聋校学生语感培养

2024-07-08

聋校学生语感培养(精选六篇)

聋校学生语感培养 篇1

长期以来,聋生对语言的学习是靠手语与口语的结合来进行的,而手语翻译中相当多的语句不能很好地达成一致,仅仅能将语句中部分重要词语翻译出来,而汉语词汇的不断更新和丰富是有限的《中国手语》无法完成的,再加上聋生无法从听觉上感知到语速的快慢、语调的高低,所以聋生在“交谈”中真正获得的语言信息是片面和凌乱的。有研究表明:视力的缺失对盲生而言并不影响其学习语言的能力,而因为失聪导致的接受信息的不顺畅不全面却给聋生带来了很多的困扰,严重制约了其理解语言使用语言的能力发展。语感是语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能力主要是指阅读和表达能力,而聋生在这两方面都非常欠缺。聋校语文课时最多但效果很不理想,初中毕业,写不通一句话的聋生比比皆是,究其原因是聋校教师死死盯住聋生的缺陷不放,总是认为教师读得再好学生也听不见,学生口齿不清、朗读吃力、不会断句,费时而无实效。因此,教学中以课文分析取代了朗读,以大量的书面练习取代了朗读,老师的满堂灌取代了学生的朗读,忽视了对聋生语感的培养。学习语言不是靠理性分析,而是靠语言的直接感知和积累,而有感情地读则是训练语言、培养语感的最佳途径。聋生由于听力的缺失,语言素材主要来自于书面语,有效的朗读不仅能促进聋生形成内部语言,而且能使书面语言转化为聋生自己的语言,有效地提高聋生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二、语感来自教师的培养和训练

聋生有效系统的语言学习,只存在于入学以后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训练和指导中。但聋校教师简单地把语言学习等同于“讲”,于是学堂变讲堂,逐字逐句的“串讲”,逐层逐段的“析讲”。见字不见词、见词不见句、见句不见段、见段不见篇,一篇文章被老师“碎尸万段”,忽略了学生对整体作品的感知和直觉体悟。还有的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句句问、段段问,问得学生晕头转向,完全步入了问的误区。许多语言具有模糊性,只可意会不能言传,不能只凭教师的讲解和问去理解语言。因汉语的词汇有三百多万,而《中国手语》全书词目共计几千个。相对于浩瀚的汉语词汇,手语词汇就显得相当匮乏。在表达丰富的汉语词汇时,聋人手语就出现了字词兼代现象。在进行书面语言表达中,聋生往往很难恰如其分地表达出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因此出现错别字多、词语运用不当、成分残缺,语序颠倒等汉语字词与语法上的错误。聋生头脑中准确、规范的语言储备严重缺乏,对语言的感知也就普遍存在“教师倒出一桶水,学生喝进一杯水”这样事倍功半的学习效果。然而就是这事倍功半的学习,如果教师不断强化,学生长期不断累积下去,就能使学生学习语言的能力得到质的飞跃。

三、聋生语感的培养方法

语感是学生语言基础、生活体验、思想情趣和文字修养的综合体现,所以,对学生语感的培养也应该是多方位立体推进的一个过程。

1. 多读多背,为培养语感夯实基础。

对于朗读,虽然聋生不可能像普通学生那样通过声音的轻重、缓急、高低表情达意,但可以通过表情、动作等表达自己的感受。反复读,熟读成诵时,文章中的词汇、句式、表达方法就能被学生消化、吸收,最后添加到自己的语言储备中。熟读成诵,是培养聋生语感的基础环节。但只是完成教材中课文的学习是不够的,进入初中,随着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课本中有限的课文篇幅已经不能满足学生阅读的需要,因此,除课堂训练外,还要把阅读延伸到课外,进行广泛的阅读,从而使学生感悟语言的能力得到更进一步提高。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我曾试过用许多手段来减轻学生的脑力劳动,结果得出一条结论:最有意义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实践表明:大凡爱看书的学生包括聋生,语感强,想象力就丰富。

2. 教学中可适当加强语言实践。

刘勰说:“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学生的语感只能靠实践,靠培养,靠训练。依托教材,在学生有所感悟的基础上,练习扩写、缩写、仿写、改写、写读后感、复述等,灵活多样地指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解读,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对纷繁的语言现象不断进行比较、揣摩,对精美的语言进行欣赏后才能深化语感。

其实聋生也有对生活的观察和感受,鼓励学生用正确的语言把真情实感写下来,是对聋生运用语言能力的综合检验。写的形式可以是日记,也可以是随笔。通过学生练笔,学生的语言积累、情感经验会日渐丰富,感悟能力会日渐增强,其书面语表达能力自然随之提高。记得有一年的冬天,当满天飞舞的雪花从天而降时,我及时地让学生写了一篇以“雪”为题的短文。学生虽然从小到大也无数次看到和经历了下雪,但因为没有太过仔细观察,所以真正动起笔时,他们便抓耳挠腮,不知如何下手。在这次下雪时,我抓住时机,带学生观察下雪时的情景,学生们从不同角度写出了关于“雪”的精彩语段。

3. 积累生活经验。

语言是表情达意的,语感必然包含情感因素。要获得真切的语感,就要切身体察,把眼前语言文字同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正如叶圣陶所说:“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要引导学生走进课文,以丰富他们的社会生活,体验人生的酸甜苦辣,感悟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就要不断丰富他们的社会生活,把语文教学的视野投入社会生活中,学生就可以借助生活经历中类似的感情积累感受,语感就能被激发出来。

多种形式阅读培养学生语感 篇2

语感能力是一种语言修养,是经过长期的语言训练逐步培养的一种带有浓厚经验色彩的比较直觉,循序地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染力,是小学语文朗读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的情感和文章的情感同步前进,达到共鸣。因此要让学生把作者的认识转化成自己的认识,把作者的感情转化成自己的感情,必须设法使学生的心态化入言语角色,进入文中人物的感情氛围中。

一、形象感受,培养语感

朗读不止是见字读音的直觉活动,更是朗读者在理智和情感的作用下,将视觉诉诸听觉,将文字转换成声情并茂的言语过程。如果能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创设的特定情境中,那么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必定真切深刻。如《狼和小羊》一文,讲的是在小溪边,狼为了吃小羊先后找了三个借口,小羊据理力争,驳倒了狼,但是狼还是凶恶地吃掉了小羊。教学中,让学生边朗读课文边想象当时小溪边的情景,然后抓住狼和小羊的两次对话,把它们的鲜明的个性读出来:狼的声音粗一点,霸道一点,让人感受狼的凶残;小羊的声音柔一点,弱一点,让人觉得小羊的温驯,从而产生同情、怜悯小羊的思想感情。朗读训练要努力使课文中的艺术形象在儿童的心中活起来,心中有了形象,朗读时才能再现文中的情景。朗读不仅要眼看口读,还要耳听脑想,努力再现课文所表达的情境。这样,学生朗读的过程也就是语感生成的过程。

二、比较朗读,培养语感

比较朗读法,是指课文中一些精妙的语句作适当的调整,然后引导学生将调整后的语句与原型进行比较朗读。教师不作多讲,只让学生在朗读中意会,在比较中感受,通过比较朗读,训练和培养学生语感。如《小鹰学飞》一课中有“小鹰只好鼓起劲,跟着老鹰拼命往上飞”这样一句,可将句中的“鼓起劲”“拼命”去掉,改成“小鹰只好跟着老鹰向上飞”。再朗读品位,语感敏锐的学生便回从“鼓起劲”“拼命”两个词语中感悟到小鹰刻苦好学、积极进取的精神品质。又如《狼和小羊》一课,将“我怎么可能会把您喝的水弄脏呢?您在上游,我在下游,水是不会倒流的呀!”改成“我是不可能把您喝的水弄脏的。您在上游,我在下游,水是不会倒流的。”虽然它们表达的感情意思一样,但通过朗读比较,学生便逐渐悟出它们表达的感情不一样。“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比较,学生可以很容易揣摩出课文中语言文字运用的精当,从而培养对语言文字敏锐感受。

三、抓住关键,培养语感

在朗读教学中,我们还要抓住关键性的词句,引导学生品评分析,帮助学生把握语言的感觉。如在《荷花》一课的朗读教学中,我突出强调“冒”、“有的……有的”等词语反复品读,在学生的脑海里不仅出现荷花的动态美,而且也能体会荷花的那种千姿百态、洁白无暇、清丽脱俗。另外,还要指导好对话,对话朗读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角色朗读,抓住学生爱读、爱表现的这一心理,鼓励学生反复读,在角色体验中朗读,从语言中揣摩当时人物的心理活动,内心感受,根据自己的思维,找出重点词句来朗读,学生不仅有浓厚的“读”的兴趣,而且读得绘声绘色。如在《两只小狮子》的对话朗读中,我重点抓住“慢吞吞”、“凭着”等词语,指导学生读好那种炫耀、高傲、自信不疑的语气,体会到懒狮子想依靠父母生活的错误想法。通过读让学生品出言中之意,悟出言中之理,感受言中之情,丰富了语言库存,陶冶情操,训练了语感。

四、多样朗读,培养语感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实际上是让学生用自己的口说作者的话,学作者的语言,学作者的谴词造句,学作者的神气、音韵,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大量的朗读,引导学生对文章的重点部分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掌握文章的语气、节奏、句式、格调,揣摩其中蕴藏的情趣和意旨,充分感知课文准确的用词、生动的造句、巧妙的布局、感人的情境等,学生对课文中准确优美的词语,生动鲜明的语感,奇特严谨的结构,都能留下一定的印象。如:教学《黄山奇石》一课时,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反复读课文,特别是通过一些重点语句的朗读,使学生感受到黄山石头的多而奇,读着读着,对黄山的喜爱之情,就自然而然地用语气表达出来了。“书读百遍,其意自见。”感情朗读不仅是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有效方法,也有助于学生情感的调动。如:在读了课文中描写春天的句子后,给学生播放春天的画面,引导学生在美妙的音乐中再读课文。这样,使学生在读中体会文字的内容,培养了学生的语感,使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情感的熏陶。

语感虽然是一种语言的直觉能力,但训练语感却是一个非常直觉的过程。在阅读教中,通过朗读进行语感训练,让学生掌握朗读的技巧,朗读的方法,指导有感情地读,把握语感的特征,发展学生的语言。

怎样培养学生语感 篇3

一、创设情景

在教学中创设出浓郁的语感情景,能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调动多种感官,积极地进行相应的课堂活动,为进行语感训练创设最佳条件。如:《桂林山水》一课的教学,教师在课始用大屏幕出示桂林山水的美丽景色,再配上音乐,简述课文内容,为学生创设了浓厚的情感氛围,使学生很快进入了情景,奠定了课堂的基调。

二、引导想象

想象是通过多种手段帮助学生把语言文字转化成生动的画面,或是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历和实际认知水平在思维上发散延伸,使其对语言文字有更加深刻的感悟。如:《丰碑》中有这样一段话:“风更狂了,雪更大了。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这时教师引导学生想象“丰碑”是什么?为何说雪覆盖下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这里的“丰碑”是指什么?通过想象更能加深学生的理解,升华学生的情感,感悟到军需处长的伟大。

三、释义悟情

朗读既是一种把书面语言用声音表达出来的言语活动,也是一种讲究吐字、表情达意的艺术,所以培养语感就必须在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基础上进行。其中最基本的是对文章中词句的理解。一些词语比较生僻,又带有一定的专业性,可用直观演示的形式来释义。一些词语拟人化程度很强,可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加以理解。一些词语的运用精当、准确、具体,但学生体会起来也会有难度,可用删换比较或填空的形式进行理解。

四、巧加提示

适时适当的提示语,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学生在学习记事、写人的文章时对话内容较多,对于人物语

言及其内心世界的把握是个难点。如:《马背上的小红军》里,小鬼说:“你先走,我还要等我的同伴!”由于学生对人物内心很难揣摩,所以朗读起来比较平淡。老师巧妙地加上提示语“小鬼不假思索地说”或“小鬼毫不犹豫地说”,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小鬼是装出来满不在乎的样子。学生朗读的语调也由原来的理直气壮变得没有了底气。教师的巧妙提示,使培养学生语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聋校学生语感培养 篇4

阜宁县特殊教育学校学校

朱官达

邮编 224400 摘 要:在聋校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不仅要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多种教学手段,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而且要时刻重视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通过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相互促进,笔者认为是可以更好地提高聋校数学教学质量的。关键词:非智力因素 激发 培养

严格要求 提高

非智力因素是指智力因素之外的所有因素,它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等。在聋哑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它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在聋校数学教学中,除要重视聋哑学生智力因素的培养外,教师还要注意激发聋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并能用坚强的意志完成数学学习任务,更好地发展他们的智力。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聋生一旦对数学发生了兴趣,就能激发聋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自觉性,聋生就会主动地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去,在学习时使中枢神经处于高度兴奋之中,自然地就能提高学习的效率,因此,在聋校数学教学中要重视激发聋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笔者在教完聋校数学实验教材第九册——“乘法的意义和运算定律”后,教材最后的口算练习

(五)和练习六P17第17题有这样两道题:(240+36)÷6=,32×25= 一般情况下,解答前一道题前,不加训练,学生不会想到乘法分配律可以推广到除法,进行简便计算,而是先算括号里面的。在数学练习课起始,笔者是这样设计的,用简便方法计算下列各题,比一比,谁做得又对又快:(25+12)×4=(125+3)×8=(14+25)×8=(12+125)×8=(420+42)÷21=(34+340)÷34= 学生很快算完了前四题,后两题学生不能很快算出,有的学生按四则运算顺序计算,被老师否定,心里非常着急。这时教师提示学生用乘法分配律那样的方法试一试,学生犹如“柳暗花明又见一村”,心里非常高兴,兴致也很高,学得也很快。觉得这样算更简便,因而对简便计算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后一道口算题“32×25”,大部分学生觉得有困难,这时教师提示学生用乘法运算定律思考,这时,学生兴趣很大,大多学生把算式改写为:(30+2)×25= 进行计算,这时,教师指第二题“ 32×25= ”,让学生想:几和25相乘得整百数,学生会立即想到4和25相乘得整百数,教师再问:32里有几个4?这时学生会恍然大悟,想到只要把32拆成8×4进行计算更为简便。最后教师要求学生每人出10道可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的题目让其它同学练习,这时学生的兴趣更浓,思维更为活跃、集中。许多同学写出了象:16×125= 36×25= 65×99+65=(120+24)÷12= 29×6+6=(25+125)×8= 这样的题目,这时课已止而学生的兴趣不止。

笔者认为,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只要认真钻研,认真挖掘,是不难找到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材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只要被激发出来,是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

二、精心设计,培养学生爱学数学的情感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不同程度的内心体验。我们在教学中就要根据教材,精心设计,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需要学习的情感,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了某一方面的知识,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慢慢地学生就会从觉得数学枯燥乏味,而变得趣味无穷,从讨厌数学变为喜欢学习数学,从而就会使学生对数学学习持积极的态度。

有一位老师在教学聋校数学实验教材第九册——“分数的初步认识”,导入新课时,她是这样设计的:先让学生操作,(1)要求把4个苹果平均分在两个盘子里;(2)要求把2个平均苹果分在两个盘子里;(3)要求把1个苹果平均分在两个盘子里。第一、第二次操作,学生没有困难,第三次操作,学生觉得非常为难,纷纷摇头表示不能分了;这时教师拿出一把小刀,边拿边问学生可不可以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两份。这时学生纷纷做出把苹果一切为二的动作,这时教师把苹果一切为二,分在两个盘子里,又问学生:这怎么用数来表示它?学生都说不会用数表示。这时教师及时揭示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分数”,大家想不想学习它?学生齐说想学会它。

这堂课,由于教师在课始就设计了学生认知的冲突,学生需要学习的心理非常迫切,因而这堂课学生学得非常主动、非常认真,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了,学生人人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了。在巩固练习及课堂作业中没有一个学生出现一点错误,学生学习的效果出奇地好,再加上教师在这节课上适时地表扬,学生从这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

笔者认为:教师如果经常这样精心设计,使学生有学习的心理需求,学生尝到成功的滋味,渐渐地学生一定会喜欢上数学这门学科的。

三、严格要求,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这说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重要性,也说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我们每个教师的重要职责,在我们聋哑学校数学教学中更要注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那么,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呢?笔者认为教师首先要起好榜样示范作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处处为学生作榜样,以自己良好的形象影响他们;其次教师要对学生严格要求,强化训练。

例如:在我们聋哑学校,如果教师平时对学生不严格要求,在应用题教学中不进行审题,分析题意,再解答应用题的专项训练,中低年级学生自己解答应用题时,大多数学生是粗枝大叶地读一下题目,然后记下一个数字,再用“加”、“减”、“乘”或“除”号连接另一个数,接着解题,解完后也不检查验证是否符合题意。学生这样做错误率往往较高。我们教师不仅在教学时要为学生示范,在巩固练习时还要这样培养学生良好的解题习惯。例如教完聋校数学实验教材第五册——“万以内加、减法笔算”中的“应用题”P16的例题后,学生巩固练习和作业时,(如P18练习五第5题:书架上的故事书比连环画少15本。有故事书32本。连环画有多少本?)应培养学生这样的解题习惯,要求学生解题时:(1)认真审题:读题,说说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略);(2)认真分析,①找出关键句(书架上的故事书比连环画少15本);②说出是谁和谁比,谁多,谁少(是故事书和连环画比,连环画多,故事书少);③对照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说出已知哪个量,要求哪个量(已知了故事书有32本,要求连环画有多少本);④说出本题用什么方法计算(本题要求比一个数量多一部分的数量,应用加法计算)。(3)解答;(4)检查验证:是不是连环画的本数比故事书多。

当然,学生良好的习惯是在较长时期内,重复练习和巩固才能定型下来的。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也不是一朝一夕,一次二次可以完成的,它需要我们长期坚持不懈进行训练和强化。

总之,在聋校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不仅要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多种教学手段,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而且要时刻重视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通过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相互促进,笔者认为是可以更好地提高聋校数学教学质量的。

【参考文献】

聋校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注意力 篇5

一、运用体态语言,唤起聋生的注意力

体态语言是通过动作、表情、手语等表情达意、传递信息的无声语言,是聋校教学中一种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它的有效运用对教学有极大的帮助。聋生生活在无声的世界里,听不到教师抑扬顿挫的声音。教师端庄大方的衣着,热情信任的目光,和蔼可亲的笑容,激情高涨的情绪,适当优美的手势、动作等体态语言,都可以给课堂教学创设出和谐的氛围、活跃的气氛,激起聋生的兴趣,使他们产生学习的欲望,从而愉快地投入学习之中。例如,上课之初,教师用温和的目光环视全体学生,让他们感到自己是被重视、被关注的,他们就会自觉集中注意力做好上课的准备;上课时,教师娴熟、优美的手势配上丰富的面部表情,能使学生受到感染而兴奋起来,沉睡的注意力也会被唤醒,学生兴致勃勃地加入学习的过程中,教学效果就不言而喻了。

二、借助信息技术,吸引聋生的注意力

聋生由于听力有障碍,生活范围狭窄,认知水平低于正常儿童,对与自己生活较远的事物难以接受与理解,因此,在学习中经常漫不经心,注意力分散,接受知识的效果不佳,影响了语文教学的效率。信息技术具有形象性、直观性、生动性、丰富性的特点,其丰富多彩的图像、动画、文字等能给聋生以感官刺激,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如识字教学是一项枯燥乏味的活动,对于以具体形象识记为主的聋生来说,更让他们觉得单调无趣。在教学生字“膏”时,我精心制作了动画课件,图文并茂地展示了字义,以动态形式演示了字的结构、笔顺,给字赋予了灵动的生命。有趣而直观的动画给聋生带来了新奇的感受,吸引着他们的注意。他们兴致勃勃地跟着动画书空、识记,很快便理解了字义,掌握了书写要领。信息技术的运用使枯燥的识字教学变得生动有趣,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亲身实践体验,集中聋生的注意力

荀子曾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指出了实践对学习知识的重要性。亲身实践体验也是集中聋生注意力的有效方法之一。聋生的学习以形象思维为主,而语文知识是抽象的,许多聋生在学习时往往感到索然无味,经常分心、走神。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让聋生“动一动”“做一做”显得尤为必要。如在教学反义词“冷、热”时,我把事先准备好的热水袋和冰块分给每个学生,让大家看一看,摸一摸,通过触觉来帮助他们理解 “冷、热”的实际意义。在认识“高、矮”“左、右”时,我设计了相应的游戏,如高个子同学站在矮个子同学的左边,矮个子站在高个子的右边等。通过实践,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聋生的注意力也就更集中了。我还运用激励评价,让学生通过自评和他评看到自己的进步,体验到这是集中注意力上课的成果,从而增强他们集中注意力听课的信心。

四、丰富教学方法,稳定聋生的注意力

聋生“以目代耳”,视觉是他们在语文学习活动中接受各种信息的主要途径。视觉的超负荷使他们极易疲劳,从而导致课堂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研究表明:注意的稳定性与注意的对象有关,丰富、生动的事物比单调、静止的事物更能维持注意的稳定性。为此,教师必须尊重聋生的个体差异,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聋生的注意力和积极性,促进他们学习。在语文课堂上,讲授法、发现法、演示法、练习法等各种教学方法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相辅相成、相互渗透的。如教学第十二册《家乡的桥》一文时,在阅读教学中,有集体读、分角色读、个人读、表演读等朗读形式;在演示教学时,有体态演示、实物演示、多媒体演示等方法;在实践教学时,把画一画、动一动、演一演等活动形式引入了课堂……这些丰富生动的教学内容,让聋生始终保持着强烈的注意力,从而更积极地投入到学习的过程之中。

总之,注意力分散是学习的大忌,教师要根据聋生注意力发展的特点,因材施教,有计划、有目的地训练和培养聋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最终达到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目的。

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 篇6

一、以读为“本”,读中感悟

读是学习语文的一扇窗口,也是感受语言,训练语感的基本方法。“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就强调读书对训练语感的有效性。所以,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进行教学,在课堂中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多读书,让学生通过朗读、默读、赛读、整体读、部分读、引读、分角色朗读、范读等多种形式,从读中感悟,训练语感。

1、加强朗读训练,感悟语句的连贯性。切实加强朗读训练,特别要在读得正确、连贯上下功夫。要求学生不但能读准生字词,还要能速辨标点符号,合理进行词语组合,读成句子,形成语流,把文字符号“复制”转换成现实语言。尽量克服一字一顿,一词一顿的“唱读”现象。逐步做到读得字字响亮,不漏字、不添字、不倒字,不读断句子。

2、加强朗读训练,感悟课文内容。以读为本,要注意语义疏通,有意培养学生的注意分配能力。要求学生读书时能调动多种感官参与,目视、耳闻、口诵、心思。一边读一边快速检索记忆库,联系上下文,对课文进行词语理解,内容整合,引领学生敏锐觉察课文的主要内容,找出中心句、中心段,从而从整体上感悟课文的主要内容。

3、教师范读,训练语感技法。语感是讲究技法的,学生是在一篇篇文章的研读中获得感知语言的技法的。而“模仿是儿童的天性”,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能有效训练学生的语感。能激起学生朗读的兴趣,让他们在听中获得语感的熏陶,协调,把握重音、停顿、语调、节奏、语气等语感的技法,促进对语言的感受力。另外,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加强语感技能的师范,也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收到很好的效果。

二、创设语境,培养语感

文章是以“言”表“情”的,语言文字是情感的载体。小学语文课本为儿童展现了丰富的情感世界。教学时,只有让学生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去体会作者的情感历程,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才能使他们真正受到熏陶感染,形成内在 的精神力量。情境教学特别强调“情”的作用,主张让情感进入课堂。要求教师教学时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以教师的真情去感染学生,使学生在情境中动情,充分感受语言中所包含的情感因素。这对培养学生的语感是十分重要的。

毛主席的《长征》一诗生动地描写了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伟大历程,热情讴歌了红军战士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是一首气壮山河的革命史诗。其中“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中的“暖”和“寒”两字是理解上的难点,也是训练学生语感的最佳切入点。在理解“暖”时,我先让学生听了红军巧渡金沙江的故事,再引导学生想象并体会红军战士顺利渡过金沙江后的心情,从而理解这里的“暖”其实是指战士们胜利后的喜悦心情。在理解“寒”时,我让学生看了一段红军飞夺泸定桥战斗过程的视频,再让学生按“桥上”、“桥下”、“桥头”的顺序来描绘,使学生深深感受到夺桥战斗的惊心动魄和激烈残酷,从而懂得“寒”字主要反映了当时战斗的惨烈。最后再引导学生将两句诗对比着练习朗读。这样就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在情境中沟通、交融,从而使学生得到语感的熏陶。

三、品析文章,增强语感

咬文嚼字,体味语言是语感训练的关键环节。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使阅读教学成为学生、作品、作者、教师之间的平等对话。

比较中训练,感悟用词的准确。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是培养语感精确性的有效手段。在阅读教学中,往往发现课文中有些词语虽然并不深奥,表层意思也不难理解,但用得精妙传神,耐人寻味。教学中可通过减一减,加一加,换一换,调一调等形式展开讨论、推敲、揣摩语言运用的准确精妙,挖掘其蕴含意义。如《艾滋病小斗士》中有这样一句:“恩科西一直挺到上学的年龄。”我让学生讨论“挺”能换成其他的词语吗?如“坚持”、“挨”怎么样?激发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把学生分成正反两方,以合作学习的方式研究、讨论。学生从课文语言文字中找出依据,见仁见智。这样,抓关键词句比较、咀嚼就能品出语气、神韵,领悟作者遣词造句的独具匠心。

四、积累语言,深化感悟

小学生记忆力强,小学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出自名家之手,文质兼美,让学生把课文中精彩片段背诵下来。这样学生就积累了大量的佳词妙句,精美篇章,从中领悟作者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精妙,悟出表达方法的精巧,这将使学生受益终生。从而也使学生积淀了语感。

广泛阅读,增加阅读量,开拓学生视野,扩大学生知识面,使学生在反复、大量感受语言材料的过程中,丰富语言,增强语感。

上一篇:学术水平下一篇:骆驼祥子与围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