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业发展前景分析

2024-07-22

我国农业发展前景分析(精选十篇)

我国农业发展前景分析 篇1

一、农业网络传播的定义

什么是网络传播, 这是关系到农业网络传播的任务和研究对象的首要问题。在回答什么是农业网络传播之前, 首先需要研讨什么是网络传播和农业传播。有人认为, “网络传播”是近年来广泛出现于传播学中的一个新名词。它是相对三大传播媒体即报纸、广播、电视而言的。网络传播是指以多媒体、网络化、数字化技术为核心的国际互联网络, 也被称作网络传播, 是现代信息革命的产物 (《国际新闻界》2000年第6期)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的《农业传播学》一书中阐述的农业传播是这样的:农业传播是从信息内容的角度对传播作出的划分, 农业传播是社会领域内的涉农信息的传播。在我国, 农业网络传播方面的研究很少。我们认为, 所谓农业网络传播就是指通过计算机网络的农业信息传播活动。在农业网络传播中的信息, 以数字形式存贮在光、磁等存贮介质上, 通过计算机互联网络高速传播, 并通过计算机或类似设备阅读使用。

二、农业网络传播存在的问题

当前, 我国农村 (特别是西部地区) 农业信息化程度很低, 尤其是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面对这种现状, 我们必须正确面对,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以后农业网络传播的发展提供借鉴。农业网络传播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一是政府在农业信息网络传播建设上主导作用发挥不够;二是涉农信息网站内容实用性不强, 质量不高;三是农业信息采集渠道不规范, 采集方法不科学;四是农村的信息服务不到位;五是信息资源缺乏有效的整合开发;六是农业信息网络高级人才缺乏, 基层信息服务人员素质仍需提高。

三、我国农业网络传播的发展趋势

㈠我国农业网络传播发展前景看好, 重点突出当代世界经济正在由工业化时代进入信息化时代, 以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为特征的信息化、网络化浪潮正在席卷全球。现代信息技术正在向农业领域渗透, 在未来新的农业技术革命过程中, 信息技术将上升到更重要的地位。我们必须抓住历史机遇, 迎接农业信息新技术的挑战, 加快研究农业信息化的发展规律, 掌握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主动权。当前, 我国农业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时期, 更要抓住机遇, 加快农业信息化的发展。

㈡电子商务式现代农业经营管理是农业网络传播的必然农业电子商务是市场经济的需要。农业网络传播为电子商务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农业电子商务将促进我国农业快速发展, 它的广泛运用, 将改变我国农业落后的状况。农业电子商务现代经济学理论认为, 农产品流通决定农业生产。而目前, 我国农产品流通体系尚不完善, 起不到应有的引导和组织生产的作用, 使农业生产长期处于被动局面。而运用电子商务, 可以促进供需双方的及时沟通, 是农业生产符合市场需求, 从而降低生产风险。同时电子商务跨越了地域、时空界限, 可以在更大范围内调节生产与市场的矛盾。农业电子商务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 是当前信息技术应用最为广泛的领域, 是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均把发展电子商务作为拓展全球市场的主要手段, 用以推动经济的增长。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虽然在传统生产方面具有一定经验, 但在科技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相差甚远。因此, 必须以信息技术为突破口, 大力发展农业电子商务, 提升农业生产中的科技含量。

㈢我国农业网络传播的信息化职业教育目前我国农村受众总体文化水平偏低严重制约着对信息的接收, 也导致了媒体在农村偏远地区功能发挥的失常。因此, 要提高农业网络传播效果, 最根本的还是要重视对农村受众文化素质的培养。受众文化素质的提高离不开教育的普及。我国目前实行的九年义务教育, 总体上而言颇见成效。但教育水准存在地区差异, 东部教育水准较高, 西部教育水平较低;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欠发达地区教育水平差距十分明显;城乡教育水平差距不断拉大;广大贫困地区仍有大量失学儿童。诸如“希望工程”、“春蕾计划”、“宏志班”等救助措施虽有成效, 但整体状况仍不容乐观。近几年, 高等农业职业院校在农业网络信息传播方面的计算机网络教学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教师采用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课件教学与学生通过远程网络教学系统自学, 学生到农业相关企业顶岗实习等相结合的方式, 使来自农村地区的广大学生开阔了眼界, 接受到农业领域最前沿的科技信息, 这为我国今后农业的大发展, 农村地区的加速建设, 农民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培养了一大批后备军力量。因此, 提高农村受众文化的素质, 一方面要靠政府相关政策倾斜和财政资金的扶持, 另一方面还要充分发挥社会各界力量。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 中国农业网络传播有它独特的优越性, 也存在着制约自身发展的局限性, 但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 随着信息社会的飞速发展, 农业网络传播的巨大影响力和美好前景也逐步显现出来, 这对我国高等农业职业院校的计算机网络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计算机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学习, 参加多种培训, 切实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只有这样, 才能培养出适应我国农业网络数字化信息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编辑田野)

黄金种植

———太空3号铁皮石斛

免费供种上门收购现金结算

营业执照注册号:110108015455736组织机构代码证:05924919-3

铁皮石斛是一种名贵中药材, 被列为“中华九大仙草”之首, 被国际药用植物界称为“药界大熊猫”。它具有抗癌, 降血糖, 免疫调节等功效, 因此被大量采挖, 导致铁皮石斛濒危灭绝, 本所为满足市场需求, 经多年苦心钻研, 突破了铁皮石斛种植难, 生长周期长等技术难关。本所研发的铁皮石斛药用价值高适应全国南北室内外种植, 具有耐旱涝, 耐酸碱, 不受季节、环境、土壤限制等特点, 从种到收只需90天, 本所可上门收购。种植100平方米, 可产13~17公斤, 收购价1600元每公斤。

详情请来电或短信至13717558088 (注明详细通信地址, 姓名, 邮编) 免费索取种植指南 (附寄合同样本) 以便合作。

北京中农科宇生物技术研究中心

全国免费供种热线:4006 656 717

联系电话:010-56122991 010-56122992010-56122993

010-5612299413811076266周毅 (教授)

分析我国农业会计的发展现状论文 篇2

一、我国农业会计的运行现状

(一)农业活动会计处理规范的欠适用性

新准则的颁布极大的规范了农业这一特殊行业的特有经济活动,对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会计处理有着突破性的指导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时期内,规范了农业企业的会计核算,发挥了农业会计的功能和作用。但是,我国的农业会计准则与国外国际准则存在的欠合理差异、缺乏对生物资产的完整定义和对生物资产的价值评估、缺乏对农业无形资产会计的研究和评估和不加区分的将郁闭作为判断消耗性生物资产相关支出资本化或者费用化的时点,而未考虑我国南方北方气候、土壤等农业自然条件的差异等问题,都将不利于企业提供真实可比的农业会计信息,不利于农业企业的自身发展,更不利于农业企业与国际接轨。

(二)农业会计信息的失真性

会计信息失真,是指会计信息未能真实地反映客观的经济活动,给决策者的相关决策带来不利影响的一种现象。当前我国农业企业会计核算存在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如众多农业类上市公司的会计报表中,“应收家庭农场款”科目数额巨大,且很多企业账龄超过一年,而非上市公司的资产质量比上市公司的更为糟糕。企业这种处理实际上是将许多农业生产经营中的不确定因素和风险性因素先转入“应收家庭农场款”科目,等待未来事项发生后再进行巧妙处理,使其成为一个利润调节的“蓄水池”。在利润表和利润分配表的补充资料中,自然灾害发生的损失、非常性损失基本都不存在,这决不是巧合和偶然,而是深层次会计信息失真的体现。

(三)农产品成本核算资料不详细

目前我国大多数农业企业会计核算中还无法提供农产品成本的详细核算资料,农场与承包户之间的关系往往表现为一种收取承包费(实物地租)的形式。一些规模较小的国有农场将土地承包给职工、周围农户以及外来的农户,实行自主经营的管理模式,完全由承包者根据市场行情来决定所种植农作物的面积和种类,农场总部只负责承包合同的签订、承包费的收取和管理以及向上级主管部门定期报送统计报表等。而这种经营管理体制下,农户对农业生产缺乏完整的成本核算,根本无法完整的`提供农产品成本核算资料。在一些大型的国有农场,包括规模较大的北大荒、永安林业等农业上市公司,虽然实行了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运输业等一体化生产,严格执行《企业会计制度》,能够对外、对内提供总公司完的会计报表和财务报告资料,但仍然没有提供详细的农产品成本核算资料。

二、我国农业会计现状的成因分析

(一)农业会计理论对会计实务的规范不充分

加入WTO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一次难得的机遇和挑战。会计的发展是反应性的,会计环境的变化迫使我们重新审视我国会计发展中的若干问题。这些问题涉及到会计的方方面面,包括会计管理体制问题,财务报表披露的透明性问题,会计的国际化协调问题,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问题等。

会计准则是市场经济国家和地区普遍采用的会计规制形式。在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会计准则多由会计职业团体制定和发布,它本身并不具有法规性质,而是作为一种公认的会计标准对会计行为起规制作用。目前我国农业会计虽然有这方面的会计准则理论但它有待完善,因而其缺乏对农业会计实践的实际指导作用,农业会计企业就不能提供出真实完整的会计信息。

(二)农业会计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影响

1、会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我国农业会计的现状还与会计人员的素质有关。近些年来,我国在农业会计教育和会计后续培训方面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仍不能适应我国会计新制度、新准则快速发展的需要。我国企业中,有些会计人员业务不精,法律意识不强。有的会计人员没有受过正规的教育或培训,默守陈规,不求上进,缺乏钻研业务、精益求精的精神,缺乏职业理想和敬业精神。他们业务知识贫乏或知识老化,专业技术水平低下,无法按照新规定开展工作,同时,他们不学法,不懂法,对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也知之甚少。所谓无知者无畏,由于他们不懂业务、不懂法,因此一些会计人员既谈不上遵纪守法,更不能依法办事了。有些会计人员品质不好,缺乏职业道德等。会计人员习惯照搬会计制度中的条款来处理会计业务,对于估计和判断较多的会计准则职业判断能力欠佳,对于计算复杂、理解难度大的会计准则适应能力不够强,致使即便是高质量的会计准则也不能得到有效执行。

2、资本市场不完善

目前,我国与农业会计相关的农业资本市场利用效率低下,新的投融资体制尚不完善。政府对社会资本尤其是民间资本缺乏有效的引导,导致大量闲散资本无法有效利用。我国的投融资体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尤其是农业招商引资的相关政策和激励机制需要抓紧落实。另外,我国证券市场利用不足,大多数企业资本营运水平不高,融资渠道狭窄,形式单一,难以摆脱企业负债率过高的困扰,致使企业人才、设备、主导产品更新滞后,企业发展后劲不足,市场竞争力逐渐下滑。农业专业市场体系发育很不完善,我国资本市场还处于发展阶段,还很难发挥资本市场配置资源的应用作用。

(三)农业会计处理手段相对落后

农业是人们对动植物自身生长发育的自然再生产过程实施控制和强化的过程,是以更好的经济效益为前提的经济再生产过程,自然再生产过程与经济再生产过程相互交织构成了农业的根本特点,这一特点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及其会计核算有别于其他行业的基本原因四。另外,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复杂多样,不同地区、不同生产企业的经营活动都有可能不同,这加大了农业会计处理的复杂性。

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分析 篇3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15)04-0081-02

农业机械是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近几年,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对农机购置补贴力度不断加大,农机保有量大幅提高,农机化作业面积逐年增加。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为巩固我国粮食增产、确保粮食安全生产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1 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

1.1 缓解了农业劳动力结构性短缺问题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农业劳动力特别是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走入城市,从事非农业产业,导致农业兼业化、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三化”特征明显,农业劳动力结构性、季节性短缺矛盾日益突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有利于避免农村土地闲置,提高土地产出率,有效克服恶劣天气给农业生产带来的消极影响,稳定我国粮食产量。在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市非农业产业转移的背景下,我国主要粮食生产能力稳定在500亿kg的水平上,机械化程度的提高是其中关键因素之一。

1.2 增加了农机化新技术推广面积

将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去,可以加快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农民劳动强度,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近年来,我国在农业机械化发展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成功举办了多期培训班,培训各类农机化人才500多万人次;推进农机农艺融合,精量播种、保护性耕作、高效植物保护等农业机械化新工艺、新技术应用面积已超过1 733万hm2。

1.3 加快了农作物抢收抢种进度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保证了春耕、“三夏”“双抢”“三秋”等重要农时的生产工作,机械化已成为农业耕种的主要方式,其作用越来越明显。通过农机“一条龙”作业,抢夺天时,跨区作业,部分机械收割、机械播种同时进行,减少操作工序,缩短两作接茬的收获、耕种环节的作业时间15 d,减少套种,实现平作,简化了农业操作环节,节约了农业成本,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农业机械化的应用,弥补了部分人力无法达到的作业工序,提高了作业效率和质量,节省了农业生产的作业时间,避免因错过农时而造成经济损失,保障农业生产作业顺利进行。

2 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农业机械数量及结构不合理

我国农业机械装备现状是:小型农业机械较多,大中型农业机械不足;运输机械多,农田作业机械少;农业机械老化严重,更新换代不及时;配套率过低,农机作业范围狭窄;高性能作业机械少,低档次机具较多。这些问题影响着我国农业由粗放型生产向集约化生产的转化。

2.2 农业现代化区域发展不平衡

不同的地理条件、经济状况及农村人口都会导致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的不平衡。东部经济较发达、农业生产水平较高的地区,其农业机械保有量比较大,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较高;而西部经济发展缓慢、农业生产水平较低的地区,其农业机械保有量较低,发展速度明显较慢,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农民增收缓慢。可见,地理位置、经济水平及人口情况影响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同时农业机械化水平又对当地的经济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

2.3 农业机械使用效率低

使用农业机械可以减少劳动力数量,提高作业效率,增加粮食产量。但是由于部分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农民收入较低,农业机械购买力不足,严重影响和制约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更有部分地区农民虽能买得起农业机械,但因素质较低,农业技术掌握不到位,农业机械买回来不会用,造成农业机械大量闲置,作业效率发挥不出来,导致农民购买和使用农业机械的积极性受到影响。

2.4 农机服务组织化程度低

农机服务组织是农业机械化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重要社会组织,对促进农业生产发展起着积极作用。但是由于目前我国的农业专业合作社组织、农机生产大户、农业机械化协会、农业机械化专业服务队等农机服务组织参差不齐、规模不一、管理不规范等问题严重,没有发挥出应有的带动、指导作用。

2.5 农业机械化科技投入不足

目前我国在农业机械科技研发上的投资力度不够,相关配套系统建设落后,导致农业技术和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缓慢,满足不了农业生产发展的需求,严重制约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3 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措施

3.1 加大农机购置补贴

扩大农业机械补贴种类、补贴范围和补贴额度,向粮食生产大县、农机化示范基地和示范大户倾斜,增强带动能力。相关部门要统筹做好补贴各项工作,加强宣传培训和业务指导。建立健全监管制度,强化依法监管。开展专项监督检查,严厉查处违规违纪行为,强化社会监督,确保补贴政策安全高效实施。

3.2 完善农机服务体系

相关部门要积极引导农业机械化发展方向,完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农机化科技研发队伍建设,开展农机化相关技术培训和指导,培养农业技术专业人才和职业能手。鼓励和支持农机服务多形式发展,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建立适合当地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

3.3 加强示范基地建设

先进的、典型的农业示范基地的试验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对于农业发展来说意义显著。农业新技术、新工艺的推广及应用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得到农民的认可和普遍接受,农业基地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发挥积极的作用,通过示范基地的示范、带动,农业生产者可以直观地看到效果,打消疑虑,接受并使用新工艺和新技术,提高农业机械水平,促进农业增效。依托示范基地,实现以户带村、以村带县、以县带市,逐级辐射带动。要加强对示范基地的指导和管理工作,实行有关部门分工责任制,确保农业示范基地取得实效,充分发挥其作用。

3.4 加强农机宣传信息工作

加强我国农机宣传信息工作,通过媒体系列报道和专业宣传,全方位、多层次地向农户宣传农机生产作用,提高农民的认知度,让农机深入民心,逐步成为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帮手。

4 结语

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关系到广大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及劳动生产效率的提高,关系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最终实现。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缩短城乡差距,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目前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还面临着许多的难点和挑战。这就要求加大农机化投资力度,完善农机化发展体系,提高农机化发展水平,更快更好地促进我国农机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聂宏亮.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科技致富向导,2014(27):22.

[2] 孙贵香.浅析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甘肃农业,2010(6):38.

[3] 杜江,王雅鹏.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影响因素分析[J].农业经济,2005(3):17-19.

[4] 杨敏丽,白人朴.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不平衡性研究[J].农业机械学报,2005,36(9):60-63.

[5] 白人朴.农业机械化与农民增收[J].农业机械学报,2004,35(4):179-182.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has achieved a certain success in China, but still is facing many difficulties and challenges. In the article, it introduces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in China, analyzes its existing problems, and raises the measures for promoting its development, in order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increasing the level of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in China.

我国能源农业发展分析 篇4

1 生物柴油特点及发展现状

生物柴油是清洁的可再生能源, 是优质的石油柴油代用品, 因为传统化石燃料的柴油分子由15个左右的碳链组成, 而植物油分子一般有14~18个碳链。世界上生物柴油植物有1500多种, 可分为草本、木本和水生三大类。常见的草本柴油植物主要有油菜、大豆、花生、棉籽、亚麻等, 其中油菜在世界范围内应用最广;木本植物有文冠果、黄连木、棕榈、光皮树、麻风树、油茶、椰子树、绿玉树等;水生植物有油藻、海藻、海带等[1]。

1983年美国开始了对生物柴油的研究, 从此生物柴油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 目前在全球范围迅速发展, 美国、德国、日本、巴西, 包括印度都在积极推动这项产业的发展。2007年美国生物柴油产量4.5亿加仑, 比2006年提高80%, 美国计划2015年产量将达到610万t。

我国对生物柴油的研究起步较晚, 以餐饮废油、榨油废渣和林木油果为主要原料制造的生物柴油主要用于农用动力机械及公路、水路及铁路运输动力机械方面。海南、四川和福建等省都已开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 相继建成了规模超过万吨的生产厂。

2 我国发展能源农业的可行性分析

2.1 较为广阔的非耕地面积可提供能源农业基地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每年产生约亿吨生物质, 但是生物质利用率还不到7%。

我国陆地面积960万km2, 但地形复杂, 全国耕地约121.67万km2, 仅占全国总面积的12.67%, 但目前中国拥有5000多亿kg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粮食自给率连续10年保持在95%以上, 人均粮食占有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而我国沙漠总面积约130万km2并未列为耕地面积。

有关专家综合地形、热量和水分等因素分析认为, 除开良田, 荒山、沙地、滩涂以及海滨等土地都可作为可利用的土地资源。也就是说, 我国发展能源农业不会发生与粮食争地的状况。我国可以发挥科技优势, 采用全球新技术、新成果, 并寻求开发利用沙漠的国际合作, 将防沙治沙工作同能源农业结合, 培养未来的战略产业, 进而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

2.2 气候条件适合多种能源作物种植

我国幅员辽阔, 气候从南至北呈现出赤道带、热带、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寒温带6个温度带, 不仅适合油菜、大豆等草本植物种植, 而且适合多种木本、水生能源作物种植, 并且每种作物都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见表1。

2.3 利用国内既有优势, 促进能源作物发展

我国是油料作物生产大国, 种植面积与总产量均居世界前列, 尤其油菜种植已形成规模, 发展了特色加工技术, 这为发展生物柴油利用奠定了基础。当前最主要的是发展多种能源作物、建立大型的油料作物种植基地。同时, 成熟的技术是产业发展的必要保障, 我国应当加大引进技术、设备, 抓住发展机遇。中国农科院油料所已组建 “国家能源油料作物研究中心”, 以便长期、持续地开展能源油料作物的研究。

3 我国发展能源农业的必要措施

3.1 加强政府组织

目前我国既有的能源作物种植最大的特点是“散”, 各地投资建设了众多的生物柴油企业, 但并没有一个全国性组织引领这个新生的产业并对其负责, 无法实现真正的产业化。国家相关部门需尽快成立能源农业的行业组织, 对全国生物柴油产业进行调研, 制定宏观的发展规划, 实行原料的全国调配, 负责全国范围内生物柴油产业的具体事务组织和管理。

3.2 加快能源农作物育种及种植技术的推广

我国西部地区受地理环境影响, 较为贫困, 山区、沙漠及丘陵的资源优势并没有得到发挥。从政府角度应高度重视, 尽早将能源作物的育种、种植、生物柴油开发摆上议事日程, 这对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政府可组织全国的优势科研力量, 设立“生物柴油科技专项”, 鼓励高等专科学院、大学、国家实验室、研究机构以及私人机构参与。

3.3 加速向农村输送人才

当前, 我国大多数农村地区以一家一户分散的小农经济为主体, 农业生产技术落后, 缺乏现代技术和人才。而科学技术水平决定着国家的发展程度, 现代技术、人才的严重短缺长期制约着西部发展, 所以国家要为农村培养和输送拥有现代农业技术的人才, 以提高劳动力的知识技术水平, 进而通过大力发展能源农业来改造我国农村, 同时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机会。

3.4 建立国家能源农业政策法规

为鼓励能源作物的发展, 德国等欧洲国家采取了减免生物柴油有关税负的政策、政府强制使用有利于环保的添加一定比例生物柴油政策;美国政府则对使用生物柴油者给予环境贷款, 同时颁布《生物质研究法》、《美国农业法令》等相关法令予以保护, 我国也要建立能源农业政策法规支持其发展。

4 我国发展能源作物的意义

有发达国家专家指出, 中国2000~2030年温室气体排放增长量可能达到所有工业国家增长量的总和, 因此, 生物柴油这类绿色能源的使用势在必行, 发展生物柴油是我国农业、汽车工业的产业战略。

4.1 开发能源作物有利于解决能源和环境问题

生物柴油作为石化柴油的替代品, 以可再生的植物油为原料, 将缓解能源危机。生物柴油与石化柴油相比, 十六烷值高 (>56) 、硫含量低 (<10mg/g) 、不含芳烃、且分子中含氧较多, 比石化柴油 (烃类) 更容易完全燃烧。使用生物柴油的汽车, 发动机的燃烧排放物满足欧洲Ⅱ号标准, 甚至能满足更为严格的欧洲Ⅲ号标准, 尾气中烟尘降低10%、低碳烃降低21%、CO降低48%、致癌物质多环芳烃减少80%、可吸入颗粒物降低75%, 由于燃烧生物柴油释放的CO2被植物循环利用, 其环境友好性已在国际上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

4.2 开发能源作物有利于农业发展呈工业化趋势

我国是农业大国, 却不是农业强国, 耕地面积相对较少, 而发展能源农业, 调整农业结构, 充分利用荒山、荒坡、丘陵地种植能源作物, 可实现能源农业规模化开发, 开辟能源生物战场, 使广大农民就地变成工人, 从事能源作物的种植、收集、运输、储存、产品加工与销售, 使农业直接跨进工业门槛, 实现乡镇企业的振兴, 减小城乡差别和城市人口压力。

4.3 促进汽车工业发展

2009年, 我国汽车产销量居世界第一。据专家估计, 我国汽车工业还将保持20年的快速发展, 如果国产汽车仍沿用传统化石能源, 出口将受限。而基于生物柴油的战略定位发展生物柴油汽车, 将促进汽车工业持续高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吴谋成.生物柴油[M].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8.

[2]Jo Treweek.生态影响评价[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6.

我国农业发展前景分析 篇5

随着当前全球气候的逐渐变暖,世界上各个国家对于二氧化碳的排放都有一定的控制,现如今低碳生活也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因此在我国的农业生产中,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已经成为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工作。为保证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为使我国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保护都能够得到进一步提高,因此,低碳农业的发展也被提到日程上。本文主要针对我国当前农业经济发展的状况进行分析,提出建议性管理措施,以供参考。

前言

温室效应已经成为当前世界上最受关注的话题,同时也是人类将面临的最严峻的问题。随着工业的飞速发展,并且在人们在生活生产中对于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没有有效的控制,从而导致大气中温室气体较多,从而导致全球变暖。由于气候的全球性变暖,从而导致人类在农业生产发展中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因此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同时,还要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从而实现农业经济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当前我国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随着低碳农业被广泛的推广,因此在我国的农业生产过程中被广泛的运用。但是低碳农业在我国的农业生产中的发展不是很均衡,从而使我国的低碳行业发展受到了极大的影响。我国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因此低碳行业在我国的发展时间较短,正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在低碳行业的开发过程中,要对其技术进行不断的创新,并且在能源的利用方面也要进行有效的控制,从而能够进一步扩大循环农业的发展空间。然而我国的人口数量众多,因此在我国的人口比例中,农民占据较大的比例,并且我国农民的总体素质相对较低,并且缺少低碳农业这方面的意识,从而导致我国的低碳农业不能够较快的发展。由于我国的低碳行业正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因此主要面临一系列问题,如下所示:

(一)农业资源分布较为分散

我国的农业资源的分布较为分散,从而给我国的农业带来极大的困扰,随着我国在农业生产中广泛使用粗放式的管理经营模式,从而导致农民群众对土地及环境不能够有效的管理。在农业生产中最为重要的管理经营方式就是集约化经营,在集约化经营模式下,农民群众可以更好的对土地和环境进行保护,并且还能够有效的降低农民对于土地的依赖,并且对我国农业经济的集约化发展带来巨大的推进作用。

(二)财力物力投入不足

由于我国在农业生产中没有给予较多的人力物力及财力的支持,从而导致有大量的基础设施受损严重,并且各级政府的支持力度还略显不足。各级政府在财力支持上不能够做到均衡分配,从而导致当地的节能、节水与减排等举措无法有效地施行。

(三)劳动群体的总体素质不高

因为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人口大国,并且在我的人口比例中,农民要占据较大的人口比例,因此我国农业的开发与改造都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并且在对农业科技进行推广时,也不能够介绍的很全面,从而是我国的低碳农业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并且在对于一些比较先进的技术的应用时,也不能够科学的使用,由于劳动群体的农业发展意识及节能减排意识的普遍不高,从而导致低碳农业经济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二、我国发展低碳农业的对策分析

(一)体制方面

当前,我国土地流转制度正在试行,这是一种在现行体制下的制度创新,对土地规模化经营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应该充分利用制度创新尽快完善相关政策和法律,在土地流转方向上加强控制,对流向低碳农业生产用途的土地加强政策倾斜,对流向高碳投入和高化学投入用途的土地实行政策限制。另外,加强农业生产组织化建设,建立和扶持各种农业生产协会和生态农业合作社组织,是目前克服分散经营模式下主体众多难于实现低碳农业规模经营比较现实的方法。

(二)生产方式方面

在低碳农业的生产方式上,要积极引导并推广循环农业经济的发展,并且在推广的过程中要重视绿色生态农业的发展。

1.发展环境友好型农业

在农业生产中要对化肥和农药进行有效的.控制,并且降低农业生产对化工能源的依赖性,注重绿色有机生产,并建立起绿色有机的生产模式。例如,在农业生产中,可以使用家产的粪肥等有机肥料来替代化肥,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土壤进行有机改良,使土壤的有机成分含量能得到大幅度提升。

2.发展资源节约型农业

在农业的发展过程中,不仅要对其成产方式进行改革,还要重视节约型农业的建设。可以将农作物的秸秆充分利用,这样一来,既可以防止环境污染,又能够节约资源,并且对秸秆资源还能够重新加工利用。

3.是开发和推广使用新能源

太阳能集热器的有效使用时低碳农村建设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并且能够大幅度减少资源的浪费,同时还能够对农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进行有效的控制。

(三)技术支持方面

在低碳农业的发展过程中,首先在节能减排的工作中要加以重视,并且对于节能减排工作中的要给予相应的先进技术支持,同时要有效提高能源的附加值,并且在对于能源的使用时也要对温室气体的排放做到有效的控制。将一些低碳能源进行大范围推广,并给予一定的技术支持,低碳能源的有效利用是建立环保型农业的重要基础。

(四)工作人员素质方面

低碳农业的发展中,要注意对农村低碳技术人员进行定期培训,提高其专业技术水平,并且建立起一整套完整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起全新的理念及发展模式。另外在农业发展中还需要广泛的招收低碳技术专业人员和相关的管理人才,积极组建一支高水平的低碳专业技术团队,并且形成发展低碳行业的良好氛围。

三、结论

由于当前全球气候的复杂多变,从而导致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并且在农业的可持续生产计划中,低碳农业的发展势在必行。低碳农业是在全球温室效应的作用下新生的农业生产模式,并且在低碳农业生产模式是一种以低能消耗并且环保的的绿色循环农业经济生产模式。发展低碳农业可以是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得到进一步提高,因此发展低碳农业也是我国农业方面的重大改革工作之一。

我国农业发展前景分析 篇6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04-53-1

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农业机械化发展在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我国的农业机械化发展起步晚,技术可能也不如发达国家先进,但是在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道路上,我们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1 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

农业机械化发展是现代农业的重要保障,我国农业生产的水平已经基本实现了全程机械化,“十五”期间我国农机固定净资产达到3530亿元,其中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的保有量实现了快速增长,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接近40%,同时重要的农业机械和重要的农业机械化技术得到了推广和使用。早在2011年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的水平就达到了50%以上,实现了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

虽然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已经取得了喜人的成绩,但是从实际角度出发,农业机械化在发展过程中还是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不足。在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整个过程中,我们总结出这样几点问题: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起步晚、基础薄弱;农业机械化装备落后、科技含量低;产品单一化,难以满足新型农业的发展需求;产品质量不高,服务不到位;农机化财政投入还需加强;农机应用率较低。

下面将主要根据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过程中的问题谈一谈未来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措施,仅供读者朋友参考。

2 提高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措施

2.1 建立完善的农机化发展体制

第一,政府通过补贴对农村农业机械设备购买给予补贴,增加农民对机械化设备的购买需求;第二,合理定位农机化发展方向,在我国农村地区,农民种植农作物一部分是供给自己使用,但更多是用来变成经济作物,因此一定要合理定位农机化发展方向,提高农民农机化作业水平,加强利用率。

2.2 因地制宜,鼓励发展地方经济

不管是多么现代化的机械设备,必须结合当地的种植环境和气候展开农作物的种植,要做到因地制宜,鼓励发展区域经济,将机械化水平充分应用到农业生产过程中,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3 提高农作物的栽培技术

农机化作业水平提高了,那么农作物的栽培技术也需要不断提高,实现农机化与农艺化全面进步,这是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要准备,也是促进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发展的有力措施,有利于提高我国农业的机械化发展水平。

2.4 提高农业相关人员的机械化操作水平

先进的机器设备,需要进行管理和维护,如果农村地区只是机械的引进现代化的技术和先进的机械设备,不提高相关人员的机械化操作水平,那么同样也会阻碍我国农机化发展进程,因此一定要提高农业相关人员机械化操作水平。

以上分别从建立完善的农机化发展体制;因地制宜,鼓励发展地方经济;提高农作物的栽培技术;提高农业相关人员的机械化操作水平几大方面介绍了提高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措施,可能还不够全面,希望广大读者提出宝贵意见。

3 结语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农业机械化水平也不断提高,要想保证经济快速稳定的向前发展,农业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必须认清我国农业发展现状,同时对农业机械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早的予以改善和彻底解决,不断地健全我国的农机化发展机制,提高农业相关人员的机械化操作水平,坚持科学发展观,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参考文献

[1] 陈金虎.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存在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D].长江大学,2012,(04).

[2] 冯启高.毛罕平.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与对策[J]. 农机化研究,2010(02):245-248.

[3] 卢秉福,胡志超,张祖立.我国农业生产机械化的发展历史·现状·前景展望[J].安徽农业科学,2017,35(32):10558-10560.

[4] 李琳,郭长明,黄鹤,胡跃坤,刘斌.农机推广工作之我见[J].农村牧区机械化,2010(06).

[5] 张传宁.基层农机推广发展现状与创新推广工作探讨[J].广西农业机械化,2010(02).

我国农业集约发展方向分析 篇7

1 集约型规模经营的概念以及评价标准

农业集约是通过先进的科学技术措施、农业技术设备及先进的管理措施, 在一定规模的土地上投入先进的技术及设备和劳动力, 保证在一定规模的土地上得到高回报的土地经营模式。从广义上来讲, 我国实现农业的集约化是为了提高我国农业产能, 增加社会效益。在农业发展中, 应投入大量的生产要素, 要重视农业发展要素, 使农业种植形成较大的规模, 获得更多农产品, 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产率, 增加农业经营的经济效益, 用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投资回报[2]。当前, 我国的农业土地面积和对农产品的需求量不成正比, 这样就决定了我国农业必须朝着集约的方向发展, 而劳动力科技化水平的不断发展以及农业技术的不断进步, 为农业集约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发展基础。由水平较低的集约向高水平集约的发展, 既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也是我国农业最终要达到的目标。

从农业的基本形式上来看, 可以分为农业经营及农业集约经营。依照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农耕用地来分析, 若在较大面积的农田中不断规模化地投入资本和生产力, 或在一定土地上投入较少的生产资料和劳动, 粗耕简作, 广种薄收, 就称为粗放经营。如果在一定规模的耕地上, 大量投入先进的生产水平及生产设备, 运用国际上比较先进的耕种技术, 通过精心的劳作, 以获得比较丰厚的回报, 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农业集约化经营。

2 我国农业集约的发展思路

2.1 在农业集约中注重和运用科学技术的作用

在农业集约化经营中, 起重要作用的是科学技术。农业集约化必须通过耕种土地来实现。在农业的生产中, 一个比较重要的特点是土地及生产产品的质量要稳定。此外, 还要保证农业要有一定的增长趋势。农耕用地的肥沃程度是农田质量的重要表现, 农耕用地的肥沃程度主要分为人为肥沃和肥沃。农耕用地的自然肥沃程度是土地的一种固有的特质, 农业科技的运用及生产力的提高可以增强农耕用地的自然肥沃程度。因此, 应通过农业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农业集约化的不断发展, 促使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在这种背景下, 世界上许多国家, 农业科学技术及农业机械都处于一个比较高的发展水平, 这就给农业集约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给农业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3]。近几十年来, 有利于农业集约化经营的农业科学技术得到广泛应用, 且农业经营者愈来愈把集约化当作占有市场地位的主要手段。

为使我国的农业健康发展, 农业方面的相关人员要大力利用科学技术来, 国家相关部门也要制定相关措施, 调动农业生产经营者应用先进农业生产技术的热情, 鼓励农业科技与工业生产工人合作运营, 建立一个高效、完善的农业技术推广机制, 有计划、有步骤地培训技术性的农业生产者, 增加农业资源开发投资农业产业;建立农业机械租赁机构, 实现农村家庭的农业机械租赁服务。提高农业集约化经营水平, 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作用, 将会对农业集约化发展产生积极影响[4]。

2.2 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集约化

农业的生产中, 要逐步形成完善的生产制度。在我国的农业地区, 虽然农耕面积、发展情况和生产环境有所不同, 但都有各自的特点, 有各自的主打农作物。我国的农业发展需要许多因素支持, 农业发展所需要的资源分布情况比较复杂。在我国的大部分农村地区, 农村家庭土地形成一定的规模, 实施专业化、机械化和集约化生产, 增加单位面积产量, 增加总产出和总收入。农业发展与自然环境相结合, 在农业发展织结构, 要就事论事, 不能一刀切。在农村家庭分散经营的集约化问题上同样如此, 应该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集约化经营, 只有这样, 才能适应我国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 实现最高的经济效益。

在非农产业相对发达, 非农收入来源广泛、稳定的平原地区, 出现了一些较好的发展趋势, 或更高水平的劳动力转移, 或农耕用地开始集中, 或者家庭农场出现适当的规模集中和集约管理[5]。在生产组织形式上, 或依靠农业专家, 或者由他们自己运用所学组建机械化的家庭农场、牧场和渔场。

2.3 发展农业集约经营, 加大经营领域

长时间来, 农业集约化措施仅仅局限于种植业, 但没有重视对森林业、农村加工产业、服务业及畜牧养殖业的集约化发展。自新农村建设以来, 在农业发展方面, 我国的基本决策是不放松农业发展及农业生产, 这促使我国农业集约化得到了良好发展。农业集约化有助于我国农业的长远健康发展, 有利于开发除耕地资源外的其他自然资源, 有利于促进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社会的进步[6]。

参考文献

[1]李金斗, 吴天和.农业集约化经营的实践及其对策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 2014 (7) .

[2]刘玉新.关于沈阳市农业发展适度规模集约经营的调查[J].农业经济问题, 2013 (9) .

[3]国风.中国农村经济制度创新分析[J].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4.

[4]陈防, 张过师, 万开元, 等.中国农业发展中土地规模经营问题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 2012 (11) .

[5]李燕凌, 汤庆熹.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其战略对策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4 (12) .

我国传统农业经济发展分析 篇8

关键词:农业经济发展,增长,转型

1 传统农业经济增长的因素

中国在发展的第一个千年里, 人口的增长平稳, 直到公元960-1280 年的宋朝时期, 中国经济才出现了新的发展活力。首先在宋朝的人口出现了大幅的增长, 大约从宋初的5500 万左右人口上升到宋末的1 亿。其次, 地区经济中心出现了转移, 宋朝起初定都在人口稠密的开封, 而后在1127 年, 由于北方有来自满洲的金人入侵, 宋朝迁都至长江以南的杭州, 因此出现了经济中心的南迁。长江以南水稻种植区的人口大幅度上升, 而北方的重要性急剧下降。长江以南的人口在唐代 (750 年) 占全国总人口的24%, 而到12 世纪末这一比例已经达到了60%。在13 世纪末时, 居住在南方的人口已经达到85%以上。宋朝统治者为了大力开发精耕细作的水稻种植方式引进了新的早熟稻种———占城稻, 从而使得水稻的两季或三季播种成为可能, 中国的复种指数从公元1 世纪的汉朝0.6 上升到8 世纪唐朝的0.8, 到宋朝时达到了1.0。

另外, 在生产工具方面, 宋代创造了“鉴刀”、“ 秧马”、“耘荡”等劳动工具, 对于土地的开垦、插秧、田间作业等有很大的帮助, 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 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并且在宋朝时期灌钢法、百炼钢法得到了的广泛使用, 生产工具得到了进一步的改进, 先进的耕犁得到普遍推广;唐代时的曲辕犁, 到了宋代有了进一步改进, 制作更加精利。除此之外, 政府对保护耕牛的政策也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政府鼓励民户养牛, 并对耕牛进行保护, 宋朝政府规定, 民间不准无故屠宰耕牛, 违者皆罚以流配。

传统农业经济发展的前期至中期阶段, 中国以世界领先的经济体出现, 与同期的欧洲相比, 先进的科技水平和生产工具保证了较高的劳动生产率, 同时, 耕地租的制度又保证农民可以从税收剩余中获取少量的但稳定的积累, 农村家族文化和士绅文化保证了乡村的经济稳定。我国的农业生产技术就鲜有突破性进展, 最初领先的农业工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接近其生产率极限。但是西方诸国在工业化或现代化的条件下改造传统农业, 从而建立发展现代农业体系, 使得农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2 传统农业经济的均衡

根据古典经济理论, 在传统农业框架下, 人口、耕地面积、粮食作物产量是考察农业经济效率的基本要素。从1400-1957 年, 中国人口增长38 倍, 在557 年间的年平均增长率为0.395%;中国的耕地面积增长了3.5 倍, 年均增长率为0.272%。从总量上看, 人口增长远快于耕地面积增长, 前者比后者多1.3 倍。从速度上看, 人口的年均增长率比耕地面积的年均增长率要快0.45 倍。在长达500 多年的历史时段中, 从明惠帝建文二年 (1400 年) 到明神宗万历二十八年 (1600 年) 。明王朝在此二百年中从勃兴走向衰亡, 距清立国仅44年, 人口增长与耕地增长的矛盾比较突出。

在传统农业经济框架下, 人口增长是一个自发的过程, 受到以粮食成本为代表的生活成本的约束及相关税收影响。耕地面积除了受到一个国家疆域面积和由自然条件决定的实际可耕地面积的约束, 还受到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之间的产权关系的影响。如果把土地所有权作为一个控制变量, 那么人口、耕地与粮食作物产业之间即可抽象为一种特定模式的投入-产出关系。在古典理论框架下, 由于耕地资源稀缺且有限, 受土地肥力递减律约束, 一定单位面积的耕地只能供养一定数量的人口, 一旦人口总量增长快于耕地面积增长, 就会出现“剩余人口”抑或“饥饿人口”, 因而产生了马尔萨斯式的悲观预期。

但中国的情况却是一个例外。透过历代王朝的更迭, 历次农民起义和革命可以看出, 在反复出现的制度变迁背后, 中国始终是一个为世人所公认的超稳态经济体。在人口-耕地关系中, 二者不是一种互动关系, 即人口多了就去开荒, 耕地多了再增添人口的循环模式。在可耕地总量有界的条件下, 从投入-产出视角出发, 就增加的劳动人口的再投入会导致对耕地的开发利用从粗放 (外延) 扩大向精细 (内涵) 生产的转变, 最终导致单位产出的持续增长, 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消解人口-耕地矛盾的紧张与冲突。在技术不变的假设下, 往往表现为在农闲时的劳动力闲置, 而在农忙时则达到人尽其用的状态。

在中国的近两千年的传统农业经济时代, 中国农民在人口-土地关系中形成一种趋于静态的均衡配置, 换言之, 在传统农业经济约束下, 尽可能的提升单位耕地的粮食产出。从明惠帝建文二年 (1400 年) 开始到1957 年, 中国的粮食单产量一直在缓慢的稳步提升, 在前期的370 余年中, 单位产量提升的速度最为缓慢;在中期的80 余年中, 提升速度加快, 在最后的100 年中, 提升的速度最快。在整个长时段中, 粮食单产的平均速度慢于人口年均增长速度, 但接近于耕地面积的年均增长速度。这种情况表明, 中国农民在把荒地改造为良田的历史进程中, 付出了创造性劳动的极大代价。也正是这种创造性劳动支撑着中国人均GDP在1400 年之后的长期下降趋势中保持着相对稳定性, 使之成为中国经济体保持超长稳定性的内在动力机制。

3 传统农业经济转型的内在动因

在十四世纪前, 中国一直是世界最大的经济体, 生产力水平都遥遥领先于欧洲, GDP总量大约是欧洲的两倍, 人均GDP远高于西欧, 截止十四世纪, 中国人口大约是西欧总人口的1.8 倍, 因此中国当时是世界上的独一无二的超级大国。但在14 世纪以后, 这一局面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 单从人均GDP来讲, 在公元1500 年的时候, 欧洲的人均GDP比中国高出198 国际元, 中国的人均GDP已经落后于欧洲的人均GDP的大约30%。中国一直维持着传统农耕模式下的经济停滞, 在人口增长了4 倍的情况下仍然保持了较低人均收入水平下的静态均衡模式。随着近代科技的勃兴, 西欧的经济增长模式开始发生变化, 西欧人均GDP已经开始逐步赶超中国, 到1820年英国首先爆发了工业革命, 继而欧洲的工业革命随之全面爆发, 欧洲的人均GDP在1820 年以后以一个较快的速率上升。到十八世纪末, 西欧的人均收入大约是中国的2.5 倍, 使得世界经济实力架构出现逆转。西欧取代了中国世界领先的经济地位。

在传统农业经济框架下, 一个国家的全部资源都等于农业生产, 由此产生的人口与耕地之间的紧张和压力, 迫使农民节约生活成本, 维持最低限度的福利水平, 把所有可能的物质资本投入到土地之上。“这意味着增加一些用于灌溉的水井和沟渠, 一些用于耕作的牲口和工具, 或农民已经用了几代的其他形式的物质资本, 对农业产量的增加帮助甚微, 小到不能产生有足够吸引力的投资收益率”。由此产生的在消费与积累之间的价值失衡, 成为维系传统农业经济持续生存的巨大代价。

近代以来, 由于国民对西方从传统农业经济向现代经济转型过程的集体无意识, 在长期封闭状态下老大自居, 忽视或排斥西方的科学技术及经济体制, 对现存的传统农业体系和技术手段见怪不怪, 习以为常。世代坚守传统农业那么只有世代与贫困相伴随, 这是理解传统农业向现代经济转型的基本出发点。从传统农业经济向现代经济转型, 是任何一个现存的文明古国寻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由之路, 通过工业部门的快速增长推进农业和服务业的产业现代化。同时结构转变只是手段而不是目标, 把中国建成一个“世界工厂”绝不是经济转型的目标, 经济转型的目标是提高国民的“福利水平”或“幸福水平”。

参考文献

[1]陈安平, 李国平.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收敛性:时间序列的经验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4 (11) .

[2]张鸿武.我国地区经济增长的随机性趋同研究——基于综列数据单位根检验[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6 (08) .

[3]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

[4]安格斯.麦迪森.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M]上海人民出版社.

[5]劳伦.勃兰特, 托马斯.罗斯基.伟大的中国经济转型[M]上海人民出版社.

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态势分析 篇9

党的“十七大”做出了“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决定,指出:“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加大支农惠农政策力度,增加农业投入,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增加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2007年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赋予现代农业新的内涵,即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现代农业。2004-2010年连续7个“中央一号文件”都强调要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特别是2009年和2010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对农业机械化科研的要求。2009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普及主要粮油作物播种、收获等环节机械化,加快研发适合丘陵山区使用的轻便农业机械和适合大面积作业的大型农业机械。2010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大力推广机械深松整地,支持秸秆还田、水稻育插秧等农机作业”,对农业机械化生产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当前,我国农机化事业正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随着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的进一步落实、农村金融信贷扶持政策进一步完善以及土地规模化经营进一步推进,尤其是农机具购置补贴的大幅度增加,农民对农机具购置和农机化作业的需求越来越强,将为农业机械化的加快发展增添新的动力。为此,应抓住机遇,乘势而上,把握好农业机械化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谋划好推进农业机械化科学发展的新思路和新举措。

1 农业机械化的地位与作用

1.1发展农业机械化生产是促进先进农业技术集成应用的主要载体

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均以农业生产实现机械化为前提。没有农业的机械化,就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农业机械化最终体现在农业机械化生产的水平上。农业机械化生产通过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的组织和个人,运用现代农业装备,进行产前、产中和产后等全过程作业服务,实现了现代装备、人员和技术的集成运用。农业机械化生产突破了人畜力所不能承担的生产规模与生产效率限制,实现了人工所不能达到的现代农艺技术要求,是先进农业技术运用的重要载体。深耕深松、化肥深施、节水灌溉、精量播种和高效收获等现代技术的推广应用,只有通过开展农机作业服务,借助机械的动力、精准度和速度才能实现。农业生产中的抗旱排涝和大规模的病虫害防治等都需要机械化作业,才能得到较好地实施。目前,我国农业基础依然薄弱,生产手段依然落后,农业生产力水平仍然较低,迫切需要发展机械化生产,促进生物、工程、信息和环境等技术的集成化,推进农业生产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和产业化,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步伐。

1.2发展农业机械化生产是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的有力支撑

伴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我国农村劳动力已由无限供给向有限供给,由绝对过剩向相对过剩乃至结构性短缺转变。一些地方农业兼业化、农村空心化和农民老龄化趋势明显;一些新生代农民更是不想种地,不会种地,留在农村务农的也需要体面劳动。农民对农机作业服务的旺盛需求从粮食作物全面拓展到经济作物、林果业、畜牧业、渔业、设施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机械化生产水平的高低已成为影响农民生产意愿,进而影响到大宗产品有效供给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农民种植冬闲油菜的积极性不高,一个重要原因是劳动强度大且效益低。河南省在2000万多劳动力外出务工的情况下,粮食生产能力不断跃上新台阶,湖南等一些地方将单季稻恢复为双季稻种植,机械化生产水平快速提高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据专家测算,目前农业机械化对增加粮食产量的贡献率达到20%。《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将农业机械化作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主要措施之一,仅实施深耕深松作业一项就可增产粮食25亿kg。水稻、小麦、玉米全程机械化生产可实现增产减损为795kg/hm2、555kg/hm2和1080kg/hm2。因此,发展农业机械化生产是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稳定发展的现实选择。

1.3发展农业机械化生产是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渠道

农业机械化生产大幅度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为农业富裕劳动力多形式、多层次地向非农产业转移以及增加收入创造了条件。在北方主要小麦产区,由于联合收获机替代了劳动力,近些年在“三夏”农忙季节,已经看不到农民工“返乡潮”,做到了“人不回、田不荒、粮食安全进粮仓”。推进农业机械化生产,可以解决特色农业发展劳动力供给不足的问题。开展只有机械才能进行的分级、贮藏和加工等作业,能够进一步提高作业质量和提高产品质量,实现产业增值增效,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提高了农民收入水平。发展农业机械化生产,可以有效提高机具利用率,增加农民经营农机的收入,成为农民致富的一条金路子。“轮子动起来,钞票赚进来”。2009年,全国农机经营总收入3800亿元。参加跨区作业的联合收割机53.2万台,每台均作业54.7hm2,平均纯收入9500元/台。

1.4发展农业机械化生产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

农业机械化生产的发展在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在干旱地区进行少耕、免耕、秸秆覆盖和直接播种等机械化作业,在不降低产量的前提下,可以增加土壤蓄水量16%~19%,增加土壤有机质0.03%~0.06%,节约用水600m3/hm2,减少风蚀(农田间扬沙)60%,有效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相同的施肥量用机械深施基肥作业可增产5%~10%,在保持产量相同的情况下,可节约肥料20%。再如,通过开展高效施药机械化作业,降低了无效雾滴的数量,提高了雾滴的附着率,减少了雾滴的漂移,农药的有效利用率可比传统施药方法提高20%~30%。精量播种、化肥深施、节水灌溉和高效植保等农业机械化生产作业可有效达到节种、节肥、节药、节水和节能的目的。秸秆、畜禽粪便等农业和农村废弃物的处理与资源的循环利用,也需要机械作业作支撑。因此,农业机械化生产有利于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1.5发展农业机械化生产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必由途径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必然要求高素质的农村劳动力。农业机械化生产的发展过程很大程度上也是造就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的过程。根据调查,活跃在农村的4000多万农机手大多是有相对较高文化素质和较好身体素质的中青年农民,其中的农机大户和农机服务组织负责人懂农艺技术,会操作机械,善于经营,是新型农民的代表。可以说,将来从事农业生产主要是以农机手为代表的、以机械化生产方式为主导的新型职业农民。随着农业机械化生产的不断推进,将涌现更多的农机作业能手、维修能手和经营能手,催生更多种植大户、养殖大户,造就更多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发展现代农业的中坚力量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带头人。

2 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态势分析

2.1 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

2.1.1 农业机械化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

2009年,全国农机总动力已达8.75亿kW,大中拖保有量达到501.9万台,联合收割机保有量达到84.7万台,大功率、高性能和复式作业机械保持较高发展速度。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48.8%,比1978年提高了近30个百分点。其中,机耕水平达到64%,机播达到40%,机收达到37%。水稻种植、水稻收获、玉米收获等薄弱环节机械化作业水平分别达到16%,56%和17.6%,呈加快发展态势。农业机械化生产不断发展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农业机械化加快发展的过程,在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1.2 农业机械产品在结构调整中实现拥有量快速增长

2008年,中国拖拉机拥有量为2021.91万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299.52万台,小型拖拉机1722.41万台,动力机械基本满足生产需要,既适应了中国平原地区对大动力的需求,又满足丘陵山区对小型动力机械的需要。大中小型拖拉机共有配套农具3229.91万部,其中大中型配套农具435.36万部,小型配套农具2794.54万部。其他农业机械保有量也增长迅速。水稻插秧机达到19.96万台,排灌机械2034.85万台,联合收割机74.35万台,畜牧养殖机械545.3万台,渔业机械193.47万台,林果业机械9.47万台,农用运输车1320.8万台,每个农户拥有农业机械原值为2058.42元。农业机械保有量的提升为不同地区实现生产机械化提供了有效物质保障。各作业环节不同类型的机械基本满足了当前中国农业生产机械化的需要。

2.1.3 认真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取得了一举多得的显著成效

2009年,中央财政投入130亿元补贴资金,共带动地方各级财政和农民投入360亿元,补贴机具343万台(套),受益农户数达到300万个。农机装备总量大幅增长,2009年全国农机总动力达到8.75亿kW,比上年增长6.4%。大功率、高性能和复式作业机械保持较高增幅,农机装备结构进一步优化。

2.1.4 主要农作物生产机械化技术及机械化水平再创新

水稻种植、水稻收获、玉米收获等薄弱环节机械化作业水平分别达到16%,86%和17%,同比分别提高2.3个百分点、5个百分点和6.4个百分点。

2.1.5 积极培育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农机化经营显著提升

全国着力培育一批规模大、机制活和服务能力强的农机专业服务组织,各类农机户和农机服务组织达到3760万户,农机从业人员超过4000万人。2009年,农业机械化服务经营收入预计达到3800亿元,同比增长10%。发展农业机械化已成为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2.1.6 农机科技创新步伐不断加快,农机化先进适用技术应用范围不断扩大

全国保护性耕作实施面积新增66.7万hm2,累计达到366.7万hm2。监测数据表明,大旱之年保护性耕作的小麦地块表现出明显的抗旱效果。精量播种、深松整地等一大批增产、节本和增效的农机化技术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

2.2 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趋势

2.2.1 发展速度持续加快

我国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在2006-2009年,连续4a同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增幅创历史新高。2010年,机械化水平将超过50%,预示着农业劳动机械化主导时代的到来。机械化生产将逐步占据主导地位,成为农业生产主力军。

2.2.2 需求持续旺盛

需求热点集中在大中型动力机械、水稻插秧和玉米收获机械等。随着农业结构深入调整,对经济作物、养殖业、林果业、设施农业和初加工机械的需求明显增加。同时,农机使用者对产品的适应性、可靠性、作业效率及售后服务的关注度显著提高。

2.2.3 发展机制持续创新

农机合作社和以农机作业为主体的农业公司等社会化服务组织不断涌现。服务领域拓展、服务形式多样化、总体经营效益提高,实现了普通农户与农机经营者利益以及社会效益多赢,为立足家庭承包经营、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创造了条件,解决农业小规模经营与大农机生产之间的矛盾将有新的探索和突破。

2.2.4 农机工业持续增速

产业集中度加快提高、产品结构加快调整,粮食作物各主要环节机械化装备基本成熟,呈现快速普及应用态势,其他农产品生产、初加工机械化装备和技术创新日趋活跃,方兴未艾。

2.2.5 政策环境持续向好

农机化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步伐加快,国务院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对农机科研、农机制造、农机流通、农机推广培训、农机社会化服务服务与农机监督管理明确了任务要求和扶持措施,各地积极创新农机化扶持政策。“十二五”期间,随着“三大”工程的实施(农机化推进工程、保护性耕作工程和农机培训阳光工程),中央和地方在农机化科研、教育培训、购机补贴和作业补贴等方面的投入力度持续加大。

3 科技创新的思路与发展重点

“十二五”期间,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将不断落实完善扶持措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推进技术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发挥优势,整合资源,强化协作,构建产学研有机融合的、新型高效的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体系,促进科技研发队伍能力素质加快提高,关键技术装备研发加快突破,先进适用技术加快推广,全面提升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水平,支撑引领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

3.1 发展思路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提高重要农时、重点作物、关键环节和主要产区机械化作业水平为主攻点,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推进技术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发挥优势,整合资源,强化协作,构建产学研有机融合的新型高效的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体系,促进科技研发队伍能力素质加快提高,大力提升农业机械化研发的速度、质量和效益,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为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以及农村和谐稳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3.2 主要发展目标

1)基本解决主要农作物关键作业环节的机械化问题;

2)养殖业、设施农业、林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机械化技术取得显著进展;

3)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机械化技术推广力度不断加大;

4)新型农业机械化科学教育体系形成,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能力显著提升。

3.3 优先发展的重要领域

1)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食物供给安全的战略需求,以基本实现主要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和主要优势农产品关键环节生产机械化为目标,重点解决水稻种植、收获和烘干,玉米收获,油菜种植和收获,马铃薯种植和收获,甘蔗收获和棉花收获等环节机械化。

2)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高产、优质、高效的战略需求,重点解决农副产品加工、设施农业和设施养殖等领域关键技术与装备。

3)围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需求,重点解决节约型农业机械化、保护性耕作以及农业废弃物处理机械化等问题。

4)有效保护和开发草原,发展集约化和产业化养殖,提升草原畜牧业综合机械化水平的战略需求,重点解决草业生产机械化、集约化和产业化养殖技术与装备。

5)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升丘陵山地农业机械化的战略需求,重点解决优势农作物和特色经济作物机械化技术与装备。

6)推动农业机械化行业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科学决策,重点从宏观、中观和微观等层面加强农业机械化战略研究。

3.4 重点发展的技术装备

3.4.1 保障粮食安全增效的关键技术装备

3.4.1.1 水稻生产机械化关键技术

重点发展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中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可靠性的水稻高速插秧机技术、高效稻麦通用型联合收获装备技术、水稻精量条(穴)直播机研究、水稻钵苗摆栽技术与装备、工厂化育秧成套技术设备和高效大型半喂入联合收获装备技术研究与开发。

3.4.1.2 玉米联合收获装备技术研究与开发

针对玉米种植农艺和生长状态差异大、低损摘穗和秸秆处理收集的难点,研究玉米摘穗与剥皮原理,茎穗兼收,玉米收割专用割台,实现与小麦收割机的通用挂接;研究玉米直接脱粒技术,实现直接脱粒;研究高效切碎、压缩固化、装袋或包膜和跟茬低耗还田组合技术,实现秸秆收集或还田利用,集成开发基于智能控制的茎穗兼收、秸秆收集与跟茬还田一体化玉米联合收获系列机械;突破适应不同种植农艺特点的不对行玉米联合收获机技术,重点发展不对行全幅玉米联合收割机技术和玉米免耕侧深施肥精量播种联合作业技术与装备, 为玉米生产全过程机械化奠定坚实基础。

3.4.1.3 大功率拖拉机配套装备

推进大功率拖拉机配套作业机具研究与开发,重点突破高速重型拖拉机配套的深松、起垄、浅耕、碎土、施肥、播种、中耕、除草、植保、灭茬、开沟、挖土和模块化控制等单项单元技术以及工作部件技术、机具操控技术等,集成形成不同农艺组合要求的大型复式联合整地机、高速宽幅精密播种施肥联合作业机、免耕播种施肥联合作业机、宽幅喷杆精量喷药作业机以及田间中耕培土施肥与锄草精细管理作业机等,提高拖拉机的配套比。

3.4.2 提高优质特色作物竞争力的关键技术装备

3.4.2.1 以马铃薯为代表的快茎类作物种植收获装备技术

通过研究马铃薯种芽分切、单粒播种、分层施肥技术,开发拖拉机牵引式马铃薯开沟、精密播种、分层施肥和起垄联合作业机具;通过研究机械除秧、减阻挖掘与低损伤薯土分离技术,开发拖拉机牵引式马铃薯铺条和挖掘、分离、分拣与集装联合收获设备。

3.4.2.2 甜菜全程生产机械化技术及装备

研究适宜我国北方地区甜菜垄作、平作、覆膜栽培、纸筒育栽培及生长特征的收获技术流程,通过甜菜收获的除秧、自动切顶、减阻挖掘、根茎无损伤传送和根土高效分离技术,开发研制甜菜切顶除蔓、挖掘收获、根土分离和集装等分段式联合作业机械。

3.4.2.3 果蔬生产机械化装备技术

果蔬生产机械化装备技术重点以蔬菜移栽、西红柿收获和浆果收获为主发展果蔬生产装备技术,并以农产品产地保鲜、产地分级以及产地初加工处理成套技术装备攻关为主,发展农产品安全生产品质保障装备技术。

3.4.3 提高农产品与食物安全生产的成套技术与装备

3.4.3.1 增强集约化高效健康养殖的关键装备技术

重点发展集约化高效健康养殖和草业生产机械化技术,包括生物饲料技术、环境调控技术、自动配混饲喂技术以及畜产品智能采集技术等,提高畜产品安全生产控制能力,培育生态养殖模式,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3.4.3.2 安全生产与检测技术装备

食品安全检测技术装备、物流控制技术装备、农药残留快速检测技术设备和农产品与食品溯源技术 。

3.5支持资源高效可持续利用和环境友好型技术与装备

3.5.1 节约使用土、肥、水、种、药关键装备技术

继续推广保护性耕作与节水灌溉装备技术,开发节能型农业机械,提高资源和能源的产出效率,推广使用高效安全生物农药,从源头上消除餐桌污染。通过上述关键装备技术的开发,建立适合国情的保护性耕作装备体系,提供大田节水灌溉的实用成熟装备,将农药有效利用率由20%~30%提高到35%~45%,为农业病虫草害提供精量与机动快捷的防治机具。

3.5.2 生物质能源生产利用的关键装备技术

开展以秸秆资源化综合利用装备技术、生物质能气化技术和能源作物收获装备技术为重点的关键装备技术研制,推进生物质能源植物种植、利用及开发装备技术。

3.6 农业自动化、信息化与智能化技术装备

开展精准农业作业装备标准体系研究,开发与作物相关的信息采集、土壤信息动态监测和预警系统,加速联合收割机收获面积、产量监测系统和农用导航技术攻关;开发农产品品质、农药残留量快速检测仪器,保障农产品品质安全;研制开发节能型、智能化设施农业工程技术装备,推动设施农业发展。

4 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对策与建议

目前,我国农业机械化还处于一个比较低的水平。总体上讲,我国农业装备在水平和性能等方面要比发达国家落后20a左右,在一些技术含量较高的新型行业,这种差距还在加大。

4.1 制定发展规划

应尽快组织制定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总体规划,科学制定装备需求规划。根据农产品区域布局、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客观需求,以及不同地区不同发展阶段的实际情况,统筹规划,重点推进,因地制宜,分步实施,组织协调,资源整合,提出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布局调控引导措施。

4.2 完善政策

完善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扶持政策,加大投入力度。继续贯彻落实农机购置补贴和农机燃油补贴政策,扩大农机补贴范围和数额,应特别补贴支持农民合作组织建设农业设施和购买农业装备;完善农机购置信贷扶持政策,提供低息或贴息贷款;充分发挥财政投入的引导和带动作用,吸引社会资金和民间资本对农业机械化的投入,形成以农民为主体的多元化、多渠道农业机械化发展投入机制,提供农业装备保险等。

4.3 坚持科技创新

现代农业装备技术作为大农业服务的应用型技术,需要与农业生物技术、农艺措施、农业生产过程和农业经营管理紧密结合,应把农业装备科技创新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部分。利用农业装备技术集成创新的优势,围绕区域性特点和产业化目标,针对市场需求,提高效益效率,开展生物技术与工程技术、农机与农艺、资源与环境、加工与储运、产品与市场的集成研究和科技创新,攻关结合瓶颈技术,组装成套技术、形成创新体系的“体系技术”,从而真正满足现代农业的科技需求。

4.4 进一步推进社会化服务

通过发展农机合作社、农机作业公司等新型农机服务组织和农机大户,引导促进先进、大型、高效农业机械的购买使用和集成配套。

4.5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加大农机化人才培养和高等院校学科建设力度。依托重大农机化科研项目、重点学科和科研基地,加强科技创新团队建设,重点培养农机化科技领军人才。要充分发挥农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有关农业机械化专家组、专家库在推动农业机械化科技进步、服务农业机械化发展全局中的决策咨询和参谋作用,充分尊重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大力支持专家的工作。

4.6 深入推进农机化国际交流与合作

以合作促共赢,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推进农业机械化科技国际合作与交流。深刻分析国际农业机械化科技发展的脉络和走势,紧紧围绕我国建设现代农业的重大科技需求,积极引进、消化和吸收国际先进技术、科学方法和管理经验,实现我国农业机械化科技的跨越式发展。要依托重大工程或专项,把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与消化吸收再创新和集成创新结合起来,掌握核心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增强自主研发和产业化能力,提高重要农机技术装备的国产化水平。大力扶持民族企业和民族品牌的发展,积极引导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农机产品扩大出口,鼓励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并在竞争中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张勋.突破“瓶颈”制约、又快又好发展现代农业[J].农机化研究,2009,31(1):1-6.

[2]袁驰,伦冠德.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农业机械化体制创新[J].农机化研究,2009,31(2):250-250.

[3]王琳,臧英,罗希文.我国水稻生产机械化发展对策[J].2009,31(6):1-4.

[4]吕金庆,许剑平,杨金砖.黑龙江省马铃薯生产机械化现状与发展趋势[J].2009,31(8):239-241.

[5]钱银飞,张洪程,钱宗华.我国水稻机插秧发展问题的探讨[J].农机化研究,2009,31(10):1-5.

[6]谢宇峰,许剑平,李存斌,等.国内外耕作机械的现状和发展趋势[J].农机化研究,2009,31(11):238-240.

[7]刘春生,张道林,张继磊.我国玉米收获机研制现状及发展展望[J].农机化研究,2009,31(11):241-242.

[8]沈卫强.果蔬干燥技术及应用前景[J].农机化研究,2009,31(12):236-238.

[9]马启高,毛罕平.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及对策[J].农机化研究,2010,32(2):245-248.

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评价分析 篇10

我国农业现代化实现程度分析

1. 农业投入现代化发展程度

农业投入的增加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基础, 农业投入的现代化表明单位面积上投入农机的数量, 电力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过程, 所以, 可以通过单位耕地面积动力, 劳动平均用电量, 单位耕地的施肥量以及有效灌溉率等指标来衡量一国农业投入的现代化水平 (见表1) 。

(1) 农业耕种面积动力, 是用来反映单位耕作面积上的农业机械化的动力使用程度。表中数据显示发展初期我国的农业大机器生产化程度不高, 进入2000年后农业耕种面积动力迅速增加, 年增长率均超过25%。而农机总动力由1990年的28707.7万千瓦增长到2010年的92410.4万千瓦, 猛增了3.22倍, 由此可见我国农业的机械化有了长足的发展。 (2) 农业劳均用电量, 是用来衡量每个农业从业人员的用电量的指标, 用电量的多少是农业电气化的显著特征, 也是农业现代化的一个标志。由表可见农业劳均用电量由较低到2009年以后的猛增过程, 农业总用电量的增加, 表明我国的农业电气化水平在不断提高。 (3) 农业单位耕地的施肥量, 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和表征农业投入状况。表1中可见我国农业的化肥施加量也呈递增趋势, 增长的显著趋势明显, 年增长率为9.7%, 农业化肥施用量年增长2.1倍, 说明有效投入呈现不断增加之势。 (4) 农业有效的灌溉率, 是衡量我国农业单位耕地面积上有效灌溉面积大小的重要指标, 不仅用来衡量灌溉有效程度, 还用来量度我国农业的水利化水平, 一国的水利化水平越高, 则其有效灌溉率越大, 表中数据显示, 我国农业有效的灌溉比率在逐年增加, 现实情况也进一步印证了我国农业水利改善和进步。

通过以上分析可见, 我国农业投入现代化程度不高, 国际经验表明, 农业现代化的实现离不开政府的全方位、大力度的支持。比如, 日本农民收入中的60%、欧盟农民收入中的40%都是来自于政府补贴, 而我国农民收入中政府补贴仅不到10%, 因此我国农业现代化拥有较大的潜力和发展空间。

2. 农业科学技术化实现状况

从农业技术进步所创造的农业产值, 即农业科技贡献率看, 产值越大则说明农业科技现代化水平越高, 一般发达国家这一比率都在70%以上, 美国的这一比率高达90%以上, 我国的这一比率约为35%, 主要在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和杂交水稻等技术水平上位于世界领先地位, 其他技术进步的应用程度较发达国家差距大, 农业科技的贡献率较低。从农业科技人员相对指标看, 指标值越高, 说明农业科技人员规模越大。从图1可见这一相对数值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 但变化趋势差距不大, 即1990年的农业科技人员占比为36.6%, 到2009年这一比值为32.48%, 这一发展趋势的形成, 可以给予的解释一是在农业科技人员增加的同时, 我国科技人员总数也在增加, 而且增长率比农业科技人员的增长率高。比如, 农业科技人员的增长率为12.8%, 科技人员增长率为56.1%。二是真正在田间地头从事农业科学技术的人员比重在绝对下降, 主要是因为农村科研环境较差, 收入报酬较低, 农业的比较利益低下所致。可见, 农业科技人员的培养和积累不足, 以及农业技术进步程度不高, 直接影响我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发展水平的提高。

3. 提供农业支持的状况分析

农业支持力度的不断增强是农业现代化的有力保障, 因此, 农业支持力度的现代化是强农惠农政策的集中体现, 也是集中力量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体现, 用农业保险深度指标和农业组织化程度指标为主要衡量依据。从农业保险深度指标数据看, 我国对农业保险的保障程度呈递减趋势, 且比率较低, 由此可见, 我国对农业的保障力度在逐渐下降, 且保障程度一直处于极低的水平。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 土地完全有农户自己经营和管理, 所以, 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国家对农业保险的保障, 另一方面是农户对农业保险的承保能力和认同度低, 使农业保险得不到发展, 同时, 一旦出现理赔问题, 获得的赔偿和给付不高, 风险保障程度低而不到位。比如, 1990年的农业赔偿金额仅为1.67亿元, 2000年为3亿元, 直到2007年才有显著的增加, 为29.8亿元, 2009年保险赔付为95.5亿元, 但这些增长远远滞后于农业增加值的增长, 农业保费收入的增长严重滞后于农业的增加值, 使我国农业风险较大, 农业支持力度的现代化程度较低, 制约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从农业组织化程度看, 农业组织的参与可以提高农民提高抵抗风险的能力。表2可见, 我国的农业组织化程度也呈递减趋势, 从1990年的1.16%降为2010年的0.86%, 但总体体现我国农业组织化程度自始至终处于较低状态。所以, 我国农业发展长期缓慢, 农民收入始终得不到持续增长, 抗拒市场价格变动风险, 以及其他经营风险的能力低, 与农业组织化程度低密切相关, 因此, 也进一步表明我国农业组织现代化程度仍然处于较低水平。

4. 农业经济结构变动状况

农业经济结构现代化是优化农业结构的必然要求。其中农业产业结构优化集中体现, 也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表征农业经济结构的主要是农业增长在总经济增长中的比重变化, 农、林、牧、渔业各产值在农业增加值中的变动, 农业就业人员的比重变化等。所以, 用农业增加值占GDP比例、养殖业在农业增加值的占比和农业就业比重3个典型指标表示农业经济结构的现代化发展水平。

数据显示, 我国农业增加值在GDP中所占的比例呈递减趋势, 这是农业结构优化的体现, 但是与发达国家的比重在1%-2%之间, 韩国为3.2%, 巴西为5.1%, 世界平均为3.4%相比, 仍然需要不断优化。养殖业在农业增加值占比的提高, 表明农业内部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农业就业比重呈递减趋势, 表明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主要是由于大机器生产替代劳动程度提高, 以及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使农业从业人员逐步减少, 这一变动充分反映了我国在向农业现代化趋势发展, 但与发达国家10%以下的比率相比有进一步降低的空间。

5. 农民生活水平现代化发展状况

农民生活水平的现代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体现。以农民人均收入、农民人均消费、恩格尔系数和户均拥有生产性固定资产表征反映农民生活水平现代化现状, 指标数值见表4。

一是从农民人均收入状况看, 2000年翻两番, 达到2253.4元, 到2008年农民的人均收入水平翻三番, 为4760元, 到2010年增长到5919元/人, 农民的人均收入呈递增的趋势, 说明我国农民的生活水平在提高。二是从农民人均消费状况看, 从1988年到2010年我国的农民人均消费水平翻了三番, 消费能力明显增强。三是从户均拥有的生产性固定资产状况看, 机械的使用率提高也是农户必不可少的支出, 因此, 户均拥有的生产性固定资产的多少, 也能显示出农民生活现代化水平的程度。数据显示户均拥有的固定资产呈递增趋势, 一方面表明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户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在不断提高, 另一方面体现农民拥有的生产性固定资产的总额有显著的增加。四是从恩格尔系数看, 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呈递减趋势, 由2000年的49.1%减至2010年的41%, 是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表现。目前的恩格尔系数基本进入相对富裕阶段, 离全面富裕还有一定的差距。

6. 农业产出现代化发展状况

农业产出现代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结果, 农业产出量的高低是证明农业发达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选用单位耕地面积粮食产量, 劳动平均产肉量, 劳动平均农业增加值指标,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农业产出状况。

单位耕地面积粮食产量是反映粮食种植业现代化程度的最重要的指标之一。我国单位耕地面积粮食产量呈现递增趋势, 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主要是技术进步以及规模生产化程度不断提高, 单产水平不断提高, 使粮食总产量不断增加, 从1988年的39408.1亿吨到2010年增加至54647.7亿吨, 增长率达38.7%, 而此期间耕地面积从14486.89万公顷增长到16067.48万公顷, 增长率为10.9%, 粮食总产量的增长率高于耕地面积增长率, 这也是单位耕地面积粮食产量递增的原因。劳动平均农业的增加值, 也是衡量农业产出效率的指标之一, 1988年劳均农业增加值仅为1186.41元/人, 到2000年这一比值增加到了4118.50元/人, 此后这一比例一直保持不断增长趋势, 农业增加值的逐年递增以及农业从业人员的比率下降是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

7. 农业资源水平发展状况分析

农业现代化发展中包含着农业资源现代化, 农业资源丰富与否, 直接关系到我国农业发展水平, 因此农业资源现代化以及合理运用农业资源, 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对农业资源水平发展状况的考察, 用劳均耕地面积、适合规模经营的土地比例、旱涝保收率、森林覆盖率指标表征 (见表5) 。

从表6可见, 我国劳均耕地面积, 在此期间没有显著的变化, 说明耕地面积没有显著增加, 适合规模经营的土地比例也没有变化。其实说明我国农业用地资源并不丰富, 并没有随着农业发展而增加。随着我国农田水利建设成效的提高, 节水灌溉面积持续增长, 小型水利工程及防洪工程建设进展顺利, 水利建设管理进一步规范化。目前的节水技术主要有节水灌溉工程技术和接水管理技术, 在实际应用中将作物的品种、栽培与节水技术结合起来, 使农业用水效率大大提高。截至2009年我国农村水土流失治理面积达10454.5万公顷, 灌区有效灌溉面积2956.2万公顷, 改善除涝面积2158.4万公顷, 节水灌溉面积实现2575.5万公顷。所以, 我国旱涝保收率呈现一个小幅递增的趋势, 以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森林有保持水土和调节气候的作用, 因此森林覆盖率的高低对农业有着直接的影响。我国森林覆盖率在近些年来, 随着对生态环境保护程度的提高而提高, 但与较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很低, 日本的森林覆盖率为67%, 美国33%, 欧洲地区30%。所以, 目前我国农业资源现代化程度要低得多。

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上一篇:精确测量下一篇:回收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