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H护理模式精神科护理

2024-07-09

3H护理模式精神科护理(精选十篇)

3H护理模式精神科护理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7月至2014年7月我院精神科收治的108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 (54例) 和实验组 (54例) , 其中男65例, 女43例, 患者年龄16~75岁, 平均年龄 (41.5±1.5) 岁;其中躁狂抑郁症20例, 反应性精神病8例, 50例精神分裂症, 30例分裂样精神障碍;2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进行比较, 差异均衡, 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服务模式, 主要包括日常生活中健康教育和专业护理指导工作。实验组采用优质护理服务模式, 具体分为以下几方面:

1.2.1 更新服务流程:强化精神科原有的护理流程, 使以往过于分散的护理措施实现集中化, 将每位患者的护理工作实行责任划分, 确保患者和护理人员之间比例协调, 促使全部患者的护理工作具体落实到对应的护理工作人员身上, 同时对整个精神科室接收患者的详细情况进行记录, 根据护理人员的实际工作能力, 以分床包干的形式, 保证每位护理人员都有对应的护理对象。细化责任到人, 病房之内可悬挂特定护理人员的名牌, 针对病情较为严重的患者, 则需要由责任组长专门负责。

1.2.2 人性化教育护理措施: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的思想, 因为精神科接收的患者都是与正常思维患者没法比较的, 对其采取的临床护理措施也应该更加细化和具有针对性。护理人员要保证经常与患者进行交流沟通, 缓解患者情绪, 使其可以再和谐、舒心的环境下接受治疗。晨间护理人员要做好单元床整洁和清理工作, 必要时候需要定期更换单元床、手术衣以及患者的病号服;若患者难以自行完成洗脸、刷牙和进食等日常生活项目, 护理人员要尽可能协助患者完成;严格按照病房等级做好巡视工作, 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 并做好数据记录;患者外出检查或者进行其他户外活动时, 病情较轻患者可请护工陪检, 病情严重的患者则由医护人员陪同检查;遵医嘱给患者服药, 切不可私自增减药物剂量。

1.3 观察指标:采用本院自制调查问卷的形式对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进行调查, 共分为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不满意3项。

1.4 统计学分析:本次得到的全部数据统一使用SPSS17.0软件分析处理, 计数资料要使用%表示, 并将组间计数资料比较χ2检验, 倘若P<0.05, 则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患者非常满意18例 (33.3%) , 比较满意24例 (44.4%) , 不满意12例 (22.2%) , 护理满意度为77.8%;实验组患者非常满意36例 (66.7%) , 比较满意17例 (31.5%) , 不满意1例 (1.9%) , 护理满意度为98.1%, 两组护理满意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随着医学水平和护理质量的不断提高, 人们不仅对医疗救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同时对临床护理工作质量也更加关注。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在进行临床护理工作时, 要选择优质护理工作模式, 以改善患者病情, 提高护理质量[2]。

精神科的患者主要接受精神科医师、护士以及专业心理师和长期从事精神科治疗的专业人士的共同护理。患者除需要针对性临床治疗之外, 还需要给予人性化优质护理模式辅助治疗, 帮其尽早驱走精神方面存在的障碍。精神科护士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生物精神医学知识, 还应该接受专业的认知行为治疗等训练, 并将所学的各项技能充分应用到临床精神疾病护理实践之中, 以患者为中心, 充分尊重精神科患者生理和心理等方面的需求。

优质护理工作模式应用于精神科患者, 之所以可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主要是因为优质护理的实施, 促进医患关系和谐, 提高了患者治疗依从性和治疗配合度[3,4,5,6]。本组研究结果显示, 实验组护理满意度98.1%明显高于对照组77.8%,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 由此可见, 精神科临床护理工作中优质护理服务模式的应用效果显著, 提高患者满意度, 具有积极的临床使用和推广价值。

摘要:目的 评价精神科临床护理工作中优质护理服务模式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2年7月至2014年7月我院精神科收治的108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 (54例, 采用常规护理服务模式) 和实验组 (54例, 采用优质护理服务模式) , 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77.8%, 实验组护理满意度为98.1%, 组间差异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精神科临床护理工作中优质护理服务模式的应用效果显著, 提高患者满意度, 具有积极的临床使用和推广价值。

关键词:优质护理服务模式,精神科,应用效果

参考文献

[1]宋文英.优化护理工作模式在精神科优质护理服务中的应用效果[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4, 30 (12) :38-41.

[2]李素萍, 杜巧荣, 彭菊意, 等.优质护理服务在精神科开放式病房的实践与评价[J].护理研究, 2011, 25 (34) :3174-3175.

[3]苏红梅.精神科病房开展优质护理的难点与效果评价[J].中外医学研究, 2015, 13 (14) :104-105.

[4]程俊, 张瑜, 田长亮, 等.关于精神科实施优质护理的结果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 2015, 13 (33) :202-203.

[5]梁璐.优质护理服务在精神科护理中的效果与体会[J].医学信息, 2015, 28 (31) :126.

3H护理模式精神科护理 篇2

摘要:目的:探讨OEC管理模式在精神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4年7月~2016年6月医院的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2014年7月~2015年6月的40例为对照组,采用常规管理;2015年7月~2016年6月的40例为观察组,采用OEC管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家属对护理质量的评分及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家属对护士的护理服务、护理技术、情感支持、护理服务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家属(P<0.05);两组生活质量(包括社会功能、角色功能、躯体功能、认知功能)评分比较,护理前差异不显著(P>0.05),护理后观察组的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精神科护理管理应用OEC管理模式,能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护理质量。

3H护理模式精神科护理 篇3

【关键词】 责任制整体护理;精神科;应用探讨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507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550-01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传统的以疾病为中心护理模式已不能适应护理专业的发展,一种新的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在全面广泛开展,它克服了以往责任制护理的弊端,受到住院病人的欢迎及护理人员的推崇。而精神科开展责任制整体护理新模式,对我们的工作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它要求护士更新观念,不怕吃苦受累,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给患者春天般温暖。现在社会快速发展,人们的精神压力越来越大,患有精神疾患的人越来越多,很多精神病人需要长期住院诊治,基本都是生活自理能力下降而无家属陪护。有的患者住院期间家人几乎不来探视,所以精神科护士的工作量很大。我们科10名护士,每位护士负责4-5名精神病患,科里住院患者达50名左右。

由于精神病人的特殊性我们采用了如下方法:

1 关于生活护理方面

春秋冬季节每周洗澡1次,洗头2次,剪指甲1次;夏季每天洗澡1次,洗头1次,每周剪指甲1次,特殊情况,随时处理。病人平时换洗的衣服,生活用品和零食由护士保管,每天按时发给病人,每次洗澡时还要督促和帮忙给患者洗干净,有的时候还要督促和帮忙给患者洗衣服。每天参与晨间护理,床单被套脏了就换洗。给病人营造一个舒适的环境养病治病。

2 关于用药护理方面

口服药看服下肚,有静脉输液时集中输液。每周责任护士要集中病人讲一些药物的不良反应,治疗效果等,倾听病人的反馈等,帮助病人解决一些问题等。

3 关于心理护理方面

患者有精神疾病,一般心理很自卑、恐惧、焦虑、抑郁等;有不愿意讲话的,有话多兴奋的。我们对他们要耐心的解释,认真的聆听,帮助患者消除顾虑,积极配合治疗。患者情绪不稳时护士可握住他的手帮助患者树立信心,让他们稳定起来。记得有位20多岁的老病号病情复发被家人送至我院住院治疗,刚入院时又打又闹,我上前握住她的手喊道:“美女美女,你还记得我吗?”一下子她的情绪就稳定下来了。

4 关于工娱疗活动的护理方面

每天2小时活动,带动病员做操、听音乐、打牌、下棋、读书看报、看电视等。每周开展一次病员座谈会,听取一些建议,帮助病员解决一些问题。

5 关于专科方面的护理

熟悉掌握各项护理操作常规,精神病人的各项临床表现,各种药物的不良反应等,及时发现病情及时汇报处理,白班15-30分钟巡视一次,晚班由值班护士30分钟巡视一次,重点病员随时巡视。

精神科护理模式的发展现状 篇4

1 我国护理模式的发展现状

我国护理工作模式经历了生命过程模式、适应模式、行为系统模式、人际关系模式、保健系统模式、护患互动模式、病人自理模式、整体护理模式及多元文化护理模式等, 这些模式总的特点是突破了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 转向以人、环境、健康和护理为基本概念, 以人为中心的护理[2]。

2 精神科护理工作模式的发展现状

2.1 系统化整体护理模式

系统化整体护理模式是一种国际水平的新的临床护理模式, 是以北美护理理论为依据而提出的[3], 系统化整体护理的核心就是以病人为中心, 其基本内涵为以新护理观为指导, 以护理程序为核心, 系统、整体地进行护理服务和护理管理。系统化整体护理是按照护理程序的5个步骤, 即评估、诊断、计划、实施和评价。吴美杰等[4]为探讨精神科临床的最佳护理模式, 将4个精神科病房按编号顺序分为观察组 (实施整体护理) 和对照组 (实施功能制责任制混合护理) , 半年后将两组病人满意度、住院病人观察量表 (NOSIE) 、精神病人护理观察量表 (N0SR) 得分均值及护理质量考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提示整体护理模式有利于精神科临床护理。

2.2 循证护理模式

循证护理是20 世纪90 年代受循证医学的影响而产生的新观点、新思维、新概念。循证护理也称实证护理、实验护理, 即以有价值的、可信的科学研究结果为证据, 提出问题, 寻找实证, 用实证对病人实施最佳的护理。它包含了3个要素:可利用的、最适宜的护理研究依据;护理人员的个人技能和临床经验;病人的实际情况、价值观和愿望。这3个要素必须有机地结合起来, 树立以研究指导实践、以研究带动实践的观念, 护理学科才能进步。在精神科应用循证护理工作模式, 对住院精神病人的病情进一步恢复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使病人在生活自理方面大有进步, 为病人提供先进、有效、安全、低耗的护理服务, 提高护士的整体科研素质, 从而提高了护理质量[5,6]。循证护理逐渐形成为临床护理的新模式, 它代表了临床护理的新趋向。

2.3 “5S”护理模式

“5S”护理模式包括人性化的服务语言 (humanized serving language) 、人性化的服务行为 (humanized serving behavior) 、人性化的服务环境 (humanized serving environment) 、人性化的服务流程 (humanized serving program) 、人性化的服务品牌 (humanized serving brand) 。 实施“5S”护理模式提高了护士的整体素质, 提升了护理人员的工作责任, 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取得双赢, 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使每位护士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积极性、创造性[7]。周念港等[8]的研究在精神科病区开展“5s”护理模式, 结果提示“5S”护理模式适合在精神科病房应用, 有利于提高护理质量、提高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缩短应急响应时间、规范护理程序、创造整洁舒适的住院环境、防范意外事件的发生。

2.4 个性化护理模式

所谓个性化护理, 就是把病人作为一个有病求医、同时具有自我性格和家庭社会特征的完整个体来看待, 针对病人的性别、年龄、病种、疾病的不同阶段以及个人文化程度、生活习惯、情感特征、家庭社会关系等多方面的不同, 实施相应的个性化的护理措施。个性化护理是一个新的理念, 个性化护理模式要求我们把常规的医疗护理工作与病人自身的个性特征相结合, 制订出灵活、贴切的有针对性指向的护理服务措施, 以满足病人的不同需求[9]。个性化护理模式是一种在整体护理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的、充分体现人文关怀的更高境界的护理新模式。由于精神疾病的特殊性, 在确保病人安全的前提下, 在常规基础护理及精神科专科护理应给予病人更多人文关怀, 即在精神上的、心理上的安慰和行为上的指导 (即心理护理) , 从病人生活、工作环境、人际关系、经济状况等方面关心病人, 用心感知病人的冷暖病痛, 用善良、智慧、博大的胸怀去接纳病人[10]。实施整体护理除重视系统化、统一的护理程序外, 更看重以人为本的亲情护理在精神科安全护理方面。深化护理改革, 医护人员不但要重视生物因素引起的疾病, 同时也要重视社会和心理因素对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的改革, 调整班次, 责任到人, 优化工作质量[11]。

2.5 自理模式

美国护理学家奥瑞姆指出护士应根据病人的自理需要和自理能力的不同而采取3种不同的护理系统:完全补偿系统、部分补偿系统、支持一教育系统的Orem 自理理论[12]。将护理自理理论引入精神科整体护理工作, 能促进了精神科整体护理与健康教育的结合, 加速了病人社会功能的康复[13]。

3 启示

3.1 精神科护理的特殊性

精神病病人在精神症状支配下, 常会出现严重的兴奋躁动、毁物或自杀自伤等危险行为, 安全为精神科护理重中之重。目前抗精神病药物的临床疗效虽有明显提高, 但疾病复发仍是棘手的问题。服药依从性差, 是精神病人病情复发和反复住院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精神疾病的特殊性国内精神病防治机构的住院设施大多采取的是封闭或半开放管理状态, 住院病人的活动范围大多局限于病室内, 他们存在明显社会功能缺陷。精神病人病程迁延, 进展缓慢, 复发率及病残率均很高。传统的护理模式, 由于护理人员不能经常与病人接触, 缺少沟通, 因而不可能随时掌握病人的病情及心理变化, 实施有效优质的护理措施, 护理工作质量不高。

3.2 精神科护理模式的发展研究前景

精神科护理领域在近几年来有关护理模式应用研究比较多, 如循证护理、“5S”、个性化、系统化整体护理。2010年以责任护士实施以人为本的整体护理为内涵的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作为我国公立医院改革的重点工作任务之一, 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进。以人为本的整体护理为内涵的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 护理工作的内涵是多方面的。首先, 护理人员所提供的服务是一种连续性的全程护理, 在病程上贯穿于疾病预防、治疗和康复, 在时间上贯穿于病人入院、住院、出院和出院后整个过程;其次, 对护理内容进行精细策划, 达到规范化的标准而且护理目标明确[14]。如何运用优质护理服务核心内涵推进精神科护理持续发展, 为精神病人提供全程、优质、广泛的生物、心理和社会干预等护理工作方式, 保证精神病人康复、保障精神病人的自身安全和社会安全是国内外精神科工作者值得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摘要:通过介绍护理模式的概念、我国护理模式的发展现状, 综述了精神科护理模式的现状, 提出现阶段精神科护理模式的研究前景。

精神科分级护理 篇5

精神科分级护理是根据病人病情轻重和对自身、他人及周围环境安全的影响程度分为特级护理及一、二、三级护理。特级护理

(一)护理对象

1.精神障碍伴有严重躯体疾病,生活完全不能自理者。2.有明显意识障碍,有极严重的自杀、自伤危险或自杀未遂者。3.被迫入院、极端兴奋躁动,有严重冲动伤人、外走危险者。4.因精神药物引起的严重药物不良反应如恶性症状群、急性粒细胞减少等,出现危象、危及生命者。

(二)护理要点

1.设24小时专人护理,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制定护理计划,填写护理记录。

2.做好基础护理,认真落实各项治疗和护理常规,严防并发症,确保病人安全。

3.备好急救物品和药品,以备抢救之需。4.实行封闭式管理。一级护理

(一)护理对象

1.严重的自杀、自伤和极度兴奋躁动,有可能发生意外事件者,或有严重的幻觉、妄想,可能发生自杀、自伤、伤人、毁物、外走者。2.重症病人,生活不能自理者。

3.特殊治疗需要严密评估病情和加强监护的病人。4.新入院不合作的病人。

(二)护理要点

1.安置于重点病室,严密监护,重点交接班,实行封闭式管理,病人的活动不能脱离护士的视野。

2.病人以重病室内活动为主,外出必须由工作人员陪同,生活物品由工作人员保管。

3.严格执行危险物品管理制度,定期检查危险物品,定期检查病人有无外伤。

4.有自杀、自伤、冲动、毁物行为的病人,遵医嘱予以保护性约束。5.做好基础护理,严密观察治疗后反应,填写护理记录。6.酌情进行针对性心理辅导。二级护理

(一)护理对象

1.一级护理病人病情好转而且稳定,或仅有一般躯体病症。2.精神症状不危害自己和他人。

3.有轻度自杀、外走观念,能听劝说且无行为者。4.生活自理尚需协助,或年老体弱、儿童病人。

(二)护理要点

1.安置于一般病室,以半开放式管理为主。可在病室内自由活动,在工作人员的陪同下参加户外活动。个人生活物品可由病人自行管理。2.定时巡视,密切观察、评估病情及治疗反应,填写护理记录。3.督促或协助病人进行生活料理。

4.有计划地安排病人参加病房的集体活动和工娱治疗等。5.加强心理护理,进行针对性的健康教育。三级护理

(一)护理对象

1.经治疗症状基本消失、病情稳定,等待出院的康复期病人。2.无自杀、自伤、冲动、外走危险的病人。3.生活能自理的病人。

(二)护理要点

1.安置于一般病室,可实施开放式管理。用物自行管理,在规定时间内允许病人外出或假出院。

2.充分调动病人的积极性,鼓励病人参加病区管理,集体活动和工娱治疗,逐步培养和锻炼回归社会的适应能力。

3.邀请病人参加工休会,共同制定康复训练计划,鼓励病人参加病房的集体活动和工娱治疗。

道德护理在精神科护理中的作用 篇6

【关键词】道德护理;精神科护理;临床作用

道德护理是在护理职业活动中临床护理人员应该遵守的行为规范。现今,医学模式在不断的发生转变,良好的职业道德不但是对医护人员提出的职业要求,同时已经成为现代护理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1]。由于精神科的护理工作所面向的对象比较特殊,在进行护理的过程中护理道德就显得非常重要。本文作者根据自身在精神科工作的临床经验,总结了几点精神科道德护理的应用,现总结如下。

1维护精神病人的尊严,树立人本的理念

人的正常生活包括心理和生理的变化,生理上会表现为异常的情况出现,当然心理上也同样会生病,我们不可以用一样的眼光来看待心理疾病患者,精神疾病患者也是人,也有自己的选择和意愿,不论其临床表现怎样,都应该维护其尊严,尊重其存在的价值,我们说在别人及患者本身没有受到伤害的情况下,应该尊重患者的选择和意志。精神病患者多得不到正常的待遇,威胁到其生命健康,我们作为一名精神科的护理工作者,应尽最大努力来保护患者的生命健康,坚持以人文本的理念。要关心患者、尊重患者,把患者当成自己的亲人一样,绝对不可以讽刺、侮辱、虐待病人[2]。假如患者所提的要求合乎情理,护士应尽量满足,这样才能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及时掌握患者的变化,这有助于临床护理工作的进展。

2培养心理素质,树立专业美德

精神科护士要时刻记得自己所面对的是失去理智、心理有缺陷的患者,这就对精神科护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不但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顽强的意志、坚强的信念,同时还能摒弃社会上对精神病人的偏见,对病人理解和同情,对待患者要有耐心,保持乐观向上的情绪,面对突发事件要冷静认真思考,在和病人接触的工程中,要克制自己的不良情绪。由于精神病人受到疾病的影响,有时可能会对医护人员作出冲动的行为,这种情况下,护士的心理上会出现程度不等的心理反应,这就要求护士在日常的生活中注意培养自身的心理素质,能够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思想,根据外界环境的变化进行自我调节[3]。

3正确认识精神疾病,工作作风严谨

精神疾病患者多是由于精神因素导致的,这同样也是治疗精神疾病的切入口,因而,精神科的护理在面对患者时态度要和蔼,语言要温和,思想作风上应审慎适度,精神患者不但会出现行为紊乱、道德沦丧以及人格障碍等表现,同时还会出现一些不自觉的行为,这些都会引起患者内心的敌意、矛盾、冲突以及压力增加,在自身意志力不够强的状态下就会表现出来[4]。精神患者所做的行为多不符合社会道德和规范,因而得不到人们的理解,也不能被接受,但是我们既然选择了精神科的护理工作,就要详细了解精神病患者发病时的临床表现和言行,不能用社会的规范和准则来衡量精神病人的行为,因此在进行护理的过程中要态度和蔼、微笑面对每个患者,用自己美好的心态来感染患者,在实施护理操作的过程中,要以患者的利益为中心,争取患者能够早日康复。

4谨言慎行,保守医密

因大多数人都对精神病人存在观念错误,认为精神病人很危险、可耻和可怕,是不可治愈的,因而大部分患者的家属都不情愿将患者的情况告知他人,但是为了接受良好的治疗,患者或者其家属不得不将患者的情况甚至隐私告知医生,这样精神科医生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护理人员才能更好地对其进行护理服务[5]。这时为病人保守秘密就变得格外重要,在涉及患者的生活、工作中的情况时,护理人员要对自己所说的负责,保护患者的隐私,否则就有可能引起医疗纠纷。

5追求慎独

慎独主要是说护士在单独完成某项工作时,有机会做坏事,但是却没有做,保持了自己的节操,具体体现在日常工作的小细节中,能够真正做到并不容易,只有在你努力、磨练中才能做到慎独。护士多数情况下是在无人监管的情况下进行工作的,而且面对的常常是失去正常思维能力的人群,对医护人员的工作不能正确进行评价,但是这时护士不可因此而降低对自己的要求,每个护士都应用慎独的精神来要求自己,做好自己应做的工作。

参考文献

[1]周芙蓉,宣彩英.精神科临床护理工作中的伦理问题及对策[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9(03):56-57.

[2]李辉,关平,张立忠.试论精神科护士的职业素质与职业道德[J].中国实用医药,2011(01):976-777.

[3]常海霞,張霞.风险管理在精神科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民康医学,2009(22):41-42.

[4]王世茹.浅谈精神科护理安全管理[J].全科护理,2009(03):592-593.

3H护理模式精神科护理 篇7

情感教学模式是在情感教学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上形成的, 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来优化教学为目标的, 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 (卢家楣, 2006) 。情感是一切人类活动过程中不可忽略的心理因素, 在教学过程中, 情感教学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 它使得教师在整个教育过程中, 关注学生的态度、情绪、情感以及信念, 积极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 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同时, 能使课堂具有更强的感染力、吸引力、影响力和教育力。情感教学模式以“以情优教”为教学理念, 通过寓情于教,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具有情境性、感染性、激励性和教育性等特点。

1.情境性。情感教学法要求教师在具体教学实践中, 通过借助多媒体等教学工具, 根据教学目标, 营造生动、积极、丰富的情景氛围, 以增强学生情感体验, 而不同的情境, 将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 这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感染性。情感本身所具有的感染性能够影响他人, 在教学过程中, 通过建立和谐、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和教学氛围, 让情感在教师和学生之间传递和迁移, 能够实现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和彼此认同, 从而有效增强教学效果。

3.激励性。情感教学的激励性实质为“以情激情”, 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通过情感的积极作用, 采用积极、合理的情感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 提升学习兴趣, 激励学生的求知进取心, 从而开启学生的创新创造热情, 使得学生的知识、道德、思想、心理在积极情感的氛围中得到升华。

4.教育性。情感教学法的教育性表现在教师在教学中通过情感的积极作用, 促使学生积极情感的产生, 从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培养了学生积极健康的思想与良好的道德情操, 其本身具有教育培养的功能。

(一) 人本主义理论观点

以马斯洛 (A.Maslow) 和罗杰斯 (C.R.Rogers) 为代表的人本主义理论认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认知与情感的相互作用, 情感在教学活动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教学不仅要重视学习者的认识发展, 而且更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注重对学生内在心理世界的了解, 以顺应学生的兴趣、需要、经验以及个性差异, 达到开发学生的潜能、激发起其认知与情感的相互作用, 重视创造能力、认知、动机、情感等心理方面对行为的制约作用。”同时, 教师应处理好与学生间的人际关系, 营造轻松、和谐的心理氛围中才能使学生有效地接收知识、发掘自身潜力, 实现自我。

(二) 情感教学心理学原理

我国卢家楣、朱小蔓等自80、90年代开始对国内教学中的情感现象进行研究, 并推进了情感教学心理的研究和拓展。情感教学心理学包括教学的情感系统观、教学的情知矛盾观、教学的情感功能观及教学的导乐观 (卢家楣, 2012) 。其中, 教学情感功能观包含情感的动力功能、调节功能、疏导功能、强化功能、协调功能, 使得在教学过程中, 具有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增进学生认知学习、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内化、帮助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促进师生关系融洽的作用 (卢家楣, 2015) 。情感教学心理学中的“以情优教”理念强调, 情感因素既是教学目标亦是教学手段, 通过积极的情绪情感, 完善教学环节, 优化教学效果, 促进学生情感素质、认知及其他素质的发展。在此基础上, 针对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材的情感现象、情感作用、情绪调控等方面的深入研究, 形成了包括情感教学理念、原则、策略、程序、评价体系等方面的完整体系——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来优化教学为目标的新型教学模式。

精神科护理学是护理专业必修的重要临床课程之一, 是应用护理学和精神病学的专业知识与技能, 从生物、心理、社会三方面研究和帮助精神疾病患者恢复健康的一门临床护理学科。多数精神科患者对疾病缺乏自知力和自制力, 其感知认知、思维情感、语言行为异常, 甚至出现自杀、自伤、毁物伤人现象。因此, 护理工作者不仅应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精湛的临床技能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更应该具备理解患者、同理患者的高尚、博大的人文关怀品质和职业情感。与其他教学方法相比, 情感教学模式在精神科护理学教学过程中更易于为学生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职业情怀和学习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良好人文关怀品质, 使学生更加关注精神疾病患者内心世界的情感体验, 从而践行护理人文关怀。情感教学寓情于教, “以情优教”的教学理念符合精神科护理学的课程特点, 更易达成该课程的教学目标, 对有效完成精神科护理学教学任务, 提高学生职业素质, 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及竞争力, 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 实施原则

情感教学模式包括乐情原则、冶情原则、融情原则三个原则 (卢家楣, 2015) 。乐情原则以学生学习的心理背景问题为依据, 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为学生创设快乐-兴趣的心理氛围;冶情原则以学生学习的素质目标问题为导向, 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 创设条件使学生的情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陶冶;融情原则从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人际环境问题出发, 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积极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二) 实施策略和程序

情感教学模式常见的教学策略有心理匹配策略、认知匹配策略和形式匹配策略、超出预期策略、赋予情感策略、发掘情感策略等。实施的基本程序为“诱发-陶冶-激励-调控” (卢家楣, 2006) , 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各环节可随着教学过程的推进而做相应的顺序调整。针对精神科护理学课程特点, 以情感教学模式为主, 结合其他教学方法和手段, 对精神科护理学教学过程的思考如下:

1.精心设计, “诱发”兴趣。诱发旨在诱导和引发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的兴趣, 以调动学生参与认知活动的积极性。为了实施“诱发”, 在开始上课前, 需要教师精心准备教学, 在课程导入环节采用心理匹配策略,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心理匹配策略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恰当处理教学活动, 使之被学生主观上感到满足其需要, 从而达到学习活动与学生需要之间的统一, 使学生以快乐的情绪学习 (卢家楣, 2012) 。在精神科护理学教学中, 采取启发式导入, 从临床典型病例入手, 提出问题, 满足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 达成心理匹配,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如在抑郁症的学习中, 通过视频的形式向学生展现崔永元罹患抑郁症的典型案例, 首先以名人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引导学生认识抑郁症的典型临床表现和病因;同时, 对名人的崇拜, 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和职业价值感, 为教学活动的有效展开, 走出第一步。

2.丰富教材, “陶冶”情感。专业课程教学中, 陶冶的目的就在于开展认知活动的同时, 培养学生的各种积极情感及情感能力, 以有效达成教学活动的情感目标。在教学过程中, 蕴含情感的不仅是教师与学生, 同时还包含教材。情感教学心理学研究表明, 教材中蕴涵了教师和学生情感融合的情感场 (卢家楣, 2006) , 教材为陶冶学生情感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 应用情感赋予策略, 充分利用教学活动中所存在的情感因素, 使之成为培养学生情感的有用素材, 并通过多种形式充分挖掘教材中的隐形情感因素, 使学生在认知的同时获得积极情感的陶冶。例如将叙事故事、典型病例、电影、情景剧表演、新闻等引入精神科护理学教学过程中, 以加强学生的同理心, 促进换位思考和开放“差异性”, 并刺激其对自我、他人和世界的反思 (Kumagai AK, Wear D., 2014) , 陶冶学生情感, 培养其良好的职业价值观。

3.创设条件, “激励”情感。激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 不断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胜任感, 激发学生学习的后继动力。根据心理行为规律, 个体的行为动机会随着愉悦的正性情感体验增强, 不愉悦的负性情感体验消退。随着学习时间的延长、任务的加重、难度的加大, 学生的学习动机会慢慢减退。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创设条件让学生获取成就感, 尽可能给学生鼓励性评价, 从而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 推进教学活动。如在精神科护理学教学过程中, 转变评价的主体和评价的方式, 注重评价的激励调节作用, 通过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激励评价等多种形式相结合进行评价, 以激励学生加倍努力。同时, 注重提高教师的情感教学水平, 积极发挥角色榜样作用, 使学生认识到关爱患者是护理专业的核心价值, 从而激励学生对精神科患者实施关爱行为, 培养高尚的职业情怀。

4.关注状态, 有效“调控”。人的情绪受外界或内在因素的影响, 常处于变动的状态。调控则要求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关注学生的情绪状态, 并及时诱导或激发学生的情感, 使学生的情绪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有利于学习活动的状态。精神科护理学的教学, 需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 通过专业知识和情感体验的融合, 把所学知识内化到自己的知识网络中, 用以提升解决精神疾病患者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情感性精神障碍》一章的学习过程中, 躁狂症和抑郁症是两种临床表现截然相反的疾病, 教师应善于观察学生的情绪状态, 并进行及时有效地调控, 以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优化教学效果。

总之, 对于精神科护理学课程而言, 情感教学模式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该模式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专业情感, 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心理氛围, 优化教学效果。但在实施的过程上, 需要教师注意正确的理解教材情感、学生感情及自我情感, 这也是情感教学模式实施的基本前提。

参考文献

[1]Branch WT Jr, Chou CL, Farber NJ, etal.Faculty Development to Enhance Humanistic Teaching and Role Modeling:A Collaborative Study at Eight Institutions.J Gen Intern Med, 2014, 29 (9) :1250-1255.

[2]Kumagai AK, Wear D.”Making strang:e”a role for the humanities in medical education.Acad Med, 2014, 89 (7) :973-977.

[3]卢家楣.大学生课堂教学中情感因素的作用、模式及控制[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6 (2) 141-144.

[4]朱小蔓.情感教育论纲[M].南京:南京出版社, 1993.

[5]卢家楣.论情感教学模式[J].教育研究, 2006 (12) :55-60.

[6]马锦萍.护理教学中的护理情感教育[J].现代护理, 2006, 12 (8) :773.

[7]王秋芬, 潘丽萍, 管燕平.护士条例背景下护理人文教育的思考[J].医学与哲学 (人文社会医学版) , 2009, 30 (7) :73-74.

[8]姚美雄.大学生精神科护理学课程教学研究——以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为核心[J].教育教学论坛, 2011 (30) :143-144.

[9]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研究[J].心理科学, 2012, 35 (3) :522-529.

[10]韩苏曼.从情感教学心理学角度谈课堂导入艺术[J].现代企业教育, 2012 (12) :63-64.

[11]刘衍玲, 潘彦谷.唐凌.基于心理素质培养的大学生精神科护理学课程体系建构[J].西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4 (3) :93-97.

3H护理模式精神科护理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市某三级甲等医院2011年2月至2012年11月期间发生的134例护理不良事件, 并依据中国医管局关于医院不良事件管理条例中的标准进行分级。

1.2 方法

病区负责人对相关护理不良事件进行资料核实, 并将发生事件时的时间、地点、发生、发展、原因分析及处理情况汇总后上报护理管理部门, 又护理管理部门进行审核和统计, 并依据中国医管局关于医院不良事件管理条例对不良事件进行分级分类, 将各类别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原因回顾和探讨。出现上报消息模糊、处理方案特殊或未解决问题, 护理管理部门应当去发生地点、科室当事人进一步了解, 勘察现场并收集资料, 和当事人及涉及人员进行交谈并记录, 以期获得较为真实的数据, 形成较为客观的事件分析意见。

1.3 统计学处理

用SPSS12.0软件统计分析计量资料, 以 (±s) 表示, 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护理不良事件归类及结局构成

精神科护理不良事件排名依次为:服药错误、自杀及自残、外出, 综合科护理不良事件排名依次为:服药错误、操作失误和管道脱离, 具体详见表1。

2.2 运用SHEL模式对134例护理不良事件原因分析情况

统计导致精神科与综合科护理不良事件原因依次为:医护人员综合素质问题 (91.46%) , 事件相关人员问题 (56.27%) , 医疗场所问题 (43.27%) , 临床工作环境问题 (41.16%) , 且精神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高于综合科, 详见表2。

3 讨论

3.1 SHEL模式的简介

SHEL模式是由日本医疗事故委员会发明的, 将医护人员综合素质、操作能力、执行能力、责任感、预见能力等融为一体的综合管理模式[4,5]。依据事件中的变量, 针对性分析导致事故原因并制定相应措施, 降低该类事件的发生率[6]。有研究表明, 医疗单位应用SHEL模式进行分析并制定防治措施后, 院内安全防范工作效率得到明显提高[7], 本文即针对精神科及综合科的护理不良事件进行针对性研究。

3.2 精神科和综合科护理不良事件构成分析

本研究针对某三级甲等医院的134例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对比分类研究, 结果显示精神科护理不良事件排名依次为:服药错误、自杀及自残、外出, 综合科护理不良事件排名依次为:服药错误、操作失误和管道脱离。从研究结果可发现, 两个科室问题集中在服药错误, 防治措施应当针对医护人员临床工作中三查七对制度的落实力度, 增进医护沟通, 提高患者对药物使用方法、使用注意、临床禁忌证等关联问题的了解程度。外出及自杀、自残等因素也是造成护理不良事件的重要组成部分, 该类事件和医护人员缺乏责任心、执行力度不够相关联, 针对性强化人力资源管理, 加强医疗技术、操作培训。其中综合科护理第二、三位的操作技能及管道脱落问题, 原因主要集中在一户人业务能力不足、预见性差, 对于临床常见问题处理不及时、不到位, 需要强化相关管理制度, 增加技能操作及职业操守的培训, 改善该类事件对患者造成的安全隐患[8]。

3.3 运用SHEL模式分析护理不良事件原因

本研究运用SHEL模式对134例护理不良事件原因分析显示, 医护人员综合素质问题 (91.46%) , 事件相关人员问题 (56.27%) , 医疗场所问题 (43.27%) , 临床工作环境问题 (41.16%) , 且精神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高于综合科。结果提示护理不良事件最重要原因在医护人员综合素质问题, 护理人员工龄较低, 学历偏低, 临床经验尚不足, 强化对在编医护人员的综合管理和培训, 提高医护人员临床操作和职业素养, 增加医护人员和患者沟通, 是降低护理不良事件的重点。

综上所述, 运用SHEL模式对精神科与综合科护理不良事件, 从客观事实出发, 将导致该类事件发生的因素逐个分析, 更好的从问题的根源出发去制定适宜的防治对策, 针对性开展相关防范措施, 降低相关科室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任仲杰.美国的医疗差错和不良事件上报系统[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06, 22 (6) :425-427.

[2]刘玮琳, 叶文琴.加拿大Mcgill大学对护理差错的认识和处理[J].南方护理学报, 20103, 10 (4) :94.

[3]袁晓丽, 江智霞, 酒井顺子, 等.临床护士护理不良事件认知现状的调查分析与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 2009, 24 (8) :726-728.

[4]杨莘, 王祥, 邵文刚, 等.335起护理不良事件分析及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 2010, 45 (2) :130-132.

[5]冯力.安全护理与事故防范研究的进展[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 2011, 20 (1) :12-14.

[6]王亚丽.SHEL模式在外科差错防范中的应用[J].护理管理杂志, 2007, 7 (1) :33-38.

[7]李红, 裘姗姗, 朱映梅.运用SHEL模式分析精神科护理不良事件[J].护理学报, 2010, 17 (3B) :24-26.

精神科护理安全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 篇9

1 精神科护理安全因素分析

1.1 患者

(1) 患者的精神症状导致的安全隐患, 如被害妄想, 幻听, 幻视等情况下出现的自杀自伤、毁物、自知力缺失, 拒绝住院而出现外走等。 (2) 康复期患者因思家心切, 怕出不了院而不安心住院, 极力讨好工作人员, 趁户外活动出走, 或产生抑郁情绪而自杀。 (3) 精神患者伴发躯体疾病, 导致自理能力下降, 易致跌倒等意外。

1.2患者家属

(1) 患者家属不遵医嘱行为导致的安全隐患, 家属缺乏精神疾病常识, 刚住院几天就强行办理出院, 或对患者做出不兑现的承诺;患者易冲动伤人毁物, 借探视机会私带危险物品予患者等。 (2) 家属对疾病的认识不足, 在门诊就诊时疏于管理出现伤人、毁物、出走行为;患者病程长, 家属缺乏耐心而打骂患者;出院后家属监管不力, 使患者不能按要求服药而犯病或超量服药引起药物不良反应。

1.3 护理人员

(1) 工作责任心欠佳, 执行规章不力, 引起安全事件的发生。 (2) 法律概念淡漠, 护理文书件写不准确, 记录病情变化不及时, 和 (或) 医疗记录不相符合。

1.4 医护配合

(1) 医生掌握病情不足, 未正确调整护理级别, 使护士执行错误医嘱, 监管患者不力, 容易伤人/外走。 (2) 医生对护士反应的病情不予理睬, 使用抗精神病药物不符合规范, 可取患者猝死;抗精神病药物量不足, 患者症状控制差, 增加了事故的发生率。

1.5 医院设施

门窗结构差, 易发生患者出走;配套设施不合理, 如厕所台阶高、地面滑、室内有裸露电线, 无重点病房, 辅检室太远, 均易发生。

1.6 管理体制

(1) 新上任护理人员培训不到位。 (2) 护理人员资源欠缺, 护理人员压力大。 (3) 精神科的封闭式管理模式让患者感到生活枯燥无聊, 易造成自杀/外走等意外事件的发生。

2 精神科护理安全管理对策

2.1 提高医务人员业务素质

(1) 加强业务技能培训, 特别是新进人员的岗前培训, 让护理人员要有健康的身心、良好的医德、尊重患者, 有足够的处理危机的能力。 (2) 增强法律意识, 提高护理文件书写质量, 学习法律知识, 特别是精神卫生法及护士条例。 (3) 依法执业, 严格执行规章制度, 提高医护人员责任心。

2.2加强人员管理, 合理调配人力资源

(1) 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 护士要克服工作中的弱点,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2) 改革排班模式, 合理安排人力资源, 根据护士层级和能力排班, 责任到家, 加强薄弱环节的管理, 保证工作的持续性安全性。

2.3 制订具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

循证护理在精神科护理中的应用 篇10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2月-2015年10月于笔者所在医院精神科接受治疗的82例精神疾病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41例,男24例,女17例,年龄18~55岁,平均(35.5±7.8)岁;文化程度:初中级以下14例,初中以上27例;婚姻状况:未婚6例,已婚35例(丧偶3例)。观察组患者41例,男22例,女19例,年龄19~57岁,平均(36.1±6.2)岁;文化程度:初中级以下16例,初中以上25例;婚姻状况:未婚5例,已婚36例(丧偶2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排除躯体疾病,均经临床病理检查,均患有不同程度的精神疾病。

1.2方法

1.2.1对照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常规的抗精神药物治疗,对照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实施常规的护理干预,既包括对精神疾病患者跌倒危险性进行评估,并制定相应的防治对策,严格控制患者的精神状态,保证患者合理用药,给予精神兴奋、躁动患者采取积极地健康教育治疗,护理人员加强对患者的护理陪护,并对患者的心理进行疏导,防止不安全事故的发生[3]。同时,为患者提供良好的住院环境。

1.2.2观察组该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循证护理干预:(1)循证问题。在精神科护理中,面对精神疾病患者,护理人员要采取新的护理方法和知识来适应精神疾病的特殊性,由于精神疾病患者缺乏认知、不能够主动诉说病情,甚至不配合治疗和护理,容易在住院过程中对自身和他人造成伤害。因此,为了使患者更快的康复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精神科护理成为重点难点问题[4]。(2)循证支持。根据问题查阅相关资料文献,如医院的精神病科患者医案、百度文库、知网资料库等搜索相关资料,得到相关的理论文献选取有用的护理信息作为循证支持,并结合患者的临床病症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更好的为患者的护理服务。(3)循证观察。在精神科患者的大脑功能区出现絮乱,情绪波动较大,容易产生自残、自杀或者伤人等不可控制的行为,因此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病情密切观察,通过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抑制患者不良情绪的发生[5]。同时在用药后严密监视患者是否出现不良反应,并采取针对性的保护约束措施,避免患者出现不安全事故。经过观察数据的分析,为患者提供具有科学性的护理措施。(4)循证应用。在实施循证护理过程中,首先,需要培养患者检查、用药、治疗以及护理的依从性,这就需要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宣传[6]。由于精神疾病患者存在认知缺陷,护理人员对一项工作内容需要反复的强调,并采取适宜的宣教方法,达到健康教育的目的。例如,在宣教过程中,护理人员需要利用多媒体技术,采用文字和图像相结合的宣教方法,有效的加深了患者的理解和记忆。其次,在循证理论的支持下,护理人员需要按照患者的病情对患者进行分类,针对每一类患者的症状提出可行性护理方案,满足患者的实际护理需求,从而使护理更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最后,护理人员在护理中,需要及时和患者的家属进行有效地沟通,了解患者的不良习惯,同时向家属报告患者最新消息,使家属提高对患者治疗的信心,合理的配合和帮助护理人员实施护理,同时,护理人员对患者采取针对性的说服和安慰,有效地宣传精神健康常识,使患者提高治疗和护理的依从性,逐渐缓解不良情绪,使患者能够克服性格、心理上的缺陷,促使患者早日康复。

1.3观察指标

经过有效地护理,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精神疾病康复情况,并调查患者出院时的护理满意度、延期出院的情况等。满意度评价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护理满意度=(非常满意例数+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过不同干预方式后,观察组23例患者提前出院,18例患者按照原治疗计划出院,无延期出院者,对照组14例患者提前出院,17例患者按照原治疗计划出院,10例患者延期出院,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5.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精神病患者的病情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独特性,患者在患病后,由于大脑神经功能紊乱,常表现出缺乏自知、情绪失控、行为表现不符合常理等症状,在临床治疗中,不能够配合治疗和护理,增加了临床治疗和护理的难度。在20世纪末期,医学上出现了循证护理理论,被广泛的应用到临床护理中,对临床护理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7]。循证护理通过循证问题、循证支持、循证观察以及循证应用四个方面进行持续护理,使得护理人员能够采用科学合理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操作,有效地提升了护理技能,同时降低了护理过程中出现的不良事件发生率。

目前,在精神科患者的护理中实施循证护理,护理人员通过查阅文献资料,获取有关精神疾病方面的治疗和护理理论,增强了护理人员的护理专业知识,同时,护理人员通过与患者的交流,密切观察患者的行为表现,针对患者的临床病症进行分析,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护理方案,对患者的问题进行护理干预,有效地改善了患者的不良行为习惯,在此过程中,对患者进行精神疾病相关健康知识教育,使患者明确精神卫生的重要性,逐渐让患者提高认知,获得治疗、护理、用药以及检查的依从性。同时,护理人员在循证护理干预过程中,需要针对特殊患者采取特殊的护理方法,加强对患者健康知识宣教,为了有效提高宣教效果,护理人员应该将多媒体网络技术充分的应用到健康宣教过程中,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宣教,提高患者的理解和记忆水平[8]。总之,在精神科护理中实施循证护理,护理人员的护理具有针对性、科学性以及合理性,能够有效地提高患者的认知水平和护理的依从性,逐渐缓解不良情绪,使患者能够克服性格、心理上的缺陷,促使患者早日康复。

在研究中,笔者所在医院精神科将接受治疗的82例精神疾病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对照组41例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41例患者接受循证护理干预,经过护理,观察组23例患者提前出院,18例患者按照原治疗计划出院,无延期出院者,对照组14例患者提前出院,17例患者按照原治疗计划出院,10例患者延期出院,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5.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在精神科护理中实施循证护理,能够让患者掌握疾病相关知识,有效地识别和预防病症复发,促使了患者更快的康复,提高了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值得在精神科护理中广泛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精神科疾病护理中实施循证护理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5年10月于笔者所在医院精神科接受治疗的82例精神疾病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接受循证护理干预,经过护理,观察两组患者的精神疾病康复情况,并调查患者出院时的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23例患者提前出院,18例患者按照原治疗计划出院,无延期出院者,对照组14例患者提前出院,17例患者按照原治疗计划出院,10例患者延期出院,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5.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精神科护理中实施循证护理,能够让患者掌握疾病相关知识,有效地识别和预防病症复发,促使了患者更快的康复,提高了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值得普及应用。

关键词:循证护理,精神科,护理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尹燕,张蓉,詹少虹,等.三级护理评估在精神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2,9(5):157-158.

[2]张华,蔡莹莹,潘玲.循证护理在精神分裂症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中国临床新医学,2013,6(1):73-75.

[3]韦海潮.精神病患者的安全管理[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6(3):157-159.

[4]冉成华,刘玉兰,梁敏.重型颅脑损伤后循证护理在精神障碍患者中的应用[J].西部医学,2012,24(1):189.

[5]李元春.精神科护理中循证护理应用价值的研究[J].九江学院学报,2013,9(20):604-605.

[6]庄淑萍.循证护理在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护理中的应用[J].甘肃医药,2012,10(15):289-290.

[7]张俊霞.循证护理在精神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进展[J].天津护理,2016,24(1):92-93.

上一篇:计划申报管理系统下一篇:高中历史分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