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景区原生态文化

2024-07-17

文物景区原生态文化(精选五篇)

文物景区原生态文化 篇1

关键词:滹沱河,景区,SWOT分析

一、优势

(一) 区位交通优势

滹沱河位于石家庄市区与正定县交界地带, 距石家庄北二环路约5.5公里, 紧邻正定县城。中华大街北延、京广高铁、京广铁路、107国道、子龙大桥、京港澳高速和太行大街北延自西向东横跨本区, 将石家庄市区与正定县城紧密联系在一起, 为本区提供多条进入通道, 提高本区的可进入性, 也为本区发展旅游提供一条条壮美的风景线。

滹沱河作为从北部进入石家庄市区的窗口地区, 发展建设受到各级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并且随着石家庄城区北拓, 滹沱河将成为市区的一部分, 成为连接石家庄市区与正定县的生态纽带。京广铁路下穿改线后, 石家庄将出现一条南北向城市绿廊发展轴, 向北延伸穿过本区至正定县城, 更将强化城市向滨水地带发展的意向及和正定县城的联系。

综合项目地的区位条件, 从经济地理学的角度来审视, 滹沱河是开发直面城市的生态休闲产业集群的黄金地段。

(二) 资源优势

1. 土地资源丰富

滹沱河河道开阔, 南北宽1100~1600米, 1号和4号河段已形成面积达2700亩的开阔水面, 且河道两岸已形成大面积林带, 环境优美, 适宜进行滨水休闲、娱乐等项目开展, 是开展滨水休闲旅游活动的最佳场所。随着滹沱河综合治理工程的深入实施, 将为旅游项目开展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2. 地域文化底蕴深厚

滹沱河承载、传承石家庄市丰富的地域文化, 有着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石家庄市历史悠久, 所辖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正定自古为河朔重镇, 古称常山、真定, 历史上曾与北京、保定并称“北方三雄镇”, 是百岁帝王赵佗、常胜将军赵云故里, 是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是河北省省会石家庄的北大门;位于滹沱河边的小村落西柏坡为中国革命圣地, 石家庄于1947年成为全国第一个由解放军解放的大城市, 孕育新中国的雏形。

文化与旅游结合已成为旅游产业发展的新方向、新趋势, 深入挖掘本区地域文化资源, 发展文化体验产品, 是增强本区市场影响力与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三) 政府支持, 资金雄厚

项目建设已列入省级旅游重点项目库, 省、市各部门及领导都非常重视该区域的发展, 对该项目的立项、规划、开发、宣传、推介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这将为本区开发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及资金保障。此外, 项目建设在政府部门主导下坚持走市场化道路, 引进大的投资商, 为本区开发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撑。

(四) 临近客源市场优势

石家庄作为省会城市, 人口较为密集, 具备较高的消费水平和购买力。但从供给市场来看, 石家庄市区缺乏一处大型的、综合性的以水体为核心的生态休闲娱乐区域。因此, 应该主动出击, 抓住市场先机, 填补石家庄滨河生态休闲游憩空间的空白。

二、劣势

(一) 面临周期性洪水的威胁

本项目位于滹沱河防洪治导线以内, 当发生周期性洪水, 且超过上游黄壁庄、岗南等大中型水库的调节能力时, 区内的景观设施、滨水休闲娱乐设施、基础服务设施等均将面临洪水侵袭的威胁。

(二) 长期维护管理费用较大

本区休闲娱乐项目主要围绕滹沱河的水体景观而建设, 为保证水质及水位, 需定期补水, 生态维护费用较高。同时, 本区面积较大, 人员及车辆可从多个入口进入该区域, 为维护水体洁净, 维持良好的生态环境, 需聘用更多人员进行清理维护, 需要投入较多的维护管理费用。

(三) 河段大部分干涸, 两岸植被较差

由于上游已修建岗南、黄壁庄、孤山、下茹越、观上、双乳山、石板、下观、大石门、郭庄等大中水库10座及众多小型水库、塘坝, 以及历年的气候变化, 致使滹沱河市区段长年干涸, 两岸已有林带相对单一, 景观性较差, 为适应休闲旅游需求, 需要做大量的绿化美化工作。

(四) 地域文化尚未充分发掘

滹沱河及其两岸历史文化沉淀深厚。滹沱河全长587公里, 流域面积2.73万平方公里, 是一条古老的河, 历史久远。规划区北侧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正定, 南侧是崛起中的京津冀都市圈第三极核心城市—石家庄。同时, 石家庄缺乏能够展现其自身特色地域文化的载体。但是, 目前本区的开发对滹沱河及石家庄市的地域文化挖掘不足。

(五) 旅游项目类型受限制

由于本区处于滹沱河防洪治导线以内, 项目发展空间将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河北省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管理办法 (暂行) 》、《石家庄市河道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的限制。同时, 考虑河道的行洪安全, 旅游项目的类型将受到严格地限制。

三、机遇

(一) 河北层面———中观机遇

1. 河北省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

2012年4月13日, 《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若干意见》将旅游业作为调结构、转方式的重要切入点和突破口, 要求尽快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全省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此外, 河北省旅游业发展专项资金等一系列相关政策相继出台, 都为旅游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策保障。

2. 省政府更加注重生态环境建设

在河北省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以强有力的措施改善生态环境。围绕打造生产转型、天蓝水净、地绿山青的生态环境,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节能环保产业, 推进资源能源在生产、流通、消费等各环节的循环利用, 加快构建消耗低、污染小的现代产业体系。”作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旅游业是能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绿色产业”, 今后发展必将会得到省政府的更多政策支持。

3. 环省会地区旅游上升为全省战略

“十二五”期间, 石家庄立足于打造国内热点旅游目的地、河北省旅游产业增长极, 将形成以省会为核心的旅游圈。2012年《河北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支持环省会、太行山沿线等冀中南旅游业发展”;《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若干意见》中要求加快构建形成“两环两沿” (环首都、环省会、沿渤海、沿太行山) 旅游产业发展新格局, 环省会地区突出把石家庄建设成冀中南中心旅游城市和辐射全省的旅游集散地, 以大西柏坡红色旅游区为龙头, 整合周边旅游资源, 推动实现有效衔接与一体化发展, 加快环省会地区热点旅游目的地的建设, 形成促进全省旅游业跨越式发展的增长极。本区处于环省会地区的核心区域, 旅游发展面临优越的发展机遇。

(二) 石家庄层面———微观机遇

1. 石家庄市政府高度重视滹沱河水系市区段的开发建设

在《石家庄市城市总体规划 (2010—2020) 》中提出构筑“西山、北水、绿环、绿廊”的都市区生态格局, 提出滹沱河市区段河道内恢复湿地草甸的自然河流景观;《石家庄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将滹沱河作为引导城市拓展和结构调整的重要一轴, 提出依托滹沱河自然要素构建滨河景观休闲轴, 串联西部太行山、黄壁庄水库、正定古城和正定新区等区域, 承载城市的旅游、文化、休闲和娱乐等功能。日前, 《石家庄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 (2012—2020年) 》通过评审, 将滹沱河百里风光带作为规划核心区中最重要的“一轴”, 提出打造湿地水景、慢行步道和岸带森林景观, 依托河流两岸堤防林带建设, 打造滹沱河中央森林公园。2013年1月中共石家庄市委召开九届四次全会, 会议提出要按照“一河两岸三组团”的城市发展新格局推动省会建设。因此, 本区开发受到石家庄市各级政府及部门的高度重视。

2. 石家庄休闲度假需求强劲

石家庄休闲消费市场巨大, 休闲旅游消费需求持续增长。按全球休闲度假发展的一般规律, 当人均GDP达到3000~5000美元时, 将进入休闲度假旅游消费爆发性增长阶段。截至2011年年底, 石家庄全市总人口997万人, 市区人口近300万人;2011年石家庄全市生产总值突破4000亿元大关, 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未来, 石家庄立足于打造京津冀第三极、建设500万人口的大都市, 休闲需求与产品将持续外溢。本区结合滹沱河综合整治工程发展生态休闲旅游产品, 符合未来旅游市场的发展趋势。

3. 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将为本项目建设带来更多政策机遇

进入2013年后, 石家庄市曾连续14天出现雾霾天气, 创下近6年来的最长时间纪录。2013年, 就环保部公布的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日报显示, 不包括PM2.5和臭氧的API污染指数最高的前10位城市, 石家庄居首。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会使政府更加认识到十八大提出的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 增加政府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感。本项目建设是改善石家庄生态环境重点工程, 是建设“美丽河北”、“着力改善发展环境, 着力改善生态环境”、“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落实, 在今后的项目建设过程中必将得到更多的政策支持。

四、威胁

(一) 周边旅游产品的竞争

石家庄周边已有西柏坡、驼梁、白鹿温泉、平山巨龟苑、五岳寨、嶂石岩、抱犊寨、藁城农业观光园等一批旅游项目及产品, 随着这些旅游项目的逐步开发建设, 旅游产品将不断丰富, 交通等基础设施将更加完善, 未来本区将面临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

(二) 石家庄环城水系建设带来的竞争

石家庄环城水系主要包括西北部水利生态防洪工程 (含太平河) 、石津干渠段、西北部南水北调段和东南环城水系四部分, 全长约102公里, 计划形成水面8.2平方公里、绿地24.5平方公里, 总投资106亿元。环城水系按照“水通、船通、路通、景通、林带通”的“五通”要求建设, 并具备防洪排涝、生态景观、地域文化、休闲游览、产业集聚等多种功能。随着环城水系的建设, 石家庄市区周边必将开发更多滨水休闲娱乐空间, 届时将削弱本区的市场吸引力。

五、SWOT分析结论

综合以上分析, 从自身条件及外部发展环境来看, 旅游开发潜力巨大, 发展机遇难逢, 同时也存在限制其发展旅游的一系列问题与挑战, 因此滹沱河的开发应做到面向市场、扬长避短、因地制宜、特色打造、重点突破、有序发展, 将其打造成环省会地区最靓丽的生态休闲游憩带和华北著名城市滨河绿道体系。

参考文献

[1]刘滨谊, 吴珂, 温全平.人类聚居环境学理论为指导的城郊景观生态整治规划探析——以滹沱河石家庄市区段生态整治规划为例[J].中国园林, 2003 (02) .

[2]谢彦君.基础旅游学[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1999.

戚城文物景区管理管理制度 篇2

1、管理处职工统一实行记分考勤请假制,职工考勤表由各科室指定考勤员如实填写职工上班、请假、旷工、迟到、早退情况。并由监督员监督执行。

2、无故不到者,视为旷工。对无故旷工者,每旷工一天扣三天工资,并写出书面检查。凡连续旷工5天,或一年内累计旷工超过10天者,给予辞退处理。

3、迟到、早退者2次,写出书面检查。园林等特殊科室的作息时间和工作考量,由科室长事先报告主管领导同意后,再通知办公室,以便监督考勤。

4、凡因病因事请假必须出具书面请假条,职工请假1天以内由科室长审批; 3天以内由科室长提出意见报请主管领导批准;3天以上由主任审批。科室长请假1天以内由主管领导审批,1天以上由主任审批。请假回来及时办理销假手续,擅自超过准假时限者均按旷工对待。不准捎假或短信请假。职工工作时间内临时外出,需经科室长批准。

5、各科室长在保证不延误工作和职员出勤天数不少于规定的情况下,可合理安排职工轮休。对不能出满勤者,扣发缺勤时间的工资。满勤天数为每月扣除双休日天数。

6、上班时间必须统一着装,禁止在工作时间内脱岗、串岗、私自换岗,或带孩子、干私活等与工作无关的活动,发 现一次,给予警告,两次戒免谈话,三次待岗。

(六)考勤表月底由办公室汇总交与主任审核签字后交财务部门作为当月计发工资的依据。

二、日常工作制度

1、公文传达。来客、来函(公文)、来电一律由办公室接收,然后根据公务的性质,转报主要领导,由主要领导分派主管领导和职能科室处理。必须做到传递反馈信息准确、及时,安排工作、设臵预案高效、畅通。

2、公章使用。单位印章由办公室安排专人负责。每次使用必须获得与事由相关的领导许可,并且做到次次使用有登记。

3、接待制度。来客公务接待,首先填写《来客就餐审批单》,办公室把关、领导批准后到定点单位用餐。

4、物品申领制度。各科室所需办公用品,科室长填写《物品申领单》,经主管领导批准后到保管处领取。

5、物品申购制度。各科室需购臵用品、工具和生产资料时,先填报《物品申购单》,交办公室汇总,报经领导审核同意后,由专人集中采购,交保管登记后领取。

6、车辆管理制度:市内公务用车由办公室统一安排,县区公务用车报分管领导批准,其它省市出差用车需由主要领导批准;车辆维修必须经领导批准后,到定点维修站维修。

三、卫生保洁制度

1、环卫人员每天上班后对责任区内卫生彻底全面清扫一次,保持道路、广场、绿地无污渍、果皮、纸屑、烟蒂、树叶、杂草等,确保全日保洁。

2、果皮箱、导向牌及时擦洗,做到外表洁净,无污垢,箱内垃圾及时清理,不能有垃圾暴露和外溢现象。

3、垃圾池定期清理,严禁在垃圾池内焚烧垃圾及杂物,私自焚烧,给予通报批评。

4、卫生间每天必须清扫2次,地面清洁卫生、无水渍,便具无污垢、无堵塞,无异味,洗手池台面清洁,墙角旮旯无蜘蛛网。

5、定期对景区的大环境进行全面消杀,无苍蝇、蚊子、老鼠滋生。

6、各科室门窗无浮尘,地面干净整洁,墙壁及附属物无蜘蛛网、无灰尘,办公桌椅、灯具、电话机无乱堆乱放现象,物品摆放整齐。

四、消防安全管理制度

1、实行消防安全责任制。各科室长为本科室消防安全工作第一责任人。同时,建立健全治安保卫工作岗位责任制,明确职责,责任到人,杜绝景区各种安全事故的发生。

2、保卫科每周要对景区内各部位进行消防安全检查一次,发现安全隐患,立即整改。遇重大节庆活动,须制定安全预案,并进行全面细致的消防安全排查工作。

3、景区内电器设备及照明线路的管理、维修和检查,由专职电工配备安装,任何科室和个人不准私拉乱扯。

4、各科室要明确一名安全员,报办公室、保卫科备案。在日常检查中如发现安全隐患,安全员应填写安全检查记录,并及时报送保卫科,由保卫科提出整改建议,并负责做好跟踪落实工作。

5、严禁游人携带易燃、易爆物品进入景区,不得在景区内使用明火。

五、财务管理制度

1、财务专职人员须严格遵守《会计法》,并自觉接受财务监督,配合纪检人员按规定进行的监督。领导干部要严格遵守财经纪律及财务制度。

2、凡报销的发票,必须符合财务规定,完整、合理、合法。会计负责审核票据的真伪,票据要有税务监制章,收款人印鉴,经手人签名。由主任签字,并经过财务监督小组审核方可报销。

3、因公出差等原因借用单位资金,须经领导同意后,借款期限一般不得超过一个月,借款人应按期归还。

4、干部职工出差实行登记制度,凡因工作需要出差,由主任同意后一律在办公室进行登记,以此作为报销差旅费的依据。

5、车辆的燃料费、修理费、零配件购臵费均应由办公室审核签字,经领导批准后再报销。

6、对本单位的收支情况要按期编制财务报表,及时上报,数字要真实、准确,收支情况每年由会计人员公布两次,接受广大职工监督。

六、职工考核细则

为提高工作效率,严肃工作纪律,激发广大干部、职工工作热情,推动“争先、创新、服务、效率”的工作目标,达到公正评价、奖优罚劣的目的。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制定本细则。

一、一般规定

1、基本要求

所有职工必须遵守单位各项规章制度,认真做好本职工作,服从上级安排,努力完成工作目标。

2、考核奖金分配原则

考核实行计分制(100分),根据制度规定加减相应分值,结合年终奖金采取奖惩措施。既要考核个人劳动的质与量,又要考核个人在科室中的工作作风和对外协作能力。通过考核,合理评价年度个人德、能、勤、绩四个方面的情况。

3、考核对象:全体职工。

4、考核内容

(1)德:政治理论水平及工作作风;

(2)能:工作能力,完成任务的情况;

(3)勤:遵守劳动纪律、遵纪守法;

(4)绩:工作业绩,完成工作的结果。

5、考核等级 分“优、良、中、差”四个等级:90分以上为“优”、80至89分为“良”、72至79分为“中”、72分以下为“差”。

6、考核方式

考核采取民主测评与考核小组核定评比结果相结合的形式,最终确定职工考核等级。

二、考核标准

1、德(25分)

严格遵守单位规章制度;尊敬领导、团结同志,服从工作安排;为人公道正派,诚实守信,作风扎实,不拉帮结派、惹是生非;工作态度端正、责任心强,积极主动完成各项工作。

2、能(25分)

精通业务,熟练掌握岗位操作规程和标准;爱岗敬业,恪尽职守,体现创新。

3、勤(25分)按照考勤制度执行。

4、绩(25分)

按时圆满完成本职工作任务;工作质量较高,无不良记录,综合表现较好;领导肯定,同事认可,威信较高、口碑较好。

三、限制

1、职工在年度内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其考核等级不得列为“优”。

(1)发生安全事故或责任事故;

(2)迟到早退全年累计达10次以上(含);

(3)旷工全年达1日以上(不含)。

2、职工在年度内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其考核等级不得列为“良”。

(1)重要任务目标没完成者;(2)发生重大安全事故或责任事故;

(3)迟到早退全年累计达15次以上(含);

(4)旷工全年达2日以上(不含);

四、增减分数

员工本年度内曾受奖惩者,其年度考核成绩按下列规定实行加、减分数。

1、记大功或大过一次者:加减5分;

2、记小功或小过一次者:加减3分;

3、嘉奖或申诫一次者:加减1分;

4、旷工1日者:扣2分。

五、年终奖金发放办法

景区文物保护与产业化开发悖论 篇3

关键词:四门塔景区;文物保护;产业化开发;悖论

目前,文物保护工作滞后、产业化开发进程缓慢是济南四门塔景区面临的两大重要问题。20世纪末,济南历程区政协常委会提出《关于加快历城旅游业发展的建议案》,使神通寺遗址博物馆、跑马岭野生动物园相继建立,从而带动了四门塔景区旅游经济的发展。然而其后由于多头管理混乱等原因,四门塔景区产业化开发开始逐渐落后,直至今日已很难再获得外界投资,发展面临巨大困难。

一、保护与开发的目的性悖论

景区文物的保护往往坚持以下原则:1.整体性保护原则。1964年《威尼斯宪章》提出:“历史建筑不仅包括单体建筑,同时也包括能从中找出独有文化、一种有意义的发展或见证过重要历史事件的城市或乡村环境。”古迹的保护包含着对一定规模环境的保护。凡传统环境存在的地方必须予以保存,绝不允许任何导致改变其形体关系与色彩关系的新建、拆除或改动。2.就地保护原则。1968年11月19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第十五届会议通过的《保护受到公共或私人工程危害的文化物建议案》首先提出了文化遗产的就地保护原则。这一原则旨在对文化遗产实行原地不动的保护,以保证文化遗产的真实性。3.最少干预性保护原则。最少干预性保护原则旨在对传统建筑进行修复时,以最少干预的方式进行。缺失部分的修补必须与整体保持和谐,但同时也必须区别于原作,以使修复不至于歪曲其原有的艺术特征和历史价值。这是对整体保护在具体实践上的规范。

开发作为人类主动的有意识的行为活动,具有以下目的:

1.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景区产业化发展本质上是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在这种驱动作用下,任意改变、改动景区文物的行为不时出现。当文物珍藏成为开发的配角时,其整体性、原真性和最少干预原则都将不复存在。2.商业利益的驱动。在获得商业利益的前提下,获利成为第一要务。因此,文化景区和文物本身常常成为带动商业活动发展的利益本体。一定程度上来说,商业至上与发展地方景区经济实际上是基于同样目的的开发活动。3.弘扬地方文化。人们往往通过弘扬地方文化的开端来对景区文物进行极度开发和利用。在其他条件尚不成熟的情况下,进行弘扬地方文化式的盲目开发,其后遗症将会极其严重.甚至是断绝地方文化和经济发展的后路。

因此,景区保护与产业化开发在目标上存在鲜明差异,这也正是四门塔景区在产业化过程中遇到的最关键问题。

二、保护与开发的事实性悖论

事实性悖论基于目的性悖论之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景区文物保护的投入与政府发展经济需要的悖论。文物的保护和维修工作需要政府投入大量资金,而这种投入是没有物质性产出的。精神层面包括历史研究、弘扬文化传统的需要往往需要较长时间且实现难度大,并不一定是政府现下的需求。而实际上,大部分情况下政府的保护投入都是为了发展地方经济,这样一来原本占于主导层面的文化遗产保护便要服务于经济发展,显然是不现实的。2.景区文物中最少干预保护原则与满足游客观览需要的悖论。当游客需要对景区文物进行观览时,开发商就必须开发出各种现代化设施以满足更多人的需求。于是,随着这些现代化方式的出现,文化景区和其中的文物也或多或少会遭到破坏。而这种悖论目前并没有被调和.或者今后会愈演愈烈地发展下去。3.景区文物的原真性保护与商业利益驱动开发中环境保护的悖论。没有人会否认原真保护对于景区文物保护的积极意义,但问题是,保护并不是终极目的,与之相关的经济或商业利益驱动下的开发,在最大层面上,削弱了原真保护所带来的正面价值,并在环境破坏方面造成了巨大的影响,这种现象是在全国普遍存在的。

三、“四门塔景区”产业化对策

基于景区文物保护与产业化开发之间的矛盾,现针对四门塔景区的产业化发展提出以下建议和对策:1.从产业化实施者方面来说,实施方要提高开发水平。景区产业化开发的结果与实施方的开发水平有很大关系,一方面指在景区开发过程中,开发方要对文物保护法规有较高的敏感度,把握好文物保护与开发的尺度。另一方面指开发方要对“产业化”有较完备的认识,在尽量降低文物损害可能性的基礎上进行开发,从源头上解决问题。2.从产业化方式上来说,恰当运用“饥饿营销”。通过控制观光人数同时提高票价的方式,达到在尽量降低过多游人造成景区文物损坏可能性的同时赚取提价前相同或更高的收益,适用于在景区自身建设完备、拥有一定差异性并且宣传达到一定强度,能够激发较高层次消费者消费需求的前提之下。3.从产业化进程上来说,前、中、后期采用不同开发对策。景区开发前期游客不会太多,供小于需或者供需处于动态平衡状态,景区内的文物往往不会受到过多影响:景区开发中期供求矛盾开始出现,文物极有可能或者已经遭受到损害,这时管理方需要对此采取适当的措施;景区开发后期,当景区拥有—定消费群时,可以将—部分资金投入到相关衍生品开发中.如线上手游、网红小说等,转移一部分消费群体的注意力,形成线上线下良性循环。“四门塔景区”的文物保护与产业化开发仍然存在很大矛盾,这也是国内其他景区所面临的严峻问题。只有将这二者的关系加以平衡,制定出更切合实际的景区开发对策,才能更好地促进景区产业化发展。

文物景区原生态文化 篇4

生态位是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应该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生态单元组成, 从而形成竞争关系。根据生态位原理, 在城市文化旅游景区中, 游客意愿倾向越大, 某一景区生态位生态位竞争力就越大;反之, 则相反。

城市文化旅游景区是城市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载体。随着我国旅游业快速发展和旅游市场竞争的加剧, 如何提高城市旅游竞争力, 促进城市旅游业持续快速发展是“十二五”时期旅游行业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在旅游城市中, 当多个不同级别的文化旅游景区在同一城市范围内高密度共存时, 文化旅游景区之间往往会产生旨在争夺客源市场、品牌形象以及资源条件的激烈竞争, 并且在各自知名度、吸引力和客流量等方面出现此消彼涨、同步增长或同步衰减的动态变化现象, 发生景区与景区之间认同度重叠和形象感知“遮蔽”情形。这一现象的存在, 一方面不利于各自景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 还会深刻影响到城市旅游整体竞争力提升以及产业转型升级。本文通过对游客意愿倾向的调研, 并借助生态位理论, 以典型案例城市进行分析, 研究城市文化旅游景区发展策略, 有助于为相关政府部门、管理机构等提供决策参考, 也能为类似案例地提供理论借鉴。

二、研究与调查情况说明

1、内涵界定。

本文所指的“文化旅游景区生态位”概念, 主要是基于一个背景:即如果把某城市所有文化旅游景区的集合看作一个大的生态系统, 则单个文化旅游景区就可认为是处于这个大系统当中的一个生态单元。“游客意愿倾向”主要指游客对上述文化旅游景区选择的倾向程度。基于此, 为了具有最大生态位, 城市文化旅游景区之间往往会产生错综复杂的关系, 最为典型的是竞争与合作。通过意愿倾向来观测生态位状况, 有助于景区与景区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 找准自己的特色和定位。

2、调查过程及数据获取。

本文研究基于游客视角来审视城市文化旅游景区的发展, 研究方法以市场调研为突破口。2011年7-8月, 课题组成员曾多次赴无锡各文化旅游景区进行调研, 共发放问卷300份, 收回295份, 有效问卷287份, 有效率为97.29%。调查过程立足现实, 程序一般为对调查对象设计好提纲, 经初步访谈, 进行预调查;再经过整理、完善问卷内容, 再次以访谈法进行, 以此获得研究所需的第一手资料。

三、无锡城市文化旅游景区游客意愿倾向分析

1、城市文化旅游景区发展概述。

无锡市位于江苏省南部, 长江三角洲平原腹地, 北临长江, 南濒太湖, 东与苏州接壤, 西与常州交界, 是享誉国内外的优秀旅游城市。目前, 无锡市文化旅游景区类型丰富, 种类齐全 (表1) , 属于典型的旅游资源高富集高密度区, 丰富的文化资源, 悠久的文化传统、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多元文化共存的格局为无锡旅游业发展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基础。“十二五”时期, 随着旅游业快速发展和旅游市场竞争的加剧, 如何进一步提高无锡城市旅游竞争力, 文化旅游景区的合理化竞合、差异化发展、立体式推进、整体式提升, 是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

资料来源:根据实地调研整理。

2、游客结构分析。

根据对调查问卷分析可以看出, 本次调查中游客共涉及21个国家、省、市。其中, 国内游客主要来自长三角州地区的江苏、上海、浙江、安徽等地, 占游客数的71.08%, 国外游客来自新加坡、韩国、日本、马来西亚、泰国和印度等地, 占游客数的28.92%。

3、无锡城市文化旅游景区游客意愿倾向分析

(1) 意愿倾向序列状况。意愿倾向即游客对某些客观或本身观念存有一种持久性的喜欢或讨厌的自我评价、情绪化感觉及行动倾向。意愿倾向不仅能反映游客对文化景区的喜好程度, 还可以通过这一程度反映各文化旅游景区之间的生态位状况。通过市场问卷调查并分析发现, 无锡文化旅游景区在旅锡游客心目中的意愿倾向排名 (最高为5) 为:认同较高的有太湖鼋头渚风景区和灵山景区 (4.8) 、无锡影视基地景区 (4.7) ;知名度认同居于中等的有锡惠园林文物名胜区 (4.3) 、中国吴文化博览园 (4) 、横山梅园风景区 (3.7) 、崇安寺风景区 (3.8) ;知名度认同居于中等的有中国吴文化博览园、横山梅园风景区、崇安寺风景区、锡惠园林文物名胜区等。

(2) 意愿倾向空间格局。从空间距离角度看, 近年来旅锡游客可分为大尺度游客、中尺度游客和小尺度游客三类。大尺度游客主要集中于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国内较远地区, 这部分游客意愿倾向多偏向上述级别和知名度较高的一级景区, 且年均客源增长率具有较大持久性, 这意味着这部分城市文化旅游景区具有较好的远距离口碑效应。对中尺度游客而言, 除关注上述一级景区外, 对知名度认同居中的二级景区表现出相当程度的关注。对于小尺度游客, 主要以近距离为主, 尤其是无锡周边城市或无锡本市居民, 更钟情于能够体现具有“观光+休闲+度假”复合型且基础服务设施较好的景区。

四、文化旅游景区存在不同意愿倾向的原因分析

1、景区的差异化发展是吸引游客的主要原因。

景区差异化发展是维持景区自身生命力的保障之一, 是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无锡城市文化旅游景区的主打牌长期以“太湖游”为主;上世纪80年代末引入影视旅游, 打造出享誉国内外的央视无锡影视文化基地;新千年以来, 又以佛教文化为切入点, 打造出成熟的世界级灵山佛教文化旅游圣地, 形式城市文化旅游景区发展的“一湖两地”格局。游客对上述景区之所以意愿倾向程度较高, 分析这些景区形象塑造和品牌认知的内在规律可以发现一个规律, 即主题不重复, 内容不单调, 差异化特色营造是其生命力所在, 也是避免同区域内景区高密度分布状况“自相残杀”的制胜法宝。这一在市场实践中形成的经验是其在众多景区发展过程中占据高生态位的重要原因。

2、景区定位的同质化弱化了景区的竞争优势。

景区产品的同质化是阻碍景区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之一, 同质化会引起游客对景区认同度的重叠现象, 降低生态位宽度, 弱化景区竞争优势。一部分受访游客认为, 目前无锡旅游资源富集和丰富程度较高, 但是部分景区在产品、服务、渠道、营销等环节方面呈现高度同质化现象, 一些景区特色被被其它景区的“亮点”所掩盖, 导致特色不突出;且目前存在一级景区对二级、三级景区认同遮蔽现象、二级景区进一步提升知名度、三级景区如何差异化发展、整体景区体系如何协调发展等问题, 这说明目前无锡面临高品牌景区对底品牌景区认同遮蔽现象, 影响了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3、休闲景区打造的滞后性降低了整体意愿倾向。

城市文化旅游景区是城市旅游业的核心要素和重要组成部分, 好的品牌定位是文化旅游景区成功的保障和赢得市场的根本。随着休闲时代的来临, 代表现代旅游新价值的休闲旅游将成为市场热点, 城市文化旅游景区建设更应该强化这一诉求。无锡城市文化旅游景区吸引力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但是, 从整体角度讲, 目前仍然面临一个问题, 即无锡正在积极建设国内甚至世界级的旅游休闲度假地, 一些能体现出休闲功能属性的二级、三级文化旅游景区, 还没有完全找准自身定位, 没有突出休闲文化旅游功能, 不能适应时代对“休闲观光度假一体发展”的新呼唤, 减低了游客对景区的整体意愿倾向和自身发展的生态位。

五、基于生态位的无锡城市文化旅游景区发展策略

1、扩充生态位, 形成多元化的城市文化旅游景区共生网络。

对无锡而言, 可以考虑城市文化旅游景区的内生式发展策略, 通过加大产业资金投入, 加强文化与旅游融合力度, 优化管理体制机制, 尤其急需提升二级、三级文化旅游景区内涵发展, 形成城市文化旅游景区之间多元化共生网络。

2、分离生态位, 形成差异化的城市文化旅游景区生态网络。

按照生态位理论, 两个生态位的重叠部分必然要发生竞争排斥。从宏观角度看, 无锡城市文化旅游景区具有不同的地理条件、产品属性和市场吸引力。后续发展中, 城市文化旅游景区生态网络的实现应继续强化差异化理念, 找准文化旅游景区市场目标定位, 优化景区开发的时序和开发主题, 采用不同的开发模式和策略。

3、优化生态位, 形成一体化的城市文化旅游景区竞合网络。

无锡城市文化旅游景区不仅是一个动态旅游生态系统, 而且还是一个有机综合体。为了防止城市文化旅游景区产品功能同质化现象, 避免少走弯路, 形成内部竞争有序、一体化的城市文化旅游景区竞合网络, 当前最主要的是通过政府主导战略, 深化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加快产业投入和旅游精品培育, 指导并推进城市文化旅游景区产品转型升级, 以此带动城市旅游业发展和城市旅游整体竞争力提升, 实现城市文化旅游景区和城市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Johnson R H.Determinate Evolution in the Color Pat-tern of the Lady-beetles[M].Comegie Znstitution of Wash-ington Public, 1910:122.

[2]Elton C S.AnimalEcology[M].London:Sidgwick and Jackson, 1927:63-68.

[3]Hutchison G E.Conclueling Remarks.Cold Spring Har-bor[J].Symp Quant Biol, 1957, (22) ∶415-427.

[4]刘改芳, 董观志.基于生态位的区域旅游业稳定度研究[J].旅游学刊, 2007, 22 (5) ∶19-23.

[5]陈鹰, 黄磊昌, 王祥蓉.区域旅游规划中旅游资源集合区生态位的研究[J].城市规划, 2007, 31 (4) ∶37-41.

[6]汪清蓉, 余构雄.区域旅游城市生态位测评及竞合模式研究——以珠江三角洲为例[J].旅游学刊, 2008, 22 (3) :50-56.

[7]苏章全, 明庆忠, 李庆雷.基于旅游生态位理论的旅游区发展策略研究——以滇中大昆明国际旅游区为例[J].旅游学刊, 2010, 25 (6) ∶37-44.

文物景区原生态文化 篇5

一、国内外城市竞争力研究综述

城市竞争力是指一个城市在竞争和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城市相比所具有的吸引、争夺、拥有、控制和转化资源,争夺、占领和控制市场,以创造价值,为其居民提供福利的能力。[1]是在一个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因素综合作用下创造和维持的,是考量一个城市综合实力和发展能力的重要指标。

国外关于城市竞争力的研究起步较早,产生了一些较为成熟的理论和模型。迈克尔·波特(Michael E.Porte)提出了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并且提出其理论适用于次级的经济体,即城市或区域,构建了“钻石理论”模型;道格拉斯·韦伯斯特(Douglas Webster)构建了包括经济结构、区域性禀赋、人力资源和制度环境四个要素的城市竞争力模型[2];瑞士国际管理与发展研究所依托“四对关系”和“八要素”构建了国家竞争力模型;贝格(Iain Begg)提出了“迷宫模型”,并与博迪(Martin Boddy)等人对城市之间的竞争过程进行了研究(国外城市竞争力研究综述);阿尔西(D·Arcy)、罗格森(Rogerson)、戈登(Gordon)等人则对影响城市竞争力的因素及其竞争后果进行了研究,包括地方生活质量、房地产市场、劳动力市场、接近电信网络、在协作网内获得外部经济性、市场需求和有效的组织结构等[3];此外,克雷斯尔(Peter Karl Kresl)的双框架模型、龙迪内利(Dennis A.Rondinelli)的大都市区国际竞争力模型、加德纳(Ben Gardiner)的金字塔模型等也该领域研究中占据着重要的理论地位。[4]

基于我国相对落后的经济发展水平,国内对于城市竞争力的研究起步较晚,但众多学者也提出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和研究模型。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教授提出了城市竞争力“弓弦模型”,把资源拥有和开发能力作为评价城市竞争力的标准[5],其主编的《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为国内该领域的标杆性著作;宁越敏教授以国家竞争力模型为基础,提出了城市竞争力的测度指标体系,并建议将城市竞争力提到战略高度加以研究[6];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以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和国际管理发展学院的国家竞争力理论为基础,提出了“城市价值链模型”,包括城市实力、城市能力、城市活力、城市潜力和城市魅力五个子系统[7];连玉明、王桂新、马世骏等人分别从城市价值、生态学等角度阐述了对于城市竞争力的理解。[2]

对城市竞争力进行评价需要一个合理的、严谨的评价体系,国内各学者对于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各有侧重,但总体来看,大多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综合经济表现、产业竞争力、企业竞争力、财政金融情况、商业贸易情况、基础设施建设、社会管理情况、区位资源及生态环境状况、人力资本储备状况、开放程度、科技竞争力和文化建设情况等。

二、滹沱河综合治理工程及生态文化景区建设简介

2.1滹沱河污染状况简介

滹沱河是子牙河系的重要干支,发源于山西省繁峙县泰戏山孤山村一带,穿太行山而入冀,经石家庄境内岗南和黄壁庄两大水库,过石家庄市区北部,经华北平原后流至河北省献县,在臧桥与子牙河另一支流滏阳河相汇入海,全长587公里,流域面积2.73万平方公里。滹沱河自黄壁庄出太行山后,由于地质原因形成了广袤的冲击扇平原,石家庄就座落于其中游和下游的冲击扇平原上,成了连接太行山和河北平原的要冲。滹沱河在石家庄境内流长206公里,是流经石家庄市的最大河流,也是石家庄市最大、最主要的行洪河道,时至今日仍为石家庄最主要的水源地之一,因此被誉为石家庄的“母亲河”。然而这条“母亲河”在近代却屡次遭受干涸断流和重度污染的危机。曾经郁郁葱葱、绿意盎然的滹沱河,由于上游来水锐减,以及多年干旱少雨,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在石家庄人的眼里慢慢改变了颜色:河道干涸断流,两岸土地沙化,植被树木稀疏,生物种类锐减,地下水位持续下降,从上世纪90 年代后期,滹沱河甚至出现了常年断流,沙滩裸露,成了石家庄主要沙尘污染源之一。而同样令人痛心的是其所遭受的污染和破坏,滹沱河沿岸林立的小型化工企业的偷排偷放,周边居民生活垃圾的乱投乱弃,以及无节制的采矿采砂,使得滹沱河多年来一直处于严重污染的状态,水质持续变差,生物多样性锐减,严重影响了石家庄的省会形象和居民的生活,对其进行综合治理势在必行。

2.2滹沱河综合整治及生态文化景区建设实施情况介绍

为了打造大省省会,改善生态环境,稳定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石家庄市从2007年起,开始谋划滹沱河石家庄段的综合治理工程。该工程西起黄壁庄水库,东至藁城晋州交界,全长70公里。整个工程分三期实施,一期为南水北调中线至太行大街,全长16 公里;二期为太行大街至藁城东界,全长30 公里;三期为黄壁庄水库至南水北调中线,全长24 公里。工程估算总投资62.34 亿元,其中防洪工程投资18.94 亿元,生态环境工程投资25.42 亿元,配套费用17.98 亿元;建设资金主要以收储土地的转让、拍卖等市场运作方式筹集;整个工程预计年需水量9000 万立方米,主要包括景观用水、湿地用水和绿地用水,水源主要利用岗南水库、黄壁庄水库、南水北调弃水和冶河水、中水。经过多年的治理和建设,滹沱河的生态环境有了明显的改观,生态效益显著。目前一期工程已经完工,二期工程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之中。依托于滹沱河综合治理工程的稳步推进,在一期工程的基础上,石家庄市又着力推进了滹沱河生态文化景区建设,将古城正定的历史文化底蕴融入到滹沱河的生态建设之中,同时建设了两岸各宽1公里,长16公里的生态绿廊;铺设了210亩的花海,并于2015年开放,预计2016年面积扩大10倍;建成了叶子广场、滹沱印记、古城映象、城市轨迹、黄金沙滩、荷香岛、鸟鸣岛、芦风岛等重要节点景观,使滹沱河两岸形成了集防护、景区、观赏、休闲、健身为一体的生态文化区。

三、滹沱河综合整治及生态文化景区建设对石家庄市城市竞争力的提升作用

3.1生态效益显著 环境优化明显

在越来越注重生活质量和居住环境的今天,生态化的人居环境已日益成为吸引现代资本流、信息流、物质流和人才流的理想场所,生态环境的优劣正逐渐成为考量一个城市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滹沱河综合整治工程及生态文化景区建设将为石家庄市带来显著的生态效益,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1水环境

滹沱河综合整治工程完工后,将形成环石家庄北部的滨水景观长廊,配合环城水系建设,进一步改善石家庄市的水环境,大大增加城市区域生态用地面积,其中增加水面面积800 万平方米、湿地面积1500 万平方米、绿地面积600 多万平方米,人均增加水面面积3.6平方米、湿地面积6.8平方米、绿地面积2.7平方米。石忆邵、周蕾等人对国内外城市生态用地与城市竞争力关系的实证分析表明,在我国,生态用地与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关系主要体现为园林绿地规模和结构与经济规模、经济效率、经济结构和生活质量四项组成因子呈显著正相关。[8]因此,这一工程所带来的巨大的生态效益,将通过经济规模的扩大、经济效率的提高和经济结构的改善来促进石家庄市的城市发展和人民的生活质量,为石家庄市城市竞争力带来显著的提升效果。

3.1.2大气环境

滹沱河区域处于石家庄市的上风向,在治理之前是石家庄市沙尘的主要来源。整治工程完成后,植被覆盖率的增加可以起到固沙保土的作用,减少了城市的沙尘源,同时绿色植物的净化作用对于雾霾现象的减缓也有很大的积极作用,将在改善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中扮演重要角色。同时,由于增加了大量的水面和绿化面积,通过水面蒸发和植物蒸腾作用,可增加石家庄市的区域湿度,净化空气,降低气温,调节局部小气候,有效缓解城市的热岛效应,间接促进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的改善,预计该区域夏季最高气温比其它区域可降低4℃左右,相对湿度增加10%以上,为石家庄市的宜居、宜看、宜游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打造生态城市发挥积极作用。

3.2丰富文化底蕴 提升城市品位

城市文化是城市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动力, 在城市的经济、社会、环境等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支撑。[9]优秀的城市文化可以产生强大的文化力,成为一种无形的、内在的要素资源,它对城市价值体系的状况及其变化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是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来源和组成部分。[10]石家庄的建设发展必须要有自己的历史文化特征,打造自己的历史文化品牌,弘扬自己的特色文化,才能提高自身的文化品质,进而带动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提升。

3.2.1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

滹沱河是石家庄市的母亲河,孕育了石家庄早期的文明,其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整治后的滹沱河,将以“绿色元素”和“水元素”承载起石家庄市的自然资源、人文景观和深厚的文化,用全新的面貌传承石家庄市的历史文化。同时,这一工程还将石家庄市区和古城正定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实现了石家庄市区现代文化与正定历史文化的连接,将正定几千年来的深厚文化纳入到石家庄市的城市文化建设中来,极大地丰富了城市的文化底蕴和内涵,有利于石家庄整体文化形象的优化和提升。

3.2.2增加娱乐和民俗活动场所 滹沱河是石家庄市生态系统的关键要素和城市景观的重要依托。治理后的滹沱河将拥有优美的滨河生态环境和完善的河岸景区配套设施,能够显著提高滹沱河区域生态景观的整体质量和品位,整治工程还在城市中开辟了大量的休闲娱乐场地,丰富了广大市民和游客旅游休闲娱乐的选择。此外,滹沱河还成为了展示石家庄市及各县区民俗文化的绝佳场所,正定的春节大庙会、无极的店尚大鼓等一系列极具地方特色的民俗活动齐聚滹沱河,更彰显了石家庄市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这对于石家庄市城市文化的发扬和城市品位的提高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3.3拓展城市空间 丰富发展内涵

城市空间是城市各种社会生产、生活活动的场所空间和城市景观的地域载体。[11]一个城市只有具有足够的空间,才能保证城市功能的完整,保证新产业的快速发展,提升城市的经济竞争力。石家庄市是一个典型的集中式的发展格局,进入到21世纪,经济发展进入到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这种发展格局已经无法满足石家庄市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带来了诸多问题,成为限制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打造“一河两岸”新格局,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将从城市建设、经济发展等多方面提升石家庄市的城市竞争力。

3.3.1从地域扩展来看

分析石家庄市周边用地可知,通过滹沱河综合整治工程,石家庄市可以实现北跨滹沱河,将正定东部约130平方公里的可用地纳入到城市建设用地中来,置换出来的原临河带沙荒地将成为发展建设用地,可以有效缓解石家庄市目前市区土地资源紧张的现状,为滹太新区建设提供背景和舞台,为石家庄市跨河发展、完成“一河两岸三组团”的城市建设构想提供了相对充足的地域空间。

3.3.2从城市发展扩展来看

滹沱河综合整治开发,不单纯是一项水利生态工程,更是一项打通城市脉络、扩展城市空间的工程。整治工程使得滹沱河成为连接主城区与正定古城、正定新区的重要枢纽,建设成为独具特色的服务型经济带、文化带和景观带。一方面,滹沱河流域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可以丰富石家庄市的道路交通体系,将带动滹沱河区域的土地迅速升值,引导高端房地产业、高端休闲和特色休闲旅游业等产业的入驻,使滹沱河成为连接两岸城市发展空间的一条绿色经济纽带;另一方面,北跨之后滹沱河将成为石家庄市区的内河,其优良的生态环境和巨大的发展空间将吸引更多投资者的目光,绿色的发展理念将把滹沱河沿岸打造成一条富有活力的、环境友好的、符合现代发展理念的新型产业经济带。这将为石家庄市带来优质的企业、高端人才和更加多样的发展选择,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提高产业竞争力和企业竞争力,提升石家庄市的城市综合竞争力。

3.4消除安全隐患 打造安全城市

公共安全是由政府及社会提供的预防各种重大事件、事故和灾害的发生、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减少社会危害和经济损失的基础保障, 是政府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12]城市安全涉及到社会秩序及管理、经济发展、人民满意程度等多个方面,滹沱河综合整治工程可以极大地提高石家庄市城市发展的安全保障,将对石家庄市宜居宜业城市的建设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3.4.1提高城市防洪能力

滹沱河流域历史上存在着极为频繁的洪涝灾害,每次洪水均给当地人民造成了严重的灾难,多年来市区北部和正定县城所面临的洪涝隐患始终未得到很好的解决。滹沱河综合整治工程对河床进行了平整、疏浚和美化,有效地遏制了周边工业及居民垃圾在河床内的随意倾倒,保持了行洪主槽的畅通,对穿跨河桥梁及两岸堤防的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保证了市区的行洪安全。另外,工程的实施高了防洪标准,将防洪标准从不足50 年一遇提高到100 年一遇,使得市区北部和正定县城的防洪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极大地提升了城市的安全标准。

3.4.2保证城市用水安全

滹沱河是石家庄市的地下水源地,是城市工业和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之一,但长期以来的严重污染正严重影响着居民的用水安全。滹沱河综合治理工程完工后,通过严格的管理,可有效减少乃至杜绝向水源地保护区乱倒垃圾、乱排污水的现象,通过阻断垃圾污染,为地下水水质提供保障。同时,经过治理的滹沱河,可作为地下水补充的调节水库,在城市用水高峰期回灌地下水,形成地下水库,通过砂层过滤净化,对滹沱河水源地进行修复涵养,为城市储备并提供优质的地下水资源,既节约处理成本,又为满足城市供水提供了保障。城市用水安全的保障可以极大地提高城市居民的满意程度,优化城市生活和生产秩序,彰显城市管理效能,这也是城市竞争力中环境力、管理力和秩序力提升的体现。

四、总结

综上所述,滹沱河综合治理工程及生态文化景区建设不仅仅是一项环境治理和建设工程,更是一项着眼于长远的惠民利民工程和潜力发展工程。它不仅限于环境治理或景区建设,而是将工程建设与城市的未来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从生态、经济、社会、文化、安全等多个方面对石家庄市的发展产生影响,以建设带动发展,用发展促进建设,加快石家庄市城市面貌的优化以及发展空间和方向的扩展,对于石家庄市城市竞争力的提升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上一篇:突破教材下一篇:中国古代神话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