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东北

2024-07-17

振兴东北(精选十篇)

振兴东北 篇1

2003年10月,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 明确了实施振兴战略的指导思想、方针任务和政策措施。随着振兴战略实施, 东北地区加快了发展步伐。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以来, 东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加快, 改革开放以来被拉开的发展差距逐年缩小, 赶上了全国平均增速。东北地区率先实行了免除农业税等惠农政策, 粮食生产连创历史新高, 作为全国商品量和肉食供应基地的地位日益突出。以国有企业改组改制为重点的体制机制创新取得重大进展, 绝大多数国有企业已扭亏为盈, 摆脱了困境, 利润大幅度增长, 对外开放水平明显提高。企业技术进步成效显著, 结构调整步伐加快。

2007年8月, 内蒙古东部地区 (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赤峰市、锡林郭勒盟) 正式纳入国家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范围。自治区党委、政府及东五盟市紧紧抓住这一战略机遇,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各项决策部署, 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牧业现代化, 经济社会发生了显著变化。

2013年8月17日, 2013年东北四省区合作行政首长联席会议在鄂尔多斯召开。本刊特辑录此次会议的重要发言及专家稿件奉献给读者, 以期对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十年的成就做一个全面的总结。十年磨砺, 十年奋进。新的历史时期, 蒙东地区要以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为指导, 实施更加积极的主动开放战略, 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地缘优势, 以扩大和深化与东北地区融合为着力点, 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举, 推动经济发展转变和经济实力提升, 努力把蒙东地区建成最具发展活力的地区。

东北亚合作:振兴东北的更大视野 篇2

东北振兴和东北亚区域合作,两者之间是密切相关、相互促进的。当前,东北亚区域开发合作正在出现一些前所未有的新机遇,为东北振兴提供了巨大的契机,而新一轮振兴东北战略也将给东北亚区域合作注入活力。

东北亚区域合作对于振兴东北的重要性

近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推进实施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加快推动东北地区经济企稳向好若干重要举措的意见》(国发62号文件),就积极应对东北地区经济下行压力、推动东北地区经济企稳向好提出一系列“高含金量”的措施。

国家发展改革委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司司长周建平指出,这些举措的重要特点是“近期可操作可实施”,是对《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中发7号文件)的细化、实化和具体化。

标志着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全面启动实施的今年4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中发7号文件)计划,到2030年左右,东北地区实现全面振兴,而“努力将东北地区打造成为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窗口和东北亚地区合作的中心枢纽”是其主要内容之一。

在扩大开放合作与打造重点开发开放平台方面,《关于深入推进实施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加快推动东北地区经济企稳向好若干重要举措的意见》(国发62号文件)特别提出:支持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加快东北沿边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和边境经济合作区建设,规划建设中俄、中蒙、中日、中韩产业投资贸易合作平台,加快珲春国际合作示范区建设。

东北振兴和东北亚区域合作,两者之间是密切相关、相互促进的。振兴东北战略将给东北亚区域合作注入活力,而东北亚区域合作对于振兴东北也非常重要!

2014年和2015年,东北三省的经济增速均位于全国后五位,固定资产投资、工业增加值和财政收入增速大幅回落。我国东北地区近年来的经济增速急速下降,既有外部因素作用(如国内外市场需求不振等)也有长期积累的内在因素的影响(如产业结构失调、地方政府的产业发展惯性思维及国有企业体制改革滞后等)。

而在东北地区经济发展如今存在的几大问题中,优势传统产业衰退风险增大,被认为是存在的首要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的相关研究指出:在市场需求低迷的背景下,东北地区钢铁、石化、装备制造等优势传统产业增速明显回落,企业开工不足,而汽车、农产品加工业、林木加工业等产业增速也出现放缓趋势。并且,随着东部产业向中西部转移或“走出去”,东北优势传统产业的地位相对下降,直接面临中西部地区、东南亚国家等低成本的挑战。此外,优势传统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行业创新力不足。同时,无论是从区域层面看,还是从城市层面看,东北地区产业结构比较单一,若不尽早采取防范,或将难逃产业衰退的结局。

相应地,对于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新一轮振兴的思路建议,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的专家们首先提出的第一条就是,支持优势传统产业对外输出产能,延续产业竞争优势。

一方面,依托本地骨干企业、优势资源或自主创新成果,吸引国内外关联配套产业转移,支持中外合作产业园区落户东北。而更为重要的是另一方面,针对当前国内很多地方工业产能全面过剩的问题,加大支持钢铁、装备制造、石化、建材等行业领域中具有领先优势企业抱团“走出去”,到海外设立产业园区,承接国内生产线转移,并将市场网略进一步扩展到海外,降低对国内市场的依赖程度。

“坚持开放合作的思路,积极与韩国、日本等国家企业在俄远东地区合作设立生产基地,将东北的制造能力与日、韩技术优势结合起来,联手开拓第三方市场,特别是欧洲市场。”相关专家提出。

在东北亚地区,俄罗斯、蒙古拥有丰富的资源,日本、韩国有技术和资金,中国的经济力量在持续增长,对外投资和贸易的能力也都相应地显著增长,各方的经济要素可以在此汇聚产生聚变效益,可以成为全球的经济金融贸易的集散地,成为全球新的经济增长极。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原院长霍建国分析说,“中俄两国的经济体量比较大,边境互联,加强中俄之间的合作,利于双方;而韩国的制造业和国际贸易能力非常强,东北又是一个老制造业基地,面临转型升级,通过中韩合作,无论对中国东北的振兴还是对韩国拓展国际市场都非常有利。”

布满荆棘的道路 难能可贵的共识

上世纪90年代初,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提出和推动多国共同开发图们江三角洲,标志着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进入实质性发展阶段。

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很多区域经济合作进程也在加快,可是,相形之下,东北亚地区的区域经济合作进程却显得不尽如人意。

多年来,我国政府一直高度重视东北亚区域开发合作,一直将参与东北亚区域开发合作视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途径。不仅东北振兴“十一五规划”和“十二五规划”均明确提出了我国东北地区参与东北亚区域合作的重点领域和重点项目,而且国家还出台了一系列指向更加明确的区域开发规划,重点部署东北亚区域开发合作的重点任务和重点项目。

《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以长吉图为开发开放先导区》,将连接中、俄、蒙、朝的东北亚国际大通道以及其他跨境经济合作项目确定为该地区的合作开发重点内容。《中国东北地区面向东北亚区域开放规划纲要(2012-2020年)》,则进一步明确部署了我国东北沿边地区参与东北亚次区域合作优先领域和重点项目。

可是,经过近20多年合作开发,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尽管已经取得了许多重要进展,但总体来说并没有取得根本性突破。

那么,相对于其他地区的区域经济合作而言,为何东北亚的区域合作进展迟缓,问题的症结何在?

政治方面,东北亚区域合作遭遇着重重困难,合作的氛围难以形成,共识难以凝聚。朝鲜的不开放状态对其在东北亚区域合作中的作为构成极大制约。

nlc202309090054

经济方面,俄远东地区远离该国政治经济中心,俄联邦政府对其关注和投入相对不足,使得这一地区的发展长期游离于国家战略之外,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远东地区的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 该地区铁路、公路、港口等基础设施较为落后,地方政府财政能力有限,欠账很多。

体制方面,通关的便利化程度低,制约了货物和人员的流动。俄远东地区还对来自中国的一些投资或劳动力输入设置了重重行政障碍,行政机构在执法和业务推展过程中也存在种种腐败现象,投资软环境不佳。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长期积极参与和推动东北亚区域开发的努力还没有取得预期成果,连接中、俄、蒙、朝的东北亚国际大通道部分路段迟迟没有启动建设,部分路段和港口则一直处于“通而不畅”的状态;许多中俄跨境合作项目进展缓慢,部分规划项目甚至处于搁置状态;大图们区域合作开发也乏善可陈,不仅各领域合作没有取得实质进展,而且一直没有建立起有效的大力调整合作机制。

专家指出,当前世界政治经济格局进入重大调整时期,在东北亚地区,和平与发展是主流趋势。但是,冷战格局遗留的一些问题仍没有解决,地区安全与信任机制十分脆弱,存在一系列影响本地区和平与稳定的冲突和不确定因素,这就需要东北亚地区国家加强沟通、协调和合作。

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已经认识到,包括中国在内的东北亚国家发展战略的互动对接,有利于推进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为建立亚洲经济命运共同体注入新动力。特别是,中国提出新一轮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将为东北亚区域合作提供新的发展机遇。

东北亚终于迎来大机遇

可喜的是,当前,东北亚区域开发合作正在出现一些前所未有的新机遇,其中最主要的是俄罗斯将更加重视远东地区开发和推进能源出口市场多元化的努力。尤其是,俄罗斯一改迟疑、保守的姿态,积极加快实施远东大开发战略,规划在远东地区设立14个跨越式经济发展特区,特别是实施国际自由港政策。

同时,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与俄罗斯“欧亚经济联盟”战略、蒙古“草原之路”战略对接,共建中蒙俄经济走廊,中国实施新一轮东北振兴,俄罗斯大力推进远东开发,韩国提出“欧亚倡议”,中韩FTA正式签署生效,这些均为区域合作创造了有利契机。

特别是,一直制约图们江区域合作的机制问题,正在发生历史性转变。中、韩、俄、蒙四国一致决定,将“大图们倡议”升级为独立的具有法人资格的国际经济合作组织,从而推动图们江区域合作更加务实,更加具有法律约束力。此举必将对东北亚区域合作,产生深远而重大的影响。

现在,中俄毗邻地区合作全面推进,同江铁路大桥等一批重大合作项目取得积极进展。面向东北亚区域的开放合作格局初步形成。辽宁沿海经济带、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和黑龙江省及内蒙古东部沿边开发全面推进,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成效显著,辐射带动作用日益增强。

在黑龙江,百年口岸绥芬河,打开龙江出海口,发挥毗邻俄东方港、纳霍德卡港的优势,既常态化运营了“中俄外”模式的跨国联运,也在“中俄中”模式的内贸跨境运输上开创了崭新局面。

如今不论是出口到韩国、日本或欧洲国家,还是运往上海、广东、宁波等国内东南沿海港口,越来越多的企业都摒弃了以前海运只能走大连港和营口港的传统模式,选择自绥芬河市出境,“借港出海”。

在吉林,因“借港出海”得到了梦寐以求的“出海口”,打通了对外开放通道,东北的很多物资可以从珲春“借港出海”。这是实施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重要一步棋。近几年,珲春的口岸过货量和人流量分别在以年均80%和20%的速度增长。

2013年12月,珲春—马哈林诺铁路口岸恢复国际联运。自班列开通以来,货运量几乎每年翻番增长。2014年,货运量达到60万吨,2015年在100万吨以上,2016年的目标是200万~300万吨。目前,已有多条从这里出发,经由俄罗斯扎鲁比诺港,到达日韩的陆海联运航线开通。珲春市近年来先后开通了中俄韩、中俄韩日等陆海联运航线,都是经过扎鲁比诺港进行中转,这些航线现已成为连接日本海沿岸各国的“黄金航线”。

另一边,珲春经朝鲜罗津港至我国南方沿海城市的“内贸外运”跨境运输通道获得国家批准。从朝鲜罗津港起航,在海上航行980海里,大约3天后就能抵达上海浦东港码头,比境内运输节省了2天时间,这极大地降低了东北地区物资运往长三角的价格。自去年6月开航以来,这条通道保持大约每月3个航次的频率。

目前,在原有仅限于允许运输煤炭的基础上,增加了粮食、木材和铜,抵达进境口岸在原有上海、宁波的基础上增加了黄埔、泉州、汕头和洋浦。

“十二五”以来,特别是最近几年,东北地区依托口岸和通道,正在改变东北远离市场的劣势。一方面,加快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形成“两横一纵”的出海大通道(即“满洲里——哈大——绥芬河”、“满洲里——长吉——珲春”两横和“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一纵),通过铁海联运的方式将东北亚与欧洲市场贯通起来,极大地缩短了运输时间和降低了物流成本,也改善了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和蒙古内陆开放的条件,进而加强了中、蒙、俄三方的经济联系,促进地区优势互补。另一方面,主动面向俄远东地区开放,继续推进口岸建设,从北、中、南三线铺设跨江公铁大桥,对接俄远东地区,大力发展外向型加工贸易产业。

打造向北开放的重要窗口和东北亚地区合作的中心枢纽

4月份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中发7号文件)提出,支持哈尔滨建设面向东北亚地区的航空枢纽,研究加快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政策;《关于深入推进实施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加快推动东北地区经济企稳向好若干重要举措的意见》(国发62号文件)明确,支持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建设。

而吉林省政府日前正式批复《长春新区发展总体规划(2016-2030)》。作为我国第17个国家级新区,长春新区将打造东北亚地区门户枢纽机场和国际内陆港,以此助力东北亚区域国际物流中心和国际交流合作中心建设,推动老工业基地振兴。

nlc202309090054

推动区域内外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方面,相关专家还建言:一方面,加快东北与周边国家和地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特别是黑龙江对俄罗斯的铁路通道和区域铁路网建设,以及黑龙江、吉林与俄远东地区开展陆海联运合作,逐步改善东北地区工农业产品外运的物流条件。另一方面,由东北三省组建共同的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平台,继续推动东北区域内部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特别是跨省高速公路、桥梁、铁路等建设,实现高速公路网覆盖到所有的县。

深化资源优势共享方面,《中国工业发展报告2015》提出,实施蒙、俄资源异地加工转化战略,继续推进中俄石油天然气管道建设和蒙古煤炭、有色等资源输出线布局,改善吉林、辽宁铁路沿线石化、天然气、煤化工等项目资源供给条件;加强政策协调,实施产业资本“走出去”,扩大对俄远东地区种植业、蒙古畜牧业的投资,将农业资源优势与国内市场和加工能力结合起来,不断培育竞争新优势。

构建对外开放的创新平台,也是新一轮振兴东北可以重点突破的领域。

继续发挥现有的综合保税区、口岸等特殊海关监管区域的作用,承接东北亚地区加工贸易产业转移,是有力的抓手。而集中建设一些综合功能强、配套服务完善、符合国家战略意图的海外产业园区,承接“走出去”的企业,将产业输出与政策输出、技术标准输出、要素输出、产业生态输出结合起来,大力开拓海外市场,亦是可行的举措。

现在,吉林长吉图正在谋划建立长(春)珲(春)—哈(桑)跨境合作区,依托俄哈桑跨境物流园、长春综合保税区、珲春出口加工区三个特殊功能区,建立起联动机制,加快集聚发展。

黑龙江哈尔滨市市长宋希斌表示,哈尔滨将充分发挥哈尔滨新区、综保区以及哈尔滨产业园等产业合作平台作用,加快建设对俄跨境加工产业基地,拓展东北亚的路海联运新通道,吸引更多的外向型产业和资金落户哈尔滨,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注入新的动力。

而抓住《中韩自由贸易协定》签订的机遇,加快中韩自贸区核心区建设,设立中韩产业园,面向全球招商,吸引一批外资企业入驻,开辟中韩和世界市场,也将是构建对外开放的创新平台、开创国际合作新格局的重要内容。

中韩自贸协定签署生效之后,各地都在积极寻求扩大中韩合作的领域和空间。目前,吉林省正在积极向中央政府申报建立中韩国际合作示范区。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中(中发7号文件),也明确提出选择适宜地区建设中韩国际合作示范区。从比较优势和自身特点上考量,在吉林省设立国家级的中韩国际示范区非常必要也十分可行。截至2015年底,韩国在吉林省投资企业已经达到了626家,排在投资国的第一位。长春市以及延边州等地的中韩产业园建设也具有了一定的规模。

许多相关专家还呼吁,依托口岸优势,在东北地区布局建设东北亚自由贸易区,吸引俄罗斯、韩国、日本、蒙古参与,共同打造东北亚区域高度自由开放的平台。

振兴东北经济,重视民企人才流失 篇3

关键词:振兴经济,人才流失,民营企业

一、研究东北民营企业人才流失问题的背景及意义

近几年来, 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比较缓慢, 这与东北地区比重过大的国有企业改革不到位, 竞争力不强有着一定的关系。要想振兴东北经济, 就要先振兴民营经济, 使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从而全面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然而, 与国有经济比重过高相对应, 东北地区民营企业发展滞后, 比重过低, 还无法形成市场有效竞争的态势。如吉林省2002年个体私营企业的增加值为118.3亿元, 仅占G D P的5.27%。而同期浙江省个体私营企业的增加值为2440亿元, 占G D P的31.4%。因此, 必须大力发展东北民营企业。

经济要发展, 人才是关键。东北三省由于高校、科研院所较多, 在经济发展中具有人才优势。但是近年来, 由于东北固有的计划经济观念、僵化的用人机制、恶化的人才环境以及相对落后的经济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使东北三省大量人才外流, 其中, 民营企业的人才流失现象尤为严重。人才流失不仅增加企业人力重置成本, 影响工作的连续性和工作质量, 也影响在职员工的稳定性, 最终将影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竞争力。所以, 要想发展东北民营企业, 振兴东北经济, 必须重视民企人才流失问题。

二、东北民营企业人才流失的原因分析

导致东北民营企业人才流失的原因有很多, 主要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 综合外部环境因素是导致民企人才流失的重要原因

综合外部环境对人才流失影响很大, 如宏观经济形式, 政府的政策导向, 法制环境, 地区结构等的影响。17年来, 东北民营企业都是在计划经济集中、市场秩序混乱、法制环境缺乏保障、政策环境不平等普遍存在等条件下发展起来的。许多民营企业虽然克服了各种障碍和困难, 取得了较大发展, 但是在这种不自由的环境下, 很多民营企业在发展之初就留下许多先天的弱点。有的投资方缺乏创业经验, 过于盲目, 成功的机率比较低;有的企业目标与行为出现短期现象, 又采取了一些不正当的竞争手段, 没有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重视起来;有的产权关系不清晰, 企业的制度不够规范, 留下了不少后遗症;有的缺乏科学管理方法, 在快速发展之后, 很快就进入了衰退阶段。在外部环境的多方影响下东北民营企业发展潜力受到束缚, 发展前景不被看好, 从而导致了人才的流失。

(二) 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是人才流失的根本原因

除了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 民营企业自身存在的诸多问题也增强了人才对企业的离心力, 最终导致了人才的流失。

1、东北民营企业家的素质问题

调查表明, 东北地区民营企业主文化水平普遍较低。由于自身素质的限制, 他们往往把企业中的人才视为生产的工具, 很少采纳他人的意见, 一切事务都由老板说了算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这就制约了民营企业中人才能力的发挥, 人才不安于现状也就成为必然。

2、用人观念上的问题

许多民营企业都存在着用人观念上的偏差, 归纳起来, 即“不信任, 不培养, 不重视”。吉林省金海三喜公司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该公司许多重要职位都由董事长的亲戚担任。比如, 财务总监是董事长的妻子, 出纳是他的妹妹, 他的两个弟弟分别是生产部和销售部的经理, 而他的女儿虽然初中都没毕业, 却担任了人事主管一职。这种用人方式, 使得家族外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在企业中只被利用却难受重用, 很难有机会担任要职。在这样的企业中, 企业与员工之间只是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企业主总是单纯的把外来人看作机器的附属物, 认为自己在其身上投了多少资, 这些人就要为自己出多大力。他们偶尔会以“红包”等形式来促进人才为其效力, 却很少出资对员工进行培训, 他们认为人员终究要流失, 把钱用在培训上就是浪费。这种错误的用人观念, 压制了外来人才的正确意见, 导致外来人才感到无用武之地, 使人才对企业缺乏认同感, 从而导致人才流失。

3、企业内部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东北的民营企业大多是由家庭作坊式的工厂转变过来的, 制度管理普遍不规范, 企业的很多操作程序往往没有严格的规章制度加以保证, 起作用的只是领导的口头承诺, 或约定俗成的习俗礼仪, 有时候领导的一句话就代表了制度和决策。即便有规章, 执行起来也因人而异, 随意性很大, 或干脆流于形式成为一纸空文。企业内部管理混乱, 工作职责不明确, 缺乏基本的管理制度, 尤其是企业的薪酬绩效考核制度不健全, 严重影响人才价值的体现。人才价值受漠视, 人才流失是迟早的事情。

(三) 人才个人因素是民企人才流失的直接原因

人才自身的不满情绪直接促使人才做出跳槽的决定。引起人才不满的因素主要包括:

1、对薪酬不满。

一般而言, 民营企业薪酬本来就不高, 分配机制又不合理, 薪酬体系僵化, 分配不公, 不能真正反映人才价值。这样的薪酬体系缺乏竞争性和激励性, 不能充分调动人才的工作积极性。

2、对个人发展空间和企业发展前途不满。

人才被聘到企业后, 最初考虑最多的是薪酬, 很快会考虑个人发展机会和企业发展前景。在民营企业中, 人才不被信任, 在工作中受到排挤, 晋升机会少, 个人发展空间狭窄, 深感英雄无用武之地, 不能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 精神异常压抑。同时, 人才也认为这样的企业不能有发展后劲, 也不能有什么前途。

3、对人际关系不满。

民营企业中一些领导作风和态度都不好, 人才不愿意与领导接触, 二者之间缺乏融洽的人际关系。对领导的指示人才只是被动的接受, 或是阳奉阴违, 甚至与领导对着干, 导致领导失效, 工作难以开展。另外人才之间尔虞我诈, 互相拆台, 彼此之间缺乏团队合作精神。人际关系不良, 人才的心情自然不舒畅, 工作效率低下, 人才最终也会流失。

三、降低民营企业人才流失率的对策与建议

东北民营企业要想加快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避免人才流失带来的损失, 就必须转变思想观念, 重视对员工的管理和激励, 想方设法留住人才。

(一) 转变用人观念

首先, 要重视人才, 尊重人才。民营企业要从根本上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 意识到没有人才就没有企业的发展, 尊重知识, 尊重人才。同时, 要将这种意识内化为实际行动, 关心人才的利益, 积极为人才创造施展个人才华的舞台空间, 尊重人才的首创精神, 对他们的成就予以及时、充分的肯定, 调动人才的积极性。

其次, 要公正的对待人才。每一个员工都是企业财富的创造者, 他们只有能力高低之差, 而无优劣之别, 都应获得企业的公正对待。企业在用人、奖励等方面应视其才能, 贡献和表现而定, 不能搞特殊主义, 亲疏有别。一些家族式民营企业更应注意这一点, 不能给予家族内部人员特殊关照, 以免挫伤家族以外员工的积极性, 增加他们的离心力。

最后, 要注意发展和培训人才。

(1) 引导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设计。民营企业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 把关心人、尊重人、发展人作为企业的理念, 为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道路搭建平台。

(2) 加强员工培训。民营企业要摒弃“枉为他人做嫁衣”的思想, 积极的实施培训。培训是一种投资, 更多的培训会使员工综合能力得到不断的提高, 这就意味着人力资源“再生”能力的增强, 也意味着员工对公司的经济价值的提升。在进行培训时, 需制定培训计划, 将短期培训与长期培训、定期培训与不定期培训结合起来。同时, 培训计划要体现企业的发展战略, 使人才能看到企业的发展前途, 对企业充满信心。

(二) 有意识的提高企业主自身素质

经营者素质和能力的高低是企业有没有凝聚力的关键所在。思想开放、胸怀宽广、品质高尚、事业心强、有领导能力、有较强的市场观念和开拓创新精神、关心爱护职工的企业主就会像磁石一样吸引着有才干的人, 促使其心甘情愿地努力工作, 并义无反顾地追随。而不思进取、独断专行、任人唯亲、素质低下的企业领导人必将失去人才的支持, 失去凝聚力。从一定程度上说, 企业能否留住人才是检验企业领导者素质和领导水平高低的标准之一。无论是从何种角度讲, 民营企业主都需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

(三) 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

建立科学、可行、完善的管理制度, 才能提高管理水平, 体现企业的宗旨和价值观。民营企业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建立科学分工、职责分明的工作制度。第二是建立科学的人才选拔机制。无论是家族内部还是家族外的人才, 都应有平等竞争的机会, 企业应大胆选择懂管理、善经营的人才, 让他们担任重要职务, 家族成员不适应管理的要退出管理位置。第三, 是建立合法的劳动用工制度, 依法签订劳动合同, 体现劳资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要明确劳动职责, 劳动时间和劳动报酬标准;要改善劳动条件和住宿条件及伙食条件, 要依法落实人才的社会保险。值得注意的是, 必须坚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 无论家族内外的管理人员都应受企业规章制度国家法律法规的监督和制约, 不能因是家族内部的成员就可免受制度的约束。

(四) 建立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威廉·詹姆士研究发现, 在良好的激励环境下, 人员可发挥潜力80%-90%。针对东三省民营企业的具体情况, 建议:

首先, 在民营企业内部建立职工入股制度。对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 要鼓励他们以资金或自身的人力资本入股, 通过适当分配股份使人才与企业利益共享, 把人才自身的利益与企业发展联系起来, 这对人才既是一种激励, 又是一种约束, 有利于人才的稳定和潜力的发挥。

其次, 设计合理的薪酬体系。人才工资收入要有弹性。民营企业人才的工资收入内容一方面要多层次化, 使工资收入尽量能反映人才多方面的能力、贡献和表现, 另一方面要拉大工资收入的差距, 使工资收入具有较高的弹性, 增强工资的激励作用。当然, 工资收入差距拉大, 既要使最低收入者有基本的生活保障, 又要让高收入者体会到高才能高回报;既要增加低收入者的工作压力, 又要激励高收入者积极工作。

最后, 要奖罚并举, 提高人才的责任意识, 促使人才释放最大能量。另外, 还要注意把利益激励和精神激励结合起来。

四、小结

民营企业必须重视人才流失问题, 不仅要重视吸引人才, 运用人才, 还要想方设法留住人才。只有拥有一支优秀的员工队伍, 民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才会充满生命力和远大的前景, 才会拥有真正的实力, 才能为东北经济的振兴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赵红英.论民营企业应重视人本管理[J].经济师.2005 (1) 赵红英.论民营企业应重视人本管理[J].经济师.2005

(2) 彭剑烽, 饶征著.基于能力的人力资源管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2) 彭剑烽, 饶征著.基于能力的人力资源管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3) 郭振英.关于振兴东北经济的几个问题[J].经济纵横, 2004, (4) . (3) 郭振英.关于振兴东北经济的几个问题[J].经济纵横, 2004, (4) .

振兴东北优化营商环境心得 篇4

通过院内学习,我深刻认识到推进大讨论活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要真正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就要切实提升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要结合工作实际,摆正工作作风,自廉自律,加强学习,在行动上做到实事求是,坚决为营造更好的营商环境能动献力。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将大讨论活动的学习成果与自己的本职工作紧密结合,在努力提升自己业务水平的同时将营商环境做优;要高标准、严要求,敢于直面自身问题,在一系列工作中补足短板。唯有铭责在心,才能真正将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做到实处。

东北亚合作:“东北振兴”的机遇? 篇5

内在需要与客观要求

东北的重工业曾是中国的骄傲,是中国工业发展的基础。但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东北工业的发展迟缓,整体经济占中国GDP的比重不断降低,东北三省的经济增长率在全国来说名列倒数几位。其主要问题一是东北的资源几近枯竭,二是制造业总体水平趋于落后,设备老化情况严重,在资本密集型产业的技术方面存在很大的差距。当前,东北的失业问题比较严重,东北地区仅辽宁一省的失业人口就有大约130万。这样庞大的失业人口对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稳定都形成一定威胁。另外,随着我国轻工业发展速度的加快,对机械设备、装备等重工业的发展也提出了要求。目前,我国机械装备工业发展水平的落后已经制约了轻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加速发展我国的重工业,进一步发展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优势,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

从外部环境来看,东北亚地区的经济合作已经提上日程,温总理表示中国要对其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如果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落到实处,将为我国东北工业基地的振兴提供千载难逢的机遇。东北亚经济合作的提出最早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当时韩国和中国分别提出环黄海和环渤海经济合作的设想,但真正落到实处的只有图们江流域的开发。图们江地区的合作涉及中国、韩国、日本、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地区,该项目当时受到了UNDP(联合国发展署)的重视。UNDP除了在资金上给予一定支持外,还积极促进了合作各方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即便如此,由于各种原因,图们江地区的经济合作也仅仅停留在诸如铁路等基础设施一些具体的合作项目上,没有能形成自由贸易区。

随着东亚经济合作进程的不断加快,如何做实东北亚次区域经济合作,形成东北亚经济圈,就成为推动东亚经济合作的重要因素。当前东北亚的经济合作主要指的是中日韩三方的合作,但是从更长远的眼光来看,包括俄罗斯、朝鲜、蒙古在内的属于东北亚地区的国家都有可能参与进来,并从中获益。当前,东北亚地区的GDP已经占到世界的20%,如果在东北亚形成自由贸易区,东北亚地区经济规模将进一步提升。统计数据显示,2002年,中韩之间的贸易额达到440亿美元,中韩两国已经互为第三大贸易伙伴。中国已经成为韩国第一大对外投资国,韩国在中国的累计投资已经达到100亿美元。由此可见,中国东北的振兴已经不再单纯是中国的内在要求,也是整个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发展的要求。

优势与互补

无论从地缘因素还是从经济因素考虑,东北亚地区的经济合作都存在着许多优势,主要表现在:

地缘上的优势。中国东北地区毗邻日本、韩国、朝鲜、俄罗斯、蒙古等诸多国家,这是东北亚经济合作的中心地带。中国的东北地区在历史和文化方面与这些国家有着深厚的渊源,具有一定合作的基础。

经济上的互补。中日韩之间的互补性很强。日本与韩国都属于发达或相对发达的国家,资金与技术实力雄厚,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却相对不足。中国是一个成长较快的发展中国家。朝鲜、蒙古、俄罗斯远东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自然资源却非常丰富。从日本的角度来说,大量丰富的资金以及相对先进的技术都有待于输出,匮乏短缺的各种工业资源与农业资源都需要进口。劳动力资源也严重不足。韩国的情况与日本类似。对于中国,特别是东北地区,有着30年工业发展的基础,掌握了一定的工业经验,劳动力的数量与质量都非常好。中国的劣势则主要集中在资金、技术与管理方面,而这些劣势恰恰是日韩两国的优势。

从具体合作的产业来讲,在农业领域,可以在农产品的加工出口方面进行合作。中国的农业发展虽然具有地理环境等先天方面的优势,但是总体的技术管理水平比较落后,另外在绿色、生态等具有高科技的农产品生产方面仍然滞后。而日韩的农业技术水平相对较高,农民组织也比较发达,如果适当引进他们的管理和技术,以中国的东北为农产品加工基地,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再返销日韩,这既可以提高中国农业生产的技术与管理水平,又有助于促进中日韩农产品的贸易,打破日韩在农业领域存在的壁垒,减少贸易纠纷。在工业领域,随着产品的升级换代不断加快,日韩也不断需要将他们已经成熟的技术转移出来。如果中国东北能够利用其老工业基地以及人力资源方面的优势,再加上中央政府辅以一些政策上的优惠,它完全可以在日韩不断传递的产业链条中获得机遇。在服务业方面,目前,日韩在中国服务业方面的投资较少。日本在金融、保险、基础电信方面的服务水平与中国相比具有相当大的优势,因此在服务业的合作方面,可以挖掘的潜力还很大。

积极条件与消极因素

随着全球网络分工链条的形成,中国东北作为一个老工业基地,参与到全球网络分工体系里去,发挥自己的优势,可谓是顺应全球化发展的潮流。这是一个大的发展趋势。另外,日韩民间对参与东北亚合作的态度非常积极,这是推动东北亚经济合作的有力因素。一份对日韩企业的调查显示,有70%的日韩企业都表示要在中国追加投资或者新建企业。2002年,日本官方发布的“制造业白皮书”中指出,日本对华的战略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过去日本主要把中国作为生产基地,现在是既把中国作为生产基地,又把中国作为销售市场,这个战略调整对于提升日本对华投资的积极性有很大作用。再有,在制度方面,东北亚经济合作也存在着许多积极因素。就中国而言,中国对参与东北亚经济合作的态度非常积极,中央政府已经决定拟将重振中国东北地区作为一项基本国策,这与中国参与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战略的考虑不无关系。根据这个指导方针,中国政府有可能在东北地区实行一些优惠政策,并投入一定的资金,用于老工业基地的改造与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韩国政府对参与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的态度也非常积极。韩国总统卢武铉上台后,多次提到要推动东北亚地区的经济合作。韩国政府意识到,韩国经济的发展有赖于地区范围存在一个大的市场依托。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对策建议 篇6

关键词:东北地区,工业基地

东北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巨大的存量资产、良好的产业基础、明显的科教优势、众多的技术人才和较为完备的基础条件, 具有投入少、见效快、崛起潜力大的特点, 是极富后发优势、战略地位突出的地区。

1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对策建议

1.1 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和活力

大力发展和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 是振兴老工业基地、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和活力的关键所在。消除各种障碍, 着力营造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的良好环境。制定积极政策, 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公用事业以及法律法规没有禁止的其他行业和领域。凡是对外商开放的投资领域, 非公有制企业进入不受限制。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集体企业改革、改组和改造, 盘活国有资产, 参与老工业基地调整和改造项目建设。以资产为纽带, 密切与大企业的合资、合作关系, 培育一批经济实力强、技术水平高、有特色的大型非公有制企业。建立政策支撑体系、服务体系、信用制度体系, 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力度, 建立为非公有制企业融资提供担保机制。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股票上市、发行债券等方面给予非公有制企业平等的机会。

1.2 全方位扩大开放, 加快经济国际化进程

进一步扩大开放领域, 大力优化投资环境, 是振兴老工业基地的重要途径。适应加入WTO后的新形势, 坚持“引进来、走出去”战略, 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对外经贸体制和运行机制, 以引资、引智为主, 在更大的范围、更宽的领域和更高的层次扩大对外开放。

依托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 承接国际产业转移, 鼓励国内外战略投资者参与老工业基地改造和产业优化升级。鼓励外资以并购、参股等多种方式参与国有企业改组改造或处置不良资产。加快外资进入服务业领域, 在商业零售、物流、科研、教育、文化、卫生、旅游、信息咨询等服务业领域提供准入和投资便利。创造条件提前开放金融、保险、证券、会计、律师等领域。大力加强招商引资, 充分运用市场化运作, 创新招商引资工作机制。运用现代网络技术, 建立和完善投资信息服务平台, 为国内外投资者提供信息服务。加强开发区建设, 增强服务和开发开放功能, 发挥东北地区国家级开发区的辐射带动作用, 提高整体招商引资水平。

推进外贸经营主体多元化。发挥“三资”企业的外贸出口主体作用, 积极调整出口产品结构, 提高质量, 扩大规模。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 巩固东南亚和港澳市场, 深度开发日本、韩国和俄罗斯等周边市场, 积极开拓欧盟、美国等潜力较大的市场。鼓励有实力的各类所有制企业进行跨国投资与经营, 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合作, 带动商品、技术和劳务出口。扩大对外劳务规模, 组织对外承包工程。加强外贸企业国际认证, 推行国际贸易标准, 努力破除技术、贸易壁垒, 建立反倾销、反补贴工作机制。

加强东北亚地区国际合作, 推进图们江地区开发开放。建设沟通渠道, 建立促进区域性贸易与投资制度, 以大连、珲春、绥芬河合作区为窗口, 推动与俄罗斯、日本、韩国、朝鲜等周边国家经贸、科技、资源等多方面的合作与交流。加快口岸环境建设, 大力发展边境贸易、互市贸易和转口贸易。

1.3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增强保障能力

水利、能源和交通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 是振兴老工业基地的重要保障。积极发展资源水利、效益水利和生态水利, 突出解决缺水和水污染问题, 全面提高防洪能力, 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 加强水资源保护, 大力节约用水, 发展节水型农业、节水型工业, 建立节水型社会;合理开发能源, 加快能源建设, 优化能源结构, 促进低能耗、高附加值产业发展, 降低高耗能行业能耗水平;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路网建设和机场布局, 提高等级和标准, 增强对外通道和出El的通行能力。

1.4 努力扩大就业, 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扩大就业和再就业,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是振兴老工业基地的重要保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就业再就业方针和政策, 创造有利于就业的体制和机制, 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努力开发和创造新的就业岗位, 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 鼓励发展服务业特别是就业容量大的服务业, 提高经济增长的就业容量。积极组织劳务输出, 努力拓宽就业渠道。坚持岗位开发与政策扶持相结合,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就业中的基础性作用, 做好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和分流安置富余人员工作, 有步骤地剥离重点大企业办社会职能。采取切实措施, 综合运用相关政策, 探索建立妥善解决煤炭、林业、冶金等就业困难行业再就业问题的新机制。鼓励下岗失业人员自谋职业, 自主创业。积极开发公益性岗位, 更多地安置“4050”人员再就业。建立完善的公共就业服务制度和统一一规范的劳动力市场。加强技能培训和再就业培训, 提高就业和再就业能力, 规范国有企业关闭破产、兼并、改组改制, 规范就业登记和就业统计。

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做好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工作, 全面落实国家和省再就业扶持政策, 分类指导、分步实施, 完善失业保险制度, 加强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完善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推进征缴、扩面和社会化发放工作。积极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 逐步扩大医疗、工伤、生育保险覆盖面。搞好城市扶困和农村扶贫, 探索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1.5 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文化事业, 全面实施人才兴业战略

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 培养造就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各类专业人才, 是振兴老工业基地的重要支撑。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增强科技竞争优势, 推进产学研结合, 加快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步伐, 加强技术创新能力建设, 实现东北老工业基地科技发展水平的整体跃升。整合科技资源, 构建创新体系, 围绕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先进制造技术等领域, 加快技术引进和消化, 突破和掌握一批对经济有较强带动作用的核心技术, 形成持续创新能力。大力发展民营科技企业, 着力培育企业自主开发和技术创新, 在支柱、优势产业和重点企业中, 充分发挥企业技术中心作用, 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名牌产品, 实施一批产业化专项。

1.6 加快推进城镇化, 全面实施县域突破战略

适应调整改造的空间布局, 加快推进城镇化, 是振兴老工业基地的有效载体。坚持大中城市和重点城镇并举的发展方针, 建立和完善城镇体系, 优化城镇结构。促进生产要素和人的合理聚集, 增强城市的辐射和带动功能。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供水、供电、供热、供气条件和交通网络, 强化整体功能, 促进各类经济要素、资源、产业和基础设施的互补和渗透, 提高城市承载能力。加快发展区域中心城市, 适度扩张城市规模, 加快产业发展。

1.7 加快生态省建设, 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保护环境, 合理开发资源,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是振兴老工业基地的重要条件。国家已经明确把吉林、黑龙江作为全国生态省建设的试点省。因此要按照生态省建设纲要, 有步骤开展生态省建设。大力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发挥生态环境和资源的比较优势, 合理运作生态资本, 开发环保、安全、健康型产品, 发展壮大生态经济产业, 培育绿色品牌产品, 努力拓宽市场营销渠道, 扩大绿色消费空间, 提高市场占有率。建设生态工业园区, 推行清洁生产, 实施绿色生态食品、环保汽车、环保建材、绿色农资、生物质能等一批生态经济项目。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 不是简单的填平补齐, 也不是仅仅调整多少个产品、上多少个大项目、救活多少户企业, 而是整体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事关改革、发展和稳定大局。

参考文献

振兴东北十年的评价与展望 篇7

2003年10月, 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 正式拉开了东北振兴的序幕。这十年, 是黑龙江发展最快的十年, 也是改革开放后黑龙江享受国家政策扶持最大的十年。十年来, 龙江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取得了跨越式发展的新局面。

1 盘点总结振兴十年的四大亮点

(1) 这十年是东北大粮仓探索发展现代化农业的十年。十年前黑龙江粮食产量为580亿斤, 2011年将近翻了一番达到1 114亿斤, 首超河南成为全国产量第一大省, 粮食总产量、商品粮调出量、人均粮食占有量、粮食产量年增幅均居全国第一位。这是东北振兴十年来我省在农业生产领域取得的伟大成就, 为保全国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现代化大农业具体为“八化”:规模化、机械化、科技化、产业化、水利化、合作化、品牌化和城镇化, 这是东北振兴的具体成果。

(2) 这十年是国企走出困境深化改革的十年。黑龙江是新中国的工业摇篮, 是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重点省份, 国有企业众多, 国有经济比重高, 这是计划经济留下的特殊省情。国企数量多, 包袱重, 欠账多, 曾经是黑龙江发展中比较沉重的负担。东北振兴这十年, 通过国企深化改革, 这些都得到了彻底的改变。大批国企从股份制改造到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 从国企剥离办社会职能到解除债务包袱, 出台众多优惠政策, 解决了国企的后顾之忧。目前, 我省哈电集团、一重、哈飞、哈量等国有企业通过优胜劣汰、调整结构, 不断做大做强。

(3) 这十年是扩大改革开放、打造三大国家级战略的十年。近十年来, 黑龙江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 充分发挥边境区位优势, 做大做强对俄贸易、拉动东北亚贸易, 致力于建设大通道、大物流、大口岸、大园区, 实现了对俄贸易的转型升级。2011年, 对俄贸易达到189.9亿美元, 占全国对俄贸易总量的1/4, 同时也拉动黑龙江省GDP的快速增长。对俄贸易已经成为龙江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

黑龙江作为后发展省份, 抓住东北振兴的重大历史机遇, 积极谋划打造三大国家级战略。2009年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今年黑龙江省和内蒙古东部五盟沿边开发开放带、两大平原农业综合改革试验区也即将上升为国家战略。这是十年东北振兴中黑龙江省取得的显著成果。

(4) 这十年是招商引资大上产业项目的十年。全力落实“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战略, 省政府审时度势提出“十大产业”的新战略取向, 把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切入点和突破口。近年来, 我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引进大型的产业项目, 产业格局有了新变化。今年上半年我省经济发展出现了四大亮点:GDP总量达到5 471.7亿元, 同比增长10.3%, 比全国高2.5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2 126亿元, 同比增长30.6%, 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0个百分点;实际利用外资19.7亿美元, 同比增长21.6%;金融环境不断改善, 银企对接, 银社对接, 出台政策支持中小企业发展, 实体经济得到壮大。

从以上4个方面可以看到, 黑龙江省变化巨大, 取得的成绩可圈可点。

2 分析查找三大差距

一分为二地看问题, 在肯定东北振兴十年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 也要清醒地看到我省与发达省份相比较, 还存在这三大差距, 值得好好研究和剖析。

(1) 思想观念上的差距。黑龙江受计划经济影响根深蒂固, 在思想观念的更新和转变上, 有时候跟不上东北振兴的步伐, 与南方发达省份比还有差距。南方干部敢想敢做, 善于在迂回中发展, 在变通中创新, 抓住发展机遇。在国家政策面前, 南方看到“绿灯”使劲跑, 看到“黄灯”抓紧跑, 看到“红灯”迂回跑, 经济始终处于发展的状态之中。我省干部解放思想不到位, 思想受到禁锢束缚, 看到“绿灯”跑的慢, 看到“红灯”停的快, 这就是所谓的“车破闸好使”, 屡次错过发展机遇, 几个回合下来, 就被南方远远拉下了。因此, 在下一个东北振兴十年的过程中, 一定要坚持不断地解放思想, 在理念上更新, 在观念上创新。首先缩小思想差距, 才能真正缩小发展差距。

(2) 体制环境上的差距。黑龙江省离前苏联最近, 也是最早进入计划经济和最后一个退出计划经济阵地的省份。从体制上看, 我省计划经济的“旧胎记”较重, 是阻碍我省加快发展的障碍。在发展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过程中, 有的主管部门发“路条”的少, 设“路障”的多, 审批过程中勒卡索要, 有的地方政府干预微观经济太深, 政企不分的现象还时有发生。现在看, 在下一个东北振兴十年中, 政府要在深化体制改革, 加快职能转变, 集中在优化发展环境上下功夫, 着力建设服务型政府。

(3) 结构失衡的差距。受计划经济影响, 我省的产业结构、经济结构、所有制结构、城乡结构都存在失衡的问题, 深层次阻碍了经济社会的发展。我省存在结构性的四个短腿, 一是非公经济起步晚、比重低、贡献率差, 2011年我省非公经济的贡献率为49.4%, 与南方发达省份相差二三十个百分点。二是高新技术产业比重低, 我省传统产业所占比重偏高, 高新技术产业所占比重偏低, 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少, 科技创新能力明显不足。三是现代服务业比重低, 我省现代服务业仅占到38.6%, 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太小。四是市场开发不足, 我省在经济发展过程中, 有的地方单纯注重资源开发, 忽视了市场开发, 在面对市场竞争时, 创新不够, 开发不足。实践证明, 南北差距主要不是在资源上, 而是在市场开发上, 比如黑龙江是木材大省, 但广东却是家具大省。今后, 我省要注重市场开发, 用市场开发带动资源开发, 两个开发一起抓, 好资源才能变成好产品, 卖上好价钱, 资源大省才能变成经济强省。

3 企盼三大政策

站在东北振兴新老十年交替的节点上, 期盼国家在新的东北振兴政策制定上能够对黑龙江倾斜, 加大扶持力度, 促进龙江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1) 尽早实施结构性减税。目前, 企业承担的税费负担太重, 有一部分企业已经到了难以维持再发展的地步, 亟待国家给予减税政策, 放水养鱼, 减负养企, 培养税基, 壮大财源。最近, 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 自2012年8月1日起至年底, 将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范围, 由上海市分批扩大至北京、天津、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湖北、广东和厦门、深圳10个省 (直辖市、计划单列市) 。黑龙江省也同样期盼着国家的倾斜和支持, 渴望下一批能将黑龙江纳入“营改增”试点范围之内, 从而扶持中小企业发展, 壮大非公经济群体, 促进就业, 拉动消费, 为龙江经济社会发展增添活力。

(2) 出台新政策组合, 为老工业基地彻底减负。一是为保全国粮食安全和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建议国家这十年能给我省粮食主产区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切实解决地力衰减和面源污染问题, 全力保护全球仅有的三大寒地黑土带之一的两大平原, 尽快恢复地力和生态机制, 确保粮食增产的可持续农业发展。二是对我省资源性城市转型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我省有四大煤城、两大林城和一个油城, 资源性城市转型成本高、难度大, 亟需国家出台新政策给予支持。三是继续为国企减负, 彻底化解历史包袱。我省国企个头大、数量多, 退休工人的养老保障、厂办大集体的安置、国企办社会的历史包袱等等, 尚需国家在新十年东北振兴出台系列化组合政策, 予以化解和消除。四是填补养老金缺口。在计划经济年代, 黑龙江作为老工业基地创造社会财富, 积累国有资产, 为国家上缴了大量的利税, 但是我国社保体系是“半路出家”建立起来的, 当时没有给工人缴养老保险, 而且黑龙江省国企多, 产业工人众多, 再加上财政基础弱, 养老金缺口特别大, 我省养老金收支比例为1.3∶1, 低于全国3∶1的平均水平。因此企盼国家能够给予黑龙江一定的财政补贴。同时积极探索用上市国有资产的分红填补养老金缺口的办法。

(3) 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补贴。黑龙江省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从全球第三次工业革命看, 凡是新兴产业在刚刚起步之时, 都需要政府给予必要的资金补贴和政策扶持。为此, 期望国家能够借助新一轮东北振兴的历史机遇, 从东北老工业基地开始, 先从黑龙江试点, 给予战略性新兴产业补贴, 扶持发展做大做强。

4 未来十年思路上的三点突破

(1) 体制创新。第一, 优化发展环境, 加快政府职能改革, 减少审批增加服务, 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的干预, 促进龙江在未来十年振兴过程中快速发展;第二, 加快事业单位改革, 黑龙江省是计划经济时期的重点省份, 留下来的事业单位摊子特别大, 亟待在事业单位改革中取得新的突破;第三, 加快社保双轨制改革, 目前社保双轨制带来很多问题, 尽快改变不合理的养老双轨制, 将“双轨”统一“并轨”, 来充实增加对社保基金的投入。加大养老服务产业发展, 加快和谐龙江建设

(2) 科技创新。加大科研体制的改革力度,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培育更多企业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 采取高端技术, 研发高端产品, 打造高端品牌, 占领高端市场, 从而步入创新驱动的新轨道。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发展, 力争把我省建设成为东北区云计算、物联网等现代电子信息产业中心, 着力把我省建成生物科技硅谷和绿色、有机和非转基因食品生产基地。

(3) 产业创新。通过转方式、调结构, 创新东北现代化的产业体系。目前, 黑龙江省着手做好三篇大文章, 一是做优传统工业, 着力优化产业结构, 加快转型升级;二是做强新兴战略产业, 加快发展新材料、新能源、生物科技、电子信息、环保产业和高端制造业, 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是做大现代服务业, 大力发展金融业、物流业、旅游业和文化产业。深层次调整三次产业结构, 培养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通过做好以上三篇文章, 努力构建完善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才能实现真正的振兴和发展。

振兴东北 篇8

一、东北老工业基地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东北老工业基地企业领导对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意识薄弱。

东北老工业基地大多数的中小企业在经营上“遵从”的还是“传统”的经营理念, 对经济全球化要求的企业要运用知识产权来提升和维持企业竞争优势的意识和能力都比较薄弱。反观这一现象形成的连锁反应: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的中小企业运用知识产权来提升和维持企业竞争优势的意识和能力薄弱, 无法形成关键技术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产品。而在已经申请知识产权 (专利) 的部分企业调查中, 在已授权的1872项专利中, 企业实施转化的有1433项, 实施转化率为76.5%, 其中发明专利179项、实用新型1060项、外观设计194项, 分别占总量的12.5%、74%和13.5%。发明专利在已实施的专利技术中所占比例相对于在专利申请总的比例又降低了4.7个百分点。通过实施转化, 2006年东北老工业基地内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施专利完成工业产值163.8亿元、增加值75.7亿元, 分别占全东北老工业基地工业总产值和工业增加值的2.2%和1.9%。

2. 东北老工业基地企业知识产权战略与企业经营、销售战略严重脱节。

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是企业经营发展战略的一部分, 属于企业经营战略中的子战略。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 由于企业经营方式的进步及情报的高度利用, 企业经营活动中的战略性因素不断被强化。但是, 东北老工业基地大多数企业没有将知识产权战略视为企业经营战略, 造成了严重脱节。在对东北老工业基地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实施情况进行的抽样调查中, 结果半数以上的企业都将“产品质量”作为首选, 排在第二、三位的依次是“营销手段”和“售后服务”;而对反映知识产权保护与运用的几项指标:“专利产品和专利技术”、“专有技术”、“品牌影响力”和“保密”等的选择比例不足四分之一。

3. 东北老工业基地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在市场竞争中的作用尚未发挥。

主要是在明确产权归属、激励发明、解决纠纷、知识产权运营、无形资产评估等制度方面存在严重不足, 缺乏有效调动发明人创新积极性的激励机制。尤其是在以知识和技术为基础的产业中, 对知识的生产起着激励和保障作用的是知识产权制度。制度不完善, 影响了知识产权战略作用的发挥, 阻碍了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运用。

4. 缺乏健全的法制环境。

法制环境是知识产权制度得以公平和有序发展的保障。法律体系的健全完善与否, 执法体系的严密有力与否, 对知识产权制度能否平稳有序运行具有重要影响。东北老工业基地缺乏有针对性的知识产权地方立法, 知识产权执法体系不够完善, 保护不力、执法不严也是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工作相对滞后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二、影响东北老工业基地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有效实施的原因分析

1. 对知识产权战略在企业经营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够。

专利、商标、商业秘密属于无形资产范畴, 它同设备、资金和生产资料一样, 共同构成企业的无知财富, 并且是企业生产要素中最重要最具活力的。重视有形资产, 忽视无形资产的现象在东北老工业基地企业中是普遍存在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对知识产权本身存在认识不清。部分企业对知识产权的认识, 还停留在“概念”阶段;在一些信息不通畅, 经济不发达地区的部分企业中, 包括企业领导者在内的管理人员、技术研发人员甚至对知识产权“一无不知”, 可见, 东北老工业基地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着对知识产权财富权力及其无形性的认识不足问题。 (2) 对知识产权战略发展方向存在认识误区。目前, 关于知识产权所带来的巨大利益及国家、企业走自我创新道路的重要性认识还是很充分的。然而, 用什么样的知识产权战略来发展知识产权还不明确。很多人鉴于历史经验认为自英国产业革命以来, 先后成为主要强国的国家, 其工业化过程基本上是通过模仿来实现的。企业走模仿的道路是很多发展中国家的一个历程, 而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发展滞后, 企业生存面临严重挑战, 要想迅速积累资本, 保证利税和就业就必须允许和鼓励模仿企业大量存在。其实在中国已加入WTO且TRIPs协议对我国已经生效的国际形势下, 中国已不可能学习日本、新加坡等国在经济发展初期的一些做法了。企业在全球经济框架下要想真正地生存, 必须找准途径进行创新。如果采取较低标准, 只能导致国家责任的产生。当然, 对于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的企业来说, 技术模仿在一定发展阶段也是一种合理的选择, 但关键是要对模仿、引进的技术能够消化吸收, 并结合自己的实际进行一定的再创新甚至再输出, 培养技术能力, 为将来的自主创新积蓄力量。 (3) 对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主体存在认识误区。知识产权的主体是创造知识产权的, 只能是企业与个人。但是, 由于中国目前的市场状况及体制状况, 尤其是在受计划思想较深的东北老工业基地, 政府的服务变成了干预, 且效果不够明显, 于是存在两种不端正的态度:一是创新完全是企业的事, 忽视政府对企业的引导, 结果没有政策有力的扶持与规范, 创新总是很艰难且无法实现突破;二是认为政府是知识产权的主体, 企业过分依赖于政府的政策和资金, 忽视了自身创新能力的培养, 结果政府下了大力气却没有什么成效。 (4) 对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辩证关系存在认识误区。很多人认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知识产权量少的原因是大多数企业在生存线上挣扎, 无力进行创新。创新是需要付出代价的。但是如果没有自主创新, 没有自主知识产权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将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无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我国目前正处在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的重要历史时期, 粗放型传统经济模式要转变为集约型的知识经济模式, 资源、能耗型企业要逐步淡出经济发展的历史舞台, 高新技术企业将起到中国经济的脊梁作用。

2. 东北老工业基地企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源头不足。

增强创新能力, 拥有知识产权, 是企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源头。东北老工业基地企业普遍自主创新能力偏低, 拥有核心技术自主研发能力并占据比较优势的企业凤毛麟角, 大部分企业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源于“引进”, 技术依赖严重, 并且对于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与再创新状况不够理想, 在发明专利领域还是一片空白。这使得东北老工业基地大多数企业只能从事资源型传统行业, 并因缺乏核心技术而导致产品处于产业链的末端, 产品利润率低, 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多数企业在维持核心产品或技术竞争力, 赢得市场竞争优势方面, 依然主要考虑产品质量、营销手段、售后服务、产品价格等因素, 这也进一步限制了企业产品研发和品牌战略投入, 影响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知识产权产出量的提高。企业对于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及再创新能力不足。从比较优势、经济节约和跨越式发展战略方面来看, 引进技术也是当今企业获得技术的主要来源之一, 但真正能够提高企业竞争能力的关键问题是技术引进的类型和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及再创新问题。调查结果表明, 东北老工业基地六成多企业在技术引进时仍以引进机器设备等“硬件”技术为主, 纯技术引进的企业不及三成。这种引进技术的方式不仅增加了企业技术引进的资金投入, 给本来资金就不充裕的企业“雪上加霜”, 而且也给企业技术引进的消化吸收问题带来了负面影响。由于技术人才和资金缺乏, 有近1/4的企业对引进技术的使用仍停留在原始层面;只有较少数企业能够进行引进技术的再创新。企业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创新能力差, 无法根据市场的变化和企业自身情况进行技术调整、改进和再创新, 这种对引进技术消化不良现象必然导致企业对引进设备和技术的严重依赖, 将加剧重复引进, 而重复引进又加剧了消化不良和企业资金的大量占用, 如此循环往复, 使部分企业陷入“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受制于人的怪圈, 影响了东北老工业基地企业可持续的健康发展。

3. 专业人才严重匮乏。

东北老工业基地企业中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奇缺, 运用知识产权制度指导科研开发过程及参与市场竞争、特别是参加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和经验还相当不足。根据调查发现, 东北老工业基地六成以上企业没有配备专职的知识产权工作人员, 主要原因是因为企业或人才市场缺乏此类人才。这既是我国知识产权教育发展滞后于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实践的一个印证, 同时也是企业对职工知识产权培训工作不够重视的一个客观反映。在对“企业近3年参加过知识产权培训活动的人数占企业职工总数的比例”的调查中, 比例在5%以下的企业占了49.0%, 10.0%以下的企业占了83.2%, 可见企业在知识产权人才培训方面的工作漏洞很大。当然, 也有一些企业回答不配备专职知识产权工作人员的原因是“企业重视不够”和“配备后起不到应有作用”。然而, 在一定程度上讲, “重视不够”和“配备后起不到应有作用”也是知识产权专业人才缺乏的一个反映。没有专业的人才, 所以不甚了解知识产权工作的重要性, 结果企业对知识产权工作“重视不够”;没有专业的人才, 企业即使配备了“专职人员”, 对企业知识产权工作也起不到应有的促进作用”。由此可见, 专业人才的严重缺乏是造成东北老工业基地企业知识产权工作滞后于其他发达东北老工业基地区的重要原因。

4. 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外部环境不完善。

(1) 知识产权竞争不是在同一起跑线。国外经济发达国家对我国的知识产权战略攻势日趋激烈。发达国家扩大对华知识产权保护范围, 跨国公司运用知识产权市场策略削弱中国企业的竞争优势, 对东北老工业基地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发展构成非常不利的外部竞争环境。从法律角度看, 包括跨国公司在内的知识产权权利人通过法律赋予的专有权来取得市场竞争优势, 并依法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作为其经营战略的一部分, 本来无可厚非, 但是现在却出现了不公平竞争的局面。对发达国家而言, 他们凭借自己超强的科技实力不断扩大知识产权保护的范围, 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 掀起全球范围内的“跑马圈地”高潮, 阻碍发展中国家获取和分享人类社会发展的最新成果。目前, 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 越来越多的遇到发达国家利用技术壁垒和提高市场准入“门槛”制造的知识产权“陷阱”, 在本来处于产业链低端的企业产品很少的利润中, 还要付给发达国家企业一部分专利费用, 削弱了企业的资源和低成本优势。一些发达国家还利用舆论炒作降低中国企业及其产品的声誉, 进而打压中国竞争对手, 从而制约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具体表现在:一方面, 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上存在知识产权权利滥用行为。他们通过搭售、拒绝许可、价格歧视、掠夺性定价、过高定价、共谋垄断、滥发警告函或滥用诉讼权利导致商誉损害等行为来实现。另一方面, 通过制定技术标准甚至是将其还未在国外通过合法程序的技术标准在中国推广运用, 从而获得“事实标准”的地位。

我国知识产权制度建立较晚, 经验积累不足, 发展水平受限。1474年, 在商品经济和世俗法律都较为发达的威尼斯, 世界第一部专利法诞生。这种立法方式彻底改革了欧洲中世纪由君主“恩赐”特许权的传统做法, 开创用成文法定来规范与保护知识产权之先河。尽管西方国家知识产权制度诞生较早, 但是, 真正形成完备的制度体系还是二战以后的事。建立这样一个体系英国用了300多年, 美国用了200多年, 日本用了100多年。我国知识产权制度的构建则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才开始的, 而人们真正认识到知识产权的重要性则更晚, 大致是我国加入WTO以后, 也就是最近的4年时间。目前, 我国已建立起一个行政和司法两条途径并行运作的知识产权执法体系。用这么短的时间就完成了别人几百年才完成的事, 知识产权发展水平还有一定的局限性是在所难免的, 这其中自然还需要大量的实践、认识与完善的工作要做。

同时, 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发展还不成熟, 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较晚, 市场竞争机制及社会信用机制还不够完善, 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 导致中国及知识产权发展的利益平衡思想还没落到实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 在经济相对落后的东北老工业基地内区域发展也很不均衡。

(2) 缺乏专业人才。我国知识产权专门人才培养比较滞后。近些年, 我国也在加大力度进行教育体制的改革, 并提出“科技立国”“人才立国”等国家发展战略。尤其对科技教育、创新教育等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但是, 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是一个长期的、不断探索的过程, 不会重视了就一蹴而就, 我国目前的科技创新教育体制与教育水平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我国经济发展亟需的大量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还非常缺少, 尤其对于我国重视较晚的知识产权专门人才的培养更是比较滞后, 造成了我国目前知识产权工作专门人才匮乏和社会对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意识普遍淡薄的不利局面, 从而制约着我国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 也影响了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产权制度的发展。 (3) 政府对知识产权发展的政策支持不够。无论是从国际范围知识产权制度的发展实践来看, 还是从知识产权作为国家竞争战略的性质来看, 都无一不在表明:政府对知识产权发展的政策支持对知识产权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进程, 政府对知识产权发展的政策支持不够是影响企业知识产权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 出台的一些鼓励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和措施, 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企业发展中存在的最关键问题。在企业知识产权工作中, 最大的障碍还是观念淡漠、资金不足与人才匮乏问题:一是对整个社会民众知识产权观念政策引导不足;二是对企业知识产权创新资金的支持不够;三是对知识产权专门人才的培养政策缺位, 人才市场建设不到位。缺乏完善的社会中介服务体系。社会中介服务体系是知识产权制度得以顺畅运行的联系和纽带。东北老工业基地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数量少、服务水平低, 服务体系不完善也是影响东北老工业基地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发展相对滞后的原因之一。因为知识产权申请、审查的技术性要求很高, 因此, 一个国家 (地区) 知识产权中介服务体系建设的完善与否、提供服务的水平质量好坏与否, 对当地的技术创新活动和知识产权活动的活跃程度紧密相关。

三、逐步完善东北老工业基地企业的知识产权

1. 确立明确的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目标。

这是高新技术企业知识产权战略设计的前提和首先要解决的问题。知识产权战略的设计不能是盲目的, 必须有一个现实的、可行的目标, 然后以这个目标为核心展开战略部署和资源准备。对于黑龙江省企业来说, 应当把目标制定得高起点, 在制定知识产权战略时, 应该把自己摆在国家竞争的焦点位置, 不应只关注国内市场。知识产权战略管理部门在制定知识产权战略的过程中, 知识产权部门、研发部门和市场营销部门要紧密结合, 研发部门根据研究现状和技术的发展申请知识产权战略的立项, 知识产权战略管理部门根据立项, 检索相关信息资料如专利文献, 同时, 市场部门向知识产权部门提供相关的市场信息, 知识产权部门就该立项的可行性作出判断, 并在企业战略目标的指导下, 结合企业所处的内外部环境确定适合自身、同时适合市场的知识产权战略目标。更要利用市场反馈信息不断调整知识产权战略, 使制定出来的知识产权战略不会与市场脱节, 从而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收益, 企业注入极大的生命力, 使企业处于有利的竞争地位。

2. 实施专利保护战略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企业发展的护身符。

应从多个角度立体地实施专利保护战略。 (1) 成立专门的知识产权机构:在企业中成立专门的知识产权机构, 建立专利信息中心收集专利信息, 构建知识产权保护网, 通过专利信息中心, 对与本企业产品相关的专利作分类管理。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 (WIPO) 统计表明, 每年新技术发明创造的90%以上都会在专利文献中检索到, 所以, 可以不断地更新专利资料库, 对相似技术进行排查并通过专业人员对相关内容进行侵权分析, 在不构成侵权的情况下, 使企业的研发人员了解本行业的技术发展趋势, 为创新项目提供方向, 保持研究开发中的合法性。 (2) 使全体员工参与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全面提升所有员工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将其融入到工作的方方面面, 并成为日常的工作准则, 使公司从决策者到普通的工作人员都具有知识产权保护常识, 全面推动企业实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 (3) 提高专利申请率并设置专利网战略:对每一项创新方案都申请一项专利, 并在基本专利的周围设置大量原理基本相同的不同权利要求范围的专利, 并且技术开发本来就是一个不断升级的过程, 因此, 当一个企业拥有自己的自主专利权时, 应通过不断改进原有技术而获得网状的专利保护范围。如日立、东芝、松下等跨国企业对有发展前途的产品及骨干产品在其开始投产之前往往申请数百项的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又如我国的海尔公司在2002年就已申请国内专利3000余项, 平均每天就有2个以上的新专利问世, 其开发的海尔小小神童即时洗的微型洗衣机第一次申报专利就已达12项, 在先后推出了九代产品后, 前后已获得国家专利26项, 从外观到内部结构所有新技术的应用都通过专利申请方式获得了市场保护。华为公司在2003年申请专利1551件, 国外专利累计划内达426件, 中兴通迅2003年申请专利640件, 华为、中兴在全国IT领域专利申请的总量中占了半壁江山, 华为在3G的研发过程中, 申请了近1000件专利, 90%以上是发明专利, 在数字电视领域方面, 康佳及创维正努力突破跨国公司的专利包围, 申请了一批核心和外围专利。

综上所述, 由于改革开放及加入世贸组织, 中国的优秀企业已被以世界五百强为代表的跨国公司视为强有力的对手, 他们利用我国的一些企业具有市场份额高, 跟随主流技术, 没有专利积累的特征, 向我国的具有发展潜力的、成长性好的企业发动知识产权攻势, 进行打压, 对此, 应综合应用知识产权策略进行防守反击, 发展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并在全球经济的条件下依法维权, 进行公平竞争, 共同探寻东北老工业基地企业中外双赢之路。

摘要:现阶段, 东北老工业基地存在着知识产权保护不利的问题。在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条件下, 知识产权已成为企业甚至国家之间竞争的重要手段, 我国必须实施一系列的知识产权战略, 从国家、行业、企业、人才等几个方面综合立体地推进, 建立具体目标, 在国际竞争中充分利用知识产权武器, 全面维护公平竞争, 提高整体竞争力。

关键词:东北老工业基地,知识产权,知识产权战略,知识产权法

参考文献

[1]颜祥林, 许华安, 朱庆华, 曹明.知识产权保护原理与策略[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1.

[2]陈美章.对我国知识产权战略的思考[J].知识产权, 2004, (1) .

[3]杨兴宪.加强专利战略研究构筑关键技术领域的知识产权[J].中国科学院院刊, 2002, (5) .

[4]徐明华.关于知识产权战略与国际竞争力的理论探讨[J].中国软科学, 2003, (8) .

[5]李澍.我国知识产权战略研究[J].学术交流, 2007, (8) .

振兴东北 篇9

金融深化程度较低。我们将银行业总资产GDP的比率作为金融深化程度来衡量东北地区的金融发展水平。2006年, 东北地区金融深化程度为1.63, 同期全国金融深化程度为2.11, 东北地区比全国水平低48个百分点。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 东北地区的金融深化程度与全国相比, 还有很大差距。

银行业金融机构发展迟缓。2005年末, 东北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数量占全国数量的比重、从业人员占全国数量的比重、资产总额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10%、12%和8%;2006年末, 这三个数字分别为9%、12%和8%, 未见提高。与山东、浙江、江苏、广东等发达省份相比, 东北三省这三项指标较低。

直接融资占融资结构的比重偏低。在东北三省的融资结构中银行贷款 (间接融资) 几乎占到了全部份额。2006年辽宁省银行贷款所占比重为94.8%, 吉林省为96.5%, 黑龙江省为97.3%。

面向中小企业及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的金融服务体系不健全。从全国范围看, 多数地区50%的小企业可以获得银行贷款, 但在东北地区只有25%的中小企业获得了银行贷款。

2 东北老工业基地金融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不良贷款率依然偏高, 清收难度继续增大。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 东北三省的不良贷款余额和比例偏高, 潜在的金融运行风险依然较大, 而且东北三省的不良贷款依然有新增的趋势。

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能力较弱。目前东北地区金融机构机制不够灵活, 服务功能不健全, 金融制度、技术和工具创新的能力和动力都严重不足。这与金融业的国际化竞争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要求是极不相适应的。

金融资源配置区域性失衡。东北吸收的外资很低, 东北较低的金融资源配置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该地区的经济发展。而在此期间, 国家确定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和分区域发展重点, 对东部地区长期实行经济、金融、外资、人才等多方面政策倾斜, 使本来就存在的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在新的条件下进一步强化。

资本市场发展缓慢, 直接融资渠道不畅。80年代以来, 我国资本市场特别是股票市场、基金市场和国债市场的发展十分迅速, 市场体系日臻完善, 初步形成了现代资本市场的初步框架, 但资本市场的区域结构极不平衡, 东北地区资本市场的发展比较缓慢, 直接融资渠道过窄。

东北金融业在发展中除以上问题外, 诸如:经济效益差, 亏损严重;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水平低、人员素质不高、经营理念落后;管理体制僵化, 业务创新能力差;金融结构问题突出, 结构优化的步伐滞后于总量扩张;城乡金融发展极不平衡, 农村金融严重萎缩, 地区金融生态环境仍不理想等因素也不容忽视。

3 促进东北区域金融和谐发展的对策建议

把解决不良贷款问题摆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位置。从根本上解决东北地区不良资产比例偏高的问题, 有这样几种方式可供研究和选择:争取国家财政核销政策性不良贷款;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总行增加东北地区分支机构的核销呆坏账规模;允许地方发行政府债券, 部分或全部置换地方中小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借鉴国外不良资产证券化等一些处置不良资产的经验作法, 对不良资产进行打包折价出售, 组建区域性专业不良资产处置机构集中处置不良资产, 发展债权交易市场等;对于因企业经营不善造成的不良贷款, 要采取由各级政府制定相关政策, 运用司法手段、还本减免利息、资产置换、兼并重组、具备“三有”条件的企业制定还本付息计划后继续给予信贷支持等。

理性选择金融创新, 提高金融效率。金融创新稀缺是金融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 因此理性选择金融创新是提高金融效率的有效路径。

金融创新应适合东北区域金融发展情况, 走渐进式创新之路;深化东北地区经济体制和金融体制改革, 加快金融场化步伐, 为金融创新“松绑”、“解压”;以需求适应型创新为基点, 增强东北地区金融创新的供给能力;积极实施金融技术革命和大力培育专业型人才战略, 为金融创新提供技术人才的支持。

创新金融服务品种, 满足服务需求。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需要国有商业银行大胆进行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的创新。商业银行应主动为客户提供真正的金融服务, 依靠改进服务、产品创新、个性化营销满足不同客户的要求, 为企业发展提供广阔的服务空间;商业银行还应该积极推进现代化手段在金融服务中的运用, 如利用网点资源、提供综合信息 (包括金融信息、投资信息、经济政策信息等) 等服务来加强金融服务基础设施建设, 推进金融服务标准化、制度化、科学化, 提升金融服务的现代化水平, 不断满足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日益增长的金融服务需要。

货币金融政策的区域差异化管理, 缩短区域间经济差距。对东北老工业基地实行倾斜的货币金融政策, 以引导金融资源向东北流动, 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其倾斜的货币政策主要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实施倾斜的存款准备率制度, 增加东北地区的资金供给能力, 实施地区差别化的存款准备率制度, 使东北地区的存款准备率低于东部地区, 进而实现资金配置区域结构的适度平衡。

实行倾斜的利率政策, 在现行条件下降低中央银行给东北地区商业银行的再贷款率和再贴现率, 增加商业银行的可用资金, 或者通过财政对利率进行补贴, 降低资金成本。

实行倾斜的信贷投向的政策, 国家应规划出振兴东北的专项贷款, 支持东北老工业基地大型项目开发。东北地区的信贷政策主要投向应该是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资源枯竭型城市接续产业的发展。

培育发展东北地区资本市场, 大力发展直接融资。东北地区尚无较大的区域性资本市场, 证券化融资渠道不畅, 不仅弱化了东北地区的融资能力, 而且加大了间接融资机构的融资压力与风险。因此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对促进东北地区资本形成和加快东北振兴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 相关主体应积极进行资本市场的结构调整, 要继续培育股票市场为主体的多层次、多主体、多工具的资本市场。大力发展投资银行, 建立资产重组的中介机构, 加快发展与培育、兼并、收购市场, 鼓励国有企业并购, 为东北国有企业的调整和重组创造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邱立军.振兴和改造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金融支持[D]..[硕士论文].东北师范大学, 2006.

[2]李扬.中国金融发展报告 (2006) [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

[3]程曦.东北三省发展仍存在六大问题[J].金融经济.2006.12

[4]杨德勇, 吕素香.区域金融发展问题研究.2006年1月第1版, 2006:143页

[5]杜莉, 王鹏, 袁春旺.东北老工业基地金融生态考评.经济纵横网络版.2006.12

[6]高鸿业.评金融深化与区域发展[J].宁波大学学报 (人文科学社) , 2007.2

对振兴东北的几点思考 篇10

历史辉煌的积淀是振兴的基础

中国版图的轮廓犹如一只雄鸡,而东北三省则正好处于关键的鸡首位置。事实上,中国的东三省在上个世纪的50—80年代里,在重工业方面曾拥有过辉煌的昨天,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卓越贡献。

东北有近百年的大机器工业历史。20世纪30年代初,日伪统治东北时期,出于战争的需要,在东北强制推行“产业开发”政策,客观上使东北工业有了一定发展。1945年日本投降前,东北区拥有工作母机达1312台。各种产业工人总数约为127万。这些遗留的工业,很早就奠定了东北作为中国重工业中心的地位。20世纪40年代末和建国初期,东北依托毗邻苏联的地缘条件,最早引入计划经济体制,成为当时新中国建立后,仿照苏联模式发动以重工业为主的第一轮工业革命的重心地区。“一五”计划时期(1953年—1957年),中央将156个重点项目中的58个投放在东北。这一时期国家仅对辽宁工业的投资,就占同期全国工业投资总额的18.5%。通过集中投资,在东北三省创建了以能源、原材料、装备制造业为主的“新中国工业摇篮”东北工业基地,以此形成了能源、重工业、化工为主的东北产业体系。

当年的东北工业基地在中国的地位之重在全国可谓无出其右。东北为新中国工业崛起,曾孵化无数神奇。第一炉火红的钢水喷涌、第一架喷气式歼击机凌空、第一艘万吨巨轮入海、第一台深海机器人大洋探秘、第一个软件园……。无数个新中国第一,就从这里冉冉升起。1956年7月,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正式建成投产,中国制造的第一辆汽车下线,长春从此成为中国汽车工业的中心。在日本丰田、日产、本田等汽车巨头出现之前,长春一汽曾是当时亚洲汽车业的老大。

在钢铁工业方面,鞍山钢铁公司的大型轧钢厂、无缝钢管厂和第7号自动化炼铁炉,从1952年开始到1953年11月建成。该公司薄板厂、第二初轧厂也分别于1954年和1956年竣工投产。此外,北满钢厂、本溪钢铁公司也相继竣工。辽宁的钢铁工业成为中国重工业的基础工业。

东北工业建设的第二波高潮是60年代初的石油大会战。50年代末,在黑龙江松辽盆地发现了大庆油田,中央决定抽调力量展开石油大会战。来自西北、华北的数万石油工人浩浩荡荡开进松辽平原腹地的荒原,展开了轰轰烈烈的石油大会战。1960年4月14日,大庆第一口油井开钻,不久即喷出原油。大庆石油基地逐步建成。

之后的40多年间,大庆累计生产原油17亿多吨,接近全国陆上原油总产的一半,创造了连续27年每年稳产5000万吨以上的纪录,这在世界同类油田开发史上算是奇迹。大庆在近半个世纪里向国家上缴了4061亿元税金,这是大庆向国家总投资回报的87倍。

在力争上游大干社会主义的年代里,有无数响亮的名字跟东北沾边,尽管这些人的原籍可能不是东北,但他们清一色都是在东北的土地上成长起来的时代巨人,王进喜、雷锋、孟泰……还有一些熟悉的名字中国人也耳熟能详。

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问题浮现于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为解决东北老工业基地在发展和改革中形成的不断加深的体制性和结构性矛盾,中央和各有关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包括实施债转股、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实行政策性破产和进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试点等。这些政策的实施,有力地推动了东北地区的国有企业改革,显著地改善了东北地区的经济运行状况。

但从总体上看,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和振兴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所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依然相当突出。主要表现在:煤炭、石油、木材、铁矿等资源日趋枯竭,传统工业的优势地位逐渐丧失,新的市场压力在逐步增强,经济增长的基础很不牢靠。

发掘已有优势是振兴的方向

首先,振兴东北,要重视外向型经济的发展,要通过积极参与东北亚地区合作和扩大对北开放,建立东北地区开放型经济体系。当今世界,区域经济合作与经济全球化并驾齐驱,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在此背景下,东北三省老工业基地的调整与改造,必须要有新思路,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要以大开放带动大调整、大改革,实行走出去、引进来的政策。而加强对俄合作是实现上述思路的重要一环。俄罗斯传统上和东北地区的经贸联系比较广泛,应加深这一合作。

日本与我国东北三省有着密切的经济关系。2002年黑龙江对日本的进出口总额达3.73亿美元,日本成为黑龙江省的第二大进出口贸易伙伴。在黑龙江的投资项目达667项,实际利用日资2.7亿美元,在各国和地区对黑投资中列第五位。日本也是吉林重要的贸易伙伴。早在l998年,吉林对日本出口已占吉林外贸出口的27.5%,日本是吉林利用外资的主要来源地。

目前,日本经济显现出较强劲的回升势头,更将为东北与日本经贸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自1992年建交以来,中韩双边经贸关系发展迅速。l992年,中韩贸易额仅有50.3亿美元,到2001年,中韩双边贸易额已达359.1亿美元,韩国对华直接投资增加到22亿美元。其中,东北的进出口总额为32.96亿美元,占比为9.18%;实际利用韩资3.59亿美元,占16.3%。在投资方面表现出的问题是:当前韩国对东北的直接投资,无论在项目规模、投资战略,还是在投资区域、投资结构等方面,与欧美等发达国家对华投资相比,都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其次,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机械制造业基础,将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成为我国重要的装备制造基地。我国制造业基础比较薄弱,重要的机械制造产品很多依赖于进口,难以应对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家间竞争日益加剧的挑战。在新一轮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中,制造业产品,尤其是装备制造业产品的国内需求特快速增长。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装备制造业是重大装备制造业,现在仍具有较强的生产、科研和人才优势。重铸东北制造业优势,使之成为我国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

第三,要从促进社会发展、增加就业和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出发,按照以人为本和发展观要求,推动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和振兴。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也是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的出发点和归宿。东北老工业基地普遍存在国有工业企业经营困难、设备陈旧、冗员多、效益差、历史包袱沉重、职工数量大、下岗人员多、就业压力大、地方财政困难、城市贫困人口庞大、社会保障资金缺口突出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它的改造和振兴应该着眼于扩大就业、提高城镇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促进农村经济繁荣和增加农民收入以及全面推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上。

第四,要着眼于配套改革,推进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东北老工业基地是我国国有企业最为集中、国有经济比重最高、民营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的地区。过去由于受到财政、金融、投融资、国有资产管理等一系列体制性因素的制约,国有企业改革是在一个体制改革不配套的环境中进行的,因而产生了一系列新的矛盾和问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的市场化程度有了进一步提高,各领域进行配套改革的条件日益具备,全面配套地推进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改革恰逢其时。

第五,建立东北经济区合作框架和协调机制,推进区域一体化进程。随着区域竞争的日益加剧,目前国内很多地区都在寻求加强区域合作,比如珠江经济带、长江三角洲、京津地区等。东北大区内部由于产业结构比较相似,各地区在石化、冶金、能源利机械加工等行业围绕资源、项目和市场等方面的竞争较为激烈,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布局、跨省间企业联合和资产重组、环境治理与保护等方面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协调。这和国内其他地区不断加强区域合作的局面之间存在明显反差。因此,老工业基地的改造和振兴应该将构建东北经济区作为其目标之一,加强整体规划、统筹考虑,提高东北大区的整体竞争力。

上一篇:智能规划下一篇:情感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