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药施用行为

2024-07-11

农药施用行为(精选十篇)

农药施用行为 篇1

农户农药的施用行为与农产品质量安全、农户自身的健康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有着密切关系。减少农药诱发的各种负面影响的一个重要途径是规范农户农药施用行为。江苏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发达省份,在“建设新江苏、全面达小康”的建设历程中,非常关注农村的生态环境、农产品安全和农民健康等。现重点就江苏分散农户(指以家庭为生产经营单位,没有参加农业合作社或专业合作等相关组织且不是农产品供应链上的订单农户。这类分散农户在江苏农户中仍占大多数)在农药施药过程中的相关行为展开调查,试图较为全面地反映江苏分散农户施药行为的状况,为政府规范农户施用农药行为、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提供重要的决策参考。

1 调研方式与相关说明

农户的农药施用行为与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江苏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形成了具有梯度特征的苏南、苏中和苏北三大经济区域板块。为全面了解江苏分散农户农药施用行为的真实状况,选择了无锡、南通、淮安3个省辖市分别作为苏南、苏中、苏北的代表,并通过随机抽样的方式在每个区域确定2个县(市、区),每个县(市、区)确定2个乡镇,每个乡镇确定1个行政村,每个行政村随机抽样20户农户。为了确保问卷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减少受访农户因文化层次的影响或理解上的偏差,采取与农户一对一的直接访谈方式进行现场答卷,并由调查人员负责问卷的填写。

在调查过程中,比较均衡地在无锡、南通、淮安3个地区发放241份问卷,经检验合格的有效问卷217份,有效回收率为90.04%。调研时间为2009年7月份。由于农户施用农药的行为比较多,仅选择了若干个重点,并归类为农户施药前、施药中和施药后3类行为,由此展开统计性的分析。

2 被调查农户的基本特征

在调研过程中直接访谈的是分散农户且都具备施用农药的直接经历。研究主要从性别、年龄、受教育年限、家庭收入和种地人口等5个方面重点统计与分析了被调查农户的基本特征(见表1)。

2.1 性别情况

共调查217人,其中男性142人,占65.4%;女性75人,占34.6%。

2.2 年龄情况

被调查的农药喷施者中处于30~40岁、40~50岁、50~60岁和60岁以上年龄段的分别有24、46、78和69人,占样本的比例依次为11.1%、21.2%、35.9%和31.8%,而50岁以上的高达67.7%。

2.3 受教育年限情况

被调查的农药喷施者中受教育年限小于6、6~9、9~12、12 a以上的分别有120、76、20和1人,占样本的比例依次为55.3%、35.0%、9.2%以及0.5%,不足6 a的受教育年限的农户超过50%,而高中及其以上的则不足10%。

2.4 家庭收入情况

家庭年收入处于1万~3万元的有95个农户,占样本总数的43.8%,小于1万元和处于3万~5万元的样本数分别有45个和65个农户,依次占总样本的比例为20.7%、30.0%,而高于5万的高收入农户只有12户,占样本的比例仅为5.5%。

2.5 种地人口情况

一个农户家庭中只有1人种地的有63户,占总样本的29.0%;2、3和4人种地的农户家庭分别有122、23和8户,分别占总样本比例为56.2%、10.6%和4.2%,其中只有1户农户家庭有6人种地。

3 分散农户农药的施用行为

调查中发现农户的农药施用行为非常复杂,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所涉及的行为内容并不相同。为了简单起见,依据农户施用行为的连续性,将所涉及的农户施用农药行为分为施用前、施用中、施药后3类,并选择了最重要的农药施用前是否阅读说明书、施药剂量的决定依据、是否采用防护措施、施用次数、风向选择与剩余农药、空药瓶和空粉剂袋的处理方式等行为来展开具体的分析。

3.1 农户施药前的行为分析

占总样本比例为63.1%的137个被调查农户在施药前会阅读说明书;有26人有时会阅读,占样本比例的12%;但有54人在施药前没有阅读说明书,接近总样本比例的24.89%。其中,无锡地区有高达82.5%的农户在喷施前阅读,不阅读说明书仅占7.5%。但淮安的情况不容乐观,会阅读说明书的比例仅为45.6%,不阅读说明书的样本比例为44.1%。南通的情况界于无锡、淮安之间,58%的农户会阅读说明书,高于淮安12.4个百分点;有26.1%的农户在施用农药前从来没有阅读说明书,低于淮安18个百分点。

依据自身经验以及喷雾器容量来决定每次农药的施用剂量有158个农户,高达总样本比例的72.81%,这一数据是按照农药使用说明书决定施用剂量的样本量的2.68倍。3个地区所有被调查的农户中,无锡农户的情况比较好,依据说明书决定每次农药的施用剂量的农户占到32.5%,南通、淮安的情况比较接近,分别只有16%和17%(见表2)。由此可见,依据经验而非理性,仍然习惯地支配农户的农药施用行为。

3.2 农户施药中的行为分析

被调查的农户在农药施用过程中,分别有74、46和7人防护措施的行为是没有任何措施、大多数情况下没有措施和一般采取防护措施,分别占样本比例的34.1%、21.2%和13.8%;大多会和肯定会采取防护措施的分别有30人和20人,比例依次为13.8%和9.2%。其中,无锡的农户在施药过程中没有、大多没有、一般有、大多会有以及肯定会采取安全防护措施的百分比依次为15%、26.25%、22.5%、15%和21.25%。与无锡农户相对应的防护状态,淮安的农户比例依次是49.3%、17.4%、17.4%、13%和2.9%。南通的相应比例是41.2%、19.1%、25%、13.2%和1.5%。因此,无锡地区的农户在安全防护行为上的状况好于整体状况,尤其是肯定会采用防护措施农户的比例要高出总样本平均数的1.31倍,分别是淮安和南通7.33倍和14.17倍(见图1)。

总样本中有151个农户选择顺风施药,约占70%,59个农户不考虑风向喷施的占到27.2%;有7个农户采取逆风喷施的占3.2%(见图2)。在作物一个生长周期所需农药喷施次数上,绝大多数农户是施药5~13次,且在此区间施药次数的所占比例均大于10%,尤其是施药10次的农户最多,超过了30%。其次为施药12次和8次的,虽然低于5次或高于13次的农户所占很小,但由于农户的模仿和从众心理,以及受气候变暖、病虫害频繁的影响,这种状况在今后可能会呈进一步恶化态势(见图3)。

3.3 农户施药后的行为分析

有191个被调查的农户会在施药后将空瓶、空农药粉剂袋扔在田边、垃圾堆、水和小溪边等,比例高达88%,相应的持有环保意识的农户为数不多,只有26人会将其埋起来或者卖掉,仅占被调查农户总数的12%。

至于在剩余农药的处理方式上,会加量将其喷完有163个农户,约占总样本比例的75%;表示经过仔细计算每次农药没有剩余只有32个农户,比例为14.7%;而采取下次继续使用,或丢掉,或喷于其他作物上的农户分别有15、3和4人,所占比例不高(见表3)。

4 结论与讨论

根据以上对江苏分散农户喷药前、中、后三个阶段施用行为的统计分析,得出的基本结论是,虽然在不同地区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但江苏分散农户不规范、不科学性的农药施用行为较为普遍。有关数据显示,虽然江苏的农业生产耕地面积不断减少,但农药施用量居高不下且仍有进一步增加的态势。过量使用农药与农户施用行为的不规范所产生的共振效应的必然后果是,继续危害农产品质量安全、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等。因此,江苏农业生产的转型任重而道远。

解决分散农户不规范、不科学性的农药施用行为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需要政府、农户、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基于农业生产的基本属性与农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本功能,政府作用的发挥对扭转农户不规范的农药施用行为非常重要,比如建设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加大信息的交流,扩大科普宣传的力度,政府适当补贴引导农户使用生物农药等。同时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用经济手段引导农户的农药施用行为。

参考文献

[1]Fernando P,Carvalho.Agriculture,pesticides,food securityand food safety[J].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icy,2006(9):685-692.

[2]Jerry Cooper,Hans Dobson.The benefits of pesticides tomankind and the environment[J].Crop Protection,2007(26):1337-1348.

[3]Abhilash P C,Nandita Singh.Pesticide use and application:An Indian scenario[J].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2009,165:1-12.

[4]郭增坡.农药与农药安全使用[J].现代农村科技,2009(6)25-26.

[5]周锦秀.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中国农产品出口影响的实证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5.

夏季施用农药注意事项 篇2

1.选购“放心农药”。购买农药时做到“四不买”一是无农药标签或标签残缺不全的不买,二是标签上“三证”(农药登记证、产品标准号、生产许可证)标示不全的不买,三是外观质量不合格的不买,四是超过产品质量保证期的不买。然后根据农药外包装认清农药种类,绿色为除草剂,红色为杀虫剂,黑色为杀菌剂,蓝色为杀鼠剂,黄色为植物生长调节剂。

2.施用农药做到六注意,一是对症下药,农药品种很多,药性不同,应针对防治对象,选用最适合的农药。二是适时用药,用药时间对了,防效才理想。夏季喷农药,以上午8~10时、下午5时前后为最佳时间。因为上午8~10时农作物茎叶上的露水已干,温度也不太高,正是日出性害虫取食、活动、交配的旺盛时期。此时用药,可以增加害虫取食和触药机会,提高治虫效果。下午5时左右,阳光渐弱,气温降低,此时正是夜出性害虫活跃时期,同样杀虫效果好。还有,保护性杀菌剂一定要在发病前或发病初期使用,芽前除草剂要在作物出芽前使用。三是严格掌握施药量,任何农药均应按推荐用量使用,随意增减易造成作物药害或影响防效。四是施药要均匀周到,不能重喷或漏喷,以保证对作物安全,对病虫草有效。五是合理混用农药,混用后不能增加对人畜的毒性,有效成分之间不能发生化学反应,不能增加用药成本等。六是要安全施药,配药、施药要防止农药污染皮肤,禁止夏季中午高温时间喷施高毒农药,连续施药时间不要过长。在操作现场要保管好药液、毒谷、毒种等,防止人畜中毒。还应注意剧毒、高毒农药禁止在瓜类、蔬菜、果树等作物上使用,以对消费者的安全负责。另外,农药对作物及环境是否安全也须引起注意。

新乡市市郊菜农农药施用行为调查 篇3

1 调查方法

设计统一的调查表, 采用面访的形式, 每1农户完成1份调查表。按照蔬菜种植茬口在田间进行实地随机抽样调查。调查问卷涉及的主要蔬菜种类有黄瓜、番茄、辣椒、西葫芦、茄子、冬瓜、大白菜、萝卜等。对每种主栽蔬菜调查50个农户, 其他每种蔬菜调查20个农户;调查范围基本代表了新乡市市郊菜农的农药施用状况。

本次共发放调查表250份, 淘汰未答关键信息及信息错误的调查表, 收回有效调查表226份, 回收率90.4%。调查内容包括农户的基本情况, 如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用药情况, 如农药残留、国家禁用农药、无公害蔬菜允许使用的农药、用药安全间隔期、用药态度、施药行为、施药器械;参加蔬菜质量安全培训、技术指导、合同生产情况;是否关心食品安全、农村污染;种植经验及方式等。

2 调查结果

2.1调查户的基本情况

从年龄结构看, 劳力老年化趋势比较明显, 菜农年龄40岁以下占23.5%, 40~60岁占60.6%, 60岁以上占5.9%。菜农的文化程度较低, 大专文化程度以上的比例为0, 高中 (中专) 文化程度的占39.4%, 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60.6%。男性占53.5%, 女性占46.5%。

2.2菜农施用农药的现状

2.2.1农药信息来源和选购农药单位

菜农在选择防治蔬菜病、虫、草害农药时, 有139户是根据自己的种植经验自行选择, 比例为61.5%;有57户根据售药点销售人员的推荐选择, 占25.2%;有22户根据农业管理部门的推荐选择, 占9.7%;其余8户根据媒体、专业书籍等选择农药, 占3.6%。

选购农药时, 193户表示到农资或供销部门购买, 占85.4%;30户表示到个体经营户购买, 占13.3%;3户表示他们以价格低廉为前提选购农药, 占1.3%。

2.2.2农药施用操作不规范

(1) 加大农药使用量。为了达到防治病虫害的目的, 40.3%农户在药瓶标签说明用量的基础上加大农药用量, 加大用量的比例随病虫害的严重程度而高低不同;34.5%农户按照药瓶标签说明用量用药;15.0%农户根据经验确定用药量, 其用药量均比药瓶标签说明用量大;10.2%农户根据农业技术人员指导确定用药量。 (2) 农药混用现象普遍。每次混用2~3种农药的比例高达52.7% (119户) 。 (3) 病虫害防治困难较多。其中不能正确诊断病虫害的农户占15.9%, 不会选购对口农药的农户占19.0%, 防治适期和合理防治技术难确定的高达65.1%。 (4) 农药药害事故时有发生。有12.8%农户 (29户) 曾发生过药害事故, 主要是由于喷洒农药时自身防护措施不力造成的。喷洒农药时戴口罩、帽子、围裙的农户仅占29.2% (66户) , 戴手套的农户占32.3% (73户) 。 (5) 不按安全间隔期用药。87.2%农户 (197户) 知道用药的安全间隔期, 但只有38.1%农户 (86户) 按照安全间隔期施用农药。 (6) 蔬菜生产禁用农药仍有使用。仍有10.6%农户 (24户) 在使用一种或几种蔬菜生产上禁用的农药。在选用农药时, 89.4%的农户 (202户) 表示会优先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

2.2.3病虫防治手段单一, 施药器械相当落后

由于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农业防治等手段在防治病虫害中应用比例不高, 绝大多数农户仍以化学防治为主。施药器械以手动喷雾器占绝大多数, 比例高达69.5% (157户) , 背负式机动喷雾机仅占30.5% (69户) 。手动喷雾器在使用中有"跑、冒、滴、漏"等渗漏现象的占41.2% (93户) ;而且同1台喷雾器用于多种病、虫、草防治的比例达85.8% (194户) , 并与大田作物同用一台喷雾器。

2.2.4防治效果不甚理想

31.4%的农户认为防治效果较好, 可有效控制绝大多数病虫为害;57.5%的认为效果一般, 只对一部分病虫害效果比较好;有11.1%的认为效果不是很好, 相当一部分病虫害不能得到有效控制。

2.2.5农药包装容器处理

农药使用完后, 80.5%农户将玻璃瓶、塑料瓶、塑料袋等农药包装容器随意丢弃在田间地头, 只有15.5%的农户将农药包装容器焚烧或深埋。

2.2.6菜农对农药危害性的认识

对"农药毒性越高, 对害虫的防治效果就越好"的说法, 8.4%农户 (19户) 持肯定态度, 58.8%农户 (133户) 持否定态度, 32.7%农户 (74户) 认为不一定。

2.2.7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培训

在调查农户中, 只有27.4%参加过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培训, 培训频率每年1~2次。知道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的农户占42.9%;了解生产标准、监管、处罚制度的农户占32.3%;有订单销售的农户仅占16.0%。

3对策

3.1 加大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培训力度

加大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培训力度, 使菜农能及时、方便、准确地掌握有关的农技知识, 是规范农药施用及保护菜农自身健康的有效措施。通过广泛、及时的生产技术培训普及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 将国家禁用限用农药和新的生产管理技术印发到农户, 使菜农准确掌握哪些是无公害蔬菜允许使用的农药, 知法守法;掌握正确的农药配兑剂量和方法;掌握防治病虫害的最佳时期。此外, 应积极推广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农业防治等方法, 减少化学农药对环境的污染。

3.2 建立农民田间学校

鼓励农民参与田间学校培训活动, 消灭死角, 做到家喻户晓, 使菜农掌握诊断病虫发生、自行决策防治的能力。只有掌握了病虫害的发生规律, 才能够做到有的放矢, 在病虫发生的关键时期按农药说明剂量施一次农药, 就可以有效控制病虫害, 从而减少依靠加大用药量提高防治效果的方法, 并能有效降低环境污染。

3.3 实行蔬菜产品入市现场检测及可追溯制度

加强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的监管, 实行蔬菜产品入市现场检测。凡进入市场销售的蔬菜产品, 必须出具能够表明产地来源的证明, 一旦出现农药残留超标, 可根据相关信息追根溯源, 这种约束对规范无公害蔬菜生产将会起到极大推动作用。

3.4 开展订单销售

政府在对无公害蔬菜生产进行监管的过程中, 同时创造有利于"公司+农户"的合作政策环境, 开展订单销售, 减少生产者面临的风险。另外, 政府还应让菜农认识到违反规定进行生产将会受到的处罚力度, 使我们制定的保障蔬菜质量安全的措施真正发挥作用。

3.5 加大安检投入力度

蔬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机构是公益性、非营利性的, 没有资金保障, 很难把检测工作做好, 所以政府必须加大投入力度, 配备必要的设备, 增加检测密度。对农药经营人员进行岗前培训, 持证上岗, 规范经营行为。

参考文献

[1]宋卫国, 李宝聚, 叶志华, 等.农田土壤中农药的环境行为浓度预测[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08, 27 (4) :1574-1581.

[2]杨曙辉, 宋天庆.关于我国化学农药使用相关问题的理性思考[J].农业科技管理, 2007, 25 (1) :42-45.

[3]蔡道基.农药环境毒理学研究[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99.

[4]农药残留国家标准汇编.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社, 1999.

[5]单正军, 陈祖义.农产品农药污染途径分析[J].农药科学与管理, 2008, 29 (3) :40-49, 14.

[6]目前禁、限用农药名单[J].农化新世纪, 2008, (4) :15.

[7]李建政.环境毒理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6.

正确施用农药讲究多(二) 篇4

答:这个观点是错误的。在保证防治效果的情况下,不要盲目提高药量、浓度和施药次数。按照使用说明书上规定的用量施药,完全能达到防治效果。过量施用不仅加大了投入,而且极易发生药害,还会造成环境污染。这里要着重强调的是:由于除草剂的特殊性,施用除草剂要格外小心,严格按照农药标签说明施用,不得随意混配其他农药。比如:取代脲类除草剂与磷酸脂类农药混用,会对棉花幼苗产生严重药害;敌稗乳油与有机磷农药混用,会使水稻不能分解敌稗而产生药害等等。因为一般農民家庭1户只配备1个喷雾设备,因此要格外注意,施用过除草剂农药后的喷雾设备一定要反复彻底清洗,否则,下次使用很有可能会引起药害事故的发生。

问:何时施药才是正确的?

答:任何一种病虫草害都有它的防治适期,要根据具体情况确定。防治虫害,要在虫口密度适合时防治;防治病害,要在病害发生前喷洒防护剂,病害发生后要喷洒治疗剂。防治病害要掌握先保护后治疗的原则,抓住最佳施药时机,并连续用药几次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具体到每一种虫害的防治,只有根据昼夜变化,按昆虫活动的规律,在一天中按不同时间有针对性地进行防治,才能收到最佳效果。例如,棉蝽象应选在早晨和傍晚施药。

问:施药时有什么注意事项?

农药的科学施用方法 篇5

1 喷粉法

利用喷粉器械将粉剂农药均匀地喷施于防治对象及活动场所、寄主表面的施药方法[2]。喷粉施药的质量受喷粉器械质量、天气状况及粉剂本身质量的影响很大。风力>1 m/s时不适宜喷粉作业。为提高药的沉积量, 喷粉在清晨露水未干时进行最为适宜。

喷粉法的缺点是作业容易受到气流和风力的影响, 从而使药粉飘移损失, 对环境造成污染。它的优点是有利于大面积的及时防治, 工效高, 作业时不受水源的限制。

近年来在大棚的病虫害防治中, 推广“粉尘法施药技术”, 药粉在温棚中均匀扩散、飘浮到茂密的植物中间, 使粉粒更小。这种方法不受天气影响, 早晚和阴雨天均可使用, 一般在喷药后闭棚2 h左右。

2 喷雾法

利用喷雾器将药液均匀地喷洒到生物及其寄主植物体上的施药方法。其优点是药液分散均匀、耐雨水冲刷、残效期长、覆盖度和药效高。喷雾法在我国有常量喷雾、低容量喷雾和超低容量喷雾。使用的农药剂型有可湿性粉剂、乳油、可溶性粉剂、水分散粒剂、水乳剂、悬浮剂等。

常量喷雾一般喷药液量450~1 500 kg/hm2, 生产上比较适合触杀性杀虫剂、保护性杀菌剂和一些除草剂;低容量喷雾为飘移性喷雾, 一般喷药液量为7.5~450 L/hm2, 比常量喷雾具有省时、省工、劳动强度低、工效高等优点。超低容量喷雾不需稀释即用, 喷药液量7.5 L/hm2以下, 也为飘移性或弥雾性喷雾。目前, 有手持式或牵引式等各种不同的喷雾装置, 选择喷雾器时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 如防治的面积、防治对象、防治区域和要求的作业速度等[3]。

3 种苗处理法

使用药剂对种苗进行处理, 使种苗表面着药或渗入种苗内部, 杀死种苗所携带的病虫或防止播后或移栽后遭受病虫的危害。按处理的方法分为以下几种。

3.1 拌种法

拌种方法可分为干拌和湿拌, 将所选用的药剂与种子按一定的比例均匀混合[4], 从而使种子表面形成一层药膜, 杀死种子表面所携带的病菌, 还可抑制或杀死种子播种后土壤中的害虫、病菌。用内吸性强的药剂还可控制作物幼苗部分病虫的发生和危害。

3.2 浸种法

将种子浸渍在一定浓度的药液中, 浸泡一定的时间再捞出晾干的方法。浸泡时间根据温度条件和种子种类而定, 温度越高, 浸种时间越短, 浸种时药液要高出种子。浸种有时也可采用温汤浸种, 即不加药剂采用55~60℃的水浸泡一定时间。

3.3 闷种法

将酿成一定量的药液均匀地喷洒在种子上, 然后堆闷一定的时间, 再进行播种的一种方法。该方法利用药剂具有内吸性、熏蒸性强等特点, 通过渗透、内吸、熏蒸等作用, 杀死种子内外害虫或病菌, 亦可控制作物苗期病虫害发生。

3.4 浸苗法

主要是将作物幼苗、苗木或插条浸入一定的药液中, 浸渍一定的时间以杀死其携带的病菌或害虫的一种方法。

3.5 包衣法

通过种子包衣机械将种衣剂包裹在种子表面的一种处理方法。包衣剂由多种成分配制而成, 一般包括杀菌剂、杀虫剂、生长调节剂、肥料、助剂等, 有治虫、防病、促进作物生长等多种效果。

4 毒饵法

用害虫爱吃的食物为饵料, 加适量的水和有胃毒作用的农药拌匀而成。毒饵一般由药剂和引诱剂组成[5], 药剂可分为2类:第1类为化学药剂 (毒剂) , 第2类为昆虫生长调节剂。药剂用量一般为饵料量的1%~3%, 用饵量22.5~30.0kg/hm2。毒饵一般在晚上施用, 毒饵法对防治蝼蛄、地老虎、蟋蟀效果良好, 对金针虫、蛴螬也有一定的防效。

5 撒施法

将颗粒剂或配成的毒土 (沙) 直接撒施在田间地面、水面或植株特定部位的一种施药方法。配制毒土时, 如用粉剂或可湿性粉剂可直接与湿润细土拌和;药剂如为液剂, 应先加4倍左右的水稀释, 再喷到细土 (沙) 上拌匀, 撒施毒土量为225~300 kg/hm2。

6 土壤处理法

将药剂施于土表或耕作层以防治杂草或病虫等有害生物的一种施药方法。土壤处理一般选用触杀剂、内吸剂或熏蒸剂等。土壤处理可按施药范围或方式分为沟施、撒施、穴施、浇施、根区施药等。

7 熏蒸法

利用常温下有效成分为气体或者挥发性强的农药, 通过化学反应生成的气体毒杀病虫害的一种方法。此方法通常在密闭的环境下进行, 也可以防治大田中的作物病虫害, 如可用磷化铝熏蒸的方法防治仓库害虫、用百菌清烟剂防治温棚内的病害。

8 涂抹法

将配成的药液或糊状制剂, 涂抹在植物的特定部位防治病虫害的一种方法。如用腐必清涂抹在刮后的病斑上防治苹果腐烂病毒;这种方法也可于除草剂的使用, 将除草剂乳油涂抹在杂草的茎叶上。

9 注射法

利用注射器将一定量的药液直接注入植物体内的一种施药方法。如用菊酯类杀虫剂或有机磷的稀释液注入果树的树干, 可有效防治天牛等害虫。

1 0 计算机控制法

利用计算机控制技术, 将光电元件作为传感器, 当喷头下出现靶标时, 有选择地进行喷雾, 否则停止喷雾。美国已将此项技术应用于果园喷雾机, 通过超声波传感器确定果树形状, 根据果树形状的变化而自动调节。计算机控制法可大大提高农药利用率, 是农药施用技术的发展方向。

摘要:介绍几种农药的施用方法, 如喷粉法、喷雾法、拌种法、熏蒸法等, 以为广大农民和植保员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农药,施用方法,喷粉法

参考文献

[1]叶华芬.对农药的认识及使用方法[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 2010 (4) :22-26.

[2]董玥.园林植物病虫草害生物防治浅议[J].中国园艺文摘, 2009 (11) :79-81.

[3]祁力钧, 傅泽田.影响农药施药效果的因素分析[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1998, 3 (2) :80-84.

[4]唐建.农药剂型与施用方法[J].技术与市场, 2010, 17 (4) :118-119.

冬季大棚蔬菜农药施用方法 篇6

1.不宜用活水配制农药:

因为活水中杂质多, 用其配药易堵塞喷雾器的喷头, 同时还会破坏药液悬浮性而产生沉淀。

2.不宜随意加大水量:

过量加水会使农药的浓度降低。喷洒在作物上只留下极少量的农药, 不足以将害虫杀死, 而且有些农药甚至会完全失效。过量加水还会造成农药的流失, 导致环境污染。因此, 在配制农药时, 要按照它们的使用浓度范围, 严格控制加水量。

3.不宜随意加大农药用量:

农药在获准生产销售之前, 都要经过严格的田间药效试验, 然后确定用药量、用药时间、施药次数等实际使用数据。因此, 按照使用说明书上规定的用量施药, 即能达到防治效果, 而加大用药量不仅加大了投入, 还会使农作物产生药害, 增加农产品中农药的残留量, 加重环境污染。

4.不宜在开花期喷施农药:

榛园农药施用技术初探 篇7

1 对症用药, 正确选择农药剂型

一般新建的榛园, 抗病抗害能力都强, 由于榛园规范, 阳光充足, 病虫害也很少。但由于受到附近榛园病害的影响, 适当用些药物预防和防治是必要的。每种农药及其不同剂型对榛子病虫草害都有自己适宜防治的对象。在生产实践中, 必须全面了解农药的性能特点和具体防治对象的发生规律, 才能选择安全、有效、经济的药剂, 做到对症下药。如杀虫剂中胃毒剂则对咀嚼式口器害虫有效;内吸剂一般只对刺吸式口器害虫有效;触杀剂对各种口器害虫都有效;熏蒸剂只能在保护地密闭后使用, 露地使用效果不好;防治真菌病害的杀菌剂对细菌病害效果不好, 防治低等真菌病害的杀菌剂对高等真菌病害效果也较差。同时还要注意选用合适的药剂剂型。同种农药的不同剂型, 其防治效果也有差别。通常乳油最好, 可湿性粉剂次之, 粉剂最差。榛子园内使用粉尘剂或烟剂效果较好。

2 适宜施用农药剂量

按农药使用说明书量取农药施用量, 使用浓度和单位面积用药量务必准确。尽管某些农药在一定范围内, 浓度高些, 单位面积用药量大些, 药效会高些;但是超过限度, 防治效果并不按比例提高, 有些反而下降, 不仅造成浪费, 而且会出现药害, 增加环境污染;农药用量过低, 又影响防治效果, 诱发病虫害的抗药性。因此, 量取药剂决不能粗略估计, 必须将施药面积、施药量和用水量准确计量。

3 防治害虫最佳时期

防治害虫时, 最好是在3龄以前的幼龄时期施药, 这时防效最好, 这是因为在低龄时害虫体壁相对较薄、体小、食量小、危害轻、活动范围小、抗药力弱;而高龄幼虫体内脂肪量增多, 对有机磷农药有分解作用, 脂肪含量越高, 所显示的抗药性越强。由此可见, 掌握害虫幼龄期及时施药, 是提高防效的关键因素。

4 适时用药, 准确掌握用药时间

选择合适时间施用农药, 是控制病虫草害、保护有益生物、防止药害和避免农药残留的有效途径。要掌握所要防治的病虫草害的发生规律, 掌握田间实际发生动态, 达到防治指标才可用药。不要简单强调“治早、治小”, 也不应错过有利时机。各种有害生物防治适期不同, 同一种有害生物在不同的作物上为害, 防治适期也有区别, 使用不同药剂防治某种病虫草害的防治适期也不一样。如防治鳞翅目幼虫一般在3龄前, 其它多种害虫都应在低龄期施药;防治气传病害, 一般应在发病初期及时用药;保护性预防药剂必须在发病初期或前期用药;治疗性药剂用药也不能太晚;施用芽前除草剂绝对不允许在出苗后施用。

5 农药正确施用方法

一般应在无风或微风天气施用农药, 同时注意气温变化。气温低时, 多数有机磷农药效果较差;温度太高, 容易出现药害。多数药剂应避免中午施用。刮风下雨会使药剂流失, 降低药效, 因此最好使用内吸剂, 其次使用乳剂。

6 防止和控制害虫产生抗药性的措施

我国农药施用技术发展现状与建议 篇8

1 施药技术的发展现状

施药技术的根本是为了使农药在靶标作物上的沉积量提高, 而降低或者消除在非靶标物上的沉积, 科学合理的施药技术能使施药量最小, 同时对于施药人员与环境的危害最低[1,2]。一般来说, 人们把农药制剂、施药方法、施药器械比喻为施药技术的“三驾马车”, 三者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

1.1 农药制剂发展现状

近年来, 我国的农药发展较为迅速, 原药的产量与出口量跃居世界首位, 制剂的出口量也不断地提升。2014年, 我国的制剂出口占到了农药出口总量的65%, 也涌现出了一批“觉醒式”的农药企业, 如红太阳、中化农化等。但是, 截至目前, 我国的制剂种类仍然以乳油与可湿性粉剂为主, 与发达国家相比, 仍然存在剂型单一、制剂生产与管理不健全等问题[3,4,5]。

1.1.1 剂型发展状况。

进入21世纪以来, 我国加大了对农药制剂研发的力度, 在原有的乳油与可湿性粉剂的基础上, 开发出了多种剂型。如以乳油为基础, 向水剂化方向发展形成以水乳剂、微乳剂为主导方向的制剂产品;在可湿性粉剂的基础上, 制成粒 (片) 状产品如水分散粒 (片) 剂、泡腾粒 (片) 剂等。我国的剂型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飞速发展的时期。

1.1.2 制剂工艺的发展状况。

近年来, 农药产品的多元化, 促进了制剂加工工艺的发展。就乳油而言, 更加注重对于亲油亲水基团的筛选, 水分散粒剂也对分散、润湿剂的性能有了更高的要求。例如, 现在几乎所有的水乳剂加工都是采用高速均质机使油珠的微粒直径达到0.01~0.10μm的要求。

1.1.3我国制剂面临的问题。

我国农药制剂加工所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助剂的问题。助剂在现代农药产业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好的助剂可以提高农药的药效, 降低药害, 稳定产品的各项指标。而到目前为止, 我国并没有专门的部门来研究农药助剂, 这使得我国在这一方面与国外相比, 处于较为落后的境地。

1.2 施药器械发展现状

自1949年起, 我国的植保器械经历了从无到有, 从单一种类到门类较为齐全的发展历程。到目前为止, 我国的施药器械已然较为完善, 但是与农业发达国家相比, 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2.1 施药器械专业化较低。

早在20世纪中期, 发达国家就提出了“植保器械专业化”的口号, 对于大田、果园、温室等均有专一的施药器具。而我国的施药机具品种较为单一, 基本上是背负式的手动喷雾器, 较为专业化的喷药器具由于成本与操作便捷度的限制, 在我国普及度很低。这使得我国的施药机具并不能满足我国农业多元化的发展要求, 大大限制了我国农业的发展。

1.2.2 关键性的基础部件落后。

以农药喷雾器的喷头为例, 我国目前仍大规模采用径向进液式圆锥雾喷头, 这种喷头雾化效果较差, 雾滴尺寸较大且不均一, 因此屡屡出现药害与中毒事件。而国外已经开发了扇形喷头来替代圆锥喷头。不仅如此, 我国的液泵、防滴装置等也较为落后, 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对于农药施用的需求。

1.2.3 施药机具的信息化程度低。

随着人类迈入信息时代, 信息化对于农业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农业信息化的要求, 表明了农业信息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但是, 我国目前所拥有的大部分的植保器械, 都只是单纯的机械设备, 并不能实现信息流控制下的自动监测与调控。而相关研究的经费不足与被重视程度不够也制约了施药器械信息化的发展。

2 现有施药方法中存在的问题

施药方法应当根据不同的作物、生长时期、地理环境、气候等作出不同的调整, 是综合性的技术, 往往需要结合多学科的知识来进行制定, 比如农药学、农艺、机械、气象、地理等, 同时也需要有相关的法律法规的约束, 但是在我国, 施药方法却是农业最为薄弱的环节[6,7]。据调查显示, 我国目前有大约41.7%的农民其施药量超过了农药标签指定量, 而每年的农药中毒人数大约为10万人, 我国的农药使用有效率仅为20%~30%, 而发达国家, 如美国、英国等的有效使用率为50%~60%。施药方法的落后, 不仅大大制约了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降低了我国农业抗灾能力, 而且引发了食品安全与环境安全两大难题, 给我国造成了非常大的损失。结合目前的调研结果来看, 我国农药施用方法存在以下4个方面的问题。

2.1 农药飘失严重

我国的农药实际应用率很低, 只有不到30%, 这意味着只有大约1/3的药剂进入到植物体内发挥作用, 剩余的2/3通过蒸发、雨水冲刷等方式进入到了周围环境中, 或停留在非靶标生物上, 或进入到土壤或者河流之中, 引发较为严重的后果, 称之为农药的“飘失”。

2.2 用药单一, 用药量不规范

调查显示, 有大约60%的农民缺乏相关农药的知识, 对于农药的性能了解较少, 大部分是按照先前的经验来操作, 不能及时根据作物、施药器械、环境的变化来改变农药的种类。而在施药效果不明显的情况下, 又盲目地增大用药的剂量及施药的次数, 一方面可能使得病虫害的抗性增强, 另一方面也给环境造成了较大的压力。

2.3 施药规范性较差, 安全意识淡薄

我国的农业仍处在较低级的阶段, 且由于地理条件限制, 农业区较为分散, 相对于发达国家对于农药使用拥有详细的规定而言, 我国不能够建立起合理、有效、全面的农药使用规范, 即使建立了也不能及时地传递给每个农户, 致使农民缺少必要的农药使用培训, 农民在使用农药的同时不作任何防护措施的现象屡见不鲜。据不完全统计, 我国有6.3%的农民在施药过程中发生过中毒事件。

2.4 理论与实践脱节较为严重

我国的施药技术研究起步较晚, 与发达国家相比, 施药器械与施药方法之间的研究较为匮乏, 由于实际情况的限制, 使得实验室的研究与大田的实际试验发生了脱节, 而且, 研究农药药剂、施药方法与施药器械的工作者之间缺少深入的交流, 使得三者之间也发生了较为严重的分离, 出现了“研究机具的不懂药, 研究药的不懂机具”的现象。

3 对策

3.1 加大相关研究的投入, 完善农药、方法、器械的结合

从我国施药技术的发展现状可以看出, 其在各个方面都与发达国家有着较明显的差距, 而这些差距往往体现在相关研究的先进性与创新性上。因此, 国家应当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资力度, 进行施药技术3个方面的专项研究, 同时鼓励企业进行相关的研究[8]。

3.1.1 改善现有剂型, 开发新剂型, 加大助剂研究力度。

合适的剂型和助剂有助于提高农药的药效, 同时降低农药的药害与农药的飘失。我国应当鼓励高等院校与相关企业开发新的剂型, 同时, 针对现有剂型进行改造, 如改善基团亲水性等。而对于助剂研究这一薄弱环节, 要在建立专门的研究机构的同时, 加强与国外先进科研机构的合作与交流, 开发有效的助剂。

3.1.2 建立科学完善的施药制度。

鉴于我国农业人口多, 农耕环境复杂多变的实际情况, 需要我国农业机构, 如植保站等专业人员, 对我国各个地区的实际耕种环境 (包括作物种类、病虫害情况、水土情况与气候状况) 等进行详细的统计, 结合计算机数据模拟, 制定一套符合当地情况的施药制度规范, 并实时传递给农民。规范不合理的施药操作, 减少其所造成的危害。

3.1.3 加强施药机械的基础理论和应用方法的研究。

加强关键性基础部件的研究, 在积极发展符合现代化农业的施药机械的同时, 还应该针对我国小农生产的方式, 创造适合我国特色农业发展道路的手动和小型施药机械。同时, 将“3S”技术, 即遥感系统 (RS) 、全球定位系统 (GPS) 、地理信息系统 (GIS) 应用到现代农业中来, 实现农业的信息化。

3.1.4 统筹专项研究, 加快研究成果转化。

施药技术的相关专项研究之间要统筹规划, 加强交流与合作, 实现“药剂—器械—方法”的统一。同时, 实验室的研究要通过大田测验等方法迅速完成从科研成果到市场产品的转化, 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2 加大农业推广力度, 提高农民知识水平

由于我国农民人口较多, 分布广泛, 各个地区之间存在教育的不平衡, 导致农民素质参差不齐, 不利于相关施药规范制度的推广。我国植保站等政府机构, 需要采取相关措施, 比如定期组织培训班、定期发放宣传手册等方式, 将制定的施药规范传达到最基层, 鼓励农民摒弃陋习, 科学合理施药, 减少农药病害与药害, 保护农民人身安全, 保护环境。

3.3加大农业补贴力度, 鼓励农民施用新型农药, 采用新型机械

政府应当加大农业补贴力度, 如结合农机购置补贴等手段, 采取以旧换新等方法, 淘汰农民手中现有的落后的危险农业器具, 鼓励他们使用先进的施药机具。同时, 应用此类方法, 可以帮助农民改变农药施药种类单一的不良现状, 减少药害[9]。

3.4 制定相关法律法规, 落实农药、农具市场监督审查机制

世界上先进国家早已将施药技术的相关规范列入法律范畴, 如美国的IFFRA法明确规定, 在农药使用中违反此法者将按民事犯法处置。我国应当借鉴这些国家的经验, 结合我国国情, 商议建立完善的专门法规。尤其对于农药市场、植保机械市场依法进行监督管理, 加强对假冒伪劣产品的打击力度, 保证我国农药、农具市场的规范与合法, 保证产品的质量。

4 结语

总体而言, 我国的施药技术仍处在发展初级阶段, 各方面还不完善, 通过对农药制剂、施药方法与施药器械这3个方面发展现状的介绍及我国施药技术发展前景的阐述, 一方面有助于农民规范施药, 另一方面也为我国相关部门针对我国施药技术的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戴奋奋.简论我国施药技术发展趋势[J].植物保护, 2004 (4) :5-8.

[2]戴奋奋.我国施药技术及植保机械现状与发展对策[C]//中国农业机械学会学术年会, 2006:603-607.

[3]邓敏, 邢子辉, 李卫.我国施药技术和施药机械的现状问题[J].中国农机化, 2014 (5) :235-238.

[4]刘建, 吕新民, 党革荣, 等.植保机械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 2003, 31 (增刊) :202-204.

[5]MORTENSEN D A, JOHNSON G A, WYSE W Y, et al.Manag-ing spatially variable weed populations[C]//Site-Specif-ic Management for Agricultural Systems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1995:397-415.

[6]马伟伟, 张晓辉.论我国施药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C]//山东农业工程学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12:41-47.

[7]郑文钟, 应霞芳.我国植保机械和施药技术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农机化研究, 2008 (5) :219-221.

[8]张玲, 戴奋奋.我国植保机械及施药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J].中国农机化, 2002 (6) :34-35.

施用农药常见的五个误区等 篇9

农药一般分为治虫的杀虫剂,防病的杀菌剂,除草的除草剂。病害分真菌性病害、细菌性病害、病毒性病害和生理性病害。害虫又分鳞翅目害虫、半鳞翅目害虫、刺吸式害虫等。除草剂分为选择性除草剂和灭生性除草剂。在施药中,经常有人不分情况,见药就用,用杀虫剂防治作物病害,用杀菌剂防治虫害,有的甚至用除草剂去防治病虫,以致不但提高了成本,而且还贻误了最佳的防病治虫除草时机,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二、重治轻防,不见病虫不施药

防治害虫以虫卵、幼虫始发期防治效果最佳,而有些农民常在害虫已大量发生时才用药,这样既造成用药成本增加,防治效果也不好。病害必须采取以防为主、兼治为辅的措施。

三、随意加大用药浓度

配药不按比例,不用专用量具,没有数量概念,经常加大规定浓度配药,这样不仅浪费,且易产生药害,还会使病虫抗药性增强。

四、长期使用单一品种的农药

经常有人一旦发现某种农药效果好,就长期使用,即使发现此药防治效果下降,也不愿更换品种,而是采用加大用药量,结果是用药量越大,病菌害虫抗药性越强,造成恶性循环。

五、弄不清楚高效农药与高毒农药的概念

不少人认为农药毒性大,效果就好,只认购高毒农药,对低毒高效农药缺乏认识,使用时不按安全标准使用,造成药害和人畜中毒。(福建省周宁县农技站 黄芳 邮编:355400)

介绍一种专用叶面硼肥:丹乐硼

丹乐硼具有硼含量高、溶解快、施用方便安全、混配性好、增产效果明显的特点。适宜多种作物使用,尤其适用于油菜、棉花、蔬菜、大豆、花生、烟草、柑橘、板栗、苹果等。

1.使用方法。丹乐硼直接与水混合配成0.1%水溶液(即1袋丹乐硼15克兑水15公斤),每次667平方米(1亩)用2~3袋。在作物苗期、蕾期、花期等生育时期选择喷施2~3次,每次间隔14天左右。丹乐硼叶面喷施最好选择晴天下午4点左右进行,也可与其他叶面肥料混合施用。

农药施用行为 篇10

目前广东蔬菜生产仍以千家万户分散经营为主, 农民文化素质较低, 安全意识薄弱。虽然国家加大科技下乡及各种扶农、帮农活动的投入, 然而因对散户菜农的实际生产环节缺乏监督管理, 再加上农资供应渠道复杂, 销售混乱, 造成种植户盲目使用化学药品防治病虫害的现象十分普通。这既增加了生产成本, 又增加了有害物质的残留, 使农产品质量与安全问题日趋严峻[1]。针对以上情况, 调查组对经营蔬菜生产的企业、专业种植户和普通农民进行调查和访谈, 主要了解农药使用的不规范程度和原因, 高毒违禁农药是否还在流通或使用, 目前农户在蔬菜上常施用何种农药, 什么季节和哪些蔬菜施用农药较多, 以为广州市蔬菜病虫害防治策略的制定以及蔬菜农药残留的监测提供一些依据。

在21世纪初期及以前, 我国农药品种单一, 众多蔬菜农药残留检出率的研究表明农药种类主要集中在有机磷杀虫剂方面, 因此有机磷农药残留一直是我国农药残留的研究重点[2]。根据使昆虫中毒致死的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对胆碱酯酶的抑制率与农药浓度呈正相关的原理, 设计了酶抑制率的分光光度法检测农残。该方法简便、快速, 是我国果蔬农药残留检测的标准方法之一, 如国家标准方法 (GB/T5009.199-2003) 和农业部行业标准方法 (NY/T448-2001) , 该方法以及基于该方法开发出来的农残速测仪和农残速测卡在超市、农产品批发市场、各大质检机构应用很广泛。近年来, 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要求的提高, 高毒农药被禁用, 各种其它类型的农药被用于蔬菜生产中。通过对2011~2013年广州市蔬菜上使用农药种类的调查, 结合农残速测卡得出的广州市售蔬菜农残阳性检出率, 为蔬菜农残检测方案的改进提供一点建议。

2 调查分析方法

2011~2013年, 调查组携调查问卷奔走于广州市天河区龙洞和岑村郊区菜地、番禺区燕州郊区菜地, 访谈菜地劳作者或蔬菜大棚负责人, 统计了100份较为完整的调查问卷。一部分问卷受访者没有回应所有的问题, 统计方法是某一选项被选中的次数总和。

从广州市的天河区和海珠区的生鲜市场和大型超市购买果蔬样品, 包括草莓、生菜、菜心、葱和番茄。其中每一类蔬菜又包括普通的、精品包装的、标记无公害的、绿色的、有机的几种, 共计206份样品, 并对这些果蔬样品用农残速测卡检测农残。取新鲜蔬菜样品50g, 加磷酸缓冲液50mL于37℃摇晃提取15min。提取液用于测定。

3 调查分析结果

3.1 蔬菜种植户的专业水平

如表1所示, 在100位受访者中, 能够自主并正确把握农药施用量和使用频次的菜农, 即能够主动阅读农药说明书的只有29位, 多数菜农表现出盲目性, 其中22位会凭主观猜测, 而有43位表示直接通过观察蔬菜病虫害的实际受害程度, 后果是到病虫发生后才防, 为时过晚, 而到病虫害爆发时才治, 农药可能会过量施用。有39位菜农表示在购买农药时会咨询销售商使用哪种农药、用法和用量, 此时销售商的专业水平和责任心对于菜农规范使用农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注:此问题为多选题

农药安全间隔期是指农作物最后一次施药的时间到农产品收获时相隔的天数, 在安全间隔期外收获作物, 可保证收获农产品的农药残留量不会超过国家规定的允许标准。各种农药因其特性、降解速度不同其施用后的安全间隔期也有所不同。在购买使用农药时特别要注意农药使用的安全间隔期。而本调查表明超过1/3的菜农并不了解农药使用的安全间期, 而在了解安全间期的菜农中, 也有近一半的人并不认为严格遵守安全间期后采收蔬菜很重要 (表2) 。

3.2 广州市郊区蔬菜种植农药施用情况

表3表明目前施用农药是蔬菜病虫害防治的主要方式。大部分自产自消的农民和少数只种植某类病虫害发生少的蔬菜的菜农选择不控制。隔离主要是用防虫网将菜地和外界隔离, 可以一定程度上隔离害虫, 主要是财力较强的企业菜场采用这种辅助方式, 但防治病虫主要还是以农药为主。诱杀技术是利用害虫对灯光、颜色和气味的趋向性诱杀或驱避害虫, 如黄板诱杀、频振式杀虫灯、性信息素诱杀等, 是无公害蔬菜生产主要推广的害虫防治方法。但是在本调查中, 无论是个体菜农还是企业, 均没有人提到使用这种方法。其它方法指少数普通农民种一点菜自家吃, 有时候看到有虫就用手捉走。

注:此问题为多选题

如表4所示, 多数菜农在使用农药时表现盲目, 有病虫就喷农药可能是1个多月才1次, 也有可能是2~3d1次。大多数农药需要间隔10d左右使用, 不规范使用可能影响农药持续使用的效果, 使病虫对农药产生抗性, 更可能在蔬菜上产生较高的残留, 造成食品安全问题。部分的菜农间隔不到7d就喷一次农药, 表明存在农药使用过于频繁的问题。

常见的几大类蔬菜中, 农药施用量较多也即残留风险比较高的, 由高到低是叶菜类、茄果类、豆类、瓜类;根茎类包括芋头、萝卜、莴苣农药残留风险较低。多数菜农表示葱蒜类包括葱、大蒜、韭菜基本不用施农药 (表5) 。而在农药残留风险比较高的几大类蔬菜中, 并不是该类蔬菜中所有种都较高, 多是几个种的蔬菜如叶菜中的上海青, 菜心需要非常频繁地喷农药, 而其它如番薯叶、茼蒿、菠菜很少施农药, 跟品种有关, 也跟菜的生长季节有关, 主要在冬天生长的菜农药使用少, 此外蔬菜连作或相邻菜地种同类蔬菜都会加剧病虫害和农药的施用量。

注:此问题为多选题

如表6所示, 本调查中选中次数大于6次的农药有12种, 包括生物农药杀虫剂阿维菌素和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 (简称甲维盐) , 有机磷杀虫剂乐果、敌敌畏、吡虫啉、啶虫脒和毒死稗, 菊酯类杀虫剂甲氰菊酯、杀菌剂多菌灵和代森锰锌, 除草剂百草枯和草甘膦。在本调查之中菜农还提及使用过的其它农药多达上百种, 这表明高毒有机磷农药被禁用后, 农民使用农药的种类出现了多样化, 本调查发现众多替代高毒农药的中低毒农药使得没有专业知识的菜农更加盲目, 往往要试用多种农药, 去挑选比较有效的。

本调查中高效、低毒、低残留、无公害的生物农药阿维菌素和甲维盐的使用较多, 阿维菌素已经超过有机磷杀虫剂乐果、敌敌畏、吡虫啉、啶虫眯和毒死稗以及菊酯类杀虫剂甲氰菊酯。一般生物农药有效活性成分完全存在和来源于自然生态系统, 极易被日光、植物或各种土壤微生物分解, 可以认为它们对自然生态环境安全、无污染。生物农药的使用量逐渐上扬标志着有机农业的日益成长, 但是阿维菌素经毒理学实验表明对人、畜及各种有益生物也有毒害作用, 对很多动物的半致死剂量较低, 属于高毒农药[3]。2012年12月我国农业部规定了其在所用食品蔬菜、水果中的最高残留量[4], 但是在多个地区的农产品农药残留的例行监测中还没有将它列为检测对象。

注:此问题为多选题

甲胺磷、甲拌磷、氧乐果、甲基对硫磷、水胺硫磷、磷胺、治螟磷、六六六、久效磷、甲基异柳磷和对硫磷这些高毒农药从2007年1月1日起已经被禁止使用、流通和生产。在本调查中所有问卷均没有调查人确认近两年用过这些农药, 表明政府强有力的调控和监管对保证食品质量安全是有显著作用的。

3.3 广州市售蔬菜农药残留

葱、番茄汁液中, 含有对酶有影响的植物次生物质, 容易产生假阳性。排除葱和番茄的假阳性, 只有一例普通菜心可以肯定判定为强阳性, 如图1色圈所示, 表明广州市售蔬果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的农残速测卡法检出率仅为1/206, 即0.5%。

4 结果与讨论

以种菜为生的多数个体种植户, 为了保证蔬菜的品质和产量, 农药是他们最为重要的依托。在这个群体中, 多数人不按照农药的说明书正确把握农药的施用量和施用频次。如果相关部门在城市郊区的蔬菜产区, 重视对这一群体的关注, 给予技术指导和支持, 将有利于保障蔬菜的质量与安全。鉴于这些个体种植户在选用农药和农药使用方法上对销售商的依赖性很大, 如果对乡镇农资店的经销商的从业资格进行严格审查, 保证他们有一定的专业水平和足够的安全意识和责任心, 就能给农户正确的建议。

调查组采访了几个蔬菜种植企业, 与分散经营的个体承包方式相比, 较大规模的企业经营具有很多优势:他们雇佣有专业知识的人从事管理, 对雇佣的工人进行培训, 科学有序的管理使生产过程更加规范, 农产品的质量与安全更有保障, 生产效率更高。在农产品质量与安全方面, 某些个体经营户由于零售商或餐饮业采购人员的直接采购而没有进入批发市场的买卖中转仓, 从而逃避了农药残留检测。大规模的企业经营方式也有利于相关部门的检验和监督。农业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是中国农业的发展趋势[5], 在现阶段, 食品质量安全问题日益严峻的情况下, 如果相关政府部门采取行动加速推进农业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的进程, 可能是解决农产品质量与安全问题的根本措施。

由于不同类别的蔬菜感染病虫害的程度不一样, 本调查发现叶菜、茄果和豆类蔬菜实际生产需要施用农药较多, 相应的农残风险也较高。而在这些类别的蔬菜中, 各有几种农残风险特别高, 如叶菜中的上海青、菜心, 茄果类中的茄子和辣椒, 豆类中的豇豆和四季豆, 瓜类中的黄瓜。如果质检机构在做农残检测的抽样时有所侧重, 在病虫多发的季节多抽样, 不要对各种蔬菜平均用力, 加强对这些农残风险较高的蔬菜的抽样检测, 将能更好地把好蔬菜的质量安全关。另外即使是同一种蔬菜, 由于产地气候的不同, 病虫害发生情况和农药施用情况有可能不同, 如果对这些情况有所了解, 在做质检的时候就可以把握检验重点。

孙娟等报道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和阿维菌素在5种高毒农药被禁用之后, 它显示出高速的发展势头, 用量日益增加, 成为中国农业用药的热点品种[6]。本调查发现2011~2013年阿维菌素和甲维盐在蔬菜上的使用量很多, 农药推广商也积极推广这两种生物农药, 与该报道一致。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生物农药的一个致命伤是抗性的产生速度比较快。阿维菌素和甲维盐作为一种高效、绿色环保的生物农药, 植保部门农技推广部门和经销商在做推广宣传时应该引导农民规范用药、合理用药, 以让它们能持续高效。

菜农使用的农药种类多达上百种, 表明我国在蔬菜上单一使用有机磷、氨基甲酸酯农药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但是现如今各大农产品质量监督部门的日常例行检查普遍主要采用农残速测仪和农残速测卡进行农残检测。这类检测的原理是基于农药对乙酰胆碱酯酶的抑制, 主要是针对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 无法检测其它类别的农药, 而其它大量使用的农药相关的速测方法也极其缺乏, 因此在其残留速测和监管方面缺乏技术支撑。本调查也对广州市售的几种大宗蔬菜用农残速测卡进行了检测, 结果在206例蔬菜样品中只发现一例菜心样品阳性, 占0.5%。因为农残速测卡检出限较高, 某些蔬菜如本调查中的葱和番茄容易出现假阳性, 除了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 其它农药没有在检测范围内, 该结果不能说明广州市售蔬菜的农残合格率达到99.5%。多种农药快速检测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将有利于保障农产品的安全, 农残检测对象应根据农药施用情况的调查来更进, 而不是一成不变地只偏重检测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杀虫剂。

摘要:对广州市郊区蔬菜种植的农药施用情况进行了调查, 用农残速测卡测试了广州市售几种代表性蔬菜的农药残留。调查分析表明:使用的农药种类繁多, 施用量跟蔬菜品种有关。在206份蔬菜样品中, 有一菜心样品为农药残留阳性。

关键词:农药调查,蔬菜,农残速测卡

参考文献

[1]叶卫红.广东蔬菜生产现状、问题及建议[EB/OL].广东统计信息网, 2011-01-04.

[2]邓波, 王珊珊, 陈国元.2007-2011年全国蔬菜农药残留状况规律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 2013, 20 (2) :253~256.

[3]李婷, 龙虎, 温海林.农药阿维菌素毒理学机制及中毒治疗[J].医学综述, 2010, 16 (10) :1554~1556.

[4]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农业部.GB 2763-2012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S].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农业部, 2012.

[5]吴大付, 孙夏耘, 张伟.我国农业集约化与持续化关系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 2008, 29 (4) :417~420.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农药施用行为】相关文章:

农药使用行为07-07

施用04-26

安全施用07-29

化肥施用08-03

钾肥施用08-20

化肥施用技术05-18

施用叶面肥07-11

沼肥施用试验06-01

有机肥料施用06-18

土壤肥料的施用06-30

上一篇:留学生教育及管理下一篇:中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