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

2024-08-02

愚公移山(精选十篇)

愚公移山 篇1

《愚公移山》是一篇古代神话故事, 收录在《列子》中。《列子》据说由战国时期列子记述或者编纂, 大都为神话传说。神话出现在远古时代, 马克思对它有很精辟的定义:“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 支配自然力, 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先民对自然是一种敬畏和征服交织的情感。愚公移山这样一个故事, 也许就来源于先民或计划或实干地铲平一座小山, 填平一处洼地或者更大一点, 比如海, 大禹不就带着一帮人干过吗?“人定胜天”, 不仅仅是愚公的心愿。当然, 现在的我们已经不认为改天换地的事儿是多大的事了。不管怎样, 这个故事反映的是战国前后先民的生活状态和理想愿望。在寓言中一切美好正义的愿望最终都会得以实现, 所以故事最后借天神的帮助, 让这一胜利的结果立现眼前。这里愚公移山能立竿见影, 只是喻示一切美好愿望都会实现, 毕竟愚公从没打算以感动天帝换得成功, 所以这样的结局不会削弱这篇故事的励志意义。放在那个时代, 渴望改天换地, 说愚也愚, 但“精卫填海”“夸父化郑林”这样的愚人愚梦, 在那个时代又何其少呢?

再来看看移山这一行为在当时的实际意义。将两座“方七百里, 高万仞”的山用“叩石垦壤”的方式挖平, 仅靠“子孙荷担”“寒暑易节, 始以反焉”, 是不是太自不量力?这个故事编得是不是有些离谱?面对一个看不到希望的劳役, 这样的辛苦有意思吗?在现代生活方式主导下的学生看来, 愚公的努力无疑不符合他们认同的最优化选择。对此疑问, 教者解释寓言只是用假托的故事, 就某一点来晓谕一个道理, 绝不能以今天的科学技术进步来看待愚公的“愚”和智叟的“智”, 也不能以今天提倡的“巧干”来要求愚公, 似乎也行得通。但事实上, 愚公采用这样旷日持久的低效劳作有没有其时代根据呢?请看当时的社会特点。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学生可以借助历史知识获得, 就劳动工具来讲, 那是怎样的简陋和低效。大禹治水, “披九山, 通九泽, 决九河, 定九州”, 不也限于生产力发展的水平, 只能一点一滴地去做, 所以长达十三年之久。在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的封建社会早期, 人民生活温饱三餐难继, 朝不保夕, 认知落后, 在强大的自然力面前, 生命何其卑微, 甚至猛兽都显得比人更适宜生存在那个世界。在这种情形下, 个体是不足道的, 只有看清人作为种群的发展性、延续性, 才可能获得战胜恶劣外在环境的信念。也正是坚信人的力量的积聚, 那些神话鼓舞下的先民仅仅靠石头、绳子、骨针创造大汶口那些造型圆润流畅的玉石文明, 用肩、木棍、绞绳堆砌起雄伟的宫殿楼宇等现代人也要叹为观止的宏大工程。不惜人力是古代文明成就的一个显著特点。不厘清这点, 现在尊奉人权和最优化选择的青年学生, 仅凭现代数学、地理知识计算就会因工程浩大而摇头放弃的现代人, 是永远无法理解古人的狂热或者说执著的。

有学生说, 愚公的提议到底有些犯傻, 因为与其搬山, 不如搬家。愚公的想法是不是疯癫呢?且不论寓言只是用假托的故事, 就某一点来晓谕一个道理, 这里的搬山, 其实是有寓意的, 即铲除阻挠。再从当时的社会实际看, 搬家未必就优于搬山。搬家, 搬到哪里去?有天赐的某一处资源丰富且宽裕的地方吗?在还不能完全依靠农业生存的古代, 适合人居住的地方, 只有有限的一些水泽和山脚。搬家不是长远根本的解决之道, 生活环境闭塞落后的情况在于后天的改造。也许正应了愚公移山精神的感召, 中国人向来不乏改天换地的决心和毅力, 一代又一代无畏且无名的华夏儿女才在高原冈峦上开辟出道道梯田, 在激流回湍之地兴建起都江堰庇佑蜀中沃土两千余年。换一个角度看, 就在衣食尚且不足人生七十称古稀的战国时代, 所谓“今者不乐, 逝者其耋” (《诗经·车邻》) , “年且九十”的愚公想的不是颐养天年, 而是自己身后子孙万代生存的便利, 思虑不可谓不长远。所以当他的建议一经提出, 立刻得到家人赞同, 邻里支持。有趣的是, 这样一个浩大的工程是由一个行将就木的老人提出, 然后由众人附议的。作品如此安排显然有褒扬长者的智慧之意。愚公集一生经验, 深思熟虑, 谋定而后动, 造福后代, 功成不必在我, 何其可敬。

愚公不愚。“中情之人, 名不副实。” (三国刘劭《人物志·效难》) 怎讲?“真智在中, 众不能见。” (刘昞注) 名愚, 未必实愚。愚公之得以愚名, 不外乎乡里众人对如愚公耿直之辈的善意的嘲笑。不要说那时, 就是现在, 人们不是还常常把那些不肯弄奸取巧, 不知应时而动, 认准了一条道走到底的人, 那些信奉吃亏是福的人, 那些多做事少空谈的人, 善意称为“傻子”的吗?而智叟的形象, 从名字也不难想象此公平时侃侃而谈, 评头论足, 精明世故的情状。智叟之智, 不过是在家长里短上的精明, 智在小处, 智在利己。但人生大智慧, 世事通透, 非大智若愚者不能, 所以才有后人“愚公不愚, 智叟不智”的感叹。

愚公移山 篇2

齐荣晋

“愚公移山”是中国老百姓耳熟能详的故事,毛泽东的《愚公移山》是一篇家喻户晓的名作,它最初是毛泽东1945年6月11日,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闭幕式上所作讲演中的一段话,是七大近百万字文献中的点睛之笔。多年以来,“愚公移山”的精神一直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群众奉为自力更生、改造和建设中国的精神圭臬,值得我们不断重温和发扬。

深切记忆:毛泽东反复讲述愚公故事

查阅史料,毛泽东作《愚公移山》讲演时,在场代表共752人,代表着121万党员。毛泽东是在向全党发出“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号召时讲起“愚公移山”故事的,讲演令现场每个人激动不已,终生难忘。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参加过七大的太行、王屋山区(时为晋冀鲁豫边区、晋察冀边区)的代表们依然记得当时的情形。

时任一二九师司令部机要科科长的杨国宇在日记中记载:七大闭幕那天下午,选举产生中央委员会后,毛泽东“讲到愚公说:‘我虽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他记得很熟,每讲一句,即举手掰一个指头。当讲到现在也有两座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大山,一座叫做帝国主义,一座叫做封建主义,中国共产党早就下了决心,要挖掉这两座大山。全国人民一齐起来挖这两座大山,一定会挖掉的”。讲完后,“全场代表没有一个不受感动的,长时间鼓掌不息”。

时任屯留中心县委书记的高扬文回忆:“在会议期间,最使我惊讶的是,毛主席是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阐述了最深奥的理论问题、最复杂的思想问题和政策问题。讲话中警句连篇,幽默而又十分恰当的比喻经常出现,不但使代表们加深了对报告和讲话的理解,而且越听情绪越高。毛主席是带着感情讲话的,有时娓娓而谈,有时慷慨激昂,当讲到蒋介石消极抗日积极反共,阴谋消灭共产党时,则厉声怒斥。毛主席讲话的艺术,可以说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其实,在七大开幕的第二天,毛泽东就在大会上讲过“愚公移山”的故事。当时,他讲到“就是只剩一条枪,我们也要打到底的。只要我们手里还有一条枪,我们被打倒了,就把枪交给我们的儿子,儿子再交给孙子”,接着,他便第一次详述“愚公移山”的故事,其中特意指出:太行、王屋二山“在山西”,愚公、智叟为移山“两个人吵起架来了”,等等。

据七大代表们回忆,毛泽东讲完这个故事后还说:“如果我们这一代人完不成这个任务,就把这个任务交给我们的儿子”,当时全场寂静、严肃,然后报以热烈的鼓掌。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在毛泽东讲话后,接着讲到:我和国民党顽固派谈判时说,“你们知道不知道,我们现在的书记不是陈独秀,而是毛泽东啊!”并且向大会郑重宣示:“我们这一代人就是要把中国革命搞胜利,这一任务用不着交给我们的儿子。”

毛泽东到底讲过多少遍“愚公移山”的故事?早在1938年4月30日抗大第三期第二大队毕业典礼上,毛泽东就对即将开赴太行山等地的干部们讲过:要学习愚公挖山的精神,把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统统移掉。

在党的七大会议上,毛泽东至少讲过三遍:在口头政治报告、结论、闭幕词里。1945年5月31日,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结论》中说:“同志们!我多次讲愚公移山的故事,就是要大家学习愚公的精神,我们要把中国反革命的山挖掉!把日本帝国主义这个山挖掉!”可见,毛泽东讲“愚公移山”的故事,是在历时50天的七大会议进行中反复讲过的。

又据晋察冀边区代表李德仲回忆,毛泽东在七大之后,“‘愚公移山’问题也是每会都讲,所以使大家的思想非常清楚。当时估计到,夺取东北有许多困难,日本在东北统治了14年之久,夺取东北不是很容易!在敌后还有战争,国民党还要反共,在这种情况下,为取得东北的胜利,就要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

这样的追溯,并不是要说明毛泽东最早和最后讲述“愚公移山”故事的时限,但足以证明毛泽东崇尚“愚公移山”之志是终生不渝的!

深邃精神:现实忧患和奋斗方法

列宁说过,再好的比喻对于现实也是不完全准确的。然而,对于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面临的形势、任务、目的而言,再没有比“愚公移山”的故事更贴切、生动、深邃的比喻了。

历史的使命——“聚室而谋”,“毕力平险”。在讲演中,毛泽东说到“中国共产党早就下了决心,要挖掉这两座山”。“早”在何时? 1921年7月,刚刚诞生的中国共产党,就确立了打倒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赢得国家独立、人民解放的奋斗宗旨。1923年8月,中国共产党在《对于时局之主张》中批评当时社会上有人希望借助列强的力量来改变中国的面貌、建立独立的国家是一种“懒惰取巧依赖外力”的错误观念,指出“创造独立的国家,建设革命的政府,端赖吾民自力,真能艰苦奋斗而成”。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是中国革命的艰苦环境和困难条件所决定的。在七大预备会上,毛泽东回顾党的历史,指出:“这二十四年我们就是这样走的:七年是从建党到北伐战争,十年国内战争,八年抗日战争。我们党尝尽了艰难困苦,轰轰烈烈,英勇奋斗。从古以来,中国没有一个集团像共产党一样,不惜牺牲一切,牺牲多少人,干这样的大事。”在黑暗如磐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要想改造中国,就只能像愚公一样自力更生,奋斗不懈。

现实的困境——“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华北以太行山脉、吕梁山脉为依托建立了晋察冀、晋冀鲁豫、晋绥三大根据地。华北既是抗敌前线,又是身处重围的敌后方,共产党领导下的根据地屡遭扫荡、烧杀、封锁,敌人使用的就是“囚笼战术”。毛泽东曾讲过:我们有九十多万军队,但不是集中的,而是分割的,打麻雀战;我们根据地有九千多万人口,但也不是一整块,也是被分割的;我们的敌人还很强大,有强大的日本帝国主义,还有国民党,这两个敌人不是一个类型的,一个守着我们的前门,一个守着后门。在七大上,毛泽东更加明确地讲到:我们现在好像坐牢一样,前门是日本人守着,后门是蒋介石守着。“有人讲两面作战怎么得了?他们要搞两面作战,我们有什么办法,我只好准备这一着。”可见,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八路军遇到了和愚公一样的难题,被“太行、王屋二山”挡住了出路。

奋斗的方法——“子孙荷担”,“叩石垦壤”。七大的路线是“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我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毛泽东认为,这里有一个司令官问题、一个队伍问题、一个敌人问题。“愚公移山”的故事正好形象地说明了这三要素:司令官是愚公,队伍是家人子孙、邻人,敌人是大山。对于挖掉“两座大山”,毛泽东对当时党内外、国内外的形势有着清醒估计,在对光明前途充满信心和决心的同时,更表现出强烈的忧患意识。他曾列举出17种可能遇到的严重困难,做好了防患于未然和战胜困难的充分思想准备:单有先锋队的“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是不够的,“还必须使全国广大人民群众觉悟,甘心情愿和我们一起奋斗,去争取胜利”。

实现的目标——“指通豫南,达于汉阴”。解放战争时期,正是中国共产党走出大山,解放全中国的关键阶段。刘(伯承)邓(小平)大军13万余人出太行,强渡黄淮,向大别山进军。陈(赓)谢(富治)率八万太岳子弟兵南渡黄河进军豫西。他们与从山东出击的陈(毅)粟(裕)大军互为掎角,逐鹿中原,拉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大幕。捷报传来,新华社正准备发表题为《迎接胜利》的社论,毛泽东特意把题目修改为《努力奋斗,迎接胜利》,并在内文中增加了三段话,指出在“前进的道路上还会有困难,我们一定要正视这些困难,宁可作长期打算,不要有速胜论。有困难,我们一定要克服,也一定可以克服。”面对即将实现“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的大好形势,他反复强调,处处要从全面长期着想,这一点非常重要。“说五年,用不着讲出来,还是讲准备长期奋斗,五年到十年甚至十五年,而不能像蒋介石那样先说几个月消灭我们,又说几个月,现在又说才开始。”同时,告诫全党全军不要忘记“愚公移山”的长期奋斗。

“愚公移山”的故事中还提到家庭成员“杂然相许”、“献疑”等情节,这让毛泽东想起了党内民主生活、党员的共性与个性;智叟的“笑而止之”,让他想起了怎样应对来自国内外、党内外的压力与困难;“帝感其诚”的帮忙,让他想起了如何对待外援和事物由渐变到突变的运动规律,等等。“愚公移山”故事丰富的现实主义元素,一经毛泽东深中肯綮、纵横捭阖的阐述生发,愈益教育了现实生活中的人们。正是毛泽东对“愚公移山”故事的解读,使我们认识到,这个故事对现实政治运动有着如此之多的对应、观照,而毛泽东对现实问题的洞彻分析,又让我们发现这个故事对他本人的启示是多么巨大,对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的影响是多么巨大。

毛泽东《愚公移山》的讲演汲古纳今,不仅讴歌了中华民族勤劳智慧勇敢的优秀美德,贯穿了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唯物史观,而且还表达了中国共产党人改天换地的决心,阐明了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政治路线。“愚公移山”故事中所彰显的自力更生、改造山河、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不仅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为实现远大理想和目标所必须担负的职责。

愚公移山 篇3

中图分类号:I0-0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925X(2012)11-0326-01

晚风萧瑟,日落西山。身影曲折,愚公呆立。面前古寺静谧,断壁残垣。

走到一面残破的墙壁前,愚公驻足观望,上面的漆画已经褪色,但慢慢品查,还是能看得出些许内容梗概。画里林林总总、大大小小不少的楼榭亭阁、时花芬草以及红男绿女、欢爱悲情。愚公发现画中还有不少西域胡人,再定睛一看,一人秃顶长须,目光深邃,正是莱昂纳多·达·芬奇!还有一位翘须圆面,神态轻漫,不是莎士比亚那又会是谁?再继续细看来,牛顿、米开朗基罗、诺查丹姆斯、莱布尼茨、伽利略、教皇利奥十世、提香这些人物都赫然在列!

愚公越看越惊异,忽然,在画面中的一个角落里,他发现了一个女子乌发垂髫,端坐桌前,望着烛光陷入沉思。愚公大吃一惊,这不是我的老婆如花吗?他不禁喊出声来:“老婆……”这一喊,愚公顿觉眼前金光一闪,脚下一個踉跄,再看周围,自己恍然已经到了画中!这时,身后一只温柔的小手拉了他的胳膊一下,“哎,你怎么了?”智叟回身一看,如花正羞涩含情的望着自己。他一把把如花抱入怀中:“老婆,你没事吧?”两人相拥片刻,如花忽然推开他,娇嗔:“谁是你老婆呀?”愚公诧异的望着如花,见她双颊酡红,如彩云一般,正如他们上大学时那般粉嫩可人,不禁恍然大悟:莫非时光倒流,真是回到了大学时代?愚公赶紧跑到湖边对着水面一照,这下顿时明白,水中衣冠整洁、粗眉大眼的小伙儿,可不正是本科时代的自己!

如花在一旁嬉笑:“我们去听讲座吧。”愚公说:“好啊,那咱们去听吧。今晚是什么讲座呀?”“工业革命和文艺复兴。”“老天!别去了,还有讲这个的?咱到那边的长凳上赏月吧!”如花拽着不让他走:“还是去听吧,讲座是牛顿策划的,达芬奇主讲。”愚公瞪大了眼睛诧异了半天。

两人上气不接下气地跑到报告厅,哇!人山人海!愚公远远望去,讲台上,左手那人红发蓬松、长着福尔摩斯鼻子、眼睛像英国演员裘德洛一样性感,这应该就是牛顿吧!右手那位光头长髯,五官颇像蒙娜丽莎的老头肯定就是达芬奇了!

淡定片刻,牛顿用目光征求了一下达芬奇,达芬奇温存地点了一下头。牛顿开始了垫场:“女士们、先生们,晚上好!首先允许我向大家鞠躬赔罪!”说完,牛顿起立走到讲台以外,面对观众一拱到底,一而再,再而三。回身落座,牛顿感言:

“我赔罪原因是:由我引发的工业革命给后人带来了无尽的苦难。到了今天,这场灾难仍然存在,而且越演越烈,恐将持续且不可收拾。

大家知道,没有我就没有瓦特。当然了,我并不认识瓦特的母亲和奶奶,我所说的只限于所谓的科学传承方面。没有瓦特就没有蒸汽机,没有蒸汽机就没有工业革命,没有蒸汽机、焦炭、铁和钢工业革命就不会加速发展,工业革命不加速发展就不会有全球殖民主义,没有殖民主义就不会有世界大战,更重要的是地球的资源就不会破坏,就不会使人类的生存空间变得如此狭小。

我们并不比原始人发达,他们仅仅靠太阳能就能养活自己。我们只能不断的去攫取地球的生存发展资源,却从来不改变自己的适应能力,这一切都是工业革命加速促成的。当然了,我虽然谦虚的说过我所取得的微小成就都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取得的,但毕竟是我的影响最大、最坏。我不奢求大家的原谅,但真诚的恳请大家允许我忏悔……”

牛顿悲凉的摸了一把鼻子头,接着说:“我只是从表象上说明了工业革命的现实灾害,我们这批人之所以开始工业革命,都是受到了文艺复兴的影响和蛊惑。下面请文艺复兴最著名的罪魁祸首达芬奇来讲一讲这此间的根根源源!大家欢迎!”

一阵掌声过后,达芬奇开始演讲:“文艺复兴所倡导的人文主义,其实是对真理的最大背离。刚才牛顿说过,工业革命是受文艺复兴的影响和蛊惑所产生的,这一点都没错。工业革命促使人类的惰性和贪恋无限制的膨胀,所以导致了现在如此恶劣的环保危机和道德信仰危机。工业革命把人类的智慧低级化了,认为只要科技发达了,无限的宇宙就会带来无限的资源,这简直就是愚蠢至极!人定胜天,人定胜不了天!相对于宇宙而言,人类现在的观念是永远探索不清的,人类永远是渺小的!人类应该去适应宇宙,而不是去征服宇宙!现在人类对宇宙、对人类自身的认识是完全错误的,甚至是完全相反的。这一切错误的根源,都是源于文艺复兴的所倡导所谓人文主义……

人文主义所倡导的宗旨,说白了就是无限放大自我,坚决的反对上帝宇宙给我们人类制定的规则!。这种自我致使人不把人与自然环境摆放在同一位置,而是把人类凌驾于自然之上!无休止的去挖掘、欺凌自然。在得到短暂偶然的成就之后,就更加肆无忌惮的挖掘、欺凌。殊不知宇宙早已给一切都是制定了平衡理论,人类想欺凌、毁灭地球,翻过来地球也要毁灭人类!为什么人类这样大胆的去干坏事?这都是人文主义的思想在作祟……

现在经过数百年的实践证明,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的许多方面在很大程度上是错误的,是短视的,它强化了人类的贪欲,引领人类走向了自我毁灭的不归之路……

我很后悔自己的那些发明创造和艺术创作。这些行为只不过是小伎俩,并不是大智慧。我认为大智慧的真谛就是克制和坚持,而不是放纵和随意。我的愿望和牛顿一样,希望把人类的命运从不归之路上引导回来……”

愚公忽然眼前一黑,再次回过神来,愚公发现周围断壁残垣,自己已经到了画外!愚公不知画是幻想还是自己是幻想,混混沉沉的下山而去。

走在山路上,愚公反复思忖牛顿和达芬奇的话,心想:克制和坚持是解救人类的钥匙,我虽年老力衰、力量微薄,但还是应该坚持着去做一些正确的事情。面前这太行、王屋二山,逞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其实这就是横亘于人类探索真理过程中的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两座大山,它们让人类进程走了弯路!我要用持之以恒的实际行动,把他们搬开!搬开这压迫我们的两座大山!

第二天,愚公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愚公移山》的有效解读 篇4

对《愚公移山》的解读和学习, 我认为可以从两个层面来切入:一个是, 愚公是怎样看待移山这件事的?另一个是, 今天我们学习《愚公移山》这个故事, 从中会获得什么启示?前者体现了文本所蕴含的哲学寓意, 后者则凸显了文本的道德力量。

《愚公移山》首先应是哲学文本, 主要体现在愚公看待移山这件事情上。文中当河曲智叟劝说愚公停止移山时, 愚公长长地叹了口气, 语重心长地说:“虽我之死, 有子存焉;子又生孙, 孙又生子;子又有子, 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而山不加增, 何苦而不平?”这段对话是全文的中心, 也是学习的重点, 饱含哲理思想, 从中我们可以得到哲学上的启蒙:对待事物或问题不可过于急功近利, 要有发展的眼光, 要懂得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只要坚持不懈, 持之以恒, 实现预期的目标就会有希望。

其实, 如果回到《愚公移山》的原始语境《列子·汤问》, 我们可以深切地体会到其中充满了朴素的哲学思想。《列子·汤问》篇通过殷汤与夏革君臣之间的问答, 探讨了物之始终、有无极尽、巨细修短等哲学命题, “掌握‘道’最大的障碍便是囿于一孔之见, 固执于名言概念。本篇的宗旨, 便是打破人们的智力局限, 开拓眼界, 因此一共讲了十五个恢诡奇谲的海外奇谈”。 (1) 《愚公移山》是其中的一篇。应该说, 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 对《愚公移山》哲学视角的解读和关注是不够到位的, 而在新课改的背景下, 我们应对此视角予以足够的重视和观照, 因为这不仅是文本原始语境的应有之义, 也是《愚公移山》本身的逻辑诉求。

《愚公移山》脱离了原文的历史语境, 作为一则寓言故事进入当下的中学语文课堂, 便具有了相对独立、完整的意义内核, 具备了“寓言”这一文学样式的因子, 迸发出道德训谕的力量:通过“愚公移山”故事的学习, 在愚公及其家人的身上, 我们看到了一种不畏艰难、坚毅执着、忘怀以造事、无心而为功的精神, 这种精神对当下身处喧嚣、浮躁、急功近利社会中的人们来说具有道德训谕的作用, 值得我们好好地学习、反思和继承。

《愚公移山》历来是以道德文本的身份进入中学语文课堂的, 当然在大方向上这是没有问题的, 但在新课改多元解读的背景下, 对这一文本的道德解读出现了诸多“错读”、“误读”、“乱读”的倾向, 需要我们静下心来, 给予合理的匡正。

比如, 有人认为作为道德文本的《愚公移山》最后的移山不是由愚公完成的, 而是由神完成的, 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愚公的形象, 在结构上也有画蛇添足之嫌, 感到有些困惑。对此, 我觉得应该这样来看:尽管移山是由夸娥氏二子完成的, 但前提是山神惧其不已, 天帝为其感动才出现这种结果, 这不但不会削弱愚公的形象, 反而从侧面进一步凸显了愚公精神的伟大:试想山神都害怕愚公叩石垦壤, 不停地干下去会使自己无藏身之地, 天帝都被愚公的所想所为而感动, 这样的形象还不高大吗?退一步讲, 即使没有神仙的帮忙, 按照愚公的分析、推断和努力, 山也是迟早会被移走的。之所以会有这样一个神话的结尾, 我想, 撇开《愚公移山》产生的社会历史原因外, 文本更多的是想借此昭示愚公所想所为是“顺道”的, 是值得肯定的。从今天阅读者的角度来说, 它让读者提前看到了愚公移山的结果———自此, 冀之南, 汉之阴, 无陇断焉, 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强化了寓言的教育意义。

再比如, 对“愚公”这一人物的分析, 有学生认为愚公太愚、太傻了;有的学生认为愚公好大喜功不切实际;有的学生疑惑为什么不搬家而非要移山呢……在人教版《愚公移山》一文中, 编者也在学习提示中写道:“面对家门前的高山, 一位年近九十的老翁居然决意与全家人‘毕力平险’, 这是聪明的举措, 还是愚蠢的行为?”在课后的“研讨与练习”第三题中又写道:“有人说:‘愚公真的很愚。大山挡了路, 自己去挖山本来就傻, 为什么还叫子子孙孙去吃这苦头呢?绕山开路或者干脆搬家不就行了吗?’对此, 你怎么看?”我个人觉得以学生现有的生活体验和认识水平有以上诸多的想法和认识是完全正常的, 也是可以理解的, 这也正是学习本文时需要教师给予重点点拨引导的地方, 而作为课本的编者也以诸如此类的问题来启发、诱导学生, 在方向上是欠斟酌的。我们知道, 寓言是一种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 常常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寓言多用借喻手法, 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情节高度凝练的故事中得到揭示。虽然《愚公移山》讲述的是一位年近九十的老人立志移山的故事, 但对本文的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故事的本身。移山这一行为本身并不是注意的焦点, “故事的主旨并不在于移山的实践, 而在于移山这样的顽强意志”。 (2) 也就是说在了解了故事的内容之后, 故事的本身已经没有太多的意义了, 而隐藏在故事背后的寓意或道理才是我们应该关注和思考的。如果我们在教学当中, 让学生联系现实的生活经验来探讨愚公移山是聪明还是愚蠢的行为, 来探讨为什么要去挖山, 绕山开路或者干脆搬家不就得了等等, 这不仅是对《愚公移山》本义的扭曲, 也是对“寓言”这一文学样式的践踏, 需要引起我们的警醒和反思。关于前面所说的编写设计, 人教版在学习提示中接着说道:“在你前进的道路上, 或许有时也会面对如大山一般的艰难险阻, 你将如何选择?本文或许能给你一些有益的启示。”苏教版在“探究·练习”中也写道:“愚公移山的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故事的结局是天神帮助愚公移走了两座大山。你认为这样的安排是否有损愚公的形象?”这样的编写设计不仅富有启发性, 而且关键的是体现了寓言这种文体的教学特点, 值得肯定。

明白了以上的道理, 那些认为“愚公没有环保意识, 不爱护大自然”, “愚公是一个不懂生育科学且重男轻女的人”等披着多元解读的“外衣”, 实质上是信马由缰的“无界阅读”的观点也就会不攻自破, 毫无意义可言。

另外, 在人教版和苏教版的教学参考书里, 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这样的观点, 对此我不敢苟同。我们暂且不说《愚公移山》的原始语境里有没有这样的内涵, 即使《愚公移山》故事的本身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虚构的, 不是历史的, 用这种近似传说虚构的故事, 告诉学生一个形而上、空而大的观点, 不如“愚公移山的故事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的道理” (3) 来的更直接有力。

《愚公移山》的故事虽然很简短, 但要做到对其有效的解读却是需下一番功夫的。《愚公移山》是哲学文本, 亦是道德文本:对其哲学视角上的解读, 我们应给予充分的观照;对其道德训谕上的剖析, 我们要给予严格的厘定。只有这样, 才能使经典作品常读常新, 而又不失去本真。

注释

1 严北溟、严捷《列子译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年9月第1版第114页。

2 孙绍振《名作细读》,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6年10月第1版第239页。

愚公移山续写 篇5

愚公和他的子孙们把两座大山移走后,乡亲们都非常高兴,纷纷送来了礼物表示谢感:有的送肉,有的送铜板,愚公怎么好意思收呢?连说:“不用不用,”而且愚公把这两座山移走之后还给乡亲们带来了许多好处呢,第一是以后走路不用绕道了,第二是可以看到山后是什么样,第三是愚公把山附近弄成了让人们休息和避雨的凉亭,第四是给路上安上了几辆马车,这样走路就更快了。

愚公移山这种做法造福了子孙后代我们以后也要学习愚公移山的这种精神。

愚公移山的启示 篇6

抗日战争时期,为了民族的独立,许许多多的抗日志士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中国铺就了一条通向胜利的道路。解放战争时期,无数的革命烈士把自己的生命献给了人民的解放事业,他们用自己的生命坚守着对革命的执着信念。

红军长征途中,遇到了常人难以预料的种种困难,吃草根,啃树皮。同时还伴随着敌人的围追堵截,他们没有退缩,没有屈服,因为他们坚信革命一定会成功,这一信念使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终于完成了举世瞩目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当李大钊、刘胡兰、江姐等革命烈士走向刑场时,他们没有胆怯,也没有绝望。他们坚信,自己倒下后,会有无数的革命同志去完成他们未竟的事业,直至革命成功。或许,他们也曾犹豫过,也珍惜自己的生命,也牵挂自己的亲人,但为了革命的成功,为了民众的新生,他们放弃了一切,包括自己生存下去的权利。

2008年,汶川地震中,灾区广大教师奋不顾身地抢救学生,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把死的危险留给了自己,用宝贵的生命诠释了人民教师的光荣本色。

德阳市东汽中学谭千秋老师在地震来临的瞬间,或许有丝毫的犹豫,但自己对学生的爱,让有机会逃生的他,毫不犹豫地张开双臂护住了自己的四个学生,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挽救了学生的生命。

人的一生,或许什么都可以失去,比如一只眼睛或者一双手臂,惟独信念不能丢失。

在我们前面,虽然有千千万万的同志为了国家的利益,坚守着对党和人民的忠诚。但也不乏某些败类,他们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竟把自己的利益凌驾于国家之上,偏离了一个共产党人应有的方向与尊严,同时也辜负了党和人民对他们的信任。

在红军最艰难的时候,担任中央分局书记的张国焘,动摇了自己的信念,采取了退却主张,并发展到另立中央、分裂党和红军的严重地步,其结局是凄惨地客死异国他乡。苏州市原副市长姜人杰利用职务之便,受贿一亿多人民币;原佛山市禅城区邮政局客户经理,为还巨额赌债,利用职务之便与他人非法集资13亿多元。他们的行为使国家蒙受了巨大损失,他们在自己人生的历史上留下了耻辱的一页,也亵渎了党和人民赋予他们的权力。

无论什么时候,我们为国为民的信念不能变,如果偏离了这一方向,历史将给我们打上罪人的烙印。

《愚公移山》一课的教学设计 篇7

《愚公移山》是人们熟知的一篇带有神话色彩的古代寓言故事。学习本文时, 除学习掌握基本知识点外, 为更充分更有效地利用这一教学素材, 笔者在教学的最后一环节设计了一场辩论:愚公愚还是不愚, 目的是通过辩论让同学们更进一步理解课文, 尤其是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首先以小组为单位, 两组互辩。

正方:愚公实愚, 反方:愚公不愚。

要求同学们为自己的观点寻找论据, 同时抓住对方的漏洞给予反驳。活动开始前, 各组由组长负责, 根据本组成员情况确定人员分工, 并给五分钟准备, 将本方找到的论据归类记录。小组内成员七嘴八舌说着自己的看法, 记录员一一记录。五分钟后, 辩论开始, 同学们情绪高涨, 唇枪舌剑, 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 十分钟后在击掌声中辩论停止, 要求每小组在辩论的基础上, 重新补充整理本方的论据, 写在学习卡上张贴, 展示成果, 全班交流之后, 按自愿的原则再次分正反两方进行辩论, 每方推出四人作为代表, 组成一个团队参加辩论, 并请四位同学分别担任正方和反方的记录员, 记录归纳本方观点及论据, 最后张贴, 交流。这里主要选取一些正方观点和论据, 用来说明同学们的思维角度。

正方:愚公实愚

1.愚公移山, 年且九十, 不等山移, 命已归西, 享受不到移山的好处, 实属愚。

2.他年轻时干什么去了, 可谓是“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 还要让儿孙们和他共同移山, 让子孙们把青春都耗费在这事上, 不值得。

3.山是死的, 人是活的, 为何不搬家或者打隧道、修盘山公路呢?偏去移山呢?

4.愚公不仅愚, 还很自私, 山移到别处, 方便了自己却妨碍了别人, 是不是很自私。

5.山移走了, 靠山生活的动物怎么办? 山上的植物还能活吗?从某种角度说, 这种做法破坏了生态环境。

6.他不能辩证地看问题, 只看到山挡住了他的路, 为何不变“弊”为“利”, 在山上种上经济林, 发展养殖业等, 来造福子孙后代?

7. 社会是不断发展的, 人们的观点和认识也在不断变化, 他的子孙会把“移山”这项艰巨而伟大的事业干下去吗?他难道没有想过, 他的子孙会一直延续下去吗?

……

反方针对正方的论据, 也一一说出了自己的观点, 加以反驳, 如愚公九十而移山, 并不是为自己, 而是为造福一方, 造福子孙后代, 他站得高看得远, 面对智叟的反对, 愚公用“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而山不加增, 何苦而不平”来反驳, 说明他能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只是当时的生产力低下, 不允许他采取我们现在人觉得应该采取的方法, 你能要求我们现在的人用几十年后的新技术来解决当前的问题吗?说他自私就更没道理, 你不知道荷兰“填海造田”的事情吗?愚公他们把移山之土“ 投诸渤海之尾”, 是将荒山变良田, 不但没有妨碍别人, 反而是造福于民, 何谈自私……辩论一直在激烈而友好的气氛中进行, 最后双方推出代表对本次辩论做了总结。

愚公移山 篇8

土方工程初试水小有所成

家庭的贫寒使得陈香早早挑起生活的重担。1990年,18岁的陈香离开安徽泗县老家,闯入南京开始了打工生涯。一开始他在码头扛包,后来又开拖拉机和自卸车运输渣土类的建筑材料,数年的艰苦劳动使得他练就了一颗坚强的心。在这段时间,陈香发现与之合作的挖掘机老板们经营风险小、效益高、回本快,经过悉心观察,他决定转行经营挖掘机。

2000年,陈香的好朋友承接了南京钢铁集团(以下简称南钢)的一部分建设工程,该工程是江苏省重点工程,主要任务是要在原有的山地上建造规模庞大的厂房及炼钢设备,这就需要首先将规划中的很多山丘夷为平地。由于工程量大,朋友将工程的一小部分转包给陈香,这来之不易的机会令他格外珍惜。但谨慎的陈香并没有盲目购买设备,而是租用了7台挖掘机进入工地。他带领着自己“临时拼凑”的挖掘机战队一步步上演着现实版“愚公移山”。凭借勤奋和诚信,2年之后,600万m3的开山工程顺利完工。陈香在踏入挖掘机行业之初便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令他尝到了经营挖掘机的甜头。

工程量节节攀升只用Cat

由于是租赁别人的设备,虽然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工程之中,但相当部分的利润还是要支付挖掘机的租赁费。2003年,南钢的工程规模逐渐扩大,陈香动了购买挖掘机的心思。在之前2年的租赁经历中,陈香对各品牌挖掘机有了深入的了解:在同一施工场所,Cat挖掘机1个台班(8h)可以比其他品牌相同级别机型的挖掘机多装出50车左右。一开始,陈香和工地上的驾驶员不相信会有如此之大的差距,故而他们想出一个“土办法”来加以验证:将Cat挖掘机的驾驶员与其他品牌挖掘机的驾驶员对调,经过1天的施工,发现最终还是Cat挖掘机的效率高,这足以可以排除人为因素,也证明了Cat挖掘机的工作效率的确“高人一等”。

此外,开山遇到坚硬的石头时,其他品牌的挖掘机由于功率不足,遇到硬处就挖不动了,然而Cat挖掘机凭借非凡的动力通常可以顺利完成。出色的性能、稳定的质量、极高的作业效率令陈香开始对Cat挖掘机情有独钟。于是,陈香终于下定决心购买了自己的第1台挖掘机——Cat 320C型挖掘机。

经过10年的发展,目前,陈香共有Cat挖掘机26台,其中1台Cat 307E型挖掘机、10台Cat 320型挖掘机、4台Cat 324D型挖掘机、5台Cat 324DL型挖掘机、5台Cat 336型挖掘机和1台Cat 345型挖掘机。由于南钢的工程量持续扩大,陈香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工程。2011年,施工进入了高潮,陈香带领近百台Cat挖掘机日夜兼程地奋战在南钢的工地上,轰动了业界。而其中租来的数十台挖掘机也都按照陈香近乎苛刻的要求:必须全部都是Cat挖掘机。

随着时间的推移,陈香的业务量逐年增大,他也像当年他的好朋友“培养”他一样,扶持了一批一起致富的朋友。为了满足施工要求,他不断地租用别人的Cat挖掘机,久而久之,打造了一支“装备”精良、“作战”能力超强的“雇佣军”。

在Cat挖掘机的协助之下,陈香后来成立了南京海盟建筑工程有限公司,现有员工300余人,并且获取了多项施工资质。除了南钢十几个工地累计超过1000万m3的土方工程,他还陆续承接了南京地铁4号线、宝钢湛江钢铁有限公司等一系列重点工程,屡创奇迹。从2011年至今,每年的营业额皆高达数亿元。

一站式保姆式服务无后顾之忧

据陈香介绍,除了硬件优势,高品质国际化的服务是自己当初选择Cat挖掘机的原因之一,并且从未改变。

2011年,陈香自有的与租赁的在南钢集团内的Cat挖掘机增加到近百台。为了更加方便地服务施工队伍,Cat代理商利星行机械有限公司为陈香专门设立了集装箱服务站,将钢铁厂的服务响应时间缩短到10min以内,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据利星行江苏客户区域经理成吉锋介绍,该服务站共有3名维修工程师,1名客户服务代表,1名负责零部件的员工,主要为在南钢工作的Cat挖掘机排除故障和提供日常保养。对这种保姆式一站式服务,陈香说:“利星行这种贴心的服务跟随我们施工队伍已经近2年的时间,集装箱里配有挖掘机常用的各种零配件,服务人员24h提供服务,设备一旦发生故障维修人员就会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排忧解难。”

此外,除了这种保姆式贴心服务,成吉锋说道,利星行还在继续完善自己的服务品质,在设备出保之前提供一次免费的全车“体检”,发现故障或故障隐患及时解决,其目的是让用户安心出保,种种服务项目都令陈香倍感温暖,无后顾之忧。

“实在”是永远的准则

在与陈香的交谈中,令人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他一再强调的诚实守信的做人准则。从刚入行的拖拉机手到如今的行业翘楚,陈香一直恪守这一原则,从未越界。如今事业越做越大,陈香一直秉持“要做事,先做人”的原则对公司进行经营管理。在与别人洽谈业务时,陈香向来都不有所保留——他不喜欢讨价还价,总是把自己的“底限”全盘托出,同时,他也希望对方对他也是如此。他认为:合作要靠真诚。

愚公移山 篇9

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首次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人类社会自工业革命以来, 尤其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 发展观念发生了急剧而深刻的变化, 伴随着工业革命和现代化过程中各种问题的暴露, 人们对发展问题的认识也逐步深化, 并形成了一系列发展观念理论。

人类进入工业社会以来, 生产力得到了高速发展, 但也造成环境污染、资源浪费、能源损耗, 损害了劳动者和人民大众的身体健康。据《法制晚报》2005年3月31日报道, 人类正在过度耗尽世界资源:六十年来为了满足对食物、淡水、木材燃料的需求, 被人类开垦为农田的土地比18世纪和19世纪总和还要多, 迄今为止, 地球陆地表面24%的面积已被人类开垦为耕地;过度采伐森林导致痢疾和霍乱危险的增加;人类如今消耗的地表水约占所有可能利用淡水总和的40%到50%;已有1/4的渔业储备被人类过度捕杀;1980年以来全球35%的红树林20%的珊瑚礁已经不复存在;臭氧层被破坏, 地球温度升高, 各种自然灾害频发, 淡水供应更加紧缺, 各种疾病在不断地威胁着人类的健康。

愚公移山 篇10

既然我们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评价方式的确定都以有助于激发学生问题意识、满足不同学习需求为核心, 那么“先学后导, 以学定导”的教学理念正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培养其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 我们大胆尝试, 不断创新, 选择各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有了一些可喜的收获。其中最大的收获就是文言文教学的可喜改变, 让学生决定课堂学习的内容和方向,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体, 使得普通中学的学生甚至是学困生轻松学习文言文。

文言文阅读教学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传统的以字词句的解释和翻译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将文言文课等同于古代汉语课, 而在课堂教学改革引领下的“先学后导、以学定导”的新教学模式, 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引导, 课堂为载体, 生成为目的”, 将《课程标准》中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落实。下面我结合《愚公移山》的教学案例, 对具体的教学设计思路加以阐述:

一、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是自主学习的重要前提。首先需要通过多种方式创设轻松的学习氛围。如调整课堂座位形式,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围坐在一起, 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交流讨论, 更营造了轻松的学习氛围, 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快乐学习。同时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 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文本的欲望。如笔者在教授《愚公移山》时, 由于这个故事大部分同学都已经知晓, 学生往往容易产生“都会了, 不必学”或“没新鲜感, 没意思”的心理暗示, 因此我首先调查了解故事和阅读过原文的人数, 让学生意识到了解故事不等于阅读文本;其次我将所有关于“愚公移山”故事的书画、影视以及日常运用案例加以展示, 创设一个“‘愚公移山’影响深远”的情境, 以激发学生进一步阅读文本的学习兴趣。

当然情境的创设形式多样, 要依据具体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而定。同样, 情境创设的设计环节也不局限于课前导入环节, 疑难解读、文本深度阅读等环节中创设合理的情境, 无疑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感悟。总之情境创设的时间、内容都要以服务学生的学习为核心。

二、自主学习, 提出疑问

文言文学习的一大难点就是语言的理解存在障碍。以往的教学都是教师讲, 学生记, 学生处在死记硬背的困苦之中。而“先学后导”的学习方法, 让学生自主学习, 提出问题, 将繁化简, 将难化易。具体操作如下:

1. 默读原文, 调查学生能否了解文章内容。

这一环节中, 学生默读课文之后, 大部分同学不能读懂原文, 对文中内容无法理解。在学生遇到困难时, 他的求知欲望被激起, 因而有了进一步阅读的期待。

2. 寻求注释及工具书的援助, 边读边记。

学生在探究欲望的驱使下, 阅读更为细致、更为认真, 因而注释工具书的作用就有了充分的体现, 此时强化学生文言文学习方法———借助工具书自行解决阅读障碍, 是对学生适时而有效的指导。同时进行“边读边记”的方法指导, 让学生认识到阅读中不同符号的标划作用, 为再一遍阅读打好基础。

3. 调查学生能否了解文章内容, 增强学习信心。

在工具书帮助下, 学生已经基本能够了解故事内容, 此时的再一次调查不仅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成就感, 增强自主学习的信心, 更强调了文言文阅读中借助工具书自主阅读的重要性。

三、合作探究, 积累方法

学生在两遍阅读之后, 虽已经能够基本了解文本内容, 但仍存在一定的字词障碍, 或者说一部分人读懂了文本内容, 还有一部分同学存在疑问。此时, 学生最需要别人的引导或者答案的明确。在学生自主学习, 提出疑问之后, 在学生有进一步学习的心理期待时, 引导学生运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合作探究, 解决问题, 学习效果更好。当然此时的合作学习需要有明确具体的要求:“针对每个人的问题, 小组互相解答;解答时应有理有据。”这样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 学习的积极性再次被激发, 疑问在同伴的帮助下能够解决, 获得了心理上的满足, 帮助别人解决疑惑的同时也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

当然, 小组合作仍然存在无法解决的疑问, 此时发挥集体的力量, 全班讨论, 往往更能爆发智慧的火花。如笔者在指导学生学习《愚公移山》的过程中, 学生对“箕畚”一词不够理解, 在班级讨论中提出疑问。面对这一问题, 有一个同学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根据这个词中“箕”的字形, 因为它是竹字头, 所以和竹相关;又根据上下文的含义, 我推测它指的是一种工具吧。”面对学生精彩的回答, 作为教师我收获的是喜悦和欣慰, 给予其充分的肯定, 也引导学生学会使用“字形推断法”“情境推测法”“成语联系法”等掌握和积累文言词语的方法。

至此, 学生一直是在自主学习, 解决文言文阅读中的字词障碍, 在学生获得成功体验之后, 引导学生总结阅读方法, 如“借助工具书”“合作交流”等, 转变学生的畏难情绪, 让文言文学习变为一种充满乐趣的自主学习。此时, 再适时引导学生熟读文本, 结合自己的阅读感受进行朗读, 以加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四、重读文本, 答疑解惑

学生在自主学习之后, 对文本已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文言文教学并不仅限于此。所谓文言文阅读, 其本质仍然是对文的解读, 而言仅是让学生读懂文本的前提。因此以上的阅读也仅达到“直觉性阅读”层级, 仅完成了对文本的整体感知。真正读懂文本, 还需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解性阅读”。

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理念的指导下, “先学后导”的课堂学习设计, 还需要尊重学生的学习需求。课堂是学生阅读体验、阅读感受的交流地, 是学生阅读答疑解惑的主阵地。因此“理解性阅读”环节我仍遵循“为学生学服务, 引导学生解决疑惑”的原则, 设计“学生自主重读文本———以文字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小组交流阅读中存在的疑惑———小组合作解决疑惑———班级讨论, 教师引导合作解决, 研读文本释疑解惑”这样的教学步骤, 完全尊重学生的学习需求, 解决学生的阅读疑惑, 真正做到学生自主学习。当然, 此环节的设计还需要教师适时且适度的引导, 如在笔者教授《愚公移山》过程中, 根据文本的内容以及学生思维状态, 拟定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在于“理解愚公移山的精神, 认识愚公不愚的人物形象”, 因而在备课中已经准备好学生的争论点在于“愚公是愚是智”。学生在课堂上阅读之后, 纷纷提出疑问, 如“愚公为什么不搬家?”“他为什么那么大岁数还要移山?”等, 正与教师的预设相吻合, 这样教师的适时引导自然能够让学生完成对愚公形象的理解性阅读。

学生提出疑问后, 小组合作以及班级合作交流的过程中, 教师对学习方法的明确指导尤为重要, 这也是“先学后导”中, 教师“导”的价值的体现。如在学生讨论“愚公”人物形象环节,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原文语句, 有理有据且有条理地阐述观点”就是对学生阅读文本方法的有效引导。

在学生理解愚公移山的精神和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之后, 或许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中获得了学习的满足感, 而对文本的理解并不应止于此, 因为“理解性阅读”无论理解得如何透彻, 都是从读者的角度去揣摩作者的意图, 而此时教师进行深度阅读的引导, 让学生跳出课文, 做一个审视者或者评价者甚至批评者, 无疑会激发学生更大的学习兴趣。比如在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为何愚公移山的故事有如此深远影响?”引发学生思考“愚公移山”的现实意义, 既是对文本的深度阅读, 又是对学生无形的教育。

五、教师点拨, 创造性阅读

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完成了对文本的理解性及评价性阅读, 在此基础上教师设计一定的拓展阅读或拓展活动, 无疑会将前面的阅读感悟深化。如笔者在阅读的最后设计了一个填写对联的学习活动:“请用一句话 (工整的对偶句) 写出对愚公的评价, 以及本文对你今后学习、生活的启发。”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兴趣, 巩固了对文本的理解, 同时也让学生体验到创造性阅读的乐趣。

至此, 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 学生完成了对一篇文言文的阅读。而整个学习过程中, 教师的作用就是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地扫清阅读障碍, 解决阅读困惑。教师的“导”是建立在学生学习期望的基础之上, 教师的“导”是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是传授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 是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阅读文本, 是组织学生自己学习, 是让学生体验到自主学习的成就感。而在教师这种“先学后导”理念的培养下, 学生也会逐步掌握文言文学习的方法, 轻松快乐地学习文言文。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学生的学习被各种学校功课塞得越满, 给他留下的供他思考与学习有关东西的时间越少, 那么他负担过重, 学业落后的可能性就越大。”而我们在“先学后导”理念下的教学设计, 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和学习时间, 让学生轻松学习的同时收获了学业的成功。

参考文献

[1] .郝丽琴《语文分层阅读教学的理论阐释及教学设计》, 《语文建设》2012年第3期。

[2] .唐惠忠《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的两点思考》, 《语文建设》2012年第3期。

上一篇:儒雅校园下一篇:秦皇岛: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