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音乐课的美育

2024-07-16

中学音乐课的美育(精选五篇)

中学音乐课的美育 篇1

审美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良好的心理素质等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中学生接受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又是通过音乐教学进行的。所以, 认清音乐教学在美育过程中的作用, 克服当前中学阶段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构建新的教学法, 已迫在眉睫。

一、音乐教学在美育过程中的作用

任何艺术, 都是表现人类情感的, 而音乐作为最具情感的艺术, 在培养人的高尚情感及审美情趣方面起着别的艺术所不可替代的作用。没有任何艺术形式, 能象音乐一样激发人无穷的想象力, 而想象力正是一切创造力的基础, 正是音乐, 可以陶冶人的情感, 保持和发展人的想象力, 并激发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美好未来的不懈追求。

二、美育与道德情操的关系

美育是通过现实生活和艺术中的美来打动学生的情感, 使他们在心灵深处受到感染感化, 从而培养他们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念和鉴赏美、创造美、表现美的能力的教育, 是青少年在政治上、思想上、感情上、道德上健康成长的有效手段之一。音乐在实现其思想教育的作用时, 并不靠强制的方式, 它依靠的是优美动听的音乐本身, 潜移默化地产生作用。

优秀的音乐作品能使人形成良好的思想品格, 例如一曲《黄河大合唱》, 激发了多少人的抗日热情, 一支《国际歌》唤起了多少革命者“从来就没有救世主”的共产主义精神。

优秀的民族音乐, 渗透着民族文化的精髓, 具有民族文化的独特气质, 学习优秀的民族音乐作品可以激发中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热情, 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使中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美的熏陶, 并在不知不觉中完成美的道德情操及人格的升华。

三、美育与智育的关系

美育与智育的关系也非常的密切。音乐教育能促进智育的发展。增加智力投资, 加强儿童的早期音乐教育已成为一种发展趋势, 越来越多家庭为孩子购买乐器, 请来家庭教师, 大量事实说明, 正确的音乐教育对儿童智力发展确实有着积极促进作用。

美育能发展人们思维, 启迪人们的想象, 促使人感知世界之美好而勤修德行, 从而使人在德、智两方面有更大提高。

四、音乐教学法的现状分析

1、初中阶段。

学校音乐教育的目的是:陶冶人的情操, 培养人的品德, 造就具有多种音乐方面知识与能力的社会群体, 影响和改善社会的精神和物质环境。但根据我对身边部分初中所做的调查显示:大部分学校没处理好音乐课与德育课之间的关系, 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1) 将音乐课改为自习课。课程表上分明安排有音乐课, 但却应付上几节或从未上过;有些学校根本无音乐课教师。

(2) 音乐欣赏课单调乏味, 缺乏艺术性。如欣赏课成为某一画家的生平, 成就的专题介绍, 或者一节课仅仅是唱歌谱、学理论、讲发声方法等音乐知识的简单罗列, 师生互动性差。

(3) 唱歌课不合实际。如在教学生唱一首歌时教师的教具仅是一架电子琴 (有的甚至连电子琴也没有) 老师弹一句, 学生唱一句, 到最后竟成了背歌词, 破坏了音乐的整体性和审美情感。

(4) 音乐课变成学生的自由课。很少老师当堂给学生范唱, 伴奏, 学生学习的情绪低落。

2、高中阶段。

根据近阶段我对洛阳市所有高中及职专的调查显示, 我市大部分高中和职专对音乐课的重视程度不够, 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点:

(1) 未响应国家教育部关于把音乐课作为高中阶段必修课的通知。迄今为止, 大部分学校仍对音乐鉴赏课重视程度不够, 教学设施溃乏, 教师开课难度极大, 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2) 专业特长班音乐教学。单纯追求教学成绩。课程开设缺乏连贯性, 教出的学生基本功差, 部分教师为了教学生应付考试, 甚至要求学生背视唱, 背歌词, 演唱难度较大的作品, 对作品的表现和处理能力差。

(3) 在如何对待艺术思维的培养和主动探求上也存在几种问题:

第一种:为教师只管教理论技巧, 忽视艺术思维的教导和探讨, 把音乐课变成简单的传艺课。教师只教学生怎样唱, 不教学生怎样想, 一些学生整日沉浸在发声技能训练和理论背诵上, 眼睛看的是音乐理论和歌谱, 嘴里哼的是练声曲, 天天做发声技能训练, 天天喊高音, 以为喊高音喊上去了就是基本功扎实了, 以为音乐的基本功就是视唱练耳、乐理、声乐等, 不知道除了这些以外, 音乐的基本功里, 还隐含着更为核心的学问——艺术思维。

第二种:为只讲如实再现, 不讲艺术表现。认为只要像照像机那样把对象如实反映出来就是音乐的最高标准了, 不知道通过自己的感受去调动自己的艺术修养, 去进行艺术处理。

第三种:为先教发声训练, 再教艺术表现。这种办法看来似乎很好, 但仔细想来, 还是没有把问题搞清楚。其实, 声乐的技能技巧训练和艺术表现从来就不可能割裂开来, 从一张嘴发声就已开始了艺术活动。

五、中学音乐课中贯彻美育的方法

在成功的音乐教育中, 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进行音乐活动, 是自由自主的, 他们能充分地倾吐自己的感受, 体现自己的个性与偏爱, 显示自己的潜力与智慧, 去创造心中的意象, 是发掘和发现学生气质、个性和潜能的过程。它不仅是个性很强的体力劳动, 更是思维水准很高的脑力劳动, 它不但需要技术、技巧及理论知识, 还需要思维、智慧、感情和艺术灵感;它不仅需要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 还需要广博的社会学理论修养。那么, 在音乐课中进行美育的方法, 就应该是既教发声方面的理论和技术, 又引导表现能力方面的艺术思维;既训练艺术创新能力, 又培养表现能力;同时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方面的引导。这样才能使学生视野开阔, 心胸豁达。

除在课堂上向学生介绍音乐作品名作及以音乐名家生活以外, 应鼓励学生多观摩各种音乐演出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总之, 现阶段音乐教学中的常规做法已不适应新的形势需要。青少年的身体和心理同时有了明显的发育和成长, 审美心理十分活跃, 艺术兴趣十分强烈。适时的审美教育, 对于他们一生的身心健康与发展, 具有极为深远的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北生:《教学艺术论》。

[2]邵祖亮:《中学音乐教学法》。

美育和德育在中学音乐中的作用 篇2

曹禺先生曾经说过:“美育不仅是人读书的必修课,它应该伴随人的一生。”要让美育伴随人的一生,音乐中的美育渗透是必不可少的。

一、理解歌曲感情美

我国著名音乐家贺绿汀指出:音乐是培养人民高尚道德品质、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一首好的歌(乐)曲,常使人浮想联翩,回味无穷,尤其是对青少年更能产生深远的影响,甚至作用于他的一生。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一首《义勇军进行曲》曾鼓舞了多少爱国志士抛头颅、洒热血,走上抗日最前线;今天,一曲《爱的奉献》,又促使多少人慷慨解囊支援灾区,资助素不相识的失学儿童。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采用各种教学手段使学生深刻地理解歌曲的思想感情,就可使感情的正强化功能充分发挥作用,引起他们感情的变化,产生心灵的震颤,从而深刻理解歌曲的思想感情美。深入浅出地介绍伟大音乐家的生平故事和讲解音乐家的优秀作品时,会激发学生各种美好的感情,提高他们对生活中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的识别能力,能更好地理解歌曲的思想感情,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而教师声情并茂的范唱,则可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歌词,还可促使他们品味歌曲蕴含的深刻思想内涵……这样,寓思想教育于音乐教学之中,通过音乐艺术形象、音乐的内在感情感染学生,心灵美的花朵就会在他们心中悄然开放。

二、感受旋律节奏美

音乐是时间性、动态性最强的艺术,而它的时间性、动态性又是通过节奏反映出来的。节奏是音乐的语言要素,是音乐的骨架,是音乐赖以生存的基础。培养学生的节奏感是发展学生音乐才能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在教学中应重视对学生节奏感的培养,为他们提供大量的随音乐合拍动作的机会,进行节奏训练,不仅可发展其音乐才能,还可在感受旋律节奏美的同时,得到美的享受,受到美的熏陶感染。如:在训练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的节奏时,可用拍手、拍肩、拍桌、拍腿来练习。也可用打击乐将学过的歌曲演奏一番,可使学生在演奏中深刻地感受其节奏美。

三、强德育意识从备课入手,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除了在音乐教学中重视美育的渗透之外,教师还应当牢固地树立德育意识,以教材为内容,以课堂为阵地,认真钻研教材,分析和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做到每堂课都能有德育的侧重点。

有些教材具有明显的思想教育目的,如《义勇军进行曲》、《我们走在大路上》、《保卫黄河》等这些教材丰富的德育内涵和深刻的哲理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去挖掘、发现和理解。

四、寓德育于音乐艺术美之中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中音乐教学大纲》明确提出:“音乐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还特别提出:“音乐教育应寓思想教育于音乐艺术之中。要注意音乐知识教学、音乐能力培养,思想品德教育的配合。”

作为美育手段之一的音乐教育,它对于陶冶情操、品行修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起到独特的作用,教师应紧紧抓旋律、节奏、音色、拍子、曲式、和声等音乐要素塑造的形象,诱导学生进入歌(乐)曲意境,抒发美好的情感。让学生在理解美、表现美、鉴赏美中培养高尚的情操和道德。

在学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时,除了让学生了解它的歌词意义、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外,更要抓住歌曲中号角式的呼喊,再三强调的“前进”,后半部分的急切呐喊及三连音的运用等音乐本身的特点,既准确地表现了歌曲,又激起对祖国无比热爱之情,进而树立时代责任感。同学们在演唱时严肃、自豪、情感真挚,可谓是情不自禁、寓理于情、情理交融。在生动的感情体验过程中,受到艺术的感染、熏陶和教育。

五、寓德育于各种课型之中

课本中的唱歌教学所选用的歌曲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演唱风格多样,歌曲的优美旋律与生动活泼的语言学生爱听爱唱,教育内容最容易被理解和接受。学生在学会歌曲的同时,也懂得了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团结友爱、和睦相处,整个唱歌教学的过程,就是通过歌曲艺术,形象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情操陶冶的过程。

音乐欣赏教学通过对古今中外音乐作品的欣赏,培养学生健康的情趣,开阔视野,提高鉴赏能力,培养高尚的情操。特别是通过对我国民歌、民族音乐的欣赏,使学生热爱祖国民族音乐文化,激励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如:欣赏《黄河大合唱》时,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起学生的爱国之情。欣赏教学时,要使学生身临其境,去享受欢乐,感受痛苦,去愤怒地谴责,去激情的歌唱。一旦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美妙的音乐世界,就能唤起他们爱国主义的感情,让他们感到劳动的自豪,学习生活的愉快,英雄行为的可敬可佩,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心灵的净化。

六、寓德育于教师的自身形象之中

假如教师不爱自己的事业,对自己的家乡,自己的民族缺乏亲情,对追求真善美没有热忱,他就不可能从教材中挖掘深刻的内涵,也不可能按《大纲》的要求把德育渗透到教学中去。

一个献身于教育事业的教师应当具有远大的理想、高尚的情操,丰富的知识,认真的态度,这将会对学生起着示范作用。教师整洁大方的衣着,自然端庄的教态,形象生动的语言,富有激情的歌唱,优美动听的琴声,准确娴熟的指挥,工整认真的板书都会时刻影响着学生,使学生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特别是教师的品质、道德行为对学生一生都可能发生着影响,因此,教师必须从自我做起,平时严格要求自己,抓好个人师德修养,为人师表。

值得注意的是,音乐教学中的德育要注意一个“巧”字,切不可牵强附会或喧宾夺主。所谓“巧”即巧妙取材,巧妙结合学生于教材实际,让德育教育在似有似无中进行,使其渗透到音乐教学的每个环节之中,而不是孤立地进行德育教育。

美育和德育在中学音乐中的作用 篇3

一、理解歌曲感情美

我国著名音乐家贺绿汀指出:音乐是培养人民高尚道德品质、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一首好的歌(乐)曲,常使人浮想联翩,回味无穷,尤其是对青少年更能产生深远的影响,甚至作用于他的一生。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一首《义勇军进行曲》曾鼓舞了多少爱国志士抛头颅、洒热血,走上抗日最前线;今天,一曲《爱的奉献》,又促使多少人慷慨解囊支援灾区,资助素不相识的失学儿童。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采用各种教学手段使学生深刻地理解歌曲的思想感情,就可使感情的正强化功能充分发挥作用,引起他们感情的变化,产生心灵的震颤,从而深刻理解歌曲的思想感情美。深入浅出地介绍伟大音乐家的生平故事和讲解音乐家的优秀作品时,会激发学生各种美好的感情,提高他们对生活中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的识别能力,能更好地理解歌曲的思想感情,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而教师声情并茂的范唱,则可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歌词,还可促使他们品味歌曲蕴含的深刻思想内涵……这样,寓思想教育于音乐教学之中,通过音乐艺术形象、音乐的内在感情感染学生,心灵美的花朵就会在他们心中悄然开放。

二、感受旋律节奏美

音乐是时间性、动态性最强的艺术,而它的时间性、动态性又是通过节奏反映出来的。节奏是音乐的语言要素,是音乐的骨架,是音乐赖以生存的基础。培养学生的节奏感是发展学生音乐才能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在教学中应重视对学生节奏感的培养,为他们提供大量的随音乐合拍动作的机会,进行节奏训练,不仅可发展其音乐才能,还可在感受旋律节奏美的同时,得到美的享受,受到美的熏陶感染。如:在训练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的节奏时,可用拍手、拍肩、拍桌、拍腿来练习。也可用打击乐将学过的歌曲演奏一番,可使学生在演奏中深刻地感受其节奏美。

三、强德育意识从备课入手,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除了在音乐教学中重视美育的渗透之外,教师还应当牢固地树立德育意识,以教材为内容,以课堂为阵地,认真钻研教材,分析和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做到每堂课都能有德育的侧重点。

有些教材具有明显的思想教育目的,如《义勇军进行曲》、《我们走在大路上》、《保卫黄河》等这些教材丰富的德育内涵和深刻的哲理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去挖掘、发现和理解。

四、寓德育于音乐艺术美之中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中音乐教学大纲》明确提出:“音乐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还特别提出:“音乐教育应寓思想教育于音乐艺术之中。要注意音乐知识教学、音乐能力培养,思想品德教育的配合。”

作为美育手段之一的音乐教育,它对于陶冶情操、品行修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起到独特的作用,教师应紧紧抓旋律、节奏、音色、拍子、曲式、和声等音乐要素塑造的形象,诱导学生进入歌(乐)曲意境,抒发美好的情感。让学生在理解美、表现美、鉴赏美中培养高尚的情操和道德。

在学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时,除了让学生了解它的歌词意义、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外,更要抓住歌曲中号角式的呼喊,再三强调的“前进”,后半部分的急切呐喊及三连音的运用等音乐本身的特点,既准确地表现了歌曲,又激起对祖国无比热爱之情,进而树立时代责任感。同学们在演唱时严肃、自豪、情感真挚,可谓是情不自禁、寓理于情、情理交融。在生动的感情体验过程中,受到艺术的感染、熏陶和教育。

五、寓德育于各种课型之中

课本中的唱歌教学所选用的歌曲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演唱风格多样,歌曲的优美旋律与生动活泼的语言学生爱听爱唱,教育内容最容易被理解和接受。学生在学会歌曲的同时,也懂得了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团结友爱、和睦相处,整个唱歌教学的过程,就是通过歌曲艺术,形象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情操陶冶的过程。

音乐欣赏教学通过对古今中外音乐作品的欣赏,培养学生健康的情趣,开阔视野,提高鉴赏能力,培养高尚的情操。特别是通过对我国民歌、民族音乐的欣赏,使学生热爱祖国民族音乐文化,激励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如:欣赏《黄河大合唱》时,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起学生的爱国之情。欣赏教学时,要使学生身临其境,去享受欢乐,感受痛苦,去愤怒地谴责,去激情的歌唱。一旦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美妙的音乐世界,就能唤起他们爱国主义的感情,让他们感到劳动的自豪,学习生活的愉快,英雄行为的可敬可佩,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心灵的净化。

六、寓德育于教师的自身形象之中

假如教师不爱自己的事业,对自己的家乡,自己的民族缺乏亲情,对追求真善美没有热忱,他就不可能从教材中挖掘深刻的内涵,也不可能按《大纲》的要求把德育渗透到教学中去。

一个献身于教育事业的教师应当具有远大的理想、高尚的情操,丰富的知识,认真的态度,这将会对学生起着示范作用。教师整洁大方的衣着,自然端庄的教态,形象生动的语言,富有激情的歌唱,优美动听的琴声,准确娴熟的指挥,工整认真的板书都会时刻影响着学生,使学生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特别是教师的品质、道德行为对学生一生都可能发生着影响,因此,教师必须从自我做起,平时严格要求自己,抓好个人师德修养,为人师表。

值得注意的是,音乐教学中的德育要注意一个“巧”字,切不可牵强附会或喧宾夺主。所谓“巧”即巧妙取材,巧妙结合学生于教材实际,让德育教育在似有似无中进行,使其渗透到音乐教学的每个环节之中,而不是孤立地进行德育教育。

音乐教学中的美育 篇4

【关键词】音乐教学;内容美;艺术美;特征

音乐有着和人类一样悠久的历史。音乐的本质和灵魂是情感,美的情境可以为音乐学习创造最佳的效益。正如《音乐课程标准》所指出的:“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因此,把美育运用到音乐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学习中探寻美、感受美、培育美,是音乐教师对学生不可推托的责任。

一、音乐教学中美育的崛起

传统音乐教学仅仅从认知角度单线突进组织教学,使教学成为简单的从符号到符号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审美能力的培养。随着美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美育越来越受到重视,音乐美育作为一门理论美学和实验教育学相交叉的边缘科学也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视。

音乐美育讲求无声无息地改变人的审美心理结构,深化学生的音乐美感,是一种非功利性的。但音乐课毕竟不是理论美学课,它有着明确的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音乐教学的功利性和美实施的非功利性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二、音乐教学中美育的内容

1.音乐的内容美

①音响美:音乐就是一种以音响为素材,并通过听觉诉诸感情的艺术,因此,感知各种音响是音乐审美教育的前提,是学习音乐的开始。这各种音响主要包括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各种声音,给人传递着自然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有序之美。②意境美:音乐之美表现在对自然界和谐有序的象征与描摹上。音乐可以为我们展现出不同的意境,把自然、社会和人类统一到音乐作品中,在优美的音乐中感悟自然、社会和人自身的美。③形式美:学校音乐教育的表演形式主要有演唱、演奏和综合性艺术表演等,各种形式都给学生带来不同的美感体验。比如合唱时,几个声部之间的密切配合、和谐统一,以及与指挥的协调配合,会产生和谐的美的体验。

2.教师的教学艺术美

①教态美:音乐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传授着美,美的东西总是让人愉悦的,教师的仪态美也会影响到学生接受美的程度。教师的仪态美主要表现在仪表和教态上,教师的仪表应该有一种特殊的美,自然、优雅的仪态可以给学生以信任感和责任感。同样,如果教师精神饱满、神采奕奕、轻松愉快地给学生上课,会给学生一种清新的感觉,给整个班级带来勃勃生机。②语言美:教师的语言美对学生的语言习惯、逻辑思维的培养与形成都起着很大的作用。准确、明朗、流畅的语言是开启学生心扉的钥匙,能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表现出语言天然的节奏感和音乐美。③学识美:音乐教师应具备的音乐学科知识技能一般包括全面的音乐基础理论修养和视唱、听音、声乐、指挥等技能技巧。音乐教师的学识魅力主要体现在对音乐审美鉴赏、音乐审美表现和音乐审美创造的广度和深度上。

三、音乐教学中美育的特征

1.潜移默化性。音乐美育存在于音乐教学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它是在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的受音乐的熏陶与感染,提升自我的审美能力。音乐美育像空气一样存在于学生的周围,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去感受、去体会,从而心甘情愿接受教育。

2.愉悦性。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音乐美育就是使人在优美的语境中,陶陶然、融融然地改变着自己的精神面貌。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努力营造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绪氛围,创设和谐、欢快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感情,促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3.内隐性。音乐美育是动于内,从内心情感的角度去打动学生的。美感教育的力量是不可抗拒,不由自己的。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逻辑思维的状态中,情感是从属的、受压制的,而在知觉和想象等活动中,情感则得到了激发和表现。

四、音乐教学中实施美育的途径和方法

1.诱发审美感悟。让学生学会聆听不仅有助于理解思想内容,而且能体会到音乐的韵味,如音乐的节奏美、音韵美、意境美等,没有反复的听是难以体会的。在让学生聆听音乐时,应引导学生学习运用技巧,如重音、快慢、停顿和语气等表达的不同美的感受。

2.启迪审美想象。要使学生获得更深刻的美感,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适时引导。正如毛泽东说的:“感觉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深刻地感觉它。”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入境,可采用挂图、投影等直观方法帮助学生入境。

3.培养审美能力。创造美是美育的目的所在,也是审美教育的最高境界。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审美创造要强化一个“练”字,让学生在实际锻炼中培养他们音乐方面的审美创造能力。比如在《台湾的蝴蝶谷》这段音乐的熏陶和感染下,让学生摆出了各种优美的蝴蝶姿态,宛如一只只小蝴蝶翩翩起舞,由此,在他们心中奔腾强烈的创造激情,给予蝴蝶以生命力,以生活的情趣,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的心灵。

浅析小学音乐教学的美育作用 篇5

【关键词】小学音乐;高尚情操;爱国情感;健康心理;审美情趣

新课标明确指出:“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启迪智慧,丰富和发展形象思维,激发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音乐教学是学校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让学生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以致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有利于学生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音乐教学在学生成长过程中都有哪些美育教育作用呢?

一、培养高尚情操

小学音乐教材中有大量具有道德感染的歌曲。如:《中国中国我爱你》、《祖国祖国多美丽》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我们的生活多么幸福》、《少年,少年,祖国的春天》表现了少年儿童的民族自豪感;《彝家娃娃真幸福》、《金孔雀轻轻跳》表达了与少数民族的团结、友爱之情;《我们要做雷锋式的好少年》教育学生该怎样做人……教师充分利用教材内容,“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对学生进行高尚的思想道德教育,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

二、激发爱国情感

音乐家冼星海说过:“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荀子认为音乐可以“正身行,广教化,美风俗”。音乐教育对良好的思想品德有着极大的促进和整合作用,往往比空洞的说教更具感染力、说服力。通过音乐,可以培养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力量,还可以增强我们的爱国心,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如歌曲《我的祖国》那婉转优美的独唱、气势磅礴的合唱,使学生很快联想到一幅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画卷,深深感受到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再向学生补充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上甘岭战斗中的英雄故事,更能让学生真正感受歌词内涵,激发起爱国情感。让学生们感受在中国人民遭受深重灾难时的那种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这样既真实又自然,学生不仅能感受到音乐的魅力,更重要的是从中看出了中国人民英勇顽强的意志。

三、发展健康心理

小学音乐课本中歌曲能以优美的旋律和丰富的演唱形式触动学生的情感,震撼学生的心灵。教学中不仅要提高学生的演唱技能,还要让他们在歌唱中养成健康的人生态度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因此在唱歌教学中要善于抓住教学契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如《可爱的家》一课,是一首外国歌曲,曲调柔和抒情,表现了对家庭的喜爱和依恋。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对歌曲的内涵体会不够,演唱直白平淡,没有表现力。我在肯定学生积极性的前提下,声情并茂地为学生范唱,然后让他们去感受我的范唱与他们的演唱有什么区别。有同学说:“我听后好像感受到作者的家很温馨、很美好。”老师在适当的时候问:“除了我们的小家,我们还有一个共同的大家庭,这个家是——?我们这个大家庭好不好?好在哪里?在这么和谐的大家庭中我们应做些什么?”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爱家人、爱祖国的情感,还树立了远大的志向。

四、树立审美情趣

音乐具有审美的功能,不仅可以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提高人们的精神品位,还可以提高人们的判断能力和感知水平,陶冶情操,振奋精神。 音乐教育以审美教育为主要目的,通过音乐美的熏陶,帮助人们树立健康的审美情趣,发现生活中的平衡与和谐,用美好的心灵去创造美好的社会。音乐能让人们获得美的享受,它能够在短时间里,把人们熔合在同一感情之中,从中领略美感,促使人们主动去排斥那些庸俗腐朽、格调低下的颓废的作品,自觉接受优秀、健康、高雅的艺术作品,从而达到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的目的。如《春江花月夜》可使学生联想到平静的江水、皎洁的明月等鲜明的音乐形象;《二泉映月》可使学生产生愉快、兴奋、痛苦、哀伤等不同的情绪变化,体会到作者阿炳在旧社会里追求光明、乐观向上的可贵精神;《人民英雄纪念碑》能使人怀着崇敬的心情在肃穆的气氛中悼念和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咱们从小有礼貌》能让学生进一步明白什么是讲文明、讲礼貌,从而激发学生从小争做文明学生的信念,使自己的行为举止符合小学生行为的要求;《好孩子要诚实》则用优美、纯真的声音形式演绎了智慧高雅的思想内容,达到用音乐去净化、美化青少年心灵之目的。

总之,学校的音乐课应让学生在充分享受优美音乐旋律的同时,培养高尚情操,激发爱国情感,发展健康心理,树立审美情趣,促使学生世界观和人生价值观的形成,实现人的综合发展。惟有如此,我们才能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需求,我们的音乐教育也才能够真正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肩负起培养人、塑造人的神圣使命。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小学音乐课程标准[S]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上一篇:美国电影下一篇:骑士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