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水生植物

2024-07-10

湿地水生植物(精选十篇)

湿地水生植物 篇1

1长沙洋湖湿地公园的主要情况

长沙洋湖湿地公园位于长沙市洋湖大道以北, 潇湘南大道东线以西, 靳江河以南以东, 总占地面积5.2km2, 是长沙城区最大的湿地公园。具有面积大、植物种类多以及自然环境好等优势, 吸引着许多人驻足。其中, 水生植物在景观的营造以及维持湿地生态系统平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公园中使用大量的木栈道, 有效保证了湿地生态环境的连续性, 也满足了人们深入湿地景观与自然环境亲密接触, 释放内心压力, 保持心情愉悦的愿望。因此, 研究湿地公园中水生植物景观的应用, 具有重要作用。

2长沙洋湖湿地公园种植水生观赏植物的应用优势

(1) 洋湖公园原址所处的地势比较低, 本身就是水患之地, 具有立地条件的优势, 故种植水生植物, 后期的维护和管理比较简单, 所用的资金也比较少。 (2) 配置时考虑不同品种、不同观赏效果的植物组合, 丰富了空间层次, 提高了湿地的美观度。 (3) 由于某些水生植物具有较强的繁殖能力, 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成景, 有助于快速维护湿地的生态平衡。例如, 在湿地中可以种植大量荷花或睡莲, 不仅由于荷花和睡莲外形优美, 片植景色壮观迷人, 而且它在短时间内能大量繁殖, 生态效果明显。

3湿地公园水生植物应用原则

3.1 水生植物种类的选择

在选择水生植物时, 需要根据湿地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在容易被污染的湿地区域, 选择种植根系比较发达的植物, 例如, 纸莎草、野茭白、旱伞草、芦竹等, 不仅可以有效维持湿地的清洁, 也有利于水生植物生长;如果是湿地比较浅的地方, 可以选择根系伸展比较小的植物, 例如, 白莲、荷花、芦苇、美人蕉等。

另外, 在选择植物时, 还需要满足以下条件:第一, 水生植物需要具有较好的适应性, 可以在短时间之内繁殖和生长。第二, 根据气候选择正确的水生植物, 最好是选择本地的植物, 有利于提高植物的成活率。由于气候的变化, 许多植物会出现落叶或者枯死的情况, 因此, 需要根据景观的要求和植物的特点, 注意种植一些比较耐寒或者终年常绿的植物, 以免到冬天出现一片衰败的现象。例如, 可以种植风车草、花叶芦竹等, 使人们在冬天也可以欣赏到绿色, 促使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另外, 还可以选择一些适合在冬天生长和开花的水生植物, 从而保障湿地公园在冬季也有景可赏。第三, 要具备较好的抗虫害能力, 有效减少后期维护管理人力物力的花费。第四, 选择生长期比较长的植物, 延长景观效果持续时间, 减少植株枯萎时长, 提升公园湿地美观度[1]。

3.2 水生植物的布置方式

在布置水生植物时, 不仅需要关注景观的美观程度, 也需要充分发挥水生植物的净化作用[2]。因此, 需要使用多种类型的植物组合, 在美化环境的同时, 还能提高植物的净化功能, 并能促进水生植物的快速生长。所以, 需要合理选择水生植物的布置方式, 促进湿地生态系统的平衡, 从而达到维护自然环境和谐统一的目的。

3.2.1 根据水面的面积布置水生植物。在洋湖公园水面比较大的湿地区域, 采用群落的方式种植植物, 例如, 白莲群落、美人蕉群落、芦苇群落等, 可以给人以开阔、整齐的感觉。另外, 在同一群落中, 可以通过去除杂草的方式, 促进群落植物生长[3]。而在面积比较小的区域, 注重发挥单一植物的优势, 尤其是颜色和植株大小的搭配上, 形成疏密有致的对比空间。植物与水面之间也需要保留出一些水面, 既使植物与水面形成美丽的倒影, 又为赏景提供了一定的观赏视距, 满足游人动观与静观的需要。洋湖公园选择了观赏效果好的海寿花、黄菖蒲、千屈菜等成片分散种植, 从而提高了湿地的整体景观效果[4]。

3.2.2 水生植物与陆生植物统一考虑。洋湖湿地公园植物种类较多, 具有较多的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 例如, 杨柳、美人蕉、水葱等, 因此, 需要将这些陆生和水生植物结合起来, 统一布置。例如, 陆地上有杨柳, 种植一些荷花、水葱在湿地内部, 在岸边种植一些芦苇、野茭白等高度较高的植物与杨柳融为一体, 这样不仅在高度上有层次变化, 而且在时间上有季相变化, 弥补单一植物景观局限, 并延长了植物观赏期, 适合于创造景观层次丰富、多季有景的休闲场所, 有利于人们在此放松身心, 释放压力, 获得大自然对人们的关爱[5]。

3.2.3 水生植物与其它建筑设施统一考虑。湿地公园不仅需要种植美丽的植物, 有景可赏, 也需要设置一些满足游人可游、可歇的基本设施。例如, 可以设置围绕湿地进行观赏的道路, 在湿地中设置桥梁、木栈道穿越湿地, 近距离接触湿地。另外, 也可以在湿地中间或者边缘设置一个个形状各异的平台、亭、廊、雕塑等园林建筑和小品, 给人们提供休闲娱乐、驻足远眺的场所。建筑设施的风格应基本统一, 与水生植物共同营建生态、和谐、友好的环境, 使人们真正回归自然、享受自然。

4湿地公园应用水生观赏植物需要关注的问题

4.1 规划设计方面

规划设计前应深入调查, 详细收集设计区域内的地形地貌、水质、气候、温度、土质、水深、周围环境等资料, 为合理选择水生植物种类, 合理布置其它景观设施提供依据。

4.2 施工方面

安排好施工搭配时间, 植物种植最好做到随到随栽, 栽后根据植物性质和当时的栽植条件采取养护措施, 保证其成活率。

4.3 后期维护管理方面

水生植物景观成景的前2~3 年内仔细维护水生植物, 避免破坏水生动物, 并且清除影响其生长和景观效果的其它植物。其次, 在水生植物生长期间, 及时清理枯死或者腐烂的植物, 避免二次污染, 保证水质清洁。最后, 定期给植物施肥、杀虫以及修剪, 从而提高水生植物的生长速度和良好生长。

5结语

要想实现湿地景观的多样化, 不仅要根据湿地的土壤情况种植不同的植物, 也要根据水生植物的生长特点选择不同的湿地区域。通过对水生植物的合理设置, 可以有效提高植物的成活率, 也可以促进公园湿地景观的观赏效果。同时还能净化水体、维护生态平衡, 有效实现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李华彬, 王欢, 无忌.观音塘湿地公园都市里的植物宝库[J].环球人文地理, 2015 (4)

[2] 刘惟宇, 王永川, 刘洪兵, 陈健.探访重庆最“潮”的公园[J].城市地理, 2014 (2)

[3] 李向北, 陈锐.湿地在CBD中心区域中的重要作用及展望[J].大众文艺, 2014 (3)

[4] 程盈.公园里的本土生态文化——厦门五缘湾湿地公园景观评价[J].艺术生活——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学报, 2015 (3)

人工湿地植物浅淡 篇2

人工湿地植物浅淡

摘要:利用人工湿地技术处理污水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所采用.人工湿地中的`湿地植物是该处理系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本文综述人工湿地植物在污水净化过程中的作用及其选择的研究成果,并阐述了植物在人工湿地中的作用和选择人工湿地植物的一些原则.作 者:吴锐铮 朱辉 作者单位:广州博才环保技术有限公司,广东广州,510600期 刊:科技资讯 Journal: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年,卷(期):,“”(15)分类号:X703关键词:人工湿地 植物 污水处理

湿地植物配置浅析 篇3

关键词:湿地;湿地植物;植物配置;艺术效果;生态效益

中图分类号:S6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41(2014)03-0004-04

收稿日期:2013-11-21

修回日期:2014-02-10

Abstract:Wetland pla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wetland ecosystem. Its configuration mode and effect are pai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ra. Both artistic effect and ecological benefit are the important aim of wetland plant configuration obtained from analyzing currently. In addition, this article made a summing up of some methods of wetland plant configuration from several important subjects of the wetland by using literature analysis and field trips, to bring wetland function into playing effectively.

Key words :Wetland; Wetland plant; Plant configuration; Artistic effect; Ecological benefit

湿地在改善气候、调节径流、净化水源、维持区域生态平衡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使城市居民心境平和,感受自然之美,被誉为物种的基因库、地球之肾、全球三大生态系统之一。然而近年来湿地面积不断减少,生态环境日趋恶化,人类要可持续发展,势必要加大对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力度。植物作为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合理配置既能增加湿地美感,又能推进生态建设。

1 湿地及湿地植物的概念

1.1 湿地

关于湿地的定义,国际上没有统一的说法。目前我国主要采用1971年2月2日在伊朗的南部海滨小城拉姆萨尔签署的《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拉姆萨公约》,简称《湿地公约》)中的定义,其中提到“湿地系指天然或人造、永久或暂时之死水或流水、淡水、微咸或咸水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海水区”[1]。狭义的湿地定义通常把湿地视为陆地生态系统与水生生态系统的过渡地带(Ecotone),但不同学科领域的科学家又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和定义湿地[2]。

1.2 湿地植物

生长于湿地环境中的植物统称为湿地植物。湿地植物是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原因如下:首先,湿地植物作为植物的一类,处于食物链的第一营养级,是各级消费者所需物质和能量的来源;其次,湿地植物又给其他物种提供生存、栖息、繁殖的环境。据统计,我国湿地面积仅占国土面积的2.6%左右,却是我国约1/2的珍稀鸟类活动的天堂。因此,植物是湿地生境中最活跃、最关键的因子,具有生态意义和景观意义[3]。

目前,湿地植物的划分有3种依据:其一,依据植物生活类型,分为沉水植物、漂浮植物、浮叶植物、挺水植物、湿生植物;其二,依据生长环境的不同,分为水生植物、湿生植物、沼生植物;其三,依据植物生长类型,分为乔、灌、草3类[4]。学者在研究湿地植物配置时,应针对具体区域及研究目的,选择合适的分类方法。综观前人的研究,水生植物和湿生植物常被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如芦建国等[4]就分别对两者进行了阐述。

据2003年国家林业局《全国湿地资源调查简报》称,我国湿地高等植物约有225科815属2276种,分别占高等植物科属种的63.7%、25.6%、7.7%。湿地植物的丰富性意味着我国的湿地植物配置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2 湿地及湿地植物配置的相关研究

国内外学者除对湿地定义进行讨论外,还热衷于研究湿地的形成、发育、演化规律[5~7],湿地的生物多样性、种群结构 [8~10]、湿地分类[11~13]、湿地评价[14~15]。越来越多的学者们乃至普通大众开始注意到湿地的重要性,截至2013年,“世界湿地日”已走过17个春秋,其以保护湿地为主旨,每年都围绕一定的主题开展系列活动。

湿地植物的应用受到了园林界学者们的高度关注,景观美学、植物学、生态学、旅游规划等学科知识都被糅合进去。例如:呼春月[16]认为,景观设计师在进行湿地植物配置时要充分运用湿地植物的姿态、重量、色彩、质地、芳香、声音等特性,来满足人们对植物景观的感官体验及审美需求。王思元[17]对上海西沙湿地公园的植物配置的优劣进行分析,提倡多学科结合,特别是要遵循生态学规律,开发出具有主题性、自然性、生态性等综合特征的湿地公园。刘小冬等[18]从生态旅游规划的角度,探讨了植物的种类选择、造景的艺术手法和生态问题,得出湿地植物景观建设必须将艺术表达与生态科学完美结合起来的结论。

以前,园林领域的学者偏重于用美学手法来呈现湿地植物配置的主题。随着湿地水体污染越来越严重,湿地植物的建设重心逐渐向生态效益倾斜。以“湿地植物配置”为主题在中国知网CNKI上进行文献搜索,搜到相关文献30篇,其中以“湿地植物配置”和“生态”为主题的有13篇文献,都发表于2006-2013年间。湿地植物配置应在生态的基础上营造赏心悦目的景观,维持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促进湿地的可持续发展是目前湿地植物应用的重大课题及发展趋势。

3 湿地植物配置方法及要点

综观前人对湿地植物配置的研究,多关注具体湿地环境的改良,或者侧重某种湿地植物的应用。倘若直接沿用该方法,效果不一定尽如人意。由此,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着从整体出发的初衷,运用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理论,从湿地的几个主体出发,多角度思考,总结出以下几点配置方法。

3.1 考虑水体特征

水是生命的源泉,湿地以其特有的包容性承载着诸多物种的生命。水体属性不同,湿地植物的配置也随之不同。况且,随着人为活动的干扰越来越大,水体的属性所产生的动态变化越来越明显,牵一发而动全身,考验着湿地植物的适应性。

3.1.1 依水面宽窄,重视觉效果 广阔无垠的水面布置不需要太过细致,远处的局部往往被忽略,相似的物种往往被归并;而为了避免小面积的水面被一眼望尽而单调乏味,则需要多加点缀、细细安排,细小中见精致。

3.1.2 据水位高低,择类布置 各种水生植物原产地的生态环境不同,对水位要求有很大差异[19]。清澈的深水处,相当于布置完成的水下舞台,需具备气场的舞者入驻,令其熠熠生辉,在所有湿地植物中,沉水植物必定是最佳选择。从水体的深到浅,依次可选沉水植物、漂浮植物、浮叶植物、挺水植物、湿生木本和草本。

nlc202309011613

3.1.3 判水质优良,为绿化定界 对于优良的水质,绿化的面积宜为水面的1/3左右,这样效果较佳:一来,突出了空间的层次感;二来,水面的留白与作画的留白有异曲同工之妙;三来,倒影与实景相连,让人产生亦真亦幻之感;倘若为了治理受污染严重的水体,也不排斥大面积植物覆盖,这样既能以优美表层掩盖污浊的水体,又可加快水体环境净化的速度。

3.1.4 顺水岸走势,展别样意境 蜿蜒曲折的水岸决定了岸边湿生植物的分布走向,与水缘等距离、单物种的植物配置会显得较为单调;在水岸的拐弯处,往往是植物配置的一个关键点。“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水流的拐点如果绿柳成荫、鲜花怒放,不仅能给单调的山水增加些许变化与生气,还给宋朝诗人陆游带来了生活的新希望。

3.2 凸显植物魅力

3.2.1 以乡土种类为主 营造湿地植物景观应当表现出其独特性,而独特性往往基于其区域性。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同时也孕育了一方植物。在湿地植物的选择和应用上,首先要考虑乡土植物。经历过适者生存的选择过程而在某一区域具有稳定地位的乡土植物,在园林上易栽培,易管护。乡土植物的应用不仅有助于实际工作的有效展开,而且节约了自然资源及社会资源[20]。而且,一个地域的湿地植物景观不仅呈现了这个地方的性格和身份,同样表现了一个地方某个时代文化的特征或地域文化特色[21]。因此,园林工作者应提高对乡土种的认知水平,将其推广应用到造景中,打造城市名片,扩大区域影响力。

3.2.2 充分利用观赏特性 湿地植物具有丰富的观赏性,其中观花、观叶、观姿、听声、品香、赏趣为人们对植物的主要审美活动。广州地区常见观赏价值较高的湿地植物,如表1所示。

在观赏特性中,最夺人眼球的便是色彩。在湿地植物选取中,首先要认识到不同的色彩对观赏者的心理产生不同的影响。例如,浓烈的红色使人振奋,如果这是本土的植物颜色,往往这一区域人群总体表现出热情、激昂向上的精神面貌;黄色使人充满朝气。其次要注重色彩的丰富性。绿色是多数植物的颜色,能让观赏者感觉放松舒适,但是单一的绿色常因使人审美疲劳而大打折扣。因此,应将不同色调的植物进行搭配,例如在菖蒲Acorus calamus的周围点缀睡莲Nymphaea tetragona。再者,要充分了解植物的季相变化。在湿地中,应将不同花期的植物搭配一起,避免一时繁华,花叶凋零后给观赏者带来强烈的失落感。

3.2.3 丰富群落结构 “乔木+灌木+草本(地被)”的复层搭配在湿地植物造景中相当必要,原因其一,有助于形成优美的林缘线,划分空间,开辟透视线。高大的乔木整齐排列、疏密有致,如同一道绿墙分割空间。修整得体的矮灌木曲折蜿蜒。乔灌并驾齐驱,交相呼应,富有韵律。以此为背景,林下选择耐湿耐阴、色彩鲜艳的本地花卉成片状或带状种植,体现空间层次的丰富性。其二,多层次、多种类的植物组合,使群落绿化率普遍提高,生态效益明显提升[22]。

3.3 紧密结合园林其他要素

园林中的建筑与小品拉近了人与景之间的距离,令观赏者流连忘返。无论是建筑还是小品,种类都相当丰富,前者包括亭、台、楼、阁、廊、架等,后者包括门、窗、雕塑、栏杆、置石、假山、桥、灯等。而湿地植物与其紧密结合,一动一静,相得益彰,富有艺术魅力。比如,假山搭彩色叶植物,置石与肾蕨Nephrolepis auriculata,别有韵味;在木栈道旁丛植水烛Typha angustifolia或花叶芦竹Arundo donax var. versicolor,为观赏者制造了与挺水植物亲密接触的机会;又如,坐落于水系南岸的台榭,其北侧是植物景观营造的重点之处,临水倚栏,尽览佳境。但这并不意味着湿地植物必须环抱建筑,为了展现水中倒影,往往在建筑正面临水处留白。

3.4 综观生态效果

保护湿地的关键在于维护好湿地的生态系统,使其以接近自然的状态发展下去。在应对诸多的污染问题上,生态工程行之有效,而且成本相对较低。因此,在湿地保护行动中,具有防污治污等生态功能的湿地植物更受青睐,但在应用中也要考虑其副作用,以适当的人工措施扬长避短。例如,凤眼蓝 Eichhornia crassipes的使用至今有争议。从美学角度看,深蓝色的花瓣上点缀鲜黄色的斑块简直是点睛之笔,蓝紫色的花映入眼帘,心旷神怡;从生态角度看,凤眼莲是重金属和放射性污染物的克星;但凤眼莲的繁殖能力过于强大,霜后腐烂状不堪入目,需及时处理,避免二次污染。处理的方式包括设置隔离、定期清理等。需要在边缘设置隔离的主要有漂浮植物中的大薸Pistia stratiotes、浮萍Lemna minor、凤眼蓝、水鳖Hydrocharis dubia、满江红Azolla imbricata等;需定期清理部分植物体包括沉水植物中的菹草Potamogeton crispus、浮叶植物中的中华萍蓬草Nuphar sinensis、挺水植物中的水烛等。

4 结语

湿地植物配置首先要遵循生态规律,适地适种、适水适种;其次,在维护湿地生态系统完整性的基础上,利用植物观赏特性进行合理配置,营造出赏心悦目、富于动感的景观。科学性与艺术性高度结合,才能更好地促进湿地生态系统的健康与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 Allan Crowe. Quebec: Millennium Wetland Event Program with Abstracts[C]. Quebec, Canada, Elizabeth MacKay,2000: 1-256.

[2] Kusler, Jon A., Mitsch, William J., Larson, Joseph S..Wetlands[J]. Scientific American, 1994, 1:50-56.

[3] 徐新洲. 城市湿地公园植物景观研究[D] 南京林业大学,2008: 112.

[4] 芦建国, 徐新洲. 城市湿地植物景观设计——以杭州西溪湿地公园, 西湖西进湿地为例[J]. 林业科技开发. 2007 (6): 109-112.

[5] Kadlee R H, Knight R L. Treatment Wetlands[M]. Lewis Publishers, 1996: 1-124.

[6] Keddy P A. Wetland Ecology-Principles and Conservation[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1-146.

[7] 郎惠卿. 中国湿地植被[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0:1-450.

[8] 陈克林. 湿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合理利用[A]. 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首届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研讨会论文集[C]. 1994.

[9] 蒋明康, 周泽江, 贺苏宁. 中国湿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持续利用[J].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8 (2): 84-89.

[10] 周亮进, 涂燕玉, 宋永昌. 闽江河口湿地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J]. 生态科学, 2006(4): 330-334, 338.

[11] 倪晋仁, 殷康前, 赵智杰. 湿地综合分类研究:I.分类[J]. 自然资源学报. 1998(3): 22-29.

nlc202309011613

[12] 李桂荣, 梁士楚. 广西湿地分类系统的研究[J].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3): 75-79.

[13] 东启亮, 林辉, 孙华, 等. 多源遥感数据融合方法在湿地分类中的适用性研究[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13(1): 52-57.

[14] 张峥, 朱琳, 张建文, 等. 我国湿地生态质量评价方法的研究[J].中国环境科学. 2000(1): 55-58.

[15] 华国春, 李艳玲, 黄川友, 梁川, 王杰. 拉萨拉鲁湿地生态恢复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英文)[J].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2005(6): 23-28.

[16] 呼春月. 湿地植物景观的观赏特性及配置. 中国商界, 2008 (下半月),(8): 257.

[17] 王思元. 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设计探讨:以上海西沙湿地为例. 贵州农业科学.2009(7): 148-150.

[18] 刘小冬, 郭春华. 湿地公园植物造景探讨[J]. 广东园林, 2011(5): 16-18.

[19] 苏雪痕. 植物造景[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4.

[20] 潮洛蒙, 俞孔坚. 城市湿地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对策[J]. 规划师, 2003(7): 32-35.

[21] 周丽萍, 黄建昌, 郭春华. 岭南湿地公园植物配置手法研究. 中国农村小康科技, 2010(3): 68-69.

[22] 衣官平, 卓丽环, 汪成忠, 等. 园林植物群落结构及生态功能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 2009(3): 248-252.

作者简介:

詹奕苹(1988-),女,潮州人

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森林可持续经营与资源监测

E-mail:czyiping@163.com

2014年《广东园林》投稿简约

文字部分

1、题目、摘要(摘要部分要求:字数100~200字,采用第三人称撰写,术语规范化,独立成文,应阐明研究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客观反映论文的内容)、关键词(要求3~6个)及对应的英文翻译。

2、文章内如有插图,在文内相应处用括号标注出图片编号,切勿将图片直接插在文内。

图表部分

1、图片单独提供(JPG、TIF格式,确保单张图片大小1M以上、分辨率不小于300dpi),图片编号应与文中标注的图号保持一致,具简要的图名,并注明图片的来源。绘制的图片要求具有清晰的文字、数字、图例、比例尺,涉及国界线的图件,应严格按照国家最新版本地图绘制。

2、附表应采用“三线表”,必要可加适当辅助线。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应只列主要的引用文献,按顺序,在内文相应处句末采用上标形式以中括号标出序号。同一处引用多篇文献时,只将各文献序号用“,”连接列出。连续序号直接标注起讫序号。

请勿引用未正式出版的资料。

参考文献题名之后必须标注文献类型标识:[M]-专著,[J]-期刊文章,[C]-论文集,[N]-报纸文章,[D]-学位论文,[R]-报告,[S]-标准,[P]-专利,[DB]-数据库,[CP]-计算机程序,[EB]-电子公告,[Z]-各种未定义类型的文献。具体示例如下:

a. 期刊:[序号]著者(外文姓前名后全大写,名可缩写并省略缩写点;3人以上作者只列前3人,后用“等”省略,中间用逗号隔开).题名[J].期刊名(外文可缩写,并省略缩写点).出版年,卷号(期号):起止页码.”,如期刊无卷号,则为:“出版年(期号):起止页码.”

如:[1]胡晓敏,董华政,叶小玲,等.鸿运玉兰嫁接繁育技术初探[J].广东园林.2014,36(1),77-73.

b. 专著:[序号]著者.书名[M].版次(第1版不标注).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如:[1]周琳洁.广东近代园林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132-139.

c.报告:[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R].报告地:报告会主办单位,年份.

如:[1]冯西桥.核反应堆压力容器的LBB分析[R].北京:清华大学核能技术研究院,1997.

作者信息

第一作者必须提供出生年份、单位、职称、电话、详细联系地址及邮编、E-mail;通讯作者提供E-mail。

本刊联系方式

邮寄地址:广州市越秀区先烈中路120号 《广东园林》编辑部(邮编:510070)

电子邮箱:gdla2000@tom.com或1146724404@qq.com

联系电话:020-36377332

湿地公园水生植物配置及种植体会 篇4

1 水生植物配置

1.1 地域环境对植物配置的影响

植物具有较强的地域性, 种植地区的改变会对植物的生长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在进行植物配置时, 应坚持“以乡土植物为主, 适当搭配外来品种”的原则。对一些新奇的外来植物品种, 在配置前, 应参考其在本地区或附近地区的生长表现后再行确定, 防止盲目配置而造成的施工及维护困难。特别是天津东部及南部地区土壤以盐碱地为主, 更应选择耐盐碱水生植物, 如果有条件对一些外来植物应进行试种, 考察其适应性。

1.2 土壤条件对植物配置的影响

不同水生植物对栽培土壤的要求是不同的, 因此针对植物的配置需对土壤进行选择。睡莲及藻类等适合选用土壤贫瘠、沙化严重的沙土作为栽培土;各种挺水植物如千屈菜、美人蕉、再力花、梭鱼草等喜肥的植物类型宜选用土壤养分含量高、保肥能力强的土壤栽种;而湿地边缘种植花昌蒲、紫芋、花叶芦竹等水缘和喜湿植物则宜选用壤土类。

1.3 植物特性对植物配置的影响

配置水生植物时, 植物种类的选择和搭配要适宜。选择时要充分了解各种水生植物的生长特性, 注意株型大小、色彩搭配与植株的观赏风格等协调一致, 还应考虑植物景观是否能与周围环境相互融合。配置时可以是单纯一种, 如在较大水面种植荷花等;也可以几种混植, 混植时的植物搭配除了要考虑植物生态要求外, 在美化效果上要考虑有主次之分, 以形成一定的特色。

1.4 水文特征对植物配置的影响

湿地水深及水流特征对植物配置有较大的影响。水生植物种植得水深范围内能够影响到其正常生长发育和繁衍, 不同生长类型的植物有不同适宜生长的水深范围。挺水植物的种植深度受植株高度的影响, 如泽泻、香姑草、石菖蒲等的种植深度只有10cm~30cm, 而深水荷花在水深150cm甚至200cm还能正常开花。一般情况下, 对于挺水植物应把握这样的两个准则即“栽种后的平均水深不能淹没植株的第一分枝或心叶”和“一片新叶或一个新稍的出水时间不能超过4天”;浮叶植物的根部生于底泥中, 其种植深度一般可达数米;漂浮植物根系不固定在泥土里随水面漂流, 因而可不考虑种植深度的问题;沉水植物整个植株都在水面以下, 其种植深度主要由其本身生态学特性决定, 同时还受光照所能达到的深度和水的能见度影响。静水环境下选择宜选用浮叶、浮水植物而流水环境下多选择挺水类型植物。在实际的配置过程中还应将植物种植地水深和水流情况综合, 选择合适的植物进行配置。

1.5 种植季节对植物配置的影响

不同栽植季节选择不同的植物类型栽种在设计时, 设计者应该预料到各种配置植物的生长旺季以及越冬时的苗情, 防止在栽种后即出现因植株生长未恢复或越冬植物太弱而不能正常越冬的情况。因此, 在进行植物配置选择时, 应该先确定设计栽种的时间范围, 再根据此时间范围并以植物的生长特性为主要依据, 进行植物的设计与选择。

2 水生植物的种植

2.1 水生植物的种植季节

水生植物多为草本植物, 在生长期新梢萌发速度快, 根系活动旺盛, 此时种植水生植物, 一般经过10d~30d, 植株形态基本可以完全恢复。如慈姑在生长期种植后5d~7d内可恢复得很好, 海寿花在生长期种植1个月后就能开花。耐寒性差的品种需在生长期种植, 如花叶水葱、纸莎草、旱伞草、水生美人蕉等;耐寒性强的品种可在休眠期种植, 如再力花、芦苇、千屈菜、睡莲、黄菖蒲等。

2.2 水生植物的种植方法

栽植水生植物有两种不同的技术途径:一是在池底砌筑栽植槽, 铺上至少15cm厚的培养土, 将水生植物植入土中;二是将水生植物种在容器中, 再将容器沉入水中。以上介绍的两种方法各有利弊。用容器栽植水生植物再沉入水中的方法更常用一些, 因为它移动方便, 例如北方冬季须把容器取出来收藏以防严寒;在春季换土、加肥、分株的时候, 作业也比较灵活省工。而且, 这种方法能保持池水的清澈, 清理池底和换水也较方便。水生植物通常应先栽植在容器内, 然后再放入水中。避免疏松的土壤直接入池产生浑浊, 增加养护过程中枯枝、残叶消除的难度与力度。使用水生植物专用土, 上面加盖粗砂砾, 防止鱼类的活动影响土壤。一般生氧植物多栽植于较小的容器中, 将其分布于池底, 栽植专用土上面加盖粗砂砾;浅水植物单株栽植于较小容器或几株栽植于较大容器, 并放置于池底, 容器下方加砖或其他支撑物使容器略露出水面;睡莲应使用较大容器栽植, 而后置池底, 种植时生长点稍微倾斜, 不用粗砂砾覆盖;荷花种植时注意不要伤害生长点, 用手将土轻轻压实, 生长点稍露出即可。

2.3 植株布置原则

水生植物种植密度需根据水生植物种类及景观要求来决定。在水体中种植水生植物时, 不宜满栽, 一般的种植面积占水面总面积的50%~65%为宜。如果满栽将使水面看不到倒影, 失去扩大空间作用和水面平静的感觉;水体沿岸也不要种满一圈, 应有疏有密, 有断有续。

对于个体较大的水生植物如千屈菜、美人蕉、荷花、王莲、红蓼等, 种植密度不宜过大, 若种植太密, 不仅浪费植株, 而且由于营养面积小、通风条件差、光照差, 易导致植株长势不良、病虫害多, 影响景观效果;对于个体较小的水生植物如灯芯草、旱伞草等, 种植密度不宜过小, 种植太稀, 其群体种间竞争将处于不利地位, 易被杂草侵占, 给维护管理工作带来较大困难。水生植物种植密度还应考虑植株的分蘖性, 对于如慈姑等不分蘖的水生植物或每年只分蘖1次的玉蝉花、黄菖蒲等则应种密些;再力花、水葱等生长期内不断分蘖的水生植物则应适当种得较稀些。

3 水生植物的管理

水生植物的管理一般比较简单, 栽植后, 应注意以下几点。

(1) 检查有无病虫害。

(2) 检查植株是否拥挤, 一般过3至4年时间分一次株。

(3) 定期施加追肥。

(4) 清除水中的杂草, 池底或池水过于污浊时要换水或彻底清理。

(5) 对于某些水生植物抗风能力较差, 应注意避风;某些水生植物属荫生型, 不适应强阳光的照射, 栽培时需搭设荫棚。

摘要:本文根据作者参与湿地公园建设的经验, 针对公园内水生植物的配置及种植提出一点想法和经验总结, 供广大施工人员参考。

浙江湿地植物分布新记录 篇5

报道了-调查发现于浙江湿地中的2种分布新记录植物,即:广东牡荆Vitex sampsoni Hance和鱼黄草Merremia hederacea(Burm.f.)Hall.f..分别对它们的形态特征、生境、伴生植物及用途作了介绍.参15

作 者:石柏林 李根有 金祖达 钟泰林 SHI Bai-lin LI Gen-you JIN Zu-da ZHONG Tai-lin 作者单位:石柏林,钟泰林,SHI Bai-lin,ZHONG Tai-lin(浙江林学院,植物园,浙江,临安,311300)

李根有,LI Gen-you(浙江林学院,林业与生物技术学院,浙江,临安,311300)

金祖达,JIN Zu-da(浙江省森林资源监测中心,浙江,杭州,310020)

湿地植物景观的观赏性及合理配置 篇6

关键词湿地植物景观观赏性作用

中国分类号:S68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809(2010)01-016-02

质感、外形、声音、色彩、香味、等都是植物的其重要的观赏特性,植物的观赏特性就好像绘画中的色彩、线条,可以通过情感表现出来的言语。植物也是利用这些特殊的语言向人们展示着自己的美丽,构成一幅幅赏心悦目的画面,充分带动了人们的审美热情。植物景观的视觉效果在传统植物造景中得到了较大的重视,而景观一词也是特指视觉景观。因而,分析湿地植物景观的观赏性及合理配置的实际意义重大。

一、湿地植物的种类与配置

挺水植物、浮叶植物、沉水植物及岸边耐湿植物是水生植物的四大类别。常见的挺水植物有荷花、水葱、菖蒲、慈菇、水芹、香蒲、花蔺、伞草等;常见的浮叶植物有睡莲、红菱、金银莲花、王莲、凤眼莲、水罂粟等;常见的沉水植物有金鱼藻、香蕉、水马齿、青荷根、草等;常见的岸边植物有落羽松、萱草、水松、红树、枫杨、水杉、垂柳、竹类等。

每种湿地植物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形态,湿生植物通常不会出现单株生长的情况,但视觉上看起来感觉是统一整体。湿地植物之间的相互配合共同构成和谐的种植设计作品。在配置中,选择某一种起主导地位的植物形态能够满足整个种植设计实现统一的要求。进行湿地景观结构配置时,一望无际的芦苇配合曲折有致的湿地岸线形成独特的景观效果。不同种类植物的之间的配合,可以在视觉效果实现配合或照应,让整个景观构图看起来丰富而又错落有致,能够达到景观美学的要求。例如:香蒲与睡莲互相配合种植后,形成高低姿态的比较,还可相互补充,协调生长。从立面角度来说,烟波浩淼的水面、形态各异的岸缘挺水植物与岸边高大湿生乔木配合后,其映射出若隐若现的远山轮廓给人以一种朦胧之美。加上水中出现动人的倒影,使得湿地的景观美学价值充分表现出来。

二、湿地植物色彩的作用与配置

植物色彩可以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影响人的情绪,打造良好的气氛,因而在植物景观视觉特性中是最为重要的组成,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尽管每个人对色彩的偏爱及反应存在不同差异,但很多人对颜色的心理还是接近的。明亮的色彩能让人兴奋,冷色调能让人平静。另外,色彩不同时营造出温度的高低、距离、面积也是不一样的感觉。在植物景观设计中运用到的色彩主要有两种,一是基本色,作用为柔化景色;二是重点色,作用为突出作品的特点。例如:以天空、山水作为基调色,植物的茎、叶、花、果都会被映衬,呈现出各种各样的色彩美。

一般在湿地水体中组合色彩时,湿地植物色彩的种类不是很多,但其搭配方案确是多种多样的。色相的数量尽量少些,多则混乱。色彩如果单一,并不会缺乏活力,花色单一还有叶色,花期之内先后开放的花朵会形成明显的浓淡、光度等变化,配合周围其它景物反射的条件色后,植物的颜色的变化将会多种多样。例如:菖蒲、芦苇、苔草、水葱等植物丛植或片植于近岸,受到风吹后绿色起伏的叶片使各种强度的光线被反射,产生美感。千屈菜夏秋季成片紫红色花序,十分热闹,深秋时叶色转红,霜重色浓。水毯草犹如一片绿色毛毯平铺水面。湿生植物形成一定面积的群落,能产生宏伟的气势。

因此,在营造湿地植物景观时,需要把植物群体美的突出表现,成带状或大片栽植,构成相应的规模,以彰显湿地的特色。在色彩的配置中最好使用两种色相或色调的配合,通过相互之间的对比来获得游人的关注。例如:荇菜的成片种植,油绿的叶片映衬着明黄艳丽的花朵进行色彩对比后,带给人以兴奋悦目的感觉。假如在一个被冷色调统一的水面,加入一些暖色植物会变得生动活泼。白色睡莲植于平静的淡绿色水面之上会变得平静许多。可以采取具有直立形叶簇的绿叶植物进行湿地岸边的植物布置,如:金棒花,与粉白色花序的水生车前草协调起来,会给人以一种特别的装饰效果。

三、湿地植物的质感与配置

物质表面的触觉和视觉特征均属于质感,它是由植物的组成单元,包括:形态、尺寸和总体来决定的。通常利用植物之间的对比来体现出相应的质感。例如:当睡莲与芡实相相比后,睡莲将体现出更为光滑的质感,而旱伞草的质感则比荷花更加纤细。植物观赏距离也会影响着植物的质感,观赏距离决定了植物组成单元的感知尺度。同样的一丛鸢尾在50米以外的距离处观看,其质感效果将比距离5米内观看更加细腻。

因此,进行植物景观配置时必须要充分考虑质感因素,例如:用较粗质感的植物作为背景衬托较细质感的前景植物,将使得质感效果更为强烈。植物各个部分一定要和周边植物米歇联系且保持协调。质感变化中要坚持合理和分级的原则,保持有序地进行。统一质感的植物配置能够实现整洁和统一,质感方面协调性较好,保持不同类型的植物均衡可使观赏植物的审美价值大大提高。

四、湿地植物的相关观赏特性与配置

把植物的香味作为湿地植物配置计划的一个环节是有必要的,特别是对于植物生长在相对封闭的空间时。当空气中不太流动或温暖时,会飘浮着的花香与流动的水声,给人们以精神上的享受。在种植时对于不同的香味植物,应该采取分开种植的方式,避免因为种植距离过小而造成各自的香味互相干扰。听觉接受的信息要大大低于视觉,但时时刻刻存在着每一个地方,且与局部和整体环境紧紧联系在一起。不管是虫鸣鸟语,还是竹韵松涛都会以不同的气氛给人以特殊的享受。另外,巧妙运用声音的将给人带来特殊的体验,如:“留得残荷听雨声”就是通过雨打残荷的声音激起人们情感体验。

五、结语

贵州湿地公园植物造景 篇7

1.1 生态性原则

湿地生态系统是生态环境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涵养水源、调节气候干湿状况的作用, 而湿地公园的建设是在不影响其生态效益的基础上进行的, 所以, 湿地公园植物配置首先要满足生态性原则。贵州省罗甸县蒙江国家湿地公园的建设, 充分尊重生态性原则, 此生态公园位于珠江水系, 对珠江丰水期和枯水期的流量调节发挥着巨大作用。

1.2 多样性原则

环境的破坏, 使得生态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逐渐减少, 湿地公园的建设, 既是一种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 也是一种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所以, 在植物配置中, 一定要遵守多样性原则。植物生长与动物生存密切相关, 而湿地环境作为水鸟和一些水生植物的栖息地, 其植物必须能够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保障。为了保持湿地生态系统内生物的多样性, 在植物配置时, 也必须充分考虑环境内生物对植物的依赖, 进行多样性的植物配置。植物类型多样化:一方面增加了整个生态系统的多样化;另一方面也保证了环境内生物的多样化。

1.3 整体性原则

湿地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生态系统之一, 其存在与其它生态系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所以, 不能对其进行单独的分割。在湿地公园植物配置的时候, 不能简单只考虑到湿地这一个生态系统, 还应该从整体上把握, 然后进行科学合理的植物配置, 使整个生态系统达到完整。贵州花溪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景观造型充分贯彻了整体性原则, 树木苍翠、河流清澈、河滩草甸以及沟渠稻田达到了完美的统一。花溪国家城市湿地公园, 将城市系统、农田系统和山水自然做到了和谐的统一。

1.4 观赏性原则

湿地公园是具有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综合景观, 在植物配置上, 充分考虑其观赏性。人们对于美的要求从来没有间断过, 所以, 对于湿地公园的植物配置来说, 也要符合人们的审美要求, 这样才能体现其观赏价值。湿地公园既有水生环境又有陆生环境, 所以在植物配置时:一方面要满足水生环境的观赏原则;另一方面也要满足陆生环境的观赏原则。一般来说, 水生环境的观赏需要视野开阔, 而且要体现水的柔美一面, 所以, 在植物配置上, 应多以低矮花草或者是水生植物为主, 保证湿地欣赏的事业性需求。而陆生环境的观赏需要一种大气和坚实, 在陆生环境中应多植大树和密草, 还有一些其它花草灌木, 使得整个陆生环境显得纷繁复杂而又不失陆地的厚重。

2 湿地公园植物配置措施

2.1 基于湿地公园平面结构的植物配置

湿地公园的植物配置, 首先, 要进行平面构图。以时光贵州湿地公园为例, 此湿地公园因为是建立在两湖之间, 所以, 在平面构图上, 水域面积占地极广, 视野极为开阔。为了将广阔的视野进行平面层次的区分, 特地做了以下工作:首先, 对水陆交界进行模糊化处理, 这样可以使得水陆环境完美融合, 不会产生天然的割裂感, 主要措施就是水陆交接地带的浅水中种植垂柳和一些其它水草, 使得水陆间的过渡变得完美而自然, 又增加了整个平面构图的层次感, 使得整个构图层次清晰, 画面感强烈。其次, 点缀水面。水面的开阔能使人心情也变得开阔, 但是在水面上进行植物种植, 对水面加以点缀, 就会降低水面的单调感, 增加水面的美感与韵律感。

2.2 基于湿地公园立面结构的植物配置

湿地公园植被的配置, 除了要满足平面构图的美感, 还要有立面构图的空间感。湿地公园的存在, 是平面与立面的空间组合, 不单单是平面的视野轮廓, 所以, 在植物配置中, 要充分考虑立面的效果。在立面构图时, 首先, 要对视野进行一个划分, 即平视、俯视和仰视, 按照这3个立面来构建。俯视角度一般布置一些较低矮的花草和生态效益明显的地被植物, 在平视角度范围内, 以低矮的观赏树木为主, 而在仰视角度范围内, 种植的植物一般为比较高大, 多为具有良好生态作用的树木。

3 结语

湿地公园的建设是我国目前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 其功用既要满足自然性, 还要满足社会性, 所以, 在生态公园的植物配置中, 也要充分考虑自然和社会的双重因素, 对其进行科学合理地规划。

参考文献

[1]王巧灵.长沙市洋湖垸湿地公园的植物配置模式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4

湿地水生植物 篇8

研究背景为石佛寺人工湿地。石佛寺水库是辽河干流上唯一的大型控制性水利工程, 位于辽宁省沈阳市沈北新区黄家乡和法库县依牛堡乡, 为改善生态环境、净化水质, 2009年石佛寺水库进行生态蓄水, 并在石佛寺水库内辽河的左岸, 种植芦苇、蒲草、荷花等植物, 经过近5年的运行又自然生长了一些新的湿地植物种类, 包括挺水型、沉水型、浮叶型、漂浮型以及湿生植物, 湿地总面积25.05km2, 已经成为东北地区大型表面流人工湿地。通过遥感调查与实际调查的方法, 对湿地内水生植物进行了为期两年的野外调查, 一方面掌握水生植物生态系统形成的过程与变化, 另一方面掌握湿地内自然形成的湿地植物的种类, 为石佛寺人工湿地管理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也为其他新建湿地的构建或受破坏的湿地恢复提供理论和技术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初期水生植物群落构建

石佛寺水库的主要功能是防洪, 为改善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净化辽河水质, 修建了石佛寺人工湿地, 具体修建时间是2009年3月12日至5月18日, 工程位于水库库区内辽河的左岸, 选取的人工湿地植物为北方较常用的, 并且适宜在北方地区生长存活的芦苇、蒲草和荷花, 同时进行生态蓄水, 形成了水生植物与生态水面共存的湖泊型人工湿地, 湿地建设初期还处于不稳定与脆弱状态。湿地构建和恢复最重要的理论基础是生态演替[4], 在生态演替基础上, 消除人为干扰, 充分发挥大自然力量, 依靠生态自我修复能力, 加之适当管理, 湿地生境逐步被建立起来。水是湿地生命的“血液”, 是水生植物群落构建的关键因子, 石佛寺人工湿地内常年水位控制在46.2m, 这为湿地内水生植物群落的构建、发展提供了保障。

1.2 水生植物遥感调查

石佛寺人工湿地内大面积的挺水植物主要为荷花、蒲草和芦苇, 面积最大的浮叶植物为莕菜, 由于湿地内深浅不一, 行船容易搁浅, 而且此4种水生植物在遥感影像上容易识别, 且省时省力, 故采用遥感手段进行调查。数据源为2012年7月卫星遥感影像, 分辨率为0.5m, 还收集了石佛寺水库其他相关资料, 包括纸质地图、电子版地图、地形图、区域概况、社会经济和以往研究成果等。数据处理平台为ArcGIS9.3。并对遥感影像进行了几何校正、图像增强等数据处理。通过GPS野外调查, 建立解译与检验标志。所提取的4种水生植物的面积以及其他植物信息如表1所示。

hm2

1.3 水生植物的实地调查

对于沉水植物、在遥感影像上不易识别的植物和数量少分布面积小的植物等采用实地调查的方法。

1.3.1 调查时间

调查时间为2012年和2013年的5-10月, 每月调查一次, 每次3~4d, 基本覆盖了石佛寺人工湿地的水生植物的春夏秋完整的生长周期。

1.3.2 调查路线的选取

通过野外调查, 确定贯穿湿地内部的检修路 (该路还有数条分支路深入湿地) 为主要调查路线, 检修路及分支路两侧是湿地内植物分布的密集区;辅助路线为乘船沿航行路线进入进行调查。两条路线基本覆盖整个湿地。沿选定的路线调查, 广泛收集标本, 记录水生植物的种类组成、分布面积、频度和优势种等。

2 水生植物的分类

水生植物生活型代表了水生植物对水环境的不同适应程度。许多学者以不同的方式提出过不同的水生植物生活型系统分类法, 各有争议。大部分学者认为, 水生植物按生活型可初步分为:湿生植物、挺水植物、浮叶植物和沉水植物[5]。湿生植物是指生活在饱水或周期性淹水的土壤中, 解剖特点与陆生植物相似, 其中单子叶植物茎叶的角质层发达, 根具有抗淹性。湿生植物是偶然或不经常生长于水中的植物。挺水植物是根茎水生的水生植物。茎叶气生, 因而也具有陆生植物的特性。茎叶角质层厚;根茎水生。直立根茎气道发达。浮叶植物又分为根生浮叶植物和自由漂浮植物;根生浮叶植物是一面气生的水生植物, 茎叶浮水, 叶片两面性强, 并有沉水叶柄或根茎与根相连, 沉水部分气道发达;自由漂浮植物根系漂浮退化或成悬锤状, 叶或茎海绵组织发达, 起漂浮作用, 大多数植物花色鲜艳。沉水植物由于完全适应水生环境, 其根茎叶退化, 根与茎中退化的维管束减弱了根系的吸收功能;茎中缺乏木质和纤维;叶薄, 叶绿体集中于叶表面;裂叶和异叶现象出现;营养繁殖较为普遍, 有性生殖以水媒方式为主。沉水植物是几种生活型中完全的水生植物。图1为各种类水生植物依据水深的分布示意图。由于库区内库盆深浅不一, 这种分布方式不都是从岸边开始, 湿地内还有岛屿, 因此具体分布由实际水深决定[5]。

水生植物在分类群上由多个植物门类组成, 包括非维管束植物, 如大型藻类和苔藓类植物;低级维管束植物, 如蕨类和蕨类同源植物;以及高级维管束植物-种子植物。本次水生植物调查以高级维管束植物为主。从调查空间来看包括库岸的湿生植物, 岸边以及浅水区的挺水植物, 以及水域较深处的浮叶和沉水植物。

3 调查结果与分析

2012-2013年的实地调查及遥感调查结果表明, 石佛寺人工湿地共有水生植物80种, 隶属33科64属。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调查还包括部分既能在湿地中又能在非湿地中生长的植物, 属于石佛寺人工湿地内广布种或特色种。例如紫花苜蓿、三叶草和蒲公英等。

3.1 浮叶植物

浮叶植物 (包括根生浮叶植物和自由漂浮植物) 9种, 隶属8科8属, 均是石佛寺人工湿地构建后出现的。莕菜为优势种, 但2012年与2013年比2011年面积明显减少, 这可能与物种之间的竞争以及水流条件的改变有关, 调查中发现2012年开始有大量水生植物出现, 可能争夺了莕菜的生存空间。丘角菱和眼子菜2012年与2013年均为优势种, 变化不大。槐叶苹在2012年调查时分布还很少, 属于偶见种, 2013年迅速发展, 主要调查区域均可见, 在有的水域大面分布, 芦苇、蒲草等群落中的水面均有分布, 迅速成为优势种。槐叶苹为自由漂浮植物, 茎细弱, 横走, 无根, 各节轮生三叶, 其中一片水生叶根状, 通常6-7根, 垂悬水中, 浮水叶两片, 绿色, 长椭圆形或卵形, 在茎两侧紧密排列, 形如槐叶[6]。槐叶苹这种特点决定其可以随水流、风进行游走, 在水中直接吸收营养维持自身营养需求, 且以营养繁殖为主, 使其具有更强的适应性与侵占性。睡莲为外来迁入种, 在小池塘内有种植, 在湿地大范围内只有零星分布。浮萍和两栖蓼属偶见种。水憋2012年没有调查到, 2013年发现有零星分布。

总的来看, 2013年比2012年浮叶植物在种上有增加的趋势, 优势种在种群的竞争过程中有所调整。

3.2 沉水植物

沉水植物11种, 隶属6科7属, 均是石佛寺人工湿地构建后, 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逐渐演替出来的。穗状狐尾藻2012年为优势种, 分布十分广泛, 2013年穗状狐尾藻面积减少幅度较大, 原来一处大面积的穗状狐尾藻被以丘角菱为建群种的水生植物群落所代替, 穗状狐尾藻退为伴生种, 此外还有少量莕菜, 并且新发现了沉水植物大茨藻, 这是在2012年调查时所没有的。穗状狐尾藻的迅速减少, 是因为浮叶植物丘角菱等强大的对光竞争能力和根系吸收能力使得其生态位宽度显著高于其他生活型的水生植物[7], 丘角菱等浮在水面茂密的叶子, 对穗状狐尾藻造成了遮荫作用, 抑制了穗状狐尾藻的生长, 而穗状狐尾藻仅在近水面下有叶漂浮生长。这也是各种水生植物在生态位上竞争的结果。黑藻在2012年和2013年均为优势种。金鱼藻在2012年还属于伴生种, 2013年即迅速成为优势种, 而且在调查的主路线两侧水面下, 几乎都有金鱼藻分布, 其原因如下:金鱼藻繁殖能力比较强, 可以以种子和断枝繁殖两种方式进行繁殖;在对光的竞争方面具有优势, 能通过增大叶绿素含量在幼苗期适应弱光环境, 成长后其植株的大部分集中于水面层获得对光的生理需要;鱼类对水生植物选择性取食, 导致适口性好的植物受到损害, 而使适口性差的植物不断增加数量[8], 金鱼藻虽含丰富的粗蛋白成分, 但粗纤维含量也较高而为鱼类不喜食。竹叶眼子菜、苦草为伴生种;菹草和小茨藻有零星分布;篦尺眼子菜、钝叶眼子菜和狸藻为偶见种。

总的看来, 沉水植物的种类有所增加, 优势种的种类和面积都有变化。

3.3 挺水植物

挺水植物共有19种, 隶属8科16属, 除稗与长芒野稗外均是石佛寺人工湿地构建后出现的。2009年石佛寺人工湿地建立之初, 引入种为芦苇, 蒲草和荷花, 经过近5年的发展演变, 长势良好, 面积增大, 成为湿地内的绝对优势种, 通过遥感调查, 芦苇的面积为171.04 hm2, 蒲草185.70 hm2, 荷花107.17hm2。由于水分供应充足, 在岸边浅水区出现了大量的雨久花、野慈姑、泽泻、藨草等近岸挺水植物。菰属于禾本科菰属, 又名茭草, 常与芦苇伴生, 数量不多。菖蒲为天南星科菖蒲属, 2012年没有调查到, 2013年发现8株, 为偶见种。总的看来, 湿地内挺水植物种类在不断增加, 趋于多样性。

3.4 湿生植物

此次调查扩大了湿生植物的范围, 将一部分既能在湿地中又能在非湿地中生长的植物也纳入了调查范围。通过调查植物共有41种, 隶属19科37属, 种类比较多。紫花苜蓿与三叶草为迁入种, 紫花苜蓿为经济作物, 面积较大, 经遥感调查为21.81hm2。41种植物中有的是原有种如鸭跖草、紫菀、扯根菜等;有的是生境发生改变后新出现的比如花蔺、荩草、鲤肠等。湿生植物野大豆在湿地建成后成为优势种, 分布广泛。湿生植物的增多说明植物系统正在向着湿生化植物方向演替, 种类趋于多样性。

4 健康湿地生态系统已形成与生态自我修复

4.1 健康湿地生态系统已形成

水生植物是湿地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者, 是湿地演化与生态平衡的调控者, 可为各种动物尤其是鸟类提供栖息地与食物, 是鱼类的主要天然饵料。湿地的调节气候、净化空气、固定底泥、防止沉积物再悬浮、净化水质、固定二氧化碳等功能, 主要是由水生植物来实现的。水生植物是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标志。因此, 对于新建的湿地, 水生植物是否发展起来、种类是否多样, 是衡量健康湿地生态系统是否形成的最关键指标。

通过对2012年和2013年两年水生植物调查, 结果表明湿地内水生植物种类在不断地增加, 新出现了9种浮叶植物, 11种沉水植物, 14种挺水植物, 此外还增加了部分湿生植物;优势种两年之间有所更替, 这也是符合植物群落演替规律的, 健康的湿地生态系统水生植物应该是处于一种动态的平衡中的, 因为各种水生植物的生长是受光、温度、水流和养分, 以及各自的生态位宽度、生活型等影响的, 相互竞争而存在的。从调查结果分析来看, 石佛寺人工湿地健康湿地生态系统已形成。

4.2 生态自我修复

构建湿地水生植物的选择原则:易于成活;不是外来物种, 本地区湿地也有分布, 可防止外来物种的侵占性;美观;净化水质效果好;基于此选择了芦苇、蒲草和荷花。水是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的关键因子, 许多天然湿地的消亡, 都是因为湿地生态需水不能得到满足而引起的;石佛寺人工湿地抓住这一关键点, 首先满足水量要求, 通过闸门控制生态水面。在湿地建成之后, 消除人为干扰, 适当管理, 充分发挥大自然的力量, 进行自我修复, 在时间的推移过程中让生态系统自我完善、自我调整, 这样发展起来的水生植物均为乡土物种, 适应性更强、抗干扰性更强, 使整个湿地生体系统更趋于健康、稳态。

5 结语

经过两年的实地调查和遥感调查, 石佛寺人工湿地共有水生植物80种, 隶属33科64属, 种类包括湿生植物、挺水植物、浮叶植物和沉水植物, 浮叶植物又分为根生浮叶植物和自由漂浮植物。与建湿地之初2009年比, 水生植物有大幅度提高, 出现了浮叶植物、沉水植物、新的挺水植物和湿生植物;2013年与2012年对比, 有新的植物种类出现, 优势种两年之间有所更替, 这也是符合植物群落演替规律的。说明石佛寺人工湿地健康的湿地生态系统已形成。

石佛寺人工湿地成功经验可总结为生态自我修复模式:栽植植物应尽量选择易成活、乡土物种;满足湿地生态需水;进行生态自我修复、自我演替, 生长出适应性更强的乡土物种, 使整个生态系统更具稳定性。

参考文献

[1]尹军, 崔玉波.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6.

[2]张萌, 倪乐意, 曹特.太湖上游水环境对植物分布格局的影响机制[J].环境科学与技术, 2009, 33 (3) :171-178.

[3]王文林, 唐晓燕, 胡孟春, 等.人工重建的水生植物群落演替动态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9, 18 (9) :802-806.

[4]李丽, 石月珍.我国湿地现状及恢复研究[J].水利科技与经济, 2004, 10 (1) :34-36.

[5]崔心红.水生植物应用[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 2012.

[6]赵文.水生生物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1.

[7]高雷, 李博.入侵植物凤眼莲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J].植物生态学报, 2004, 28 (6) :735-752.

探析人工湿地公园植物的选择 篇9

1 人工湿地公园植物的选择

在人工湿地公园植物配的置上, 应考虑到植物物质的多样性和因地制宜, 尽量采用本地植物, 它适应性强, 成活率高。在物种搭配上要满足生态要求, 做到对水体污染物处理的功能能够互相补充, 又要注意主次分明, 高低错落, 其形态、叶色、花色等搭配协调, 以取得优美的景观构图。 (1) 湿地生态核心保护区及恢复区植物景观, 以保护和恢复原有的湿地生态系统植被群系为主, 以求满足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并保留自然的原始风貌, 植物景观建设效果方面着重实现湿地的生态效益。该区域只允许公园工作人员与科研人员进入, 避免游客的干预。这一区域常采用的去污效果比较好的挺水植物有茭白、芦苇、菖蒲、香蒲、水葱、灯芯草、石菖蒲、慈菇、美人蕉等;漂浮植物主要有满江红、菱、水鳖、浮萍、马来眼子菜等;沉水植物主要有金鱼藻、伊乐藻、轮叶黑藻等;森林沼泽主要树种有水杉、杞柳、枫香、青冈、冬青、石楠、黄连木、黄檀、山合欢、化香、栓皮栎等地带性植被种类;草本沼泽类较多, 如莎草群系、芦苇群系、莲群系、菱群系、浮萍群系、凤眼莲群系等湿地景观植物。 (2) 湿地缓冲区及湿地展示区植物景观构建是在保留自然湿地风貌的基础上, 进行植物种类与数量的充实和完善, 但要注意控制, 避免引进植物种类的过度繁殖, 造成生物入侵。公园游客主要是观赏该区域优美的湿地风景, 而不能过多的活动于其中, 该区域的设立避免了游人活动对保护区及恢复区的影响, 起着缓冲衔接的作用。 (3) 游憩活动区植物景观以乡土植物为背景植物材料, 在满足生态效益的前提下, 更加注重景观效果的表现, 植物种类结合湿地类型应尽可能的丰富, 合理配置观赏价值比较高的陆生、沼生、湿生、水生植物, 并结合公园旅游项目的开展, 使游客能够更多的参与活动其中。 (4) 沿岸边缘带一般选用优美的耐水湿植物, 如柳树、水杉、水松、木芙蓉、迎春等进行种植设计, 以低矮的灌木和高大的乔木相搭配, 用美学原则组织其色彩、线条、姿态等, 创造出丰富的水岸之立面景色和水体空间景观构图效果, 同时又能在水中产生一种动人的倒影美。 (5) 人工溪流的水生植物配置。人工溪流的宽度、深浅一般都比自然河流小, 一眼即可见底, 此类水体的宽窄、深浅是植物配置重点考虑的因素, 一般应选择株高较低的水生植物与之协调, 且体量不宜过大, 种类不宜过多, 只起点缀作用。

2 对某湿地公园植物的具体分析

某湿地公园的建设主要目的是集湿地污水资源化利用与生态景观建设为一体的示范性公园, 规划用地68公顷。植物是人工湿地生态系统的基本成分, 也是景观组成的重要因素。对人工湿地公园进行设计时, 即要考虑植物种类的多样性, 也要考虑所营造植物群落的稳定性。植物选择时, 即要满足各自的生态习性, 又要考虑对水体污染物处理的能力, 两者互相补充;同时兼顾主次分明、错落有致的艺术手法, 根据植物的姿态、叶色、叶形、花色、花期等进行和谐配植, 取得优美的景观构图。要营造高质量的人工湿地植物生态景观, 必需在选用植物上加大并加深研究。

2.1 该湿地公园植物配置设计的原则

(1) 对于人工湿地景观而言, 在重视景现形式的同时, 首先要注重它作为个生态系统的功能。湿地是个运动着而非静止的生态系统, 这个系统包括了水文、生物地球化学、生态系统动态及物种适应等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生物过程。因此要建立一个具有自我组织、自我维持以及自我设计能力的人工湿地生态系统就必须要尊重湿地的生态过程。在对人工湿地进行景观设计的过程中, 依据城市污水特点, 科学的进行植物种类选择及配置。

(2) 景观设计中遵循环境及经济的生态性原则。一方面尽可能保留原场地中面积较大的湿地及水体, 保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及多样性;另一方面对系统内部的产物回收利用并进行景观的再创造, 以较低的能量输入维持系统最佳平衡状态。片区造景中以植被、水面为主, 形成区域范围内良好景观。

(3) “改地适树”与“适地适树”相结合的原则在植物滤床, 要“改地适树”, 改用人工基质, 增加吸附性, 以及更好地适应植物生长。原有的立地条件上的植物种植仍坚持“适地适树”的原则, 选择适应当地立地条件的植物种类, 大量应用在当地生长较好的植物种类作为骨干树种, 如:黄槿、南洋楹、木麻黄、蒲葵、落羽杉、竹子等。

(4) 突出地域文化特色, 建立具有当地特色的湿地植物景观场地, 配以乡土植物, 打造“树基花田”。咸水草, 莎草科的短叶茳芏, 耐碱性强, 是很好的湿地植物, 其茎可作为编制材料。

(5) 通过增加植物种类的丰富度, 来增加生物多样性种植能招蜂引蝶的花色艳丽的植物, 能吸引鸟类的浆果类植物、便于鸟类栖息的高大植物以及为鸟类藏身的灌木丛。如:朴树、海南蒲桃、红果仔、筋竹、青皮竹等。增加植物种类的多样性和丰富度, 营造植物群落结构, 创造出多样化的生境, 招引各种昆虫、鸟类、鱼类和小兽类, 构建生态结构的完整性, 并形成景观的多样性。

2.2 植物景观分区

作为科教展示功能为主的湿地公园, 湿地植物种类尽可能的丰富。除了种植床中选用风车草、芦苇、莞草、花叶芦荻、再力花、香根草、纸莎草、美人蕉、香蒲、千屈菜、灯心草、薏苡、茭草、水葱、蒲苇、梭鱼草、鸭舌草、雨久花、黄菖蒲、燕子花、溪荪、慈菇等挺水植物之外, 还选用了睡莲、荇菜、芡实、萍蓬草等浮水植物, 大藻、菱、浮萍等漂浮植物。

3 结束语

总之, 湿地公园中的植物景观有别于其他类型公园的植物景观。类型丰富, 种类多样, 决定了其设计时自身的复杂性。在考虑生态设计的同时, 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设计还应结合游客心理, 以增强公园的服务功能。

摘要:湿地公园因其的特殊属性, 使其比一般的湿地自然保护区在功能定位上更加强调休闲游玩等功能。科学合理的植物配置, 能吸引更多的人们前来湿地公园观光, 接受科普教育, 提升保护湿地、保护环境的意识, 是湿地保护和可持续开发利用的探索中一个重要的环节。人工湿地公园如何配置植物, 将直接影响其功能的发挥。本文阐述了人工湿地公园植物的选择。

关键词:人工湿地公园,植物,选择

参考文献

陆良县湿地植物资源研究 篇10

湿地通常被誉为“地球之肾”, 属于地球三大自然生态系统之一。湿地植物则泛指生长在湿地环境中的植物, 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认识。广义的湿地植物是指生长在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者水深不超过6m的水域中的植物;狭义的湿地植物是指生长在水陆交汇处, 土壤潮湿或者有浅层积水环境中的植物。

随着社会物质文明及精神文明的高度发展, 人类对生态环境中湿地植物的依赖越来越高, 人们需要大量的湿地植物来进行绿化、美化家园环境。因此, 摸清陆良县的湿地植物资源、加强湿地植物的研究, 对开发利用湿地植物及其应用都具有重要意义。

陆良县地处于云南东部, 素有“滇东明珠”之称, 属亚热带高原季风型冬干夏湿气候区, 终年气候温和, 春暖干旱, 秋凉湿润, 冬无严寒较干燥, 夏无酷热而多雨。年降水量平均为979.6mm, 极端最高气温为31.4℃, 极端最低气温-17.0℃, 年日照时数为2442.5h。境内四面环山, 面积2096km2, 海拔1840~2687m, 中间是开阔平坦的湖积盆地。地势周高中低, 北高南低, 水系呈辐射状向中心南盘江汇集出境。有大小河流24条, 总长度为345km, 水资源总量17.3亿m3。据统计, 陆良县现有湿地面积3937hm2, 湿地植物资源相对丰富。

2 调查方法

通过查阅陆良县水文资料、《云南植物志》、《云南湿地植物名录》等收集典型资料。结合对陆良县境内的湿地植物调查工作, 同时参阅陆良县2次湿地资源调查数据, 基本掌握了陆良县的湿地植物资源情况。

3 陆良县湿地植物类别

陆良县有湿地植物85科174属334种 (含种以下等级, 下同) 。其中苔藓植物11种, 蕨类植物12种, 被子植物311种。根据生境可分为湿生植物和水生植物, 详见表1。

3.1 湿生植物

湿生植物 (包括草本湿生植物和木本湿生植物) 有65科135属264种。木本湿生植物有垂柳 (Salix babylonica L.) 、柽柳 (Tamarix chinensis Lour.) 、板凳果 (Pachysandra axillaris.) 等;草本湿生植物有鱼腥草 (Houttuynia cordata Thunb.) 、茅膏菜 (Drosera peltata Sin.var.lunata (Buch.-Ham.) Clarke.) 、辣蓼 (Polygonum hydropiper L.) 、虎杖 (Polygonum cuspidatum Sieb. et Zucc.) 、尼泊尔蓼 (Polygonum nepalense Meisn.) 、酢浆草 (Oxalis corniculata L.) 、葱草 (Xyris pauciflora Willd.) 、灯心草 (Juncus effusus L. var. decipiens Buchen.) 、薏苡 (Coix lacroyma-jobi L. var.ma-yuen (Roman.) Stapf.) 、鸭跖草 (Commelina communis L.) 、双穗雀稗 (Paspalum distichum L.) 、李氏禾 (Leersia hexandra Swartz.) 等。

3.2 水生植物

水生植物 (包括浮叶植物、漂浮植物、沉水植物和挺水植物) 有23科40属70种。浮叶植物有4科5属8种, 包括睡莲 (Nymphaea tetragona Georgi.) 、莕菜 (Nymphoides peltata O.Ktze.) 、野菱 (Furctus Trapae Quadricaudatae.) 等;漂浮植物有5 科8属 11种, 包括苹 (Marsilea quadrifolia Linn.) 、满江红 ( Azolla imbricata (Roxb.) Nak.) 、浮萍 (Lemna minor L.) 、凤眼莲 (Eichhornia crassipes (Mart.) Solms.) 等;沉水植物有5科8属15种, 包括金鱼藻 (Ceratophyllum demersum L.) 、黑藻 (Hydrilla verticillata (L. f.) Royle.) 、菹草 (Potamogeton crispus) 、苦草 (Vallisneria spiralis L.) 、眼子菜 (Potamogeton distinctus A.Bennett.) 、马来眼子菜 (Potamogeton malaianus miq.) 等;挺水植物有9科19属36种, 包括莲 (Nelumbo nucifera Gaerth.) 、慈姑 (Sagittaria trifolia Linn.Pl.) 、菖蒲 (Acorus calamus Linn.) 、雨久花 (Monochoria korsakowii Regel et Maack.) 、水葱 (Scirpus tabernaemontani Gmel) 、藨草 (Scirpus triqueter L.) 、芦苇 ( Phragmites australis.) 、稻 (Oryza sativa L.) 等。

4 湿地植物群落的特点

(1) 群落单一, 地区差异性不显著。

多数湿地植物群落垂直分布不明显, 复合群落类型较少, 主要在溪流边的沼泽湿地。不同地区的湿地常分布有相同类型的湿地植物群落, 植物群落多为单一优势群落, 少数群落类型有多物种共生。

(2) 对水依赖性强, 群落稳定性很脆弱。

当水分匮乏时, 湿地植物群落会消失。反之, 当水分充足时, 湿地植物群落的恢复亦相当迅速。

(3) 以草本类型为主, 外界干扰性影响大。

绝大多数湿地植物群落均为草本类型。由于部分外来物种及有害杂草的入侵, 有些外来物种甚至成为局部地区的优势群落。

5 湿地植物的研究利用及保护建议

(1) 加强湿地植物的种质资源研究。

通过建立湿地植物引种繁育基地, 进行生长、结实和繁育规律及适应性的研究, 收集、驯化、繁育优势种类, 变野生为栽培, 变资源优势为商品优势。

(2) 加强湿地植物的开发利用研究。

陆良县的湿地植物中, 有很多具有经济价值的种类。包括稻、薏苡、蕹菜 (Ipomoea aquatic.) 、水芋 (Eomecon chionantha Hance.) 、水芹 (Oenanthe javanica (Blume) DC.) 、荸荠 (Eleocharis tuberosa (Roxb.) Roem et Schult.) 、野菱、菰 (Zizania caduciflora (Turcz.) Hand.-Mazz.) 、薏苡、薄荷 (Mentha haplocalyx Briq.) 、水葱、菖蒲、灯心草、凤眼莲、皇竹草 (Pennisetum sinese Roxb.) 、芦苇等。要加强对其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研究, 充分发挥其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3) 加强湿地植物的保护研究。

陆良县的湿地植物种类丰富, 但大都呈零星分布, 种的数量相差很大。通过调查发现部分湿地植物由于人类干扰, 生态环境严重破坏, 有些已濒于灭绝的边缘。对于这类植物的保护, 是生态和植物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问题。

摘要:对陆良县的湿地植物进行了研究, 并对其保护利用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陆良,湿地植物,类别,群落

参考文献

[1]李恒.云南湿地植物名录[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9.

[2]邓辅唐.湿地植物及其工程应用[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 2007.

上一篇:综合活动设计策略下一篇:商务英语翻译技巧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