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区

2024-07-17

东北地区(精选十篇)

东北地区 篇1

一、东北沦陷期间的商业贸易状况

从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东北沦陷到1945年“光复”这一历史时期。伪满的商贸业是日本“统治经济”的领域。在商业企业资本中, 日本资本占统治地位。在经营上民族商贸业受到日伪当局多方的控制与限制, 后来逐渐被吞并, 有的被迫关业, 有的成了伪政府指定的加工点或配给店、代销店。

伪满中后期, 实行“统治”、“配给”政策。统治品包罗的范围广泛, 除工业品, 日用品也在统治之列。1940年3月, 伪满洲国公布《主要生活必需品输入配给统治要纲》, 把生活必需品分为三类, 这些生活用品从生产数量、销售、分配到各种价格都实行统制。

伪满洲国的对外贸易主要是对日本。1934年, 伪满进出口总额10.4亿元, 日本占5.6亿元。据1936年统计, 伪满对日本出口占总份额的39.4%, 进口更高为73.3%。其次还有朝鲜、德国、美国、英国、法国、印度等国, 但所占比重不大。出口物资主要是农产品, 如大豆、豆油、豆饼、豆粕和粮谷等。进口物资为棉、毛纺织品、棉花、小麦、化学药品、机械工具和车辆等。

1932年3月, 日伪政权宣布“海关独立”。从此, 中国海关已不掌握东北各口岸的进出口贸易。特别是在1940年9月以后, 日本为了掩盖其掠夺式贸易的真相, 把贸易数字视为军事秘密, 禁止公布。进口商品结构发生了变化。1932~1941年出口商品原料和半制成品为主占70.9%~89.1%;进口商品制成品和食品为主占67.1%~46.5%。1937年规定21种重要的轻重工业都必须置于日本的直接控制下。南满铁道株式会社和满洲重工业开发株式会社是日本统制东北经济的两大重要垄断组织。

二、日伪的侵略政策、经济政策与移民增加

七七事变后, 日伪当局为强化对东北的殖民统治和经济掠夺, 先后推行了“产业开发五年计划”以及“战时经济政策”等。随着这些侵略政策的实施, 东北地区普遍出现了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手段是从东北掠来大批苦力。伪满初期曾一度限制过华北地区移民的流入。1937年, 日伪当局放弃了限制移民的政策, 此后大量移民进入黑龙江省, 为该地区的土木建筑、矿山、林业、铁路等产业部门提供了大量劳动力。日伪当局特设伪“大东公司”, 专门从事“移民审查”、“移民募集”, 并利用诸如降低移民交通费等手段, 增加对黑龙江省劳动力的供应量。

黑龙江省的牡丹江、佳木斯、北安、黑河等地交通不便, 土地及其他资源开发受到很大限制。清末民国时期, 随着移民政策的实施, 北部边远地区人烟稀少的状况逐渐改变。1937年以后, 因日伪实施“产业开发五年计划”, 使该地区的人口数量迅速增加。据资料统计, 1937~1941年的四年之间, 黑龙江省新增加人口一百六十万人, 年平均增加四十二万人。1942~1945年, 黑龙江省共流入移民二百八十万人, 年均流入七十万人, 黑龙江省仅仅4年的移民数量与民国时期的移民相差无几, 这是黑龙江省移民史上的高峰期。

三、伪满时期从农业移民向产业移民的转变

日伪“北边振兴计划”的实施, 黑龙江省北部边疆地区对劳动力的需求空前扩大, 日伪政权为了满足对“苦力”的大量需求, 便实行了野蛮的“抓劳工”的方式。因此, 来自华北的移民, 实质上已经不是过去那种自由的移民, 而是一种强制性移民。从移民的部门分布来看, 也不再以农业为主, 而是适应日伪经济掠夺和所谓的“边防建设”需要, 大量进入建筑、林业、矿业、交通业等部门。因此, 黑龙江移民的重心, 便由持续近百年的农业移民转为非农业的“劳工移民”。

伪满时期的黑龙江移民, 为“产业移民”, “劳工移民”, 主要是指在煤炭、林业、采金、土木建筑、交通等产业部门被迫从事劳务的移民。例如在林业方面, 日伪为加强对森林资源的掠夺, 在黑龙江省设立248家林业公司, 占全东北林业企业总数的一半以上。日伪出于资源掠夺的需要, 还在黑龙江地区开设大批煤矿、金矿, 进行疯狂的掠夺性开采。如鹤岗、鸡西等, 伪满时期在黑龙江省形成了林业、煤矿业和金矿业三大产业部门。就各部门的移民分布情况来看, 从事煤矿业采掘的有4万五千多人 (1943年) 、从事采金业的有三万多人 (1937年) , 从事林业的有十万多人 (1944年) 。从移民的地域分布来看, 伪牡丹江省有二万多人, 伪三江省有三千多人, 伪滨江省有三万三千多人, 伪北安省有二万多人, 伪黑河省有三千多人。这些移民大多是日伪当局以“紧急劳动力供应”为由, 从山东、河北两省掠来的。

日伪当局在“经济统治”政策下, 对移民就业采取强制手段, 使移民职业构成发生了显著变化, 即由农业为主的职业构成转向工矿、林业、建筑交通铁路、商贸及军事工程诸领域, 使移民职业构成出现了多样化的趋势, 使产业工人阶级产生。

四、伪满时期黑龙江地区移民与经济、社会的变化

1) 移民增加使黑龙江人口密度增大。因日伪当局把大批劳动力强行迁移到黑龙江北部边境地区, 使当地的人口密度有所提高。据中东铁路管理局出版的《满州通报》所载, 1930年黑龙江地区人口密度只有每平方公里15人左右, 1941年黑龙江省人口密度已增至每平方公里达25人。

2) 移民使黑龙江形成了交通体系。伪满时期黑龙江省移民被强制分配到工矿和交通部门, 产业劳工移民和军事劳工移民成为当时移民的主体。在移民的累累白骨上, 日本在黑龙江地区构建了掠夺和运输当地资源的殖民地型交通网络。

3) 移民使人口向城市集中。伪满时期, 黑龙江移民由农业移民转为产业劳工移民和军事劳工移民, 所以, 黑龙江地区的移民很多流入城市, 使城市人口迅速增加。尤其是在日伪重点实施经济掠夺和军事基地建设的东北部边境地区, 如北安、黑河、牡丹江等地, 城市人口增加更为显著。牡丹江市, 1931年还是个人口不过三万六千人的小城镇, 1941年该市人口竟增到二十万人。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东北沦陷期间的商业贸易状况、日伪的侵略政策、经济政策与移民增加、伪满时期从农业移民向产业移民的转变、伪满时期黑龙江地区移民与经济、社会的变化等问题。

关键词:东北沦陷期间,东北地区,经济,社会,结构

参考文献

[1]孔经伟.新编中国东北地区经济史.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 1994.

[2]孙占文.黑龙江省史探索.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3.

[3]衣保中等.中国东北区域经济.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0.

[4]王京斯.1931年以来的中国东北.商务印书馆, 1959.

东北地区导游词 篇2

——黑龙江省

各位团友大家好: 您一路辛苦了!首先我代表xxx旅行社欢迎各位团友来黑龙江省旅游。我是咱们这个团的导游员,我叫遆佳慧,我非常愿意为大家提供满意的服务。同时我也衷心希望各位团友在黑龙江玩的开心、愉快。

我们马上要到达的第一站是今晚入住的酒痁,车行大约需要十五分钟的时间,下面我利用这段时间向您介绍一下我们黑龙江省的概况。

黑龙江省位于我国的东北部,是我国位置最北、纬度最高、太阳升起最早的省份。我国的最北端就在黑龙江省的漠河一带,那里被称为“中国的北极”。我国的最东端在乌苏里江和黑龙江汇流处,那里了是我国太阳升起最早的地方,因此被称为中国的“东极”。黑龙江省简称“黑”,它的名字是因为省内最大的河流叫黑龙江,因此而得名的。黑龙江的版图形似一只振翅欲飞的天鹅,因此,天鹅是富饶美丽的黑龙江的象征。我们黑龙江省的土地面积45万多平方公里,在全国各省中居第六位。说起黑龙江的特征呢!可以用一个“大”字来概括,这里有中国最大片的森林,有中国面积最大的湿地——大家熟悉的扎龙自然保护区就在这里,这里有世界上最大的界江——黑龙江,有亚洲最大的界湖——兴凯湖,有亚洲最大的火山堰塞湖——镜泊湖,有中国最大的火山地貌景观——五大连池风景区,有世界上最大的雪堡——牡丹江雪城堡,这里还有世界上最大的养熊基地„„.您知道吗?黑龙江省动植物资源相当的丰富,这里不仅是“东北虎的故乡”,这里还是“丹顶鹤的故乡”,这里是“红松的故乡”、“松茸的故乡”“三大硬阔之乡”。我们黑龙江还是我国主要的木材生产基地,因为这里地域辽阔、山川纵横。山地有:大兴安岭山地、小兴安岭山地、东南部山地三大山地,所以木材蓄积量、产量均居全国第一位。这里土地肥沃素以黑土地闻名天下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这里还是我国的机械工业基地、煤炭工业基地、石油化工基地和木材生产基地。

黑龙江省现设13个地级市、19个县级市、45个县。人口3800万,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除汉族外,还有47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近200万。人口较多的有满、朝鲜、回、蒙古、达斡尔、锡伯、鄂伦春、鄂温克、赫哲、柯尔克孜10个少数民族。所以多资多彩的少数民族风情一直是我们黑龙江省最吸引游客的旅游产品之一。

说到旅游,我们黑龙江省属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独特,既适于开展夏季避暑旅游,也适于开展冬季冰雪旅游。夏季的黑龙江气温凉爽宜人,是避暑旅游的理想胜地。在这里我不得不赞叹各位的眼光,到黑龙江来度假呀是您最佳的选择。在以后的几天里,您将要去闻名遐尔的镜泊湖,领略迷人的湖光山色,还可以去“林都”伊春尽情享受“森林氧吧”给您带来的惬意感受„„。黑龙江省清凉的气侯,自然风光,会使您流连忘返。“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雪是大自然赐给北方大地的礼物,更是黑龙江别具一格的骄傲。冰雪资源使我们黑龙江成为了中国冬季旅游的理想胜地。省会哈尔滨是世界闻名的“冰城”,每年举行的中国哈尔滨国际冰雪节,荟萃了无数冰雪艺术的精华,使哈尔滨成为了“冰雪艺术的摇篮“。被誉为“中国雪乡”的大海林双峰林场更是以其独有的雪情、雪景、雪韵吸引着四海宾朋,饮誉国内外。我国最大的滑雪场亚布力滑雪场,是国内外游客滑雪旅游度假胜地。

说到这里,我诚挚的邀请您冬天能够再次来我们黑龙江观光旅游,那时您体会的又是我们龙江的另一番情趣。

朋友们都知道,我们黑龙江的版图像一只振翅欲飞的天鹅,而牡丹江就位于这只天鹅的腹部,牡丹江的地理构造是由长白山脉的张广才岭和老爷岭两座天然的屏障,围成的一个非常完整的小盆地,由于四周植被茂密,能够很好的把一些自然灾害阻隔在外,牡丹江既没有三江平原的那样的大旱,也没有松嫩平原那样的大涝,它是祖国东北的一方宝地,是素有塞北江南之称的北国名城。粗犷的塞北风情和秀美的江南景色和谐而又自然的统一在牡丹江这个美丽的地方。因此我非常赞赏大家的眼光选择了我们牡丹江做为您本次旅游的一站。

牡丹江市是黑龙江省东南部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它南临吉林省,东接俄罗斯,全市边境线总长为210公里,拥有牡丹江国际航空口岸,绥芬河公路、铁路和东宁公路4个国家级一类口岸。因为空中航线、铁路、公路、交通四通八达,十分便捷,所以它又是东北国际经贸大通道上名副其实的重要枢纽。

牡丹江市的总面积4.05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80万,市区面积1354平方公里,人口81万。现辖海林、宁安、穆棱、绥芬河四个县级市和林口、东宁两个县及四个城区。1898年,根据不平等条约《中俄密约》的规定,沙俄开始在东北修建满州里——绥芬河中东铁路。1903年,铁路竣工。这条铁路穿过了牡丹江地区,并在今天的牡丹江市文化广场附近建立了一个火车站。因为车站的南面便是奔流的牡丹江,就是满语“穆丹乌拉”,意思是弯弯曲曲的江。便将车站命名为牡丹江站。“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占领了牡丹江地区,1937年日军在牡丹江建市,沿用了原来车站的这个地名。

在这座城市里有我们将要游览的镜泊湖,它是世界第二、我国最大的火山堰塞湖,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湖区中景观多不胜数,其中吊水楼瀑布风景区是我国三大瀑布风景区之一,这里的火山口原始森林为我们展现的是:一万年前的火山喷发,一万年后的苍茫林海;在这里您还会看到东北最大的风景名胜区——莲花湖风景区;这里有世界上少有的,距城市和交通枢纽最近的国家森林公园——牡丹峰;这里还有世界最大的养熊基地„„来牡丹江只有看不完的美景、只有应接不暇的惊奇。

给大家说了这么多,您应该对牡丹江有一个基本的印象了吧?千万年来,牡丹江这条宽阔的大江滚滚东流,仿佛一条弯曲的玉带穿行于崇山峻岭之间,穿越了沧桑的历史,孕育了厚重的文化,滋润着肥沃的黑土,培养了淳朴的人民。在牡丹江做客的日子里,您一定会对这里有更深的了解。不知不觉中我们下榻的酒店已经到了,请大家拿好您的随身物品跟我下车。

好了,光听我在这说了,各位是不是都感觉有些饿了?那我们的酒店也马上到了。今天晚上我们在酒店餐厅给您安排了丰盛的鱼宴。我们黑龙江江河纵横交错,湖泊泡沼星罗棋布,因此名贵鱼类、经济鱼类还有冷水鱼类种类繁多。一会品尝的时候我会给您一一介绍。不知不觉中我们下榻的酒店已经到了,好,请大家拿好您的随身物品跟我下车。

东北地区合理施肥原则 篇3

【关键词】合理施肥;遵循原则

合理施肥,就应该要达到最大限度的利用肥料中有效的养分,提高肥料的利用率,达到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获得比较显著的经济效益;还要利于培肥地力,保护生态环境和农产品不受污染,有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东北地区,水稻、玉米等粮经作物在施肥管理上,一般应遵循四个原则,即“施足底肥,用好微肥,平衡施肥,合理追肥”。

一、施足底肥

施足底肥要遵循两个原则:一是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二是大量元素与中、微量元素相结合。有机肥料肥源比较广阔,施用起来也比较经济,而且含有农作物所需的多种营养成分,长期施用可改善土壤的物理性状,提高土壤的肥力,是施用化学肥料所不能相比的。所以在作物施肥上应本着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的原则进行施肥。在使用有机肥,如粪肥、饼肥以及经工厂化加工的优质有机肥,不仅要根据土壤肥力和作物营养需求进行配方施肥,还要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实现有机农业与农业机械化的有机结合。目前东北地区的玉米秸秆直接还田比例已稳定达到80%以上,不仅为土壤返还了大量矿质养分,提高土壤肥力,还有效促进了土壤结构的改善,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有效抑制了土壤速效钾含量不断下降的趋势,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各种营养元素的配合也是施肥的重要内容,氮、磷、钾化肥底追比例调节,主要是依据土壤保肥能力与肥料种类而定。随着产量不断的提高,在耕地高度集约利用的情况下,须进一步强调氮、磷、钾肥的互相配合,补充必要的中、微量元素,以获得高产稳产。

土壤是农业生产中的宝贵财富。土壤中所含的有机质和氮、磷、钾等是作物养分的基本来源。土壤类型、熟化程度和性状不同,各种土壤的养分含量也是不一样的。如:碱性土壤就不宜施磷矿粉和钙镁磷肥;而粘性重的土壤则可以适当施用一些炉渣灰物质,改良土壤的通透性。还有沙质重的土壤也可以少量多次的施用一些速效化肥,可以减少肥料流失。多施用有机肥,可以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因此,测土配方施肥还是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施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确保作物产量。

二、用好微肥

近年来随着产量水平不断提高,在小麦、玉米生产中锌、锰、硼的缺素表现越来越普遍。很多农户反映“我的肥料没少施,为什么产量上不去呢”,其中重要原因之一是微量元素缺乏造成的。因此,针对性施用微量元素肥料已成为今后农业生产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微肥施用以底施、喷洒或拌种最为常见。土壤中的有效锌含量低于0.5PPm,亩施硫酸锌1.5-2.0公斤;土壤中有效硼低于0.3PPm,应亩施硼砂0.5-1.0公斤;土壤有效锰的含量低于5PPm,应亩施硫酸锰2.0-3.0公斤。一次底施,可维持肥效3年,应注意拌土、拌砂,施用均匀,以防局部施用浓度高而发生毒害作用。土壤中的有效锌0.5-2.0PPm,每公斤稻种可用4克硫酸锌拌种;土壤中的有效硼0.5-1.0PPm,每公斤稻种用4克硼砂拌种;土壤中的有效锰5-10PPm,每公斤稻种可用4克硫酸锰拌种。

还应注意作物的需肥特点,例如:禾谷类作物对氮肥需要量较多;微量元素钠和硅是水稻的有益营养成分,对大多数作物并无明显作用。专用叶面肥、复合肥等肥料品种,就是针对农作物的需肥特点,为了使某一类作物的产量和品质提高而专门设计生产了出来的。

三、平衡施肥

施肥要根据土壤的条件、作物营养的需求以及季节气候变化等因素,调整好各种养分配比和用量,以保证作物所需营养比例平衡供给。多留心天气变化,可减少不利天气造成肥料损失。雨量及温度的变化都直接影响施肥的效果,天气干旱时,不利施肥发挥作用,雨水过多施肥,又极容易造成肥料流失。选择适宜的温度和适量雨水天气,则有利于有机肥分解,例如,水稻应选在降雨之后施肥,防止肥料流失。除有机肥和化肥外,微量元素肥、微生物肥、氨基酸等营养液,可以通过根施或者叶面喷施作为作物营养的补充。此外,要注意各营养成分间的化学反应及拮抗作用。例如:磷酸根离子易与钙离子反应,生成难溶的磷酸钙,使植物无法吸收,故磷肥不宜与石灰、硝酸钙等肥料混用;钾离子和钙离子互相拮抗,钾离子多会影响作物对钙的吸收,而钙离子过多也会影响作物对钾的吸收。

四、合理追肥

追肥是调控作物的生长发育、满足中后期养分需求重要的手段。追肥应根据作物生长情况和需求而定,以速效肥料为主,一般采用根区撒施、开沟条施、穴施、叶面喷施等多种方式。铵态氮素化肥是一种速效肥料,最适合作追肥。因为铵离子遇碱易形成氨气(NH3)挥发造成损失,因此在施用上要注意不要与草木灰等碱性肥料混合使用,而且要深施覆土。铵态氮素化肥中的有效成分不易造成流失,例如:氯化铵最适用在水田中施用,而硫酸铵适于中性及碱性土壤,用于水稻、玉米、小麦、蔬菜、果树等作物。

要根据不同的土壤类型来确定追肥用量,对保水保肥性差的土壤,应分期追施,每次的用量不宜过多;对保水保肥性能好土壤,每次的用量可适当多些。磷素化肥的特点是肥料施入土壤中,它的有效成分容易被土壤固定,因为磷的移动性较差,所以在施用上可以采取集中施肥,根外追肥的方法。磷酸二氢钾是含有磷钾元素的较高浓度复合肥,叶面喷洒具有增产增质、抗病害、抗倒伏、抗旱、耐寒、防冻的功能。近年来超常量施用磷酸二氢钾已取代了小剂量常规方法,每亩一次用量达到400克以上,使农作物的增产增质效果更为明显。

东北地区育苗技术浅析 篇4

1.1 扦插床的准备

为了保证扦插床的质量, 应该在背风、向阳的地方进行。关于扦插床的整体的直径应该尽量控制在十三米左右, 中部应该略高。在扦插床的四周应该使用石块铸成, 高度应该控制在距离地面四十厘米以上, 这样可以方便往外排水。扦插床的底部应该使用土和粪的混合物, 厚度应该尽量控制在二十厘米左右。在扦插床的表面应该铺设一层五厘米后的河沙。在扦插床的底部应该有一个高出整个插盘四十厘米的基座, 在扦插之前应高使用消毒水对床面进行消毒。

1.2 自动喷雾装置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育苗技术也应该使用这种科学技术来提高成活率。在扦插床设置中, 我们可以采用一台微喷电脑控制仪, 对喷雾的时间进行控制, 同时应该保证喷雾装置的对称性, 当前最常使用的就是自来水的供水方式。为了防止因为停水导致育苗失败的发生, 应该在扦插床的附近建立一个高五米的蓄水池, 这样就可以减少因为停水造成的损失。

1.3 穗材的选择与插条剪法

为了保证育苗的成功率, 选择最佳的穗材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必须采用生长李旺盛的母树, 截取带有顶芽的枝条,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应该边采集边把枝条放在盛水的容器中, 给枝条足够的水分, 最佳的截取时间应该在清早或者是阴天, 我们应该尽量减少枝条在干燥环境中的停留时间, 应该储藏在阴凉的地窖之中, 避免枝条失去水分, 降低成活率。在修剪时, 应该保证枝条长度保持在十二到十五厘米, 底部的剪口应该呈四十五度角。

1.4 插条的药剂处理

为了保证插条的成活率, 我们应该使用八百倍的消毒液对插条基部进行消毒处理, 然后把插条基部浸泡在生根粉溶液之中, 必须保证浸泡达到二到三厘米浸泡两个小时之后就可以进行扦插了, 值得注意的是使用的浸泡容器应该是非金属的。

1.5 扦插时间

最佳的扦插时间应该在七月中旬, 这时候插条内部的黒果腺正处于一年中的活跃期, 插条内的营养物质十分的丰富。由于这些枝条经过了生根粉的浸泡, 在全光照射下, 不断的进行光合作用, 同时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 已经具备了生根的条件, 我们应该选择清晨或者阴天的时候进行扦插。

1.6 插扦插条时的技术

进行扦插时, 应该控制扦插的密度, 基本为二十五厘米左右, 以枝条叶相互不拥挤为最佳, 扦插的深度最好为二到三厘米左右, 必须保证扦插枝条的直立, 而且要及时地进行喷雾, 防止枝条失水, 影响扦插质量。在把枝条插入土中之后应该用手捏实枝条根部土壤。

2 嫁接方法

下面我们以具体的斑叶稠李为例简单介绍一下嫁接的具体方式, 这种树木属于落叶小乔木, 生长高度为四到十米左右, 树皮较为光滑, 花序比较密集, 果实内部的核为球形, 基本分布在黑吉辽等地的阳坡, 能够耐低温, 比较适合北方的园林绿化。

在嫁接这种树木时, 应该选择那些一到两年生距离地表二到六厘米处直径为零点四厘米到一厘米为最佳。

2.1 芽接

2.1.1 T芽接

这种嫁接方式主要就是选择粗度超过零点厘米的新树梢, 在距离芽上和芽下的零点八到一厘米处进行切割芽片。我们应该选择砧木距离地面二到六厘米的地方, 在中间向下切割一点五厘米的T型切口, 然后插入芽片并用塑料包好。

2.1.2 嵌芽接

选择斑叶稠李当年生新梢, 在芽上方1cm处, 刀斜下方削入木质, 再在芽下方1cm处, 刀斜上方切入木质, 与上一刀口相交, 取下带木质芽片。

在砧木距地表3cm-5cm处切砧口, 其形状、长度、厚度同接穗削芽片后所留下的状态。将芽片贴于砧木切口上, 一侧或两侧对齐, 下端对齐。用塑料条紧密包扎, 芽和叶柄外漏。

2.1.3 方块芽接

在芽上下各1cm处、左右各0.3cm处切透皮层, 掰下芽片。

在砧木距地表5cm处横割上下两个切口, 在中间竖割一刀, 插入芽片, 用真皮包盖芽片, 再用1cm宽塑条包扎接口。

2.2 硬枝嫁接

2.2.1 劈接

接穗长8cm左右, 每穗留芽1-2个, 上剪口距上芽1cm, 在下芽下方1cm处向下削2个对称偏楔型削面。砧木与接穗粗度尽量相同, 在距地表6cm处断砧, 断面正中下劈插入接穗, 用塑料条包扎。

2.2.2 插皮接

穗上削一个4-5cm长平直马耳型削面。砧木粗度是接穗粗度的2倍以上。砧木距地表6cm处平断, 将接穗削面朝里插入砧木皮层与木质之间。用塑料条严密包扎。

2.2.3 双舌接

应该保留的穗长在七到十厘米左右, 在接穗的下面切一个五到六厘米的长平直的削面, 在削面上用刀且出来一个三到四厘米的口子。在砧木距离地面六厘米的地方, 向上切出来一个五到六厘米的削面, 在削面上向着内侧劈一个三到四厘米的切口, 等嫁接完成之后, 应该用塑料密封严实。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芽接方法对嫁接成活率的影响

对表1数据进行反正弦转换后, 做F检验, 结果表明各平均数间差异不显著, 但成活率都相当高。从表中看出, T芽接和嵌芽接都是适宜方法。

3.2 不同枝接方法对嫁接成活率的影响

对表2嫁接成活率经反正弦转换和检验, 各平均数间差异不显著, 但成活率都达到生产要求, 其中前2种方法效果最好。

3.3 接穗不同保湿措施对嫁接成活率的影响

从表3看出, 涂保湿剂、套袋和缠地膜较比对照效果均极显著或显著, 各措施之间效果相差不大。

结语

三种芽接方法, 以T芽接成活率最高, 嵌芽接稍低, 生产上这两种方法都可采用。三种枝接方法以插皮接最高, 劈接稍低, 生产上应以劈接为主, 砧木过粗与离皮期应采用插皮接。三种接穗保湿措施, 以果

参考文献

[1]李秀云.东北红豆杉扦插育苗试验[J].林林业科技, 1996.

东北地区水稻种植技术 篇5

1、东北水稻种植情况

(1)面积:5000万亩左右,且多种植在辽河、松花江流域的大型灌区以及东部山区的河谷盆地。随着育种和种植技术的进步,水稻种植已扩展到北纬50度以北的黑龙江沿岸。(2)轮作制度:在东北稻区,由于冬季温度低,夏季生长季节短,稻田常实行水稻常年连作的一年一熟制,冬季休闲,部分稻田实行隔年水旱轮作,即稻/稻/绿肥、稻/稻/豆类、稻/稻/春小麦,此种水旱轮作制度可改善土壤结构,提高肥力。(3)气候及播期:该区稻作生长季为110-180天,平均气温18-23℃,≥10℃积温2000-4000℃。该区水稻是春种秋收,一般日平均气温稳定在5℃-6℃时开始播种,安全播种期自南向北为4月25日至5月25日。安全齐穗期为7月20日至8月15日,收获日期在10月上旬。(4)品种:早熟早粳稻,南部为中、迟熟类型,北部为特早熟类型,总产量占全国粳稻总产量的54.3%。

2、水稻需肥规律

水稻为了正常生长发育需要吸收各种营养元素,除必须的16种营养元素之外,对硅元素吸收较多。水稻的需肥量为每100公斤每生产500kg稻米需要吸收:纯氮:8-10kg,纯磷3-4kg,纯钾8-10kg,N:P2O5:K2O=2.2:1:2.05。在确定稻田施肥量时,应首先根据计划要求的产量计算所需要吸收的肥料数量,再调查土壤的供肥量和肥料的利用率,就可以用下式求出理论上的施肥量: 稻田施肥量=(计划产量需肥量-土壤供肥量)/肥料利用率。在水稻目标产量500-600公斤/亩的田块,寒地水稻氮肥(N)6-8公斤/亩,磷肥(P2O5)3-4公斤/亩,钾肥(K2O)4-6公斤/亩。

3、硅的作用

硅是水稻、甘蔗等作物健康生长的必需元素。水稻茎秆中硅含量是N含量的十倍多,超过N、P、K的总和。水稻是作物中选择吸收和富集硅最多的,这种生理特性是由其特有的遗传性所决定的,硅的作用概括为以下几点:

(1)硅是植物体重要组成元素之一,其作用仅次于氮磷钾,居第四位。(2)硅可促进水稻根系生长,增强根系活力,提高了水稻对水分和养分的吸收量;(3)硅肥能提高作物的光合作用。施用硅肥后,可使作物表皮细胞硅质化,茎叶挺直,减少遮阴,增强叶片光合作用,提高叶绿素含量。叶片生长期延长,不易衰老。(4)硅肥能减少作物病虫害的发生。作物吸收硅后,可在植物体内形成硅化细胞,茎叶表层细胞壁加厚,角质层增加,作物对病虫害抵抗力增强。(5)还使表皮细胞的通透性显著降低,从而降低蒸腾量30%以上,相对提高了抗旱能力。(6)硅肥能提高作物的抗倒伏能力80%以上。倒伏与折断率减轻40-70%。施用硅肥后,还能显著增强作物的抗旱、抗低温能力。(7)硅肥能很好的调节作物对氮磷钾各元素的平衡吸收。促进磷在作物体内的运转和吸收,从而提高结实率,并能抑制对铁、锰的过量吸收和毒害。(8)可促进生殖器官的生长发育,提早抽穗,使穗轴增粗、穗长增加等。(9)施用硅肥不仅可以增加作物产量,还可改善农产品品质,水稻施硅增产5-12%,小麦、玉米增产5-10%。

硅的积累和分布的特点水稻吸收硅的能力,是来自于体内的新陈代谢,而这种代谢活性仅限于水稻的根部。水稻不同的生长发育时期,对硅的吸收量存在着差异,前期吸收量少,幼穗分化后吸收量急剧增加,抽穗后上升更明显,以后逐渐减少。

由于植物对硅的吸收是以硅酸分子的形式进行的,因此,土壤中的硅很少能被利用。随着农业的快速发展,农作物不断吸收土壤中的硅,致使土壤中的有效硅逐步减少。

4、东北水稻施肥技术

(1)存在的主要问题

部分地区氮肥施用量过高,施用时期不合理,蘖肥比例大,穗肥施用不足。

(2)施肥原则

①合理调整氮肥的基、追比例,使基肥中的氮占总施氮量的45%左右,减少分蘖肥,提高穗肥的施用比例。②钾肥可优先选择氯化钾,在秸秆还田的地块可适当减少钾肥用量。③根据测土结果,注意补施中微量元素和含硅肥料。④采用节水灌溉,追肥“以水带氮”。

(3)施肥量及比例

①双联水稻专用肥(18-14-

16、16-13-

东北地区满族建筑特色探析 篇6

在中华名族中,满族一直是一个历史悠久而且勤劳勇敢的民族,生活区域辽阔。本文从满族的自然地势、地区人们的生活习俗和历史而谈,从而介绍了满族居民的建筑风格和特点。满族名族由于自热地势,建筑风格更多呈现的是北方名族的特点,当然地区的气候特点也是满族居民建筑风格独特的很重要的原因,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各民族相互学习,满族人们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建筑风格。

除了汉族,满族便是我国的最大民族,大多数的满族人民居住在东北地区,由于地势、环境等诸多原因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建筑风格。

首先便是气候问题,东北地区地势高,气候寒冷,所以建筑风格延续的是北方建筑风格的特点,一切为了保暖,由于大陆性气候,春季雨水要多,昼夜温差更是大。呈现的满族建筑群的风格在大小、颜色、风格、格局等方面独树一帜,同于其他的古典的建筑风格模式,以宏伟壮大著称。满族文化和汉族文化极好的交融之时,相互吸收,相互影响。满族文化习俗和中原汉族的文化习俗相互结合、融合,将建筑的格局和装饰即与中原相联系有区别于中原而独具特色。对于不同的宫殿所形成的建筑群特色鲜明。

“口袋房”便是很好的描述,满族人的房间要多,为了方便采光,一般都是坐北朝南,一般房门开在房间的东侧,整座房间看起来就像一个口袋,这也是满族建筑风格中的“口袋房”。各个房间的设置也都按满族风俗。在东边的房间内设置有炕,因为东北气候的影响,火炕便是很好的取暖工具,家家户户在家设置火炕,取暖效果佳,这种做法也延续至今。在房间里,南、北、西三面都著有炕,其他方向也都有房间,再加上门房,这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四合院了。对于房屋,多用的是起脊砖,称之为“海青房”。房间的门向南开,空间比较大,看起来很宽敞的样子,房间正对着的就叫做堂屋,就是我们所称的客厅或者外物。对于火炕的设置需要将灶通向各个房间,这样在厨房的灶口的火才能够通达到各个房间以保证取暖。火炕是满族建筑的一大特点,做饭烧水时可以保证炕总是暖呼呼的,不至于在寒冷的东北在古代由于技术的落后而不能保暖。对于一些人,他们还会将室内的地面修造成烟道,所以即使在非常寒冷的时候,也可以提高室内的温度,达到取暖灯的目的。

满族居民建设的还有一个大的特点就是“跨海式烟道”,对于北方的人来说一般是将烟道设置在房脊上面的,但是满族的居民却不喜欢将烟道设置在屋顶上面,更喜欢将烟道设置在房屋的一侧,将烟道的孔道和火炕连接在一起,所以烟道在地面上,可以演唱室内烟道的长度,帮助火炕提供保暖的能力。

对于地势特点,东北地区的满族所在的地方多为丘陵地带,而且满族的居民也更喜欢居住在山区的谷底,所以满族居民的建筑特色便是将房子建造在山坡之上,为了更好的采取阳光,一般都会在向阳的山坡上面。对于门窗,居民的房间的外面的门是单扇的,而且还是木板门,但是里面的门便是两扇的,还有插销,窗户不同于汉族的左右两侧,而是分为上下两层,窗户上面所糊的纸,制作材料比较怪,是用破衣服为原料,经过太阳的暴晒再经过一定的加工而成,后来窗户所糊的纸经过改变,在纸上淋上油,对于增加室内的亮度具有很大的作用,而且非常耐用,不易被雨水所淋湿。

满族居民的建筑风格经过长期的发展比如明朝的时候是以彩画为主,而清朝的满族则是按照以预示着富贵的珠宝为中心,一些北方名族的政权,其实都是喜欢用各种颜色鲜明的颜色,像绿色尤为世人所喜爱。琉璃瓦的装饰也是满族的特点,一般在中原是极少见的。建筑群中的兽面和汉族的建筑风格又有所差异,颜色主要倾向于黄色和绿色,兽面的个数采用的是单数,主要建筑的建筑模式除了兽面还有仙人,对于一般的建筑模式只有兽面没有其他仙人的装饰,还有些会有动物的一些造型,像狗、羊等物种。所以根据我们的了解,这些发展使得满族人民的建筑风格日益显著,我们在维持的情况下,通过按照传统工艺进行完善,这对于工人来说其实是一件相当大的工程,像一些问题我们都需要及时进行完善,这么多年来,这些工作看起来很自然,其实对于中国现代来说来研究满族的建筑风格却是相当有帮助的。工人们可以根据自己修缮的地方,对古人的用料进行研究,像一些装饰的风格更是可以近距离进行接触进行研究,学习古人的一些建筑风格的特点,这对我国的园林设计具有重要的影响。吸取古代的一些精华,和现代的建筑风格相互结合,拓展出新的建筑模式。满族建筑从外部到内部,格局装饰都一一显示着自己的独特,但又和汉族建筑的格局装饰相互融合,建筑的艺术风格相互吸取,汲取精华弥补不足,创造更加实用化,更加美的建筑。妈祖的建筑的装饰具有朴素又庄严的风格,对于材料的用法又及其独特,家具不显张扬。

总而言之,满族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的习俗以及一些生活、政治、思想、文化的特点对清朝的建筑风格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所以对于不同的建筑都会产生不一样的满足文化的特点,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种影响也是对建筑的发展。东北地区的文化、地势和气候也是满族人民形成独树一帜的建筑风格的因素。人们根据自己的实际生活的需求,来不断完善自己的居住条件,质朴的生活习惯,生活的追求,这才形成了东北地区的满族人民的建筑风格。

东北地区节水种植模式研究 篇7

长期以来,东北地区农业节水技术的研究重点集中在作物和农田层次[1,2,3,4],并取得了重大进展,但从当前节水农业整体发展现状和趋势来看,要想使农业节水从根本上取得突破,必须重视宏观层次,全面提升农田水分利用率与水分生产效率,进行节水农作制度研究。东北地区是一年一熟农作区,春天风大,农田蒸散剧烈,表层土壤蓄水能力较差,4、5月的春旱普遍存在,6月的“卡脖旱”,7、8月的“伏旱”以及9月的“秋旱”都时有发生。在与自然环境的长期磨合中,东北地区的科研人员与基层农户积累了丰富的节水农作种植经验。为此,对东北地区节水种植模式进行研究,不仅可以快速总结科研人员与基层农户的节水经验,突破我国农业节水发展及传统节水技术推广中的瓶颈,更可为改善农业用水结构、缓解水资源短缺和实现区域水资源高效利用提供有效指导与技术支持。

1 东北地区节水种植模式的研究进展

1.1 降雨资源调节型节水种植模式

调节降雨的时空分布节水模式可提高有限降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使其与作物需水耦合度得以提高,研究基础较好,近年来得到了长足发展。

1.1.1 调节降雨的时间分布节水种植模式

该模式主要以延长雨水有效利用期来提高雨水与作物需水的耦合度,经历了由专门工程设施建设到因地制宜、随地取材的转变。代表模式有:插秧水稻苗期水高效利用种植模式、半干旱集雨补灌旱作区高效种植模式、行间覆膜集雨节水种植模式、水稻大苗晚栽节水栽培模式、旱岗地深耕截雨蓄水模式以及水稻晚育晚插节水栽培模式等。其中水稻大苗晚栽节水栽培模式节水效果最好,可达3 000m3·hm-2以上,其后是水稻晚育晚插节水栽培模式和水稻大苗晚栽节水栽培模式。集雨模式因其在实际生产中有较好的保收效益,受到广大农户的好评。

1.1.2 调节降雨资源的空间分布节水种植模式

该模式通过减少水资源无效运输来提高降水资源利用率,包括干旱半干旱区玉米节水灌溉种植模式、干旱半干旱区绿豆节水灌溉种植模式、干旱半干旱区向日葵节水灌溉种植模式、覆膜大豆膜上节水灌溉模式、水稻节水控制灌溉技术模式、玉米、大豆、甜菜节水抗旱点灌模式以及蔬菜大棚渗水灌溉模式。其中覆膜大豆膜上节水灌溉模式和干旱半干旱区玉米节水灌溉种植模式等节水效果较好,均达到30%以上,而增收效果较好的是水稻节水控制灌溉技术模式,可达568.5元·hm-2。

2.2 作物搭配型节水种植模式

作物搭配型节水种植模式是在研究当地水资源特点的基础上,通过筛选适宜品种与适宜种植方式来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收益明显,并且涉及作物种类逐步广泛化。代表模式主要有番茄套种玉米节水种植模式、西瓜套向日葵节水种植模式、红干椒套玉米节水种植模式、设施青椒复种水稻节水高产栽培技术模式和大棚青椒间种菜豆节水种植模式。其中大棚青椒间种菜豆节水种植模式节水效果较好,而设施青椒复种水稻节水高产栽培技术模式增收效果较好,可达9 000~11 000元·hm-2。

2.3 土壤水库蓄水量型节水种植模式

土壤水库蓄水量型节水种植模式主要通过研究农田土壤水库及变化规律,结合改土蓄水的农业技术,引进高新技术,促进降水入渗,增加土壤水库容量,达到节水的目的。其中的代表模式主要有水稻旱作优化种植模式、甜菜覆膜保墒及节水灌溉种植模式、小麦全生育期地膜覆盖节水高产种植模式、水稻全程地膜覆盖节水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水稻纸膜覆盖节水种植模式、稻田秸秆覆盖还田节水种植模式、覆膜马铃薯节水高效种植模式、稻田深层铺打孔膜节水高效栽培技术模式、蓄水保墒耕作技术模式、水稻节水少耕种植模式、东北黑土带玉米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种植模式、玉米垄作保护性耕作模式、寒地水稻机械覆膜等距穴播节水栽培技术、水稻地膜覆盖旱管节水种植模式、寒地水稻覆膜节水增产种植模式、水浇地免耕节水灌溉模式以及稻免耕旱直播节水栽培模式。该类型节水种植模式节水效果较好,一般能达到50%以上,其中水稻类节水种植模式节水效果甚至可达到80%以上,覆膜马铃薯节水更是可达85%。由此可知,水稻与马铃薯目前的种植模式有较大的节水潜力,应作为节水研究的重点。另外,该种模式可以兼有节水功能与生态保护功能,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2.4 综合型节水种植模式

综合型节水种植模式是在农田生态系统中,从总体上考虑土壤-作物-大气连续系统(SPAC)中的水分和养分等的循环与变化规律,并将有关节水的关键技术措施加以糅合集成,最后形成多种节水途径的种植模式。该类型模式因其广泛的适应性和效果的突出性成为未来节水农作制度发展的重点方向。代表模式有寒区湿地井灌种稻节水增温技术模式、寒区低洼平原苏达盐碱地种稻节水高产栽培模式、寒区水稻节水高产栽培种植模式、稻田高产高效综合节水模式、玉米节水栽培技术模式、寒地水稻三超种植模式、行走式节水灌溉模式、无公害春谷节水栽培模式、豇豆高产节水种植模式、苏达盐渍土种稻“浅晒浅湿”型节水灌溉栽培模式、水稻垄系节水栽培模式、风沙半干旱区大扁杏节水抗旱栽培模式、水稻纸载体线播节水种植模式、水稻直播节水栽培模式、风沙半干旱区大豆节水高产种植模式、干旱地区西瓜节水种植模式、日光温室冬茬西芹节水高产栽培模式以及蔬菜流体播种技术模式、寒地水稻泡田节水技术。其中,寒区湿地井灌种稻节水增温技术模式节水效果最好,可达63.4%,然后是寒地水稻泡田节水技术与稻田高产高效综合节水模式。此类型模式有较好的技术集成性,可全部采用相关技术,也可部分选用,因此可用范围较广。

3 东北地区节水种植模式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因雨定植”型种植模式研究不足

目前东北地区节水种植模式多以调节降雨资源时空配置为主,“因雨定植”型的模式研究较少。降雨资源时空配置的调节需要一定的投入,也未必会取得最好的降雨资源利用效果,“因雨定植”型的模式即根据降雨资源的时空特点合理搭配作物与种植方式,有利于使降雨资源发挥最大效应,变“改造自然”为“适应自然”和“利用自然”。

3.2 大田作物搭配型种植模式研究不足

由于东北地区地域广阔,拥有资源丰富的后备耕地,因此,近年来东北地区单一大田作物规模化生产模式研究较多。但是,由于各种作物的生育期特征与耗水规律千差万别,不同的作物搭配种植具有不同的水资源利用效果,目前这一部分研究稍有欠缺,并多集中于菜、果类经济作物,大田作物搭配型种植模式研究不足。

3.3 模式核心技术新旧掺杂,集成程度低

节水模式是个技术体系问题,涵盖多种单项技术。我国地域广阔,地区间生态环境各异,一项技术不可能是万能型,应根据区域自然及社会经济特点分别研究并筛选适宜的技术及技术标准。东北地区节水种植模式核心技术新旧掺杂,质量良莠不齐,集成程度较低,应从宏观上对相应的技术体系以及发展模式进行详细研究,为相关政策抉择、资金扶持提供科学依据。

3.4 节水种植模式配套成规程的少,理论高度不够

东北地区部分节水种植模式研究还处于总结与初步探索阶段,对节水原理的研究不足,提炼不够,远没有上升到理论高度,试验设计随意性大,还没有达到科学、严谨、成体系的程度。模式技术要点描述粗糙,能达到规程要求的数量很少,且操作随意性较大。

4 东北地区节水种植模式的发展趋势

4.1 重视节水技术尤其是高新节水技术的应用与示范推广

目前,东北区的节水技术可分为3类,即农艺节水高效栽培技术、高效节水灌溉工程技术和农业节水高效管理技术。

4.1.1 农艺节水高效栽培技术

即农业产业结构和生物种群构成调整优化技术、节水型农作物新品种选育与高效栽培技术、抗旱播种和蓄水保墒保护性耕作技术、化控节水技术、水肥联合调控与高效利用技术,丘陵坡地还林(果)还草工程与集雨节灌技术,以及污水开发利用技术等[5]。其中在东北地区较受农民欢迎的有坐水种、苗期补水技术和垄沟垄台种植技术等。坐水播种是一种点浇播种措施,可解决春季抗旱播种问题,投资少,见效快,易掌握。苗期补灌技术即通过田间补水来满足大田作物的苗期需水要求,解决抗旱保苗问题。垄沟垄台种植技术是一项旱田垄作坡耕地的水土保持耕作措施,它是在垄沟内每隔一定的距离修筑一个略低于垄台的横土垱,将垄沟分成浅穴,就地拦蓄自然降雨,延长降雨入渗时间,有明显的保水、保土和保肥作用,从而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净产值[6],此项技术主要是用来解决坡地的水土流失问题。

4.1.2 高效节水灌溉工程技术

即高效输水技术,精细地面灌溉技术,喷灌技术,设施农业微灌技术,以及智能化精准肥水灌溉系统等[7]。目前最适合东北地区的技术是低压管道输水(管灌)、喷灌和微灌。低压管道输水灌溉技术是利用低压管道代替渠道输水的一种灌水方法,可显著减少输水过程中的渗漏、蒸发损失,水的一次性利用率高达90%以上,适合广大平原井灌区;喷灌可同时解决作物的上旱、下旱问题,适应性较强,适用于平原区,也适用于山区,既可用来灌溉又可用于喷洒肥料和农药,可保持土壤结构,省工省时,降低农民劳动程度,一般省水39%~50%,适合东北地区的喷灌形式为半固定式和移动式;微灌是根据作物需水规律,将水和作物生长所需的养分以较小的流量均匀、准确地直接输送到作物根部附近的土壤表面或土层[8],其特点是灌水流量小,一次灌水时间长,灌水周期短,能够准确控制灌水量等。微灌是目前各种灌水方法中用水最省、灌水有效利用率最高的一种灌水方式,适合于蔬菜、花卉和果树等经济作物的灌溉。

4.1.3 农业高效节水管理技术

即水管理组织结构的调整,建立用水者协会和由用水户参与管理的组织体系,建立并运行灌溉用水动态监测与预报系统,加强基于信息技术的区域农业水资源优化配置系统建设等[9]。

4.2 重视节水农业分区的重要作用,尤其重视特殊区域的模式研究

目前,根据东北地区节水战略,结合自然资源、社会经济条件及其未来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用水需求,按照地域分异规律,可将东北地区分为三大节水区,包括三江松嫩和辽河中下游平原区、东部低山丘陵区和西部风沙干旱区[5]。节水种植模式研究将会越来越重视分区的指导作用,根据各区特点,通过区域农业节水技术规范化与节水农业模式的建立和优化,解决不同类型区的具体问题,形成综合配套的节水农业技术模式体系,促进节水技术的普及应用和规模效益的形成。目前,东北地区关于自然条件特殊区域节水种植模式的研究越来越多,包括寒地种植和盐渍土区种植等多种类型,未来这方面的研究将更加深入与广泛。

4.3 重视经济作物的节水种植模式

不可否认,普通农户节水意识并不强烈,普遍认为“节水是政府的事情”,较高的经济收益才是他们更关心的事情。因此,必须将经济效益高的节水种植模式作为主要的筛选和研究对象,才能获得农民的欢迎,取得好的生产指导效果。由此,经济收益较高的经济作物节水种植将成为节水种植模式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

4.4 普遍重视与大力推广资源协调、环境友好型节水种植模式

目前,由于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环境压力越来越大,各级政府越来越强调以经济、生态效益为中心,坚持用地、养地,产量、质量相结合,实现可持续发展,在此形势下,资源协调、环境友好型的节水种植模式将大行其道。目前,东北地区此类型模式主要是保护性耕作相关种植模式,其也将持续成为东北地区节水种植模式研究的热点之一。

摘要:水安全是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之一,并在东北地区受到极大的重视,现针对东北地区气候特点,综述了该区节水种植模式的研究进展,总结了降雨资源调节型、作物搭配型、土壤水库蓄水量型与综合型节水种植模式的发展特点,并对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做了分析,包括“因雨定植”型种植模式研究不足、大田作物搭配型种植模式研究不足、模式核心技术集成程度低及节水种植模式理论提炼不够等。从节水技术使用、节水农业分区的指导、农户筛选标准与生态效应四方面评述了东北区节水种植模式的发展趋势。

东北地区家具设计漫谈 篇8

1 适合于东北地区的地理气候

“东北”是以华北地区的燕山山脉为地标参照并相对于中原来说的方位名词。在山脉的东部、北部地区统称为“东北”,包括今天的黑龙江、吉林、辽宁和内蒙古的东部地区等。东北是我国纬度位置最高的区域,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东北地区气候的基本特征是:具有寒冷而漫长的冬季,暖湿而短促的夏季。东北地区北临北半球冬季的寒极———东西伯利亚,冬季强大的冷空气南下,盛行寒冷干燥的西北风,使之成为同纬度各地中最寒冷的地区。在寒冷的东北地区,防寒便成了生活中的重大事情之一,在家具方面也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其中之一即火炕,它是用土坯或砖石砌成的一种床,底下有洞,可以生火取暖。在东北地区出现的火炕形式主要有:弯子炕、一面炕、对面炕、拐把炕、满铺炕等,见图1,图2。无论哪种形式都是在处理火炕(实体)和室内活动区域(虚体)所占室内空间大小的矛盾。处理矛盾的原则是以保证室内取暖效果为首要前提,这样便是形式服从于生活所需的功能。在炕面的材料选择也是以热量散失相对慢的砖、石、土为主,这样在保温方面尽可能做到了完美。

另外,为了美化和功能的需要在炕边铺设的炕沿,一般选择木材。有的炕为了增加私密性,在炕上设置隔扇,也称吊档,俗称“箅子”,见图3,图4。一般在炕的中间垂直的位置,有的与地上的隔扇连为一体,形成一堵墙,更加增强卧室空间的私密性。隔扇上部装有类似窗棂的木作装饰,下部镶嵌木板,上边雕一些祥禽瑞兽、花草植物、人物场景、几何纹样等。当然隔扇是活动的,有的可以吊起、放下,有的可以开启、关闭,方便人们的起居。隔扇平衡了人口数量和房屋使用私密性之间的矛盾,随着社会的发展,隔扇已经慢慢退出历史的舞台,增加了室内的通透效果。

东北地区的窗户在形体上和窗户纸的裱糊方式上也反映出当地民众在应对寒冷气候的聪明才智。在屋阳面的窗户形体开的比较宽大,而在阴面则开的比较小,甚至不开窗户。这样在寒冷的冬季则可以增大进光量,便于太阳热量的吸收,防止室温的过度流失,利于室温的保持。而在酷热的夏季则利于通风换气。窗户纸的裱糊方式———窗户纸糊在外,也是冬天适应寒冷气候的一种表现。这种裱糊方式,不存雪、保暖性强;免去了窗棂在窗户纸上形成的阴影,增大了窗户的进光面积。再者冬天有强风吹来时有窗棂做龙骨支撑着窗户纸,增强了窗户纸的耐用性。这些都体现了生活在黑土地上的人们在适应冬季寒冷气候的超凡智慧。

当然随着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基本上不糊窗户纸了,而是镶上玻璃。这样窗户就显得更加美观漂亮,室内更加明亮。

2 家具造型突显山林原始风貌

东北地区自然资源丰富,地广人稀,为了生存人们在相互交往、改造自然的同时形成了一定的与之相关联的性格特征。如:直截了当、重情重义、粗犷豪放、勇猛彪悍等。这些性格特征在家具造型上体现出一定的山林原始风貌。较为有代表性的是生活在长白山林区的人们,屋里很多木质器具都是用圆木直接砍削而成的。桌椅板凳是用厚墩墩的树干或树墩砍削出大体轮廓,有一些把树墩巧妙的雕挖成双层桌、落地椅的模样。还有用整根圆木砍挖而成的巨大水桶或澡盆。有的家具就用木段、木片加铁质材料固定连接,见图5,图6,表现出贴近自然的山林原始风貌。

3 家具用色、图案反映民众信仰习俗

色彩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有了色彩我们的生活才显得缤纷多彩。人们对色彩的好恶是有民族性和地域性的,在东北地区生活的各民族有自己的民族色彩喜好。生活在该地区的民众对白色都有一种莫名的情有独钟,究其原因有天寒地冻、白雪皑皑的自然原因,有民俗、宗教信仰的历史文化原因。比较突出的有跨境而来的朝鲜族,它在文化历史上具有“崇尚山水”和“鹤崇拜”的民族现象,朝鲜族自古喜爱白色,俗称“白衣民族”,绘画、舞蹈、服饰、家具彩绘等都体现出素、白、雅、和的特点。在色彩装饰上没有大面积使用鲜艳的色彩,而多以材料原色或清淡的色调为主,器具上的装饰花纹也多为黑白色,只有在矮柜上有时候可以看到亮丽的金属色。仙鹤除了能体现出色彩崇拜,还能体现出朝鲜族在图案上的鹤崇拜现象,在朝鲜族炕柜白铜饰件上镌刻的画中,表现仙鹤图案的最多。在《论朝鲜族宗教信仰与炕柜文化》中指出在集安的崔明顺他祖上有90年前的一对炕柜。炕柜下端的中心位置的饰件是相互对应的两只仙鹤,展翅飞翔,回首眺望,造型生动,流畅自然,栩栩如生。

4 本土材料使用的广泛性

何为材料,《迈尔新百科全书》的定义是:“自原料中取得的,为生产半成品、工件、部件和成品的初始物料,如金属、石块、皮革、塑料、纸、天然纤维和化学纤维等。”

东北地区自然资源丰富,但在家具制作方面还是以木材及其衍生产品为主,众所周知,东北有全国两大家具原材料基地,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系,木材资源丰富,质地优良。家具制作用材主要有红松、水曲柳、柞木、桦木和楸木等实木材料;另外,还有刨花板、中密度纤维板、细木工板、胶合板、塑料、金属材料等近现代材料。经过实地调研发现东北特色家具———火炕,其制作材料就更能体现出材料使用的本土性和广泛性。主要材料除木材外,还有泥土、石材、草、苇、秸秆等。另外,东北地区家具还有一种用特殊材料桦树皮制作的家具,见图7,图8。这种材料的使用更加体现了东北地区人们在用材方面的广泛性和超人智慧。

5 装饰方法多样

家具的装饰手法很多,主要分为艺术性装饰、五金装饰和其他装饰三种。其中艺术性装饰包括雕刻、百宝嵌、髹饰、绘画等装饰手法;五金装饰主要以铜饰为主;其他装饰则是用大理石、织物等饰物来装饰。

针对于雕刻来说,东北地区除常见的雕刻手法外,还有一种在特殊材料———桦树皮家具上使用的阴刻手法。它以鄂伦春族为代表,同时其他兄弟民族也经常使用。阴刻装饰手法,包括点刺和压花,见图7。点刺是用动物腿骨制作的骨针在家用器具上刺成凹槽形连续型纹样。所谓压花,即直接用骨器打压成凹形花纹。阴刻纹样的部位,多在家具身腰以上也有通体装饰的。纹样一般为多层次的2方连续几何形和少量的植物纹样单独或组合运用。几何形有:直线纹、水波纹、三角形纹、圆圈纹等;植物纹样有:树叶纹、树形纹、几变形花朵纹等。

在家具“盖”的这一部分,常作重点装饰,主要为圆形、方形、长方形、椭圆形的适合纹样。在点刺与压花图案上,最后有些可以再加彩绘,见图8。彩以朱红、大红、绿、蓝和黑色为多。彩绘后,在桦皮固有的浅土黄色上,可产生既有对比,又很调和,既立体感强,又十分明快,既粗犷奔放,又十分华丽的装饰艺术效果。

6 外来血统风格迥异

东北地区幅员辽阔,资源丰富。尤其是在近代这块富饶的土地成了世界各国资本家、投机商、冒险家以及穷苦人抱着各种动机闯入的乐园。这些不速之客到来之后,除给这片宁静的土地带来了异域文化之外,更多的是还带来了血腥与杀戮。在这之余的生活方面,也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留下了抗争与交流的印记。在家具方面有和式风格、欧美风格等,这些风格,刚开始是独立的存在,自顾自的发展,后来在民众的借鉴吸收下才慢慢中国化。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东北地区之前没有的家具种类,如:沙发、片床、大、小衣柜等带有异域风情的家具样式,丰富了东北地区的家具艺术宝库。

7 结语

东北地区的家具像东北人一样,有一种极强的不排外的、豁达的容纳性品格。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在这种内质的作用下东北地区的家具在兼收并蓄的同时向前发展着。同时在地理气候环境和独特的风俗文化影响下,塑成了带有一定区域性和民族性特征相关联的独有的家具特征,对这些特征的把握有利于我们更好的服务于今天的家具设计,找到走出家具设计同质化等瓶颈的道路。

摘要:通过对东北地区的家具进行分析研究,针对其家具具有的地域性和民族性的特征,分别从自然因素、家具造型、材料使用、装饰手法、信仰习俗等方面进行了介绍,丰富了东北地区的家具艺术宝库,有利于家具设计更好地体现区域性和民族性特征。

关键词:家具,特征,东北地区,设计

参考文献

[1]韩聪.气候影响下的东北满族民居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07.

[2]黄锡惠,王岸英.满族火炕考辨[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2(4):87-89.

[3]张驭寰.吉林民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

[4]周立军,陈伯超,张成龙,等.东北民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5]马平安.近代东北移民研究[M].济南:齐鲁书社,2009.

[6]李宗山.中国家具史图说[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1.

[7]佟德富,金京振.论朝鲜族宗教信仰与炕柜文化[J].黑龙江民族丛刊,1993(1):91-95.

东北地区民营种业巡礼(连载三) 篇9

乙未仲秋, 应邀参加内蒙古丰垦种业举办的“第七届草原玉米节”。这个新颖别致的“草原玉米节”, 让农民和经销商从四面八方聚集到内蒙古科尔沁草原上来。

从乌兰浩特驱车向西南行驶, 柏油路逶迤地穿过起伏丘陵和碧绿草原向前延伸, 万里晴空, 天高云淡。突然间, 一望无际的玉米地映入眼帘, 这就是丰垦种业设在布敦化农场的玉米品种展示基地。

锣鼓敲起来, 礼炮响起来, 乌兰牧骑舞起来。“第七届草原玉米节”最重要的节目之一是丰垦种业2015年新审定品种丰垦139的展示和推广。既是董事长也是育种家的徐万陶早在田间迎接, 他高兴地介绍:“这个品种具有熟期早、丰产性好、粮食商品性好、茎秆坚韧、根系发达、耐密植、抗倒伏等特点。我们设置了每667 m2种植4 000株、4 500株和5 000株3种标准示范田, 5月12日播种, 9月16日收获, 产量分别为859.0 kg/667 m2、846.3 kg/667 m2、865.9 kg/667 m2。我们还在周边省区设置了80多个供作参观交流的展示田, 面积近67 hm2。”

徐万陶介绍说, 乌兰浩特位于我国偏北地区、松嫩平原东北玉米带的最西缘, 习惯称之为“东北玉米亚带”。这个狭长地带南北生态条件差异较大, 形成了玉米品种的多样性, 玉米育种在熟期上有很大的选择余地。也就是说, 在这里既可以培育生育期较长的中熟玉米品种, 也可以培育其他地区无法培育的早熟、极早熟玉米品种。

徐万陶认为, 全国从事早熟玉米育种的单位不多, 育种家多把眼光盯在玉米种植集中的黄淮海、松辽、松嫩平原等中熟或中晚熟高产育种上, 忽略了早熟玉米育种。这是因为:一是面积较小, 地区分散;二是制种产量偏低, 成本抬高;三是种质资源相对缺乏, 成功概率较小。从全国来说, 全国早熟玉米产区有400万hm2, 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的第四、五积温带, 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四盟北部, 河北省和山西省的北部以及新疆的北疆地区。“我们利用本区特殊的自然生态条件, 制定‘你有的我不再去做, 你没有的我一定要有’的育种战略, 扬长避短, 发挥优势。因此, 我们培育的品种在早熟玉米区有很强的市场竞争优势。”

我们参观丰垦种业玉米展示田, 考察徐万陶培育的早熟品种、国家级和省级区试的品种、东北地区大面积种植的玉米品种, 还有近万个新材料和新组合。当看到在黑龙江第四积温带种植有一定面积的德美亚1号、德美亚2号时, 徐万陶介绍说, 这两个“洋品种”表现不错, 但生长后期常发生病害, 丰垦种业培育的新组合要与“洋”品种比高下。在不同熟期品种或组合展示田中, 从早熟到极早熟的玉米组合, 植株渐矮、叶片变窄、密度增加, 金黄色的果穗展颜迎接参观, 让人啧啧称赞。

育种家要有超前的理念、前瞻的思路, 才能选育出与时俱进、与众有别的优良自交系, 才能培育出差异化的优良新品种。注意外企品种动态, 以敏捷的思维洞察市场;以满足农民需要为具体目标, 用逆向的思维分析市场;顺应政府导向与农业发展需要, 以前瞻的思维预测市场。经过十多个年头的努力, 徐万陶先后培育出的“兴垦系列”和“丰垦系列”共17个品种通过审定, 其中兴垦3号、兴垦10号通过国家级审定。徐万陶介绍, 高产优质杂交种兴垦3号, 其丰产性、熟期、品质、适应性、综合抗性都比较好, 在高肥水条件下产量能达到800 kg/667 m2;极早熟品种丰垦10号、丰垦008, 适宜在黑龙江第二、三积温带种植。徐万陶谈起他培育的玉米品种如数家珍, 话语里洋溢着对事业的痴迷和深情。

俗话说, 能力比知识更重要, 方向比干劲更重要。事业的成功让年逾古稀的徐万陶心情激动、干劲十足, “品种改良永无止境。我这大半辈子的追求就是培育品种。为了让农民多增收、快致富, 我愿意为玉米育种事业再干上20年!”

1947年东北地区鼠疫流行概述 篇10

在东北地区近现代历史上,鼠疫一直扮演着“超级杀手”的角色。其中1947年5月底,东北民主政权刚刚建立不久发生的鼠疫是比较大规模的一次。最早发现鼠疫的是鲁北(今内蒙古扎鲁特旗)三区五道井子村。起初,人们发现大街上、院子里到处都是死鼠,但并未注意。不久鼠疫即蔓延到人类,到6月中旬已有10人死亡。7月中旬以后鼠疫开始蔓延扩散,从鲁北传至通辽、开鲁、中旗、奈曼、阜新、彰武、双辽及长岭;从乾安传至大赉及开通;从乌兰浩特市传至洮安、洮北、洮南、突泉及哈尔滨;从新慧传至乌丹、赤峰及建平,波及28个市县旗,93个区,633个村屯,并传播至当时东北地区首府哈尔滨市,被感染的患者达3万余人,死亡至2万余人。若以当时东北地区人口4200万来计算,病患率为万分之7.2,死亡率为被感染者的76.4%。

首先,鼠疫疫情最为严重的是通辽县。该县地处大虎山郑家屯铁路交通要道,担负着供给热辽战区军需物资的转运任务。在战事异常繁忙的时候,却在城区180个村、屯发生了人间鼠疫,死亡达11777人,其中城区死亡4300人,死绝88户,平均每8人死亡1人,最严重的时候每天死亡达一百五、六十人。通辽东部农村大林、钱家店、大德泉区孔家窝铺等地也比较严重。大林村在7月初的几天内就死亡100余人;钱家店在7月份内就有鼠疫患者681人,死亡569人;大德泉区孔家窝铺在8月份内发生鼠疫患者134人,死亡79人。整个通辽地区的死亡人数,占1947年东北地区鼠疫总发病人数的50.59%。据当时东北防疫委员会编写的广播稿记载:“据报载已经死了的就是一两万人。有一个时期闹得最凶的地方,是通辽北关,一天就死了一百多人,还有个别小屯子人都死光了。这是多么凄惨的景况。”

其次是乾安县、洮安县、新惠县、扶余县、双辽县、开鲁县等,发病和死亡的情况也很严重。其中,乾安县死亡1714人,为全县总人口的4%;洮安县肺鼠疫流行严重时,死亡率高达病患者的90%;新惠县在8月到10月的三个月中死亡3875人;扶余县到1947年9月下旬,亦死亡数百人。双辽县5个自然屯发生鼠疫病人139人,死亡114人,其中后卧虎屯发病37人,死亡34人。开鲁县城从1947年6月到8月三个月的时间达90%。东北地区我人民解放军西满驻地也有个别连队发生鼠疫流行,且有个别地方由跳蚤传染的腺鼠疫而发展为由空气传染的肺鼠疫,疫情比较严重。

东北地区的鼠疫流行,造成了惨重的人员伤亡和巨大的经济损失。据统计,因鼠疫而死亡的人数,大大地超过了全年解放战争的伤亡总数。其经济损失,估计约达100亿元(东北地区旧币)。这里,若究其成因,则既有自然因素的存在,又有社会因素的影响。

首先,从医学地理环境而言,东北地区恰处于松辽平原达乌尔黄鼠疫源地,其范围约在14万平方公里以上,东起第一松花江下游流域,北至嫩江南岸,西至大兴安岭南麓及阴山山地,南至努力鲁尔虎山前。该疫源地的主要疫源是达乌尔黄鼠,主要传播媒介是方形黄鼠蚤,鼠疫菌是通辽生物型。根据1947-1951年几年间的调查研究,该疫源地一带鼠类达13种之多,其中与鼠疫传播最密切者有三种,即黄鼠、大家鼠和鼷鼠。这几种鼠类一般都是在适宜的气温与湿度下潜伏和活动,先有鼠类鼠疫流行,后借着跳蚤,感染人类,造成东北地区的鼠疫经常5月开始,6、7月逐渐发展,8月疫情转趋严重,9月达最高峰,10月下降,至11月终息的流行规律。

其次,东北地区人民的经济生活和环境卫生状况极差。东北地区由于被日本侵略者蹂躏14年之久,人民生活贫困,社会环境恶劣,鼠疫疫源动物、媒介昆虫大量孳生。其中,在农村,东北疫区农村概系土筑房屋,极少有砖房,一般墙基炕灶都以土坯筑成,易被鼠类盗洞、潜伏。一个院套,数家居住。仓房拥挤,马棚、猪圈、鸡窝与住屋接近,粮食储备防鼠甚差,鼠洞密布与院里和屋内。这种状况造成了人民群众长期不讲卫生的习惯。在城市,1950年下半年东北人民政府卫生部曾组织人力对部分城市街区卫生状况进行了调查。其中以哈尔滨市生活比较富裕的菜田区为例,可以说该区卫生条件极差。其住屋9%以下为大房,院内狭窄,草垛、马棚、猪圈、粪堆多集中在院内,院内垃圾不常打扫,个别的还有将家畜和家禽放在屋内,和人住在一起,室内鼠洞众多,室外泥泞不堪,饮水用井没有井盖,夏季苍蝇尤多。东北城乡当初多年的鼠疫流行应与这种恶劣的环境卫生状况大有直接或间接的关联。

再次,东北城乡居民谶纬迷信现象严重。东北地区在防疫初始阶段,各地普遍有迷信落后的思想存在,许多愚昧的村民认为鼠疫是“瘟神下界”,是无法挽救的灾难,因而烧香拜佛、跳神驱鬼,于是一些二流子、跳大神的骗子趁机卖符、摆法坛等大发洋财。东北防疫领导人员也曾有因顺从群众落后的要求,允许他们“唱戏退瘟神”,而结果由于群众的集会,使鼠疫迅速传染,造成了更大的灾难。比较典型的是1947年通辽县大林区一棵树屯初发鼠疫时,村民心中发慌,决定演三天皮影戏送瘟神。结果瘟神没有送走,反而为鼠疫的传播制造了机会,头一天几百人挤着看戏,第二天就有上百人患病,第三天就病死70多人。所以,东北地区党和政府的卫生防疫工作还面临着必须与广大民众的陈旧观念作坚决斗争的形势。

1947年东北鼠疫大流行引起了东北地区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为了消除鼠疫的威胁,东北人民政府在“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健康”的口号下,积极开展防治工作,终于遏制住了鼠疫的发病与流行,并为以后的彻底消灭鼠疫培训了干部,积累了经验。其具体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建立权威防疫领导机构,由东北行政委员会直接领导的防疫委员会,其下省市县(旗)都建立了相应的防疫委员会,并建立一支强有力的专业防疫队伍。1947年7月15日正当西满一带鼠疫疫情日趋严重之际,东北民主联军总卫生部发出了疫情通报,8月28日东北行政委员会召开了军地防疫会议,次日向各省政府发出了防止鼠疫令,进一步明确了扑灭疫情的方法。9月28日东北行政委员会决议成立防疫委员会,随后疫区各县均先后成立防疫委员会,但组织多不健全,地方缺乏力量,乃由东北防疫委员会动员组织5批防疫队及其他6个地方队,包括政委会防疫队、哈尔滨市防疫队、卫生干校防疫队、哈尔滨防疫队、松江军区医校队、西满军区医校队、辽吉军区医校队、军区防疫队、政委会医师队、中国医大防疫队、哈尔滨护士队等,从1947年8月5日到12月初主要在乾安、开通、洮北、通辽、开鲁、扶余、大赉等地开展工作,参加人数699人。这支队伍在当时对控制东北鼠疫流行,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2. 开展广泛的卫生防疫宣传。

面对群众对鼠疫等传染病的恐惧和缺乏防控知识,各地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宣传和教育活动,给群众介绍鼠疫疫情的概况、鼠疫的传播渠道、怎样预防鼠疫等,号召人民群众要用前方消灭敌人的勇气在后方努力消灭鼠疫。各种报纸和出版单位也积极配合宣传。1947年10月15日《健康》报发表了《把防疫当成当前的战斗任务》的宣传文章。东北防疫委员会还编写了《防疫宣传大纲》、《可怕的鼠疫》、《防疫工作手册》、《鼠疫宣传漫画》等。各地还印制了防疫快报、防疫导报、工农通讯、宣传小报等,发到基层单位。这些宣传大纲、报纸和小册子等帮助基层干部和人民群众了解疫情,破除迷信,树立科学的防疫方法,战胜鼠疫等传染病。考虑到东北农村文化比较落后,文盲较多的现实,黑龙江省用唱大鼓,热河省用拉洋片、唱蹦蹦戏、驴皮影和幻灯等民间文娱活动,穿插各地现实防疫内容(如好坏典型介绍,尤其是真人真事),所获效果显著。

3. 实施比较科学的防疫举措。

1947年前伪满和日寇在鼠疫流行时的无效应对,大都导致了东北人口的大量感染以及疫病患者的高死亡率。1947年以后东北地区党和政府积极地防疫灭疫,抢救生命,实施了一系列有效的防疫措施。其主要内容之一是实施鼠疫预防注射,分为两个重点:鼠疫区及有保菌鼠地区注射鼠疫生菌,临近疫区及交通要道地区注射鼠疫死菌疫苗。疫区注射从4月开始5月完成,一般地区从5月开始6月完成。据1947年13个县的不完全统计,注射疫苗的人数达1112023人,注射率达50.75%。这对预防鼠疫的发生和蔓延作用极为明显。二是建立疫情报告制度,规定当发生鼠疫患者、疑似患者或保菌鼠时,患者家属、邻人或闾组长,须于3小时以内报告给村屯卫生员;街、村须在4小时以内报告至区;区得到疫情后,应立即在24小时内向市、县、旗报告;市、县、旗得到疫情后,须在48小时内立即向省报告;省、直辖市得到疫情后,须立即以电报或电话报告行政区卫生部防疫处等等。由于这一制度的建立及群众对鼠疫认识的提高,东北人民隐瞒不报告的情况已大大减少。三是实行严密的疫区隔离和封锁。1947年在处理人间鼠疫流行的过程中,东北卫生部所属鼠疫防治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在疫区处理上的重要守则是:防疫人员接到疫情报告后,2小时内必须出发,到达现场;迅速建立小隔离圈(以发生患者之庭院为单位)、大隔离圈(农村以屯为单位,城镇以组或街为单位)、封锁圈(由各疫屯为中心,在5公里半径内之地区),分别严格隔离患者或封锁疫区9天、12天、18天;防疫人员到达疫区后一般三天内完成各项群众性预防工作,而后挖好防鼠沟,进行预防注射的工作,并及时将初发疫屯之感染情况上报上级卫生防疫机构。

4. 开展大规模的捕鼠、灭蚤、挖防鼠沟等防疫卫生运动。

1947年鼠疫发生后,东北人民政府发动群众,家家户户动员起来开展清洁防疫卫生运动,清除垃圾污物,晾晒被褥和炕席。对炕面和室内地面,广大群众撒布热灰或以碎草铺地燃火烧燎消毒灭蚤;刷抹墙壁裂缝,消除蚤类孳生栖息场所;挪开靠墙的箱柜并垫高,以暴露鼠洞并予以堵塞。广大群众摸索出来的“烧、燎、抹、垫”的土法,对消毒灭蚤很有成效,被广为运用。为了消灭各类鼠疫传播媒介,东北人民1947年间共捕鼠2万余只。为鼓励群众捕鼠灭鼠的热情,1947年9月19日,辽吉省委决定把9月21日-25日为定为全省灭鼠运动周,各机关部队灭鼠应严格登记,每只奖励百元;群众捕鼠也要严格登记,各地可酌情予以奖励。为了防止野鼠进村和野鼠、家鼠交窜,东北人民政府在重疫区发动群众在村外或隔离圈周围、防疫工作队宿舍附近大挖防鼠沟,堵鼠洞和以毒饵毒杀家鼠等等,基本达到了防鼠的应有作用。

上一篇:膝关节置换护理下一篇:管理会计改革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