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失成因

2024-08-06

缺失成因(精选十篇)

缺失成因 篇1

关键词:会计诚信,会计失信,社会效应

会计诚信问题影响着市场经济秩序的稳定, 是整个会计行业乃至全社会所关注和讨论的热点话题。近年来会计诚信缺失现象越来越严重, 究其原因, 笔者将立足于社会从众效应、需求层次理论、有限理性理论及契约理论对会计诚信缺失进行深入的剖析。

一、基于社会从众效应的解释

会计失信离不开社会的影响, 社会从众效应将会计失信大部分原因归结为社会因素作用下的产物。

社会心理学认为, 个体在感知、鉴别、行动时往往会受到来自社会团体的压力, 从内心深处趋同于集体的抉择, 即从众效应。从众心理是导致会计失信的麻醉剂, 从众行为的出现也有很多诱因, 其中“偏离恐惧”是引发从众行为的重要因素, 这种心理会引导个体逐步趋向于群体。而任何一种群体对于与其保持一致的个体采取的都是接纳、喜欢和吸收的态度, 而对于与之相反的偏离者则会采取排斥、厌恶甚至制裁的做法。从相关研究可以看出, 我国的从众效应更为严重, 偏离恐惧也更为普遍。

当今社会不乏一些功利主义和拜金主义的身影, 使社会这个大环境出现了各种不正之风, 假冒伪劣产品的出现、财务丑闻的频发、医疗教育卫生界的漏洞、学术上的造假等等触目惊心的大背景下, 要求个人恪守原则, 顶住偏离恐惧心理也将变得十分艰难。所以, 近年来频频出现的会计诚信问题也只是整个社会诚信问题的凤毛麟角, 会计人员的从众心理导致了其为追求自身基本需求而采取与社会上不良风气趋同的做法, 这种从众效应也引发了在诚信缺失这种社会大背景下的会计失信现象。

二、基于需求层次理论的解释

马斯洛将人的需求由低到高分为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五大类。会计人员在做假账时追求的就是除了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之外的其他需求, 这是一种利益选择, 造假成本的大小决定了会计人员的不同策略。如果企业的管理层介入, 授意会计人员作假, 这时无论造假成本如何, 会计人员将面临着两种策略。即坚持原则和接受领导的授意。坚持原则就是违抗企业管理层的命令, 将有可能面临失业或者遭受排挤, 一旦失业, 则会威胁到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这些基本需求;接受领导的授意, 一方面取得了领导的信任, 完成了领导的任务;另一方面却违背了职业道德, 产生了会计失信, 但是此时会计人员的基本需求是不受到威胁的, 甚至会收获更多的利益。在对这两种行为的选择中, 很多时候会计人员会很难坚守住职业道德。所以, 会计活动中人们追求高层次需求的心理, 将会影响会计工作的质量, 出现会计诚信或失信现象。

三、基于有限理性理论的解释

著名管理学家西蒙教授在研究经济组织内的决策程序后, 提出有关决策问题的独到理论, 他《管理行为》一书中提出人的行为总是介于完全理性和完全非理性之间, 即“有限理性”。同时西蒙在松动完全理性的假设下, 指出人在任何状况中都不存在完全的理性行为, 公众所普遍探讨的是有限的理性, 包括程序理性和结果理性。

现实生活中, 人们无法准确预知一项活动的结果, 在不确定的环境下, 各种因素都会影响人们对预期目标的认识, 所以几乎不可能按照结果理性来完成活动, 只能尽量依靠某一个程序的理性来使得整个活动朝着目标方向靠拢, 以此降低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所以“有限理性”在现实中应用时, 应当重视过程的理性, 不应过分追求结果理性, 只有严格控制活动中每一个步骤的要求和规范, 尽可能地使程序合理合规, 那么最终产生的结果也将具备合理性。

在会计活动中, 会计的职能要求企业向公众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由于企业业绩的评价者要求企业注重财务状况等期间结果指标, 而这些会计信息都反应的是一种结果, 所以企业往往会本末倒置, 过分重视结果理性, 忽视会计信息的程序是否规范, 操作是否合法。在结果理性和程序理性重视程度出现偏差的情况中, 企业管理部门会逐渐产生对结果理性的偏好。此时, 就会出现会计活动中过分追求结果理性而不诚信的现象, 企业会违背真实经营状况和相关法律法规对会计信息进行造假, 出现虚假的“结果理性”状态。

四、基于契约理论的解释

现代契约理论根据契约的完备性将其分为完全契约和不完全契约。国家权力机关拥有通用会计契约的规定权, 表现为颁布各种制度、政策、准则。由于它们是一种公共契约, 对企业的特殊情况没有针对性, 这就为企业管理层制造了较大的会计政策选择空间, 所以会计契约是一种不完全契约, 这种先天的不完全性, 构成了会计失信的制度逻辑。

契约根据表现形式分为隐性契约和显性契约。显性契约是一种公共知识, 是自动签订的, 可强制执行, 而隐性契约则只能靠自身素养来履行。契约方在自我选择时很可能受到利益诱使而违背隐性契约, 出现会计失信, 反映为会计显性契约的违背。在我国, 造成会计失信的契约原因有很多。

(一) 报酬契约的隐性激励。

我国企业特有的报酬契约形式使得管理层的收益中现金比例小, 控制权收益、社会地位等比例却偏大。现金收入不高的情况下, 管理层为了提高自身报酬, 会采取会计失信行为直接占有企业资金, 或通过信息造假提高企业的社会形象而变相增加控制权。同时, 当契约表现为一种短期合同时, 易导致管理层作为理性经济人, 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做短期行为。当管理层在合约期限内发现企业某年利润下降, 而又想继续获得契约报酬时, 便会授意会计人员对信息造假;反之, 管理层会考虑到为企业做出超额贡献后自身报酬并不会增加, 由于心理上的不平衡将选择虚减利润, 而将超额的利润作为递延盈利, 为以后可能出现的亏损做后备力量, 提高自身报酬。所以报酬契约这种缺憾为履行诚信带来了障碍, 形成“道德风险”。

(二) 法律契约的不完善。

履行契约的方式分为:自动履行、相互履行、强制履行。自动履行是自愿的, 取决于履行后获得的收益和履行必要的支出之间的关系, 收益大于支出, 则履行。相互履行是契约双方相互间受到对方谈判实力的影响而进行的履约方式。强制履行是在企业不自动履行或相互履行失败后由他方干预而得以履约的行为方式, 一般由政府机关来实施。法律契约属于显性契约的范畴, 是凭借相应的规章制度及各种法律条文作为坚实后盾而保证其顺利完成的。而法律作为一种不完全契约, 使得很多不法行为得不到有效的控制和制裁, 同时惩处力度不足以威胁到会计失信获得的收益时, 也为会计诚信带来了消极影响。这种现象就是法律契约不完善对会计诚信人员带来的“逆向激励”。

(三) 政治契约的矛盾。

制度其本质是一种政治契约。近年来, 在会计领域, 我国一直致力于各种会计政策、会计制度、会计准则的修订和完善, 这些政治契约都具有政府参与和单方向制定的特点。政治契约的矛盾表现为政府在不断完善契约的同时, 为管理层提供了天然的政策漏洞, 便于其利用制度的不完备或更新前后的差异进行会计失信行为。同时, 级别不同、地区不同的政府往往存在着很多利益冲突, 政府业绩的好坏也经常取决于管辖范围内经济状况的优劣, 这也关系到个人的职位升迁问题, 这将导致某些政府部门利用职务之便卷入企业会计舞弊中去, 或对企业的会计失信行为只做象征性处罚, 或视而不见, 更或直接参与, 企业通常会利用这种矛盾性进行会计失信行为。

(四) 企业内部治理契约作用丧失。

企业内部治理契约将企业的债、权、利作为安排对象, 进行内、外部治理。我国企业内部治理契约明确了企业在内部设立时应按股东会、管理层、董事会这三大主体来安排, 意在形成一种相互制约的局面。但是现实中, 很多上市公司都是从国有企业改制而来, 大股东一般是接受政府的委托而形成的, 而股东大会往往由大股东掌控, 并且董事会成员和管理层成员经常是由股东提名任选的, 这就造成了大股东和政府之间的第一层委托代理关系, 董事会、管理层和大股东之间的第二层委托代理关系。这两层关系实际上使得这种企业并没有真正的委托人, 丧失了委托代理契约, 破坏了制约作用, 造成企业内部治理契约作用的丧失。

参考文献

[1]于欢.基于博弈论视角的会计诚信问题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 2013.

诚信缺失的成因分析及其治理 篇2

诚信缺失的成因分析及其治理

近年来,我国出现的诚信缺失现象,主要是由于体制转轨过程中出现诸多空隙、政府职能缺位和错位、政府行为不规范、缺乏信用管理制度和相关法规、对失信行为打击力度小等造成的.对诚信缺失的治理措施包括:要转变政府职能,规范政府行为,提高政府公信力,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建立全国性的信用体系,制订专门的`信用法律,发挥行业组织的作用,积极引导企业加强内部信用管理,在全国进行诚信道德教育,培养公民信用观念和意识.

作 者:卫兴华 焦斌龙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北京,100872刊 名:教学与研究 PKU CSSCI英文刊名:TEACHING AND RESEARCH年,卷(期):“”(4)分类号:B82-053关键词:诚信缺失 成因 治理

学生写作个性缺失的成因及对策 篇3

一、学生写作个性缺失的成因

造成学生写作个性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教师的角度看有下面几点:

首先,不能主动探究《语文课程标准》。“课标”中“习作部分”的教学建议是“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然而,在现实语文教学中,我们有几个教师能真正静下心来研究作文教学如何体现《语文课程标准》中的教学建议?所以写作教学仍是"新瓶装旧酒”。

其次,不探究语文教材。语文教学是以语文教材为依托而展开的,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语文教材都是重要的资源,只有了解了语文教材的特点,在教学中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它的作用。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课程改革的推进,语文教材的外延与作用都发生了变化,但有不少教师要么把“语文教材”理解得过于狭隘,认为“语文教材”即语文课本,死守教参不放;要么将教材挖掘得过于深奥、过于广博,似乎一节课要将所有的知识都要传授给学生,脱离教材,畅游于海阔天空;要么不探究教材内部的逻辑联系,支离破碎地分解每一篇课文,致使写作与课文教学脱节,出现写作任务的随意性。

第三,不研究自己的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的生活、他们的需求、他们的喜好以及他们的兴趣等都是千差万别的。因此整齐划一的上课“要求”或千篇一律的作文批语、僵化的作文教学方式,又怎能唤起学生的写作热情呢?可是我们有的语文教师只是成天悠闲地弹奏着“备课—讲课—评改”的三部曲,都不研究自己的学生。殊不知,写作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作文是学生心声的流露,既然这个写作主体的主体性都丧失了,那一篇篇文章的写作个性又怎能凸显出来呢?

二、让学生写出个性的对策

1. 加强积累

作文教学的根本目标是教学生正确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正确使用语言要以语言积累为前提,没有语言材料就不能进入写作。“积学如积宝”,语言材料要一点一点地积累,积少成多。从字词到句子,到段落,到篇章,持之以恒,循序渐进。同时,要引导学生注意语言形式。夏丐尊曾指出“学习国文应该着眼在文字的形式方面”,“如果不着眼于文字的形式方面,只在内容上去寻求,结果是劳力多而收获少”。因此,我们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不仅要引导学生注重赏析语言文字,还要教他们将学到的语言形式运用到实践中去。

2. 观察生活

叶圣陶先生指出:“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过不歇。”写作的个性化发展,并非追求另类,标新立异,而是关注学生的生活,让作文回归“本真”状态,体现“人之本色”,“从生活来,说老实话”。家长、教师要做学生生活的“老师”,要乐于、善于和勤于引导学生,教学生热爱生活,做生活的主人,学会观察生活,学会感悟生活。引导他们关注学校,关注社会,关注世界;引导他们关注人类,关注自然;引导他们关注自我,关注他人。引导他们过好学校生活和校外生活;引导他们关心国家大事和身边的平凡小事;引导他们观察生活并思考分析;引导他们积累生活并且创造生活。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记录身边的真人真事真景,抒发真情真意真感,写出具有鲜活气息的个性化作文。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广泛阅读。阅读能够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智力背景”,阅读也是作文之“流”。特别强调的是,我们教师不仅要做学生阅读的向导,还要做学生阅读的导师,给予读书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在阅读中既能获取知识,又能加深认识,还能提高观察、分析和理解生活的能力。学生作文个性化发展与个性化阅读相伴相长,作文之“水”才会更加丰盛。

3. 不拔高评价要求

信用缺失的危害、成因及其矫正 篇4

信用缺失影响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完善。由于信用缺失, 严重地破坏了市场秩序, 提高了交易成本, 降低了效率, 成为制约市场机制发挥资源配置作用的障碍, 阻滞了市场化进程, 直接影响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完善。

信用缺失减缓了经济增长的速度, 影响了扩大内需。由于信用缺失, 致使银行、企业、居民互不信任, 一些企业宁愿放弃大量订单, 也不肯采用信用方式结算, 交易手段向原始的现金交易和易货交易方式退化, 信用链条断裂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增长与发展。为了拉动经济增长:中央提出了扩大内需的政策, 这就需要启动信用消费, 但由于信用缺失造成了信用消费障碍, 银行不得不设置较高的门槛, 抑制了信贷, 影响了扩大内需。

信用缺失导致了市场信号的扭曲, 影响了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的效果。由于信用缺失, 使急需资金支持的企业得不到银行的资金, 这种尴尬的局面不仅影响到企业和银行的经济效益, 也使经济信息受到扭曲, 虽然市场不断发出投资需求信号, 可投资需求并没有像预期的那样增长, 其原因不是需求不足而是信用不足。一些地方政府出于政绩及其他方面的原因制造出许多虚假数字, 导致信息失真, 使政府决策失去了可靠的数据, 削弱了政府政策的应有效果。

信用缺失有损于我国的国际形象。目前我国存在的信用缺失问题使得投资环境恶化, 加大了吸收外资的成本, 降低了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同时也制约了我们走向世界的步伐, 使我们在国际社会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 影响了我国政府、企业和国民的形象。

2 信用缺失的成因

制转轨过程中产生的矛盾。随着我国经济体制逐步迈入市场经济的轨道, 计划经济手段对经济的调控与监督逐步弱化, 而与之相适应的市场经济信用关系因受到发展阶段的限制, 尚未形成, 人们受原始积累冲动和利益追求的刺激, 坑蒙拐骗、欺诈勒索等不良交易行为时有发生。由于我们的惩罚机制未能发挥作用, 等于变相鼓励失信致使失信行为大行其道。

政府行为不规范, 干预多、服务少。由于政府介入经济生活, 对经济活动的过分干预, 常常出现一些违背市场经济规律的事情, 例如, 硬性要求银行为企业贷款, 结果是政府为企业点菜, 最后由银行买单;有些地方政府大搞地方保护主义包庇纵容制假贩假行为, 助长了失信行为的蔓延。由于政府行为的不规范, 既影响了正常的经济交往, 又严重阻碍了市场经济关系、特别是信用关系的发展。

没有建立起信用管理体系, 缺乏制度规范。我国不论是官方、民间, 还是自律性组织都没有形成社会信用管理体系, 不论是对企业, 还是对个人都没有制约作用。没有信用管理体系, 征信业也就发展不起来, 企业信用状况得不到科学合理的保护, 市场也不能发挥对它们奖罚作用, 一方面使信用资源流失, 另一方面又难以抑制失信行为。

法制不健全, 缺乏有效的惩冶机制。某些执法部门受当地企业和政府的影响, 在司法过程中偏袒本地企业, 而损害债权人的利益。一些尚未达到刑事犯罪程度的失信行为不但得不到相应的惩罚, 甚至还能赚到大钱, 造成守信者吃亏, 失信者获利的状况, 严重扰乱了经济秩序。

社会普遍缺乏信用意识, 道德环境欠佳。由于受到西方拜金主义、利益至上观念的影响, 使一些人不遵守游戏规则, 背信弃义, 谋取暴利, 造成信用危机。

3 矫正信用缺失的建议

加强道德教育, 让诚实守信的理念深入人心。我们应当通过各种方式强化道德教育, 让信用观念深入人心, 树立以信用为荣, 失信为耻的社会意识, 从总体上提升社会道德水平, 建立起一整套以信用为核心的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经济伦理体系, 让信用成为涉足市场的通行证。

加强法制建设, 维护正常的信用关系。必须加强法制建设, 加大违约成本, 通过利益调解, 来解决问题。目前应着手有关信用制度及相关法规的修订与完善, 为信用资本的有序运行提供良好的法制基础。加大执法力度, 加大对执法监督的力度, 维护好市场秩序。

规范政府行为, 保护公平竞争。首先, 政府作为国家管理者, 更应遵守信用规则, 制定政策要有长远眼光, 应保证政策的稳定, 树立良好的形象。其次, 杜绝一切地方保护主义, 维护市场竞争的公平性。再次, 充分发挥政府监督作用, 打击违约行为, 推进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行。

建立国家信用管理体制, 保障经济有序运行。尽快建立起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信用管理体系。高起点、高标准地发展我们的资信评估行业。建立社会信用中介机构, 行业自律组织及其它民间管理组织, 建立企业及个人的信用档案, 增加经济主体的透明度。同时对从事信用管理的机构进行有效监管, 确保信用信息的准确和可靠性。

摘要:在我国进入“十五”计划发展的重要时期和加入WTO的背景下, 信用问题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分析信用缺失的影响及原因, 对我国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信用,缺失,危害,经济,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杨箐箐.中国经济中的信用问题讨论综述[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01, 11.

[2]姚益龙.市场经济中的信用关系重建思考[J].学术研究, 2001, 9.

[3]刘少波, 杨代平.信用缺失:表现, 危害, 原因与治理[J].学术研究, 2001, 8.

缺失成因 篇5

论文关键词:企业 诚信制度 成因 对策

论文摘要:目前,我国企业诚信严重缺失。其原因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尽快建立和健全企业诚信制度和体系对我国的社会和经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以消除产生企业失信的因素。

一、我国企业诚信缺失的成因

目前,企业诚信问题之所以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是因为我国企业的失信问题严重,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要解决企业失信问题,必须找出产生企业失信的土壤。企业诚信缺失的原因如下:

(一)企业诚信缺失是实行市场经济初期的必然现象

我国建国后实行了几十年的计划经济。计划经济体制不仅压抑了企业的活力,而且使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的信用观念淡化。“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经济资源由政府通过指令性计划和行政机构在各单位之间进行配置,信用只是资源配置的一种微不足道的辅助性手段。”[1]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体制逐渐代替了计划经济体制,但由于我们还处在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期,旧的企业关系模式被打破,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信用制度和信用管理体制尚未建立起来,因而赖账、欺诈、毁约等失信行为大量存在。

(二)没有建立全国统一的企业信用档案和信用评估体系

若使每个企业都守信,就必须建立对企业的约束机制。而约束机制的内容之一就是要建立企业信用档案和企业信用评估系统。只有每个企业都有信用档案,才能使企业的信用状况有案可查。在建立企业信用档案的同时,还必须建立专门机构对企业的信用程度进行评估,评出企业守信的等级。目前尽管我国已有数百家征信公司和信用评级公司,但它们的规模都比较小,信息也不完整,而且各自为战,没有形成全国统一的完善的企业信用档案系统,也没有建立完善的富有效率的企业资信评估体系。因而“哪个企业守信用,那个企业曾经失信”的信息很难获得。企业或消费者因对交易的对方的信用状况缺乏了解而上当受骗的事例层出不穷。因怕再次受骗,许多企业只好采取“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落后的交易方式。而许多失信者的失信行为由于没有档案加以记录,无案可查,因而它还有条件和可能再次失信。

(三)信用法制建设落后

要营造一个良好的信用环境,让守信者有所得,失信者有所失。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建立建全信用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体系。以法的形式规定什么是失信行为,失信的法律责任如何,做到有法可依,以法律的严肃性规范信用行为。也只有具备了健全的信用管理法规体系,企业才能建立诚信意识,从而减少并杜绝失信行为。然而,我国信用立法严重滞后,只是在《民法通则》、《合同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法规中规定了诚信的法律原则,尚未制定与信用制度直接相关的法律法规,因此无法对企业的各种失信行为加以具体认定从而给予稳、准、狠的打击。因而,失信者有恃无恐,频频从事不诚信行为。这也是失信愈演愈烈已成为一种严重公害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失信成本低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企业是守信还是失信,取决于很多因素,其中失信的代价与守信的益处是其中的重要因素。也就是失信的成本和守信的收益问题。失信成本的大小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失信行为被发现和被追究的可能性;二是对失信行为惩罚的力度。在我国,由于缺乏信用管理方面的专门法律法规,因而对失信行为缺乏具体的认定和惩罚规定,只能按有关法规的“诚实信用”原则酌情处理,因而,失信行为被发现和追究的可能性很小,惩罚的力度也小。如《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对“侵犯商业秘密的,处以一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2]如果违法者因违法所获收入是二十万元以上,那么这个处罚意义不大。纵观世界其他国家的相应立法,相当多的国家的法规对上述违法行为的处罚结果都会使违法者倾家荡产。而我国对上述失信行为处罚过轻,没有震慑作用。

(五)政府行为不规范的影响

社会信用的内容包括政府信用、企业信用和个人信用。这三种信用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的关系。每一种信用状况的好坏既影响其它两种信用,又受其它两种信用的制约。因此企业信用状况如何,除了企业信用制度的自身建设外,也受政府行为及政府信用的影响。目前,我国企业信用状况不好,与政府信用方面的问题有直接关系。政府信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政出多门,政策多变”。这种行政方式给企业以不确定因素。当企业不能确定现行政策的有效性会持续到何时的时候,就会导致企业行为的短期化。二是政府行为本身失信,没有做好诚信的榜样。目前社会上流行一句话:“上级压下级层层加码,马到成功;下级骗上级,层层加水,水到渠成。横批是:数字出官,官出数字。”这句话就是形容一些地方政府的失信行为。政府屡有失信行为,不仅不能为企业树立诚信的榜样,而且还会壮失信企业的胆,使其毫无顾忌地大搞失信行为。

(六)地方保护主义

地方保护主义不仅是阻碍自由竞争的重要因素,还是不讲信用企业的保护伞和失信行为的温床。改革开放后出现了大量制售假冒伪劣商品、欠账不还等失信行为,其原因之一就是地方保护主义。一些地方政府官员为了局部的经济利益,不仅在本地区不打假,甚至还支持本地企业造假售假。他们对本地企业的赖账、毁约行为千方百计地给予包庇,当本地企业因资不抵债而进入破产程序时,与企业合谋隐匿破产财产。这些地方政府官员的行为无异于为失信企业开了绿灯,致使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失信者取代守信者的逆淘汰现象。

(七)腐败导致企业失信

腐败与企业失信有密切的联系。腐败不仅侵蚀了干部队伍,也造成了企业失信。众所周知的厦门远华走私案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走私分子赖昌星腐蚀和控制了许多政府部门和官员。厦门市前副市长蓝甫和厦门海关前关长杨前线等人为走私集团走私大开绿灯,致使国家关税税款流失300多亿元人民币。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每年违规减免的海关税收和其他税收约有数千亿元人民币。

(八)社会心态

企业失信行为愈演愈烈的原因之一是失信行为的“多米诺骨牌效应”。“三角债”债务链之所以越结越长,企业心态的“多米诺骨牌效应”是关键因素。如果一个企业欠债不还没有受到惩罚,就会有更多的企业效仿。目前,“你赖我也赖,不赖白不赖”的心态在许多企业中存在。一些企业被骗后,为了达到心理平衡,也去骗别人。另外,在失信企业不但不因失信而名誉扫地,反而因失信而获得财富的时候,也会为守信的企业起到逆向的示范作用,诱使守信企业也变成失信企业。造假贩假地区化,全村造假,全县造假,就是“多米诺骨牌效应”的结果。从这个角度讲,不坚决打击失信行为,企业失信行为将愈演愈烈,“多米诺骨牌效应”就会导致国家经济秩序混乱,国民经济就要崩溃。

(九)舆论监督不力

对失信企业不仅要依法追究其经济责任、行政责任、刑事责任,更要使其丧失社会声誉,让其名誉扫地。要做到这一点,除了要采取建立全国统一的企业信用档案和信用评估机构等措施外,还需要大众传媒进行舆论监督。然而,我国的媒体对失信企业的舆论监督却很差,失信企业被媒体曝光的很少。我国的许多企业不怕政府批评,也不怕罚款,但怕曝光。而我们却恰恰没有很好地抓住失信者的心理,没有很好地利用传媒这个有利武器。失信企业多而被曝光者少,也是目前失信企业越来越多的主要原因。

二、解决企业诚信缺失问题的对策

(一)加强企业信用制度的宣传教育,使企业树立诚信观念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能否恪守信用,是企业成败的关键。而企业能否恪守信用,取决于企业有无诚信的理念,即依法经营,以德经商的观念。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刚刚建立,许多企业对诚信的重要性还缺乏认识,因此,要提高企业诚信观念和意识,就必须加强宣传教育,强化企业的诚实信用理念。使企业牢固树立“诚则兴,不诚则衰”的观念。在宣传教育中,既要宣传诚信对企业的必要性和有关诚信的法规,更要宣传“同仁堂药店”和“全聚德烤鸭店”等因诚信经营而长盛不衰以及因失信而破产的“南京冠生园”等正反典型事例,从而使企业在理性和感性两个方面加深认识。

(二)建立和健全规范企业信用行为的法规体系

规范信用行为的法规既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规必不可少的内容,也是保证企业诚信经营的最有力的武器。我国目前没有专门规范企业信用的法律法规,致使许多信用活动无法可依。当务之急是按市场经济的要求建立和健全这方面的法律法规。其内容应主要包括:企业信用状况的信息征集的规定;企业信用信息发布和获取的规定;信用评估和信用服务机构权利义务的规定;失信行为的法律责任的规定等。

(三)建立和完善全国性的统一的企业和企业家信用档案,把失信者的行为记录在案

朱基同志在九届人大五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加快建立企业、中介机构和个人的信用档案,使有不良行为者付出代价,名誉扫地,直至绳之以法。”[3]为此,国家工商局应建立企业和企业家信用互连网数据库,把各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和社会征信机构以及信用评估机构所掌握的相关信息记录在案,供政府有关部门、企业和消费者查询。

(四)强化失信惩戒机制,加大失信者的失信成本

一是在企业信用立法中规定失信行为的法律责任时加大惩罚力度;二是在各行业协会的行业规则中,依法制定行业的具体诚信规则,进行自律,对违反行规者给予具体的制裁。应强调的是,企业失信被惩罚的不应仅仅是企业,也应该包括失信企业的法人代表、董事、监事、经理等主要负责人。对严重失信企业应吊销营业执照;对其法人代表、董事、监事、经理等主要责任人进行处罚并规定其在一定年限内不得在本企业和其他企业担任法人代表、董事、监事、经理等职务。只有加大惩罚力度,让失信企业和主要责任者付出惨重代价,才能杀一儆百,才能有效地防止企业失信势头的蔓延。

(五)规范政府行为,转变政府的行政方式

一是政府的行为要讲诚信,为企业树立诚信榜样。解决一些政府官员说大话,欺上瞒下的恶劣作风。二是克服“政出多门、政策多变”的问题,减少执法的随意性,增加政策的稳定性和透明度。

(六)打击地方保护主义,铲除企业失信的土壤

地方保护主义是企业失信行为的温床。企业制假、售假、赖账、逃债、逃税多与地方保护主义有关。因此,各级党组织和政府必须严肃党纪和政纪,对假冒伪劣商品泛滥地区和包庇企业赖账、逃债的官员严加惩处,打掉失信企业的保护伞。

(七)惩治腐败

纵观已出现的地区性的制假售假、偷逃税款的大案要案,无不与腐败有关,因此,反腐败与打击企业失信密不可分。反腐败既是执政党建设的需要,也是建立健全市场经济诚信制度的需要。腐败分子减少了,失信行为也就减少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诚信大厦也就容易建立起来了。

(八)加强对企业信用行为的舆论监督

舆论监督是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手段。因此,建立企业诚信制度,褒扬诚信经营的企业,抨击、揭露失信者,舆论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南京冠生园”走上破产之路,根源在于无信,但催化剂却是舆论。经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央电视台曝光的有重大失信行为的企业大多垮台,就足以证明传媒舆论监督的重要作用。因此,要进一步加强传媒在企业诚信方面的舆论监督作用,让失信者大曝其光,使其无处藏身。参考文献: [1] 吴敬琏·现代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J]·知识经济,2002,(1):15·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3·

南疆高校大学生诚信缺失的成因分析 篇6

一、社会大环境是诱发南疆高校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外部原因

第一,南疆具有地域特色的社会大环境对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影响。新疆南疆主要是指阿克苏、喀什、克州、和田四个地区。南疆地区的高校大学生主要来自南疆经济欠发达的农牧区,长期受到家庭和社会浓厚宗教氛围的影响。面对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社会,大多数大学生感觉到无所适从,一方面内心十分恐惧、渴望融入发展中的社会;另一方面又不思进取、贪图安逸,有些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甚至出现了偏差。西方敌对势力与民族分裂势力长期的“和平演变”分裂新疆的政策,导致部分南疆高校大学生思想意识混乱,新疆宗教狂热分子的活动猖獗严重影响着南疆高校大学生的诚信观念。

第二,大學生诚信教育的效果被社会大环境弱化。在社会主义市场竞争越演越烈的情况下,利益至上的观念逐渐向人们的价值观里渗透。大学生在学习阶段受到的关于道德的教育受到严重的冲击,导致学生常常体会到理论与实践的矛盾。正是社会大环境中不诚信行为的到处可见,逐渐弱化学生的诚信观念。

二、高校教育的偏颇是造成南疆高校大学诚信缺失的内部原因

第一,现行的教育体制存在着弊端。南疆高校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实施缺乏良好的教学手段和教学环境。高校在学生的专业教育上大下功夫,忽略了学生的诚信教育和道德建设,正是因为学校诚信教育体制的不完善,导致大学生的道德意识和诚信意识严重缺乏,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南疆高校大学生诚信观念的形成。

第二,高校教师的诚信观念比较缺乏。高校教师的诚信观念缺乏,对于学生诚信意识的培养还远远不够。例如,有些教师自己上课都会迟到,答应学生的事情有时又忘了,这就导致学生的诚信观念十分淡薄。另外,南疆高校的很多教师在思想道德课程时,主要就是向学生灌输一些理论知识,没能够没有让学生形成一定的诚信概念,从而弱化了学生诚信观念的形成。

第三,学校的道德建设缺乏实效性。绝大多数高校教师在进行诚信教育时,只是简单的传授一些理论知识,却缺乏实际操作,让道德教育变成空洞的口号。高校将学生的成绩作为评价一个学生如何的标准,这就让学生忽略了自身的道德建设,而只是一味的注重学习成绩的提升。教师在进行道德教育时,很容易将道德与政治教育联系在一起,在向学生传授道德知识时,非常抽象,也很空洞。另外,教师在传授道德知识的时候,只是一味的口头传授,没有带领学生进行实践,这样就不能够引导学生学习诚信教育。

第四,新疆高等学校的诚信机制不够健全。近年来,新疆高等学校越来越重视学生的诚信教育,但是仍然没有比较完整的机制。只有健全的诚信机制才能够很好的约束和监督大学生。

三、家庭教育的缺陷是造成南疆高校大学生诚信缺失的重要原因

父母的行为习惯和言行举止将影响孩子的长远发展。也就是说,家庭教育的缺乏将直接导致孩子诚信观念的弱化。

首先,父母对诚信教育不够重视。很多家长不重视孩子的诚信教育,发现孩子不诚信的行为也不及时制止,导致孩子的诚信意识非常差。另外,还有很多家长整天忙于工作,几乎没有时间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这样便直接导致孩子的家庭教育缺乏。例如爱撒谎等,孩子的不诚信行为一旦产生并且没有得到及时制止,将会严重影响孩子今后的发展。

其次,家长教育孩子的方法不恰当。大多数家长将自己当成家里的权威,认为孩子做错了,就大力的批评孩子。很多孩子为了顺应父母的要求,会使用撒谎等手段骗父母,这种不诚信的行为由此也让学生形成了不诚信的习惯。

最后,家长对孩子的身教与言教并不统一。很多家长有些基本的诚信要求连自己都难以做到,就去要求孩子,很难让孩子信服。有些家长由于受到利益的驱使,与人交往的时候虚情假意,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下,很容易养成不诚信的坏习惯。

四、大学生自身素质的缺陷是导致南疆高校大学生诚信缺失的主要原因

南疆高校部分大学生存在急功近利、投机取巧的心理,抄袭作业、论文等已经成为了一种十分平常的现象。大学生恶意欠拖学费以及通过弄虚作假的行为骗取贫困生助学金等。部分学生向家长要了学费但是又不向学校上缴学费,而是将学费用来买电脑、旅游、谈恋爱等。部分大学生与合作单位已经签订了就业合同,但是一旦发现更加满意的工作机会,就会违背与之前用人单位之间的合约。很多大学生虽然认为诚信很重要,也知道待人处事应该以诚信为本,但是在实际的行为上却并没有用非常冷静的态度思考整件事情,最后看别人怎么做自己就跟着怎么做,失去了自己的原则性。

五、诚信制度的不健全导致南疆高校大学生诚信道德缺乏保障

南疆高校关于大学生诚信制度的建设相对而言比较滞后,这也是导致大学生出现诚信危机的原因。正是由于制度不健全,使得很多诚信缺失的人钻了空子。诚信制度的不健全导致南疆高校大学生诚信道德缺乏保障。例如,有些学生故意将自己的家庭状况写的很不好,以获取一部分的国家助学金,这种做法很可能让贫困学生没有机会上大学。在立法方面,缺少与信用制度直接相关的法律条文,因此,难以对社会经济中各种失信行为形成强有力的法律规范和约束。

参考文献:

我国大众朗读能力缺失的八大成因 篇7

朗读能力的缺失问题, 不仅反映为朗读学习环节本身的问题, 更对个体最终语言能力发展形成传导阻碍, 并最终反映为一个民族整体的母语理解和母语使用能力的缺失。剖析我国大众朗读能力缺失的成因, 对于这一问题的解决具有现实意义。

笔者认为, 导致个体朗读能力缺失的原因涉及社会学、教育学、语言学、文化学、心理学、生理学等多方面, 具体包括以下八个方面:

一是大众对于汉语阅读的理解缺陷, 使个体普遍缺乏朗读能力学习意识。关于“阅读”的理解, 现实社会中的绝大多数人是以“默诵、默读”来进行界定的, 这就导致人们比较忽视“朗读”这一有效反应汉语音韵特质的过程方式, 而把理解情节、梗概作为阅读的直接、现实目的。引述著名诗人邵燕祥先生的话“阅读, 当然也是一种诵读, 但那是无声的进行的, 所谓默诵、默读。然而, 有声与无声, 效果毕竟不同。阅读一篇大声疾呼的文字, 完全可以使人感彻肺腑, 而把同样的文字变成真正的大声疾呼……”很显然, 诗人在这里是把“阅读”等同为“默读、默诵”的, 根本没有把朗读当作阅读的方式之一。当然, 诗人只是无意当中使用了现实中人们关于“阅读”的意义理解, 2002年商务印书馆发行的《现代汉语词典》在解释“阅读”一词时就写道:“阅读:看 (书报) 并领会其内容。”可见人们习惯意义上所说的阅读, 往往偏重于看和领会内容, 至于看的同时发不发出读书的声音, 则完全不予理会。对阅读狭义的现实理解使人们对于朗读以及朗读能力的训练与培养不够重视。

二是功利、现实、知识学习主导的教育系统基本忽视了对个体朗读能力的培养。在我国的教育系统中, 个体由低级教育阶段进入中高级教育阶段后, 随着新的学习阶段课业负担的加重、学习重点的变化以及功利性竞争的加剧, 个体的阅读一方面随着考察理解能力的需要而全面转入默读式的阅读方式, 另一方面随着英语、政治等各类课程记忆任务的增加, 朗读成为了辅助受教育个体进行大量被动机械记忆、落实文字记忆任务的一种发声工具。在这种被动的、毫无愉悦感的朗读实践中, 师生多半只是关注是否记住了要记的知识点, 以便考试的时候能够对付。这种情况哪怕是在语文教学中也不例外。如果说在小学教育阶段我们还能给朗读留有一丝萌芽的机会, 那么到了初中、高中、大学时期, 朗读就完全沦落为了功利性的机械记忆手段, 朗读本身所应该具有的音韵美感和情感熏陶特质受到了根本性的忽视与抑制, 个体不仅无法享受朗读的快感, 甚至产生莫名的抵触与厌烦情绪, 其朗读能力的习得基本中断。

三是普通话应用以及日常使用规范语言进行思考的习惯缺乏, 制约了个体朗读能力的培养。我国是一个方言成分比较复杂的国度, 虽然国家在下大力气推广普通话, 但绝大部分汉语使用者哪怕是北方方言区的人群, 其接受的“第一母语”还是各类汉语方言。尤其是在广大的南方地区, 人们使用着与普通话腔调具有比较明显区别的地方方言, 由此形成了适合本地方言表达习惯的特定的语言思维与组织方式, 方言思维左右着方言区人群的语言表达, 在语音、词汇、语法等各个方面带来方言区人群在使用普通话进行表达时的障碍。由于方言思维与普通话形式不能进行全面对接, 人们在进行朗读时既受到普通话水平的限制, 也无法掌握恰如其分的情感表现形式, 朗读能力培养受到语言制约。一个很形象的例子就是, 一个精彩的方言故事, 用方言可以表现得绘声绘色, 一旦改用普通话表达, 顿时平淡别扭甚至索然无味, 反之亦然。

四是大众“声音意识”缺乏, 导致绝大多数人对自己的真实声音缺乏认识, 客观上限制了个体朗诵能力发展可能。嗓音是人最重要的特征之一, 俄罗斯相关研究专家叶莲娜皮利金娜称之为“人的名片”。事实上任何一个人的声音都可以称得上是独一无二的, 这其中绝大部分人的声音当中又有相当的成分或者部分是值得肯定、并且具有进一步拓展空间的。然而, 现实生活当中, 人们基本上没有“声音意识”, 不清楚自己声音当中的优美成分及区间, 不知道同一个体在采用不同语体时音质的区别, 没有或者很少进行自我声音潜能的发掘、巩固和选型定型。正如格莱美传奇奖获得者昆西·琼斯在评价亚瑟·约瑟夫所著的《美化你的声音》一书时所讲, “如果你正在使用‘声音意识’的方法去寻找力量的话, 那么你一定能找到你灵魂的声音”, 与此相反, 如果我们连自己真实的声音都没有找到, 更不要谈发展朗诵能力了。

五是个体常态呼吸方式从生理上无法满足朗读发声的特殊要求。常态情况下, 人都是以自己最舒服的方式讲话, 这种状态下人的呼吸较短、浅、弱, 用气量较少, 参与肌肉少、力度小, 比较随性。而朗读是介于说话、播音和唱歌之间的一种东西, 在朗读进程中, 采用的是胸腹式联合呼吸, 人体整个呼吸器官各部分的肌肉群协调运动, 参与工作, 朗读呼吸比较人常态情况下的呼吸具有深、长、细、匀等特点, 而要完成这样的“系列规定动作”, 个体必须用比平时更大的“气力”, 以保证大大增加的用气量的供给。对于一般人来讲, 这种方式显然不是他们所习惯的“最舒服的方式”。因此, 普通大众基于其常态呼吸方式形成的语言习惯, 一般在客观上很难适应朗读的发声要求。

六是个体发育变化的阶段性特征对朗读能力培养形成身心限制。在我国整体的文化背景下, 随着个体年龄的增长与身心的逐步发育成熟, 个体行为方式发生变化。其基本的规律是, 由少年成长到青年阶段以后, 绝大多数人个体逐渐由原来喜欢表现自我、开朗活泼的性格特征发展为比较成熟、含蓄、稳重的性格特征。这种新年龄阶段的性格特征决定了他们更多采用“无声”方式进行问题思考, 也不再毫无顾忌地进行自我展示。这种情况在课堂教学提问中得到十分充分的体现, 在中学教育阶段, 越到高年级, 主动举手回答问题的个体越少。这种身心发展阶段的基本特征也在客观上使个体错过了朗读能力培养和发展的最佳机遇。

七是东方文化特质对个体朗读能力培养形成文化限制。中国文化一个最基本的特征就是讲究含蓄、内敛、谦逊、行胜于言, 这一文化取向使得我们的社会个体性格普遍比较倾向于谦逊、内向、不事张扬、不太喜欢自我表现的行为方式。虽然随着近些年东西方文化交融的深入, 中国文化的多元化趋势正在潜移默化地提升中国文化性格的开放性元素, 但一个民族的基本性格短期内是决不可能从根本上被改变的。可以说, 自我表现欲望的缺乏是制约我们的个体朗读能力培养的重要文化因素。

八是网络社会交流方式的嬗变, 对汉语有声语言的交流地位形成现实冲击。随着网络在中国社会的迅猛发展普及, 网络交流正在成为一股强大的力量, 改变着人们传统的交流方式。现在, 人们交流越来越多地通过网络进行, 尤其是年轻一代, 网络甚至已经成为了他们的一种寄托, 人们在QQ、BBS上无声地聊得热火朝天, 昏天黑地, 却无需费一丁点唾沫星子, 当他们真正面对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时, 反倒提不起兴趣, 要么无话可说, 要么懒得开口。网络交流正在对有声语言交流地位形成强有力的冲击。

浅析会计信用缺失的成因及对策 篇8

1 会计信用缺失的原因

会计信用是指会计行为主体按照会计法律、法规及行业准则、制度的要求, 在其会计信息的产生、提供和鉴证过程中所形成的建立在相互信任基础上的一种履约能力。最终体现为会计行为主体所提供的财务会计报告及时、合法、真实和完整, 为会计信息的需求者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 以便于其做出正确的经济决策和判断。会计信用缺失最主要的表现特征就是会计信息的有意造假。会计信用的缺失已经危及企业乃至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从整个社会看, 会计信用缺失的代价将是降低注册会计师的执业威信, 动摇证券市场危机, 严重打击投资者的积极性, 甚至会引起社会动荡不安。

1.1 社会缺乏信用观念基础

社会缺乏信用观念是我国会计信用缺失的最基础原因。我国是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国家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 经济生产和组织方式也是直接由封建社会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过渡到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时期的小农经济主要特点就是自给自足, 很少去市场交易, 因此缺乏会计市场信用观念。而在计划经济时期, 所有的物资都是政府分配的, 政府统收、统支, 计划经济是排斥商品经济, 排斥信用关系的。使得现在人们的会计信用缺失较严重, 成为社会的普遍现象。

1.2 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的驱使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 物质生活的冲击和吸引, 让与金钱打交道的注册会计师和从事审计工作的行业的人们的价值观发生了变化。有些往往抵挡不住金钱的诱惑, 而选择“臣服”。会计行为主体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或是弥补以前年度的亏损, 通过编制虚假的财务会计信息等手段, 以使会计行为主体能上市圈钱, 拉高股价, 偷税逃税, 弥补亏空等。以及有些企业的上层领导通过与注册会计师一同舞弊从而达到预想的企业经营业绩, 而谋求晋升。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 导致虚假的财务信息出现, 会计信息失真。虚假会计信息被使用而导致对社会经济的负面影响, 从而使得会计信用不断滑坡。

政府对企业业绩的考核制度的不完善, 促使企业必须要通过会计舞弊才能达到理想的目标。尤其是向市场经济的转型阶段, 在一些国有企业中, 政府对企业经济发展干预过多, 势必会迫使企业通过作假账来粉饰经营业绩。

1.3 惩罚力度威慑不足

在我国会计市场中, 会计信息造假获得的预期利益要远远大于付出的预期成本。由于失信的预期成本低, 而成为会计造假的内在动力。现行我国对于会计行业违法者往往是行政处分和缴纳少量的罚款, 形成了一种“重经济处罚, 轻行政、法律处罚;重对单位处罚, 轻对个人处罚;重内部处理, 轻外部公开处理”的现象。因此对于会计造假的惩罚力度不足, 企业会选择铤而走险, 去牟取更多非诚信收益, 造成会计信息造假的概率也会一同上升, 最终市场出现会计信用的严重缺失。

1.4 企业内外部监管制度的缺陷

(1) 企业内部监管制度的缺陷。

在所有权和经营权相互分离的公司治理结构中, 经营者接受所有者委托对公司行使经营管理权, 最终受托责任在会计信用产品中反映和揭示。而会计事务所则要对所揭示和反映的会计信用产品的内容承担鉴证业务。委托者、受托者和会计事务所作为会计市场重要的三方。由于他们所处的位置不同, 他们的具体目标也不同, 因此就会产生目标分歧, 会计信息不对称。尤其在我国上市公司中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一些上市公司具有国企的背景, 国有股占绝对控股地位, 这也就决定了终极所有权的缺位。内部人控制导致公司的经营者们真正决定着承担审计任务的会计师事务所的聘用、续聘、审计费用等事项, 经营者成了会计师事务所的“衣食父母”。目前公司管理层普遍存在着造假的动机:不符合上市资格的需要包装上市, 未达线的上市公司需要管理盈余, 以免暂停交易或失去配股资格等, 上市公司的“造假有理”为注册会计师违规提供了现实的“温床”。由于内部监督管理体制存在的弊端——会计人员直接受制于管理者, 而管理者为了让利益更大化, 就迫使会计人员进行会计舞弊。

(2) 企业外部监管制度的缺陷。

企业外部监管制度主要包括国家法律、社会独立审计机构和社会公众舆论这三方的监督。但事实上, 在我国来自这三方的监督制度不完善和力度不够。首先在国家法律方面, 由于国家法律的漏洞存在, 就会导致一些不法的会计人员和管理人员利用这些漏洞, 就会伺机进行会计造假活动。审计机构缺乏独立性导致会计舞弊, 这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1.5 会计人员自身的职业道德水平缺乏

在会计市场上, 会计人员会计信用的缺失, 既有会计客观环境的先天不足, 也有后天的不良发展。由于各种欺骗和虚假充斥着整个市场环境, 会计人员要明哲保身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会计人员由于难以承受着各方的压力和诱惑, 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就不足为奇了。然而, 在后天的学习中, 会计工作人员未重视继续教育的重要性, 就会出现先天不足, 后天也没补上。会计市场的诚信的缺失也就会随之愈演愈烈。

2 重塑会计信用的对策

2.1 提高社会道德观念和道德修养

会计信用缺失最关键的一个因素, 就是受社会环境下人们价值观的影响。因此, 加强全民的道德建设就显得非常重要了。通过建立诚信档案, 对违反诚信行为的人进行记录。强化诚信教育, 提高全体民众的诚信意识。加强社会的民主意识, 现在在中国的企业中还有许多“家长制”的企业, 企业内部人员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消除企业中的“亲疏”关系和“尊卑”关系, 提高全民的价值观。

2.2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在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所带来的委托——代理问题中, 要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建立现代化的企业制度, 做到政企分离, 产权明晰, 责任明确, 管理科学。完善业绩评价机制和管理人员薪酬制度。强化独立董事制度, 完善监事会制度, 完善经理人市场。加强对企业内部会计独立性, 规范企业财务行为和活动。

2.3 完善法律体系, 加大惩罚力度

缺失成因 篇9

美国学者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 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然而在我们平时教学中, 还经常出现这样的课堂:老师的问题层出不穷, 一个接着一个地发问, 问题都是教师事先预设好的, 很少有学生自己主动提出问题。课堂互动演变为师生之间的“一问一答”的泛泛形式, 老师由主导的“灌输”演变为主导的“发问”;学生从主体的“被灌输”演变为主体的“答问”。 这样的语文课堂似乎学生都动了起来, 实际还是以教师为主体, 至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之说也只是一句空话。这是当前语文教学中解决的一个问题。

二、学生问题意识缺失主导原因分析

学生问题意识缺失的背后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教师的教学影响却是主导原因。如果教师自己就没有问题意识, 学生也很难有问题意识。教师问题意识的缺失, 在课堂教学方面有两点表现最为显著。

其一, 教师误解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知活动中, 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 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和探索的心理状态, 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 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这种问题性思维品质, 称为问题意识。而平时语文课堂教学把多问问题认为就是激发学生问题意识, 认为这就是启发式的教学, 认为这就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结果导致了课堂问题的泛化。实际上这是一种低效的课堂提问模式, 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没有根本区别, 却反映了我们在实际教学中问题意识的缺乏。

其二, 教师无自己的问题。实际教学中, 教师提的问题很少有自己想出来的, 而是从教学参考或教学设计上摘抄来的。教师在课堂上只是扮演“提问题”和“给答案”的角色。经常如此, 教师也就失去了自己思考问题的能力, 自然而然就无法形成自己的问题, 就不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俗话说, 要给学生一碗水, 教师得有一缸水。教师都做不到, 还高谈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 岂不笑话?我想问题意识的培养, 教师必须自己身体力行。

三、学生问题意识培养“三结合”原则

1.与语文基本功训练相结合。

语文教学首要任务是落实听、说、读、写基本能力, 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是在听、说、读、写范围内的深挖与创新, 绝不是抛开听、说、读、写的形式更新。在课堂教学中, 由教师引导和学生自主提出的需要费脑子思考、对课本信息需要加工重组的问题, 是语文课堂教学力求达到的教学效果, 然而却背离语文基本功的训练, 比如忽略字词等基本知识点的落实, 轻视课堂问题适时的分析, 摒弃重要句子的品析, 轻视课本内容本身的深挖, 而是一味地强调学生要学会提问, 结果学生问题意识没有丝毫改观!长此以往, 缺失了听、说、读、写等基本能力的训练, 那么一切语文素养的培养也都将成为海市蜃楼。只有真正做到学生问题意识培养与语文基本功训练相结合,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才有可能实现。

2.与语文教学思维训练相结合。

思维训练过程就是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培养过程, 不同的思维方式会有不同的问题结果, 所以学生问题意识培养首先必须重视多种思维能力训练。但课堂教学实际表明, 问题答案的唯一性极容易形成思维定式。在教学中让学生立足“山外”, 获得全新的视野和感受, 学生就有可能会多思维化解决问题。其中, 要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更要重视创造性思维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一旦得到科学有效的训练, 学生思维将是非常活跃的。只要教师在自我实际教学中有意去培养, 批判思维就可以形成, 而这种思维是问题意识形成的关键。

3.与教师导学相结合。

叶老说过教材只是个范例, 课堂上教师的讲是非常必要的, 通过这个范例的研读能让学生做到举一反三。学生问题意识培养, 就要精心设计问题, 要问到关键, 要问得巧妙, 要能以老师看似不经意的一问激发学生自己对问题的积极思考, 让这一问更好地引导学生思考, 进而引导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挖掘。教师适时点拨就可以真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结合这一思想, 我校推行“三步两进位”教学模式, 并形成我校独特导学案引领下的课堂教学流程, 提出“三讲”、“三不讲”的教学要求, 积极探索与教师导学相结合来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有效尝试。

“问题意识”在我们课堂教学中的缺失或异化, 源于教师在自我教育教学行为过程中漠视了“问题意识”或曲解了“问题意识”。我们的课堂应真正还给学生, 形成学生敢问、多问、会问的有序和谐课堂。在教学中有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意义甚为深远。

参考文献

[1]杨炳华.让学习者提出问题[J].教学月刊, 2006 (7) .

论会计诚信缺失的表现、成因及对策 篇10

(1) 无视法律法规存在, 会计工作秩序混乱。

调查中发现, 不少企业对国家财经法规置之不理, 财务制度形同虚设, 会计核算不按照规范操作程序进行, 重大问题的会计核算完全由单位领导操纵, 有的还存在无证上岗, 会计、出纳混岗等现象。

(2) 会计信息严重失真, 会计核算不规范。

主要表现为截留隐瞒收入, 乱挤乱摊成本、费用, 使用虚假发票, 编造和提供虚假财务报表, 私设小金库等, 严重造成会计核算不真实、不完整, 会计信息失真普遍严重。

(3) 利用会计法规不完善, 偷漏国家税收现象严重。

主要表现为利用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会计差错更正和关联交易价格等规定, 对不同时期会计财务信息进行处理, 偷漏税款, 人为操纵利润, 制造虚假业绩。

(4) 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较低, 人为操纵会计信息。

主要表现为有些会计人员默守陈规, 不求上进, 缺乏钻研业务, 缺乏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工作中存在较强主观随意性, 不严格按制度处理经济业务。

(5) 会计监管机关表现软弱, 难以实现有效管理。

对会计违法行为处罚力度不大, 有的甚至免于处罚, 使得违反会计法规成本低廉且能给违法者带来超额利益。

2 会计诚信缺失的原因

(1) 会计政策法规不完善。

会计政策法规为单位提供比较宽广的选择余地, 需要会计人员在会计实务操作中根据自身职业判断能力、经验来处理, 带有较大随意性, 单位总是在规定范围内选择有利于自身绩效或其他目的会计政策法规, 这为会计人员制造虚假会计信息提供了便利条件。

(2) 会计人员缺乏独立地位。

会计是单位的员工, 靠工资维持生计, 他们的工作行为受单位领导的绝对控制, 有时作假提供虚假信息也是出于无奈。

(3) 额外利益助推会计造假。

会计造假之所以屡禁不止, 愈演愈烈,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有人在为造假埋单, 造假背后有着诱人的经济利益。单位通过提供虚假会计信息取得政府管理部门、投资者和社会的信任, 从而获得荣誉、政策倾斜、奖金、减免税等经济利益, 少数人还会因此得到额外的收入和升职提薪等等优厚待遇;会计师事务所违背职业道德, 出具虚假报告, 也能从中拉拢客户以获得更多收益。

(4) 会计队伍整体素质不高。

以诸城市为例, 持证会计人员有一万余名, 其中学历在中专及以下的占69%, 没有会计技术职称的占56%, 具备高、中级会计师职称的会计人员只占15%, 人才匮乏严重影响会计信息质量和会计作用的发挥。

(5) 监督部门监管不力。

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 监督体系还不健全, 国家赋予执法机关的权力相对较弱, 没有形成强有力的制裁手段, 造成内部监督流于形式, 外部监督软弱乏力, 处罚较轻, 造假者得不到应有的惩罚, 造假付出的代价远远小于非法所得, 起不到应有的震慑作用。

3 治理会计诚信缺失的对策

(1) 健全和完善会计法律和制度。

会计管理制度要做到具体规范, 操作性强, 尽力缩小会计可选择的范围, 实行规范化管理, 对未来会计环境的变化提前做出分析和预测, 使会计管理制度具有较好超前性、稳定性和持续性;对现行法律法规中一些责任和处罚不明确条款加以修改, 增补现实中出现而法律法规中没有明确规定的条款;强化监督部门的职能, 赋予相当的权力, 真正实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严肃财经纪律, 加大对造假者处罚的力度, 使得造假者付出的代价远远大于其所得收益, 有效地制止造假者肆意违反财经法规行为。

(2) 培育良好的会计诚信环境。

①单位内部要建立科学合理高效的内部管理制度, 形成分工科学, 职责明确, 既能相互协作又能相互监督, 相互制约的机制。②建立和完善诚信规范体系, 为会计人员建立“信用档案”, 使会计人员凭自己的敬业精神和职业能力来获得社会的尊重和信赖。③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 大力宣传会计人员的先进事迹, 充分发挥会计诚信示范作用, 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 对失信会计人员, 在一定范围内曝光。

(3) 创新会计管理模式。

创新会计管理模式, 要从源头抓起, 也就是说要解除企业对会计人员的绝对控制权。笔者认为, 政府应当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 鼓励大规模组建会计公司、财务公司、会计师事务所等组织, 扩大其现有规模, 逐步取消企业内部会计, 改变会计和企业的隶属关系, 增强会计人员的独立性。加强会计协会建设, 发挥会计协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协助财政部门加强对会计人员管理、约束和教育。

(4) 加强对企业负责人诚信的管理。

会计活动属于企业的管理活动, 会计人员又是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 工资津贴来自企业, 这种关系决定了会计人员必须接受和服从企业领导的管理。从会计信息传递的角度看, 信息的对外提供是一种企业行为, 会计人员是代表企业向委托人报告业绩。

(5) 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培训。

提高会计人员诚信意识的唯一途径就是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培训。首先, 要从源头抓起, 注重专业学校管理, 抓好师德教育, 提高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 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理论要联系实际, 结合会计诚信案例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将专业知识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相融合。

(6) 把好会计人员的上岗审核关。

充分发挥财政部门的管理职能, 对会计人员实行岗前培训和上岗审核, 提高会计人员的诚信水平和业务水平。

摘要:通过分析会计诚信缺失的表现、形成原因, 提出健全会计法律制度、培育会计诚信环境、创新会计管理模式、加强对企业负责人的诚信教育等六个方面的治理对策。

关键词:会计信息,会计诚信,诚信缺失,治理对策

参考文献

上一篇:影视多媒体实验教学下一篇:中药制剂生产工艺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