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创意与创意课堂

2024-07-20

课堂创意与创意课堂(精选十篇)

课堂创意与创意课堂 篇1

设计1:《再别康桥》共七个小节,翔宇集团宝应中学张广银老师采用了“抛锚式教学法”建构课堂。他没有限制学生的思维方向,而是在全篇课文教学中采用两个主问题贯穿始终:“你最喜欢的诗节是什么?”“你感受最深的诗节是哪一节?”重锤重敲,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对哪一节感兴趣,就可以自由地评析这一节,只要有道理,都予以相应的肯定。

设计2:张家港梁丰中学邬建芳老师用散文诗一般的语言,深情诉说自己与《再别康桥》相识、相知的过程,介绍自己读诗、鉴诗、创诗的亲身经历,从而打破了传统上课思路。她引导学生用“朗诵、鉴赏、创作”这三种方法拥有这首诗,教学构思显得大胆又别致。课上分组操练时,她选择鉴赏与创作。学生的表现相当出色,有发自内心的感悟,带给我们心灵的震顫和点点涌现的诗意。

设计3:特级教师韩军老师则是先出示三首古诗,用背古诗和唱古诗导入,让学生来“表演节目”,一下子就营造了一种诗的韵味,并起到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也为进一步探究《再别康桥》埋下了伏笔。此后,韩老师一边带着学生朗读,一边引导学生探究徐志摩的用词,如:为什么用“西天的云彩”,而不说“东方的朝阳”?“漫溯”能不能换成“漫游”?韩老师的这些探究,有些很有价值,如讨论“三次写草”时,联系到古代送别诗中的“草”的描写。由此,韩老师点出《再别康桥》中有许多古诗的影子。全课以换词法来教学诗歌,而且选择的词语便于学生推敲,很实在。

三位语文教师同课异构教学,触发了我的联想——新颖的教学创意是语文教学的魅力源泉。语文特级教师余映潮曾经说过,创意无限,每一位语文教师都是语文教学的发明家,语文教学的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创意。

一、导入中的创意

于漪老师说:“在课堂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要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课就能把学生牢牢地吸住。”由此可见,语文课上的教学导语设计正是语文教师教学创意的重要内容。一位教师教学《核舟记》一文,课前要求学生准备一张白纸、一支削尖的铅笔、一把直尺。

师:请同学们在白纸上画一个长为2.9厘米,宽为2厘米的长方形。(学生不解其意,但仍认真地绘画。)

师:请在长方形内尽可能大地画一个椭圆。(学生很惊奇,继续画。)

师:请同学们在椭圆形里尽可能大地画一艘小船。注意,要画上船舱,船头要画有三个人,两人站,一人坐,船尾也要画上两个坐着的人……

生:(不安,小声议论。)这么小,怎么画?我的笔尖太粗……

师:画好之后请在船舱上画上四扇窗户……

生:四扇!怎么画?

师:窗户两旁还要写字,右边写“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写“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还有,船头坐的那个人手里还要挂一串念珠……

(除极少数学生还在继续努力地画,大多数学生放下笔,纷纷议论,都说不可能。)

师:我们不能画出来,但是,在明朝有一位杰出的微雕艺术家王叔远,却能够在这么小的一个桃核上面刻出比老师的要求还苛刻、复杂的事物,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课文……

生:《核舟记》!

《核舟记》课堂导入所设置的问题情境具有新异性,语文课让学生画图,这本已十分新鲜。教师进一步要求在极有限的空间里画上如此复杂的内容,使学生似能操作又不能操作,这就激发了学生的认知需要。在后面的学习活动中,学生认真读课文的主动性、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了。

语文教师引导学生切入课文,“导学”点的设计并不仅仅在于课堂教学导语的匠心,透过课文的艺术美,教师引导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课文,以收到“纲举目张”的课文欣赏与学习效果,这也是一种创意,教学创意往往尽显语文教师的教学功力。

二、教学环节中的“金点子”

在相关教学环节中,组织学生参加创意性的学习活动,往往能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例如,胡明道老师在教学文言课文、清代小说家蒲松龄先生《狼》一课时,要求学生通过自主和合作阅读理解,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师:请同学们拿起书和笔,自己默默地读,遇到不懂的地方标上记号。

接下来,学生们互相讨论疑难,教师分小组布置任务,每6人负责一个自然段。大家要完成两项任务:一是理解疑难的句子,二是说出本小组解决疑难的绝招。

学生分小组讨论。约五分钟后,教师让第一组的一名学生翻译,另一名学生指出:“我们的绝招就是加一个字把古文变成现代文。”

第二组:甲翻译。乙:有两个绝招,一是联系上下文理解,二是参考注释。

第三组:甲翻译。师插问:请回答我几个问题,哪里是“放下”“拿”“互相看着”?学生一一回答。师:我们试试“眈眈相向”。师生表演。乙:绝招就是根据注释和所在语境加以推断。

第四组:甲翻译。师问:什么叫“暴起”?你们的办法是不是就在这里呀?乙:我们的方法就是古今不同意义的词要注意辨别。

第五组:甲翻译。师问:“断其股”是什么意思?“股”到底是大腿还是屁股?生答:“是大腿。”乙:我们的经验就是把以前学过的古文知识用上。

第六组:甲翻译。师问:“罢了”在哪里?生答:是“耳”。乙:我们根据“亦……而……”,确定它是“虽然……但是……”的转折关系。

胡明道老师以让学生自主学习并提炼绝招的方法,收到了既扫除知识障碍,又提炼和发现学习规律的作用。通过找“绝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大为激发,课堂由此变得鲜活、生动起来。

想象与创意》课堂教学实录 篇2

教材选自义务教育新课程冀版实验教材第十四册第二课

今天的天气格外晴朗,我的心情也格外舒畅,似有天意,看来今天一切会很顺利。的确,今天我有一件重要的事要办,几天来我精心准备的一节课就要试讲。说实在的,尽管我准备得已很充分,甚至连服饰也特意进行了挑选,但心情仍然有点紧张,因为我心里太想取得成功了,同时又担心学生的配合程度。但愿一切顺利。

“铃……”上课了,我精神饱满地走上讲台,看着学生们期待的目光,我一下增加了许多信心。按照我的设计,先拿出准备好的一块泡沫塑料板,向学生展示:

“同学们看,我手中的这块泡沫塑料板是什么形状的?” “正方形。”

“那么我现在可以给它一些变化,再看它会是什么?”

于是,我拿起壁纸刀随意刻成了一条鱼的形状,又刻成了一只鸟的形状,学生都准确地说出了它们变化后的形状,看来学生们很有兴趣。我觉得开头还不错,心里稳定了许多。于是,我不失时机地总结出:

“其实我们观察事物的面貌从形状、轮廓、结构、材质上就可以判断出它是什么。”

但这并不是目的,只是一个铺垫。我接着说:“同学们都知道,泡沫塑料板是商品包装的废弃物,老师随便用刀子把它刻划几下,就能改变它的形状,成为各种模样。其实,不是老师有魔法,而是我们的想象太丰富。人的想象力实在是了不得,它能使平凡的、普通的、甚至是废弃物变成有价值的东西,还可以是艺术品。像同学们用蛋壳、布头做的贴画,就是利用废弃物变成的艺术创作作品。有一位艺术家说过:„美术就是变腐朽为神奇。‟其中关键是想象和创意!”

我稍做停顿后继续强调说:“想象是人类思维的一种特殊形式,想象力是人创造力的本源之一,丰富的想象力是科学发明和艺术创作的基础,而创意是指一种巧妙的构思,是画面的灵魂。”学生似乎明白了什么,同时更加期待着下文。

“下面我们来欣赏几幅精妙的想象与创意作品。”我按照设计的第二个环节----“欣赏分析作品”出示多媒体课件毕加索的《公牛头》,学生一下子兴奋起来,我问:“这是什么形象?”

学生立刻答到:“牛头”。

“你能看出是用什么组成的吗?”我紧接着问。

同学们一边仔细观察,一边嘁嘁喳喳地小声议论起来。

赵利厅,这个小机灵鬼“噌”地一下站起来说:“是自行车的车把和车座。”“对,是车把和车座。”其它的学生也附和着说。“非常正确!这一件作品就是用旧自行车的车把和车座组合成的,名叫《公牛头》,作者是西班牙著名艺术家毕加索”。当我介绍完这件作品的背景时,学生们恍然大悟,不由得“噢”了一声,有的甚至说:“怨不得呢,原来是大师的杰作。”

学生们的表现给我的感觉是:只有大师才能创作出这样的作品,我们普通人怎么能行呢?应该及时引导一下,打消他们这种心理。我说:“自行车我们非常熟悉,天天见,天天骑,但是我们却想不到车把和车座组合在一起会像牛头,或者是发现了,但没有把它当成艺术品去看待,其实我们和艺术家就差这一点。”学生们没有说话,都看着我,若有所思,从他们的眼睛中我能看出他们似乎已经明白我的意思。

这样,当我出示多媒体课件《“一家人”椅》时,学生们虽然感到惊讶,但没有出现刚才的情况,只是为这件作品的奇思妙想发出由衷的赞叹:竟然把椅子腿仿照人腿的动作来设计,太不可思议了!有意思!

我趁势迎合,说:“这套椅子采用拟人化的艺术手法,把椅子腿仿照人腿的不同动作和姿态来设计,很风趣,也很幽默,你能道他们在干什么吗?? 学生有的说在休息聊天,有的说在开会,有的说在聚会,有的说是一家人在过团圆年,其中史建霏说他们中有男有女时,我很惊讶,因为我选这件作品的目的是启发学生的想象,体会艺术家是怎样利用日常生活用品进行创意的,其他方面我并没注意太多,没想到他竟能看出性别。于是我问他:“你是怎么判断出他们的性别的?”他说:“动作和姿势”,他指着左边第二个说是男的,右边第三个是女的,进一步陈述了理由。受他的启发,下面学生马上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课堂气氛立即活跃起来。

“左边三个全是男的。”高建苗说。李静说:“右边第一、第二个也是女的。”

王丽宏说:“她肯定穿着裙子(手指右边第三个),而且特别腼腆,一定是个淑女。”

她的回答引起一片笑声,我也吃了一惊,她竟然能想象出穿着的衣服并且还能判断出性格来,这是我完全没有料到的,学生竟有如此的观察力和想象力,真让人刮目相看!先前的担心看来真是多余,我内心感激学生们的出色表现。谁说我们的学生小,太幼稚,没有想象力?只是我们的教育模式束缚了他们的天赋条件,束缚了他们的发挥,只要有适合他们发展的空间,他们都是天才!

赵璇:“那个肯定穿着牛仔服。”

“那个肯定是个大大咧咧、不拘小节的人。”韩志帆说。

课堂气氛更加热烈、学生更加活跃、回答更加踊跃起来。我也被感染了。我充满激情的说:“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想象力太丰富了,从椅腿的动作和姿态上就能判断出他们的性别,而且还能判断出他们的性格特点,真厉害!这说明我们在描绘人物时除了面部能表现人物性别、性格外,还可以通过动作和姿态来表现。那么,同学们想想,艺术家如果没有超出常规的想象力和独特的创意,能创作出这组风趣的艺术品吗?”

“不能”,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 “所以丰富的想象力是艺术创作的基础,创意是画面的灵魂。”我又一遍强调出这句话,许多学生频频点头,看来他们已经认识到想象与创意的重要性了。

接着我出示多媒体课件:《弹琴的杯子》和《钓鱼杯》,这是教材中的两幅作品,用它引导学生认识这节课的想象与创意是利用事物之间的各种关系如:角度关系、上下关系、摆放关系、开合关系等来进行的。我说:“杯和盘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生活用品,我们看一看这两套杯盘的图案设计,和我们常见的类似吗?说一说你的感觉?”

学生们仔细观察了一会,很多人急不可耐地举手回答。

袁丹丹说:“图案设计和我们常见的不太一样,我们常见配套的杯盘,杯子和盘子图案是一样的,而这一套,杯上画手,盘子上画键盘,有一种立体感。”她边说边用手模仿杯往盘子上扣。

“有一种动感,” “更配套了。”

“想象太奇特了。”其他学生积极地补充了许多自己的感受。

“非常好,作者就是利用杯和盘的依附连带关系巧妙地设计出了一种立体感。还有书上的那几把椅子,是利用椅背和椅座的角度关系来设计的,更生动、更有趣了。”我也顺势补充解释了教材中的图片。

“下面我们再来欣赏一幅作品。”我出示了多媒体课件:《火焰杯》,学生们的眼睛一亮,我介绍到:“这是我们学校上届学生的作品,你们感觉怎么样?”“不错!”学生们答道,同时眼睛里流露出惊喜。同龄人的作品让他们感到亲切,也让他们感动,更容易打动他们,也更容易引起他们的共鸣。

“我们来欣赏欣赏她的创意设计。”我说。

王珍妮说:“杯上画火焰,盘子上画木柴。整体构成了一堆熊熊燃烧的火焰。” “能让你产生什么感觉?”我问。

“温暖。”不等他回答,张海波迫不及待的说。其他学生也纷纷抢着说:光明、热烈、热情、希望…… “王珍妮你呢?让你产生什么感觉?” “我感觉像冬天里的一把火。”王珍妮说。

“这让我想起了一首老歌,费翔的《冬天里的一把火》。我轻轻的哼唱了一句:你就像那冬天里的一把火,”唱完我笑了,学生也笑了,我们彼此的感觉更亲和了。

乔宇阳接着又回答了一句:“像杯子在燃烧。”我心里一动,教材后面有一课《泥和火的艺术》,正好可以利用起来,我说:“陶瓷本身就是泥和火的艺术,陶器的发明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杯子在燃烧--„泥和火的艺术‟,很好地利用了杯盘的这种上下关系、摆放关系。设计得非常巧妙!”

该让他们试一试了,我出示多媒体课件:《画手的杯与盘》,这也是书上的一幅图片:“这个盘子上画了一双手,这双手究竟要捧起什么?请你在旁边的杯子上设计图形来呼应,我们看看谁的想象与创意最棒!想到你就说出来。”通过这个口头练习让学生体会想象与创意的乐趣,锻炼学生的快速思维能力和反应能力。

武建新说:“杯上画一滴水,手捧一滴水,我们要节约用水。”

“水是生命之源,没有水就没有生命,现在水污染日益严重,水资源严重匮乏已成世界性问题,我们是应该要节约用水。好,请坐。”

王佳佳:“手捧一颗心,奉献一片爱心。”

“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我不由得用歌词拓展了一下。郝朝伟:“手捧一只鸽子,象征和平。”

“和平是人类祈盼已久的主题,是人类共同的愿望。同学们设计的图形不仅创意新颖,而且寓意深刻,等会儿我们把它表现在画面上好吗?”学生们点点头。

“生活中还有许多类似这种关系的搭档,你还能举出例子吗?”我的话音刚落,学生们就踊跃回答起来:书包和书包盖、笔和笔帽、眼镜盒和盒盖、电话和电座、门和门把手……

“同们说得很好,这些事物的连带关系很紧密,怎样利用这种关系设计出丰富、有趣的创意作品,就看你们的想象和智慧了。好!下面你们表现吧,把自己的奇思妙想展示给大家”。

学生们拿出自己的笔、颜料及图画纸,开始构思设计了。他们有的凝神思考,有的互相商量,有的已经动手画上了。不时有学生问我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一一作了解答。构思巧妙的作品我暗记在心,以便讲评欣赏时用。

看看时间已不多了,我把优秀作业收集了起来,准备进行下一环节。

我总结说:“同学们做得都很好,许多同学的作品十分富有新意,下面我们大家一起来欣赏几幅。我们请他们自己来讲一下创意怎么样?”

“好!”学生们异口同声地答到。

我先让文琦上到讲台来,把她的作品放在实物投影仪上调整好,然后让她开始讲解:“我把每家都有而且非常平常的门设计成一棵大树的树干,门把手设计成一只正在向上爬的小虫子,把和门连接的墙画上巨大的树冠,整体看起来就像棵大树。”她介绍完后,有人鼓起了掌,不时发出赞叹。

下一个是王凤龙,当把他的作品往实物投影仪上一放,立刻引起一片惊呼声:“哇,好棒啊!”王凤龙:“我这是个西瓜杯,是利用杯的里外关系来设计的。杯口一看是个西瓜,因为我把花纹画在了里面,杯把成了西瓜藤,杯身添加花纹成了木桶,当你用这个杯喝水的时候,一定能感到西瓜的甘甜。”掌声响起来了,非常热烈,感叹声也响成一片。

我心里也暗自赞叹:“太棒了!” 该王珍妮了,她说:“这是一张可爱的卡通床。外形是小猪,床头是小猪的头,床头上有小猪的眼睛、鼻子、一张微笑的嘴,它们也是床的靠垫,小猪还有几根飘逸的刘海。小猪的身子就是床身,小猪的四条腿就是床腿,小猪的尾巴就是床上柜子的把手,最特殊的是小猪的耳朵,上面可以安床头灯。”热烈的掌声、赞叹声又响了起来,我情不自禁的也跟着鼓起了掌:为他们出色的设计,为他们独特的想象与创意!

最后是王丽宏,她的作品放在实物投影仪上时,学生们的反应并不十分强烈,画面中是一只美丽的蝴蝶,玄机在哪儿呢?大家很疑惑。她说:“我设计的是一件T恤衫。”什么?T恤衫?大家更是不明白了。“它的特别之处就是拉锁是蝴蝶的身子,拉锁头是蝴蝶的头,蝴蝶的触须形成衣领,蝴蝶的花纹形成衣兜,蝴蝶的翅膀正好是衣身,整件衣服就是一只美丽的蝴蝶。”噢,原来是这样!大家恍然大悟,顿时热烈的掌声、赞叹声响成一片,经久不息。此时此刻,语言是苍白的,唯有掌声方能传达出那份感动、那份真情、那份敬佩!真正的艺术家就是他们!

我被深深地感动了!

我充满感情地说:“同学们的掌声已经说明了一切。这几位同学的每一件作品都是那么独具风格、与众不同,创意都是那么新颖、独特,而且都那么富有感染力。如果心中没有美丽的大自然,文琦怎么会把门赋予生命,把绿色留在身边?如果没有一双善于观察生活的眼睛,没有丰富的生活积累,王凤龙怎么能设计出这么别致的西瓜杯?如果不喜欢动物,和动物有很深的动物情结,王珍妮同学怎么会利用床和床头的关系创意出这张可爱的卡通床?哪个女孩不爱幻想,哪个女孩没有梦想,如果没有这种浪漫的情怀,王丽宏同学怎么会创意出美丽的蝴蝶衣?想象是一种美,她可以使思想插上理想的翅膀,可以使生活变得更加美好,可以使人生变得绚丽多姿。”

学生们又自发地鼓起了掌,掌声中我说:“期待着你们有更美妙的创意,也祝愿大家能设计创意出自己美好的生活!”

课结束了,我忽然发现我轻松了许多,收拾讲台时,我不自觉地又拿起“蝴蝶衣”、“小猪床”、还有“火焰杯”,看着它们,我笑了,我真的笑了。

【教学反思】

一看到课题,我马上就想到了《公牛头》这副经典作品,它给人的印象太深刻了,而且具有一定的震撼力,我觉得他的视觉冲击效果可以极大地启发学生的想象。《公牛头》是从材料的选择和组合来启发学生的想象。《而“一家人”椅》则是从巧妙构思、创意来启发学生的想象,有一种幽默和滑稽感,同时又引人思考,由这两幅作品引入新课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而且可以让学生明白想象与创意是来源于生活中普普通通的事物,只是在于人们能否发现并进行创意组合,通过欣赏、分析便会激发起学生的创作热情。

精心策划课堂教学创意与策略创新 篇3

这些直接导致教师会讲不会导,学生会背不会灵活运用等低能短效的问题,这与新课程理念相悖,不利于学生核心能力素养的培养和生成,带给学生的可能是更多的厌烦和负担。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很多,既有客观原因又有主观原因。较为普遍的是教师对教学方法这个关系到培养人才质量的问题重视不够,不能主动深入开展教学法研究,面对新的社会发展形势,教学方法已不是一个战术问题,而是一个战略问题。目前学校时值新优质学校发展培育时期,我们教师必须转变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必须从培养具有核心能力素养人才的高度,以发展的眼光,切实立足于课堂,致力于课堂教学创意和教学策略创新,精心策划每一节课、每一个教学环节,紧紧抓住学生学习需求,实现学生学习能力提升和健康成长的目标。

一、课堂教学创意与策略创新是教学改革的切入点

创意,用作名词时指有创造性的想法、构思等。用作动词时指提出有创造性的想法、构思等。创意是具有新颖性和创造性的想法。课堂教学创意是指教师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的改革、创新,扬弃和突破传统教学方式,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创新,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它原意有三层含义:一是更新;二是创造新的东西;三是改变。

根据创新的三层含义,我们发现并非只有发明创造才是创新,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创意,融合新的元素,配以新的形式,引入活水,注入活力,课堂教学各个环节的有效求变就是教学创新。

为了适应新优质学校对我们提出的新要求,教师就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转变教学观念,增强自己的教学组织能力、教学活动的应变能力,通过对教学现场状态的正确认知,不断地改进和完善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具有与时俱进的创意思维、创意智慧、创新知识和创新能力。教师要在教学之前精心构思教案、取舍角度、勾勒教学思路、优化教学细节、斟酌教学措施等,这些策划都可以称之为教学创意。教师要实现课堂教学创意和教学创新,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提升:①对课程文本的精细研读和深刻体会;②反复认真地斟酌、思考,提炼和修改教学构思过程;③教师的学科素养和课程能量;④具有时代特点的教学理念和与教学内容有关的丰厚资料的支撑;⑤集体研讨;⑥对学情尤其是学生学习需求的精准把握。

二、学生核心素养是教学创意与策略创新的着力点

教学创意和教学创新既体现在教学的整体思路上,又体现在教学过程的细节上。导语的创设、创设问题的提法、教学模块的安排都需要教师下一番工夫。同样一个问题,变换一下角度,就会有独特的创意,就能激发学生思考、探究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备课过于随意或速成,其教学都难以拥有独特的创意。教学创意和创新不是搞花架子,教学创意与创新必须以“有用”为原则。“有用”就是要符合教学规律,切合教学实际,紧贴文本。真正的教学创意,首先考虑的应该是学生的学。所有教学手段,其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为了让学生能有效地学习。

1.能力提升是最有价值的学习

能力伴随学生一生的成长。学生走上社会之后,上学时的分数、荣誉都会成为过往云烟,但能力却表现为一种素养,内化成一种品质,相伴终生。基础教育要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四项基础,即进入高一级学校继续深造的基础、进入社会适应工作的基础、身心健康发展的基础和终身学习的基础。而这些基础离不开的是能力保障。能力需要激励,激励出自创意,创意体现方法,方法保障能力。所有的课堂教学创意和教学策略创新都应该围绕提升学生核心素养能力的方向去努力索求。

2.转变观念是最有效的驱动

教师和学生构成教学活动的两大主体,实行教学民主化和教与学活动的有机统一,依靠师与生、教与学共同合作、协调配合来完成。一方面课堂教学要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与学的关系上,应坚持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有效地学,教学方法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进行的认识和实践活动的途径和方法。从根本上讲,学生获取知识、提升能力、增强素质,须通过学生自身的艰苦努力才能实现,教师不能代替和强制,只能引导、促进。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强调学生参与,积极采用启发式、主体参与式、双主动教学法等,指导学生学会思考、正确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课堂教学要注重过程方法的创意创新—现代信息技术已为知识的存储和获取,提供了非常便捷的方式。灌输式教学已无实际价值。面对正在发展的科学技术,高效的教学比传授知识更能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应用,其核心是使学生掌握主动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方法,引导学生学会思考、掌握科学的方法。

三、精心策划教学环节是教学创意与策略的关键点

教学创意与策略创新是教师在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中提出的具有创造性的教学构想或独具匠心的教学举措。创意的范围非常广泛,涵盖了所有教学环节及教学要素。教学创意与策略创新对于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促进师生对话、捕捉教学机智、提升教育品质等,都具有相当大的实践和指导意义。这就要求教师围绕学生来组织教学活动,作为教师主体,要立足于一个“导”字,而学生主体则要体现一个“动”字,教学就是师生互动共同作用于知识客体、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发生变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才会有创新的火花闪现。

nlc202309081119

1.分步创意课堂教学设计策略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一般可以分解为五个步骤,即导入、展示、讨论、归纳、练习。导入,即创设情境。这是课堂的起点,它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起步阶段要善于设置悬念冲突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引导学生进入积极的学习状态。展示,即明确目标。它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将学习的目的、任务告诉学生,让学生整体了解、把握学习内容,并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讨论,即师生互动。它要求师生之间通过对话、合作、交流、思考、探究,使学生了解知识发生、演变的过程,从中获得体验、感悟。归纳,即建构知识。它要求师生在课堂上对所学的内容进行梳理、提炼、概括、小结,形成知识结构。练习,即反馈巩固。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分层次设计、布置作业,让学生通过练习弥补缺漏,巩固知识。

2.创意创新要从学生的需求出发

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拓展、明确学习任务和问题设置等方面,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实际,尤其是学生的学习心理需求,以满足学生需求为导向,精心策划课堂教学创意与策略创新。教学目标宁可突破一点,也不求包罗万象。教师在备课时必须进行学情分析,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教师对不同层次学生应确定不同的学习任务,即使是相同的教学对象,因时空的变换,其教学任务也会发生变化。要将教学内容与学生活动相结合,特别要注意那些能够促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的内容,善于创意吸引学生参与的情境和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内容上要善于开拓,大胆处理教材,逐步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课堂要让学生知道应该干什么,对即将面临的学习目标心中有数。思维规律告诉我们,创新无不是从问题开始的。注意在教学各个环节创意不同的问题引导,在问题状态下学生的好奇心与怀疑精神得到触发,思维处于兴奋状态,其教学必定是活跃的、开拓的,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对问题的设计就显得至关重要,要把教学任务特别是重点、难点分解成若干问题,上课时通过对问题的分析、解答,将知识的发生过程告诉学生,并引导学生在思维层层推进上感受这个过程,从中得到体验,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形成善于观察、分析、思考的习惯,直至产生顿悟而实现思维的飞跃。

教无定法,课堂教学创意与策略创新也不可能有现成的模式,教师在课堂实践过程中不应该受到某种束缚,由于教学时空、教学情境的不同,以及教学对象和教学风格的差异,所展现的课堂过程和效果也必然是不相同的,这完全取决于教师的课堂教学创意的创造性和针对性。因而,每一位教师对教学的设计必须从整个系统出发来考虑,解决课堂的内部动力问题,把握切入点,找准着力点,抓好关键点,这样才能够使课堂教学富有创意,常中出新,形成教育的良性循环。

丁强,男,1970年8月22日出生,本科学历,1993年参加工作,中共党员,现任无锡市新安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中学化学高级教师,无锡市化学教学能手。参加工作以来,发表论文30余篇,参与多项课题研究。曾先后获得最美江苏教育人,国务院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第七批省市援疆工作先进个人二等功等荣誉。

课堂创意与创意课堂 篇4

一、小学美术学科实际教学存在的不足

当前阶段, 虽然新改革的颁布和实施已经取得一定的教学成效, 但还是有许多美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仍然沿用陈旧的教学模式, 采用一人讲的教学方式, 学生在学习中只是处于一个比较被动尴尬的学习地位。教师在课堂教学什么, 学生就学习什么, 无法充分发挥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学生在沉闷的学习氛围中, 也很难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除此之外, 还有一部分教师经常采用“比赛”的形式来提高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 但是这种竞赛类中的评分、名次为学生的学习带来了诸多的压力。学生往往会因为成绩不理想就认定自身的学习差, 极大地削弱了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课堂学习质量。

二、小学美术课堂创意教学活动设计与实践策略

1.为学生创设积极向上的学习情境, 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师在实际开展创意教学的过程中, 需要为学生创设积极向上的学习情境, 全面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学生的创意思维培养不仅是美术学科教学的重要教学要求, 同时也是美术创意教学的重要物质保障。当前阶段中, 小学生处于思维最活跃的年纪, 教师需要依据学生的这一学习特点, 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自身潜在的学习潜能。愉悦积极的教学氛围无疑是教师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的最适宜的场所。教师在实际教学中, 需要充分重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不断激发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例如, 教师在教学 (改为教授应该会好一些) 哆来咪这一课时, 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播放一段战国时的编钟音乐, 要求学生闭上眼睛一起欣赏优美的编钟乐曲。随后教师出示渐变色的图片。询问学生“想一想它为什么能发出不同的音高, 形成美妙的旋律?”学生在认真思考后回答说:“因为青铜钟的大小渐次变化, 所以敲击不同的音阶产生了优美的旋律。”教师出示七个透明玻璃瓶、水, 并在瓶中随意加入不等量的水, 请学生敲一敲瓶子, 听听声音。并思考如何利用水和瓶子做出能敲出渐次变化的音高。将班级中的七人分为一个学习小组, 进行小组集体讨论后, 看看哪组最快想出一个办法并做好。教师这一做法不仅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 还最大限度地给予了学生的思维和空间上的自由。学生在积极学习的过程中, 潜在学习能力被充分挖掘, 进一步促进了美术学习能力。

2.科学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 计算机网络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将多媒体教学技术应用在课堂教学中, 特别是应用于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在过去传统的教学中, 美术教材中虽然也含有大量的图片教学资源, 但是无法完全满足小学生对美术知识的渴求。教师在运用创意教学的过程中, 可以科学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技术, 可以比较容易地将教材中生硬枯燥的知识转变成为具有吸引性和风趣性的知识。例如, 教师在教学“周末日记”这一节课程时, 课堂上教师可以询问学生, “在一周里你们最喜欢的是哪几天呢?为什么?”“平时, 你们的周末生活是怎样度过的呢?在周末里, 你最喜欢做些什么?”我们来一起看看教材中的他们是怎样度过的?是不是和我们很相似?通过学生对教学课件的观看, 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节课, 我们就来用绘画的方式记录下我们周末生活的美好时光, 好吗?”学生在这种形式下进行学习, 不仅更加深化对知识的理解能力, 自身对教材内容的渴求也得到了真正的满足, 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

综上所述, 小学美术教师需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进行多种多样的创新活动的设计和应用。运用创新教学, 全面培养学生对美术学科的审美能力,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际美术学习能力。学生在创意教学的氛围中, 可以不断提高自身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从根本上提高课堂学习质量。

摘要:小学教育阶段中的美术学科, 不仅可以全面培养学生的实际美术审美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 还是最适宜开展创意教学活动的一门学科。美术美感的培养, 需要从小学生教育阶段就开始。为此, 教师在开展创意教学的过程中, 需要充分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 依据美术教材的实际内容开展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为此, 对于小学美术课堂创意教学活动设计与实践尝试进行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小学美术,创意教学,实践策略

参考文献

创意课堂政治目录2013 篇5

七上

生命P1-2 青春期P3-4 认识自我 P4 情绪 P8-9 基本国情、主要矛盾、根本任务、根本原因、举什

么旗走什么路P126-128 基本路线、改革开放P128-129

民族、一国两制、台湾问题P130-133

基本国策(对外开放、计划生育、保护环境)情趣 P10

诱惑、自我保护 P11-13七下

自尊、虚荣心、尊重他人P17-19 自信、自卑、自负 P19-21 自立 P25 自强 P25 挫折 P29-31 坚强意志 P31

规则、法律、刑法、违法、犯罪 P35-37 法律护我成长 P37-39八上

家、父母 P44-46

母亲节、父亲节、重阳节的日期P 与父母之间的矛盾、逆反心理 P46-47 同侪携手共进P51-53 老师伴我成长P53-54 交往问题的解决方案P58 中华文化、外来文化P59-60 网络上的人际交往P60-61 友好交往礼为先P65-68

竞争、合作、团队精神P68-69

宽容、换位思考、平等、尊重社会和自然P74-76 诚信P76-77八上

人民、公民、权利P81-83 义务P83-84

人身权、人身自由、生命健康权P88-89 人格尊严权(肖像姓名名誉)P89-91 隐私、隐私权P91-92 教育P97-98

财产、遗产、继承权、知识产权P98-99 消费者的权益P100-102 公平、正义P105-108

九全一册

责任、对自己负责P112-114 不言代价与回报P114-115

承担关爱集体、对社会的责任P119-120 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承担过错信守责任P121-122

P139-140

可持续发展战略、资源P144-146

科学技术、科技现状、科教兴国创新精神和能力 P146-149

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传统美德P154-156 传统节日的时间P155 民族精神P157

人民行使权力的方式和国家机关、根本政治制度、依法治国、依法行政、扫黑除恶、民主法治建设P163 宪法P163-164

政治权利、建议权和监督权、国家安全P164-166 三步走、经济制度、根本政治制度P170-171 分配制度、根本原则、共同富裕P171-172 合理消费、经济生活P172-173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先进文化、基本道德规范、发展科技、教育的重要性、思想道德素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之间的关系P177-179 精神文明建设P179-180

最高理想、共同理想、小康、和谐社会P186-188 艰苦奋斗表现为创业精神P188-189 理想P194-195

学习压力、考试焦虑P195-197 选择P197

创意课堂·走近大师 篇6

高迪设计过很多作品,最让人津津乐道的有奎尔公园、米拉公寓、巴特罗公寓、圣家族教堂等。其作品有17项被西班牙列为国家级文物,7项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大师的故事

1852年,高迪出生在离巴塞罗那不远的小城雷乌斯的一户铁匠家庭,是普通手工艺人的孩子。

高迪从小就患有风湿病,因此他不能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大多数时间只能一人独处。他经常安静地坐在那里,观察周围。哪怕一只蜗牛出现在他眼前,他也能静静地观察一整天。性格上,他孤僻内向、不爱交际。学习上,他属于中等,只有在画画的时候特别自信。

高迪出生的那个年代,国王刚刚决定要全面改建巴塞罗那,巴塞罗那变成了一个大工地,富豪们纷纷投入巨资到城市的改建工程中。于是,建筑师这个职业成为了热门职业。巴塞罗那的男孩们都想长大后成为建筑师,并能一举成名。

1870年,高迪进入巴塞罗那建筑学校就读。1877年,高迪为一所大学设计礼堂,这也是他的毕业设计。他的方案出来后,由于太过与众不同,引起很大争议,最后还是被通过了。建筑学校的校长在给高迪颁发毕业证的时候感叹地说:“真不知道我把毕业证书发给了一位天才,还是一个疯子!”

今天,我们一起到来参观一下高迪设计的奎尔公园吧。奎尔公园像一个色彩斑斓的童话世界,不管是石阶、石柱,还是弯曲的石椅,都充满了各式马赛克,色彩灿烂。这些马赛克在阳光下熠熠闪光,马赛克拼成的图案更是让人屏气凝神,久久不愿离去。

今天,我们也一起来做幅马赛克拼贴画吧!

准备材料:

白纸、剪刀、厚卡纸、胶棒、彩色笔等。

操作步骤:

1. 找几支颜色相近的红色画笔,在白纸上不规则地涂满。

2. 用同样的方法制作不同色彩的画纸。

3. 找一张暗色的厚卡纸,把它剪成圆形。

4. 在卡纸上画上你喜欢的小动物。

5. 选一张彩纸,先剪成长条,再剪成一个个小块的正方形,马赛克就做好了。

6. 把这些“马赛克”围着边慢慢粘贴到背景上。

7. 粘的时候,会遇到一些不规格空间,这时,我们需要把“马赛克”修剪一下,再粘贴。

8. 用这个方法把小鸟、树叶、树枝都粘贴满。

9. 最后别忘记做出小鸟的眼睛。我们的马赛克小鸟就做好啦!

课堂创意与创意课堂 篇7

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亲身参与知识掌握的情感, 是唤起他们学习兴趣的关键”。基于上述原理, 教师在平时的“预设与生成”教学中, 可采用多媒体设施预设“视听”情境, 激发学生参与课堂表演、课堂实践的兴趣, 结合教学内容, 生成演绎教学课堂, 活跃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的参与情趣, 打造语文动感课堂!

【教学案例】

例如, 在进行《草船借箭》一文教学时, 我便采用了“多媒体预设情境, 生成演绎课堂”的策略。首先, 在课前, 我预先下载了《三国演义》电视剧中的“草船借箭”片段, 并提前规划好了“视听预设- 兴趣激发- 演绎生成”教学的流程;其次, 在课堂教学实施时, 我先为全班同学播放了视频片段, 由于片段与书本教学内容相关, 大家看的津津有味。此时, 我则趁热打铁, 抛出一些问题“诸葛亮是不是很神?能够预测天气?”、“大家想不想当一回诸葛亮?体会他的神?”……在视听效应的激励下, 全班同学跃跃欲试;再次, 我展现出我的预设想法……“草船借箭大家演”, 这一想法将大家的激情推向巅峰, 大家纷纷举手, 愿意上台一试, 整个课堂氛围异常活跃。

接下来的教学过程变得“顺理成章”, 在我的引导下, 大家“自己动手”, 很快创设了一个临时的草船借箭场景, 通过小组配合, 组成了几个临时的“剧组”, 按照次序上台演绎, 大家各展神通, 有的“剧组”完全按照视频中的流程演绎, 而有的“剧组”则创造性地改编了原有剧本, 演绎了一些新的桥段。总而言之, 围绕“草船借箭”这一教学内容, 大家展开了演绎教学竞赛, “视听预设, 演绎生成”的教学理念完全实现!

二、以精读预设“情感”场景, 生成读写融合教学课堂

情与感是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善于层层渗透的关键要素!脱离了情感内涵的语文课堂教学, 将变得枯燥、乏味, 缺乏人性化。而如何通过情感场景设计, 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场景?很多语文教育工作者都做出了自身的尝试。笔者认为, 借助“预设与生成”教学理念, 教师可将“情感渗透”与“读写教学”融合起来, 在精读课文的过程中, 巧妙地预设“情感”场景, 生成“读写融合”教学课堂, 实现语文教学的一体化, 延伸课堂教学的综合效应。

【教学案例】

例如, 在《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教学中, 我便采用了“精读预设情感场景, 生成读写融合课堂”的策略, 为学生打造了“情意浓浓”的课堂氛围。

首先, 我提出问题:“作为我国建筑史中的奇葩, 圆明园流失在历史长河中?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请大家略带情感, 精读课文”。

(大家开始精读课文)

其次, 当全班同学完成精读后, 我又提出情感引导性问题:“谁能告诉我, 读完这篇课文后的感受?”大家开始了热烈的探讨:“我的心情很沉重!甚至有些压抑!”、“落后就要挨打, 自强才能生存!”、“清政府的腐败懦弱, 让圆明园被付之一炬”……大家的热烈探究, 使我感受到:我的情感预设起到了效果, 于是, 我趁热打铁, 提出新的要求:“假设圆明园没有被毁灭, 你们的心情又会怎么样呢?请大家重新齐读原文的第二、三自然段!”

再次, 当全班同学完成二次精读后, 我说道:“阅读完后, 大家有没有一种想用手中的笔抒发情绪的冲动?”在连续的精读预设下, 全班同学摩拳擦掌:“我要用笔痛斥八国联军的罪恶!”、“我要用笔歌颂我们祖国今日的富强!”显然, 通过精读预设场景, 大家的思想都得到升华, “预设精读”-“读写生成”的教学规划条件已经成熟, 于是, 我提出教学生成目标:“请大家结合《圆明园的毁灭》一文, 写一篇抒发自我情感的文章!”

在上述教学案例中, 教师以“精读”作为情感场景预设的铺垫, 通过层层诱导, 将全班同学的爱国主义情感完全激发起来, 在此基础上, 顺势生成了“读写融合”教学场景, 强化了学生语文学习技能的锻炼, 在情意浓浓的课堂氛围中, 孩子们获得了语文学习的灵感!

三、以设问预设“思维”场景, 生成自主探究课外平台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疑问本身就是一种学生求知欲望激发的刺激物”。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 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的特征。因此, 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 教师可充分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 预设“问题场景”、“思维场景”, 并将其延伸、拓展至课外, 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教学案例】

例如, 在《草原》一文的教学中, 我将预设场景放在了课程结束前, 以连续性的疑问, 预设了“思维”场景, 并将相应的教学拓展至课外。

首先, 当完成课文教学后, 我提出问题:“学完《草原》后, 大家对草原有什么印象?”、“我们国家有哪些大草原?”、“你想去看草原碧蓝的天, 绿油油的草吗?”……上述问题的答案无法在书本上找到, 反而激发了学生们对草原的心向神往。

其次, 学生们无法解决上述问题, 便将问题抛回给了我。“老师, 我们没去过草原, 如何才能欣赏草原的美景呢?”、“老师, 给我们出个主意吧!”学生们的问题使我意识到, 我的“疑问预设”起到的效果, 于是, 我趁机给出了建议:“既然大家对草原如此向往, 回家后, 大家勤动手, 多动脑, 利用网络收集一些关于草原的资料, 明天交给我吧!做的好的同学会有奖励哦!”

许诺的奖励, 再一次调动了学生们的积极性, 而“课后网络探究”场景也顺势生成。次日, 同学们搜集的关于草原的资料便呈现在我的办公桌上, 有图片的、有文字的、还有图文并茂的!异常精彩!

上述案例证实, 在语文教学中, “预设与生成”的设计不应仅局限于课堂, 还可拓展至课外, “课内预设, 课外生成”交替融合体现了语文“教学做合一”的理念, 真正展现了语文学习“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

四、结束语

预设与生成是一种高效的教学策略。本文论述了一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教学的经验, 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效应。而本文的研究也证实:一个科学、合理的预设与生成教学设计, 能够提升语文教学的质量, 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语文学习的快乐!

参考文献

[1]林海华.充分关注语文课堂的“预设”与“生成”[J].教育科研论坛, 2008 (6) .

课堂创意与创意课堂 篇8

关键词:图形创意,点爆式,课堂教学

一、“点爆式”方法下的图形创意课堂教学

“图形创意”课程是笔者所在的本科院校广告学专业培养计划中设置的一门专业模块课, 隶属于平面广告类, 目前被安排在大二学年第一学期, 跟它直接关联的先修课程是大一学年开设的广告策划与创意。后者为前者奠定了思维和创意相关理论的学习和技能的训练。“图形创意”课程正式开设已经有4 年时间, 但在前3 年是被作为一部分知识点安排在平面广告设计的专业课中。由于该专业的生源是普通高校的文科统招生而非艺术类特招, 所以学生普遍缺乏美术功底, 他们在图形创意的艺术表现方面较有难度。另一个难处就是他们还没有养成将思维的创意转化为图形表现的习惯。也就是说, 在之前的广告策划与创意课程的学习中, 更侧重于培养他们如何利用逻辑思维、形象思维, 表述一个完整清晰的策划创意点子的能力, 而图形创意注重的是如何利用视觉艺术思维, 借助最少的图形语言把创意的点定格在事情发展的高潮上。

根据上述的专业和生源背景, 笔者选择林家阳著的《图形创意》一书作为本课程的教材。一方面是因为他是国内图形创意教学的第一人, 在德国专攻该领域6 年后, 于1997 年率先在无锡轻工大学进行图形创意的教学尝试, 至今已形成了较为全面系统的教学体系, 被国内各大院校广为推广[1]。另一方面的原因是该教材通俗易懂, 教学内容和教学思路的设计简单明了, 对图形创意思维和创意手法的传达都较符合广告学专业学生来学习。但是几年下来发现, 学生们对于图形创意方法掌握的熟练程度、创意思维的突破程度、完成比赛作品的满意程度离预期的差距都不小。后来, 笔者运用了“点爆式”的教学模式, 对课堂进行了改革, 一年下来, 明显感觉到学生的创意激情被点燃, 创造性思维被打开。这样, 好作品自然也就产生了, 在好创意与好作品之间形成了良性的循环。

“点爆式”教学, 即借助于点爆图形创意思维雷点的思路, 把课堂教学内容设计成案例导入、提问、启发、互动、头脑风暴、演示六个环节, 它们依次构成了点爆过程中的布雷、引火、点火、等爆、爆炸、收场六个步骤。这里每一环都有可能直接或间接地“点爆”学生的创意思维, 而不是常见的只在头脑风暴阶段才产生创意。点爆的导火索是贯穿整个课堂丰富性的教学内容的设计, 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手段的使用。不论是内容、方法还是手段, 尽可能以图形为载体的形式去呈现。比如教学手段中关于扁平化设计风格教学课件的演示, 在线icon类网络资源的使用, 都是直接以简约图形的视觉化呈现作为“点爆”的导火索。通过这样的精心布置, 学生的视网膜和大脑皮层逐渐被简约图形所刺激, 他们会有意识地从周围充斥的信息中选择图形的信息, 观察它们的造型, 思考造型的突破点, 从而激发大脑完成体验性的主动学习, 这比没有进行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之前, 完全依赖意志力和专注力进行学习的做法更自由, 更放松, 更有利于创意思维的点爆[2]。最终学生发现, 被频频点爆后的思维不再受限, 图形的表现也迎刃而解了。

二、 图形创意思维“点爆”的教学设计

(一) 去庸化俗, 拒做闷声雷

广告学专业学生从文字表述进入图形表现这一阶段, 大多会受限于创意思维的产生和创意图形的设计, 即使有好创意, 也会苦于无法抓住造型的点而失去作品。再加上大量优秀的图形创意作品并未作为视觉经验的积累存在于大脑中, 他们在创作时很容易满足于常规思路常见图形的使用, 创意的立意不高, 后期的标题和文案再出色也会影响作品的视觉表现和内涵传递。久而久之, 这种创意思路蔓延至整个班级, 思维撞车现象屡屡发生。为了捕捉思维的闪光点, 教师在课堂上的案例导入和启发阶段, 就要培养学生主动区别创意点普通与否的能力, 一旦触及立即掉头, 转向他处。要尽量少利用灵感思维, 多利用视觉艺术思维, 去观察、体验、分析捕捉到的新颖的创意思路和图形造型, 然后再选择性地对其进行造型的提炼和加工, 完成具有一定审美意象的艺术形象。以图形创意训练中常见的条形码为例, 创意依赖于对条形码造型关于形态、粗细、长短、间隔、位置、虚实和主题的思考, 点爆创意思维的做法是撷取其中的“虚实”一项, 挖掘图形中“虚”的形态部分, 比如光线、风声、口气、网速等, 用条形码的“实”线条去替换。此外, 再结合形象的造型特征和内涵传达, 着重对条形码的编码进行二次排列, 以符合图形与条形码的关联性、设计要素与条形码的合体性、图形的局部代替与完整性和设计条形码编码的排列性的设计特点。通过创意思维去庸化俗的牵引和训练, 让学生逐渐养成拒做创意“闷声雷”的意识。

(二) 案例尝鲜, 轰出惊天雷

林家阳《图形创意》的教材中采用的案例是生活中常见的三元素、眼球、手指、铅笔、火柴盒、螺钉、水、火、鸭子、鞋子等视觉形象。如果照搬展开, 学生将难以跳出思维的局限。“点爆”创意思维设计的做法是选择网上较为流行, 并产生一定传播影响力的案例。以视觉化想象的知识点为例, 选择Flychelangelo苍蝇创作艺术作为教学案例, 并在课堂伊始用“007”影片片头的动画设计推出本课的主角——苍蝇。这种新颖带有网络模仿特点又兼具创意的出场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对课程的关注度与兴趣度, 课堂的活跃气氛也由此铺垫展开。教师接着乘兴提出本次课堂的教学目的, 利用苍蝇的姿态, 设定场景, 交代故事, 考量学生对于想象力、创造力和表现力的掌握。场景的设定要求参考自己喜欢的电影海报, 海报的设计要满足风格简洁、形象突出、动作具有标志性、画面具有场景性的特征。从案例导入到交代教学目的, 尤其是“自己喜欢的电影海报”的设定, 让学生带着学习热情和爱的驱动及时投入到资料的搜集和提炼中。在接下来的过程中, 教师只需把握好课堂的节奏, 就会收获一个个创意的轰天雷。在这个点爆思维的设计中, 学生实现了教学参与主体性的突破, 完成的作品投入度更高, 表现力更出色。这种方法实际上是教师利用了弗洛姆爱的艺术中关于尊重和理解的心理, 尊重了个体的独特性, 又理解了个体表达作品的用心[3]。

(三) 头脑风暴, 激发连环雷

“头脑风暴”是就某一话题激发集体展开多角度创造性想法的思维方法。在“点爆”创意思维设计的实施中, 主要将该方法用于前期图形创意思维的训练中, 目的是提倡学生在自由的环境下尽可能多地诞生创造性的想法。教师要求学生从图形的角度去表述创意, 并满足思维创造的新颖性、观察角度的独特性、塑造形象的完整性和作品内涵的隽永性四个特点。整个过程中, 教师不对所有的作品展开评判, 但是学生在听取别人的表述后会在内心加以比较, 并思考是否能激发新的创意。在创意表述的人选上, 教师先允许创造性较强的同学起来回答。等整个头脑风暴的氛围被带动后, 再有意识地将风暴引向其他人, 意图是让支配型人格的学生把创意表述的控制权分散给其他人, 吸引所有人都参与进来, 让先爆带动后爆, 激发创意的连环雷。教师在记录这些创意时, 会对初具平面海报作品的图形创意加以鼓励, 以引导学生慢慢养成作品意识、比稿意识的习惯, 培养广告学的专业素养。

(四) 同台演示, 迸发并蒂雷

进入到图形创意方法的学习阶段, 课程大概已过三分之一, 学生的创意思维、图形表现都较之前有了一定的进步。如何在课堂尾声的总结环节把同学们的个性化优秀作品、典型化推敲作品分享给大家, 是引发进一步的“点爆”创意思维高潮的关键所在, 想法的碰撞, 迸发了创意的并蒂之雷。教师通过观察精心挑选三到四组这两大作品类型上台。由于作品类型本身特点不同, 教师评价的目的也不同。前者通过欣赏点燃大家创作同类主题的激情, 后者通过评析完善作品在立意、形象方面的表达。同台演示, 不同目的, 避免作品比较带来尴尬, 但强化了课堂内容反馈的立体性。以过悬崖的视觉想象为例, 如何让画中人物通过想象性的条件渡过悬崖, 一组个性化优秀作品选择了名画中形象的创意, 有画中人物化身玛格丽特作品中的礼服男子漂浮过去、置身梵高星夜的漩涡背景踩着星云过去、借由达利记忆的永恒中的软体钟表形象溜下来、被恐惧吓到变身蒙克呐喊中的人物形象闪过去, 等等。在名画主题创意的激发下, 荧幕超级英雄系列、诸子百家系列、西游记系列、奥运体育图标系列等创意就由此诞生了。

(五) 在线课程, 挖掘后劲雷

课堂通过多种方法和形式“点爆”学生的创意思维后, 发现一次90 分钟的时间安排远远不够, 即便是同台演示, 也有可能会疏漏一些创意。为了营造创意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效果, 笔者还开辟了在线课程, 把课堂上安排不下的知识点、网络上最新的图形创意优秀作品、同学们第二课堂完成的优秀作品通过图文的形式发布出来。要求学生注册账号登录留言点评作品, 只有观点言之有理、思路清晰、语言准确的点评才能酌情获得课程的额外加分, 总分不超过10 分。从教师的角度讲, 这种反馈式的交流延伸了课堂, 读到了他们关注社会、了解社会、热爱生活、体验生活的态度和价值观。对学生来讲, 给了他们更多公平、公正地展示作品的机会, 也让他们在图形创意的学习过程中学会用批判性的思维去看待作品。对于双方而言, 都可以通过这个渠道看到很多具有后劲的创意之雷被“点爆”, 这有利于挖掘更多好苗子, 参与项目、比赛等教学实践。

三、“点爆式”图形创意课堂教学带来的思考

通过“点爆式”图形创意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 学生的创意思维之雷被一次又一次地“点爆”, 作品完成也变得轻易。这不仅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而且很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但还有几点是值得思考的, 也值得笔者在其它的创意实践类课程中借鉴。

首先, “点爆”创意思维多样化对图形表现产生的促进。这是一个相互的过程, 创意思维多样化的实施在前, 图形表现在后。创意思维越是多样化, 通过体验式、互动式、现代式的设置, 思维点爆的可能性就越大。加强对图形表现的关注有助于拓宽创意思维开放的维度。

其次, 建立一个课堂创意的鼓励机制。对于同学们的创意应该抛弃否定的思想, 先给予肯定, 然后再告诉他们如果这样修改可能会更好。给非支配型性格的学生上课以必要的引导, 给他们阐述自己创意观点的空间。应设置一些课堂的加分项目, 把这些加分变成明确的鼓励行为。

再次, 分享并评价大家的创意作品。对于需要提交作品的课程来说, 不管是在第一课堂还是第二课堂, 都要让学生们看得到这些作品, 并提供一个正式透明的点评渠道。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对于课程的付出, 获得了大家的肯定;即使还需要修改, 也会花时间和精力把作品处理得更加完美。

参考文献

[1]林家阳.图形创意·前言[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 1999:5.

[2][美]德克森.认知设计——提升学习体验的艺术[M].简驾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3:97.

实施创意教学构建高效课堂 篇9

一、切入角度要巧妙新颖

巧妙、新颖、准确的切入, 能紧紧牵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兴奋点, 激起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互动共鸣。新颖的切入主要体现在“角度”二字。因为角度准确而独特, 新颖而与众不同, 便能彰显个性, 抓住学生的求知心里, 就有了“创意”。如在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学语文教育研讨会上, 王君老师执教《我的叔叔于勒》一课时, 她是这样切入的:“《我的叔叔于勒》是一篇小说, 你觉得莫泊桑这个故事当中有没有破绽?一封被菲利普家一直供着的信, 你觉得有问题没有?”这样的切入, 就一改以往从理清故事情节“盼于勒———见于勒———躲于勒”入手的传统教学, 从质疑故事一个情节的角度出发, 吸引学生去找问题、读课文, 学生的兴趣自然燃起, 角度新颖、巧妙, 设计富有新意, 这一创意也就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手段要实在有效

指导学生学语文, 目的是让学生增长知识、提升能力、陶冶情操, 这就必须多一些实在, 少一些花哨。例如在进行古诗文教学中, 有些老师为读出诗的韵味, 让学生学着古人摇头晃脑地读, 难道这样就能读出韵味来了吗?钱梦龙先生认为吟读应该这样:“关键在于处理好诗句的节奏, 具体说, 就是要注意诗句中的停顿和某些字音的拖长。”一般说, 一句中逢双的字如果是平声, 读的时候都要把这个字的音调拖长些, 从而形成一种长短不同、抑扬顿挫的节奏。钱老师举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西风疏雨骤》为例: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样比起仅仅摇头晃脑显得更实在。如此实实在在指导学生练朗读能力也是一种创意教学。

三、设计问题要简明丰厚

创意教学讲究“简”, 好的创意追求简明, 力求可用、有用。离开“有用”二字, 创意只能是畅想, 甚至是幻想。安徽省特级教师盛庆丰老师上《林黛玉进贾府》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1.对贾府, 你有什么印象?能否说一说?2.‘正房炕上横设一张炕桌, 桌上磊着书籍茶具, 靠东壁面西设着半旧的青缎背引枕, 王夫人却坐在西下首, 亦是半旧的青缎靠背坐褥……也搭着半旧……’这一段中连用了三个‘半旧’, 这与富丽堂皇、华贵无比的贾府是否不甚相称?3.这篇小说同学们已经学过了, 不知同学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曹雪芹要让林黛玉带我们一起进贾府, 有什么讲究, 能否换成其他人?请同学们自由讨论, 然后发表见解。”问题简明, 没有任何拖沓之处, 但对文本的解读, 毫不肤浅。创意的解读文本的魅力得到充分彰显。湖北赤壁市实验中学宋仲春老师在教《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 引导学生归纳出揭露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这个核心主旨后, 提出几个问题:“1.在整个社会都被金钱腐蚀的环境里, 菲利普夫妇躲开亲兄弟, 你觉得他们有苦衷吗?2.菲利普夫妇可怜吗?他们家的其他人呢?说说理由。3.作者对菲利普夫妇持什么态度?他直接表达出来吗?他把希望寄托在谁的身上?”这样创意的问题设计, 是丰厚的。丰厚的问题设计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不只停留在单一价值选择上。因为一个文本, 其价值往往不仅仅体现在一个方面, 何况经典篇目。

四、解读文本要适切灵动

陶行知先生说“我们要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 创意的文本解读, 我们也应该“教书活、活教书”, 根据文章的内容、题材而灵活、灵动地进行文本解读。余映潮老师教《记承天寺夜游》采用变形阅读, 即变段落, 概括与划分将课文变成两段或者三段或四段, 来调动学生兴趣, 引发学生去研读文本。余老师教学《湖心亭看雪》时, 提出问题:“假设时空倒流, 张岱在湖心亭遇到独钓寒江雪的柳宗元, 你觉得张岱会把他当做知己吗?”这个创意的教学情景, 可以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的心灵深处。呆板、固定、千篇一律地解读文本, 就像一汪死水, 没有任何的生机, 结果只能是日益僵化, 最终走向消亡。

创意作业:“生命课堂”的延伸 篇10

刚毕业当生物老师时, 想得最多的, 是怎样在有限的时间内把知识灌输给学生。知识的传递越来越得心应手, 就开始思考如何让教学过程更生动有趣。于是, 我开始重视教学技巧。但无论怎样“艺术”, 还是得让学生记住那些知识点, 至于这些知识跟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思考甚少。这样的课堂, 学生所得的, 只是一堆应付考试的知识, 是没有生命力的文字符号。

到了2000年, 开始实施新课改, 我也开始在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 但也只是偶尔“渗透”罢了。随着思考的深入, 我意识到课堂上给学生的知识不应该是枯燥乏味的符号, 而应该是鲜活的、有生命的知识。如此, 学生所学到的就不是某种生物体被肢解了的器官和组织, 而是完整的生命体;教学过程也不是单向的传递过程, 而是师生共同创造的过程, 这样的课堂才有生命力。台湾的教学实践已经把生与死的问题作为课程开设了, 我们却对“生”的问题还没有足够重视。于是, 更坚定了我要给学生“有生命的知识”的信念。我开始关注知识与生活的连接, 让知识贴近学生、贴近生活。不仅充分利用课堂进行教学, 也让学生走出教室, 到校园内外认识生物。然而深入分析下来, 那时的课堂虽然很生动, 增加了不少“生命”的元素, 但依然还是以知识为中心的课堂, 是浅层次的“生命课堂”, 较少思考学生和教师自身的生命成长。

能不能在“活化”知识的同时更关注学生成长, 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 不仅懂得知识是有生命的, 还能懂得自然界的和谐统一与每个生命的健康和谐统一, 进而让学生关注自身的生命成长, 并把课堂上获得的知识与能力融入自身成长过程。

深入阅读张文质先生的《生命化教育的责任与梦想》一书, 才发现我苦苦思索的问题在这里已经有了答案, 从此就和生命化教育结下不解之缘。

由机械作业到创意作业的飞跃

课堂不应是知识的课堂而应该是生命的课堂, 作业也不应只是知识的作业, 而是与生命成长相结合的作业。但一说起我们的作业, 人们头脑中就会出现试卷、练习题, 一个个需要记忆的知识点。于是, “过重的课业负担”成为阻碍学生身心健康的羁绊, 成为素质教育的拦路虎。多年来, “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还给学生学习的自由和空间”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但无论教育部门如何强调“减负”, 学校如何采取措施严格控制学生的作业量, 似乎所有的“控制”仅限于各种文件和领导讲话, 学生课业负担依然沉重!

为什么作业会成为负担?为什么学生不爱学习?人们谈到西方国家中小学生的作业时, 常常感叹他们从小学生开始就研究课题。为此, 要查阅大量资料, 经常跑图书馆或实地考察, 负担不可谓不重, 但学生却乐此不疲, 为什么?只能说明我们的作业不是基于生命成长的需要, 只是应付考试。这必然成为折磨学生身心的刑罚, 自然也就成了沉重的负担。如何把传统的试卷、练习题、机械抄写变成一个轻松愉快、主动参与的过程, 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 在实践体验中学习?这是我近几年教学中一直思考并实践的问题。

初中生物, 其教学内容涉及“生物圈中的植物”、“生物圈中的人”、“生物圈中的动物”, 每一部分都和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我结合课标要求对全部教学内容进行了梳理、整合, 结合学生的成长和生活尝试设计了富有创意的作业, 如:让学生走出教室到校园中、住宅附近去认识身边的生物, 通过实地考察与查阅资料的方式了解生物如何适应环境。

传统的“抄写”、“做题”作业, 被这种富有创意的作业所取代, 作业不再是负担, 而是“好玩”, “坐中学”变成了“做中学”。所获的不只是知识, 更是学习的能力、创造的能力。

由被动学习到创意学习的喜悦

伴随着生命课堂的探索、创意作业的设计与实践, 我的教师角色不知不觉发生了变化——我不再是知识的拥有者、传授者, 也成为学习者。我意识到, 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 关键是教师有没有给学生潜能发展的空间和生命兴发的自由。

比如, 学生可以用各具特色的方式完成“调查报告”:或者用图表列出看到的生物, 或者用极具童趣的语言描述小动物、植物, 或者用图画展示观察的生物, 或者用摄影记录观察的生物。当看到学生完成的“学校 (城市、社区) 的绿化情况”调查报告时, 我惊讶学生的用心和智慧:有的学生认真设计了考察路线和访谈方案, 走访了城区的公园, 与公园里的人们对话, 了解城市绿化的发展;有的学生仔细设计访谈提纲, 采访农业大学园林系教授;有的学生采访学校领导, 了解校园的绿化……每一份调查报告除了调查计划、调查内容外, 还有自己的收获、思考和建议, 俨然一份规范、严谨的研究报告。

当看到学生学习“人的生殖发育”内容之后完成的对妈妈的访问记录, 我感动不已:学生不仅仅了解了妈妈怀孕前后的变化、自己出生的情况, 还深深地表达感恩心态:“现在过生日时就会想到母亲那天的辛苦了”……

上一篇:蒙古语标准音下一篇:照明节电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