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古代诗词教学

2024-07-06

小学古代诗词教学(精选十篇)

小学古代诗词教学 篇1

一、以“诵读”为引线

俗话说“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 诵读是诗词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在教学过程中, 诵读法已经成为理解诗词含义、掌握诗词主旨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教师让学生反复大声朗读不仅能帮助他们深入领悟诗词的含义, 而且还有“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审美和道德取向。

首先, 从形式来看, 诗词讲究韵律美, 句式整齐, 音律和谐, 押韵使诗词读起来朗朗上口, 很有节奏感。通过诵读, 学生能充分感受诗词的美妙, 体悟其中的审美价值, 从而提升艺术审美能力。其次, 从内容来看, 诗词主要有写景、状物、抒情等几类, 用精炼的语言概括现实生活, 从艺术的角度赋予生活浪漫的气息。诗人对现实和人生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通过反复朗读, 学生能受到熏陶, 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因此, 教师要重视诵读在诗词教学中的作用, 鼓励学生经常诵读。

例如在学习苏轼的《赠刘景文》一诗时, 首先, 教师可以进行有感情的诵读, 让学生感受这首诗的情感。然后,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诵读。随后, 再以诗的形式和内容两条线索展开, 让学生谈谈诗的韵律美、绘画美和表现的思想感情。值得一提的是, 在诵读的过程中, 学生不仅要抓住古诗, 还要关注作者及创作背景, 这对把握主题有重要作用。这首诗前两句对比秋天“荷花”的凋零和“菊花”的坚挺, 后两句话锋一转, 引出“一年好景君须记”。菊花具有什么象征意义?告君之句的醉翁之意是什么?通过多次朗读可以发现, 诗人意在勉励朋友珍惜大好时光, 乐观向上, 努力不懈, 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遇到挫折不气馁、奋发向上的主题深深地感染着学生, 有利于培养他们良好的人文素养。

二、以“鉴赏”为深入点

诗词在历史的长河中慢慢积淀下来, 以精练的语言、含蓄的表达和深刻的内涵内蕴着中华民族的思想和品格。诗词鉴赏不仅是充分发掘诗词多重含义、丰富文学要义的方式, 也是探讨诗人思想情感、研究历史的深入点。鉴赏诗词意在通过情感体验加深学生对经典诗词的理解, 使他们充分认识到诗词的价值, 并能在鉴赏中体会其中的人文情怀, 例如古人对生活的看法、内心的修养及为人处事之道。

以“鉴赏”为深入点的诗词教学不仅能延长学生对诗词情感的体验, 还能开拓思维, 提升感悟。因此, 教师要在诵读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诗词的构词艺术、创作特色及思想情感, 帮助他们充分感受诗词的多重艺术魅力。诗词鉴赏一般可从语言风格、行文技巧、主旨、艺术手法等方面展开, 主旨是鉴赏的核心内容, 必须首先弄清主旨。例如在《赠汪伦》一诗中, 全诗以叙事的手法展开, 并运用对比的手法 (桃花潭水的千尺深和汪伦对我的情意) 来突出“我”和汪伦的情谊。通过分析, 学生能够把握诗的主旨, 感受到二人之间的深厚情意, 并反思自己和朋友之间的友谊, 由诗词引发对现实生活的思考, 这就是鉴赏的升华。

鉴赏的形式多种多样。要想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激发研究诗词的热情, 教师就必须不断创新鉴赏的形式。诗词的美不仅在于韵律美, 还在于意境美。以王维为代表的诗人将“诗”与“画”完美结合, 使诗词呈现出“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的特点。因此, 教师可以此为突破点, 让学生根据诗中的描述画插图, 体会诗的绘画美。例如杜甫的《绝句》一诗, 不仅运用黄鹂、翠柳、白鹭、青天、雪、船等意象描绘了一幅动静结合的早春图, 还赋予此画鲜明的色彩, 展现了早春的生机与活力。教师可让学生挑选自己最喜欢的一个句子来绘画, 其意义在于鼓励学生用生动形象的图画表达抽象的诗词, 在此过程中, 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通过再三咀嚼体会和感悟内在含义, 在绘画的同时掌握内涵, 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鉴赏把学生的认知从表层深入到了内在, 将学生的认知水平提升到了全新的高度。它不仅着眼于学生对诗词基础知识 (如诗词的朗读、翻译等) 的掌握, 更侧重于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有利于提升文化内涵。

三、以“探究”挖掘内涵

传统语文课堂“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不仅严重地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 而且阻碍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常常使诗词学习陷入一潭“死水”中, 课堂失去活力, “活水”难以引入, 更不要说激起新的思维“涟漪”。探究法的提出意在倡导教师打破这一尴尬局面, 更新教学理念, 创新教学方法, 从而淡化教师在课堂中的决定作用, 强化学生的主体作用, 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探究要求教师能够独辟蹊径, 引导学生以全新的形式深入探究诗词, 从不同的角度寻找诗词的价值。在探究的过程中, 学生不仅能够领悟诗词多义性内涵, 还能通过合作培养合作意识、领导意识和服务意识。

从探究的内容来看, 教师要不断引入新鲜的元素, 以新颖的内容来吸引学生的眼球, 从不同角度深入挖掘古诗词的内涵, 以便学生能从中借鉴有价值的思想。教师可以将诗词与音乐、美术、戏剧等不同的艺术形式结合起来, 给予学生全新的感受, 使学生领略诗词在不同形式中的生命力, 汲取其中别样的人文精神。例如在学习贺知章的《回乡偶书》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旧诗新唱”, 通过旋律让学生感受作者久客他乡的伤感和久别回乡的亲切感, 进而引发自己对“背井离乡”的思考, 从而更加珍惜和亲人在一起的美好时光。在丰富多样的活动中, 学生能够感受到以艺术为载体的人文精神, 感悟诗的哲理, 体悟生活。

从探究的形式来看, 要强化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倡导合作探究, 以综合展示的形式来呈现探究成果, 以师生共同打分的形式来评价活动, 通过合作—展示—评价这个过程来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 从而提高人文素养。仍以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一诗为例, 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 围绕古诗背景、情景再现、主题深入等环节展开。在活动过程中, 各组学生要发扬合作精神, 既要着眼于个体的能力, 又要考虑到整个小组的利益, 协调个体和集体的关系, 正确认识合作在活动中的重要性, 从而树立集体意识。由浅入深的探究活动考验的不仅仅是学生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更是对学生的耐力和毅力的挑战。诗词探究活动鼓励学生培养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 在生活中能勇敢地面对挫折。

探究诗词要敢于突破常规, 不拘泥于传统的课堂模式, 让学生勇于展现自己、表现自我。在探究的过程中, 学生能够深入诗词的创作背景、历史发展及诗人的思想情感, 发现诗词中隐藏的内容, 充分感受诗词的价值和时代赋予的新的内涵和意义, 从而体现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 培养学生以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提高人文素养。

四、结束语

小学古诗词教学 篇2

富源县营上镇宽塘小学

刘芸英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小学生背诵古诗词70余篇,这无疑有助于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但是在教学中,很多教师停留在应试教育层面,沿用“抠字词、解诗意、谈中心”的模式,把韵味浓郁古诗词搞得枯燥无味.古诗词蕴含的美感也被解剖得支离破碎。在教学中我尝试运用“读、品、悟、用”四步法,收到较好的效果。

一.读。晋朝陈寿曾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意思是指在反复的诵读中自然能领会诗意,带领学生学习古诗词亦如此。

1初读正音。通过查字典,找资料等方式读准字音。如:《夜书所见》“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中的“挑”,多数都读成了tiao,,其实在这里读tiao。再如“风吹草低见牛羊”中的“见”(xian),全班都读成了jian……让学生通过各种手段读准字音,在读中发现并纠正错误的读音,是学习古诗词的基础。

2读出节奏。以七言诗为例,古人诵读时一般按照“二二三”或“二二一二”等节奏划分,或者按“平仄长短”的方式诵读。学习时让学生在书本上划出节奏,或者通过录音及教师范读的方式引领学生体会诗词节奏,有助于理解诗意。

3读出情感。古诗词教学“入其境”,才能“会其意”“悟其神”。导情入境的手段五花八门,如伴乐,歌曲,视频,动画,图片等多媒体课件,教师可根据不同的篇目,选择有效的手段。

二,品。古诗词言简意深,需要细细地读,慢慢地品。1紧扣“诗眼”“文心”,把握诗脉理解。“诗眼”是诗词中画龙点睛的关键字。如王安石《泊船瓜洲》的“绿”,杜甫《春夜喜雨》的“喜”等,这些关键词都可视为“诗眼”。

2捕捉情境,品悟诗词的意境。在古诗词的教学中,用“故事欣赏法”“散文描述法”“画面在现法”等,引导学生根据诗词所蕴含的意境展开丰富的想象,获得强烈的审美体验。

三,拓。

1拓展了解诗人的生平及时代背景。《七步诗》作者曹植,从小聪明过人,哥哥曹丕妒忌其才华,怕被夺为位,设计逼害,命曹植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了解诗人的生平及时代背景,对诗的了解也自然容易了。

2拓展阅读诗人的其他作品。教学陆游的《示儿》之后,在拓展讲解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这样的拓展,让学生能更深地理解陆游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3玩“飞花令”的游戏拓展。找出古诗词中带有相同字的句子,轮流回答。看谁积累的古诗词多。

四,用。在理解和积累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现代语言环境中活用古诗词,古今结合,赋予诗词全新的表达。

教师不妨设计一些语言情境,引导学生活用诗句。比如,当某位同学学习不努力时,我们可以这样劝他:“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等。看到朋友远行,会想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小学古代诗词教学浅探 篇3

小学古诗词教学方法审美情趣古诗词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它所涵盖的内容也十分的广泛,学习古诗词学生能体会到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洁志趣,感受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忧国之情。由此可见,在小学教学中做好古诗词教学工作,对于小学生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培养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一、小学古诗词教学的意义

1.拓展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语文学习的内容极为广泛,古诗词也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古诗词具有优美的意境,丰富的情感,无数的学者在研究古诗词。小学生学习的古诗词虽然较为简单,但是通过学习诗词,可以提升小学生的文化素养,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诗词中描绘的美好意境,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让他们感受经典文化的魅力。总地来说,古诗词的学习,对于小学生而言百利而无一害。

2.传承优秀的中化文化,发扬民族精神

中华文化发展了五千多年,之所以能够一直保存到今天,而没有被中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文化的传承。古诗词文化,从最初的《诗三百》到后来的乐府诗、唐诗、宋词、元曲,历经了无数次的朝代更迭,依旧没有消亡,就是由于人们注重传承和发展。小学生恰如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是祖国未来发展的坚实力量。做好小学古诗词教学,有利于我国传统化学的传承和发展。

二、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现状

1.教学方式单一

诗词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分支,它与其他的文学体裁有较大的不同,情感和思想的表达方式更为含蓄。因此,在教学时要想让学生领会到诗词中的情感和思想,就必须要转变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的去探索这些文化知识。然而部分小学,在教学时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教学方式较为单一。教师往往只是以一个教材和一支粉笔统治整个课堂,教学缺乏新意,有些诗词内涵比较丰富,学生在理解的时候,可能是一知半解的。这样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不高,导致古诗词教学效率不高。

2.教学受应试教育影响大

新课改之后,在实际教学中,分数依然统治着整个教学领域,在教师和家长的眼中,学生只有取得高分,学习才有意义。这种分数论深深地影响着教师的教学,在课堂上往往是考试怎么考,教师就怎么教。古诗词在考试中多是以默写和分析情感两种方式出现的。

因此,教师在教学时,不管学生能不能理解诗词的意思,只是一味地强制性要求,学生要将一些可能会在考试中出现的诗词背熟,在课堂上也不管学生能不能理解诗词所表达的含义,只要将考试中可能会考到的考点教给学生就算是完成了教学任务。教师的教学方法使得小学生在课堂上感受不到诗词之美,缺乏学习的兴趣。

3.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差

诗词教学注重的是学生的理解,只有理解了诗歌所想要表达的感情,才能引发情感上的共鸣,真正地掌握诗歌。因此,理解能力的高低,对于小学生学习诗歌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但是,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尤其是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在学习诗歌的时候,不可能像教师那样,准确地把握教学内容,理解教学的深层涵义。学生的理解能力差,也使得教学质量低。

三、小学古诗词教学的方法

1.培养学生对古诗词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古诗词的美,这样学生的课堂积极性高了,学习的动力也会有所增强。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多种多样,如故事法,小学生都喜欢听故事,教师在讲解古诗词之前,可以先讲一个故事,通过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了解诗歌创作的背景,也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诗词所表达的感情。如在学习《泊船瓜洲》这首诗的时候,教师可以先向学生讲一件王安石的故事了解作者创作的原因,这样学生正式学习的时候,就能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思和感情。

再如,教师还可以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画面渲染式讲解,例如《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色绮丽,大气磅礴,充满了想象力,教师在教学之前,就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将诗中的瀑布展示给班上的学生观看,讓学生想象一下,当时的李白是站在瀑布前面是如何想出这样具有气势的诗句的。

“兴趣是做好的老师。”这句话绝非空谈,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收获,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

2.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对于小学生来说,虽然他们的年龄小,理想、解能力不如初高中生那么好,但是他们活泼好动,好奇心重,对外界充满了好奇心,渴望得到教师和他人的关注。

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些特点开展教学,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比如,小学生的想象力都比较的丰富,在古诗词教学中许多画面在今天,学生都已经无缘得见,但是学生却可以通过想象和模仿来感受诗词的思想。如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在学习《回乡偶书》这首诗的时候,诗歌到了孩童问话的地方戛然而止,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联想一下,如果自己是诗歌中的主人公,自己会怎么的回答孩童。

再如,教师讲解《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时,读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一句的时候,教师也可以让班上的学生讨论,作者在劝酒的时候会对友人“元二”说些什么,难道就只是诗中的那一句话吗?通过想象学生可能会发现诗歌的趣味性所在,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3.联系生活,感受古诗词文化

艺术来源于生活实践,古诗词都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如《长相思》这首诗所描绘的就是身处边关的将士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而《赠汪伦》描写的则是深厚的友情,这些都是在生活学生有可能会接触到的一些事物。

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可以根据诗歌的内容,适当地联系生活,赋予诗歌以时代意义。例如,上面所说的《回乡偶书》描写的就是离别回乡之后的感受,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提问学生为什么要离开家乡,为什么离开的时候是“少小”,等到回来的时候就变成了“老大”了,这其中又有着什么样的原因,这些都是学生在生活中可能会遇到的,教师在教学时,这样分析诗歌,学生理解起来也更加地简单。

4.提高教师的教学素质

教师是教学的关键,它是教学工作的引导者,可以指导学生正确地学习。教师的教学素质对于学生的学习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诗词教学不同于其他文化知识的教学,诗词多是以情表意,教师的教学素质和文学素养决定了他们在课堂上的教学。

因此,要做好小学阶段的古诗词教学工作,必须要提高教师的教学素质,教师必须具备有较强的审美能力和理解表达能力,在课堂上能运用合适的语言将古诗词所想要表达的内容,正确地传递给学生,使他们能够正确地认识古诗词,更好地学习知识,提升自己的能力。

总之,小学古诗词教学,一直以来都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必须要找准方法,激发学生的诗词学习兴趣,教好古诗词不仅是有利于学生学习语文知识,而且对于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也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方洁.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现存问题及策略研究\[D\].扬州大学, 2014.

\[2\]黄春雷.小学古诗教学中“以诗解诗”教学方法的实践与探索\[D\].东北师范大学,2010.

小学诗词的情境教学 篇4

一、情景教学的必要性

诗词是一种凝练的, 节奏感极强的抒情性文学体裁, 它是较为纯粹精微的文学种类, 是华夏民族文明的瑰宝, 是五千年灿烂文化中的精髓。

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主要任务, 是大量积累语言材料, 培养语感。诗词的教学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至关重要。一方面, 它起到美育的作用, 主要包括陶冶美的情操和提高审美鉴赏力。一切纯文学都要有诗的特质, 学习小说、戏剧、散文都可以从诗词入手, 培养趣味。一方面, 诗歌的教学对于语文能力的培养也起着重要作用。他对识字、诗法、吟诵、知人论世、会意都有涉及。在反复涵咏之中, 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情感。

诗词的内容大都源自古人的日常生活中, 如远征、离别、谪迁、行旅。离当代学生的生活较远, 一些语法、句式、意象的运用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单纯要求背诵而不解其意, 虽因诗词朗朗上口, 容易背诵, 但学生也容易忘记。重复机械训练, 学生容易对古诗词的学习失去兴趣, 产生消极心理, 效率不高。而情境教学就可以作为一个基础的诗词教学手段广泛应用。

二、情境教学的特征

1.直观性

情境的主体就是形象。情境教学, 就是要搭建抽象的知识与学生实践活动的桥梁。这里的直观, 不是指将简约抽象的科学知识具化, 而是能够将知识、语言和其所表征的相关背景、现实事物连接起来, 使理论与实际经验、新知识和旧知识、感性与理性在情境中相统一。

2.审美性

仅有直观的教学方法只能帮助学生更容易理解知识, 这不是情境教学的最终目的。教师使用情景教学法设置的场景, 往往饱含情绪色彩, 教师通过声音、视觉的辅佐, 层层渲染, 唤醒学生审美意识, 引发学生切身之感, 沉浸其中。学生不仅理解了教学内容, 还在教学过程中得到熏陶。将美育内化为鉴赏能力, 无形中提升了自身品味和素质。

三、情境教学的基本运用

在语文课堂上如何具体运用情景教学, 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古诗词内容。笔者认为, 可以通过反复吟诵, 课堂导入, 品词析句和活动中进行。

(一) 在反复吟诵中领悟情境

别林斯基认为诗歌是最接近音乐的文体, 诗歌就起源于人们的口头吟唱。因此, 诗词从一开始就富于节奏和音律。在小学课堂上, 以读代教, 反复吟咏, 是学生进入诗文意境的最佳方法。教师要善于引导引导学生用读把诗的文字符号变为可感的声音形象。如李白的《将进酒》, 诗人的文字行云流水, 多用夸张和比喻, 气魄豪迈, 但是全诗却始终有一股浓厚的悲凉情调。教师可以通过读书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让学生通过朗读走入到情境之中。在读《诗经》时, 还可以配合诗歌本身的节奏, 帮助学生记忆。在反复吟诵之中, 学生自然就走进了文本中的意境里。

(二) 在导入中制造情境

导入是一节课的开始。好的导入, 能将学生一下子带入情境之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相关主题的歌曲、动画、图片等进行导入, 拉近诗歌内容与学生间的距离。也可以通过介绍作者生平事迹、写作背景, 使学生能够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还可以结合诗歌内容用情景再的方式导入, 如:你听到了呼呼的北风狂啸声, 刮到脸上, 寒在心里, 读─—柴门闻犬吠, 风雪夜归人。你看到大雪纷飞的凄凉, 读──柴门闻犬吠, 风雪夜归人。你看到寒屋, 听到犬吠, 读──柴门闻犬吠, 风雪夜归人。此刻夜半三更, 且又大雪纷飞, 于北风狂吹中, 寒屋柴门有犬在叫着, 唯见一个行人, 裹紧了衣服, 深一脚浅一脚地向家走去。齐读──柴门闻犬吠, 风雪夜归人。学生听完教师情景剧式的描述后, 基本能够想象出当时的画面, 体会到诗歌内容中的情感。

(三) 在品词析句中进入情境

文学形象和诗歌意象都是靠文字表达的, 常常几个词语就能表现出很深远的意境。具体到教学中, 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还没有很好的发展, 我们要将诗词中的抽象的意蕴用具化的直观的东西呈现出来, 使意蕴可听可感可触, 由感而理解体悟, 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走进古诗词的意境之中。

(四) 在活动拓展中优化情境

情境在课堂上的展开多半伴随着教学活动, 我们可以通过角色扮演、亲近自然来进行情境优化。

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 学生能够通过换位思考, 将教材内容迅速替换成自己的生活经验从而理解。如在李白的《将进酒》教学中, 学生没有社会经验, 难以理解李白喝酒的感觉, 甚至觉得李白写这首诗是因为读起诗来就无法带入自己的情感, 可以让学生一个扮演李白, 一个扮演曾岑, 一个扮演丹丘生, 进行酒宴语言动作表演, 便可更容易揣摩诗人自身情感, 从而把握本诗的思想感情。

刘勰说“:登山则情满于山, 观海则意溢于海。”不少诗词都通过描绘自然景物抒发感情。教师在情境中搭建诗词和自然景物的桥梁, 让学生对身边司空见惯的景物, 通过诗歌重新感受, 与诗人的情感迸发共鸣, 锻炼自己的审美力和想象力。

诗词是诗人在遥远的过去, 留下的一声声悠远的回响, 而情景教学法, 则是让当代学生与诗人心灵的碰撞与成长。在小学古诗教学中, 教师应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 引发学生思维, 架起诗歌世界和生活世界的联系, 去领悟诗歌中的意境美, 在诗情画意中让生命栖居。

摘要:诗词中的情境教学应把握情境的含义, 抓住情境教学艺术性和审美性的特征, 在反复吟诵文本中, 课堂导入中, 品词析句中进行, 并通过激发想象思维, 角色扮演, 亲近自然等教学活动来优化情境, 更好的进行教学。

关键词:情境教学,活动拓展

参考文献

[1]杜威.杜威论著选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1

[2]李吉林.情景教学实验与研究[A].李吉林文集 (卷一)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 2006

小学诗词情感教学论文 篇5

一、品味诗节词片,于诗词中见情

诗词中的语言是诗人情感的载体,而其节奏、节拍便是诗人情感顺应而生的一种波动起伏、快慢缓急的形式。在教学中,我们应该通过处理好诗歌的节拍和朗读节奏,讲清诗词的深沉内涵,使学生体会到其中的“味”,真正做到与诗的情感共鸣,受到教育。唐代李绅的《锄禾》是一首反映农民艰辛劳动的诗篇。朗读这首诗时,前两句应该读得字字沉重,以反映农夫劳动的艰辛,速度稍慢。后两句诗中“谁知”应重读,第三句末应稍升,以突出“问”句朗读的特点,最后一句饱含深情,要读得发人深省,以便更好地突出对统治者的斥责和对农夫的深切同情。全诗朗读节奏应采用二、三节拍。即前面两个字读在一起,后三个字读在一起。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心能感物生情而得句。”要使学生晓悟诗句中的情趣,受到感染,就得引导学生仔细品味朴实而闪光的语言。《锄禾》这首诗的语言十分通俗,看似没有刻意追求词句的华丽,只是平平常常的两句话,实则是平中见奇。诗的第一句诗人以痛楚的心情凄婉地诉说:当午(正午)之时烈日如火,农夫们背灼烈日,脚踏暑土在辛勤地锄地,按理说,在一般情况下,农夫是不会在“当午”锄禾的,这时说在“当午”“锄禾”以突出劳动的艰辛,诗人的同情之心在这里也显而易见。接着诗人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劳动的特写镜头———“汗滴禾下土”,农夫们正挥汗如雨,辛勤劳动。这两句非常通俗的诗句妙就妙在没有写谁在(劳动)锄禾,只是一句概括,一句具体写锄禾的情形。这一则是完全没必要写谁在锄禾,二则是作者通过这明白通俗的语言让所有的读者去思考锄禾的场面,体会劳动的艰辛和社会现实的严酷以及人们生活的贫困。文中的锄禾不是写某个农夫的劳动,而是社会上千千万万的劳动者所从事的劳动,所以,这两句诗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两句也是十分通俗的语言,人人天天都要吃饭,然而又有多少人去思考这饭来的是何等的艰难呢?作者以反诘的语气斥责了一切不知“盘中餐”来自辛苦劳动的浪费者。这就是诗人在诗句中所要提示给读者的思想,在斥责中,体现出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怜悯和深切的同情。

二、斟酌深识明鉴,隐情中见理趣

小学诗词吟诵教学初探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诗词吟诵 诗词吟诵教学

引言

诗词学习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是小学生认识中国传统文化、感受我国经典的重要途径。诗词吟诵是我国古代文人对诗词的传统诵读方式,它与朗诵不一样,不仅要讲究平仄、入声和尾韵拖长,还应融入自己对诗词的理解和感情体会。

1.在小学诗词吟诵教学中吟诵的重要性

古代读诗讲究“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无腔无调,随意而出”,因此小学生对于诗词的理解、感受是吟诵诗词的灵魂[1]。通过对诗词的反复吟读,自然会做到“读书百遍,其义自现”的效果。教师再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指导和点拨,帮助学生掌握吟诵中的平仄、入声和尾韵拖长等要点,自然也就学会了诗词吟诵。

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对诗词的兴趣,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诗词的意境与原意,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经典的热爱,传承我国古代经典文化。吟诵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方式,突出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师不应再反复讲解诗词的内容,告诉学生每一个字、每一句话意思,而应更注重带领学生领会诗词中的语言美和意境美,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在现有的诗词感受上去体会、去感受、去理解整首诗的情感,如此自然就能诗词吟诵了。

2.小学诗词吟诵教学的教学过程

上课前,教师可以先将《绝句》的内容写在黑板上,由教师带领学生将诗读两遍,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熟悉诗词的内容,并准确的掌握诗词字句的发音。待到学生熟悉诗的内容后,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体会诗词的美感。古诗有三美,即意境美、情感美和吟诵美[2]。意境美主要通过诗歌内容中的风景描写,诗人的情感抒发来表现,因此教师不能一味的追求学生对诗歌内容的了解,对每每一个字、每一句诗进行解释,这样很容易破坏诗词整体营造出的美感。

《绝句》中的意境美体现在风景的描写,“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两句诗立刻在学生面前呈现出一副活泼生动的画卷。不再需要过多的解释与翻译,学生就能领会到诗词中的风景美。而后两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描绘的是远景。与前两句的“黄”、“翠”、“白”、“青”相比,后两句的诗句所呈现的画面就有些沉闷与幽远。从诗中的颜色、远景、近景的对比,学生可以感受到诗人通过整首诗所表达的意境美。

《绝句》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副春天明秀的秀丽景色,看见这样的景色任何人的心情都会感到温暖,轻松。而后两句将视线转向远山上还未融化的雪,与门外停着的船,整个轻松欢快的情感立刻有了那么一丝愁绪。教师让学生领会诗中的情感,让学生想象一下自己看见这样风景时会有怎样感受,结合自己的理解与体会,学生自然可以把握这首诗在吟诵时应有的感情。

绝句以四句构成,短小精粹,是依照律句的平仄排序,非常讲究粘对和押韵,故而绝句也很容易朗朗上口[3]。在开始学习吟诵时,教师要让学生自己去反复吟读诗词,当学生能够将诗句记在心中,读准诗词中的每一个音,每一个字,充分体会诗句中的韵律后,自然能够脱口成诵。在反复吟读的过程中,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也会加深,当学生脱口成诵时,自然会融入自己的理解与感情,如此学生便能够吟诵出自己的感受、韵味与节奏了。

学生在感受诗歌的吟诵美时,教师可以通过领诵、齐诵、接力诵等方式让学生熟记掌握诗词的内容。首先,由教师先进行吟诵示范,让学生跟读。吟诵完两遍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齐诵。当教师认为学生已经完全掌握时,可以让感觉自己能够独自吟诵的学生站起来吟诵,若其他学生觉得自己可以也可以站起来一起吟诵。当全班学生都能够准确完整的诵读出诗词内容,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如何在吟诵过程中,掌握平仄、入声和尾韵长托等吟诵的要点。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尝试不同的平仄和入声的方式,让学生了解诗词吟诵的方式并不只有一种。在吟诵过程中学生也可以适当的加入一些肢体动作,以加强整首诗词的吟诵美。

3.小学诗词吟诵教学的体会

教师将诗歌的吟诵作为课堂的重点,也最为学习诗词的重点。教师带领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美、情感美时,就已经为学生的诗词吟诵打下重要的基础,让学生不知不觉中就学会了诗词的吟诵,感受到了诗歌的吟诵美。

整堂课下来,教师真正用于讲解诗词内容的时间没有超过10分钟,但每一位学生都可以说出《绝句》中的诗意,说出诗人想要表达的感情。在课堂上,学生表现出积极的活跃性,尤其是在诗词诵读的环节,所有的学生都积极的参与其中,开口吟诵,有些同学还加入了自己的肢体动作,课堂气氛被推至高潮。

在吟诵教学时,教师要多与学生沟通、互动。教学中,教师一直保持着与学生交流,尤其是在引领他们去发现诗词中的意境美和情感美时。在吟诵开始时,小学生往往没有足够的自信心,不敢独自开口诵读。但当大家都开始吟诵时,小学生也就没有了顾虑,愿意开口,融入其中,逐渐有自信开口领诵或独诵了。教师要善于利用小学生的“从众心理”,从而营造出一个诗词吟诵的良好学习环境。

结论

在小学诗词吟诵教学中,教师要发挥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地位,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带领学生体会诗词中的意境美、情感美和吟诵美。让学生主动开口,慢慢学习掌握诗词的吟诵方法与要点。在教学中,教师要针对小学生的学习特点,运用多样化的吟诵教学方式,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如此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到诗词的魅力,才能更好地传承我国古代经典文化。

【参考文献】

[1]李秋新,董倩. 论常州吟诵的保护与传承[J]. 江苏理工学院学报,2014,05:32-36+54.

[2]曲劲竹. 论吟诵对小学生古诗文学习的影响[J].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5,04:108-111.

小学古诗词教学初探 篇7

一、运用多媒体,激发兴趣

现代心理学表明“新奇、多变的事物能增强大脑皮层的刺激强度。采用新颖方法,能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提高兴趣”。多媒体手段应用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电教媒体集“声、色、画、乐”于一体,色彩丰富的画面,生动可感的声音,有利于创设特定的意境,学生置身其中,其景、其物、其人仿佛触手可及,唤起强烈的探索欲望。

如教学《山行》这首诗时,先告诉学生今天将带大家到野外进行一次愉快的秋游,感受一下满山红叶的美丽景色,学生顿时兴致盎然。播放图像的同时,用语言描述诗人描写了什么,诗人抓住什么特点按什么顺序把这些景物集于一幅画面上,然后精读引发学生的联想。读“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导引出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叶构成的和谐优美的山林秋色图,进而让学生体会石径的曲折、山势的高峻。读“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则在学生眼前呈现一幅鲜艳如火的枫叶图,学生就能进一步感受到满山红叶的美,给深秋季节带来热烈气氛,有感而发“不是春光胜似春光”。最后浮现出有层次的画面,远处有一座宁静的山庄,秋色正浓,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伸向远方,山民居住的小屋炊烟袅袅,近处,夕阳下的枫叶一片红艳……学生从美丽、形象的画面中得到美的愉悦,激发出强烈的学习兴趣。

二、重视课前预习

初读古诗时,学生划出读不准、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句。通过查字典、查资料,初步读通、读懂,教师及时检查,了解学生对古诗的理解程度。这一教学环节促使学生及时找到自己在内容理解上的空白点,进而带着强烈求知欲积极参与,更好地进入下一环节学习。

三、启发联想和想象,进行诗词文本与生命灵魂的对话

中国古典诗词言约意丰,老师要启发学生通过联想、想象,再现春江碧透、柳绿桃红、蜂蝶翩跹、莺飞鸟鸣或者月影姗姗、风来花动、含羞逗影的情景,领会诗句深邃的意蕴和含蓄的感情,获得阅读欣赏的愉悦和二次创造的满足。联想和想象是诗词学习的课外活动重要形式,在诗歌表演中更能指导其欣赏作用和创造精神宣泄得淋漓尽致。

学生只有在教师启发下进行联想、想象才能实现读者与文本的对话,最终实现意义的建构。读者阅读的过程就是以自己的全部生命体验、生命情感和生命意识与文本背后潜藏着的生命对话的过程,就是实现读者自我生命成长和提升的过程。联想和想象是这个过程的催化剂。

四、引导诵读,升华意境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读古典诗词。应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这就要求教师教读古典诗歌时,必须指导学生在咀嚼、体会、感悟和创新上下功夫。教学中应注重学生的个性特征采取不同诵读方式,或听读,或范读,或领读,或齐读。初步朗读,读准诗的节奏,要求在语言层面上读通全诗,做到停顿正确。如《独坐敬亭山》一文,是古代著名诗人李白的作品,是一首独具特色的写景诗,诗人描绘美妙景色的同时,融入自己的感受,如何让学生走近作者描绘的意境和体会深藏其中的情感,感受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开阔学生的视野,感受祖国山河的壮丽,成了本课目标,教学时,应通过朗读达成这一目的,同时利用背诵积累优美的语言,沉淀丰富的文化内涵。因而,在不忽视语文基础知识、基本能力训练的同时,以“读”为主要方法,用自由读、配乐感情朗读、个人读、集体读、背诵等不同形式的读,带动理解与欣赏,引导学生感知课文意思,体会作者情感。

意境是由作者的主观感受和客观景象融合而成的,作为主观感受的“意”往往寄寓在客观景象的“境”中,因此,教师在古诗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入其“境”,才能使学生“悟其神”、会其“意”,真正领悟古诗的意境美。反复诵读可以激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同样,丰富的想象又可以激发学生诵读兴趣。因为诗歌的语言是高度凝练的,用极有限的字数表达极深刻的内涵,不展开想象,就无法深入作品内部,无法走进诗人创设的意境,无法体会诗人要表达的思想内涵。让学生在想象中诵读,在诵读中想象,希望学生通过诵读感知形象,运用想象填补诗歌留下的空白,品味诗意,走进诗人意境。

五、与课外诵读相结合

新课程标准要求一至六年级学生能背诵古代优秀诗文70篇,古诗积累对学生文化底蕴提升有积极意义。学完《咏柳》这首诗后,引导扩展阅读描写春天景色的诗歌;学完《赠汪伦》后,引导扩展阅读送别友人的古诗,促进古诗积累,从而提高“熟读古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能力。学习古诗,课外阅读记诵是一个积累过程,通过课外诵读不断积累可以提高对古诗的理解感悟能力,丰富对古典文化的修养,亦可以使心灵得到陶冶净化。因此,教师应特别关注学生课外阅读记诵古诗的情况,对诵读过程和结果进行科学检测与评价。

小学古诗词教学“四忌” 篇8

一忌“断章取义”。一些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诗意时, 抓诗眼 (词眼) 不准确, 没有全面结合诗人生平、诗文创作背景去理解诗意 (词意) 。如在《独坐敬亭山》教学中, 教师引导学生抓“孤云”“唯有”这两个关键词体会诗人的孤寂, 却未能进一步结合诗人生平、诗眼“闲”“不厌”体会诗人洒脱、清高、悠然自得的心境, 这不能不说是这堂课的一大遗憾。《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注重引导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把握。”我想这一点落实在诗词教学中, 就不仅需要对诗文有整体的理解, 还应对诗人的生活经历、创作背景有一个明晰的了解, 方能领悟诗人情景相融、物我两忘的妙境。

二忌“横刀夺爱”。一些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诗意时, 往往会插入背景故事、相关诗词, 甚至联系现实生活, 但却因课堂调控不当, 致使喧宾夺主, 偏离文本。如有位教师在《乞巧》一诗的教学中, 不断引入牛郎织女的故事, 甚至联系“神舟”飞船事迹来帮助学生理解“乞巧”的来历、“乞巧”是一个怎样的活动。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了“乞巧”活动本身上, 偏离了感悟古代姑娘通过“乞巧”表达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钱梦龙先生曾说, “教学一条线, 形散神不散”。在古诗词教学中, 我们一定要牢固树立目标意识, 任何活动都要围绕“解诗意、悟诗情”这一根本主线。

三忌“主次不清”。在诗词教学中, 读、诵、吟、唱、舞皆为教学形式, 而非目标, 应根据实现教学目标的需要选用适当的教学形式。然而在现实课堂中有的教师本末倒置, 读、诵、吟、唱、舞, 一茬又一茬, 让人眼花缭乱, 学生无所适从。如在《秋思》一诗的教学中, 有教师自个儿读、诵、吟、唱、舞齐上阵, 花样一个接一个, 自己也陶醉其中, 可学生并未深入文本、进入诗境, 课堂成了教师独演的舞台, 学生成了观众。于永正先生说的“课堂因学生而精彩”, 真是意味深长。

四忌“移情别恋”。古诗词往往可以配上乐曲读、诵、吟、唱、舞, 通过乐曲激发人们的情感, 与作者产生共鸣。可在选曲时, 有的教师太随意, 选曲不当, 乐曲的感情基调与原作表达的感情不合拍, 听起来别扭, 效果适得其反。如《忆江南》一词表达的是诗人白居易对江南的赞美与眷恋, 应配以轻松欢悦的乐曲, 如《春江花月夜》之类, 可教师却选用了《梁祝》。戴建荣老师曾指出:“诗词配乐 (包括诵、吟、唱) , 应做到诗词与乐曲情调一致。”情投意合, 方能渐入佳境。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 追求完美是我们永远的梦想。王崧舟老师执教古诗《枫桥夜泊》时, 围绕“钟声”这个主线一咏三叹, 层层推进, 引导学生跨越时空, 感悠悠钟声, 悟百味人生, 堪称小学古诗教学的经典。戴建荣老师执教古诗《送元二使安西》, 采取读、诵、吟、唱、舞, 环环相扣, 以“送别”为情感主线, 引导学生入情入境, “咏叹之, 舞蹈之”与“元二”依依惜别, 离愁伤感溢于言行, 是小学古诗教学的又一范例。让我们在这些经典范例中多汲取一些营养, 在古诗词教学的天地间, 为梦想努力飞翔!

小学古诗词教学浅议 篇9

在小学语文中,古诗词占有突出的位置,它不仅能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同时也有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是语文学科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是语文知识的有效组成部分。在信息化时代发展的大背景中,古诗词的传播和运用更为便捷,古诗词教学对语文素养的培养日渐重要。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运用古诗词,如何提高小学古诗词教学质量,始终是语文古诗词教学领域关注的一个焦点。深入探讨小学古诗词教学的方略,对于小学生古诗词学习有着积极的作用和意义,同时也有利于小学语文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更新古诗词教学观念,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

加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管理,提升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在语文古诗词教学中,不可避免地存在僵化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不灵活,课堂指导缺乏针对性,教学角色定位模糊等问题。因此,教学中应更新理念,加强课堂教学的有效管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尽可能地提高学生的自主性。课堂中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思索、探究。教师通过提升语文课堂教学水平,倡导教学的多元化管理,进一步完善自身教学行为,创新教学模式,以较强的亲和力,构建和谐的课堂气氛。

语文古诗词教学观念的更新,就要结合教学改革的多方面要求,注重语文古诗词教学质量的综合性提高,转变教师的教学思维,更新教学观念。基于教学目标的分析,结合特定的教学计划,积极构建和谐教学氛围,及时发现问题,提升学生古诗词理解能力的同时,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实践能力。还应合理地设置教学内容,及时分析和讨论教学组织的具体问题,对于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积极助力,对于学生合作精神积极培养,使学生的能动性充分发挥。

二、明确古诗词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

教学目标的体现,主要是结合一定的教育思想,具体地反映教育观念,有助于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基于新课程标准的应用,对课堂教学目标确定要明确,尽可能地推进课堂教学目标的根本实现,提高小学生古诗词学习能力。教师教学目标设置过程,要保证有着较为清楚的目标,实现教学目标要有效整合。比如说小学古诗词基础知识的教学中,就要引导学生阅读大量的古籍,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结合已学习的知识,提高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更好地挖掘古诗词深层次的知识内蕴。合理地设置语文古诗词教学目标,做好课堂的有效性教学管理。例如,在教学《赠汪伦》时,不给学生的学习设置太过枯燥和无聊的目标,比如让学生背诵、抄写古诗等。这样的要求可能会让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比较大的抵触,会给学生比较大的学习负担。反之,让学生自己去体会这首诗的内在含义,让学生尝试从现代人的角度来解析这首诗,要求学生在学习完以后尝试用现代诗将自己所认同的这首诗的内涵表达出来。同时还要求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将这首诗改编成故事或舞台剧,这样学生自然会背这首诗并深刻地理解了。

优化教学方案的时候,就要体现教学的最佳效果,教学方法的优化设计,需要结合实际的教学内容,对各种教学方法选择,结合探究法以及诵读法进行教学。教学评价的优化过程,尽可能地做好学生的自我评价,同时也要实现学生的相互评价过程,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小学教师要以提高古诗词教学质量为目标,在教学中不断塑造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加强古诗词教学知识的积累工作,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进而提升教学效果。

三、因材施教,提高古诗词教学的针对性

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学过程就要因材施教,提高教学的针对性,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做好教学的基础管理工作。在集中化教学管理的同时,要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实现教材的分类优化管理,提高教材的针对性,结合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主旨,培养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具体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情况,努力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提高学习的有效性。教师要结合教材的重点以及难点,对学习内容进行合理化的设计,同时注重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逐步提高教学吸引力。课堂探究阶段,教师更要结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对学生的思维特征进行引导,注重学生古诗词学习的激趣设疑,组织多层次的讨论,并做好学生讨论的总结性工作,提高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有效性。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 篇10

策略一:资源整合, 在把握基点中生情

1.整合同主题的作品:小学阶段学习的古诗词, 有不少虽然作者不同, 背景不同, 但表达的情感主题却是相同或相近的。就拿“送别”主题来说, 有李白的《赠汪伦》, 写汪伦以歌送友, 李白借潭水抒友人对已感情之深;有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以酒送友, 借朝雨、青柳、美酒表达对友人离去的伤感之情。教师在教学时能改变传统“逐首教学”“逐环教学”的模式, 资源整合, 主题凝聚, 学生就能在把握基点中生情。教学《赠汪伦》时, 先播放名曲《送别》, 然后引导学生回忆读过或学过的几首送别诗, 让学生大致了解异同, “转轴拨弦三两声, 未成曲调先有情”, “送别”的主旋律如同一汪清泉流淌在孩子的心间, 激荡着他们的情感。

2.把握同题材的作品:以题材为桥梁, 可以带动同题材不同主题的诗歌的学习。如, 在学生学习柳宗元的《江雪》后, 出示王士祯的《题秋江独钓图》, 提出自学要求:这首诗又给我们勾画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呢?希望你运用上一首诗学到的办法, 自己来学懂这首诗。学生在比较中很容易就发现这两首诗的地点相同、人物相同、事件也相同, 但心情不一样, 一个是苦闷的, 一个是怡然自得的。这样, 让学生比较阅读, 学生“调动了原有的知识经验, 对新的信息进行编码, 建构自己的理解。”在比较阅读中不仅拓展了学生的视野, 而且让学生学会了比较, 更加深入地感悟作品的人文内涵, 起到了一举多得的作用。

策略二:抓住“诗象”, 想象悟情

诗重想象, 没有想象就没有艺术, 没有想象就没有审美。古诗词教学中只有唤起学生情感体验, 让学生引起联想, 由此及彼, 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 来再现作品中的形象, 才能入境悟情。比如在教学《示儿》时, 可以抓住一个“悲”字, 诗人为什么而悲?你看到了怎样的悲凉画面?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产生联想:诗人死不瞑目, 老泪纵横, 用颤抖的手写下了这首诗, 用微弱的声音喃喃地说着收复中原, 还我河山的悲凉画面。如此, 对诗人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感的领悟水到渠成。情要靠“象”去显, 当平面的诗句通过学生的想象生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 一段段感人的旋律, 一幕幕立体的场景时, 学生才能投身其中, 感诗人所感, 想诗人所想, 悲诗人所悲, 于是, 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 就在“象”的召唤和引领下, 喷涌而起, 一泻千里。

策略三:诵读体味, 入情入境

“诵读”是实现感悟的最基本的方法。它能够使学生“整体直觉”地体味。这就是说要学生沉浸在作品之中, 忘情地读, 美美地读, 读出语感和情趣, 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理解, 同时教师要成为引领学生朗读的组织者、合作者和促进者, 让学生渐入佳境, 读出层次。笔者在教学陆游的《示儿》时, 按照这样的教学流程进行朗读指导:1.初读诗文, 介绍背景, 了解诗人的“悲愁”心事。2.精读诗文, 了解遗憾, 弄清诗人的“悲怆”心境。3.研读诗文, 理解信念, 感受诗人的“悲壮”心愿。在初读的基础上, 确定悲凉的朗读基调, 精读诗文, 引领学生用深沉的语气表达出对祖国前途的忧虑;研读诗文时引领学生用坚定的激情表现出诗人一生为多难的祖国呐喊的爱国精神, 从而使学生受到感染、得到鼓舞。

策略四:拓展延伸, 在提升内涵中融情

古诗词产生的年代久远, 古代的社会制度, 生活方式, 风俗习惯, 语言风格等, 都跟现代大不一样, 加之学生的阅历又太浅, 要准确把握诗歌作品情感, 仅仅拘泥于课文必学内容上是远远不够的, 必须对作者的社会经历, 文化教养, 情趣爱好以及写作背景等相关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才能与诗人心同此情, 意同此理, 如李白的《独坐敬亭山》, 如果不了解该诗的写作背景, 就会认为诗中写了自己和敬亭山相对视, 觉得作者很无聊。其实, 这是李白秋游安徽宣州时所作。当年, 诗人被迫离开长安达十年之久, 深感世态炎凉, 加上长期居无定所, 使他尝尽人间辛酸, 深感怀才不遇, 壮志难酬。了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学生就很容易理解诗的后两句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所表达的深意, 所以古诗词教学, 教师要勤查资料, 拓展延伸, 适当向学生介绍古诗词的写作背景, 作者的社会经历等相关知识, 形成开放的语文教学观, 让作者情、学生情在拓展延伸中融合。课堂教学中, 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 课堂教学结构已经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40分钟的规格, 课堂是向两头开放的, 学生带着问题、信息走进课堂, 一堂课上好后, 学生带着许多新的问题离开课堂, 课堂教学结尾变成了问号式, 省略号式, 这不仅仅是知识的延伸, 更是情感的延续。

上一篇:水利工程的施工管理下一篇:机械深松整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