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技术

2024-05-01

声乐技术(精选十篇)

声乐技术 篇1

从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出发,校园教育在践行“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同时,培育学生自理能力,促进学生自我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教育教学不再仅注重学生知识点的灌输,也注重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现如今,科学教育体系中逐渐注重教育教学的引导作用,教职员工于教学开展中掌握良好的教学引导手段,将提升教育吸引力,确保教育教学的开展科学。当前,结合众多的教学方法构架情况,其基于数字技术的特点十分突出,这种可引发学生兴趣并促进知识具象化的技术手段,已经成为现代教学应用的重点内容,其不仅能活化现代教育课堂氛围,并且能促使知识点的具象化,可为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并应用知识提供技术支持。因此,声乐教育若想培育良好的声乐人才,教育者应具备良好的数字技术应用能力,可根据教育培养的需求调整教学手法,培育现代音乐人才。

二、声乐教师数字教学技术能力培养的科学方法

其一,培养教职员工应用数字技术的意识。众所周知,随着数字技术的普及与发展,现代教育体系中应用数字技术已经成为大势所趋。然而,数字技术如何与教育教学相结合,特别是与声乐教育之间有效契合,仍然需要教职人员不断尝试与探索才能形成。对此,教育组织在开展声乐教育之前,率先应对声乐教职人员的数字技术应用意识进行培育,以此来激发其应用数字技术意识,并逐步善用数字技术。对此,针对数字技术应用意识不强的声乐教育者,教育机构应根据实际情况开展相应的教育学习,利用教育讲座、教育论坛与教学参观,让声乐教职工了解数字技术应用的先进性与科学性,以此来激发其利用数字技术的兴趣。例如,教育单位联合教育局组织地方数字技术应用竞赛,选择数字技术应用优秀的声乐教育者开展公开课,邀请全地区教职员工参观与学习。

其二,创造教职员工应用数字技术的条件。确保教职员工,尤其是在声乐教职员工拥有相应的数字技术应用意识的基础上,现代校园为保证声乐教师可随心随意应用数字技术来培育学生学习能力,应注重于声乐教育方面加强数字技术的投入,以此来扶持声乐教师应用数字技术来教育学生。例如,组件数字化声乐教室,在教师内部添设数字录音设备,声音分析设备及可视化设备,以便声乐教师在指导学生音乐演唱之时可利用录音设备录制学生声音,并借助声音分析来明确学生在演唱中存在的不足,这有利于声乐教师通过数字技术的辅助来熟悉学生的基本情况,并通过数字设备反馈出的问题来有针对性的进行辅导教学。

其三,优化教职员工应用数字技术的技能。培养声乐教育者的数字技术应用意识,在优化现代校园数字技术应用环境的基础上,确保声乐教师真正利用数字技术,改革自身教育的关键是注重数字技术应用方法落实于教育者的教育能力中。对此,校园教育在优化声乐教师教育能力的过程中需注重再教育的科学开展,打造良好的再教育平台,定期聘请优秀的专业人才来培训教育者的数字技术应用能力,确保教育者在再教育的过程中熟练掌握。例如,与技术专业的高等学府进行沟通,专门成立教育者数字技术再教育课程,结合校园的实际环境组织相应的声乐教师进行脱产学习,以此来增强其数字技术应用能力,保证其在利用先进的设备时可以更加精准、高效地操作。再如,聘请专业的技术教育人才前往校园,了解教育者的实际教学需求,并针对教育者在数字技术上应用的不足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与指导,以此来保证教育者可以更熟练掌握数字技术。前者可确保数字技术掌握的科学、精准与扎实;而后者则更具针对性,对无法实现脱产再教育的校园来说是更好的再教育模式。

综上所述,声乐教师作为培养学生音乐素质,提升学生感性思维的重要引导者,其借助数字技术来开展教学,可保证自身教育内容更生动、更形象、更有感染力。因此,在现代教育体系中培育声乐教师应用数字技术的能力至关重要。对此,本文从提升意识、构建环境与培育能力三个角度出发,拟定声乐教师数字教学技术能力培养的方法,望以此来确保校园声乐开展科学,能培育出具备良好素养与扎实能力的声乐人才。

摘要:信息技术在数字科技爆炸式发展下正逐步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应用技术,无论是工业生产、日常生活,还是教育教学、城市管理,都离不开信息技术应用的影子。对此,为保证当代大学教育发展的科学优化,本文以信息技术在大学中的创新应用为研究课题,探讨信息技术应用在大学教育中的实际效果及应用价值,并以此为基础探讨信息技术在大学教学中的创新应用,望就此激发大学教育发展潜力,促使其应用信息技术,实现大学教育的合理优化。

关键词:声乐教师,数字教学,技术能力,培养研究

参考文献

[1]郑永江.从“教学做合一”论高师声乐学生教师职业能力的培养[J].音乐创作,2016,(5):190-192.

[2]侯文杰.谈高师声乐教学对学生“教师综合能力”的早期培养[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11):139-140.

声乐技术教学中运用歌唱心理的方法 篇2

摘 要:歌唱时的思维活动、内心歌唱的作用和类似歌唱心理等等的心理因素,对歌唱质量和水平的提高起着很要作用。本文通过对声乐技术教学中如何运用歌唱心理的方法的初步探索,希望能够对声乐技术教学质量的提高有所帮助。

关键词:音乐艺术;声乐教学;歌唱心理;运用;方法

歌唱时的思维活动、内心歌唱的作用和类似歌唱心理等等的心理因素,虽然至今没有较完整的、科学的论著,然而,在歌唱家的演唱中,在声乐教学的过程中,这些心理因素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声乐技术和艺术的形成和发展。在我们运用的所有教学方法中,均有运用歌唱的心理因素。人的情绪、感情、激情、热情及高级情感中的“美感”,都是一种心理现象。这种心理现象在歌唱中常常起着不可思议的作用。在教学中常常发现:若是今天学生的情绪不好,技术训练效果也不好;学生歌唱时不带着感情歌唱,技术也得不到很好的发挥;学生歌唱时没有激情,发高音就困难;歌唱时没有热情,声音就没有活力。还有,学生喜欢的作品就唱得好,不喜欢的作品就唱不好等等,都说明这些心理现象与声乐技术的密切关系。

这是一个心理学科运用到声乐技术训练中去的理论问题。笔者在教学中有一些体会,可供读者参考:

1.用在声乐技术支持下的声乐艺术来激发学生的技术“激情”。在声乐学生中间常常出现这种现象:当他们听到歌唱家优美的歌唱时,就会激动而情不自禁地唱起来,而且感到唱得很自如、放松,感到很舒畅;在学习歌唱的环境里,听到一声充满激情的高音时,他们也会随之发出这个高音来。尽管那时他的情绪可能正处于低潮,然而,此刻似乎他已丢掉了自己不好的情绪,以激昂的情绪来代替。当歌唱作品已被自己理解,被自己感情接受以后,他会感到声乐技术发挥得很好,越唱越想唱,越唱越兴奋,越兴奋技术发挥得越好。

因此,教师以美好的声音和形象的教学语言来准确地表达作品的形象时,即能引起学生内心的感情共鸣,调动他们积极的心理因素,唤起他们的歌唱欲望,这样的“共鸣”、“欲望”,即可使他们处于情绪饱满和感情充沛的状态之下,从而激起歌唱的发声器官、呼吸肌肉和身体动作产生内部和外部积极的运动。这样,声乐技术的传授也就易于被学生接受。

2.启发和利用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来完成声乐技术和艺术上的要求。音乐不用文字就能表达人类的思想感情,并且对听众产生强烈的影响,这是因为音乐具有感人的“音乐形象”。歌唱音乐一般是和文字一道来表现“音乐形象”的。声乐技术以表现音乐和语言形象为目的。歌唱家将音乐形象通过声乐技术变为“声音形象”,语言和音乐都融合在一起了。在这里,丰富的想象是铸造“声音形象”的心理因素。当教师发现学生唱得很呆板、很机械时,常以充满感情的想象来分析音乐和歌词,使学生通过想象将作品的音乐、语言构成一幅幅生动的图画,对这些画面进行连续的想象,激起学生对声乐技术的追求。在追求中,声音形象被表现出来了。反过来,声音形象也使声乐技术得到稳定、巩固和提高。想象力来源于生活经历和丰富的文学艺术修养。因此,声乐教师应提倡学生加强对生活的观察、文学作品的阅读、以及各种艺术的欣赏活动,以此来培养和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3.“注意”是一种心理活动现象,它包含着注意力的集中和分配两个方面。在声乐教学过程中,用各种办法使学生发声时对技术的注意力能合理地集中和分配,也是调动学生心理因素,为歌唱服务的方法之一。我们知道,歌唱发声技术中各方面的因素(包括生理的和心理的因素),均不是在孤立地完成正确的歌唱发声的,而是以一种所有因素的互相协调,配合一致的运动来实现的。这就要求歌唱者在学习发声技巧过程中,将注意力合理地集中和分配到各个因素的实施上,以便完成这种多因素的协调运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常会出现注意了这方面的因素,而忽略了另一方面因素的现象,结果还是完成不了正确的歌唱发声。发声中对各因素的“控制能力”,实际是歌唱者合理地集中和分配注意力的能力。因此,学生在学习中,应当学会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教师所要他注意的发声器官的活动方面,同时还能注意到(这种注意力可能比前者弱一些)其他发声器官的运动。这就是教师常要求学生头脑对技术的实施,不能只是“一根弦”,而要“多装几根弦”。

教师应当用各种办法来协助学生对注意力的集中和分配的调节。这主要表现在:

第一,教师对学生存在问题的注意力,也应当有一个合理的“集中和分配”。学生的问题绝不是一个因素造成的,在我们设法克服其主要因素时,还必须注意对其他因素的指导。在注意学生学习阶段中的技术同时,还应注意到前阶段的技术因素和后阶段技术的衔接。

第二,教师在学生学习阶段中提出的技术要求,范围不能过分扩大。应以学习阶段的技术目标为主,其他方面技术目标为辅,有重点地提出技术要求。这样学生就有可能将注意力集中在主要技术目标上,同时适当地在其他方面分配些注意力,以求得阶段技术目标的完成。

第三,当教师实施的某种方法、某个发声练习、某些教学语言已不能使学生合理地集中和分配自己的注意力时,应立即改变自己选用的方法、发声练习和教学语言,以促使学生重新合理地集中和分配注意力,使被抑制的注意力重新积极起来。

第四,学生注意力的培养是和学生的意志力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不论是在学习技术阶段或是艺术表现上都是如此。因此,在注意培养学生注意力的同时,教师必须注意对学生学习意志力的培养。

4.通过反复练习而使科学发声方法成为学生歌唱的技能和熟练的技巧。心理学告诉我们:由于反复练习而接近自动化了的动作,叫做技能。它的生理基础是由于在大脑皮层的运动中形成了巩固的暂时神经联系系统,以后在一定刺激的作用下,一系列动作便一个接一个地自动产程出来。这里的技能是指初步学会的阶段。而熟练的技巧则是指技能形成过程的高级阶段,即熟练掌握而达到完善阶段,其中活动的基本成分已经接近完全自动化了。

歌唱发声是人的大脑皮层运动中的高级神经活动。内心的歌唱总是引发着发声器官和肌肉的运动。长期反复的声音训练,便形成了发声习惯——即正确运用发声技巧的习惯。习惯会使人为了不去完成那种自动化了的动作而不安。习惯是在无意中形成的,但也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和改变它。

初学声乐的学生,往往存在着一些顽固的发声毛病,这是一种长期接受错误声音影响而形成的发声习惯。通过在教师指导下的长期反复的训练,可以用新的、正确的发声习惯破坏它,进而取代它。声乐教师所进行的工作正是这样的破旧立新的工作。在学习新的、正确的发声技能时,只有不断地使用它,才会不断地加强它。对于旧的、错误的发声习惯,不去使用它,那么,最终我们将会抛弃它。

歌唱中我们常常要求自然,但是,我们追求的是错觉中的自然。因为任何东西只有经过训练成为习惯,才能被人感到是自然的。歌唱中有错误的习惯被人感到自然,也有正确的习惯被人感到自然。从形成正确的发声习惯的角度来看,那些错误的发声习惯被人感到的自然,我们恰恰感到正是不自然的表现。教师的责任,就是用适当的练习和循序渐进的指导,使学生在任何情况下,都能表现出可靠的、习惯性的艺术行为。艺术性的歌唱正是正确的发声法成为歌唱习惯的结果。

将心理学运用到声乐技术教学中,在很多教师的教学中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对提高技术教学质量起了重要的作用。如果我们能够注意加强这方面的研究,相信声乐技术将会被提高到更高的水平,而声乐艺术也必然会因此而进入更高的艺术境界。

参考文献:

声乐技术与合唱艺术(下) 篇3

声乐技术与合唱艺术(下)

(续上期 针对不同用声的训练)

半声的训练,一般分以下几个步骤。

首先树立半声概念,这是掌握半声的前提。半声是在假声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共鸣器官积极发出的声音,既有力度也有音色。聆听声乐大师的半声演唱,是培养半声概念的方法之一。

其次,在科学的呼吸状态下,捕捉自己声音的最高位置,因为半声演唱必须建立在“高位置”的点上。训练时可启发男高音模仿女中音的音色特点,女中音用女高音的位置唱自己的音,男低音再模仿男高音,这样有助于各声部达到更高的声音位置。

第三,半声训练与直声的强声训练要紧密结合。半声的能力训练以中强声的直声开始去练习,求得了声区转换的统一才可以练习半声,否则歌者就会用“挤”“憋”“细”的办法制造苍白的假声效果。

强声的训练与传统声乐训练比较接近。合唱队的强声训练,一定要根据声部的音色特点进行基本功训练,如男高声部最好先寻找关闭后的泛音感觉,用窄元音来启发每个歌者找到关闭的技术。一般合唱作品要求强声时,男高音声部的音区至少在e2以上,而男高音如果在那个音区不运用关闭的技术,演唱强声时会有“喊唱”的嫌疑。女中音的训练方法不宜过分强调胸声和力度,而以启发“运用高位置唱响自己的音区”为主。女高音的强声训练可以从高位置直声的扩大化开始,一般在d以上的音区用窄元音练习。女高音强声,首先必需具有直声的能力,否则就容易通过非常的摆动去制造共振,不仅难以与合唱队融合,也缺乏美感甚至缩短歌唱生命。

传统声乐与合唱用声的关系

传统声乐奠定了合唱艺术中所需声音的基础。同时,合唱中的用声也是传统声乐不能完全覆盖的。

无论合唱中所需的直声、半声还是强声,都应建立在“低气息、高位置”的基础上,发出的声音应“一松二通”“弱而不虚,强而不炸”,这些要求往往需要优秀的歌唱条件和系统的声乐训练才有可能达到。针对一位具有传统声乐基础的歌者,一旦培养出正确的合唱声音观念,再训练合唱作品中所需的各种声音将会事半功倍。

现代信息技术与师范声乐课程的整合 篇4

师范声乐课程的教学改革已经势在必行, 大胆在师范声乐课程教学体系中引入现代信息技术, 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师范声乐课程教学体系的整合是师范声乐课程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

●现代信息技术与声乐理论课程的整合

师范声乐课程教学体系中的声乐理论课程教学一般是指包括声乐发展史、声乐演唱、声乐教育等方面的理论知识的教学, 主要内容涉及到声乐的发展概述, 歌唱器官的生理结构、歌唱发声原理、歌唱呼吸、歌唱共鸣、歌唱语言、歌唱声部和声区理论、嗓音保健理论、声乐教学法理论等等。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声乐理论课程的整合, 首要的问题是要设立相对独立的音乐多媒体理论教室, 在硬件配置上除了配置相对较高的多媒体电脑、投影仪、投影屏幕等通用设施外, 还应该配置一套档次较高的数字音频卡、麦克风、监听音箱, 以及如Cool Edie Pro、Cakewalk SONAR等相应的数字音频软件。

1. 制作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 变抽象为直观, 提高教学效率

传统的声乐理论课程教学主要是以教师的口头讲授和挂图讲解为主, 在讲解歌唱器官的生理结构、歌唱的肌能运动状态、气息控制与支持、声音的关闭与集中等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歌唱理论时, 教师只能通过讲感觉、打比方的方式进行讲解。而利用多媒体电脑, 通过动画制作、声像制作等现代信息软件, 则可以将歌唱器官的生理结构、歌唱的肌能运动状态、气息控制与支持、声音的关闭与集中等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歌唱理论制作成形象直观的多媒体课件, 并可以利用计算机声像、动画播放的技术对课件重要的、不易理解的部位进行反复、重点的讲解播放, 从而变抽象为具体、变想象为形象, 通过视觉、听觉, 静态、动态的反复刺激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 强化学生对抽象知识的感知能力, 使声乐理论课程教学走出晦涩难懂、抽象感性的狭小圈子, 提高声乐理论课程教学的效率。

2.利用网络丰富的信息量, 培养学生把握各种声乐风格流派的能力

对中外各种声乐风格流派特征知识的讲解是师范声乐理论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传统的教学主要是通过教师简单的理论讲解并结合相关声像资料片段介绍来进行。教师上课要搬动大量的资料, 十分繁琐费神, 如果资料不全, 教学又会陷入迷茫不知所云的境地。

通过网络巨大的信息量以及计算机强大的信息储存处理功能, 教师则可以十分方便地将世界各种声乐风格流派的代表作、各种声像资料下载储存。按照教学计划的安排, 运用多媒体技术对这些不同时期、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声乐资料进行处理, 在教学中通过对背景资料、声像资料的展示、对比等方式不断强化学生对不同声乐风格流派作品特征的理解和认识, 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正确表现和处理各种声乐作品的能力。

●现代信息技术与声乐技能课程的整合

师范声乐技能训练是师范声乐课程体系中的核心内容, 主要任务是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 形成良好的歌曲演唱能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与声乐技能训练的整合, 既可以保持传统教学中因材施教的优势, 又能有效地克服传统教学过于依赖主观经验, 教学过程中对同一感觉反复训练过多的缺点。

1. 利用高保真的录音录像技术, 延续声乐课堂教学

由于歌唱感觉本身具有稍纵即逝的特点, 学生在下课后很容易丢掉上课时的正确感觉, 反复训练就成了传统教学的习惯手段, 虽然也能收到一定的教学效果, 但往往是费时费力, 教学效率十分低下。如果利用多媒体高保真的录音、录像技术, 将学生上课时的声像实况录制下来, 学生通过课后的反复观看揣摩, 就能比较清楚地感受到自己上课时的歌唱状态, 良好的歌唱感觉能够得到较长时间的有效保持, 声乐课堂教学得到了延续, 声乐教学自然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借助声谱波形分析, 帮助学生进行正确的声音训练

由于声音传导方式的不同, 学生对自己声音的感觉往往同教师的感觉存在一定的差异, 比如自己觉得是明亮的声音, 老师却说是尖锐刺耳的声音;自己觉得是圆润的声音, 老师却说是暗闷无色的声音, 这也就是所谓的内感和外感之间的差异。正是这种差异给学生在声乐学习过程中建立正确的声音概念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传统的教学方式解决这个问题只能依靠教师陪学生反复进行发声练习, 既费时费力, 效果又很难保证。

随着多媒体录音技术和声谱波形分析技术的发展, 我们可以通过录音记录学生可供分析的声谱波形数据, 并利用声谱分析技术有针对性地对学生歌唱时的声音进行波形对比分析, 未进入正确发声状态的歌唱共振峰不明显, 声响力度弱;进入正确发声状态后的共振峰波形明显规则, 声响力度强。我们还可以运用Vave stadio的波形文件, 显示歌唱时字头、字腹、字尾三部分的长度比例, 引导学生细致观察波形图像, 通过字头、字腹、字尾的歌唱要求比例来帮助纠正学生的发音错误, 使学生歌唱时吐字清晰、字正腔圆。通过对这些直观的波形状态分析、比较, 学生往往能对正确或错误的声音一目了然, 并能较快地抓住歌唱练习中出现的瞬间良好感觉, 正确的声音概念能够得到较快的建立, 从而为尽快掌握科学的发声体系打下良好的基础。

我们还可以凭借声谱分析软件对声音进行声谱分析, 将歌唱声中每个分量的频率和振幅 (声强) 求出, 绘出不同频率的振幅, 以声谱的形式显示。得到的声谱图形表示各个频率分量对总体音响的相对贡献。在日常的歌唱发声训练中, 我们可以通过声谱看到唱声的音色变化, 将“口传心授”的声乐教学过程转变成耳——眼结合的教学过程, 使学生不仅能听到自己的声音, 而且还能看到自己的“声音”;我们还可以将教师认为好的唱声的声谱“冻结”在一个窗口作为样板;学生可通过观察另一窗口中自己声音的声谱图, 了解自己声音音色的变化, 并与“冻结”的声谱样板进行比较, 通过听觉——视觉反馈来调节自己的发声状态进行强化训练。

3. 依据共振峰频率变化, 帮助正确定位学生声部

传统的声部确定法主要是依靠老师对学生自然发声音色和换声点的把握来进行的, 但这样会有很多的麻烦, 一方面, 教师的经验能力存在较大的差距和不确定性, 另一方面, 很多学生、尤其是声音条件好, 声音可塑性强的学生的声音声部划分是很难凭借经验和耳朵来判断的。历史上很多大歌唱家都曾经有声部被错误确定的经历。研究表明, 歌者声部的确定不仅与歌者声带的物理属性存在必然联系, 而且与发声者的声道也有着直接关系。声学语音学的研究结果证明声道长度对共振峰频率有强烈影响, 声道越短, 共振峰频率越高;声道越长, 共振峰频率越低。由于元音的共振峰频率和基频 (音高) 之间并没有相互依存的关系, 基频 (音高) 是由声带的振动频率决定的, 而共振峰频率是取决于声道的形状, 两个频率的变化是彼此独立的。发声时只要保持声道的形状不变, 不管音高发生多大变化, 元音的音色也不会改变。因此, 我们可以借助声谱分析, 观察不同声部唱元音的共振峰频率的变化, 以便在确定声部时提供帮助。

●现代信息技术与声乐实践的整合

师范声乐课程教学体系中的声乐实践主要以指导学生进行声乐排练、音乐会等方式进行, 通过实现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 同样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通过信息网络和MIDI技术解决音乐伴奏, 培养学生良好的音准和节奏感

传统的声乐实践过程中, 学生演唱的主要伴奏方式是钢琴伴奏, 钢琴伴奏有利于适应教学过程中师生的主观处理, 但由于钢琴伴奏本身可能存在着音准不准确和节奏随意等问题, 导致很多学生毕业走向社会从事声乐活动时出现跟不上固定音乐伴奏的现象。现代信息技术为我们提供了巨大的网络资源共享平台, 我们可以通过网络收集整理大量优质的适合学生演唱的声乐作品伴奏, 对于网络无法获取的伴奏, 我们还可以利用MIDI技术制作简单的钢琴或管弦乐伴奏, 让学生在声乐实践过程中跟着固定音乐伴奏演唱, 不仅可以解决伴奏的音准和节奏问题, 还能让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音准和节奏感, 专注于歌曲意境的表现, 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利用信息网络和多媒体的录像技术, 培养学生良好的歌唱和舞台表演状态

现在的很多声乐学生都存在着舞台表现不自信、表演僵硬、歌唱状态与琴房相比大打折扣等问题, 这一方面是因为学生在校期间的舞台实践机会不够, 另一方面也说明师范声乐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效果还有待提高。学生在校期间学习任务繁重, 大幅度提高声乐实践课时并不现实, 采取切实可行的手段, 提高声乐实践环节教学质量就显得十分重要。利用多媒体的录像技术, 对学生声乐实践过程进行全程录像, 并通过教师点评、同学评议等方式进行“回头看”教学, 帮助学生寻找不足, 提出改进建议。同时, 我们还可以利用网络强大的资源信息量, 有组织地引导学生通过网络观摩优秀歌唱家的演唱风范, 从中体会不同歌唱家的演唱和舞台表演风格, 并在教师的带领下通过声乐实践环节反复练习, 从而培养出学生良好的歌唱和舞台表演状态。

在现代信息化的社会条件下, 运用信息技术整合课程教学已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 师范声乐课程教学唯有坚持与时俱进、锐意进取的精神, 在保持传统教学因材施教特点的基础上, 切实加大改革力度,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 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体系的整合, 才能使师范声乐课程教学得到更大发展, 才能为基础音乐教育培养更多更好的合格人才。

摘要:传统声乐教学手段已经不能满足师范声乐课程教学的发展, 通过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利用信息网络资源平台、声谱分析技术、MIDI制作技术等信息技术手段实现与师范声乐课程教学体系的整合是师范声乐课程教学发展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师范声乐课程教学体系,声谱分析

参考文献

[1]陈虎, 赵开东.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声乐教学.电化教育研究, 2006 (10)

[2]李晋玮, 李晋媛.沈湘声乐教学艺术.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1999

[3]郭俪雅.多媒体技术在声乐教学中的运用探索.中国音乐, 2005 (2)

声乐语言与声乐教学论文 篇5

正确的歌唱方法主要靠训练获得,而训练要点的领悟又主要在课堂内完成,这就要求声乐教师言语精炼准确。只有精而准,才能抓住教学重点,节省教学时间;才能解决声音毛病,对症下药;才能化繁为简,易于理解。如气息沉、吸气深、吐气稳、下巴放、笑肌抬、牙关开、咽壁张、声音叹等,都属于精而准的教学言语。当然,精炼准确的言语也要合乎逻辑,脉络清晰,顾及学生的认知能力。切忌只针对某一问题,或运用过于专业化的教学用语,如“用头腔共鸣来唱”“用胸腹式联合呼吸法”“用真假声混合的唱法唱”,以及过分强调教师自我体验的言语,这些语言会使学生感到毫无重点,无所适从。

二、点面结合,具统一性

在声乐教学中每个学生都有一个训练的总目标,教师应做到心中有数,在分阶段教学中逐步渗透,循序渐进,处理好整体要求和局部训练的关系。声乐教学主要靠教师的听辨能力来指导学生训练,帮助学生获取整体的歌唱效果。这要求教师听觉能力平衡,全面统一地分析解决问题。例如,在发声训练中,当强调声音高位置时,要同时强调气息低控制,否则就会产生气浅、喉紧,声音效果的尖、挤、卡、虚等现象;在提示气息下沉有深度时,同时要保持声音高位置,反之就会破坏歌唱状态,失去完整平衡性;在提示靠前唱时,应注意声音的垂直性;在让学生喉咙打开时,要同时强调咽壁的吸力;在提示抬软腭时,要注意下巴放松;在学生发声感觉好时,要注意共鸣教学的结合;在学生发声练习做好后,要进入练声曲的歌唱。让学生把唱歌的感情带入发声训练,把发声训练的良好状态带入歌曲演唱等一系列的教学,都要求教师言语符合点面结合、完整统一的原则。只有这样,学生训练出来的声音才有整体统一的歌唱状态。

三、作品选择,具教育性

教育性是声乐教学除艺术性外的又一基本方向,也是声乐教学言语需遵循的基本规律,所含思想内容可“显于外”,如直接批评教育,提醒、激励;也可“含于内”,如通过歌曲思想、内容的讲解,令其深思领悟。由于教学时间紧,教学言语的教育性主要通过“含于内”的声乐作品讲解体现。声乐教师在选择歌曲时,除强调格调高雅、思想健康,多唱中外艺术歌曲外,还应涉猎一些民族、民间的声乐作品,以利于弘扬民族文化,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声乐教学言语的教育性还可通过教师对声乐作品的范唱来实现,教师范唱时的声音处理要富有变化,具有艺术感召力。如范唱《我爱你,中国》时,教师要把对祖国美好河山的赞美用高低起伏、强弱有别的声音效果表现出来,让学生随着教师歌唱的渐进高潮心绪也随之澎湃激荡,进而升华为对祖国的热爱,并带之于歌曲演唱。

四、生动形象,具直观性

由于有些声乐理论知识和发声肌体结构的抽象性,使学生对教师提出的要求常常感到不易理解,这就要求教师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教学中声乐教师应多用启发式的想象教学法,也就是把日常生活中所做的一些动作或生理感应同歌唱发声联系起来,通过想象引导科学发声,达到训练目的。如用闻花体会气息下沉;用抛物线体会声音的至远向前;用跳高起跳时脚一蹬的感觉体会起音状态的一步到位;用珍珠项链体会声音的圆润纯亮,气息的平缓呼出;用声音像风筝在天上飞,气息如手中线轴在下面放线,腰腹如手般控制好呼吸线,体会气息与声音的控制关系。形象直观的言语,比单纯性地阐述更为学生所理解。切不可流于庸俗、低级趣味,应注意教学的科学性、严肃性,做到形象适度。

五、讲练结合,具实践性

声乐是语言与听觉的艺术,其物质材料是声音。要想学生学好声乐,必须训练学生有一双会听声音的耳朵和能够表现作品艺术形象的歌喉。而这一切都需通过教师的言语指导才能完成。声乐教师的言语实践性主要体现在讲与练两方面:一方面,将教学实践总结出的理论知识讲授给学生;另一方面,则需要通过唱、练、听的技能技巧训练来达到,如节奏感、音高感不经过听、唱是很难掌握的。当然,两者又是相互影响,互为补充的,技能技巧需要理论指导、反复实践才能掌握。教师应注意课堂时间的把握,精讲多练才能出成果。一般情况下,教师用不超过1/4的时间讲授理论知识,用超过3/4的时间指导学生进行实践较佳。

六、因材施教,具灵活性

多媒体技术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 篇6

【关键词】 声乐教学;多媒体技术;教学

声乐教学是音乐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培养学生的各种歌唱技能、表现能力和创造才能,进而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陶冶他们的艺术情操。然而在传统的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较难通过语言形象准确地表达出在此过程中的发音方式、呼吸状态以及歌唱情绪等内容,导致学生对相关理论难以理解,不利于学生的声乐学习。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技术走进了教育领域,其中多媒体技术作为一个能够集图像、视频、声音、文字等表现方式于一体的技术,能够直观、清晰、高效、灵活地展现教师所要表达的教学内容。通过将多媒体技术与声乐教学相结合能够有效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让枯燥乏味的声乐理论变得形象生动、简单明了,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以及学习兴趣,并且通过使用多媒体技术对不同唱法的形象对比分析也有利于学生对各种方法的掌握,还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地安排和修改,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一、利用多媒体技术使教学形象生动

根据心理学的研究数据显示,人们对于外界信息的反应是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和味觉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其中以视觉和听觉为主,它们分别占到83%和11%,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利用视觉和听觉信息共同对知识进行学习是至关重要的,然而在传统的声乐教学中却是以口传心授的方法进行的。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主要是根据个人的经验、感觉以及思维方式对学生进行声乐课程的指导,通过语言描述在此过程中的各种注意事项以及细节。但语言表达的有限性,导致学生较难理解,即使是通过借喻、象征等表述方式通常也较难让学生直观、形象地认识,而其只能全凭歌唱者不断的发声练习和教师反复指导来改进和提升自身水平。

然而,通过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却能很好的解决此问题,通过利用多媒体技术将视觉和听觉效果进行结合,让枯燥乏味的乐理知识和难以表述的各种唱法技巧变得形象生动,易于学习掌握。

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将各种歌唱时的肌肉和器官的状态进行三维建模,将发声方式和过程、气息流动的方向和深度等以及各种肌体和器官所处的状态连续直观地展现出来,并且通过对重点部位的图像进行放大、定格、亮显,甚至将复杂过程慢放等方式,达到变抽象为具体,变想象为形象的教学效果。特别是对于像“集中与关闭”、“气息对抗”等重难点以及一些难以用语言表达的复杂歌唱技能,利用多媒体演示,使学生从中对比正确和错误的肌体变化,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基能,强化感知,减少教学难度,使声乐教学摆脱仅凭教师个人经验和感觉的思维模式,让学生能够获得一个直观、具体、形象学习过程。同时也能将多种相似的声乐表现形式进行多方位的细致比较,使学生深入了解不同声乐演唱方法的细微不同之处,明白在不同发声方式下各种肌体、器官以及气息流动和方向和深度等的不同,进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同时,演唱情绪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在传统声乐教学中,仅通过教师的描述很难使学生进入到一个与教师设定的表演场景一样的环境中,然而通过图像和视频展示,或者是利用多媒体技术构建模拟舞台,甚至利用虚拟现实等高端多媒体技术,能够使演唱者很好的领悟所设定的情境并且全身心的投入到表演中,更好地掌握声乐演唱技法、增强乐感,提高演唱水准。因此,利用多媒体技术对学生进行准确的引导对于声乐教学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利用多媒体技术建立客观的声音评价准则

美妙动听的歌声应该是结实、圆润、明亮且有穿透力的,但是在声乐训练过程中,由于主观声音和客观声音的差异,导致学生较难根据教师所给出的意见进行改进,甚至觉得教师的判断存在偏差。这主要是因为主观声音是通过演唱者内耳膜、骨质等传播并被自己听到的声音,而客观声音却是通过空气传播给欣赏者的声音,由于传播介质的不同从而导致了这种差异。同时,在声乐训练的过程中,学生的发声问题主要是依靠教师进行指正,但教师的陪练(一对一式的教导指正)的时间和次数是非常有限的,很难仅通过有限的几次指导就形成正确的声音概念,因此将多媒体技术引入到对学生声音的客观评价以及建立正确的发音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应用多媒体录音功能和声谱波形分析技术,可以将歌声以波形函数图像的方式显示出来,从而通过声谱看到歌唱时的音色的变化,将看不见的声音以可视化的方式展现出来,使我们不仅可以听到自己的声音同时也能够看到自己的声音波形,了解自己在歌唱的各个时刻中声音和音色的变化,并可以通过计算机仿真技术重建三维模型,了解自己在此过程中声带和有关肌肉的运动情况。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反馈信息来调节自己的发声状态,从而进行正确的、准确的强化训练。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多媒体技术的深入应用,声谱分析技术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也得到极大的扩展。通过将学生的声音波形与标准的波形进行比较分析,能够直观地看到两者的差别,使学生深刻了解到是否在正确的时间进入到演唱状态,歌唱时字头、字腹和字尾的三者的比例是否正确以及是否吐字清晰、字正腔圆等,同时通过教师的精确地指导能够很快的使学生获得一个准确的声音概念、把握瞬时灵感、增强歌唱感觉和记忆,培养学生对自己有一个客观的评价标准。

同时,在声乐课程的学习过程中,由于学习的不断深入,经常有学生发现自己的进步趋于缓慢,这主要是因为在声乐练习的过程中,随着自己能力的提升,对自己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并且也逐渐出现对于某些演唱难点不易发现以及某些不足已经超出自身条件范围的问题。此时,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声谱分析功能,能够很容易地发现这些问题,能够对自身条件有一个更好的了解,正确认识自己的声乐学习效果,树立正确的声乐学习信心。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扩展教学范围

传统的声乐教学总是局限在一个特定的教室内,并且得有教师的指导,然而由于近年来我国艺术事业的高速发展和音乐专业学生数量的急剧增加,同时声乐教师的培养能力的限制,使得传统的声乐教学模式较难得到很好的延续,而通过利用多媒体技术来辅助和扩展声乐教学却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应用多媒体技术,能够使声乐教学的范围得到极大的延伸。课前,学生能够提前预习即将学习的课程内容,对所学内容的重难点有个大致的了解,使得上课时自己能够更有针对性,同时也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课后,学生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以及各种软件重复课程的内容,进行更有针对性的自我练习,保持学习状态,也能够将不理解的问题时时与老师沟通,提高学习效率。在课余时间,通过多媒体技术加强对声乐理论、发展、最新唱法的认识以及对优秀歌唱家的声乐作品的鉴赏能力,扩宽自己的知识面,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能力。

四、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目前多媒体技术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已逐渐扩大,多媒体教学也渐渐被声乐教师所接受和认可,但我们必须注意到,作为计算机学科中的多媒体技术与传统声乐教学的结合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

首先,多媒体技术只是声乐教学的一种扩展形式,不能代替教师在声乐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其次,教师在利用多媒体技术提升教学品质的同时,必须不断提升自己运用多媒体的能力,不能在教学中过于依赖多媒体,同时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互动。最后,在多媒体技术与声乐教学结合的过程中,教师们应该革新音乐教育理念,积极探索新型的声乐教学模式。

五、小结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为当代的声乐教学提供了强劲的推动力。作为声乐教师要积极转变思想,利用多媒体技术为教学服务,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也应注意到声乐教学的特殊性,恰当合理地使用多媒体技术,为声乐教学探索出新型的教学模式。

论声乐技术训练运动中的辨证关系 篇7

事物都是对立面的统一, 都存在着矛盾, 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三大规律之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内部对立, 双方的统一与斗争是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 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声乐技术训练是靠呼吸器官、发声器官、共鸣器官和吐字器官的矛盾运动产生的, 这些器官在与声乐技术训练中是对立统一体, 这种辨证关系构成了整体声乐技术训练状态和发声过程。声乐演唱者在技术训练中必须掌握这种对立统一的关系。

一、声乐技术训练运动之呼与吸

呼吸是声乐演唱的基础, 没有良好的呼吸方法来控制和运用气息, 就不可能唱出优美的歌声。声乐教育家亨德森, 威廉曾说过:“完美控制外流的气柱是所有歌唱技巧的基础”, “呼吸是支持声音的力量”[1]。我国著名的声乐教育家沈湘认为:“呼吸是歌唱的动力”[2]由此可见在声乐演唱中气息控制的重要性, 如何掌握正确的气息控制方法是每一个声乐学习者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声乐技术训练中的呼吸要求吸得深, 量多, 速度快而无声。呼气时要有支持、有控制。有了正确的呼吸方法, 气息、声音流畅无阻, 语言得到高位安放, 声区统一并具有共鸣。

呼吸器官主要是由肺、胸腔、横膈膜等组成的呼吸运动联合体。声乐技术训练的呼吸方式, 目前普遍采用“胸—腹式呼吸法”或“腹式呼吸法”。尽管提法不同, 但运用横膈膜的升降来控制呼吸, 是毫无疑议的。要做到正确发声, “呼气”的控制是十分重要的, 弗兰克林·凯尔赛在《嗓音的训练》一书中“控制呼吸”一节里谈到:“有效的控制呼吸方法的重要性当然在于, 当肺里的空气受到压缩时, 就形成一种能源。而声带要震动, 就靠这个能。”[3]按照这个理论, 在发声的同时, 横膈膜上升压迫肺部, 使肺部里的空气被压缩。由于压力的大小决定着声带发音的高度, 压力愈大, 音愈高, 所以在声乐技术训练时, 随着音的升高, 喉头位置要有越来越向下“坐”的感觉。一方面, 依靠声带挡气, 可以产生压缩空气, 另一方面, 空气的压力反过来又迫使声带形成所需发出音高的特定状态。

呼吸是一对矛盾运动, 要使这两个对立面协调统一, 以获得正确的气息。正确的呼吸方法是:吸气时上身放松, 胸部有舒张感, 上腹部和后腰很舒服地往外松开, 使气很自然地放入体内。吸满气后, 稍停一瞬间。使由于瞬间停顿而在丹田处产生一种支持力, 声音就从这支持点上起音。呼气时, 保持吸气的感觉, 胸部不能塌下, 小腹慢慢向内、向上收缩, 同时要保持腹肌紧张度。要获得良好的呼吸支持要注意喉咙打开的适合度, 不能过大过撑, 避免由于喉头挡不住上来的呼气而漏气。唐朝《乐府杂录》在谈到气息时说到“善歌者, 必先调其气, 氤氳自脐间出, 至喉乃噫其词, 即分抗坠之音, 既得其术, 即可致遏运响谷之妙也”。[4]“脐间”, 指的是“丹田”呼吸的方法, 就是用小腹肌收放的力量来操纵横膈膜来鼓动肺部呼吸。

二、声乐技术训练运动之喉头、声带与气息

在声乐技术训练的运动中, 喉咙是下接呼吸支持, 上通共鸣的主要连接部位。声乐技术训练过程中需要把握良好的喉头位置, 掌握科学的声乐技术训练的呼吸, 建立正确的气息与声带之间的关系。喉头位于颈前正中, 舌骨的下端, 上通喉咽, 下接气管。它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声音的音质。用最小的力气和最少的呼吸获得流畅自如的歌唱, 这是声乐艺术的基本原则, 而打开喉咙则是达到这一技术高度的先决条件。只有充分的打开喉咙, 声带才具备了声乐发声所需要的舒展的拉紧的状态, 才能得到运用自如的声音。喉头上提是违反正常发声的生理状态的, 当人们打哈欠时, 喉头则向下运动。因此, 我们可以运用打哈欠的感觉来使喉头下降到声乐技术训练所要求的略低于自然喉头的状态。在起音前, 在吸气转为呼气的刹那间, 喉头略向下落, 声带拉紧闭拢, 形成向下的挡气的压力, 与喉头从下向上呼出的气息相触从而获得准确干净的声音;要注意的是气息要由上往下滑, 像蜻蜓点水似的抚摸声门;而声音是先向下滑落在气息的支持上, 然后再被喉头向下挡气的方法而发出。“顿挫得款, 则其中之神理自出……顿挫之时, 正唱者因以歇气取气, 亦於唱曲之声大有补益”[6]。“顿挫”二字, 就是喉头向下挡气的动作。

声带是发音时最主要的振动体。它位于喉头中间, 经过科学的发声训练, 可以通过喉内肌组来控制声带的拉长或缩短。而喉外肌组的收缩与舒展使喉头上升或下降而改变喉、咽腔的长短、大小, 使咽喉共鸣腔扩大。从它们的功能来说是对抗性的, 即这组肌肉群收缩时, 另一组肌肉群则必须放松。因此, 它们要相互配合, 协调一致, 才能获得优美的音色和上下贯通的声音。运用最适合、最轻巧的喉头下落, 声带挡气的力度和与之相应的气息的力度可获得坚实、明亮、集中的良好的基音。而上抗、下坠这两种对立统一的力量的产生要出于声带的本身, 不能借助于咽、喉各肌体挤、压、撑等力量, 在呼吸的支持下, 灵巧、快速地弹开挡气的声带, 发出具有爆破音般的基音。

三、声乐技术训练运动之共鸣与气息

物理声学原理认为:物体因振动而发声。这一物体的振动若影响到其他物体或其他物体的空间, 而引起同时振动产生共振的现象, 就叫“共鸣”。

人体是通过声带的振动而发声。声带振动所发出的音叫做基音, 基音是很微弱的, 但经过共鸣作用后的基音便可发出既丰富、圆润, 又集中、明亮的声音。在声乐技术训练要获得良好的共鸣, 要注意各部分发声器官的协调配合。根据各共鸣腔体与声区的关系, 在声乐技术训练时, 不能孤立地去使用各共鸣腔, 必须将所有的共鸣腔体合为一体, 并根据各共鸣腔在高、中、低三个声区的不同比例、主次、侧重有机地协调结合起来并混合使用, 从而获得混合共鸣。如发低声区的音时, 以胸腔共鸣为主, 发中声区的音时, 以口腔共鸣为主, 发高声区的音时, 以胸腔共鸣。要使各共鸣腔体与声区协调统一, 必须注意各共鸣器官对立运动的协调统一。喉腔处于上通口腔、鼻腔, 下通咽腔而传导音响的枢纽地段, 声带又处于其间, 声音一旦发出, 便首先在喉腔中产生共振, 并立即将共振声波向上下各共鸣腔体传导。声乐技术训练中须及时运用胸腹联合呼吸法来扩张隔肌以存储和强化气息, 使共鸣腔体保持良好的运动状态, 为迎接各种不同振动频率的声波的到来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并能根据不同的振幅而迅速调节变化, 使两者之间合拍而产生共鸣, 同时又能在旋律的进行中保持共鸣的连续性。

四、声乐技术训练运动之咬字吐字与发声

歌曲是词曲结合的产物, 字由歌声传送, 吐字与歌声融为一体相辅相成, 字音和气息是不可分隔的三位一体。只有清晰准确的歌词和动人的旋律的完美结合, 才能完整地表达歌曲的内容, 引起听众感情的共鸣。

根据传统声乐艺术对字音结构的分析方法, 将字分为字头、字腹、字尾几个部份。字头即字的起音, 它由子音 (声母) 或声母再加上韵头所构成。我们把字头的发音称为“咬字”把字腹、字尾的成份称为“吐字”, 咬字与吐字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与原则的区别。字头要咬得准而有力、放的要快。咬住字头紧接着向韵母过渡。同时, 在吐字之前使面罩部位处于兴奋状态, 使字头与字腹有同样的高位置与宽度, 字头有如从额上飞出。当轻巧灵活的字头出来之后, 字腹应立即唱出并要求音值引长延伸而不变形。字尾, 也就是韵母的收尾部分, 因此称为韵尾, 字的收音要在下一个字即将出来的瞬间很快地完成, 要将声音的感觉送往头腔归韵, 保持高位置, 为后面一个字的高位置起音做好准备。归韵收声要将歌曲中的每一个字都收得干净, 交代清楚。《乐府传声》中说:“何为交代?一字之音必有首腹尾, 必首腹尾已尽, 然后再出下一字, 则字字清楚。若一字之音未尽, 或已尽而未收足, 或收足而交界未能划断, 或划断而下字之头未能矫正, 皆为交代不清。必尾音尽而起下字, 而下字之头, 尤须用力, 才能字字清澈。”[7]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收音是字与字、声与声之间保持连贯统一的纽带。

吐字与发声之间的关系是很复杂而微妙的, 它们之间既相互依赖和制约, 又相互差异、矛盾。从声乐技术训练的生理机能状态来看, 吐字的功能是由口腔前半部来完成的, 而发声的功能是由口腔深处后半部来完成的。声乐技术训练的时候, 即要做到发声丰满流畅而富于共鸣, 又要听清楚每一个字, 这就需要口腔前半部在灵活的吐字时, 不影响口腔后部的发声状态。咽腔肌肉的紧张, 影响着口腔肌肉运动, 必然造成吐字不清。通过加强咬字吐字时唇齿的力量, 使口咽腔具有弹性的状态。用深呼吸、打哈欠的办法打开咽喉和拉开合骨, 在低喉位和用横隔膜作为呼吸支持点的状态下, 让咬字器官自如地发出语言, 可使“字”与“声”巧妙结合为一体, 使声音既美又流动, 表达感情既真实又充分。正如《乐府传声》中所说:“喉、舌、齿、牙、唇、谓之五音;开、齐、撮、合, 谓之四呼。欲正五音, 而不于喉舌齿唇处着力, 则其音必不真;欲准四呼, 而不习开齐撮合之势, 则其呼必不清。所以欲辨真音, 先学口法。口法真, 则其字无不真矣”。[7]

结束语

一种正确声音的产生, 不是某处器官单独作用结果, 而是整个发声器官协调工作产生的。人体中参与声乐技术训练运动发声的各个器官都具有其它器官不能替代的独特的功能, 它们相互依存, 相互制约, 是既独立又协调一致, 既矛盾又统一的, 任何一方面处于不协调状态都会影响到声乐技术训练的总体。声乐技术训练时, 不仅要注重整体发声器官的训练, 还要重视单个发声器官的调整性训练。使之协调地配合整体声乐技术训练运动状态, 创造出优秀的声乐演唱“乐器”。只有经过循序渐进的声乐技术训练, 才能使各器官之间的配合日趋协调, 才能产生日臻成熟的、具有歌唱性的美的声音。

参考文献

[1]沈湘.声乐教学艺术.上海音乐出版社, 1999年4月, P15

[2][英]弗·凯尔赛.嗓音的训练.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0年, P25

[3]李晓贰.民族声乐演唱艺术.湖南文艺出版社2001年8月, P409

[4]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 (下册) .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4年3月, P804

[5]李晓贰.民族声乐演唱艺术.湖南文艺出版社2001年8月, P412

论职业技术学院声乐教学的基本原则 篇8

一、思想性、艺术性、科学性的原则

声乐教学是思想性、艺术性很强的一种教学活动, 歌曲的艺术形象、思想内涵时刻体现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以范唱、讲解整个过程, 都是通过歌曲的艺术形象去感染、打动学生。科学性是指在声乐教学中所传授的知识和技能必须是正确的, 可靠的, 科学施教是声乐教学每一个环节都必须认真研究的问题, 同时, 要教会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

二、形象性、直观性原则

这是一条最基本、最主要的声乐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 是以鲜明、生动的具体形象, 给学生以视觉、听觉的直接感知来进行教学, 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教学手段来体现:

1. 示范与模仿。在声乐教学的开始阶段, 学生对声乐

知识几乎一无所知, 在这种情况下, 通过教师反复示范、对比, 学生反复辨别、模仿, 歌唱机能协调统一, 久而久之, 学生的演唱就会从不自然到自然, 由量变到质变。

2. 声乐教学是最具有形象性和直观性的教学形式, 教师

要提倡学生多看录相, 听录音, 常看多听名家的演唱, 这样即能扩大学生的视野, 提高欣赏水平和鉴赏能力, 提高学生的演唱水平。

3. 要提倡学生带录音机进课堂, 把自己上课的情况录回

去听, 每听一遍等于又重上了一堂课, 这样既能加深对老师要求的理解, 又能对自己的声音做出客观的评价, 通过实践证明, 凡是上课录音的学生, 反复性少, 进步快而稳, 学习少走弯路。

三、启发式的原则

声乐教学是技能的训练和习惯的培养, 光靠老师的讲解是远远不够的, 因此, 启发和激励学生善于用脑, 积极思考是十分重要的, 学生只有积极动脑, 对老师的要求积极配合, 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学生呼吸既使明白, 但也很难掌握和把握, 教师应善于发现生活中的许多体验, 如闻花、吓一跳、吹蜡等, 启发学生去体验, 让学生体会在横膈膜的控制下, 腰部周围的力量和感觉, 学生马上会理解呼吸的方法。启发式教学的优点在于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通过积极动脑思考、琢磨, 从自身的感受中对教师的要求进行消化和理解, 了解掌握分寸学习训练的目的, 如学生喉咙紧, 打不开, 这时候就应该多练U音, 因为多唱U音喉咙易放下、打开, 教师应启发学生用打哈欠的方法, 使喉咙下来唱, 让学生了解声乐教学中每一步骤的用意和可能产生的结果。如果说, 直观性教学原则象是一面镜子, 那么启发式教学原则就犹如一把钥匙, 用它来开启学生的脑筋, 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热情性, 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和能力。

四、循序渐进的原则

声乐知识和技能的获得, 要由简到繁, 由易到难, 一步一步地提高, 要经过反复的练习, 在不断的磨练和日积月累中提高, 要从基础入手, 建立起牢固的发声基础, 逐步扩大音域, 提高技术, 绝不能好高骛远, 更不能急于求成, 因此, 师生都应该要有足够的准备, 很好的遵循这一规律和运用这一规律, 使教学稳步扎实地进行, 盲目在短时间内要达到某个程度, 非但不能进步达到预期的效果, 往往适得其反, 学生声带容易出现问题, 所以声乐教学一定要遵循循序渐进、量力而行的教学原则。

五、因材施教原则

这是声乐教学中大家熟知的原则。由于学生的文化程度、嗓音条件、理解能力、生活阅历的不同, 学生有着各自的长处和短处, 也就是“材”有所不同, 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做出不同要求, 施以不同的方法, 也就是要因材施教, 因人而异, 决不能死搬硬套, 千篇一律, “万众一声”。只有这样教学才能有效。对学生的原有条件, 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 同时也应让学生自己了解自己, 教师的因材施教应与学生自己的量材学习相结合, 因此, 在教学中一定要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

六、主动性与鼓励性原则

声乐教学是一项非常活跃的“双边”活动, 是一种以技能练习为主的教学, 整个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 调动、启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和实践的过程中完成的。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性, 把“要我学”为自觉的“我要学”, 使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精力集中, 思维积极主动的状态中。作为声乐教师要及时充分地发现学生的进步和优点, 要对学生多多地给予肯定和表扬, 当学生得到老师的肯定和表扬时, 心情肯定十分愉快的,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 信心就会增强, 学生懂得学习的方法, 目标明确以后, 学习就会进步很快。因此, 鼓励性原则对所有学生都是非常重要的。

作为一名职业技术学院的声乐教师, 只有深刻地掌握这些教学原则, 充分的利用好这些教学原则, 才能更好的达到教学目的, 使教学效果、教学质量得到改善, 提高学生的声乐水平。

参考文献

声乐技术 篇9

美声唱法产生于1 7世纪意大利, 特点是音色优美、声音洪亮充满质感、高中低声区音色和谐统一, 并且有严格的声部和嗓音类型划分。歌剧的出现推动了美声唱法的快速发展, 使得美声唱法不断趋于完善。五四运动以后, 美声唱法传入中国, 在中国迅速发展, 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的歌唱家。在声乐艺术的悠久历史中, 声乐教学在声乐艺术的发展与传承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历史上出现的声乐大师, 都得益于声乐教学的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声乐教学也需要顺应历史发展规律, 运用现代科技发展自己。我们需要将传统的声乐教学方法与现代科学技术结合起来, 利用现代科技发展声乐教学, 指导声乐教学, 探索出一条更加具有科学性和客观性的声乐教学之路。在传统与现代现代声乐教学结合方面, 人们早已开始了一些探索, 此方面的先驱一般可以认为是西班牙著名声乐教育家格而尔西, 他在1 8 6 4年发明了喉镜, 掀起了探索传统与现代现代声乐教学的结合的科学之路。我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对如何运用现代科技及教学理念是传统声乐教学进行发展做些初步的探索, 这里及下文中所说的声乐教学特指美声唱法声乐教学。

一、传统声乐教学

(一) 概念

传统声乐教学是指历史沿传下来的声乐教学方法及教学习惯, 它具有很深的历史性, 并且在不同时代都培养出过优秀的歌唱家, 有人说传统的声乐教学是唯心和落后甚至不科学的, 这种观点过于偏激, 也抹杀了传统声乐教学的历史贡献, 其实单从历史上出现过的歌唱家身上, 我们就可以看到传统声乐教学是有其独特的合理性与艺术魅力的。哪怕是某些现在我们看来很可笑的发声方法, 也是前人们在缺乏先进科学仪器支持的情况下, 对声乐艺术进行的努力探索, 而这些探索在当时也应称得上是新发现和具有一定科学性的。所以, 我认为, 真正科学的声乐教学方法应该是继承传统又依托于现代, 用现代科学技术去检验和发展传统。

(二) 教学手段

传统声乐教学主要采用言传身教的教学方式, 即教师用语言来讲解, 同时配合声音和形体上的示范进行教学。具体教学手段主要包括:发声示范教学、启发联想教学、动作辅助教学等。

发声示范教学, 是指教师首先给学生确定需要练习的音阶或歌曲, 通过自己示范, 使学生获得听觉和视觉主观感受, 为学生树立声音模板。使学生在最短时间内感受到自己与老师的差距, 从而为下面学习提供参照。

启发联想教学, 是指教师通过言语、动作、表情, 启发学生产生联想想象, 使学生体会到正确歌唱的感觉。例如, 呼吸训练中的“闻花香”, 站姿训练中的“头顶天花板”。

动作辅助教学, 是指教师通过让学生完成特定动作, 帮助学生找到正常歌唱状态下难以找到的歌唱感觉。例如, 为了使学生获得后腰吸气的感觉, 让学生弯下腰发声;为了帮助学生放松下巴和增强后咽壁力量, 让学生手扶下巴发声。

二、现代声乐教学

(一) 概念

现代声乐教学是发展于传统声乐教学, 具有鲜明时代特征, 广泛吸收当今声乐科学技术研究成果, 较传统声乐教学手段更加科学, 更加客观, 更加合理的声乐教学。其研究内容包括:发声原理及器官构造、声乐心理、歌手共振峰等。

(二) 内容

1. 发声器官及构造

⑴腔体

(1) 口腔 (oral cavity)

众所周知, 口腔是声音的主要共鸣腔体, “唱歌”的“唱”字带着个“口字旁”, 说明古代造字的时候人们就已经认识到了口腔在歌唱中的重要性。卡鲁索的妻子在其所写的关于卡鲁索的书中就介绍说, 卡鲁索的口腔很大, 大到可以在口中放入一个鸡蛋而不被别人察觉。

(2) 鼻腔 (nasal cavity)

鼻腔在歌唱中的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 没有鼻腔共鸣就很难获得美丽的头声, 声音也没有光泽。

(3) 咽腔 (pharyngeal cavity)

咽腔位于口腔后部, 包括鼻咽腔、口咽腔和喉咽腔, 是连接鼻腔、口腔、胸腔的腔体。美声唱法特别强调咽腔共鸣, 它能够丰富声音, 美化歌声。良好的歌唱状态需要咽腔的合理打开, 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打开喉咙, 贴着后咽壁唱”。

(4) 喉腔 (laryngeal cavity)

喉腔是喉内的腔, 连接咽腔喉部和气管。它的黏膜与咽的黏膜相延续, 中间两侧壁的黏膜形成上下两对从前向后且左右对称的皱襞。上一对是室壁 (假声带) , 与发声无直接关系, 但能起到保护作用。下方是声裂, 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声带。声带是发声器官中最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声音的高低取决于声带的长度、震动位置和紧张度。声音的强弱取决于呼出气流作用在声带上的力量

⑵呼吸系统 (respiratory system)

呼吸在歌唱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歌唱艺术也常被理解为运用呼吸的艺术, 并曾有大师说过, “谁掌握了呼吸, 谁就掌握了歌唱。”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 (鼻腔、咽、喉、气管) 和肺。由于呼吸道与腔体部分有重复, 这里就不再多言了。

⑶声带 (vocal cords)

2. 歌唱演员心理因素评判标准

歌唱是通过呼吸、腔体运用、咬字吐字等身体动作来表达内心情感的艺术, 所以歌唱既是生理的又是心理的, 歌唱活动离不开心理活动, 心理因素在歌唱演员选材中具有重要意义。声乐心理学已经成为一门新兴学科, 声乐训练与心理学的关系是多方面的。

根据艾森克 (H.J.Eysenck) 的特质论, 人的性格可分为四种组合类型:1.稳定内向型、2.稳定外向型、3.不稳定内向型、4.不稳定外向型。将这四种类型和古希腊的四种气质类型相对应, 每种类型都包含有八种性格特质。

3. 声谱波形图研究

众所周知, 音乐在表现形式上可分为声乐和器乐, 无论声乐还是器乐都是以声音作为表现手段。所以说, 研究歌唱训练不能回避对声音的研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歌唱的声音是由声带振动产生基音, 经过上述共鸣腔体共鸣作用产生的。通过“力普音频分析系统” (LPUAA) 对歌声进行分析, 我可以知道, 歌唱的声音作为一种声波, 它是由基音 (基频foundamental frequency) 、泛音 (谐波harmonics) 和分音 (partial, 不是基频整数倍的频率) 叠加而成的复合音。如果运用坐标图 (以声强为纵坐标, 频率为横坐标) 把基音和泛音强度表示出来, 就是“声源频谱”, 简称“频谱”。它是某一时间内声音频率的平均谱, 可以清楚地表示出基音、泛音、分音在不同频率内的声强。声音频谱的意义在于, 传统声乐教学中, 教师多时情况下只能根据主观经验和个人审美去辨别和引导学生去发展、均衡头腔、口腔、胸腔等共鸣, 学生也只能依据老师说的种种感觉, 抽象地去模仿或体会各种共鸣的效果。将频谱分析引进现代声乐教学, 从声学角度为教、学双方展现出具体的“声音形态”参照图, 使他们能够比较直观地看到优劣声音产生的频谱差异, 从而更加形象生动、科学准确地指导教、学双方进行歌唱训练。通过对比普通人说话的频谱和训练有素的歌手歌唱的频谱, 我们发现:专业歌手的频谱与未经训练者的频谱有明显差异, 主要表现的第三共振峰上 (人声一般具有四个较为明显的共振峰) 。这个存在差异的第三个共振峰, 就是我们所说的“歌手共振峰” (又称“歌唱共振峰”) , 一般认为是频率为2200~3200Hz, 它为训练有素的歌手所特有。它的存在, 标志着歌唱者的声音洪亮辉煌, 具有很强的穿透力, 反应在人耳的听觉感受上是具有“金属声”。

(三) 现代声乐教学的运用及意义

1. 有利于科学选材

目前, 歌唱选材标准还不完善, 没有发展出一套得到大家公认的, 科学、合理的选材标准。由于传统声乐教学缺乏行之有效的选材机制, 老师在选择学生时, 大多只能通过一两首歌的演唱情况作为学生入学或评判优劣的标准。甚至在当前的艺术院校招生过程中, 也没有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知道, 人的嗓音是很容易受到客观或主观因素影响的, 睡眠不足、精神不济、过度紧张、身体不适、用嗓过度、方法不对等等, 都会影响演唱效果。特别是对于接受选材的学生, 他们尚未接受正规的声乐训练, 遇到这些问题更是毫无招架之力。另外, 有些学生虽然条件好, 但是由于没有受过良好的声乐训练, 相对于那些条件一般但学习时间相对较长的学生, 他们也是要吃亏的。运用现代医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 对学生发声器官、共鸣腔体及心理特征进行检查测验, 得出结论有助于解决这些问题。

2. 帮助声部判断

前面说过, 美声唱法特别注重声部及嗓音类型的划分, 一般认为:男声分为男高音、男中音、男低音。其中, 男高音又分为:抒情男高音、戏剧男高音、英雄男高音等;男中音分为:抒情男中音、戏剧男中音、威尔第男中音等。女声可分为女高音、女中音、女低音。其中女高音有课分为:抒情女高音、花腔女高音等。在声乐学习中, 声部及嗓音类型的判断是困扰人们已久的问题, 由于嗓音音色千差万别, 哪怕是同一声部、同一类型, 音色也不可能完全相同, 再加上有些本应是高音的学生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压低喉头做出厚重的声音, 或者本应是低音的学生会吊着唱出特别明亮的声音, 这样就使传统声乐教学中单凭听觉经验判断声部缺乏准确性和说服力。现代声乐教学运用对不同声部、嗓音类型的声带及共振峰位置的研究, 为科学判断声部划分提供有力依据。

3. 使声乐教学可视化

传统声乐教学中, 学生只能根据课上教师的反馈意见进行学习, 利用对声谱波形图的分析, 可以使以往主要建立在听觉和感觉上的声乐学习可视化, 对照波形图给学生讲解什么样是好的声音, 为什么具有高位置的声音具有穿透力, 以及具有穿透力的声音有什么声学特征, 从而使学生增强对声音的理性认识。另外, 意大利语歌曲的演唱技巧是说辅音唱元音, 咬字、吐字的轻重和时机都很有讲究, 运用多媒体的波形室 (wave stadio) 的波形文本分析, 可以分析歌唱中每一个字的字头、字腹、字尾的比例长度, 从而有助于我们纠正学生在歌唱语言方面的问题。

4. 提高学生练习及上课学习效果

众所周知, 我们在歌唱时自己听和别人听到自己的声音是不完全一样的。原因是两种声音的传播途径不同, 自己听到得声音主要是通过内耳膜和骨、肉传导的声音, 而别人听到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导的声音。如果不能很好克服这个问题, 练习者很容易被自己听到的声音误导, 进入到自我感觉越好, 实际声音效果越差的恶性循环的境地。使用现代多媒体声乐教学手段, 利用录音、录像辅助声乐教学, 能够使这个问题迎刃而解。另外, 传统的声乐教学缺乏延续性, 课上老师的讲解和所做的示范, 随着上课的结束也消失了。而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人们从外界获取的信息中, 百分之一来自味觉, 百分之三点五来自触觉, 百分之十一来自听觉, 百分之八十三来自视觉。由此可知, 利用录音、录像等现代教学手段, 对上课内容进行声像记录, 使学生在课后可以及时、反复地学习、研究老师教授的歌唱要领, 并结合自己课下练习的录音进行比较学习, 无疑会使声乐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5. 提供歌曲背景知识、范唱、伴奏等

将古今中外的声乐作品及相关的背景知识、范唱、伴奏等搜集筛选, 整理成多媒体影音资料资料库, 也是现代声乐教学需要完善的内容。它可以节约课后学生查找资料的时间, 减轻学生额外的学习负担, 提高学生掌握资料的权威性和准确度, 进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积极性。利用现代教学手段, 增加学生有伴奏歌唱的机会, 可以增强学生对作品音乐的理解, 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音准和节奏感。

结语

现代声乐教学是传统声乐教学的有力补充, 它继承了传统声乐教学宝贵财富, 又肩负起将传统声乐教学发扬光大的重大使命。二者在实际运用中必须有机结合, 不可偏颇。同时, 现代声乐教学自身也仍然处于摸索发展之中, 它需要不断到医学、声学、解剖学、心理学等姊妹学科中汲取营养。最后, 艺术终究是区别于科学的, 强化声乐教学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归根结底还是为其艺术性而服务。

参考文献

[1]龙军华.科学歌唱方法[M].上海:百家出版社, 2006, 9.

[2]张前.声乐表演艺术与人才培养[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1991, (2) .

声乐技术 篇10

●传统声乐教学存在的不足

声乐教学主要是通过发声呼吸练习,培养学生树立正确声乐观念,促进学生全面掌握音乐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综合歌唱能力。相比较而言,声乐教学不同于表演等学科,不具备直观性,知识较抽象,特别是传统声乐教学中存在许多不足。首先,传统声乐教学主要是教师演唱以及磁盘播放,学生在随着磁盘音乐学习过程中,会产生依赖性,不利于激发创造力及发音潜力;其次,随着学生数量逐年增加,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比例失调,一对多教学导致教学效果并不明显;再次,在传统声乐教学中伴奏乐器为钢琴,若伴奏者不能准确把握作品内在意境,学生也难以从情感上把握作品的真正内涵。

●实现多媒体技术与声乐教学有机整合的措施

1.树立创新意识

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对我国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教育只有不断改革和创新,才能够满足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因此,在高校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树立创新意识,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积极引进多媒体技术,调整教学内容,将传统单一、枯燥的声乐技能培养转变为多种学科共同进行的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2.创新教学方式

多媒体技术并不只是一项技术,而是多项技术相结合的现代科技手段,将其与高校声乐教学有机整合,不仅是高校声乐教学的一次突破,也在很大程度上辅助了声乐教学,弥补了传统声乐教学的不足,在提高声乐教学质量和效率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因此,高校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掌握一定计算机技术,提升专业技术水平,让学生能够接受更加生动形象的声乐知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构建声乐知识体系奠定基础。

3.突破教学难点

声乐知识具有抽象、非直观等特点,学生难以把握。因此,在声乐教学过程中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为学生呈现更加具体、生动的教学内容,并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声乐知识,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而与多媒体技术的融合,还能够有效解决教学难点,提高学生专业能力,从而推动高校声乐教学的进一步发展。

4.丰富练声方法

声乐教学的目标主要是针对音乐的音准与节奏的把握,传统发练声主要是将钢琴演奏作为基础,视唱练耳辅助练习,由于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学生难以把握音准和节奏,教学效果并不明显。因此,在学生练声过程中,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技术,将钢琴练声曲制作成为MIDI,并增加其他乐器,帮助学生进行练声练习,学生置身于真实情境中,能够准确把握音乐所要表达的真情实感,因此,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音乐教学的效率,提高了教学质量。

5.创设教学情境

声乐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在舞台上展现自己,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舞台意识,培养学生优秀的舞台控制力与感染力,实现艺术表演目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中的伴奏以及录像功能,为学生营造一个虚拟的舞台,鼓励学生上台表演,激发学生的表演欲望。

上一篇:喷施叶面肥下一篇:国家级大学生大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