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物流

2024-07-04

苏州物流(精选十篇)

苏州物流 篇1

苏州地区物流产业现状及人才需求

苏州发展现代物流业的区位优势和载体优势十分明显。苏州地处经济快速发展的长三角中心地带,境内有长江、运河,尤其是高速公路十分发达,形成了“一纵二横、一环两射”的高速公路网络,有了参与长三角区域物流合作的基础条件;有苏州港三大港区,以及各类物流园区和保税物流中心,作为江苏省规划明确的物流枢纽城市,苏州完全有条件建设成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的物流中心。“十一五”规划期间,苏州将建成以苏州白洋湾物流园区为代表的综合型物流园区4个,以满足苏州火车站西站“苏深港”集装箱班列和三港区货物运输需求;以苏州工业园区保税物流园区为代表的国际货运枢纽型物流园区5个,它们与港口、陆路口岸相结合,以集装箱运输为主,并设有海关通关通道的大型中转枢纽;以迅尔达物流园区为代表的物流配送中心12个,使“五市一区”都有物流配送中心,形成市和县(市)两级不同层面的物流节点系统,从而在全市上下形成功能完善和高效低耗的绿色物流体系。

近年来,苏州积极呼应上海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建设,主动学习上海、接轨上海、服务上海,紧紧围绕建设长江三角洲区域物流中心的目标,依托开发区、港区和道口枢纽三大重点地区,加大现代物流园区和物流节点建设力度,促进了现代物流业健康快速发展。苏州各级政府的“一站式”服务体系,打造了具有生态和生活,产业发展,人文和社会,法制及城市综合环境的五大优势,将使苏州物流业的发展前景更加广阔,在长三角合作中也将发挥更重要的作用;随着苏州经济结构加快调整,以电子信息为主导的新兴高科技产业迅速发展,特别是IT集群、产业集聚,为苏州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创造了巨大商机。

随着苏州产业结构的调整,物流货物品种将发生变化,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对现代物流服务的需求将十分强烈。在苏州物流企业不断涌现并快速发展的同时,多样化的物流服务形式也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一方面是围绕货运代理、商业配送、多式联运、社会化储运服务、流通加工等物流职能和环节的专业化物流服务发展比较迅速。依托开发区、货运市场形态、以大型批发市场为基地的各具特色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正在形成。以货运代理为例,目前苏州货运代理企业有400多家,整体发展比较规范,典型的货运代理企业,如中外运苏州分公司,能够提供包括报关、商检、运输合同管理等专业化的物流服务;由于新劳动法的出台,一些外企出现了将仓储完全外包的新模式,更加扩大了物流企业对物流人才的专门化专业化的要求。另一方面是正在起步的系统化物流服务或全程物流服务,即由物流企业为生产、流通企业提供从物流方案设计到全程物流的组织与实施的物流服务。2008年6月,园区脉慧特科技有限公司与上海贤坤国际物流有限公司就打造物流咨询外包平台的战略合作进行签约,以信息咨询服务和电子商务为基础的第四方物流企业也崭露头角,这种模式的出现将会有效地保证企业供应链的持续高效运作,在整体上实现企业物流成本的最优化。这就使得苏州物流产业的发展需要专门化、专业化、高素质的物流人才。

细化物流人才培养

苏州具有良好的物流资源,这对于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非常重要,本地的物流资源给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实践平台,只要我们合理利用,完全可以解决目前学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企业管理人员和一线工作人员在平时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工作实例,一方面学校可以和企业合作将这些案例转化成教学中使用的案例集,用于苏州地区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真实的案例能够使学生提前了解企业的现状和背景,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可以聘请工作经验丰富的企业人员到学校授课,或者安排任课老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使教师熟悉企业业务流程,增强任课教师的实践经验,使教学效果更加良好。通过我们的调研,像苏州物流中心这样大的物流企业也很乐于服务于物流职业教育。

由于教育平时忽略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学生只掌握与实际工作脱节的知识,参加工作后一些知识已经落后,学生对某个确定岗位的实践操作不了解、不掌握、不熟练,缺少创新。学校可以和一些企业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利用企业这个大课堂进行实践教学,明确各个物流岗位的具体需求。可以借鉴德国的“双元制”教育模式,采用校企结合的方式,安排在校学生去企业顶岗实习,学校根据企业岗位需求采用“订单式”培养模式,按照企业岗位的能力和素质要求,为企业各个不同岗位培养专门的物流人才。

现代物流业需要“宽口径、厚基础、综合性、应用性”的复合型人才。经过一年的调研,我们问的最多的就是企业需要什么样的学生,希望学生能具备哪些知识和能力。物流企业对学生的外语和计算机等基础办公能力非常重视,一些企业用人已经跨越到了服务外包行业的用人理念。对某个业务流程的掌握,只靠教室是满足不了的,只有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才能掌握,这就必须要结合具体企业,在具体的企业中熟悉掌握相关流程。对于高职物流专业而言,职业定位对应的不再是单一的职业层次,而是一个职位层次带,重在培养应用型高技能物流人才,如仓库管理员、配送员、叉车工、报关员、货代员、质检员等。因此,物流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宽带”型的,以职业模拟化的方式培养职位层次化的物流人才。

苏州物流发展情况 篇2

副标题:

作者:未知 来源:2006-4-5 物流世界网 人气:

2078 时间:2006-5-20 15:20:49 进入论坛

深入了解我市物流业发展情况,结合实际研究制定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提高物流产业的整体水平,营造更好的投资环境,进一步增强我市经济的综合竞争力,我们开展了现代物流业调研。

一、我市物流业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市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综合经济实力在全国大中城市中跃居前列。伴随着经济总量的迅速扩大,产业结构的调整,跨国公司的纷纷进入,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已成为我市社会经济生活中日益增长的迫切要求和必然选择。目前我市物流业发展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有较大的物流需求规模。根据资料测算,2000年我市物流业增加值约为243亿元,占GDP比重15.8%。我市的物流需求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经济总量较大。2000年全市GDP为1540.7亿元,全年货运量完成7815.5万吨,虽然近几年货运总量和货物周转量有所下降,但货值不断攀升,货主对货物流转的时效、安全等要求越来越高。二是外向型经济发展迅猛。外向度高,而且两头在外,去年全市进出口总额200.7亿美元。三是货物水陆转换面广量大。我市沿江三个港口每年3000多万吨的货物吞吐量,80%以上为来自或流向上海、浙江、山东、苏北等地以及长江中上游地区的中转货物,物流辐射范围不断扩大。四是各类商品交易市场比较发达。2000年末全市共有商品市场878个,成交额达798亿元,仅常熟招商城和东方丝绸市场两个大型交易市场的年交易额就达250亿元以上。

2、有比较完备的物流基础设施条件。全市基本形成了城郊成环、县乡成网、连江带湖、水陆并进的立体型、开放式大交通框架,沪宁、苏嘉杭、沿江、环城等高速公路已经或正在建设,青平南高速及苏通大桥将陆续开工。市域公路网初步实现“市县一级,县乡二级,村村通达”的目标。航运方面,已经形成了一个以苏州市区为中心,江湖相通、干支相连,以长江港口为门户、大运河、申张线为主轴、五级航道网为主体,内河中心港口为集散地的水运网络体系。

全市仓储资源丰富,仅物资系统的仓库面积就达12万平方米,仓库占地面积高达110万平方米。

张家港、常熟、太仓三个国家一类开放口岸港口,现有万吨级码头29个,最大的为5万吨级,各类吊车、叉车、卸船机、牵引车等通用和专用装卸机械650余台,堆场77万平方米,各类公共仓库10万平方米,其中保税仓库4万平方米。

铁路苏州西站是沪宁铁路干线上的货运一等站,拥有15条装卸作业线,9条专用线,9个露天货区和8000平方米仓库以及各类装运机械100余台。为适应现代物流需求,年内还将完成铁路货物实时跟踪系统。

航空通过快速公路,凭借上海虹桥、浦东机场,为我市航空运输提供了便捷条件。

作为现代物流的重要基础设施之一的信息通信方面,我市在国内处于比较先进的地位,全市电话交换机总容量275.5万门,电话普及率73.16部/百人,全市光纤长度118万芯公里,环路总带宽400G,出口通道带宽达到2.5G,计算机互联网用户36.25万户,“十五”期间将达到135万户。

3、具备一定的物流服务功能。公路货运在我市的物流中起着重要作用,截止2000年底,全市从事公路货运的持证运输业户共有13518户,其中13072户是个体户;全市拥有营运性货车40084辆,总吨位110191吨,平均单车吨位2.7吨,平均每户拥有车辆3辆。

集装箱车在现代物流中占有重要地位,全市现有集装箱车332辆,吨位4218吨,平均单车吨位12.7吨,集卡车占运输车辆总数的7.8%。在全部39368辆普通营运货车中,2吨以下小型车占53.2%,2-5吨的中型车占20.5%,5吨以上大型车占26.3%,8吨以上重型车占4.3%。

全市现有经批准的国际货代企业40家,外地国际货代企业在我市设办事处的有50多家,国内货代企业有607家。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上半年出口代理84.3万吨,进口代理182.5万吨。

全市现有多式联运企业28家,共56个联运站点,2000年货物联运量285.8万吨,集装箱联运(含铁路)1.1万多箱。

目前全市有仓储企业358家。冠以物流名称的企业57家,其中,注册资金500万元以上的物流企业4家。

港口的集疏运功能不断增强,到发港的外贸货物已遍及全球122个港口。今年的吞吐量预计可达3500万吨,仅次于南京,居省内第2位。张家港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木材进口港。以集装箱为主的远洋物流发展较快,去年集装箱吞吐量近20万标箱,港口物流正在逐步形成和提升。铁路白洋湾货运站年到发货运量330多万吨,在沪宁线位居2-3位。

连锁企业的物流配送功能得到加强,华润、美佳、百润发等超市公司建立起自己的配送中心,并在满足自身需要基础上正逐步向社会开放。

4、外资企业对第三方物流服务要求迫切。从我们了解的情况来看,规模较大的外资企业一般都采用第三方物流,并且方式灵活,如狮王啤酒、纳贝斯克等企业委托国内较大的宝供物流公司来做,常熟夏普公司就由日新中外运公司专门为其提供货物保管、仓储、包装、到港区及协作企业间集装箱运输等物流服务,旭电、安德鲁等公司就物流服务进行公开招标,豪利士等公司也在积极寻找国内物流服务商。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外资企业中尤其是IT产业的企业对原材料、产成品的进出都有严格的时效要求,据力捷公司、旭电公司等公司反映,苏州公司在接到总部指令后,一般要求在48小时内进行供货或72小时内完成从零配件配送到生产包装到分销商这样一个流程,都很想找到一个就在他们附近的符合要求的物流企业,以求长期合作。

5、物流货物品种结构随产业结构调整而变化。近年来,我市一般产业得到控制,极大地改变了我市物流中的货物品种结构,如原来在货运中占比很大的煤炭等原材料大幅减少,96年苏州西站煤炭到达量为152万吨,2000年只有54万吨。体积小、重量轻、价值高的电子通信类货物在物流中的比重越来越大。这一类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对现代物流服务的需求是十分强烈的。

6、各具特色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正在形成。我市第三方物流在物流市场上所占的份额还比较低,但已经有了良好的开端,有了一定的发展基础,目前,正在形成的是几种初级的第三方物流形态。

⑴依托开发区的物流企业。工业园区的苏州市物流中心,苏州高新技术开发区的苏州高新物流中心,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华东物流公司、吴江开发区的吴江市物流中心等都是属于此种类型。

⑵货运市场形态的物流企业。如昆山市交通局下属交通物流有限公司建办的昆山市道路货物运输交易市场,通过配载运送,开展物流服务。

⑶以大型批发市场为基地的物流企业。如东方丝绸市场的储运中心,开辟了30条线路,发往78个城市;常熟招商城设有直达线路41条,辐射100多个城市;蠡口国际家具城仅仓储用房就达16万平方米。

⑷以电子商务为基础的物流企业。如昆山花桥国际商务区总投资达10亿元,目标是建成面向苏南的区域性物流中心。昆山东方首席电子商务公司是全省引进的首家电子商务企业。还有象设在吴中区的苏州商友商务有限责任公司是中国商品订货系统的一个分支机构,自身建有信息平台,具有市场信息、商品交易、货款结算、仓储配送四大服务功能。

⑸内资在我市投资的物流企业。如来自广东的宝供物流企业集团决定在我市吴中区郭巷镇投资建设物流基地,总投资达4.3亿元。中海集团也正在苏州积极寻找合作伙伴,在苏州建设现代化的物流中心。

⑹外企对外企性质的物流企业。如常熟日新中外运运输有限公司,除主要为常熟夏普提供物流服务外,还为十多家日资企业提供物流服务。又如正在审批中的苏州全运通物流有限公司由台商独资,在辛庄占地120亩,总投资750万美元,主要为台资企业提供国内运输、仓储、中转和配送等物流服务。

我市的物流业近年来虽然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和提高,但是还属于起步阶段,从这次调查所了解到的情况来看,苏州的物流业无论是组织结构、运作规范,还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离现代物流业的要求和目标还有很大距离,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发展现代物流业缺乏科学的认识,观念上存在“重生产、轻物流、重自给、轻外协”的思想。

2、社会物流需求水平不高。国内企业对现代物流无迫切需求,多数生产企业和商业企业自购自储自运部分过大,而且忙闲不均,物流成本居高不下。另外,由于我市物流业发展相对滞后,一些外资企业只能自建仓储等设施,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发展。

3、现有物流资源的整合难度较大。特别是传统的运输、仓储企业面临着改革和转型的双重任务,由于历史原因,市场经营主体长期处于分散、割裂、单

一、低效的状态,难以形成综合、高效、便捷的社会服务网络。

4、技术装备落后。运输车辆车型偏小,车种陈旧,大部分是一户一车。仓储设施陈旧落后,装卸搬运的机械化水平低。尤其是普遍缺乏发展现代物流所必需的先进的网络信息设施。

5、现代物流企业发展不快。目前我市很少有完全意义上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有实力、信誉好的物流企业也不多,这一状况的存在,已导致我市近70%的进口,近90%的出口被上海等地的物流企业或货代公司做去了。能够提供全国性或全球性物流服务网络的企业更是没有。

6、人才短缺。目前我市的物流教育还是空白,物流培训才刚刚起步,企业普遍反映缺少物流专业人才,这是一个比较突出的“瓶颈”

二、我市发展现代物流业的条件分析和趋势预测

㈠有利因素

1、地理位置优越。苏州地处长江三角洲腹地,位于中国沿海经济开放带与长江经济发展带的交汇处,是沟通苏北、江浙的交通走廊,是距上海最近的中心城市,区位优势显著;沪宁高速、沿江高速及苏嘉杭高速均经过苏州,距上海虹桥机场不足80公里,离浦东机场135公里,到吴淞港口100公里,具有建设区域性物流中心的基础条件。

2、具有建设区域性物流中心的体制环境。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已基本实现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经济运行机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初步建立,我市对国内外各种所有制经济的包容性很强,这为把苏州建设成为长江三角洲地区重要的物流中心提供了必要的体制条件。

3、有巨大的物流市场潜力。“十五”期间,我市经济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把苏州建成以高新技术为主导的现代制造业基地,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基地,产业结构将继续调整升级,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GDP比重超过40%,外贸进出口总额平均增长15%左右,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40%以上,以电子信息制造业为重点的新兴主导产业,将使产品结构向短小、轻薄、小批量、多品种和高新技术方向,高附加值货流将会越来越多,发展现代物流业具有潜在的驱动力。

4、发展环境进一步改善。随着现代物流概念被大家逐步接受,发展物流会得到各方面的重视。我市已成立发展现代物流业工作领导小组,将加紧研究和制定物流发展规划和有关政策性文件。近期海关“长江流域、沪苏陆路”通关改革又减少了通关环节和费用,进一步加快了货物周转和通关速度。

5、加入WTO的机遇。加入WTO将对我国物流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巨大机遇,我市的物流业也将从中得到发展的机遇。加入WTO以后,一方面进出口贸易的迅速增长,将为物流业的发展提供新的市场空间;另一方面,物流业的发展又将降低企业仓储、运输等费用,使资源得到有效配置,效率提高,增强了市场竞争力,加速我市企业参与国际分工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从而为物流业的发展提供持续扩张的大好机会。

㈡制约因素

1、运输结构的制约。物流的交通节点涉及海陆空、铁公水,我市几乎没有空港,定期国际海运航线也比较少,航空运输全靠上海,海运也基本在上海,由此引出进口货物需经过所谓“两代两报两仓两运”这样的故事。进出口物流受制比较明显。

2、车船结构的制约。我市散装车船多,集装箱车船少;小吨位车船多,大吨位车船少;一户一车的多,集约型车船公司少,不能满足工商客户的需求,有碍现代物流业的发展。

3、外企业态结构的制约。我市外企以生产车间型企业居多,物流的两头在外,原材料采购和产成品分销均按总部或采购中心、分销中心的指令行事,除一部分本地配套产品的物流外,许多苏州外企在物流供应链的选择上没有自主权。

4、体制性制约。苏州有两个关区,4个陆路通关点,3个港区,1个保税区,相互间以及内部各机构间的不协调动作时有发生,行政干预的情况也有发生。同时,条块分割、部门分割,自成体系,也给综合物流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5、政策性制约。目前,在第三产业用地地价仍高于工业性用地地价的情况下,物流园和物流企业优惠用地的问题很难解决;由于物流企业的经营涉及到多个行业、多种方式,在税种和税率的确定上也缺少扶持依据。按照国际上常采用的做法,很多外企习惯于以箱代库,物流企业一般采取拖走一个箱子,再留下一个箱子的做法,以提高双方的效率,但我市现在对集装箱卡车执行的仍是“一车一箱”的规定,即一个车头只能载一个固定的集装箱,即使特批也不能超过两个,被调查者反映,台湾“一拖十”的都有。

另外,香港、深圳等地超市的配送车均可加装尾板,以提高配货效率和卸货速度,但在我市却受到限制,即使装了尾板,每次验车时也要卸掉。

上海方面的政策性限制也不少。比如,苏州的集装箱进入上海要有上海发出的箱运证和准运证,而上海却发得很少;苏州车辆进上海所交的道路通行费要比上海本地车高200元左右;苏州的货代企业不能在上海开展货代业务,必须在上海重新注册实现本地化以后才能承接哪怕是在苏企业的货代业务;另外还有类似出口商品要提前进仓24小时后才可发运等五十年代的老规定等等。

此外,苏州铁路站反映,312国道长青收费站摆位不当,使市区以北及常熟、张家港的进出货物舍近求远,物流跑到无锡去了。

近年来上海非常重视现代物流业发展,把现代物流列为今后发展的四大新兴支柱产业之一,政府有6位市长参与该项工作,并着手大力提高物流科技含量和产品附加值,发展流通加工配送中心,已经初步形成顺畅、快速辐射国内外的现代物流业,物流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较高;省内南京、无锡等地也提出了要加快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并着手物流中心建设。只要我们抓住机遇,充分发挥我们的优势,合理布局和定位,就一定能够尽快地把苏州建成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重要物流中心之一。

我国加入WTO以后,随着服务业市场准入领域的不断扩大,物流市场的竞争也将更趋激烈。在物流业的市场准入方面,将在3─4年内取消外资在租赁、速递、货物储运、货仓、广告、包装等方面的准入限制,货代、船代、分销等原来不允许外资控股的行业和领域都将对外开放,并允许建立100%的全资拥有的分支机构。这意味着在加入WTO以后,大型跨国物流企业将会迅速进入中国的物流市场,只要我们积极寻求合作,苦练内功,我市的物流产业将会很快融入全球性物流产业链,争得全球物流市场的一席之地。

三、加快我市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措施和建议

1、提高对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的认识。现代物流业内容广泛,涉及面广,是全社会的服务行业,并覆盖了国民经济的所有产业,单靠某个行业、某个部门“单枪匹马”难以构成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物流。因此,提高对现代物流业的认识十分重要,要加大宣传力度,使各级政府、各部门和企业深入了解发展现代物流业的重要意义并化为自觉行动。

2、抓紧做好《苏州市物流规划》的编制修订工作,一经审定,要坚决付诸实施。在指导思想上,要遵循“开放带动,市场引导,企业运作,政府扶持”的发展战略,按照规划先行,扶持重点,提高起点的原则,以港口、开发区和商业中心为依托,以区域物流为重点,以国际物流和市域物流为重要补充,提高物流信息化、网络化、标准化、专业化水平,大力构筑物流运输和物流信息两大平台,加快物流园区建设和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培育,形成布局合理、配置高效、功能齐全的现代物流体系,将苏州建设成为长江三角洲重要的物流城市。

3、加快制定有关配套政策措施。要制定明确的产业政策,把物流业当作现代服务业的一个重要支柱产业加以培育。由于物流产业具有投资大短期回报率低的属性,要从实际出发,尽快制定包括准入、用地、税收、价格、融资等方面内容在内的各项扶持政策,建立健全行业法规,制订标准用语,积极筹组物流行业协会或同业公会,规范市场秩序和企业经营行为,指导物流行业健康发展。

4、鼓励多元投资,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企业。根据目前需求,要适当鼓励多发展一些进出口物流企业、保税货物配送中心、原材料采购中心、加工型物流配送中心、实时定位跟踪物流企业、在货代、报关公司基础上转型的物流企业等;传统运输、仓储企业的改造困难较大,可采取外引内联、优势互补、存量盘活、资产重组等做法,同时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鼓励中小企业将内部物流功能剥离到社会上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中去,引导民间资金向物流业分流,加快对物流基础设施的投入;对于国外物流企业和由外企投资兴建的物流企业应因势利导,在充分利用外资的同时,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我市物流业整体水平的提高。

5、建立政府主导下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物流与信息流是息息相关的,要推动政府相关部门、中介机构、物流园和物流企业的相关系统与信息平台有效连接。信息平台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技术认证体系为保证,采取以点带面、逐步推广的策略。在物流信息平台上,建立标准化的数据系统,促进电子商务、社会化配送、第三方物流的发展,加快引导物流企业进入国际物流网络。

6、制定物流企业地方标准。建立物流企业的审批制度,目前我市挂物流企业牌子的单位越来越多,不论企业大小、规模如何、实力强弱,在物流热潮中,即使几辆车的运输公司或一般规模的储运公司也都纷纷要求冠以物流公司、物流中心之名,扰乱了物流的概念,影响了现代物流业的规范发展。应对物流企业的规模、人员、设备、经营管理和信息技术等方面设立最基本的审批条件,规范企业名称,这样,也有利于对有发展前途的物流企业的扶持。

7、与上海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苏州发展现代物流业,必然要以上海为依托,我们应该与上海结成经济融合、优势互补、合作竞争的关系。现在我市物流业发展中遇到的政策性限制,一部分来自上海方面,建议由市政府出面,组织相关部门与企业就物流方面的相关问题与上海有关部门相沟通,争取得到理解和支持,以利我市现代物流业特别是国际物流的发展。

苏州中小企业物流状况调查 篇3

【关键词】苏州;中小企业;物流;调查

苏州位于我国长江三角洲平原地区,向北连接江苏北部,向南连接浙江与上海市,在上海众多的周边城市中,苏州空间与关系上都是最为紧密的,因此在地理位置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改革开放以来,苏州的经济也呈现出了飞速发展的势头,年均GDP保持着十个百分点的增长势头,其经济总量已经在我国大中城市名列前茅,因此具有无可匹敌的经济区位优势。如此的地理优势与经济区位优势展示了苏州良好的发展前景,是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热门地区,尤其是中小企业,在苏州具有政策与经济上的环境支持,因此具有极强的发展势头,本文将从目前苏州的物流与经济环境出发,调查如今其中小企业的物流发展状况。

一、苏州中小企业物流现状

(1)物流需求大。在苏州聚集了众多的中小型企业,生产中都需要大量的物流资源,同时对外贸易的中小企业比较突出,因此在进出口总额上也呈现急剧增长的状态,还有独特的水陆结合的交通环境造成了物流业的发展福地。下表展示了苏州海关提供的2007年辖区内出口加工基本数据,显示了苏州进出口贸易的庞大规模:

(2)物流设施全。苏州已经形成了齐备的交通与物流条件,陆路拥有便捷的高速公路围绕,水路拥有万吨码头29个,苏州的铁路已经成为高铁、火车运输的重要站点,物流仓库的存储面积已经超过了一百万立方米,在航空运输上,依靠上海浦东、虹桥两大航空港的优势,苏州的航空物流业具有极其强大的交通优势,因此可以说苏州现已拥有了成熟的物流设施。(3)自有物流多。在中小型企业的生产运营过程中,与客户的联系最为紧密的就是货物的物流运输,因此许多中小型企业由于并不具备足够的经济实力将自身的业务进行外包,对于庞大的中小企业群体来说,会收集自身的物流资源,拨出一部分资金进行自有物流的建设。(4)第三方物流。近年来苏州形成了广阔的开发区地理条件,依托其开发区优势众多的物流中心为第三方物流提供了丰富的物流发展资源。首先,一些企业依托大型的产品集散中心发展第三方物流;其次,电子商务的信息化手段推动了物流企业的发展;再次,许多外地的企业在苏州进行了物流业发展的投资,也促成了第三方物流的发展;最后,一些外资企业在苏州也逐渐形成了自身的物流企业。

二、苏州中小企业物流存在问题及改进方向

首先,政府的交通部门主导的物流运输已经不能够承受现有的规模,且管理不能够真正到位,因此亟待新的物流交通管理部门的形成;其次,中小企业的自有物流不够正规,规模形成但是秩序仍然需要规范;再次,仓储面积总量大但是过于分散,不利于物流业进行集中发展,亟待进行规范整合;接着,物流服务企业发展方式陈旧,这与物流传统的运营方式有关,因此其亟待现代化的科学管理与便捷的配送速度;最后,物流方面的专业人才欠缺,亟待提高技术性的人才来推动物流的进一步发展。要想改进目前的不足,首先需要政府整顿市场,打造有秩序的物流投资;其次需要建立功能丰富规模不同,便于管理的集中发展的物流园区;再次需要加快配套物流交通设施的管理与规划;接着还要政府在政策上进行一定程度的引导与支持;最后,需要在教育上为中小企业提供一批能够更好地为其提供物流服务的专业人才,帮助推动其物流发展。

总的来说,苏州的物流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与政策、经济优势,在众多的中小企业发展起来时,已经通过自有物流、第三方物流等手段形成了物流体系,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只要政府从大局出发一一进行调配引导,就一定能够将苏州建设成为中小企业的物流中心,更好地为其中小企业的物流保驾护航。

参 考 文 献

[1]赵春燕.电子商务环境下的苏州物流[J].北京:电子商务.2006(10):39~43

[2]谢五届,李海键.苏州市城市物流空间格局及物流企业发展路径[J].上海:世界地理研究.2005,14(2):51~56

[3]马颖培.中小企业物流成本控制[J].企业导报.2009(6)

苏州工业园区物流保税大厦 篇4

苏州工业园区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的合作项目,其意义在于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科技工业园区,并致力于服务现代化、国际化、信息化的创新型、生态型新城区。从区域规划上看,西侧现有的“物流办公大厦”以“红+白”的建筑形象定义了西大门的门户形象,与此相对的东大门苏州物流保税大厦,紧临沪宁高速公路入口,是苏州工业园区东部综合保税区的第一座高层建筑。重要的地理位置以及作为快速发展的东部新区的“一站式”综合服务大厦(物流保税大厦),其更深远的意义在于回应苏州工业园区作为新型城区的独特时代气质。

这座大厦高达99米,由一系列上下叠加和左右排列的玻璃盒体组成,每个盒体的高度为四层的层高,盒体间通过一层高度的凹层进行清晰的分割,这使得玻璃盒体犹如“集装箱”般地安插在竖向空间,形象地暗喻物流大厦的功能本质。这些玻璃合体以蓝色和红色左右分开加以区别,两种原色系色彩的运用使得其成为沿现代大道东西向行进时最为瞩目的视觉特征。在入口的方向,一个扭转的盒体巧妙地暗示了入口处,似乎不经意间透露建筑的奇妙之旅。整个建筑在晨光和余晖中独显风韵,幕墙的反射玻璃以清朗的姿态不断地回应大气和气候的种种条件下的节奏。

建筑空间

这座建筑的特点之一是咬合紧密的裙房和塔楼,他们各自拥有独立出入口,这种布局还使得建筑的对内和对外的空间也有所分开,并提供未来可根据功能需要进行二次分隔的需求。所有一站式的公共服务功能都设置在底层,二层设置物流公司、报关公司的商务办公空间,办公塔楼的核心筒通过桥式平台与二层的办公和多功能厅相连。在裙房的上方天蓬为环形的玻璃顶,优美的弧线骨架通过光影打落在一层地面,形成了极具味道的室内情景。同时,这种设计为大型的公共服务大厅提供了优质的自然光线,减少建筑对人工照明的依赖。

建筑的三层设有主机房、行政管理、职工餐厅和其他职工休闲辅助设施,这些空间是一二层建筑空间的延伸,既可以在垂直方向由独立的电梯和自动扶梯抵达,也可以在水平方向从塔楼的核心筒直接进入。方正的办公塔楼,以标准的办公尺寸量身定制,尺寸从四层高玻璃体块的42米边长到凹入处的38米边长不等。并且精心控制核心筒到塔楼外墙的距离为10—12米,这为未来的办公室租售划分提供了灵活性。

绿色三星

苏州工业园区物流保税大厦是苏州工业园区里唯一一座获得国家绿色建筑最高级别(三星)认定的高层建筑。根据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06,经过建筑节能计算,本建筑的全年能耗小于参照建筑的全年能耗,节能率为52.9%。这里简要介绍一下其中的部分绿色建筑技术应用:

首先值得一提的是全玻璃幕墙办公楼“低能耗”的探索与尝试。物流保税大厦的围护墙体采用65厚膨胀聚苯板,加强处理热桥部位,传热系数经测算≤0.63W/(m2·K)。玻璃幕墙及玻璃采光罩依据建筑设计要求,不同部位均选用高性能LOW-E玻璃,遮阳系数SC≤0.4,热传导系数≤1.7W/(m2·K),具备高可见透过率与低太阳热辐射透过性。幕墙型材采用断热铝合金框料,并利用幕墙分隔及防火封堵提高整体幕墙的热工性能,使幕墙综合热传导系数控制在2.0W/(m2·K)以下。裙房顶部的玻璃采光罩采用6mm超白半钢化+红黑点夹膜片+6mm LOW-E半钢化+12A+6mm钢化玻璃,提高遮阳系数≤0.31,降低夏季空调能耗。

在绿色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方面,物流保税大厦的主要措施体现为太阳能集热系统、光导管、太阳能灯具、风光互补路灯等等。举例说来,太阳能集热器设置于裙房屋面,采用真空集热管,集热面积375平方米。集热系统采用强制循环、间接加热方式;热水通过循环泵收集至储热水箱中供厨房使用;辅助热源采用电加热方式。而循环水泵保持在高效区运行,以降低能耗。

在平衡能源利用方面,物流保税大厦采用冰蓄冷和水蓄热式电锅炉减小用电昼夜峰谷。冰蓄冷的具体技术措施为:空调供冷采用部分负荷冰蓄冷系统,机房内设有双工况螺杆制冷主机二台478RT/301RT(空调工况/制冰工况),冷媒为R134a。设计蓄冷量4810RTH,约占空调设计全日制冷总负荷的34.9%。蓄冰槽释冷温度3.5℃/10.5℃;通过板式换热器产生的冷水温度为:5℃/12℃。制冰系统采用钢盘管内融冰系统;载冷剂采用质量浓度为25%的乙二醇溶液。水蓄热的具体措施为:考虑到苏州市的低谷电力时段为0:00—8:00共8小时,每日夜间的电力低谷时段内,电锅炉蓄热,蓄得的热量存储在蓄热槽中,蓄热时间为8小时。机房内设置有1440kw常压电锅炉2台,出水温度92℃。设计采用2个蓄热槽,每个容积为320立方米,总有效容积为640立方米。蓄热水箱按90℃/55℃设计。通过板式换热器产生的空调热水温度为:60℃/50℃。

苏州物流 篇5

为学习借鉴发达地区发展现代物流业的先进经验,2007年9月26日至28日,由市人民政府组织市发改委、市规划局和各旗区分管发改或规划工作旗区长、发改局长、规划局长以及华研物流公司、东易达物流公司、凯顺物流公司负责人参加的现代物流业考察组赴苏州市和上海市考察了当地现代物流业发展情况,参观了具有代表性的物流园区(中心)和物流企业,并与当地政府、有关部门和物流企业负责人就现代物流业发展问题进行了座谈。现将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苏州、上海市发展现代物流的主要做法

(一)苏州市开展现代物流工作的主要做法

江苏省是全国现代物流较为发达的省份,8月份自治区专门在此举办了培训班,这次考察重点学习物流企业内部运作机制,包括集货、加工、配送、信息等物流运作流程。在江苏省苏州市,我市物流考察组一行先后考察了中外运高新物流(苏州)有限公司、苏州市服务业发展重点企业苏州赛格电子市场、苏州物流中心(SEALL)及苏州市江通货运有限责任公司。经过考察和认真研究,考察组认为苏州市发展现代物流业的做法主要可以归纳为五个突出。

——突出比较优势。苏州市发展现代物流业坚持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苏州市的区位优势和产业集群特色明显、经济外向度高、专业市场众多、陆路交通发达、沿江、沿海港口资源丰富、航空运输需求量大等优势,探索出了具有苏州特色的现代物流发展之路。

——突出现代物流理念。苏州市发展现代物流,坚持系统整合的理念、坚持在高度专业化分工基础上一体化运作的理念,突出信息技术和信息网络在物流领域的广泛应用,注重提高物流整体效率,从而加快推进现代物流的发展。

——突出地区分类指导的原则。苏州地区经济发展所具有的不平衡性,决定了各地物流发展模式也不尽相同。苏州市坚持分类指导的原则,依据各地的产业基础、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对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适应产品高附加值与高时效性需求,现代物流强调多功能集成与一体化运作;对于发展水平稍低一些的地区则把解决“长、大、粗、重”产品的物流放在基础地位,既发展现代物流,也相应地搞好传统物流。

——突出协调发展与机制创新。苏州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打破行业界限与地区界限,坚持需求引导、效益为本,大力进行各类物流资源的优化配置与系统整合,逐步形成了协调发展、多方收益的现代物流业发展格局。同时不断加大物流管理体制、机制,物流组织和运行方式的创新力度,逐步构造出了适应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

——突出政府推动与市场导向相结合。苏州市不断加强对物流业的宏观规划和管理,对于涉及全市现代物流发展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进行统筹规划与论证,合理安排重大项目,努力扩大物流市场需求,改善物流供给,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运行效率与经济效益。通过加强宏观规划和管理,促进了现代物流业的有序健康发展。

(二)上海开展现代物流工作的主要做法

上海市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雄厚的经济实力,是全国物流业比较发达的地区,我市物流考察组一行先后考察了上海西北综合物流园区、上海北芳储运实业有限公司等物流园区和物流企业。考察组与上述园区、企业负责人进行了座谈,听取了西北物流园区发展情况和北芳物流企业内部运作情况。经过了解,考察组认为上海市发展现代物流业主要和正在采取如下一些措施:

1、建立推进现代物流业发展工作机制

上海市建立了推进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联席会议的制度,以完善协调机制和形成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推进合力。定期或不定期召开联席会议来研究促进物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解决物流业发展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从而推进上海市现代物流业持续健康的发展。

2、改进行政审批和管理方式

上海市按照国家改革货运代理行政性管理的要求,不断优化行政管理方式,扩大货运代理企业参与面,规范物流企业工商登记注册前置性审批,加强对物流企业的经营资质、经营行为的后续监管和检查,加快信用体系建设。通过对于物流企业管理方式的改进,显著地提高了全市物流企业的素质,增强了物流市场主体的活力。

3、扩大开放物流市场

上海市积极吸引国内外著名物流企业入驻,鼓励其参与物流设施建设和物流市场经营,积极利用国外先进的物流理念、管理和技术来大力发展物流服务外包。积极引入竞争机制,打破行业垄断和市场分割,建立统一开放、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现代物流市场体系,从而为物流企业的经营和发展创造宽松的外部环境。

4、积极支持物流企业创新

上海市积极支持物流业务流程创新,对物流领域提供供应链管理、电子商务等服务的企业进行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并按规定享受相关优惠政策。积极鼓励国有大中型制造企业进行业务外包,采购第三方的物流服务。对改造提升传统仓储、运输等物流系统的立体仓库、电子标签、物流信息平台等项目,给予融资等方面的重点支持。对为制造企业提供物流服务的仓储建设项目,减免民防工程建设费。

5、加强物流专业人才培养

上海市积极引导高校和科研机构与国内外著名物流企业进行交流和合作,不断加强物流专业学科建设,积极支持物流先进技术方面的产学研结合,建立校企结合的物流综合培训和实验基地。积极鼓励物流企业开展多层次的人才培训,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培养、引进市场急需的物流专业人才。

6、优化城市配送交通管理

上海市通过规范货运市场管理,实施城市配送货运车辆的技术标准,加快了城市配送物流的发展步伐。通过加强对交通流量的科学组织,适时适度调整货运车辆在中心城区通行的限制政策,来适应快件运输、商业配送等新型业态的发展需要。与此同时也积极支持节能型、集约化的公共物流配送企业优先发展,对列入城市配送物流重点企业的物流配送车辆予以优先通行。

二、苏州、上海市现代物流工作的主要经验

通过考察和研究,考察组一致认为苏州和上海市发展现代物流业的主要经验可以总结为:

1、专业化程度高。苏州和上海市在积极整合原有物流资源的基础上,鼓励生产和销售企业将其物流业务以合同的方式委托给第三方物流企业来运作。这种企业物流的外包培育了物流业的市场需求,也促进了第三方物流的快速发展。到目前,两市现代物流业基本形成了高度专业化基础上的一体化运作模式,各个物流企业依据自身优势,集中发展某一物流环节的业务,将其做强、做大、做精,不断地提高业务的专业化水平和服务的质量,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从而使自身成为整个物流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节点,而不去追求大而全、小而全。我市生产和销售企业将其物流业务滞留在企业内部的第一方物流和第二方物流运作方式急需转变,以尽快地为我市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培育广阔的市场空间。同时我市物流企业搞集住宿、餐饮、酒店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大而全、小而全的做法也需要引起注意,应当借鉴苏州和上海市发展物流企业的经验,突出现代物流理念,并结合我市各地实际,选择适合我市实际的物流业专业化分工模式,增强物流企业的业务水平和物流网络的协调运作能力。

2、规划起点高。科学、合理地做好物流业发展规划是今后顺利地开展物流工作,促进物流业良性循环的必要前提。在苏州和上海考察时,有关的政府官员和专家在座谈时都提到,要编制《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纲要》,明确物流业发展的思路、目标、规划布局、实施步骤和政策措施。上海市物流行业协会副会长、上海西北综合物流园区推进办主任王大明在给考察组介绍发展物流业的经验时,特别强调建设物流园区一定要超前规划,一步到位,高起点、高规格地做出最好的方案来吸引大客户入驻物流园区。我市在发展现代物流业过程中,必须认真制订发展规划,科学论证,然后分步实施,逐步推进,避免走弯路,同时也要高度重视物流规划与城镇总体发展规划等其它规划相协调,重视物流园区规划与全市整体物流规划的衔接,重视物流规划的贯彻落实,维护全市物流规划的权威性。

3、政府发挥了主导作用。苏州和上海市发展现代物流业时,政府在组织战略研究,制订发展规划,改善基础环境,整合物流资源,加强综合协调,对外招商引资,加强物流信息化和标准化建设等多个方面积极搭建平台,做了大量的工作,推动了物流产业的快速发展。我市发展现代物流业也必须坚持政府主导的原则,政府积极做好基础设施建设、政策环境优化、配套设施完善、物流主体招商、物流市场培育等一些基础性的工作,在此基础上以市场化运作来推动现代物流业的迅速发展。

4、着力培育重点企业。无论从苏州还是上海的经验看,发展现代物流业都必须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以企业的市场化运作为主、以政府的政策引导为辅。两地都把大力培育重点物流企业作为促进物流业发展的重要举措来抓,在财政上安排引导资金对重点物流企业予以资金支持,迅速地培育了一批现代化物流企业。我市在发展现代物流业时,也要大力扶持本地物流龙头企业,积极为龙头企业的发展提供便利的条件,使其逐步地做强、做大,同时积极培育为龙头企业提供配套服务的相关卫星企业,形成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的现代物流企业网络组织,从而推动全市物流业协调发展。

5、信息化程度高。高度信息化是现代物流业的基本特征,只有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撑才能推动现代物流业的快速发展。上海现代物流信息产业园,是集物流产业投资与咨询、技术服务与展示,科技成果转化与生产的功能中心,其中无论是国有大型企业,还是私营小企业,无一例外都搭建了基于园区或企业的信息平台,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运作系统。信息平台的搭建极大地推动了物流效率的提高和物流成本的下降,提高了物流企业的经济效益。我市发展现代物流业也必须坚持信息带动的原则,积极搭建包括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物流园区信息服务系统和物流企业信息服务系统三个部分的鄂尔多斯物流信息平台,推动全市物流业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为现代物流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三、苏州、上海市现代物流工作的成效

(一)苏州市开展现代物流工作的成效

目前,苏州市现代物流业发展迅速,物流运行呈现快速稳步增长的态势,为苏州市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以开发区物流、港口物流以及道口物流为重要内容的境内外物流市场迅速扩张,第三方物流企业迅速成长,业务量约占物流市场的15%左右。工业园区唯亭物流园、高新区物流园、苏州港港口物流园、昆山物流园、吴江物流园和吴中区等一批物流园区,通过新建、扩建、改造和整合,已初具规模;白洋湾综合物流园、张家港冶金物流园、相城区物流园已经启动。从数量指标上来看,苏州现代物流业发展非常迅速:

1、社会物流总额

2006年,全市社会物流总额为22384.51亿元,比上年增长24.14%,GDP总量与物流总额相比的物流需求系数为4.64,即全市每单位GDP产出需要4.64个单位的物流总额来支持。

从物流总额的构成来看,工业品物流总额比重较大,达到了14183.9亿元,比上年增长28.05%,占社会物流总额的63.36%,比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进口物流总额6342.45亿元,增长17.35%,占社会物流总额的28.33%;农产品物流总额13.26亿元,增长14.84%,占社会物流总额的0.06%;再生资源物流总额为7.36亿元,增长24.11%,占社会物流总额的0.032%;单位与居民物品物流总额为12.18亿元,增长12.47%,占社会物流总额的0.054%;外省市商品购进额1825.36亿元,增长19.95%,占社会物流总额的8.15%。

2、社会物流总费用

2006年,全市社会物流总费用804.42亿元,比上年增加116.33亿元,增长16.91%。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为16.69 %,比上年下降0.4个百分点。

(二)上海市开展现代物流工作的成效

上海市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极大地推动了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尤其在“十五”期间,上海市物流业取得了极大的发展,使上海成为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

1、物流业规模和效益不断提高

“十五”期间,物流业增加值保持平稳较快增长。2001年至2005年,物流业增加值从628.6亿元增加到1175.5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保持在13%左右。物流货运量持续扩大,2001年至2005年,货物运输量从5.4亿吨增加到6.9亿吨,年均递增6.3%;港口货物吞吐量从2.2亿吨增加到4.4亿吨,年均递增18.9%,其中集装箱吞吐量从634万标准箱增加到1808万标准箱,年均递增30%;航空货邮吞吐量从80.4万吨增加到221.6万吨,年均递增28.8%。上海港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跃居世界第一和第三,浦东国际机场货邮吞吐量也跻身于全球前十强。与此同时,全社会物流成本逐年下降。据统计,2005年全市物流总费用与生产总值的比例为15.5%,比2001年下降近1个百分点,企业流动资产和商品库存周转速度有所加快,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

2、现代物流支撑体系日渐完善

“十五”以来,上海加强了支撑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设施、信息、政策三大平台建设。功能性、枢纽型、网络化的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突破,洋山深水港一期正式开港,外高桥港区四、五期建成,浦东国际机场二跑道投入运营,高速公路网初具规模,浦东铁路建设和内河航道改造进展顺利,为促进物流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物流信息化建设跃上新台阶,“大通关”平台和电子口岸建设不断深化,上海口岸通关效率和物流信息服务水平明显提高;电子标签及标准化立体仓库、自动拣选设备等物流技术装备得到逐步推广和应用,提高了物流运作效率。物流政策和环境不断优化,上海市政府制定的《关于上海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若干政策意见》明确了支持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相关行业协会开展了物流企业综合评估试点和物流师资格认定等,营造出了良好的物流业发展环境。

3、重点物流园区开发建设稳步推进

“十五”期间规划的四个重点物流园区开发建设,已经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深水港物流园区以洋山深水港一期工程建设为依托,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洋山保税港区已经封关运行;外高桥物流园区以全国第一家保税物流园区建设为标志,率先开展了“区港联动”试点;西北综合物流园区以发挥市内外陆路集散功能为重点,已成为连锁商业和医药物流配送的集聚区域;浦东空港物流园区以建设上海国际航空枢纽为契机,逐步形成了航空产业与物流业联动的发展格局。随着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发展,初步形成了多层次、互补型的保税物流框架,为进一步提升上海城市口岸功能,推动保税物流发展奠定了基础。

4、市场主体多样化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十五”以来,通过改造传统国有运输、仓储企业,发展民营物流企业,引进外资物流企业,以及实现生产流通企业物流社会化等途径,上海物流业已经基本形成多种所有制市场主体共同发展的格局,第三方物流企业得到了较快发展。全球10大物流企业和20大船公司的分支机构或办事处都已进入上海;中海、中远、中储等中央企业通过整体改造、整合内部物流资源,以上海为基地组建了第三方物流公司;上海本地企业也通过合资合作等资产重组方式进行流程再造,形成了一批国有控股和民营的物流企业。通过各类物流企业的专业化服务和运作,支撑相关产业和连锁商业发展的物流配送体系正在逐渐形成。

四、对我市开展现代物流工作的思考

(一)我市发展现代物流业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物流业在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区域经济和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现代物流作为现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工业化进程中经济合理的服务模式,正在国内外得以迅速发展。以现代物流业为切入点,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对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增加就业,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经济快速发展的客观要求

鄂尔多斯市是自治区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城市之一,也是中国西部地区最具发展潜力的城市。2006年,全市人均GDP达到上中等收入国家水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82.7亿元。从总量指标和人均指标来衡量,鄂尔多斯市已进入西部强市之列,步入跨越式发展轨道。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工业产品、原材料和设备、零配件将会大量运进运出,城乡居民的消费势头也将带来消费品的大量增加,连锁超市、便利店等新型商业将迅速发展,同时企业的发展也将对物流服务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将会形成一个巨大的、极具潜力的物流需求市场。

2.打造核心城市的功能要求

城市是商品集散和加工的中心,而区域核心城市是区域生产要素和生活要素的集散中心。鄂尔多斯市确立了打造“服务内蒙古、联动晋陕宁”的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战略目标。发展现代物流业,对于促进以我市为中心的区域经济的形成和协调发展,增强我市的综合竞争力和服务功能具有重要的作用。

3.调整产业结构的有效手段

产业结构的发展方向是合理化和高度化,产业结构合理化是以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来衡量的,而现代物流业的实质是第三产业。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有利于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商流、资金流、信息流和技术流的集聚,以及交通运输业、商贸业、金融业、信息业和旅游业等多种产业的发展,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

4.扩大劳动就业的有效途径

目前,我市正在实施农村牧区人口转移战略,大批农村牧区富余劳动力急需就业机会。物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具有就业门槛低、容量大、见效快的特点,在运输、配送、信息服务等方面需要大量人员,可解决农牧区的富余劳动力;发展物流业也可以推动商品零售业、餐饮等生活性和汽车及其配件制造等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间接解决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5.增加物流效益的必然选择

长期以来,政府和企业重生产,对生产环节上的产值、税收、利润和管理等重视,而对生产环节以外的运输、仓储、代理、包装、加工、配送等考虑甚少。过去重点抓生产环节上的产值和利税,而使运输和加工环节上的产值和利税很大一部分流失到了包头和呼市,甚至北京(神华神东公司生产税收体现在了我市,而运输环节税收有部分体现在了北京),使我市损失了大量的利益,为此,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对于增加我市在运输和加工等环节的税收收入有着积极的作用。

总之,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已经从过去的企业战略层面提升到了当前的社会经济战略层面,从“产业支柱”的地位提升到了“支柱产业”的地位。鄂尔多斯市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构成了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推力,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方向构成了发展的拉力,一推一拉的合力作用必将促进鄂尔多斯市现代物流业的快速发展,逐步实现从“产业支柱”向“支柱产业”的演变。因此鄂尔多斯市发展现代物流业不仅是必要的,也是迫切的,更是适时的。

(二)我市发展现代物流业的SWOT分析

1、优势(S)

(1)自然资源富集。鄂尔多斯盛产煤炭、化工、建材、羊绒等自然资源,是全国的能源重化工和纺织基地。拥有各类矿藏50多种,其中煤炭储量为1496亿吨,天然碱储量为6000多万吨,芒硝矿储量70亿吨,食盐储量1000多万吨,天然气储量7000多亿立方米。此外,石膏、石灰石、高岭土等资源的储量也相当可观,且品位很高。

(2)交通条件便捷。2006年,全市公路、铁路通车里程分别达到12184公里和360公里。“十一五”末铁路与公路等将构成鄂尔多斯市国民经济的“大动脉”,每条铁路均与外围铁路相连,基本达到出市达海。京包、包兰铁路围绕周边,大准、准东、东乌、准朔铁路和沿黄河铁路横穿东西,包西、包神铁路贯通南北,109、210国道贯穿市域,形成“十字”型主骨架,并与周边的110、107国道相连,鄂尔多斯机场已投入使用,开通了通往北京、上海、西安、深圳等主要城市的航线,全市立体交通网络正在形成。

(3)经济发展迅猛。鄂尔多斯是内蒙古自治区经济最为活跃的地区。2006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00亿元,增长24%;人均GDP 6600美元,达到上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财政收入达到145.8亿元,增长56.2%;全市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82.7亿元,增长15.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002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5308元。预计到2010年,煤炭产量将突破2.5亿吨,水泥、玻化砖、玻璃等建材产品将达到1000万吨,煤化工、天然气化工、天然碱化工等化工产品将突破1000万吨。

(4)辐射范围广阔。鄂尔多斯市与黄河北岸的呼和浩特市、包头市形成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金三角”,东距出海口秦皇岛港1035公里,距黄骅港960公里,与相邻的银川、榆林、朔州等晋陕宁的城市距离均在300公里交通圈内,周边辐射人口约2000万人,具有连接西部地区的传承作用。

(5)产业基础雄厚。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能源战略西移的良好机遇,全力实施资源转换战略,构筑形成了能源、化工、绒纺、建材、汽车制造、冶金、农畜产品加工、林沙等优势特色产业。目前,鄂尔多斯已经成为国家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和世界最大的煤化工项目区,大批国际、国内500强企业相继与鄂尔多斯携手合作,世界第一条煤直接液化生产线、国内第一条煤间接液化生产线、世界最大的煤炭单产矿井、鄂绒大化肥、亿利PVC、博源天然气制甲醇、意大利VM发动机、水利部沙棘加工园区、自治区第一条轿车生产线等一批世界一流、国内最大和填补内蒙古空白的项目相继落地。物流业发展具有雄厚的产业基础。

(6)政策环境优越。鄂尔多斯市发展现代物流业具有良好的政策空间。国家和自治区相继出台了《全国“十一五”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及《内蒙古自治区物流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市委、市政府实施“收缩转移,集中发展”和发展“大物流”战略,为鄂尔多斯市发展现代物流业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2、劣势(W)

(1)观念落后。我市部分干部重生产、轻流通的传统思想观念根深蒂固,对现代物流业的概念、地位、作用等认识不足,看不到流通领域蕴藏着的巨大经济增长潜力;绝大部分企业目前以自营物流为主,“大而全”、“小而全”,认识不到现代物流对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核心竞争力的积极作用。

(2)缺乏高级层次人才。我市的教育和人才培养体系不够完善,高层次人才和专业人才严重地依赖于从外部引进,自身缺乏造血功能,造成了适用人才的短缺。目前,从业人员中拥有高级职称的物流人员和物流高级技师的比例较小,熟悉现代物流运作和物流管理的人才严重匮乏,直接限制了现代物流业的快速发展。

(3)管理体制不顺。现代物流业是一个涉及多部门、多产业、跨地区的复合型产业,其健康发展必然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协调和管理机构。目前我市物流管理体制相互交错,机构多元化,铁道、交通、民航、邮电通讯、内外贸易等物流相关部门分别由不同的政府部门进行管理,造成物流组织布局分散,部门、企业间缺乏横向联合,这种管理状况导致了我市当前发展现代物流业难以在全市各部门之间形成合力。

(4)发展基础差。从发展阶段上看,我市物流业基本上处于70年代的储运物流阶段,现有的物流企业多数只是开展简单的“运输+仓储”业务,远没有达到综合物流和供应链物流的物流业发展阶段。从产业基础来看,我市物流业基本上呈现出小、散、弱的局面,缺乏掌握先进物流技术的大型现代物流企业,产业基础相对薄弱。从发展的基础条件来看,我市公路运输网络相对完善,但是铁路运输系统外运能力较差,还不能够完全满足发展现代物流业的需要。与此同时,我市在物流信息的应用和资源整合,利用电子化、信息化手段提高站前作业和疏运效率等方面还相当落后。

3、机遇(O)

(1)当前国内外对我市的广泛关注为我市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提供了绝好的机遇。经济飞速发展使我市的城市竞争力迅速上升,我市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知名度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这是我市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难得的机遇,极其有利于我市吸引各种生产要素的流入和知名品牌的打造。我市将有更多的利用外资、加强国际经济合作和交流的机会,更有利于我市引进国内外知名的现代物流企业。

(2)中央、自治区和我市对现代物流业高度重视,政策支持力度非常大。今年国务院、自治区相继出台了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有关政策,从财税、信贷、土地、价格等各个方面都给予优惠,大力支持服务业的发展。我市当前也正处于由以工业为主体向加快发展服务业转型的关键时期,全市也非常重视发展“大旅游、大文化、大运输”,重视培育现代物流业发展。各级政府的支持给予了现代物流业发展极为难得的机遇。

4、挑战(T)

鄂尔多斯是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面临来自各方面的挑战。国内许多地区和城市都把现代物流业作为发展的战略重点,抢占现代物流业发展先机。我市发展现代物流业还存在诸多薄弱环节和制约因素,要实现预期目标,需要付出更加艰辛的努力。我们要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加快鄂尔多斯现代物流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抢抓机遇,加大力度,统一规划,重点推进,实现全市现代物流业的突破性发展。

(三)我市现代物流业发展现状

我市现代物流业已有一定的基础,但与先进地区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2006年,全市物流业实现增加值120.5亿元,同比增长38%,占GDP的15%,占第三产业比重为38%;全社会物流总成本占GDP比重为19%,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6个百分点(全国2006年为18.4%)、高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8个百分点(发达国家为11%)。全年完成货运量28515万吨,其中铁路货运量7145万吨,公路货运量21370万吨;全社会货运周转量达277亿吨公里,其中公路160亿吨公里,铁路117亿吨公里。全市具有一定规模的物流企业12家,规模以下从事与物流产业相关的企业为1385家,占全市企业总数的26.4%。按行业划分:批发零售企业法人单位1179家,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141家,以煤炭、化工产品和农畜产品为主的货运站(场)65家;另外,从事商品贸易的个体工商户5.8万户,占第三产业个体经营户的72.2%。

随着现代物流工作的深入开展,目前我市现代物流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重点储备和扶持了华研物流园区、大路物流园、蒙西凯顺物流园区等一批现代物流业项目。同时,煤炭物流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到目前为止在建的煤炭物流项目已有罕台川铁路货物储运中心项目、新街铁路货物储运中心建设项目、达旗靖源煤炭市场综合服务项目、蒙西物流中心项目、大路物流园煤炭物流工程等。

总体来看,我市物流业在相对较差的基础上取得了较快的发展,逐步发展和正在培养着一批本地物流龙头企业,这将为我市物流业今后的迅速发展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

(四)今后发展现代物流业的主要措施

借鉴所考察地区的经验,结合我市实际,我市现代物流业发展需要在组织领导、发展规划、政策体系、基础设施、资金支持、招商引资、市场培育、企业培植、人才培养、行业管理等多个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形成全市发展现代物流业的强大合力,同时也要突出重视煤炭交易中心的建设,重视城乡的统筹发展。

1、切实加强领导,成立全市服务业发展协调领导小组。服务业对于提升各产业的素质和竞争力,优化经济结构,缓解就业压力,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我们必须像重视工业那样高度重视服务业的发展。服务业是当前我市经济发展的重点,包括物流、文化、旅游、金融、信息、科技、中介、房地产、商贸、餐饮及社区服务业等多个行业,几乎涉及到各个政府职能部门。参照国家部委及所考察苏州、上海市的做法,建议成立由市发改委、商务、交通、煤炭、规划、国土、财政、税务、建设、粮食、信息、铁路、邮政、工商、质监等相关部门组成的市服务业发展协调领导小组,组长由市长担任,分管服务业和规划工作的副市长担任副组长,办公室设在市发改委,办公室主任由发改委主任兼任,同时建立全市物流业部门协调会议制度,研究确定全市物流业政策措施和重大项目实施方案,定期召开物流业发展工作会议,研究和协调解决物流业发展中存在的各类问题,推动物流业重大项目的落实。各旗区也应建立相应的综合协调机构,形成市、区联动工作机制,明确牵头部门,形成部门职责明确、分工协作的物流业管理体系和工作推进制度。

2、广泛征求意见,出台全市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纲要。要依据煤炭、化工、冶金、机械制造、商贸和农畜产品加工等产业的布局及相关产品和原料的运量和运向,科学规划建设物流节点,特别是对重点物流园区和物流信息网络平台等重大物流公共基础设施,应统筹规划,科学论证,防止盲目建设,避免资源浪费。目前市现代物流业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已完成,通过这次考察,又进行了修改和完善,同时近期也征求了各部门、各旗区的意见,下一步需组织各有关部门集中论证,尽快出台并实施《规划纲要》。

3、优化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积极鼓励国内外的先进物流企业到我市投资,在土地、税收、投融资、用电、用水、用气、用热、注册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支持物流企业做大做强。土地管理部门要在用地价格方面按照政策规定给予优惠。规划、土管部门应对物流用地进行适当的调整或实行一定时期的预留制度,优先安排物流项目用地计划。税务部门积极开展研究,针对物流产业不同的业态提出合理的有利于物流业持续、稳定发展的税目及税率。对物流领域提供软件开发、供应链管理、电子商务等服务的企业进行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并按规定享受相关优惠政策。对于投资规模较大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政府可通过投资、补贴等方式参与建设。充分发挥金融机构在扶持现代物流企业发展中的杠杆调节作用,降低物流企业投融资成本。研究制定物流业与工业用电、用水、用气、用热的并轨方案,允许按照行业特点降低物流企业注册资本限额,允许注册资金分期到位,减免登记注册费用。同时要根据现代物流业发展的需要,不断完善协调机制,简化办事程序,提高物流项目和物流企业审核登记效率,切实提高政府服务水平,规范物流市场,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

4、加强现代物流业基础建设。加强物流通道项目建设,逐步建立较为完善的公路、铁路、管道、航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依据物流园区和配送中心的不同功能定位、行业特点、占地面积、交通、地势、风向、水源和环境容量等因素合理布局物流节点,加快推进重点物流园区和物流配送中心建设。加快物流信息平台建设,促进物流信息资源共享和物流网络互通互联,降低物流运作成本,全面提升我市物流业的信息化水平。加快物流服务网络建设。鼓励非物流工商企业进行资产重组和内部产权改造,剥离物流业务。加快销售物流向供应物流、生产物流延伸,促进现有运输、仓储、外贸、货代、批发企业的服务延伸和功能整合,加快传统物流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的转变。尽快培育一批具有先进物流经营理念、掌握现代物流技术的大型第三方物流企业,构建完善的物流服务网络。

5、切实增加投入,支持现代物流业快速发展。借鉴发达地区的经验,市财政和各重点旗区都应投入部分启动资金对重点物流园区和物流企业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以政府为主体,联合担保公司设立“鄂尔多斯市现代物流业发展引导基金”,作为启动和引导资金支持物流业发展。基金由服务业工作协调领导小组负责监督;设立现代物流发展基金办公室,办公室具体负责基金的管理和安排,在全市物流业发展中统一调剂使用,实行专户储存、专款专用。对于建设物流配送中心的企业,根据项目建设情况,给予按注册资金10—15%的配套支持,或者按固定资产投资贷款给予贴息补助,积极运用财政贴息等手段,引导信贷资金,增加对现代物流业投入和扶持力度,培育重点物流企业,建立全市的物流信息网络平台和综合交通网络平台;对企业自建物流基础设施,银行和财政应给予融资和贴息支持。

6、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要加大物流业的开放引进力度,把知名物流企业、物流项目及资金引进作为招商引资工作的重中之重。针对物流园区等重点项目,主动走出去招商引资,引进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进驻我市物流园区。重点引进第三方物流企业,塑造先进的物流服务业态,为工商企业提供专业化和全方位的服务。积极引导和扶持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现代物流产业,尤其要鼓励已经具备一定物流业务专长、组织基础和管理水平的个体私营企业发展第三方物流企业,引导私营物流企业加强联合协作,加大对物流关键技术和关键装备的投入,尽快形成竞争优势,成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市场主体。

7、优化物流管理,大力培育物流市场需求。引导企业树立现代物流意识,改变传统的“大而全”、“小而全”的发展模式,实现物流服务的社会化。鼓励大中型工商企业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将原材料采购、运输、仓储和产成品加工、整理、配送等物流服务业务有效分离出来,按照现代物流管理模式进行调整和重组,将其部分或全部业务委托给专业物流企业承担,以培育和发展物流市场。推动工商企业与运输、仓储、货代、信息咨询、新兴第三方物流企业之间的合作,共同构建物流服务体系。把培育物流企业作为加快物流业发展的突破口来抓,加快培育和壮大一批现代物流龙头企业。

8、突出重点产业,培育现代物流企业集团。针对我市实际,当前应大力发展煤炭、化工产品、农畜产品、建材和日用百货物流,抓好市场体系、营销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构筑起以工业物流为主体、商贸物流为支撑、农畜产品物流为补充的具有鄂尔多斯特色的现代物流体系。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为主、市场运作”的原则,积极整合现有物流资源,重点抓好康巴什物流基地、煤炭交易中心、东胜商贸物流园区、东胜建材物流园区、重点工业园区物流中心和主要城镇配送中心的建设,积极培育重点物流企业,组建规模化、专业化的物流企业集团。

9、加大物流人才培养力度。我市教育部门要有计划地与区内外高等院校合作,尽早开设现代物流专业,在我市现有中等职业学校增设物流专业,采取物流学历教育与在职培训相结合、长期培养与短期培训相结合、专业知识学习与外出考察相结合等多种办法,尽量在2010年之前培养一批我市急需的熟悉现代物流技术和物流管理业务的专业人才,规范物流培训和认证工作,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组织规范化的岗位培训、专题讲座、继续教育、特别是资质证书教育,组织人员赴区外、国外学习现代物流的先进管理经验,为现代物流业提供人才支持。

10、成立行业协会,推进物流服务的专业化和社会化。尽快筹备组建鄂尔多斯市现代物流行业协会,加强与企业、政府之间的沟通交流。物流行业协会要紧密联系物流相关企业,指导物流企业依法规范经营,建立物流企业市场准入和资质认证机制,完善物流市场监管制度,制定出台重点物流企业认定管理办法,从服务的角度加强自律,推动行业诚信体系建设,制定物流行业的服务标准,大力宣传“诚信物流”,促进开展信用交易,完善信用交易的相关政策。同时要牵头组织全市物流企业联网,加快与商业、工业、对外贸易、邮政通信等相关局域网的连接,实现物流信息资源共享,为企业和会员提供广泛、及时的信息服务,要加强行业知识教育培训,推动物流行业内部的合作与交流,实现物流行业整体协调发展。

11、统筹城乡,加快商贸物流发展。以中心城镇为依托,以连锁经营为纽带,按照“城区大商场、城中特色街、城郊大市场”的发展模式,加快区域商贸物流中心建设,大力发展连锁经营和配送物流,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主体多元、业态多样,布局合理、运作有序的现代商贸物流发展格局。坚持便民、利民原则,在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强化基础设施、市场体系和信息网络建设,切实改善物流条件和环境。抓住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的历史机遇,发挥城市市场的辐射带动作用,鼓励和支持大集团、大公司向农村牧区利通领域延伸,促进农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下乡。大力发展超市、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物流业,建设农家店、便民店和放心店,有效满足广大农牧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需要。

12、突出建设煤炭交易中心。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融汇社会资本组建集煤炭交易、信息交流、金融服务、质量检验、电子结算等于一体的国家或自治区级的大型煤炭交易中心,为煤炭生产企业、营销企业、运输企业、煤焦企业、煤炭用户搭建一个统一、开放、透明、公正的交易平台,实现中心交易、园区交割、集中配送,吸引全区和毗邻地区的企业和客户入驻交易,不断扩大交易规模和影响力,强化我市在能源重化工产品产、运、销等重大环节的话语权和定价权。

苏州物流 篇6

物流园区的出现促进了城市功能区的合理布局, 整合了区域物流资源, 并对其进行集中分配利用, 有效地节约了土地资源, 缓解土地供给紧张的问题;再者实现了对区域内集散货源的统一管理, 提高了货车装载率及运输效率, 缓解了城市的交通压力。物流园区通过组织、协调和衔接各种物流活动, 为生产流通企业提供各种现代化的物流服务及综合配套系统, 促进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也进一步扩大了就业需求, 增加了就业渠道。

物流园区对于我国物流产业的发展作用巨大, 为我国物流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并推动其快速发展, 另一方面也促进了物流人才的培养以及物流技术水平的提升。

2 物流园区的选址规划方法

物流园区的投资收益大约在15年左右, 很难在短时间内实现盈利, 再加上激烈的市场竞争, 对物流园区的规划愈发显得重要了。德国弗劳恩霍夫物流研究院通过对具有代表性的物流园区建设项目进行总结, 得出了基于三个驱动 (需求驱动、竞争驱动、最佳实践驱动) 的MSFLB物流园区规划方法论, 如表1五个步骤组成。

步骤一:在市场分析这个阶段, 主要内容为资料收集和调查分析。首先对物流园区辐射地区的宏观经济、微观环境情况进行全面调查, 根据长远、近期的物流量, 确定物流园区长远和近期的建设规模。

将收集到的数据录入系统中并进行对比分析。这时可以采用SCP (Structure-Conduct-Performance) 模型来进行定性分析。这是一个系统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的产业分析框架;定量分析可以采用REA (Requirement Estimation Approach) 经验模型公式, 简单地推算出每个行业的运输量、增值作业面积、仓库面积, 以及相应的占地面积大小。在这之后, 参照该地区近年的GDP增长率以及未来几年的预期增长率, 作为该区域物流园区的物流作业量的年增长率, 这样便可以预测出未来10~15年内该物流园区每年的物流发生量[1]。

步骤二:战略定位这个阶段可使用SWOT分析, 对物流园区优势、劣势、机会、威胁进行分析。通过分析了解物流园区的发展环境, 制定物流园区发展的使命、远景目标等, 并进行战略定位。

步骤三:物流园区的功能设计主要采用自顶向下的方法。在确定园区的规划原则后, 对物流功能规划所涉及的核心因素进行举例分析, 整理总结先进的物流园区案例, 吸取经验。之后将物流园区划分成几个大的功能区域, 并对每个功能区进行定义、分配面积、设施设备分配、信息系统建设等。

步骤四:布局设计这个阶段是根据物流园区的战略定位和经营目标, 在已确定的空间场所内, 按照从货物的进入、组装、加工到货物运出的全过程, 确保将人员、设备和物料所需的空间进行最有效的组合和分配, 以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1]。在物流园区的建筑设施选址上可以运用运筹学中的最优选址方法、最小费用最大流法、最短路径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等。

步骤五:商业计划这个阶段主要内容为设计物流园区业务模式、物流园区的组织架构、管理模式、园区市场推广策略、客户分析等。物流园区的规划建设既要考虑到经济发展的需要, 同时也要避免盲目超前。政府在物流园区中起主导作用, 对物流园区进行区域规划, 严格审批;按照区域物流需求制定全国和区域物流的规划方案, 对各地园区的总量、规模、选址、功能定位等做出科学和明确的规划, 按照这些规划来严格审批和建设园区, 改变我国园区建设混乱和无序的局面[2]。各个地区应推动物流企业准入制的实施, 提高物流园区的综合水平。成立统一性的物流协会, 通过物流协会来推动各个物流园区间的交流与合作。

物流园区的建设主要包括布局规划、信息系统规划、运作模式规划三个方面。其中布局规划分为两部分:空间布局规划主要对区域内园区数量、园区的选址及规模进行确定;内部功能区布局规划主要是对园区内部功能区的设计和定位[3]。

本文将直接从物流园区选址程序中的定量分析开始, 运用重心法和线形规划模型来分析物流园区的选址问题。

3 实证分析

3.1 重心法选址模型。

单一物流园区的选址, 它的建立思路为利用坐标和费用函数求出物流中心到需求地点之间物流费用最小的位置。重心法适用于简单的选址问题, 主要原理为将一新设施布置到一个与现存设施有关的二维空间中去。

设Pix0i, y i0i=01, 2, …, n0为现有设施的位置, P x00, y0 0为新设施的位置, wi表示第i个供应点的运输量, ci表示各供应点的运输费率, c0表示新址的运输费率。根据重心法有:

可以得到:

当各个供应点和新址的运输费率相等时c0i=c00, 则有:

下面以苏州地区的物流园区选址来举例说明。苏州规划要在昆山建设一个国际货运枢纽型的物流园区, 主要服务昆山市域内的企业。假设新物流园区的位置为P x00, y 00, Pix0i, y i0i=01, 2, 3, 40为昆山现有的物流设施点, 表2为4个设施点年运输量和交通状况。

解:由公式 (3) 得:

可得, 物流园区的坐标为, 7.3, 7.23, 的位置。

3.2 线性规划模型。

对多个物流园区供应多个销售点或仓库的复合设施选址问题, 我们可以运用线性规划中的运输法来进行求解, 使得总费用最小, 即:

目标函数为约束条件为:

其中, m为物流园区数量;n为仓库或销售点数量;ai物流园区i的生产能力i=, 1, 2, …, m, ;bi为仓库或销售点j的需求, j=1, 2, …, n, ;cij为物流园区i内单位产品运到仓库或销售点j产生的运输费用;xij为从物流园区i运到仓库或销售点j的产品数量;

某地现已有F1, F2两个物流园区, P1, P2, P3, P4为下级配送中心, 现将新增一个物流园区, 从F3, F4这两个地点中选择。表3为4个物流园区到下级配送中心的总费表。

单位:万元

解: (1) 当新的物流园区设在F3, 运用最小元素法, 步骤如下:

得到所有供应量分配如表4, 这时全部物流费用为:

(2) 当新的物流园区设在F4, 运用最小元素法, 得到所有供应量分配如表5。

这时的全部费用为:

两方案进行比较, c3<c4, 所以选择c3作为建设物流园区的地点, 这时可以节省生产运费:

3.3 方法对比。

重心法和线形规划选址方法都属于模型分析法。重心法模型适用单一设施选址, 它有助于寻找选址问题的最优解。重心法作为一种连续模型, 其配送中心地点的选择是不加特定限制的。运用重心法时要注意以下假设条件[4]: (1) 假设需求量集中某一点;而实际情况是需求是分散的, 来自于不同区的消费点。 (2) 单设施选址模型一般是根据可变成本来进行选址的;它没有区分不同地点建设仓库的成本, 不同地点的经营成本, 如劳动成本、库存持有成本、设施费用。 (3) 假设运价随距离成比例增加;然而, 大多数运价是不随着运距变化的固定部分和随运距变化的可变部分组成的。 (4) 模型中假设仓库与其他网络节点之间的路线为直线;实际上这样的情况是不可能的。

重心法是在假设条件的基础上来进行计算的。在实际应用时, 这些假设条件将会成为限制因素。线形规划模型适用于复合设施的选址问题, 是商业模型中较受欢迎的方法, 同时它也存在不足。模型虽然相较于单一选址模型有较大的提升, 但是本质上还是静态的, 无法提供随时间而变化的最优选址模式。

因此利用重心法和线性规划———运输法进行物流园区选址分析时, 在得到计算结果后还需要对地点进行实效分析。如运用重心法选址, 可以在计算得到的坐标地附近选定几个符合现实条件的候补场所, 把各候补场所带入上述算式 (3) 中, 在这些候补场所中选择最优地点。

4 物流园区的内部功能区建设

4.1 物流园区内部功能区规划方法。

物流园区功能区是为了实现物流园区集约、信息平台、集中仓储、配送加工等功能而设立的场所。确定了功能区也就确定了物流园区内部总体结构;同时功能区作为物流园区内部布局的基本空间单位是下一步布局规划的基础。功能区的确定主要包含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功能区域数目的确定;二是功能区域的类型、承担的功能、服务的对象的确认;三是功能区域内部的组成和相互间关系的确定。物流园区内部功能区规划主要是对各功能的设计和定位。图1为进行物流园区内部功能规划的流程[5]。

在对物流园区进行布局前, 先要分析车辆、人员在园区内可能产生的流线;采用流线分析和面积填充法进行物流园区布置, 具体布置方法步骤如图2所示。

4.2 苏州工业园区现代物流园内部功能区建设。

以苏州工业园区现代物流园为例:苏州工业园区享有便捷的海、陆、空运输条件, 拥有快速物流通关的政策优势。苏州工业园区将成为世界上最热的半导体生产基地之一, 且园区内大部分企业的原材料采购及产品销售都依托外部运力支持, 第三方物流在园区发展空间巨大。

以苏州工业园区内52家世界500强企业为例, 其产业结构主要集中在电子信息、精密机械、生物制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为核心的新兴支柱产业, 这些新兴支柱产业已占全区工业经济的75%, 它对物流服务的要求如表6所示。通过对苏州工业园区内收入排名前60的企业进行调查, 得到电子信息行业对物流过程的信息管理和报关服务有较高的要求, 一般制造业则是对仓储保管、货物跟踪和物流系统设计的要求较高[6]。

功能区是物流园区总体布局的依据之一。结合现有的物流设施, 把具体的运营功能整合到功能区内。现代物流园以苏州工业园区为依托, 明确园区各种优势条件, 综合苏州工业园区内企业的物流需求, 来确定其运营功能, 进而划分功能区。

苏州工业园区现代物流园主要划分为成以下功能区:管理商务服务区、海关监管区、非保税物流区。管理商务服务区包括物流管理办公、展示、交易、服务等空间。海关监管区主要由以下功能区构成:进出口转关货物集散区, 出口货物集散区, 保税仓库和电子配送中心。非保税物流区提供以仓储为主的多种物流服务, 它作为保税物流的补充, 用于提升仓储业务的数量和价值。

资料来源:《企业战略管理》, 徐二明著, 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8年版

据苏州市交通部门分析得到, 2005年苏州总货运量为10 465.0万吨, 到2010年达13 267.5万吨, 2015年将上升到16 100.0万吨, 年均增长3%[6]。虽然运输需求不能全部代表物流服务的作业量, 但运输作为物流活动的基本组成部分并贯穿整个物流过程, 其运量的多少可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物流作业量的多少。划分功能区后, 将要对功能区的规模进行确定。以下选举配送区和集装箱堆场两个功能区的规模来进行计算。

由于苏州市目前规划的十大物流园区, 现处于改扩建的阶段, 无法准确获得各个园区的运营状况和数据。现根据物流需求量预测值及各个园区的地理位置、服务区域范围, 采用参数法进行分析计算, 公式如下:

其中:为运站系数 (可取10%) ;β为分配系数 (可取5%) ;Q0为城市物流需求量, 用社会货运总量代替 (取2015年社会货运总量16 100.0万吨) ;

由公式 (5) 计算得2015年现代物流园物流需求与测量为80.5万吨。

仓储配送区主要用于货物存放保管和分拨, 其所需用地面积主要由货物存放占用面积、库内通道、货架之间间隔、装卸作业区、配货区等组成。其面积估算公式为:

式中:S为仓储区的总面积 (m2) ;Q为仓储区的年度适站量 (取2015年园区物流需求预测值) ;Kb为适站量月度不均衡系数 (取1.2) ;t为货物的平均存储时间 (取10天) ;q为单位有效面积的货物存量 (取1.1t/m2) ;T为设施年营运天数 (取300天) ;Kk为设施总面积利用率 (取70%) 。

由公式 (6) 可以估算出仓储配送区面积约为4.2万平方米。

集装箱业务区规模的确定。集装箱业务区包括集装箱堆场和拆装箱库两部分, 其估算公式为:

式中:S为集装箱业务区用地面积 (m2) ;k为不均衡系数 (取1.2) ;e为通道辅助面积系数 (取0.47) ;D为园区集装箱吞吐量 (t) ;E为单个集装箱占用面积 (取2.4×6m2) ;g为堆码层数 (取4) ;t为集装箱平均堆存期 (取7) ;T为年度作业天数 (取300天) ;h为面积利用系数 (取0.75) 。

根据公式 (7) 可以估算出集装箱业务区的面积为5.1万平方米。

苏州现代物流园规划面积3平方公里, 第一期规划为1.5平方公里。其中库房面积从原来的1.9万平方米扩大到12万平方米, 集装箱堆场从原来的2.2万平方米扩大到8万平方米。2002年底海关总署批准扩建9万平方米保税库区和3万平方米的出口监管库区, 这些都为现代物流园的启动和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从计算得到苏州现代物流园的仓储配送区面积为4.2万平方米, 集装箱堆场面积为5.1万平方米。从数据对比来看, 现代物流园规划的库房和堆场大大满足了预估的物流需求。

对配送区和集装箱堆场面积的计算虽然借助了假设条件, 但还是可以作为实际物流园区规划的借鉴数据。苏州现代物流园在规划建设时, 应注重实际需求, 科学规划。

5 结论与展望

以上内容主要重点研究了物流园区的选址和园区内部功能区的建设。得出以下结论:合理布局、科学规划是物流园区有序发展的关键。物流园区的规划要符合城市总体规划以及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同时, 对物流园区的规划要遵守市场规则。对物流园区进行规划的目的是满足不同层次的物流需求, 整合现有的物流资源, 从而实现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效益。在物流优惠政策、物流法律法规、土地规划投资、物流信息系统建设等方面, 政府应该加大支持力度, 吸取国外物流园区发展经验, 对比我国在物流园区建设中的不足, 从宏观上引导我国物流园区的规划建设。在此同时, 政府和社会各界要加强对物流园区规划的理论研究, 以理论来支持物流园区的实际发展, 同时也在实践中完善理论知识。

摘要:文章主要针对目前苏州地区物流园区的规划问题进行优化研究。为此, 首先对物流园区的研究意义与步骤进行了解, 在这基础上得出物流园区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而运用重心法模型和线形规划模型进行比较分析, 重点对苏州地区物流园区的选址问题和园区内部功能区建设进行讨论。得出苏州物流园区的发展, 需要政府的宏观布局规划, 并建立整体性的物流体系。

浅析苏州市虚拟物流业发展 篇7

虚拟物流的概念首次是由美国Stuart等人于1996年在阿肯色州大学物流协会报告中提出的。虚拟物流 (Virtual Logistics) 是以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物流运作与管理, 实现企业间物流资源共享和优化配置的物流方式。虚拟物流的提出和产生, 是信息技术和物流概念飞速发展的情况下, 现代物流发展的最新成果。其目的就是通过物流组织、交易、服务、管理方式的虚拟网络化, 使物流商务活动能够方便、快捷地进行, 实现物流的速度、安全、可靠、低费用的目的。

二、苏州市发展虚拟物流优势

1. 独特的经济区位优势。

苏州自公元前514年建城以来就长期是中国江南地区的经济和文化中心, 后又发展为中国南方、华东乃至全国的经济文化中心。苏州市地处江浙沪三省市交汇处, 位于江苏省最东端、紧邻上海, 临长江太湖, 大运河纵贯而出, 沪宁线, 京沪线重要城市。拥有中国乃至亚洲最大的内河航运港口、江苏第一大港、中国大陆第九大港———苏州港, 四通八达的铁路和公路交通网与全国各大城市相连, 交通运输十分便利。2011年, 《江苏省“十二五”物流业发展规划》正式出台并明确把苏锡常地区定位为面向国内、服务全球的上海国际航运中心西翼次中心、制造业国际分拨中心和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 提出苏州应大力发展港口物流和保税物流, 整合完善海关特殊监管区功能, 提升国际物流发展水平, 壮大第三方物流, 提高全球供应链物流服务能力。

2. 现代化的规模设施优势。

虚拟物流的一个重要特性是“虚”、“实”结合, 虚拟物流的高效运转离不开强大的、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2010年, “苏州交通物流信息平台”正式上线运行, 并与传化物流基地、白杨湾物流中心等企业级信息平台、苏州市运政GPS综合管理系统、GIS系统进行了成功对接, 实现了对5000余辆运输车辆的实时跟踪和3000多家运输企业的GIS定位。已开通400-180-5656服务热线, 实现替货找车、帮车配货、信息服务等功能服务。苏州市物流商会与上海集时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开发的“集时通”物流精准信息沟通平台已经运营。电子数据交换技术、信息扫描及射频识别技术、物联网技术等现代管理技术在物流行业得到广泛应用。

三、苏州市发展虚拟物流的挑战

1. 国外物流巨头的进驻。

跨国物流集团迅速打入我国物流市场, 其他形式的物流企业也纷纷涌现, 形成全方位竞争的格局美国联合包裹运送服务公司UPS、敦豪国际快递公司DHL、OCS、TNT等国际大公司在苏州市都已经进驻。这些国际物流企业在资金实力、技术开发能力、供应链管理成熟度等方面都比苏州同类型物流企业拥有绝对的优势。这种来自国际物流、信息、管理服务商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给苏州市发展虚拟物流, 培养本土虚拟物流公司带来巨大压力。

2. 物流成本不断增加。

随着物流业务的不断扩展, 物流成本不降反升, 其根本原因主要是物流设备与物流技术的不断投入, 能源价格的不断上涨;另外还面临配送车辆城区通行受限、车辆公路通行收费高等问题。据不完全统计, 美国的流通成本占GDP的9.5%, 其他发达国家一般在10%左右, 我国达到15%, 如果通过发展虚拟物流产业, 降低流通成本在GDP中的比重, 将会成为苏州市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苏州市发展虚拟物流的对策研究

由于虚拟物流能解决整个社会物流的资源效率题, 且对物流服务有更深层次、更全面的要求, 因此, 苏州市发展虚拟物流在充分认识自身优势和劣势并考虑外部环境机遇和挑战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苏州市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1. 加快建设内外衔接、通江达海物流网络体系, 推广物流专业车辆和应用先进物流设备。

深化物流载体平台建设, 完善物流基础设施。以物流信息网络平台搭建、物流高新技术开发应用、物流标准化试点为重点, 不断创新物流发展方式, 实现物流平台与物流企业、物流服务对象的合作共赢。

2. 依托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 狠抓业务创新, 提

升发展保税物流, 巩固发展港口物流, 大力发展商贸配送物流, 创新发展IT物流, 积极发展特色专业物流。培育壮大物流企业以分离发展、引进移植和整合提升为重点, 鼓励物流企业向综合化、一体化、专业化、集聚化方向发展, 提升物流企业整体服务水平。

3. 加大政策扶持, 完善金融服务, 强化人才支撑, 重视规划实施与评估。

围绕现代物流业跨越发展的新目标, 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 着力强化财政税收、投融资、土地、城市通行、人才引进等政策扶持, 完善物流业统计制度和规划落实考核制度, 为物流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进一步提高物流业发展软实力。

综上所述, 苏州市现阶段已具备发展虚拟物流所需的一些基础条件, 但条件并不成熟, 需要政府和企业共同努力, 在引导、鼓励等一系列措施下推进苏州虚拟物流业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卫振林等.北京市发展虚拟物流SWOT分析与对策研究[J].物流技术, 2006, (3) :52-54

[2]周俊颖.河南省区域物流SWOT分析与发展策略选择[J].物流科技, 2009. (2) :31-33

[3]吴晔珠.三角洲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互动机理探讨[J].物流科技, 2009 (2) :21-23

苏州发展现代物流业的SWOT分析 篇8

1 苏州发展现代物流业的SWOT分析

1.1 优势

1.1.1 政府政策保障体系已初步形成

现代物流业是一项投资大、用地多、回收周期长、但综合效益高的新兴产业,政策的支持对其良性的快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已充分认识到物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国务院下属的六部委在2001年联合下发了《印发(关于加快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通知》。2009年3月10日,国务院发布了《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将2009~2011年的3年规划作为物流产业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促进平稳快速发展、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的综合性应对措施的行动方案。在《江苏省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2002-2010年)》中,苏州现代物流园被确定为苏州、无锡和常州地区的大型综合性物流园区,成为“江苏与上海方向的重要国际物流转换枢纽”。苏州市政府在2001年就成立了现代物流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苏州市现代物流规划》,并相继出台了一些扶持鼓励现代物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2005年苏州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物流业发展的政策意见,从市场准入、财政税费、融资担保、土地供应等方面为物流企业发展提供政策扶持,同时制定了苏州现代物流业“十一五”规划,确定了今后五年的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思路,促进了苏州现代物流业的发展。

1.1.2 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完善的交通网络

苏州地处长江三角洲腹地,位于中国沿海经济开放带与长江经济发展带的交汇处,是沟通苏北、江浙的交通走廊,是距上海最近的中心城市,区位优势显著;沪宁高速、沿江高速及苏嘉杭高速均经过苏州,距上海虹桥机场不足80公里,离浦东机场135公里,到吴淞港口100公里,具有建设区域性物流中心的基础条件。苏州市已基本形成一个以高速公路为基础,铁路、港口、航空为远程辐射,海运为重要补充的立体交通运输网络。同时,苏州市围绕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提升中心城市首位度、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全力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运输服务能力。现代港口物流规模优势显现,2008年苏州港港口货物吞吐量达2.01亿吨;集装箱运量255万标箱,特别是苏州的三个港区(太仓港、张家港港、常熟港)成为全国首批对台直航港口和太仓港成为江苏集装箱大港后,苏州市开展“区港联动”和“苏太联动”,有效抵御了全球金融危机,为苏州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好地服务。

1.1.3 信息平台已初步构成

物流与信息流是息息相关的,信息化是现代物流的主要特征,广泛采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业务是发展现代物流的主要内容。在苏州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引导下,苏州市重点物流企业和物流基地以及苏州物流商会等都建立了自己的物流信息平台,促进了政府相关部门、物流园和物流企业的相关系统与信息平台的有效连接。大部分物流企业还开展了物流电子商务和条形码识别等先进技术手段,在促进物流信息化、标准化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1.1.4 物流市场需求旺盛

苏州制造业的高速发展,特别是大型外资企业的不断进驻,使得苏州物流需求旺盛。“十一五”期间,苏州市经济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把苏州建成以高新技术为主导的现代制造业基地,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基地,以电子信息制造业为重点的新兴主导产业,将使产品结构向短小、轻薄、小批量、多品种和高新技术方向,高附加值货流将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将物流业务外包,发展现代物流业具有潜在的驱动力。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为物流业搭建了一个有利的发展平台。外向型经济的发展,给物流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1.2 劣势

1.2.1 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制约着物流业的发展

目前与物流相关的行业分别由不同政府部门进行管理。由于这种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形成了自上而下的纵向隶属和管理格局,严重制约着在全市范围内经济合理的流动和对物流的统筹和规划,妨碍了物流的社会化进程。

1.2.2 物流市场的发展还不够规范有序

苏州市挂物流企业牌子的单位越来越多,不论企业大小、规模如何、实力强弱,在物流热潮中,即使几辆车的运输公司或一般规模的储运公司也都纷纷要求冠以物流公司、物流中心之名,“数量扩张的高速增长”特征明显,扰乱了物流的概念,影响了现代物流业的规范发展。市场无序竞争严重,物流企业“多、小、散、弱”问题突出,多数企业普遍采用低价竞争的方式,而为客户提供多样性、个性化服务的能力不足。

1.2.3 物流装备和技术水平不高

物流技术进步动力不强,国家没有明确对物流行业装备更新的扶持政策,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不足,能力不高。大部分物流企业的仓储设施陈旧落后,装卸搬运的机械化水平低,尤其是普遍缺乏发展现代物流所必需的先进的网络信息设施。由于技术参差不齐,使得在物流运作中服务不规范,大大增加了运行成本和交易成本。

1.2.4 物流人才短缺已成为现代物流发展瓶颈

目前苏州市物流公司的人才大部分都是从其他行业转过来的。企业缺乏通晓现代物流运作和管理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已成为物流产业发展的障碍。由于员工素质不高,服务意识、经营意识和市场开拓的意识不强,对先进管理手段了解甚少,对整个供应链也没有完整的概念,缺少从全盘考虑来降低物流成本。

1.2.5 物流的专业化程度不高,全流程服务亟待加强

目前苏州市物流运输、仓储管理的专业化程度不高,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的建设以及集装箱运输的发展还比较缓慢,专业化操作程度较低,导致物流成本过高。由于目前苏州软、硬环境建设与现实需要及未来发展差距较大,导致苏州市物流企业所提供的服务相当有限,不能满足跨国公司更丰富、更细致、更专业的物流服务需要,难以为外资企业提供综合性和多层次的物流服务。

1.3 机会

1.3.1 苏州经济的持续增长

尽管当前面临着国际金融危机,但苏州经济总体仍呈上升趋势。2008年苏州地区生产总值为6701亿元,比上年增长12.5%;出口总额为1317.2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0.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551.45亿元,比上年增长24.1%。随着苏州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社会需求也会相应增长,社会需求的增长将伴随着更大的物流市场需求。而由于目前物流业的水平普通偏低,远远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物流业相对滞后之间的矛盾,将刺激苏州物流业进行变革,推动苏州物流业的发展,给苏州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空间。

1.3.2 苏州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

统计资料表明,苏州市产业结构从1994年的9.5∶61.4∶29.1逐渐转变为2008年的1.6∶62.0∶36.4。从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来看,第一产业比重逐渐下降,第三产业逐步上升。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以工业、制造业为代表的第二产业比重也将稳中趋降,而第三产业比重将逐步上升。现代物流业(特别是第三方物流)作为新兴服务产业,将打破传统的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模式,成为货物运输流通的主导方式。

1.3.3 苏州推动物流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

苏州已发展到工业化的中后期,从物流总额的构成情况来看,工业品物流占65%左右。当前,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苏州市面临着产业升级的要求,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和商贸业注重物流服务的配套和物流功能的整合。通过物流业与制造业、商贸业的融合,一方面可以提升制造业和商贸业的竞争力,降低制造业和商贸业成本,应对市场挑战;另一方面可以抓住制造业结构升级释放出的物流需求,来进一步提高物流的社会化程度。

1.4 威胁

1.4.1 国外物流企业“抢滩”苏州市场

随着苏州市制造业和商贸业的快速发展,也吸引了大量外资物流企业的进入,特别是一些国际物流巨头也斥巨资进入苏州市场。外资物流企业借助资金、技术和管理等优势占据了苏州物流业很大一部分市场。同时,外资企业在远洋船运和国际快递等方面,也越来越占有优势地位。而苏州本土的物流企业由于发展较晚,同国际先进的物流企业还存在很大的差距,还不能与之进行有效抗衡。

1.4.2 物流资源要素紧缺,经营成本持续上升

随着物流需求的增加和市场竞争加剧,物流企业的资源要素出现了全面紧缺的态势,如现有的仓储能力已显不足,铁路运力持续偏紧,部分海运航线订舱困难,公路运输也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车源紧张的状况;燃油价格不断攀升,2007年11月与2002年对比,柴油价格平均上涨86%,油价已占据运输企业总成本的35~40%。与此同时,行业竞争激烈,特别是运输、仓储等基础性普通服务,同行间“价格战”有增无减。由于上述几方面的挤压,物流行业平均利润率进一步下降。有企业反映,物流企业平均毛利率已由2002年的30%降低到2007年的10%以下,经营成本的持续增加,平均利润的进一步下降,导致部分中小物流企业开始退出物流行业。

2 策略

2.1 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

发展现代物流就必须打破行业、部门的壁垒与垄断。现代物流业是一个涉及多个管理部门的新兴产业,据了解,至少涉及发改、交通、经贸、外经贸、公安、税务、海关、商品检验检疫等多个部门,但目前一定程度上还存在职责不清或协调不够等问题。应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现代物流方面的文件精神,强化政府协调功能,加强部门间的协调和合作。同时,加大中介组织建设力度,如苏州市已成立了物流协会,但目前尚未真正具备应有的功能,建议加快扶持培育力度,使其在行业管理、人才培训、企业认定、数据统计等方面发挥作用,使物流协会真正成为沟通政府与企业的桥梁和纽带。

2.2 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

由于苏州具有经济密度强、对外开放度高、市场化程度较高等特点,应该把发展第三方物流作为苏州现代物流企业组织创新的目标模式。第三方物流是现代物流业的主要组织形式,以提供一体化物流服务为主要特征。苏州应加大对现有物流资源的整合和开发力度。通过存量盘活、资产重组和流程再造等方法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使传统运输企业与仓储企业加快向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转型。同时,加大现代物流企业的招商力度,重点引进国际知名物流企业以及国内重点物流项目,促进苏州市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整体水平的提高。

2.3 优化资源配置

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注重投资的经济效益,加速物流企业向物流园区、港口和开发区集聚,引导物流业向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集聚。培育一批具有区位优势、与制造业相配套的、产业集聚功能明显的重点物流基地;进一步提升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昆山开发区和张家港保税区以保税物流为特征的国际快速物流能力,使之成为苏州市制造业进出口货物运输的主要集散地。

2.4 完善物流信息系统建设

现代物流业的中“信息”取代传统物流中的“运力”是一个必经阶段,因此信息系统是发展现代物流的支柱。物流标准化又是物流信息化的基础,苏州市应加快建立物流标准化体系,率先在全国建立有效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要勇于在没有国家标准的领域制定标准,完善物流系统设计标准化,为此政府应积极鼓励和支持物流企业成为制定物流行业标准的主体,从而将苏州物流业推向一个新的台阶。

2.5 实施物流人才战略

目前,苏州物流业发展最需要的是通晓现代物流运作和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苏州应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优势,培养高素质的物流专门人才。如苏州物流商会可以建立物流人才培训基地,进行人才的培育、储备;组织各种长、短期物流知识从业人员培训班等。同时,应积极引进国内外优秀的物流人才,不断提高苏州市的现代物流水平。

苏州应坚持“政府营造环境、企业自主运作”的原则,充分利用苏州的产业和区位优势,大力发展以开发区、港区和道口为依托的国际物流、区域物流和配送物流,加快发展第三方物流市场。在苏州市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下,苏州市现代物流业必将取得跨越性发展。

摘要:现代物流业是苏州产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文中通过应用SWOT分析法,对苏州现代物流业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苏州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策略。

关键词:苏州,现代物流业,SWOT分析,发展策略

参考文献

[1]苏州市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公报[S].

[2]苏州市2008年统计年鉴[S].

[3]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4]关于苏州市物流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R].http://www.ssfcn.com

[5]苏州市现代物流产业的发展报告[R].www.szwlsh.cn

苏州物流公司精益运输管理状况调研 篇9

每个企业的运作都离不开物流, 当企业在生产、销售等领域不断地挖掘完利润之后, 及时地将目标转向企业的物流领域。

据资料显示, 苏州2013年物流总量保持增长, 1-11月, 全市全社会货运量达17119.2万吨, 比上年同期增长6.6%;全社会货运周转量1656408万吨公里, 增长6.4%。

2 提高运输效率对企业物流水平提升的重要性

运输是物流的一项重要职能, 运输成本在物流成本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运输是通过运输手段使物品在物流节点之间的运动, 没有哪个企业可以在经营中不涉及原材料或产品的移动。对许多商品来说, 运输成本要占到商品价格的4%-10%, 降低运输成本, 企业便可在产品的出厂价上占据优势。

3 苏州物流公司现今在运输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物流专业人员缺乏

图1为调研中的企业员工比例结构图。

从图1可以看出物流专业人员的比例仅占13.11%, 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员占比为12.90%, 这足以表明企业中物流专业人员的缺乏, 员工缺乏专业的物流知识, 在从事物流活动时便会影响物流系统运作效率, 影响企业在物流部门实施运输精益化管理。

3.2 信息化管理水平低

从调研数据分析来看苏州物流企业对运输系统的建设比例仅占16.7%, GPS定位技术占比达44.4%, 但仍未达到企业的一半数量, 而对于订单系统、EDI技术的建设比例更低, 影响企业整个物流系统, 这会对运输部门的快速反应提出挑战。

3.3 运输车辆平均实载率低

调研数据显示苏州物流企业的平均实载率较为集中在50%-70%, 而欧美发达国家的车辆实载率基本上在80%以上, 这便突显了苏州运输企业在这一方面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

3.4 企业运输过程中的附加值较低

苏州物流企业运输过程的附加值较低, 企业往往只关注运输过程本身带来的利润。数据显示的运输企业2008年为客户提供的平均包装成本仅占总成本的1.2%, 2009年与2010年仅占了0.6%左右, 比例最高的货代业务, 在这三年中货代业务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均未超过10%, 三年比例之和也仅为25.086%。

4 针对存在的问题, 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4.1 解决苏州物流企业专业人才缺乏的问题

①企业提高人才招聘的门槛, 企业在招聘员工时可以适当提高学历要求, 适当多选择管理类专业的毕业生, 增加企业专业化人才的比例;②企业为员工提供更多培训机会, 增加员工的专业化知识;③企业为员工提供更多的升职机会来刺激员工提高自己的学历, 更高的职位与令人满意的薪酬都能对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起到激励作用, 同时能刺激员工对专业化知识的需求。

4.2 针对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低的解决方法

①企业首先建立完善的运输系统, 完善的运输系统要求企业内部运输资源标准化, 实现标准化不仅有利于企业信息管理, 还有利于企业在货物转运、装卸搬运等方面效率的提高。②企业需要引进先进信息化电子技术, 对于某些大型运输企业还可以建立完善的、功能强大的企业内部网。如果企业运用如GPS定位系统和GIS地理信息系统, 就能准确获取车辆在任何时刻的位置、速度、油耗、沿途道路状况等具体信息, 系统将获取的信息提取、计算、分析后, 将其通过信息模块发布到监控平台的网络上, 管理者只要登陆网络, 即可对车辆的所有运行信息一目了然。③企业适当运用现代化管理模式, 为实现精益化管理, 不能只有先进的信息技术, 也要有现代化管理模式配合。如JIT管理模式, JIT主要用于生产, 其基本思想是“只在需要的时候, 按需要的量, 生产所需的产品", 对于企业运输方面, 只在客户需要货物的时候仅运输客户需要的货物量。

4.3 针对苏州物流企业运输车辆平均实载率低的策略

车辆实载率提高的意义在于:充分利用运输工具的额定能力, 减少车辆不满载行驶时间, 减少运输过程的浪费, 从而求得运输合理化。车辆实载率= (单车实际载重量*运距) / (标定载重量*行驶里程) *100%, 从式子中可以发现, 为提高平均实载率, 企业可以在标定载重量的范围内增加单车实际载重量。因此, 提出两点可以提高车辆实载率的方法:

①企业建立符合社会发展的标准化制度, 健全企业集装化运输方式, 企业运用如国际标准化尺寸的托盘, 以托盘为单位完成货物的装卸、运输活动, 工作人员根据托盘的尺寸、客户运送路线规划出合理的装卸方式。运用集装箱运输使企业实现甩挂运输与多式联运, 提高车辆、轮船等的实载率, 减少节点与运输路线上的资源浪费, 促进精益管理。②企业之间通过联合合作相互提供货源信息, 相互提供配载服务, 企业之间加强沟通便于运输企业对货物的装载有所规划, 减少车辆在返回企业的途中降低空驶率, 提高资源利用。

4.4 如何解决企业运输过程中的附加值较低问题

企业运输过程的附加值较低可能有多种原因, 如:企业本身的规模比较小, 没有足够能力来提供更加完善的运输服务;公司的经营理念仍然较为落后, 未考虑增加运输过程的附加值等。对于这种问题的解决策略, 可以考虑多提供增值服务:

①信息增值服务。为提高增值服务的水平, 除了自身的信息系统建设外, 还考虑为客户提供配套的物流信息服务, 以此来实现彼此的信息对接, 利用对数据的积累和整理, 对客户的需求预测, 及时查询客户货物情况, 提供服务信息的实时查询、浏览、在线货物跟踪, 联机实现配送路线的规划、物流资源调度、货物检查等等。②加快反应速度的服务。为解决因运输路途较远而供应不及时状况已经设立配送中心, 为了提高附加值, 优化配送中心、物流中心网络, 重新设计适合客户的流通渠道, 来减少物流环节, 简化物流过程, 提高物流系统的快速反应能力。③提供包括订舱、包舱、包装, 货物的装卸、监装、集装箱拼装拆箱、分拨、中转及相关的短途运输服务等。

5 结束语

苏州物流企业需要运用精益化管理方式不断改进企业运作结构, 提高运输效率, 实现集约化、规模化、网络化、专业化经营方式, 通过提高服务水平、竞争能力来巩固市场地位。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苏州物流运输业具体的发展现状, 提高运输效率对企业物流水平提升的重要性, 苏州物流公司现今运输管理的精益化程度, 以及为了实现精益化管理企业应该采取的策略。

关键词:精益管理,运输,物流管理

参考文献

[1]厄尔·穆曼, 托马斯·艾伦.精益企业价值[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5:28.

[2]李波, 王谦.物流信息系统[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64.

苏州物流 篇10

关键词:区域,物流技能,竞赛

1 开展区域物流技能竞赛的必要性

1.1 苏州物流产业具有明显的区域性

物流业是融合运输业、仓储业、货代业和信息业等的复合型服务产业。一个区域物流产业发展水平与该区域的经济发展有着必然的联系。简单地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不同区域的物流业发展的市场需求不同;二是不同区域物流业发展的基础设施设备不同;三是不同区域物流业发展的政策制度不同;四是不同区域物流人才的供给不同。结合以上四点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在不同的区域其物流产业势必发展状况不同。苏州地处中国区域经济的重心长三角之中心, 该区域是典型的两外的城市———原材料产地在外地, 产品销往的是全国各地乃至全球各个国家。目前苏州市已建立起了陆运、航运、铁运三方结合的立体交通网络。因此, 苏州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规划目标为:以区域物流为重点, 以国际物流和市域物流为重要补充, 着力打造与苏州建设现代制造业基地相配套的, 以港口物流和保税物流为主体、以市场物流为补充的, 具有竞争力、辐射力和带动力的物流经济体系。

1.2 区域内职业院校物流专业设置具有相似性

经调查研究发现, 苏州区域共有十八所高职院校及四十五所中职学校, 绝大部分院校都开设了国际物流和物流仓储配送两个专业方向, 物流管理专业设置很类似。比较各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及实验实训室会发现也大多相同。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 各院校对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还是比较准确的, 与产业发展相适应。

1.3 物流技能竞赛的实施过程更适合在区域范围内展开

2009年教育部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组织了一次全国性的高职院校物流技能竞赛, 2010年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主办了一次面向高职、中职师生的物流技能竞赛, 2010年在天津, 中职物流出入库管理项目正式进入国赛, 至此物流技能竞赛中高职都有了物流技能竞赛项目, 并且在2011年即将举行的中职全国物流技能竞赛项目上, 又增加了叉车驾驶及国际商务单证两个项目。在国赛的推动下, 各省、市也纷纷展开了类似的物流技能竞赛项目。应该说, 通过物流技能竞赛,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使学生不但掌握物流操作技能而且具有物流管理技能, 提升高职学生物流管理综合运用能力和业务操作的熟练程度, 为就业打下坚实基础。但是, 在实施物流技能竞赛过程中了暴露了很多问题, 最主要的就是全国的职业院校围绕国赛的比赛项目及内容来训练, 有悖于物流业跨部门、复杂性特点。

2 在苏州开展区域物流技能竞赛的可行性分析

2.1 优先发展现代物流等服务性产业的政策, 是开展物流技能竞赛的驱动力

2001年苏州市政府就委托上海同济大学规划了《苏州市物流发展规划》, 2007年《苏州市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实施意见》中再次将物流业作为生产性服务业提到突出的位置上来, 2010年年底, 通过的苏州市十二五规划中, 再次将商贸物流业作为重要产业大力发展, 预计2015年商贸物流业增加值将达到2800亿元。

2.2 良好的物流专业建设基础条件, 为开展物流技能竞赛提供了保障

一方面, 苏州市拥有超过3.17万亿元的年物流量, 共有物流及相关企业近万家, 苏州物流在总量上占江苏省物流行业比重的33%左右, 2010年苏州港完成货物吞吐量3.3亿吨, 比上年增长33.5%, 集装箱运量364.4万标箱, 已建有苏州物流中心、传化物流基地等十大物流中心、基地等物流基础设施。这一切为物流专业人才提供了巨大需求, 进而为物流专业建设提供了保障。另一方面, 苏州各职业院校有物流专业在校生近万人, 每年毕业的物流专业学生也有数千人, 各学校也培养与引进了一大批物流专业教师队伍, 各学校纷纷投入巨资, 建有物流实验室、实训基地等, 为开展物流技能竞赛提供了保障。

2.3 公共物流实训基地的建立, 是开展物流技能竞赛的平台保证

从2007—2010年, 苏州经贸学院先后投入800万元, 建立江苏省电商与物流省级实训基地;2010年苏州技师学院, 投入200万元建设苏州现代服务业物流专业实训基地;2010年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投入近1500万元, 建立苏州工业园区商贸物流实训基地;2009—2011年, 苏州工业园区工业技术学校投入近800万元, 建立国家级物流实训基地;2007—2010年, 太仓健雄职业技术学院投入近300万元建设了苏州服务外包物流实训基地。这些实训基地的先后建成, 极大地提高了苏州市物流人才培养的质量, 同时也为在苏州区域范围内开展物流技能竞赛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3 在苏州开展具有特色的物流技能竞赛的思路

3.1 建立四位一体组织保障体系

从2010年始, 由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牵头, 在中职层次上举办了两届苏州市物流技能竞赛活动, 但从效果上看, 不太理想, 一是比赛内容单一, 二是没有实效性, 三是参与面小。主要原因是比赛纯粹是为了进一步参加省赛、国赛, 同时缺少有力的组织保障体系。要在区域内开展物流技能竞赛活动, 首先应该建设一套完善的、强有力组织体系, 笔者认为应是这样一种组织结构:

(1) 以苏州某物流中心为平台, 开展不同岗位物流技能竞赛

苏州已建有以保税国际物流为主要业务内容的苏州物流中心, 以港口物流业为主要业务内容的太仓物流中心, 以运输配送为主要业务内容的传化物流基地, 以商贸物流为主要业务内容的东方丝绸物流中心等10多个物流中心。可以以此为平台, 开展不同物流职业技能的竞赛活动。

(2) 以就业、升职为开展物流技能竞赛的最终目标

对于在校学生来说, 如果在竞赛中表现好, 立即能被企业高薪录用, 企业职工竞赛成绩突出, 立即升职, 这样的技能竞赛将会很有吸引力, 也会达到技能竞赛的目标。

(3) 学生、企业职工广泛参与的比赛

物流技能竞赛不能只有学生参与, 只有企业的职工与学生同台竞技, 才有可能促使学生更好地去训练, 促使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等的实现。

(4) 构建企业、学校、行业、政府四位一体的组织体系

在体系中企业是核心, 政府、行业是组织者、领导者, 学校是主体参与者。

总之以苏州公共物流实训基地为平台, 以某企业为核心, 由行业、教育主管部门领导, 由企业职工、学校师生广泛参与, 以就业、升职或经济利益为目标的组织体系才是开展区域物流技能竞赛的有力保障。

3.2 形成与区域产业相吻合的物流技能竞赛方案

根据苏州物流产业特点, 苏州高技能物流人才需求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岗位:一是国际物流活动所需要的货贷、报关、报检人才;二是物流中心、制造企业仓库管理所需要的会驾驶叉车的仓管员、理货员;三是商贸、制造业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采购、生产计划、物料控制等会熟练操作ERP系统的人才。

因此, 制定物流技能竞赛方案一定要围绕上述三类物流人才需求进行, 也就是说在苏州开展物流技能竞赛要从以下三个项目进行。一是国际商务单证缮制。该项目内容为会识别、填写、传递整理国际物流过程中所涉及的报关单、提单、报检单、商业发票、合同、产地证、保险单、装箱单等各种进出口商务单证。二是物流设施设备操作。苏州制造业非常发达, 货物的进出都是单元化的, 即用托盘化, 因此必须用叉车、堆高机等装卸搬运设备, 同时要用手持终端等设备采集物流信息。三是物流信息系统的操作。现代物流不同于传统物流之处在于是用物流信息系统来管理物流活动, 并与企业财务、人力资源等信息集成, 最终形成ERP, 因此能否熟练地理解并操作某物流信息管理系统特别重要。

4 确定具有区域特点的物流技能竞赛绩效考评方案

目前, 以参加省赛、国赛为目的的物流技能竞赛活动搞的是轰轰烈烈, 但是学生终究掌握了多少赖以谋生的技能, 为职业院校的教学改革有多大促进, 值得商榷。教育部门只是简单的用积分来考核各学校这种考评方式, 严重损害了技能竞赛当初的目的。所以现有的物流技能竞赛绩效考评办法必须改变, 在制定区域物流技能竞赛绩效考评方案时, 建议要注重以下几点。

一是学生的参与面是否广泛。技能竞赛不是将几个优秀的学生集中起来, 强化训练, 然后去获名次。其根本目的是让学生真正掌握本专业的技能, 从而提高就业机会, 为未来谋生打下基础。有些专家也提出来, 职业学校在区域范围搞技能竞赛最好采用抽取的办法来确定参加比赛选手, 这样就能迫使学校去全面开展职业技能竞赛。二是行业、企业是否参与。每次技能竞赛项目的开展, 要看是不是企业组织发起的, 企业参与的深度如何, 没有企业参与的技能竞赛就不要搞了。三是企业、社会的评价。参加技能竞赛, 成绩当然是主要的, 还要看其他方面, 比如, 精神面貌、行为举止等, 要看社会对学校、对学生的认可度。

上一篇:高中英语习题课研究下一篇:走向润泽的音乐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