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内科抗生素

2024-08-17

儿内科抗生素(精选六篇)

儿内科抗生素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我院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儿内科全部出院的1 132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 上呼吸道感染228例, 急性扁桃体炎238例 (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103例) , 疱疹性咽峡炎60例, 急性支气管炎196例, 毛细支气管炎11例, 支气管肺炎115例, 大叶性肺炎30例, 过敏性紫癜20例, 轮状病毒性肠炎40例, 猩红热10例, 流行性腮腺炎11例, 手足口病20例, 水痘10例,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53例, 早产儿30例, 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5例, 新生儿窒息55例。

1.2 调查方法

查阅我院儿科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所有住院患者病历, 调查项目有姓名、性别、年龄、入院诊断、抗生素名称、剂型、规格、疗程、剂量及用法。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用n/%表示。

2 结果

2.1 抗生素使用情况

1年内共出院1 132例, 调出率100.0%。抗生素使用963例, 抗生素使用率85.1%, 给药途径情况见表1。

2.2 抗生素品种使用情况

抗生素使用品种有头孢曲松钠、头孢噻肟钠、头孢哌酮舒巴坦钠、头孢呋辛钠、阿奇霉素、青霉素、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居首位, 其次头孢曲松钠、头孢呋辛钠, 具体使用情况见表2。从药理作用及安全性均符合儿童用药的要求。未见儿童慎用和禁用的药物。统计中可以看出, 呼吸道感染的病例基本使用抗生素, 并且100%与抗病毒药物联合。

2.3 抗生素应用时间和方式

选用单种抗生素940例, 占97.6%, 联合应用抗生素40例, 占4.2%, 无3种以上抗生素应用情况, 抗生素使用方式情况见表3。用药时间≤7 d 930例, 8~15 d 33例。联合用药以头孢曲松与阿奇霉素最多, 其次是阿莫西林与阿奇霉素。

2.4 病原菌送检情况

病原菌送检49例, 占5.09%, 阳性15例, 占30.61%。

2.5 抗生素不良反应情况

2015年发生输液反应25例, 占所有患儿的2.2%。头孢曲松 (国产) 引起过敏反应 (荨麻疹) 20例 (1.8%) , 阿奇霉素引起的胃肠道反应3例 (0.3%) 。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 我科室抗生素使用现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 抗生素使用率高:去年我科抗生素使用率高达85.1%。基本除了个别患儿, 基本只要存在发热的患儿, 无针对性都给予抗生素治疗。有时候非感染性腹泻患儿也使用抗生素, 一部分患儿家属在无抗生素指针的情况下要求应用抗生素。 (2) 用药模式单一:不管病情轻重, 一个模式给药, 均采用静脉滴注的单一模式, 一般的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给予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头孢曲松钠静滴, 而重症肺炎也给予同类药物。不能根据病情或细菌特点选用抗生素, 阶梯式治疗, 医师治病离不开抗生素。 (3) 无指针的预防用药:疱疹性咽峡炎、水痘、腮腺炎、手足口病 (普通型) 等病毒感染性疾病未合并细菌感染, 常规应用抗生素。病毒感染性疾病, 一般无特效药, 病程有自限性, 抗病毒、对症治疗就可以。明确合并细菌感染可给予抗菌治疗。 (4) 经验性用药比例高:病原学诊断是合理应用抗生素的前提, 临床医生根据临床标本的细菌培养、药敏实验及白细胞计数结果, 选用敏感的抗生素治疗感染。但细菌培养、药敏实验一般48~72 h出结果, 并且阳性率低, 这是造成经验性用药高的主要原因。我科经验性用药很普遍, 患儿发热, 家属焦急, 医师不可能等48 h或72 h后在给抗生素治疗, 一般先采取经验用药。 (5) 病原学送检率低:病原学检查费用高, 结果回报迟、阳性率低, 是造成送检率低的原因。48 h或72 h病原菌检查结果回报, 一般性感染, 经验用药已控制, 无需要更换抗生素。还有另外因素, 如控制住院费用、单病种费用等原因。

在儿科感染性疾病的治疗中抗生素发挥着重要作用, 但对抗生素的不当使用会致使耐药菌急剧增多和迅速播散, 为感染性疾病带来了很不利的影响, 其对儿童的影响尤为严重, 耐药菌株的不断播散, 不仅会降低诸多抗生素的疗效, 而且对儿童也造成了很多不利的影响[3,4,5]。我国小儿最主要的感染性疾病之一就是急性呼吸道感染, 病毒感染占90%, 也是抗生素用量过多、使用不当的疾病[6]。在儿科中使用抗生素应遵循以下原则:医生应参考药敏试验结果选择使用抗生素;抗生素可单用者不联用, 可用窄谱者不用广谱, 同时还应考虑选用药源充足, 价格低廉的有效药;抗生素的联用遵循协同原则;不能在没有明确指征的情况下滥用抗生素。

摘要:目的 调查分析儿科住院患儿抗生素的使用情况, 为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参考。方法 应用回顾性调查研究方法, 对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我科住院的1 132例患儿使用抗生素的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 住院部中儿科对抗生素的使用率过高, 已经超过了抗生素的使用范围, 病原菌检查不及时, 药敏试验检测率偏低。结论 根据病原菌检查和药敏试验结果, 合理、有效、安全、经济地选用抗生素品种及用药方式, 是疾病的治疗由经验治疗转为病原治疗的关键。

关键词:儿内科抗生素,病原菌检查,耐药性

参考文献

[1]刘玉娥, 丁海玲, 贾玉英, 等.抗菌药物应用现状调查及合理应用[J].哈尔滨医药, 2016 (1) :31-33.

[2]王鸿.内科急诊治疗中抗生素临床应用及现状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 2011, 8 (28) :175-176.

[3]方芳, 周淑, 石钢, 等.妇产科手术中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的现状及循证评价[J].实用妇产科杂志, 2004, 20 (1) :16-17.

[4]陈七一, 赵京, 陈育智, 等.北京城郊医师对儿童哮喘的知信行现状调查[J].中国医刊, 2010, 45 (4) :74-76.

[5]杨俊华, 何述萍, 曾婧.妇科择期手术患者术前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现状的调查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09, 8 (2) :47-48.

儿内科抗生素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儿内科在2013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上呼吸道感染患儿共435例的相关病例资料, 所有患儿均符合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诊断标准, 并排除感染急性传染病的可能。其中男280例, 女155例;年龄5~12岁48例, 3~5岁113例, 2~3岁139例, 1~2岁65例, ≤1岁70例。

1.2 方法

参考《新编药物学 (第15版) 》及世界卫生组织的相关用药指南[3], 采用药物利用指数 (DUI) 作为抗生素用药合理性的参考标准, 以DUI≤1为合理用药。分析435例患儿的病例资料, 统计并分析患儿治疗期间使用抗生素种类、用药方法、用药量等指标, 分析抗生素用药合理性。

1.3 数据处理

采用Excel表格进行患儿病例资料相关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2 结果

2.1 抗生素使用DUI指数

所有患儿均使用抗生素治疗, 共使用9种抗生素药物, 其中阿米卡星的DUI>1。每种抗生素药物的使用量及药物DUI值详见表1。

2.2 抗生素用药效果分析

435例患儿中合理使用抗生素患儿425例, 占97.7%;仅使用一种抗生素患儿355例, 占81.6%;使用两种抗生素的患儿80例, 占18.4%;使用抗生素并联合激素治疗的患儿48例, 占11.0%。使用抗生素后治愈432例, 占99.3%。

3 讨论

抗生素药物是治疗感染性疾病常用的药物, 然而抗生素药物的不规范使用, 造成许多致病菌出现了耐药性, 增加了治疗的难度。儿童上呼吸道感染是儿内科常见的疾病, 临床治疗方法是采用抗生素及对症支持治疗[4]。一般而言, 应根据抗生素药物敏感度以及患者所感染的致病菌病原性合理选择抗生素药物治疗。然而, 由于临床应用抗生素药物的不规范, 往往会导致儿童治疗期间使用抗生素不合理。有关研究表明[5], 我国患儿上呼吸道感染治疗使用抗生素占70%, 而基层医院的使用率更是高达85%。不合理使用抗生素药物不仅造成药物浪费, 而且还会增加耐药性, 出现不良反应, 甚至威胁患儿生命。

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435例上呼吸道感染患儿的相关病例资料并统计分析抗生素药物使用情况。结果表明, 435例患儿中合理使用抗生素的有425例, 占97.7%, 其中使用阿米卡星的DUI>1。使用一种抗生素患儿355例, 占81.6%;使用两种抗生素的患儿80例, 占18.4%。在使用抗生素药物上具有使用药物档次高、起点高的特点。根据本文结果, 提出以下建议: (1) 使用抗生素药物之前进行致病菌病原性与药物敏感度分析, 选取合适抗生素药物; (2) 规范使用抗生素药物, 按照对症下药方针, 能使用低档药物就不用高档药物, 能口服治疗不采取静脉注射, 合理给药; (3) 定期检查抗生素治疗的使用情况, 针对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现象, 及时发现及早纠正; (4) 建立抗生素合理用药规范, 并严格按照相关规定用药, 降低因不合理使用抗生素药物带来的风险。

总之, 儿内科治疗上呼吸道感染中使用抗生素药物情况总体较合理, 但仍有部分患儿治疗中不合理使用抗生素药物, 应建立抗生素用药使用规范, 合理规范应用抗生素治疗。

摘要:目的:分析我院儿内科上呼吸道感染治疗中抗生素使用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儿内科收治的435例上呼吸道感染患儿的相关病例资料, 按照药物利用指数评估患儿治疗期间使用抗生素的合理性。结果:选取的患儿均使用抗生素治疗, 共使用抗生素药物9种, 其中阿米卡星的DUI>1;435例患儿中合理使用抗生素患儿425例, 占97.7%;使用一种抗生素患儿355例, 使用两种抗生素患儿80例。结论:儿内科治疗上呼吸道感染患儿使用抗生素药物情况总体较合理, 但仍有部分患儿用药不合理, 有必要进一步完善儿内科合理使用抗生素药物规范, 降低不合理使用抗生素带来的风险。

关键词:儿内科,上呼吸道感染,抗生素

参考文献

[1]林尤宁.儿科上呼吸道感染抗菌药物的应用与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1, 21 (12) :2576-2577.

[2]方鹤松.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合理用药〔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11, 26 (4) :232-235.

[3]张志强, 李晋, 王静茹, 等.抗生素管理对抗生素使用强度及细菌耐药性的影响〔J〕.山东医药, 2013, 53 (37) :75-76, 79.

[4]孙涛.抗生素的使用与细菌耐药性〔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2014, 30 (2) :151-155.

儿内科院内感染的临床分析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病例来自儿内科住院患者, 共1671份, 年龄0~l4岁, 平均住院天数为7.5d。详细查阅了每份病例的病情记录, 辅助检查, 抗生素的使用情况等, 并核对了收集的院内感染病例的调查表。

1.2 诊断标准

参照“医院感染学”[1]中医院感染的诊断标准。

1.3 调查方法

采用回顾性的调查方法, 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1671份病例中感染病例145份, 感染率8.7%, 全部病例的年龄分布, 占住院率;感染病例的年龄分布, 占感染率, 见表1。

2.2 感染部位

我院儿内科的院内感染部位以口腔真菌感染占首位, 构成比为23.34% (34/145例) , 其次为上呼吸道感染21.4% (31/145例) , 感染性腹泻20.7% (30/145例) , 下呼吸道感染15.9% (23/145例) , 新生儿脐炎8.3% (12/145例) , 输液反应41% (6/145例) , 药癌21% (3/145例) , 皮肤感染2.1% (3/145例) , 尿路感染1.4% (2/145例) , 药物热0.6% (1/145例) 。

3 讨论

我院儿内科的院内感染率为8.7%, 较我国医院内感染监控网134所医院自测资料的统计9.7%偏低。本院院内感染的年龄≤1岁组明显高于>1岁组、与国内有关报道相符台[2], 乃因小年龄组的免疫功能低下易患各种感染性疾病;感染部位以口腔真菌感染为主, 与成人内科以下呼吸道占首位有所不同, 口腔真菌感染及感染性腹泻与广泛使用抗生素, 乳源不清, 饮食不卫生, 消毒不严等有关, 同时采用广谱及不断升级的大量抗生素, 也是药疹、尿路感染的原因。其次, 由于我院条件有限, 加上医务人员责任心不强, 对消化道病例及呼吸道病人没有进行严格的隔离, 使两者极易通过污染的空气、幼儿间的相互接触、医务人员不洁的手、器具等途径交叉感, 新生儿脐炎主要是通过污染的尿布及家属不洁的护理所造成。

针对本院儿内科感染病例的特点, 建议: (1) 严格掌握抗生素的使用适应证, 及联合使用抗生素的标准, 重视抗生素的药敏试验, 定期开展合理使用抗生素的专题讲座。 (2) 要有严格的隔离消毒制度, 对不同病种的病例要进行隔离, 杜绝交叉感染的机会。每天要重视紫外线的空气消毒、医疗器具的消毒, 消毒液的定期更换等等。 (3) 医务人员要增强无菌观念,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 (4) 加强卫生宣教工作, 使每位家长都能掌握正确、卫生的育儿方法, 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做好护理工作。 (5) 加强院内感染的监督管理, 防止感染病例漏报, 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参考文献

[1]王枢群.张邦燮.医院感染学[M].重庆:重庆科学技术文献出版杜, 1990:271.

儿内科急性阑尾炎的临床诊治观察 篇4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院收治的56例小儿急性阑尾炎患者,其中男性35例,女性21例,男女比例为5∶3,年龄在5个月~14岁,平均年龄为7.5岁,3岁以下为12例,4~7岁20例,8~14岁为24例。发病至入院时间主要集中于4 h~6 d,平均时间为2.5 d。入院到手术时间为30 min~2 d,平均6 h。

1.2临床表现:全部患儿均有不同程度腹痛症状,其中转移性右下腹疼痛56例(100%),腹肌紧张、反跳痛28例(50%),恶心、呕吐48例(85.7%),发热54例(96.4%)。白细胞计数大于10×109/L和(或)中性粒细胞高于正常56例,腹部彩超诊断56例,其中阑尾明显增粗者20例,阑尾明显水肿者15例,阑尾伴发脓肿者3例。

1.3方法:56例患儿中,一部分采取手术治疗,一小部分采取传统的治疗方法。采取手术治疗的患儿,术后要给予抗感染治疗,主要方法为术后的引流及使用第三、四头孢抗生素抗炎。如果术中出现切口处的严重感染,要适当的采取二期缝合;如出现肠梗阻,则要进行内部环境的调整,对肠胃进行减压及药物诊治。

2结果

在56例患儿中,有51例采取手术治疗的方法,其中化脓性阑尾炎21例,坏疽性阑尾炎16例,蛔虫性阑尾炎2例,单纯性阑尾炎12例。5例未进行手术治疗。两组所有患儿均痊愈出院,无死亡。手术组切口感染3例,其他均为甲级愈合。结果见表1。

3讨论

诊断小儿急性阑尾炎相对成人较困难,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小儿的临床表现不典型性。出现上述的情况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1)小儿的生理解剖显示盲肠的位置较高且活动度较大,致使炎症不能表现较高的局限性,向右下腹疼痛呈现无规律转移,且右下腹压痛的部位游走不定;因小儿的腹肌不够发达,导致肌紧张表现不明显;因小儿的阑尾壁相对较薄,肌组织较少,黏膜皱襞未发育完全,较易出现阑尾穿孔,可导致弥漫性腹膜炎等的发生,年龄越小越易出现上述的情况。(2)小儿语言表达能力不成熟:因小儿不能准确的表达自身感受,不能精确的表达疼痛的发生过程及疼痛规律,不能精确的表达疼痛的具体部位,有时因恐惧医师或是手术等,而不愿表明疼痛部位,因此小儿的自觉症状经常被掩盖。(3)查体困难:因小儿哭闹不能很好的配合医师,使查体工作较困难,尤其是疼痛较明显时。针对于表达困难及查体困难的小儿,第一要做好查体前的心理疏导,消除患儿的陌生感和恐惧感,取得其信任;第二要得到小儿家属的支持及信任。针对查体极其困难的患儿,可以给小儿使用镇静剂或入睡后再进行检查,着重对腹部的上、下、左、右反复进行对比查体,检查手法要轻柔,同时要观察患儿的肢体反应和面部表情变化。如果是触摸到右下腹部位时,小儿表现出疼痛、惊醒或是刻意推开医师的手时,说明此部位有压痛感。如此反复的核实对比可以明显降低误诊率。同时也要进行化验检查及影像学检查,如CT、超声及核磁共振等,真正做到无误诊的情况出现。

综上所述,急性阑尾炎是小儿较常见的一种疾病,如出现腹痛或其他症状首次在儿内科就诊的患儿,无论是门诊或是住院患儿,出现以上的症状时,要详细的询问患儿的病史,对患儿进行详细的检查,腹痛原因如不是儿内科疾病,要主动、及时的联系儿外科医师进行详细的会诊,如确诊为阑尾炎或高度怀疑,要采取积极的诊疗措施,争取最佳的治疗时间,防止疾病的延误,甚至出现阑尾穿孔现象,这就要求儿内科医师不断的提高自身的诊断水平,及时、准确无误的作出诊断。

摘要:目的 探讨儿内科急性阑尾炎的临床诊治特点,提高对这一年龄段急性阑尾炎的诊治水平。方法 对我院在2012年1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56例小儿急性阑尾炎患者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51例患者24 h内转入儿外科进行治疗,手术治疗后证实为急性阑尾炎,其中化脓性阑尾炎21例,坏疽性阑尾炎16例,蛔虫性阑尾炎2例,单纯性阑尾炎12例。结论 首次儿内科就诊的患者,如伴有发热、白细胞和(或)中性粒细胞升高,尤右下腹部有压痛感患者,除考虑是儿科常见的腹痛疾病,还应考虑急性阑尾炎,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及早的诊断治疗,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儿内科,急性阑尾炎,临床诊治

参考文献

[1]蔺党奉.对小儿急性阑尾炎的诊治[J].中外医疗,2012,31(1):64.

[2]刘淑梅.儿内科急性阑尾炎误诊22例分析[J].临床医药实践,2012,21(1):62-63.

[3]钱德吉.小儿急性阑尾炎内科误诊65例原因分析[J].临床误诊误治,2010,23(11):1035-1036.

[4]刘远忠,周庆和,徐宏文.儿童急性阑尾炎172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3,8(1):88-89.

[5]贺磊.小儿急性阑尾炎临床治疗进展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3,23:125-126.

儿内科抗生素 篇5

关键词:合理用药,临床儿内科疾病,不良反应

儿童的身体机能没有发育完全, 各个方面都非常脆弱, 在身体结构上也与成年人有较大的差异, 所以在用药方面就得更加谨慎、小心[1]。本文作者简要介绍了临床儿的内科疾病, 详细说明了临床儿内科疾病用药方面需要注意的问题及合理用药的意义。

临床儿内科疾病的简介

现代的疾病大致上分为内科疾病和外科疾病, 内科疾病也是现代人经常患的一种疾病。内科疾病又包括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神经/精神疾病、传染性疾病、血液和造血系统疾病、代谢疾病和营养疾病、肿瘤和其他疾病。其他疾病主要是指高温中暑病, 神经/精神疾病主要指更年期综合征。而内科疾病常见的有呼吸系统疾病, 如流感、普通感冒等。临床表现为开始常有咽部不适、流鼻涕、打喷嚏, 还伴有低热和全身乏力。症状的轻重由特定、不同的发病原因和个人体质决定。另外, 肺炎也是常见的一种, 多是在冬春季节由多种病菌感染引起的, 临床表现为寒战、高热, 同时伴有咳嗽、胸痛、全身肌肉酸胀, 早期可能会出现干咳, 随着病情发展, 逐渐咳痰, 部分为铁锈色痰。后期, 随着病情的加重会出现气急、紫绀等。病毒性心肌炎也是一种常见的病毒感染心脏病, 多继发于感冒, 临床表现为胸闷、心悸、乏力、头晕、呼吸困难、心急等。还有许多, 如高血压、糖尿病等也是内科疾病, 但大多发生在中老年人身上, 临床主要是患感冒、肺炎、扁桃体炎等等。总之, 临床儿的内科疾病有许多, 需要我们高度重视。

对临床儿内科疾病合理用药

慎重选药:药物不是保健品, “是药三分毒”, 在给儿童诊断的时候需要谨慎。他们身体发育不成熟, 对药物的敏感性更加强烈, 我们在选择药物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不良反应小的药物。该用什么药不能只是根据理论来定, 还要根据个人的身体素质选择合适的药品, 尽量减少合并用药, 做到对症下药。对于一些可用可不用的抗生素坚决不用。同时, 对于一些非处方药, 选用时一定要去诊断, 不能根据自己的经验直接拿药。例如, 胃疼也有许多原因, 如着凉、不消化、急性肠胃炎等等, 这就需要选择不同的药, 而不是一概而论。所以, 在选药时一定要慎重, 其中很重要的一项是要看批准文号。我国所有药都有批准文号, 没有批准文号的是假药。对药物的批准文号也要仔细区别, 分清哪些是保健药, 哪些是治疗药物, 只有做到对症下药, 慎重选药, 才能发挥药物治病的功能, 否则, 只会适得其反[2]。

正确使用药物:购买药物后要认真地阅读药盒上面的适应证, 详细阅读说明书, 同时弄清楚药物的禁忌、不良反应等。对药品的规格也要知道。服药时间根据情况而定, 需要在什么时候吃药, 饭前还是饭后, 吃多大的量。同时, 在用药的时候为了减轻儿童的排斥心理, 可以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药, 如冲剂、兑水、注射等。不得因为病情的轻重随意更改药量, 用量过大可能会出现中毒等现象, 用量过少则无法发挥药效。例如, 吃一些胶囊的时候, 成年人可能直接吞下去, 而儿童会因排斥心理导致他们无论如何都无法下咽。对此我们可以把里面的药物倒出来, 和水喂下去后, 赶紧给糖块缓解苦味, 增加儿童用药的主动性。在用药的时候, 若发生不良反应, 要及时就医, 进行诊断, 防止发生更加严重的危害。还有, 对于一些味道较甜的药品, 一定要注意, 孩子可能会多吃。自己拿走吃, 例如, 山楂健胃丸微甜, 许多孩子会当成糖果吃, 这是万万不能的, 一定要将其放在孩子够不着的地方, 严格用量。只有做到严格、正确地使用药物, 才能起到治病的作用

用药的频度与周期:儿童的身体机能不成熟, 长期高频度的用药可能会影响孩子的发育。所以, 在用药的时候周期不宜过长, 在用药一段时间后若仍然不见效, 需要重新到医院就诊, 重新换药, 给孩子吃药也需要分开吃。孩子的身体机能不健全, 对药物的吸收能力也就相对弱一点, 需要我们分开几次喂药, 增强吸收能力[3]。所以, 在给孩子用药的时候要注意用药的频度, 尽量缩短用药的周期。这样做, 会加快治疗的进度, 减少对孩子身体结构机能的破坏。例如, 扁桃体Ⅱ度肿大, 2月17日开始发热, 最迟2月19日就应退热, 否则就应及时就医, 以免引起其他疾病。

临床儿内科不合理用药的不良反应

拖延病情:儿童的生理功能尚未发展成熟, 对于药物的吸收、分布都不能和成年人等同, 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要有不同的用药量、用药周期和频度, 所以药物上的各种使用方法都是不同的。没有选择适当的药, 对孩子的病情是没有治疗作用的, 拖延孩子的病情, 有可能诱发其他疾病。例如, 1例1岁的“川崎病”患儿, 医师处方为阿司匹林泡腾片40 mg, 1次/d, 入水服用, 每次服用20 mg。但是由于患儿的不配合, 母亲每次喂药不足5 mg, 实际用药剂量不足医师嘱咐的1/4, 病情控制得不理想, 这是典型的用量不对导致的病情拖延。还有, 用药错误也会造成病情拖延。1例哮喘发作期的3岁患儿, 医师处方为硫酸沙丁氨醇吸入气雾剂和储雾罐配合使用, 由于医院的设备不完善, 未告知监护人将二者配合使用的方法, 使得患儿吸入药量不足, 哮喘控制不理想而住院。所以, 药物的用量, 摄入方法对儿童的病情有重要意义, 值得人们的关注和研究。

破坏孩子的身体机能:药物不仅是治疗疾病的, 如果没有做到合理用药还可能破坏人的身体机能。药物的主要排泄器官是肝、肾, 但是由于儿童发育不完善, 药物不能及时排泄。在临床儿科工作中, 抗感染药的不良反应居于首位, 例如抗生素等。早年医疗发展不健全时, 经常会发生抗生素引起的医疗事故。医师根据成年人的用量, 给小儿同等计量的抗生素, 而这个孩子却属过敏体质, 最终死亡。近几年, 人们热衷于补钙, 但是并不知道补钙对于不同的年龄段有不同的剂量要求。如果儿童补钙过量, 可能导致身体浮肿, 厌食、恶心, 更有甚者, 可能影响儿童大脑正常的发育, 破坏身体机能, 影响其各方面的发育。所以, 用药需谨慎, 尤其是对儿童。儿童处于不断生长发育的阶段, 具有独特的生理特征, 儿童用药错误是医疗实践中不可回避的话题, 所以更加需要我们用心关注。

本文通过大量的医疗案例说明了不合理用药的不良后果, 希望引起广大医疗工作者和患儿父母的关注。

参考文献

[1]赵瑞玲, 吴金红, 高明娥.儿童用药导致严重不良反应事件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医药学杂志, 2010, 30 (19) :1700-1703.

[2]徐晓燕, 王跃明, 李大魁.儿科合理用药探索[J].中国临床医药学杂志, 2001, 10 (2) :125.

儿内科抗生素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2 年3 月~2015 年3 月儿内科住院患儿送检测标本中耐药菌感染160 株进行研究分析, 在住院期间的由临床工作人员对患儿的分泌物、脓液、尿液、血液及痰液进行标本采集和送检。

1.2 综合干预措施医护人员通过医院危急值报警系统得到MDROs感染报告之后, 立刻实施隔离, 并及时报告给感染控制科和科主任。 并要求医院医护人员进一步加强卫生管理, 严格进行无菌操作, 包括患者接触过的物品、周遭环境等都必须进行严格的消毒, 避免发生交叉感染。 在感控小组有关负责人及其感控专员的专业指导和监督之下, 采取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 (1) 加强相关知识培训工作:加强关于MDROs有关的防控知识的专业培训, 强化有关基础知识的学习, 提高医护人员的防控意识。 医护人员应当熟练的掌握流行病学特点、感染特征、防控原则、要点等方面的知识, 并定期开展专题培训。 (2) 重视监测:由于内分泌患者的免疫力低下, 因此容易感染病菌, 这就要求医护人员重视监测工作, 紧密观察可疑感染者, 做到有样必采, 及时送检。 对于其中的感染高发人群, 应当采取密切的监控措施, 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通过检验科微生物室确定MDROs为阳性, 及时通报给科室。 必要时需要对环境生物学采样, 并进行培养, 排除周围环境当中存在病原污染的可能性, 分析对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并对方案作出对应的改变。 在感控小组专业人员的指导和监督下, 责任护士需要对患者触摸过的物品、环境等进行消毒处理, 避免出现交叉感染现象。 (3) 规范医疗行为:对儿童患者的具体检查结果加以了解, 并养成个人防护的好习惯, 如在工作时应穿长袖的工作服, 戴上帽子和口罩, 进入手术室前应先换鞋, 手套出现损坏应立即更换。将已经使用过的防护面罩、围裙、眼套、工作服等常用品应每天或定时进行清洗和做好消毒工作, 如口罩要进行清洗消毒, 室内穿的拖鞋每周要用84 液浸泡进行消毒处理, 发现有污染物应立即更换, 在工作中尽量穿上袜子。 工作服上染了患者的分泌物、血液时, 采用l000ml含氯消毒液浸泡, 在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后再进行清洗;对病房进行消毒处理时, 应注意给室内通风换气, 要确保病房内的安静, 尽量减少流动人员, 避免细菌的进入。 (4) 切断传播途径:切断其传播途径是有效的控制医院内爆发性感染的重要措施。 据了解, 在医院感染当中, 有三分之一的感染来源于医护人员的手部。 而保持手部的卫生也是预防引发医院感染, 阻断感染传播一种有效方式。 这就要求建立起完善的监督体系, 配置齐全的洗手设备, 完善卫生条件, 规范手部卫生管理。 病房中的相关设施要做到及时消毒, 保持环境卫生, 通过专用的消毒液对患者触摸过的物品、环境等进行消毒。 (5) 加强对家属和患者的管理:向家属及其患者普及有关知识, 让其及时了解病情和病情传播带来的危害, 降低疾病传播率。 对于探视的人数和时间都需要进行严格的控制, 对参与探访的人员进行相关知识普及, 对于免疫力低下、体弱的人员应当不予探视, 避免感染性疾病患者或者携带者进行探视。

1.3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7.0 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两组间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 组间计数资料采用%表示, 采用 χ2检验。 P<0.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研究中160 株耐药菌中大肠埃希氏菌81 株 (50.63%) ,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43 株 (26.88%) , 肺炎克雷伯菌34株 (21.25%) , 耐亚胺培南的铜绿假单胞菌2 株 (1.25%) , 未出现耐亚胺培南的鲍曼不动杆菌感染。 见附表。

3 讨论

耐药菌是指在长期使用抗生素药物而对抗生素产生耐受力的微生物[2]。 而对细菌产生耐药性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细菌在多次或不断的与药物接触后, 使药物的敏感性降低甚至消失, 这导致药物对此类耐药菌的临床疗效明显下降或药效完全无效。 同时在我国滥用抗生素药物的情况也非常严重, 据调查研究显示[3], 我国门诊感冒中有75%的患者都选用抗生素治疗, 外科手术中应用抗生素药物的情况更是高达95%[4], 在住院患者中用到抗生素药物的使用率为79%[5], 我国抗生素药物的使用率高于英国抗生素药物使用的22%[6], 更是高于各个国家抗生素药物使用平均水平的30%[7], 医生在治疗过程中使用抗生素药物的频率和种类的增加, 导致对耐药菌基因转移和基因突变的耐药菌进行了大量的筛选。 其中氨苄西林等广谱类的抗生素药物的使用率更是惊人, 而该类药物是导致人体菌群失调并引起二次感染的关键因素。 耐药菌的出现使感染性疾病或创伤性疾病的伤口难以愈合和恢复。 医生和护理人员在对患者进行护理和治疗的过程中难免会和医生的手进行直接接触, 细菌容易在患儿之间交叉感染, 增加了耐药菌感染的几率。 直到20 世纪40 年代, 青霉素首次应用于临床的抗生素, 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临床治疗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法。 随着社会科技信息技术的发展, 临床医疗技术在高科技的指引下不断的更新和发展, 大量的抗菌药物被不断的研究、开发和应用, 大大降低了肺结核、肺炎等疾病的死亡率。 但同时出现部分致病菌对抗菌类药物产生耐药性。 在1961 年英国首次报道了关于耐药菌中的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8], 直到今天, 在临床医学中关于耐药菌的报道已经屡见不鲜。 耐药菌感染已经成为医院感染中的重要病原菌, 不仅加大了治疗的难度, 同时耐药菌的传播范围较广, 如不尽早的预防和及时治疗, 一旦在院内暴发流行, 严重威胁到患者及医务人员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在院内感染中儿科是极容易出现耐药菌感染的科室之一, 由于患儿自身的免疫能力尚未完全, 且抵抗能力相对较弱, 因此, 出现耐药菌儿童感染的概况明显上升。 据国外儿科重症监护中心研究报告显示, 儿内科耐药菌感染是占所有科室感染的15.28%[9,10], 而据我国儿科重症监护中心研究报告显示, 我国儿内科耐药菌感染是占所有科室感染的9.05%[11,12]。儿内科中常见的耐药菌分为大肠埃希氏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株、肺炎克雷伯菌株, 在极少数情况下会出现耐亚胺培南的铜绿假单胞菌株和耐亚胺培南的鲍曼不动杆菌。为降低医院耐药菌感染对儿童患者的伤害, 给予有效的耐药菌预防措施尤为重要。

本文对本院儿内科住院患儿送检测标本中耐药菌感染160 株进行研究分析发现, 在儿科患者耐药菌感染中较为常见以大肠埃希氏菌为主, 该耐药菌占总耐药菌的50.63%, 其次分别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株26.88%, 肺炎克雷伯菌株21.25%和耐亚胺培南的铜绿假单胞菌株1.25%, 可见耐药菌在儿科中的具有较高的感染率, 加强儿科耐药菌感染的预防和干预对患儿的预防、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 耐药菌感染严重威胁着儿内科患儿的身体健康, 医院只有不断完善耐药菌感染的管理和制度, 实施有效的综合干预措施, 提高抗生素药物使用的准确性和实用性, 才能从真正意义上控制和降低耐药菌感染的发生率。

摘要:本研究就我院2012年3月2015年3月儿内科住院患儿送检测标本中耐药菌感染160株进行研究分析, 为耐药菌感染的控制与预防制定综合干预措施。160株耐药菌中大肠埃希氏菌81株 (50.63%) ,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43株 (26.88%) , 肺炎克雷伯菌34株 (21.25%) , 耐亚胺培南的铜绿假单胞菌2株 (1.25%) , 未出现耐亚胺培南的鲍曼不动杆菌感染。可见耐药菌在儿科中的具有较高的感染率, 加强儿科耐药菌感染的预防和干预对患儿的预防、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上一篇:五大关系下一篇:林业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