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护理服务模式

2024-06-02

康复护理服务模式(精选九篇)

康复护理服务模式 篇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11年5月至2012年5月内科住院的120例中风患者作为观察组, 其中男76例, 女44例, 年龄45 ~ 78岁, 平均 ( 59. 4 ± 8. 3 ) 岁。以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我科住院120例中风患者作为对照组, 其中男72例, 女48例, 年龄46 ~ 78岁, 平均 ( 59. 2 ± 8. 0) 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 具有可比性。

1. 2方法

两组均实施中风患者常规护理, 如卧床休息, 取适宜体位, 避免搬动; 注意患肢保暖防寒, 肢体保持功能位置; 加强口腔、眼睛、皮肤及会阴的护理; 做好饮食、 心理、给药护理。在此基础上, 观察组开展中风患者的优质护理服务干预, 具体如下。

1. 2. 1人员重新调整根据每位护士的工作能力进行分组, 采用以老配少的分组方法, 全科护士分为两大组, 每个大组设组长1名, 全面负责本组的工作跟踪及指导。大组内每2名护士搭配成小组, 共分10小组, 2名护士错开休息, 保证其中1人在管床。日间平均每名护士分管8名患者, 夜间实行双班制, 高、低年资护士搭配, 各人分管自己组别的患者。

1. 2. 2职责合理变动将原来的班次职责进行修改, 设立了一个公共班, 负责各项护理物品、药物支援到位。开展创优服务来, 共经历过3次大的班种及排班调整, 得到了现阶段实行的最优方案。

1. 2. 3护理工具的改动及增加由于专业护理车大而重, 推入病房较费力, 故经过科内讨论, 将科室治疗车根据护士实际工作习惯进行了改造, 增加趟板以放置医疗利器, 增加治疗篮放置护理物品, 增加随车的垃圾桶节省空间, 增加抽屉放置零小工具如血压计、体温计、听诊器等, 统一治疗车上物品摆放, 运用五常法进行管理, 专车专物专人使用。

1. 2. 4落实护士床边工作制实施大包干责任制, 加强护士与患者、家属的沟通, 对患者从入院到出院各时期进行健康指导; 加强病房巡视, 争取达到红灯零呼叫的目标, 每个病房都有护士守护, 随时巡视、观察患者的病情及输液情况, 了解并满足患者的所需, 解决患者存在的各种护理问题。

1. 2. 5个性化健康教育病区开设“中风相关知识” 宣传栏, 每月组织1次“中风专题讲座”, 发放中风健康教育宣传小册子, 采取多种形式做好与患者的交流沟通工作。将初次确诊中风患者纳入为重点教育对象, 通过个别谈话向患者讲解疾病发生机制、临床症状、治疗方案以及预后情况等, 增加患者对疾病进一步认识, 从而提高其治疗依从性。对照组采取传统的床边健康教育。

1. 2. 6运动疗法训练 ( 1 ) 上肢关节肩关节。1屈曲运动。护理人员一手扶住患侧肘关节, 使患侧肘关节处于伸展位, 另一只手扶住患侧腕关节, 使患侧腕关节处于中间位。将患者患侧肩关节上举至正常的180°, 当达到最大屈曲状态时停止被动运动。2外展运动。被动外展患侧关节至90°。3内外旋转运动: 患者患侧肩关节外展90°、肘关节屈曲90°, 护理人员一手握住患侧肘关节, 另一手握住患侧腕关节, 被动进行肩关节内外旋运动。 ( 2) 肘关节。肘关节是在同一平面不同方向活动的关节常用两骨轴夹成的角度来表示, 伸展180°, 屈曲40°, 活动幅度为140°。 ( 3) 尺桡关节。五指伸开, 拇指向上为中立; 旋前 ( 手掌向下) 90°; 旋后 ( 于掌向上) 110°。 ( 4 ) 腕关节。掌心向下, 掌骨与前臂成一直线为中立位0°, 掌屈80°, 背屈70°, 桡侧偏斜30°, 尺侧偏斜45°。 ( 5) 掌指关节: 屈曲约80° ( 掌骨与指骨之间夹角100°) , 五指的掌指关节屈曲度依次略增。以上运动疗法均由管床护士专人负责, 每种动作缓慢持续3 ~5 s, 重复3 ~5次, 循序渐进。

1. 2. 7日常生活能力训练专人指导患者进行穿衣、 刷牙、洗漱、进食以及大小便等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训练。

1. 3评价标准

1. 3. 1肢体康复疗效评定显效: 患者肢体功能基本康复, 肢体活动自如; 有效: 患者肢体功能有所恢复, 症状有所好转; 无效: 患者肢体功能无明显改善, 症状无好转[2]。总有效率= 显效率+ 有效率。

1. 3. 2日常生活能力评定本研究采用Barthel指数分级法评定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共有10项指标, 内容涉及吃饭、大便、小便、修饰、穿衣、步行、上下楼、转移以及洗澡。Barthel指数得分> 60分为“良”; 60 ~ 41分为“中”, 表示患者存在一定功能障碍, 稍微依赖; < 40分为“差”, 表示患者依赖明显或完全依赖[3]。

1. 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 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比较采用 χ2检验,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P < 0. 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肢体康复疗效比较

见表1。

由表1可见, 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

2.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

见表2。

由表2可见, 治疗前两组Barthel指数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 治疗15、30 d后观察组Barthel指数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 P < 0. 05或P < 0. 01) 。

3讨论

中风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 大部分患者伴发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 给患者工作、学习、生活造成严重影响[4]。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 对疾病康复提出新要求。护理人员与患者接触最紧密, 工作质量直接关系着患者预后康复。优质护理服务作为促进医院发展、提高服务质量、满足患者健康需求的重要活动, 其内涵在于加强护理队伍的建设, 改进临床护理工作模式, 拓展护理服务领域, 完善护理职能, 全面、全程地为患者提供以专科知识和专业技能做支撑的高技能护理服务, 满足患者生理、心理、健康的需要。我们将优质护理服务贯穿于中风患者的整个住院过程, 给其从生理、心理、生活和精神等方面提供关怀与照顾, 使患者获得足够安全感和舒适感, 有利于保持良好心态, 增强战胜疾病信心, 对疾病治疗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后肢体康复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 P < 0. 05) ; 且治疗15、 30 d后, 观察组Barthel指数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 P < 0. 05或P < 0. 01) 。说明优质护理服务干预应用于中风患者可以增强临床疗效, 促进疾病康复。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是一场护理工作模式的改革, 是有效提升护理工作质量的手段, 从真正意义上有效落实整体护理[5]。我们实行以患者为中心、包床到护的责任护理模式, 管床护士可以给患者提供主动、全面优质护理服务, 保证了患者的安全及护士职责的全面履行, 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 以提高护理质量为主题”的服务理念。主动巡视患者, 及时解决病人需求, 构建了和谐的护患关系, 提高了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6]。改良后的护理车可以一次性将所需护理用物集中供应, 减少护士来回走动的次数, 把更多时间投放在患者身上, 使患者及家属觉得护士就在患者身边, 让患者感到安全、家属放心。多种形式健康教育模式可以从病理、生理、心理、安全等方面发现患者现存或潜在的问题, 采取正确措施解决, 同时通过交谈使患者对护理工作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充分感受到护士的责任心与爱心, 增强患者的安全感与满足感。早期运动疗法训练可以大大降低中风患者的致残率, 有效保持肌力, 防止关节强直和粘连, 避免出现废用性萎缩, 减少患者运动障碍, 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马志英, 王秋云.按期分经电针法治疗中风后偏瘫痉挛期疗效观察[J].河北中医, 2009, 31 (9) :1361-1362.

[2]朱立林.微波湿敷辅助治疗中风患者下肢功能障碍的护理[J].天津护理, 2011, 19 (1) :45.

[3]杨冬梅.手臂三阴经推拿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的疗效观察及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 2009, 24 (22) :2052-2053.

[4]褚瑰翔, 易小琴.电针结合康复疗法治疗中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观察[J].湖北中医杂志, 2009, 31 (8) :13-14.

[5]刘国英, 王小芳.优质护理服务在中医治疗缺血性脑中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2, 9 (16) :45-46.

康复护理服务模式 篇2

【摘 要】目的:探讨社区护理模式对脑卒中患者康复护理方法与效果。方法:将60例出院的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以常规服药指导;观察组制定人性化的社区护理模式包括:持续有效的健康教育、心理干预、生活饮食指导、康复指导。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6.7% 明显大于对照组66.7%。结论:社区护理模式提高了脑卒中患者的遵医行为,有效的促进脑卒中患者的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

【关键词】脑卒中;社区护理模式;康复护理;健康教育

脑卒中是当今严重危害中老年人生命与健康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病死率和致残率均较高。[1]约3/4的患者会不同程度的丧失劳动能力,40%以上的患者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是当今威胁人类生命和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由于其病情往往较长,很多治疗结束之后的康复工作都是在家庭和社区中完成。因此,有效的对脑卒中患者定期随访,制定健康档案,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为此具体探讨了社区护理模式应用于脑卒中患者康复护理的方法与效果。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我院2011年9月--2013年8月间收治的脑卒中患者60例,按出院时间采用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其中观察组男20例,女10例;年龄最小60岁,最大83岁,平均69.3岁。对照组男20例,女10例;年龄最小60岁,最大82岁,平均年龄67岁。患者大部分有高血压病史,全部患者经头颅CT或MRI检查后确诊为脑卒中。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观察组脑卒中患者康复期的健康指导,每月开展两次家庭健康讲座。主要途径是采取针对性较强的护患直接面对面讲解,并让患者及家属主动学习,召集患者及家属进行脑卒中家庭护理基础知识教育和技能培训。平时医务人员及家属督促患者积极参与配合康复训练,鼓励患者每天到社区服务中心的康复室进行功能康复训练。给患者建立康复健康档案。患者病情稳定出院后,对患者的生理、心理状态、生活习惯、遵医行为等,社区护理人员以及家属要密切的关注,及时进行家庭访视,并制定家庭康复计划。

(1)心理干预。脑卒中后因为大脑左前半球受损导致抑郁,加之由于沟通障碍,肢体功能恢复较慢,日常生活依赖他人照顾。如果缺少家庭和社会支持,病人发生焦虑、抑郁的可能性会加大,而焦虑与抑郁情绪又会阻碍病人的有效康复。[2]因此应对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解除病人的思想顾虑,建立良好护患关系。

(2)康复指导。此期康复护理的目的是经过功能锻炼,进一步恢复肢体功能,达到生活自理或部分自理的目标。

①肢体功能训练:根据病情,对患者进行评估,制定训练计划,有针对性的进行训练,应充分发挥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并可综合采用针灸、推拿、理疗等方法,促进肢体功能恢复,并在康复过程中,及时调整训练方案,以利于早日康复。②语言功能训练:语言障碍会影响心理和生理,要向患者解释语言锻炼的目的和方法。语言训练及早进行,要耐心细致地从一个单词、一个词汇教起,由简到繁坚持不懈,病人语言功能可望好转或恢复[3]。

(3)饮食干预。近年来生活水平的提高,大鱼大肉的饮食习惯直接导致脑卒中发病率的升高,注重饮食指导是预防脑卒中的重要手段之一。尽量做到膳食平衡,嘱咐病人进食低盐、低脂、清淡饮食,多食蔬菜和水果,豆类和粗粮,使能量的摄入和需要达到平衡。[3]限制饮酒并戒烟,多食含碘丰富的食物。

(4)健康教育。指导病人及家属了解本病的病因,主要是高血压、肥胖等危险因素和危害,告知本病的早期症状和就诊时机。改变患者不良生活方式,适当运动,合理休息,尽量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

1.3 评价标准

生活完全自理视为基本痊愈,生活部分自理视为病情缓解,病情无好转甚至加重视为无效。

1.4 统计学方法

对文中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根据自由度V=1,查卡方界值表P<0.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将两组患者经过6个月后的病情康复情况进行比较,通过综合护理干预在脑卒中患者中应用和对照观察,对照组的患者经过一年护理,病情得到缓解只有66.7%,治疗周期相对较长,并且有些患者病情复发;然而经过社区护理干预的患者,病情得到缓解的占有96.7%,明显高于对照组。讨论

脑血管疾病是老年人易患的疾病之一,一直威胁着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生理能力、运动能力,甚至记忆能力。随着护理学和医学模式的发展,临床护理模式已不能全面满足患者的康复需求。因此积极开展脑卒中患者的社区护理干预,可保证患者在家庭和社区得到有效的康复指导。对降低致残率和复发率、减少后遗症、减少家庭和社会负担,具有重要意义。结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脑血管病的发病率日益增高,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而社区护理模式切实以病人为中心,与患者及家属沟通更加方便,能最大限度的满足患者要求。因此,做好脑血管疾病的社区护理管理工作,能使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关注和治疗,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康复医学信息服务模式的研究 篇3

关键词:康复医学信息服务模式相关研究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448-01

随着我国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国内很多知名医学院校都开设了康复医学专业,这为我国未来康复医学的研究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现代社会是信息化程度较高的社会,在康复医学方面也要紧跟时代步伐建立起自己的信息服务模式,为人们提供康复信息的相关需求,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康复医学的信息服务已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1我国康复医学信息服务模式所面临的主要挑战

1.1用户对康复医学的相关信息的需求逐渐增多。目前康复医学在我国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人们对康复医学的相关信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现在社会的信息化程度较高,人们可以从多种渠道获得所需要的信息,所以要实现康复医学信息服务模式的根本性跨越就要结合人们的需求来解决人们遇到的各种问题。首先应通过问题形成一个有效的解决方案,然后根据这个方案中的专业性知识给人们提供有效的服务,这对信息服务研究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除了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以及服务意识外,提供的信息还要系统、新颖、及时、能切实解决用户遇到的问题,所以说这是未来康复医学信息服务模式建立所面临的一大挑战。

1.2康复医学信息服务的时间与空间更加灵活。传统的康复医学信息服务都是在固定的时间与固定的场所进行,工作内容相对来说也比较容易,信息服务人员的劳动强度也较低,但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外沟通、交流的途径也不断加强,原有的服务模式也不再能够满足用户的需要。所以说,为方面用户对信息的随时查找应开设网络服务渠道,也就是说,信息服务模式要从传统的物理空间的服务模式转变为通过计算机体现的虚拟的网络服务,这种服务模式不但可以方便用户的查找,还不受服务时间的限制,但是,服务人员面对的用户资源变得更加复杂,需要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

1.3康复医学的信息服务内容也更加复杂。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人们的信息需求不断增大,所以说康复医学提供的信息服务也要进行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发展与创新。首先,传统的康复医学信息已不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人们对康复医学的信息需求逐渐由传统的信息资源的外部特征转变为专业性康复知识的重组与整合型服务,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的康复医学信息服务大多还存留在为人们提供基础信息的层面上,还未对专业性的康复医学知识进行挖掘以及重组,所以说,建立未来符合用户需求的康复医学信息服务模式一定要注重对专业性康复医学知识内涵的挖掘与整理,就目前情况来看,这还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2康复医学信息服务模式未来的发展动向

2.1根据用户需求建立动态服务体系。现代社会是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尤其是医学行业,它的研究与发展主要是为人们的健康服务的,所以说,要发展康复医学的信息服务模式除了要进行专业性知识的挖掘,还要对用户的需求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这样才能有针对性的提供信息服务。所以说,康复医学建立信息服务模式之前应通过网上调查、座谈交流以及用户反馈等途径切实了解用户的需求信息,然后通过跟踪服务及时调整信息服务内容,使康复医学信息服务更加人性化、更具灵活性以及动态性。

2.2加大康复医学信息服务的科研力度。康复医学的科研人员要对用户的需求进行及时的了解,通过收集到的康复医学方面的新书介绍、会议线索、最新进展以及发展动态等专业性信息进行及时的整体与分析,并通过专业性的信息检索服务对原有的服務信息进行及时的更新,满足用户对康复医学信息的了解需求。还有就是,康复医学信息科研人员要通过读者培训以及座谈会等形式向用户介绍新型康复医学信息的具体内容以及使用方法,以便用户更好地利用各种康复医学相关信息。科研人员也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平台与用户进行直接的交流,这样可以更好地了解到用户的需求,同时也方便科研人员把最新康复医学服务信息传达给用户,科研人员要注意对网络平台上的各种信息进行定期的更新与维护,这样才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2.3要不断挖掘开发康复医学馆藏文献,使之得到更好的运用。现代人们对康复医学专业性知识的需求不断增加,传统的基础康复医学信息服务应逐渐向深层次内涵性的服务方向转变。我国在康复医学方面有很多的馆藏文献,其中有许多专业性的康复医学知识,但是,由于开发馆藏文献需要得到大量的人力以及财力的支持,所以很多馆藏文献并未得到实质性的应用。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纸质图书不再是满足人们阅读需求的唯一途径,所以,相关管理人员可以把馆藏图书通过电子数据信息的形式传达给用户,通过手机发送或者电子信箱的形式把康复医学的相关文献知识定期传达给用户,使其通过信息查找的方式对最新的专业性馆藏文献中的康复医学知识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这样不但可以方便用户掌握最新的康复医学专业知识,还可以有效督促康复医学相关科研部门积极加大研发力度来不断满足用户的需求,加快我国康复医学的研究步伐。

3结语

康复医学的信息服务主要是通过信息服务向人们传达专业性的康复医学知识,使人们通过专业性的服务对康复医学有一个全面的了解,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信息的更新速度不断加快,要应对同行业的激烈竞争就必须要加大科研力度以便更好地为人们服务。

参考文献

[1]施琪嘉.康复医学新型服务模式的建立[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8(10)

[2]李宁,丁晶宏,孙启良.欧洲康复医学的发展对我国健康保健工作的启示[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9(12)

[3]周士枋.关键在于人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1(01)

[4]中国康复医学会第八届全国康复治疗学术年会征文及会议通知(第二轮)[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1(08)

康复护理服务模式 篇4

关键词:优质护理服务模式,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康复,依从性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属于较为常见的肺部疾病, 其中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是该疾病的具体病症, 主要特征表现为肺部气流受到阻碍, 该状况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不可逆的发展, 并伴随着气道反应性高等特性, 因而会引起呼吸困难或急促、长期的咳嗽、咳痰等症状, 最后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长期的治疗也给患者在经济上、心理上造成较大的负担[1]。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 该疾病的发病率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 由于其致死率极高, 属于内科中的较为凶险的疾病之一。如何改善患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症状、控制病情、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是值得研究的课题[2]。本文总结性分析了2011年5月-2013年5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0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护理过程, 总结出护理经验,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5月-2013年5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0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 其中男57例, 年龄38~71岁, 平均 (52.1±1.5) 岁, 病程1~21年, 住院时间8~19 d;女43例, 年龄39~75岁, 平均 (53.2±2.3) 岁, 病程1~23年, 住院时间10~23 d。上述患者均排除其他全身性疾病及心脏、肾脏等严重的功能衰竭情况。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常规组和加强组, 各50例,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常规组患者进行日常饮食、作息、治疗等各个方面的护理措施, 并对患者进行相关知识教育等, 提高对病症的认知能力。加强组则实施优质护理服务, 其服务理念为以患者为中心, 明确划分护理责任范围, 对每个责任护士固定分管病房的床位, 并对个人负责的患者进行整体的护理, 全面评估患者, 关注其病情的发展, 严密观察, 细致护理[3]。改变传统的护理由陪护照顾患者生活起居的状态, 而变化为护理人员主动进行护理工作及实施全面的生活起居安排。患者在入院后, 护理人员需要对其各项指标进行评价、测试, 全面了解患者的各项情况, 内容包括患者的安全、各项检查结果、病史、身体状态、营养状况、对疾病的认知程度、一般知识的理解能力等[4]。根据上述内容制定出适合患者情况的护理计划, 包括照顾其饮食起居、指导日常训练、疾病知识的宣传教育、心理干预等。拟定护理周期, 在一个周期的护理活动结束后, 在对患者进行测试、评价, 根据结果及时调整护理方案, 再继续下一个周期的护理, 使护理工作更加适合患者, 给予患者更加贴心的服务, 满足其身体康复及心理健康的需求, 而达到理想的护理效果[5]。

1.3 护理效果评价标准

对于护理效果的评价需要利用调查表对患者的多项指标进行调查、分析、评价, 具体内容有如下几点: (1) 行为的依从性, 主要考察患者的行为是否遵从医嘱, 包括一般治疗、相关检查、合理的生活作息、健康的饮食习惯、氧气支持、戒烟戒酒、预防感冒、控制情绪等[6]; (2) 日常生活能力, 该项调查需要使用Barthel指数, 才能准确的评价, 评价内容包括:进食、穿衣、洗澡、修饰、床椅转移、平地走45 min、上下楼梯、上厕所、控制大便、控制小便, 测试患者是否能够独立完成上述活动, 总分为100分, 超过60分即判断为良好[7]; (3) 运动训练, 主要目的是检查患者是否按照训练计划落实到位, 如坚持腹式呼吸、呼吸操、人工阻力呼吸肌锻炼、上举运动、上肢绕圈、步行、上下楼梯[8]。

2 结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护理干预后, 常规组中遵循医嘱评价良好的患者36例 (72%) , 生活能力评分超过60分的患者40例 (80%) , 运动训练落实到位的患者22例 (44%) 。加强组中遵循医嘱评价良好的患者47例 (94%) , 生活能力评分超过60分的患者48例 (96%) , 运动训练落实到位的患者45例 (90%) 。上述数据显示加强组的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常规的护理。

3 讨论

3.1 强化行为的依从性

在实施病床责任制后, 护理人员先全面调查掌握患者的身体情况、疾病认知、生活自理能力等, 根据调查结果对患者实施适合个体情况的优质服务, 包括口腔护理、床上擦浴、洗头、勤换衣物等, 责任感较强, 患者感觉亲切[9]。在护理人员的排班上提高了人力资源的配置规格, 护理人员与患者时间接触的时间较长, 熟悉程度深, 对于患者的情况较为了解, 根据患者各项因素制定合理的护理方式, 包括病情发展、对疾病的认知、心理素质、生活自理能力等, 提供相应的急促护理服务, 并在审理护理之外给予患者的支持与关爱, 该项工作还需要具有连续性、主动性, 实施全程服务[10]。患者对于护理人员也会产生较强的信任感, 因此会在遵从医嘱方面有较强的自觉性, 积极的配合护理工作、适量康复锻炼等, 不仅使得患者的康复更加顺利, 效果更好, 也明显减轻了家属的负担[11]。

3.2 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责任护士收集患者的资料, 不仅仅需要身体疾病情况、认知能力、理解能力, 还需要对患者的性格特征、心理特点、家庭情况、社会关系、收入状况等, 根据该类情况准确把握患者的身体康复需求及心理需求, 指定相应的优质护理服务方案[12]。采用多种方式对其进行知识教育及强化健康意识, 战胜疾病的信心, 使患者始终保持乐观的心态, 提高自我的管理能力, 一步一步达到设定的目标, 以积极的态度进行康复活动[13]。

3.3 促进肺部恢复

疗养康复护理中舒适护理模式的运用 篇5

关键词:疗养康复护理,舒适护理模式,应用

舒适护理是一种综合性较强的护理学科, 主要通过对护理活动和舒适的研究, 从而让患者在心理、生理和社会效应等方面感受愉悦, 从而减少患者在护理过程中紧张和恐惧的心态。舒适护理的应用能够让患者的身心处于最佳状态, 从而积极配合医师的治疗, 提高患者的康复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次临床护理研究的主要对象为我院在2011年到2012年接诊的200例患者, 将所有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 每个组别各100例,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的疗养康复护理模式, 实验组患者则在此基础上采取舒适护理模式。所有患者的年龄范围为20岁到70岁, 平均年龄为36岁。此次护理研究中, 患者的年龄与性别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对照组的患者在护理工作上, 主要采取常规的护理方法, 而实验组则在此基础上采取舒适护理方法。

1.2.1 生理舒适护理。

(1) 营造优美的外部环境, 提高患者的舒适度。环境的舒适度在护理工作中是十分重要的, 合适的声响、光线、气味、温度、湿度以及整洁度, 这些都能提高护理环境的舒适度, 从而给予患者适宜的感官刺激, 帮助患者调节生理功能, 从而促进患者的身体健康。舒适疗养环境的营造, 护理环境需要具备良好的微小的气候, 同时需要加强护理环境的美化绿化工作力度, 另外还需要建设相关的走廊、小桥、假山、喷泉以及凉亭等, 建筑物的配置要与环境协调统一。舒适的护理环境还需要搭配优美的音乐, 将护理环境的鸟语花香和舒适宜人表现出来。护理人员还需要加强自身的责任感, 积极维护护理环境的整洁, 保持清新的氛围, 让患者能够在舒适的护理环境中得到疗养。 (2) 改善疗养室内的设施。护理工作除了需要保持环境舒适宜人之外, 还需要对疗养设施进行有效的改善。护理人员可以在患者的房间里放置相关的书画作品或者盆栽, 让护理房间能够具备舒适温馨的视觉效果, 打破传统的宾馆环境。另外, 患者的护理用床舒适度也需要得到保证, 尽量挑选质量较好且柔软度刚好的床垫, 让患者的休息更为舒适。护理人员还需要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和交流, 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和物质需求, 并结合实际情况尽量在护理设施上满足患者的要求。 (3) 护理人员要注重自身的仪表风范。护理人员的仪表风范是护理院的精神风貌的体现。护理人员在平时的护理工作中要保持自身服饰穿着的自然和整洁。护理人员的仪表态度也要保持端庄亲切, 优雅美丽的仪表风范能够缓解患者的紧张心理, 增加患者的配合度。

1.2.2 心理舒适护理。

(1) 创建良好的心理环境, 让患者的心理收获满足感。护理人员要注重患者的心理护理, 对患者的心理环境要多加观察。因此护理人员要在工作过程中营造更为良好的氛围, 加强对心理环境的建设, 缓解和调整患者的心理状态。 (2) 提高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和能力。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和能力也关系到了护理工作的质量, 因此院方需要对护理人员定期进行培训和考核, 提高护理队伍的整体能力。另外护理人员需要具备一定管理水平和团结意识, 并具备较为完善的健康教育知识和道德体系。 (3) 应用灵活的沟通技巧与患者进行交流, 满足患者的尊重。加强沟通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心理状态, 提高护理工作的质量。因此, 护理人员应该加强自身的沟通技巧, 耐心聆听患者的想法, 交流方式要保持和蔼亲切, 用微笑感染患者的内心。

1.2.3 社会舒适护理。 Á

社会舒适是指人际、家庭、学校以及职业等社会关系带来的舒适。护理工作本身具备社会性的特点,患者来自全 国各地,拥有着不同的生活习俗和文化素养,因此,护理人员要多加 注意和观察患者的各种社会因素。另外,还需要对患者的家属和随员 加强沟通,让患者能够从社会关系获取舒适感。

1.2.4 灵魂舒适护理。

灵魂舒适主要是指精神信仰所带来的舒适感。信仰是人们获取力量的源泉之一, 是一个人的生活原则和人生道路方向, 是对人们的生活和情绪起到决定作用的基础。信仰的追求, 能够让人在变化的环境中拥有无限的力量, 缓解心灵上的创伤和愤怒, 让人的心灵得到平静。在护理工作中, 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的宗教信仰和生活态度进行了解, 给予更多的尊重和帮助, 让患者的灵魂收获舒适。

1.3 结果评定标准

此次的护理研究中, 结果评定标准为满意、一般和差三个级别。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对比采用卡方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采用舒适护理方法的实验组, 有89例患者对护理工作表示满意, 占89%, 有11例患者表示一般, 无差例;而对照组患者的中有73例表示满意, 占73%, 有22例患者表示一般, 有5例患者表示差。两个组别患者的满意度比对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细数据信息如表1所示。

通过此次护理研究的结果统计和分析, 舒适护理模式在患者疗养康复护理中的应用具有很好的护理效果, 有效提高了患者的康复率。

3 讨论

疗养康复护理是对患者进行后期治疗的一个重要环节, 常规的护理方法对患者的主体地位没有过于注重, 导致了患者在疗养康复护理中没能有效消除内心的紧张和恐惧, 导致了患者对治疗方法产生不信任感, 甚至产生消极的心理。

舒适护理是一种重视患者地位的人文性护理方法, 其护理内容的综合性较强, 主要对患者心理、生理、社会效益等方面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方案, 从而让患者在愉快的护理氛围中进行康复治疗, 提高患者对康复治疗的积极, 让患者能够以更为积极的心态面对未来, 使其更为积极地配合医师的治疗, 提高患者的康复率。

在此次的临床护理研究中, 实验组采取了舒适护理的方法, 大大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 有效证明了舒适护理在疗养康复护理中效果。

参考文献

[1]萧丰富.萧氏舒适护理模式[M].台北:华杏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1998:5.[1]萧丰富.萧氏舒适护理模式[M].台北:华杏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1998:5.

康复护理服务模式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0年11月~2011年12月我院治疗的108例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 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 对照组54例, 男23例, 女31例, 年龄25~76 (61.43±3.37) 岁;治疗组54例, 男25例, 女29例, 年龄23~75 (60.62±4.24) 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均无显著差异, 具有可比性 (P>0.05) 。

1.2 护理方法

两组患者均进行手术, 对照组于术后采用一般护理模式, 具体为:从休息、饮食、体位、治疗环境等基础方面给予患者护理, 同时给予患者心理指导。治疗组在一般护理的基础上再采用康复护理模式, 具体为:术后初期给予患者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药物, 行伤口红外线理疗、拔管后立即行关节康复锻炼。早期的康复锻炼以小范围的摩擦、活动为主, 不进行关节活动。中期可逐渐进行被动活动和主动锻炼, 包括关节的伸屈运动、肌肉长收缩等。晚期可加大锻炼程度, 进行关节旋转、屈伸以及负重训练等。经过护理之后观察对比两组护理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患者满意程度。

1.3 疗效评价

采用Fugl-Meyer评分对患者的肢体功能进行评估, 上肢功能和下肢功能分别为33项和17项, 每项2分, 共计100分, 分值越大说明肢体功能越好。采用Barthel指数对患者的自理能力进行评估, 分值越高说明自理能力越好。

1.4 统计学处理

利用SPSS 17.0软件处理数据, 计量资料用的方式表示, 其间差异的比较用t检验, 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P<0.05时为差异显著。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后护理效果比较

经过护理, 治疗组的FuglMeyer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具有显著性差异 (t=5.1862, P<0.01) ;治疗组的Barthel指数评分也明显高于对照组, 具有显著性差异 (t=4.5547, P<0.01) 。见附表。

2.2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比较

两组均有患者出现压疮、感染、骨不连等不良反应, 对照组不良反应11例, 占20.37%;治疗组不良反应3例, 占5.56%, 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 (χ2=5.2523, P<0.05) 。

3 结果

骨的连续性与完整性经常由于炎症、骨肿瘤或外伤等因素而受到损害或中断。临床治疗骨折以手术为主, 若术后护理方法不当或者护理措施不到位, 可能导致骨折处畸形愈合甚至不愈合, 同样使患者失去生活自理能力, 不但增加了患者的身心痛苦, 而且加重了患者家庭的经济负担[2]。骨折后由于对医疗费用的担忧和生活命运的改变, 患者常常精神抑郁, 脾气焦躁, 情绪反常, 容易出现一系列心理问题, 此时采取健康宣传和心理指导等护理措施非常重要[3]。

本研究探讨分析了康复护理模式在骨折患者术后的应用效果。这种护理模式是在一般护理模式的基础上形成的, 它以循序渐进增加活动量的康复锻炼为主。适当的运动锻炼不仅利于扩张局部毛细血管, 促进血液循环和消炎止痛, 而且还利于运动反射的重新形成和肌肉韧带功能的增强, 从而达到恢复正常肢体功能的最终目的[4]。研究结果显示, 治疗组的Fugl-Meyer评分和Barthel指数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1) ;治疗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5) 。说明这种护理模式更有效。

综上所述, 康复护理模式是一种能够明显改善骨折术后患者的自理能力和利于肢体功能恢复的模式, 不仅减少了不良反应的发生, 而且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 具有临床推广意义。

摘要:将2010年11月~2011年12月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108例骨折患者均行手术治疗, 术后分为对照组54例, 采用一般护理模式;治疗组54例, 在一般护理的基础上再采用康复护理模式。观察两组的护理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的Fugl-Meyer评分和Barthel指数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1) ;治疗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56%,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0.37%, 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5) 。康复护理有利于改善骨折术后患者的自理能力和恢复肢体功能, 患者的满意度高, 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具有临床推广意义。

关键词:护理,骨折,自理能力

参考文献

[1]李群.不同护理干预方式对膝部骨折术后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外医疗, 2011, 31 (20) :158-159.

[2]曾秋霞.不同护理模式对骨折术后患者自理能力的影响[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12, 23 (1) :107-108.

[3]陈少玲.不同护理模式对骨折术后患者自理能力的影响分析[J].吉林医学, 2012, 33 (12) :2646.

康复护理服务模式 篇7

我校是一所以普通护理专业为特色的全日制中等卫生学校, 2005年护理专业被省教育厅认定为“省级示范专业”, 学校依托普通护理专业于2004年开设了社区服务 (康复护理) 专业。现将此专业作一介绍并提出加强该专业建设的一些建议。

1 我校开设社区服务 (康复护理) 专业的基本情况

1.1 问题的提出

近几年, 我校一直保持招生和就业两旺的局面, 一些考生想到我校学习但又达不到普通护理专业的录取分数, 怎么办?“十五”期间我国出台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 这给学校办学指明了方向。

1.2 市场调研

2004年, 我校对本市民政部门、社会福利院、老年公寓等相关单位进行调研, 统计结果显示, 仅镇江市60岁以上的老年人就有50多万, “空巢家庭”占60%以上。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老年人口还将不断增加, 预测到2030年, 我市80岁以上的老年人将超过14万, 近20%的老年人需要护理服务。

目前, 专门从事老年服务的机构主要是福利中心、老年公寓、养老院等, 而在这些单位工作的护理人员基本上都没有经过专业的医护知识培训, 大多只能进行简单的生活护理, 对需要医护相关知识 (如老年护理、康复护理等) 则束手无策。根据国家规定, 今后从事老年人护理工作的人员必须持有“国家养老护理员”上岗证书, 而当时我市从事老年康复护理的人员没有一人具备此上岗证书。另外, 我校每年专门为普通护理专业毕业生举办就业双选会, 虽然每次都有十余家福利院、老年公寓等单位到我校招聘护理人员, 但近年来普通护理专业毕业生都不愿去这些单位就业, 而希望到医院从事护理工作。

1.3 专业设置

鉴于以上情况, 我校拟专门开设康复护理专业, 使学生毕业后能在社区各级医疗机构从事病人陪护工作, 在疗养院、福利院、敬老院或家庭中从事康复护理、社区保健工作。而教育部公布的中等专业学校专业录取目录中没有康复护理这个专业, 但有社区服务专业, 于是在市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下, 我校于2004年开设了性质为职业中专的社区服务 (康复护理) 专业, 学制三年, 招收初中毕业生, 计划招生50人。

1.4 教学计划制订

经了解, 由于全国中等卫校中还没有一所学校开设同类专业, 有些学校开设的是康复技术和康复医疗专业, 因此, 制订社区服务 (康复护理) 专业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方案只能靠我们自己研究。由于当年度就计划招生, 时间较紧, 于是我校在普通护理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的基础上, 减少了几门课程, 增加了部分康复护理方面的课程, 制订了社区服务 (康复护理) 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方案。

1.5 招生与就业情况

第一年仅招了17名学生, 之后逐年有所增加。2007年首届学生毕业。毕业生全部取得“国家养老护理员 (中级) ”技能证书。经调查, 在已毕业的3届71名学生中, 从事康复护理工作的有52名, 9名在乡镇社区工作, 3名在医疗器械公司工作, 从事其他工作的有7人。

2 对社区服务 (康复护理) 专业建设的建议

2.1 重视对该专业的宣传推介

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逐步实现, 人们对康复医疗的需求越来越多, 对康复护理工作人员的需求量也将越来越大。但就我校5年来招生人数每年不足50人的情况来说, 远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这说明人们对该专业的认识还有待提高, 需要进一步做好宣传推介工作。

2.2 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

卫生职业教育是比较特殊的职业教育, 卫生行业的资格准入较一般行业要求严格。而该专业学生毕业后不能参加全国护士执业资格考试, 只能参加劳动管理部门相关的职业技能考试。一些学生尽管进校前完全清楚这些问题, 但进校后仍会想方设法转到普通护理专业学习, 个别学生和家长还对实习时间、实习地点与普通护理专业不同提出疑问。这说明学生甚至其家长并没有正确定位此专业。因而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

2.3 对待学生要一视同仁

由于我校学生主要是普通护理专业的学生, 性质是普通中专, 入学时生源质量较高。而社区服务 (康复护理) 专业是新办专业, 性质是职业中专, 人数少, 录取分数又相对较低, 这无形中让学生有一种“二等公民”的感觉。于是有的学生产生自卑感, 进而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 给教学和学生管理带来了一定困难。因此, 学校管理部门和教师对待学生要一视同仁。

2.4 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方案

课程是学校教学科目和进程的总称, 主要包括5个层面: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课程模式、教学内容和教材、教学方法和手段。

我校现有社区服务 (康复护理) 专业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是在普通护理专业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基础上修改而成, 沿用了普通护理专业教学计划中的大部分内容, 目前发现存在3方面的不足:一是培养目标要求偏高, 没有体现康复护理专业的特殊要求。二是在加强人文教育方面还不够。职业教育课程要加强学生公关与协作能力的培养, 这不仅是为满足新的劳动组织岗位的需要, 也是创造和谐工作气氛、充分发挥个人潜能与群体智慧的需要。三是没有充分体现“宽基础、活模块”的现代课程结构理念。课程设置的构建与培养目标的制订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课程设置围绕培养目标这一主干, 构成了课程的基本框架, 即教学计划。现代职业教育正朝着全面素质与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发展, 因此“宽基础、活模块”的课程结构理念正体现了新时期人才知识和技能结构方面的需求, 而现有课程结构没有充分体现这一理念。

康复护理服务模式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1月至2015年11月在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患者50例, 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25例。对照组男10例, 女15例;年龄30-62岁, 平均年龄 (46.7±4.6) 岁;病程0.9-4.1年, 平均病程 (1.9±0.6年。观察组男8例, 女17例;年龄29-70岁, 平均年龄 (47.1±4.3) 岁;病程1.1-3.9年, 平均病程 (2.1±0.4) 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两组均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对照组在围手术期实行常规护理, 如生活护理、心理护理、饮食护理等。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取快速康复外科护理模式, 具体如下: (1) 术前护理。向患者讲解相关病理及手术知识, 消除患者因认知不足导致的恐惧心理, 并列举手术成功病例, 增强患者治疗信心;指导患者术前6h禁食, 4h禁水, 并于手术开始前1h进行灌肠。 (2) 术中护理。术中对室温严格控制, 注意保温, 控制输液量及温度, 及时向医生患者汇报生命体征变化情况, 密切配合医生进行手术。 (3) 术后护理。患者未清醒时帮助患者保持正确卧位, 密切观测生命体征变化;患者清醒后, 多与患者沟通, 转移注意力, 缓解伤口疼痛;术后6h左右可饮水, 若情况良好可食用流质温食, 逐渐变为半流质至正常饮食;对患者伤口处密切注意, 对切口渗液、渗血等情况做到早发现、早处理;于患者清醒生命体征相对稳定时, 在护理人员指导下进行简单的肌肉拉伸训练, 督促患者尽早下床活动。

1.3 评价标准

记录并分析两者患者手术效果 (手术时间、出血量) 、康复情况 (术后排气、下床活动、进食及住院时间) 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以“±s”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百分数 (%) 表示, 采用x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手术效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为 (74.7±12.9) min, 低于对照组的 (78.1±13.3) min, 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918, P>0.05) ;观察组手术出血量为 (88.5±17.9) m L, 低于对照组的 (98.9±16.4) m L, 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142, P<0.05) 。

2.2 不良反应

观察组患者住院期间发生呕吐、腹胀、伤口疼痛感染等并发症4例 (16.0%) , 低于对照组的9例 (36.0%) , 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x2=2.599, P<0.05) 。

2.3 康复情况

观察组患者通气、下床活动、住院等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3 讨论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切口小、疼痛感轻、出血少、恢复快、无明显疤痕[3], 但仍无法避免手术风险。临床实践发现, 在围手术期结合相应护理措施可有效增强手术效果, 缩短手术操作时间[4]。

快速康复外科护理模式通过常规护理、心理护理、手术室护理、饮食护理、康复训练等方法, 使患者得到更全面的护理服务[5,6]。本研究中, 观察组的手术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 说明实施快速康复外科护理, 提高了医护人员之间的配合默契程度, 保证了手术治疗效果, 同时通过心理护理, 患者不良情绪得到有效缓解, 减少了由负性情绪引起的过度应激反应, 有效降低了手术的意外风险, 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低于对照组, 说明手术效果得到保障后, 再加上护理人员的优质、全面的护理, 减少因护理不当导致的并发症, 利于患者快速恢复健康。观察组康复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 出院时间大大缩短, 说明手术风险的降低、并发症的减少及优质的护理均有效加快患者的康复进程。

综上所述, 在围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期实施快速康复外科护理模式, 能有效增强手术效果, 减少并发症, 加快患者康复进程。

参考文献

[1]张文彦.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围手术期护理[J].西部中医药, 2016, 29 (06) :150-151.

[2]胡敏, 陈丽, 韦丹, 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切口感染的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6, 26 (12) :2756-2757.

[3]顾叶春, 朱仁武, 叶启乐, 等.中西医快速康复技术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围手术期的应用研究[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016, 15 (02) :123-129.

[4]乔锦艳.围术期护理干预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术后康复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5, 19 (22) :146-147.

[5]许柳琴, 陈瑜, 郭秋兰, 等.快速康复外科护理与传统护理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围手术期的应用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 2016, 31 (11) :1008-1010.

康复护理服务模式 篇9

关键词:早期康复护理模式,脑梗死,临床效果

脑梗死在临床上也被称作缺血性脑卒中, 属于一种常见性的疾病, 主要是由于患者的脑血管闭塞导致的脑血管疾病。一般该病在中老年人群中的发病率比较高, 在临床上表现类型主要有脑栓塞和脑血栓等。经过相关的数据证明, 患有脑梗死的患者经过治疗后只有10%左右的患者身体功能能够恢复正常, 而50%左右的患者经过治疗后会出现肢体功能障碍等后遗症, 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 对于患者的身心健康带来严重的危害[1]。有部分学者研究指出, 对脑梗死患者进行科学合理的护理措施能够对患者的预后带来有效改善作用, 促进脑梗死患者机体功能康复, 提高患者的生活和生命质量[2]。本文主要探讨分析了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在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护理中的效果, 对我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进行分组研究,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次试验对象主要为在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期间中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脑梗死患者329例。所有患者在入院治疗时候全部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食欲、意识障碍、大小便失禁以及偏瘫等临床症状。对所有患者进行CT检查或者MRI扫描确诊为脑梗死。将所有患者按照随机分配原则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为165例, 而对照组为164例。治疗组中男性为85例, 女性为80例;年龄为44.3~78.6岁, 平均为 (54.26±10.27) 岁。对照组中男性为82例, 女性为82例;年龄为45.7~77.6岁, 平均为 (55.38±11.62) 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以及病情等临床方面没有显著差异 (P>0.05) , 组间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于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的护理措施, 而治疗组患者在常规护理措施基础上, 联合使用早期康复护理, 具体的护理措施主要有: (1) 体位护理。给患者早期实施正确的体位护理能够有效的预防以及减轻患者出现和发展成典型的屈肌以及伸肌痉挛等症状。对脑梗死患者主要行侧卧位为主, 尽量避免患者行仰卧位。在对患者行仰卧位时候, 需要将肩上抬前挺, 上肢需自然伸展, 指半屈, 手尽量保持空心握拳姿态, 在患肢下面可以放以高度合适的软枕等。为了防止患者出现关节挛缩、压疮等, 护理人员需在每2~4 h后协助患者进行体位变更1次。患侧卧位时候将患肢缓慢拉出防止受压, 置于前伸位, 前臂外旋, 掌心向上, 患侧卧位能够有效增加患肢的感觉输入, 是最有效的治疗体位[3]。 (2) 肢体康复锻炼[4]。在患者的生命体征平稳, 神经学症状不再产生的48 h后开始进行肢体康复锻炼。主要的方法为:首先对患者宣教肢体康复锻炼的相关知识, 让患者知道康复锻炼的重要意义, 这样才能够主动积极配合护理人员进行锻炼。对患侧肢体的软组织每天进行按摩, 对不能下床的患者, 可以指导患者用健康肌体在床上进行被动运动, 慢慢训练坐起, 当患者的机体部分恢复后, 进行屈伸手指、洗脸、简单更衣等自主运动训练, 如果患者的站立训练良好或者肌体肌力能够达到步行训练时候, 可以协助患者进行步行训练。 (3) 语言和认知功能康复训练。对于脑梗死导致患者出现失语症状患者应进行语言功能表达能力的训练, 主要方法为:首先教导患者进行正确的噘嘴、呲牙、弹舌等简单的口腔操作练习, 然后指导患者进行简单的发音训练, 在能够正确发音之后, 逐渐增加患者吐字量的训练, 进行连音重复训练。鼓励患者多开口、多锻炼, 循序渐进不断提高。同患者进行简单的语言交流, 并给与适当的奖励, 使患者不断进步[5]。两组患者在进行3个月的临床护理后, 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以及对于护理的满意度。

1.3 疗效判定标准。

基本康复:患者经过治疗后, 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0%~100%, 病残程度为0级;显效:患者经过治疗后, 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89%, 病残程度为1~3级;有效:患者经过治疗后, 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无效:患者经过治疗后, 功能缺损评分增加或者减少<18%。总有效率= (基本康复人数+显效人数+有效人数) /总人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显著性, 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效果对比:

两组患者经过3个月护理后, 治疗组中患者总有效率为80%, 而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只有64.02%, 治疗组患者显著好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两组患者对护理满意度对比:

护理结束后, 对患者的满意度调查发现, 治疗组患者满意度达到了86.06%, 而对照组患者满意程度仅有60.37%, 治疗组显著的高于对照组患者,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3 讨论

脑梗死在临床上属于突发性疾病, 具有病程长、患者恢复较慢、容易复发等特点, 患者的致残率以及病死率非常高, 严重威胁着患者生命安全。研究发现, 对早期脑梗死患者进行合理的护理, 能够降低患者致残率以及病死率, 帮助患者在生理、心理以及肌体等方面获得康复[6,7]。

本文选取我院收治的329例脑梗死患者,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给予早期康复护理模式, 对照组给予常规的护理模式。两组患者经过3个月护理后, 治疗组总有效率80%, 对照组总有效率64.02%, 两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组护理满意度86.08%, 对照组护理满意度60.37%,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对脑梗死患者进行早期康复会理模式临床效果显著, 能够提高患者的康复质量以及满意度, 值得进行广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何丹.早期康复护理对急性脑梗死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1, 5 (3) :19-21.

[2]陈莉.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在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护理中的应用[J].医学信息, 2012, 7 (18) :995-996.

[3]谭燕平.浅谈脑梗死患者早期的康复护理[J].健康大视野, 2013, 7 (25) :226-227.

[4]王萍.探讨脑梗死患者的护理方法及效果对比[J].大家健康 (中旬版) , 2012, 5 (10) :225-226.

[5]许薇.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脑梗死患者近期临床影响的观察[J].健康必读 (中旬刊) , 2013, 4 (15) :290-291.

[6]陈莉慧.脑梗死偏瘫患者早期康复护理效果观察[J].健康必读 (下旬刊) , 2012, 9 (20) :114-116.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康复护理服务模式】相关文章:

产后康复护理04-29

无痛康复护理05-25

康复体操/护理06-05

认知康复护理06-11

康复护理单07-01

术后康复护理07-27

康复期护理08-30

康复科特色护理08-18

康复护理会议致辞04-16

脑梗护理康复05-31

上一篇:无效合同的认定下一篇:中国画名称溯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