础,最终为中国政治所无法弃置。

最后,儒家文化使家国一体深入人心。家国情怀形成的直接因素是儒家伦理学说。儒家历来主张以己推人,由近及远,将处理血缘关系的原则推广到社会关系之中。孟子曰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按这种由近及远的思想逻辑,儒家认为 :家是缩小的国,国则是放大的家。4《礼记·大学》说 :“古之人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于其国,先齐其家”。儒家思想还一贯主张 :忠君孝亲。儒家文化与家国情怀相辅相成,儒家文化为家国情怀的形成提供了思想基础,家国情怀不断引起人们的共鸣,加深了人们对儒家文化的认同,从而使家国情怀历久弥新。

二、大学生家国情怀的现状调研

无论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最高的价值追求,还是学子纷纷呼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或者是五四运动时期学生呐喊的“誓死力争”、“保我主权”,都包含着深沉而浓烈的家国情怀。历史行走到今天,虽然大部分大学生对家国情怀在认知和行动上是理性的,但仍有部分大学生对其认识不够全面。

1. 传统文化的传承日见没落

传统文化作为家国情怀的载体,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记忆和民族往事,集中展示着我们的民族性格、民族气质、风俗习惯和精神传统,是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重要标志。5传统节日是其主要表现形式,包含着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时代相传的丰富多彩的传统习俗。因此,传统节日之所以能够绵延数千年保留至今,取决于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然而,在调查中,有近一半的大学生对于“是否热爱中国的传统文化”一题选择了“一般”,33.7% 的大学生表示自己不太重视传统节日的意义,6春节,端午节,中秋节这些能够代表中国走向全世界的传统节日却在当代部分大学生的心中处于尴尬位置。在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看来,庆祝传统节日就意味着放假,鲜有人在意、体味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虽然在全球化的今天,外国节日在中国大学生中广受欢迎无可厚非,但调查显示7% 的大学生本末倒置6,贬低祖国传统节日和习俗的态度得以看出其家国情怀的浅薄。大学生对以古代文学、传统戏曲,传统绘画为代表的传统文艺的继承更是严重不足。

2. 国情现状的发展无人问津

当大学生对国家政策、国家实事漠不关心,对民间疾苦缺乏关注,“两耳不闻窗外事”,家国情怀、忧患意识就无从谈起。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信息的快速传播,大学生作为年轻朝气的一代,理应有能力利用各种网络媒体了解国家现状。事实上,据调查,66% 的大学生表示“上网时,用在了解国情现状上的时间较少”,12% 的大学生对国家大事“一点也不了解”,还有一小部分表示对国家大事的了解基本源于听周边人的讨论6,被动关注国家大事。大学生利用网络媒体更多地去追随娱乐的动向,他们中大部分人认为 :国家实事与我无关或者国家政策枯燥无味。而只有在国家政策关系到他们切身利益时他们才会主动选择关注,比如2015年考研时间的调整。大学校园里对于党的会议,政府工作报告的学习也只是流于形式并没有实质内容。拥有家国情怀还表现在对国家事务有责任的积极参与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民主制度不断完善,然而大学生作为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公民对这一权利的行使并不令人满意。43% 的大学生怀疑选举的民主性、公正性6,对于人大代表的候选人缺乏了解,往往大学生选举只是“走过场”;大生极度缺乏行使被选举权的意识,认为自己当选人大代表是“完全不可能的事”。

3. 国家民族的认同不容乐观

当代大学生不仅是独生子女的一代,更是在全球化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一代,这些因素决定他们更加关注自我而集体、民族意识稍弱。另外,我国多年实施的爱国主义教育,多是对传统文化尤其是近现代历史知识的单向灌输,对微观层面的日常行为缺乏明确的引导,导致大学生知与行间的脱离,最终流于空洞低效的说教。7这与大学生思想独立、敢于挑战权威的个性形成对立,导致大学生厌烦枯燥唯理的家国情怀教育。与此同时,全球化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不仅表现在经济领域,而且已渗透到政治和文化领域。据调查,面对西方国家标榜的自由、民主等与我国政治文化大有不同的霸权文化的强势渗透,37% 的大学生好奇而又向往,32% 接受调查的大学生表示如果有可能将会移居海外,不打算移居海外的只有26%,18% 的大学生对此犹豫不决。6加之近几年来社会问题如食品安全问题、恶意伤人问题、官僚腐化问题频发,大学生对所接受的教育不禁提出质疑,更加向往看似是“大同社会”的西方国家,对本国的信任和认同感也随之降低。建立在国家认同感基础上的家国情怀也必然降低。

三、升华大学生家国情怀的必要性分析

大学生是祖国未来发展的主力军,他们即将参与到建设祖国繁荣昌盛和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以及描绘社会主义蓝图的浩大工程中去,他们决定着未来共产主义的实现。家国情怀随历史一路走来,演绎了无数仁人志士精忠报国的经典篇章,是激励当代大学生展现民族气节的精神支柱,是使大学生把个人命运和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纽带,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心理基础。升华家国情怀是大学生传承中华文化的首要环节,也是使大学生广泛参与国家事务,发展民主的不竭动力。

首先,家国情怀是民族精神的本源,是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心理基础。以家国情怀为思想理论基础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文化,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品质、价值观念与价值追求,它迸发出巨大无穷的民族凝聚力,使无数人民与国家形成共同体,休戚相关,生死与共。当代大学生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就必须从本源出发,继往开来,与时俱进,不断为家国情怀增添时代内容。鲁迅说 :“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他发展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当代大学生关系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首先要拥有家国一体的家国情怀才能使中国立于不败之地,在和平稳定的环境中勇攀高峰,取得“真进步”。

其次,家国情怀是中华文化的主旋律,是发展中华文化的关键。从漫漫五千多年的传统文化到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国情怀始终是中国文化的主旋律。传统文化是家国情怀的载体,是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重要标志,是中华人民的精神纽带,家国情怀渗于其内,寓于其中。在开放多元的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传统文化被遗弃,更悲哀的是中国未来发展的主力军对传统文化的传承缺乏兴趣。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强大学生对国家的认同感,抵制西方国家的文化渗透,首先要复兴中国传统文化,从最根本的、最能引起大学生共鸣的主旋律做起日益成为人们的共识。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将24字核心价值观分成国家、社会、个人3个层面,这种将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暗合了传统的家国一体理念。同时核心价值观为“家国情怀”注入“公民意识”、“社会意识”的现代文明元素。7

最后,家国情怀是参与意识的外化,是发展民主的动力。当今,家国情怀是对国家的责任感,是一切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的行为。大学生作为新生力量,首先要有家国情怀才能长久地为祖国发展建言献策,真正以国家兴衰为己任,为中国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智力支持。更多的有序参与是中国社会达到民主、法治前提。因此,发展、完善民主需要中国人民的共同参与,尤其需要作为民族希望的大学生的积极参与。大学生的家国情怀使得其参与意识内化于心,为大学生利用广泛知识促进中国民主提供了途径。

四、升华大学生家国情怀的对策分析

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当代大学生接受家国情怀教育最直接、最主要的渠道,因此,科学正确地、克服旧有弊端地利用思想政治教育来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教育显得尤为迫切。

首先,拓展家国情怀内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多是机械地传授家国情怀的相关知识概念,内容局限于书本,与大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脱离。除此之外,教育者引用的例子不是陈旧老套而不能符合现实生活就是空洞而使大学生厌烦。为加强大学生的家国情怀,不仅要做好相关基本理论的教育,更要立足当今国际国内形势,对家国情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与时俱进地开展教育。第一,关于进一步做好家国情怀相关理论知识的教育,要求教育者突破书本的禁锢,增强渗透意识和能力,把国家的政策和党的会议带入课堂之中,侧重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对大学生进行的家国情怀教育应当站在国际大局之上,把热爱祖国与热爱世界、铭记历史与展望未来、提高认知与升华情感的辩证统一,增强大学生理性而开放的家国情怀。第二,关于利用传统文化来进行家国情怀教育时,要求教育者把握家国情怀中民族意识、忧患意识的核心,探索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为人们忽视的家国情怀,而对于那些不符合当今社会实际的部分传统经典,教育者也不应回避,应详细讲解被社会发展所淘汰的经典之所以不再被承认的原因。不仅弘扬家国情怀的优秀传统文化,而且结合时代与社会的需要增添新成分,拓展家国情怀的内容。

其次,改进家国情怀教育方法。传统的家国情怀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采取“满堂灌”的课堂组织形式,教师作为知识的拥有者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占有主导地位,缺乏与大学生的互动,家国情怀教育只停留在说教层面而对大学生的情感没有投入太多的关注。致使家国情怀的教育出现教育者侃侃而谈,孤芳自赏 ;受教育者沉默寡言,不以为然的尴尬局面。要增强大学生的家国情怀,教育者应寻求一种适合大学生思维活跃特点的教育方法来改变传统的理论灌输,使大学生认同家国一体的精神。第一,采用多种课堂组织形式,避免一言堂。教育者应采用对话式、讨论式、组织社会实践等符合大学生心理特点,深受大学生欢迎的课堂组织形式并合理分配时间。要做到这些,首先要求教育者转变角色,与学生建立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倾听学生的想法,尊重学生的观点,营造一种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第二,广泛利用媒体,使教育走出课堂。对家国情怀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应当局限于课堂的狭窄范围内,而应走进大学生的生活和心灵。新时期,教育者必须主动占领网络媒体这片高地并自然使用年轻人的交流方式和交流语言,改变说教形式,充分展示亲和力和感召力,使家国情怀不断引起大学生的共鸣。

家国情怀作文 篇5

邓稼先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他一生低调行事,却做出了不朽的功成,在他的身上体现了浓浓的家国情怀。1967年6月17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氢弹,邓稼先一直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是他领导着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设计出了原子弹和氢弹,他所做出的成就是中国历史道路上的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但他没有因此而变得膨胀,目中无人,如果说用一个字来形容邓稼先先生,那这个字是就“纯”。他为人真诚坦白、忠厚平实,没有一丁点小心眼儿,他可以作为每个人的模范,每个人的目标。他的身上有着对祖国深沉的爱,他愿意将他的一切献给祖国。

在生病期间邓稼先先生依然坚持着为国家做着贡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面对谣言,他沉着冷静,没有慌乱手脚,更没有及时否定,他一直在以证据说话,对于实情没有隐瞒。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在别人劝他回头的时候,他只说了一句“我不能走。”这话冷静而坚定,这话背后藏着的就是这浓浓的家国情怀啊!这是他对工作的一种负责,更是对国家的负责,逆流而上,迎难而上,这就是邓稼先先生。在遇到危险、困难的时候他永远站在队伍最前端。

张健家国情怀在剧中 篇6

崇拜英雄 所以不停拍摄

即将上映的《手枪队》 《黑狐之风影》继续将视线对准英勇抗战的传奇故事。《手枪队》围绕着杜凌云、张大器等英雄人物展开故事情节。1932年,日军攻击上海闸北,十九路军伤亡惨重。杜、张等军官为了继续抵抗侵略,组建了手枪队,共产党人王振宇作为杜、张的好友,应邀加入手枪队,成为领导人之一。在王振宇的引导下,杜、张和手枪队队员们逐渐认识到共产党才是抵抗侵略的最坚强力量,虽然中间经历重重误解,但他们最终坚定接受共产党的领导,成为共产党组织在上海的一支重要行动力量。《黑狐之风影》则讲述了1945年,为彻底击溃妄图扭转战局的日军,中共中央南方局派王文渊前往湘西战场的故事。王文渊盗取了日军作战计划情报,并发现日军试图暗杀中国守军高级将领的“蝙蝠计划”。为阻止日军阴谋得逞,王文渊只身进入重庆,与日本特工波田久雄展开生死对决,为赢得抗战胜利立下战功。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悍然挑起内战,国民党军官宋永峥寻机对贵州展开一系列破坏行动,王文渊针锋相对,粉碎了宋永峥的阴谋。

无论是之前火爆荧屏的《雪豹》《苍狼》,还是即将上映的《手枪队》《黑狐之风影》,集编剧、导演、制片人、出品人等多重身份于一身的张健及梦舟影视所打造的电视剧作品都热衷于抗战题材,杀敌报国间尽显我中华气节和英雄情怀。张健说:“我个人认为抗战题材剧体现的是一种民族精神,而这种精神不应该被任何一个中国人遗忘,所以我不停地拍摄抗战剧。当然这也是因为我崇拜这些曾经为国家奋战的英雄。我的每一部电视剧描绘的每一个英雄,都是我想象中的英雄。”

梦都影视基地 梦开始的地方

11月4日,广电影视联盟梦都影视拍摄基地在嘉兴南北湖挂牌成立。张健坦言,在投身影视剧行业之前他在参观好莱坞环球影城时曾深感震撼,打造影视基地的想法由来已久:“起初只是觉得为自己拍戏方便,但是后来考虑到未来的发展,以及它所带动的很多衍生服务前景将非常可观。”据悉,梦都影视基地目前基本建成,前后历时3年,投资上亿元。

梦都影视基地主要为拍摄民国年代戏打造,张健介绍:“不管是拍摄战争剧、武侠剧,只要是民国年代戏,我们的基地内外景都比较完善,比如有城市街道的布景,像上海街、北京街、南京街、沈阳街……烟波峡就是专门打造的民国时期的县城街道。内景也比较丰富,像刚刚参观的监狱,可能是国内摄影基地最大的监狱。”影视基地的投建、策划张健全程参与,不管是监狱、毒气室、日式小院、商行、舞厅、日本酒馆、民国办公室,还是土匪山寨、山庄、北方县城、情报局、苏州园林、祠堂、畅春园……张健和美术、设计等各个部门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反复论证研究,宗旨就是为拍摄民国年代剧目提供全面完善的拍摄保障。

家国情怀 篇7

《范仲淹的故事》讲述的是北宋初年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少年时代胸怀大志、刻苦学习的故事。课文语言朴实无华,情感真挚动人,写法上的突出特点是通过言行表现人物的崇高精神。

为了简简单单、扎扎实实上好这堂课,我通过“品读感悟—勾画批注—合作交流—汇报展示”的环节,采用“以学定教、随机点拨、情境对话、读练结合”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教学步骤如下:回顾复述奠基础,咬文嚼字品故事,诵读诗文悟精神,拓展升华促立志。

整体回顾:课文讲了范仲淹年少时刻苦学习的哪几个小故事?能用最简洁的词语概括出来吗?再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一个小故事用自己的话讲给大家听。学生则饶有兴致,娓娓道来。这样看似平常的教学实则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也为后面的细读、品读夯实了认知基础。

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讲解分析来替代,因此,我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感悟。

接下来,我该和孩子们有滋有味地咬文嚼字品故事了。首先请学生快速默读文章第二部分并思考:这几个小故事中哪些词句最能体现人物的精神品质?请圈画出来,并简单批注,尽可能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在此过程中,我不时点拨引导,学生静心品读、批注,对人物特点有了初步认知,也养成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在学生自主默读的基础上,师生共同研读故事一:只身求学。

首先引导学生围绕“只身求学”自主质疑,接着学生以读汇报并发挥想象,换位思考体会范仲淹求学之艰辛,再仿照文中句子说说范仲淹还可能遇到哪些困难,又会如何克服。通过想象画面,说话练习这一环节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指出:“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接下来,我适时地由扶到放,引导学生归纳学习方法,并课件出示合作探究提示,再请各学习小组从其余的三个故事中任选一个共同学习,合作探究。老师则巡视、参与其中,并适时地鼓励、点拨,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平等中的首席。

文中故事叙述方式各有特色,因此我鼓励并引导学生大胆采用个性化的方式汇报展示,并以多元评价激发学习热情。

比如,分享“划粥割齑”这一故事时,我侧重于引导学生品词悟句,积累语言。从理解成语“划粥割齑”“毫不介意”“和衣而眠”入手,从文中找到相关句子有感情地朗读,抓住关键词语细细琢磨、推敲,体会范仲淹甘忍清贫之苦,发奋苦读的精神。

分享“谢绝佳肴”这一生动的情节时,我则创设情境,鼓励学生即兴表演,穿越时空,想象画面,透过范仲淹的言行体会他抵制的是舌尖上的诱惑,磨炼的却是坚定意志。就这样,学生入情入境地演着、读着、说着……在表演中感悟,在朗读中思考,在感悟和思考中,一个坚守清贫、艰苦奋斗的学子形象在学生心中越来越清晰,越来越高大。

分享“闭门勤学”则主要以分角色对话再现当真宗皇帝路过应天府,全城轰动之时,范仲淹却不为所动、一如既往、闭门苦读的情形,从中领悟作者巧用对比、通过人物言行突出人物精神的写作方法,在此基础上我再引导学生提炼文章的写作方法,并鼓励学生学以致用。

学到这,一位能忍羁旅孤寂之苦,甘生活清贫之苦,抵美味诱惑之苦,抗世俗浮华之苦,废寝忘食、发奋苦读却乐在书中的学子形象已经深深植根在学生的脑海中。

那么,是什么力量支撑范仲淹日夜苦读呢?我的第三个环节———诵读诗文悟精神就水到渠成了。先引导学生思考:“范仲淹的远大志向是什么呢?你从他的远大志向中领悟到什么呢?”学生思考并畅谈感受,我再指导学生激情诵读范仲淹的豪言壮语,感受他的远大抱负;诵读他的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感受其忧国忧民情怀,诵读“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感受人们对范仲淹的景仰之情。

阅读之后知行合一。我以“读了范仲淹的故事,你想对自己说点什么?你想对一代名人范仲淹说些什么?”为话题,引导学生当堂进行小练笔,鼓励其畅所欲言,最后,师生在齐诵励志名言中结束本堂课的学习。就这样,由课内到课外,从读到悟,由说到写,既理解了文本,又积累了语言,同时也在学生心中播下了理想的种子———为实现“中国梦”发愤勤学。

家国情怀 篇8

一、作为中国国家精神的中华精神

关于国家的构成有一个很有名的三要素说, 即国家必须有领土、人民、政府。这个学说忽视了国家至关重要的因素, 就是作为国魂的国家精神。一个丧失了国家精神的国家, 可能形式上有主权, 而实质上不过是他国精神的殖民地和文化的附庸国。而传承了国家精神的民族, 即使遭遇国破家亡, 也能够排除万难重新复国。一个国家与一个国家的边界, 不仅是政治地理意义上的划分, 更凸显了精神的不同。黑格尔说, “自在自为的国家就是伦理性的整体, 是自由的现实化;而自由之成为现实乃是理性的绝对目的。国家是在地上的精神, 这种精神在世界上有意识地使自身成为实在, 至于在自然界中, 精神只是作为它的别物, 作为蛰伏精神而获得实现。只有当它现存于意识中而知道自身是实存的对象时, 它才是国家。”[2]

这里有必要对一系列相关概念进行辨析。民族精神与国家精神在西方语境中是没有差别的, 在汉语语境中, 民族精神和国家精神还是有细微的不同。究竟用什么样的概念来表达中国的国家精神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这里有中国精神、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华精神三个选项。我认为中华精神这个概念具有最高的统摄力, 能够成为凝聚全球华人的精神力量, 而中国精神和中华民族精神只适合在国内宣传, 在国外向华人宣传就可能遇到阻抗[3]。

因此, 为了提高宣传效益, 建议无论国内国外宣传都只强调中华精神, 中华精神的文化意蕴在传播力方面相比于中国精神的政治色彩和中华民族精神的民族标记会更胜一筹。

爱国主义是居民对自己居住国家的热爱之情与奉献之诚, 是国家精神的核心。任何一个国家在培育自己的国家精神时都会把爱国主义当作基本要义。家国情怀是指中华文明独有的慎终追远、思亲怀祖、爱家齐家、爱国报国、家国一体以及先国后家等关于家庭、家族、母邦和祖国的信念与情愫。家国情怀的内涵比爱国主义要丰富, 是中华精神的独有品质。

国家是一种精神, 国家依存于信仰才能持久。任何一个国家都有其精神, 即作为一种特殊意义上的精神而存在。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区别, 其内在地体现于精神的差异性。而国家精神的核心在于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要体现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 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 执政为民[4]。党的十八大从国家、社会与公民三个层面提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这24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呼应了人们精神生活的热切需求, 为中华精神注入了新能量, 凝聚起国人价值观领域的最大公约数。

而中华精神的集中体现, 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 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如果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就会魂无所定, 行无所依。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和价值观念。“国有四维, 礼义廉耻, 四维不张, 国乃灭亡。”这是中国先人对当时核心价值观内容和重要性的认识。

中国共产党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引领国家精神的转变, 既彻底批判了传统文化精神中封闭、狭隘、保守、落后、专制与奴化等弊病和局限性, 又弘扬了其大同追求、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等优秀品质, 从而使“中国国家精神”沿着批判性、科学性、开放性与现代性道路进行了系统性重塑。

如何凝练中华精神的核心内容表述方式, 需要思想界深入探讨并尽快形成共识。中华精神作为中国国家精神其内容与“中国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应当一脉相承。中国精神的权威表述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其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以及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为基础的。应把中华文明的思想精粹基本表达出来, 既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精神互为表里, 又能够浓缩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的思想精华[5]。按照上述思路, 本文构建了一个中华精神核心内容表述1.0版, 包括中华一家、自强不息;革故鼎新、继往开来。民为邦本、利民为经;兴利除弊、扬善抑恶。仁民爱物、明德修法;讲信修睦、任贤使能。天下为公、和衷共济;天人合一、顺天应人。

“中华一家、自强不息”是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的具体指向, “革故鼎新、继往开来”是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经典表述。这十六个字就基本对应中国精神的权威表述。“民为邦本、利民为经;兴利除弊、扬善抑恶”这十六个字的意蕴与“以人民为中心”,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人民利益是各项工作成败得失的价值标准”等执政理念是完全契合的。仁民爱物、明德修法、讲信修睦与任贤使能“是中国政治智慧的精华, 强调仁政, 德法并用、生态保护、诚信与睦邻友好, 主张贤能政治, 都是值得我们发扬光大的好东西”。“天下为公、和衷共济, 天人合一、顺天应人”是中国特色的国际主义和生态主义, 是中华民族天下胸怀的体现。它与“和平共处、国际关系民主化、国际正义、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人与自然和谐”等现代思想异曲同工。

中华精神核心内容的凝练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 中华精神是中华文明的灵魂, 凝练好宣传好中华精神, 能够增强全球华人的文化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 激发中国人民奋发图强实现中国梦的决心和信心, 也可以成为中华文明对外宣传的名片, 成为各国人民了解中国认同中国的窗口。

二、人类共同价值的中国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继承了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价值取向, 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富强、公正、文明与和谐, 也吸收了主要成形于西方的价值理念, 如民主、自由、平等和法治。古典的中华文明思想宝库里并非完全没有民主、自由、平等与法治这些思想的吉光片羽, 但实事求是讲, 这些思想的理论化和制度化主要由西方完成。民主、自由、平等与法治是理性反思人类社会的应然状态必然会得出的结论, 马克思主义所主张建立的社会主义社会也是坚定地信奉民主、自由、平等与法治这些人类共同价值的。西方建立了一系列的制度来体现民主、自由、平等和法治的要求, 这些制度的利弊得失也已经表现地很清楚, 国人们应师其意而不师其制, 回归人类共同价值的本质, 不忘本国, 学习外来, 开创未来。人类共同价值是人的天性的价值形态, 人类共同价值的具体实现方式必须与不同文明圈内的人的习性相适应, 必须走本土化道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是民主、自由、平等语法治的信仰者和践行者, 也是这些人类共同价值中国化的开拓者。

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对公共权力的所有权, 公共事务的管理需要一部分人脱离生产来完成, 绝大部分公共事务是不可能由占人口多数的人民来直接管理的, 人民必须作为委托人将公共权力委托给合适的代理人去代为行使公共权力。因此, 民主的制度设计的出发点应当是如何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确保代理人的个人追求与社会要求契合。投票选举只适合于民意代表的遴选, 不适合公务人员的遴选。公共职位应当向全社会开放, 彻底废除公职人员终身制, 实行任期制, 规定所有成年公民, 只要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且无违法犯罪记录, 都可以通过考试录用的办法进入公务员队伍。从事公务员工作一般任期五年, 特殊岗位不得超过十年, 每年更新公务员队伍的五分之一数额, 即每年有五分之一人员退出, 五分之一人员新进, 确保流水不腐。对于各级行政首长, 必须有担任民意代表的经历。各级行政首长虽然不是民意代表选举产生, 但民意代表每年可以对其考核, 进行信任投票, 不信任票数超过百分之五十者, 该行政首长当被免职。民主制度设计就是让人民通过民意代表对公务人员的监督全程化程序化。

民主虽然是西方政治文明的产物, 但却是人类的共同追求。其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单一的“西方民主制”类型的说法是极其荒谬的。每一个国家都有其独特的民族个性, 民主制在每一个国家都会发展出与其社会、文化和经济发展需要相适应的特殊形式。要建设适合本国国情的民主制度, 就必须使民主本土化。没有民主的本土化, 民主政治的建设就不可能健康顺利地进行, 也不可能稳固。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先驱者在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中与民主化进程中, 历尽艰辛, 饱尝探索之苦, 但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 其主要原因就是没有进行民主的中国化建设, 而是照搬照抄西方式民主。任何国家的民主都是具体的、历史的以及有条件的, 而不是抽象的和绝对的, 离开国情条件来谈民主必然是空想和盲目的。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 而不是照搬照抄西方的民主体制, 是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方向和目标。

自由、平等、法治是不可分割的价值诉求。自由是做社会规范允许做的事情的权利或能力, 自由可以分为自由权利和自由能力, 自由权利是社会规范规定的个体的活动自由度, 自由能力是个体实际能够支配的活动自由度。比如, 每个人都有表达的自由, 这种表达权利从法律上讲人人平等, 但实际上每个人在表达能力上是有明显差别的。人具有意志自由, 可以为善也可以作恶, 因此, 自由必须依靠法治来规范, 道德与法律就是为不同自由设定的边界。自由与责任密不可分, 任何自由的背面都对应着相应的社会责任, 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的肆意妄为和胡作非为, 不是自由, 是任性。平等是除了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而获得差别待遇外, 所有人在相同情形下获得无差别待遇的权利。平等是人性中渴望受到尊重的价值表现,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因为出类拔萃而受到社会普遍尊重, 追求平等与追求卓越都是获得尊重与利益的需要, 因为出类拔萃者总是少数, 所以社会成员的多数会认可平等作为最合理的价值配置原则。处于不同社会生态位的主体对于自由和平等的偏好是不相同的, 一般说来, 处于优势地位者往往更偏好自由, 处于劣势地位者则更倾向于平等。而法治则是自由与平等二者张力的平衡机制。法治的原意是法律的统治 (rule by law) , 本质是正义之治 (rule by justice) , 因为法律的应然就是分配正义与矫正正义的条文化和程序化。法治是政治理性化的基本形式, 它能够有效克服权力任性, 保护公民权利, 维护社会秩序。“法治”的普遍价值, 只有与中国的具体法治实践相结合, 只有以不对抗民族性与国俗民情不太扞格的法律形式去兑现, 亦即只有通过法治中国化, 才能真正解决法治实践中的中国问题, 才能真正形成深植于中华土壤的有生命力的中国法治体系和模式。

三、中华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球推广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观念体系, “三个倡导”提出的十二种价值观可以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0版, 从实现中国梦的需要出发, 笔者认为有必要将其拓展为2.0版。即在国家层面增加“伟大”这一价值目标, 在社会层面增加“责任”这一价值原则, 在公民层面增加“勇毅”这一美德要求。

中国现在是一个大国, 但目前还不是一个伟大国家。即使国家将来实现了富强、民主、文明与和谐, 也不一定就能够成为伟大国家。在中国历史上, 汉武唐宗时代可以说是当时世界上的伟大国家, 伟大和强大不同, 伟大基于强大, 但强大不一定伟大。所谓伟大国家者, 其国民性格必雄健勇毅, 其文明水准必独领风骚, 其对外举措必安邻来远, 其国际威望必四海钦服。成吉思汗的帝国可谓强大, 但文明乏善可陈。汉武帝时代是中华传统文化保护、继承和发展的辉煌时期。汉武帝通过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对保护中国传统文化作出了重大贡献, 不仅在中国历史上, 而且在世界历史上都有着很高的地位。汉武时代也留给后人许多丰富而宝贵的物质文化遗产, 古丝绸之路、居延汉简、霍去病墓与巨石群雕等都极具历史、艺术、科学研究和观赏价值。唐太宗时代国力强盛, 太宗本人雄才大略, 不拘于琐微, 他统治时期对外文化交流空前繁荣。其对一切文化不间华夷, 兼容并包, 使唐中原文化和西域文化得到了很好的交流与融合。1840年以来, 中国天朝大国的迷梦转为积贫积弱的噩梦, 国人从夜郎自大的文明自负嬗变为自惭形秽的文明自卑。首鼠两端、畏缩卑微、欺软怕硬以及崇洋媚外的消极国民性表现比比皆是。我们必须把建设伟大国家作为我们国家建设的终极目标, 这样的国家, 是国民共享的乐土, 是世界仰慕的天堂, 是人类文明的山巅。伟大国家是世界上所有进步人士心中的祖国, 伟大国家才是真正安全的国家。

社会层面的自由、平等与公正都是强调权利, 而任何权利都需要相对人履行相关责任来保证。一个社会得以形成和发展, 恰恰是社会成员各自承担责任在先, 无人承担责任, 自由、平等、公正与法治都是痴人说梦。只有承担责任, 才有可能创造价值。无论价值大小, 都是因为有人承担了责任才产生的。“责任”即“责任心”是一切价值观的核心, 真正地人人具有了“责任心”, 世界就会更美好, 充满博爱、关爱, 不珍惜人生的人就会减少。就民主和自由而言, 也有一个以“责任”为基础的问题。如果没有“责任心”做前提, 那自由将是一种放任的疯狂的自由, 甚至是以损人利己为基础的自由。真正的合理自由应该是在以责任为前提条件。同样, 没有责任心的民主只能代表一小撮、一小伙儿或者代表某一团伙利益, 没有责任之心失去责任前提的民主与自由是在误导民众社会的发展。

公民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和友善这些美德规范固然重要, 但践行这些美德的美德——勇毅则是须臾不可或缺的。勇毅是勇敢、果决和坚毅这些优秀品质的综合。它的反面就是畏缩。公民在大多数情况下知道自己应该怎样做, 但往往缺乏勇气和毅力去做。中国几千年的温良恭俭让的教化, 使中国人温文有余, 勇毅不足。敢于横刀立马、敢于为民请命、敢于仗义执言、敢于当仁不让以及敢于见义勇为的勇毅之士如凤毛麟角。晚清以降, 华夏文明遭遇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传统的政教制度和生活方式遭遇泰西文明的冲击, 有识之士们各显神通, 苦思救国之良策。时人多有感于积弱之国民性, 提出“欲文明其精神, 先野蛮其体魄”的救国之策。勇毅是美德之魂, 是我们追求正义和真理征途中不可缺少的伙伴。保卫祖国的时候需要勇毅, 抢险救灾的时候需要勇毅, 改革创新探索前进的时候需要勇毅, 同邪恶势力作斗争的时候需要勇毅, 向自己的缺点进攻的时候需要勇毅, 甚至当你为受冤屈者说句公道话的时候也需要勇毅。失去了勇毅美德, 个人就难以进步, 事业就难以发展, 传统美德如疾恶如仇、刚正不阿、见义勇为、勇往直前和大义灭亲等都难以实践。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版为基础, 增加世界 (包括和平、公道、合作、包容、共治) 与自我 (包括自爱、自知、自信、自强、自律) 两个层面的价值观, 构成一个五个层面25个价值维度的价值观系统, 这个系统可以统称为“中华价值”。中华价值与中华精神都是中华文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世界层面的价值观也是我国一贯倡导的国际社会应当遵循的价值观。旗帜鲜明地亮出我国的国际价值观, 是有责任担当的表现, 也是成为伟大国家所必须地步骤。和平, 就是主张所有国际问题优先采用政治与外交手段解决, 尽可能避免使用武力或武力威胁。公道就是主张各国对于国际问题的是非曲直要按照事实本身来裁断, 不要搞双重标准。合作, 就是各国要扩大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往来, 扩大各方的共同利益。包容, 就是主张各国要相互尊重彼此在制度与文化等方面的差异, 相互借鉴。共治, 就是主张全球问题全球各国共同参与共同治理, 地区问题相关各国共同参与共同治理。

个人层面的价值观包括自爱、自知、自信、自强和自律五个方面。个人层面价值观和公民层面价值观是有区别的, 公民层面价值观是个体作为社会成员在涉及自身以外的对象时的价值规范, 如对于国家则应爱国, 对于职业则应敬业, 对于他人则应诚信和友善。个人层面价值观是个体面对自我应有的价值规范。自爱, 是强调个体热爱自己, 爱惜生命。自知, 是强调客观认识自己, 勇于面对真我。自信, 是强调要相信自己所拥有的一切资源是能够解决自己面对的问题的。自强, 是强调个体要奋发图强与自力更生, 不断超越自我和完善自我。自强会提高自信。自律, 是强调个体要慎独, 要自我约束, 经常自警自省, 努力克服人性的消极倾向。

“中华价值”系统全面地概括了个人、公民、社会、国家以及世界五个层面的价值目标和规范, 是比较完备的多功能价值导航系统。这个价值导航系统应当作为我国软实力建设的组成部分大力向全世界推广, 让更多的海外朋友更好地理解中国人民的价值追求, 提高世界人民对中国的国家行为的认同。

摘要:国家精神与国家核心价值观二者相辅相成, 培育国家精神要坚持国家核心价值观的引导, 建构国家核心价值观要发掘国家精神体系中的优秀价值观元素。笔者构建了一个中华精神核心内容表述1.0版:“中华一家、自强不息;革故鼎新、继往开来。民为邦本、利民为经;兴利除弊、扬善抑恶。仁民爱物、明德修法;讲信修睦、任贤使能。天下为公、和衷共济, 天人合一、顺天应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版为基础, 增加世界与自我两个层面的价值观, 构成一个五个层面25个价值维度的价值观系统, 这个系统可以统称为“中华价值”。

关键词:核心价值观,中华精神,中华价值

参考文献

[1]陈敏, 李安增.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民族精神[J].山东社会科学, 2014 (6) :159-162.

[2][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范扬, 张企泰,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1:258.

[3]孙孝富.论当代中华精神的新发展[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 2011 (5) .

[4]邹诗鹏.民族国家构架下的国家精神[J].哲学研究, 2014 (7) .

永不磨灭的家国情怀 篇9

顾磐曾,江苏无锡人。中学高级教师,文史爱好者,无锡市政协原副主席。现任无锡市东林文化研究会会长。

记者:东林文化研究会在发展历程中是否经历过挑战?

顾磐曾:东林文化研究会于2011年12月18日正式宣告成立,是由热衷于东林文化研究的学者、专家和社会热心人士自愿组成的群众性和地方性学术研究的非营利性的社会组织。由于成立时间较短,挑战倒没有什么。东林书院对无锡人来说是文化圣地,也是精神家园。东林文化以其飘逸的文化气质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走过了900年漫长的岁月,以它的笃志守常,留住了人们的向往,赋予了“百年旧德读书尚友,四海名贤气节文章”的现实意义。通过对东林文化的研究,发掘其深邃的思想内涵和精华,弘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当今社会文化及教育、旅游等事业的发展,是我们打造文化无锡战略目标中的重要任务,也是无锡地方文史工作者不容推辞的历史在责任。

记者:东林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哪些关联之处?

顾磐曾:富强、民主、和谐、爱国、敬业、诚信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源自中国精神,蕴含中华优秀民族文化。东林文化崇尚实学,经世致用,尊经重道正好暗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是对孔孟之学的极好概括。顾宪成认为:“孟子论王道,始终不外農桑田宅鱼鳖鸡豚狗彘之间,养生丧死庠序孝悌之际,非有空虚无据之理,高远难行之事,所以为圣贤有用之实学。”“天地之大德曰生,吾人毕竟以生为本。”东林讲学,针对时弊,讲了制民恒产、取民有制、轻徭薄赋、民本财末等儒家经典原理。“学问通不得百姓日用,便不是学问”,把“百姓日用之学”,提高到安民兴国的根本上来认识。

记者:您对于东林书院的发展有何建议?

顾磐曾:东林书院是无锡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本土文化名片,一副“三声三事”的对联激励了多少仁人志士为国奋斗。要充分发挥东林书院这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使这座历史弥新的古书院真正成为传播国学的大讲堂,琅琅读书的聚集地,哺育出一批批新的“读书种子”,为打造“文化无锡”尽绵薄之力。

蔡家彬:东林人的家国情怀与务实求益

蔡家彬,江苏无锡人。曾任无锡市十一届政协副秘书长、研究室主任。现任无锡市东林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研究课题:东林思想史。

记者:东林党和东林学派都是由书院得名的。那么400年前的这所书院是一所什么样的书院?导致失败的原因?

蔡家彬:东林讲学很成功,在当时造成的影响很大。对当时的社会思想起到拨乱反正的巨大作用,朝野士大夫及远近缙绅学者都“以清议归东林”。全国各地学者,有的跋涉千里,争相前至东林参加会讲,“学舍几不能容”东林名声大著,成为江南地区人文荟萃一大区会,成为全国学人探讨理学以及救时救世思想的重要舆论活动中心。东林讲学不仅是在东林书院,首善、关中、虞山等几十个书院都参与讲学,统称“天下东林讲学”。

失败的原因是不注意斗争策略,东林学说高明,但也有“绳人过刻,持论太深”的缺点。顾宪成去世前已意识到这一问题,反复强调要“联属同心”。天启初,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集团把持朝柄,擅权乱政。为了廓清吏治,振兴国家,与东林讲学有联系或观点相同、政见一致的广大朝野官员,对阉党的祸国殃民罪行进行了无情揭露和坚决斗争。魏忠贤等阉党一伙被揭露后,内心十分恐惧,他们“以党兴狱”,采用栽赃陷害等种种卑劣手法与伎俩,将朝野与东林讲学者有联系、或观点相同的一大批正直官员统统指称为“东林党”人,加以无情打击,残酷迫害,并大兴冤狱,向全国颁示309人的《东林党人榜》,进行公开迫害。还编造各种黑名册,如《东林籍贯录》《东林点将录》《东林朋党录》等,陷害政敌,发泄私愤,罗织蔓引,企图一网打尽,全国受牵连的有4600余人。大批正人君子遭到残酷打击迫害,许多人冤死诏狱。其时顾宪成已去世15年,还被追夺官诰。

记者:“东林党”既是一起历史事件,又是一种文化现象。东林党议、东林书院、东林学派既有关联又有区别。他们的关联和区别表现在哪些地方?

蔡家彬:所谓“东林党”原是万历年间浙党、皖党、楚党等强加在主张澄清吏治的一批官员头上的一项罪名。这些官员、士人,既无组织,又无纲领,更无首领,指摘东林结党的奏疏首见于万历三十九年,次年顾宪成就去世了。严格说来,最多只是士人同气相求、同声相应,在“疏争”中相互呼应而已。天启初年,“东林党”则成为阉党以党兴狱的一个借口。东林书院是讲学而非议政之地,《东林会约》明确不准议论朝政。东林书院成为明代讲会式书院中最突出的代表。东林党和东林学派都是由书院得名的。环绕在它附近有一大批书院和文会,通过讲会的方式,形成了以东林书院为核心,地域相邻,宗旨相近,成员重叠的书院网络,这是东林学派的基本构成。

记者:东林学派是晚明时期众多思想学术流派之一。它之所以被称为一个学派,是因为同其他学派相比,它有着独特的思想特征。他的独特性在哪里?

蔡家彬:讲学不忘经世济民,修治与齐平结合,有强烈的家国天下情怀;修悟结合,重视实践,反对空谈心性,提倡“百姓日用之学”;相互平等讨论的学术氛围,倡导“群议”“众论”;不论门户之见,善于博采众长。针对理学对人性的束缚和晚明王学末流的空疏学风,东林学派既反对“拘”,又反对“荡”,注重讲实学,办实事,有实用,求实益。这一点在东林书院的组织管理、规章制度、讲学和学术研究的内容、方法,以及关于东林讲学活动情况和顾宪成、高攀龙等东林领袖著作中,都有比较清楚的反映。

记者:东林学派的实学思想体系以顾宪成、高攀龙为领袖的“志在世道”、他们以东林书院为阵地,通过讲学、论辩、研讨、撰文、出书,从而推动了实学思潮的高涨,对后世产生哪些影响?

蔡家彬:以顾宪成、高攀龙为代表的东林学派对王学末流“即心即理”“无善无恶”“援释入儒”和以知代行的“知行合一”等种种观点、进行了严密的批判,抵制了“学者盛谈玄虚,遍天下皆禅学”这一衰颓社会风气。同时也纠弹了理学家“好谈本体,不谈工夫”的空疏学风,起到了警世醒俗、拨乱反正的作用,促使广大士林学人从空谈心性、不务实学中解脱出来。实学思潮是儒学发展的又一个大转折,东林学派政治上坚持民本思想,要求限制皇权;道德方面要求士子自觉负起“天命”——以天下为己任;学术上从两个方面矫正空疏学风,对后世学者有启蒙作用。钱穆评价说:“清初学风,尽出东林”。

上一篇:主要性能指标下一篇:冬春耕牛常见病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