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情况

2024-06-22

肥胖情况(精选七篇)

肥胖情况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4年7月至2015年7月天津市河东区中山门街道卫生服务中心糖尿病数据库中716例老年T2DM患者为研究对象。录入资料完整的T2DM患者共716例, 男276例, 平均 (76.49±9.01) 岁;女440例, 平均 (76.50±8.30) 岁。男女之间平均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建卡登记时的血糖平均为 (8.05±2.85) mmol/L。病程平均 (11.26±6.30) 年。不同性别之间, 女性平均臀围值高于男性,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其余各指标性别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研究方法

对社区糖尿病管理软件中T2DM患者的数据进行统计, 分析并比较不同年龄段BMI分布特征及肥胖指标。

1.3 分析指标

体质指数 (BMI) =体质量 (kg) /身高的平方 (m2) (<18.5为消瘦, 18.5~23.9为正常, 24~27.9为超重, ≥28为肥胖) ;腰围 (WC, 男性≥85 cm, 女性≥80 cm, 为腹型肥胖) ;腰臀比 (WHR) =腰围/臀围 (男性≥0.90, 女性≥0.85, 为异常) ;腰围身长比 (WHt R) =腰围/身高 (>0.5, 为异常) [2]。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处理采用Excel 2007及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年龄段BMI分布特征

社区老年T2DM患者BMI平均为 (24.11±3.31) kg/m2, 其中消瘦12例 (1.68%) , 正常353例 (49.30%) , 超重274例 (38.27%) , 肥胖77例 (10.75%) 。超重及肥胖患者主要集中于71~80岁, 其次为81~90岁。71~80岁超重者92例 (12.85%) , 肥胖者24例 (3.35%) ;81~90岁超重者70例 (9.78%) , 肥胖者19例 (2.65%) 。

2.2 肥胖指标分析

716例老年T2DM患者中超重/肥胖合并腹型肥胖者298例 (41.62%) , 女性超重/肥胖合并腹型肥胖明显高于男性 (P<0.05) ;超重/肥胖患者的腹型肥胖率 (84.90%) 明显高于消瘦/正常患者 (49.32%) (P<0.05) ;女性患者腹型肥胖率明显高于男性患者 (P<0.05) ;WHR异常患者共386例 (53.91%) , 女性患者WHR异常率显著高于男性患者 (P<0.05) ;WHt R异常患者共466例 (65.08%) ;消瘦/正常患者中, WHR异常的比率为47.40%, WHt R异常的比率为45.21%。

3 讨论

肥胖与糖尿病的发病率呈正相关, 肥胖越严重, 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就越高。本研究数据显示在社区老年T2DM患者中超重/肥胖率达49.02%, 其中消瘦/正常率为50.98%, 略高于超重/肥胖的比率。考虑可能因为体质指数与身体脂肪的百分含量有明显相关性, 而老年人肌肉组织与脂肪组织相比, 肌肉组织减少较多, 因此计算的体质指数值可能会过低估计其肥胖程度。

腰围、腰臀比值及腰围身长比均是衡量腹部脂肪蓄积程度的指标。腹型肥胖 (中心性肥胖) 与非中心性肥胖相比, 更容易造成胰岛素抵抗, 与糖尿病的关系更加密切[3]。本研究数据说明社区老年超重/肥胖的T2DM患者中, 大多属于腹型肥胖的类型 (84.90%) , 且本研究发现社区老年女性T2DM患者腹型肥胖的发生率明显高于男性 (P<0.05) 。故应针对性地对这些腹型肥胖患者采取饮食及行为干预, 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 指导患者合理饮食, 坚持锻炼, 控制体重及腰围, 减轻胰岛素抵抗, 从而更好地控制血糖。

摘要:目的 探讨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 (T2DM) 患者的肥胖情况, 并对其进行规范管理, 采取措施控制患者的血糖水平。方法 利用从天津市社区糖尿病管理软件中导出的数据, 对老年T2DM患者情况及其肥胖指标进行分析。结果 社区随访716例T2DM患者, 平均BMI为 (24.11±3.31) kg/m2, 腹型肥胖率为66.76%, 女性腹型肥胖率明显高于男性 (P<0.05) 。WHR异常者占总T2DM患者的53.91%。女性WHR异常者比例显著高于男性 (P<0.05) 。WHt R>0.5的患者为466例, 占总数的65.08%。结论 社区老年T2DM患者腹型肥胖率高, 且女性腹型肥胖率明显高于男性。

关键词:2型糖尿病,体质指数,腰臀比,腰围身高比

参考文献

[1]柯伟健, 李延兵.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与糖尿病患者心血管风险研究的新进展[J].中华高血压杂志, 2012, 20 (3) :213-215.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

肥胖情况 篇2

关键词:肥胖,无痛人流,丙泊酚麻醉,并发症

丙泊酚是手术麻醉中的常用药物, 现将我院手术室中丙泊酚静脉麻醉用于肥胖类无痛人流患者中的研究情况详细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2年6月-2014年11月收治实施无痛人流的60例肥胖患者为观察组, 并选择同期接受无痛人流的60例体重正常患者为对照组, 观察组符合肥胖判断标准, BMI (体重指数) =体重/身高的平方 (kg/m2) , BMI>30 kg/m2。观察组年龄18~28岁, 平均 (23.8±1.2) 岁;妊娠40~65 d, 平均 (52.5±2.1) d。对照组年龄19~26岁, 平均 (23.5±1.1) 岁;妊娠40~70 d, 平均 (52.8±2.0) d。两组患者在人流手术前排除呼吸系统或循环系统疾病, 且无药物过敏史, 自愿参与研究。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麻醉方法:所有患者都接受丙泊酚联合舒芬太尼静脉全麻, 在麻醉前8 h叮嘱患者禁水、禁食, 给予心电监护、鼻管吸氧, 清洁消毒外阴, 先缓慢静注0.1μg/kg芬太尼, 3 min进行丙泊酚静脉滴注麻醉, 诱导剂量及维持剂量分别为2.0 mg/kg、0.5 mg/kg。在患者意识完全消失后进行人流手术。若患者有肢体动情况则追加0.5 mg/kg丙泊酚。若患者血压降低30%以上则静脉注射麻黄碱10 mg, 若患者心率降到50次/min以下则静脉注射阿托品0.5 mg。

观察项目:观察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丙泊酚用量以及麻醉苏醒时间等指标。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7.0计量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18.33%, 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的3.33%,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常见的并发症包括呼吸抑制、血压下降、心动过缓、呼吸道梗阻等, 见表1。

两组麻醉剂用量及苏醒时间比较:观察组的丙泊酚用量 (185.5±2.6) mg、苏醒时间 (16.5±1.4) min均明显多于对照组, 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见表2。

讨论

所谓的肥胖指的是机体内积聚过多的脂肪而形成的一种状态, 不仅仅是体重上升, 更是体内脂肪蓄积过剩的一种表现。研究表明肥胖患者在手术麻醉中呼吸抑制发生率及程度高于正常体重患者, 且与麻醉剂用量、滴速等正相关[1]。肥胖患者本身体重大, 所需麻醉剂量多, 这种大剂量麻醉又会引起麻醉过深情况的发生, 出现呼吸抑制[2]。另外, 肥胖患者本身都或多或少地存在呼吸功能损伤及循环功能损伤, 在麻醉时这种损伤表现会增强。研究还发现丙泊酚静脉全麻时, 患者咽部肌肉群活动会降低, 咽部塌陷也会抑制呼吸[3]。在肥胖患者无痛人流手术中, 最常见的并发症就是呼吸抑制, 这也是手术麻醉研究的焦点。在麻醉期间要严密监测患者的脉搏、血压及呼吸等生命体征, 及时发现和处理异常情况。

丙泊酚的药理学研究认为丙泊酚作为烷基酸类的短效静脉麻醉药, 静脉注射后可迅速分布于全身, 40 s内可产生睡眠状态, 进入麻醉迅速、平稳[4]。丙泊酚镇痛效应较弱, 可使颅内压降低、脑耗氧量及脑血流量减少。对呼吸系统有抑制作用, 可出现暂时性呼吸停止;对循环系统也有抑制作用, 可出现血压降低。麻醉恢复期可出现恶心、呕吐和头痛等症状。本组研究提示, 临床无痛人流手术中, 肥胖患者要高度关注其并发症发生情况, 其麻醉剂量要合理增加, 尽力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提高麻醉效果。

参考文献

[1]叶星.异丙酚联合芬太尼用于无痛人工流产术51例的疗效及护理干预[J].中国药业, 2013, 22 (9) :29-30.

[2]黄文娟.无痛人流中芬太尼复合异丙酚并发症预防及处理[J].赤峰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2, 6 (2) :72.

[3]欧燕媚, 温秀兰, 曾健仪, 等.肥胖患者异丙酚静脉全麻无痛人流术中麻醉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J].广州医药, 2012, 43 (2) :68-70.

肥胖与非肥胖糖尿病患者特点分析 篇3

关键词:肥胖症,糖尿病/预防和控制,糖尿病/并发症

肥胖是糖尿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据美国国家糖尿病协会报道, 轻、中、重度肥胖发展为2型糖尿病的危险性分别是正常体重的2.5与10倍。1998年法国的一项报告, 2型糖尿病中肥胖者占60%, 在美国亦有超过90%新诊断的糖尿病属于肥胖患者[1]。肥胖也增加1型糖尿病的发病危险[2,3]。英国Peninsula医学院Kibirige等[4]对90多名1~16岁儿童进行了观察, 结果发现, 年龄、体重与1型糖尿病诊断显著相关, 曹冰燕等[5]对北京市19593名6~18岁学龄儿童糖尿病患病现状调查, 发现肥胖儿童发病率明显增高。1型糖尿病患儿往往超重。比较肥胖和非肥胖1型的特点, 可为临床运动干预及药物治疗提供依据.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从2003~2009年内分泌科住院的糖尿病患者中选取测定了谷氨脱羧酶抗体 (glutamate decarboxylase antibody, GAD-Ab) 者, 共956例, 其中经典1型糖尿病患者62例, 男39例, 女23例, 年龄9~52岁, 平均 (30.1±12.3) 岁;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 (latent autoimmune diabetes in adults, LADA) 患者96例, 男50例, 女46例, 年龄20~65岁, 平均 (50.2±13.4) 岁;2型糖尿病患者798例, 男400例, 女398例, 年龄25~90岁, 平均 (58.6±15.7) 岁。糖尿病诊断参照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标准。均排除继发性糖尿病及妊娠糖尿病。

1.2 方法

测量身高、体重, 体重指数 (BMI) =体重/身高2。肥胖:BMI>25 kg/m2, 测量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 (HbA1c) 、血脂、空腹C肽及胰岛素、餐后2 hC肽及胰岛素、GAD-Ab。观察胰岛功能、糖、脂代谢代谢水平、临床合并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1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正态分布的定量资料两组之间均数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 多个样本均数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 方差齐的样本两两比较用SNK检验, 方差不齐的样本两两比较用Dunnet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定量资料两组之间均数比较采用秩和检验 (Mann-Whitney U) , 多个样本比较用Kruskal-Wallis H法。定性资料用阳性例数、构成比或率表示, 分类变量组间比较用χ2检验, Fishers精确概率法。检验显著性均以0.05为标准。

2 结果

2.1 经典I型糖尿病、LADA及2型糖尿病患者3组间肥胖构成比比较

3组的构成比分别为15/62 (24.2%) , 32/96 (33.3%) , 313/798 (39.2%) , 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0.05) 。见表1。

2.2 肥胖与非肥胖经典1型糖尿病患者临床特点比较

前者合并代谢综合征比例高,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05) , 见表2。

2.3 肥胖与非肥胖LADA患者临床特征比较

见表1, 表2。前者合并代谢综合征和冠心病、高脂血症比例较高 (P<0.05) , 空腹及餐后2 h C肽水平较高 (P<0.05) , 依赖胰岛素治疗比例及合并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者较低 (P<0.05) 。

注:与非肥胖患者比较, aP<0.05;与LADA及2型糖尿病患者比较, bP<0.05;与LADA及2型糖尿病患者比较, cP<0.05

注:#表示精确概率法结果;与非肥胖糖尿病患者比较, aP<0.05;与LADA及2型糖尿病患者比较, bP<0.05;与2型糖尿病患者比较, cP<0.05;与LADA患者比较, dP<0.05

2.4 肥胖经典1型糖尿病与LADA患者比较

前者发病年龄较小、初诊糖尿病时空腹血糖水平较高、发生酮症酸中毒及依赖胰岛素治疗比例较高 (P<0.05) 。

2.5 非肥胖经典1型糖尿病与

LADA患者并发症与合并症情况比较见表2。前者发病年龄较小、病程较短、初诊糖尿病时空腹血糖水平较高、发生酮症酸中毒及依赖胰岛素治疗比例较高, 合并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视网膜病变均较少 (P<0.05) 。

3 讨论

本研究显示无论1型还是2型糖尿病, 肥胖组发生代谢综合征及冠心病的比例明显高于非肥胖组。他们的发生有着共同的“土壤”即胰岛素抵抗。故对肥胖1型糖尿病患者治疗除早期应用胰岛素积极控制血糖, 还需强调减轻胰岛素抵抗[6], 包括控制饮食、增加运动、减肥及合理应用改善胰岛素抵抗的药物, 如二甲双胍、噻唑脘二酮、ɑ-糖苷酶抑制剂等[7]。

分析本组资料发现, 无论是否肥胖, 经典1型糖尿病与2型糖尿病之间均存在较明显差异, 且符合目前研究已证实的各自临床特征。但LADA作为1型糖尿病的一个亚型, 其发病是在遗传易患性基础上由于环境因素诱发的胰岛素B细胞自身免疫性损害。大多数表现为消瘦体形, 易发生口服降糖药失效, 而依赖于胰岛素降糖, 伴有胰岛B细胞自身抗体 (GAD-Ab, ICA, IAA或-IA2Ab等) 阳性。其表型较复杂, 肥胖LADA类似2型糖尿病, 非肥胖LADA接近经典1型糖尿病。与德国的Lohmann等[7]报道一致。2001年, Lohmann发现GAD-Ab滴度较高或ICA与GAD-A皆阳性的LADA患者临床特征更类似于1型糖尿病患者, 即胰岛功能差、低体重、易发生酮症等, 称其为LADA-1型, 而GAD-A滴度较低或ICA单一阳性的LADA患者临床特征更类似于2型糖尿病患者, 即胰岛素B细胞分泌功能相对较好、体重指数相对较高、不易发生酮症等, 称其为LADA-2型。故对肥胖LADA患者的干预治疗应同时增加运动、减肥及合理应用改善胰岛素抵抗的药物, 类同于2型糖尿病患者。

本研究显示, 尽管肥胖组C肽水平高, 但肥胖与非肥胖组LADA在糖代谢控制方面无差异, 考虑与血脂有关。脂肪细胞分泌多种脂肪细胞因子, 对全身各器官系统具有重要调节功能, 且与胰岛素抵抗密切相关。如肿瘤坏死因子ɑ阻碍胰岛素受体及底物IRS-1/IRS-2酪氨酸磷酸化, 从而影响胰岛素的信号传导[9]。有人发现瘦素通过直接激活ATP敏感的钾通道, 使胰岛B细胞超级化从而抑制胰岛素的分泌;此外瘦素还可通过抑制迷走神经或刺激交感神经来减少胰岛素的分泌。在病理状态下瘦素受体敏感性下降, 使正常脂肪-胰岛素轴的反馈机制破坏, 引起B细胞去极化, 促进胰岛素的分泌导致高胰岛素血症和胰岛素抵抗[10], 这也是肥胖的糖尿病患者发生胰岛素抵抗的机制之一。胶原样蛋白-脂联素亦是肥胖和胰岛素抵抗联系的中介, 脂联素可抑制肿瘤坏死因子ɑ, 促进脂肪酸的燃烧及耗能, 改善胰岛素抵抗。肥胖时脂联素减少, 肿瘤坏死因子ɑ升高, 胰岛素生物活性下降, 胰岛素生物活性下降, 胰岛素抵抗加重[11]。上述机制可以部分解释为什么肥胖糖尿病患者的C肽水平明显高于非肥胖者, 但血糖水平却与后者无显著性差异;因为肥胖患者较严重的胰岛素抵抗使其糖代谢控制较差。

肥胖情况 篇4

肥胖是引发多种疾病的元凶,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如何有效遏制肥胖症的蔓延,已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肥胖的发生是基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利用各种因素诱导出理想的肥胖动物模型,供肥胖发生机理与药物防治研究是科学工作者面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肥胖是机体能量摄入大于消耗的一种营养代谢失调症,与高脂、高能膳食的摄入关系密切[1]。因此,用高脂、高能饮食诱导的肥胖动物是研究人类肥胖的首选模型。但是,在饮食诱导肥胖模型的过程中,由于缺少一个标准化的模型建造与评价体系,各家文献报道的造模饲料、造模方法以及模型的评价手段各不相同,这严重阻碍了相关成果的比较及与国际化接轨的进程。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建立一套较为完善的肥胖动物模型的建造和评价体系,使得肥胖动物模型逐渐规范化、标准化。

1 材料与方法

1.1 饲料配方的确定

参照国内外相关文献及美国分析化学学会(AOAC) 和美国营养学会(AIN) 标准,设计脂肪供能比40%左右的造模用高脂饲料,检测相关营养素的含量,并与美国Reseach Diets D-12451高脂饲料配方进行比对。基础饲料由河北医科大学实验动物学部提供。

1.2 动物模型的建立

雄性SD大鼠60只(21日龄),清洁级,由河北医科大学实验动物学部提供。饲养于屏障环境中,室内温度(22±2) ℃,相对湿度50%—55%,昼夜时间均为12 h。适应环境一周后,将大鼠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50只),给予高脂饲料;对照组(10只),给予基础饲料。自由饮水、摄食。三周后,实验组动物根据体质量增加量排序,上1/3(18只)作为肥胖易感(obesity-prone, OP)组,下1/3(18只)作为肥胖抵抗(obesity-resistant, OR)组,中间1/3留取靠近中位数的8只加入对照组,其余剔除。OP和OR组继续给予高脂饲料,对照组给予基础饲料,继续喂养3个月。

1.3 相关指标的检测

使用电子天平称量大鼠体质量(精确至0.1 g),每周一次;使用普通软尺测量大鼠鼻尖至肛门的距离(体长,精确至0.1 cm),每周一次。计算Lee’s指数和BMI指数,Lee’s指数=[体质量(g) ×1 000 / 身长(cm)]1/3,BMI指数=体质量(kg)/身长(m)2。实验结束处死动物,取血,并留取内脏脂肪组织(肾周、睾周和网膜)和皮下脂肪组织(肩胛、腋下和腹股沟),称重、留样。体脂肪含量( %) = (内脏脂肪+皮下脂肪) / 体重×100。

1.4 统计分析

用Microsoft Excel 2000建立数据库,用SPSS11.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经正态分布及方差齐性检验后,采用均数和标准差描述分布(x¯±s)

2 结 果

2.1 高脂饲料营养素分析值

高脂饲料主要营养素含量及其与美国Research Diets D—12451高脂饲料的比对结果如表1所示。实验用高脂饲料脂肪供能比47%,能量密度4.60 kcal/g,胆固醇含量199 mg/kg,与美国D—12451高脂饲料数据非常接近。

2.2 体质量、体长、Lee’s指数、BMI指数

造模过程中,通过对OP、OR及对照组大鼠体质量、体长等指标的监测数据来看,实验开始时(3周龄)各组动物体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进行到第10周时(15周龄)OP大鼠体重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至造模20周时(25周龄)体重差异达到极显著(P<0.01)。Lee’s指数、BMI指数的变化趋势与体重相一致,Lee’s指数似乎更灵敏一些,在造模10周时(15周龄)即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OR组各项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P<0.01

2.3 体脂肪含量

OP组大鼠皮下脂肪、内脏脂肪和体脂比与对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OR组各项指标与对照组大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P<0.01

3 讨 论

动物模型的标准化包括造模和评价两个方面,下面我们就从这两个方面分别加以探讨。

造模标准化包括造模方法的选择、造模动物的选择、模型饲料的设计以及OP和OR动物的筛选几个方面。肥胖动物造模方法有很多种,包括高能饮食诱导肥胖模型、遗传性肥胖的转基因动物模型、下丘脑性肥胖模型、内分泌性肥胖模型[2]。其中,以高能饮食诱导最接近人类肥胖的自然发病过程而被广泛应用。在造模动物的选择方面,SD大鼠由于在高脂饲料诱导下容易增加体重、成模时间短而成为最受欢迎的肥胖症模型动物;并且,SD大鼠已被证实[3]具有对高脂饲料不同的响应能力,部分SD大鼠在高脂饲料饲喂后体重增加明显,而部分则没有出现明显的体重增长,甚至等同或略低于正常饲料喂养动物。利用SD大鼠的这种特性,研究者可同时建立食源性肥胖易感(OP)与肥胖抵抗(OR)大鼠模型,这与人群中肥胖发生的异质性(heterogeneity)具有十分相似的特征,为肥胖症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在造模过程中,高脂饲料配方的设计是动物模型建造的关键点,国外多采用Research Diets、Harlan Teklad等公司的纯化饲料[4],但由于其造价较高未被国内市场广泛接受。目前,国内各个实验室报道的高脂饲料多是在基础饲料的基础上添加大油、胆固醇、胆盐等,这样很容易造成饲料中各营养素被稀释,尤其是蛋白质。本研究在参考国内外相关标准的基础上,设计出脂肪供能比40%左右的天然原粮型高脂饲料,通过实验室检测,各项指标与美国Research Diets D—12451高脂饲料非常接近。

模型建造后,通过测定反映肥胖的各项指标后发现,在体重、各部位脂肪湿重、体脂肪含量、Lee’s指数、BMI指数等指标方面,OP 组动物与正常对照组动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 组动物的各项指标与正常对照组动物相近,提示上述指标在肥胖的评价方面是有意义的,这种饮食诱导肥胖与肥胖抵抗的动物模型是理想的肥胖动物模型。今后有必要对这些评价指标进行深入的相关性分析,从而更好地对模型进行评价。

摘要:建立肥胖易感(OP)和肥胖抵抗(OR)大鼠模型并进行评价。以高脂饲料喂饲雄性SD大鼠3周。根据体重筛选出OP和OR大鼠。继续喂饲高脂饲料10周,期间检测大鼠体重、体长,计算Lee’s指数、BMI指数。实验结束处死动物,测量体脂肪含量。OP组动物与对照组相比,体重、Lee’s指数、BMI指数、体脂含量等指标均具有显著性差异。OR组动物的各项指标与对照组动物相近,提示用高脂饮食诱导肥胖与肥胖抵抗的动物模型造模成功。

关键词:肥胖易感,肥胖抵抗,建立,评价

参考文献

[1]王坤,敖由特,赵蕾,等.新疆博尔塔拉州居民肥胖及其危险因素分析.中国公共卫生,2006;22(9):1128—1130

[2]汤锦花,严海东.营养性肥胖大鼠模型的建立与评价.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31(1):32—34

[3]Mercer1 J G,Archer Z A.Diet-induced obesity in the Sprague—Dawley rat:dietary manipulations and their effect on hypothalamicneuropeptide energy balance systems.Biochemical Society Transac-tions,2005;33:1068—1072

肥胖与避孕 篇5

1口服避孕药

口服避孕药 (oral contraceptives, OC) 是育龄妇女常用的有效避孕手段, OC除了有肯定的调节生育作用外, 还有明确的健康益处, 如使月经周期规律并减少经量、减少铁的丢失、缓解痛经和经前期综合征、减轻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疼痛、降低功能性卵巢囊肿和乳腺良性疾病的发生率, 还可以明显减少卵巢癌和子宫内膜癌的发生率。在发达国家有超过1亿的女性在使用OC。有关肥胖与OC的研究多见于国外文献。Holt等的两项研究, 一项是对755例妇女进行随机、回顾性研究。所有受试者都给予OC, 炔雌醇剂量20~50 μg。考虑产次后, 体重≥70.5 kg妇女避孕失败的风险较<70.5 kg妇女的高 (RR=1.6, 95%CI 1.1~2.4) 。另一项是病例对照研究, 考虑年龄和产次等因素后, BMI>27.3 kg/m2的妇女OC避孕失败率是<27.3 kg/m2 妇女的1.58倍。Larissa等问卷调查了18445例妇女, 发现超重和肥胖妇女非意愿妊娠率近两倍于正常妇女。其原因为药物的分布和代谢不同。肥胖者药物在脂肪组织中储存增加而血浓度降低导致避孕效果降低。而Edelman等研究认为肥胖并不影响药物的分布, 而是肥胖者药物达到稳态浓度的时间延长, 这延长的时间为卵泡募集、排卵甚至受孕提供了一个“机会窗”。Brunner等两项研究则与之相反。一项是对1916例妇女研究, BMI≥30 kg/m2的妇女OC失败率接近BMI<30 kg/m2的妇女的两倍;另一项研究了358例妇女, 肥胖者OC避孕失败率是正常妇女的3倍, 但调整年龄、种族、产次等因素后, 均风险下降而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Larissa等回顾性分析了1491例妇女, 得出类似的结论。两项前瞻性临床试验, 以体重为测量标准, 结果也证实, 无论超重还是肥胖妇女使用OC避孕失败的风险没有增加。肥胖是静脉血栓发展的危险因素。已证实, 它会导致凝血因子增加 (Ⅶ、Ⅷ、Ⅻ和纤维蛋白原) 。并且, 这些因子随 BMI 的增加而增加, 肥胖使静脉血栓发生增加2倍。此外, 由静脉淤血带来的额外风险也可能随肥胖而出现。因此, 肥胖妇女口服避孕药后发生血栓的风险就更高, 是正常人群的10倍。但肥胖者, 长期使用OC没有发现有害的亚临床心血管代谢异常, 如代谢综合征等。

肥胖对OC的影响报道不一, 原因可能与体重和身高值的来源不同有关。回顾性的研究是靠妇女自我报告的, 可靠的来源应该是研究时进行测量。鉴于以上报道, 认为肥胖并不降低OC的避孕效果, 但可增加血栓的风险, 建议服用前应知情同意。WHO规定将BMI>30 kg/m2的妇女列为OC的使用级别是2, 而有学者建议BMI>39 kg/m2应为禁忌证。英国将BMI≥40 kg/m2妇女列为禁忌证, WHO将其列为级别2, 其原因可能考虑到静脉血栓的发生风险增加。此外, 研究还发现, 40岁以上肥胖的妇女, 长期服用避孕药, 还易形成胆结石, 尤其是有胆囊病家族史者。如果肥胖妇女正在进行肥胖症的治疗, 由于胃肠道吸收障碍, 可能影响避孕药的疗效。

2绝育术

绝育术无论在局部麻醉小切口下还是在腹腔镜下操作, 肥胖会增加进入腹腔失败、肠管和血管损伤以及术后伤口感染裂开和脂肪液化的风险。腹腔镜下行输卵管结扎, 肥胖增加全身麻醉风险。由于骨性标志不明显, 需要更长的针和插管困难导致麻醉并发症增加。此外, 额外的胸部重量和腹压给通气功能带来不利影响。美国曾报道248例妇女腹腔镜下绝育术, 其中肥胖妇女147例手术时间和出血量并不增加, 其原因可能与绝育术的并发症本身发生率不高, 以及本研究例数不多有关。肥胖是手术易发生并发症因素之一。Chi等认为肥胖增加手术的难度导致手术失败和手术时间的延长, 是由于肥胖者不仅腹壁增厚, 同时肠系膜脂肪堆积过多影响手术视野的暴露, 但并不导致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总之, 肥胖会相应增加手术以及麻醉的风险。

3宫内节育器

宫内节育器 (IUD) 在我国使用比例较高, IUD是通过干扰受精卵着床, 活性IUD的避孕机制还与活性物质有关。关于肥胖受精卵对IUD的影响, 在临床实践中肥胖妇女存在宫颈难以暴露可能, 所以放置时比一般女性可能会困难些, 甚至需要较长器械。释放孕激素的左炔诺孕酮IUD (曼月乐) 是通过孕激素对宫腔的局部作用起效的, 抑制子宫内膜的生理性增厚使受精卵无法着床, 孕激素的分布和代谢对效果影响小, 被认为避孕效果不受体重的影响。其余活性IUD大多数带铜或吲哚美辛, 也是通过对宫腔的局部作用而起效, 避孕效果同样不受体重的干扰。

4皮下埋植剂

对于Noplant, WHO建议体重介于70~79 kg的妇女, 应告知如果体重维持在同一水平, 5年后埋植剂的避孕效果会有所减低。放置后第4年末应该返诊, 返诊时如果仍为70~79 kg, 使用者和服务提供者应共同决定是否将埋植剂留置7年;如果体重更重 (≥80 kg) , 使用者应慎重考虑由于避孕效果的减低, 是否应在使用4年后取出皮下埋植剂。皮下埋植剂副反应主要是不规则少量阴道流血或点滴流血, 少数闭经, 没有明确的证据证明副反应受到体重的影响。

5其他避孕方法

在20世纪80~90年代曾报道, 单纯孕激素避孕, 体重重的妇女避孕效果下降。Vessey等报道17032例妇女使用了单纯孕激素、阴道隔膜和IUD避孕, 单纯孕激素避孕者在肥胖妇女的失败率最高, 但几率也仅35/4407, 所以作者认为不足以证明有临床意义。WHO制定的标准将BMI≥30 kg/m2妇女列为单纯孕激素避孕使用级别是1。

屏障避孕包括避孕套、宫颈帽、阴道隔膜和杀精剂, 对于肥胖女性, 除了宫颈帽和阴道隔膜放置困难外, 其他是不错的选择, 因其对身体不会产生副反应, 包括对月经的改变, 而且不受体重的影响。复方避孕贴剂仅有有限的证据提示, 体重超过90 kg的妇女使用此贴剂避孕效果有所下降。阴道环由于缺乏长期使用的流行病学数据, 更没有与肥胖关系的直接文献报道。长效避孕针也是如此。

春天话肥胖 篇6

“无论男女, 每个人都或曾有过肥胖‘挣扎期’, 这个阶段最宝贵, 千万别轻言放弃!”

武警广东总队医院营养科曾晶主任介绍, 刚开始发现自己体重产生明显变化时, 大家都会很紧张, 心理压力巨大, 会立即采取各种措施如节食、运动以控制体重, 这个时期只要饮食稍有节制, 增加活动频率, 一般来说会很快奏效。

“为什么特别强调‘挣扎期’的重要性, 就是因为过了这个对体重最敏感、最在乎的阶段, 人的心理就会产生微妙变化, 很多人开始逐渐适应‘微胖界’的生活, 产生温水煮青蛙效应, 日后再胖一点也可以接受, 由此自暴自弃, 甚至怡然自得。”

曾晶指出, 等真正进入“胖子”的行列, 一切生活模式都固定成形, 想再大反转就难上加难了, 这也是为何减肥会反复失败, 成为不少人一辈子“事业”的原因。

春季不减肥, 夏季徒伤悲!专家建议, 春天来临, “微胖界”、“肥胖界”人士都应打起精神, 重新出发, 要“高标准, 严要求”, 对自己狠一点, 这样才能活得更健康、更漂亮。

“好吃懒做”有科学道理

曾晶还介绍说, “抛开家族性肥胖、因为疾病或接受治疗而变得肥胖等因素不说, 现代社会中的大部分胖子, 都是因为太不讲究、活得太随意而造成的”。肥胖和“三高”、多种慢性基础性疾病一样, 属于典型的生活方式病, 但凡对自己没要求, 爱怎么过就怎么过的, 就容易被它找上门。

曾晶笑言, 所谓“好吃懒做”并非一味贬损, 而是有科学道理的:吃得多的人容易发胖, 而一旦发胖就会懒得动弹, 无论是起身意愿、行动速度还是活动频率都会锐减, 这样就会陷入越来越胖的恶性循环。

研究表明, “能量过剩”是导致人体肥胖的重要因素。而“能量过剩”的主要原因是身体活动少且常常躺在床上。研究还表明, 越是肥胖的人越喜欢躺在床上, 或是酣睡, 或是在床上看书、看电视、吃东西。即使离开床, 活动的时间也很少, 如有坐处, 他们也会立即坐下。总之, 他们信奉“能坐着就绝不站着, 能躺着就绝不坐着”这样的懒人宗旨。

所以对肥胖者来说, 为了健康和长寿, 应严格限制躺卧时间, 要有意识地增加一些有氧运动, 以帮助体内能量的消耗, 如游泳、骑自行车、慢跑等。

“心宽体胖”并非好事

曾晶表示:不少胖子都是人缘王, 有着一副好脾气, 人生观也比较豁达, 胃口也非常好, 所以虽然看上去胖, 但却在生活、工作中很“吃香”。

从人生观来说, 只要自己自在, 周围人开心, 当然胖不胖无可厚非;但如果从医学角度来看, “心宽体胖”并非好事。”

她认为, 正因为肥胖者磨出了好心态, 所以肥胖才会如影随形, 难以甩脱。“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豁达是建立在对自己不作为的基础上的, 而这本身就与健康理念背道而驰, 一辈子的健康绝不是无为而治、信手拈来的, 必须随时保持节制, 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不能随遇而安!”

曾晶建议, 新的一年, “微胖界”、“肥胖界”人士都应多多活动筋骨, 收拾屋子, 多做家务活动, 避免回家就成“沙发土豆”, 应将运动衣裤、鞋袜都找出来, 放在衣柜、鞋柜显眼位置, 逼迫自己多进行锻炼;此外, 一年之计在于春, 吃喝玩乐应告一段落, 除了认真学习工作外, 还要对自身饮食进行严格控制和合理安排, 千万不要陷入新一轮的“吃吃喝喝又一年”中。

合理膳食控制肥胖 篇7

1 控制摄入的总热能

每公斤人体脂肪大约含有7 000 kcal的热量, 因此, 减轻体重 (脂肪) 1 kg, 必须减少大约7 000 kcal的热量摄入。如果每天减少热量摄入500~700 kcal, 则大约需要10 d~14 d时间, 才能实现减掉1 kg脂肪的目标。一般来说以标准体重决定合适的热量摄入量, 即每天摄入的热量为20~25 kcal/kg体重。当热量摄入量低于1 200 kcal时, 很难保证人体需要的营养素, 所以一般规定年轻男性每天热量的摄入低限为1 400 kcal, 年轻女性为1 200 kcal, 这对维护减肥者的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减肥绝对不可操之过急。

2 合理配比营养素

由于限制热量的摄入, 所以一定要有必需的营养素供给, 才能保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在膳食减肥过程中, 三大产热营养素的分配是至关重要的, 分配原则是蛋白质占总热能的20%~30%, 脂肪占25%~30%, 碳水化合物占40%~55%[1].在蛋白质的选择中, 多选用高生物价蛋白, 如牛奶、鱼、鸡、鸡蛋清、瘦肉等, 在有限的脂肪摄入量中, 限制动物脂肪的同时, 最好能保证必需脂肪酸的摄入。

3 限制食盐和嘌呤

食盐能引起口渴和刺激食欲, 并能增加体重, 故食盐以3~6 g/d为宜, 嘌呤可增加食欲和加重肝肾代谢负担, 因此对含嘌呤的动物内脏应加以限制, 如肝脏、肾脏等。

4 增加蔬菜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

须按正常标准保证饮食有足够维生素和矿物质, 多进食蔬菜, 因为蔬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 且热能低, 并有饱腹感。另外, 肥胖患者常有便秘的问题, 适当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有助于缓解便秘, 所以也提倡食用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

5 改变烹调方法及进食餐次

宜采用蒸、煮、烧、汆、烤等烹调方法, 忌用油煎、油炸的方法;选用植物油, 不用动物油。进食餐次因人而异, 通常每天3~5餐。

6 养成良好的膳食习惯

纠正不良的膳食习惯是减肥成功的关键之一。肥胖者常见的不良的膳食习惯有不吃早餐, 而午餐和晚餐特别是晚餐进食过量, 爱吃零食、甜食, 进食速度过快等, 而大脑的食欲中枢一般需要20 m in才会知道自己在进食食物, 所以吃东西不宜过快, 否则当自己感觉吃饱时, 已吃得太多了[2]。肥胖者应针对自己的这些不良习惯, 提出相应的纠正方法: (1) 合理膳食和适量运动是减肥的良方; (2) 饭前喝汤食量自然就减少; (3) 减慢进食速度; (4) 多咀嚼, 晚饭少吃。按上述方法坚持做下去, 体重自然会减轻, 可使减肥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进行膳食治疗期间, 忌饮酒, 酒类主要含有乙醇, 每毫升乙醇可产热量7 kcal, 因此, 饮酒常常导致摄入的热量过高, 致使减肥失败。

总之, 控制饮食只是控制肥胖的方法之一, 适当运动也是减肥的有效手段。所以“少吃一口, 多动一点”, 才能真正控制肥胖。

参考文献

[1]蔡东联.实用营养师手册[M].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 1998:676.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肥胖情况】相关文章:

老年肥胖05-14

肥胖原因06-15

预防肥胖范文05-17

肥胖干预措施07-26

儿童超重肥胖06-10

小学肥胖生06-13

药源性肥胖07-12

中心型肥胖07-19

肥胖的论文题目05-07

超重和肥胖范文05-19

上一篇:衰老模型下一篇:卵巢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