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应用能力

2024-05-01

三维应用能力(精选十篇)

三维应用能力 篇1

一、验证实验———观察、分析与综合能力

科学验证是化学教学最多的实验教学, 教材中大约75%的实验都是验证实验。先知结果、验证过程。其过程内含观察、分析、综合等多种能力养成。验证试验体现出实验直观、鲜明的特点, 为学生提供生动直观的感性认识, 这是学生认识化学知识的开始, 它对于基础知识的讲授, 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对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以至整个教学过程能否达到预期的目标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对于巩固、运用、深化知识, 有重要的意义。

演示实验通常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来完成。教师首先可作示范演示, 认真细致的观察和分析会对学生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 教师的演示过程不仅是验证过程, 更要注重演示过程中的科学态度、严谨作风和分析归纳思路, 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学习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对科学的尊重。

验证试验可以提供的具体、生动的形象事实, 提供丰富的感性过程,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验证需要分析、需要观察, 教师的引导、启迪是学生走向科学思维训练的关键, 为此, 教师可以边讲边做, 要适时引导, 引水成渠。

二、创新试验———研究、探索与决策能力

化学教学中, 创新试验需要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 有意识去设定试验方案。创新试验, 从根本上改变了验证试验模式, 在结果未知的情况下去探索, 去发现结果。教师要尽可能地引导学生通过实验, 自己寻找恰当结论, 逐步培养学生自我发现、独立研究、创新观察能力。中学生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 创新试验正是满足学生探究发现的最佳契合点。学生总怀着好奇心和神秘感步入化学世界, 他们憧憬未来, 渴求知识, 希望从中窥见自然界的奥秘, 创新试验可以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氨的制备方法和性质这一部分, 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氨的性质对氨的制备和性质实验进行改进和创新, 学生经过思考讨论得出结论。

创新试验中, 学生的散发性思维最值得珍惜。教师要特别注意把握学生的“非常规性”思维火花, 鼓励学生“见异思迁”。并积极有目的的引导全体学生分析思路, 拓展他们的扩散空间, 为学生的创新思维提供集体的创设氛围。中学化学丰富的实验内容, 为学生创新实验培养其创新能力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演示实验、随堂实验、学生实验等都可以从规模、装置、药品等方面进行创新设计。在创新试验中, 教师必须转换角色, 由“教师中心”模式转向“学生中心”模式, 完成自己的诱导和协助。

三、探究实验———分析、归纳和探究能力

青春期的学生, 充满强烈的求知欲与好奇心, 他们对未知世界的充满渴望。教师要适时把握学生的最佳热点, 有机“切入”, 安排探究试验项目, 设计探究试验流程, 为学生创造发现问题、运用知识的机会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试验机会, 让学生充分体验探究的乐趣, 享受探究的过程。

如果把试验分为三个层次, 那么探究试验就处于试验的最高层面, 探究试验是一种综合能力的训练, 它要以验证试验的结果为基础, 以创新性试验为过程, 探究未知的领域。其程序大致为: (1) 直接提问, 激发兴趣, 引发探究; (2) 借助实验, 发现问题, 引导探究; (3) 设疑布阵, 启迪思维, 共同探究; (4) 问题连锁, 环环相生, 深入探究; (5) 师生共评, 交流总结, 得出结论。

如乙醇制取乙烯的实验中, 为什么要加浓H2SO4;为什么乙醇与浓H2SO4的体积比要为1∶3, 为什么要在170℃时进行这个反应;在进行这一问题的教学时, 让学生自己进行探究, 学生每两人一组, 分组探究一种实验条件并记录相应的实验结果: (1) 乙醇直接加热, 溴水不退色; (2) 乙醇与浓H2SO4的体积比为1∶4在小于170℃时反应, 溴水退色较慢; (3) 乙醇与浓H2SO4的体积比为1∶3在小于170℃时反应, 溴水退色较慢; (4) 乙醇与浓H2SO4的体积比为1∶3在小于170℃时反应, 溴水退色较快。

实验中学生还可以探究不同的条件对该反应的影响, 最后通过对观察到的现象分析比较, 学生认为制乙烯最合适的是方法。

学源于思,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在教学中可恰当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探究学习, 解决问题, 增强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和意识。

“学源于思, 思源于行。”动手实验是化学的学科特点, 也是化学教学的基础。自然科学方法论指出: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各类知识教学的具体过程, 教学教程中的每一项措施都应渗透着积极的思维活动, 而实验恰恰是这种积极思维活动的导入点。教学试验中通过分组实验、演示实验、边讲边实验等方法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开发学生的智力, 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创新精神, 引导学生质疑、创新、探究, 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教育、德育、美育、环保教育等功能, 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获取知识与能力的探究过程, 使学生乐学、会学。借助于实验这个支点, 调动学生参与整个教学过程的积极性, 协调教师和学生的双向行为, 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实现了学生自主参与、有效参与, 真正把素质教育落到了实处。

参考文献

[1]杨东伟, 史长华.改革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实验室科学, 2009, (3) .

落实三维目标 培养估算能力 篇2

关键词:三维目标;估算;意识;策略;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6-125-01

《数学课程标准》里提出:“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可见,估算越来越受重视,并被确定为数学的重要学习内容。数学教学重视估算,有三大原因。首先,估算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有效方法,有利于培养应用意识;其次,估算是发展数学思维的载体,有利于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再次,估算是运算能力不可缺失的组成部分,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运算能力。因此,估算应是始终贯穿于数学学习、应用过程的一种数学思想方法。估算在数学的各个领域、在应用数学的任何时候都是无處不在,相对机械的、繁杂的运算,更具有数学价值。

在小学加强估算教学,重在让学生感受估算的意义,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习惯,掌握估算策略,形成估算能力。估算意识、估算策略与估算能力形成一个相辅相承、相互促进的整体。从三维目标看,估算教学目标是估算意识、估算策略、估算能力三者的统一。所以,估算三维目标是培养估算能力的出发点和归宿。

一、发展估算情感,培养估算意识

估算意识是指当学生面临有待解决的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懂得什么情况宜于估计而不必作准确计算,并以正确的算理为基础,通过迅速合理的观察和思考,在众多信息中间寻求一批有用的或关键的数学信息,从而得到尽可能接近理想状态的结果。

在数学教学中注意发展学生对估算的积极情感态度,有利于渗透和强化估算意识。而发展学生对估算的积极情感态度,主要在于让学生体会估算的应用价值,体会估算的优越性和必要性。在小学阶段,估算的应用,一是探索除法的计算法则,二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三是检验笔算。所以,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应在估算应用情境中突出学生的情感体验,适时、适当地渗透、强化估算思想。

二、突出估算技能,掌握估算策略

估算策略是指为了达成估算目的、解决问题,在估算过程中所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从教学目标来看,估算策略是一种知识与技能,是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而采取的一种合理解决问题的便捷方法,属于探究获知型的知识。由于实际所需的估算精度不同和个体思维习惯的差异,不同的人采取的估算策略常不同,也就是估算策略多样化。估算策略多样化常出现估算结果多样化,所以估算结果本身不是一个固定的数值,而是一个合理的估算误差范围。作为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与技能,估算策略包括估算方法和估算误差范围的确定。

在有关估算的教学设计、教学实施过程中,应突出估算策略这一知识技能,通过一系列教学手段的合理应用,使学生掌握能因地制宜地应用估算策略的知识,并形成技能。估算课堂教学常运用描述估算的过程、比较不同估算方法的优劣来训练估算技能,让学生掌握估算策略。

三、经历估算过程,提高估算能力

估算能力,指个体在利用一些估算策略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比较、判断、推理等认知过程,获得一种概略化结果的能力。它是一种能够灵活运用估算方法解决问题的综合素质体现。在小学阶段,《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有初步的估算能力”。估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不是一两节估算教学课就可以达成的;不同估算方法的灵活选择,也不是有公式可以死记硬背的。所以,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利用估算方法的探究、交流、选择可以较好地形成、提升估算能力。在课堂教学中,通常利用各种情境问题的解决使学生经历具体的估算过程,提升学生的估算能力。

例如:

片断1:学校组织350名同学去春游,租7辆车,每辆车有56个座位,要求每个人一个座位,够吗?

师:对于这种问题,往大估、往小估……哪种估算方法好啊?

生1:小估好,因为小估如果够的话,精确计算肯定够。

生2:小估比较有把握。

片断2:一辆卡车,自重986千克,车上载有6箱货物,每箱285千克,能顺利通过一座限重3吨的桥吗?

师:大估有把握,还是小估有把握?

生3:往小估,不能往大估,往大估车子会压塌桥的。

生4: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估算的方法,有时往大估比较有把握,有时往小估保险些……

在上面的情境问题解决中,学生这样经常经历根据具体情境而灵活运用估算的方法的过程,解决实际问题,就能不断巩固估算方法,提高估算能力。通过经历解决一系列情境问题的过程,让学生明白估算策略的选择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尽力去挖掘估算内容,积极创设情境,鼓励学生运用估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不断提高估算能力。

三维应用能力 篇3

一、三维设计能力培养体系

要使学生具备三维数字化设计能力, 必须建立相对完整的培养体系。建立三维数字化设计能力培养体系, 不是简单地增加几门软件使用操作课程就可以的, 也不是在原来的培养体系中增加各自独立的数字化设计类课程, 而是必须在明确三维数字化设计能力的培养的内涵和目标的前提下, 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实践环节等多个方面系统构建。

1. 课程体系设置

在原来机械制图的内容中插入三维设计软件的教学。根据我校所处地域及企业所用软件的情况, 我校选择Pro/E作为三维能力培养的平台。该软件的特点是采用单一数据库、参数化、基于特征、全相关的概念, 可以直接反映设计的思维过程, 建立实体模型, 使设计思想表达更准确、清晰。在第一学期学习机械制图的内容, 讲解投影原理、视图的表达等内容, 此时, 学生的空间想像力差, 很难对所讲内容理解。教学中可以运用Pro/E对课本上及习题集中二维图形所对应的实体模型进行制作, 上课时可以结合投影设备演示翻转、修改、再生等过程;对零件及装配关系也可以进行动态仿真。通过实体模型和动态仿真使学生能够更直观地进入真实的三维空间, 帮助学生对各部分知识的掌握以及对平面图形与三维实体之间关系的理解, 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想象、创造、构形的能力。同时也引起学生学习三维软件的兴趣。有了前述的视觉认识和工程制图的基本知识后, 第二学期Pro/E工程软件的学习重点放在训练学生掌握三维设计基本技能上。主要涉及到软件的基础模块包括零件设计、装配、建立工程图等。上机训练操作的内容是将机械制图将中二维绘制的零件及装配图, 改用Pro/E软件完成其全套零件的特征建模、零件装配以及工作过程的动态模拟。通过以后学习学生不仅提高了对二维图的读图能力, 还加强了对零件功能、结构及其装配关系的理解。因此教学内容彼此融汇贯通, 实践表明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大大增强, 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更加快捷顺利, 同时也学习了三维设计的基本知识。

2. 融入专业基础和专业课教学

机械专业课的特点是实践性强, 内容十分抽象, 学生缺乏对机械行业各个环节直观的感性认识, 普便感到机械专业课程比较乏味。目前课程体系一般采用二维平台进行课堂教学, 为了表达各类机械部件组成、结构特点及工作原理内容时, 教师在上课是不得不使用大量模型、挂图、幻灯片等教学辅助设备, 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量, 占用大量的课堂教学时间, 且不易将课程的重点和难点表达清楚, 收效甚微。

学习了三维软件基础知识, 在专业课教学中应突出其在工程的应用, 变单纯的传授知识为传授知识与培养创新能力相结合, 提高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采用软件对工程问题进行设计、分析、计算, 对抽象机构进行机构原理分析、动态干涉检查、运动过程模拟, 将传统的挂图教学变为动态的三维教学, 在三维动态过程中掌握机构原理。如《机械制造技术》教学中利用Pro/E软件完成待加工零件、铣床夹具的三维造型, 利用计算机、投影仪展示待加工零件的三维造型, 这样学生就能很快的看懂零件图, 帮助同学理解零件尺寸。了解定位方案、夹紧方案、回转分度装置、锁紧机构、夹具体等的结构。利用Pro/软件的缩放、平移、旋转、隐藏等功能可以从任何方位观察夹具上的任何元件。在《机械设计》教学中利用Pro/ENGINEER的提供的动态仿真功能将典型机构作三维动画演示, 十分有效地解决学生对各类机构的空间构成及其运动的认识问题。将机构的运动方式和运动参数进行修改,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机构运动的原理, 能够有效地分析机构运动过程中的运动特性和规律。加强了教学的直观性, 并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利用Pro/E软件的分析模块, 代替传统的强度校核计算, 了解工程设计、分析、仿真、制造的全过程,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工程素质, 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在专业课教学中, 采用三维技术从设计到制造的各个环节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数控技术》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课, 对理论和实践的要求高, 学生要掌握这门课程有相当的难度。数控程序的编制和零件加工课堂教学比较抽象, 影响了学生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了Pro/E软件NC模块, 将零件的设计、工艺方案确定、程序编制、零件加工均呈现在学生的面前, 用仿真检验加工的可行性与准确性。《工业设计》是机械类学生学习外观造型, 提高审美动力动力、分析能力和形象思维的一门课程, 为学生中把艺术和技术有机的结合打下基础。利用Pro/E实现对虚拟产品进行外观设计和渲染设计, 通过以一系列步骤, 把产品的光泽、色彩等各方面艺术化地表现出来, 建立起具有真实美感的工业产品模型;虚拟装配实现复杂产品的装配与维修的仿真, 使设计更合理, 外形更美观, 增加产品的竞争力, 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因此加强专业课三维软件的应用使学生看到了其应用在工程中的应用情景, 树立了学好此软件的决心。而基于三维的教学体系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学科知识, 使他们既具有理性知识, 又丰富了感性认识。

二、加强实践环节的应用

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学生应用自己掌握的先修知识进行较为全面的机械零部件设计的一次实践, 是对工科学生进行设计兴趣的培养和设计能力锻炼的重要途径。软件的学习关键在用, 只有不断使用才能提高水平。将Pro/E软件的三维技术融入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环节中, 对培养三维应用能力有极大的帮助, 同时也提高他们的工程设计及创新设计的能力。

1. 课程设计

机械零部件设计课程设计的内容是减速器设计。在以往的二维设计中, 由于学生对减速器的设计、制造、安装、调试、使用和维护等工艺过程缺乏实际的感性认识, 致使对大量的工艺问题缺乏认真的考虑, 往往要进行多次的修改, 结构变动较大时则不得不重新设计, 绘图的工作量较大, 学生的认识始终停留在二维图纸上, 并不能很好地了解结构设计对整机性能的影响以及单个零件与整机之间的关联关系, 在加上缺乏直观的认识和理解, 往往对于结构设计是否合理也不得而知。有的学生依样画葫芦, 把书上的参考图描在设计图纸上, 这样学生的实践能力未得到提高, 难以激发学生更高一级思维和创造欲望, 也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实际设计能力和创造性设计能力。将三维设计融入机械零部件课程设计后, 学生可以利用Pro/E的自顶向下的设计方式和其强大的参数化功能, 完成齿轮、轴、箱座、箱盖螺栓、键、窥视孔、通气器、轴承盖等主要零件的设计, 装配后干涉检查及测试, 还可以对重要零部件进行有限元分析与优化设计 (CAE) ;最后由三维直接自动生成二维工程图纸。实现了产品三维建模、装配设计、动态仿真、干涉检查等功能的综合应用。当需要修改时, 零件模型、装配文件及生成的工程图自动同步完成, 不会产生前后矛盾、互相干涉现象。提高了机械设计的准确性, 缩短了设计周期, 减少了设计差错。使学生从复杂的理论计算中解放出来, 减轻设计的工作量, 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优化设计及结构设计上。此外, 学生还可以应用Pro/E的机械运动功能, 直观地观察各零件的运动状态。整个设计过程与学生的认知规律更加相符合, 使学生从感性和理性上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设计的内涵, 能够更好地增强学生的设计想象力。三维设计不仅能够使学生直观地看到自己的设计成果, 增强学生的成就感, 而且能够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这样, 学生对三维设计与二维工程图之间关系的理解会得到进一步的加深。实践证明采用三维设计的学生与其他采用二维设计的学生相比, 设计效率和设计质量远远高于其他学生, 学习的主动性和设计的兴趣也远远高于其他学生。

在模具课程设计中, 学生根据教师给定的制品图及要求, 完成整个模具的二维工程图。当模具的结构比较复杂时, 学生在二维图的表达方案确定上就要花费很多的精力, 而且有些复杂的曲面模腔也很难表达清楚。采用Pro/E中塑料模具和压铸模具设计模块 (Moled Design) 进行模具设计时, 学生根据要求先确定方案, 再应用Pro/E软件完成以下设计:建立参考模型;确定分型面, 系统自动生成模具元件;开设浇口、流道和冷却水道等;向模腔中“注入”材料, 生成制品;定义开模步骤, 并对每一步进行静态干涉检查;再用EMX模块装入模架零件, 完成顶出机构、冷却水道等细节的设计;完成设计工程图;利用Pro/E机械运动功能对制品生产过程进行动态仿真等。在这一设计过程中, 学生不必再将大部分精力花费在图形的表达上, 而必须对影响制品质量的物料性能、模具结构、工艺条件等诸多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才能使所设计的模具结构更为合理。这才是设计的真正内涵, 在二维设计中是绝不可能做到的。通过设计, 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更加深入, 掌握得更加牢固, 综合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

2. 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是对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前对所学知识的应用及能力的综合训练过程。过去学生片面追求图面出图效果, 出现了几乎所有学生的毕业设计图纸都采用AUTOCAD等少数低端CAD软件进行设计出图的现象。将三维设计的融入毕业设计, 是对其应用能力的最好训练方式, 不仅为学生拓宽了选题的广度和宽度, 而且也为学生根据自己择业去向做好前期准备提供了学习与训练的机会。三维设计的题目可以由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和不同需求提供, 也可以由学生将毕业后从事的实际工作课题作为设计题目。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使用三维设计可节省图形表达时间, 集中精力对影响产品质量的力学性能、材料性能、工艺条件、经济性等诸多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更加深入理解, 综合分析能力得到提高。使用三维设计可进行单机的设计、参数化设计、优化设计、过程的模拟仿真等, 使题目涉及的知识面更宽、综合性更强。毕业设计题目有组合机床和模具的设计, 有数控机床改造, 有机器人的优化设计等。所有设计题目所涉及的知识面更宽, 综合性更强。通过此环节学生三维应用能力得到加强, 而且综合能力也得到极大的训练和提高, 为他们能够更快地适应工作要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结束语

培养人才的目的就是要服务于经济建设, 适应企业的用人要求。通过对机械设计及自动化专业04级三维设计能力培养的实践表明, 使用先进的三维设计软件Pro/E,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提高了设计效率。同时培养了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和现代工程素质, 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 对提高学生就业的竞争能力和社会适应力有极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刘晓衡.Pro/ENGINEER在创新设计中的应用[J].发明与创新, 2005, 6

[2]朱汉松.基于Pro/E的机构运动创新设计[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6, 3

三维应用能力 篇4

一、盯住目标,把准方向

目标是复习的方向和指针,高三复习的方向就是提高学生的高考应试能力,而高考出题的依据是历史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这就是我们要盯住的目标。因此根据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来界定知识和能力并实施教学是科学和准确的,它能使我们对每节课、每个专题的重点内容和涉及的具体能力要求一目了然,从而把准复习大方向。例如在复习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一课时,课标要求“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从中可知本节课需掌握的主干知识是“宗法制和分封制”。通过对主干知识的深化理解,分析归纳出“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进而达到基本能力的培养目标。教学中适当补充一些关于宗法制以血缘为纽带,以嫡长子继承为核心对中华民族产生深远影响的情境材料,渗透三维目标的培养要求,即可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多管齐下,夯实基础

近年来福建省高考历史试题,较大地提高了历史学科能力考查的层次,着力加大历史思维能力的考查力度,降低了“再认、再现重要历史事实”的题量和分值,但千万不能以为掌握历史基础知识已经不太重要,否则会吃大亏的。历史基础知识实际上包括教材涉及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历史结论、历史现象、历史人物及其主

要活动、历史事件及其基本线索和发展过程等在内。只有准确理解、深刻挖掘其内涵,才能真正掌握历史基础知识,为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奠定基础。我在指导学生梳理、整合知识的过程中,因生而异,因课而异,因材施教,灵活应对,取得明显成效。

首先,要重视指导学生读书,把书读好、读透、读精。学会读目录、课文、地图、插图、年表、题目,提高阅读能力,做到准确、快速地提炼有效信息;教师重点讲线索、阶段特征、结构、历史概念,并以近年高考题中的典型试题做示范,让学生学着去分析、挖掘、整理。其次,借助学案提高复习效率。要求学生在课前把某节课或某个专题主干知识的整理作为自己预习的依据,在课堂上直接提问检验学生的完成情况,或者在课堂上师生共同梳理和完成等形式,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针对性,使知识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有效节省课堂的时间。再次,使用设计问题讨论法引导学生准确记忆知识要点,理清知识内在联系。此方法是直接将书本中的某节课或某个专题知识进行问题化设计,学生针对问题进行思考,展开小组讨论。这种方法的好处是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的各种思想得以充分交流,学习历史的自信心得以增强,学习的兴趣也得到提高。

三、纵横拓展,有效整合

作为一轮复习,教师在引导学生准确掌握、理解历史知识的同时,要拓宽主干历史知识,进行适度的纵横联系,构建起系统完整的历史知识网络十分必要。教师要认真备课,找好联系的切入点,引领学生思考、联系,全面地认识历史事件的本质。

要加强历史主干知识的纵向联系。如在复习“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时,教师可引领学生提炼出这一制度在2000多年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七个时期即萌芽(战国)、形成(秦朝)、巩固(汉朝)、完善(隋唐)、加强(宋朝)、发展(元朝)、强化及终结(明清)的发展演变及阶段特征,再从中央和地方机构的变化史实来印证上述阶段特征。通过这样的联系,学生不仅可以加深对这一重要史实的理解,而且可以进一步弄清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在此基础上,教师启发学生结合相关史实思考这一制度演变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两个趋势:弱相权,强皇权;弱地方,强中央。最后,引导学生得出该制度的特点及实质。

要加强历史主干知识的横向联系。古今中外的历史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很多相关联的知识点,通过纵向联系提升学生的比较问题能力,深化学生对历史知识内涵的理解,拓展历史知识的外延,对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基本能力很有帮助。如在复习必修一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时,应把人民代表大会制和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度进行比较分析,找出两者的联系与区别。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与比较分析能力的提升,进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

要注意历史知识的延伸与拓展。近年来福建省高考历史试题比较注重对文史常识的考查,目的主要是考核文科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历史知识面。如2009年高考福建文综卷第13题考查公元纪年法“对时间段的界定”,2010年高考福建文综卷第13题考查艺术素养“书法的类型”, 2011年高考全国文综大纲卷第12题考查文史常识“中国古代四部分类著录图书的原则”, 2013年高考福建文综卷第13题考查史地常识“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等。此类题目看似容易,但考生得分率并不高,其主要原因是学生知识面窄,因此教师在复习过程中有必要对一些历史知识进行补充和拓展。我在一次回答学生提问“为什么在不同历史阶段关于历史时间的表述有很大不同,有距今多少年、公元前多少年、民国多少年、辛亥年、贞观多少年”等问题时,专门介绍了几种纪年法及计算方法:干支纪年法(尾数定天干,余数定地支)、皇帝年号纪年法、民国纪年法、公元纪年法,另外,还介绍了谥号(后人对皇帝的评价,如汉文帝)、庙号(皇帝死后在家族内的排位称号,如唐高祖)等。

四、精选精炼,提升能力

一轮复习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近年高考的命题趋势,精心选题,组合练习试卷,加强对学生学科能力的训练。选题首选历年的高考题、省市质检题,要选对某一类专题有“范例”意义的试题,还要选与重大历史事件、历史概念、文史地常识等相关的试题。通过例题点评、练习训练和考试检测等形式,了解学生知识掌握程度和存在的不足,对各类试题进行及时评讲,规范答题格式和专业术语,帮助学生总结解题规律,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途径,既能使学生及时发现知识缺漏,提高学生的解题速度和准确度,又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教师要加强审题和解题方法的研究和指导,在平时讲课、训练和测试讲评中,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熟练地掌握各种题型的应对策略,逐步提高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正确解释历史现象和本质,全面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和结果,准确表述历史概念以及判断是非的能力。

总之,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应以基础知识的重温和基本能力的培养为主,以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为依托,设计各模块和各专题学习内容的复习方案,在把握专题结构和主题内容的前提下明确知识要点。在这个过程中,既要关注模块内专题间的知识联系,也要关注模块间相关联的专题知识的联系,深化对专题知识的理解并为知识的应用打下基础,培养学生解决历史问题的基本能力。

培养学生三维设计能力的研究与实践 篇5

一三维设计概述

将人们头脑中思考的物体变成实际物体形式, 为此而做出全部信息数据的工作就是设计。三维设计是将产品设计的整个过程数字化, 包括以下几部分内容。

1. 建立三维设计理念

将产品的三维设计模型进行数字化模仿。通过造型方法的选择、创建基于特征的三维模型、图形图像理论、模型的数字化和参数化等方式, 充分了解三维模型的设计要点。

2. 建立三维模型

应用相关的工程软件对产品进行三维模型的创建, 创建模型的同时要考虑生产制造过程, 规划产品对象的功能要求、材料的选用、校核、加工工艺结构合理性、经济性评价等多方面因素, 对人力、物力、财力、时间、场所、信息进行综合审议。

3. 对产品进行功能分析及仿真

利用三维模型对产品的功能进行分析, 可以进行有限元计算分析、装配检验、运动学和动力学仿真, 并对分析结果进行工程实际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通过快速修改设计方案, 最终获得满意的设计结果。

二三维设计培养模式的研究

UG与三维设计实践课程在学生的不同学习阶段, 有针对性地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 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三维设计能力。为了达到教学目标, 教学模式应按照建立设计理念——模拟性设计——创新性设计的全过程培养, 使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学习认知规律。

1. 培养三维设计理念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其创造力, 必须让学生掌握先进的设计手段、感受三维设计的魅力、牢固专业志向。在UG与三维设计实践课程教学阶段, 精心安排好第一堂课, 使学生一开始就对三维设计的特点和强大功能有直观而全面的认识, 通过展示历届学生的设计实例, 使学生从感性上理解三维设计的主要功能, 激发起学习的浓厚兴趣。通过实例展示开阔学生的设计思路, 树立学生的三维设计理念, 使学生从中学会思考, 体会设计的乐趣, 为学生的思维、表达、设计和创造能力的提升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

UG与三维设计实践课程教学内容主要涉及软件的基础模块, 如曲线绘制、实体建模、装配、工程图等。通过教师对基础模块的讲解, 重点训练学生掌握三维设计基本技能。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练习题库, 利用UG软件完成各模块的实践练习, 零件的特征建模, 零件装配以及工作过程的动态模拟。在完成三维零件设计及其装配的过程中, 学生不仅提高了二维工程图的读图能力, 还加强了对零件功能、结构及其装配关系的理解, 使学生具备了三维设计的基本能力。然后, 学生在所学建模方法的基础上, 根据自己的兴趣, 完成个性化的作品创新设计, 设计出了如自行车、飞机、汽车、手机等作品。通过不同的训练, 加深了学生从理性上对何为设计、如何设计的理解, 使学生能综合运用三维设计技能, 掌握三维设计技术, 提高三维设计能力。

2. 培养模仿性三维设计能力

通过软件模块化实践操作, 培养学生模仿性三维设计能力。在UG软件基础模块理论讲解后, 针对各模块进行上机实践操作练习。学生可利用UG软件自顶向下的设计方式和其强大的参数化功能, 完成已知零件的设计和装配。实践操作是在已知各零件尺寸和各零件装配关系的情况下, 学生进行零件设计和装配, 主要培养学生的模仿性三维设计能力。零件设计完成后进行虚拟装配, 学生检验零件干涉与否, 可方便地修改设计参数, 使设计达到最优效果, 提高设计效率和质量。在UG软件中对某些结构进行校核、修改时, 只需修改零件的某个参数的数值即可完成整体修改, 能使学生形象地理解零件的形状及其加工工艺, 清晰地了解零件间的装配关系, 对装配的技术要求也有深刻地理解。学生还可应用UG的机械运动功能, 直观地观察各零件的运动状态。通过模块化实践, 使学生熟悉软件的运用, 掌握建模和装配的设计过程。

3. 培养创造性三维设计能力

UG与三维设计实践课程采用“课题式”教学模式, 设计课题由学生自主选择, 教师给予学生技术指导, 本过程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的应用及能力的综合训练过程。学生自主选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更好地挖掘了学生的潜能。三维设计可进行单机的设计、参数化设计、优化设计、过程的模拟仿真等, 所涉及的知识面更宽、综合性更强, 因此, 学生在设计过程中, 综合能力可得到极大地训练和提高。三维设计不仅能使学生直观地看到自己的设计成果, 增强学生的成就感, 而且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学生在完成三维设计后, 还要将其直接转换生成二维的零件图和装配图, 最终完成课程设计所要求的图纸。这样, 学生对三维设计与二维工程图之间关系的理解会得到进一步地加深。整个设计过程使学生从感性和理性上能更加深入地理解设计内涵, 能更好地增强学生的设计想象力。

三培养三维设计能力的教学方法

1. 以传授方法为主, 传授知识为辅

古人云:“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在课堂教学中应以传授方法为主, 传授知识为辅, 通过传授知识的过程, 达到传授方法的目的, 做到“少而精”的教学原则。不能单纯为了学软件而学软件, 要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由于UG软件具有多个模块, 在学时有限的课堂上, 不可能面面俱到地将软件中的所有知识都讲到, 所以必须培养学生自主利用软件的设计能力和分析能力。使学生在进行三维设计时, 能分析出零件的建模思路, 并将零件的建模思路转化为可用的具体命令, 完成零件的三维设计。如对弹簧进行建模时, 首先要建立螺旋线作为引导线, 再建立端面曲线 (圆、正方形) 为截面线, 最后利用扫描功能完成弹簧的实体建模。只要学会建模思路, 在任何三维设计软件中都能行得通。

本课程中的实体设计模块采用参数化的、全新的思维和方式来进行模型的创建和修改, 参数化是用约束来表达模型的形状特征的方法, 通过调整参数来修改设计模型, 是本课程建模设计的精髓, 也是后续学习的基础, 是本课程的重点内容之一。在讲解实体设计模块时, 不仅要讲建模所需命令的概念和用法, 更要将建模手段传授给学生, 侧重介绍平时容易忽略但很重要的问题, 以及遇到问题的处理技巧和解决办法。如基于特征的建模, 建模过程实质是仿真零件加工过程, 从生成毛坯到对毛坯的粗加工, 最后进行精加工的过程。

2. 以上机实践为主, 理论授课为辅

由于三维设计课程的实践性很强, 理论教学只能为学生提供理论知识, 实践操作技能必须通过上机操作才能得到提高, 为此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实验室全天为学生开放, 提供上机实践操作的良好环境。学生通过填写申请表并办理门卡便可随时到实验室上机学习。在实践过程中教师随时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 做到问题随时解决,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通过大量的实际上机训练, 不仅能快速地培养学生熟练操作软件的能力, 更有利于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 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背景和兴趣爱好, 以4~6人的小组为单位自选课题, 在进行三维设计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每组在开课2~3周后, 开始进入三维设计课题研究。学生可选择各种模型作为三维设计的载体, 如自行车、直升机、遥控车等。确定小组研究对象后, 首先要查阅相关资料, 撰写开题报告, 教师利用1~2堂课为学生举办开题报告会, 帮助每个小组分析课题的可行性, 确定课题的实施方案。学生在进行课题的研究过程中, 以小组为单位充分发挥每位成员的主观能动性, 互相协助、取长补短, 通过分工和合作共同完成课题的研究。在学期末, 每小组要对完成的课题进行答辩, 答辩成绩作为学生期末成绩考核指标。结果表明,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三维设计, 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3.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

软件类的课程都离不开投影仪和大屏幕, 利用投影仪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现身说法”, 现场操作应用程序, 演示零件设计的操作过程, 不仅有利于课堂教学, 更有助于学生对理论授课内容的理解和消化。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 节约了大量的板书时间, 增加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 提高了教学效率。在教学过程中, 如果仅讲述命令的概念和用法, 学生的认识只能停留在理解上, 在实际应用时很难达到学了即用的效果。通过多媒体操作UG软件, 让学生看到命令的操作过程、看到教师操作时的细节,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课前提前做好教学案例设计, 授课过程中穿插讲解案例制作过程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授曲线操作时, 以工程制图中的二维图为例, 给学生演示如何利用曲面操作命令绘制二维图;在介绍装配模块时, 演示各零件是如何装配的, 各零件之间的相互位置关系、装拆顺序, 让学生不仅学会了如何使用UG软件, 还明白了装配时应注意的问题。这样能在较短时间内给学生提供正确示范, 培养学生合理的设计思维, 也能充分发挥计算机与教师的双重作用。

4. 运用多种手段, 激发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手段, 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一, 充分利用绪论课。在绪论课上让学生观看用三维设计软件绘制出的各种机械零件、装配动画和模拟仿真加工等教学资料, 使学生一开始就对这门课程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如图1是发动机的三维装配模型, 图2是可变轴铣仿真过程图。

第二, 利用学科前沿知识。每节课前给学生观看三维设计相关领域前沿技术的视频资料, 如快速原型技术、宝马车的制作过程、产品检测软件、Free Form触觉式设计系统等, 并在讲课过程中穿插讲解一些先进技术知识, 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三, 合理利用教学案例。课堂上将常用机械零件的三维设计过程作为教学案例, 如齿轮、轴承、弹簧等。通过学生比较熟悉并有感性认识的零件作为切入点, 逐步完成设计过程, 使学生掌握各命令的使用方法, 为课后学生自主练习奠定基础。

第四, 适当利用视频录像。通过案例视频录像, 帮助教师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使教学的难点更加清晰、生动、形象。并为学生提供示范标准,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软件的操作过程录制成视频, 让学生边学边练, 没有掌握的内容可反复播放。在讲“装配模块”时, 把发动机、摩托车等的零件装配过程做成动画, 使学生看到形象、动态的拆装过程。

四结论

三维设计是工业发展的必然。通过课程实践表明, 学生明显提高了零件设计空间思维能力、设计表达能力、综合设计能力、创新设计能力。开设UG与三维设计实践课程, 培养学生的三维设计能力, 这种培养模式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际工程设计能力,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有利于提高学生就业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马金英.数字化CAD/CAM技术的应用及发展趋势展望[J].机床与液压, 2009 (4) :159~161

[2]王全先.机械类专业人才三维数字化设计能力培养的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 2007 (3) :114~115

三维应用能力 篇6

一、“望”诊——课堂观察, 让听课评课更有效

课堂观察是一线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即“望”“问”“切”的第一步:“望”。“望”要望得仔细, 望得全面, 要放出眼光来“望”, 才能发现对自己教学有用的东西, 把它们运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 使自己的课堂锦上添花。那么“望”什么?怎样“望”呢?

1.有备而“望”, 有的放矢。听课、评课是教学研究的有效手段。在大力倡导开展校本教学研究的今天, 大力开展听课活动、研究并改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尤其显得重要。然而, 笔者发现, 在很多听课、教学观摩活动中, 很多老师仅仅是“听课者”, 既不参与课堂教学、也不直接参与教学内容的学习, 通常被认为是与课堂教学不发生直接关系的人员。因而在听课前无充分准备 (没有去了解大纲、教材, 分析教学目标要求以及学生智能情况) ;听课过程中也就无视学生的课堂活动、不重视收集学生课堂反馈信息。这样的听评课显然无法起到应有的教学研究的效果。为此, 教师必须依照现代教学理念, 革新听课、评课活动。

2.“望”教态, 观学情, 由“望”而“融”。根据现代教学理论, 教学是涉及教师与学生双边的活动过程。因此, 作为听课者, 在听课时, 不仅有关注教师的教的活动, 而且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活动。对于教师的教, 听课时重点应该关注的是:

(1) 课堂教学确定怎样的教学目标、目标在何时采用何种方式呈现。

(2) 如何引导学生巩固复习、回顾什么。

(3) 新课如何导入, 包括导入时引导学生参与哪些活动。

(4) 创设怎样的教学情境, 采取了哪些教学手段。

(5) 设计哪些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究、如何探究 (设计活动步骤) 。

(6) 设计怎样的问题或情景引导学生对新课内容和已有的知识进行整合。

(7) 安排哪些练习让学生动手练, 使所学知识得以迁移巩固。

(8) 课堂教学氛围如何。

对于学生的学习活动, 听课者应该关注:

(1) 学生是否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2) 学习活动中学生经常做出怎样的情绪反应。

(3) 学生是否乐于参与思考、讨论、争辩。

(4) 学生是否经常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等等。

由于教学是一种学习活动, 本质是学而不是教;而且教师活动是围绕学生的学习活动而展开的, 因此在关注教与学双边活动时, 更要关注学生的活动。

二、“问”诊——与同行问道, 与学生问惑

1.谦逊低调, 请教同伴。对一所学校来说, 集体备课、公开课观摩、同课异构等活动是培养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 新课程也特别强调学生合作学习, 那么教师率先要有合作精神, 进行合作探究, 以便发挥整体的最大优势, 共同探讨提高教学效率的途径。

“一种思想与另一种思想交换, 可以形成更新的多元思想。”集体备课追求的是信息的交流和思维的碰撞, 通过师师之间的合作互动, 可以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实现智慧的碰撞, 从而产生新的思想和方法, 使原有的观念和实践更加科学和完善, 促进教师的发展。

备课的专题可以是某一种教学思想在教学中的具体化。如:在教学中如何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英语教学如何发挥情感因素, 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等。可以是一个典型的语境, 一篇具体的文章或一个单元的教材。也可以是具体的专项教学:听力教学、阅读教学、口语交际、语法教学、翻译或习作教学等。还可以是对某一教学内容的处理办法。如多媒体的运用, 教育资源的整合, 以及如何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校本课程等等。

2.不耻下问, 相辅相成。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和问卷调查, 清楚教学的哪些内容和方法是学生最感兴趣的, 哪些知识是学生已经知道的, 哪些知识是学生经过自主学习可以自己弄明白的, 哪些知识是需要教师点拨才能弄明白的, 哪些问题是学生目前无法解决的。以往的教师教、学生学将逐渐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 这对教学而言意味着人人参与、平等对话、合作建构, 教师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 而且是与学生相互理解、相互启发、教学相长, 上课不单是单向的付出, 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当今时代, 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渠道已趋多样化, 教师需要重新定位, 在自己不擅长不熟悉而学生可能擅长熟悉的知识领域, 虚心向学生请教, 以学习促发展, 相辅相成, 共同成长。

三、“切”诊——反观教学, 把脉课堂, 切心反思

叶澜教授说过:“一个老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 但如果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是的, 反思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促进教师的进步。教学中, 只要做一个有心人, 什么时候都可以发现问题, 什么时候都可以思考问题, 什么时候都可以记录一笔, 这就有了原始的材料积累, 这将对提升教学能力有很大帮助。

1.切心琢磨, 豁然开朗。在教学结束后, 我们要对自己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体验进行反思, 这种教师自我情感体验的反思, 更能带动教师对教学中体现的教学方法、教学语言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思考:“教学中出现的亮点, 成功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启示?怎么会不尽人意?问题在哪里?”通过反复思考, 细心琢磨, 就会有豁然开朗的顿悟!我们又应该将这些思想的过程“写”下来, “写”使思想得以物质化, 交流得以广泛化。

2.切近实际, 优化结构。当然, 教学反思并不单纯是教学经验的总结, 它是伴随整个教学过程的监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活动。根据美国著名的反思性实践运动的倡导者肖恩的研究, 一个专业人士在他的专业工作中, 并不是单纯地应用过去在他的专业训练中所学到的专业知识, 而是在他的工作中以一种“行中思”的方式解决问题。教师要经常反思自己是否针对不同的语言情景采用了切合语境的语言表达, 通过反思锤炼语言。同时, 对于学生的回答, 教师要用简单、恰当的措辞, 或在热情中给予表扬, 或在委婉中道出不足。态度亲切, 话语殷切。课堂行动指令尽可能采用建议式, 少用命令式, 当发现学生上课有些倦怠时, 多用幽默的语言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帮助学生提高英语水平。同时, 也能最大程度地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结束语

“问渠那得清如水, 为有源头活水来”, 对于教师来说, 真正的源头活水是来自自己内心对知识的渴求和对完美课堂的追求。教师通过“问诊”课堂, 积极参与听课评课活动, 望教态, 观学情, 虚心向同伴学习, 业余时间多读多查专业类知识及教育学心理学知识, 并且对于自己的课堂教学不断反思, 从而不断完善自己, 提升教学能力。“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是每位教师孜孜以求的高境界, 而我们正在追求的路上, 风雨兼程, 无怨无悔!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 江苏省“五严”制度的进一步落实, 愈加要求我们教师提高自身素质, 提升教学能力。笔者认为战国时期名医扁鹊的“问诊”法值得我们借鉴, 教师通过望、问、切, 厚积基底, 丰富灵动的教学内容及教法。本文中, 笔者阐述了“问诊”法听课、备课、反思这三个关键教学环节的应用。探索如何在听课评课中拓宽眼界和理念, 在集体备课中取长补短, 在教学反思中顿悟。借助“问诊”, 真真切切地分析并解决课堂教学中的一个个“小”问题、“真”问题, 不断改善教学方法, 调整课堂结构, 锤炼教学语言, 提高教学微技能, 优化教学艺术, 切实提升教学能力。

关键词:问诊法,听课,备课,反思,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康美华.巧用英文报刊优化阅读教学[M].福州教育出版社.2003.

[2]邓计国.巧用信息技术魅力构建高效英语课堂[J].中学生英语.2004.

[3]陈琦, 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三维应用能力 篇7

关键词:铸造工艺学,课程设计,教学改革

兰州理工大学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是为我国尤其是西部地区培养工业生产第一线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重要基地。但由于历史渊源、地域限制、办学条件和政策导向等原因,在本科生培养过程中存在 “重教学,轻实践”的现象,导致用人单位反映毕业生入职后还需要较长时间、较大强度地职业培训,而这些本应是校内专业基础、专业训练的责任和任务。铸造工艺课程设计作为工科高等院校工程类人才培养中一次重要的实践性教学活动,是为企业培养工程技术人员必备的基本训练。该实践教学环节对提高学生工程认知能力,加强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此,笔者针对目前铸造专业课程设计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结合多年教学和工程实践经验,围绕培养学生 “三维一体”能力即知识获取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这一主题,积极推进课程设计教学环节的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 铸造工艺课程设计概述

铸造工艺课程设计是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根据铸造零件的结构特点、技术要求、生产批量和生产条件等,确定铸造方案和工艺参数,绘制铸造工艺图,编制工艺卡等技术文件的过程[1]。通过铸造工艺课程设计可以使学生完成铸件工艺设计能力方面的基本训练。铸造工艺课程设计所涉及的课程知识包括铸造工艺、造型材料、铸造设备、工程制图、Auto CAD、三维绘图等知识,是一次综合性工程设计实践课。

2 铸造工艺课程设计存在的问题

铸造工艺课程设计目前在教学中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 1) 学生学习兴趣较低。由于传统铸造工艺课程设计通常采用试错法进行确定,设计者要凭借经验及理论知识确定较合理的方案、选用铸造工艺参数,故往往需要反复选择方可获得满意的结果。且传统的设计模式不能直观地通过改变设计参数进行方案比较进行设计性训练,这造成了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兴趣较低。

( 2) 铸造工艺课程设计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识图、绘图能力。但由于目前工程制图学时的缩减以及学生学习兴趣的降低,致使学生在三周的课程设计时间里有一周的时间是用来识图的,这严重影响了课程设计的进度。

( 3) 铸造工艺课程设计需要学生对型板、砂箱、芯盒等工装进行设计,学生对这些工装的认识往往通过书本得来,即便学生在实习时见过部分工装,但由于条件限制,这些工装的结构、工作原理等均未搞清楚。而且课程设计工作量很大,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差别很大,因此部分学生只是机械的照猫画虎,从而无法训练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2]。

( 4) 我校铸造工艺课程设计一般集中安排在秋季学期第18 ~ 20 周,由于此时学生面临着期末考试、考研等,加之师资不足,造成师生及时沟通存在困难,一般在教师集中将任务书发给学生后,有一部分学生就很少到设计室了,当课程设计快要结束时才开始设计,其中不乏抄袭现象,使课程设计失去了原有的意义。

( 5) 传统的铸造工艺课程设计题目都已沿用了很多年,很少与现在的工厂有关,使课程设计与工程实践脱离了衔接。

3 铸造工艺课程设计改革与实践

针对课程设计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笔者对课程设计流程、内容、考核方式等进行了改革与实践,使铸造工艺课程设计作为 “三维一体”能力应用型人才培养计划中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充分发挥作用。

( 1)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改革课程设计的内容和流程,重点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课程设计内容是课程设计的基础,内容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目的能否实现。为了达到培养目的,一方面让学生通过实习建立对工艺及装备的感性认识,另一方面抛弃传统的设计题目,选择多个工厂里实际生产的典型零件作为课程设计的题目,实现课程设计与工程实践的衔接。为了防止抄袭现象,学生4 ~ 5 人一组做同样的零件,但每个学生的设计参数不同。

为了提高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兴趣,对传统的铸造课程设计流程进行了改革,如图1 所示。新的课程设计流程中增加了Auto CAD、三维绘图、计算机模拟等,通过改变设计参数进行方案比较的设计性训练能够直观地体现,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学生的识图、绘图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和提高,为以后参加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图2 为大学生采用Pro/E软件完成的铸件三维设计。图3 为大学生采用EXPERTO - VIEWCAST软件对铸件缺陷的模拟效果。



(a)traditional(b)reformed

( 2) 课程设计与大学生竞赛相结合,促进实践教学改革。

大学实践教学的根本真谛在于它能够培养学生未来从事研究、探索活动的一种思维品质和习惯[3 - 4]。学科竞赛可以锻炼学生提出问题、设计方案、探索解决问题方法的能力。整个竞赛从组织队员开始,就是学生的主动思维、发散思维、直觉思维、批判性思维,甚至是 “梦想”的过程,是学生利用多年学习的知识进行分析、组合与判断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应用实验基本技能、发挥创造性的过程[5 - 7]。通过学科竞赛使学生的创新活动成为了学业的一部分。兰州理工大学在实践中出台了一系列相关配套政策,例如创新学分实施办法中规定每位学生必须获得1 个创新学分; 参加校级及以上学科竞赛的同学可以获得创新学分,竞赛作品可以替代课程设计等。在一系列制度的支持下,大学生踊跃报名参加,利用寒暑假时间参加竞赛,通过校内竞赛选拔推荐参加国家级竞赛的人员。通过参加铸造工艺大赛,学生成为了学习过程的主体,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从2009 - 2014 年,我校学生连续六年参加了 “永冠杯”全国大学生铸造工艺大赛,获一等奖3 项,二等奖2 项,三等奖18 项。同时通过竞赛,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科学研究的基本素质、动手能力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虽然参加全国铸造工艺大赛的是学生,但同时比的是创意以及学校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许多企业工程师、研究人员作为竞赛评委,这些都增加了高校教师的压力,促使教师对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改革,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8]。

( 3) 规范化管理模式,改革考核方式,将过程考核和能力考核相结合。

在课程管理方面,我们通过任务书明确了以下时间点: 开题,中期检查,课程设计答辩,提交设计报告。通过规范化的管理,学生可以清楚地知道各个阶段的内容,并能合理安排时间。开题时要让学生知道课程设计的目的、内容及意义。这个阶段要求学生充分利用图书馆纸质及电子资源,积累大量的原始资料,并充分了解铸件的结构特点; 中期检查主要解决设计中出现的问题; 课程设计答辩环节是对整个铸造工艺设计进行的总结。通过答辩环节可以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以及临场应变能力。

根据课程设计的流程,在开题、中期检查以及课程设计答辩三个环节分别进行考核。开题占整个课程设计考核的10%中期检查占70% ,包括以下内容: 合理选定铸造工艺参数,占15% ; 浇冒口等的设计,占25% ; 工艺图、型板图、合箱图的绘制,占30% ; 课程设计答辩占20% 。

4 结语

三维应用能力 篇8

学到、说到、做到是企业领导者的三种修养。

学到,是一个知识输入的过程。这一过程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读书。这对于万忙的企业领导者来说的确是一件困难的事情。然而,请不要忘记美国的富兰克林曾说过的一句富有哲理的话:“成功与失败的分水岭,可用五个字——我没有时间”。“没有时间”是因为把闲余的时间都用作读书去了。美籍华裔科学家杨振宁说:“看一个青年人有没有前途,就看他如何利用空闲时间。”读书会经常令人兴备不已地发现:自己经过那么长时间的探索才悟出来的道理,或者自己至今仍在为之苦恼、为之困惑的一些问题,原来书本上早已有了结论和答案。看来读书是“学到”的捷径。二是向实践学习。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经济社会本身就是一部波澜壮阔、难以读透的“无字天书”,它比任何书本知识都博大得多、丰厚得多、鲜活得多,认真研读这部“无字天书”常常更有直接的实践意义。成功的企业家几乎没有靠读书读出来的,但也没有不善于学习而成功的。

说到,是一个知识输出的过程。企业领导者的职业特点要求他们不仅要学到,而且要说到,即用学到的东西说服自己的下属和员工,让他们满腔热忱地去追随、去支持领导者的事业。企业领导者未必爱说,但必须善说,善于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用科学的理论教育人,用高尚的情操塑造人,用优秀的业绩鼓舞人,用有效的沟通方式把自己的思想变成大家的实际行动,这是企业领导者的一项基本功。

做到,是一个践行的过程,是学到、说到的归宿。知识的力量和价值可归结为两字,这就是“应用”。学到的知识如果只是束之高阁,说到的东西如果只是停留在嘴皮子上或字面上,非但无益反而贻害无穷,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领导者“说到”不是单纯给别人听的,也不是单纯要别人去做的,而首先自己要做好。“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打造领导先行的人格魅力是企业的一项基础性建设。

学到、说到、做到是企业领导者的三项基本功,由此也形成了领导者知行统一的链条。在这一链条中任何一个环节的缺失,领导者都会难以履行好自己的职责。

领导者三能力:决策能力、执行能力、承受能力

企业领导者特别是私营企业领导者的能力,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其中,有两个关系是需要明确的:一是能力与事业的关系。诚如美国哈佛大家、著名管理学家皮鲁克斯在《领导与能力的关系》一书中所说:“没有能力者,只能在失败的边缘上铤而走险,并且永远看不到成功的希望。”二是能力与权力的关系。领导固然需要权力,但不能依靠权力。有的私企领导者,胸无韬略,言无建树,行无规范,只靠权力说话,怒而拍桌,气而瞪眼,威而下令,这样做只能奏效于一时,不能长期管用;只能让人口服,不能令人心服。权力与能力的关系是:有权力未必有能力,但有能力一定会赢得权力。

那么,领导者需要具备哪些能力素质?对此,有人提出十几种,有人提出二十几种,各见仁智,各有道理。但从私企领导者的功能和特点来看,各种能力应聚合成三种主要能力:决策能力、执行能力、承受能力。

决策正确与否是事业成功抑或失败的关键,决策能力是领导者的核心能力。然而,决策能力是一种复合能力,它至少需要以下几种能力素养:调查研究能力,能够在复杂的形势中掌握真实的情况,把握事物的本质;纳言能力善于听取不同的声音,从中吸取有益的意见;思维能力,善于运用各种科学思维的方法,做出正确的推理判断;应变能力,能够在动态的时局中变换角度,找出多种突破难题的方案;创新能力,能够在自己身边发现闪光的亮点,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一个领导者当具备了这些能力素质时,才会有较强的决策能力。

当决策出台后,能否达到预期的目标,就要看领导者的执行能力。它也是一种复合力,主要包括:领头能力,展现出领导先行的人格魅力;组织能力,善于统筹各方面资源,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公关能力,能够较快消除各种环境障碍;授权能力,各种岗位能够配置合适的人选;凝聚能力,以亲和力和向心力吸引部属;沟通能力,部属愿意讲心里话,达到心际互动;激励能力,让每个人都有盼头。所以,执行力也是一种综合素质。

承受能力也叫意志力,既包括对成功所带来的冲动情绪的抑制,不至于被胜利冲昏头脑;也包括对困难和挫折所带来巨大压力的承受,不至于被压垮。“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顺境和成功中潜藏着失败,逆境和挫折中孕育着成功,并且一个人成就的大小往往取决于他所遇到困难的程度,最骄人的业绩常常是在身处绝境的情况下做出来的。所以企业的领导者要能吃非常之苦,冒非常之险,忍非常之辱,容非常之谤,淡非常之荣,承非常之重,才能干出一番事业。

搞好三讲:讲团结、讲正气、讲发展

讲团结、讲正气、讲发展是构成一个企业良好思想氛围的三大要素。没有团结和谐的风气、没有正派做人的风气、没有渴求发展的风气,一个企业就失去了生机。

讲团结、讲正气、讲发展是对企业“三种力”的强化:讲团结是众志成城的凝聚力;讲正气是积极向上的奋发力;讲发展是愿景目标的驱动力。有了这“三种力”什么阻力都能克服。没有这“三种力”企业就会失去活力。

三维应用能力 篇9

关键词:三维激光点云;机载LiDAR;城市三维实景数据

1.引言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是指生产点云来表示三维激光扫描仪,依靠三维激光扫描系统的技术是近年来开发的。它在一些国家和领域已经发展成熟并得到广泛应用。

它是集成了多种高新技术的新型空间信息数据获取的手段与工具,这一技术在国际上处于领先水平,而在国内目前也逐渐的发展起来了。

2.机载三维点云扫描

机载激光雷达扫描系统是一种机载激光探测和测距系统,其安装在飞机上。它可以测量地面物体的三维坐标。机载上的激光雷达它是一种系统、主动的观测系统。这是一个由全球发达国家投入它集成激光测距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商业应用全新技术,惯性测量单元(IMU)/DGPS差分定位技术中的一种,在三维空间信息的实时化、采集化有了重大突破,为高时空分辨率全球空间数据信息提供了一种跨时代的技术手段。具有自能化程度好、受天气影响小、数据制作迅速、精准度高。

机载激光雷达上面的传感器发射的激光脉冲有部分穿透防护林的功能,直接获取高精度三维地形数据,三维激光数据经过数据处理软件可以生成高精度的数字地形模型,等高线图,与传统的X线头影测量和地面常规测量技术所无法替代的优越性和机载激光雷达技术的商业应用,映射如生成DEM,轮廓线和更方便的特征自动提取,地面数据处理软件将之综合到各种数字地图中。

3.技术原理与特点

机载激光雷达使用激光脉冲传输和接收地面三维信息的直接检测地面三维信息。主要构成为:

激光雷达发射/GMS接收系统——激光回光测距;

扫描系统——激光单一瞬间发散角度测量;

GPS系统——位置高精度测量;

IMU系统——姿态高精度测量。

激光雷达综合利用惯性导航获得三个方位角,通过全球定位系统获取激光扫描仪中心(X、X)坐标,然后再使用激光扫描仪获取激光扫描仪中心到地面的距离,可计算出相应的地面激光点目前空间坐标(X,Y,Z),即是根据激光发射点位置、姿态、瞬间扫描角度、激光探测距离,快速测量出每个地物点的三维信息。基于飞行载体,通过大角度“Z”形扫描方式,快速大面积获取地物三维信息。

4.数据处理

1)数据提取。原始数据输入到POS软件是专业的数据提取模块提取数据,GPS,IMU传感器数据和辅助数据。

2)GPS数据的拟合。在原有的GPS数据的POS数据和 GPS数据从提取的数据为基础,从站的GPS数据,然后进行基于数据的软件。

3)计算外定向元素。精确的GPS定位数据,数据和辅助数据是IMU传感器加载的软件计算的解决方案,得到的是6个方位元素。

4)设置大气校正的参数范围,飞机扫描仪的验校准,和POS误差标准参数并添加雷达原始数据文件和POS产生外方位文件。

5)设置输出文件路径,然后选择输出文件格式和相应文件选项,运行后产生得到的的LAS文件,使用点云数据LAS格式使用编辑软件

6)数据显示和查看。参照根据高度强度、地物条件、回波信息等来制成数据。

7)创建不同类型的图层。创建一个层的噪音点,糕点层,植被图,建筑层。在随后的处理中继续进行各种类型的处理,各点属于相应的层。

8)所有的点被分类成默认的类,并且该行被引入来删除默认类中的冗余点。

9)噪音点。一般根据绝对高度或设置阈值,以消除明显异常。也可以基于其他滤波算法去修改噪声点。

10)点云分类。根据多相呼应的植被分类,再从中提取出的高点,再从地上分离出的水和建筑物。

11)建模构成。从地面点提取一定密度的点建立地面模型,也可以被添加到建筑,将模型输出的最后是XYZ格式文件。

5.主要产品

使用激光扫描仪得到的中心的距离地面激光扫描仪,可以计算相应的地面激光点的空间坐标(X,Y,Z)。同时获取正确的三维激光点云数据的范围和真彩色数字图像影像数据,和RGB算法得出的正射影像,只是一个航帶就可以获得丰富的地理信息,可以提供多种类型测绘产品,比如4D产品,3D景观,城市DEM等。

总结:本文简单介绍的介绍了三维激光点云获取的方式、技术流程、工作原理等,基于三维激光点云数据和图像数据制作数字高程模型(DEM)和数字正射影像图(DOM),作为一个城市实景三维数据的地形数据,根据三维激光点云的特点,下一步可以构建一个真实的三维信息模型,随着智能城市的发展应用,越来越多政府职能部门迫切需求更真实,且完整的、精度高的三维空间数据作为智能城市空间载体。一方面,恢复城市的自然真实面貌,提供完整的空间信息服务于用户。例如建筑、桥梁、道路、树木等,让三维模型的信息更加直观,达到越来越容易使用和更广泛的应用;另一方面,更好的减少三维数据的生产日期,为智能城市提供及时、有效的空间数据信息。

参考文献

[1]蒋仁军.基于激光雷达的三维建模技术在昆明数字城市醒目中的应用[J].红水河,2010.

[2]尚青波.激光LiDAR数据在三维城市模型中的应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

三维应用能力 篇10

一、从知识与能力的层面上说, 史料的甄别、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史学理论的运用、正确运用史料解决具体问题等, 是培养和提升学生能力的主要基点

1. 史料的甄别与考证能力

例1:杜维运载《史学方法论》中说:“所谓原始史料, 为目击者的陈述、文献以及事实自身的遗存, 数者皆与事件同时。”依据这一定义, 对于研究商朝历史而言, 下列各项属于原始史料的是

A.《封神榜》B.武王伐纣的传说

C.甲骨卜辞D.周人有关商朝的记载

史料的来源途径很多, 但其科学性必须认真地考证与甄别。史料效度的高低, 不仅影响学生的解题, 更会影响到学生历史感和历史观的形成, 即使是“二十四史”的内容和历史名家的观点, 也不免注入感情因素, 出现与历史真相相悖的现象。不同的立场观点及不同的当事人对同一历史事件有不同的看法与记载, 必须对史料进行科学的分析与鉴别, 考证其可靠性, 正确看待原始史料与转手史料的不同价值, 原始史料的产生必须与历史事件同时。

本题中A、B两个选项都是传说, 属于转手史料, 选项D是周人的记载, 往往因某些需要而注入感情因素, 只有选项C属于“文献及事实自身的遗存”。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史料的信度, 成为解答本题的关键。

2. 全面准确地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例2:主张“明礼仪以化之, 起法政以治之, 重刑法以禁之, 使天下皆出于治, 合于善也”的思想家是

A.孔子B.孟子C.韩非子D.荀子

准确、全面地提取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信息, 是历史学科能力提升的重要前提。只有有效提取信息, 才能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供可靠的保证。因此, 对材料信息的解读, 既不能以偏概全, 也不能断章取义。

本题从材料中的“礼仪”“法政”等词汇, 可以得出“礼法并重”的信息, 而“礼法并重”是荀子的观点。如果仅从材料中片面读出“礼”或“法”的信息, 必然出现以偏概全的错误。

以上两例说明, 充分考证和正确解读史料, 必须掌握基本的方法:以教材知识为背景, 真正读懂史料, 有效提取信息, 全面概括观点, 并与所学知识联系、对比。简言之, 就是运用科学的方法, 结合教材内容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所处的背景, 进行正确的分析、判断, 并结合选项逐条分析。

3. 历史概念和史学理论的理解、运用能力

《历史科考试说明》对考试能力明确要求“再认、再现重要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结合历史学科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实践来看, 历史概念的理解、运用, 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准确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二是把抽象的概念与具体情境相结合, 通过对历史概念的理解, 认识历史的现象与规律。

例3: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题曲《我和你》:“我和你心连心, 同住地球村。为梦想千里行, 相会在北京……”下列选项与“地球村”的形成无关的是

A.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加强

B.信息时代的到来

C.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主题

D.欧盟的形成

“地球村”的形成主要是指整个世界联系的加强, 从“整个世界”的层面考查目前世界发展的趋势。科学技术的进步, 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发展, 使世界的联系更加密切。其中, 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及和平与发展的主题对世界各国之间联系的加强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而欧盟的形成主要强调的是区域之间的合作。搞清“地球村”的内涵是解题的关键。

史学理论对我们学习历史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伟人或者经典作家的历史理论往往具有独特的价值。名家史论往往蕴涵着丰富的历史智慧, 是获取历史知识的重要途径。但是, 任何理论的形成与提出都离不开具体的历史背景。对于史学理论的理解和认识, 必须从具体的历史背景出发, 用发展的眼光去认识、评价。

例4: (江苏2009年高考题) 甘地始终是一个谜:他将毕生精力都献给了印度民族独立事业, 却多次支持英帝国主义的不义战争;他受过西方现代教育, 却诅咒西方现代文明;在一些人看来, 他是“民族之父”, 而在另一些人看来, 他无异于“群众性民族解放运动的叛徒”。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对于英国把印度拖入帝国主义战争 (第一次世界大战) , 印度民族主义力量绝大部分持支持态度, 希望在英国困难的时候给予帮助, 以换取它允诺战后给予印度自治。……形势的演变把甘地进一步推向前进, ……他得出结论说, 英国当局行动如此“不谨慎、不道德、不正义”, 再不配享有印度人民的好感……

———林承节《印度史》

材料二我们在经济和工业生活中严重地背离了经济自给自足。假如我们不曾引进外国的产品, 那么今天, 印度将满地流淌着牛奶和蜂蜜。……西方民众正在唯物 (物质) 主义这个魔鬼和怪物的铁蹄下呻吟。他们道德的发展已经落后。今天, 他们用英镑、先令和便士来衡量他们的进步。

———1916年12月甘地在阿拉哈巴德“经济学协会”上的演说

材料三甘地还把纺车当做印度摆脱对英国纺织业依赖的工具。他认为, 印度可以放弃大多数进口产品。……因此对甘地而言, 恰尔卡 (纺车) 是自治的象征。

———海默·劳《甘地传》

请回答: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甘地对英国殖民统治的态度发生了什么根本性变化?促成这一根本性变化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2) 据材料二、三, 甘地为什么要“诅咒西方文明”? (3) 人们对甘地毁誉不一, 为何有人称甘地为“群众性民族解放运动的叛徒”?解开甘地之谜的关键之处何在?

高考试题所提供的材料往往具有多元、对立的特点, 要求学生必须根据所学知识形成独立判断。在这个过程中, 必须抓住不同材料在视角、观点上的不同之处。在不同材料的基础上, 既要看到它们的共性, 又要明察不同材料所表达的不同认识。在综合分析、比较的过程中, 结合所学知识和题目要求做答, 提升认识。

此题重点考查甘地领导的民族解放运动的整个过程。人们对甘地的不同表现有不同的评价。关于他对西方文明的矛盾心理、“民族之父”的称号和“民族叛徒”的罪名, 必须放到具体的历史环境中去考察, 从评价人的立场去认识。

二、从过程与方法的层面上说, 重视历史学习的过程体验和方法培养, 是历史学习的基本要求

“过程与方法”是三维目标的重要内容之一。重视历史学习的过程, 并通过这个过程, 在历史感悟和历史思维中形成历史感和历史观, 在过程中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是中学历史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正确分析与理解历史史料, 是学好历史的基础。纵观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和近几年高考试题的命题视角, 依托材料, 从过程与方法的层面对学生进行考查越来越多,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利用材料创设和准确理解历史情境, 正确认识史学观点

例5:学习了“贞观之治”后, 许多同学对历史上“进谏”和“纳谏”的故事很感兴趣。为了进一步了解这方面的知识, 老师推荐了许多历史资料供他们查阅、参考。下列书籍中, 你认为哪部书籍可以成为同学们的首选?

A.《诗经》B.《论语》

C.《齐民要术》D.《资治通鉴》

本题的难度并不大, 关键是学生必须知道“贞观之治”发生在唐朝和与以上四部书籍内容相关的朝代, 主要考查学生选择材料的能力, 并通过这个能力的考查, 引导学生了解历史学的功能。

2. 引用现实材料, 缩短时空距离, 把现实与历史结合起来,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例6:参观和研究历史遗址或文物, 是我们了解历史的主要途径之一。2009年12月27日, 河南省文物局在北京向新闻媒体公布一项重大考古成果, 曹操高陵在河南得到考古确认。新浪网新闻专题列出六大依据确认曹操墓葬。其中证据包括

A.墓葬规模巨大, 未发现封土, 与文献记载曹操寿陵“因高为基, 不封不树”的情况相吻合

B.墓葬出土的器物、画像石等遗物具有汉魏特征, 年代相符

C.刻有“魏武王”铭文的石碑和石枕, 证明墓主人就是魏武王曹操。据文献记载, 曹操生前先封为“魏公”, 后进爵为“魏王”, 死后谥号为“武王”, 曹丕称帝后追尊其为“武皇帝”, 史称“魏武帝”

D.墓室中发现的男性遗骨, 专家鉴定年龄在60岁左右, 与曹操终年66岁吻合, 应为曹操遗骨……

上述四条证据, 你认为哪一条是最直接的史学证据?简要说明理由。

本题的命题意图是以学生身边的事和现实中发生的事为切入点, 创设情境, 通过考古发掘的过程, 考查学生研究历史、学习历史的方法, 也多角度考查了学生的辨别能力、演绎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等。重点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各类历史证据, 形成历史学习的证据意识。

3. 利用史料的时间顺序和史料之间的逻辑关系, 引导学生构筑知识结构, 理清历史知识的发展脉络

例7:中国古典文学博大精深, 不同体裁的作品出现于不同的时代。下列文学体裁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1) 投我以木桃, 报之以琼瑶。 (2) 长太息以掩涕兮, 哀民生之多艰。 (3)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4) 莫道不消魂, 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 (5)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A. (1) (2) (3) (4) (5) B. (2) (3) (4) (5) (1)

C. (3) (4) (5) (1) (2) D. (4) (5) (1) (2) (3)

此题试图从时间顺序和逻辑关系出发, 考查学生对历史发展基本脉络和基本知识的掌握, 重在按照结构学习和记忆历史知识, 理清历史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

4. 以归纳、比较能力为基本内容, 通过材料的对比、分析, 形成正确的思维过程

例8:有史家评论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时说:“战国时代, 诸子百家风行一时, 各家中有顺势而动的, 想要因势利导, 借助权力来改造社会;也有逆势而动的, 知其不可为而为, 想依据理想来改造社会。”下列各项中, “想要因势利导, 借助权力来改造社会的”是

A.孔子B.孟子C.法家D.释家

归纳和比较所学史实, 指出其主要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是一项基本的学习能力。诸子百家思想既各有主张又互有异同, 需要加以鉴别。有关史家的评论能够帮助我们加深对有关问题的理解。对同一时代的相似思想和不同时代同一思想体系的比较、认识, 是历史学习的基本能力要求, 也是近几年来高考的热点, 例如“儒学的发展与演变”“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等。

三、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层面来说, 充分利用史料, 对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更为直接, 更有感染力

虽然新课改已在全国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 但在目前高中历史的教学过程中, 仍然存在着重“知识与能力”, 轻“过程与方法”, 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现象, 即使不弃, 也大多停留在“牵强附会”的表层。历史知识虽然有些久远, 但其内容包罗万象, 血、肉、情并存。利用史料, 让历史鲜活起来, 是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关键所在。虽然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考查一直是命题的难点, 但依托史料, 找准切入点, 从最基本的要求出发, 加强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

1. 从时代背景出发, 移情入史, 更加深刻地理解历史人物的言行, 增强时代感和历史感

例9:1900年6月中旬, 慈禧太后看到一份伪造的外国照会 (该“照会”要求慈禧把政权交给光绪帝) 后愤怒地说:“彼族竟敢干预我家事, 此能忍, 孰不能忍!外人无理至此, 予势必报之!”这表明慈禧

A.把国家主权看得高于一切

B.做好了屠杀义和团的准备

C.对伪造照会一事深恶痛绝

D.将私利置于国家安危之上

“移情入史”指的是充分了解当时的形势, 从时代背景出发, 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予以同情与理解。本题如果仅从字义上看, 很容易选A项。但本题创设了特定时期典型的场景, 如果结合括弧内的内容, 分析当时中国的政局和慈禧的心思 (当时慈禧想要废黜光绪帝, 可得不到列强的认可, 所以她想借义和团来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 , 对慈禧的言行就会有更为深刻的理解, 很显然选D项了。

2. 正确处理和认识文学作品, 引文学作品入题, 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 增加人文气息

例10:“学界开通到女流, 金丝眼镜自由头。皮鞋黑袜天然足, 笑彼金莲最可羞。”这首《竹枝词》所描述的情景开始于

A.18世纪中期B.19世纪初期

C.19世纪后期D.20世纪中期

文学作品并非信史, 但可以把它看成作者所处时代和作者本人思想、实践的反映, 因为文学作品本身就来源于生活, 是现实生活的影像。引文学作品入题, 不仅可以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 还可以增加人文气息, 充分体现历史学科的人文性。流行于上海的《竹枝词》, 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时尚, 考查的重点在于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 准确地把握作品的时代特征。因此, 通过女子“天然足”的流行, 不难看出开始于19世纪后期。

3. 把历史人物纳入历史长河的发展过程去看待, 形成辩证的和发展的认识观,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例11:阅读下列材料, 并回答问题:

夏曾佑在《中国古代史》中说:“故中国之教, 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 得秦皇而后行。中国之境, 得汉武而后定。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中国也。自秦以来, 垂二千年, 虽百王代兴, 时有改革, 然观其大义, 不甚悬殊。譬如建屋, 孔子奠其基, 秦、汉二君营其室。”

(1) 你认为作者为什么说“中国之教, 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 得秦皇而后行?” (2) 作者对秦始皇、汉武帝持何种态度?其主要依据是什么? (3) 你认为作者评价孔子、秦始皇和汉武帝的标准是什么?

重要的历史人物对历史的发展有着较大的影响, 但历史人物的造就取决于历史发展的时势。由于立场、利益、所处时代不同, 人们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往往包含着一定的情感倾向和价值标准。通过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评价, 可以看出作者的价值观。联系史实, 正确评价作者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进而辩证地认识历史、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主要内容。本题就是基于这样的目的而选择材料、设计问题的。

例12:晚清人李慈铭在《越缦堂日记》中有这样一段话:“二十七日戊子记:闻圆明园为夷人劫掠后, 奸民乘之, 攘夺余物, 至挽车以运之, 上方珍秘, 散无孑遗。”以下各项, 对这段材料分析合理的是

A.李慈铭否认了外国人对圆明园有侵略行为

B.李慈铭认为中国人参与了对圆明园的洗劫

C.该日记是记录圆明园遭劫现场的第一手资料

D.该日记应作于八国联军侵华期间

上一篇:骨科护士压力源分析下一篇:英汉颜色词的文化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