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红色资源

2024-09-03

郑州红色资源(精选三篇)

郑州红色资源 篇1

一、郑州市旅游资源的特点及发展现状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 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活动的客体, 所以旅游资源对旅游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郑州市下辖六个地区:新郑市、登封市、荥阳市、巩义市、中牟县、上街区, 各区旅游资源的特点突出。

(一) 郑州旅游资源的特点

1.多样性。

多样性是郑州景观的重要特征之一。从自然景观来看, 有嵩山风景名胜区, 有领略母亲河神韵的好去处——郑州黄河游览区, 有浮戏山雪花洞风景区, 有环翠峪等景区;从人文景观来看, 有炎黄子孙寻根祭祖的好去处——新郑轩辕黄帝故里, 有名扬天下的少林功夫——少林寺, 有河南博物院、北宋皇陵、中岳庙、郑州二七纪念塔;还有各种文化遗址, 如商城遗址、大河村遗址、裴李岗文化等。

2.古老性。

郑州旅游资源的古老性, 一方面体现在资源的形成时间较早, 如古老的嵩山远在距今15亿~23亿年前, 发生过多次剧烈的运动, 并受到长期的风化、侵蚀、沉积等作用, 形成了今天的嵩山地表特征。人文始祖轩辕黄帝出生、创业、建都的地方——黄帝故里, 形成于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还有早在公元前五千年的新石器时代, 就存在大河村仰韶文化遗址、西山文化遗址, 反映了新石器的特点, 早于殷墟的商代遗址及其众多的出土文物等反映了该地区发达的商代文明。另外, 不同时代的历史文化在某一地区积淀下来, 形成了古老的人文旅游资源特色, 像登封——嵩山的名山文化、三教合流的宗教文化、祭祀封禅的帝王文化以及武术圣地的武术文化汇合成综合的旅游形象, 郑州——史前文化和黄河文化最为突出, 巩义——宋文化和名人文化, 新郑——始祖文化、黄帝文化及名人遗迹。

3.丰厚性。

郑州的旅游资源可以说是种类繁多, 尤其是人文旅游资源, 可谓是种类齐全, 有人类文化遗址、社会经济文化遗址、宗教建筑、古墓、古都、陵寝遗址等类型。现在, 郑州地区的旅游已形成包括登封、郑州和新郑在内的三足鼎立的格局, 这三个地区分别凭借各自独特的旅游资源形成自己的旅游形象和旅游品牌, 也就是郑州——历史文化名城、黄河文化、商贸城, 登封——武术圣地、禅宗祖庭, 新郑——始祖文化、黄帝文化。

(二) 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现在郑州已开发出来的旅游资源已经很多, 旅游资源名品荟萃, 黄河、嵩山、黄帝故里、少林寺等这些耳熟能详的郑州人文“名片”已经饮誉海内外, 吸引着大批游客。少林寺经过精心开发已成了郑州旅游产品中的王牌产品, 另外“黄帝故里、古都文明、中岳胜景、禅宗祖庭、大河沧桑、战场遗梦、宋陵故事、庄园风情、动感地域、活力商城”这十大风情主题旅游资源的开发对国内外游客也有着很强的吸引力。但是郑州的旅游资源开发结构尚不平衡, 现在的郑州旅游资源形成了以人文景观开发为主, 自然景观开发为辅的开发格局, 像轩辕黄帝故里、少林寺、各种遗址都形成了旅游热点, 使得原本就不多的自然旅游资源备受冷落。另外, 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没有发挥其最佳的吸引力, 在开发的实践中, 大多注重对人文景观的复原, 但存在重人文景观而轻自然景观的现象, 没有考虑历史时期自然环境的恢复对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所起的重要作用, 结果使得人文景观缺乏历史的真实感, 进而影响其吸引力。

二、郑州旅游资源整合开发条件分析

(一) 旅游资源分析

“古、河、拳、根”是对郑州旅游资源总体特色的高度概括。“古”就是指郑州历史悠久, 同时也体现出旅游资源的古老性。“河”指的是郑州的黄河游, 既有自然风光——黄河风光, 又有人文景观——黄河文化, 古人用“条山苍, 河水黄, 波涛滚滚去, 松柏在山岗”, 来描述黄河风光;现代人用象征黄河与中华民族之间骨肉关系的哺育塑像来反映河南古地理环境、歌颂黄河文化和用代表新中国建设成就的黄河碑林来体现黄河文化。“拳”指的是少林拳, “天下武功出少林, 少林武功拳为先”, 少林拳是中华武术的一个拳种, 得名于少林寺。“根”指的是寻根旅游, 河南是寻根旅游的基础, 其中“陈、林、黄、郑、李、许、蔡、张”八大姓氏发源地在河南, 河南在寻根旅游这一方面构成了其他地区难以比拟的优势, 使得河南成为中华姓氏的主要发源地和寻根谒祖的圣地, 这无疑给郑州的旅游注入了更新的活力。

(二) 交通区位分析

郑州作为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 航空方面, 具有4E级国内干线民航机场, 1997年建成的郑州新郑国际机场是中国第21个国际机场和十大机场之一。铁路方面, 京广线、陇海线横贯东西, 纵连南北, 在郑州形成十字交叉。公路方面, 国家高速公路干线310线和107线在郑州再次形成“大十字”构图。航空、铁路、高速公路构成的现代化立体交通网络为郑州旅游业以及全国和国际旅游市场搭建了大展宏图的舞台, 毫无疑问, 这些有利的交通条件将为郑州发展旅游业提供必要的条件。

(三) 基础设施分析

郑州位于河南省的正中心, 东接开封, 西临洛阳, 是河南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郑东新区也在逐步发展起来。郑州地势平坦, 交通便利, 水源充足, 工程地质条件优越, 基础设施配套齐全。另外, 郑州地上地下资源丰富, 农副产品繁多, 工农业发达, 是国务院批准的历史文化名城, 内陆开放城市, 国家卫生城市和投资硬环境四十优城市。在配套设施上, 郑州现有接待设施硬件水平在全国大中城市稳居先进行列, 这种住宿条件再加上交通优势, 就有可能把洛阳变成郑州的客厅, 把开封变成郑州的后花园, 把全省各个城市都变成郑州旅游资源的补充, 这对形成“住在郑州, 游遍全省”有很大的优势。

三、郑州旅游资源整合开发构想

(一) 利用交通、区位优势, 整合开发郑州的旅游资源

一直以来, 郑州被认为是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物流、货流中心, 而现在则应利用其自身优越的交通条件, 整合开发其旅游资源。郑州丰富的旅游资源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利用这些资源条件不仅要大力挖掘人文旅游资源, 如古文化游、少林功夫等, 与此同时, 也要注重对自然旅游资源的挖掘, 依托历史文化和山水自然资源, 打造出优秀的文化旅游休闲度假区, 整合开发郑州旅游资源的同时, 也为郑州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居住环境。

(二) 利用自然和人文优势, 合理、双向地整合开发郑州的旅游资源

郑州虽然以人文资源为主, 但是在注重开发人文旅游资源的同时, 也不能忽视了自然景观的开发, 许多年来很多人对旅游资源都有一种片面的、单一的、独立的理解, 认为旅游资源只是一种单一的吸引旅游者前去旅游的目的地, 即表现为一定地理空间范围内的自然风景和人文资源, 甚至于这其中界定所包含的内容比旅游地的界定所包含的内容还要狭小, 忽视了旅游地和客源市场、旅游服务及其设施之间的相互吸引关系, 没有将他们视为有机的整体。这就造成了我们在开发实践过程中仅限于景点景区的开发, 而忽视了其他相互关联的部分, 使得旅游资源开发与客源市场脱节。如郑州新郑轩辕黄帝故里的开发, 就不应该仅仅局限于黄帝文化的开发, 也应该注重旅游客源市场的开发, 以吸引更多的游人;注重旅游服务设施和旅游基础设施的开发, 为游客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这样黄帝故里的价值才能够得到最大的发挥。一个城市的旅游要想发展起来, 不仅仅要依靠文化底蕴, 具有丰厚的人文旅游资源, 而且还要依靠其自然旅游资源, 因此, 从旅游资源类型上来讲, 在开发的过程中, 在突出人文景观优势、重视人文景观开发的基础上, 也应注重自然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 以形成合理的旅游资源结构。另外, 旅游资源具有双向吸引功能, 不仅旅游地对旅游者有吸引力, 而且旅游者对旅游地也有吸引功能, 因此在进行旅游资源开发时, 应着重解决如何才能具有更大的客源市场, 客源市场的变化又如何影响旅游地的问题, 只有这样才不会使旅游资源开发与市场需求相脱节。

(三) 加强郑州区域内外部旅游发展的合作, 整合开发郑州的旅游资源

就其内部而言, 应该注意大旅游的开发。三地 (郑州——历史文化名城、黄河文化、商贸城, 登封——武林圣地、禅宗祖庭, 新郑——始祖文化、黄帝文化) 的旅游文化不论是黄河文化, 始祖文化还是武禅文化, 他们都交相辉映, 共同构成中原文化的组成部分, 形成郑州地区总体的完整的旅游形象。另外在注重三地旅游发展的同时, 也要注重包括郑州地区其他市县的发展, 比如郑州市与荥阳市的旅游资源有一些是不能分开的, 郑州古荥镇的诸多旅游资源与荥阳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就其外部而言, 协作更为重要。现在, 河南旅游的一带四区中, 黄河旅游带和嵩山游览区是发展较好的区域, 其它的如太行山、伏牛山和大别山——桐柏山游览区的旅游业不能与之竞争。从实际能力上看, 能与郑州的旅游资源相匹敌的只有洛阳地区, 两个地方同属中原文化圈, 同属历史文化名城, 比如博物馆的开放, 两个城市都想通过博物馆的形式把自己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集中展现给游客, 结果效果都不理想, 郑州市已有两个博物馆——河南省博物馆和郑州市博物馆, 与之临近的洛阳更是博物馆的集中地, 包括洛阳市博物馆、古墓博物馆、民俗博物馆等, 这里就存在一个资源整合、协调合作的问题, 相互合作, 打包整体开发旅游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2001年的“黄河之旅”中, 河南旅游可谓出尽风头, 沿黄一带的郑、汴、洛三地异彩纷呈, 争奇斗艳, 将中原文化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就是合作的魅力, 也是发展的方向, 其实, 参与“大黄河之旅”的绝不仅仅是郑州市, 巩义也应抓住这次契机, 凭借自己的地利, 参与其中, 不仅能展现自己的魅力——伊洛汇流、宋文化、石窟寺和名人遗迹, 而且可以使“大黄河之旅”更加丰满。

(四) 利用“古、河、拳、根”特色优势, 整合开发郑州的旅游资源

特色是事物所表现的独特色彩、风格, 它可以使事物具有一定时间和地域范围内的唯一性和垄断性, 并且又因此会使旅游资源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和竞争优势。特色也是显现旅游资源吸引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特色有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要选择最有特色、最有一定垄断性的旅游资源进行开发, 二是在新景点的开发、规划和建设中要避免雷同和模仿, 可以借鉴好的经验, 但一定不要完全照搬, 三是对旅游产品的整体形象包装和宣传既能恰如其分的抽象出本国、本地区旅游产品的特点, 又能适应旅游者的旅游心理需求。对郑州的旅游资源进行开发时, 要抓住“古、河、拳、根”这个特色优势, 对其进行整合开发, 如开发郑州的各种遗址, 需要遵循“古”原则, 体现出其古老性。开发黄河文化, 需要遵循“河”字原则, 既要体现出优美的黄河文化, 为游客提供优美的环境, 又要体现出有各种象征意味的黄河文化, 使游客能更好的体会母亲河的神韵。开发少林拳, 需要遵循“拳”字原则, 开发各式各样的拳种, 既可以发扬拳文化, 又可以激发游客的兴趣, 让游客参与其中。开发根文化, 需要遵循“根”字原则, 大力挖掘根文化, 发展寻根旅游, 在根字上面下工夫, 既能体现出悠久的华夏文明史, 又能为郑州的旅游增光添彩。

四、结论

河南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缩影, 具有五千年灿烂的华夏文明史, 被史学家称为“中国历史博物馆”。“古、河、拳、根、花”是对河南旅游资源总体特色的高度概括, 其中郑州就具备其中的四项内容——古、河、拳、根, 郑州作为河南的省会, 在发展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通过对郑州市的旅游资源现状及开发条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提出了郑州旅游资源整合开发的对策, 从而更好地开发利用郑州的旅游资源, 促进郑州旅游业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陈蔚德, 王玉宝.河南旅游基础[M].郑州:河南省人民出版社, 2001:95-98.

[2]李天元.旅游学概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4:128.

[3]李清霞.郑州市旅游资源分布规律和开发序列分析[J].中州大学旅游与经贸学院学报, 2004 (4) :9.

整合红色资源 打造“红色小镇” 篇2

整合红色资源

据史料记载,1930年,为输送重要情报、转移临时中央机关和党政军重要领导人等,中央开辟了“上海-香港-汕头-大埔-福建永定、长汀-江西瑞金”的秘密交通线,沿途水陆并用、城乡交错,蜿蜒曲折达数千里。其中,位于大埔西北部境内的青溪交通站就曾安全护送周恩来、邓小平、刘少奇等党政要员和绝密文件、紧缺物资。

据革命后代范细英介绍,他的阿婆曾在青溪红色交通线秘密仓库棣萼楼接应周恩来和200多名革命干部。

青溪镇作为革命老区,几乎村村都有“红色故事”、“红色印记”。“披星戴月急转移,爬山涉水送伍豪”,这正是青溪人民沿着红色交通线,护送人员和物资到中央苏区的真实写照。

近年来,青溪镇深入挖掘整合红色资源,以修缮红色文化景点为抓手,打造中央红色交通线大埔中站纪念馆,保护和完善多宝坑小站、邹日祥故居缵诒堂、棣萼楼秘密仓库,打造国家级3A景区“江畔人家”休闲度假村,还原青溪原中央红色交通线历史风貌,让青溪镇成为当地发展红色旅游的“明珠”。今年,青溪镇将整个红色交通线的青溪红色交通线秘密仓库棣萼楼、大埔中站纪念园、多宝坑邹日祥旧居3个站点串珠成链来统一打造。目前3个站点已经投入建设资金500多万元,3个站点的总投入初步估计要将近2000万元。

据青溪镇镇长谢彦博介绍,大埔中站纪念园的展馆已经布展对外开放。展馆共分三部分,展出相关党史人物、文献档案等18个展版共140多幅图片,图文并茂地介绍了红色交通线大埔中站的历史背景、建立过程和历史贡献。展馆的建成,不仅回顾了在这条秘密交通线上战斗过的革命前辈艰苦曲折的革命道路、寄托了苏区人民对革命先辈的无尽怀念,更能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而青溪红色交通线秘密仓库棣萼楼已完成征地拆迁、土坡挡墙、排水系统,正在建设洗手间、景观墙、排水系统、休闲广场、村道、人工湖;多宝坑邹日祥旧居已完成征地拆迁工作,基本完成路桥建设、村道扩宽、停车场等项目。

老区面貌日新月异

在许多人记忆里,革命老区青溪镇路难行、信息闭塞。但笔者一路走访,发现该镇已旧貌换新颜。在“十二五”时期,青溪镇公路建设里程达50多公里,累计投入资金3955万元,将红色景点和多个生态景点串珠成链,为红色旅游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交通保障;投入4470万元,完成了农田灌溉陂头、烟区水圳道等农业基础设施,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增加了农民收入;投入资金2635万元,完善电网、饮水工程、环境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美丽乡村建设;同时,该镇还全力打好扶贫开发“双到”攻坚战,累计投入扶贫“双到”资金6213.65万元,为村级集体经济增收226万元,贫困村农户生产经营性收入大幅提高。据统计,到2015年底,青溪镇农村经济收入4.07亿元,农村人均收入9702元。如今的青溪,不仅村村通公路、网络进万家,而且新房林立,老区人民的生活水平正在逐步提高。

江畔人家灯火辉煌

悠悠汀江水,浪花淘英雄,汀江见证了当年革命力量的大转移。青溪人民经常传唱的两句山歌“披星戴月急转移,爬山涉水送伍豪”,就是当年的历史写照。如今在青溪的汀江河畔,依然可以听到水上的汽笛声偶尔打破江面的宁静,但这再也不是当年革命者送别的情景,而是新建水上乐园的游船为游客放飞心情而鸣响的号子。

位于汀江河畔溪口村、在建中的“江畔人家”休闲旅游度假区是该镇最大的旅游开发项目,也是广东省重点建设项目之一,2014年12月,江畔人家休闲旅游度假区就被获批为国家3A级景区。该项目计划总投资2.65亿元,按“游客接待中心、绿色产品加工区、健身休闲娱乐区、农业观光体验区、自然风光景观区、大森林别墅区”6大片区划分,分3期投资建设。目前,第三期的建设工程已经完成了观光亭、人工湖、大型会议中心的建设。2016年,该景区计划继续投入资金5000万元,按照国家4A景区标准,青溪镇的红色资源,以红色交通线为亮点,进一步规划千亩生态果园、双层木屋别墅、八角客栈、长寿村住所的建设,打造一系列的红色景点和生态观光景点,推动原中央苏区的经济发展。

在这里,白天,停泊在汀江水上乐园风情游船,随时迎接来此度假的客人。夜晚,跨江而建的度假村两岸,华灯绽放,照亮江畔人家;水上霓虹闪烁,泛出五彩波澜。这里,就像汀江河畔升起的一颗魅力四射的夜明珠。

如今的青溪,以现代化“红色小镇”呈现在人们面前,不仅有旅游古村落、古民俗区、革命纪念馆、还有休闲度假村等,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

郑州红色资源 篇3

一、广州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民族精神教育中的意义

弘扬培育民族精神, 引导一代又一代的大学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中发挥决定性的作用。目前, 已进入新媒体时代, 多元文化影响民族精神的教育, 如果缺乏正确和坚定的理想和信念, 就会失去前进的方向、失去提升的积极性、失去进步的动力。而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民族精神教育中具有积极的作用, 作为一种伟大精神, 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产物, 它支撑大学生的信仰, 让更多的学生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的生力军。

党的事业离不开具有坚定理想信念的大学生, 当代大学生的培养必须从红色文化精神中汲取营养。红色文化承载着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革命史, 艰苦奋斗的斗争史, 可歌可泣的英雄史, 蕴含共产党员至死不渝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 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因此, 运用红色文化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 这是当前高校深入开展民族精神教育, 弘扬中国精神, 塑造兴国之魂、凝聚强国之魄的必然之路。

红色文化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它是“真实地定格了一个个鲜活的历史瞬间并使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红色历史具体化和图像化”[2]的一切物质与精神文化的总和。广州作为一座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上的红色名城, 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 发生在广州城里的红色历史、红色人物、红色故事蕴含着救亡图存、革故变新、博大包容、自强不息的革命精神, 能够强化大学生群体共同的民族记忆、激发他们的民族情感、帮助他们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

二、广州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民族精神教育中的缺失

目前, 一些广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特别是红色文化教育方面相对缺乏, 对于红色文化资源的利用较少, 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 教育主体对广州红色文化资源利用不够。

笔者调查和走访了广州几所高校后发现, 在当前民族精神教育的相关课程中, 利用广州红色文化资源进行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高校较少, 一些高校民族精神教育的主体只关注书本知识的单向灌输, 忽略了运用广州红色文化资源来激活、提升、深化民族精神教育的内容, 使一些大学生对民族精神教育缺乏认识, 降低民族精神教育的实效性。

(二) 广州红色文化资源缺乏深化统筹整合。

红色文化是中国具体国情的产物, 也是中国共产党成长的历史见证, 更是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宝贵的物质与精神财富。广州作为红色历史名城, 红色文化积淀十分丰富, 蕴含丰富的自强不息、艰苦奋斗、革故鼎新的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品质, 是很好的高校民族精神教育的丰富资源。然而, 当前一些高校未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合理的统筹整合, 存在广州红色文化资源内容开发不足的问题。一方面, 高校教育者缺乏将广州红色文化作为优质的民族精神教育资源的开发意识, 更没有形成红色文化民族教育的战略, 使得高校民族精神教育开发利用不足。另一方面, 教育资源开发的主体单一, 没有形成红色文化资源开发的合力。当前红色资源的开发主要是以地方政府为主导, 譬如修建伟人故居、纪念馆等, 却没有对这些物质资源蕴藏的精神内涵进一步开发, 而且宣传力度不足, 社会上一些人甚至不了解这些红色基地、红色景点在什么地方, 其中有什么样的红色故事。这种流于形式的开发, 造成资源浪费、影响高校广州红色文化资源民族精神教育的效果。

(三) 广州红色文化运用手段创新不足。

创新意识不足是当前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民族精神教育的运用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当前, 高校都开设了马列、思想政治课程, 然而一些教育者只是照搬教科书上的内容, 给学生“灌输”知识。课堂上“单向灌输式”的讲授, 难以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学生学习红色文化时会影响教育效果。另外, 一些高校教育者不能有效利用新媒体手段传播红色文化精神, 有些高校虽然建立微信公众号或网站, 但是信息长期不更新, 没有将其建设成为传播红色文化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的平台。

三、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民族精神教育中的运用

(一) 弘扬和培育, 升华广州红色文化资源中的民族精神意蕴。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是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尽的责任。广州红色文化经过历史积淀, 形成浓厚的优质民族精神意蕴, 能够激发当代“90后”大学生的民族精神, 成为时代的先锋, 肩负起时代的使命, 增强大学生的民族凝聚力和时代认同感。应深入开展以广州红色文化资源为基础的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革命传统教育, 让学生深刻认识和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为人类文明作出杰出的贡献。

(二) 开发与打造, 优化高校红色文化传播平台。

第一, 学校应加强红色校园文化设施的建设与利用。利用学院的艺术展览厅、宣传走廊等设施平台不定期地举行红色作品进场展览和宣传, 让学生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修建“红歌舞台”、“红色电影播放厅”等红色文化活动校园设施等, 为学生进行红色校园文化活动提供必要的硬件支持。

第二, 教育者应举办学生广州红色文化的主题活动。如班际、院际的演讲比赛、合唱比赛及辩论比赛。如以“‘中共三大’国共合作的必要性”为主题让学生开展辩论比赛, 在辩论中让学生深刻认识“中共三大”的历史意义和中国共产党作出的伟大创举。在活动中对广州红色文化资源不断地利用、再现、挖掘乃至创新, 使红色文化资源隐含的民族精神价值在此过程中更清晰明了, 拨动大学生心弦, 促进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内化。

第三, 学生应积极构建广州红色文化为核心的社团活动平台。如曲艺社开展唱红歌活动、读书会举办广州红色文化专题学术讲座、电影协会播放广州红色电影《秋喜》、旅游协会设计红色旅游线路等。组建红色文化社团, 对红色文化进行加工、创造, 以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的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表达, 增强红色文化吸引力。例如以红色“Cosplay” (角色扮演) 的形式在校园进行宣传, 增加对红色文化的关注。通过发挥大学生的创造力, 充分利用朋辈教育的优势, 提升红色文化的传播力。

(三) 发掘与创新, 提升广州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民族精神教育中的作用。

高校应让学生理解红色文化, 目前部分大学生不了解广州红色文化资源, 对广州红色文化资源与民族精神的认识不够深刻。广州红色文化资源是优质的民族精神教育资源, 在高校民族精神教育中理应发挥重要作用。所以, 高校应该建立一支广州红色文化研究队伍, 深入挖掘民族精神内涵, 通过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予以展示, 提高大学生对广州红色文化的认识, 培养大学生成为爱民族、爱社会、爱国家的“三爱”青年。

目前, 高校利用广州红色文化资源教育的效果不太明显, 一些大学生对学校开展的系列红色文化教育, 以及民族精神教育并没有太多的体会。所以, 高校应创新教育方式, 提高教育的实效性。如组织学生探访广州红色文化资源, 调查广州红色文化资源的来龙去脉, 让大学生在探索的同时, 进一步发掘广州红色文化资源中的民族精神。同时, 掌握其他更多的红色文化资源及其中的深刻意义, 使大学生认同并深化践行优秀的中华民族精神, 让更多的大学生成为具有实践先锋性、文化传承性、时代特征性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弘扬优良传统、传承红色基因[EB/OL].http://theory.gmw.cn/2015-04/16/content_15392247_2.htm.2015.04.

上一篇:抽油机液压节能装置下一篇:故障检测及维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