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课的实验教学

2024-07-16

初中生物课的实验教学(精选十篇)

初中生物课的实验教学 篇1

一、初中生物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初中生物实验教学虽然在各个学校开展较早, 并且产生了一定的效果, 但至今仍然未能达到应有的效果, 从根本来说, 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 教学观念陈旧, 未能充分认识生物实验教学的作用

新的生物教材虽然增加了大量的实验内容, 但由于传统教育方式的影响, 教师及学生的教学和学习活动都是以应试为出发点, 使学生和教师对生物实验教学的作用没有全面的认识。虽然许多地区的中考设置了实验测试, 但是学生和教师也未能对其加以重视;而且许多学校由于经费限制, 实验课堂上, 仅仅由教师进行演示实验, 而只是要求学生记住具体的实验步骤和实验结果而已, 学生真正参与具体实验的机会很少, 因而造成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无法提高。并且学生并未亲身参与实验过程, 很多学生不敢做实验, 对实验产生抵触心理。这种观念上和实际教学中的问题, 使学生根本无法获得知识, 从而不能达到教学的目的。

2. 未能充分重视实验过程

验证性实验是目前主要的实验教学形式。现实中, 学生做实验时, 已经给定了实验结果, 学生只要能够获得结果即可。而且实验指导教师也只检查实验结果, 而完全忽视实验操作过程。这样的实验教学方法, 使学生的思维模式过于模式化, 并且未能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发现生物学习和生物实验的乐趣和奥秘, 因此无法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多种生物概念和生物知识。

3. 课程安排过于单一, 过于注重演示实验

实验的目的, 便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发现他们以前未能发现的东西, 激发其好奇心和求知欲, 以帮助学生获取知识。但是, 传统模式的实验教学, 忽视了探究对学生的重要性, 仅仅将演示当成生物实验教学的主要形式, 探究性实验基本未在实验形式中出现。由于实验教学模式上的不合理, 导致实验对于学生来说仅仅是毫无悬念的结果, 这样的实验教学模式, 失去了实验的乐趣, 更使学生失去了通过深层探究完成自主学习的机会。

4. 生物教师的评价机制和监管机制不够合理

现在, 生物实验教学一般是学科教师和实验室教师一起对学生进行实验教学, 只要进行了实验教学, 不管是否完成了教学目标, 教师的教学评估都能通过。所以教师往往通过走形式的方式进行实验教学, 而且很多地区的中考仍未加入对实验操作的考查, 仅仅是通过笔试的方式进行考核, 学生只要记住实验结果即可。这种单一的教学评价形式, 是教师对实验教学缺乏重视, 学生的生物知识和实验能力很难获得提高的基本原因。

二、提升初中生物实验教学质量的几点建议

1. 教师和学生需要在实践中重新审视生物实验教学功能

在初中生物的实验教学中, 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 都需要重新对实验教学进行认识。在实践中, 教师应当认识到, 生物实验教学是一门与生物学科相互配合的课程。初中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动手能力。实验教学应该以初中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为基础, 以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激发学生对生物的学习兴趣为目标, 并以有效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益为结果。学生也应该从态度上重视生物实验教学, 使自己在实验室中通过实验发现生物的奥秘。

2. 适当增加探究性实验的实验模式

实验的进行是一个探究和创造的过程。通过实验, 可以获得很多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因此从很大程度上来说, 现阶段生物实验的教学方法是不符合实验定义的。所以, 要学会将传统的验证性和演示性的实验改为探究性的实验模式, 增加探究性实验在生物实验教学中的比例, 让学生在教师简单讲解的基础上, 通过自己动手实验去探究实验的结果。教师仅仅需要在讲解的基础上, 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 如记录实验数据和现象等。通过探究性实验, 学生得到自己观察体验和操作的机会, 更会感受到科学的魅力, 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

3. 重视生物实验过程

初中的生物实验教学作为一种基础性实验教学, 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教师和学生在生物实验教学中仅重视结果、忽略过程的现象, 使学生无法提高自身的实验能力。因此, 生物实验过程在生物学习中十分重要, 通过对实验过程中每一个环节的重视, 加强学生的实验意识, 巩固课堂知识, 并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4.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和实验意识

教师应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实验学习习惯, 让学生做好实验的预习和准备工作, 并明确实验目的和实验过程, 让学生明白实验的重要性, 使学生养成爱护实验仪器、节省实验材料的意识, 并从实验过程中获取实验心得, 巩固生物知识。

5.改善教学评估方式

由前面的阐述我们可以看出, 原来的生物教学评估方式有很多弊端, 所以应改革现有的生物实验教学的评估方式, 将生物实验教学也纳入考试范围当中。现在, 一些地区开始在中考中安排实验考核, 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实验教学的发展。

提高初中生物实验教学, 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组织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都有很大帮助, 教师和学生都应该搞好生物实验教学, 为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陈庆红.生物课程标准及实验教材的实践反思[J].生物学通报, 2005 (9) .

[2]卢文祥.新课程理念与初中生物课程改革[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3]范长寿.中学生物教法研究[M], 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2010.

初中教学中反思生物课的导入技能 篇2

——反思生物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初中生物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为提高所有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自觉保护环境的情操,提高他们对生物科学的兴趣,并为一部分今后要从事生物事业的人打下基础。在我的生物教育理念中,从我接触学生的那一刻开始,我就是一直以培养他们对生物学科的兴趣为主要目的。我的每一个课堂设计、每一个活动安排都是以学生为中心,并且以培养学生基本素质为中心思想。在课堂教学中,我会多注意选择与书本知识相关而又贴近生活的实例来帮助学生一步步走近生物学。例如:讲授生物细胞分裂时,将动物细胞的分裂比作揪面髻,将植物细胞的分裂比作垒墙,以体现二者的区别。总之,丰富学生知识、提高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生物科学素养是教学理念的中心。

我常常利用网络资源、各类相关专业的书报杂志了解现代生物科学的动向,搜集一些新的生物学成果介绍给学生,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开拓自己的教学视野和思维。同时也鼓励学生收集身边有关生物学知识方面的一些问题,在课堂上开辟一片互相交流、互相讨论关注问题的天地。通过这样的资料互动形式把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体现生物学科的社会性一面。

在教学中融入一点生活味,把“死知识”变为“兴趣生活”,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 ,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产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也说过 :“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 ,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或用眼睛看科学。”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最好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既有经验及社会实践为基础展开 ,创设一种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 ,让学生在“动手做”和“动脑思考”等一系列的活动中体验、感悟 ,乃至发现和解决问题。例如 ,在讲到“光对鼠妇的影响”时 ,学生提出疑问 ,为什么平常在有阳光或是大白天

时见不到鼠妇?由此提出问题:光对鼠妇有影响。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自己动手抓鼠妇,设计对照实验:除了光照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经过反复实验,查阅资料,验证了鼠妇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这样的教学既抓到了学生的好奇心理 ,又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其次,作为老师,教材是必须要了解掌握的。教材对于老师来说又只是一个承载知识的工具,而不能作为教学的依赖。我认为,作为一名教师的不仅是研究所教年级的教材、整个中学阶段的教材、还要紧扣课程标准。首先要知道在整个初中阶段,生物课程都需要学生掌握些什么知识,知识体系是怎样安排的,学生在每一个学习阶段需要学习哪些知识,哪些能力需要得到培养和提高等等。

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贯穿探究式活动。生物科学是一个日新月异的科学,我在课堂中会一直给学生强调一个观念,老师在课堂中讲述的甚至与书本中所写的知识都不一定是绝对的,相反,对于生物学科来说,有可能目前我们所学习到的一些理论会在今后的科学探究中发现其他的解释。在教学中,学生所学习的知识都是前人通过科学探究发现的,因此,我认为教学并不是把知识死板的教给学生。相反,我的课堂设计大多都是将学生置身于当时科学家们所处的环境,让他们通过体会科学家们的探究过程,引导他们找到隐藏在各种生物现象下的本质规律。同时也鼓励学生对老师、对书本提出质疑,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实践去证实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对于学生提出的一些新的想法,作为老师要给予肯定,保持孩子的一颗创造心是最可贵的。我相信,在一个轻松、愉快又充满鼓励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学生,无论在知识、能力、创新各方面都将会是最优秀的。

东买里乡中学

文玉梅

2014年6月26日

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生物教学反思

——反思生物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东买里乡中学

文玉梅

浅谈初中生物课的实验教学 篇3

关键词:初中生物;实践;教学

我们在教学的时候,因为考试的压力,老师就会很注重学生的知识积累,还有就是要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书面应试能力,这样在教学的时候就要割舍实验教学这部分重要的内容,这对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阻碍。

一、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行培养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同时也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的民族是不能够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在生物界有很多的有趣的现象,我们在进行生物实验操作的时候,要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例如,在进行“探究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实验中,当给学生讲到实验原理的时候,淀粉和碘相遇的时候会变成蓝色。检测的时候要靠颜色来进行区分,教师就将遮光黑纸剪成机器猫的形状,因此得到一个非常漂亮的机器猫剪纸。这样十分有趣,其他学生都纷纷效仿,学习兴趣大增,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锻炼

生物实验课是学生比较喜欢的课,但是也是老师在教学的时候不容易控制的环节,很多学生其实是能夠对知识进行理解的,但是因为动手能力比较差,在试验操作的时候就会不成功。目前的中学生物试验都有一定的限制条件,很多试验材料和收集都要老师代劳的,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的发展。所以,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我们还是要让学生动手。比如,我们在进行蚯蚓观察实验的时候,学生可以自己到泥里面寻找,

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在这个过程中来观察蚯蚓生活的实际环境,有效地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

作为一名生物学科教育工作者,我们在教学的时候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他们对生物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所以,我们在教学的时候要掌握生物的教学方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自己动手探究生物的奥秘,同时,生物知识也是学生可以受用一生的知识,学生可以把这些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参考文献:

[1]吴秀萍.浅谈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及策略[J].河南科技,2013(10):3-5.

[2]黄菲.浅谈初中生物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与改进策略[J].才智,2015(04):3-5.

浅谈初中阶段生物课的实验教学 篇4

一、初中生物实验课的重要性

生物课的开设是为了提高公民的生物科学素养。新的教学大纲中规定了初中生物课实验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实验能力、自学能力及创新能力。另外生物实验课对学生掌握生物知识、提高科学素养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生物课程是一门基础的自然学科,许多原理、生物体结构都不能够完全通过文字表达清楚,必须通过实验才能够解释清楚。因此在日常的生物课程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生动形象地了解所学习的生物知识,就需要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以达到知行合一。生物实验课是生物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教学也是生物课教学的一种形式。从某些方面来讲,生物实验课的好坏决定了学生生物知识掌握的好坏。

二、初中生物课实验形式

1. 观摩性实验

观摩性实验是利用直观的教具、多媒体等器材增加教学的直观性。目前中学生物教具主要有各种动植物标本、动植物模型、挂图等,随着国家对教育的不断投入,投影仪、电脑等多媒体也应用到了教学当中,在教学中学生完全可以通过相应的辅助教具及器材直观地了解所要学的内容。如在学习《开花和结果》这一课时,我们通过电脑或其他媒体对植物的开花、结果整个过程进行视频快放,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对整个过程进行了解。在生物课教学中通过适当地利用各类多媒体教学器材,不仅可以改变传统课堂紧张的教学气氛,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课堂思维能力、知识掌握程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 学生亲身体验

(1)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了解生物知识。初中生物课知识大都来源于生活,为了让学生能更深刻地了解生物知识,应让学生多注意观察生活,并学会用生活常识来解释所遇到的生物问题,掌握更多的生物知识。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会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关注生物知识与日常生活之间的关联。例如,在学习“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是不断运动的”时,我们就可以通过直观的实验进行展示,在实验演示时将一滴红墨水滴入水中,红墨水慢慢溶散到水中,原来的清水变成了红色,这一过程可以简单地理解为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是在不断的运动之中。

(2)鼓励学生进行实验方法的创新。在初中生物课教学中设置各种类型的小实验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如在学习鱼鳍的作用及鱼是如何呼吸的实验时,我并没有完全按照教材进行实验,而是对教学实验进行了一些改变,在课堂上我只是强调了课堂纪律,介绍了实验内容、实验目的等,然后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法,分组进行实验。在观察红墨水如何从鱼的口入鳃出这个实验的时候,按照教材的方法是在鱼的口前滴入红墨水,然后观察。在实际的操作中,我们发现在滴入红墨水的过程中不容易控制红墨水的滴入量,如果滴入过多就会使整缸水都被染红,观察效果不好。我鼓励学生自己想实验方法。通过观察,学生都设计出了自己的方法:①先将小鱼放到已经染红的A鱼缸内,放上一段时间后,再将小鱼放入只有清水的B鱼缸内;②用遮挡物挡住鱼的前进方向;③减少水量,控制鱼的游动速度,以便于观察等。

三、对初中生物课实验教学的建议

(1)生物教师要通过不断地学习,了解实验对于生物教学的重要作用,在实验器材的准备上,要充分做好课前准备,保证实验课程高质量地完成。

(2)实验课前教师帮助学生熟悉实验步骤,在实验时规范学生的实验操作手法及操作步骤,实验结束后及时对学生的实验结果进行评价。

(3)在实验时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教师应让学生通过实验理解相关原理,在实验过程中对于学生的质疑及时地进行解答。另外在保证学生安全的情况下鼓励学生探索新的实验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一节好的实验课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增强学生对生物知识的掌握与理解,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欲望,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整体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吴雅勤.合作学习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1.

[2]张永青.初中生物学课后作业有效设计的思考[J].宁德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4).

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评价 篇5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对培养学生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和提高学生的基本科学素养有重要作用。目前生物实验教学中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原来的实验室配备无法满足新教材中的实验要求;许多教师习惯了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学生的实验操作基本停留在“照方抓药”,甚至教师 “画”实验、“讲”实验,学生 “背”实验;大班额教学,使实验小组人数过多,不能保证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初中阶段是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培养及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实验教学的成效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初中学生素质发展的方向和结果。

一、生物新课程评价的理论

(一)开展形成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

在以往的教学中,多采用总结性评价,例如期末考试、年终评定等。总结性评价用于指导采纳和沿用方案方面的决策,它更多的关注整个阶段的教学结果,意在获得教学工作总效果的证据。而学习本身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像建构主义学理论下的情境创设,知识的意义建构以及人与人的协作关系都是随时空转换而不断变化的。形成性评价也叫过程评价,就是关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态度、应变能力甚至情感、家庭情况等,从中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并相应给出建议和补救方案。此外为了更有针对性、预见性,还需对学习者进行诊断性评价。诊断性评价也称置前评价,被安排在教学设计前,是制定教学目标、组织教学内容、选择学习策略的依据。依据置前评价的结果,学习者可以有选择地进行学习。

(二)以自我评价为主,结合教师评价、小组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 建构主义主张自主学习,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研究,发挥首创精神,实现我反馈。学习者每一次实现对原有认知结构的改造与重组,也就是完成了一次自我的肯定、否定、再否定的辩证评价过程。这种自我评价有利于学习者成就感的形成、目标的明确、个性化的培养,使学生由评价客体成为评价主体,提高了学习的参与性,增强了学生的评价能力。当然,我们也不应忽略教师评价和小组评价的作用。教师评价为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提供了一种引导,而学习者之间的相互交流、协商、评价,可能引起各种层次和类型的文化碰撞,价值观的碰撞以及思维的碰撞,这有助于他们在认知层次上达到协同,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将三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可以使评价更科学、更合理、更客观。

(三)通过对评价对象的多维度、多层次的评价,提高评价的说服力 建构主义重视个性发展,提倡多情境解决问题,主张发散性思维的培养。以往传统教学的评价参照标准比较单一,往往只依据考试成绩的高低,操作技能的熟练程度,却无视不同学生各异的特质、情感和学习风格,无形之中扼杀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实验评价不仅支配着教师采用何种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也制约着学生的实验动机、实验态度和进行实验采取的策略,它己成为影响实验教学的重要因素。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评价从“道德品质、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个性与情感”几个方面进行,这种评价是全方位的。而目前中学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一般采用的是两种方法:一是书面形式,考核学生对实验结果或理论的掌握;二是操作观察,考核学生的实验技能。但实际采用的多是书面考核,因为它简便省时;而第二种形式往往是突击性的应付上级检查时才采用的。这就很难谈到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了。

通过教学评价,教师可以获得有关学生学习生物课程情况的反馈,不断改进教学;学生可以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促进自己更好地发展。同时我们还应注意评价内容和评价的形式,如

第一,对学生的探究能力进行评价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是义务教育阶段生物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在探究活动中逐步形成观察、归纳和发现问题的能力,逐步形成设计实验、调查研究、动手实验的能力,逐步形成收集和分析数据、表达和交流的能力等。一教师应结合探究活动的全过程评价学生的探究能力

第二,对学生情感态第三,提倡采用“档案夹”的形式记录学生的发展 与价值观的发展状况进行评价

初中生物课改中的探究教学 篇6

关键词:生物课改;探究教学;实践与体会

一、确立切合学生实际的探究目标,不可盲目探究

在教学中,确立探究目标,即“提出问题”,让学生有一个探究的方向。在教学中应指导学生如何确立探究目标。

1、探究的目标不可太难。探究教学虽然能积极促进学生进行主动学习,发展创新能力。但是必须明确中学生的创新和科学家的创新是有区别的。科学家的创新是为了解决人类社会尚未解决的问题,是为了人类进步而进行的巨大变革的创新。而中学生的创新是对中学生成长而言的,重点应放在对其科学思维的训练,培养创新精神和提高实践能力上,而不在于对科学发现有多大贡献。因此,问题的提出应符合学生的发展水平和能力,符合现有的条件,让学生能够顺利完成探究过程。若探究目标太难,就很难启发学生的思维,达不到提高学生思维、发展学生能力这一目标。如果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太深太难时,教师应给以指导与帮助。如: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学生得出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是充足的空气、水分和适宜的温度后。若学生想进一步探究种子在多少温度时可以萌发,这样要花费太多时间和精力,对设备的要求也复杂得多,就不适合学生的探究,并且这个探究目标对学习也没有多大意义。还有比如:在光合作用中,有些学生对叶绿体怎样进行光合作用很感兴趣,这时,教师就应加以指导,指出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以现阶段的条件、能力和精力是不适宜探究这个问题,并鼓励学生可看有关这方面的书籍了解这方面的知识。

2、探究的目标不可太容易。如“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若提出的问题为“种子萌发是否需要水分?”因为学生早已知干燥的种子不会萌发,所以这个问题显然引不起争议,激不起学生探究的兴趣。

3、探究的目标应把握问题的本质。探究的目标应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经过努力,获得新知识,使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发展。如给学生介绍了干旱地区、多雨地区的植物生长情况后,若提出的问题是:这些植物高大的有哪些?矮小的有哪些?提这样的问题是没有必要的,我们应透过现象看本质。如两种不同地区主要区别是什么?哪个地区生长的植物的根系向地下深入更深?为什么有此不同?由此你们可想一想,根的生长与水有什么关系?由此,学生就可想到,根有向水生长的特点。然后,教师就要学生:你们可否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你的想法?这样,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进一步探究问题的本质,不但增加了知识,还使自己的思维得到扩展。

4、探究的目标应体现教学重点和难点,以利于学生掌握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知识。如学生学到“细胞”这节课教学重点是细胞的结构,若学生探究的目标为:“细胞的分裂与生长”,就显得本末倒置了。在探究学习中,不可追求探究目标的新颖、有趣,而忽略了重要内容的学习。

二、教师的教学模式应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

探究教学就是要改变传统的学法与教法,教师在教学中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1、在教学中应确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在现代教学理念要求我们要改变原有的师生关系。教师在学生面前不再是什么权威,师生关系不再是居高临下,而是平等对话。教师要积极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相处和课程环境,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和谐相处。给学生建构自由、安全的心理环境,使它们在认识过程中遇到了困难,就会毫不顾及地向教师求助,促使其积极主动地探究。教师也应当是探究活动的参与者,与学生一起共同解决问题。有了这样的师生关系,学生也乐意与老师一起学习,免得有一些学生怕在老师面前出错而不敢大胆发表见解,影响了他们的积极性。

2、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教师不能直接提出探究目标。可通过学生常见的动植物及各种生命现象,报刊杂志上报道的生物现象或当地与生物学有关的现实问题入手,将学生的思维自然而然地带入正题。让学生感到亲切,乐于学习,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和热情。在探究动物条件反射的形成这节课中,我举了学生喜闻乐见的现象,在美国大的农场中,农场主在每只牛的脖子上挂一个传呼机,当需要牛回来时,只要打一个传呼,牛就回来了。然后问:牛的这种反射上生来就有的吗?学生答:不是。然后我就此引出正题:牛的这种条件反射怎样形成的呢?同学们能否以自己养的动物做实验,让它形成某种条件反射呢?设计出你们的实验方案。这样,同学们就设计出各自不同的实验方案。让他们课后去实施自己的方案。

3、课堂教学应做到开放性。传统的接受的接受式教学,往往是先由由教师讲解理论知识,边讲解边演示,反复强调实验过程的操作要领,然后要求学生按此正确方法去做,这样不公过多占去了学生的实践时间,还限制了学生发挥自己创造能力的空间是和余地,最终导致学生装的能力下降。教师应让学生充分地进行实践,增强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减少对教师的依赖。长此以往,养成学生自觉、主动的探究习惯,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突破了“以知识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课程观念。

4、教师要对学生的探究学习进行正确指导。有更大开放性是探究教学的主要特点之一,但不能削弱教师的指导作用。探究学习中如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验证假设”等方面,学生是不能生而知之的。对于初中学生来讲,他们的科研方法毕竟是很不成熟。所以,在探究教学中,教师不是简单提供探究的机会,而应积极指导学生整个探究过程的思路,让学生能顺利完成探究活动。否则,整个课堂将变成一盘散沙,降低探究学习的效果。

5、对学生的评价应激励学生主动学习。教师要掌握探究学习中评价的重点应放在学习过程而非结果上,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对学生的肯定,学生探究的结果可能得出各种各样的结论,教师应了解学生在学习中哪些方面取得了进步,并对其积极参与加以肯定和鼓励。有些学生探究学习并没有达到目标,这也是正常的,这时教师应帮助学生弄清原因,如何改进,从而使学生在学习中也能受益。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在教学中总结经验,适当改进教学措施,调整教学计划,促进自己的教学,做到教学相长。

三、探究教学应让学生有所发展

新课程改革是要促使每个学生全面了展和终生发展。探究教学也应基于新课改这一理念核心,让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在活动中发展自己的能力,并对所学的知识有深刻的体会。有些教师误解了启发学生思维的含义,课堂上老师一味地提问,然后学生回答。或班级各小组之间进行回答问题比赛,学生答对的给予鼓励、加分,最后各小组统计出总分,评出名次。课堂气氛显得热热闹闹。但这样叫探究活动吗?探究学习的“问题——假设——制定实验方案——实施实验——结论——表达交流”的学习模式何在?把学生的思维固定在教师的框架中,怎样发展学生的能力?有些教师在上“观摩课”前把课堂设计发给学生,让学生弄清各种各样的问题。上课时师生配合,不出一点差错。这样的课从形式上看好像是探究学习,但实质上还离不开接受式的教学模式,探究活动只是一种形式,上完一节课学生并没有什么收益。有时听完一节探究学习的观摩课,总让人感到是在看一场表演,并不让人感到是在真正探究什么问题,这种搞形式主义的做法是教学大忌。

四、培养学生合作能力,达到共同提高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在探究教学中,同学之间互相帮助,学会合作,让他们共同解决所面临的问题,也能让他们在合作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达到共同提高。如:“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有些学生对鼠妇的生活环境较了解,就可带领别人去捕捉。有些学生思维能力较强,在小组活动中对提出的问题、设计实验等方面就起主要作用。在实验中观察的观察,计时的计时、记录的记录,互相配合,其乐融融。同学们在互相合作过程中,互相帮助,互相理解,既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又增进友谊。其实,合作精神也是很重要的一种素质,如果不会与他人合作,今后势必降低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不利学生今后的发展。

五、对探究教学的认识

我们倡导探究式教学,是希望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积极,适量地选用这种学习模式,以达到学生能主动地学习,对所学的知识有深刻的体会,发展学生的能力。但不能误认为生物课堂教学必须以探究学习为主,也不可能每节课都能用探究教学。事实上,探究教学有许多局限性。例如:探究教学更适合小班授课或小组讨论。对我国的国情来讲,这种教学模式的局限性更加突出。探究教学更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而淡化了学生的学习成绩,所以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获得比较系统的学科基础知识。还有探究教学耗费时间较多,课堂组织教学难以把握。对教师的要求较高。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掌握这一教学模式的不利之处,以免对教学产生不利的影响。

新课程理念的核心,就是让学生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促进每一个学生充分发展生物科学素养。我们教师应始终围绕这一理念,在教学中克服困难,努力探索。逐渐改变当前教学中学生普遍存在的接受式学习的状况。我们应积极提倡探究教学,努力使这一教学模式为广大师生所接受,领悟这一教学模式的精髓,发挥出探究教学的优势。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素养,提高国民素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2002全日制义务教育初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师大出版社.

[2]刘 真 2003全日制义务教育初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解析.中学生物教学.9:1.

浅析初中生物课的教学方法 篇7

生物课的教学方法很多。初中生物课堂的教学也在不断的更新与改进, 目的是提高学生整体素质, 以一种新型的教学观念和新的教学形式面向全体学生, 提高学生的探究性欲望和学习素养。在教学中, 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应新的教学要求, 教师的教学方法必须转变。下面教者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主要论述生物教学与理论联系实际等几种教学方法。

一、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基本教学方法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进行教学方法的探讨, 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从而给学生提供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 初中生物学不仅学“知”, 还要学“做”, 要帮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的学习方法。将知识融会贯通才能较好地理解教材、吃透教材。

1.比效法

比较法教学是将许多生命现象和本质进行分析和比较。在比较过程中要学生去观察和注意所有的动态、让学生了解所有过程加以分析。采用比较的方法使学生在课本学到的基础概念上, 迅速且准确地掌握知识;加深知识印象。使学生对各种生物学有深刻的认识、更深的了解。加强记忆。而且会培养学生一定的主观能动性。在任何事物面前都有分辨、辨别的能力。

2.观察法

观察法是在自然常态条件下对事物进行周密、详细的观察, 并作出客观的记录, 对观察到的现象, 保持客观的现度, 作出周密的分析, 揭示事物的本质。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人们的观察工具越来越精密, 观察手段越来越严谨, 对观察对象的偏差也越来越小, 因此, 得出的结论也越来越科学。

3.探讨活动教学法

活动教学就是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学习的方法。不仅仅要动脑而且还要动手去实践, 活动教学可以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学习效率, 解放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得课堂上真正的以学生为主体, 让他们体会成功的乐趣和承受挫折的能力。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

二、基于实践理念的生物教学方法

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 它可以指导我们的实践活动。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 大多数都是从实验和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因此, 我们在学习这些知识的过程中, 要学生参加实践活动, 深入理解, 融会贯通。使学生对实践教学从而产生兴趣、愿意从实践中读取经验从而理解科学道理及一切生物的特征。实践的教学方法不仅仅有利于生物学的研究, 还会让学生对社会实践产生极其浓厚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身心。初中生物要从基础上就给学生留下一个深刻而又美好的印象。这样对今后学生的发展趋势起着很大的作用。

三、多媒体技术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新教材与旧教才相比, 增加了大量的图片, 并在图片后面提出了探究问题, 图片和所涉及的文字可以将学习者带入一种学习情景。因此, 我们应充分发挥直观教学的作用。利用一切多媒体教学设施来给学生一个崭新的教学方案。通过幻灯、投影、录像、多媒体电脑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使教学内容所需要演示的事物、现象、过程全部再现于课堂, 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使所学知识容易掌握和巩固。整个演示教学中, 教师不再是讲授者, 而是学习的引导者,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观察, 通过观察过程, 总结出图片意图, 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操作能力

在教学中, 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 而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和各种能力的培养者。教材中的实践活动多, 思维训练多, 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但是针对新教材的教学方法发挥也有很大的发挥空间。例如, 笔者在讲第三单元第四章第二节“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时, 要验证植物呼吸过程放出热量。笔者让学生自己回家去做, 因为我们是农村中学, 材料易找, 学生开始堆一堆玉米, 放在潮湿的环境中, 明天用手摸, 然后便得出了结论。这样使得原本只适用于实验室借助实验仪器才能完成的试验, 也能在课下完成。

此外, 学生利用生活中一些废弃的材料加以改造, 用来完成很多课本中的实验。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又发挥了她们的主体意识。学生学会了自己去探寻答案的实践方法, 对学生能力培养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五、在生物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多元评价法的作用

对学生成绩的测定, 是生物教学的重要环节。常用的评价方法是考试和考查, 传统的教学中对学生评价采用闭卷考试的形式, 考查内容侧重对知识的记忆, 评价形式单一, 缺乏合理性。而新教材中的教学评价要求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因此, 生物教学的评价应多元化, 在实际教学中, 我们平时开放实验室, 让学生自觉练习, 培养实验技能, 在班内开展小组积分量化与个人成长档案, 把学生的每一次进步记入档案。同时开展学生自评与互评, 把这些都纳入学生的成绩, 从多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 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成才, 大大激发所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我表现欲望。

关于初中生物课教学法的探讨 篇8

一、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在生物教学中, 教师要加强对学生道德、行为、人生观、世界观及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 加强在生物教学的各环节中渗透德育教育。我们知道, 学生是未来的主人, 他们将来肯定会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参与到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决策之中, 并承担起社会发展的重任。生物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学科, 它和自然现象以及生产、生活是紧密相联的, 因为科学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及一些重大社会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生物知识。所以, 在生物教学中要渗透科学、技术和社会教育, 要把生物知识教学与其有机地结合起来。如使学生理解“计划生育”“森林法”“环境保护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的重要历史和现实意义。教师要注重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 让学生接触或了解到生活、生产及社会热点的问题, 并鼓励学生勇于将课本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且能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 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建立新的教学方式,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质疑、调查、探究等活动, 使学生的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在实验过程中, 不能仅仅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方法。如要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 处理或整理数据的能力, 分析得出结论的能力。这和过去只要求验证和定性为主的实验有着显著的区别。

三、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积极应用各种信息技术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但很多实验受到条件的制约而无法完成。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要积极应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 使微观的、不能动手实验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如“血液循环”“细胞的分裂和生长”等一些知识的学习, 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模拟, 让生物教学化难为易、化繁为简, 从而使生物知识易学易懂。

四、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

面向全体学生是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首先要确立的一个理念, 这是现代教育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观点。我们教师一定要在生物教学中树立“每个学生都能学好生物学”的观点。

1. 尊重每个学生

教师要平等对待每个学生, 善意地了解每个学生的心声, 关注他们的发展, 促进他们的发展。实践证明, 很多所谓“调皮”的、“后进”的学生, 都能够学好生物, 这是对传统教学观的挑战。

2. 给每个学生提供同等的学习机会

这是所有学生均衡发展的重要条件。比如各种探究活动每个学生都要参加, 而且在实验小组分工中每个学生都要有机会承担各种角色。过去在实验教学中, 有时候由一个学生负责操作, 其他学生只是看看, 甚至个别学生连看都不看的现象必须消除。

3. 对每个学生的教学资源分配要公平

这是学生学习机会均等的可靠保证。新课程在这一方面显得特别重要, 因为探究式学习、课堂观察、实验、调查、采访、网络学习、课外阅读等都需要各种资源。在资源不够充分的情况下, 就要想办法保证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使用这些资源。

4. 真正落实因材施教的原则

这是教育学中一条十分重要的教学原则, 只有真正落实了, 才能使全体学生得到充分发展。因材施教原则的前提是“因材”, 首先要承认学生各自的智力水平、性格、兴趣、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如果我们教师采用千篇一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就不能使所有的“才”都发展成栋梁。因材施教最有效的措施是分层教学, 如采用分层备课、分层要求、分层练习、分层指导、分层达标、分层作业、分层评价、分层矫正等方式。教师应努力使因材施教原则落到实处。

5. 对待每个学生的评价必须要公正

这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因素, 也是制约学生学习的因素。教师对学生评价公正, 就能促使学生对学习的过程进行反思, 促进学生发扬优点, 克服缺点;促使学生积累经验, 逐步发展。反之, 就会阻碍学生的健康发展, 成为学生进步和提高的绊脚石。所以, 评价是否公正也是教师能否尊重每个学生的试金石。

要做到对每个学生公正评价, 应该从如下两方面入手:

(1) 要彻底改变传统的评价价值的取向。要清醒地认识到, 评价除有鉴定、筛选人才的作用外, 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作用: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由于学生的基础不同、特长不同、能力不同, 所以评价必须是多元化的。新课程标准所确立的教学目标是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整体, 我们的评价也要能反映学生通过学习后在各个方面上所发生的变化和进步。

(2) 在具体措施上要特别注重构建对学生个体评价模式。传统的评价总是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试卷打分数或打“”或“×”等。学生要想获得进步的信息, 常常是看这些分数。这种评价不能全面反映一个学生在学习方面上是否取得进步。作为教师要转变观念, 要有所创新, 要构建新的评价模式。除了对学生成绩进行评价外, 还应该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态度等进行评价。具体包括:学习技能、沟通技能、思考推理技能、合作技能等方面的评价。比如, 在评价“探究种子的萌发条件”活动时, 可以使用下列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 (1) 能否根据观察或生活经验提出问题? (2) 能否根据问题提出假设? (3) 能否利用身边的器材设计出探究假设的实验方案? (4) 能否实事求是地记录数据? (5) 能否根据实验数据进行相关的推理? (6) 能否在探究活动中与别的同学进行合作和交流?所以, 在教学中, 教师要注意对学生终结性和形式性评价相结合, 注意定量和定性评价相结合, 努力运用评价这一杠杆, 引导和督促学生改变学习方法, 提高科学素养。

总之,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 教师要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去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 时刻把握教学的目标和方向, 努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良好的发展。

初中生物课对话教学法的有效实施 篇9

一、对话教学蕴涵的含义

对话教学法指的是在彼此信任、理解以及平等友爱的前提下, 师生通过肢体、书面以及口头等语言形式, 经过互动交流, 实现学生自主学习以及发展的一种教学模式。总之, 对话教学的前提是平等, 强调的是此为基础的学习主体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其对话是一个多向思维过程, 也就是在异中不断求同, 在同中不断求异的过程;是主体和他人互动交流以及研究对象意义的行为。在生物教学过程中, 我们以思维为前提的问答对话为目的, 也就是平等式的对话, 它主要指教师、学生以及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

二、关于对话教学法的实践

1. 阐述道理, 建立自由对话平台。

我在开展教学的时候, 不管学生有何问题, 都能举手提问, 因此, 我在备课的时候往往会有两个方案:给喜欢交流的班级提供的问题较多, 引导其进入主题;对不喜欢交流的班级提供的资料较多, 对其进行启发, 使其进入主题。

例如, 我讲《合理膳食》一课时, 当讲到“早上以吃饱为主, 中午要以吃好为主, 而晚上要以吃少为主”时, 有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这句话不对。我觉得早上应该以吃好为主, 中午应该以吃饱为主, 而晚上应该以吃少为主。人刚起床的时候, 基本都消化完了, 需要尽快补充, 所以要吃好。”老师还未反应, 另一个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就我个人而言, 中午应该以吃好为主, 因为整个上午进行学习需要很多的能量, 并且下午还要学习, 因此要提前准备。”面临这种学情, 我则将分为两组开展辩论, 并分别阐明原因, 一共争论了足足1 0分钟。最后, 我进行评估:“好”指的是在“饱”的前提下, 要求食物类型再丰富些, 更有营养一点, 要是条件允许的话, 我希望大家不管是早晨、还是中午都以吃好为准。并引导学生:要是对这个答案还不满意的话, 可以写信向出版社说明自己的看法。这样的教学, 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处在一种轻松的教学环境之中, 都集中了全部精力, 进入了一种自然、愉快、友好的对话交流之中。

2. 师生以伙伴关系的角色相互对话。

以往的教学都是围绕着教师开展, 学生则一定要听从教师, 而且这成为判断学生优异与否的依据。而在对话式教学过程中, 教师权威被大大削弱了。教师尽管依然控制教学的全部环节, 可是他不再是课堂的绝对控制人。对话式教学方式对教育者有明确的要求, 即教育者先要是一个合格的引导者, 引导学生如何准确表达。而一个引导者, 不仅要有权威, 更要和学生保持一种伙伴的平等关系来参与对话, 因此, 对话式教学比较重视教师的认真“倾听”, 教师也是一个真实的、处于社会中的人, 是一个和学生相同的对知识有强烈渴望的学习者。而实际上, 教师在倾听学生的时候, 学生的实际经验以及学生的观点和看法, 都以独特的精神方式清晰地表现在教师面前, 这些对教师也是一种特殊的精神财富。

3. 要高度关注对学生的个性培养。

对话教学提倡新的教学观点, 有自己的教学伦理原则。在对话教学式课堂教学中, 学生不再被动地接受知识, 而是积极发扬个性, 并通过对话的方式塑造个性。在教学中, 我们应该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出发点, 以其自由发展为最终的目的, 来认识个体之间差异, 对学生不同的个性给予高度重视, 发现并且探究不同的个性, 避免出现陈腐的整齐划一的学情;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不同的措施, 尽可能发掘个体的潜能以及优势, 给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

4. 进行重新构建课程观。

在以往教学中, 课程的呈现方式都属于“蓝本”或者是“作品”, 教材作为载体承载着教学内容, 一切围绕着教材进行。教师的教授主要以教科书为主, 所做的一切都仅仅是对“作者产品”的单纯模仿, 以作者的观点为标准, 其他的看法统统是不正确的。对话式教学在课程观方面, 要求“蓝本”成功转变为“文本”, 希望通过文本的形象、创造力以及开放性为学生提供机会。在对话教学过程中, 教材已经不仅仅是“谈资”, 最终的目的是要实现学生的健康成长以及发展, 使教学切实成为教育的主要途径。

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策略 篇10

一“想”做——问题情境, 激发操作动机

心理学告诉我们, 目的是人采取行动的结果, 而动机则是激励人去行动的动力。初中生初次接触生物学科, 由于相关实验技能和知识的缺乏, 往往会疑窦丛生, 如果没有有效的引导, 很容易丧失实验的兴趣。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 百看不如一做”, 生物实验教学首要的是要让学生产生“做”的欲望, 通过合理地创设问题情境, 使学生在心理上形成一种预期感, 自觉地产生动手实验的内部动机, 从而自主地实验。

例如:七年级上册《动物体的结构层次》这一节内容的教学目标是探究和识别人体的四种基本组织, 从而形成对人体的完整认识。据此, 我设计了“人体的基本组织”的实验。在实验课堂开始前, 我向学生展示了一些高楼大厦的图片, 并提出问题:“你们知道构成这些大厦的主要构建单位是什么吗?”引导学生说出“地基、水泥、砖头”, “一个个小小的砖头构成了一栋栋高楼大厦”。那么构成我们人体的基本单位是什么呢?导出“细胞”, 接着引导学生思索细胞与身体的联系, 随即我抛出了“细胞”对于人生长发育的重要性。为什么一个个小小的细胞能成长为我们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呢?这就需要我们掌握细胞的性质和作用。通过生活中的事例, 我设计问题情境, 开启了学生的思维之门,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激活了学生实验操作的探究动机。

二“会”做——授之以渔, 培养实践能力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 多媒体已成为各学科的重要教学手段之一, 但多媒体技术的滥用, 会使生物实验课堂把学生动手实践变成演示实验, 生物实验也就失去了其应有的教育意义。新课程强调对实验过程的重视, 注重知识的生成过程, 更偏重于对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传授和实践运用能力的培养, 因此, 教师需要加强实验的实践操作环节, 指导学生掌握实验的方法、操作步骤, 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实验技巧, 增强实践运用的能力。

例如:七年级上册《开花和结果》这一节内容的教学目标是了解掌握花的结构、传粉和受精的过程。为此, 在学生们观察花的结构的实验中, 我准备了百合花。首先提出问题:对于植物繁衍后代来说, 花的哪些结构是最重要的?让学生思考花的形态特征及其结构组成。其次, 指导学生进行解剖, 仔细观察百合花的结构, 深刻弄清花粉对于花的繁衍的重要性。随后继续提问引导:每种花的结构都一样吗?为什么有些黄瓜的花不结果, 原因是什么?再指导学生纵切花蕊, 弄清花蕊的结构以及授粉与开花结果之间的联系。通过指导学生操作, 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了正确的实验操作技巧, 从而增强了实践运用的能力。

三能“做”——探究实验, 发展创新能力

在常态的初中生物实验课堂上, 常常是将实验的目的、内容、步骤详细地告诉给学生, 学生依葫芦画瓢地被动实验, 既缺乏探索性, 又缺乏创新性。初中生物实验新课标明确提出了“倡导探究性教学”的理念, 在生物的实验教学中, 单纯课本知识的传授远不如学生通过实验自己去掌握。这就需要教师将常态的生物演示实验变成探究性实验, 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探究、验证, 实现学生主体的潜能挖掘和创新思维的发展。

例如:七年级下册《消化和吸收》这一节内容的实验课, 我将其设计为探究实验——食物的消化。第一, 给定学生几个探究任务。首先, 探究问题:为什么我们在咀嚼馒头时会有甜味?其次, 思考: (1) 收集唾液前漱口的原因? (2) 细细咀嚼馒头时有甜味, 与唾液以及牙齿的和舌的有关系? (3) 食物中的淀粉在唾液的作用下, 部分会转变成? (4) 实验中使用的容器的最佳温度保持在多少度?口腔温度和实验条件之间的必然联系是什么?然后, 设计实验步骤, 并整理实验数据。取一支干净的试管, 注入2毫升淀粉糊和2毫升唾液, 振荡均匀后, 放入37℃的恒温水浴中, 10分钟后取出, 冷却, 再滴入两滴碘液, 观察里面物质颜色的变化。第二, 我安排两名学生先上台演示实验, 一人操作, 一人在旁边解说实验探究的过程, 然后再让其他学生两人一组各自进行探究实验, 自主经历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进行实验、得出结论的过程, 充分发挥各自的创造性思维。

总之,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操作为基础的学科, “做”是它的重要特性。作为初中生物教师, 我们要充分利用、发挥生物实验的作用, 以实验“搭桥”, 着眼于“做”, 提高生物实验的可操作性和实践性, 让学生“想”做、“会”做, 并且能“做”, 让学生在动手“做”的过程中获得检验的经验, 实现学生实践能力、探究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与发展, 使初中生物实验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摘要:实验是生物学科的基础, 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操作能力等综合素养的关键所在, 因此, 实验是初中生物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基于生物实验“做”的特性, 结合实践, 阐述了初中生物的实验教学策略。

关键词:初中生物,实验教学,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刘艳红.生物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课程目标研究[J].实验教学与仪器, 2012 (Z1)

上一篇:超声波微成像下一篇:学前教育定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