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财务管理创新研究

2024-05-15

高校财务管理创新研究(精选十篇)

高校财务管理创新研究 篇1

社会经济的发展带动着教育事业的发展, 同时教育事业的发展进一步促进着经济的发展,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国家对教育的重视, 教育事业迎来了良好发展契机, 尤其是高校的发展历经了规模经济的发展阶段, 并逐步由外延式向内涵式经济模式发展。然而在这一发展进程中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与落后的高校管理模式矛盾日渐突出, 尤其是当教育发展战略从规模扩张为主的外延式的发展转为优化结构、提高质量、提升层次为重点的内涵式的发展, 从追求收支平衡转向提高管理效益为重点发展特征, 高校财务管理越来越受到管理者的重视。重新审视目前高校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如何让财务管理成为高校发展进程中的助推器, 是摆在财务管理人员面前不容回避的问题。

1 高校财务管理的概念及特点

一般企业财务管理的概念是指在一定的整体目标下, 关于企业资产的购置 (投资) , 资本的融通 (筹资) 和经营中现金流量 (营运资金) , 以及利润分配的管理。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 是对资金在企业生产运作过程中规律的把握及资金有效利用, 以达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目的的经济手段。

而高校财务管理的目的应区别于一般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 传统的高校财务管理目标是在保持收支平衡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各项核算制度。在这一概念的指导之下, 传统的财务管理对资金使用的有效性要求较少, 较多的注重收支平衡, 是对收支核算的一项管理工作。然而新的高校发展形势要求高校必须创新财务管理办法, 提高资产利用效率、确保高校资产的保值增值, 为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资本保障, 因此走内涵式高校经济发展的财务管理工作应该是在一定经济制度下, 对高校财务的各方面进行组织管理的基础上对财务管理权限划分、财务管理机构科学设置、财务管理制度的建立健全, 其管理重点应随着学校的发展及工作重心不断调整, 对学校的各方面工作起到推动、导向和促进作用。其管理内容应以办学目标为中心, 组织各项财务活动, 处理各类财务关系。不仅仅以预算为中心, 组织各项收入和支出的控制, 更应该注重通过财务管理活动追求效益最大化, 夯实高校的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提高综合竞争力。其特点是以收支平衡为基础、以制度创新为保证、以方法创新为动力, 谋求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然而现实中, 许多高校处于发展过渡时期, 或高校管理人员并未意识到财务管理在学校整体管理中的核心作用, 往往单纯强调高校发展中教学及科研工作, 无视财务管理的资金保障作用和增效作用, 仍用传统的理念指导财务管理工作, 其结果就是财务管理未成为高校发展进程中的助推手, 相反由于管理观念的落后和方法的陈旧成为了阻碍高校发展的重要因素。

2 高校财务管理现状分析

在落后的财务管理理念指导下的高校财务管理工作表现出较多的经济不适应性, 主要有以下几点:

2.1 财务管理目的不明确

高校财务管理目标不同于一般企业财务管理目标, 以利润或企业财富最大化为目标, 高校运作的特点决定了高校财务管理的目标必须以收支平衡为基础, 根据高校发展的不同阶段制定不同的财务管理目标, 例如办学规模较小时期一般以核算为主, 规模经济时期增资扩资矛盾较为突出, 因此其管理的目标是以提升硬件规模为目的。但在对硬件的投资过程中较少分析学校资产状况、对教育发展市场缺乏分析、对投资的有效性更是很少涉及。尤其是现阶段高校内涵式经济发展进程中高校软资产的投入尤为重要, 例如知识产权投入、人力资本投入, 在研究高校产、学、研结合的过程中财务管理应如何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更是不足。

因此, 高校财务管理的目标表现为动态性、学校发展阶段匹配性, 每个高校应根据自身的发展阶段研究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目标。

2.2 财务管理表现出成本观念淡薄

一般意义上的成本概念是为获取收益而付出的代价, 由于高校大多实行财政拨款, 财务管理的主要职责被定义为收支平衡, 因此很少涉及成本概念, 往往容易造成资金的浪费, 重复投资、忽视资产使用效率的考察。尤其是实行生均财政拨款的高校更应理清思路, 核算生均培养成本的大小, 发现教学运行过程中的合理成本与不合理成本, 并据以调整教学工作思路, 以确保学校发展后劲。

2.3 财务管理职能未发挥

大多院校将财务管理定位于核算部门, 对财务管理工作的理解仅限于报账职能, 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往往过多注重高校财务的服务职能, 并将这一职能扩大化, 歪曲化, 忽略财务管理的监督职能, 导致财务管理人员管理工作定位不准确。现代高校的发展显示着高校财务必须由核算型向管理型方向发展, 这也是高校财务更好服务教学发展的要求。

2.4 预算管理未能与高校发展战略相结合

科学合理的预算管理是高校财务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 传统的预算管理模式是以收定支, 在预算过程中往往根据往年的预算配合当年支出结构的变化在一定范围内予以调整, 在这种预算管理模式下容易形成不合理的继续不合理, 预算管理中资金的调配与重心与高校发展战略相脱节的现象。个别高校就算是意识到预算应与高校工作重点工作相结合, 但在预算过程中仍无长远发展规划, 没有与短期或中长期发展战略相配套的筹资或投资规划。不能分层次、分重点的使用资金, 表现出学校发展后劲不足, 削弱了高校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2.5 财务报告分析不足

财务分析是财务管理不可忽视的环节, 是财务管理工作的终点, 也是下一步财务管理工作的起点。

众所周知, 财务报表不仅仅反映了单位的财务状况, 更重要的是通过财务报表分析可以了解单位资产状况、分配制度的合理性、财务风险情况、资产运用效率等重要的财务信息。因此高校管理人员必须注重财务分析, 为单位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可供参考的决策建议。然而在现实中, 高校财务报表分析严重不足, 对决算数据的使用仅限于当年的收支结余状况, 忽略通过财务报表分析过去、评价现状、预测未来, 忽略财务报表的分析管理作用。

3 实现财务管理成为高校发展动力的具体措施

3.1 创新财务管理工作理念及目标

树立正确的财务管理目标及财务管理理念是提高财务管理工作效率的基础, 现代高校的发展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办学理念, 其核心是追求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在筹资、投资及高校运营的过程中不仅仅注重日常业务核算的严谨, 更要注重当前经济运行对未来高校发展产生的影响。因此必须创新财务管理理念, 其主要内容包括:

一是树立成本效益观念, 建立健全教育成本核算机制。

二是树立融资风险观念, 在融资过程中注重融资成本与投资效益的对比观念。

三是树立财务风险观念, 财务风险是财务运行过程中不容回避的现实, 适度的负债经营有利于降低资本成本, 但应对财务风险有充分的认识和管理, 一味扩大办学规模, 忽视财务风险, 终将导致高校发展陷入困境。

四是树立知识资本的观念, 知识资本是继财务资本、劳动力之后推动企业发展的第三大要素, 知识资本是提高企业竞争实力的专业知识、应用经验、组织管理技能和职业技巧等, 作为培养人才的高等院校更应重视知识资本要素, 因此在教学运行要素的管理过程中, 一方面注重有形资产的核算与管理, 更应注重无形资产及知识资本的投入与投入效益分析。

3.2 创新财务管理体制

财务管理体制的科学有效是财务管理工作顺畅运行的前提条件, 其核心是管理机构的科学设置及管理职责权限的合理分配、各机构间的相互协调, 它的强弱直接影响到管理的效率, 科学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是高校财务工作良性运转的基石。管理和服务协调发展是高校财务管理高水平的体现。

创新财务管理体制首先应建立适应不同经济发展时期的财务人员、设置相应的科室如根据业务量的发展和管理的要求设置会计稽核科或财务管理科。

其次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及制度的宣传。现代高校发展进程中, 财务管理表现为业务量急剧加大, 业务范围进一步拓宽, 业务内容日趋复杂化, 不仅仅牵扯日常教学管理的经费核算, 更多的牵扯科研、学科建设、教学质量管理、校内相应机构企业化运作、校企合作等方面的问题, 因此定时进行财务业务培训, 建设学习型管理团队, 同时建立健全各项财务管理制度尤为重要。

第三构建健康的部门文化。以先进文化对部门进行人性科学有效的管理。企业文化建设的地位和作用变得日益突出。多年来的实践证明, 以先进的文化引领高校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对于现代高校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对于高校实现可持续发展, 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高校的可持续发展要靠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来支撑, 而先进的校园文化就必然包含着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3.3 创新管理内容

在先进的高校管理理念的指导下, 现代高校的管理内容必然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硬资产的管理, 主要涵盖了教学成本的管理、资本运作的管理、建立教学成本分析体系, 避免了重复建设, 做到盘活存量资产、达到资源的有效整合。另一方面的内容是软资产的管理, 强化了无形资产、人力资源等管理, 注重人力资本的分析、知识成本的核算, 既注重外延的发展更注重内涵式的发展策略。

3.4 创新管理办法

在新的管理内容的要求下, 其财务管理方法应涵盖三方面的内容:

(1) 科学的预算管理办法:权变的财务管理理念, 对教学过程进行流程再造, 并且将预算与学校的长短期发展战略相结合, 既保障短期资金运作的需求, 又兼顾长期发展对财务管理资本运作的需求。

(2) 创新财务分析指标体系和方法:财务分析是指以学校发展计划、会计报表和其他有关资料为依据, 对高校财务状况进行系统剖析、比较和研究, 并对财务管理的经验进行评价和总结。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对财务分析认识不足、分析重视量化指标、忽视质性指标, 指标体系不健全、重视事后分析、财务分析人员素质不高。建立科学分析指标体系应包括资金流出评价、资金流入评价、科研收益评价、教学成本评价、机构评价、预算管理评价、综合实力、发展能力评价, 具体应包括预算执行情况分析、收入支出情况分析、资产使用情况、偿债能力分析、趋势分析及发展能力分析, 具体指标如资产增长率、收入增长率、生均收入或支出增长率等, 这一系列指标的分析将真实地、全面地反映高校的管理状况。

(3) 建立健全内部经济责任制:高校资产管理模式由于区别于企业的生产成本管理模式, 尤其是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方法尚未完善, 因此单纯从财务报表无法诠释学校资产的使用状况和新旧程度, 更不能提供高校各阶段资产的实用性、有效性, 只能了解资产的投资规模。部门对资产的管理有需求就进行购置, 无法做到对本单位的资产统筹管理的要求, 往往造成重复投资、资产不明、浪费等恶性循环。未能做到对资产的有效整合, 盘活存量资产。以提高资产使用效率。因此为提高资产使用效率, 必须对高校资产科学计提折旧, 同时建立内部审计制度, 监督资产的购置、使用、保管等环节, 以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 对资产的无成本意识的购买、使用等行为承担相应的经济责任。

高校的迅速发展为高校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为管理重心的财务管理工作是高校各项工作顺利运行的有力保障, 作为高校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适合不同地区、不同单位及不同高校发展时期的财务管理的科学方法, 为高校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的同时, 创新财务管理办法, 提高财务人员整体素质, 为高校的发展夯实经济基础及经济管理保障。

摘要:社会经济的发展带动着教育事业的发展, 同时教育事业的发展进一步促进着经济的发展,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国家对教育的重视, 教育事业迎来了良好发展契机, 尤其是高校的发展历经了规模经济的发展阶段, 并逐步从外延式转向内涵式经济模式发展。文章从高校财务管理现状与现实高校发展匹配过程中存在问题入手, 提出了创新高校财务管理的途径, 主要从理念创新、内容创新、方法创新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并提出了相关创新高校财务管理的具体措施。为高校发展进程中财务管理如何做好资金保障及如何成为高校发展进程中的助推器有一定现实意义。

关键词:高校,财务管理,创新

参考文献

[1]吴昌平.如何应对新时期高校财务管理面临的挑战[J].审计月刊, 2007 (09) .

[2]李国助.浅谈如何加强新形势下高校的财务管理[J].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7 (04) .

高校教师党员管理创新研究 篇2

经管院刘宇辉

摘要:在新的经济和社会形势下,高校教师党员作为全党成员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其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极有必要,本文着重对高校教师党员管理创新机制进行了探讨,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关键词: 高校教师党员管理创新

一、高校教师党员的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形势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因此高校环境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基于此,作为高校中重要一份子的教师党员队伍也发生了各种变化。当然,大多数教师党员能做到教书育人,勤于钻研,讲究师德,在学生中发挥很好的榜样作用,也涌现出了一批师德模范。但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由于经济社会形势的变化教师党员队伍中也出现的这样那样的问题,因此也对高校教师党员的管理提出新的挑战。

二、高校教师党员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部分高校基层支部在高校教育事业中不能发挥应有作用。高校基层党支部在高校工作中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但我们应当看到部分高校党支部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没有发挥自身作用。对教师党员的思想教育流于形式,无法及时有效传达党中央的最新思想政策。同时,部分党支部还有在对高校行政的监督中未能发挥应有的政治核心作用。

(二)部分高校教师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丧失殆尽

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出现了部分高校教师的唯专业论,唯金钱论的现象。部分党员甚至连普遍教师还不如,更谈不上在教师队伍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了。

(三)对党员,尤其是对党员干部缺乏必要监督

在近年许多高校党员或党员干部违纪违法甚至犯罪案例中,我们都能看到缺乏对高校教师党员及党员干部的有效监督影子。对大多数党员而言,这种监督机制是没有必要的,因为高校教师党员队伍由于其本身普遍接受过高等教育,具有极强的自我约束能力。但对少数党员或是党员干部而言,由于必要监督机制的缺失,往往是他们由违纪违法走向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对教师党员的工作及生活关心不够

在高校教师党员队伍中,确实有部分同志由于个人或家庭原因,在工作或生活中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困难,但有些基层党组织对这少部分同志缺乏足够的关心,使得这少部分同志由于个人或家庭原因而影响了工作,这也是导致我们少数基层党组织凝聚力不够的重要原因。

(五)党日活动流于形式

“党日活动”作为高校基层党组织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形式,多年来在高校教师党员队伍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但近年来党日活动在高校教师基层党组织中已经流于形式或多年不再进行了。

三、原因分析及对策

部分高校教师党员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归纳

起来,主要是以下原因:

(一)部分高校基层党支部对自身定位不准

我国的高等教育是在党领导下的高等教育。党组织在高等教育领域发挥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虽然有诸多专家学者提出了“高校去行政化”的观点,但这并不代表,党组织就应放弃对高校教师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相反,我们应当注意引导高校教师党员队伍中不正确的观点和思潮。确保高校教师党员队伍能做到始终与党的各项方针政策保持一致,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育事业能更好的为经济建设服务。

(二)建立建全对高校教师党员及基层党组织的监督机制。

针对部分教师党员及党员领导干部先锋模范作用无法体现,政治学习荒疏的现象,有必要建立“一对一”的结队教育模式,让党员与普通教师结队。在发挥党员作用的同时,也能促进党员的自身建设。

(三)充实“党日”活动的内容,确保其不走形式。

党日活动是一个重要的对教师党员进行思政教育的手段。我们应当充分利用这一手段,通过让教师党员下农村,下基层甚至去西部不发达地区。让教师党员亲身感受到城乡差距,东西差距,从而激发起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管理研究 篇3

关键词:高校;人力资源;创新;管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3-0080-01

一、组织与个人的和谐发展

人力资源规划和管理要求学校不仅要考虑学校组织的发展需要,更要考虑教师的发展需要,要让教师个人的职业生涯在学校得以顺利发展,这个顺利就是指不可以存在非主观障碍,意即如果教师有职业发展的需求和实力,不能没有机会实现,职业发展通道应该是畅通无阻的。高校教师这种人力群体相对于其他普通人力群体来讲更重视自身的专业成长,他们对其自身的发展道路和成长环境极为关注。因此,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和条件是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体现人本管理的重要方式。

由于缺乏有效的人力资源规划与管理,导致高校优质人力资源短缺,数量不足或结构失衡,人才重复引进和人才严重外流,人才浪费和人才阶梯建设不合理以及职称晋升“瓶颈”等问题。为此,笔者认为:

一是应建立有关人力资源发展数学规划的模型和条件来预测人力资源的供求趋势。

二是应分析高校现有人才的不同特性,依据人才的特性来安排相应的岗位,确保人力资源能够安排在其既有能力,又热爱的岗位上,实现人力资源的最优配置。

三是为人才的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高校作为人才密集度很高的场所,其组织成员具有更强的事业心和进取心。人力资源发展规划的制定,需要根据人才本身的成长需求和不同成员的差异,给予更多的机会去进修,锻炼,除此之外做好人事任命工作,制定合理的人员继任规划和晋升规划,让员工知道前途是光明的,帮助其树立追求的目标。

四是应提供多种发展路径。使用灵活度更高的激励措施,让不同专业、不同性质的工作人员,都能有适合自己的发展通道。减少人才分布不均衡或晋升中的“瓶颈效应”现象的发生。

五是应提供相关的职业咨询与指导。学校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采取积极措施为组织成员提供职业发展咨询,帮助组织成员了解自己的发展方向,提供发展策略的指导。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够实现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良性发展,一方面有助于留住有限的人才资源并充分发掘他们的潜力,还将有利于增强高校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人才市场中的竞争力,最终达到高校和人才的双赢的目的。

二、人才的配置要做到科学合理

高校用人制度改革的核心是推行聘任制,其基本原则就是“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任、严格考核、合约管理”。实行岗位管理,强化岗位职责,实施竞聘上岗,实现优岗优酬,充分发挥各种人才的聪明才智,使其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在实现组织目标的同时,实现他们个人的愿望和价值。不仅是现代行政管理科学的管理模式之一,也是高等学校人力资源管理的方向。实行岗位管理,必须在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的前提下,打破教职工身份的终身制,做到科学设岗、以岗择人、优胜劣汰,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高校特点的用人体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学校应在编制核定的基础上,首先根据学科建设和工作需要科学合理地设置岗位,在设置岗位时要依据事业发展、队伍建设、学科专业建设的需求,以教学科研任务为依据设置岗位。在岗位设立之后就必须明确岗位职责,明确教师的职务、应承担的工作量、科研任务以及学科、专业建设工作,并将所有内容分为若干类,量化不同分值,赋予不同权重,列入教师与学校签订的聘任合同的内容,并作为每年对教师考核的参考。建立内部人才市场,形成内部竞争性,并且注意对落聘人员的安置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以解除人才的后顾之忧,让人才既有竞争压力和工作动力,又有比较好的落聘后安置渠道和社会保障,感到有较强的组织安全感。对落聘人员实施高效和系统的安置,是有利于整个高校的稳定发展的。高校应该设置专门的有关落聘人员安置指导机构,为妥善安置未聘及流动人员提供信息和其他帮助。可以采取“先挖渠,后分流”的辦法,即先采取内部转岗。内部消化的措施,还应鼓励落聘人员转变就业观念,走出校门,在社会范围内再次应聘,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新岗位。

三、绩效考核与薪酬激励要客观、公正、公平、合理

绩效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最重要的工作,绩效考核与晋升、奖惩等密切相关,关系到工资档次的评定,这种评价方式较为科学公正。通常进行人事考核时要考虑到以下几个因素:首先,要以高校各类人员的工作方式为依据,并结合其工作性质的特点,将各类人员按照工作方式、内容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制定考核办法,满足不同层次人员的需求;其次,结合岗位管理,严格按照岗位的职责来设置考核标准;第三,兑现考核结果,通过考核结果直接与工资晋升、职称评定、津贴发放挂钩的方式,达到提高员工积极性的效果。对上岗教师的考核,遵守“全面考核,多指标结合;职务与职责结合;教学与科研结合;定性方法与定量方法结合”的基本原则,在定性和定量方面制订可应用于实际的考核办法是可供参考的。

四、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

人力资源柔性管理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点:首先需要领导的授权和全体职工的参与。传统的刚性管理侧重于领导的权威与员工的服从,这种管理方法明显滞后于时代的发展,逐渐成为制约组织发展的绊脚石,领导的授权与教职员工参与管理是学校柔性管理的有效方法,更是人力资源管理柔性化的关键。这种方式将会从根本上改变教职员工的观念,让教职员工意识到自己也是组织的重要成员,认识到自己对组织的重要性,促进他们增强自尊心与自信心,提高他们工作的热情和主动性,克服一切困难达成他们的目标和管理者的报负。二是组织设计的柔性化。传统的高校组织结构形式有着金字塔式、直线式的层级结构。这种组织结构不能够迅速的对变化的外部环境做出响应,不利于提高员工参与管理的热情,释放他们的才华。与刚性组织结构不同,柔性组织结构为扁平式组织,它的等级层次更少,动态性更强,能够对变化的外部环境做出及时的响应,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帮助组织内部成员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三是组织文化的柔性化。组织文化是组织在长期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文化观念。柔性的组织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文化的宽容度和开放度,它鼓励组织学习和个体创新,为随时可能到来的变革打下坚实基础。四是管理制度的柔性化。这种问题带来的压力将严重影响教职员工的心理健康,以至于发生教学事故。这些表明一种柔性化的管理制度亟待建立,以便缓解教职员工的压力。

高校资金创新管理研究 篇4

一、 高校资金管理研究现状

近年来,国内对高校资金管理的研究文献数量较多,但由于高校资金来源较为单一,使用范围较窄,多数学者的研究主要停留在分析高校目前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 从安全性、合规性等方面做出相应研究。许春燕(2009)以某大学管理层在基建中的受贿案为例, 思考了目前高校资金管理存在的缺陷, 提出高校应当建立完备的资金预警制度及强化内部审计职能以确保高校的资金安全。方爱平、尹谷良(2008)针对部分高校中存在的“小金库”、挪用公款等情况 ,提出了通过有效轮岗、落实岗位责任制等, 以降低资金风险,保证高校资金的安全与完整。张衍群(2012)阐述了目前高校资金存在管理分散、引入缺乏计划性、使用缺乏监督等问题,提出要实行会计委派制度、完善内部财务控制体系等多项切实有效的措施。詹御涛、童吟(2011)从零余额账户的角度出发,探索“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对资金管理的影响,并对负面影响提出了相应的整改措施。

通过对国内相关文献研究可知,多数学者都是针对高校资金安全以及资金管理的合规性方面进行研究。同时,也有部分学者从创新性的角度,探索高校资金管理未来新的发展方向。徐爱兰(2006)提出,高校资金运营需要在观念、组织和技术上进行创新。高校需要从“账房型”财务向“理财型”财务方向发展, 更好地使高校资金达到保值增值, 各个不同的高校可以根据资金运营的规模和风险承受能力, 在符合相关规定的情况下选择不同的投资组合, 以增加资金使用效益,提升学校收入。廖新来(2011)认为,目前我国高校所开设的银行存款账户只是发挥了其支付的功能, 而没有发挥存款“利滚利”的投资功能。高校应当积极地将部分闲置资金转存定期存款,以发挥高校银行存款投资功能,提高存款的收益。

二、 现有的高校资金管理体系存在的不足

(一)流动性过剩 ,资金管理效率低下

传统的高校资金管理强调的是资金的安全性, 因此高校的财务人员往往倾向于在活期账户上留下大量的现金以应付可能的支付。众所周知,活期存款的利率非常低,依据现行央行基准利率,远低于同期各定期存款的年利率,过分追求流动性将造成高校资金的存款收益低下。高校的资金收入呈现季节性变化,而支出波动则较为平稳,这就使得高校在较长一段时间内账面上留存有大量的闲置资金, 这些资金若一直留存于活期账户中, 其产生的利息数量相当有限,影响了资金使用效率。

(二)资金使用的规划性不强

现行高校资金管理往往倾向于保证流动性而忽视资金收益,同时,高校资金的筹划和使用范围受到较大的限制,使得现行高校资金使用缺乏规划性。尽管目前高校实行的是预算管理制度, 但现有体制下预算资金的安排缺乏必要的论证过程,预算资金的使用缺乏绩效考核评价机制,管理中往往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预算松弛, 并将很可能对整个预算管理制度的有效性产生直接影响。

(三)高校财务人员的理财和创新意识不强

高校的资金数额巨大,往往以亿计,其收益率若能略微提升,所能带来的资金数额增幅也相当可观。目前我国高校财务人员的理财与创新意识不强, 同时也缺少这方面的动力,对于高校资金增值方面兴趣不大,关注较少,从而影响了高校资金管理的节流工作。

三、 高校资金的创新管理

传统的高校资金管理主要停留在安全性和合规性上,对于高校资金使用效益方面关注甚少。由于高校是非营利性组织,其资金的使用受到较大的限制,传统的股票、公司债券等投资是明文规定不允许的。而近年来银行推出的各种理财产品,不论是否保本,投入资金在到期之前无法提前收回,存在一定的风险,所以高校资金也无法投资于理财产品。目前可行的资金管理方案主要是将高校闲置资金转存定期存款取得收益这种办法。

(一)利用定期存款等产品提升资金使用效益的可行性分析

目前, 高校的闲置资金主要以活期存款的形式留存于高校各银行账户上, 众所周知, 活期存款的年收益率相当低,若能将一部分闲置资金转存定期存款,收益将得到成倍的提升。同时,由于高校的资金数量很大,留存于账户上的活期存款还可以享受到协定存款利率, 这也能从一定程度上提升资金的收益率。随着定期存款的期限延长,其年利率也在不断增长,但期限越长,资金的流动性越弱,如何设计科学合理的存款产品平衡资金流动性与收益性, 实现高校资金的创新管理,就是需要研究的重点。

(二)定期存款结构设计

每一个高校的具体情况不尽相同,但其资金来源与开支事项等存在一定的共性。高校的资金开支在一年内波动较小,而高校资金收入往往存在着较大的季节性波动。合理预计较大规模的收支来设计科学的定期存款的结构,有助于平衡资金流动性与收益性,从而有效提升资金的使用效益。

1.定期期限和种类的确定。高校的资金收入主要来源于财政拨款,而现阶段财政拨款往往存在着很强的季节性,如每个季度初会下拨当季预算拨款,因此在1、4、7、10月份资金的存量较为宽裕,选择在这段时间存入定期存款较为合适。银行定期存款的种类较多,在实际的运用中,过多的存款种类会增加财务人员的工作量,不便于科学管理资金,同时存期越长,资金流动性越弱,越难以偿付可能到来的临时资金需求。一般而言,定期存款不宜超过一年,以笔者的财务工作经验来看,定期存款一般存入3个月,半年和一年,而半年期的定期存款利率较高且期限可控,可以作为主要存期实行。

2.合理利用协定存款和通知存款。并非高校所有的资金都是闲置的,部分资金可能暂时不需要,但需要一两个月以内进行偿付,定期存款最低三个月起存,这类短期资金只能暂时留在账户上。高校的资金数量较大,符合协定存款的签订条件,因此高校可以和银行签订协定存款协议,在规定的金额(一般为50万元)以上的余额享受协定存款的利率。高校的资金账户往往不止一个, 部分账户可能需要100200万元的短期资金周转 ,这时签订协定存款 ,意味着有50万元的资金只有0.35%(不固定)的利息,这样并不划算,在小额资金短期周转的时候,可以转存七天通知存款,七天通知的利率比协定存款稍高,同时其存期最短只有一个星期,较为灵活,可以用于短期资金的管理使用。

3.积极与各银行沟通 ,利用政策提升收益。现阶段 ,尽管各大银行的存款利率都参照央行的基准利率执行, 但由于各银行内部的政策不尽相同, 在一些定期存款产品上也有细微的差别,例如,在七天通知存款上,银行一般以每七天作为一个计息期, 部分银行在支取日不足七天的按照活期处理, 而另外一部分银行则是只要超过七日便全部按照七天通知存款利息处理。这点差别虽然细微,但在存款基数较大时利息差还是比较可观的,例如,高校于1月1日存入七天通知存款1 000万元,1月13日支取该笔存款,则依据不同的计算方法,按照当时利率利息差额可达1 667元。由此可见,由于高校资金数额较大,研究不同银行的存款政策可带来可观的存款收益。

4.准确预测大额资金走向 ,优化存款结构。活期存款最大的优点就是其资金流动性很好, 当有需要时就可以立即支用。定期存款尽管利率较高,其较差流动性往往很难应付未来的收支, 较为理想的状况是每隔一段时间存入一笔定期存款, 并调整定期存款的存入时间和到期时间, 长此以往, 每隔一段时间就有一笔定期存款到期以应付可能的支出,在保证收益率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提升资金的流动性。

5.留足备用资金 ,保证资金流动性。高校目前处于较为稳定的环境中,其大额日常收支可以准确预测,但为了应付临时的大额支出,保持适当过剩的流动性是必须的。高校的资金管理是建立在安全性和流动性的基础之上的, 在需要资金支付时定期存款也能变现, 但提前支取利息为活期利息,损失较大,在日常资金管理中留足备用资金以应付临时大额支付相当必要。

(三)高校推行资金管理的收益分析

直观上来看, 将资金留存于活期账户和转存定期存款的收益率存在较大差异, 在实际应用中能够产生多大的资金效益?笔者依据某大学的存款结构为例,分析同为1亿元银行存款,经过转存定期存款实际收益与原收益进行对比。

1.C’与C为应用资金管理前后银行存款本金 ,假设均为10 000万元(1亿元,单位为万元,下同,)。即:C=C’=100 000

2.参照某大学的存款结构 ,将C做如下划分 ,活期存款C0=50,协定存款C1=1 450,七天通知存款C2=500,三个月定期存款C3=1 000,六个月定期存款C4=1 500,一年期定期存款C5=5 000,则:

C=C0+C1+C2+C3+C4+C5

3. 依据存款类型的不同 ,in表示每一笔存款的年利率,dn表示存期,Cn×dn/360表示每一笔存款日均额度。为了便于计算,取dn/360=1,即满足每一笔定期存款在到期的时候立即本金转存,不存在提前支取情况,存期跨过整个年度,一年按照360日计算。在实际的评估中,dn的值可以准确计算,基于上述假设,1亿元资金完全以活存款形式的收益率为:R/=C×i0×d1/360=35。然后根据收益率公式、基准利率计算出收益和收益差额。

由上述计算可知,经过转存定期存款,优化资金结构,高校的资金使用效率有了显著的提升。同为1亿元的资金,未转存定期存款的资金年收益为35万元,转存之后的收益提升为225.85万元,增幅5.4倍。由此可见,基于高校的庞大的资金池,科学优化资金管理方法,为学校带来的收益是巨大的。

四、 高校资金管理未来展望

由上述分析可知,由于高校的资金基数大、大额收支可以准确预测,科学地管理高校资金,能够为学校带来可观的资金使用效益。限于目前的政策,资金管理的创新只能停留在转存定期存款上,未来随着高校自身及周围环境的变化,高校资金管理将会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一)资金安全性和流动性依然是最关键的注意点

不论是高校或是其他事业单位, 资金的安全性和流动性必将是第一位的,资金不安全,或者无法偿付必需的支出,将影响高校日常的运营,资金管理便无从谈起,一切资金创新管理都要建立在资金安全的基础上,因此,不论资金管理发展创新到何处,资金的安全性和流动性都是需要摆在首位的。

(二 )高校运营自主权提升 ,政策可能允许高校购入理财产品

目前高校受到多方面的监管, 其运营的自主性并不高,高校的资金运作受政策的限制较大,高校无法将资金投资于股票、公司债券及银行理财产品。有学者指出,随着高校运营自主性越发变强,高校正逐渐由非营利性组织向准营利性组织转变的趋势,未来的政策可能允许高校有限制地购入银行理财产品,高校的资金管理将越发走向自由和创新。

(三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逐步推进 ,高校可择优存入定期存款

现阶段所有银行的存款利率都参照央行的基准利率实行,而随着未来利率市场化之后,不同银行间的定期存款利率可能存在差异,这种情况下,高校财务人员可以分析不同银行的利率政策,选择合适的银行存入定期存款,以优化高校的存款结构,提升高校资金的使用效率。

参考文献

[1] .方爱平,尹谷良.资金管理内部控制与高校资金风险防范[J].教育管理,2008,(7).

[2] .张衍群.浅议高校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管理视野,2012,(6).

[3]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财务与成本管理[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3.

[4] .徐爱兰.论高校资金运营的三大创新[J].事业财会,2006,(6).

高校安全管理应急机制创新研究论文 篇5

摘要:当今社会,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高校学生在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方面都受到了巨大的冲击,这不仅大大增加了我国高校在突发性事件方面的发生概率,还给我国高校在应急机制方面的构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章将从现阶段我国高校在突发性事件的成因出发,提出相应的应急机制的构建。

关键词:高校;突发事件;应急机制;成因;构建

全球化经济的发展带动了我国政治形式的变化,这使得我国的高校无论是在内部的教学管理方面还是在外在社会环境方面都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提高了我国高校在学生方面各类型突发性事件的发生概率。针对这一现象,我国高校必须在原有应急机制的基础上进行更加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创新,使应急机制得到进一步的完善,以实现对高校在学生管理方面水平的提高,进而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维持高校日常的教学以及管理活动的稳定开展。

一、突发性事件的基本内涵

基于国家的层面来看,突发性事件所包含的内容指的是那些在意料之外所发生的,对人类、环境、生态、财产等方面造成严重伤害的,或是对社会、安全、思想等方面有所危机的紧急事件。而从高校的发展以及学生工作的管理来看,在高校中所发生的突发性事件所指的则是那些,受多种不同的因素所影响,由学生所引发的对学校和社会等方面所造成的具有较大影响性的.紧急事件,包括对高校教学和生活秩序的打破、对社会的建设的危害等。

二、高校的突发性事件产生的原因

1.基于学生层面。从学生的层面来分析我国高校在学生方面突发性事件发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首先,高校学生在自我方面的认知不足。从调查数据中可以看出,我国高校所发生的突发性事件其大多都有所生所引发,这主要是因为,高校学生在问题的分析方面以及是非的判断方面都没有足够的能力,这也就导致他们在思考问题时往往会因一些外来的因素而产生偏差,进而做出一些国际的行为;其次,高校学生在对法律的认识以及在团队观念方面的认识较浅。有部分高校的学生在行为处事方面往往会以自我为中心,对待问题方面也不会从他人的角度去考虑。也有一部分高校学生对法律的认识不足,会因为朋友一起而做出违法的事情,这也是导致高校的突发性事件发生的原因;最后,高校学生在心理方面所产生的问题。一方面,学生自身由于对新生活的难以适应,或是在情感、交流等方面出现的问题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危害,将导致一些突发性事件的产生。另一方便,对于学生所发生的一些问题,学生家长往往会将原因归结在学校方面,因此会对学校进行纠缠,从而影响学校日常教学管理的正常秩序。

2.基于高校层面。从高校的层面来分析我国高校在学生方面突发性事件发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首先,高校自身在危机处理方面的意识浅薄。高校大多数的领导以及学生事务的管理者对于突发性事件的处理方面并不具备较高的意识,他们自身也不具备足够得经验来应对突发的时间,这也就导致高校中针对突发性事件缺乏相应的应急机制和预防机制。其次,高校的基础设备设施不完善。历年来,随着生源人数的不断增加,我国高校也之间扩大的招生的人数,然而,在高校中基础的设备设施并没有随着学生人数的增长而进行完善,教职工人员也没有依据学生的比例增长进行扩招和调整,这也导致了突发性事件发生概率的增加。

3.基于社会层面。从社会的层面来分析我国高校在学生方面突发性事件发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首先,国外敌对势力在我国的渗入,以及一些不良思想对我国高校学生的侵蚀,对我国高校的学生在思想和价值观念方面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并且,科学技术的进步带动了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的传播途径更加广泛,但随之而来的也是一些不良信息在网络中的传播,这也对高校学生的思想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其次,社会人才市场的竞争激烈,加重了高校学生在就业方面的压力。高校的不断扩招使得人才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高校的学生由于难以找到自己理想的工作而产生了一定的心理压力,这也就造成高校产生突发性事件的原因之一。

三、高校在突发性事件方面应急机制的构建办法

1.加强高校在突发性事件管理方面的认识。高校的领导以及各部门的管理人员对于突发性的事件要予以高度的重视,并充分认识其危害性,进而在校园中针对这些突发性的事件做好预防的工作。而当突发性的事件发生时,校领导以及各部门的管理人员也应当以正确严谨的态度去对待和管理,而不是以应付的态度去处理。一般来说,突发性的事件发生往往有三个阶段:发生前、发生中、发生后,其中“发生前”应当被校领导以及各部门的管理人员视为在管理突发性事件工作中的关键阶段,所谓“发生前”阶段所要做的管理工作就是对突发性事件的预防工作,也就是要能在突发性的事件发生之前边将其有效的解决。

2.针对安全管理构建教育机制。对于高校的学生以及教职工人员而言,对于安全意识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只有让学生和教职工人员养成良好的安全意识,才能对他们日常的行为模式和习惯进行有效的规范。因此,针对这一要求,高校应当加大在学校中关于安全教育方面的投入,来加强对高校学生以及教职工人员在安全意识方面的培养,在提高他们安全意识的同时,还需对他们在风险的规避意识以及处理能力等方面进行提高,进而对高校在突发性事件的管理能力、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方面实现有效的提高。

3.针对高校的安全管理制定相应的宣传管理制度。在高校中,对于突发性的事件应当构建相应的管理制度,这一制度的内容不仅要包括学生在校园中学习和生活等各方面的安全内容,还要包括高校学生校外在出行、交友等方面的安全内容。正因如此,这一制度应当对学生在突发性事件方面的管理进行细致的划分,以加强管理工作的条理性。而当突发性的事件发生时,高校也应当及时的针对事件发布真确信息,以免小道消息的传播而引起学生和教职工的恐慌,同时这样的宣传方式不仅能有效保证高校师生在事件方面的知情权,也能起到稳定不安因素的作用。

4.加强高校在突发性事件管理方面的组织建设。首先,针对突发性的事件建立相关的管理小组,并对小组类各人员的工作和责任进行明确的划分,以保证做好突发性事件预防和管理工作;其次,加强高校在基层安保方面的建设,通过对基层安保人员职业职业素养的提高和在设备设置方面的晚上来实现对突发性事件管理能力的加强;最后,加强对高校教职工在安全管理地方面的培养,从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潜移默化的引导学生规范行为,加强思想建设,用育人的层面来实现高校在突发性事件发生方面的管理能力的提高。

四、结语

虽然高校并不能完全的规避突发性的事件,但如果在日常加强对下领导及各部门管理人员在突发性事件方面预防意识的培养,提高他们在突发性事件发生时的管理能力,就能在最大程度上降低突发性事件发生的概率,并有效维持高校日常的教学以及管理活动的稳定开展。

参考文献:

[1]许明强.高校后勤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6)

[2]刘丽玉,朱最新.刍论高校应急管理机制的完善[J].政法学刊.(02)

高校图书馆创新管理研究 篇6

[关键词] 高校;图书馆;管理;创新;研究

【中图分类号】 G25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12-287-2

创新管理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催化剂,在各个时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方面通过创新管理,人类创造出丰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最大的限度满足了人们的日常生存和生活需要。另一方面,大大推动了社会进步,为子孙后代提供丰富的经验。高校图书馆作为人类的“知识宝库”,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高校图书馆该如何进行创新管理呢?笔者有如下看法:

一、高校图书馆创新管理关键要以人为本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时代的变迁,我国各行各业不断涌现新的管理理念,其中“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得到广泛重视。笔者作为一名从事高校图书馆工作的教师,认为:高校图书馆的核心理念应该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应该从两方面进行:一是要以广大的高校师生读者为本;二是要以从事图书管理的教师为本。

一方面高校图书馆所创造的价值,既包含知识、管理资源,又包含信息、团队资源。因此,高校图书馆必须牢固树立“读者第一”,“以读者为本”的理念,这是发展的命脉。另一方面,高校图书馆要想更好的为读者服务,创造更大的价值,离不开员工们的共同努力,因此,在管理时还应强调以从事图书管理的教师为本,因为这是实现提高图书馆工作效率的根基。无论是读者还是图书管理员都不能把“以人为本”作为“自我防卫”的借口,一味的只谈索取。只有建立健全相关的管理制度,才能使高校图书馆的作用发挥的越来越大,读者和图书管理员才能从中得以实现自身价值,这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

二、高校图书馆创新管理要坚持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

党和国家对各级政府部门、事业单位的机构编制情况一贯要求要坚持“精简、统一、效能”原则。笔者认为,高校图书馆想要创新管理一定要重视机构编制工作,坚持“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

广义上的“精简”原则是指依法设置国家机关,严格控制机构编制,定员定岗,国家机关之间职责明确,层次清楚。在这里笔者所提的“精简”原则是指高校想要创新图书馆工作,必须要严格规划机构设置,控制人员编制,从根本上为图书馆工作提供一套科学且相适应的机构编制体系。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精简”不能简单理解为数量上的减少,主要是指切实转变高校图书馆工作职能,减少工作运行成本,提高工作运行效能。

所谓“统一”原则,在此包括两层含义:一是高校图书馆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的统一。二是图书馆各内设机构职责体系和机构设置的统一。从高校图书馆整体上所负担的责任出发,通盘考虑职责的具体配置和机构的具体设置,使之适应学校党委、行政职能的全面高效履行,并且形成与其他部门间相互协调的配合机制,更好的服务于学校的发展。

所谓“效能”原则,是指高校图书馆机构编制工作要通过科学规范部门职能,合理设置内设机构,优化人员编制,不断改善图书馆机构编制资源的配置效率,形成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服务于人的行政管理体制,促进高校整体效能的提高。坚持“效能”原则,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分工合理。职能划分科学、合理,是保证行政效能的前提。二是权责一致。责任与职权是机构的两大要素,两者的相互关系状况,直接制约着机构的效能。在图书馆内设机构的设置上,要坚持一个机构负有多大责任,就应赋予多大职权,反之,有多大职权,就应该承担多大责任。

三、高校图书馆创新管理可以借鉴商业化模式

当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综合能力显著提高,如何提高高校图书馆服务能力、工作效率、经济效益是每一位从事该行业工作人员该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探索高校图书馆创新管理可以借鉴商业化模式,理由有以下三点:

首先,探索高校图书馆商业化模式,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我国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创新是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途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同于传统的计划经济。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在经济建设上逐步采取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计划经济模式有其自身的特征与弊端。其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是市场经济,作为市场经济,它本身没有姓“社”姓“资”之分。但是,市场经济又总是与各国特有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因而又具有自身固有的特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与社会主义公有制、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紧密相联系的,与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形态有根本的不同。想要更好的发展高校图书馆,使其利用率越来越高,为广大的高校师生提供更优质量的服务,这就需要我们探索高校图书馆商业化模式,而且这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其次,探索高校图书馆商业化模式,是高校创新发展的需要。党的“十八大”明确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这是我们党放眼世界、立足全局、面向未来做出的重大决策。探索高校图书馆商业化模式就是着眼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和高校图书馆实际工作需要,不断改进、完善图书馆管理。要管好馆藏资源,更好的为广大的师生服务,就要创新管理思路和管理模式,科学配置并合理使用资源,以商业化的模式,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高校图书馆建设的需要。

最后,探索高校图书馆商业化模式,是保障广大师生切实利益的需要。广大的师生是高校发展的力量源泉,是重中之重,高校图书馆作为为师生提高知识的“宝库”,应该受到高度重视。高校图书馆走商业化模式一方面有利于促进图书馆的服务水平,另一方面增加了与其他高校图书馆及社会图书馆的交流机会,为师生提供了更丰富的知识资源。

四、高校图书馆创新管理要建立健全相关制度

制度一般指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也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法令、礼俗等规范或一定的规格。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高校图书馆想要更好的适应当前社会,这就要求其必须高效运转,因此,对于任何一所高校图书馆来说,一定要建立健全相关制度,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种制度入手。

(一)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度

岗位责任制度就是按现有的需求实行定岗、定员、定额。定崗就是按各内设机构的功能及工作环节设立岗位;定员就是针对某个岗位按工作时间及工作量安排的固定数量的人数;定额就是按图书馆制定的总目标,分解成各部门、各岗位的分目标,为实现分目标所需完成的岗位工作量。

(二)建立健全采购制度

高校图书馆想要跟上时代的步伐,需要定期采购书籍,这就需要建立健全采购制度,图书采购工作必须要严格执行财务纪律,要贯彻勤俭节约、精打细算、在图书采购中制止铺张浪费和一切不必要的开支,降低消耗,增加积累。

(三)建立健全图书馆员福利制度

图书馆员是图书馆工作的基础力量,作为高校一定要重视,想要促进高校图书馆的发展,笔者建议可以根据图书馆员的工作任务量,来为其提供一些福利,这样既可以促进在职员工的工作热情,又可以吸引其他地区的优秀人才来此工作,从而达到引进人才、留住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杨彩娥.新时期高校图书馆创新服务研究[J].图书馆论坛,2007,(04).

[2]崔海峰.高校图书馆创新发展思考[J].图书馆界,2011,(01).

[3]王蕾.高校图书馆创新管理的当代意义[J].黑龙江史志,2013,(15).

[4]崔文媛.高校图书馆创新的人力资源管理[J].现代情报,2007,(12).

民办高校财务管理创新研究 篇7

关键词:民办高校,财务管理,创新

0 引言

新形势下高等教育体制的一系列改变, 提高了民办高校的社会地位, 民办高校实现了具有独立法人特征并面向社会招生的教育部门, 民办高校的快速发展使得传统的高校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民办高校所出现的新变化, 为此民办高校要深化财务管理创新改革, 以现代管理模式促进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发展。

1 民办高校财务管理目标与特点

1.1 民办高校财务管理目标

搞好财务管理的前提就是要具有明确的目标, 从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方向角度分析, 高校的财务管理目标应该以社会主义发展内在规律为目标, 全面落实素质教育, 提高教学质量,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随着民办高校社会地位的提升, 民办高校在为社会提供高素质人才的同时, 还要通过有效的财务管理手段实现高校的盈利, 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步发展。因此高校财务管理的目标具有两个方面:

1.1.1 基本目标

高校财务管理的基本目标是通过财务管理满足民办高校的日常活动所需要的资金。基于日益增长的教育经费支出, 民办高校要通过合理的手段筹集民办高校日常工作所需要的各种经费, 并且保证这些经费能够尽最大化地合理分配。

1.1.2 首选目标

基于民办高校的特殊性, 民办高校在满足社会公益教育目标的同时, 应该以追求经济利润的最大化为目标, 提高民办高校的发展动力, 进而提升教学质量。

1.2 民办高校财务管理的特点

1.2.1 财务管理的综合性比较强

基于民办院校的特点, 民办高校的财务管理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 比如学校的费用审核、在建项目的登记入账、二级学院经费的审核及登记、学校各类凭证的审核、餐厅凭证费用的审核、学校会计报表的形成上报、学校数据的统计上报等工作, 由此可见民办高校的每项经济活动都需要财务管理部门的参与, 财务管理工作是民办高校的核心工作, 民办高校要想获得长远的发展也必须重视财务管理工作。

1.2.2 财务管理涉及面比较广

民办高校不能获得公共财政的支持, 民办高校要想获得外部资金的支持必须依靠自身的能力进行融资, 为此财务管理部门就需要与银行、企业以及上级主管部门进行密切的沟通, 以此获得它们的支持, 同时财务管理部门也要及时地处理高校内部的财务事务, 比如要及时将高校的财务状况进行报表编制汇报给管理者, 以便其根据财务状况作出科学的决策。

1.2.3 财务管理灵敏度比较高

总所周知, 民办高校很难获得公共财政与公共教育资源的支持, 因此民办高校要想提高民办高校的社会影响力, 就必须要从提高教育资源和积极扩大融资范围入手, 为此民办高校一方面要积极聘请具有高深资质的教育工作者到本校任教, 另一方面也要积极购买先进的教学设备以及兴建教学设施等, 这些工作都离不开财务管理部门的支持, 因此民办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具有较高的灵敏度。

2 民办高校财务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2.1 经费来源渠道单一

目前我国民办高校的经费来源与国外先进国家相比, 其经费的来源渠道比较单一, 其融资渠道主要是依靠学费, 经费短缺现象比较严重, 主要是以收取学生学费、以学养学。为了准确反映学费对民办高校的重要性, 笔者对全国大部分民办高校的学费进行了调研, 并且列举了部分学费收入在民办高校总收入中的比重 (见表1) 。通过表1我们可以清晰地获取:学费收入是民办高校的主要或者全部收入来源, 学费收入是民办高校发展的基础, 其获得公共财政支持的能力非常小。

2.2 内部结构治理失衡

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责任制是我国民办高校的主要管理模式, 经过近些年的发展, 我国民办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但是就目前民办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现状分析, 民办高校的内部结构治理失衡现象比较严重, 民办高校的职责不清晰, 民办高校的管理权主要集中在出资人手中, 而高校的校长负责制被赋予形式化, 结果导致高校缺乏财务自主权, 可以说以出资人说了算的管理模式会导致民办高校在发展过程中以追求经济效益为目标, 而忽视了社会效益, 影响民办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2.3 会计职能监督弱化

首先当前我国还没有出台具体针对民办高校财务管理的法律法规, 这样就会导致民办高校在具体的财务管理中缺乏有效的法律制度依据;其次民办高校是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核算方式, 收付实现制对简化会计核算工作, 促进财务管理的效益具有重要的作用, 但是随着民办高校的不断发展, 其融资范畴的不断扩大, 财务收付实现制的核算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高校的发展, 其主要表现在:一是不利于高校的成本核算;二是不能真实反映当年收支结余, 不能反映高校的经济效益;三是不能反映高校的对外投资业务, 对于隐性债务以及固定资产不能准确地反映。

2.4 预算管理体制滞后

一是民办高校的预算编制缺乏对高校整体战略的指导。民办高校基于经济利润的考虑, 民办高校在财务预算编制时过分强调短期经济效益, 最终导致高校的财务管理预算编制缺乏长远性, 不利于高校的可持续发展;二是预算没有建立在民办的特征基础上。民办高校在实施财务预算过程中不能根据民办高校的特殊性, 将生源因素考虑进去, 结果导致民办高校的财务预算很难实施;三是民办高校财务预算与实践不符。民办高校的财务预算是以过去值为基础的, 而没有将高校未来的一些变化纳入到预算编制中, 结果导致预算与高校实践活动相脱节。

3 民办高校财务管理的创新策略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不断完善, 民办高校的内外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基于出现的新形势, 民办高校要积极从财务管理创新入手, 以此适应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争取公共财政的支持。

3.1 财务管理理念的创新

(1) 树立合理统筹与科学理财的观念。民办高校很难获取公共财政支持, 为此民办高校要想获得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在资金融资方面入手, 改变传统的以学费收入为主的融资模式, 要积极拓展融资范畴, 克服以向银行贷款的单一融资模式, 比如民办高校可以通过“校企合作”模式, 利用人才订单式培养模式, 吸引企业资金的支持、民办高校可以将教育资源转化为市场有价产品, 向社会资本市场融资。

(2) 将成本效益观念引入民办高校财务管理工作。基于民办高校所采取的收付实现制所产生的一系列不利影响, 民办高校在财务管理中应该引入成本效益观念, 主要是因为民办高校是以追求经济效益为发展动力的, 而成本管理则是实现盈利的主要手段, 因此通过成本效益, 对高校的运行成本进行核算, 可以降低民办高校的成本支出, 提高民办教育的投入效益。

(3) 重视决策观念。民办高校的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责任制是民办高校发展的主要形式, 但是其由出资人说了算的模式, 会导致民办高校的决策的不准确性, 不利于高校的发展, 为此民办高校要重视决策观念, 一是要建立董事会决策制度, 通过完善的管理模式, 杜绝由出资人单一说了算的决策模式;二是规范民办高校决策流程。民办高校的决策制定一定要在充分考虑各种因素后, 尤其是对财务进行充分分析后, 并且经过董事会绝大部分成员同意后, 才能生效。

3.2 财务管理方法的创新

3.2.1 设置财务管理机构

目前民办高校重核算、轻管理的模式严重影响着财务效应的最大化, 因此民办高校要单独设置财务管理机构, 财务管理机构是集融资、投资、理财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管理部门, 通过财务管理部门将高校单一的核算职能转变为对民办高校资金运作、监督以及融资活动的全过程管理功能。

3.2.2 创新财务运行机制

基于民办高校相对紧张的经费, 民办高校要从创新运行机制角度入手, 通过有效的制度提高高校资金的循环效益, 一是扩大民办高校的资金来源渠道, 管好资金的使用方向, 避免将教育资金被挪为它用, 同时民办高校要尽可能通过市场手段将有效增加资金的价值;二是建立资金效益保障机制, 民办高校要建立有效的资金保障机制, 避免高校资金的浪费或者出现贬值;三是抓好资本的全过程管理。避免民办高校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出现不利于高校财务增值的行为。

3.3 民办高校财务内容创新

3.3.1 财务管理目标的创新

民办高校要改变传统的以经济利益最大化为财务管理目标, 确立以相关利益主体价值最大化为最终目标, 通过合理的协调与处理民办高校相关利益者的主体可以实现民办高校的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促进高校资源的优化配置, 最终达到民办高校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共同发展。

3.3.2 财务管理制度的创新

一是建立权责发生制的会计管理模式。随着民办高校融资主体的不断扩大, 民办高校更加注重对经济成本的考虑, 因此权责发生制有利于对民办高校的成本进行核算, 以此吸引更多的社会投资者;二是制定动态的经济责任。虽然民办高校具有灵活的办学自主权, 但是我国政府部门也要加强对民办高校的经济责任审计力度, 评价民办高校管理者的经济责任, 以此提高民办高校的社会责任意识;三是建立全面预算制度。民办高校的财务预算要依据民办高校的特色制定, 充分结合民办高校的生源风险和市场风险。

4 结束语

总之, 我国民办高校遇到了快速发展的优越环境, 为此民办高校一定要充分意识到新形势下民办高校出现的新变化, 及时调整财务管理模式, 创新民办高校财务管理, 促进民办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军.民办高校财务管理存在问题与对策探讨[J].价值工程, 2013 (08) .

[2]李蕴慧.论高校财务管理体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上旬刊) , 2011 (09) .

高校体育管理创新研究 篇8

关键词:高校体育,管理工作,创新

经济全球化为我国的素质教育战略的深化与发展带来了契机, “健康体育”“终身体育”观念不断深入人心。高校体育是高校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深入, 高校体育管理工作也越来越被广大体育工作者所重视。近年来, 虽然高校体育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但仍存在诸多问题, 管理就是其中比较突出的一个。

1 高校体育管理存在的问题

统观当前高校体育管理, 我们不难发现, 管理尚存在以下问题。

1.1 对管理工作的具体内容了解的不够透彻

不少高校管理工作者不知道自己该管些什么, 只是询问教师的教学进度, 考核教学成果, 然后按照教学成果的好坏进行奖惩。这样单纯的不了解工作范围、只注重结果的管理, 既没有帮助师生解决问题, 也无法激起师生对体育的兴趣, 阻碍了整个高校教育目标的实现。

1.2 部分管理者素质不过关

应试教育的观念已经根深蒂固, 想让素质教育在短时间内取代应试教育是不可能的, 因此, 高校普遍重视文化课远远超过重视体育。这导致高校领导忽视了体育管理者的素质, 不少管理者知识陈旧, 采用的仍是旧观念、旧模式, 影响了管理效果。

1.3 缺乏明确的管理目标和管理机制

不少高校没有一个明确的体育管理目标, 也没有制定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规章制度, 以及科学的管理机制, 操作随意性大。

1.4 管理计划不落实, 经费投入不够

由于过分重视文化课, 部分高校领导只是随意制定了体育管理计划, 并未将落实该计划放在心上。同时, 也有一些高校没有对体育投入足够的经费, 导致体育场馆、健身器材以及配套设施不能满足学生的使用, 限制了体育工作的开展。

2 高校体育管理的新措施

高校体育管理者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对高校体育管理工作进行改革创新。

2.1 明确高校体育管理的内容

要想解决高校体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跟随时代的步伐对高校体育管理工作进行创新, 以提高高校体育管理的实效性, 为国家和人民培养出身心健康的全能人才, 首先必须了解高校体育管理的内容。具体说来, 我国高校体育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内容, 即体育教学管理、教师业务管理、课外体育管理和体育设施管理。

(1) 体育教学管理。

体育教学管理可以分为三个步骤, 即课前管理、课中管理和课后管理。

在课前管理中, 体育教师要配合管理工作者对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制定和整理、执行情况的监控, 及时将自己的学期教学进度、单元教学计划上交, 这是后期对教学过程进行管理、对教学质量进行检查的依据。高校体育管理者要定期不定期对体育教师的教案以及备课情况进行检查, 督促教师的备课情况;同时还要定时开展经验交流会, 便于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 体育教师作为教育的管理者和组织的管理者, 要对整个课堂的情况进行监控, 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 根据课程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反馈情况对教学方式进行适当的调整,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且维持课堂纪律, 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任务。

在课后管理中, 体育教师应该对教学过程进行总结、完善, 并与上级管理者及时沟通所得的经验教训。而体育管理工作者要对教育质量进行管理, 也就是要科学、规范地管理教学条件和教学效果, 通过教师汇报、师生评估和自我评估等方式客观了解体育教学质量的实际情况。

(2) 教师业务管理。

体育教师是高校体育管理目标的主体, 是高校体育管理实施不可缺少的载体之一。因此, 对高校体育教育而言, 拥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至关重要的。因此, 高校体育管理工作者的第二大任务就是对教师的业务进行管理。

(3) 课外体育管理。

课外活动是体育课的延伸, 是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 是高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高校体育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

高校课外体育管理包括早操、课外体育活动管理。大部分高校都会要求学生参加早操, 一半时间控制在半小时左右。管理好早操, 能够增强学生的体质, 还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有着重要的作用。课外活动一般是指下午课业结束以后, 这是大学生除了早操之外锻炼身体的主要时间。但是, 大学生的独立意识很强, 课余时间灵活性大, 高校体育教师应避免直接参与管理, 只提供锻炼的方法和建议即可, 给学生足够的自由, 让他们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锻炼项目。

(4) 体育设施的管理。

体育设施是开展高校体育工作的必备条件, 是体育教学管理和课外体育管理的“物质基础”, 体育设施管理的好坏, 直接影响到整个体育管理。

体育设施的管理包括场地管理和器材管理。几乎所有的高校都有田径场、跑道、篮球场、足球场、排球场、乒乓球场和网球场等。这些场地也需要定期维护, 尤其是塑胶跑道和足球场地。条件好的学校还有游泳池、健身房和溜冰场。游泳池里的水要保持清洁, 要彻底消除健身房的安全隐患, 溜冰场也要平整、安静、安全。对于学校的器材, 高校体育管理工作者应该制定出明确的规章制度, 包括器材的数量、器材室的开放时间、器材外界的手续和期限以及相关的各种赔偿方法。

3 提高高校体育管理者的素质

管理者的素质对管理结果有很大影响。新时期, 高校体育管理工作的头等大事就是选拔、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优秀人才担任高校体育管理工作。

高校管理人才应具备的素质有: (1) 要有良好的思想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良好的思想素质能够保证体育管理者一直坚持正确的工作方向, 良好的身体素质能够保证体育管理者有充沛的精力进行管理工作, 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保证体育管理者不惧困难、百折不回; (2) 要有主见。管理工作要求管理者要有坚定性, 坚定性的基础就是有主见; (3) 要有协调目标的能力。在高校体育管理工作过程中, 高校体育管理者必须将组织目标与组织目标、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协调一致, 尽量避免它们发生矛盾, 使体育工作更为顺畅; (4) 管理人才要有激励意识。激励是调动人的积极性的最佳手段, 体育管理者越能满足同事的需求与愿望, 便越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要提高高校体育管理者的素质, 高校领导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 解放思想, 破除旧意识, 用科学的人才观来培养高校体育管理者。各级领导要充分认识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在人才培养和管理上, 要用优厚的待遇、优质的工作环境紧紧抓住现有的优秀人才、引进紧缺人才, 并盘活闲置人才、培养后备人才。同时, 还要建立符合社会规律的人才引进机制、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公开平等的人才选拔机制。

其次, 强化体育管理人才培训。高校要定期不定期组织体育管理者参加相关知识的培训, 对外出学习的管理者予以一定的经济补贴, 帮助管理者及时更新知识, 并有针对性地邀请专家学者来开校设专题讲座。

再次, 要“以人为本”, 建立科学的人才管理模式。高校领导应该结合实际, 积极探索科学的人才管理模式;建立健全激励机制, 激发人才的创造力和创新力;根据人才的业绩进行奖惩, 将人才的收入和岗位职责、实际贡献直接挂钩, 而且一定要做到公平、公正、公开。

最后, 帮助人才进行自我培养。一个成功的体育管理者和决策者, 不但要有平和的心态和创新的意识, 自己的知识结构也要全面、过硬, 不落后于时代。因此, 高校领导要帮助人才树立自我培养意识, 让体育管理人才自觉地自学, 自我完善。

4 提高高校体育管理的科学化

第一, 高校领导要抛开高校体育是“说起来重要, 做起来次要, 忙起来不要”这种旧认识、旧观念, 了解当前高校体育管理的目标和任务, 加大对高校体育的重视。同时, 要制定科学可行的体育管理计划, 并将计划落到实处, 随时根据实际情况完善管理计划。

第二, 要加强科研, 改变旧观念, 明确科研发展方向, 在实践中大胆创新, 将高校体育管理方面的科学研究列为重点, 做好时间和物质上的后备支援工作, 力求在理论上完整、准确地解释出高校体育管理遇到的各类问题。

第三, 要使高校的各类体育场馆、设备与在校学生保持适当的比例, 保证体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此外, 每一所大学的大学生都是来自全国各地不同的区域, 他们所接受的教育、知识面、自身的身体素质、体育基础以及水平能力都有很大差异。因此, 高校体育管理要充分结合大学生的实际特点, 量体裁衣, 因材施教, 结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转变教学形式。

总之, 高校体育管理是搞好体育工作的关键, 是提高高校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的保证。高校领导应该与时俱进, 根据实际需要对高校体育管理进行创新, 不断加深体育管理者对高校体育管理内容的认识, 提高管理者的素质, 应用科学的管理手段和方式, 有效解决高校体育管理工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只有这样, 高校体育管理的质量才能得以不断提高, 才能为有序、有效地开展高校体育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明昌.我国高校体育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J].贵州体育科技, 2010, 9 (3) :52~54

[2]尹方波.高校体育管理工作初探[J].科教导刊, 2010, 12 (上) :174, 180.

[3]董众鸣, 何志林, 朱桂林.新形势下我国高校竞技体育管理体制模式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10, 27 (1) :108~112.

[4]王本全.科学化、人文化与高校体育管理[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3, 37 (4) :169~170.

[5]吴琨, 卞利亚, 刘勇.浅谈普通高校体育管理人才的素质与培养[J].人才培养, 2011 (11) :257~258.

高校资金安全与财务管理创新研究 篇9

资金管理工作在开展之前, 应充分考虑该工作的重要性、复杂性、时效性及可行性。财务计划管理实行统一领导, 分级负责制, 保障财务工作科学、有序和高效运行。在编制财务计划时, 须明确具体财务目标, 合理选择财务重点, 注重提高财务成果的质量和水平。有效利用财务资源, 发挥财务监督作用。在规划资金管理工作的规模、性质和时间时, 应准确把握财务对象的业务性质及其财务运作的信息, 选取适当的专业人员, 统筹协调, 合理安排财务任务。财务计划应具有指导性, 明确列出法律依据、确定财务目标、制定对财务目标有重要影响的财务步骤和方法、明确财务的意义水平以及评估财务所具有的风险水平。另外, 所指定的财务计划还应当紧密结合设计工作的目标来规范工作的具体范围、相关内容、合理安排工作起止时间、妥善组织财务小组成员及恰当分工。财务标准必须客观, 以现行法律作为基础, 并参考可比性的绩效指标及国际专业标准、财务对象的业务特性及管理模式等各类元素。

资金管理工作由高校财务主管部门负责编制, 报财务领导批准, 并下达到具体承担财务任务的高校财务小组实施。在实施过程中, 遇到重大事实, 包括财务范围受到限制及人员变化等, 除特殊紧急情况外, 须先经财务部门批准, 才可调整财务计划, 并须记录具体情况。财务部门管理者须审核财务目标的制定是否恰当。会计师或财务小组负责人除须审核财务目标的可行性、财务范围和重点外, 还须审核财务内容的适当性、财务步骤和方法的可操作性、重要性水平确定和财务风险评估, 以及时间安排的合理性、财务工作分工的合适性。设计小组的工作人员在财务前必须对相关财务信息进行真实性与完备性的检验, 并承担相应责任。

二、合理用好财务数据

高校财务人员应当按照财务实施方案来对各项的财务要点进行确定, 并且在实施财务的过程中有目的性的来对各项要点与数据加以收集这些形式包括文字资料、实物资料、音频或视频资料、口头资料、财务记录等多种形式。所收集到的财务数据需要满足下列三个特性, 也即非主观性、相关性及合规性。在进行财务工作时, 财务小组有权获得财务对象的合作, 而财务对象须遵守向财务小组提供其执行职务所需的信息、文件及其他资料的义务。

财务工作人员对于资料的收集, 需要关注那些能够对财务各项事务加以证明的原始数据、财务档案等。如果在获取资料过程中, 对于原始数据的获取具有相当的难度, 财务人员也可以将相关的文字笔录、资料的复印件等作为财务工作的数据资料。在收集实物数据资料的过程中, 应当在相应的地方将所收集资料的所有者、数量及存放相关环节的内容进行详细记录, 而对于所收集到的音频或视频等电子化的财务资料, 应当对于这些电子资料的制作人员、制作方式与保存运行环境进行有效的记录。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 财务人员也可将各种电子类资料进行实物资料的转换。

如果遇到对财务目标的实现具有重大影响力的财务要项, 在现有的财务步骤与方式均难以有效实施这些要项, 或者在实施之后很难获得完备的财务资料的情况下, 财务人员可以采用追加或者其他财务方法来进行处理。财务工作人员需要对各种财务资料进行综合性的分析与鉴别, 从而确定相应的财务要项能否给予所作出的财务结论以强有力的支持。而这一过程中, 财务小组的主管人员也需要对财务人员的作业程序、财务数据的收集于应用等工作进行有效的管控。财务小组负责人若发现财务人员未完成或不适当使用财务工作步骤和方法, 导致收集的财务数据不符合要求的, 应当严格要求财务工作人员进行行为纠正, 并进一步加强数据获取工作。在进行财务的过程中, 财务工作人员还应当采取有效措施, 以保障所使用的财务数据具有较高的完备性, 杜绝对各项财务资料进行藏匿与毁坏的行为发生。

三、强化内部财务审计

为有效贯彻财务审计质量监控, 确保财务审计工作按既定程序有效完成, 高校财务部门除了严格执行项目管理程序, 更应建立了独立的内部财务审计小组, 对财务审计工作进行内部财务审计。内部财务审计小组必须保持其组织上和业务上的独立性, 客观公正地进行财务审计, 加强财务审计质量的监控。内部财务审计小组在资金管理工作完成后, 审查财务审计风险管理、项目管理、财务审计工作及工作底稿, 以报告形式进行总结、评价, 并向财务审计长汇报。在完成财务审计报告后, 内部财务审计小组通过检查财务审计档案的方式进行内部财务审计, 对财务审计涉及的有关事项进行调查, 并索取有关档案、资料等证明材料, 包括:设立及执行财务审计程序的情况;执行各项财务审计准则的情况;执行监督及复核工作的情况;工作底稿与财务审计数据的客观性、相关性、充分性和合法性;其他有关财务审计质量的事项。

内部财务审计工作可采用三种方式:由财务审计小组与受差者磋商以决定何时及如何执行财务审计人员提出的建议;受查者自行决定采取行动;财务审计人员于财务审计工作完成后过一段时间之后, 再回过头来检视受查者是否已采取改正行动, 或管理阶层和董事会愿意担负不采取改正行动的责任。有些财务审计人员主张追踪工作应由高校管理小组来执行。因为若由财务审计人员直接追踪, 则近于参与决策, 对受查者在执行建议时, 也会造成不当的压力。决定适当的追踪程序时, 应考虑的因素包括:财务审计报告发现的重大性;改正报导的情况所需努力及成本的程度;万一改正行动失败时可能发生的风险;改正行动的复杂性;所涉及的期间。

参考文献

[1]刘羽.新时期如何进一步加强高校财务管理[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 2009年第6期.

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创新路径研究 篇10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 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当前形势下呈现一定的新趋势。一是, 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体现为高校扩大招生规模, 加强院校间以及中外合作办学。同时, 独立学院的出现和办学层次的增多, 也体现了高校学校规模的极具扩大。在这种背景下, 高校无论从学生数量上, 还是学校组织结构上均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高校财务管理的难度, 使高校财务业务更加复杂, 发送数额更大;二是, 高校财务体制改革的深入。随着高校法人体制的确立, 自主办学体现的更为明细。同时, 随着后勤社会话改革, 科研发明与实体经济相结合等方面改革的进行, 深刻地冲击了高校的管理理念, 推动了高校财务管理工作发生深刻变化;三是, 高校承载了更多的社会责任。传统认知中, 高校被视为政府的公共部门。如今, 高校承载的社会责任有了新的变化, 已成为承载公共受托责任和经济责任的混合体;四是, 政府加大财政支持力度。通过政府给予大力的财政支持, 为高校提升教育服务能力提供了充足的经费支持。

二、新形势下高校财务管理工作面临挑战

新形势下高校财务管理工作呈现性新特点, 面临着一些新问题。这些问题是伴随着新形势下不断变化的新情况、新政策、新业务、新方法而产生的。新形势下高校财务管理工作面临的新挑战主要包括:合理筹集资金, 保证资金的安全和效益, 清偿高校的贷款、落实政府采购、实施国库支付制度的推行以及推动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减轻财务人员的工作负担等方面。

因此, 高校必须逐步将自身发展战略由以规模扩张为主的外延式发展转变为以优化结构、提升管理水平为目标的内涵式发展。同时, 随着高校财务人员编制改革的深入进行, 对高校财务人员的人数给予了一定的限制。因此, 对高校财务管理工作而言, 如何在人数既定的情况下, 更加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财务管理任务, 成为当前高校财务管理工作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三、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创新路径

(一) 树立财务管理创新意识

近年来高校财务管理工作变得越来越复杂, 出现了许多新业务, 面向的对象越来越广泛, 会计相关法规和制度也日益完善。单位发展目标和客观经济环境等方面的变化促使财务管理工作不断创新。财务管理工作的创新主要是指对管理机构、工作方法及管理体制等根据变化进行适时的调整。财务管理创新意识的树立是建立在遵守财务法规和制度的基础之上的, 它可以打破财务工作的沉闷气氛, 促使财务工作充满活力。财务管理创新可以促进效益和质量的提高, 而这种创新意识的树立则是进行创新的前提。

(二) 管理内容创新

高校财务管理是通过规范学校的财务行为来实现的, 可以为学校营造优质的经济环境、提高资金利用率, 促进高校发展。高校财务管理的任务应该有所拓展, 由原来的保证收支拓展到七个方面:拓宽筹集资金的渠道;制定合理预算并保证其得到有效执行;对学校资源进行合理配置, 提高利用率并节约开支;健全财务制度, 对资金加强管理, 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规范校内经济秩序;对学校财务状况应如实进行反映;监督学校活动的合理合法性。就高校而言, 财务管理涉及多方面内容, 如预算、收支、分配、结余管理, 资产、负债和专用基金管理, 财务报告、清算、分析和监督等。

(三) 管理职能创新

高校财务工作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不仅要进行核算, 更要管好和用好资金。要采用财务的手段进行参与, 争取小投入获得大收益。随着学校资金来源的增多, 财务管理变得日益复杂, 但无论学校如何多样化, 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仍是最重要的目标。

高校财务管理要以确保教育为主, 主要采用资金筹措和使用的手段。要有计划的进行财务工作, 对资金做好平衡、调控和统筹安排, 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高校经济活动在改革开放及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背景下变得日益活跃, 密切联系对外经济、开展有偿服务、增加社会服务, 不断兴办高校产业。高校将实践同科研和教学结合起来, 以市场为导向紧密结合生产实际, 有效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良好运行。同时, 高校所办产业应该参与到商品市场的竞争中去, 树立经济效益意识及少投入多产出的经营观。将先进设备及高科技水平的优势发挥出来, 使高校产业在市场上能占有一席之地, 提高高校的经济效益以缓解资金不足的问题。

(四) 管理体制创新

财务管理工作中, 财务管理体制是核心内容。它作为一项根本制度对财权进行划分、对财务活动进行组织并对财务关系进行处理。高校应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实用、新型和灵活的财务管理体制, 进行统一领导和集中管理, 做到活而不乱、管而不死。鼓励学校各部门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进行各种创收活动。建立合理的分配制度, 合理分配学校、部门及个人利益。后勤服务部门应加快实现社会化, 自收自支并独立核算。另一方面, 还要建立科学规范的财务领导体制, 完善经济资任制, 在财务工作的全过程贯穿责任制内容。

参考文献

[1]乔春华.财权配置是高校财务管理体制的核心——论高校财务管理体制研究[J].会计之友, 2011, 05:107-111.

上一篇:改性纳米铁下一篇:对外贸易和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