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人格

2024-08-11

尊重人格(精选八篇)

尊重人格 篇1

秦武王命将军甘茂攻打韩国的宜阳, 甘茂在息壤时对武王说:“宜阳是大城, 加上途中有若干险阻之地, 距离又在千里之外, 攻打起来恐怕很费事。我实在很担心当我不在时会有人借此机会来诽谤我。”

为了让武王明白, 他讲了一个故事给武王听。

甘茂说:“从前, 有个跟孔子的弟子曾参同名同姓的人杀了人, 听说的人以讹传讹, 就去报告曾参的母亲。曾母相信儿子的德行, 所以丝毫不为所动。但是, 一连有3个人报告同一件事, 曾母就不得不相信了, 为了避免连累而潜逃了。”

甘茂接着说:“我的品行不及曾参, 大王对我的信任也不及曾母对曾参的信任, 而且, 怀疑我的人也不止3个。所以, 我很担心大王会不知不觉相信一些谗言。”

武王听了甘茂的话后, 斩钉截铁地安慰道:“我是不会听信谗言的, 我愿意与你订下盟誓。”

甘茂于是便放心地进军宜阳。开战后, 用了5个月的时间, 尚未成功, 就像甘茂所担忧的那样, 有人开始用谣言中伤他, 武王也很快听信了, 便召回甘茂。

甘茂于是质问武王:“大王难道忘了在息壤的承诺吗?”

武王恍然大悟, 马上改变态度, 动员全军支持甘茂。最终, 甘茂没让武王失望, 终于攻下了宜阳。

武王能够很快纠正自己的错误, 还是值得称道的。试想, 如果武王不改变态度, 那么甘茂为进攻宜阳所做的一切努力都会付之东流, 武王再想攻占宜阳恐怕就没有那么容易了。

《贞观政要》中记载了齐桓公与管仲的一段对话。齐桓公有志于称霸天下, 向管仲请教如何防止有害于霸业的行为。

管仲回答:“不能知人, 害霸也;知而不能任, 害霸也;任而不能信, 害霸也;既信又使小人参之, 害霸也。”

可见, 在大政治家管仲看来, 对人才的使用和信任是同等重要的。

战国初年, 魏文侯派将军乐羊出兵讨伐中山国, 正巧乐羊之子乐舒在中山国做官。两国交战, 中山国利用乐羊之子, 想迫使魏国退兵。为争取民心, 乐羊对中山国采取了围而不攻的策略。

消息传到魏国, 一些官员纷纷向魏文侯告状, 称乐羊之所以围而不攻, 是为了保护儿子。魏文侯并没有相信, 当即决定做两件事:1.派人到前线慰问部队;2.为乐羊将军修建新的住宅。

被围困已久的中山国国君眼看无破敌之计, 便杀死了乐舒, 煮成肉羹, 送给乐羊。乐羊说:“乐舒帮昏君做事, 死如粪土。”随即下令攻城, 中山国灭, 国君自杀。

乐羊得胜回朝后, 魏文侯命人拿来了2只箱子, 让乐羊看。乐羊打开之后, 发现全是揭发他围城不攻的奏章。乐羊什么都明白了, 他激动地对魏文侯说:“没有大王的明察和气度, 不但破不了中山国, 我乐羊也早就成为刀下之鬼了。攻下中山国并非我的功劳, 大王排除各种干扰, 彻底相信我, 所以功劳应该算在大王您的头上啊。”

魏文侯高兴地对乐羊说:“既然我派你去攻打中山国, 我就必须支持你、相信你, 不管怎么说, 这次攻下中山国, 你的功劳无人能比。”

随后, 魏文侯重赏了乐羊。

保护学生隐私 尊重学生人格 篇2

公民隐私权是指 “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搜集、利用和公开的一种人格权。”学生作为我国公民,同样具有隐私权。尤其初三学生,他们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懂得一些道理,若偶尔犯有一点小错误,老师提出批评教育时要注意场合,切不可批评过分,要掌握一定尺度,否则,会使他们失去信心,丢掉面子,也会影响学习和做人。

那么,我们老师应该如何行使教育权,做到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又不侵犯学生的隐私权呢?这就需要老师正确处理隐私权和教育权的关系。

首先,我们在获取信息是要合法。在教育教学中,学生可能会出现种种违纪行为、交往行为。这些行为教师在获得信息过程中,要采用合法手段,教师可以通过谈心的方式,让学生主动说出相关的信息,让老师找出帮助的办法。

早恋是中学比较常见的一种现象,在我所带的班级中也时有发生。那是去年下半期,我班有一位女生,白天上课总是无精打采,或者心不在焉,并且手机短信不断,常常埋着头在课桌下看短信,一下课就发短信,月考中她的成绩大幅度下降了,凭我的直觉这可不是什么好事。我决定找她谈谈,下午休息时我把她叫到我办公室。我指出上述现象,这可不是从前的你,问她是什么原因。一开始,他没有正面回答我,闪烁其词,遮遮掩掩。通过耐心疏导,并向她保证老师绝不泄露她的隐私,她终于讲了实话。她说“老师,我早恋了,连我自己也不知道怎么办,因此,我一到晚上想起这事就睡不着,所以,上课没精神,你能帮我出主意吗?” “我不正在帮你想办法吗?”我说:“如果你相信老师的话,就按老师教你的办法做好吗?第一,马上把手机给老师,你可以把卡和电池抽出去,如有什么事,用老师的手机;第二,丢掉包袱,轻松上阵,全心全意投入学习。”她教我办法做了,当即把手机交给了我,只拿走了卡。第二周她好多了,她的事 我也从未在班上提起。她学习成绩又上来了。

向瑞典人学尊重孩子人格 篇3

瑞典的父母把对孩子的尊重体现在生活的具体细节中,比如,瑞典父母在同孩子说话时,全都蹲下身来,与孩子在个头上“保持一致”。这样的动作意在告诉孩子:咱们是平等的。家长在和孩子讲话时,语气也是“和风细雨”式的,绝少那种“命令”式的,大多是“如果你能那样做,我和妈妈将感到十分高兴”、“你能这样去做,我们感到非常的欣慰”,让孩子在父母指引的“大框”下自由选择正确的方法或做法。

瑞典人尊重孩子的最突出表现是:从不在人前教子。他们普遍认为,孩子也有自尊心,父母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尊重孩子的自尊,保护孩子的“面子”。这对培养他们的自信是一种捷径和重要途径。

瑞典人认为,当众大声呵斥孩子是一种犯罪!我们也发现,瑞典父母尊重孩子的教育方法,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在瑞典,孩子们待人接物热情大方,彬彬有礼,遇事不慌,总能开动脑筋想出办法,具有鲜明的独创精神,而且从不“怯场”。这是瑞典父母长期“尊重教育”的结果。

尊重人格 篇4

一、身正为范

1. 以德育教材为范

常言道: “身教胜于言教”。在实施《德育》读本的过程中, 积极提倡“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建立以尊重学生为基础的、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加强自身道德素养和敬业精神, 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注重以德育人, 增强人格魅力影响。有一位伟人曾说过: “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的发展。”在班主任工作和平日的教学中注重以身示范, 把握教育爱的契机, 因势利导, 以师爱温暖人, 用真心培养人, 以品行教育人, 给学生做一个好榜样, 授之以知, 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导之以行。

2. 以班级管理为范

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意志, 创造良好的整体学习气氛, 我坚持每天与学生同步入教室, 在同一个环境下进行卫生清扫、晨读, 共同进行疑难解析, 做好示范性工作。在心理学上讲, 这也是一种行为暗示, 这样时间久了, 使学生在锻炼中获得一种积极、肯定的情感体验, 让学生逐步对事物产生正确的评判和认识, 再通过思想内部活动的启动, 达到“自治、自理、自律、自育”的境界, 最终形成一种良好的习惯, 内化为自身素质。所谓“其身正, 不令也从”教师有顽强的意志品质, 使学生受到耳濡目染的熏陶, 有高尚的道德情操, 使学生受到“入幽兰之室的同化”。

3. 以实践教育为范

在现代教育中,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 多媒体在教学中的运用, 学生的视野开阔了, 对外界事物的认识也千差万别, 在教育过程中, 要尊重学生, 重视学生的生命价值和自尊, 注意营造班级的民主和谐氛围, 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合法权益, 尤其是对于学困生, 更应该让学生从被赏识的欢乐中寻找自己的价值, 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闪光点, 并予以肯定。初中《德育》读本中有这样一个课外篇《每天进步一点点》, 一步登天做不到, 但一步一个脚印能做到, 一鸣惊人不好做, 但一股劲做好一件事, 可以做到; 一下成为天才不可能, 但每天进步一点点有可能。每天进步一点点, 使每一个今天充实而又饱满。每天进一步一点点, 终将使一生厚重而充实, 正是在这样的鼓励下, 也只有做到如此, 才能达到师生意义的真正平等, 才能在学生的心中填下博爱、诚信、公正的种子, 真正做到“亲其师、信其道”。

二、环境育人

让学生在良好的班级氛围中体会被人爱的幸福, 增加学生爱的体验, 让学生学会付出爱, 学会宽容, 学会理解, 学会珍惜和把握。

1. 班级物质文化的建立

班级教育环境布置, 改变过去单调的传统布置, 尤其教室的自然环境, 教室是学生生活和学习的空间, 教室环境的布置, 直接影响学生的情绪, 一个文明、整洁、优美的环境, 无疑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 教室物质文化的创设, 包括教室的布置, 卫生的打扫与保持等。在环境管理方面, 注意各种设施在色彩上的搭配, 把时下流行的, 受学生们欢迎的各种信息, 在班级揭示板上, 得以呈现。在雪白的墙壁上, 布置色彩亮丽的板报, 教室里摆放整洁, 有序的课桌, 醒目的班训, 格言, 颜色协调的窗帘, 洁净的地而, 使班级呈现出一种平静, 整洁, 一派温馨的气氛。显现一种和谐的自然美。学生们生活在这样一个快乐的环境里, 身心受之熏陶, 受之感染, 身心愉悦, 人的思维也就活跃起来, 增强了环境育人的功能。

2. 班级制度化育人

在班级制度的各种条文中, 突出精神风貌, 价值观念等具有文化气息的条款, 给制度以灵魂, 使之真正实现具体规定与培养目标的和谐统一, 从而教育好学生, 注意向学生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艰苦朴素教育, 遵纪守法教育, 基本道德教育, 坚持以“五爱”为基本要求, 对学生着重进行以基本道德, 文明习惯为内容的养成教育, 以及权利义务, 民主法制为中心的民主意识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三、多渠道育人

人生各有自己的一份快乐, 鸿鹄可以低飞, 燕雀却无法高飞。在班级管理中注重有一个合理的人材观, 中小学的任务是基础教育, 而不是成材教育。我分层次区别对待每一个人, 对于有能力的学生、找家长, 协调科任, 高要求、严管理; 对于能力差的一些学生, 多些鼓励, 多些赏识。在春游活动中, 结合《德育》读本中的环境教育《让环境对大家说》, 教育学生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体会大自然的灵杰之美。在防治“非典”活动中增强学生的承受能力, 珍爱生活, 珍惜生命。在讲到《人字的结构就是相互支撑》这一篇时, 教会学生懂得“只有在人与人的相互关爱中才能体现欢乐和幸福。”教会学生体验“一只脚踩扁了紫罗兰, 紫罗兰却把香味留在了脚后跟上”的这种宽容。领会“勿以善小而不为, 勿以恶小而为之”的精髓。

四、民主治班

班级全体成员的群体意识, 舆论风气, 价值取向, 审美观念等精神风貌, 是班级精神文化的反映, 而其主体是班风。良好班风的形成, 能使学生自觉地约束自己的思想言行, 抑制和排挤不符合班级利益的各种行为, 不良风气的袭扰, 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因此, 在班级管理中, 本着公正、公平的心态对待班级每一位学生, 从中让学生理解和尊重每一位教师, 让学生在遇到困难时, 感受到你的关心和爱护, 让他在你的关心和爱护下快乐成长。

五、线束语

班主任在工作中, 在生活中要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增强学生对社会, 对生活的认识; 在教育中要注重情感陶冶, 行为引导, 注重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在把握知识技能的同时, 注重了开放性评价, 变传统的只注重认知的教育活动为现代素质教育要求, 尊重学生主体意识, 塑造学生完整人格。

参考文献

[1]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M].漓江出版社, 2008.

教育的底线是尊重学生的人格 篇5

09年在网络上出现一个题为《沈阳市165中学女教师英语课上打女学生》的视频。在视频中,一位女老师因不满学生在课堂上顶撞她而狂扇女学生耳光。此视频发表后,被网友转至各大论坛社区,引起网友热议。事后学校对这名女教师进行了严厉处分,不仅记为行政大过,还将其降职一级。随后165中学所在的沈河教育局已经批准了学校提出的处分请求,这名教师已经被校方开除,并责令调离教育岗位,今后不再从事教师职业。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研究人格理论的心理学家所倡导的主要观点之一,就是人格的基础是自尊和自信。但自尊、自信不是单凭自己建立起来的,而更多的是要依靠、参照外部的评价才能逐步建立起来。对于尚在发展成熟过程中的中、小学生,尤其如此。外部评价主要来自教师和家长,其中教师评价对学生的影响最大。教师的评价可能是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也可能从对一件事情的处理中体现出来,这些不同形式的外部评价会内化为学生的自我评价。

在孟繁华主编的《赏识你的学生》(海南出版社出版)中,记录着这样一件事:有一个高中学生,每天5点半起床,6点多上学,吃完晚饭就做作业,一直熬到深夜。可是有一天,女孩子突然对她的父亲说:“我的数学教师说我没有数学脑子!”父亲听了怒火中烧,但又默然无语。直到有一天女儿对父亲说:“爸,我厌学了„„”于是震惊的父亲给女儿换了一个教育环境。女儿第一次接触法语,她的法语老师就赞扬她很有语言天赋:数学老师也称她能“优雅且能创造性地解决数学难题”;更令人吃惊的是,她的英文老师居然在她的推荐信上这样写道:“我以性命担保她行。对此,一秒钟都不应该怀疑。”指导老师则写道:“请再给我们20个斯蒂芬这样的学生!”这些赞扬就像是兴奋剂让女儿自信得令父亲感到陌生,一些父亲原来从未发现的特质开始在她身上呈现出来。

对同一个学生的不同的评价引发了学生迥异的心理感受,产生了绝然不同的教育效果。显然,新环境中教师的尊重与赏识给了学生一种暗示,触发了学生的心灵震动,维护了她的自尊,重建了她的自信。我们常常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夸”就是对人格尊严的一种维护。我国的新课程评价理念中对于学生的评价提倡以激励为主的原则,提倡要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但在我们的日常教育教学中,却存在着诸如说学生“没有数学脑子”、“笨死了”那样的许许多多不尊重学生人格尊严的现象。这里有一个这样的案例:

某校的公开课赢得了前来听课的老师的赞许,但是公开课背后的细节却让人吃惊。为了展示学校的教学质量,保全学校的声誉,该校对参加公开课的学生进行严格筛选,他们挑出了40个“好学生”到大教室的公开课上去尽情表演,而却给其他的29名盼望上公开课的“差生”布置了当堂完成的书面作业,留在原教室里自习。这样的做法其实并非仅有。这样的学校或教师也许只想到了所谓的“教学效果”,如果稍微考虑一下被“剔除”出去的学生的愿望和权利,尊重一点他们的自尊,赋予他们一点自信,真正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恰恰能从他们身上充分体现出来。

如果这是一件不太出奇的个案,我们还可以举一个比较极端的案例。某校独出心裁,设计了一个名为“体验人生百态,把握自我命运”的奇特教育活动:根据每个学生的表现打分,按分数将学生分为“上士”、“中士”、“下士”三个级别;上士可享受三菜一汤的午餐和一杯象征身份的红酒,中士则只有两菜一汤,下士不仅要服侍上士吃饭,还要等上士吃完离开后,把上士用过的餐具洗刷干净才能吃饭。

这种错误的教育行为对学生人格、自尊、自信的伤害程度是可想而知的,而且,从更深层次上考虑,它还进一步削弱了我们本来就薄弱的公民教育,给民主意识的培养遮上了阴影,设置了障碍。中、小学生敏感而脆弱,他们需要鼓励与喝彩,渴望重视与关心。如果他们总是被笼罩在轻视、孤立、指责的境遇中,他们就不容易看到自己的优点,而往往认为自己一无是处,前途暗淡,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恶性的心理定势,驱使他们逐渐走向颓废,丧失做人的自尊和自信。如果他们接受的常常是恶性刺激,不是冷嘲热讽就是歧视、孤立,甚至被按照成绩列为下等人,受到不平等待遇,这样就更容易在他们心里留下难以摆脱的自卑沮丧心境。事实上每一个学生都有值得欣赏的闪光点,都有极强的可塑性,而却恰恰因为我们的一些教师没有学会欣赏而断送了他们本来美好的前程。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教授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至少有8种不同类型的智能:言语、音乐、逻辑、视觉、运动、自知、交往、自然观察。在他看来,“谁比谁聪明的结论是不正确的,只能说谁是能够更好地开发自身智能的人”。他认为:我们每个人都具备所有这8种(或许更多)智能,但我们每个人处理事情却有着迥然不同的风格和结果;这是因为各类智能综合起来的比例和方法不一样。虽然这与遗传因素有关,但也会受到外部环境中的教育和个人所给予的刺激的很大影响。正如我们很难区分丘吉尔、莫扎特、爱因斯坦、毕加索、乔丹、姚明、柏拉图谁更聪明一样,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智能优势,有各自的学习方法和特点。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学校里其实并不存在优生和差生之别,全体学生本来就都是具有自己的智能特征、学习类型和发展方向的可造就的人才,所有的学生都可以通过适当的教育和训练获得智能的最佳发挥和提高。作为一位合格的人民教师,必须摒弃那种以智力测验标准和学科考试成绩为惟一考核依据的僵化、机械的评价方式,而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努力设法采取多元化评价,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发掘他们的智慧潜能,促使他们获得充分发展。

怎样尊重、欣赏我们的学生?我觉得,一个优秀称职的教师,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颗真诚、热爱、赏识学生的心。在年年月月、朝朝暮暮的师生相处中,细心地去发现学生的智能优势和潜在能力,人微地关注学生的生命进程。

一.诚心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做过一次这样的实验:

他和助手来到一所学校,声称要进行一个“未来发展趋势测验”,并煞有介事地以赞赏的口吻,将一份“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交给了校长和相关教师,叮嘱他们务必要保密,以免影响实验的正确性。其实他撒了一个“权威性谎言”,因为名单上的学生根本就是随机挑选出来的。一年后,奇迹出现了,凡是上了名单的学生,人人学习成绩都有了较大的进步,且各方面都很优秀。

显然,罗森塔尔的“权威性谎言”使教师深信名单上学生的能力,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对这些学生充满了真诚的信任与期待,使这些学生更加自尊、自信和自强。这就是教育学上的“罗森塔尔效应”。的确,每个学生都是很优秀的,关键是我们的教师能否给予学生真诚的期待。其中要注意克服两种现象:第一,期望指向过于单一。例如总是盯着学生的成绩,成绩不好便_无是处。一位国外教师在评价自己班里的学生时自豪地说:“上帝是公平的,有些孩子学习很聪明,有些孩子脑筋转得快,有的体育出色,有的能歌善舞„„”而我国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表达一般则是:我班某某同学特别聪明,学习成绩特好,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某某特别笨,考试经常不及格,等等。第二,期望值盲目攀高。就发展来看,大多数学生都将成长为普通公民,教师不能刻意地要求每个学生都去追求伟人的成长目标,学生的培养、塑造必须遵循人才成长规律,是小草就让它装饰大地,是参天大树就让它成栋梁之材,最重要的是让每个学生的一生都绽放着灿烂的生命光彩。

二.耐心。

曾听说过这样一则故事:写作课上,老师布置了题目为《梦》的说话作文,让学生们说说自己的“梦”。几个学生发言之后,一个学生举手站起来,怯生生地、但不无诗意地向大家倾诉自己的腹稿:“每当黑夜降临,我总做一个梦,梦见自己变成一只老鼠,偷走„„”但是,他刚说到这儿,就被学生们和老师的哄笑打断了。

转眼几年过去了,昔日那个学生已大学毕业参加了工作。他在给当年的那位语文老师的一封信中,写出了自己当时没有说完的话:我想变成一只老鼠/把冬的光辉偷回/还给迷人的金秋/把夏的鲜花盗去/装扮春天的风流/我想变成一只老鼠/把世间的黑暗统统偷走/哪怕闪电划破云头/哪怕寒风把心刺透/也决不缩回自已伸出的手。

多么奇特的想像呀!在学生童话般的意象中,老鼠也可以是代表真善美的英雄。面对学生的来信,这位语文老师追悔莫及,非常遗憾地说:“如果当时我能多一点耐心,就不会打破这个学生美丽的梦了。”

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我们不少教师身上不也曾不止一次地出现过和那位语文老师一样缺乏足够的耐心与宽容的事情吗? 三.爱心

已故全国特级教师斯霞说:“没有真正的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什么是对学生的真正的爱?爱不是只挂在嘴皮上的空谈,它总是具体地体现在师生之间全程的交往之中,而且更多的表现在对待具体的教育对象个体。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当校长时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校园里开出了一朵特大的玫瑰花,每天都吸引很多学生来看。一天早晨,苏霍姆林斯基看见一个小女孩摘下了这朵玫瑰花,他便问小女孩摘花的原因。小女孩害羞地告诉他,奶奶病得很重,她不相信校园有一朵这么大的玫瑰花,摘下来是想拿回去让奶奶看看自己说得没错。听了小女孩的回答,苏霍姆林斯基的心颤动了,他立即又摘下了两朵玫瑰花,对孩子说:“这一朵是奖给你的,你是一个懂得爱的孩子;这一朵是送给你奶奶的,感谢她养育了你这样好的孩子。”

面对类似的事件,我们的有些老师恐怕早就要大喝一声:“不准摘!”然后是苦口婆心的教育,甚至会对学生进行处分。这种处理方式折射出的教育观与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观是多么的不同!这些教师最大的缺点是整天盯着学生的缺点。他们为了学生更聪明而总说学生笨,为了使学生动作快而总说学生动作慢,为了让学生更细心而总说学生粗心„„有时甚至还揪住学生的缺点不放,“小题大做”、“无限夸张”,让负面情绪构成恶性循环。难道这些老师对学生的“爱”就非要在“恨”中体现吗? 对教师来说,爱“美孩子”容易,而爱“丑孩子”则需要付出加倍的努力,爱“丑孩子”才是对学生真正的爱。著名的瓦拉赫效应就证明了这一点。童年的奥托•瓦拉赫不是一个聪敏的孩子,中学时,尽管能够无数次的认真演练还没弄懂的问题,但仍然难免老师的嫌弃,语文教师说他“难于造就文学之才”,美术教师将他的油画排在全班倒数第一。他是如此“笨拙”,那么多老师都盯住了他的弱点和缺陷,几乎所有的教师都认为他成才无望。但是,化学教师却独独看到了他那做事一丝不苟的态度,认为这正是化学实验的素质而大加肯定。就这样,瓦拉赫的智慧之火一下子就被点燃了,这个公认的“丑孩子”在这位化学教师的眼里竟变成了一个“美孩子”,他果真变成了在化学方面有“远大前程”的高材生,最终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获得了1910年诺贝尔化学奖。

孩子们不需要“哪壶不开提哪壶”的补短教育,而是渴望“哪壶开了提哪壶”的扬长教育。每个孩子身上都深藏着不同的闪光点,教师的天职应该是以欣赏和尊重的慧眼去发现这些闪光点,用爱的无限温暖来点燃这些闪光点;并以这些闪光点为起点,帮助他们成人、成材。

苏霍姆林斯基写过一本书,标题是《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他在书中写道:“我在生活中什么是最主要的呢?我可以毫不犹豫地回答说:爱孩子。”他指出:这种对孩子爱的感情是书本上所学不到的,他取决于教育者真正为孩子们成长而献身的精神;取决于在实际的教育活动中与学生融合为一体,和他们休戚与共、推心置腹。的确是这样,没有对学生的热爱,就不可能取得教育的成功。我们是多么需要重新学会爱孩子啊!大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过:“欣赏之中都富有创造,创造之中也都富有欣赏。”从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教育的任务就是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普遍规律,分析每个学生个体的特殊性,最大限度地发掘、尊重、欣赏每位学生的发展潜能,让它们都能各得其所,将我们的校园创造成“万紫千红,百花齐放”的育人园圃,将每个学生都塑造成能满足未来社会多种人才结构需求的有用人才。

《韩非子·诡使》云:“厚重自尊,谓之长者”,教师懂得尊重自己和尊重别人,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尊重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精华。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就充分体现了对别人的尊重之意。孔子作为儒家之宗师,其师德底线坚守,且思想品质高尚,其育人思想与治国思想──“仁者爱人”都是紧密联系的,其联系的核心就是──尊重。

尊重人格开启心灵发展个性 篇6

一、呵护心灵—— 播撒个性成长的阳光

班级里的每一位学生,都渴望能在充满爱心和信任的环境中成长。因为爱和信任能引出学生内心深藏的天真和优良品质,这种品质逐渐形成、发展才构成了青少年的个性特点。因此教师的爱心和信任对学生健康成长和良好个性的形成是不可少的。

我教过一个学生,他的母亲一早就过世,父亲忙着生计,很少照顾他。缺乏管教与家庭的温暖,使他过早地成熟。他每天像只刺猬,总用敌视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人和事。对人冷漠,也不愿接受别人的帮助。有一次开校运会,喜爱体育的他也报了名,在200米跑步比赛中,他获得第一名,当其他同学把这个好成绩告诉我时,我习惯性地寻找他的身影,当时他正在操场的一边,自己一个人孤单地站着,我向他微笑,并向他竖起了大拇指。他把背影留给了我,可我却细心地发现,他转过头的一刹那,脸上漾起了一抹笑意。我当时心里一动,觉得这会是融化他心中的冰块的那股暖流。于是,校运会结束后,我开了一个小结表彰会,让同学们畅谈这次校运会的收获与感受。感谢他们为集体荣誉付出的努力。同时,特别就这位同学的表现给予充分的肯定。我说:“今天我们都见识了小陈赛场上的英姿,他是我们班的骄傲。我想他今后一定会给我们带来更多意想不到的东西。”一个微笑,一个大拇指,一句话,融冰之路开始了。之后的日子里,我总不忘给他一个肯定的微笑,一句鼓励的话语。渐渐的,他亲近我了,愿意和我谈心了,对班里的事情也热心了起来。特别是体育方面,越来越出色,还被学校选去参加镇的运动会,取得不俗的成绩。有一次他在日记里写到:“老师,你的笑容和鼓励,就像春风温暖着我的心,谢谢您,老师!”他的转变,让我感慨万千。作为教育者,应该呵护学生的心灵,这是一种无形的爱的力量,它往往会产生难以预料的效果。

二、因材施教—— 为学生创造个性发展的平台

教学中,我对学生因材施教。这位学生的美术特别好,我们要给予鼓励,让他努力向上;那位学生的英语特别棒,可以让他做小老师,给他的成长增加一份甜甜的春雨……自信,是一个人成功的基础,善于发现孩子们的闪光点,给孩子们以充分的信心,为其创造发挥亮点的平台,充分挖掘孩子们的潜能。懂得教育,懂得欣赏,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正确引导,使孩子能力提升的同时,健康的个性得到培养。只要我们抱着欣赏的态度去看学生,会发现学生身上那块闪光的金子的。

三、氛围影响——前进中的一股动力

教师应先从自身开始,身教胜于言教,努力构建民主和谐、团结自治的班级氛围。

记得我刚接这个班时,有天我一大早站在教室门口迎接学生。我向学生点头微笑,可只有几个学生会跟我打招呼。当时我没有批评其他学生,而是利用班会课,郑重其事地表扬了那几个有礼貌的学生,并表达我对他们的感谢,感谢他们让我拥有一天的好心情。当时,我看到学生脸上诧异、高兴、若有所思的各种各样的表情。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发现,班里的大部分学生都能热情地向我问好,说实话,我心里暖暖的。小小的赞赏,竟让那么多学生懂得:一句简单的问候,就是一份美好的传递。所以,在后面的班级工作中,我都以及时的肯定赞赏去激励学生。如对专门负责关班级中的门、窗、灯和电风扇的同学,每次当他们一丝不苟地关好门、窗、灯和电风扇时,我总是不失时机地称赞他们是班级的小主人,这样一来,他们的积极性更高了。班级的风气越来越好,集体荣誉感越来越强,许多良好的习惯也在慢慢养成。当然,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日之功,需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要善于挖掘儿童个性发展的优势,激活竞争细胞,让学生从经常性的教师评价、学生互评中体验快乐,从答对一个问题,完成好一次作业,取得一次进步中获得满足感;善于用鼓励的语言、信任的表情及时地肯定学生,以激发他们的各种学习动机,有步骤地进行养成教育,从点滴做起,潜移默化,求得实效,良好的行为习惯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培养。

尊重人格 篇7

一、教师要树立良好的形象

如果教师思想作风好, 大公无私, 光明正大, 谦虚谨慎;在工作上以身作则, 深入实际, 任劳任怨;在生活作风上, 和蔼可亲, 平易近人, 就在无形中让后进生从心底尊敬他, 乐于接受他的教诲。相反, 如果教师的形象在后进生心目中是印象不好的, 那么教师的任何教育都是无能的。

二、热爱、尊敬、信任后进生

爱生是教育学生的起点和基础, 对学生真挚的充满希望的爱是做教师的起码条件。所有的学生, 无论是先进的, 还是后进的, 能否健康地成长, 与教师对他们的感情有密切关系。教师对后进生更应关心和爱护, 促使他们不断进步。渴望尊重, 渴望信任是人们的一种正常需要, 对于后进生来说, 尊重和信任更是推动其上进的力量。

三、给予学生“闪光”机会, 激发其自律意识

我们教育的对象是人, 人是有思想、有感情的。教育者施加的一切影响, 都必须经受教育者的思考、认可, 才会付诸行动, 产生作用。这就是俗话所说“看书求理, 须令自己胸中点头, 与人说理, 须令人家点头”的道理。因此, 教师要转变后进生的落后观念, 培养他们的自律意识, 不但要把道理融入诱导中, 以理服人, 而且要认真发现并挖掘他们的“闪光点”或“兴奋点”, 因势利导, 力图帮助他们树立改正缺点错误的信心。

四、利用“名人效应”, 激发学生的自信火光

名人效应是巨大的, 教师可以向后进生介绍中外名人在受挫后不气馁, 树立信心最终功成名就的事例, 或者直接邀请周围取得一定成绩的但在成长过程中受到挫折的教师或名校友谈他们的成功之路, 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有例可循, 定能为广大后进生打开一片希望的天空, 使他们走出落后无为的误区。日本文化名人筱田雄次教授认为:“你和别人的成功概率可能都是50%, 如果你自信, 有目标, 你就比别人领先了5%, 一个人身上的潜能大大超出自己的评估, 重要的是充分认识、相信自己, 永远对自己说我行。”

五、真诚期待肯定, 激发“皮克马利翁效应”

皮克马利翁是古希腊神话中的一位雕刻师, 他倾注全部的感情和心血, 精心制作了一个美丽的塑像, 并热切期望雕像能够成活。在他长期的期望中, 雕像竟有了生命, 变成了一位美丽的姑娘。心理学家用这种效应说明, 只要真诚期待和肯定, 就能得到理想的效果。教师在教育转化后进生的过程中, 应特别注意这种效应, 对每一位后进生要倾注出全部的爱, 对他们寄以真诚的期望, 相信定会收到预期的效果。

六、在班集体活动中增强集体意识

后进生往往不合群, 我行我素, 意识不到个人行为会给他人或集体带来影响, 假若增强他们的集体意识, 让他们把自己的行为与集体利益融在一起, 这无疑对后进生的转化会起积极的作用。开展和组织好集体活动, 能激发后进生的积极性, 增强他们的集体意识和责任感, 促其上进。

七、学校、家庭相配合, 形成教育进步的合力气候

教育、转化后进生, 教师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但要充分利用一种氛围, 一种情景, 对后进生进行积极的感染与能动的熏陶。如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班集体这个“大熔炉”, 制定班训, 编写班歌, 组织“一帮一挂钩互助”活动, 以温暖的爱心去帮助后进生, 使他们从孤单反叛中解脱出来。还可经常与家长联系, 给家长传授教育子女的正确方法, 要求家长对子女要“多启发, 少动粗”, 设立必要而有度的赏罚制度, 积极培养后进生明辨事非, 克服困难的意志力。

八、树立打“持久战”的思想

我们明白, 后进生的转化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绝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 他们在转化的过程中会出现许多反复。打后进生转化的持久战, 首先要抓后进生的反复性, 平时注意寻找后进生转化过程屮的进步与滑坡的交接处, 积极探求他们出现反复的周期, 按规律有计划地提醒和帮他们, 使他们很快走出低谷, 继续进步。

教育改革应尊重孩子人格 篇8

在中国,类似这样的教育让许多孩子失去了本应拥有的、也唯有在童年、少年阶段才能体验到的快乐。这实在令人痛心。虽然这样的个案比较极端,但却突出反映了当前教育手段的野蛮化倾向。

更显性的教育手段野蛮化倾向,是以司空见惯的体罚形式呈现,这也是常见报的问题。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发布的《未成年人遭受家庭暴力案件调查与研究报告》显示,不当的教育观念是产生家暴的主要原因,施暴家长多数用教育为体罚等暴力行为开脱。

为了教育,就可以使用暴力?我们的教育何以为“手段野蛮”颁发了许可证?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而不顾及教育方式、方法的科学性,或许才是答案。

没有哪个家长不疼爱孩子,之所以在教育中使用野蛮手段惩罚孩子,是因为他们内心深处对孩子未来的担心与焦虑。为了让孩子在未来的竞争中成为强者——当家长与教师认为自己是出于把孩子教育好的善良目的时,教育中的野蛮手段也就被颁发了道德上的许可证。

许多家长、老师对教育的理解是片面的。教育除了传播知识与技能、促进人的社会化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职责——传递、维持和推进文明。当前,一些传统的教育观念显然与现代文明不合拍。“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等教育格言传达着这样的认知:受苦是通过竞争通往成功的必由之路。这些格言包庇了教育中的野蛮手段,把不成材的责任都归结到被教育者的身上,掩盖了教育者自身存在的问题。

成功与幸福本是互相强化的,只要教育尊重人性法则、遵循科学规律,受教育的过程就会成为幸福人生的组成部分。教育改革,应从尊重每一个孩子的人格开始,杜绝以“出人头地”为目的的野蛮惩罚手段,最大限度地让学习与受教育的过程充满快乐。

上一篇:多媒体应用技术下一篇:消防技术的新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