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卫生一体化

2024-08-31

城乡卫生一体化(精选十篇)

城乡卫生一体化 篇1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农民生活条件的不断提高, 农村的生活垃圾成分越来越复杂, 加之农村环卫事业发展滞后, 长期以来形成的不良卫生习惯, 有些地方在未建设城市垃圾处置工程前, 把城市垃圾倾倒到乡村, 种种因素造成农村垃圾泛滥成灾, 导致农村人居环境的恶化。农村生活垃圾所造成的环境问题, 已严重影响到了农民身体健康, 制约着当地农村经济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加强农村环卫管理的需要十分迫切。

二、农村环卫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 环卫设施硬件投入不足

环卫基础设施建设是垃圾收集、运输和处理的前提。多数农村没有或缺少专门的分类垃圾桶、垃圾清运车、垃圾分类回收利用的设施设备, 与实现垃圾无害化处理的目标也还有很大的差距。

(二) 农村环境卫生规划编制滞后

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是一项长久性与突击性相结合的工作, 编制一个农村环境卫生整治专业规划, 是确保农村环境卫生的关键。目前, 大部分地区尚未启动农村环卫整治专业规划编制工作。由于环卫规划的滞后,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环卫事业的发展, 导致一些地方的环卫工作无法按照统筹工作要求落实环卫基础设施的定点建设, 更无从解决相应的资金、用地等问题。

(三) 农村环卫管理机制不够完善

城市环卫管理机构对农村环卫管理“鞭长莫及”, 乡镇还没有建立完善的领导机制, 没有明确的主管部门, 对生活垃圾的管理, 大多数村没有指定的专人负责, 也没有明确的管理规定。户集中、村收集、乡转运的农村垃圾处理操作流程不够完善, 大部分村内没有专门的保洁员负责村内道路清洁、垃圾收集等工作, 有的村挑选保洁员是老弱病残人员, 不能担负起环卫管理职责。

(四) 村民环保意识不强

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的宣传程度不够, 广大农民群众对整治活动的意义认识不足, 参与意识不强, 对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认识不足, 环境卫生意识淡薄, 农民长期形成的卫生习惯和生活方式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反差较大, 形成“房内现代化、房外脏乱差”。

三、对策和建议

(一) 加强环卫管理硬件设施和人员配备

1) 根据村镇道路格局, 用地布局, 自然界限以及《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规划规范》逐步推行垃圾袋装化, 居民生活垃圾装袋后定时投入指定垃圾收容器内, 逐步取缔生活垃圾散倒与地面、垃圾通道的投放方式, 同时积极推广垃圾分类收集。2) 在规划区域内整治露天垃圾收集池 (点) , 杜绝散倒垃圾点和其他不符合规划目标要求的垃圾收集点, 须按标准配套建设相应的垃圾容器。生活垃圾在收集点由人力车、小型机动车运往乡镇垃圾中转站, 由大吨位垃圾转运车运往垃圾处理厂。3) 环卫人员配置标准根据建设部《城市建设各行业编制定员试行标准》进行计算, 城镇环卫专业队伍宜占规划区人口的0.5‰~1‰, 每个村目前应配置2至3名环卫人员。4) 垃圾清扫、转运的设施配置缺乏, 小型清扫车每村配置一辆, 压滤式垃圾清运车每镇配置1辆。

(二) 创新机制, 落实责任, 促进城乡环卫一体化长效管理

一是建立“统分结合”的城乡环卫新机制。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 乡镇要成立环卫机构, 负责本辖区内的城乡环卫一体化具体事宜, 实现了城乡环卫“全覆盖”。二是建立“三级联动”的城乡环卫新机制。理顺城乡环卫管理体制, 实行市、镇、村 (居) 三位一体的三级环卫管理体制, 分级负责城乡生活垃圾的清扫、收集、中转处理, 打破城乡环卫管理二元结构。三是建立严格环卫管理考核机制。县级环卫部门强化监督和考核职责, 对镇村环卫管理情况进行考核, 考核结果作为评价现在够狠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

(三) 结合新农村建设, 抓好规划布局

镇村建设规划是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取得长远成果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规划不合理, 势必影响农村的后序建设与发展。一是将镇村建设规划纳入政府工作的大盘子。实行统一规划, 统一建设, 统一管理, 真正实现城乡规划管理一体化。进行农村村镇建设规划, 结合当地农民群众发展养殖、堆放柴草等生产生活实际, 综合考虑道路、水沟、公厕、环卫设施、公益事业设施、绿化美化等多种因素, 标准要高、要实用、要注重体现人文特色和生态特色。二要合理布局环卫设施建设。各乡镇结合新农村建设要求, 按照乡镇总体规划, 科学安排垃圾焚烧炉、填埋场、建筑垃圾堆放场、垃圾中转站 (房) 、焚烧池等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布点, 优化垃圾处理资源配置、减少运行成本。

(四) 多方筹措、加大投入, 建立长效工作机制

资金问题是制约农村环境卫生整治的瓶颈, 关系到农村环境卫生整治的长久和成败, 地方政府应该多方筹措资金, 加大投入力度。根据实际情况, 按照“政府拿一点, 群众集一点, 集体补一点”的办法, 多渠道筹集整治资金。一是政府主导。积极争取上级扶持政策, 争取中央农村环境整治资金, 落实好地方配套资金。二是城乡一体化财政补助资金多向农村环卫管理投入。提高财政投入农村环卫保障资金的比例, 安排量化的专项资金, 通过以奖代补、以物代补等有效形式, 确保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的正常有序运转。对经济薄弱的村, 要增加村庄环境整治专项资金补助力度, 鼓励农民“投工投劳”作为村庄自筹资金。

(五) 加强宣传, 营造舆论

各单位要充分利用网络、电视、报纸、板块、宣传窗等媒介, 大力宣传农村环境卫生管理的重要意义。除了电视、报纸上开辟专栏、制作专题片外, 要充分发挥基层乡镇、村组织机构的作用, 要求村镇建立农村环境保护进学校, 鼓励农村中小学生积极投身到农村环境卫生大扫除活动中去, 通过学生向其家长宣传农村环境卫生管理的政策。

四、结语

农村环卫事业事关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 事关国家的可持续发展。要实行城乡环卫管理一体化必须加强组织领导, 完善政策措施, 落实目标责任, 特别是要增加资金投入, 加强硬件设施建设, 着力解决农村环境卫生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 务求取得实际成效, 着力建立健全农村环境卫生管理的政策体系和长效机制, 不断提高城乡环境卫生管理一体化的工作水平。

参考文献

[1]王树春, 李海洋.浅谈城市市容环境卫生体制改革[J].科技经济市场, 2007.

城乡卫生一体化 篇2

今年是深入推进新医改的关键之年,也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一年来,局班子精诚团结,求真务实,带领xx卫生人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高位求进,跨越发展”的总体要求,突出“招大引强年,环境创优年,四个大会战”的工作重点。锐意进取,克难攻尖,圆满完成了区委、区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各项目标任务,卫生事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

一、卫生改革卓有成效

今年是实施医改三年目标的最后一年,面对十分繁重的医改任务,围绕群众健康权益,针对群众看病就医的突出问题,用改革的手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和矛盾,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政策措施。一是注重组织保障。调整了区医改办设置,将区医改办设在区卫生局,利于工作统筹协调和开展,并落实了人员编制。二是注重政策落实。区政府印发了《xx区医药卫生体制五项重点改革2011工作安排》;三是注重资金支持。区财政专门安排1002万元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综合配套资金(包括基本公共卫生服务116万,基药206万,村卫生室和社区补助111万,公共卫生人员工资148万,绩效工资补助420万),保障医改工作稳步推进;四是注重调研学习。区政府组织医改成员单位赴外地学习医改先进经验后,深入基层突重点、破难点,开展针对性调查研究,全面掌握实情,及时发现、解决问题;五是注重机制建设。初步建立了基层医疗机构多渠道补偿机制,推进运行机制转变,为完成基层医疗机构回归公益性的改革目标奠定了基础;六是注重合力推进。船山各有关部门紧紧围绕医改工作大局,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密切配合,形成了推进工作的强大合力,确保了医改有力、有效。

(二)主要成效

一是基本医疗保障覆盖面持续扩大。新农合增资扩面,人均筹资230元,参合人数达362464人,参合率达102%,调整了新农合报销方案,政策性报付比达70%;城镇职工、居民参保率分别达100%、85 %,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的平均报销比例分别达到85%和65%;累计资助“参保” 12921人、“参合” 21923人,救助困难群众门诊5790人次、住院6120人次。二是基本药物制度全面覆盖。全区7个乡镇卫生院、2个中心卫生院和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12家基层医疗机构按照3个100%的要求全部配套、使用和零差率销售基本药物,并实行省统筹的基本药物集中上网采购。共采购基本药物630.85万元,正积极推进区级集中统一支付。从7月1日开始在全区村卫生室全面铺开基本药物制度,目前全区357个村卫生室中有166个开展基药工作,统一采购配送基药7.2335万元。为配合基药的可持续推进,自今年7月开始在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面推行一般诊疗费改革,将现有的挂号费、诊查费、注射费(含静脉输液费,不含药品费)以及药事服务成本合并为一般诊疗费,一般诊疗费标准每人每天10元,参合农民就诊的一般诊疗费用全部由新农合支付;目前正筹备在村级开展一般诊疗费。

三是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投资2900万元的区医院住院大楼和高升、灵泉、龙坪等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竣工投入使用。

四是公共卫生服务均衡发展。全面实施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免疫规划等10项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截止目前,已为814799人次免费提供公共卫生服务。五是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按照“五惠民、四分开、三协作、二发挥、一强化”的要求,实施医院信息公开、专业技术人员双向选择、中层干部竞聘上岗,健全医患沟通评价制度,规范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完成了医疗卫生单位机构设置和核编定员、定岗工作,正着力制定全医疗机构设置规划,确保数量明确、布局科学、配置合理。

二、民生工程全面完成

(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自筹资金1087.392万元,中央、省、市、区财政补助资金7249.28万元已全部到位。共有20654名参合农民住院并享受补偿,住院费用8113.81万元,次均费用2432.86元,补偿3450.43万元,报付比达63.32%;7938人次享受门诊统筹补偿,补偿17.13万元。

(二)推进公共卫生设施建设。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平台建设195个;减免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手术费用40例;建设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7000座。

(三)实施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在全区实施了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271人,补助10.84万元,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100%,无孕产妇死亡,婴幼儿死亡率降低至2.5%以下,剖宫产率降至41.7 %。

(四)开展免费婚前、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在全区免费婚前 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 例,人口出生缺陷率降至。

(五)儿童重大疾病补偿。对 例儿童白血病、例先天性心脏病、例慢性肾功衷三个重大疾病开展补偿工作,不断提高保障水平,参合儿童补偿覆盖率达到100%。

三、公共卫生均衡发展

全面实施九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通过落实工作网络化、服务内容格式化、管理办法信息化、督查过程质控化的 “四化”机制,助推船山公共卫生再上台阶。

1、居民健康档案:全区累计建立居民健康档案276402份,其中社区90371份,建档率48.17%;农村186031份,建档率55.54%;全区建档率52.89%。

2、健康教育:举办健康教育讲座800期,制作健教宣传栏41个,刊出467期,印发宣传资料20.67万份。

3、预防接种。为适龄儿童接种乙肝疫苗8345人次、卡介苗5000人份、脊灰疫苗10000人次、百白破疫苗4000人次、白破疫苗XX人份、麻疹疫苗22400人份、甲肝疫苗315人份、流脑及流脑a+c疫苗3600人份、乙脑疫苗2400人份、麻腮风疫苗2300人份。

4、传染病防治:及时发现、登记并报告辖区内发现的乙类传染病104例,丙类传染病446例,无甲类传染病发生。开展结核病、艾滋病等传染病防治知识宣传和咨询服务;对1167例非住院结核病人、9例艾滋病病人进行治疗管理。

5、儿童保健。为0-36个月婴幼儿建立《儿童保健手册》,开展新生儿访视,实施儿童保健系统管理7827人,系统管理率达97.5%。

6、孕产妇保健。为孕产妇建立《孕产妇保健手册》,重点进行基本体格检查及孕期营养、心理等健康指导,了解产后恢复情况并对产后常见问题进行指导,实施孕产妇系统管理3709人,系统管理率90.7%。

7、老年人保健。对65岁及以上老年人进行登记管理,开展健康危险因素调查,提供疾病预防、自我保健及伤害预防、自救等健康指导,累计共建档32736人,其中每年进行一次体格检查和健康指导人数为29274人,实行死因登记报告160例。

8、慢病管理。为10261名高血压患者、2798名糖尿病患者建立档案,对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高危人群进行指导,每季度进行随访了解病情、进行体格检查及用药、饮食、运动、心理等健康指导。

9、重性精神疾病管理。对478名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进行登记管理,督促发作期重性精神病人住院83人,随访、康复指导和动态管理1282人次。

四、项目工作成效显著

争取并到位项目资金7482.46万元,其中非常规项目资金626.5万元(县级医院能力建设247万元、农村改水改厕379.5万元),常规资金6855.96万元(新农合补助资金6224.5万元、公共卫生补助资金587.19万元,村医补助44.27万元)。

五、食品“打非”强势推进

一是在4月21日全国、省、市严厉打击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工作电视电话会后,在全区“打非”会前夕我局就召开了打击餐饮环节食品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工作会,采取“统一领导、部门协调、联合行动”的原则,各司其职,突出重点,扎实有序开展瘦肉精、苏丹红、食品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塑化剂等专项整治行动,并取得阶段性成效。二是按照《食品安全法》的要求,我局主动与政府相关部门协调,理清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职能,根据区政府领导安排,将原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由区药监局转设到区卫生局,牵头负责全区食品安全综合管理协调工作;将原由我局管理的餐饮环节食品安全监管移交给了区食药局,完成了人、财、物的划转,明确了食品安全监管的职能职责。

六、医患关系和谐发展

按照“一年初见成效、两年发展提高、三年上一大台阶”的思路展开“服务好、质量好、医德好,让群众满意”活动,成立了“三好一满意”领导小组,召开了动员大会,制定下发了工作方案,从7个方面着力解决医疗服务不方便、医疗质量不放心、医患关系不和谐问题。一是改善就医条件,用心服务百姓,给患者创造一个良好的就医环境;二是优化医疗流程,简化环节,合理布局科室,方便病人就诊;三是严格落实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核心制度,合理规范使用抗菌药物、用量动态监测及其超常预警和干预,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四是充分尊重患者知情同意权和选择权,推行文明礼貌用语,杜绝生、冷、硬、顶、推现象,改善服务态度,和谐医患关系;五是提高医院挂号、收费、取药、检查等窗口工作效率,简化院内门急诊跨科会诊手续,挖掘内部潜力,提高工作效率;六是实施廉价药物制度和辅检互认制度,控制医药费用增长,减轻患者负担;七是推行电子病历管理,建立临床路径和单病种收费,抑制过度医疗。加强惩防体系建设,建立起教育、制度、监督三者并重,惩防并举的纠风工作长效机制;狠刹收受贿赂、回扣、红包、私收费、乱收费、分解收费、开单提成、搭车开药等不正之风;严肃查处各种经济往来中的商业贿赂案件;健全药品、器械、一次医用材料购销制度,经常开展自查自纠,主动纠正严重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设立举报箱,开通举报电话,实行有奖举报,接受群众监督;加强卫生全行业监管,全面落实纠风工作责任制;严肃查处违背职业道德,违反法律法规,损害群众利益的人和事;广泛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巩固文明行业创建成果;转变干部作风,加强机关行动效能;全面推行政(院、队、中心)务公开,全面实行一日清单制、病人选医生、服务承诺制,试行单病种最高限价制,和谐医患关系初步建立。

七、疾病控制卓有成效

狠抓了以甲流感、霍乱、手足口病为重点的传染病防治工作,处置可疑疫情10起,无暴发疫情发生;加强传染病规范管理,强化艾滋病监测和行为干预,实施艾滋病免费咨询检测工作,有效遏制蔓延趋势;巩固了无脊灰状态;儿童计免稳步推进,ⅰ类疫苗免费接种35143万余人次,免费金额13万余元;继续实施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全面落实结核病人的归口管理和督导治疗;完成水质监测135件,hiv抗体检测578人,微量元素监测150人次,可疑食物标本检测13件,委托卫生检测10件。

八、卫生监督保驾护航

全面清理了卫生行政许可项目,现有许可项目9项,全部纳入区政务中心办理,做到严格审查、严格发证、程序合法、依法行政;落实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卫生监督网格化管理;开展了校园周边环境专项治理、饮用水和医疗器械消毒效果监测;严厉打击非法行医,医疗市场管理规范有序。

九、妇幼保健长抓不懈

区保健院在无任务安排的前提下,自加压力,切实推进达标上等工作,通过艰苦卓绝的不懈努力,达到并通过二甲验收;全区妇幼保健工作以保障母婴安全为切入点,大力实施“一法两纲”和“三网监测”工作,实行人员蹲点联系指导制度,强化基层妇幼人员业务培训,提高其管理能力和业务水平。全区婴儿死亡率3.27‰,0-5岁儿童死亡率5.32‰;孕产妇新法接生率达100%,住院分娩率达100%,死亡率为0,高危孕产妇住院监护分娩率达100%。

十、政府目标全面完成

作风建设。认真开展以“讲党性、守纪律、强素质”为主题的作风建设活动,以科学领导为目标要求,以创先争优为有效载体,形成了“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良好氛围。

无偿献血。组织无偿献血1800人次,献血36000ml,保证了临床用血需要。

效能建设。建立了以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为重点的行政效能制度体系,干部工作作风得到明显转变,服务意识明显增强,工作效率明显提高。

两化互动。深刻认识“两化”互动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赋予卫生部门的任务,认真分析卫生工作在“两化”互动发展中的作为,将“两化”互动发展作为于十二五卫生事业发展规划、区域卫生规划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紧围绕“两化”互动发展谋划和布局。

十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卫生资源布局不合理,城乡差距过大,卫生资源总量不足与浪费并存这一问题将长期存在;二是卫生服务体系网底脆弱,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加强;三是卫生技术人才匮乏,技术水平低,知识更新慢,医疗设施设备陈旧,服务能力亟待提高;四是乡镇卫生院发展不平衡,个别乡镇卫生院还停留在求生存阶段;五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还存在个别品种难采购、难配送、价格虚高等制约医改推进的制度性问题;六是卫生信息化水平低,资源共享差。

十二、2012年工作打算

1、指导思想:以xx大和xx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统筹城乡卫生协调发展,完善基本医疗药物制度,健全卫生服务体系,促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

2、工作思路:调整重心,强化装备,提升技能,改善服务;创新机制,统筹城乡,医患和谐,科学发展。

3、工作目标: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促进体制机制创新;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抓好卫生惠民利民工程,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稳步推进公共卫生、农村卫生和社区卫生,提高正确处理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为群众提供安全、高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为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健康保障。

4、具体工作

(一)以公共卫生为中心,加强重大疫病防控

(二)实施卫生民生工程,推进卫生惠民利民

(三)深化卫生体制改革,促进体制机制创新

(四)强化提升医疗设备,提高医疗技术水平

(五)加强内涵建设管理,努力提高服务能力

(六)加强行业作风建设,建立和谐医患关系

(七)完善卫生信息网络,大力实施阳光政务

(八)加强中医中药工作,推进中医继承创新

(九)加强无偿献血工作,促进科学合理用血

城乡卫生一体化 篇3

1.以优势产业为依托,推进农村工业化

推进城乡一体化,经济发展是基础。龙潭区是工业大区,农业总量小,要加长农业这块“短板”,只有依托城市资源,做大做强工业经济,走工业反哺农业之路,不断提高以工促农的能力。

1.1以“一地四园”建设为重点,全力抓好化工园区建设 吉林化学工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区是经省政府批准的省级特色工业园区,与区政府合署办公,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园区未来发展,将紧紧依托吉化,按照原料路线多元化、产业发展延伸化、产品加工精深化的发展思路,加快完善以石油化工、生物化工为基础,以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新能源为特色的化工产业体系,推进化工产业向园区化、集群化、链式化方向发展,持续做大经济总量,增强园区集聚和孵化产业的能力,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夯实基础。重点是建设“一地四园”。“一地”,即国家级碳纤维基地。以吉化碳纤维为核心,主要发展碳纤维原丝、碳丝及其制品,重点实施千吨级碳纤维、千吨级碳纤维复合材料及制品等项目。“四园”即精细化工园、生物化工园、汽车用化学品及三剂工业园和冶金工业园。现已开工建设了创业大厦、总部基地和展览馆,总部基地大厦现已入住企业11户。

1.2积极实施“一线三点”发展战略,加强乡镇工业小区建设 产业的集聚和城乡经济的融合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关键。重点是实施“一线三点”战略,规划建设乡镇工业小区,引导企业向园区集中,优化产业配置。“一线三点”,即沿松花江一线向北发展,在长珲高速公路以南,依托中油吉化和吉林化工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做大做强化工产业,发展“围化”经济;在金珠乡和大口钦镇、缸窑镇一带,依托建龙钢铁,建设棋盘钢铁产业配套、大口钦耐火材料、缸窑炭素制品等工业园,发展“围钢”经济;在江北乡山湾子一带,依托吉林—深圳精密装备制造产业园和江北机械制造厂,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现全区规模工业企业已达到112户。2009年全区农村工业总收入7302万元,农民人均增收近400元。2010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计划实现350亿元,增长36.3%;规模工业增加值实现173亿元,增长49.1%。

2.以“两镇两村”建设为龙头,推进农村城镇化

要想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进程,最根本的办法就是实现农村城市化,把农民变成市民或镇民,使农民能够集中居住,把村屯变成社区,使农村的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公共服务等与城市一致。

2.1立足区情,超前谋划 由于龙潭区的特殊区位,使它成为吉林市工业重心北移的主战场和省级开发区吉林化工循环经济示范园区的所在地,随着进区项目日益增多,钢铁园区建设初具规模,涉及江北乡、金珠乡的征占地拆迁日益增多,失地农民日益增多,这给龙潭区的新农村建设既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为实行土地整理,实现农地集中、居住集聚、用地集约、效益集显的目标,创造了条件。乌拉街和阿拉底独特的历史和民俗资源,乌拉街强镇建设的入选,也为龙潭区的新农村建设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龙潭区委、区政府从龙潭区的实际出发,积极抢抓机遇,超前谋划,适时启动了以乌拉街强镇、金珠小城镇和阿拉底朝鲜族民俗村、江北农民新村的“两镇两村”建设,推进全区农村城镇化的进程。

2.2突破瓶颈,强力推进 无论是进行新农村建设,还是小城镇建设,资金问题是首先必须突破的瓶颈和攻克的难关。龙潭区委、区政府凭着“在职一任,造福一方”的责任感,敢想敢试、大手笔迎得大发展的开拓精神,以及政府在资源宏观调控的独特优势,终于打动了投资者,“两镇两村”建设都是先由承建单位全额垫资建设。金珠小城镇由吉林市鸿博建安公司承建,仅一期工程九座农民新村项目,就需要资金3.5亿元。江北农民新村由龙潭建筑公司承建,一期工程需要资金3500万元。阿拉底朝鲜族民俗村建设项目也由龙潭建筑公司承建,包括大门景区和院落区在内的一期工程,需要资金近1000万元。乌拉街强镇建设,现在已与吉林市隆鑫建筑公司达成协议,隆鑫公司先行垫资2亿元进行建设。

目前,龙潭区“两镇两村”建设正在按规划顺利展开。

金珠小城镇一期工程九座农民新村建设工程,已正式命名为“金珠豫园”,已接近主体完工。小区总占地18公顷,建楼61栋,建筑面积近20万平方米,总户数2851户,可解决6个村13个自然屯近万人的居住问题,可以整理出土地5600亩。项目将于今年8月末全部竣工,10月份農民开始正式入住。按设计,金珠豫园将会成为设施齐全,配套完善,环境优美的吉林市一流的花园式住宅小区,所有回迁农民的居住和生活条件都可以达到吉林市一流水准。

乌拉街强镇建设的各项规划都已进入论证阶段,今年的重点建设项目都已上报省发改委,而且,参加了中国首届小城镇博览会,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按规划,经过近10年的发展建设,乌拉街将逐步成为吉林市北部中心镇,吉林省民俗旅游基地,吉林省最大的生态农业生产基地和农副产品集散地。规划面积为10平方公里,计划容纳人口7万。届时乌拉街现有人口除去从事特色产业的以外,全部搬进新镇区,实现由农民向镇民的转变,基本实现农村城市化。

江北农民新村坐落于城区,规划总用地9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1.5万平方米,建多层住宅楼24栋,可安置回迁户1780户,人口6240人。一期工程已交付使用,安置回迁的农户179户,二期工程正在建设中。项目建成后,所有的回迁户可以实现由农民到市民的飞跃式转变。

阿拉底朝鲜族民俗村建设,现在一期工程大门景区和院落区,已投资近1000万元,主体工程基本完工,今年年底将投入运营,民俗村初具规模。当地农民通过转产转业,大力发展民俗旅游业和劳务经济,足不出户,不离家园就可以过上富裕的生活。

3.以产业化经营为方向,推进农业现代化

推进城乡一体化,必须以产业为支撑,其中农业既是基础,又是薄弱环节。坚持以产业化为方向,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

3.1积极壮大龙头企业 坚持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2009年,益海嘉里(吉林)粮油股份有限公司投资2.6亿建设的年加工40万吨优质水稻项目、吉林省金乌拉农业开发股份有限公司10万吨绿色水稻加工等一批投资亿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项目先后落户,并建成达产。目前,全区共有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48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3家,市级龙头企业12家。2009年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资产总额8.7亿元,年销售收入实现了15.2亿元,利税4109万元,带动了11000余农户共同致富,企业用工人数达到了3451人,农户增加收入2575万元,实现了经济与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3.2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以市场为导向,优势产业和产品为基础,依托龙头企业、经纪人、专业大户等,采取农民自办、农村能人领办与农业龙头企业合办等多种形式,探索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现在,全区共有各类农民合作社57个,农民合作社的带动作用正在显现:吉林市乾益种植合作社依托永昌米业,带动1000与户农户种植600公顷绿色水稻;乌拉街镇和兴毛葱专业合作社带动420农户种植1120亩毛葱;江密峰镇南沙村食用菌合作社,带动农户260余户种植黑木耳300万袋,年产销黑木耳30万公斤。农民专业合作社正在逐渐成为龙潭区农业产业化的新动力。

3.3做强规模农业,做优特色农业 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作用,初步形成4大特色生产基地:一是以金乌拉公司、普康农业等公司为龙头,建设和发展了牤牛河水系2000公顷绿色水稻基地,精心打造了吉海、江密峰贡米等绿色有机大米品牌。二是充分发挥红阳饲料、乌拉食品等企业带动作用,建设和发展了10000公顷专特用玉米基地。三是发挥吉热酱菜、乌拉北方等蔬菜加工企业的辐射作用,建设和发展了乌拉街3000公顷无公害蔬菜基地;四是以永福公司和九江潮为龙头,建设和发展了种鸡、蛋鸡和肉鸡养殖基地。今年,全区粮食播种面积近3万公顷,其中,优质水稻播种面积10444公顷,优质专用玉米播种面积13198公顷;棚膜蔬菜生产计划达到3万亩。

4.加强领导,创新机制,强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4.1创新领导机制 2008年末,抽调精兵强将在全省率先设立了职能相对独立的新农村建设办公室。而且为确保新农办在新农村建设中总调度职能的发挥,由主管农业工作的副区长任主任,并且拨付专款为新农村建设办公室配备了车辆和电脑等办公设备。今年在农村工作考核指标中,加大了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权重,在农口工作中所占比重最大,一家独占40%,其他农业、林业、水利、农机、畜牧等占60%,从而从机制上确保了各乡镇街必须把新农村建设作为重中之重。事实证明,新农办职能的充分发挥是加强新农村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坚强保障。

4.2创新工作机制 区委区政府各部门积极将职能向农村延伸,创建了“部门联动、政策集成、资金聚焦、资源整合”的工作机制,基本形成了橫向联动、纵向互动、合力推进的工作格局。特别是在农村环境整治方面,初步建立起了长效机制。在全区6个乡镇都建立起了综合执法大队,配备专门执法车辆,负责镇容镇貌管理和村容村貌监督工作;组建了乡镇环境卫生管理所,配备人员、车辆和工具,负责本区域环境卫生日常保洁、环卫设施设备维护和垃圾转运等工作。同时,在各行政村设立环境卫生管理站,由村民委员会成员负责全村的卫生监督和管理,初步建立起了 “户集、村收、镇运”的三级保洁管理体系和动态保洁机制。

4.3创新投入机制 在坚持新农村建设投入政府为主导的基础上,充分调动起了企业投入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进行了拓宽新农村建设融资渠道的尝试。缸窑镇蛤什蚂村的新农村建设,永福集团先后投入600余万元,九座农民新村、阿拉底民俗村、乌拉街强镇建设等工程,都得到了企业大力支持。

2006年以来,全区共投入新农村建设资金5.74亿元,其中区本级财政投入3750万元。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全区改造农村泥草房2580户,新建农村水泥路1049公里,建排水管线3400延长米,修建边沟34.6万延长米;硬覆盖213万平方米;改水14541户,建沼气池716户,生态卫生厕所990座, 安装路灯609盏。全区农村基本实现了房屋砖瓦化、道路水泥化、村屯道路绿化美化、环境净化,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还实现了路灯亮话、主街围栏一体化。农村社会事业协调发展。2 0家乡镇卫生院全部完成改造任务,建村级社区卫生服务站166个,建农民书屋97个,建文化广场8个,安装健身器材130套件。农村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了100%,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8%,农村计划生育率达到了97%,五保老人供养率达到了100%,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口做到了应保尽保。无论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都能已接近或达到城里人的标准。

龙潭区的城乡一体化还刚刚起步,与其他市州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特别是面对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统筹城乡发展任务更加艰巨。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学习借鉴各地区的好经验、好做法,全面加快龙潭区城乡一体化的进程。

城乡卫生一体化 篇4

(一) 城乡一体化的理论渊源

最早提出城乡一体化思想的是霍华德, 霍华德 (Ebenezer Howard) 站在城市规划的角度于1898年提出“田园城市”的思想。其在书中特别提出“用城乡一体的新社会结构形态来取代城乡对立的旧社会结构形态”的思想。这种最早的城乡一体化思想使得人们开始设想农村文明城市化的对策。霍华德还特别幽默地说到:乡村与城市必须成婚, 这种愉快的结合将引发出新的希望。霍华德所指的这种新的希望实际上就是农村文明城市化。美国的城市理论家刘易斯﹒芒福德 (Lewis Mnuford) 对霍华德的想法高度赞同, 并进一步指出:乡村与城市同等重要, 不能截然分开, 而必须应该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并且特别强调自然环境比人工环境更加重要的观点。芒福德的思想使得城乡一体化理念更加推进一步。美国城市地理学家诺瑟姆 (Northam) 根据城市化水平的发展阶段提出一条S曲线, 见城市化的整个过程分为初级、中级、高级等三个阶段, 并指出:初级阶段以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 城市化率在30%以下;中级阶段工业吸收大量农业人口, 城市化率达到30%~70%;高级阶段是从事农业的人口数已经很少, 城市化率达到70%~90%。城市文明的充分发展自然会对农村文明产生影响, 城市会容纳更多的就业、城市发展需要占有更多的农田、农业产业结构会发生大的变化、农村人口会向城市迁移。随着人们研究的深入, 与农村城镇化相伴随又出现了一些类似的概念:乡村城市化 (Rurbanization) 、逆城市化、郊区城市化以及城乡一体化等。法国学者J.B.Charrier在1969年提出“乡村城市化”概念后很多专家开始纷纷撰文沿着这个思路开始进行研究。这中间美国学者帕辛 (M.Paecione) 认为, 乡村城市化是城市生活方式、城市人的思想、城市发展观念等向乡村地区扩散的过程。乡村城市化不仅是地域景观的变化, 关键的是地域景观与人同时变化,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乡村文明向城市文明的变化, 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农村城镇化。我国学者在农村城镇化以及小城镇建设方面也取得了非常丰富的研究成果。研究认为, 中国特色的农村城镇化道路主要应该做到三条:大力发展农村乡镇、农村需要现代化、乡村的功能要有改变。

(二) 世界城市化进程的三大基本规律

农村城镇化是世界范围内所有国家都需要讨论的事情。各个国家的城镇化一般遵循以下几个层面:以轻工业为先导;生产力布局经历了“集中-分散”过程, 先集中后分散;农村人口城镇化的开始阶段主要靠城市的“拉力”。就农村城镇化的驱动机制而言, 大致可以分为工业驱动、市场驱动、城市辐射、开展旅游等多种方式。

1. 城市化进程遵循S定律

美国地理学家诺瑟姆于1979年提出了世界城市化进程的S曲线规律, 认为世界城市化进程在阶段上酷似被拉平的S曲线, 曲线的两个拐点分别表示了城市化速度由慢到快和由快到慢的过程。S曲线的被拉平的程度、垂直高度以及在坐标系中的不同位置说明了城市化的不同状态。如图1中有四条S曲线分别表示了四条不同状态的城市化轨迹。四条曲线的城市化轨迹不尽相同。L1城市化进程的低水平阶段持续的时间很长, 但是由低水平跳跃到高水平持续的时间很短。L2和L4相对于L1而言低水平的城市化阶段持续的时间逐渐减少, 经过更加短暂的过渡时期迅速跳跃到高水平的城市化阶段, 三条曲线的城市化起点都比较低。L3曲线表示的城市化起点较高, 但在低水平的城市化阶段以及过渡阶段持续的时间与L1曲线基本相似。

2. 大城市发展超中小城市

理论上将人口超过50万的城市为大城市。城市的发展规律表明, 在城市发展的前期和中期大城市在人口数量以及发展速度等方面远远超过中小城市。中小城市的数量和质量都远不及大城市。大城市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具有更大的消费潜力。人们为了追求更多的发展机会就做出向大城市聚集的选择, 这使得大城市畸形发展。大城市会利用发展方面的优势最大限度地吸纳周边的资源, 从而成为城市附近区域经济增长中的“吸血鬼”。大城市在区域内的发展规模越大, 对周边资源的吸纳能力也就越大, 大城市与区域内的其他地方会在经济发展状态上形成鲜明对比。大城市在相当大的区域内会“一枝独秀”, 这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腹地内不同等级规模的城市发展 (如图2) 。就世界城市的发展轨迹而言, 直到20世纪50年代大城市的增长还是明显高于中小城市。在大城市超前增长的情况下, 在短时间内带来很多的城市病。这使得人们开始思考充分发展小城市问题。大城市超前发展的后期会在不同等级的城市之间形成分工互补关系, 从而带动更多的小城市发展。大城市超前增长的局面宣告结束。

3. 不同类型城市协调发展

小中大的不同规模的城市形成金字塔结构, 小城市位于金字塔的塔底, 数量最多, 大城市位于金字塔的塔顶, 数量最少。德国经济学家克里斯塔勒据此提出了不同等级的城市协调发展的中心地理论。认为首位城市处于中心地位, 次级城市位于首位城市的周围。按照这样的方式不同层次的城市聚集在一起, 形成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局面。根据不同规模的城市相互之间的这种关系, 学者们做出了城市位序图, 城市人口规模与该城市在城市序列之间呈现反变关系。即在位序中超前的城市的人口规模大, 而在位序中朝后的城市人口规模小。如图3中展示了4条不同的位序曲线。其中L1属于一般的情形, L2属于区域内城市规模等级普遍较高的情形, 表示了大城市超前发展的状况。L4属于区域内城市规模等级普遍较低的情形, 表示了小城市数量已经占据上风。L3相当于将L1进行向右平移, 这种情形表示了在低位序的城市较多, 而在高位序的城市较少, 表示了小城市充分发展的局面。

城乡一体化目标下的城乡空间整合

城乡空间整合是新型城乡形态的发展趋势, 城乡融合发展才能真正做到城乡一体化。城乡一体化应该是多方面的整合发展结果, 主要表现在统一规划空间、互补城乡功能、区域相互协调等多方面, 这不仅是地域空间层面的整合, 还表现在经济、社会等多层面的整合。

(一) 统一规划空间

长期以来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形成了重城轻乡、重工轻农的局面。在长期的经济发展中, 总是以突出城市的发展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这种局面需要打破, 将城乡作为一个空间整体进行规划, 避免城乡发展中的各自为政的现象。通过整体设计, 将乡村与城市有机地结合起来, 改变乡村的聚落形态和聚落景观为城市 (城镇) 景观。通过城乡发展的统一规划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并达到城乡空间共融的目的。如图4所示, 图中表示了城乡融合的发展状态。在整个城市功能区内以四个城镇组团和四个新型农村社区示意了城市扩展过程中城镇与农村融合发展的状态。随着城市文明在整个城市功能区内的渗透, 农村景观逐渐城镇化, 新农村社区以及城市组团在城市功能区内的分布逐渐均匀化。

(二) 互补城乡功能

城市与乡村的功能是有区别的。城市在空间上呈现聚集分布, 乡村则呈现分散分布。城市的发展需要以乡村为腹地为其发展提供资源支撑。城乡之间在发展过程中只有互补才能够充分发挥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融合发展的目的。如图4中展示的乡中有城、城间有乡的城乡发展格局已经充分表明了城乡之间在融合发展前提下功能互补的发展状态。新农村社区与城市组团均匀地分布在城市群功能社区范围内, 每个城镇组团都分别对附近的小区域产生较好的拉动作用。新农村社区与城镇组团产生很好地互动。城镇组团不但为农村居民提供着技术支持而且解决了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问题, 教育、医疗等服务机构大多聚集在组团城镇中, 农村居民通过最方便的方式就能够通过组团城镇与城市之间建立起联系。

(三) 区域相互协调

城乡之间的相互融合不仅体现在空间景观的相互融合, 还表现在经济、社会方面的相互融合。只有经济、社会等诸方面在城乡之间进行很好的互动的情况下才能够真正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城乡在空间上的融合是二者在经济和社会层面互融的前提条件。空间上的互融能够使得更多的城市居民选择在乡间居住, 从而通过其待人接物等日常生活中的微观层面对周围的农村居民产生影响, 村民也会在自己的生活方式、就业结构、文化层次等层面产生或多或少的变化。在农村文明城市化的进程中, 更多的村民会从迷信、赌博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中跳出来, 转而诉诸健康的娱乐方式。就像城镇居民一样, 在忙碌之余人们会参加包括秧歌、唱歌、棋牌、健身等别具风采的娱乐项目, 在传统的娱乐项目中渗透更多的生活色彩, 如将种地、收获、风俗、婚娶等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的事情都可以以新颖的方式加入到文化娱乐中。人们在农忙之余会有更多的闲情逸致培养务农之外的生活情趣, 包括书法、绘画、发明、旅游等, 原本非常单调的务农生活逐渐变得丰富多彩。农村与城市只是空间位置与周围环境的差别, 生活状态、文明程度在城乡之间已经没有区分。在此过程中, 村民的内部也在进行分化, 生活主题被分为以农业为主和以非农业为主, 农村居民生活主题的细分化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区域间相互协调的发展。

农村的演化与新型城乡形态下的小城镇组团构建

农村城镇化实际上是农村文明城镇化的过程, 所强调的是乡村剩余劳动力由农业向非农业的职业转换以及劳动力就业地点由农村向城镇的空间转移过程。农村城镇化强调的是城镇而不是城市, 将城市与城镇区别开来, 强调的是农村文明的变化应该是加强小城镇建设。通过在广大农村地区遍地开花地建设小城镇达到最大限度地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目的。在人口的职业结构改变过程中改变了农村的产业结构和社会结构。进而达到城乡融合发展的目的。在社会经济充分发展的条件下, 城市文明逐渐向乡村渗透, 并且在农村居民有着迫切改变自身生活状况的愿望时, 城乡文明就会走向融合, 并且城市文明就会在不同程度上置换乡村文明或者在某些地域进行完全置换。农村城镇化在农村景观变化的同时村民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一) 发达国家农村的变化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农业非农化就成为发达国家城市化的主要表现。在农村人口中专门从事农业经济的人口越来越少, 农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开始以非农业作为谋生的主要手段。农村非农化也称为农村城市化, 农业现代化、农村居民生活环境的优化以及城市文明向农村的推进是促进农村城镇化的主要动因。随着农村社会经济条件的改善, 农业耕作的科技含量也逐渐提高。越来越多的农民会从传统的农业产业中析出。农民从事的产业类型越来越多样化, 这进一步会造成生活在乡村空间的社会群体的多样化。“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生活方式被打破, 新的产业链条以及新的社会阶层的出现打破了既有的依托血缘关系的邻里关系。由此可见, 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是在国民经济工业化以及现代化的过程中实现的。农村城镇化是发达国家农村的变化趋势也是世界农村的变化趋势。由于不同国家的具体情况有差异, 农村城镇化的方式也有很大的差异。

20世纪90年代美国农业企业中的雇员人数锐减, 从事农业的人口不足全国人口总数的2%。农业从业人数的骤减与农业机械化的普及有很大关系。机械力替代了人力使得更多的农业人口从农业中解放出来, 从事非农产业, 这不但增加了农民的收入而且改变了农村的精神面貌。在这种情况下美国的农业甚至走向了崩溃的边缘, 原因在于更多的年轻农业人口也纷纷从农业产业中退出, 农业的投入虽多但赚钱不多, 农业就业明显下滑导致农业产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景象。能人贤士逐渐从农业产业中退出又进一步为农村带来了更多的致富信息, 于是带动了更多的农业人口从农业产业中析出, 农村人口的思维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在农民富裕起来的同时, 农民的居住条件、就业状态、学习态度、精神状态等方面紧跟着发生了变化。农村文明发生了根本变化, 农村得以实质性城镇化。

(二) 新型城乡形态下的小城镇组团发展空间

1. 创新城镇片区管理模式

打破行政区划的分割, 以城镇为中心结合本区域的产业基础和交通设施, 在所有的城镇中选择重点城镇为中心辐射周边的乡镇, 将所有的农村地区划分为城镇片区单元。如图5的左半部分中各圆形圈表示了每个城镇的管辖范围, 但是这种方式的行政管理使得各圆圈之间出现了管理“间隙” (图中的阴影部分) 。但是在图5中的右半部分就不会出现管理“间隙”。为此就需要相邻的城镇行政单元之间很好地规划彼此之间的管理边界, 其间要特别留心相邻行政单元临界线附近的管理问题。保障行政权力在管辖边界内的所有区域的权力影响度均匀化布局。在所有的这些镇级行政区划中, 选择一些有条件的行政单元重点发展并将其逐渐升格为副县级, 以便能够更好地对附近的镇级行政单元进行影响, 按照区域的发展规划进行有步骤地建设以较高级别行政单元为核心的城镇组团。

2. 促进村镇融入城乡系统

村庄是在长期的农业社会发展中自然基础上形成的基层居民点。每个村庄的规模都很小并且布局非常分散。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 传统的村庄逐渐发生变化。由于更多的农民从事非农产业, 村庄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业生产的个体村落。很多村庄逐渐变为空心村, 对原有的村庄进行空间整治已经成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举措。更多的农业人口析出到非农产业进而到城镇使得新的农村结构需要面对更多挑战。年内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妇女、老人和小孩在村子里面, 青壮劳力都在异地谋职。青壮村民每年都会给村子带来不少新的信息和观念, 村子的发展变化正在按照城市的轨迹运行。但是由于诸多传统观念的束缚, 青壮村民在城市中的诸多思想不能够在乡村中运行。乡村城镇化进程受到影响。在乡村城镇化进程中诸多本来不应该由村民承担的成本由村民承担了。例如, 在计划生育政策下由于村子里的适龄学童的出生率下降, 每年招生组班开学的可能性就会降低, 因为如果每年只有三个或者四个适龄学童上学的情况下就会使得教育成本大为提高。为了降低成本, 就需要在三个或者四个村子中间选一个位置相对适中的村子组班中心小学。孩子原来在本村上学离家很近, 毋须单独有人接送。但是到中心小学上学由于离家很远, 家长对孩子都会感觉到非常不放心, 于是都会安排专人接送。不但孩子上学很辛苦而且家长也自此背上了沉重的负担。家长接送孩子上学就不能再做其他的事情。规模化办学使得教育成本降低了, 但让每户家庭却承担了较高的成本。中心小学看上去比较完善的办学设施也给村庄增添了不少城镇化的气氛, 但这样的城镇化只是对中心小学所在村子的城镇化, 并且是让更多的村民承担了较高的成本的城镇化。村镇在表面上融入了城乡系统但给居民的生活造成了诸多不便。

3. 改造传统农业融入城市

传统农业的特点在于产业化水平低、劳动者素质低以及社会化服务体系滞后等, 所以只有改造传统农业为现代农业, 才能够使得传统的农村具有向城市发展的真正依托。发展都市农业是使得农村迅速融入城市的理性选择。都市农业是20世纪60、70年代由美国的经济学家首先提出, 旨在都市化地区, 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 结合农林牧渔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 为人们休闲旅游、体验农业、了解农村提供场所。就一般意义而言, 都市农业具有生产功能、生态功能、生活功能等。都市农业是依托大都市发展起来的, 与大都市之间的关系是:直接接受大都市工业、产业结构以及高容纳力的市场的影响。就发展类型而言, 都市农业可以包括农业公园、观光农园、市民农园、休闲农场、教育农园、高科农园、森林公园、民俗观光、民俗农园等。就发展结构而言可以分为位于城市中间的中心农业区、位于连接都市交通线之间的走廊农业、位于远离大都市但交通比较便捷的外缘农业等。都市农业即是将农村与城市连接在一起的有效通道也是将农村迅速城镇化的媒介。都市农业的宗旨不是农村经济单纯服务城市而是在城乡互动中打造农村的核心产业, 达到城乡经济互融的目的。实现农村的产业结构升级、提高劳动力的综合素质以及完善农村服务体系等不是在短时间内能够做到的, 传统农业融入城市需要进行战略设计, 使得农村逐渐发展为与城市共融的农村。

4. 村庄归类与分步规划

乡村居民与农业人口之间是有区别的。农业人口只是乡村居民中的一部分。在新型城乡建设过程中这对概念的区别会越来越大。在传统经济发展状态下, 乡村居民与农业人口基本上是相同的。但是在农业充分分化的条件下, 乡村居民中逐渐分化出非农人口, 这些居民虽然居住在乡村但实际上已经是城市化进程中率先成为农村文明城镇化的捷足先登者。按照农村城镇化的条件差别, 实际上可以将这些村庄被划分为城市化村庄、生态化村庄以及农村化村庄等不同的类型。不同类型的村庄在城镇化进程中虽然表现状态不同, 但总体上呈现为:本地人口比重呈现慢速下降, 外来人口呈现慢速上升, 农业人口呈现快速下降, 非农人口呈现快速上升。农村人口中外来人口的比例可以说明该村庄城镇化的程度, 如果有外来人口由于生意来往经常光顾该村庄, 则说明该村庄城镇化程度已经较高。按照村庄的这种发展步骤, 通过村民在村外谋职以及新潮的思想观念逐渐融入农村经济发展, 村庄的传统发展模式逐渐会为外力所冲击, 农村的人口结构也会在此间发生很大的变化。农村就业方式的变化, 引起了农村人口在通勤、居住方式等方面的变化, 农民可以选择以家庭为主就业或者选择进入到规模化的企业中就业, 就业方式使得很多居民改变传统的住房形式而进入到相对集中的居住方式。农村在这样的发展局面下会使得某些区域的农村居民全部脱离农业生产, 这些村庄土地资源缺乏但是能通过发展非农产业振兴农村经济, 更多的农民就会兴办自己的经济实体谋求从农业产业转变到非农产业的阵营当中来。农村人口从业类型的多样化以及更多的人选择从事非农产业使得农村在更深意义上转向了城镇。

农村城镇化建设实践的“三步走”设想

(一) 基础设施建设阶段

该阶段的主要目标是改善农民的居住条件, 包括厕所、围墙、房子等诸多方面。政府向农民提供钢筋、水泥等物质材料激发农民改造自己的生活条件的动力, 鼓励更多的农民积极地参与到完善农村基础设施的行动当中来。新村建设需要立足长远大计, 否则就会造成巨大的财力浪费。为了更好地开展新村建设, 就需要政府牵头选拔农村中年富力强并具有远见卓识的能人贤士进行重点培养, 让这些人成为新村建设的“指导员”, “指导员”也是新村建设的调解员, 不但可以减轻政府在新村建设中的压力, 而且可以在“指导员”的协同下更好地激发农村百姓建设新村的积极性。在百姓的参与下, 农村发展所需要的山、水、田、林、路、沟、渠、线、井等都得到更加有序的建设和发展。各方面的基础设施不仅更加完善而且能够实现与自然环境以及人们生活的和谐共处, 基础设施建设的有序性和长远性能够与田园景观和谐共存的过程中更加能够渗透出美感。

(二) 建设成果扩展阶段

新村建设的重点发生变化, 由“基础设施建设阶段”的改善生活条件转变为改善生活质量。在政府的扶持下对新村建设的“指导员”等进行全面教育, 农村的全面发展与城镇发展进行紧密结合。城镇组团发展模式以及中心村的发展已经成为农村经济的亮点。更多的村庄在城镇组团和中心村庄的协领下得到迅猛发展。农村的文明程度更高。核心城市、组团城市以及中心村对更大的农村腹地产生的影响更加普遍。每个村庄都会以本身的亮点点亮临近的其他村庄。不同村庄的经济发展状态虽然还会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差距, 但整体上已经发生了很大程度的改观。乡村居民已经能够享受与城市人口同等的文化教育、卫生保健、福利娱乐等生活方式。各个村庄的道路交通、水电气热供应、购物环境等都有很大的改善, 村庄只是一个称谓。劳动力从农业进行季节性、偶然性或者临时性的分离演变为常年性、永久性的分离。居民居住在农村只是世代沿袭下来的居所而已, 居民虽然身处农村但能够享受到城市文明。乡下不仅具有与城市一样的生活水准, 而且还具有城市所不能及的生活水准。

(三) 农村城镇整体推进

生产力布局在广大农村区域内更加均匀化。能够更加合理地处理农业发展与非农业发展之间的矛盾。在农村居民住宅有序建设的同时, 能够将原先大面积的无序利用的土地深度开发, 城镇与乡村虽然还是存在景观上的差别, 但是城镇已经在整个区域内的分布更加均匀化。如图7所示, 镇与村的布局更加合理, 虽然镇与村相比较在数量上还存在较大的差别, 但以镇为中心的农村城镇体系已经比较完善。村镇之间有了比较完整的沟通渠道。农村城镇化已经不是少数农村的事情, 而是在整个农村范围内遍地开花的状况。这种情况在远离大城市的边远山区一般不会出现。在大城市的影响域内农村城镇化的程度相对更加深远。在这种情况下, 农村城镇化已经不单纯是政府行为, 在政府的带动下, 有更多的民间资本参与进来, 传统思想下的农村城镇化单纯依靠政府投资的想法已经有很大改观。政府只是在农村城镇化的初期给予更多的投资, 随着农村城镇化的深入政府只是给予农村城镇化建设的整体思路, 需要每个农村按照政府的总体设计框架进行发展, 城镇化建设的投资方式会更加多元化。

参考文献

[1].赵树枫, 陈光庭, 张强.北京郊区城市化探索[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2].谢文蕙, 邓卫.城市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6.

[3].孟祥林.城市化进程中城中村的问题与对策:以保定市为例的分析[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94-99.

[4].孟祥林.“一体两翼”的京津冀城市群发展模式分析[J].环渤海经济瞭望.2010.5:3-8.

城乡卫生一体化 篇5

刚才,参观了大英县准备的现场,大英县雷云县长介绍了经验,家正副市长安排部署了相关工作,我都表示完全同意。现在,我再讲四点意见:

一、深刻认识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意义,积极稳妥推进卫生改革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大任务,是加快卫生事业发展的战略选择,是实现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要途径,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我市人口多,人均收入水平较低,城乡差距大,财政收入水平低,决定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在深刻领会中央医改精神的基础上,经过长期艰苦努力和坚持不懈的探索,才能逐步建立符合我市市情的医药卫生体制。因此,对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既要坚定决心、抓紧推进,又要精心组织、稳步实施,确保改革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目标,让老百姓满意、让医务人员满意。

今年以来,国务院研究室、全国政协、农工党中央、省政府研究室、农工党四川省委、省卫生厅领导先后莅遂调研考察,听取我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情况汇报。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要深刻认识医改的重要性,要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制订具体实施方案和措施,找准改革和有效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突破口,成熟一个,推进一个,确保改革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群众;要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增强工作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要抓住机遇,改革创新,总结推广好的试点经验,使这项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的重大改革有序推进。

二、学习大英经验,强力推进城乡医疗卫生一体化发展

大英县通过在县级医院领办乡镇卫生院,不断探索创新城乡医疗卫生一体化发展机制,为全市推进城乡医疗卫生统筹发展提供了很好经验。省政府、省卫生厅的领导多次到大英调研,对取得的成绩给予了高度赞扬。各区县委、政府要结合实际,认真学习大英经验,按照市委、市政府统一安排部署,今年底前,在全市基本建立起城乡医疗卫生一体化发展机制,促进城乡卫生事业统筹协调发展。为此,要着重抓好以下五方面的工作:

第一,要提高统筹城乡医疗卫生发展的.认识。统筹城乡医疗卫生一体化发展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是创新农村卫生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促进城乡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有效途径。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抓好统筹城乡医疗卫生一体化发展工作,把推进城乡医疗卫生一体化发展纳入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同布置、同检查、同考核。

第二,要增强发展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近几年来,我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服务条件逐步改善,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农村卫生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缺乏、投入不足、设备落后仍然制约着我市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切实增强发展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把农村卫生工作摆在突出位置,作为卫生工作的重点,认真研究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促进我市卫生资源向农村流动,切实解决农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第三,要建立城乡医疗卫生一体化发展的长效机制。各县(区)在“以城带乡、共同发展,统一管理、资源共享,纵向整合、优化结构,整体推进、综合配套”的原则下,通过县级医院联办乡镇(中心)卫生院、乡镇卫生院领办村卫生室、县级公共卫生机构下伸派驻乡镇管理机构、组建县(区)域医疗联合体等措施,逐步建立起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实现农村三级医疗卫生资源纵向整合,建立以“县(区)级医疗机构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县(区)域医疗卫生一体化发展机制。不断提高乡镇(中心)卫生院、村卫生室的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促进城乡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为我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探索新路子。

第四,要坚持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的公益性。各级医疗卫生机构要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县级医院联办乡镇卫生院后要坚持“六个不变”。即:联办后的乡镇卫生院所有制性质不变,人员身份不变,国家对乡镇卫生院投入和政府补助政策不变,国家对乡镇卫生人员的特殊照顾政策不变,乡镇卫生院医疗服务收费标准不变,乡镇卫生院职责任务不变。坚持开展预防保健、基本医疗、健康教育、爱国卫生、康复等综合性服务。

第五,要建立统筹城乡卫生事业发展的财政投入保障机制。各区县委、政府要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发展卫生事业的有关政策,切实兑现卫生投入政策,确保乡镇卫生院编制内人员工资和单位缴纳的医疗保障、养老保险、失业保险费纳入财政预算,将乡镇卫生院院长和公共卫生人员的工资纳入区、县财政全额预算;对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公共卫生补助,要按照标准由区、县财政纳入预算。

三、加强人口出生缺陷预防和干预工作,提高我市出生人口素质

据我市卫生部门监测点数据显示,从至,我市人口出生缺陷率分别为9.90‰,10.71‰,10.97‰,11.15‰,12.28‰,12.43‰,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人口出生缺陷发病已成为我市婴幼儿死亡、儿童和成人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严重的伤害和负担,也是严重影响我市人口素质提高的一个关键因素。为此,保华书记和昌升市长高度重视,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加强我市人口出生缺陷预防和干预工作,市政府以遂府办函〔〕109号文件发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人口出生缺陷预防和干预工作的通知》,对这项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各级党委、政府、三园区要抓紧抓好人口出生缺陷预防和干预工作,关键把好婚前医学检查、孕前医学检查,产前检查诊断和孕期保健,新生儿疾病筛查三个关口。各级财政要把婚前检查、孕前专项检查、新生儿疾病筛查等出生缺陷预防和干预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免费为男女双方提供婚前医学检查、孕前医学检查、产前检查诊断、孕期保健、新生儿疾病筛查服务,通过有效干预措施,着力降低全市出生人口缺陷率。相关单位要通力协作,强化部门职责,共同做好人口出生缺陷预防和干预工作,不断提高我市出生人口素质。

四、狠抓落实,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供保障

城乡卫生一体化 篇6

关键词:城乡结合部;拆迁改造;城乡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 TU9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16-66-2

0 引言

对于城乡结合部的拆迁改造工作,其实很多地方政府一直在不断推进,只是这个过程相对比较缓慢而已,自从中央政府明确要逐步推进城乡一体化,不断提高我国的城镇化水平,这也就使得各地方政府对于城乡结合部的拆迁改造工作逐渐提速,工程质量也得到不断改善。但是不可避免的就是,在对于城乡结合部的拆迁改造过程中,确实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解决,不仅是城乡结合部原有住户对于故土的留恋,也有一些具体施工的问题,这些纷繁复杂的问题都必须得到切实的解决,以便继续开展城乡结合部的拆迁改造工作,逐步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进程。

1 城乡结合部拆迁改造的必要性

1.1 城乡结合部基础设施较差

对于城乡结合部来说,不仅是地理位置上比较尴尬,在基础设施的条件上也较为不足,城乡结合部不属于农村自然不会有土地可供耕种,但是严格来说城乡结合部也就是城市的郊区,但是郊区地带一般会比较荒凉,人口也会相对稀少,这也就导致城乡结合部的基础设施投资必然较少,条件自然好不了。但是随着城市的房价不断上涨和城市建设汇集了较多的农民工,这些因素都导致很多城乡结合部的居住人口不断攀升,但是城乡结合部的基础设施却并未与之配套,这就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城乡结合部的住户面临着看病难、学生上学难的诸多社会问题。

1.2 城乡结合部的社会管理混乱

除了存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不足,城乡结合部还存在着社会管理混乱的问题。随着大量的人口涌入,城乡结合部就需要增加大量的住房,但是这部分后来增加的住房大部分缺乏合理的规划,乱搭乱建随处可见,这也就加剧了社会管理的难度。同时,随着大量流动人口的涌入,城乡结合部的社会治安也随之恶化,寻衅滋事者层出不穷,但是又由于城乡结合部缺乏足够数量的社会管理力量,很多事件都只能被陈压在卷宗中,不利于维护城乡结合部住户的合法利益。这些问题也成为了阻碍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必须要得到清除,以便进一步推动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发展进步。

2 目前城乡结合部拆迁改造存在的问题

2.1 城乡结合部原有住户的不理解

对于很多在城乡结合部居住了几十年的好住户而言,城乡结合部就是他们的故土,很多城乡结合部的原有住户不愿意离开这片故土也就对于城乡结合部的拆迁改造存在一定程度的抵触情绪,很多人不仅不积极配合地方政府的工作,甚至于会公然阻碍施工进程,不利于城乡结合部的整体拆迁改造。

2.2 个别地方政府拆迁改造的不合理

对于城乡结合部的拆迁改造,在很多地方政府的官员看来就是行政任务,他们会想尽一切办法推进城乡结合部的拆迁改造工作,但是在有些情况下他们的办法可能会侵犯城乡结合部原有住户的利益,甚至于在个别地区存在强拆的现象。这些内容都在充分说明很多地方政府在推进城乡结合部拆迁改造过程中的不合理之处、不当之处。例如2015年在某些地区的拆迁建设过程中就出现了拆迁机构雇佣社会人员纵火烧死村民的事件,后来涉事区镇的个别领导被撤职,相关人员也被追究法律责任。

3 城乡结合部拆迁改造工作的措施建议

3.1 城乡结合部的住户应充分理解拆迁改造工作

对于城乡结合部的原有住户而言,虽然故土被拆迁改造了,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就一定要被迫离开这个地方,而且对于城乡结合部的拆迁改造只是为了对城乡结合部进行统一的规划,更好的建设城乡结合部,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而已。这确实也需要城乡结合部住户的理解,只有得到民众的理解和支持,城乡结合部的拆迁改造工作才能更加顺利的开展,减小施工难度,更好的建设城乡结合部,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3.2 地方政府需要改变工作方式,循序渐进

中央政府的果断决策需要各个地方政府的积极执行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对于城乡结合部的拆迁改造只是为了更好的建设城乡结合部,逐步缩小农村和城市的差距,实现城乡一体化。这就要求地方政府在城乡结合部的拆迁改造中采取更加积极的态度,采用更加切合实际的具体措施,既要得到广大住户的充分理解,又要保证拆迁改造工作的顺利开展,这就需要地方政府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循序渐进,积极进取,逐步开展对于城乡结合部的拆迁改造工作。每年国家的扶贫资金都是以亿元为单位,但是不难发现西南地区和西北地区还是有着很多贫困人口,或许贫困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势必涉及到部分地方政府的不作为。

3.3 合理规划建设,实现城乡发展的对接

对于城乡结合部的拆迁改造工作一定要有着切实可行的规划,因为城乡结合部的居住人口较多,其中大部分又是流动人口,这就要求地方政府在拆迁改造过程中一定要切实做好城乡结合部居住人口的安置工作,不仅是永远安置,更要处理好部分人口临时安置的工作。这些问题都需要在城乡结合部的拆迁改造规划中做出合理的说明,反对突发问题的出现,处理好城乡结合部的拆迁改造工作,逐步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3.4 完善城乡结合部的基础设施建设

对于城乡结合部的拆迁改造工作不能仅仅停留在对于老旧房屋的拆除以及新住房的建设上,更多的是要建立与城乡结合部未来发展有关基础设施,既要解决好住户的看病医疗问题、交通出行问题,也要处理好学生的受教育问题。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都应该在城乡结合部的拆迁改造中得到合理解决。完善城乡结合部的基础设施建设不仅仅是为了服务城乡结合部的住户,更多的是要为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推进打好基础,实现农村与城市发展的衔接,更好的利用城市的发展优势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不断发展。

4 结语

对于城乡结合部的拆迁改造工作,必须要充分重视,推进城乡一体化不仅是政府建设的重点,也是未来一段时间中国经济和社会生活发展的重中之重。只有做好城乡结合部的拆迁改造工作,才能顺利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这会成为做好民生工作,让普通民众感受改革开放发展成果的良好契机,这不仅是对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成果的肯定,更是我国进一步加快发展的新动力,也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有力措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也切实需要实现城乡发展的一体化,更好的维护社会公平,让全社会都能够享受到发展的成果,让发展的成就惠及千家万户。

参 考 文 献

[1] 汪宇明,刘高,施加仓,蔡萌.中国城乡一体化水平的省区分异[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04:137-142.

[2] 刘红梅,张忠杰,王克强.中国城乡一体化影响因素分

析——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引力模型[J].中国农村经

济,2012,08:4-15.

[3] 魏书慧.黑龙江省城乡一体化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统计与咨询,2014(03).

[4] 祝艳.国外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经验与启示[J].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01).

[5] 谢宝富.中国城乡结合部地区政府管理体制创新初

探——以北京市城乡结合部为例[J].政治学研究,2010

(01).

[6] 孙海,军张沛.2000年以来国内城乡一体化理论与实践研究综述[J].区域经济评论,2013(03).

城乡卫生一体化 篇7

真正意义上的社区应具备的功能既是现在我县的乡镇驻地发挥的作用, 因此, 建议采取一点突破、树立典型的方式全力打造“小城镇大社区”经典模式:全乡镇即为一个社区 (或者作为过渡阶段建设数量尽可能少的社区) 。城乡一体化建设, 实质上就是使乡村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快车道, 实现农村各生产要素的使用价值最大化 (土地、劳动力等) , 从而消除城乡差别;就是要变农民为新城镇居民, 但仍长期享有土地收益;使分散的土地集约起来, 最大限度的创造出使用价值, 从而实现农民的利益最大化。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措施上, 其实质就是要实现农民、村集体、企业、政府四者的利益最大化。城乡一体化建设最大的收益者是农民。如何加速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 建议如下:

一、乡镇一级政府的改革:向服务型政府转变

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指出, “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 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县级政府需要成立统筹城乡发展协调小组, 在乡镇一级政府成立统筹城乡规划部门, 并重新定位乡镇政府职能。

政府需要加大宣传工作,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 教育干部, 教育人民。大力宣传试点工作, 制定全镇村居向乡镇驻地或已经建设的少数条件优越的新型小区周围的大转移计划, 包括详细的惠民政策 (农转非后统一办理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社会保障、农转非后的居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子女进城入学、土地流转后长期可以获得更大的土地收益等) 、村集体取消后原有利益分摊到个人 (即原村集体的自留土地收益处置问题) 、企业投资优惠政策等。政府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中, 要始终成为发挥主导改革、宣传和落实政策、保障各方利益的坚强后盾。逐步取消原有行政村, 原有优秀的村级“两委班子”成员可以吸收到“小城镇大社区”管理委员会中, 确保使一个乡镇所有农民全部纳入到尽可能少的几个社区中, 以最大限度的实现土地规模化。

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要求, 加快“建设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 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 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 同权同价。”在城乡一体化社区规划下, 推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公开、公正、规范运行, 保障“小城镇大社区”居民利益最大化。

二、农民是改革的主体:变农民为城镇居民是基本要求

城乡一体化建设, 是一场农民运动。农民是这场运动的主体, 因此放手发动群众才能根本上实现这场变革。群众的积极性来自于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要让群众感受到城乡一体化社区建成后的优越性。让基层干部和群众了解大规划思路, 理解政府、支持政府, 从而实现城乡一体化社区建设的运动为群众自身求变革、求发展的行动。群众的支持离不开政府针对农民身份的转型的具体政策, 因此, 政府对农民身份转型及未来城乡一体化应该有详细的制度, 包括农民的就业、医疗保险、子女入学、土地流转后的长期土地增值收益等。能否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 关系到农民的强有力支持。

城乡一体化建设对群众具有长远的利益, 不改革则不能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弊端;不改变现状, 就不能充分发挥各种生产要素的作用。不仅要让群众理解“小城镇大社区”建设的意义, 还要明确其建设的紧迫性。让群众在获得直接利益的同时, 也要让群众识大局, 在追求长远利益的同时也要有眼前的必要的奉献精神。“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 群众追求的绝不仅仅只是眼前的利益, 群众对党和政府是信任的、支持的。农民具有勤劳善良朴实的特质、具有求发展求变革的理念、具有坚定信念跟党走的执著, 这在近年来我国农村小区建设中充分体现了出来。农村小区建设, 教育了干部, 也教育了群众, 农村小区建设的价值不可否认。但在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长远规划上还有所欠缺, 当前农村小区建设依旧分散, 农村土地依旧条块分割, 农民依旧是农民, 城乡二元结构依旧存在。建议立即停止一切没有整体规划的小区建设, 对于农村危房改造也应该停止, 鼓励农民以宅基地换“小城镇大社区”居民楼房。建议加快对当前农村住房进行依法登记、拍照、确权, 在确权完成后, 推进土地流转 (包括农村宅基地) , 农民不得重新在原址上修建房子, 逐步转移到社区居民房。诚然, 政府需要与农民认真的交流, 尽力支持群众在身份转变上的一切合理的建议, 把这场变革变成为群众自发性的运动, 那么城乡一体化建设必将圆满完成。

三、行政村的改革:撤村并社区是突破口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 建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 推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公开、公正、规范运行;稳妥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因此, 我县应积极抓住时机, 加速推动农村土地、农村住房的确权和流转工作。土地的流转, 只是使用权的流转, 并非让农民永远失去土地, 而是让农民在土地流转之后, 仍然享有土地增值的收益, 以保障长期的生活, 并取得更大的收益。要让村集体理解、支持政府工作, 明确意识到政府主导的“小城镇大社区”建设就是为了群众享有城乡均等的公共服务。

“小城镇大社区”建设需要进一步合并全乡镇的行政村, 将原有的行政村继续逐步合并到“小城镇大社区”中, 开展“撤村并社区”大战略转移。“小城镇大社区”建设离不开村“两委班子”的积极参与, 提倡的“小城镇大社区”建设最终将解散现有的大多数行政村, 因此要防止现有行政村成为障碍, 要使现有的行政村的“两委班子”在完成其使命的同时完美转型。按照山东省临沂市在全市选派“第一书记”的做法, 可以选派“第一书记”到试点镇基层党组织任职或选派驻村工作组, 协助完成撤村任务。要完成这样一个“破茧成蝶”的转变, 需要勇气、智慧与决心。要不断的优化对村级党组织的建设及群众代表制建设, 使村级党组织担当起这一历史使命。

建议集中各方面的资源针对一个试点镇或一个“农村社区”开展一步到位式的城乡一体化建设, 建议针对工业发展相对优势且离县城距离适中的镇作为试点, 例如店头镇、蛟龙镇等。现有的村居是适应小农业经济时期的发展规划的, 已经极其不适应现代工农业快速发展的时代, 严重阻碍了广大农村地区的快速发展。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 要选择试点, “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 这就给我们统筹城乡发展提出了明确的改革路径。“解放思想永无止境, 改革创新永无止境。”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 以“小城镇大社区”建设为突破口, 改革农村宅基地制度, 可以破解城乡二元结构, 消除城乡差别, 实现群众利益最大化。推进“小城镇大社区”建设, 破解城乡二元结构, 这是一个大战略。因此, 作为基层党的组织要高度重视并积极响应政府的政策, 全力支持政府工作。基层党员必须发扬五加二、白加黑的奉献精神, 推进“小城镇大社区”建设, 实现城乡一体化, 全面奔向小康生活。

四、企业、社会组织的转型:资金、技术与人才的引入是动力

城乡卫生一体化 篇8

城乡一体化或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 是指城乡在相互联系而又相对独立发展的过程中, 城乡劳动者发挥各自的能动性从而发展全社会的生产, 实现在共同利益基础上的第一、二、三次产业的协调发展, 最终实现城乡人民共同富裕的动态过程。城乡一体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人类科技所能预见的高度, 农业仍是基础产业, 农村发展的好坏, 决定着工业、商业等其他产业的发展。因此, 必须把农业与其他产业结合起来。由于第二、三产业主要集中在城市, 那么实现一、二、三次产业的融合, 现实中就是城市与农村的经济融合。这也是消除城乡差别的社会主义原则的一个根本方面。

中国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过程

(一) 中国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

回顾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历程, 大约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 从产业割裂到必然选择的探索阶段。

改革开放以后, 我们对城市和农村的发展, 强调城乡经济的差别以及产业的不同的特质性, 在政策上采取了截然不同的发展路子。城市中重点发展工业和服务业, 而在农村中主要发展种植业。这两种不同的路子, 一方面迅速在城市中建立起比较齐全、完备的工业体系和具备一定功能的服务网络;在农村实现了粮、棉、油的稳定高产, 为城市工业发展所需要的原料, 城市居民生活资料起到了保障作用。然而, 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则明显呈现出一种城乡割裂的格局, 从生产力总体布局的角度看, 呈现出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双片面”发展态势, 即城市化发展的片面性与城市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割裂性。这种“双片面”的发展对于城市经济发展来说, 正面临着日益狭小的市场空间, 影响着产品价值的实现;对于农村经济发展来看, 长期结构单一, 生产方式落后, 农民收入增长受限。随着经济改革和发展的进一步深入, 在农村经济不断发展, 城市经济发展面临着进行更广泛的转移、渗透的背景下, 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成为必然的选择。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 我国的东部沿海地区的许多城市开始探索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路子。

2. 从城乡分割到统筹发展的逐步推进阶段。

统筹城乡发展是党的十六大认真总结改革开放20多年和建国50多年我们党在处理城乡关系问题上的实践经验而提出的一个全新思路, 是第一次跳出了以前就农业论农业、就农村论农村的发展思路, 把农村的发展放到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中统一考虑, 这对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具有战略意义。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又进一步提出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以及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要求等五项内容。这可以理解为是我党对统筹发展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十六大召开, 尤其是十六届三中全会召开后, 各地都在结合当地的实际, 积极制定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3. 从统筹发展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稳步推进阶段。

2007年召开的十七大又进一步提出:“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 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 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工业和农业的关系是随着工业化进程而变化的, 在工业化初期工业从农业汲取资源, 农业支持工业;进入工业化中期工业与农业平行发展;此后工业应该反哺农业。目前中国已进入工业化的中期阶段, 提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是我们党在新形势下对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在思想认识和政策取向上的进一步升华, 对于科学认识和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 正确处理新阶段的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 落实统筹城乡发展方略, 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又提出, 要建立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制度, 并且在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上做出了一系列新部署, 提出了更具可操作性的内容, 中国城乡一体化发展也将进入到稳步推进阶段。

(二) 中国城乡一体化实践模式

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 我国部分经济发达地区根据各自不同的具体情况, 积极探索城乡一体化的发展道路, 从实践的过程和效果观察, 较具代表性的主要有以下4种模式:

1. 珠江三角洲“以城带乡”的城乡一体化模式。

珠江三角洲城乡一体化, 至今大致经过三个阶段: (1) 商品农业阶段。重点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创造条件。 (2) 农村工业化阶段。其重点是以农村工业化带动农村城市化。 (3) 完善基础设施阶段。其重点是按现代化城市要求, 构筑现代化城市的框架。进入新世纪, 珠江三角洲又探索、总结出实现城乡一体化的10条标准, 即农业生产现代化, 农村经济工业化, 基础设施配套化, 交通通讯网络化, 市场经营商品化, 文明卫生标准化, 群众生活小康化, 服务体系社会化, 行政管理法律化, 环境净化美化。这“十化标准”的实现, 将标志着珠江三角洲地区可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标准。

2. 上海“城乡统筹规划”的城乡一体化模式。

上海从1984年开始探索城乡一体化。1986年, 上海市正式把城乡一体化作为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思想和指导方针。在城乡一体化和处理城乡关系问题上, 上海市将其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上海市区与上海郊区九县一区的关系, 其特点是工农业产品的交换和横向经济联系较为紧密和直接, 与行政管理区域相一致;第二层次是上海市区与上海经济区诸县市农村的关系, 其特点是经济来往虽较为密切, 但由于分属于不同的行政区域, 经济来往中行政干预的因素比较少;第三层次是上海与全国广大农村的关系, 其特点是直接的经济联系较少, 主要通过多种流通渠道发生关系。上海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战略就是以上海城乡为整体, 以提高城乡综合劳动生产率和社会经济效益为中心, 统筹规划城乡建设, 合理调整城乡产业结构, 优化城乡生产要素配置, 促进城乡资源综合开发, 加速城乡各项社会事业的共同发展, 保证上海城乡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3. 北京“工农协作、城乡结合”的城乡一体化模式。

“工农协作”是指城乡工业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的横向经济联合, 通过合资经营、合股经营等形式兴办工农联营企业, 逐步形成经济协作网络。其具体方式是由城市工业提供设备、资金、技术、管理人员等, 由县、乡、村提供厂房和劳动力, 联营双方实行利润分成、按股分红, 共同承担市场风险;“城乡结合”多属于纵向经济联合, 诸如定点支农、来料加工、工艺性协作、产品下放、零部件专业化协作等。城市工业通过各种方式向郊区扩散零部件加工或下放产品, 大力开展帮技术、帮管理、帮设备、帮培训的“四帮”活动, 使城乡经济呈现出城乡协作、优势互补的局面。

4. 以民营经济发展带动城乡一体化的苏南模式。

苏南是指长江三角洲的苏州、无锡、常州。改革开放以来, 这里是全国经济发展最快、最活跃的地区之一。尤其是苏南的由乡镇企业发展壮大起来的民营企业, 已成为苏南经济的支柱。民营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 使苏南可以采取以工补农、以工建农的措施, 来协调工农关系, 稳定农业生产。

制约中国城乡一体化的障碍因素分析

(一) 思想观念上仍存在“重城轻乡”的倾向

长期以来, 我国在城乡关系上存在着“重城轻乡”的观念倾向, 打破这种观念上的障碍, 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思想基础。党的十六大所提出的“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这一命题, 表明我们党对城乡统筹发展的认识已达到一个新的理论高度。但由于传统思想观念的惯性, 在城乡关系上还存在着许多错误的认识和看法, 城乡统筹发展仍然面临着极大的观念障碍:一是“重城轻乡”、“重工轻农”观念的不自觉作祟。在处理城乡关系的具体实践中, 就无意识地向城市倾斜, 城市被放在优先发展地位, 而农村的发展往往受到忽视。二是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条件不成熟论。认为我们还处在工业化中期阶段, 社会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偏低, 我们目前的资源还不足以支撑城乡的全面发展, 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条件还不成熟。三是城乡一体化的自然结果论。一部分人误把城乡一体化发展当作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 认为是经济社会发展到成熟阶段的自然结果, 而没有正确理解城乡一体化发展是克服城乡差距、解决“三农”问题、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 社会经济管理体制障碍

20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实行的是城乡分割的经济社会管理体制, 主要包括工农产品统销统购制度、人民公社制度和户籍制度, 与这三种基本制度相配合的还有排他性的城市就业、福利体制等, 从体制、政策和各项管理制度上限制农民进城就业和定居。进入新世纪后, 面对着不断加速的市场化进程所带来的巨大冲击, 虽然政府对传统的社会经济管理体制进行不断的调整, 各地也逐步取消了户口的城乡之分, 实行统一的户口登记管理制度, 但从根本上看, 城乡二元结构还没有根本突破, 城乡经济社会的二元管理体制还没有根本破除, 还没有建立起与已经变化了的社会经济形势完全相适应的新的管理体制, 城乡之间的体制障碍依然严重制约着城乡统筹发展。由于二元的户籍制度没有根本突破, 由户籍制度派生的就业、医疗卫生、教育、社会保障等其他城乡差别政策依然对统筹城乡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三)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素质影响了城市化进程

消化农民, 减少农民数量, 是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关键环节。但实际上, 在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 人口问题及其成因要复杂得多, 解决起来难度也很大。在我们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以后, 在西方发达国家同一历史发展阶段已经基本解决的农村剩余人口问题, 仍将伴随着我国今后的工业化进程并成为工业化进一步深化的瓶颈, 因此, 人口压力将一直困扰着我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是以产业的发展为前提的, 特别是没有第二产业以及随着而来的第三产业的充分发展, 农村人口的转化就失去了载体。当前, 我国推进工业化进程的背景与西方发达国家有很大的不同,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我国的工业化道路选择有了较高的技术起点, 新技术、新成果在工业领域的广泛应用, 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 又放慢了对劳动力的吸纳速度, 不仅如此, 农业生产率提高继续不断地释放出大量的剩余劳动力, 因此, 新产业的发展并不能有效地完全吸纳、消化农村转移出来的剩余劳动力。与此同时, 高素质劳动力结构性不足的问题十分突出。我们劳动力资源虽然丰富, 但由于其主要构成是农村的剩余劳动力, 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 素质差、技能低, 熟练劳动力严重缺乏, 无法满足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要求。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人口问题的严重性。

(四) 现有的资金投入方式制约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

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加快农村经济增长, 必须解决农村基础设施差、社会事业发展严重滞后的问题。农村的道路、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及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 是制约农村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 究其原因, 这与我们的财政体制密不可分。长期以来,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的投入, 由公共财政给予保障;而在农村, 却依靠基层政府和农民集资来进行。由于大多数地区乡镇企业发展不理想, 地方财政入不敷出, 使得许多乡镇政府无力向农村提供最基本的公共服务, 更不要说其他社会事业投资了;而农民收入水平偏低, 自我筹集资金能力差, 也无力支持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资金不足, 制约了农村社会事业的进步, 不利于农民文化程度的提高;资金不足, 降低了政府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能力, 使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战略受到严重制约。

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政策措施

城乡经济发展和城乡一体化战略的实施有赖于城乡改革的全面深化, 必须以深化改革来促进城乡经济持续、快速地协调发展。当前深化城乡改革在总体思路上必须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方略, 拓宽改革领域, 加大改革力度。通过进一步改革, 活化城乡生产要素, 使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 强化宏观调控机制, 加速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经济结构调整。主要改革思路和措施如下:

(一) 进一步树立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理念

在指导方针上, 一是要改变城乡发展中长期存在的“重城市轻农村、重工业轻农业、重市民轻农民”的传统观念, 确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全局意识, 做到城乡发展一盘棋。在基本思路上, 要扭转局限在“三农”内部解决“三农”问题的思维惯性, 确立通过综合措施解决“三农”问题的系统观念。在发展战略上, 把长远发展与解决当前问题结合起来。二是不断完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内涵。把握住“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事业”的核心思想, 进一步明晰反哺“三农”的基本思路, 加快实施“五个统筹”的步伐, 大力发展县域经济, 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相互促进、共同繁荣的新局面。三是积极调整国民收入的分配格局。在经济社会总体发展规划中突出体现农业的基础地位, 在国民收入分配中适度提高财政支持、补贴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水平与质量。

(二) 推进农村产权制度和农村土地征用制度改革

按照十七届三中全会的精神要求, 积极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一是从法律上赋予农户物权性质的农用土地承包权, 允许其自由转让、出租、抵押、入股、继承。二是给农民私有和集体所有的房产颁发房地权产证, 允许上市交易和抵押。三是积极推进社区股份使用制, 把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资产量化为其成员的股份, 明晰集体资产的产权, 促进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在农村土地征用制度改革方面:一是对“公共利益的需要”做出明确的司法解释, 坚决杜绝借公共利益为由低价侵占农民耕地;二是对于城市工商企业经营用地等, 在确保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前提下, 积极探索通过市场化的方式来解决, 以彻底杜绝土地征用过程中的寻租现象。三是充分考虑土地既是农民的生产资料又是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的双重功能, 大幅度提高国家征地的补偿费、安置费标准, 使“失地农民”能够获得第二、第三产业就业和在城镇居住的必要资本, 为“失地农民”提供能够参加失业、医疗、养老保险的费用。

(三) 进一步推进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

改革的关键在于消除农产品, 特别是粮食产品流通的国家垄断。逐步建立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产品中转市场、拍卖市场以及期货交易市场。从供应链的角度构建农产品流通平台, 通过标准化和信息化来提高农产品的流通效率。坚持放开农产品价格和购销的改革方向, 不能因为市场上农产品价格的正常波动而影响改革的进程。要针对农产品价格波动的深层次原因, 加快农产品宏观调控体制的改革, 尽快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的农产品宏观调控机制。建立相对稳定的城乡流通环节和流通渠道, 减少不必要的流通环节, 按照城乡一体化的要求, 保证城乡物资交流渠道的畅通。

(四) 加快城镇化步伐, 积极发挥以城带乡的重要作用

统筹城乡发展、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一项重要任务, 就是要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 把相当数量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镇就业和生活。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方针, 以科学规划为依据、功能培育为基础、产业发展为支撑, 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 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通盘考虑城乡发展规划, 积极发挥城镇对统筹城乡发展的带动作用, 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资源向农村倾斜、城市经济向农村辐射。正确处理城镇化与保护耕地的关系, 坚持节约土地、集约发展, 充分挖掘城镇现有潜力, 发挥规模效益, 防止乱占耕地和破坏生态环境。高度重视农民工问题, 实行城乡一视同仁的就业政策, 坚决取消各类针对进城务工农民的限制性和歧视性规定, 认真解决进城务工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 特别是最低工资、工伤、失业以及大病医疗统筹等突出问题, 保证农民工的劳动权和劳动安全, 使他们享有与当地城市居民同等的基本公共服务。

(五) 提高地方政府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的决策水平

城乡一体化, 既关系到城市, 又关系到乡村;既关系到工业, 又关系到农业、商业等相关行业。可以说, 城乡一体化关系到整个城乡经济结构布局。因此, 它对决策者的素质和决策水平, 一般有着较高的要求。这就要求各级政府的决策者, 不仅要有管理工业或农业, 城市或乡村的能力, 而且更应具备对整个区域经济的总体管理的能力和对所管辖区域城乡经济发展水平的全面掌握。只有具备较高素质的决策者, 才能产生高水平的城乡一体化战略决策。这就要求各级政府的决策者, 必须从整个区域经济总体出发, 对产业发展和城乡发展做出统一领导、统一规划。首先要积极发挥政府在规划指导、政策引导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调节作用。其次要以“乡镇企业向园区集中, 耕地向规模经营者集中, 农民向小城镇集中”为目标, 加快城乡经济的联动发展步伐。第三要加快产品多元化和产业多样化步伐, 培植企业群落和产业群落。

(六) 建立全民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

统筹城乡社会保障, 建立全民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最紧迫的任务是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这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的一项重要任务。当前需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立法工作。使农村社会保障管理规范化。可以在条件成熟时制定农村社会保障法案, 以反映我国农村变革中的现实和复杂情况及其不同于城市的显著特点;二是提高农村养老保障的社会化程度。可以在有条件的农村地区设置养老保险基金管理中心, 专门从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存储和管理;三是建立和完善合作医疗制度。

参考文献

[1]陈吉元:《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调研世界》1998年2期

[2]辜胜祖:《中国城镇化发展研究》, 《人口科学》1998年3期

[3]蔡坊:《转轨时期劳动力迁移的区域特征》, 《人口科学》1998年5期

[4]王小映:《沿海地区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础研究》, 《中国农村经济》2000年1期

[5]牛若峰:《农业产业一体化经营的理论与实践》, 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1998年2月

[6]易炼红:《论农业大省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战略》, 《求索》1996年6期

[7]徐荣安:《中国城郊经济学》, 农业出版社, 1989年5月

[8]冯雷:《中国城乡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 《中国农村经济》1999年1期

城乡卫生一体化 篇9

对于城乡结合部的拆迁改造工作, 其实很多地方政府一直在不断推进, 只是这个过程相对比较缓慢而已, 自从中央政府明确要逐步推进城乡一体化, 不断提高我国的城镇化水平, 这也就使得各地方政府对于城乡结合部的拆迁改造工作逐渐提速, 工程质量也得到不断改善。但是不可避免的就是, 在对于城乡结合部的拆迁改造过程中, 确实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解决, 不仅是城乡结合部原有住户对于故土的留恋, 也有一些具体施工的问题, 这些纷繁复杂的问题都必须得到切实的解决, 以便继续开展城乡结合部的拆迁改造工作, 逐步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进程。

1 城乡结合部拆迁改造的必要性

1.1 城乡结合部基础设施较差

对于城乡结合部来说, 不仅是地理位置上比较尴尬, 在基础设施的条件上也较为不足, 城乡结合部不属于农村自然不会有土地可供耕种, 但是严格来说城乡结合部也就是城市的郊区, 但是郊区地带一般会比较荒凉, 人口也会相对稀少, 这也就导致城乡结合部的基础设施投资必然较少, 条件自然好不了。但是随着城市的房价不断上涨和城市建设汇集了较多的农民工, 这些因素都导致很多城乡结合部的居住人口不断攀升, 但是城乡结合部的基础设施却并未与之配套, 这就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 城乡结合部的住户面临着看病难、学生上学难的诸多社会问题。

1.2 城乡结合部的社会管理混乱

除了存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不足, 城乡结合部还存在着社会管理混乱的问题。随着大量的人口涌入, 城乡结合部就需要增加大量的住房, 但是这部分后来增加的住房大部分缺乏合理的规划, 乱搭乱建随处可见, 这也就加剧了社会管理的难度。同时, 随着大量流动人口的涌入, 城乡结合部的社会治安也随之恶化, 寻衅滋事者层出不穷, 但是又由于城乡结合部缺乏足够数量的社会管理力量, 很多事件都只能被陈压在卷宗中, 不利于维护城乡结合部住户的合法利益。这些问题也成为了阻碍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 必须要得到清除, 以便进一步推动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发展进步。

2 目前城乡结合部拆迁改造存在的问题

2.1 城乡结合部原有住户的不理解

对于很多在城乡结合部居住了几十年的好住户而言, 城乡结合部就是他们的故土, 很多城乡结合部的原有住户不愿意离开这片故土也就对于城乡结合部的拆迁改造存在一定程度的抵触情绪, 很多人不仅不积极配合地方政府的工作, 甚至于会公然阻碍施工进程, 不利于城乡结合部的整体拆迁改造。

2.2 个别地方政府拆迁改造的不合理

对于城乡结合部的拆迁改造, 在很多地方政府的官员看来就是行政任务, 他们会想尽一切办法推进城乡结合部的拆迁改造工作, 但是在有些情况下他们的办法可能会侵犯城乡结合部原有住户的利益, 甚至于在个别地区存在强拆的现象。这些内容都在充分说明很多地方政府在推进城乡结合部拆迁改造过程中的不合理之处、不当之处。例如2015年在某些地区的拆迁建设过程中就出现了拆迁机构雇佣社会人员纵火烧死村民的事件, 后来涉事区镇的个别领导被撤职, 相关人员也被追究法律责任。

3 城乡结合部拆迁改造工作的措施建议

3.1 城乡结合部的住户应充分理解拆迁改造工作

对于城乡结合部的原有住户而言, 虽然故土被拆迁改造了,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就一定要被迫离开这个地方, 而且对于城乡结合部的拆迁改造只是为了对城乡结合部进行统一的规划, 更好的建设城乡结合部, 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而已。这确实也需要城乡结合部住户的理解, 只有得到民众的理解和支持, 城乡结合部的拆迁改造工作才能更加顺利的开展, 减小施工难度, 更好的建设城乡结合部, 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3.2 地方政府需要改变工作方式, 循序渐进

中央政府的果断决策需要各个地方政府的积极执行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对于城乡结合部的拆迁改造只是为了更好的建设城乡结合部, 逐步缩小农村和城市的差距, 实现城乡一体化。这就要求地方政府在城乡结合部的拆迁改造中采取更加积极的态度, 采用更加切合实际的具体措施, 既要得到广大住户的充分理解, 又要保证拆迁改造工作的顺利开展, 这就需要地方政府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循序渐进, 积极进取, 逐步开展对于城乡结合部的拆迁改造工作。每年国家的扶贫资金都是以亿元为单位, 但是不难发现西南地区和西北地区还是有着很多贫困人口, 或许贫困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 但是势必涉及到部分地方政府的不作为。

3.3 合理规划建设, 实现城乡发展的对接

对于城乡结合部的拆迁改造工作一定要有着切实可行的规划, 因为城乡结合部的居住人口较多, 其中大部分又是流动人口, 这就要求地方政府在拆迁改造过程中一定要切实做好城乡结合部居住人口的安置工作, 不仅是永远安置, 更要处理好部分人口临时安置的工作。这些问题都需要在城乡结合部的拆迁改造规划中做出合理的说明, 反对突发问题的出现, 处理好城乡结合部的拆迁改造工作, 逐步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3.4 完善城乡结合部的基础设施建设

对于城乡结合部的拆迁改造工作不能仅仅停留在对于老旧房屋的拆除以及新住房的建设上, 更多的是要建立与城乡结合部未来发展有关基础设施, 既要解决好住户的看病医疗问题、交通出行问题, 也要处理好学生的受教育问题。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都应该在城乡结合部的拆迁改造中得到合理解决。完善城乡结合部的基础设施建设不仅仅是为了服务城乡结合部的住户, 更多的是要为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推进打好基础, 实现农村与城市发展的衔接, 更好的利用城市的发展优势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不断发展。

4 结语

对于城乡结合部的拆迁改造工作, 必须要充分重视, 推进城乡一体化不仅是政府建设的重点, 也是未来一段时间中国经济和社会生活发展的重中之重。只有做好城乡结合部的拆迁改造工作, 才能顺利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这会成为做好民生工作, 让普通民众感受改革开放发展成果的良好契机, 这不仅是对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成果的肯定, 更是我国进一步加快发展的新动力, 也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有力措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也切实需要实现城乡发展的一体化, 更好的维护社会公平, 让全社会都能够享受到发展的成果, 让发展的成就惠及千家万户。

参考文献

[1]汪宇明, 刘高, 施加仓, 蔡萌.中国城乡一体化水平的省区分异[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2, 04:137-142.

[2]刘红梅, 张忠杰, 王克强.中国城乡一体化影响因素分析——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引力模型[J].中国农村经济, 2012, 08:4-15.

[3]魏书慧.黑龙江省城乡一体化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统计与咨询, 2014 (03) .

[4]祝艳.国外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经验与启示[J].工会论坛 (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 2012 (01) .

[5]谢宝富.中国城乡结合部地区政府管理体制创新初探——以北京市城乡结合部为例[J].政治学研究, 2010 (01) .

[6]孙海, 军张沛.2000年以来国内城乡一体化理论与实践研究综述[J].区域经济评论, 2013 (03) .

城乡卫生一体化 篇10

嘉兴市地处浙江省东北部, 处于最具有经济活力的长江三角洲和中国沿海经济带的中心位置。全市陆地面积3915平方公里, 常住人口450万人, 2010年实现生产总值2296亿元, 人均生产总值达到6741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7487元和14365元, 目前所辖五个县 (市) 均进入中国百强县 (市) 前三十位。同时, 嘉兴市交通便捷, 铁路、公路、水路四通八达, 京杭大运河穿境而过, 沪杭高铁、沪杭铁路复线、320国道、沪杭高速公路、乍嘉苏高速公路、申嘉湖高速公路和杭州湾跨海大桥连接线等贯通境内, 全市境内的高级和次高级路面铺装率居浙江省之冠, 实现嘉兴市到所辖县 (市) 的半小时交通圈和嘉兴到上海、杭州、苏州的一小时交通圈, 2004年全市农村道路建设实现等级公路通村率100%、硬化率100%。

嘉兴市作为全国统筹城乡一体化工作试点城市, 结合独特自然条件、区位特点和发展基础的实际, 以民生工程为载体, 创新思路、创新机制、创新改革, 在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过程中进行了一些探索, 取得了初步成效。主要做法是:

坚持以公益性理念为先导推动城乡公交科学发展

嘉兴市农村客运在经历了个体经营、承包挂靠公司经营, 到目前的国有集约化经营三个阶段。前两个阶段, 归根到底都是市场化运作模式。与城市公交相比, 线网密度要低, 发班间隔要长, 服务态度要差, 票价要高, 运营不规范, 而且班次得不到保障, 两者的差距明显。百姓对农村客运运营服务意见较大, 要求将城市公交向农村延伸。

如何能够让农村客运科学发展, 缩小城、乡客运之间在各方面的差距, 在经历了个体经营、承包挂靠、公司经营, 通过同城市公交鲜明对比, 得出结论:农村客运必须由市场化向公益化转变, 明确农村客运与城市公交一样, 是政府为百姓提供的公共服务, 是百姓应有的福利。有这样的定位, 一是能得到市委市政府对这些工作的高度重视, 二是能得到百姓的热烈欢迎, 三是有利于如补贴、站场等各项政策的出台, 实现城市、农村均等化服务, 为城乡公交的科学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坚持以政府主导为模式实现城乡公交转型发展

2003年以来, 在嘉兴市市委、市政府的推动下, 农村客运经营模式经过多次转型, 走上了国有集约化道路。

第一, 向城乡公交一体化转型。长期以来, 由于农村范围广, 客源少, 农村客运是热线热、冷线冷, 车况差、班次少、票价高、服务差, 百姓出行得不到保障, 与城市客运二元分割局面严重。2003年, 市政府改革现有城乡客运模式, 整合城乡客运资源, 提出了开展城乡公交一体化工作, 按照“六个统一”的运作方式, 即按照统一管理体制、税费政策、运价标准、公交资源、服务标准和发展规划要求, 全市上下联动, 投入201辆车, 开通36条线路, 构筑起中心城市—副中心城市—中心乡镇—行政村的三级公交网络, 打破城乡二元分割局面, 实现从农村客运向城乡公交一体化的转变。

第二, 向城乡公交集约化转型。为适应一体化公交服务要求, 规避农村客运市场“散、小、弱、差”的不足, 在公交一体化工作展开的同时, 市政府提出清退个体经营, 经营主体实行集约化, 以适应一体化公交的要求。对公交企业的市场准入实行市政府特许经营方式, 即采取行政手段配置公交线路资源, 同时鼓励多种所有制在公交市场中适度竞争。经过一年时间的努力, 全市的个体经营者和5家小企业全部退出农村客运市场, 其中市区整合为三家企业, 海宁整合为一家企业, 城乡公交集约化成为行业主流。

第三, 向城乡公交国有化转型。二次转型后, 一体化的模式虽然已经建立, 但城、乡公交的服务、票价等政策仍然存在差异, 公益性难以体现。2009年, 再次进行改革, 对市区两家以承包挂靠模式经营城乡公交的民营企业进行清退, 交由国有公交公司按照国有主导、集约经营、公益服务的公交运营模式经营。与城市公交实行统一管理体制、统一扶持政策、统一资源配置、统一一票制、统一服务标准和统一发展规划的“六统一”。自此, 市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大公交”成为现实。

第四, 利用民生工程载体推动城乡公交发展。民生工程项目建设是解决民生问题非常高效的途经。2003年以来, 我市连续九年将“公交优先”列为民生实事工程, 尤其自2007年以来, 连续五年将“公交优先”列为市区“十大民生工程”项目, 通过政府支持、督办, 推动城乡公交管理制度不断完善, 发展规模不断扩大, 基础设施不断夯实, 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在嘉兴, 民生工程已成为了推动城乡公交一体化不断进步的工作机制。

坚持以公交优先为途径促进城乡公交可持续发展

要确保具有公益属性的城乡公交持续稳定发展, 必须在政策、经济、资源等方面给予倾斜和扶持, 嘉兴市利用公交优先发展契机, 将城乡公交纳入公交优先范畴, 由此带动城乡公交发展, 切实解决了农村客运“开得起, 留得住”的问题。

第一, 经济上大力扶持。2009年税费改革前, 城乡公交车辆给予50%—100%免征养路费和客运附加费。2009年以后, 对集约化经营的城乡公交企业实行“三补一奖”的财政政策, 即:政策性亏损政府全额补贴, 购置新车政府补贴2/3, 科技信息化改造政府补贴12%, 同时对企业增收按照年增收额的50%标准进行奖励。在此政策下, 2010年政府对市区220辆城乡公交的财政补贴额达到3900万元, 预计今后还会增加。资金上有了政府的保障, 企业消除了后顾之忧。城乡公交一体化变成现实。

第二, 资源上城乡共享。城乡公交一体化前, 城乡公交是弱势群体, 城市公交的场站、枢纽等基础设施无法使用, 城乡的公交线路衔接也不紧密, 换乘尤其麻烦。实现城乡公交一体化后, 城乡公交与城市公交在线路布局上按照“衔接为主、并轨为辅、合理配置、方便换乘”的原则进行相互补充。在资源配置上打破城乡二元分割, 对始发枢纽站场、公交专用道、沿途停靠站等公共基础设施资源共享, 实现了“零距离”换乘, 大大方便了老百姓进城返乡。

第三, 建立站场建设长效机制。城乡公交一体化之前, 嘉兴市农村客运场站设施极不健全, 全市仅20%的乡镇有客运站。城乡公交一体化后, 我市建立了城乡客运站场建设机制, 制定了建设计划和考核办法, 到去年底, 全市90%的乡镇已建成客运站。随着市区城乡公交收归国有运行, 为保障市区城乡公交正常运行, 目前政府已制定站场建管养初步方案, 城乡公交场站建、管、养全部由专门成立的国有场站公司的负责, 资金由政府足额补贴, 不给城乡公交运营企业增加任何负担。

坚持以均等化服务核心保障城乡公交和谐发展

以百姓需求为中心, 做百姓满意城乡公交, 是我们政府实施城乡公交一体化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这个目标, 政府着力在服务上下功夫。

第一, 打造便捷城乡公交。在城乡公交线网上, 通过不断向农村延伸, 实现了行政村村村通公交目标, 形成了市到县、县到镇、镇到村三级网络半小时出行圈。在公交换乘出行上, 通过建立市、县、镇三级换乘枢纽, 基本实现一次换乘即可到达目的地。在发班上, 通过增加班次, 实现了早上6点有班次, 晚上6点还有班次, 高峰时最高3分钟发一班, 最晚15分钟内有班次。在公交IC卡一卡通应用上, 市区、海宁两地已全面普及, 并与杭州城市公交IC卡实现互通, 全市一级城乡公交今年底前实现刷卡互通。同时市民卡、手机卡乘城乡公交也在全市逐步推广。

第二, 打造经济城乡公交。在城乡公交站务问题上, 我们开通城乡公交绿色通道, 取消了1元钱的城乡公交站务费。在城乡公交运价上, 执行普通客车、空调客车每人公里分别0.12元、0.16元, 和起步基价1元、2元的运价政策。这样城乡公交线路票价比原有农村客运班线平均每票下降了1.67元。尤其在2009年市区城乡公交运营体制工作改革后, 票价再次大幅下调, 实行一票制, 由原来3元至5元直接降至2元, IC卡刷卡再减半, 一小时内换乘再优惠0.5元, 特殊人群票价减免, 与城市公交完全一致。

第三, 打造安全、舒适城乡公交。经过几年的努力, 目前嘉兴市城乡公交车高档车比例达到90%, 其中市区、海宁、桐乡等县市比例达到100%, “三大、三低”车型普遍投放, 骨干城乡公交线路已用上12米长、核载近100人的大型车, 天然气公交车也已推广使用。在安全出行方面, 通过新增运力, 加强排查, 避免城乡公交超载, 通过修整农村道路, 增加安全警示标识, 完善道路和安全设施, 通过新增港湾式停靠站、候车亭和招呼站, 规范车辆停靠和百姓乘车。同时, 基于3G技术的智能化公交系统正在城乡公交上普及, 实现了城乡公交车辆运行跟踪、调度, 车内视频监控、语音播报和刷卡乘车等服务, 为乘客提供安全、规范、方便的服务。

经过近几年的努力, 截止目前, 全市农村客运全部实现城乡公交一体化。累计开通城乡公交线路284条, 投入车辆1107辆, 其中一级公交线路28条, 车辆168辆;二级公交线路118条, 车辆677辆;三级公交线路138条, 车辆262辆, 全市880个行政村实现了“村村通公交”。其中实行“公车公营”模式的市区城乡公交, 车辆较改革前增加了20%, 座位数增加了1.6倍, 总体运输能力提高了2.8倍, 线路条数增加了40%, 线路长度增加了50%, 日发班次增加了60%, 刷卡乘车比例突破50%, 日均客运量提高了1.1倍。城乡公交已成为百姓出行首选。

上一篇:导向体系下一篇:城市等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