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功能衰竭贫血

2024-06-23

肾功能衰竭贫血(精选十篇)

肾功能衰竭贫血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1月~2010年1月在笔者所在医院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276例,患者病情相对稳定,血液透析每周2~4次;排除有对铁制剂过敏、近2个月内有输血史、严重感染、重度营养不良、严重肝病、心力衰竭、血液系统疾病、肿瘤及精神病患者。剔除标准:在治疗观察过程中因病情恶化需要输血者;观察过程中发生严重感染、心力衰竭、严重营养不良者;发生严重不良反应不能继续按照原方案治疗者;患者中途不同意或未按规定完成全部疗程者。最后纳入观察患者56例,其中男31例,女25例,年龄28~78岁,平均(43.7±15.3)岁。按患者治疗先后顺序,对纳入观察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A组(只血液透析治疗)18例、B组(血液透析后静脉补充促红细胞生成素)18例、C组(血液透析后静脉补充促红细胞生成素,同时口服铁剂)20例,三组患者一般资料两两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透析治疗,采用双醋酸纤维膜透析器,面积1.3 m2;选用碳酸氢盐透析液,透析液流量500 ml/min;血流量200~250 ml/min,每周血液透析2~4次,每次4~5 h。平均每周透析时间10~15 h。B组和C组患者透析后均使用EPO治疗,治疗剂量为每周100~180 U/kg,C组患者同时口服速力菲(琥珀酸亚铁薄膜衣片)每次200 mg,3次/d。三组患者均连续治疗8周。

1.3 观察指标和疗效评定标准

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取血进行生化检查,包括患者的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血清铁蛋白(SF)、转铁蛋白饱和度(TSAT)。参照倪兆慧等[1]的评价方法,制定疗效评定标准如下:显效:治疗后Hb上升≥30 g/L或HCT上升≥0.1 L/L,或Hb达100 g/L或HCT达0.3 L/L,贫血症状明显改善;有效:治疗结束后Hb上升≥15 g/L或HCT上升≥0.05 L/L,贫血症状改善;进步:治疗结束后Hb或HCT上升幅度未达到以上标准;无效:治疗结束后Hb或HCT无改变或下降。

1.4 统计学处理

多组计量资料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用LSD法,疗效比较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分析,数据使用SPSS 15.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2 结果

表1结果表明:(1)三组患者治疗前的Hb、HCT、SF、TSA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A组患者治疗后各指标与治疗前相比无差异,而B、C两组的Hb、HCT、SF、TSAT水平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所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C组增高幅度高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注:各组自身治疗前后比较,*P<0.05;治疗后A、B两组组间比较,△P<0.05;治疗后A、C两组组间比较;#P<0.05;治疗后B、C两组组间比较,*△P<0.05

表2结果表明,C组患者经治疗后总有效率达到75.0%,疗效明显优于B组和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注:治疗后总有效率组间比较,C组优于B组和A组,P <0.05

3讨论

透析是慢性肾衰竭非常有效的辅助治疗手段,它能将人体内各种有害以及多余的代谢废物和过多的电解质移出体外,达到净化血液的目的,以代偿受损肾脏的功能。伴随着肾衰会出现多种并发症,贫血是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目前认为贫血可能与EPO缺乏或相对不足,肾衰患者血清中有抑制红细胞生成的物质、铁剂等造血原料不足等有关[2]。EPO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贫血已为临床证实且广为使用,是目前治疗肾性贫血最常用的药物,但是临床中单纯采用EPO治疗后疗效不如预期的好,其原因跟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有不同程度、不同类型的缺铁有关。因为铁既是血红蛋白的核心成分,也能影响EPO的效能。特别是EPO治疗的开始阶段,尽管机体储存铁充足,但由于造血的需要,铁的需求量显著增多,因此有人建议EPO治疗的初始阶段应同时给予补充铁剂,以防缺铁并保持适当铁贮备[3]。

本临床观察结果显示,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接受透析治疗后血生化Hb、HCT、SF、TSAT水平没有明显变化,贫血症状同治疗前,而接受EPO治疗的患者血Hb、HCT、SF、TSAT水平均有明显上升,贫血症状好转,尤其是同时口服铁剂治疗的患者。SF升高反映铁蛋白的来源增加,TSAT升高反映血清铁与转铁蛋白结合能力改善,铁剂与转铁蛋白结合到达骨髓,能快速改善患者铁缺乏,提高EPO治疗的敏感性,从而达到治疗贫血的目的,表现为Hb和HCT的上升。目前有报道称静脉补铁效果优于口服补铁,但受经济条件与患者依从性等的制约,暂未开展。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对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透析的同时接受促红细胞生成素和口服铁剂治疗能明显改善贫血症状,值得推广。

摘要:目的 观察不同方法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贫血的疗效。方法 56例纳入观察的患者随机分为A组(只血液透析治疗)18例,B组(血液透析后静脉补充促红细胞生成素)18例,C组(血液透析后静脉补充促红细胞生成素,同时口服铁剂)20例,三组患者均连续治疗8周,对比观察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Hb、HCT、SF、TSAT水平和临床疗效。结果 经统计分析,A组患者治疗前后的Hb、HCT、SF、TSAT水平变化没有差异,而B、C组的Hb、HCT、SF、TSAT水平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所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C组增高幅度高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患者经治疗后总有效率达到75.0%,疗效明显优于B组和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透析的同时接受促红细胞生成素和口服铁剂治疗能明显改善贫血症状,值得推广。

关键词:贫血,血液透析,促红细胞生成素,铁剂

参考文献

[1]倪兆慧,钱家麒,丁小强,等.蔗糖铁注射液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肾性贫血的前瞻性、随机对照多中心研究.中华肾脏病杂志,2006,22(3):143-148.

[2]张明,秦丽,谷红霞.两种方案治疗肾衰血液透析病人贫血疗效对比.临床军医杂志,2007,35(1):82-83.

肾功能衰竭贫血 篇2

地中海贫血:一种遗传病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南方地区,每10个人当中,就有1个人带有地中海贫血(简称地贫)的遗传基因。

地中海贫血是一组遗传性疾病,它的发生是因为基因异常导致了血液中红细胞中最重要的物质――血红蛋白结构异常,红细胞因此变得容易破碎,这就发生了溶血,造成贫血。

根据基因异常位置的不同,地中海贫血分为α型和β型等;根据贫血的严重程度,地贫又分为轻型、中间型和重型。

轻型者一般没有症状,也不需要治疗,因此给人一种“健康无病”的假象。

但是,一旦夫妻双方都是携带了地贫基因、看起来又和正常人无异的轻型患者,那么他们生出来的孩子,就有可能是重型患者。

重型α地贫胎儿往往胎死腹中;重型β地贫如果治疗不及时,则常因慢性溶血,或者反复感染在幼年期夭折。

婚检:完全可以查出来

虽然地中海贫血是基因变异引起的,貌似是一种无法逆转、改变的事实,但它其实又是一种可以预防的疾病。

只要男女双方做好婚前或孕前检查,明确了解双方有无携带地贫基因, 在怀孕时,医生就会根据情况给予针对性的产检指引,从而避免诞出中、重型地贫患儿的情况。

首先可以检查血常规,费用也就几十元,可以了解有无贫血、红细胞形态有无异常。有可疑的,或者孕妇,则可以做血红蛋白电泳测定。如果这两项都正常,则基本可以排除地贫。

若还是无法确定,最终还可以进行地中海贫血的基因检测。

产检:16周羊水穿刺可确定

对于带有地贫基因的夫妇,怀孕后,可通过产检明确胎儿是否患有地中海贫血。

女性在妊娠12周做绒毛检查、在16-20周期间做羊水穿刺,或在24周后做脐带穿刺,都能检测出胎儿是否有地贫基因。一旦检查出中间型、重型地贫,则建议引产。

肾功能衰竭贫血 篇3

改善全球肾脏病预后组织(KDIGO)近日颁布了CKD贫血临床实践指南,包括CKD患者贫血的诊断和评估、铁剂治疗贫血、ESA和其他制剂治疗贫血及输注红细胞治疗贫血四个部分内容。本文仅对其中关于ESA的治疗作一介绍。

KDIGO CKD贫血指南推荐意见

ESA初始治疗

推荐在初始ESA治疗前,应处理各种导致贫血的可纠正原因(包括铁缺乏和炎症状态)。(ⅠA)

在初始和持续ESA治疗时,推荐权衡利弊,评估患者个体减少输血和贫血相关症状的潜在优势和风险(例如卒中、血管通路损坏和高血压)。(ⅠB)

对于合并活动性恶性肿瘤的CKD患者,推荐在应用ESA治疗时应提高警惕,尤其是预期能被治愈的(ⅠB)、既往有恶性肿瘤史(ⅡC)或卒中史的患者(ⅠB) 。

对于血红蛋白(Hb)≥10.0 g/dl(≥100 g/L)的成人非透析患者,不建议开始ESA治疗。(ⅡD)

对于Hb<10.0 g/dl(<100 g/L)的成人非透析患者,建议根据患者Hb下降程度、先前对铁剂治疗的反应、输血的风险、ESA治疗的风险和贫血合并症状等情况,决定是否开始ESA治疗。(ⅡC)

对于成人CKD 5期透析(CKD5D)患者,为避免Hb跌至9.0 g/dl(90 g/L)以下,建议Hb在9.0~10.0 g/dl(90~100 g/L)时开始使用ESA治疗(ⅡB)。部分患者Hb>10.0 g/dl(100 g/L)时开始ESA治疗能改善其生活质量,因而需要个体化的治疗(未分级)。

ESA维持治疗

总体来说,不建议成年CKD患者应用ESA治疗以维持Hb>11.5 g/dl(115 g/L)。(ⅡC)

对于所有成人患者,不建议刻意应用ESA以将Hb升高至13 g/dl(130 g/L)。(ⅠA)

ESA的使用剂量

推荐根据患者Hb浓度、体重和临床情况决定ESA初始治疗剂量。(1D)

推荐根据患者Hb浓度、Hb浓度变化值、目前ESA剂量和临床情况调节ESA剂量。(ⅠB)

必须下调Hb浓度时,建议减少ESA使用剂量而非抑制ESA的作用。(ⅡC)

以下情况时需重新评估ESA使用剂量(未分级):患者存在ESA相关副作用;合并急性或进展性疾病,可能导致ESA反应低下。

KDIGO CKD贫血指南的制定依据

前述有关ESA指南内容制定的依据来自以下几个重要的临床研究。

CREATE和CHOIR研究以CKD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高Hb组(13~15 g/dl)和低Hb组(10.5~11.5 g/dl),结果显示,在随访3年后,两组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在CHOIR研究中,高Hb组患者的心血管住院率升高。

TREAT研究以2型糖尿病肾病贫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比较ESA与安慰剂的疗效差异,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总病死率无显著差异;但当将Hb提高至较高水平(12.5 g/dl vs 10.6 g/dl)时,致死性和非致死性卒中的相对危险度将增高近1倍。

荟萃分析:2010年一项包含了27项研究(共10 452例患者)的荟萃分析显示,较高的Hb目标值与较高的卒中、高血压、血管通路血栓风险密切相关。

以上临床研究结果均支持较高Hb靶目标具有较高不良事件风险的观点。但也有研究者持不同观点,即虽然Hb靶目标>13 g/dl与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增加相关,但患者Hb若真达到了此目标,其病死率则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的增加可能是ESA或铁剂等药物本身的副作用所致。

CKD贫血治疗策略

KDIGO贫血指南分别对CKD非透析和CKD 5期透析患者推荐了不同的Hb靶目标,同时兼顾患者的并发症,强调个体化治疗。该指南中Hb靶目标的下限低于既往指南推荐的水平。

从指南变化看,针对CKD贫血的治疗,临床医生应注意采取以下3项策略。

Hb达目标水平且稳定维持在目标范围内

完全纠正CKD贫血不能使患者获益更多,反而会给患者带来更多的临床不良事件。肾性贫血的治疗趋势是不仅要使Hb达到靶目标,更重要的是使Hb稳定维持在靶目标范围内,减少波动。

近期多项研究显示,在接受血透的CKD患者中,患者本身Hb的波动与病死率呈高度正相关。美国肾脏病数据库(USRDS)的资料显示,Hb的波动(特别是低于11 g/dl时)可显著增加患者的死亡和住院风险。

短效ESA较难将Hb维持在靶目标范围内,在维持治疗阶段,85%的患者剂量调整需要超过3次,而长效ESA在维持Hb水平方面具有显著优势。阿法达贝泊汀、甲氧基聚乙二醇促红细胞生成素β、聚乙二醇化的合成化合物红细胞肽、缺氧诱导因子调控剂等长效制剂,可使Hb稳定在靶目标范围内,减少剂量调整。

肾性贫血治疗的靶目标应个体化

在指南推荐的范围内,医生在临床工作中,应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原发疾病类型、合并症、并发症以及血管通路情况等调整肾性贫血治疗的靶目标。针对不同患者的具体情况,权衡利弊进行个体化调整。

关注ESA使用的剂量和不良反应

2004 年一项针对同等Hb靶目标患者,给予不同剂量ESA(分四等级)治疗的研究显示,在达到同等靶目标下,ESA使用剂量越大者,病死率越高。

对于接受ESA治疗贫血的CKD患者,使用大剂量ESA是导致其心血管并发症较高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可能的原因是,大剂量ESA本身可能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RAS)系统、减少前列环素,导致血管平滑肌细胞及内皮细胞增殖和血管增生,血管通路狭窄、血管重塑、肿瘤生长,血小板活化、E选择素及P选择素释放,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增加而引起血栓。

慢性心力衰竭合并贫血临床特征分析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心内科2014~2015年出现68例CHF患者(观察组)。根据美国心脏协会(New York heart association,NYHA)进行心功能分级[4],贫血患者都符合贫血的诊断标准[5]。其中,男性30例(44.12%),合并贫血36例(52.94%)。对照组选择38例心脏病患者。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ECG)及心脏超声(ultrasound cardiogram,UCG)检查无异常,没有感染、血液疾病等慢性病可能影响铁代谢,其中,男性14例(36.84%)。

1.2 统计学方法

查阅观察组68例CHF患者的病例资料,统计分析患者一般资料以及记录患者的贫血指标、铁代谢指标等相关数据。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数资料用例数与百分比(%)表示,用χ2检验,组间比较用t检验;多组间差异的显著性分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分析分类反应变量与多自变量的关系用二分类变量的Logistic回归模型,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一般资料情况

在患者一般资料中,两组在左心室射血分数和左心室舒张末内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性别、年龄、吸烟史、体重指数、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总胆固醇、肾小球滤过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男性30例(44.12%),对照组男性14例(36.84%),观察组吸烟30例(44.12%),对照组吸烟14例(36.84%)。见表1。

2.2 两组贫血数据指标比较

两组贫血数据指标比较,血红蛋白和贫血发生率以及铁缺乏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在血清铁蛋白、血清铁、总铁结合力和平均红细胞体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

2.3 对照组贫血指标与观察组的心功能分级分别进行比较

白蛋白在观察组NYHAⅡ级、NYHAⅢ级和NYHAⅣ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白蛋白在观察组NYHAⅡ级、NYHAⅢ级和NYHAⅣ级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贫血发生率在观察组NYHAⅡ级、NYHAⅢ级和NYHAⅣ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贫血发生率在观察组NYHAⅣ级与NYHAⅢ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铁缺乏发生率在观察组NYHAⅢ级和NYHAⅣ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铁缺乏发生率在观察组NYHAⅢ级与NYHAⅡ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清铁蛋白在观察组NYHAⅣ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清铁在观察组NY-HAⅡ级、NYHAⅢ级和NYHAⅣ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清铁在观察组NYHAⅣ级与NYHAⅢ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时在血清铁在观察组NYHAⅣ级与NYHAⅡ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2.4 观察组中贫血患者与非贫血患者比较

观察组中的贫血患者与非贫血患者铁缺乏发生率、血清铁蛋白、血清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总铁结合力在观察组中的贫血患者与非贫血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4。

2.5 观察组患者的危险因素分析

血清铁和血清铁蛋白观察组患者的危险因素间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红蛋白可以作为心力衰竭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见表5。

注:1)与对照组比较,P<0.05;2)与NYHAⅡ级组比较,P<0.05;3)与NYHAⅢ级组比较,P<0.05

3 讨论

据相关文献报道分析贫血已经是CHF死亡率增高的独立危险原因之一[6],在文献报道中贫血患者在CHF的出院患者当中构成比达到17%[7],也有报道在CHF中铁缺乏引起的贫血比例达到40%之多[8],本研究发现,观察组患者贫血36例,其发生率为52.94%,观察组患者铁缺乏47例,其发生率为69.12%,对照组患者铁缺乏5例,其发生率为13.16%。笔者发现,按照贫血的诊断标准,观察组患者贫血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和国内外研究结果类似,也充分说明CHF患者并发贫血的发生率比较高[9,10,11];到目前为止已有多项报道显示贫血能够增加心力衰竭患者的死亡发生率,是CHF死亡率增高的独立危险[12];血红蛋白作为贫血的标志物,笔者还通过观察血红蛋白的水平,进一步研究血红蛋白和CHF的相关性;众所周知,血红蛋白是红细胞(red blood cell,RBC)的功能主要完成者,主要是在RBC内具有运输氧O2和二氧化碳CO2;当CHF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下降的时候,CHF患者的循环系统有可能向不好的方向发展,进而加剧患者心功能的恶化[13];据相关文献报道,CHF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与再次住院率和死亡发生率有一定相关性,血红蛋白越低,再次住院率和死亡发生率也会越低,CHF患者的血红蛋白每降低10g/L,死亡的发生率增加到16%左右[14];本课题组统计发现血红蛋白在观察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显示出患者的心功能下降,血红蛋白也有降低的趋势,由此来看在CHF住院患者当中进行复查血红蛋白的含量,有利于帮助临床医务人员对CHF患者的治疗。

最近国内外相关文献报道显示,CHF患者也常常并发铁缺乏(iron deficiency,ID),铁的缺乏会引起人体的血红蛋白合成进行性减少,进一步影响RBC运输O2和CO2的能力,从而影响患者的循环系统[15,16];有文献报道显示[17,18],ID会引起相关机制导致患者心脏的心肌不同程度的增厚和扩张,甚至纤维化,CHF患者ID的缺乏会间接引起人体的运动耐力进行性降低,并且能够在血红蛋白降低之前,ID在人体内就已经发生一系列变化;而本研究统计发现,观察组患者铁缺乏47例,其发生率为52.94%,对照组患者铁缺乏仅为5例,其发生率为13.16%,铁缺乏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铁缺乏发生率在观察组NYHAⅢ级和NYHAⅣ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铁缺乏发生率在观察组NYHAⅢ级与NYHAⅡ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也进一步证实铁缺乏会引起患者心功能恶化,在心力衰竭患者当中铁缺乏比较低,医务人员在临床当中不能忽视检查单铁缺乏的标记,对于心功能NYHAⅢ级和NYHAⅣ级的患者要更加注意铁缺乏;血清铁蛋白是人体中铁的重要储存方式,也是人体内铁含量最多蛋白复合物,当机体发生改变的时候,人体中血清铁蛋白水平会出现升高或者降低,而本研究统计发现,血清铁蛋白在观察组NYHAⅣ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患者心功能越差,血清铁蛋白表现越显著。

本研究统计分析发现,观察组中贫血36例,发生率为52.94%,铁缺乏47例,发生率为69.12%,贫血的发生率低于ID的发生率,观察组中的贫血患者与非贫血患者在铁缺乏发生率、血清铁蛋白、血清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总铁结合力在观察组中的贫血患者与非贫血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中的贫血患者铁缺乏30例,发生率为83.33%,也说明CHF患者ID与贫血具有一定相关性,笔者也发现观察组中的非贫血患者铁缺乏17例,发生率为53.13%,说明ID在患者没有发生贫血之前出现,也进一步显示在临床过程当中,CHF患者中早期应该进行ID的筛查提供数据支持,对于CHF铁缺乏患者,进行适当的铁剂补充,可以改善患者心功能症状。

摘要:目的 通过回顾性研究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合并贫血临床特征,探讨其临床价值。方法 将CHF合并贫血的患者作为观察组(68例),不合并贫血症状的患者为对照组(38例),并依据心功能分级为ⅡⅣ级,分别比较两组患者心功能情况和临床症状,探究贫血与老年CHF严重程度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在患者一般资料中,两组在左心室射血分数和左心室舒张末内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贫血数据指标中,血红蛋白和贫血发生率以及铁缺乏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清铁蛋白水平在对照组与心功能Ⅳ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清铁水平在对照组分别与心功能Ⅱ级组、Ⅲ级组、Ⅳ级组之间以及在心功能Ⅱ级组与Ⅳ级组、心功能Ⅲ级组与Ⅳ级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红蛋白水平在对照组分别与心功能Ⅱ级组、Ⅲ级组、Ⅳ级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患者贫血发生率对照组分别与心功能Ⅱ级组、Ⅲ级组、Ⅳ级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患者铁缺乏发生率对照组分别与心功能Ⅲ级组、Ⅳ级组之间以及在心功能Ⅱ级组与Ⅲ级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中的贫血患者与非贫血患者在铁缺乏发生率、血清铁蛋白、血清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贫血发生率、铁缺乏发生率在重度心力衰竭组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轻、中度心力衰竭组,对于CHF铁缺乏患者,进行适当的铁剂补充,可以改善患者心功能症状。

《预防贫血》教案 篇5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知道贫血的症状,发生原因和预防方法。2.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和个人卫生习惯。教学重点难点:知道贫血的预防方法。课前准备:投影片、挂图等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知道什么是贫血?

师:同学们的回答到底对不对,让我们一起来看课文就知道了。(出示故事)

师:小令的身体有那些不舒服?

二、学习新课

师:医生根据什么诊断小令患了贫血,并有肠道寄生虫。师:指甲和眼睑内泛白也是贫血的症状,贫血是怎么一回事。师:为什么会患贫血呢?

师:儿童贫血大多使缺铁性贫血,发生的原因主要是挑食,偏食,食物中缺少铁,维生素、蛋白质等制造血的原料。所以我们要注意饮食多样化。请齐读课文第四段最后一句。板书课题:预防贫血 原因:挑食,偏食 不良的卫生习惯

肾功能衰竭贫血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1年11月—2012年4月于本院住院的患者82例, 且均为明确慢性心力衰竭病史≥6个月, 根据患者入院时的临床表现以NYHA分级, Ⅱ级组, Ⅲ级组, Ⅳ级组, 诊断符合纽约心脏协会修订的心衰诊断标准。排除标准:研究前3个月内出现急性冠脉综合征、血运重建及任何重大手术者;任何急性或慢性疾病可能涉及影响贫血及铁代谢, 包括已知的恶性肿瘤、感染、严重肾功能不全需要透析患者合并血液病者;在研究期间治疗过的贫血, 血样本及实验室检测。

1.2 检测方法

所有患者清晨静脉血采集, 冰冻于-70℃等待分析。使用自动测量仪器进行分析, 贫血定义为血红蛋白水平男性小于12g/L, 女性小于11g/L, 反应铁代谢标记物:血清铁蛋白 (放射免疫分析法) , 铁缺乏定义为铁蛋白小于12ng/mL (男) , 5ng/mL (女性) 。反应肾功能标记物:肌酐 (酶法) , 肾小球滤过率定义为基于血肌酐 (Cr) 的肾脏病膳食改良试验 (MDRD) 公式:eGFR=186× (Cr÷88.4) -1.154× (年龄) -0.203 (女性×0.742) 。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7.0软件, 将所有病例共5个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 连续变量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分类变量用频数表示。符合正态分布用独立样本t检验, 分类变量用卡方检验。

2 结果

分析了82例患者, 平均年龄66岁, 有34例患者合并有铁缺乏发生率为41%, 与预期的 (37±4) %相符合, 28例合并有贫血, 贫血发生率为34%。贫血、铁缺乏随着心衰的加重, 心功能的增加, 其发生率明显增加, 贫血、铁缺乏发生率与心衰严重程度有关。肾小球滤过率亦随着心衰的加重而呈现明显减低的趋势, 在心功能Ⅲ级~Ⅳ级有统计学意义。而射血分数在试验中未见呈现与心衰严重程度相匹配的相关关系, 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详见表1。

3 讨论

本研究发现, 在入选患者中贫血发生率为34%, 铁缺乏发生率为41%, 贫血已作为心血管疾病包括心力衰竭死亡率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4,5,6,7]。铁缺乏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占到40%, 且铁缺乏本身独立于其他已知的可以预测预后因素, 包括贫血的存在, 与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不良有关[8]。Ezekowitz等[4]报道贫血在已出院患者中占到17%, 而由缺铁直接导致贫血的原因占到21%。Opasich等[9]报道了148例合并有低血红蛋白水平的收缩性心力衰竭患者, 大部分有慢性贫血并且提示促红细胞生成的铁供给障碍及内源性红细胞生成素反应迟钝,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容易合并有缺铁性贫血, 是因为贮存铁消耗导致的 (绝对铁缺乏) , 而更为常见的原因为慢性心力衰竭者炎性反应所致的铁代谢受损[10,11,12,13], 慢性心衰时炎性细胞因子如IL-6, IL-1及TNF-α激活阻止铁从循环中转移到淋巴结和脾脏的网状内皮系统, 通过增加对红细胞的吞噬作用、铁蛋白的产生及亚铁的吸收, 巨噬细胞减少铁释放, 最终导致网状内皮系统功能阻滞[12], 铁在网状内皮系统贮存场所堆积导致血清铁水平下降及骨髓中贮存铁枯竭。在铁代谢方面起重要作用的还有铁调素, 一种由肝脏合成的用于调节铁吸收的急性期蛋白, 在促炎因子激活时分泌, 铁调素控制铁通道铁转运蛋白包括控制肠道中的铁吸收及调节网状内皮系统铁贮存部位的铁释放, 而炎症可导致铁沉积在网状内皮系统中, 而这反过来又导致骨髓中红细胞生成缺乏铁供给[14,15]。因此慢性心衰所致贫血与铁限制性红细胞生成有关, 但是系统铁贮存可能是充足的, 甚至略有增高。Viatle等[16]观察到, 贫血合并严重心力衰竭患者, 平均射血分数22%, 住院期间行骨髓活检发现73%的患者合并有缺铁性贫血。CHF与炎性细胞因子上调、铁贮存下降有关, 并在骨髓活检中得到证实[17]。在研究中也发现有部分患者虽然处于贫血当中, 但血清铁、血清铁蛋白均处正常范围, 可能因为网状内皮系统功能阻滞而非真正意义上的缺铁, 需依靠骨穿的实施去评估。

本研究中还发现随着心衰程度的加重, 肾功能也明显降低, 其中eGFR≤60mL/min的患者占到研究样本总数的26%。老年、女性、低血红蛋白、高血压病以及利尿剂的使用都会影响肾小球滤过率降[18], 而且肾功能下降已经被论证可作为一个全因死亡率及合并慢性心衰的心血管不良事件独立危险因素。综合以上观察, 长期慢性心力衰竭对全身多个脏器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 贫血、铁缺乏、肾小球滤过率随心衰程度加重而有加重趋势, 三项因素当中, 出现越多, 预后越差。

摘要:目的 分析贫血、铁缺乏与心衰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 用回顾性分析研究, 入选82例慢性心衰患者, 入选均符合NYHA心功能分级诊断标准的心功能Ⅱ级Ⅳ级CHF患者, 依据不同的心功能分级将其分为3组, 用单因素分析比较3组患者间血红蛋白浓度、贫血及肾小球滤过率、铁缺乏四项指标之间的差异。结果 单因素结果分析显示, 贫血发生率、肾小球滤过率、铁缺乏因素方面, 在心功能Ⅱ级和Ⅲ级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而在心功能Ⅲ级和Ⅳ级两组之间有明显差别。血红蛋白浓度、贫血发生率及肾小球滤过率及铁缺乏发生率与心功能严重程度呈相关性, 并随着心衰的加重呈明显增加趋势, 发病患者中以冠心病缺血性心肌病居多。结论 血红蛋白浓度、铁缺乏、肾小球滤过率与心力衰竭的严重程度有关。

慢性肾功能不全贫血60例护理体会 篇7

1临床资料

2012年2月至2014年1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60例慢性肾功能不全合并贫血患者, 均无精神疾病, 男41例, 女19例;年龄 (67.5±13.2) 岁;肾功能不全病程 (43.2±8.7) 个月, 贫血病程 (26.1±4.5) 个月。合并糖尿病15例 (25.0%) , 冠心病12例 (20.0%) , 高血压病18例 (30.0%) 。贫血严重程度:中度23例 (38.3%) , 重度31例 (51.7%) , 极重度6例 (10.0%) 。患者均给予慢性肾功能不全和基础疾病的治疗, 以及针对贫血的治疗。贫血治疗方案如下: (1) 口服叶酸, 每次10mg, 每天3次;右旋糖酐铁每次50mg, 每天3次;维生素B适量。 (2) 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 每次3000U皮下注射, 每周2~3次。 (3) 蔗糖铁, 每次5ml, 溶于生理盐水100ml中静脉滴注, 每周2~3次。效果评价[2]:红细胞比容≥1 0%, 血红蛋白上升≥30g/L为显效;红细胞比容≥5%, 血红蛋白上升≥15 g/L为有效;红细胞比容和血红蛋白上升幅度低于有效标准为无效。经过3个月的治疗和护理, 显效40例 (66.7%) , 有效20例 (33.3%) , 总有效60例 (100%) 。

2 护理体会

2.1 服药护理 (1) 首次静脉滴注蔗糖铁时先做药敏试验, 给予小剂量 (1~2ml) 蔗糖铁在10 分钟左右滴完, 若患者出现轻微的心率变化或面色变红等反应, 可酌情观察;若出现呼吸困难、胸部剧痛等强烈反应, 立即停药, 并提前准备好肾上腺素[3]。用药期间, 密切监测相关副反应, 并定期记录, 将结果上报给医生。 (2) 口服右旋糖酐铁期间注意避免同时服用芦丁、考来烯胺、避孕药、丙谷胺、氧化镁、碳酸钙、氯霉素、新霉素、别嘌呤醇、四环素类、胆影葡胺、西咪替丁、青霉胺、维生素E、雷尼替丁、氢氧化铝、阿司匹林、胰酶制剂、复方丹参片等。 (3) 患者同时治疗基础疾病和肾病, 所服药物较多, 一方面注意相关药物是否存在交叉不良反应, 另一方面注意将相关药物的规格、剂量、服用时间等编号并列出清单, 嘱患者按清单上的编号和简要说明服药, 以免患者错服、漏服或重复服药。

2 .2 体质护理 肾功能不全患者出现贫血的原因主要有体质因素、生活饮食习惯及肾功能不全导致体内红细胞存活时间较短, 新鲜血液制造程度不足。 (1) 体内毒素蓄积, 导致叶酸减少, 同时会导致骨髓抑制, 造血功能下降。 (2) 进行血液透析维持性治疗肾性疾病时, 导致失血, 经常抽血化验也会导致失血[4]。主要包括饮食和运动两方面:

2 .2 .1 饮食方面的护理 食物选择要营养丰富。品种多样化, 富含维生素, 易消化吸收, 注意少食多餐, 长期坚持。一是加强食物中造血原料的补充, 摄入含铁丰富的食物, 如黑木耳、海带、芝麻、虾皮、动物肝脏、动物血、蛋黄等, 尽量使用铁锅。二是减少影响疾病的因素, 注意以下几点: (1) 少食含钾高的食物, 以免影响铁吸收。 (2) 低盐、低蛋白饮食。一般当肾小球滤过率小于50ml/min时, 开始进行饮食疗法, 食盐每人食用不得超过5g/d。蛋白质以优质蛋白为主, 如蛋类、牛奶、瘦肉及鱼类等, 应占摄入总蛋白量的60%~80%, 尽量少食含非必需氨基酸的植物蛋白。根据肾小球滤过率调整蛋白质摄入量, 肾小球滤过率为10~20ml/min者摄入蛋白质0.6g/ (kg·d) ;大于20ml/min时可加至0.7g/kg;小于5ml/min者摄入0.3g/ (kg·d) , 以免增加肾脏负担。 (3) 避免饮茶, 以免茶叶中的鞣酸物质和铁结合, 影响铁吸收。充分全面的评估饮食对上述因素的影响, 请营养科专家为患者制定适合的个性化食谱。三是纠正不良饮食习惯, 如偏食、素食主义者。四是通过药物调理增加肠道吸收。

2.2.2运动方面的护理 极重度贫血患者要充分休息, 切忌强行运动, 以免诱发心力衰竭。重度患者要提倡休息, 可根据康复情况和自身体力状况酌情运动。中度患者提倡适当运动, 运动方式不限, 注意坚持和适量, 需根据医生建议选择一些合适的体育运动, 以有氧运动为主, 如太极、慢跑、散步及体操等, 运动强度不宜过大。运动量是运动训练的核心, 由运动强度、运动频率、持续时间三个因素决定。 (1) 运动强度:靶心率是确定运动强度的主要依据, 有学者主张最大心率 (210-年龄) 的60%~70%为宜, 按此值运动, 通常较为安全, 且效果好。服用β受体阻滞药及钙离子拮抗药可影响心率, 不应按靶心率估计运动量, 应根据个体运动试验结果确定运动量。 (2) 运动频率:指每周运动的次数。要想增加心脏功能储量就必须每周锻炼3次以上, 但每周超过5次会使机体受损, 因此每周3~5次的运动频率较为合适。每2次运动间隔的时间≤2d。开始运动时可从每周1次做起, 逐渐达到预定目标。 (3) 运动时间:一次训练时间分3个阶段。准备阶段:主要指屈伸关节、散步、太极拳等强度小的活动, 使身体逐渐“暖和”, 需5~10分钟。训练阶段:运动的主要部分, 至少15分钟以上。结束阶段:即整理放松阶段, 目的是防止血流集中于四肢后, 若突然停止运动会使回心血量锐减, 易发生“重力性休克”。因此, 最好做几节放松体操后再散步数分钟, 患者感觉疲惫停止。

2.2.3健康教育 主要包括心理疏导和自理训练。在心理疏导方面, 我们一面强调治疗贫血的意义, 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活动能力, 改善生活质量, 延长生存时间;同时告诉患者, 肾性贫血虽然很难治愈, 但通过相关的药物治疗可明显改善病情, 帮助患者树立信心。护理过程中注意倾听患者的声音, 适时鼓励, 使其感受到积极的心理暗示。在自理训练方面, 通过平时护理, 我们根据患者的病情、生活习惯和性格特点, 进行个体化评估, 制定自理训练方案, 指导患者学习自己能做到的事情, 如临床体征自查、规范服药等, 让患者在治疗周期结束后能掌握大部分自我护理内容。

参考文献

[1]张消克, 王杰萍, 赵燕.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贫血与肾功能不全的相关性研究[J].实用医学杂志, 2011, 27 (8) :1396.

[2]吴大琴.重组促红细胞生成素用于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伴肾性贫血的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 2014, 7 (3) :49.

[3]李霞, 陈翠杰, 郑玉霞, 等.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饮食健康教育护理干预对策[J].中外医疗, 2011, 11 (7) :150.

肾功能衰竭贫血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连续收集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心内科2007年2月~2012年1月因慢性心力衰竭住院患者2476例, 入院时已依据NYHA心功能分级标准评价其心功能水平, 心功能Ⅰ~Ⅳ级。按排除标准排除121例, 最终纳入2355例患者, 其中男1204例, 女1151例;心功能Ⅰ级592例, Ⅱ级321例, Ⅲ级880例, Ⅳ级562例。

1.2 方法

本研究属回顾性调查设计, 以查阅病历的方式, 进行回顾性调查, 收集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 包括一般情况、既往疾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指标及相关物理检查等。其中实验室指标均为入院次日清晨空腹取外周静脉血检测的结果;左室射血分数 (LVEF) 为入院3 d内测定的超声心动图结果。根据NYHA心功能分级, 心功能Ⅱ、Ⅲ、Ⅳ级分别定义轻、中、重度心功能不全。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 多组资料之间比较采用单向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通过ROC曲线分析确定血红蛋白水平作为心内科住院患者发生慢性心力衰竭危险性参考指标的最佳界值 (此时, 灵敏度、特异度最大) , 并以此界值将血红蛋白水平划分为二分类变量;用四等分法将血红蛋白水平划分为四个等级, 不同等级间慢性心力衰竭的患病率采用趋势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慢性心力衰竭组与非慢性心力衰竭组的基线情况比较

年龄、总蛋白、白蛋白、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甘油三酯、胆固醇、低密度胆固醇、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肌酐、尿酸、血钠、左室射血分数、脑尿钠肽 (BNP) 水平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而性别、空腹血糖、入院时收缩压、吸烟史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以成年男性Hb<120 g/L, 成年女性Hb<110 g/L为贫血诊断标准, 总体贫血率为24.5% (577/2355) , 在NYHAⅠ、Ⅱ、Ⅲ和Ⅳ级分别为7.9% (47/592) 、22.7% (73/321) 、30.8% (271/880) 、33.1% (186/562) , 不同分级贫血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2.2 慢性心力衰竭各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单变量分析的OR值

年龄、肌酐、尿酸对慢性心力衰竭的OR均>1, 是慢性心力衰竭的危险因素。而血红蛋白、总蛋白、白蛋白、甘油三酯对慢性心力衰竭的OR均<1, 是慢性心力衰竭的保护因素。

2.3 校正其他危险因素后血红蛋白浓度对慢性心力衰竭的OR值

2.3.1 潜在的混杂变量均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中进行调整, 包括年龄、血红蛋白、肌酐、血钠等。血红蛋白浓度分别作为连续变量、二分类变量和等级变量与慢性心力衰竭的其他危险因素采用多元逐步Logistic回归进行分析结果OR=0.950[95%CI (0.926, 0.974) ], P<0.01, 提示血红蛋白浓度下降是慢性心力衰竭的独立危险因素。

2.3.2 作为二分类变量时, 采用ROC曲线法获得血红蛋白水平作为心内科住院患者发生慢性心力衰竭的危险性的参考指标的最佳界值为127.1 g/L, 此时, 灵敏度为71%, 特异度为53%。以127.1 g/L作为二分类变量时, OR=0.475[95%CI (0.245, 0.920) ], 曲线下面积为0.776[95%CI (0.727, 0.792) ]。

2.3.3 血红蛋白浓度作为等级变量对慢性心力衰竭发生的OR值是由各等级分别与Ⅰ等级相比求得;以127.1 g/L界值划分血红蛋白水平为二分类变量, 作为二分类变量, 在多因素Logistic分析中OR=0.475[95%CI (0.245, 0.920) ]。

2.4 不同等级水平血红蛋白水平的慢性心力衰竭患病率

把血红蛋白浓度 (g/L) 按四分位数分为四个等级后, 分别为Ⅰ级 (≤114) 、Ⅱ级 (114~129) 、Ⅲ级 (129~141) 、Ⅳ级 (141~) , 各个等级水平的慢性心力衰竭患病率分别如下:Ⅰ级NYHAⅠ、Ⅱ、Ⅲ和Ⅳ级分别为10.3%、25.9%、29.7%、34.0%;Ⅱ级NYHAⅠ、Ⅱ、Ⅲ和Ⅳ级分别为23.6%、26.5%、28.5%、23.7%;Ⅲ级NYHAⅠ、Ⅱ、Ⅲ和Ⅳ级分别为27.7%、25.5%、22.2%、22.8%;Ⅳ级NYHAⅠ、Ⅱ、Ⅲ和Ⅳ级分别为38.3%、22.1%、19.7%、19.6%,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趋势χ2检验, P<0.01) 。

3 讨论

在慢性心力衰竭中合并贫血是非常常见的, 但是长期以来, 慢性心力衰竭与贫血之间的关系一直被忽视, 直到最近数年才引起人们的重视。既往的相关研究显示[2]:贫血与高再住院率、死亡率及致残率有关, 严重降低了患者的劳动能力及生活质量, 且慢性心力衰竭合并贫血相当常见。

研究发现慢性心力衰竭和血红蛋白水平降低之间具有相关性;且在多因素Logistic分析中, 调整了多种潜在影响因素后, Hb作为连续变量时OR=0.950[95%CI (0.926, 0.974) ], 通过ROC曲线获得的Hb水平作为心内科住院患者发生慢性心力衰竭危险性参考指标的最佳界值为127.1 g/L, 灵敏度为71%, 特异度为53%, 曲线下面积为0.776[95%CI (0.727, 0.792) ];以此界值划分血红蛋白水平为二分类变量, 作为二分类变量, 在多因素Logistic分析中OR=0.475[95%CI (0.245, 0.920) ], 说明贫血是慢性心力衰竭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本研究发现了慢性心力衰竭组的血红蛋白水平明显低于非慢性心力衰竭组, 且血红蛋白作为心内科住院患者发生慢性心力衰竭的危险性的参考指标的最佳界值为127.1 g/L, 以此界值划分血红蛋白水平为二分类变量, 在多因素Logistic分析中OR=0.475[95%CI (0.245, 0.920) ];说明贫血是慢性心力衰竭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本文结果显示, (1) 慢性心力衰竭住院患者贫血患病率在NYHAⅠ、Ⅱ、Ⅲ和Ⅳ级分别为7.9%、22.7%、30.8%、33.1%, 总体贫血率为24.5%; (2) 贫血是慢性心力衰竭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3) 血红蛋白水平作为心内科住院患者发生慢性心力衰竭的危险性的参考指标的最佳界值为127.1 g/L。

摘要:目的 分析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与贫血的相关性。方法 因慢性心力衰竭住院患者2476例, 采用单向方差分析、χ2检验及Logistic分析观察血红蛋白 (Hb) 水平与心功能的相关性。结果 以成年男性Hb<120 g/L, 成年女性Hb<110 g/L为贫血诊断标准, 贫血患病率在纽约心脏病协会 (NYHA) 心功能Ⅰ、Ⅱ、Ⅲ和Ⅳ级分别为7.9%、22.7%、30.8%、33.1%, 总体贫血率为24.5%, 不同分级贫血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在单变量分析时, 慢性心力衰竭组的Hb水平明显低于非慢性心力衰竭组 (P<0.001) ;且按心功能分级分为亚组后, 亚组间Hb水平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多因素Logistic分析中, 调整了多种潜在影响因素后, Hb作为连续变量时OR=0.950[95%CI (0.926, 0.974) ], 通过ROC曲线获得的Hb水平作为心内科住院患者发生慢性心力衰竭危险性参考指标的最佳界值为127.1 g/L, 灵敏度为71%, 特异度为53%, 曲线下面积为0.776[95%CI (0.727, 0.792) ]。以此界值划分血红蛋白水平为二分类变量, 在多因素Logistic分析中OR=0.475[ (95%CI (0.245, 0.920) ]。结论 贫血是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严重程度评价的独立危险因素,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NYHA分级级别越高, 贫血患病率越高。

关键词:心力衰竭,慢性,贫血,纽约心脏病协会心功能分级

参考文献

[1]顾东风, 黄广勇, 何江, 等.中国心力衰竭流行病学调查及其患病率.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3, 30 (1) :3-6.

肾功能衰竭贫血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治疗的60例HFPEF患者据贫血情况分为贫血组与非贫血组, 所有患者均证实为HFPEF, 排除心、肝、肾等脏器功能疾病, 无恶性肿瘤、溶血性贫血等疾病, 患者均对本研究知情同意。所有患者中, 男性血红蛋白 (hemoglobin, HGB) <120 g/L, 女性HGB<110 g/L;男性红细胞压积分<40%, 女性红细胞压积分<35%。贫血组中男19例, 女11例;年龄47~73岁, 平均 (55.45±10.75) 岁。非贫血组中男18例, 女12例;年龄48~74岁, 平均 (55.65±10.83) 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不显著 (P>0.05) , 有可比性。

1.2 方法

于患者初次入院时, 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仪器, 将探头频率控制为1~5 MHz后进行常规心动图检查。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左室舒张末期内径 (l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diameter, LVEDD) 、LVEF指标, 及两组患者再次住院、死亡等预后不良情况, 并比较两组患者不同心衰等级的人数比例。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使用n/%表示计数资料, 用χ2检验;使用±s表示计量资料, 用t检验, P<0.05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LVEDD、LVEF指标比较

经检测, 贫血组患者LVEDD为 (58.21±12.10) mm, 高于非贫血组的 (49.23±10.56) mm;贫血组LVEF为 (30.38±4.75) %, 低于非贫血组的 (37.65±5.34) %, 差异均显著 (P<0.05) 。

2.2 两组患者不同心衰等级的人数比例比较

两组Ⅰ级心衰人数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而贫血组Ⅳ级心衰人数比例显著高于非贫血组;贫血组Ⅲ、Ⅱ级心衰人数显著低于非贫血组, 差异均显著 (P<0.05) , 见表1。

2.3 两组患者预后不良情况发生率比较

贫血组出现4例再次住院、2例死亡, 总预后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0.00%;非贫血组患者出现1例再次住院、0例死亡, 总预后不良事件发生率为3.33%。贫血组总预后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高于非贫血组 (P<0.05) 。

3 讨论

据相关数据显示, HFPEF合并贫血的发生率高达22%, 且多发于老年及女性群体[2]。目前临床上对HFPEF患者合并贫血的发病机制尚未十分明确, 有研究认为其可能与患者机体缺乏铁元素、红细胞数量减少、肾功能不全及炎症因子活化等因素有较大关联。研究指出, HFPEF合并贫血的患者肾功能不全比例显著高于未合并贫血的患者, 提示肾功能不全可作为HFPEF合并贫血患者临床检查、诊断及治疗的重要参考指标。另有研究指出, HFPEF患者虽有心衰症状, 但其LVEF水平仍维持在正常范围, 因此对HFPEF患者左室舒缩功能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测, 可起到重要作用[3]。

本研究结果显示, 与非贫血组相比, 贫血组LVEDD较高, LVEF较低, Ⅳ级心衰人数比例较高, Ⅲ、Ⅱ级心衰人数比例较低, 总预后不良事件发生率较高 (均P<0.05) 。综上所述, 贫血对HFPEF患者预后具有不利影响, 可导致患者LVEDD升高、LVEF降低, 并可加重其心衰等级, 增加患者死亡风险, 因此须引起高度关注。

参考文献

[1]赵志坤, 曲峰, 郭旗, 等.贫血对左心室射血分数保留型心力衰竭患者生存状况的影响[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5, 17 (9) :942-944.

[2]曲巍, 付强.贫血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影响[J].武警后勤学院学报:医学版, 2015, 24 (1) :31-33.

肾功能衰竭贫血 篇10

资料与方法

2012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慢性心力衰竭患者95例, 均与WHO中的有关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相符合[3], 其中男45例, 女50例, 年龄51~84岁, 病程0.5~7年。按照心功能分成3组, 第1组:心力衰竭的特征不明显, 呼吸困难少见, 有心悸、乏力;第2组:身体不适, 偶尔见有呼吸困难, 有心悸、乏力;第3组:正常活动困难, 呼吸困难, 有常见的心悸、乏力。另外选取体检结果正常的6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第1组31例, 男15例, 女16例, 平均年龄 (64.3±4.6) 岁;第2组31例, 男15例, 女16例, 平均年龄 (63.3±4.5) 岁;第3组33例, 男15例, 女18例, 平均年龄 (65.2±3.8) 岁。剔除肝肾功能障碍、肺部严重疾病、心衰或者哮喘、房室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对照组60例, 其中男31例, 女29例, 平均年龄 (64.3±5.8) 岁。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方法:均进行常规的红细胞检查, 并统计患者1个月内的死亡率, 研究红细胞分布宽度与心力衰竭的相关性。

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应用 (±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F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红细胞检查结果:对比两组患者的红细胞检查结果, 3组患者的红细胞分布宽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 且第3组患者的死亡率高于第2组, 第2组高于第1组, 见表1。

患者死亡情况:观察组3组与对照组之间进行比较, 死亡病例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且第3组的患者死亡率高于第2组, 第2组高于第1组, 见表2。

讨论

慢性心力衰竭是我国常见的危害老年人健康的疾病之一, 是一种极为常见的心脏疾病, 严重的患者会死亡。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常常出现乏力、头晕、心悸、失眠、胸闷等临床症状[4]。严重的患者会出现心脏的血流动力学上的改变, 甚至猝死[5]。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 患者的病死率甚至高达50%。临床上该病的检测较为复杂[6], 且价格较贵, 这严重地影响我们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准确诊断和有效治疗。现如今, 医学技术越来越发达, 寻找有效而又便捷的诊断慢性心力衰竭的方法也显得很重要。

为了研究贫血与红细胞的分布宽度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死亡的临床预测价值, 2012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慢性心力衰竭患者95例作为观察组, 按照心功能不同分为3组, 观察组3组与对照组之间进行比较, 死亡病例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这证明了心力衰竭与红细胞的分布宽度的相互关系非常密切。第3组患者的死亡病例数多于第2组, 第2组患者的死亡病例数多于第1组。这表明随着慢性心力衰竭的程度加深, 红细胞的分布宽度也越来越大, 患者死亡病例数也越来越多, 证实了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死亡病例数与贫血、红细胞分布宽度有关系。红细胞的分布宽度是从红细胞的体积的角度, 进行离散程度的分析, 用来表示缺铁性贫血的指标。近几年来, 国内外的不同研究表明, 红细胞的分布宽度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死亡情况有或多或少的关系。慢性心力衰竭的监测和诊断工作需要很好的准确性, 这与本研究的结果密切相关。

注:与对照组相比, *P<0.05。

注:与对照组相比, *P<0.05。

摘要:目的:观察和分析贫血与红细胞分布宽度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院内死亡的临床预测价值。方法:收治慢性心力衰竭患者95例作为观察组, 并按照心力衰竭的不同程度分成3组, 另选取健康人60例作为对照组, 均进行常规的红细胞检查, 研究红细胞与心力衰竭的联系。结果:第3组患者的红细胞分布宽度大于第2组, 第2组大于第1组且均大于对照组。研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死亡病例数与贫血、红细胞分布宽度的关系发现, 第3组患者死亡率高于第2组, 第2组高于第1组, 3组与对照组之间进行比较, 死亡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贫血、红细胞分布宽度与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病有一定的相关性, 能够有效地预测患者死亡风险。

关键词:红细胞,分布宽度,慢性心力衰竭

参考文献

[1]陈建辉, 肖妮, 周军, 等.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红细胞检验的临床作用及价值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 (35) :61-62.

[2]李晓辉.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红细胞分布宽度与心功能的关系及对近期预后的预测价值[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 (电子版) , 2014, 8 (2) :174-177.

[3]王燕.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作为心力衰竭患者预后指标的研究[D].郑州大学, 2012.

[4]陶磊.慢性心力衰竭患者N末端B型钠尿肽前体、红细胞分布宽度的改变及左西孟旦的作用[D].大连医科大学, 2014.

[5]林心平.红细胞分布宽度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主要心脏事件的相关性研究[D].浙江大学, 2014.

上一篇:小额贷款公司风险防范下一篇:信息网络安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