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态驱动

2024-08-12

静态驱动(精选三篇)

静态驱动 篇1

车身框架结构是由形状复杂的薄板件通过焊接、螺栓连接等方式连接在一起形成复杂的空间结构, 梁特性、梁空间位置以及车身接头特性决定着车身结构的静动态性能, 而梁截面的属性主要由截面形状和厚度两个因素决定。传统的车身开发中关键梁截面形状的设计往往是根据设计经验及试验分析逐步修改形状, 达到可行的形状结构。以上的设计方法可理解为寻找可行解的过程, 可能并不是截面形状结构的最优解, 而且该设计方法容易导致设计开发前期出现缺陷而后期修改空间不足的情况, 大大影响产品开发周期和成本。车身全参数正向设计作为未来车身开发的趋势, 是基于多目标性能在车身前期确定参数化模型最优结构的全新设计方法。

在车身正向开发过程中, 研究人员将截面形状特性作为车身结构优化的变量之一, 进行截面形状级别的轻量化研究。其中, 邢子敬等[1]利用NX建立全参数化的概念车身模型, 通过改变梁截面的方向和厚度来研究截面特性对车身刚度的影响;任山[2]截取现有车型的白车身主断面图并计算相关主断面的力学特性数据, 通过简化模型静态性能的验证探讨该方法的可行性;李龙[3基于梁截面参数的灵敏度, 运用向量优化法对某些截面的截面特征参数进行优化, 从而实现车身的轻量化。

2 车身关键截面设计方法研究

车身形状结构和关键截面形状是车身框架几何结构设计的两大主要内容, 由于截面的形状受车身形状结构的约束, 因此在车身形状结构优化设计后才进行关键截面形状的设计。车身关键截面的正向开发设计主要运用隐式参数化建模技术以及自动优化循环平台, 在可行域内搜索最优解。本文以门槛梁截面设计为例, 根据截面的尺寸约束确定截面的边界条件, 运用离散可行域的方法进行截面控制点的划分, 再根据截面形状约束进行控制点之间的约束。以截面关键特性为约束条件, 根据特定的性能评价进行门槛梁截面的最优形状结构设计。

3 车身关键截面约束条件

截面的约束条件包括形状约束条件和几何约束条件, 前者是关于制造可行性的约束, 后者则是关于总布置、车身造型及车身内部空间的约束。截面的约束条件决定了设计变量、取值范围及变量之间的约束。

3.1 形状约束条件

车身的薄壁件大多数通过钣金冲压而成, 通过焊接、螺栓连接构造成封闭截面的梁部件, 因此在进行车身关键截面开发时要满足一定的制造工艺约束, 并确认是否具有可行性。对于定向冲压的板件, 设计中不能出现缺拔模角及负冲压角的情况, 由两件以上板件组成的梁截面不能出现板件相交的情况[4]。

3.2 尺寸约束条件

截面的尺寸约束决定了不可变化的形状节点及部分可变控制点的取值边界, 主要受车身布置、造型要求以及车身内部空间所影响。以某车型门槛梁截面[4]为例, 门框边界和最下离地间隙约束决定了门槛梁截面上下翻边的节点属于形状固定点;地板与门槛连接的地方是截面的内部空间约束, 确定了内板与地板连接处的节点属于形状固定点;门密封面和侧门包边确定了外板与侧门位置相互影响的节点属于形状固定点;车身外造型设计制约门槛梁外板的外廓形状, 使其成为形状固定点;而内部空间约束和外部造型约束使得非形状固定点具有取值范围的边界, 内板的可控制点y值要小于内部空间固定点的y值, 外板的可控制点y值不能小于外部造型固定点的y值[4]。门槛梁截面的尺寸约束见图1。

4 性能驱动截面形状正向设计

截面形状影响梁部件的结构性能, 而梁作为车身框架的关键部件, 对车身整体性能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性能驱动截面形状的正向设计就是基于梁部件的关键性能对截面形状进行优化设计, 在截面约束条件下的可行域内寻找各控制点的最佳坐标位置。

4.1 截面离散化

根据截面尺寸约束条件确定的截面可行域是截面节点可能存在的空间位置, 而截面形状约束制约着不同节点之间的位置关系。为了保证满足形状约束的要求, 提出离散截面可行域的方法。在截面局部坐标下, 将可行域沿z方向平行于y轴划分M个区域, 这些平行线与截面的外板、中间板、内板相交, 分别形成 (M-1) 个节点, 为了便于截面优化设计, 选取平行线通过截面上由于尺寸约束而固定的边界点, 相邻线之间的距离尽量相等, 以使节点均匀分布于板上。划分的区域细化则使优化截面形状结果更接近最优结构值, 但运算量较大, 且对于钣金件的生产加工增加一定难度;而划分的区域较少则会造成截面形状与最优结果相差较大。因此, 要根据实际截面可行域的大小适当地选择划分的区域数量。

现将简化后的门槛梁截面区域离散化划分为7个区域, 见图2。每个板件上除去翻边上的点均有6个节点, 其中截面尺寸约束条件使点A、B、C、D、E和F为截面形状固定点, 因此该截面的形状由12个控制点决定。截面可行域内的离散方法避免了截面形状约束条件中钣金件出现无拔模角和负冲压角的情况。

4.2 截面形状约束的参数化

以车身框架形状优化设计得到的隐式参数化模型为基础, 对门槛梁截面的控制点进行变量取值范围的录制, 变量录制的过程采取归一化方法。门槛截面控制点作为变量的录制过程见图3, 控制点从初始“0”位置沿y方向移动达到某一位置作为“1”状态。为了确保组成截面的板件不相交, 因此要定义区域离散线上点之间的约束关系。引入中间变量并推导其取值范围, 保证在寻优过程中各变量组合满足形状约束条件。

4.3 模型描述与优化设计问题定义

以中间板件6个控制点的y方向上的归一化坐标值、3个中间板件与内板的中间约束因子I、3个中间板件与外板的中间约束因子O、三块板件各自的厚度T为优化变量, 本截面形状优化过程的约束条件为不低于车身框架形状优化设计后模型的性能指标, 选取一阶扭转模态频率、弯曲刚度、扭转刚度。在可行域内优化截面形状结构, 实现轻量化的目标。其优化的数学模型为:

式中, T1为外板厚度;T2为中间板厚度;T3为内板厚度;M为框架模型形状优化的一阶扭转模态频率;S1为框架模型形状优化的弯曲刚度;S2为框架模型形状优化的扭转刚度。

4.3 设计优化过程的集成

该截面形状优化设计通过在软件i SIGHT中搭建基于静态性能的优化集成系统平台, 后台自动调用隐式参数化建模软件SFE CONCEPT、数据处理软件Matlab及求解器NASTRAN, 提取性能参数储存于数据库中。

a.SFE CONCEPT的调用。选用写入接口文件的外部优化工具i SIGHT, 在优化模块中导出mac和con文件, mac宏文件储存录制的变量并作为SFE CONCEPT与优化工具i SIGHT之间的枢纽, 而con文件作为脚本文件将启动几何模型的更新、网格化模型的划分, 并导出分析模型。

b.求解器的调用。本优化过程中主要调用NASTRAN求解器, 编写外部有限元dat文件, 外部dat文件主要包含文件的集成、工况、输出的设置。通过平台中的simcode组件进行求解器的集成。

c.数据处理器的调用。为了保证截面形状的约束条件引入了中间变量, 以命名为“MAC”的simcode组件集成Matlab, 调用变量转换的m文件。

在此优化集成平台上进行最优拉丁超立方的DOE试验分析, 获取系列样本数据, 作为近似模型建立的依据[5]。分别建立质量、一阶扭转模态频率、弯曲刚度、扭转刚度这四个响应与15个变量之间的响应函数。采用模拟退火算法[6]基于近似模型进行可行域内的全局寻优, 得到优化结果。

4.4 优化结果

通过自动寻优得到截面控制点位置与板厚的最佳组合, 初始状态与优化后的截面形状对比如见图4, 其中, 外板的厚度为0.8 mm, 中间板厚度为2.2 mm, 内板厚度为2.0 mm。优化前后门槛梁的性能对比见表1, 可看出在一阶扭转模态频率、弯曲刚度、扭转刚度这三个性能不降低的前提下, 实现了门槛梁质量减轻7.8%的轻量化目标。

5 结束语

在车身框架形状结构优化后的模型基础上, 对车身关键截面设计可行域采用离散化的方法, 将截面形状的设计转化为截面控制点的最佳位置搜索。搭建静态性能驱动截面形状设计的优化集成系统平台, 以部分控制点的坐标值、中间变量值、板厚作为优化变量, 以一阶扭转模态频率、弯曲刚度、扭转刚度为性能约束, 质量最小为优化目标, 整个过程实现无人干预。该截面正向开发方法在不降低车身框架形状优化设计后模型的静态性能下, 实现了车身轻量化的目标。

摘要:通过隐式参数化软件SFE CONCEPT进行车身框架结构的参数化建模, 针对车身全参数正向设计进行性能驱动车身框架关键截面形状设计方法的研究。利用多学科设计优化软件iSIGHT集成SFE CONCEPT、求解器NASTRAN及数据处理器Matlab, 建立优化集成系统平台, 以实现产品开发过程优化的快速化及自动化。以门槛梁截面形状的优化设计为例, 通过离散化的方法将优化问题转化成离散点位置的最优组合。优化过程以质量最小为优化目标, 刚度值为约束条件, 采用最优拉丁超立方试验设计和模拟退火算法, 实现静态性能驱动车身框架关键截面的设计。

关键词:正向设计,车身框架,隐式参数化,优化集成系统平台,截面形状设计

参考文献

[1]邢子敬, 侯文彬, 刘斌, 等.概念设计中梁截面对车身刚度影响的研究[J].汽车技术, 2009, 10:21-24.

[2]任山.基于主断面力学特性的车身简化模型的建立[D].长春: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8.

[3]李龙.车身梁截面优化方法的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8.

[4]宋凯.汽车车身结构概念设计关键技术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10.

[5]王想生, 赵彬, 李永刚, 等.基于ISIGHT NASTRAN的机翼翼梁的结构优化设计[J].飞机设计, 2008, 8:23-27.

静态驱动 篇2

OLED与薄膜场效应晶体管液晶显示器(TFT-LCD)相比,具有响应快、全彩色、自发光、视角宽、对比度高、低电压、可实现柔性显示等优点,能更好地应用于手机、MP3、小尺寸仪表盘等[1,2,3,4]。OLED显示器以其卓越的显示性能成为下一代平板显示器[5]的一个强有力竞争者,目前市场上已出现多种中小尺寸OLED,但配套的驱动接口电路设计[6]很少,笔者拟采用STC11L60XE单片机作为OLED显示模块CMEL CO283QGLD-T的主控制器,尝试在SPI模式下实现OLED全彩静态图片显示。

1 基于SPI的电路设计

1.1 CMEL CO283QGLD-T显示模块

CMEL CO283QGLD-T显示模块是240×RGB×320点阵的2.8 in全彩OLED显示模块,集成了S6E63D6驱动器[7],图1为S6E63D6的结构框图。S6E63D6是一款带控制器的OLED驱动专用芯片,最大可支持240×RGB×320点阵的图形显示,内置容量为240×18×320位的图像存储器(GRAM),向GRAM中写入图像数据可实现65 k、260 k色图片显示。其具有四种可编程彩色显示接口模式:18-/16-/9-/8-位并行接口模式、18-/16-/6-位的RGB接口模式、串行外围设备接口(SPI)模式和高速串行接口(MDDI)模式。S6E63D6内嵌DC-DC电压转换器,提供OLED模块内部像素驱动电压。

1.2 硬件电路设计

实现静态图片显示需预存图像数据,而单片机内部程序空间有限(60 k),不适合存储图像数据,采用Flash存储器作为图像数据存储区能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单片机只需读取Flash存储器中的图像数据,再传送到显示模块即可实现静态图片显示。系统硬件结构框图如图2所示,整个系统采用5 V直流供电,两个电源模块提供整个控制电路所需电压和OLED显示所需电压,微控制器(MCU)模块实现与OLED模块和Flash存储器的通信,并提供了在线编程接口和硬件复位接口,使用SPI协议[8]进行串行通信。

1.2.1 电源模块

电源模块1输出电压3.3 V,为微控制器和接口电路供电。电源模块2采用高效率开关电源,为OLED显示提供正常工作所需的VDD和VSS。鉴于OLED显示屏对供电电压变化极其敏感,而安森美生产的NCP5810芯片[9]输出电压精准、转换率高、封装尺寸小(3.00 mm×3.00 mm×0.55 mm),可提供1%电压容差的精确反馈电压且输出负载瞬态响应好,作为OLED驱动供电电源尤为合适。

1.2.2 微控制器

宏晶科技的STC11/10xx系列单片机[10]相比于传统的89系列及2051系列单片机,成本更低,性能更强,故本设计系统选用STC11L60XE单片机作为微控制器。通过寄存器配置将单片机P3.0/RXD、P3.1/TXD设置为系统可编程(ISP)下载专用通信口。USB和串口转换完成与用户系统的USB连接,实现在用户系统上调试和下载单片机程序。P4.7/RST引脚出厂时就被配置为复位引脚,外接复位电路实现上电复位。P3.4~P3.7预置为时钟(SCK)、数据输入端(SI)、数据输出端(SO)、使能信号(CE),作为单片机与Flash存储器的SPI接口,实现SPI串行通信。P2口部分引脚预置为时钟线(CL)、片选信号(CSB)、数据输出端(SDO)、数据输入端(SDI),作为单片机与OLED显示模块的SPI接口,实现SPI串行通信。将P2.7预置为RE-SETB,用于控制整个OLED显示模块的复位。

1.2.3 SPI接口设计

硬件系统中SPI接口部分为:单片机与Flash存储器的SPI通信接口和单片机与OLED显示模块的SPI通信接口。为了行文方便,约定单片机与Flash存储器的SPI通信为SPI模式1,单片机与OLED显示模块的SPI通信为SPI模式2。在SPI模式2下单片机与OLED显示模块的连接采用接插件形式,更改接插件可实现不同尺寸OLED显示模块的硬件接口连接,实现系统设计的通用性。SPI模式1为四线制,包括CE,SCK,SI和SO;SPI模式2也为四线制,包括SCL,CSB,SDO,SDI。由于STC11L60XE单片机没有硬件SPI接口,需设置单片机普通I/O口模拟SPI时序进行数据通信。SPI模式1中Flash存储器SST25VF020[11]的器件地址为43H,存储范围为000000H~03FFFFH;SPI模式2中OLED显示模块SPI模式下写指令起始地址为70H,写数据起始地址为72H。

2 软件设计

显示之前,预存储图像数据到Flash存储器,主程序主要完成从Flash中读取数据,然后在SPI方式下通过单片机I/O口向显示模块中的GRAM输入数据实现静态图片显示。主程序软件流程图如图3所示。主要功能包括:1)MCU初始化,设置单片机时钟为外部输入模式,设置ISP通信口和定时器,配置各个I/O口为数字口。软件延时使能电源模块2的正负压输出。2)SPI初始化,将SPI相关的片选信号、时钟信号和数据信号拉高,不产生通信。3)OLED初始化,先配置所需显示制式时钟模式和接口模式,再执行清屏操作(写入数据0x0000),预定义图片显示范围(行列起始地GRAM址),最后开显示(允许GRAM中数据显示)。4)读数据,单片机以SPI模式1从Flash存储器中读取相应的位图数据。5)数据写入GRAM,单片机从Flash存储器中读数据的同时以SPI模式2向GRAM中写入数据,写满后停止SPI通信,OLED模块会自动显示GRAM中的图像信息。

单片机模拟SPI模式1的时序需严格按照图4所示的读写时序,任何时候读写需先将片选CE拉低,在SCK的上升沿SI上数据写入,SCK下降沿SO上数据输出。写数据时SO必须保持高阻状态,读数据时SI状态可任意。Flash存储器中数据存储格式为8位。

从Flash中读取数据后,向GRAM中写入数据即可实现OLED显示,而向GRAM中写指令、写数据和读状态都是在SPI模式2下进行的,所以显示子程序关键是模拟实现SPI的读、写时序。SPI模式2下写指令时序如图5所示,初始化时将CSB,SCL和SDI都拉高,先写入器件地址,再写入相应指令,指令格式为16位双字节形式。写操作时需先将片选CSB拉低,在SCL上跳变时SDI上的数据写入,在SCL上升沿时SDI的数据必须保持稳定,结束时将SCL,SDI拉高,同时CSB置1。SPI模式2的写数据时序如图6所示,数据格式为16位,每写一次数据都必须先发送一次8位器件地址,与写指令一样,SCL上升沿时SDI的数据必须保持稳定才能准确写入。

3 实验结果

CMEL CO283QGLD-T显示模块内部GRAM只支持16位格式的图像数据信息,需通过图片转换软件将图片信息转化为8位宽度的位图信息,存储到Flash存储器中。软件编程时需预先将数据格式从8位转化为16位,然后在SPI模式2下逐位传输到GRAM中。图7为SPI模式下的240×320的65 k色静态图片显示效果,图8为RGB(红绿蓝)三色图片显示效果,Flash存储器中还可存储其他测试图片用以显示。

4 结语

本设计实现了一种基于OLED显示模块CMEL CO283QGLD-T的全彩色静态图片显示系统。该系统设计简单可靠,是一套通用的中小尺寸OLED驱动控制系统,同时单片机预留了多个I/O口可作后续扩展功能使用。通过与Flash存储器的SPI通信解决了单片机内部存储空间有限、无法存放过多图片问题。可预置多幅测试图片到Flash存储器进行循环显示,供用户进行相应的OLED显示性能测试。

参考文献

[1]XIE Z,HUNG L S,ZHU F.A flexible top-emitting organic light-emittingdiode on steel foil[J].Chem.Phys.Lett.,2003,381(5-6):691-696.

[2]刘式墉,赵毅,李峰.有机电致发光与应用进展[J].物理学和高新技术,2003,22(5):315-318.

[3]蒋泉,成建波,何其锐,等.全彩OLED屏显示系统的设计[J].光电子.激光,2008,19(1):26-30.

[4]JACQUES L,HUBERT G.Powering small AMOLED display in portableGSM systems[J].电子器件,2008,31(1):7-11.

[5]应根裕,胡文波,邱勇,等.平板显示技术[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

[6]李文明,荆海,马凯.彩色AMOLED驱动控制系统设计[J].液晶与显示,2007,22(5):612-617.

[7]Samsung Semiconductors.S6E63D6technical data[R].Beijing:SamsungElectronics Co.,Ltd.,2006.

[8]杨美刚.SPI接口及其在数据交换中的应用[J].通信技术,2007,40(11):385-387.

[9]ON Semiconductors.NCP5810Technical Data[R].Phoenix,USA:ONSemiconductors,2007.

[10]深圳宏晶科技有限公司.STC11/10xx系列单片机器件手册[G].深圳:深圳宏晶科技有限公司,2011.

静态驱动 篇3

高职高专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1], 特别强调岗位的适应性。因此, 强调以教师为中心, 以课堂知识传授为中心, 偏重于系统理论知识传授的传统教学方式, 将不能适应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需求。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方法又称为“任务驱动式教学法”, 颠覆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方式, 通过工作任务把工作工程和学习过程整合起来, 将知识点点缀在工作任务的实现当中, 通过工作任务的实现来完成学习的目标。该方法的核心是“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2]。具体来说就是学生围绕真实情境下的一个既定的任务, 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帮助, 在自主协作的环境中, 通过对已有知识的运用和学习资源的分析, 独立自主完成特定任务所进行的学习活动。在这种教学环境下, 教师不再是课程的主体, 而是作为学习情景的创设者, 学习任务的设计者, 学习资源的提供者, 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学习方法的指导者。在整个学习过程中, 作为主体的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 拥有学习的主动权, 这样既使得学生学到了知识, 又培养了动手实践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使他们获得了成就感, 提高了创新能力。

任务驱动教学法能有效应用于实践性与操作性较强的教学内容, 例如“静态网页设计课程”。该课程中的知识点可以通过一个个富有趣味性、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与好奇心的学习任务联缀起来, 使学习者在完成特定任务的过程中轻松获得本课程所需要掌握的知识与技能。

2 Blog的特点

Blog全名Weblog, 中文意思是“网络日志”, 后来缩写为Blog, 多数人简称其为博客。它是以超级链接为工具, 内容按照时间顺序排列, 可不断更新的网络日记或者特定主题的内容[3]。现在Blog已经成为继课件、资源库、教育主题网站等信息化教学模式之后, 一种有效、新颖的网络模式。

Blog教学作用体现在以下方面:

⑴实现读写结合。用Blog可以记录每天的学习心得、问题或知识点的见解及所学精华。通过读写结合, 实现了学习者彼此间的相互提问、经验交流。

⑵实现资源共享[4]。通过Blog把自己的教学与学习与社群交流结合在一起, 教学者与学习者可以在自己的Blog中发表自己对知识的见解, 提供网络中有价值的内容让他人参考、评论, 同时也可以通过他人的Blog进行学习、研究, 并加入讨论, 从而使学习者在群体的分享和交流中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⑶蕴涵了先进的教育理念。Blog教学蕴涵了建构主义、过程学习、自主学习、反思性学习等先进的教育理念。Blog学习者能基于已有的知识, 并能够在思考的基础上构建和提高这些知识, 还能够做出关键决策。

⑷实现教与学的实时交流。Blog系统具有很强的交互功能, 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能很方便地进行信息交流。教师可以通过Blog向学生规定同一学习任务或提出有待解决的问题, 可以通过Blog了解到每个学生的学习惰况, 随时对学生进行引导。

3 模式设计

基于Blog的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是一种以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为指导, 以Blog为平台的多维互动式教学模式。在该模式图中, 教师和学生通过Blog实现学习任务布置和学习信息的双向交流。

4 教学模块功能及设计

在新浪网上创建一个博客:静态网页学习天地, 并分别创建如下模块:

⑴知识储备模块, 主要存放与当前任务或者已学到的知识相关的一些文档、视频、实例等资料。该模块主要功能是为学生完成任务提供知识的储备和指点, 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拓展知识面。

⑵任务库, 主要存放需要完成的任务。在每周上机实训课前将实践任务及要求上传到Blog的任务库中, 学生在课后或者上机课堂下载查看实践内容, 并按要求进行操作。

⑶成果展示, 教师对学生任务进行点评后, 选取部分优秀设计案例上传Blog, 方便其他同学之间的学习和观摩。采取这样的方式能让学生从中获得成就感, 并从大家的评价中得到鼓励, 从而激发更多优秀作品的产生。

⑷成果交流, 本模块主要发布同学们在课堂或者课后完成任务过程中发现的疑点和难点或者好的解决方案。在学习过程中, 可能有很多同学会遇到相同的问题, 通过Blog的展现, 既可以减少教师的重复作答, 节约了教师的时间;也可以让学生们方便快捷地找到好的问题解决方案, 为学习扫除了一定障碍, 促进其积极主动学习。

5 教学过程的具体实施

第一步:根据教学要求, 将制定的任务及其具体要求公布于Blog的任务库中。如图所示:

第二步:学生课前登陆Blog下载任务或利用课余时间下载。之后对任务进行分析, 同时可以参阅知识储备模块中的学习资料, 寻找解决任务的方法, 也可以在成果交流模块与其他同学交流、协作共同完成。

第三步:学生将自己的设计成果发表到成果展示对应的博文下面。

第四步:在Blog里同学们可以对于其他人的设计作品发表评论, 也可以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修改完善, 重新上传。

第五步:根据学生反馈及教师评价, 给学生的任务成果进行打分并公布出来, 作为课程学习评价的一项衡量指标。

6 总结

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Blog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并对模式中的各个模块功能进行了分析, 并在静态网页设计课程中进行了教学, 验证了该教学模式的实施效果, 经过验证, 发现学生的学习兴趣普遍提高, 动手能力也明显增强, 结果证实了基于任务的教学模式的确可以有效应用在操作性要求高的课程之中。

摘要:本文针对当前高职高专教育目标及教学特点, 全面论述了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的优点及其在技能型课程中的适用性, 结合Blog在学习中的优点, 提出一种基于Blog的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 将该模式在静态网页设计课程中进行运用,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基于工作过程导向,任务驱动式教学,Blog

参考文献

[1]壮国祯.高职教育“行动导向”教学体系研究.

[2]王琳.浅谈任务驱动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文理导航 (下旬刊) , 2012年第08期.

[3]何鹏, 陈继红, 陆建新.基于Blog的计算机公共课程辅助教学研究与设计.教育与教学研究, 1672-5913 (2009) 02-0101-03.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静态驱动】相关文章:

静态/准静态07-16

静态实验05-04

静态影响05-30

静态设计07-17

静态定位07-23

静态方法07-28

静态结构08-11

静态策略09-01

静态交通问题05-02

静态安全评估05-09

上一篇:光化学衍生下一篇:质量工程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