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型创新人才

2024-06-15

技术型创新人才(精选十篇)

技术型创新人才 篇1

一、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激发学习动力

兴趣是学生自我学习的动力源,学生只要有了学习兴趣,就能乐此不疲,勇往直前。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地运用多媒体,将教学内容以图形、图像、动画、声音、影视等多种形式展现出来,将信息技术教育中一些抽象、枯燥的内容演化成生动形象、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教育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计算机工作原理的这一节时,我制作了一个多媒体课件,整个计算机画成了“聪明的一休”,眼睛和耳朵相当于输入设备,听到的看到的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相当于计算机的CPU,能力和智力相当于运算器,思想相当于控制器。)经过大脑的处理后,再通过嘴(即语言或文字,相当于输出设备)表达出来,如长期保存就存在我们的记忆里(相当于计算机的外存)。在课件的演示过程中,还配有动作和解说。这样,一节枯燥难懂的课就转变成了一堂轻松的寓教于乐的课,让学生完全听懂了相关知识。

二、创设情境,为学生创新搭建平台

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依赖于环境的设置,其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是关键。只有在民主、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下,创新意识的培养才有可能实现,良好的情感关系为学生创新发展提供了基础。

(1)搭建展示的舞台。信息技术的普及使得学生在信息技术方面有“先知先觉”的可能。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不要把学生的学习作为“零起点”。在讲授新课时,可以询问学生谁来讲一讲、说一说。如讲剪切、复制和翻转命令时,可问谁会画大风车,请到这儿来为大家作示范好吗?(肯定有学生举手)教师请他到教师机上作示范(通过电子教鞭系统,全班学生都看得到),画好后,师问还有没有比他方法更简便的,再点学生示范。这样就不再拘泥于教师设定的范围,打破了常规,并尝试创新。同时教师适当设计一些信息技术方面的小制作、小竞赛活动,供学有余力的学生参与进来,再进行展示评比,这样在给学生提供展示机会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从而更加喜欢信息技术课程。

(2)鼓励大胆创新。新课程强调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极大调动了学习的主动性,也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如在学生练习时,教师以学习者的身份参与其中,让学生自主练习,结组互相讨论,形式不拘一格,并珍视学生在讨论中的创新点,给予大胆鼓励,保护创新意识。如打开一个文件,可双击“我的电脑,打开文件夹,再找到文件,也可先选中文件夹,再击右键打开”。

(3)留出想象空间。如运用画图软件,学生可画出小房子(可不同),并根据自己的喜好上颜色。再如学生用学过的直线或曲线画一条公路,有的学生画笔直的公路,有的画蜿蜒的公路,有的还在公路旁栽上了树,种了花。这样既巩固了他们对绘画工具的运用,又提高了他们的审美感和创造想象力,从而使他们敢于质疑、敢于冒险,久而久之便养成了一种敢于创新的精神。

三、统筹安排,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教学的亮点和特色往往体现在教师的教学设计上,好的教学设计,环节衔接得当,内容生动有趣。教无定规,贵在得法,教师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首先考虑的是如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计算机教学有其独特之处,教师要打破固有的教学框架,精心设计计算机学科教学特点的教学结构,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使之形成最佳结合,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在Logo语言教学中,教师可采用结合图形,让学生选择多种方法,画正方形、长方形都可以用。然后教师评讲哪种方法最好,先发散后集中。综合运用“发现法”“分解法”实验法”“演示法”“任务驱动法”,使学生在运用计算机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仅掌握了计算机软件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功能的应用,而且亲身体验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以及探索、发现、创造成功的喜悦,并使学生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四、提高认识,查出教学的几个误区

在信息技术课程技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笔者也发现了几点误区:

误区1:信息技术课就是上电脑课。在家长或者学生的头脑中,认为信息技术就是电脑课,学生可在电脑旁边“玩”。这种离经叛道的认识曲解了信息技术的真正内涵。信息技术不仅仅是电脑课,它在培养学生具有良好信息素养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作用,因此不可小觑。

误区2:信息技术课就是上网,不良网站侵蚀了学生的心灵。在现实的教学中,的确有些学生由于自身的原因,不能抵制网络诱惑致使沉沦,这不应归咎于信息技术课程。信息技术课程看似上网,其实上网的过程是学习的过程、查阅资源的过程、积累信息素养的过程,不能由于个别学生的错误而因噎废食。

误区3:课外实践机会少。当前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每周只有一节课,对于一些喜欢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生而言课时数比较少,这势必会影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发展。

专业技术人才的创新素质 篇2

“我是做业务的,只不过是在管理一个技术团队。”这是王鈜总爱说的话,“我没有把自己看成一个技术人员,也要求我们的研发人员首先是一个Businessman,然后才是个技术人员。我们CEO也认同我的看法,核心的愿望就是希望我们的团队更有商业创新精神。”王鈜经常鼓励工程师们要做的就是直接与客户打交道,“工程师们不但要研发出满足市场需求和性能的产品,还要求这个产品是能生产的,成本在可接受范围内。这些如果不去跟客户、市场直接接触,是无法作答的。”其实,王鈜就是科技事业部任务最重的“业务员”,而且他也从来不把自己当内行看。

正如他向CEO说的,他是个业务员,只不过在管理一个技术团队。但也许正是这种“外行的心态和思考方式”才能让王鈜和他领导的科技事业部有所成就。

协同创新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 篇3

摘要: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是当前高职教育的中心任务。高职院校通过构建协同创新的平台和模式、建立协同创新的体制和机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变科研和社会服务管理方式,实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

关键词:高职教育;协同创新;技术技能人才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4)06-0134-02人才培养是高校核心职能之一,而人才培养目标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是高校教育类型与层次质的规定性的反映,也是教育实践的行动指南,它决定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全局。我国高职教育把人才培养目标新确定为“技术技能人才”,什么是技术技能人才?怎么培养?这在我国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都不多。2012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提出,推进协同创新,启动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协同创新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带来契机,它将引领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

一、协同创新的内涵

对协同理论进行深入系统研究的是德国的赫尔曼•哈肯(Hermann Haken),他在1971发表的《协同学:一门协作的科学》一文中引入了协同概念,并于1977年问世了协同学(Synergetics)的理论框架。目前协同学已成为描述系统从无序到有序,从有序到有序转变的条件和规律的横断科学。协同过程反映着自然界和社会不断发展与演化的机制。

基于协同的协同创新内涵又如何呢?协同创新是我国继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之后的又一创新模式。美国研究员彼得•葛洛(Peter Gloor)把协同创新的定义为借助网络交流思路、信息及工作状况,合作实现共同的目标的过程。国内陈劲认为协同创新是企业、大学、研究机构合作开展产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活动 。还有学者认为协同创新本质上是一种管理创新,是部门、行业、区域甚至不同国家,最大限度整合创新要素,实现地区性及全球性的协同创新。

作为当前研究热点的高等教育领域的协同创新,我们认为它不只是科技创新的新范式,不止关乎科研,它是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以及国际创新力量深度合作,建立协同机制,共享优质资源,实现人才培养、科技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同步提升,推动教育与科技、经济、文化有效互动的一种高等教育治理范式。

二、技术技能人才的特征

我国职业教育应包括技术教育、技术培训,职业教育、职业培训,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技术教育被弱化,导致我国技术人才严重缺失。不过2012年,教育部提出“高等职业教育重点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 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又得到了国家应有的重视。技术技能人才应包含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两者有区别也有重叠。发展型、复合型、创新型这三个特征要素,核心是创新。国内学者潘懋元、杨金土、夏建国等把人才划分为学术型、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四类。他们认为技术型人才主要从事技术应用和现场实施。在企业中,主要是从事生产、建造、安装、设备和维修的技术管理和指导工作。在第三产业中,他们是管理中负责某一部门或综合部门的实际管理人员和操作层中的高层次实务性人才。技能型人才则是在生产岗位上直接从事操作的人员。在企业中,他们是具体设备的操作人员以及流水线上的操作员。

当今世界,现代技术已发展成为一项复杂的社会事业,既包括物质性的技术,也包括非物质性的技术。根据以上分析,我们认为,技术技能人才是在生产一线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的工作,不仅要求能熟练地将所学的技术知识运用于生产、管理或服务领域,即具备使用技术产品(工具、机器、设备等)的知识,而且要求能生产或创新产品,提高产品、服务、管理的质量与效益,即具备设计和制造技术产品的知识。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除了掌握有明确语言表征的显性技术知识外,还要获得大量具有个人性质的缄默技术知识,这正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特殊要求。

三、协同创新引领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措施

1.构建工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经过近几年的努力,我国探索出了技能型人才的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必须围绕具备发展型、复合型、创新型这三个特征要素,调整专业结构,改变过去专业设置过窄的弊端,适时拓宽专业面向。改变单一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模式,合理增加提高技术理论知识在课程中的比重。教学是培养人的基本手段,科研也是培养人,而且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方法。建立健全以技术研究和创新实践为主导、以协同创新项目为依托的研学结合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高水平的科技研发支撑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将最新的技术研究开发成果转变为课程项目,开发课程、教材,设计授课方式等。让学生参与包括技术课题选择、技术路线确定、技术方案实施等在内的完整系统的技术创新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和创新能力。加强科研与教学的协同,提升科研对教育的贡献程度,真正实现科研为教学服务,教学蕴含学术,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立有利于工学研结合的评价机制,根据科技研发与教学的特点,在评价教学质量的指标体系中引入科研性要素,在评价科技研发成果中引入教学性因素,即在科技研发项目和技术创新平台建设中考虑对培养学生的贡献等。

2.创建协同技术研发中心

•教学管理•协同创新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开展协同创新的前提是识别协同创新机会。高职院校主要面向区域或行业建立,其特点和优势是区域性或行业性。高职院校可联合企业、行业、科研院所、政府部门、中介机构等,共同建立技术研发中心,开展对制约行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研究,成为行业产业技术研发基地,成为引领行业产业的技术源和创新源。

目前我国科技成果数量多与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矛盾非常突出。高职院校应发挥优势,争当研究型大学与市场之间的“二传手”,大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实现技术转移。

3.建立信息共享体系

协同的关键是信息的交流与共享。利用先进的移动互联网技术,整合创新资源,建立跨时空、跨专业的科研资源和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教育部组织的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和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就是一种资源共享方式。资源包括专业人才培养整体解决方案及素材资源、相关职业工种培训整体解决方案及素材资源和产业链上代表性企业的技术资源,还包括新技术介绍、职业岗位描述、行业技术标准、职业资格标准、企业用人信息等。专业教学资源库对接产业升级,服务青年成才,引领学习模式,满足多元需求。

4.建立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

实施协同创新,不仅可以创新出科技成果,培养出创新人才,还能探索实践出科学的体制机制。

建立董事会或理事会制度,吸收校外具有丰富的社会资源,对高职教育发展有卓越见识和强烈责任心的人士参与学校管理,完善学校为主,企业行业、科研院所、政府参与的管理体制。我国也有少数大学设立了董事会或理事会,董事会或理事会成员多达上百人,主要是将其作为咨询机构或扩大社会影响,没有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为了实现董事会或理事会由咨询机构向决策机构转变,可在原董事会或理事会基础上设立执行董事会或执行理事会,人数控制在20人以内,行使董事会或理事会的主要职能,特别是要使其成为学校的决策机构,真正形成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体制机制。

改革组织机构,建立专门机构负责协同事项。科研组织结构“以创新任务为中心”设立,而不是“以行政部门为中心”设置。职能部门“以管理为主”转向“以服务为主”,主要是政策、信息服务,协调、保障服务等。打破校内院系之间、部门之间的壁垒。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设立了产学研用促作处,其主要职责是服务、促进生产、学习、科学研究、实践运用的系统合作。调整以院系为主、条块分割的运行模式为以平台为中心、以项目为牵引、人员灵活流动的运行模式。如组建以完成一定创新任务为主要目的的跨专业创新团队。

参考文献:

[1] (美)安德鲁•坎贝尔等编著,任通海等译.战略协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2]郭治安等.协同学入门[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

[3]潘开灵,白烈湖.管理协同理论及其应用[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4]陈劲.协同创新[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5]夏建国.高等技术教育学[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2011.

技术型创新人才 篇4

职业高中学生的特点是厌学、自制力差、总体素质偏低,如何开展教学一直是教师们头疼的事。我们要面对现实,充分发挥我们的智慧和能力,把课堂留给学生,共同努力,开创职业教育的新局面。

一、幽默语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重点是课堂的40分钟,在有限的时间范围内,要让学生集中精力。教师通过幽默的语言,能使学生的思维跟随着老师讲课的思路。在课堂上,一些学生,特别是职业高中的学生,开小差或对老师讲解不太感兴趣是太平常不过了。因此, 老师在教学中,使用幽默的语言,丰富的表情及动作,同时保持良好的授课心境,富于感情,抑扬顿挫,面部表情自然、丰富。老师教学授之有序,使教学任务圆满实施。与此同时,学生也会在老师的情绪感染下,产生一种亲切,信任感,学生深深觉得老师是在关心和爱护他们。教师使用幽默的语言,减少学生的逆反心理,这样师生心境默契融洽,就会形成愉悦的课堂气氛。在这种气氛中,教师讲的话他们爱听,传授理论知识,他们爱学并信服。

二、鼓励性评语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鼓励性评语,用情真意切的语言把教师满腔的爱倾注在评语的字里行间,以充满激情的文字使学生受到教育,感悟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产生奋发向上的动力,其作用不言而喻。要充分发挥评语的教育和激励作用,就要从每个学生实际出发,因人而异,因势利导。

(1)认真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不同的学生由于不同的经历及家庭社会等影响,形成不同的个性特征,性格特点更是千差万别。只有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适当的语言表达方式表达评价内容,才能动之以情,使学生乐意接受老师的教育,产生积极向上的动力。

(2)要针对学生的理解力,认识力写评语。评语要深入浅出, 通俗易懂,乐意看,才能从中受到教育和鼓励。例如,书写潦草而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在评语中可这样写“把字写规范漂亮,你就更完美了。”这样,这位学生不再自负,虚心练字,进步一定神速。

(3)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教师在平时注意观察,全面了解学生在生活中和学习的表现,充分了解他们在各方面的优点和缺点,洞察学生思想和学习变化的苗头和发展趋势,才能准确把握学生的闪光点和存在的不足,及时激发他们的兴趣,从而使他们树立信心,对学生进行恰如其分的公正评价。学生看到这样的评语,才会正确认识自己,改正自己的不足,朝着老师指定的方向前进。

三、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职业高中的学生有的从初中就对学习丧失了兴趣,还有的学生自暴自弃,觉得读书无用,只是苦于家长的压力,才来上学。但他们也有自己的世界,自己的理想和目标。只要我们走进他们的心灵,了解他们的需求,与之交心,达到心灵沟通,那么就不存在代沟,相反,他们会把你当成知心朋友。教师的责任不仅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积极鼓励他们为了自己的目标而努力,学到一技之长。

技术型创新人才 篇5

摘要:随着铁路科技化和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对专业技术人才培训的依赖性越来越大,如何更好的适应铁路发展新形势,有效激发专业技术人员作用,促进铁路安全发展、和谐发展、科学发展,是新形势任务对培训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本文通过对铁路站段专业技术人才培训存在问题的浅显分析,进行了一点思考,希望对铁路专业技术人才培训有一定的借鉴性意义。

关键词:铁路 专业技术人才 培训

随着铁路科技化和现代化的加速推进,铁路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要求越来越迫切。如何更好的适应高速铁路发展中人才培训的新环境、新要求,加快人才培养,有效激发专业技术人员创新动力,将企业人才优势发挥最大化,加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成为当前铁路系统专业技术人才培训的重点问题。

一、培训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中的作用

在推进铁路企业走向市场的深化改革发展中,面对当前日益复杂的国内外环境,铁路作为企业,市场竞争更加严峻。作为企业关键核心,企业人才成为竞争与挑战的重要砝码。随着铁路科技化和现代化的加速推进,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是促进铁路发展的关键和重点,对培训的依赖性越来越大,要求也越来越高,培训必须发挥基础性作用。

二、铁路专业技术人才培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两来,虽然铁路围绕专业技术人才培训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从现实情况来看,在站段专业技术人才培训中仍存在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

1.专业技术人才培训机制缺少全面性和激励性

当前的干部培训体制有待完善,最突出的问题是培训制度不足,政策倾向性明显,造成参加培训的机会不均等,专业科室、技术能力强的年轻干部培训机会比车间、技术能力弱、岁数大的干部机会相对要多些。对培训对象的推荐选择不理想,多数依据部门谁有空谁参加培训的原则,导致工作忙的高技术人才得不到培训,技术偏低的人员重复培训,效能低下。还有由于既有职教管理制度跟不上安全生产形势的发展,缺少有效的职教绩效考核制度,不能充分调动广大授课教师的极性。由于站段各个部门只忙于自己工作,认为专业技术干部培训工作只是人事组织部门的事情,不能有效发挥站段合力,使得培训工作力不从心。

2.专业技术人才培训对象缺少主动性和积极性

做为部分身兼行政职务的管理型专业技术干部,日常事务繁忙、生产任务重、工作时间紧、安全压力大,工学矛盾在客观上导致部分专业技术干部受培训时间不足。专业技术人才缺少一般 职工的学技练功等竞赛活动,缺少现场实践的交流和理论知识的探讨,没形成良好的学习、交流、研讨气氛,也是造成个别干部不愿接受培训教育的原因之一。同时专业技术干部自身的综合素质参差不齐,年龄较大、现场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干部改变已有的工作习惯会有些难度,传统的工作理念、思想意识根深蒂固,接受新管理、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能力受到限制;刚走出校门进入铁路工作的大学生,转变不用再继续学习的思想,完成从学历到能力的转化,跨过从理论学习到实践运用的这道坎也是一个十分艰苦的过程。

3.专业技术人才培训方式缺少灵活性和多样性

干部培训方式相对单一,主要还是“填鸭式”的集中授课,缺乏灵活性。通过与参加各级培训班的技术干部交流、沟通,他们普遍认为当前培训形式还是比较单一,灌输式授课多,启发式教学少;教师讲的多,互动式教学少;理论知识点多,案例分析少,不符合成年人记忆力要比理解力稍差的学习特点,导致参培人员积极性不高,培训效果不佳。虽然一直强调创新教学方式,提倡并积极推进研讨式教学、案例式教学、技术攻关式教学,但真正能够落实并熟练运用到培训过程中的并不多,受培干部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还有待强化。

4.专业技术人才培训内容缺乏相关性和针对性

通过调查发现干部培训内容仍然存在针对性不强、同现场相关性小的问题。在教学内容上班次不同,但教学教案雷同,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同一个老师讲的内容针对性不强;组织安排的内容多,个人岗位需求的内容少;教师讲什么,学员听什么,达不到“学员缺什么,老师讲什么”的要求;理论性知识太多、实践性知识太少,与干部实际工作联系不够紧密,培训内容不能完全适应当前干部的实际需求,培训教学内容需要进一步创新充实。尤其是客运专线和高速铁路的相继开通,针对性的培训内容、培训教材缺乏,还缺少相对成熟的培训技术理论可参考。

5.专业技术人才培训师资缺少实践性和时代性

尽管站段培训班的学员对自办班授课的满意度颇高,认可教师在理论知识把握娴熟程度上要高于一般的专业技术干部,但比专业技术院校的教师理论水平还是稍逊一筹,教师队伍技术业务素质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大家普遍认为师资队伍建设整体状况与培训工作的发展要求不完全相适应。现在,进入干部队伍的门槛越来越高,专业技术干部的主流越来越多的由大学生、研究生充当,干部的文化水平与知识层次越来越高,随着高铁、客专线的不断开通和先进科技成果在铁路更广泛的应用和高科技设备的普遍运用,对授课教师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目前,善于理论联系实际、具有研究式教学和能力培养的高水平教师越来越少。

三、对专业技术人才培训存在问题的几点思考 1.创新培训工作理念,增强岗位培训意识

一是做好专业技术干部培训的组织保障工作。领导重视是做好干部培训管理体制的前提,只有党政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干部培训工作在单位发展中的根本作用,把专业技术干部作用的发挥摆在与生产安全息息相关的位置,超前谋划,亲自推动,创造条件,提供组织保障,才能保证干部培训管理工作各项要求的落实,为各类人才的成长营造有利环境。二是转变干部学习观念,增强干部自身学习意识。在生产时间紧、任务重、安全压力大的情况下,如何才能既满足安全生产需求,又能解决工学矛盾是专业技术干部积极参加干部培训的首要保证条件。专业技术干部的知识更新要创造条件,让他们接收新知识,不能认为他们就天生如何如何。要考虑在如何促进他们自学、如何为他们提供学习信息创造学习条件等方面拿出办法,找到途径。我们必须改变以往固有的培训模式,从干部自身利益着想,把理论知识、操作技能传授到现场岗位,进行由点到面的细致培训。

2.创新培训授课模式,拓宽培训方式内容

干部培训方式要由单一的课堂授课辅导向多元化、灵活性的教学方式转变,增加教学过程中的互动性,多采取情景模拟、案例分析、调研讨论、座谈交流、现场观摩等,增强干部与授课教师间及干部之间的互动与交流,促进干部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干部分析安全生产问题和解决生产安全问题的能力。要运用网络、图像课件等现代化手段,开展异地同步教学,共享教学资源,使专业技术干部的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不断更新。例如:结合现场实践,深入生产一线,拍摄设备照片、录制现场有关资料,并积累安全生产中的各类疑难杂症,通过统计和分析,找出问题的原因和解决策略,制成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进行教学,以激发干部学习兴趣。按需施教,注重专业技术干部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充分利用各类专业技术干部教育培训的需求调研结果,将各级干部较集中、较感兴趣、想学并需要学习的内容作为教育培训的重点,安排专门的教学单元,突出科学性、时代性、注重现场适用性、需求性。要始终坚持把教育培训与实践锻炼结合起来,使干部在实践锻炼中增长新知识、新本领、新技能,真正做到学有所获、学以致用。

3.创新培训教师资源,强化教学资源建设

路局、站段应有计划地引进高学历、高水平人才充实专、兼职教师队伍,邀请高校教授对专职教师进行理论强化培训、授课技巧培训、现代化教学手段培训,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局级以上的培训指标仍然有限,不能满足专业技术干部的培训需求,要想提高专业技术人员业务水平和综合能力,需外请专业教师授课或送外培训,才能使我们的专业技术人员及时掌握不断更新变化的新知识、新技术,作为站段多请技术型专家学者和既有一定理论水平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领导干部以及业务骨干担任客座教师,发挥他们的特长,但在培训经费上的使用上存在一定压力,如何用活干部培训经费,以有限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效益,需要统筹考虑。

4.创新培训管理体制,健全评估考核机制

当前,铁路总公司、路局十分重视干部培训工作,对专业技术干部培训、师资队伍建设、培训工作评估考核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明确了各类管理办法、激励政策,作为基层站段的干部培训管理必须在步伐上与路局保持一致,制定适合本段的专业技术干部业绩考核办法,提高考核的科学性和可靠性,针对在不同岗位上的人员的实际和针对不同职称提出不同的考核指标。把干部业绩考核结果作为晋升的重要依据之一,公正地实施“能者上,庸者下”的政策,将压力变成动力,促进技术干部培训工作。切实加强对干部培训的考核评估,认真做好监督考核工作,将干部参加 培训期间的表现作为考核和晋升的条件,强化激励约束制度,充分调动干部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适时开展专业技术人员技能竞赛活动,营造专业技术人才成长环境,不断提升干部的业务素质和履职水平,打造专业知识完备,意识创新力强的专业技术队伍,适应铁路发展的新形势需要。

铁路专业技术人才培训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真正从现场出发,创新培训内容,转变培训理念,创新培训模式,采取多种形式的培训手段,加强培训对象的针对性,增强培训目的的实效性,充分调动授课人员和受培干部的主动性、积极性,才能切实收到培训实效,才能最大限度的提高专业技术人才管理水平,为铁路安全发展、和谐发展、科学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林玳玳 《现代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中国铁道出版社 2002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人民出版社 2004

技术型创新人才 篇6

摘 要:培养创新型人才既适应国家经济结构改革和产业升级需要,又是提高学生职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本文详细分析了园林技术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提出了根据学生爱好分模块培养的方式,指出大庆职业学院创新人才培养的4个主要的创新方向,即园林设计、园林工程、工程造价、园林植物方向;明确了创新人才培养的具体做法,同时需要进行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和加强师资队伍创新能力培养。

关键词:园林技术;创新人才;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6.03.035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园林产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由此也带动了高职园林技术专业的快速发展。从大庆职业学院来看,园林技术专业的生源数量和质量也有了较大的提高。随着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国家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这也为高职园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改革指明了的方向。为适应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大庆职业学院提出了培养高职层次园林技术专业创新型人才的目标,并将园林技术专业列为重点建设专业,从招生、师资配备、人才培养模式、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给予专门政策,以切实提高园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社会适应性和专业知名度,以提高园林技术专业的竞争力,力争建成区域特色的品牌专业[1]。笔者将重点探讨大庆职业学院园林技术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中的做法,以期为同类院校园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提供理论依据。

1 园林技术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

园林专业是一个综合性非常强的专业,涉及的学科和专业较多,学生学习后知识面非常宽,这对培养创新型人才非常有利,对于学生发散思维的训练也比较容易,所以高职层次园林技术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中主要是基于这样一种思路来开展[2]。同时高职教育目标是培养技术性人才,所以高职层次的园林技术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方向是要求学生在技术上有所创新,学生通过3年的学习必须具备一技之长,毕业时能够顺利毕业,并且在工作岗位上能够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适应企业在社会上竞争的需要。同时,为了更好地组织教学,在人才培养方案组织设计上,将园林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分为通识基础模块、园林植物模块、园林设计模块、园林工程模块、技能提高和创新能力培养模块,学生在校的5个学期分别开设相应的教学模块,为学生提供较大的选择空间,并给予较大的自主性,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奠定基础。

2 园林技术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中创新方向的选择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根据学生的兴趣方向确定人才的培养方向是非常有效的途径之一[3]。为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大庆职业学院将园林技术专业方向设置为风景园林设计方向、园林工程技术方向、园林工程造价方向、园林植物方向,在学生入学之初就对学生兴趣爱好进行一次综合测评,由学生自行选择兴趣专业方向和兴趣点,教师对学生问卷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之后,将学生划分为四大类,然后对学生进行分类培养,这样在学生感兴趣的专业方向可以加大课时以及委派专任指导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进行全学程的指导,通过启发引导以及探索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风景园林设计方向,在该方向学生学习完专业核心课程之后,教师直接带领其参与合作企业的园林设计项目,通过直接参与工作实践锻炼,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每参加完成一个项目后,教师召开相应的研讨会,学生与老师共同坐在一起研讨项目的改进和提高方式,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以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这种方式在实施了2年之后发现,学生对专业的认可度、兴趣、创新能力均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企业对学生的满意度也较以前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表明这是一条切实可行的创新人才培养方式。

3 园林技术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具体做法

3.1 招生模式的改革

为适应大庆职业学院提出的“宽口径、厚基础”园林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在单独招生时按照园林专业大类进行招生,待学生入学后根据学生爱好分方向进行培养,而在高考后招生阶段,将园林技术专业划分为风景园林设计方向、园林工程方向、园林造价方向进行招生,学生录取后直接按照报考方向进行分类培养,这也是创新人才培养基础工作。

3.2 改革人才培养方案

原有人才培养方案是每个专业只有一个人才培养方案,并未对人才培养的方向进行明确的界定,这也导致人才培养目标单一,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得不到有效的实施。自2015届学生开始,人才培养方案从设计上就以突出学生专业方向和创新能力为出发点,先后制定了风景园林设计方向、园林工程方向、园林造价方向的专门人才培养方案,不同的专业方向通识课程和基础课程相同,而专业方向课程不同,课程设置上重点突出专业方向的特色,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顶岗实习上均按照专业方向开设,重点强化学生的某一项专业技能,同时在该专业方向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在学有所长的基础上对园林技术专业的基础知识能更好地掌握,以达到“宽口径、厚基础”的人才培养目标。

3.3 扩宽学生参加技能大赛范围

高职院校各级各类技能大赛是学生技能竞技的场所,也是提高学生和教师技能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同时也是促进教学水平提高的重要手段。通过带领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技能大赛,除了拓宽了学生技能范围之外,更加有利于学生将不同知识以及技能很好地融合在一起,从而为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奠定基础,因为多元化的知识基础是创新的重要源泉。为实现这一目标,2015年园林技术专业先后参加了中华茶艺技能大赛、植物组织培养大赛、植物标本制作、种子生活力检验大赛、农产品质量检测、测量比赛等相关赛项,极大地扩宽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实践技能,对于培养“厚基础、宽口径”的创新型园林技术专业创新人才具有重要作用。

3.4 整合校内外实训基地

技术型创新人才 篇7

创新驱动着我国的改革发展方向, 而专业技术人才创新能力是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性因素, 是促使经济活跃的重要途径。按照李克强总理的要求, “十三五”规划编制的核心将是改革创新。也就是说, 创新将被放到前所未有的突出位置、战略位置。创新型专业技术人才具有高度专业性、高知识含量、高创新能力的特点。专业技术人才创新能力的提升是各个国家和地区所共同关注和探讨的重要问题。

河北省也面临着同样的困境和相应的问题。由于受到环境因素的制约, 河北省近几年经济发展的增速明显下降。依赖于传统的工业及农业的经济增长方式明显已不适应河北省的经济的发展。寻找新的经济增长支撑点, 创新是必不可少的。那么河北省在人才创新方面有哪些制约因素呢?

1 河北省大学发展现状令人堪忧

大学是人类发展的智库, 各行业的专业技术人才大部分都来源于大学。而创新也离不开大学。河北省目前共有37所本科院校, 但是只有一所211大学, 没有985大学。大学整体水平的落后带来科技的落后, 而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科技的滞后给河北经济的影响是无法估量的, 而科技的发展在于创新, 而创新正是河北省的大学所欠缺的,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政府对大学的直接干预过多

大学是一个独立的体系, 大学教育不光是知识掌握, 还包括人格的培养, 扩大规模、改善学校硬件设施不会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 大学要独立, 学生要自主, 中国的大学教育才有可能有前途。而在中国包括河北省的大学中政府的影响力过于庞大, 领导的任命、职称评审等都有政府参与其中, 可以说大学是政府意志力的体现, 而不是教师和学生自主精神的体现。

纵观世界知名大学的崛起, 都是自由意志的体现, 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大学是由几个学生创办的, 而它的发展也使得大学独立权力之外, 享有自治的权利, 可以自由地发挥独立治学的学术优势。创新也在此基础上获得了极大的飞跃。斯坦福大学的成功可能更能给我们启示。斯坦福大学位于美国的西海岸, 不属于创新区域, 很难从东部吸引相应的人才。它的创始人的理念是致力于学生的个人成功, 因为目前斯坦福大学是企业家的摇篮, 世界上超过5000家企业的创办者来自于该大学, 这其中就包括惠普、谷歌、雅虎、耐克等等。

1.2 大学中无论教师还是学生有着很强的功利性

功利性使得大学中教师和学生更多的关注于自身的职业性发展, 而不是进行枯燥的基础性的研究, 既便是研究, 他们也更多地去关注能够短期内能够带来成果的有效益的研究, 而对需要花费大量精力、耐力与毅力的长期研究在大学中却没有什么市场。这就使我们错失了很多创新的机会。

2 企业人才引进与培育机制仍然落后

经济发展的落脚点是企业。河北省的企业竞争力偏弱, 主要表现在有实力的科技型企业少, 2016年中国500强企业中河北省只有24家, 低于发达省份。而在24家中有12家是钢铁企业, 仍然是粗放型、高消耗的生产企业。除此以外, 河北省的知名品牌数量少, 也缺乏影响力, 很多品牌的生命力短, 比如旭日升、乐凯胶片、环宇电视、舒而美等, 这些曾经的辉煌只经历十几年就销声匿迹了。

河北省企业的生存发展现状, 究其原因就在于企业缺乏人才创新的持续性。缺乏创新优势, 河北省在企业发展、产品开发、科技革新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劣势。河北省专业技术人才现状如下:

首先, 才流失严重。河北省位于京津的周围, 由于经济、教育、文化等多面的差距, 河北流失了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 流失的原因主要有高薪、前途、子女教育、工作环境等因素, 这种流失会给河北省的发展带来了不小的损失。

其次, 需求与供给不均衡。由于受到产业结构的影响, 河北省长期以来第二产业的技术人才供给量充足, 而第一和第三产业的专业技术人员是供不应求的。但是河北省受到环境影响的制约, 迫切需要产业结构调整, 第二产业势必要萎缩, 而第一产业要保持, 第三产业要发展, 在这种情况下, 专业技术人员的构成的调整也迫在眉睫。

最后, 在企业内部也存在着对于专业技术人才重视度不够的情况。薪酬不高、长期大负荷的工作、缺少休假、子女上学难、职业规划低等原因都会造成专业技术人员面对工作缺乏热情, 不能够积极地主动地投身于工作当中去, 往往一有机会, 专业技术人员就会“跳槽”, 造成工作不稳定性。

3 政府在人才配置机制以及制度方面创新不足

人才创新的不足, 带来了竞争力的不足。河北省创新人才的区域集聚竞争力处于弱势地位, 河北省在人才配置机制方面存在着几个问题。一是创新人才总量不足, 优秀人才来河北省创业的很少。二是创新人才地增量不足, 受地区经济的差异影响, 河北省很明显吸引不了充足的专业技术人才。三是政府对创新技术人才提供的创业条件不能吸引科技人才。

纵观国内外科技创新的优势区域, 无不把吸引专业技术人才作为创新发展的首要因素。美国“硅谷”是全球有名的科技创新的集散地, 它成功的原因就在于建立了市场化自由流动的科技人才市场化配置机制, 依托与其近邻的斯坦福大学人才合作和流动机制, 美国“硅谷”创造了奇迹, 目前, 美国硅谷共有40多个诺贝尔奖获得者, 有上千个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

就国内而言, 深圳也在科技创新人才方面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 深圳已成为中国的新一代“硅谷”, 它的生机与活力是由专业技术人才不断创新所取得的。它的成功之处在于利用香港在创新人才聚集的优势地位, 拓展虚拟大学园和新型研发机构, 使它们成为深圳科技创新的中坚力量, 同时立足于民营企业的科技转化的快速便利条件, 使得深圳能够成功地完成产业结构的快速升级, 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

在总结了河北省人才创新制约因素以后, 进一步分析河北省在人才创新方面应采取哪些措施来规避这些制约因素, 扬长避短, 探索河北省在人才创新方面的发展途径。

3.1 创新大学发展思路, 构建适合时代要求的现代大学

大学是突出的专业技术人员起点, 它形成着创新思维的来源。河北省要重视大学的发展, 构建国内一流的大学。2014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提出大学从基础性教育要向应用型研究转变。在河北省一些知名大学比如燕山大学、河北大学、河北科技大学等都顺应改革的发展方向, 与市场紧紧联系在一起, 创新科技成果, 加快科技成果的市场转化, 振兴经济发展。

首先, 政府要体现合适的作用, 给大学提供独立的发挥空间。

推进中国大学自主办学和完善大学治理结构, 大学应适应市场机制, 有独立的学术与研究精神, 政府要为大学独立精神保驾护航。一是政府要加强和完善高等教育的法制建设。通过完善法制理顺政府与大学的关系, 既保障了政府对高等教育宏观调控能力, 又扩大了大学自治权。二是政府对大学的财政拨款要兼顾效率与公平。通过建立一套系统化管理和考核程序, 完善大学的绩效考核机制。政府针对绩效考核结果进行针对性的财政拨款, 这样使得经费的使用更具效益, 确保高校公平竞争, 有利于降低高校办学成本。政府在对高校财政拨款的同时也要注意引进社会资本, 社会资本的介入对弥补教育经费的不足有着很大的帮助。这就要求大学从单一的政府主导的管理机构向高校股份制构成的管理机制转变。

其次, 大学应积极应对与企业的协同创新, 增加对社会的贡献。

河北省由于企业的研发能力尚且薄弱, 大学就必须比发达国家相应承担更多的科技创新工作即应用研究和开发。特别是针对中小企业, 目前中小企业无法独立承担独的研究开发任务, 因此与大学的合作是必不可少的。大学要积极应对各项科创新工作, 加快科技项目的社会转换效率, 提升知识贡献能力和社会服务水平, 坚持走产学研合作的道路。

3.2 企业要培育具有特性的人才引进机制

河北省由于位靠京津, 这既是劣势也是优势。它既会造成人才流失, 同时也提供了大量的人才资源。在京津由于经济过度发展所产生的“挤出效应”的背景下, 河北省的企业要抓住有利时机, 建立多渠道的人才引进机制, 促成京津冀高端人才一体化。可以在不改变人才原有工作隶属关系的基础上, 通过兼职、项目合作、高薪聘请等途径, 有偿引进科技人员为企业提供服务和创造价值。

同时河北的企业要完善人才储备制度, 扶持专业技术人才的创新工作, 企业要在薪金、工作环境、工作时间等方面对科技创新人才予以优惠, 对科技人员的子女教育、前途发展等方面尽可能地给予最大的方便, 坚定他们为企业服务的决心, 长远为企业发展创造条件。

3.3 政府要创新人才引进培养机制

引进和培养专业创新人才, 河北省区域竞争力的提升是不可避免的。物质保障和高水准的生活品质是吸引人才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河北省要加快经济发展水平, 形成经济发展的突出地带, 加强人才集聚力, 形成人才总量效应。同时河北省还要关注优势产业的发展, 一定区域的产业集聚, 为创新人才群的生长和发展提供了发展空间, 政府应通过创业园、科技园、科技孵化园的建立, 引进重点优势项目, 构建大学与企业合作交流的平台, 吸引国内外优秀的技术人才。政府应该重视教育的主导作用, 倡导企业、高校、政府、社会相结合的全面人才培训体系, 减少人才发展障碍, 让各专业的技术人才能够充满各种激励、竞争又比较公平的环境下自由的发挥所长, 为河北省的发展贡献力量。

摘要:河北省的发展必须依靠创新, 专业技术人才的创新是发展的前提。通过分析大学、企业、政府在专业技术人才创新方面存在的问题, 找出制约专业技术人才创新的主要障碍, 探索专业技术创新人才引进培养机制。

关键词:专业技术人才,创新,大学,企业,政府

参考文献

[1]王宝林.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河北省人才资源现状及回流对策[J].天津电大学报, 2016, 3 (1) :60-62.

[2]盛明科.新加坡大学与政府间关系调适的机制设计与制度创新[J].复旦教育论坛, 2013, 11 (3) :85-90.

[3]戚兴宇.印度政府与大学的关系及启示[J].南亚研究季刊, 2010 (2) :88-93.

[4]姚加惠.浅析德国应用技术大学与政府关系的特点[J].高等教育研究, 2016, 5 (37) :96-104.

[5]鲍志伦.经济新常态下河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人才困境问题探究[J].城市经济, 2016 (12) :10-14.

[6]陈鼎杰.创新型专业技术人才评价问题探讨[J].东南学术, 2009 (4) :172-174.

技术型创新人才 篇8

一、目前我国高校计算机专业的培养现状分析

当今社会正处于信息时代, 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面的人才越来越多, 社会需要多种多样的计算机人才, 各行各业对计算机人才的要求都不相同。但是,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进步, 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面存在诸多的问题, 且逐渐显现出来。问题主要表现在:学生不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与创新素质, 在学习过程中知识单纯的死记硬背, 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不是很好, 出现与社会所需脱节的。目前, 社会上出现一种“怪圈”, 计算机科学方面的人才找不到工作, 而一些企业需要大量计算机科学专业的相关人才。为了改变这种现状, 使得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能够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 我们应该加强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改革[1]。在高校中应该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新素质, 这是当前高校教育培养的重点与核心。

二、加强计算机科学和技术人才创新能力的相关措施

2.1具备创新精神高校教师队伍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占有主导地位。因此,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新素质, 首先就必须要求学校有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队伍。教师具备创新精神能够在教学过程中体现, 是教学创新活动中的起点。教师应该不断强化与发掘自身的创新意识, 这不但是加强本身的创新能力与创新素质, 还能在教学的过程中将教师的创新意识在无形中感染给学生, 从而起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一般情况下, 创新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应该从学生的好奇心与提问开始, 因此, 对于学生提出的疑问应该给予积极的回答。其次, 学校应该构建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师生观[2]。教师对待学生时应该要给予尊重与理解, 对学生的观点、想法应该理解, 对学生的正确追求应该给予一定的支持与帮助。师生之间应该多沟通与交流, 帮助学生突破原有的思维模式,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最后, 应该吸收多种多样的文化知识。当今社会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进行教学, 从而保证培养出具有高创新能力的人才。

2.2创造具有创新氛围的校园环境

目前, 创新教学方式和传统的教学方式存在一定的差别。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对知识掌握不清楚、不完善, 掌握知识的有效性比较低, 对其中的规律不是很了解, 对其使用方式不正确, 一些学生只会照搬老师或是教科书中的内容, 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因此, 需要采用创新的教学方式, 而这种教学方式需要一个具有创新的空间[3]。具体来说, 高校的教学环境应该实行创新教育以及创新素质教育。高校领导制定相关的创新目标, 并提出相应的办法, 在校园中组织推广与积极提倡, 这样才能在高校中形成良好的创新氛围, 最终加强创新环境的建设。在课堂教学中, 应该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的教学环境中, 让学生学会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并解决问题, 这种环境能够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3大力开展课外科技活动

在高校中, 课外科技活动能够有效的扩大学生的想象空间,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它对学生创新能力与创新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例如在校园中举办科技文化比赛、科技文化节等, 积极鼓励学生踊跃参与, 制定相应的奖励制定从而吸引学生,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结束语

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教学过程中, 不但只是将知识传授于学生, 还应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创新素质。我们必须采用科学的、先进的教育理念, 从而拓宽教学的思路, 并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创新环境, 将学生培养成国家、社会以及企业所需要的高科技、创新性人才, 从而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祁鑫, 宋会英, 李世宝.基于市场需求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高等理科教育.2010 (04)

[2]屈海华.论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探析.东方企业文化.2010 (18)

技术型创新人才 篇9

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ACM-ICPC:ACM International Collegiate Programming Contest)是由国际计算机界权威组织美国计算机协会主办的世界公认的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旨在使大学生运用计算机来充分展示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ACM竞赛内容涵盖的范围很广,是对学生来自逻辑、策略以及心理承受能力等方面的综合强度的考查,比赛时每队3个人,共用1台电脑。参赛队必须写出解每道题目的程序源代码,提交给裁判,由裁判编译得到可执行程序,只有对于所有的输入数据该程序都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得到正确的结果,才能够获得通过。

ACM/ICPC被看作在校大学生的一场奥林匹克竞赛,成为参赛选手展示计算机才华的舞台,是著名大学计算机教育成果的直接体现。该项竞赛从1970年举办至今已历32届,赛事荟萃了全球近100个国家的近2000个世界知名大学的计算机精英,自1998年以来一直受到IBM公司赞助,并且为包括Microsoft和Google在内的世界各著名计算机公司的高度关注,成为世界各国大学生最具影响力的国际级计算机类的赛事。

2 ACM-ICPC竞赛对创新人才培养的促进

ACM-ICPC竞赛和培训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将基础学科很好地运用于程序设计当中,帮助学生加强学习和理解;其竞赛题目融人很多相关学科知识,竞赛试题涉及程序设计、数据结构、算法分析与设计、人工智能、离散数学、组合数学、图论、概率论、计算几何、密码学及算法复杂性等多学科领域的理论和方法。ACM-ICPC竞赛体现了创新素质教育,主要表现如下几个方面:

(1)目标导向式自主学习模式。参加ACM竞赛的同学,一般都学习能力较强,理论基础较好,并且编程能力较强。他们从一开始就具有非常明确的目标,那就是不断突破自己,力求取得更好的竞赛成绩。由于参赛队员大多是低年级计算机专业同学,而ACM比赛需要选手系统性掌握很多专业知识,这些队员大多只是学习了高等数学、C语言、数据结构等基础课程,为了准备竞赛,他们必须自己设定学习目标、分析学习内容、制定学习计划、自主获取学习资源、自主管理学习过程。竞赛的准备过程是学生对计算机科学的基本理论的内涵理解及其实际应用的真正体会。

(2)开放综合型学习模式。ACM竞赛的准备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开放综合型的学习过程。国内外很多高校提供ACM竞赛平台,它们是一个展示才华和交流合作的全英文版平台,提供大量的竞赛题目,选手可自主注册帐号,在平台上答题,平台作为裁判进行评判。这些竞赛平台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也带动提高本校计算机教学水平。在ACM竞赛平台上,合作学习变得更加广泛,不同国家、学校的大学生,都可以通过论坛交流经验。在ACM平台上确实能够学到课堂上难以学到的知识与经验,在编程和算法上,融汇了很多高校的资源。

(3)团队协作式学习模式。ACM竞赛有意让3个人共用一台电脑,且在短时间内完成有一定难度的题目,需要3人分工合作和积极配合,以共享思维成果,让小组成员协作完成,这进一步促进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合作意识等多方面素质的协调发展。在竞赛现场,遇到难题时,需要集合全队的力量共同攻克,小组成员必须良好地配合才能完成共同的任务。在长期的训练和磨合过程中,彼此能清楚各自的擅长和弱项,在比赛中,合理地分配任务和分工,充分发挥团队的集体智慧和创造力。而这种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对将来从事科学研究或实际应用工作,必将打下良好的基础。

(4)创新能力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要在学习中倡导发现,让学习者始终处于探索、刻意求新及力求完美的精神状态之下。ACM-ICPC竞赛活动以其难和新,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任务驱动的方式,让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去构思满足时间和空间要求的完美算法。竞赛试题涉及多学科领域的理论和方法,有些题目没有固定的最优解法,有些甚至是世界性难题,要求参赛者在限定时间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对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和归纳,并通过抽象、建模、编程调试及提交测试等严格步骤完成命题。需要学生灵活运用多门学科知识,在已有工作基础上来解决。培养创新能力必须把知识运用的综合性、灵活性及探索性作为重要内容。

(5)科学研究素质的自我培养模式。ACM-ICPC竞赛具有挑战性,符合大学生好胜心理。参赛者在比赛过程中调用各种知识进行分析和研究,应用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许多竞赛题目无固定解题模式,数百条苛刻的测试数据能测定编程失误之处。需要不断修改错误并完善程序,培养了学生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赛场上气氛紧张而热烈,要求参赛者善于调节心态,用坚强的意志、冷静的头脑及灵活的应变能力去应战。

3 实践之路

笔者所在学校从2004年以前就有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自发参加网络预赛,其后才逐步正式形成竞赛团队。在组织选拔方面,我们通过面向全校学生作ACM-ICPC竞赛专题报告、教师课堂宣讲、学生科协组织宣传等形式进行宣传。每年下半年进行一次选拔测试,采用ACM竞赛网络试题和类似的环境进行校内竞赛选拔。暑假对全体队员进行集中封闭训练,目的是让学生对数据结构和算法课程有更深刻的认识,同时进行竞赛强化训练,为每年下半年的网络预赛和现场比赛做准备。培训采用课堂讲授、课下讨论、实战练习相结合的形式。老队员成为培训的主力军,他们总结竞赛经验,融合网络资源,与新手们共享。有的老队员全程指导上机练习,帮助新手熟悉平台,调试程序。

ICPC竞赛注重理论结合实践,要求比赛选手具有高超的编程能力和扎实的理论知识,通过多年的摸索和实践,我们选择了经典算法问题、动态规划算法、智能搜索算法、图论、计算几何初步、组合数学以及其他专题,引导学生去学习更多的知识,从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笔者从2006-2008年负责带队组织训练和参加比赛,期间参加了2006年北京清华大学的区域现场比赛,上海大学赛区区域现场比赛,获得优胜奖,2007年参加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省级联赛,获铜奖,2008年获江苏省首届程序设计大赛一等奖等成绩,通过参赛实践,给自己的教学也带来了许多启发和思索。

4 结束语

ACM-ICPC竞赛可以促进创新素质教育以及激发学生创新能力,参加竞赛对学生而言,就是一种研究性、探索性的学习过程,它可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使其主动探索并解决问题,这是对传统教学理念的一种改革与尝试。应当指出,ACM-ICPC不仅是一个信息竞赛平台,同时也是一个很好的教育平台,通过该平台,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激发并促进了我们在人才培养和创新教育方面的思考和探索。

参考文献

[1]马忠丽.影响教学改革的因素及对策思考[J].文化教育,2004(6).

[2]何莉辉,梁沧.基于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的学习模式[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6).

[3]郭嵩山,李志业,金涛,等.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例题解(一)——数论、计算几何、搜索算法专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6.

技术型创新人才 篇10

一、技术本科: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的新形态

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修订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中高等教育包括第5、6两级, 第5级作为高等教育第一阶段, 包括大专、本科、硕士研究生教育;第6级作为高等教育第二阶段, 主要指博士研究生教育。第5级又分为5A和5B两种类型。5A是指强调理论基础, 为从事研究和高技术要求的专业工作做准备的高等教育;而5B则是指实用型、技术型、职业专门化的高等教育[1]。与之相对应, 潘懋元先生也提出了高等教育三种基本类型的划分, 即:综合研究型大学、多科性或单科性专业型 (应用型) 大学或学院, 多科性或单科性技术型高校。其中, 技术型高校是与5B类型相对应的一个高等教育系统, 并不仅限于2-3年制, 专科层次可称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到本科层次可称为技术学院, 硕士阶段可叫做科技大学[2]。可以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高等教育的层次与类型的划分以及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认识成果, 为技术本科的存在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持, 高等技术教育正是5B类型高等教育的核心体现。高等技术教育的存在与发展, 有助于丰富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内涵, 满足不同类型受教育主体的合理诉求。

二、技术本科人才培养定位:创新型技术人才

根据人才分类理论, 应用型人才大致可以划分为三类:工程型人才、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工程型人才, 从事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的产品设计、工程规划等工作;技能型人才是在生产第一线或工作现场从事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的工作, 主要依赖熟练的操作技能, 技术工人则属于这类人才。技术型人才是介于工程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之间的人才类型, 他们将工程人员的设计或规划转化成技术工人可以操作的具体实施方案, 并从事维护生产正常运转的技术和管理工作。技术本科的人才培养定位于高层次技术型人才, 培养目标是具有较强技术理论基础、实践技能和应用能力并服务于生产、建设、管理一线的高级技术人才, 也即“技术师”或“技术工程师”。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发展, 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结构已发生很大变化。生产过程中的技术含量和创新需求不断提高, 大量的企业由原来的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与之相应, 现代高新技术企业对技术型人才的智能水平和创新能力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本科层次的技术人才不仅是技术应用者, 而且是技术创新人才。他们在技术设计、开发、管理、决策等实际过程中, 需要具有技术革新的意识和技术转化的能力, 能够敏锐地发现现有的和潜在的技术问题, 熟练地运用各种知识和技能解决技术实际问题。从这一意义上说, 培养创新型技术人才, 是技术本科高层次技术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与核心内涵。

三、创新型技术人才的基本特征

世界21世纪教育委员会对创新型人才的界定提出了7条标准: (1) 积极进取开拓精神; (2) 有崇高的道德品质和对人类的责任感; (3) 在急剧变化的竞争中, 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 (4) 有宽厚扎实的基础知识, 有广泛联系实际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 有终身学习的本领, 适应科学技术综合化的发展趋势; (6) 有丰富多彩的个性; (7) 具有和他人协调及进行国际交往的能力。创新型技术人才的特征既要体现创新型人才的一般特征, 也要符合现代技术发展的特点和需求。基于此, 笔者认为, 创新型技术人才应当具备以下基本特征:

1. 技术创新意识。

表现为对技术领域出现的现象与问题具有浓厚的兴趣、反思与变革的意识。创新意识是技术创新的首要环节。在技术生产过程中, 技术人才的创新意识可以激发强烈的探究欲望, 成为技术创新活动发生的内在动力。

2. 技术知识储备。

表现为充分的技术知识储备和知识创新能力。知识经济时代, 充分技术知识储备是技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创新型技术人才不仅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获取和运用新知识的能力, 更为重要的是, 要在此基础上实现知识的综合化, 培养知识创新能力。

3. 技术创新思维。

表现为具有创新思维方法, 善于思考和研究, 对具有新功能、新结构的设备、产品进行创作型的设计和革新的思维与行为倾向。目前, 技术创新思维作为一种观念与行为的倾向性, 已经渗透到创新型技术人才的思想观念与行为方式中, 贯穿于技术人才的生产活动中。

4. 技术创新能力。

表现为将技术理论成果转化为新技术和新工艺的能力。技术创新的直接结果是新产品的开发、新产业的出现、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形成。创新型技术人才要有能将技术理论成果有效地转化为新技术、新设计、新工艺、新材料等的创新能力, 这是实现技术创新的根本。

5. 人文素养与科学精神。

表现为技术创新活动中独立的人格和社会责任感、对技术道德的遵循、求真务实的态度和精益求精的精神。任何创新活动都是在特定的社会制度和社会关系中进行的, 技术创新活动具有鲜明的社会性特点, 深厚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是技术创新活动得以实现的基础和保障。

6. 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表现为稳定的情绪、坚强的意志、进取的精神、合作的意识、批判的精神等心理品质。技术创新活动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协调作用的结果, 创新型人才的良好心理特征有助于其在创新活动中非智力因素的充分发挥。在技术创新活动中, 良好的个性心理特征是激发技术创新型人才进行个性化的创新活动必需的心理特征。

四、技术本科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

从创新型技术人才成长过程来看, 创新型技术人才培养的主体在企业, 技术本科教育只是此类人才成长的初始阶段。所以, 技术本科教育并不是人才培养过程的完结。从一定意义上说, 学校教育只是为创新型技术人才的成长提供一种“粗加工”, 重在开发学生的技术创新潜能, 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理论知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人文素养及个性品质, 为其以后在企业中顺利成长奠定基础。因此, 技术本科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构建系统的创新型技术人才培养体系, 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促进学生技术创新潜能的开发与整合。基于以上思考, 技术本科创新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注重基础, 尊重差异, 在理论学习中使学生积淀技术创新的知识储备和人文素养。

技术本科的人才培养不同于高职教育基于岗位能力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方式。首先技术本科人才培养需要具备系统的技术理论和深厚的人文素养, 这既是高层次技术人才的智能要求, 也是技术创新的前提条件。在技术本科人才培养中, 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储备和深厚的人文素养主要通过理论学习积淀形成。将“注重基础、尊重差异”的理念贯穿于技术理论学习, 是培养创新型技术人才的重要条件。

随着科技的进步, 新知识层出不穷, 技术学科的专业门类与课程内容有增无减。有限的课时容量和不断膨胀的课程内容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 成为影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的瓶颈。在技术本科的理论学习中, 缓解这一矛盾的根本出路是提炼基础性内容。基础性的知识与学生的潜能相结合, 可以内化为学生的知识储备与文化素养, 学生凭借技术知识的储备进行独立的技术创新、开辟研究领域, 从而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 在培养方式上, 应当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允许学生根据学生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倾向进行自主学习和多元发展。通过弹性学制、学分制等教学制度的健全和完善, 为学生的理论学习创设自主、宽松的氛围。

2. 面向行业, 校企互动, 在技术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技术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应定位在“为地方经济、区域社会和行业发展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的创新型技术人才”。这一培养目标决定了技术本科教育应当以能力培养为本, 强调学用结合、学做结合、学创结合, 使学生在技术实践中, 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为学生未来进入市场、就业创业做好准备。为实现“创新型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 学校必须与产业、行业、企业建立密切关系, 将校企互动融入创新型技术人才的培养体系中, 建立从专业建设到实践教学全方位的校企互动机制。

在专业设置方面, 企业与学校合作, 能够充分关注到企业技术革新的发展现状, 以及对创新型技术人才的需求规格, 使技术人才的培养更有方向性和针对性。为此, 技术本科院校的各个专业可以成立专业建设与合作委员会, 成员由企业和学校代表共同组成, 负责决定技术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实验实训, 及考核评价与毕业论文设计等。

在技术本科的人才培养中, 实践教学是学生技术实践的主渠道, 也是学生技术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途径。在实践教学中, 学校与行业企业的密切互动, 可以保证学生技术实践的先进性和同步性, 使学生能够尽快解除技术革新的前沿动态。同时, 在深入企业进行真实生产的过程中, 可以为学生的技术实践提供更加充分的条件和开放的环境。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解决技术问题, 可以培养技术创新意识, 并在实践探索中发展技术创新能力。

3. 关注个性, 搭建平台, 在素质拓展中发展创新学生的思维和个性品质。

创新思维和个性品质是创新型技术人才所具有的相对稳定的思维方式与内在品质。创新思维和个性品质一方面具有稳定性, 一旦积淀形成, 就可以在学生的职业生涯中发挥长期效应;另一方面, 创新思维与个性品质又具有可塑性, 它可以随着个体实践活动的拓展和技术素养的提升而不断发展。因此, 立足个性特长, 为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搭建平台, 拓展学生的技术素养, 可以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和个性品质的形成和完善。

在技术本科的人才培养中, 学校通过科技创新项目、社会调研、技能创新竞赛等方式, 拓展技术人才的培养场域, 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运用已有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探究新知识、开发新技术。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已有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得以提升和重组, 而学生的创新思维和个性品质则在学生们创造性的合作探究中逐渐积淀形成。

(夏建国, 上海电机学院院长、教授, 上海200240)

摘要:高等教育大众化催生了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的新格局, 技术应用型本科教育应运而生。社会经济发展迫切需要技术应用型创新人才, 从技术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基本特征出发, 对技术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作了全面阐述。

关键词:技术本科创新人才,培养,理念与实践

参考文献

[1]Robort F Amove, Carios Alberto Torres, ed.ComparativeEducation:The Dialectic of the Global and Local[M].Lanham:Rowman&Littlefield Publishers, Inc, 1999:283-304.

上一篇:内生产业下一篇:提升物业服务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