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心理误区

2024-08-02

写作心理误区(精选八篇)

写作心理误区 篇1

一、学生写作时的几种心理误区

1. 畏难心理

学生之所以对作文存有畏难心理, 在于作文具有不易把握性。写作中的审题、构思、写法都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不确定性, 这次作文审题正确, 下次不见得就能正确把握;这次作文合自己的路子而写起来得心应手, 下次作文也可能没有灵感而下笔艰难;这次作文得高分, 下次作文则有可能得低分。同一篇作文, 不同教师的评分标准也不尽相同, 所给出的分数差别有时很大。有的学生不了解自己的作文水平究竟有多高, 费了很大劲好不容易写出来了, 却被教师判为文不对题, 或只得一个比较低的分数, 以后碰到类似的材料或题目就难免心里发怵。

中学阶段在升学压力下, 学生课业负担很重, 极少有时间进行课外阅读。阅读量少、知识积累少、语感差、语言表达水平不高, 这会使部分学生写作时力不从心。有的学生连组织一篇文章都感到困难, 更不用说写好文章了。一些测试卷的作文材料和题目不易理解, 学生稍不留意, 就会审错题。因此, 这些学生未写作文, 心里先怯三分。畏难心理使得部分学生对作文失去了兴趣, 极大地影响了写作水平的提高。

2. 懒惰心理

作文水平的提高, 非短期内所能实现, 而需要长期的写作训练。作文训练耗时多, 见效慢, 使得许多学生对作文的热情减退, 懒惰、懈怠心理随之产生。懒惰、懈怠心理的具体表现为:一是不愿在审题上花费时间和精力。有些学生不愿对作文材料和题目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 在他们看来审题是否正确都是无所谓的, 反正老师还要讲评。有的学生不愿动脑筋, 干脆向老师和同学询问题意, 以免去审题之苦。二是不愿认真修改文章。有些学生极少修改文章, 不在乎事例是否运用得当, 文章有病句和错别字也懒得修改, 而是交由老师修改。三是不愿做积累素材和选择材料的工作。一般来说, 写文章要积累素材、选择材料, 而部分学生不愿做这方面的准备, 写作时凭空想象、胡编乱造。四是不按时交作文。一些学生不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作文, 能拖则拖, 有的学生则干脆不交作文。有懒惰心理的学生, 缺乏动力, 缺乏韧劲, 写作水平难以提高。

3. 依赖心理

一是依赖老师。有的学生写作文前就等着老师点明题意、指引思路, 甚至要由老师设计层次结构。二是依赖范文。优秀作文精心模仿, 精彩语句摘摘抄抄, 离开了范文就寸步难行, 作文课上恍恍惚惚不知写什么、怎么写, 写作课变成了有些学生的“受罪课”。三是依赖网络。有的学生习惯在网上查资料, 甚至直接将网上的文章改头换面变成自己的作文。长期下去, 学生思路阻塞、思维僵化、灵感枯竭, 写作水平怎能提高?

学生依赖心理的形成与教师长期僵化的教学方法和学生死搬硬套的学习方法有直接的关系。不消除这种不良心理, 就无法开启学生的心智, 更无法培养学生的写作个性, 也就无法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改变这一心理必须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入手。

4. 侥幸心理

作文在大学语文试卷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分值, 使得学生不敢掉以轻心。对作文既不敢轻视, 又不愿多花时间和精力, 部分学生便心存侥幸走捷径, 走捷径的方式是抄袭范文, 弄来几本作文书, 选一些有代表性的文章, 将范文改头换面后炮制出一篇文章。一些学生用此法“写”出的文章有时得分还不低, 便以为找到了窍门而乐此不疲。在他们看来, 抄袭他人文章比自己构思轻松得多, 教师也未必能发现。在这种侥幸心理的支配下, 抄袭范文成了某些学生的家常便饭。学生抄袭范文多了, 思考少了, 抒发真情实感也少了, 不愿再下苦工夫, 从而助长了他们投机取巧的坏习气。

5. 幼稚心理

有的学生写作文翻来覆去就是同样的几个人、几件事, 从小学写到高中再到大学几乎没有变化, 写人无外乎父母、老师、同学, 写事一般都是发生在学校或家里, 写作文总向童年要素材, 小学和初中惯用的事例到了大学仍反复地使用。对人的观察停留在表面, 对事物的认识停留于表层, 语言还是“娃娃腔”, 去除不了小学生作文的稚气。缺乏对社会和人生的思考和认识, 造成文章内容肤浅, 缺乏深度, 不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总而言之, 以上几种心理误区对学生写作乃至品质培养都是有害的, 大学语文教师必须重视影响学生写作的心理因素, 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去查找原因, 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从教学方面看, 作文教学围绕着升学考试来进行, 学生写作文的终极目标就是应试, 功利性太强是重要的原因。教师在作文指导方面, 考虑得比较多的是如何提高学生的应试技能, 容易忽略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心理的成长。

二、引导学生走出写作心理误区的对策

1. 作文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 尽量为学生创设宽松的写作环境

不消除心理误区, 学生的写作水平就难以提高。要消除心理误区、提高写作水平, 就要求教师重视对学生写作素质的培养, 改进作文教学方式, 唤起学生对写作的兴趣, 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教师指导学生写作, 重在引导, 把握好大方向, 不必限制过多、过死, 以免学生小心翼翼、如履薄冰。任何形式的作文教学都应该给学生一定的自由空间, 让学生主动参与, 让学生发挥想象。这样, 作文教学就会受学生欢迎, 对消除学生的心理误区也有利。

比如, 让学生写周记, 不限体裁, 不限内容, 字数也不严格要求, 让学生写自己熟悉的人和事, 写出真情实感, 用不着抄袭范文。对这种练习, 学生会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写作内容有学习心得、读书看报体会、影视观后感、生活记事、旅途见闻、对社会不良现象的抨击等, 少则六七百字, 多则上千字。学生说, 写自己熟悉的内容和感受, 容易下笔, 感情发自内心, 想什么就写什么, 不受限制, 可以自由发挥。

2. 指导学生积累素材, 传授写作方法

有的学生不会或不善于积累材料, 写作文时心中空空, 下笔自然难以成文。写作的基本方法掌握不好, 写好文章自是天方夜谭。教师应帮助他们克服材料缺乏症, 教给学生积累材料的技巧和写作的方法。比如, 用心观察自己身边的人和事, 关注新闻事件, 及时记录新鲜的典型事例, 从报刊上摘录典型事例;摘抄语言优美的精彩文段, 培养语感;仿写语句或语段, 锻炼运用语言的能力;模仿优秀作文, 训练谋篇布局的技巧。

3. 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理论水平

首先, 引导学生融会贯通地理解文学、历史、哲学各科知识, 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其次,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爱他人, 积极观察身边的人和事, 培养独立思考、善于思考的习惯, 训练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视野扩大了, 心胸开阔了, 思想活跃了, 认识深刻了, 写出来的文章自然就会有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内涵。

写作指导:高中写作的误区和策略 篇2

一、重视积累而缺少演练

一些学生认为读多了就会写。是的,读多了,自然有感悟有积累,但这两者是有相对的独立性的,要求各自迥异。考生必须多阅读报刊杂志,阅览新闻,但也要在练上狠下工夫,并且是科学得法有系列地练,分门别类地把各种类型的作文都训练到位,每周最少有一节课时间来专门训练写作,能力是通过训练提高的。

高考作文不同于一般的写作,是“带着镣铐跳舞”的。要能戴起它那轻松的“镣铐”,跳出自己优美的“舞蹈”,不经常进行遵循“游戏规则”的训练,肯定不习惯的!

二、重视演练而缺少积累

一味地练习写作也是收效甚微的,多写未必笔下生花。作文需要灵感和感情,需要生活积累,需要材料,所以要多阅读,关注生活,特别是身边的事与物,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大小事情。宜每周最少有一节课的时间用来阅读,摘抄整理写作材料,在写作上反思。

三、重视实践而轻视技法

仅是一篇篇地写,一天写它一篇甚或一天写它几篇,是不能解决需应百变的作文写作问题的。必须在写作理论上善于学习和总结,比如各种体裁、各个高考作文得分点、各项基本环节等都要懂得一些写作的知识与方法,并掌握一定的写作招数,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建议循序渐进系统地掌握作文技法,最好还能对照优秀的范文总结经验,对照自己的作文重点攻难。

四、重视质量而忽视速度

平时有学生写作文老是迟交,老是喜欢拿回家去完成。很多学生这样写出的作文还往往大受老师的表扬,其实这不免为误导。每年的高考都有相当一部分考生没时间写完作文。语文科高考两个半小时,但用在作文上也就60分钟左右。因此应该训练快速作文的能力,最好规定在45分钟之内完成,从而达到训练的效度。

五、重视规范而不敢创新

高考作文不仅需要考生循规蹈矩,而且也需要有鲜明的创新意识。创新不是冒险,也不是不保险,相反,恰恰是最保险的做法。试想一下,谁愿意看到太古板而没有一点灵气没有一点创新意识的文章?各地推出的高考优秀作文没有一篇不是创新之作。我们在创新理解上常有误区。真正的创新,应该是在遵守规则下的大胆而富有意义的创新。创新和重视规范两者间应该是统一的。写作时要自始至终、时时刻刻遵守规则,更要学会创新,敢于创新,既敢于形式上创新,也敢于内容上创新。

六、重视猜押而轻视素养

猜题押题实际上就是想投机取巧蒙混过关。高考命题要体现公平性和公正性,一份高考试题的出台,不知有多少专家,通过多少论证,会千方百计防止猜题、押题,所以,要完全猜到、押到,想蒙混过关,几乎是不可能的,最多只能沾点边而已。懂得起码的写作技巧,练就基本的素养习惯,学会深深地动脑筋,真真地动感情……这些都是作文的基本功夫,是以一变应万变的基础,轻视不得。

七、重视语言而忽视思维

片面追求词藻文句的花哨而实质内容贫乏空洞,一些表述或比喻看似生动活泼而实则毫无道理,这更是极不可取的。因为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出现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还是没有看重提高思维水平。思维,被恩格斯誉为“世间最美丽的花朵”,富兰克林说“思维是最大的财富”,将思维这一瓶颈问题予以突破才是最根本、最明智的方法,也是学生终生受益无穷的方法。如果考生写作的思维能力没有确实提高,一切都等于零。必须在作文备考中持之以恒地强化思维,特别是联想与想象的能力,思辩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使思维具有严密性、深刻性、敏捷性、广阔性、独创性,具体方法有:写议论性散文,学会同题多做(一个题目多种构思),养成列提纲的良好习惯,重视思路训练,敢于写新异文体的文章(如采访、日记、书信、调查报告、新闻等形式)等。

高中写作指导:掌握作文策略

一、以本为本的策略

高考作文备考中要重视课本之“源”。要“以本为本”,做到“取法于内,获益于外”,切忌舍“本”逐末。

课本是一个巨大的宝藏,是思想的宝库,是材料的海洋,是学生长期接触、最熟悉不过的作文之源,值得着力开掘。

我们对熟悉的东西往往容易忽视,然而熟悉的地方往往有“风景”。许多考生在写作时总是感到素材太少,从而导致“言之无文”,殊不知,从小学到中学的课本里有那么多课文,每一篇课文都是文化的精华,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纵观近几年高考满分作文,很多是得力于课本的。高考满分作文中,《哀痛者与幸福者》,就是由《纪念刘和珍君》一文演绎而来;《独上高楼》,就是选取课本中庄子、李白、陶潜等历史人物的故事来论述这些古人张扬的个性,阐释对生命价值的看法和对人生意义的追求;还有课本中项羽、刘邦、勾践、邹忌、凯勒??海伦、刘兰芝、葛朗台、林冲、孔乙己、玛蒂尔德等古今中外众多的人物,都当然地成为了众多优秀考生信手拈来的作文素材。

因此,高考作文备考要与课本相结合,以本为本,固本清源,创造性地解决阅读、表达等问题,从而提高作文能力。如能灵活调动起课文中的积累,在一定程度上便能有效化解作文应试“无米之炊”的难题,可以增加文章的文学内涵及文化底蕴,甚或达到吃透文本、夯实基础、读写结合、齐头并进的效果。这个根本忘不得。

另外,可重新审视自己作文本中的旧作。长期的写作实践中,得失自有寸心知,总结所得,或能为“成裘”捡拾到“片腋”;弄清所失——自己写作中各环节各方面的弱项——有意识地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又或能为“成裘”明确地求得最需要的“片腋”;再是,同学之间也可交流心得,取长补短,而赢得新的感悟。

二、拓宽视野的策略

学生的作文普遍存在视野狭窄、题材局限、无话可说、无事可写、平淡乏味的现象,因而拓宽学生作文视野显得非常重要。

1、注意与时俱新

①着意扩大视野

关心时事新闻,浏览书报杂志,特别是关注与我们日常生活有关的热点问题,关注“焦点访谈”、“东方时空”、“新闻调查”、“实话实说”、“今日说法”、“共同关注”等电视节目,阅读《中学生时事报》《南方周末》等报刊,开展时事讨论,这些都是拓宽视野的好途径。

②引入时代活水

“太阳每天都是新的”,只要善于向生活汲取,作文就永远是新鲜迷人的。当今所见所闻,皆可入文。近些年来,我国的社会结构呈现出急剧的变化状态,新事物、新现象、新情况大量涌现,随之而来的是现代汉语的新词汇也呈现出空前发展的态势。如反映政治制度和经济生活方式的“特区”、“市场化”、“股票”、“网友”、“泡吧”、“发烧友”等,反映时代背景和地域环境的“MTV”、“CT”、“CD”等,许多新词语互相交融,虽有的还未被词典收录,但已为公众所认可。作文适当引入以为点缀,可使文章富于时代信息、生活气息,给人以灵动俏皮、耳目一新之感。

③注重观念更新

新世纪是创新的时代,生活日新月异、丰富多彩,“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要善于感受时代气息,留意身边活生生的事物,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发现新问题,捕捉生活中的热点、焦点、闪光点,寻求解决问题的新办法,从而确立富有时代特征的新的命意。

2、关注题材视野

作文练习的一些主要题材范围:

①和谐发展

国家稳定、以和为贵、友好相处、团结关怀、人与人、人与社会、人对自然的保护、自然对人的启发、人与生态的自然统一……

②人文爱心

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独立人格、人的个性、人的生存和生活及其意义、人的理想和人的命运,爱祖国、爱人民、爱他人、爱自己、尊老、爱幼、怜残……

③为人处世

社会、人生、贫富、生存、奋斗、挣扎、宽容、理解、助人,个性、尊重、放弃、沟通、倾听、合作,位置、理想、理智、成熟、心理健康、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④道德操守

诚信、礼貌、孝顺、谦逊,团结、合作、公德、平等、反腐、倡廉、情操、品位,敬业乐群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志趣、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昂扬锐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为政风范、厚德载物道济天下的广阔胸襟、奋不顾身舍生取义的英雄气概、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

⑤哲理思辨

个性与共性(个别与一般、特殊与普遍)、绝对与相对、事实与现象、内容与形式,原因与结果、必然与偶然、可能与现实、全局与局部、具体与抽象、有限与无限,量变与质变、正面与反面,美善与丑恶等。

三、分项训练的策略

作为衡量语文水平高低的重要尺度的高考作文,最受人注重因而最要强化的,是以下四项基本技能:

1、语言表达的得体、流畅。

2、思维品质的辩证、深刻。

3、布局谋篇的合理、严谨。

4、文面书写的美观、整洁。

备考应以此四项,作为贯穿高考作文备考全程的明确目标,从而做到有的放矢!

作文训练要成序列。可选择下列一至二种训练系列进行适应性训练,则可尽量避免重复交叉,免得事倍功半。

1、多种作文命题形式的分类训练

以话题作文为重点,但不把赌注全押在话题作文上。全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看图作文、材料作文也应适当熟悉和训练。

2、多种结构内容话题的分篇训练

如以图画为题引的,以古文名句为题引的,以古今中外寓言或哲理故事为题引的,以社会现象为题引的,以现代诗为题引的,以一组或单个关键词为题引的诸种类型话题作文,要做一些适应性训练。

3、多项等级评分标准的分点训练

可以按照作文等级评分标准,分为八项训练:切合题意、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感情真挚,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意。

4、多个作文关键环节的分项训练。

以作文关键环节为序,是最常用的作文训练序列,它包括:审题立意;选料剪材;布局谋篇;文体语言;修改润色……

四、个性创新的策略

作文是最能扬长避短的!

文章写得好,每人的“得力点”并不相同。在“能力”上,有的人得力于“阅读”,有的人得力于“生活”,有的人得力于“学识”,有的人得力于“思想”,有的人得力于“勤练”,有的人得力于“观察”,有的人得力于“想象”,有的人得力于“理解”,有的人得力于“表现”。这是强调提高写作水平途径的多样性,“广谱性”,由此而增强学习者的信心,以便扬长避短,发扬“优势”,集中才力,较快“突破”,以便在“综合治理”之中,收“优长带动”之功。

“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四面出击,不如奇兵一路”,要善于“藏拙”和“露美”。在高三有限的时间内想全方位地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是不现实的。因此在作文训练中,要先对自己的写作水平和特点进行“盘点”,了解自己的薄弱环节和优点长处,确定自己的主攻方向,要在经营好“大路货”的基础上再求发展,大胆创新,积极尝试多种文体、多种写作方式,从而使自己的“长项”得到充分展现。要有追求“亮点”的意识,展示自己的个性和才情。以情感感人,以道理服人,以文采怡人,这些都是能征服人心的“亮点”,写作中创设一两处“闪光点”就有可能把全篇照亮,就能求得在某一个方面跃入发展等级,获得一个较好的分数。《考试说明》规定了作文考试的要求分为基础和发展两个等级,反映了提倡创造思维、张扬学生个性的指导思想;国家考试中心命题负责人曾说过:把作文考试要求分为两个等级,重要的是指导作文教学,在“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新”等四个方面,哪个方面发展都是好的,有一点好就可以加分,优秀的可以加到满分。这实际就是说作文的发展等级对考生来说是既可望又可即的。

五、各个击破的策略

1、每天增加一点积累

每天增加一点积累,或诵一首小诗,或背一句名言,或攒一段材料,或记一则新闻……哪怕只是一点点,集腋成裘,可解高考作文“无米”的燃眉之急。

2、每练致力一个环节

考场作文的整个流程,一般包括审题、立意、选材、布局谋篇、文体语言、拟题、过渡、开头、结尾、行文、修改等环节,写作训练时可以侧重于某个环节以求提升。就个人而言,可能存在某个薄弱环节,写作时可以致力于这个环节以求突破。我们知道,提高作文成绩的途径之一在于减少失误,变薄弱环节为强项。比如审题是薄弱环节,那就专门训练审题,审题过关了,不再偏离话题,成绩就有了基本保障;又如议论文写作,老是泛泛而谈失之肤浅,那就强化训练“为什么”这一环节,强迫自己说出三四条理由,锻炼说理的本领,文章就相对深刻了。我们说每练致力一个环节,不是致力于每个环节,而是要特别下工夫于薄弱环节。

3、每次打造一个片段

这是提高作文语言档次的捷径。考场作文是急就篇,客观地说语言比较粗糙,如果能够精心打造一个精彩的片段,表现出较高的语言表达水平,就会为整篇作文增加亮色。因此我们要以精彩的语言表达为目标,坚持片段作文训练。比如记叙文,以生动形象为目标,写作景物、肖像、动作、心理的段落;又如议论文,可以精炼流畅为目标,写作阐述某种观点的段落。片段作文训练还可以把发展等级的语言要求作为目标。比如“句式灵活”,以灵活运用疑问句中的设问句和反问句、否定句中的多重否定句、整句中的排比句和对称句以及常见的变式句,学着写精彩片段。——这样句子训练和片段训练就融为一体了。又如“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我们就可以恰当运用比喻、拟人、移就、通感等修辞手法来写作写景状物的片段。当然,写作片段要设计好情景,使片段训练可以直接为 篇章写作服务。

4、每人强化一种文体

话题作文不限文体,也就是说考生可以任选一种文体进行写作。因此,到了高三,尤其是进入复习迎考阶段,完全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确定一种文体作为强化训练的对象,以求高考时最佳发挥。要选择哪一种呢?当然要选你最拿手的文体,而不要片面追求“品位”去练非我所长的体裁,更不可为了时髦学写那些形式怪异的文章。如果你觉得自己长于形象思维,不妨专攻记叙文;如果你喜欢逻辑思维,尽可只写议论文;如果你觉得自己的文笔优美,可向散文进军……反之,在高考总复习的冲刺阶段,对自己的写作情况还不甚了解,平时练笔文体随意,到了考场随便下笔,丝毫没有文体意识,不能做到扬长避短,甚至相反的扬短避长,那是相当危险的。强化训练一种文体吧,高考作文便可临阵从容。

所谓文体不限,并不是文体不分和文体不明。有的考生忽视文体要求,编织出一件件体裁杂糅的“百衲衣”,写出一些非驴非马“四不像”文章,结果丢了不少分数。在写作训练中,要坚持认认真真地写几篇比较规范的记叙文、议论文,打牢各种文体的基础,力争做到记叙能畅达曲折,描写能惟妙惟肖,抒情能真挚感人,说理能严谨精辟,说明能条分缕析,在此基础上,再发挥特长、求异创新。作文训练要先“入格”再“出格”,先“死”后“活”,“死”去“活”来。

5、每文注意一些细节

学生对好写的文题,往往能写得内容丰富,但也往往写得没有层次,不分主次,什么都写,要解决这类思维质量的隐性问题,就要有治繁撮要的功夫,所写要力争有“精度”“深度”。学生对不好写的文题,又往往是无话可说,或说得不着边际,隔靴搔痒,要解决这类思维质量的隐性问题,所写要力争有“信度”、“效度”、“力度”、“新度”。

又如一些同学对字体、错别字、题目、字数等细节要求不加重视,对潦草的字迹视而不见,对作文中出现的错别字熟视无睹,对乱七八糟的卷面不以为意,对不切内容的题目漫不经心,以为这些都是细节而习惯于所谓“大行不顾细谨”。殊不知,这些没注意到的细节,往往使高考作文的得分大打折扣。

6、每篇突出一个亮点

所谓亮点,整体而言是指一篇文章的特色,局部来说是指文章中某个出彩的地方。文章有特色可以提高档次,局部能出彩也会增加得分。当然,突出亮点要量力而行,如果无法使全篇闪亮,那就局部发光吧,比如拟个引人注目的标题,写个漂亮的开头或结尾,来些恰当精彩的比喻,说些富有哲理的话语……它们或多或少都会给你的作文增加亮点。

高中写作指导:培养作文素质

培养几样作文素质,很能解决作文“老大难”问题。应注重如下几个亟需习惯、起码追求:

一、勤于阅读记诵

阅读对作文的作用是巨大的!阅读对于写作的作用一般来说是“熏陶”、“浸染”、“潜移默化”的,对兴趣的培养,感情的陶冶、思想的熏染、收获的教会、知识的灌输、技巧的汲取、语言的磨砺、应是一种长期的、无形的“渗透”。学生在阅读中对审题、立意、选材、布局、谋篇、造句……或者说“字、词、句、篇、语、修、逻、文”及语感等,都能有大量的见识,有了这大量的见识,然后作文才能在借鉴中求异,在模仿中创新。书法家沙孟海回答怎样写好字时说:“要眼中有好字”。我们也可以移用于怎样作好文上:“要眼中有好文”。写作须以阅读为先导,“劳于读书”才可“逸于作文”。见多识广,才能写得丰富、生动,有真情实感、真知灼见。

因此,广泛阅读是语文最大量且最重要的“作业”,成为作文不可不具的重要素养。

二、造语求新避俗

我们一旦动笔写作便应有这样一种追求:力戒文章语言的趋同现象,避免在词语选用、句式结构、语气语势上大同小异、千篇 一律,要把根据自己的语言特点,构建富有个性化的语言表达,作为写作上的一个重要的努力方向,力使自己文章的语言或雅致凝练,或严谨理性,或俏皮幽默,或优美诗意……真正做到凭空逗巧,意外出奇,既生动精彩又与众不同。作文时应该自问:写作中有什么因素比语言更致命呢?求新避俗,不苟言语的习惯,是非常重要的作文素养。一旦有了提笔下字便求新避俗的追求或习惯,才能迅速提高感悟语言和调遣语言的能力,才能形成个性语言。

语言避俗求新的途径多得不可胜数。

1、想象修辞——追求形象

海德格尔有句名言:“语言是人口开出的花朵”。

巧设比喻,以求形象生动;铺陈排比,以增奔泻气势;拟人摹物,以求逼真生动;大胆夸张,以显飞扬灵气;多用设问,以求启人深思;反复吟哦,以抒绵绵之情。

不说“我很悲伤”,而说“我心灵的天空一直下着雨”;不说“女人和男人应有平等的社会地位”,而说“女人应是一株木棉,和橡树并立在一起”;不说“没有钱”,而说“囊中羞涩”,说“与孔方兄无缘”,说“‘老人头’不多”……

“对旺角的多家书店,我和一桃以怀素草书的笔意一路草过去,但有时也不免驻足留连。”

——比喻创新别致。

“窗口一闪而逝的年轻面颊便在这深深的秋意中浓浓地开放,开放出灿烂的青春。”

——拟物生动陌生。

“羞嗒嗒的音乐朗诵会,正在火辣辣地开。”

——拟人摹状,别具新意。

2、整散句式——追求参差

“才美不外露,已属难能可贵;大智大愚,更是难上加难。……有麝自然香,已变成了令人发噱的天方夜谈;无麝放假香,才是处世真理”。

“为什么她喜欢绿色呢?虽然五光十色缠绕了她的半生:红色的火热,土黄色的坎坷,灰色的挫折,黑得如此沉重的偏见,以及白得如此刺目的冷漠,但她在任何时候对绿色——象征生命、希望、纯洁的颜色,有着不抑制的憧憬。”

——能整能散,参差别致。

整句工整而呈气势,散句曲折而显舒缓;整散交错,可参差流转。

3、幽默诙谐——追求情趣

如一位考生论证“当代中学生要全面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必须十份重视课外阅读”,有一段对死抠课本、死记硬背的调侃,变叙述为描写,幽默风趣:

诚然,在考分的压力下,学生不得不把大量的时间花在课程教材上,于是乎弯腰驼背兮“孔乙己”,鸡胸鹤腿兮“林黛玉”,双眼昏花兮博士伦,挑灯夜战兮功课如山,许多人陷入了应试操练的怪圈。

议论语言中作生动的简笔描写,而且模仿楚辞,插入“兮”字,读来纡曲含蓄、意味深长,以一种轻松戏谑的笔触表达着严肃的态度,搅拌甜酸苦辣于一“锅”,绕有兴味。

“如果把书的封面比作女人的脸,一个‘抓人’的书名,是放电的媚眼;一位名作家的芳名,是诱人的樱唇;封面其他部分的花花绿绿,是女人脸上的姹紫嫣红。敢于素面问世的图书,一般内容有真货;敢于素面朝天的女人,大多是真美人儿。”(何玉兴《图书比女人》)

有人写道:“明末清初直到传教士马利窦第一次带来世界地图时,王公大臣们强烈要求把中国摆在中间,否则,是可忍,孰不可忍;颇有些倚天不出,谁与争锋,普天之下,舍我其谁之感。”

这样的文字,幽默、活泼、俏皮,能让人耳目一新,身心一爽。

幽默、诙谐、调侃,体现智慧。如果能适时地“幽他一默”,可使文章陡增亮色。

4、精言警论——追求理性

“大地在雪下做着纯洁的梦,春天来把这梦实现。”

“占领春天的空旷要比挤进夏日的葱茏更容易。”

“正是对春日做功利打算的人,才最可能拥有一个丰饶的秋天。”

“惟有在我们的心灵世界里,一朵春花可以永不凋谢,一股春风可以永远吹拂,一阵春雨可以永远淅沥,一缕春晖可以永远明媚。”

这些语句之所以受到喜爱,主要在于它们不是客观地呈现生活,而是寄寓了一种思想;它们不是对思想的明示,而是把它蕴含于形象之中。人们在阅读时,既能获得启迪,又能有一种审美体验的愉悦。概要地说,这些简短质朴的语句里有着灵动并美丽的思想。

鲁迅在有些东西因有违文学创作的审美要求而不能写进文章时说:“可以画毒蛇和蝎子,但不能画鼻涕和大便。”

余光中提醒各位:“当你的女友改名为玛丽,你怎能送她一首《菩萨蛮》?”“一片绿叶,饱含着它对根的情谊;一句祝福,浓缩了我对你的祝愿。”“政治牢骚,中文清高,物理深奥,历史推敲,数学坐标。”

这些文字,姿容别致,理趣盎然。

有理性的警论,或直陈利害,义正词严;或嬉笑怒骂,入木三分;或针砭时弊,酣畅淋漓;或多方设喻,增其灵气。

5、直引化用——追求意蕴

恰当引用一些诗词典故名言警句谚语俗语歇后语顺口溜等,增加作品的文采,丰富文章的文化底蕴。例如:

“聆听‘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故事;感受‘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豪迈情怀;品味‘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无限忠诚。我发现,我与他们的心近了。”

高中学生写作心理误区与矫正策略 篇3

作文教学过程是教学生积累、发现、思维、表达和交流的过程, 也是教学生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他人、认识自我的过程;学生习作是一个借助训练表情达意、与人交流的过程, 也是一个自我反思、自我发现、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过程。

高中语文新课标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 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 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应增进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 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实践活动, 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 实现本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

而高中作文教学的现实情况却是, 学生写作时往往会产生许多误区。

某些教师重知识传授, 轻兴趣激发;重技巧训练, 轻习惯培养;重能力提高, 轻学生成长。有时甚至作文教学和学生的成长脱节, 忽视语文课程在育人方面的价值取向。以上现象导致作文课单调枯燥、乏味无趣。

不少学生对作文产生畏惧、逆反甚至厌恶情绪。不少习作文面不洁, 字迹潦草, 滥用标点, 错别字多。认识肤浅, 内容空洞;感情虚伪, 无病呻吟;大话套话连篇, 标语口号充斥行文之中。

一些老师没有充分认识到作文教学过程不仅是教学生积累、发现、思维、表达和交流的过程, 而且是教学生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他人、认识自我的过程;不少学生也没有认识到作文是一个借助训练表情达意、与人交流的过程, 也是一个自我反思、自我发现、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过程。老师把作文训练当做教学任务完成, 学生把它当做学习任务完成。这些问题的存在, 严重影响了高中作文教学质量。

以上写作误区得不到及时矫正, 将影响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和写作水平的提高。

二二

我在写作教学中, 针对以上写作误区, 根据新教材编排特点, 注重有序教学。具体矫正策略如下:

(一) 进行作文专题训练, 变教师命题为学生自选命题, 上好指导课。

由于先天和后天的各种因素, 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强弱的差异, 从教学实际看, 凡命题合学生心意的, 学生就爱写, 而且容易写好。命题是体现、落实作文教学目标和训练序列的重要形式。题出得不好, 统得太死, 学生不爱写, 教学目标就会落空。因此, 进行写作训练时, 我尽量放手让学生掌握选命题的自主权, 发挥学生写作文的主动性。现行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分为“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和“名著导读”四部分, 其中每册课本的“表达交流”部分都是按学生的实际写作水平进行有序编排的, 包括“话题探讨”、“写法借鉴”和“写作练习”三部分。如必修一“表达交流”第三节“美的发现, 学习抒情”的学习重点是留心观察, 用心思考, 发现美的景, 美的物, 美的人, 美的心灵, 培养思考生活的意识, 写出自己对生活的认识。进行此项训练时, 要求学生在写作前, 先用心发现并感受生活中的美, 产生一种想要把它表达出来的欲望, 然后自拟题目, 把自己想要表达的美和同学分享后完成写作。如“航天路上航天情”、“老妈在微笑”、“美的味道我知道”、“带上美上路”、“将美进行到底”等题目虽是学生自拟的, 但都共同指向“美”的话题, 达到了写作训练的目的。

(二) 写作形式上变单一为多样, 上好说话课。

如果每一次的写作训练属于学生与老师的心灵交流的话, 那么“说”便是学生多方面才能的综合表现, 学生有展现自己才能的强烈愿望, 老师就要多给其创造机会。两周进行一次大作文训练, 是远远不能很好地锻炼学生写的能力的, 于是我就给学生留了课前五分钟说的机会, 说的一定是自己想说的话:可抒情、可叙述、可议论, 也可以辩论;说的内容应有阶段性和专题性, 应是大家广泛关注的问题, 如“我心目中的高中生”、“中学阶段男女同学怎样相处”等。一人的讲还应和多人的评结合起来, 这样每个人都是参与者, 同时是受益者。有时针对学生中争议较大的问题展开辩论效果更佳。针对“上大学是不是成才的唯一出路”、“揭发别人的错误是不是不光彩”、“开卷是否有益”等论题, 学生可分别以正方或反方的身份参与辩论, 这对学生说的能力、写的能力、相互之间的协作能力无疑都是很好的锻炼, 参加辩论, 能使学生思维处于兴奋积极状态, 产生非辩不明、非吐不快、非说不可的激情和冲动, 在这种态势的支配下, 去探究、争论、构思、表达, 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 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 体现新课改全面发展新型人才的要求。通过不同方式的说, 可以不断培养学生写的兴趣, 从而提高写作能力。

(三) 写作时间上变集中为分散, 上好“零售”课。

人的思维活动的轨道, 绝不是没有起伏变化的直线运动, 思维活动具有“阵发性”的特点, 因此, 作文教学两周一次大作文的传统做法, 不利于学生灵活思维、及时捕捉信息、适时生发感想能力的培养, 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主动发展。对此, 应“批发”和“零售”相结合, 把写作渗透在教学的多方面。除两周一次的大作文外, 还应有每周至少一次的小作文, 用好随笔本。小作文的题目, 有时是指定的, 有时是随意的。指定的题目多半与学过的课文和学生的思想实际有关, 结合课文内容可写读后感, 写短评, 分析人物形象, 等等。如学了《鸿门宴》这一课, 可让学生写“浅析《鸿门宴》中的×××”, 学了李清照的《声声慢》, 可让学生写“怎一个‘愁’字了得”, 学了《劝学》、《师说》后, 还可以让学生写“用《劝学》、《师说》中的观点论述学和问的关系”等。这样学生既学会了从学过课文中挖掘素材的方法, 积累了写作素材, 又提高了写作能力。

(四) 作文讲评上变一言堂为师生共评, 上好讲评课。

作文指导是教师对学生进行的写作知识输入, 作文批改是学生接受知识输入后的信息反馈, 而评讲则是教师针对反馈得到的信息对学生的再一次的知识输入。在作文教学中, 了解到学生把作文写完后, 最期盼的就是能尽快看到别人的评语。因为分数是抽象的、没有生命的, 只能告诉其结果, 而评语是具体的、充满感情色彩的。批改作文者必须在批改中贯彻鼓励性原则, 敢于鼓励, 善于鼓励。用鼓励的手段把大家写作的积极性提高到最佳状态, 学生才能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写作, 不再有“作文作文压坏板凳”的抱怨。

学生每写一次作文, 我都会在极短时间内组织评阅, 方法是以学习小组为单位 (约八人一组) , 老师抽阅两小组的, 其他各组的作文就由这两小组的学生担任批阅和点评任务。批阅前老师对其进行批阅要点的培训。让学生评同学的作文, 被评者很有一种期盼, 他们很想知道同龄人是怎么看自己所写的作文的, 自己写的作文能被学生肯定或指出不足, 他们是很容易接受的。这样也能避免抄袭现象, 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写作实际, 能被老师点评, 学生也是非常愿意的一件事, 因为老师点评的毕竟是少数。

在重视讲评的同时, 要注意学生写作习惯的培养, 要求学生先构思后拟写作提纲, 打的草稿要同桌互改后再往作文纸上抄, 字体工整, 不写错别字, 若在评阅时发现有错别字, 就在作文纸的右边空白处打一不封口的方框, 学生在方框内改正的字若对了, 就把方框的口封上, 若没改对, 就在旁边另加一方框让其再改。这样学生通过查字典或问别人就可以增加识字量, 减少错别字。

通过对学生写作误区的矫正, 可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强化学生主体意识, 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使作文教学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水平也会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摘要:培养学生写作能力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写作时会产生许多误区。矫正策略为:进行作文专题训练, 变教师命题为学生自选命题, 上好指导课;写作形式上变单一为多样, 上好说话课;写作时间上变集中为分散, 上好“零售”课;作文讲评上变一言堂为师生共评, 上好讲评课。

也说“写作教学的误区” 篇4

一、漠视写作, “自然养成”的误区

写作作为一种能力素养, 不是一朝一夕之功, 也不会一蹴而就。写作需要悟性, 需要灵感。但悟性、灵感并非与生俱来, 它们是人们从长期的写作实践中锤炼出来的敏锐。为此, 身为语文教师, 如果不重视写作教学, 不保持必要的写作训练强度, 当然也就无法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在对写作意义的认识方面, 许多教师颇有微词, 以为写作是天性, 与后天培养关系不大, 他们十分看重“自然养成”的说法。说什么“船到桥头自然直”。受这种思想的影响, 数量相当的语文教师不重视写作教学, 淡化、漠视写作, 完不成教学大纲所规定的作文篇数, 学生几乎丧失了训练的机会, 学生写作水平之低, 不堪言状。

二、放任写作, 撒手不导的误区

写作是创造的劳动, 是学生知识欲求的外化。学生只有具备了写作激情, 才能意尽笔端, 聚沙成塔, 下笔千言。因而写作教学中必须重视写前指导, 每个语文教师应在让学生动笔写作之前, 认真做好诸如文题的选择、情境的创设, 欲望的激发, 思路的拓展等许许多多的准备工作, 令人遗憾的是教学实践中, 不少语文教师只给文题, 不做指导, 结果是学生谈写色变, 畏文如虎, 抓耳挠腮, 苦索愁肠, 难于下笔。写作实际上成为学生的巨大的精神负担。根本没有什么创作愉悦可言。

三、千人一面, 僵化导写的误区

在现实的写作教学实践中, 有些教师虽说看到了加强写作指导的意义, 但在实际教学中却存有“强求划一、导写过死”的弊端, 他们往往忽视学生意志的自由表述, 醉心于教师思路的展示, 或用范文导写。这种按图索骥、画地为牢的写作教学, 人为地扼杀了学生自由创作的天性。给学生写作套上了枷锁, 是与写作教学规律背道而驰的。

四、抄袭搬用, 偷梁换柱的误区

写作教学的目的是要求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和写作实践活动, 学会利用较为规范的语言, 言而有物, 言之有序地袒露思想, 传情达意。它应该是学生心情欲望和思想的自然而有序的释放。而有些教师, 不愿遵循写作能力的养成规律, 扎扎实实地搞好作文教学, 而是以优秀作文的入选作品为蓝本, 生吞活剥, 照猫画虎, 依葫芦画瓢, 如此写作教学的价值, 实在令人生疑。应该说明的是我们作上述评说, 并不是完全否定模仿的效用, 正所谓“古为今用, 洋为中用”“文在借中”。但是我们必须看到, 模仿不等照搬, 模仿也要讲究“仿中有创”, 这样, 才能把别人的东西消化理解, 融会贯通, 变成自己的东西, 运用自如, 得心应手。那种“偷梁换柱”式的急功近利的写作教学, 虽多无益, 必须废止。

五、言不由衷, 空话连篇的误区

作文作为学生欲望和心声的自然释放, 应该是学生心意的真实流露。写真事, 说真话, 抒真情, 让学生产生“水将破堤, 欲罢不能”的创作欲望, 实为写作的至高境界。事实是, 长期以来, 由于教师引导工作的失误, 很多学生写作时言不由衷, 空话、套话连篇累牍, 文章缺乏灵性, 缺乏清新, 满篇荒唐言, 一纸虚假意。读之味同嚼蜡, 令人作呕。

六、思想僵化, 不敢开禁的误区

“定题、定体”式的写作, 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其影响也根深蒂固。近年来, 随着教改的不断深入, 特别是中、高考作文考试模式的变化, 已有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投身于创新写作教学的探讨。他们在写作教学中, 力争不设审题障碍, 淡化文体要求, 鼓励学生进行有创意的表达, 也已取得显著的成效。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从大的角度看我们的写作教学, 形势并不乐观。为数不少的语文教师, 对写作教学改革的认识不足, 热情不高, 步子不大。他们犹豫观望, 走走停停, 推推动动, 怕这怕那, 可谓举手畏触, 抬足畏尾, 患得患失, 其后果也自不待言。

七、陈旧、滞后、单调片面的评价误区

写作评价是写作教学的中转站、加油站, 在写作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 及时有效适宜得法的写作评价, 可以激发学生写作激情, 提高写作生产力。为此, 写作评价要有科学性, 要综合考察学生的作文水平的发展状况, 重视过程评价, 提倡自改、互改, 建立学生写作档案等评价方式。试看, 今日写作评价工作的现实可谓方式陈旧, 费事单调, 收效微乎其微。有些教师只重结果, 不看过程;有些教师只作批改, 淡化讲评;有些教师手低眼高, 以瑕掩玉, 不注意学生写作心理的研究, 他们或主观臆断, 以偏概全;或一叶障目, 不见泰山等诸如此类的评价怪相, 严重挫伤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由此造成的危害真让人触目惊心。

“写作背景”教学误区及运用策略 篇5

一、“写作背景”的教学误区

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 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或者认为作品的写作背景不重要, 对其进行淡化处理, 或者由于认识不清, 存在以下教学误区:

1. 将写作背景当作文学常识看待。在教学中对写作背景只进行简单介绍, 但是在具体文本研习过程中, 却很少运用到写作背景, 或者只能简单概念性地提及写作背景。比如, 在很多教师的教学中, 只要碰到李白、杜甫、鲁迅等名人作品, 就在课堂文本研习之前, 事无巨细地将作者的生平、代表作品、写作风格等一一详细介绍, 并要求学生掌握。再有, 不少教师对一些学生比较陌生的作者, 也喜欢进行大篇幅的介绍。其实这些是不需要的, 对于学生而言, 只需要对具体作品中作者写作的意图和社会时代环境有所了解即可。

2. 将写作背景简单等同于作者生平。有的教师简单以为作者生平就是写作的大背景, 于是在教学一开始就大篇幅介绍。其实不然, 作者生平往往比较复杂, 写作风格也因此多变, 而具体的作品, 其写作背景不一样, 那么其反映出作者当时当地的情感内涵也是不一致的, 如果不加以区分, 就会出现偏差。

3. 将写作背景与时代背景混淆。写作背景中存在时代因素, 有时影响还很大, 但两者并不能混为一谈, 时代背景更加客观, 而写作背景中作者本身写作意图的因素更加具体, 分量也更重, 如果将两者混淆, 就会失去对作品个性化的正确判断。比如对于南宋女词人李清照的诗词, 以南渡为背景, 其前后词风是不一致的, 但是在不同时代背景下, 其思想内涵也是不一致的。

以上教学误区, 对于具体作品也许并不明显, 因为有些作品可能写作背景不具体, 或者其写作背景更多服从于时代背景, 更多顺应作者的一贯写作风格和主题表达, 但是, 从整个语文阅读教学来看, 必须将写作背景的重要性凸显出来, 在一些写作背景意义比较突出的作品中, 使之成为解答作品思想内涵、作者情感密码的关键之钥。

二、“写作背景”的运用策略

从上文分析可以看出, 出现“写作背景”的教学误区, 主要在于教师的认识不清和重视程度不够, 那么该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正确运用“写作背景”呢? 必须将“写作背景”教学提升为一个重要环节, 使之成为文本研习的重要内容和手段。在具体教学中对写作背景的内容、形式和运用方式要进行精心设计, 使之发挥应有作用。

以教学老舍《想北平》一文为例, 在课堂教学中, 对于写作背景可以在作者生平介绍中提及, 但是这样就会导致写作背景淹没在其中, 同时对于文本研习没有太大的帮助, 因此在教学中, 我没有在开始的作者生平介绍中提及本文的写作背景。当课堂教学在进入探究环节时, 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文中, 北平虽是作者的故乡, 但是从前文看, 作者的回忆中情感更多的是一种带着喜悦的思念, 那么文章结尾为何突然发出“好, 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 真想念北平呀! ”这样的感慨呢? 是不是情感过于浓烈了呢?

在这样的探究下, 很多同学可能只能从思乡情切的角度理解。作为教师, 此时就可以重点突出写作背景, 引导学生结合背景去分析。我是这样引导的:同学们, 大家可以看文尾, 这篇散文写于1936年, 当时作者在山东济南, 并不在北平, 可以说是离乡多年, 而且是千里之遥, 难以回还。从这个背景上看, 不少学生就能理解其中的思乡情浓了, 思乡不仅仅是思念具体的地方, 更多的是思念家乡的亲人、朋友, 而这些是身在异地的那个时代人们很难和今人相比的, 毕竟今天的通讯、交通是如此发达。

接着我继续引导: 但仅仅是思乡, 还不至于落泪。大家想想北平对于中国的意义, 以及在1936年前后中国发生的大事。果然, 不少历史学得比较好的同学, 纷纷作出回答, 北平是当时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 也是中国千百年的象征。而1936年前后, 正是中国最为苦难的时代, 1935年, 出现的华北危机, 当时, 日本帝国主义开始加紧对中国的侵略, 迫使中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 同时适应日本侵略需要的“冀察政务委员会”, 也顺势成立, 可以说是华北危急、北平危急、中国危急, 当时的华北已经是“一张桌子都放不下”了 , 而此文写就后的1937年, 卢沟桥事变也正式揭开日本侵华的序幕, 这些都发生在作者的家乡北平附近, 当时的形势可以说, 只要是有识之士都能略窥一二。因此作者作为一个爱国的知识分子, 自然是忧心如焚。从这个角度看, 作者文中的“想北平”不仅仅是思念故乡, 更是为国家前途担忧, 其泪水不仅仅是思乡泪, 更是忧国泪。正是国事不堪, 才更加想念处于风暴中心的家乡, 担忧其遭受的磨难与痛苦。

走出小学语文写作课的误区 篇6

一、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的误区

1. 作文要求以“写”代“习”的误区

很明显, “写”即是写作, “习”则习作。写作和习作, 顾名思义:写作是指写文章, 其过程重在“写”, 它对写作者的要求是一步到位的, 要在文章的立意、选材、结构安排以及语言表达等方面都有比较高而全面的要求;而习作则是指学习写文章, 其过程重在“习”, 即是学习, 它对学习者 (主要指学生) 的要求相对低得很。习惯性地把对写作者的要求强加在习作者的头上, 这显然大大地拔高了小学生作文的要求, 从而偏离了小学作文教学的“习作”本位。

2. 作文课外辅导多多益善

如今, 为了能给孩子们更好更多的学习机会, 报个课外辅导班未尝不可。但很多家长不能很好掌握尺度, 大部分家长认为紧凑安排辅导课能更好帮助孩子, 因为这样可以为孩子提供一个长时间的作文学习环境, 上得多了, 孩子自然而然也耳渲目染了不少好的方法。

家长应该充分尊重他们对知识学习的需求和兴趣。摒弃他们的内心需求及兴趣, 这样会造成孩子对作文的逆反情绪, 会带来更加麻烦的后果。选择一家孩子喜欢的、教学质量过硬的、教学方法新颖的学校至关重要。

3. 作文辅导形式局限性强

因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及如今快速时代的状况下, 家长在面临孩子上作文辅导班的问形式上就有了一定的局限性。“背诵作文”、“抄写词句”、“仿写”, “多看、多读、多写”。这些都是被家长所认知和接受的作文教学方法。

事实并非如此,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发现的最好的成长, 激励是最好的方法, 实践是最好的训练。老师设置的每个环节都过渡自然紧扣教学目标进行, 这些环节有游戏、谈话、及当场练笔动静相宜, 孩子们上的不亦乐乎, 让儿童在情景中感悟表达的真谛。由此看来, 语文辅导课程并不局限, 多变的教学方法比较代替传统的原始方法, 让孩子吸收新法和旧知的完美结合。

4. 网络时代, 资源的非合理运用

一些老师认为:写作课运用网络媒体进行教学, 其目的就是为学生提供写作素材。况且网络媒体画面内容丰富、直观形象, 是写作材料的最佳首选。所以在写作课上把着眼点全部放在网络媒体信息资源的开发上。其实, 在写作课上, 老师除了第媒体信息材料的运用, 还应该放开眼界吧其他一些有价值的写作素材吸引到写作中来。

二、走出小学语文写作教学误区的对策

1. 实现作文要求“习作”本位的回归

我们要切切实实地把小学作文教学定位在学生学习写作文的位置上。既然是学习写作, 就有其相应的特定的要求, 而不是把写作的要求强加在习作的头上。

2. 实现作文训练“片断”本位的回归

我们的作文训练也要切切实实地遵循学习写作的一般规律, 从看图写话、“片断”训练到“根据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 再到“40分钟写出不少于400字的习作”, 期间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3. 实现作文测评“片断”标准本位的回归

作文“习作”本位回归和作文训练的“片断”本位回归, 要求我们的作文测评的“片断”标准本位的回归。特别是考试作文题目的出题者 (主要指市教研室专门负责出题的教研员) 在出题时把握好作文教学和作文训练的目的、要求, 把考试作文的目的、要求牢牢地定位在教学大纲和《语文课程标准》所确定的标准和范围之内, 而不能超越这个标准。否则, 就会违反小学作文教学的一般规律, 就会导致作文教学各个环节的混乱。

4. 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改进小语教法

由于历史所致, 当前不少教师的专业水平还比较低。教课中, 其所以能使“语”“文”分家,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教者对语文的特性和基础知识掌握不够。大部分小语教师, 不怎么会写文章, 对写作理论掌握更差。因此, 必须促使小语教师提高专业水平。要以教研促教改, 以教改促使小语教学向深、广度发展。在抓教法研究的同时, 要促使每个小语教师练好常规教学基本功, 从根本上提高小语教师的专业水平。

5. 抓基育能, 培养思维

小语教学, 必须立足于基础知识, 培养学生基本技能。在教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中, 要把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作为训练的核心。教基础知识, 要讲究方法, 要把所教知识分类、优选, 要具有 (下转第147页) (上接第146页) 范例性。把那些必须熟记的知识, 要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背熟、记牢;把那些必须掌握的知识, 让学生分析、比较, 使之明其理, 会运用。培养基本技能, 要从两个方面做起, (1) 教给学习方法, (2) 培养自学能力。教学法, 要在平时教课中, 结合具体知识运用。人一生绝大部分知识, 是在社会实践中学得的, 有了自学能力, 就会在社会实践中自我学习无限的知识。

6. 运用网络媒体资源, 进行写作课教学

小学语文写作教学常见误区的解读 篇7

一、写作教学不是一日完成的工作

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的常见误区之一就是教师教学的急于求成。

很多教师没有认识到写作教学的特殊性,把写作教学等同于识字等内容来看待。在讲完一节写作课之后,学生如果没有写成一篇令教师满意的作文,教师就会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进行批评,而对于一些写作能力较差的学生,有些教师干脆采用让学生死记硬背范文的方式来帮助学生提高成绩,这一方法虽然短时间内解决了学生的写作问题,但从长远来看,并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写作能力的提升。针对这一误区,我认为是教师对于写作教学的特点和小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认识不够导致的,写作教学是一个逐渐积累,逐渐渗透的过程,小学生的认知心理也是不断发展,不断成熟的。

举一个我在实际写作教学中的例子,在《我的妈妈》作文中,一个学生这样写道:“……烛光下,看着妈妈布满老茧的手那么灵巧地帮我织毛衣,我的泪水再也忍不住……”作文中这句话堪称是一个亮点,但你绝对想不到,写出这样作文的,竟是班级里一个平时作文能力偏差的学生,他之所以能写出这样一句话,也经历了多次修改,第一次,他作文中只写到:“妈妈在织毛衣,没有陪我玩,我很难过……”我知道这是很孩子气的一句话,在评语里我让他坐在妈妈身边偷偷观察她。第二次他在作文中写道:“看着妈妈织毛衣,我哭了……”我鼓励他说,这是我见过的一篇非常感人的作文,你可以把细节和一些词语用得更生动一些,第三次,他写道:“妈妈在烛光下织毛衣,她的双手都是老茧,但她织得那么灵巧,我的泪水流了下来……”第四次……经过不断的修改,学生才写出一句这样完美的话,如果教师急于求成,恐怕就不会达到这样的教学效果。

二、真情原创与积累借鉴的误区

小学的语文写作教学中存在着两个极端的误区:一是过于强调学生的原创和作文的真情实感;二是过于强调学生的积累背诵。

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应鼓励学生的原创和真情实感,但由于小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认知水平发展的不成熟,缺乏生活经验的积累,所以通过广泛的阅读和积累借鉴是提升小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这二者本是相互统一,协调发展的两个方面,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容易走上文提到的两个极端:一是让小学生尽情发挥,天马行空;二是让小学生必须全文都按照背诵的内容写,不容许有自己的内容,其实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应该将二者统一起来,在积累借鉴的基础之上,由要求仿写逐渐过渡到引导学生原创。

例如,在讲解作文《记一次课后活动》的作文中,学生对于作文中“我们的课外生活可真是丰富多彩。瞧!下课了,同学们有的在打乒乓球,打得汗流浃背;有的同学在写作业,写得认认真真;有的同学在玩游戏,玩得兴高采烈;还有的同学在看课外书,看得津津有味。”的内容非常认可,我让学生将这段话积累背诵,并尝试在作文中应用,有的同学在《记一次课后活动》中把整段照搬了上去,而有的学生却将这段话应用在别的作文当中,如《记一次体育课活动》中,学生写道“操场上的同学真多啊!有的同学在打球,有的同学在踢毽子,还有的同学在丢沙包。真是丰富多彩啊!”我将二者给学生比较,学生自然而然地了解了该如何应用积累的作文内容。

三、学生无生活感悟和写作思路的误区

作文教学中教师存在误区,认为小学生年纪小,不存在生活感悟和写作思路。

小学生由于年纪小,生活方式集中在家庭和学校,可能会存在生活阅历不足或是写作思路不广的问题,但这并不能否认学生是有自己对生活和写作的认识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拓宽学生的写作思路,丰富他们的写作生活感悟。

例如,我在教学中经常采用的办法是成语接龙来提升学生的写作和词汇思路,在《冬天来了》作文时,我会让学生分成小组,每个人说出一个关于冬天景色的成语,但不能重复,学生积累到“白雪皑皑,冰天雪地,银装素裹……”一系列的词汇,丰富了写作思路;在《记一次集体活动》中,我还会在作文前一周安排一次拔河比赛、足球比赛等内容,来增强学生的作文感悟,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综合以上我们可以发现,小学语文的作文教学有其教育对象的特殊性,有其教育阶段的关键性,也有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一些常见的教学误区是影响教师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这就要求广大的一线语文教师,提高对写作教学的重视程度,不断从自身的教学实践中总结教学经验,虚心学习,敢于创新,提升写作教学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帮助处在写作萌芽阶段的小学生提高写作水平,养成写作习惯,热爱上写作活动,最终提升他们的语文综合素质。

摘要:作文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而小学阶段是语文作文发展的萌芽时期,这一阶段内教师如果能为学生打好坚实的作文基础,对于学生作文能力的提升和语文素养的提高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文章结合作者的教学实际,对小学语文写作教学常见误区进行探讨。

写作心理误区 篇8

关键词:高中写作教学,误区,循序达标,以读促写,表达真我,对接生活

当下的高中语文作文教学大多瞄准高考,考什么练什么、怎么考就怎么练,已深深陷入“教师命题猜题,学生应付写作———教师再命题猜题,学生再应付再写作”的恶性循环之中。写作教学,出路何在呢?笔者认为,遵循写作教学规律,实践生活化作文教学理念当是一条理想路径。为此需做实做到以下几点。

一、落实循序达标

写作教学要遵循学生的心理成长和思维发展规律,打破单元作文的框框,由低年级到高年级定向定格、定序定量地布置课堂作文 (一般不布置命题作文),并指导学生严格训练。笔者认为,高一要侧重训练记叙类和说明类作文,高二要侧重训练议论类和说明类作文,高三要侧重进行综合训练。每次布置作文之前,都要指导学生学着课文的样子,依情据理去遣词造句、布局谋篇、运用技巧,下工夫认真写好每一篇作文,还要对每篇作文进行定向的多次修改,直至感悟深透、比较完美方可再写下一篇文章。不讲数量,只求质量,只求让每个学生都能够依情据理、循序达标地写好、改好每一篇作文,切实体会到真写和真改作文的成功与快乐,学会用真心写、写真心。

比如,某次修改定向为“文通字顺、讲究一定的写法”,那就以此为要求,达标者就可以得高分过关;不达标者则要继续修改直至达标。长期坚持这样严格、扎实的训练,能形成自觉的习惯,绝大多数学生就能较好地掌握记叙、说明、议论三类作文的写法,提高写作水平。

二、落实以读促写

语文课文教学不仅让学生明了课文写了什么和是怎样写的,更要悟透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不少教师总是怪学生不会写作文,殊不知学生不会写作文的一个重要原因恰恰就在于教师课堂上没有做到以读促写。当然,当下的一些教材有意淡化读写结合,缺失这方面的设计与指导,致使很多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缺乏这种意识和智慧,这也是导致一些教师漠视甚至无视以读促写这一习作规律的重要缘由。语文课堂要以教师的教读促进学生的学写,教学生学会并逐步提高表达能力,写作教学就能事半功倍。因此,语文教师必须自觉地按语文教学规律办事,坚持以读促写,使学生在读写结合的教学中切实提升写作水平。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长期坚持教学生学文悟写,“仿形”更“仿理”,像课文作者那样去感悟生活、表达生活、写好作文。实践证明,这种写作指导的做法,激发了学生写作的兴趣,实实在在地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

三、落实表达真我

高考作文命题大多是要求考生论说一种人生哲理。比如,《忌浅尝辄止》《要专一》《近朱者赤》《环境影响人》《要讲诚信》《心灵的选择》《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仰望天空与脚踏实地》《绿色生命》《拒绝平庸》等等。这些命题似是去老生常谈,大多数考生照猫画虎,言不由衷地去挤出一番大道理,或煞有介事地去编个故事,缺乏个性感悟,缺少视觉创新,缺失有血有肉的正能量,难以得到高分。因此,高中作文指导和训练不要都搞“高仿真”、“拼凑”、“克隆”甚至抄袭,要以我手写我心,真诚而艺术地表达真我。

怎样纠正上述不良倾向呢?要将生活化的教学理念融入写作指导和训练于之中,要教学生真写自己的生活,写自己真实的生活。比如,依课文扩写、补写、续写、改写,写读后感、评点和赏析等。再比如,写自己的学习生活、校园生活、家庭生活、交友生活及社会实践等。教师一定要教学生养成真写作文、表达真我的自觉习惯。只要学生表达的是真实的情感、愿望或理想等,只要他们能够按照规定的文体类别、较准地切题、较讲求艺术地完成了作文,就应该给予充分的鼓励。当然,还要避免学生把“表达真我”窄化到仅仅为自己或自己身边的人和事“照相”的程度,要允许学生进行适当的艺术加工,或艺术创作。事实上,古往今来许多大家的散文名篇都不是照相机式的拍摄,而是进行了一定的艺术加工的。其实,表达真我绝不等于在“真”上“凿死卯”,强迫学生必须如何如何写真。如果我们在写作的“真”与“实”上箍得太死,就会箍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束缚思想。可见,落实表达真我,既强调学生回归生活写真实,又强调要真实地进行适当的艺术加工,要让学生始终处于写作的主体地位。这就是真实地、艺术地表达自我,而不是老师逼迫我言不由衷地写,只为高分而写。实践证明,真实且艺术地表达自我是特别受学生欢迎的,也最有益于切实促进学生写作水平和写作能力的大幅度提高。

四、落实对接生活

说应试化写作训练没有出路,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它仅高度注重“仿真术”“高分术”,导致高中作文教学仅在如何得高分上做文章,严重忽视写好作文所必需的积淀和魂灵。为此,高中作文教学必须与生活深度对接,以尽心着力培养学生多读多看、对接生活、独立思辨的好习惯。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教学生利用课文和读本积累写作素材,再教学生如何利用课内学到的方法到课外去阅读和积累素材,课内学习与课外生活相互对接、交融,不断充实、修养和提升。每个学生都准备一个文摘本,每周定量(每周摘抄600-800字)摘抄精彩语句和语段(包括俗语、谚语、格言和歌词等),还要结合自己的体验、感悟加上简要的评语。为了督促、鼓励学生把这项作业落实做好,养成良好习惯,教师要坚持每周检查、批阅一次。

第二,在课内教学生发现课文的可思辨点,学会自主思辨。比如就“屈原选择投江自杀”“司马迁忍辱著述”“马蒂尔德十年辛劳为还债”等进行自主思辨,发表独立见解。不仅如此,还教学生像课内那样到课外生活中去读书、去观察,进而发现思辨点,自主进行独立思辨,写思辨性周记(每周600~800字)。教师要坚持每周检查学生的思辨随笔,这样不仅有益于学生写好作文,也有益于促进学生思辨能力、思辨习惯、思想境界、健全人格和自主精神等的发育和提升。

第三,师生交流和协商,确定“读世”的着眼点,教学生平时自觉地去读、去看、去听、去思辨。比如,读时文、美文和同龄人的优秀作文;看其他学科的教材;看电影、电视剧;看《焦点访谈》《今日说法》《社会经纬》电视节目;用心观察周围的人和事;注意听演讲、报告和他人的讲话等。确立了这些“读世”的着眼点,再长期指导学生去看写作门道、悟表达技法,日久天长学生自然就会获益多多。特别值得强调的是,长期坚持做下去,这项活动自然也就成了学生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甚至成为他们生命的一部分。

上一篇:植物生物化学下一篇:眼眶开颅术后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