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结构策略

2024-08-26

课程结构策略(精选十篇)

课程结构策略 篇1

“数据结构”课程的教学内容,侧重于典型数据结构及经典算法的讲解与演示,已经有较为成熟的理论知识体系,但存在着抽象难懂,实验时困难重重等问题[1]。解决目前的教学困境,需要在调整教学内容的同时,注重教学方法的改进。

一、明确教学目标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在认知结构教学理论中指出,发展学生的智力应该是教与学的主要目的[2]。在这里,教与学都应该有明确的目标。

从教的角度来看,提出教学目标,亦即通过课程学习,学生应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应具备的能力、素质。具体来说,就是:建立数据结构概念,树立数据结构设计与算法设计的基本思维模式;掌握采用不同数据结构分析问题和设计程序的方法;结合实际问题,选择高效的数据结构,并能分析相应算法的效率[3]。

从学的角度来看,学生对这门课程的期望值,分为三个层次,由低到高依次为:修完课程,达到基本要求,拿到学分;对计算机相关行业感兴趣,有强烈考级、考研需求,愿意花课余时间和精力去学习;热衷于对计算机理论、相关算法的改进和研究,致力于提高软件开发和运行效率,愿意不眠不休,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钻研。

从历年的数字来看,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被动型(Ⅲ型)到积极型(Ⅱ型)再到狂热型(Ⅰ型),所占的比例也有所不同。笔者选取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信息计算专业近5年的学生情况进行分析对比,如表1所示。

从表1中不难看出,近年来Ⅰ型学生的百分比有所下降,尤其是Ⅱ型学生,他们对这门课程的兴趣度下降非常显著,13级的数字显示,将近52%的学生都只是为达到课程要求而学习。这固然和专业需求、课程难易程度,及应用性要求密不可分,但也需要任课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目标,适当调整教学目标和过程。

影响学生学习的关键因素是动机,它取决于学生的心理倾向和为学习所做的准备。在教学中,需要任课教师积极干预和引导,便于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兴趣点,为他们的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二、使知识结构适应认知结构

学生学习的认知结构与人类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非常类似,为促进教学,应选择适当的知识结构及适合学生学习的方式。本门课程,是一个开放、有序、内容丰富的知识结构体系。它涉及领域广,涵盖知识点多,理论性较强。课程的知识结构主要有基本结构及应用算法两部分。学生的“数据结构”认知结构是学生按照自己的经验与理解,根据感知、记忆和思维的特点,使知识在头脑里组织成具有内部规律的整体结构,既包括学生已有的数据结构知识,又包括了这些知识的内部组织形式。

“数据结构”课程教学,需要尽早在这两种结构之间建立联系。课堂上,教师应首先把学科的知识结构和逻辑组织全面展示给学生,以便于学生的了解和掌握。

为缩小学生与知识结构间的差距,第一堂课引用员工信息表的例子,设计四种不同的应用场景,分别是:全员参加集体活动、按年龄大小进行体检、员工职务关系、员工之间的好友关系。该例中数据元素之间的逻辑关系,对应四种典型逻辑结构:集合、线性结构、树形结构、图状/网状结构。通过该例,学生能直观感受数据的逻辑关系,并重新发现自己原有的知识状况,促进、改造现有的知识结构,并且在此基础上修正和发现新的学习,同时还能增强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厘清逻辑关系后,再引入物理结构,提出顺序和链式存储结构的概念,使学生明确逻辑结构与物理结构研究的内容和之间的联系即可。在后续章节的讲授中,再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

三、合理设计教学序列

按照研究问题的过程,设计教学序列。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应是单纯地接受,而是积极地进行信息加工。

待学生对研究内容和学习方法有了初识,再引入算法和算法分析的概念。首先介绍算法特性和算法设计的要求。为避免混淆,可以用学生在学习编程语言阶段的编程题目为例,提高学生对概念的熟悉度及认同感,增强学习的信心。对于算法分析的量度,此处涉及渐进时间复杂度和空间复杂度,重点在于算法分析的方法。课堂教学时,采用问答式教学方法,既能启发学生思考,又能活跃课堂气氛,通过不同类型算法的分析,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方法。

后续章节内容的学习,分为两个层次,首先是按照线性结构—树形结构—图状结构的次序,从简单基本的结构入手,再逐步细化、深化;其次就是应用算法的层次,这里主要涉及排序、查找的经典结构、算法及分析。通过教学,学生了解并接受研究“数据结构”的流程:根据实际应用问题,分析逻辑关系,选择存储结构,实现算法,分析算法效率,优化。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更能有效引导学生学习知识与掌握学习的方法。

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日积月累,循序渐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考虑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学习基础,激发学生的认知行为和潜力,积极引导学生充分思维,发散思维,充分体现学科的系统性和学生的主动性,并将其有序结合。

四、强化感性认识与理性认知

大学的“数据结构”课堂,多采用多媒体课件,除利用演示文稿讲解基本理论知识,还加入了动画、声音、视频等多媒体元素,能够动态模拟操作算法的执行。这种辅助教学方式浅显易懂,有利于学生的形象思维,加深学生对抽象问题的感性认识。但存在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学生变“笨”了,他们只重视概念的理解,忽略了算法实现,及代码编写。学生经常会有“课堂听懂很容易,实习编码写不出”的困扰。

对于抽象概念的理解,感性认识的作用不可或缺,但“数据结构”的教学,仍需进一步加强与深化。笔者的做法是在一个完整的知识模块里,挑选一个典型案例,精讲,细讲,透讲。对于刚接触课程的学生来说,能够有完整的范例供他们模仿,是很有必要的。比如在线性结构的线性表部分,可以用约瑟夫环的问题作为示范,该问题难易适中,规模不大,适合课堂讲解和演示。从建立单循环链表开始,综合运用线性表的查找、删除等操作,直到实现约瑟夫环的输出,在分析过程中示范编写代码。这样能保障学生课堂理解算法思想,课下能够模仿教师课堂的示范,还原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模仿的过程,也就是培养和建立良好习惯的过程。这样的精讲范例,不用很多,结合课时分配,针对典型数据结构进行讲解即可。

五、注重实践教学探索

课堂教学之外,编程实践也是“数据结构”教学中至关重要的环节。目前使用的教材中,大多给出类—语言的算法,要求学生在实践环节实现代码的编写。实践时采用的形式是在现有实验平台上,由任课教师提供题目,输入,输出及测试用例,制定相应规则。要求学生独立设计算法,编写代码,完成相应题目的设计与实现。这种方式,让每位学生都动手编写代码,起到了理论阶段性验证的作用,但存在一些问题:部分典型算法的验证,课堂已讲解过,教材也有配套资源,导致学生积极性下降;题目的难易程度不尽相同,缺乏统一评价标准;不符合软件开发的标准流程。

笔者结合教学内容,将敏捷开发模型、综合实验平台引入到“数据结构”课程的实践过程中。

首先,通过“搜集—讨论—筛选—测试”的闭环过程建立实验课题库平台,使得原课程中分散的知识点转化为项目的技术亮点,有机结合,避免知识点过于孤立;丰富实验题库的内容,增设应用题库和考研题库,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研发热情;加大题目的难度,增强学生对难点问题的理解和掌握。

其次,选择敏捷模型,结合项目题库,融入到学生的实验过程中,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标准化开发模型。具体来说,有敏捷过程部署、角色设定、持续改进与自动化测试[4],将敏捷开发模型过程融入学生学习和实训的过程。例如,最短路径题目,将综合能力较强的学生设定为客户方负责人(PO),其整体负责需求组建、用户故事分解、各个特性团队的解耦。将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设定为敏捷专家(SM),其整体负责各个特性团队,并指导团队内的自组织、闭环学习以及故事的交付。各个特性团队除了设定敏捷专家,还配备质量分析师(QA)、开发人员。这个团队通过站会、看板、结对、发布会、回归会等一系列敏捷过程持续改进,完成最终的实验题目。

总之,“数据结构”课程是一门理论性较强,需要紧密联系实践的科学。用现代教育理念指导,结合先进的软件开发技术,指导“数据结构”教学及实践,对于提高学生的理论认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编程实践能力,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赵耀红,孙宇.数据结构实验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长春大学学报,2012,(4).

[2][美]杰罗姆·布鲁纳;宋文里,黄小鹏译.布鲁纳教育文化观[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92-96.

[3]严蔚敏,吴伟民.数据结构:C语言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1-2.

开好活动课程,优化课程结构 篇2

开好活动课程,优化课程结构

雷志

素质教育的目标要通过每个教学岗位、每项教学活动来实现。在这一点达成共识之后,我们不能不思考:教学工作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在哪里?关键在于课程改革,而这一改革又必须从优化课程结构开始取得突破。

早在1992年,国家教委就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新的课程试行方案。新的课程计划打破了单一的学科课程模式,将“活动”和“学科”共同纳入课程体系,形成课程结构不可分割的“两大板块”,这无疑是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课程改革,是保证学生全面发展的重大举措。从我省的情况看,近4年来,不少地方如常德、岳阳,大胆实验,积极探索,普遍开设活动课程,不断深化课程改革,对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起到了直接推进作用。但也有些地方仍然存在“认识不到位、工作不到位、条件不到位、指导不到位”等问题,形式上作了安排,实际上敷敷衍衍,效果当然极不如人意。

“开设活动课不一定就是素质教育,但不开设活动课就一定不是素质教育。”

常德、岳阳等地的经验告诉我们,活动课程具有实践性、开放性、创造性、自主性的特点,开设活动课程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从而为学生进入社会打下良好的.素质基础实践同样提醒我们,在全省中小学普遍开设活动课、认真上好活动课势在必行。

开好活动课程必须创造一定的条件。首先是转变教育思想,更新课程观念,树立新的人才观、质量观和现代课程观。要充分认识到,活动课程同学科课程相辅相成,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要把开设活动课程的工作摆上应有的位置。

其次是培养和建设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活动课师资队伍。学校要根据现有教师的特长和活动课的要求安排好活动课教师,同时搞好教师的在职培训,逐步实现一专多能。学校还可聘请社会上专门人才作为活动课兼职教师。

第三,要加强活动课程的理论研究,探索“活动”规律,改革教学方法,避免走学科教学的老路。第四,活动课程教学用书和参考资料应以教师为主,严格控制学生用书,防止一哄而上,搞形式,走极端。

《数据结构》课程学习策略研究 篇3

关键词:数据结构,前导课;算法

《数据结构》不仅是程序设计的基础,而且是设计和实现编译程序、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等系统程序和其它大型应用程序的重要课程之一。为学生今后从事理论研究、应用开发、技术管理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是专升本、考研和等级水平考试的必考科目,也是学生学习中感到比较吃力的一门课。

《数据结构》课程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学会分析数据对象特征,掌握数据组织方法和计算机的表示方法,以便为应用所涉及数据选择适当的逻辑结构、存储结构及相应算法,初步掌握算法时间空间分析的技巧,培养良好的程序设计技能。本文对如何学习、掌握《数据结构》课程内容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有效学习方法。

一、注意前导课知识的熟练掌握

《数据结构》的前导课包括一门计算机语言(PASCAL、C或C++,本文以C++为例)和高等数学。要想轻松学习《数据结构》,必须先打好这两门课的基础。学生学习感到吃力主要是这两门课掌握不牢,用起来生疏,算法思路有,但却无从下手,不能熟练地用C++语句描述出来。所以,从c++语言入手,加强程序设计基本素质的培养,是学好数据结构的重中之重。

C++知识点主要有:(1)包含文件语句:#include<头文件名>。例如,#include、#include、#include、#include是常用的系统头文件。(2)函数和函数参数。在C++语言中,程序由一个名为main的主函数和若干个功能相对独立的函数模块组成。函数的调用是关键,要区分形参中值参和引用参数的使用。基本函数有:max(表达式1,…,表达式n)、min(表达式1,…,表达式n)、abs(表达式)、exit(表达式)。(3)运算符重载。在数据结构中经常要用的是在自定义的结构类型上对关系运算符进行重载,使得记录同记录之间、记录同其中一个域类型的数据之间也能进行比较。(4)类。当开发者的应用程序需定义自己的数据类型时,要使用C++中的类。(5)抽象类型和模板。用于实现软件的复用,提高利用率。(6)基本语句有:赋值语句、选择语句、循环语句、结束语句、输入/出语句、注释语句等,一定要彻底理解、熟练掌握这些语句。通过C++的学习,应该建立起良好的程序设计思想。

计算机解决实际应用问题及算法分析,涉及到很多数学知识。例如:集合、阶乘函数、排列、组合、对数、级数求和、递归,反证法、数学归纳法等数学证明方法,要对这些基本知识加以熟悉。

二、数据结构课程体系的归纳

数据结构讨论的范畴:数据成员以及它们相互之间的逻辑关系,也称为数据的逻辑结构,简称为数据结构;数据成员极其关系在计算机存储器内的存储表示,也称为数据的物理结构,简称为存储结构;施加于该数据结构上的操作,ADT抽象数据类型描述。

教材的主体可以总结为:基本概念、三类数据结构,两种存储结构、两种算法。三类数据结构有:线性(线性表、栈和队列、串、数组和广义表)、树(树和二叉树)、图等。两种存储结构有:顺序结构和链接结构。两种算法为:查找、排序。抽象数据类型(Abstract Data Type,缩写为ADT)是整个教材的核心。

抽象数据类型(Abstract Data Type,缩写为ADT)包括数据结构的定义、表示、操作实现三部分。定义如下:

ADT<抽象数据类型名) is

Data:

<數据描述>

Operation:

<操作声明>

end(<抽象数据类型名>)

数据结构常见的操作有:插入、删除、检索、遍历、排序等。每一种数据结构可有多种不同的存储方法。在不同的存储结构下,同一操作有不同的时间、空间复杂度。例如:线性表既可以用一维数组顺序存储,也可用指针结构链式存储。向线性表中插入、删除一个数据元素,顺序存储下,需平均移动表中一半元素,而链式存储下,仅需修改指针而不需移动元素。所以,要根据实际应用问题的操作,选用合适的存储结构,以提高执行效率。

三、总结章节特点,指导数据结构的学习

针对每章不同特点,总结学习方法及重点。如对线性表、树、图三种数据结构均按照“逻辑结构定义、特点、ADT描述;线性存储结构及ADT实现、算法复杂度分析;链式存储结构及ADT实现、算法复杂度分析;典型应用案例分析”模式进行讲解,也就是说,只要按此主线掌握了数据结构的内容,就达到了学习目的。

对查找方法从概念、算法思想、查找过程、算法实现等方面去掌握,从查找速度、占用存储空间多少、算法本身复杂程度、平均查找长度ASL(Average Search Length)等方面去评价分析各种方法,总结各自的适用条件。

对排序方法从概念、算法思想、排序过程、算法实现等方面去掌握,从排序所花费的全部比较次数、移动记录次数、占内存辅助空间的大小等分析时空复杂度,最后要考虑算法的稳定性,总结各自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

四、算法的学习

算法设计技能是学好数据结构的关键,根据学生学习的认知特点,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强化训练:

1吃透课本例子。每学完一次新课,让学生对课本例子先分析任务、再自己编写算法与课本对照,找出不足,然后改进。如此反复练习,不仅能够培养学生动脑思考的习惯,而且还会养成遇事三思、认真、周密的作风。

2精选上机题目,要求调试通过。每章找出一个综合性的应用题目,如怎样设计旅游线路,使得费用最少或路程最短;课程计划的编排等,要求用C++语言编写可执行的源程序,上机调试。这样不仅能够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课程的兴趣,抽象变具体,理论变实践,对这门课有更深的认识。

3阅读填空法。找一些经典算法,配上必要的说明,适当去掉语句或表达式,让学生通过阅读填补空白,训练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

4准备一个经验本,记下自己出错的解决方法及老师讲解的其他同学出现的常见错误,抽空常翻看,逐步积累经验,使以后避免。

5强化和本课程密切相关的结构体、指针和函数等知识点的再学习及上机训练。

6加强算法阅读训练,模拟执行过程。通过大量的阅读分析和模仿,吸取算法精华,提高编程能力。如对教材中的类C语言算法改写程序,上机通过,掌握基本技能,巩固课堂教学的内容,加深了对算法的理解。

7掌握算法设计的步骤。①明确算法要解决的问题目标。②选择合适的数据结构,确定在所选的数据结构上必须有的操作,写出抽象的算法,然后存储结构。③分解每个操作的实现步骤,用c++语言对应地写出实现程序。

有些学生经过学习之后,虽然能看懂教材上的算法,但当自己动手设计算法解决实际问题时仍感到无从下手。解决这一问题除了掌握必要的方法之外,必须通过多练习多动手,培养自己的程序设计经验和素质来解决。因此,要求学生必须认真对待算法设计型的习题,通过多做这类习题来理解、消化和巩固所学的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编程能力。

五、充分利用优秀的网络资源

课程结构策略 篇4

1中专商务英语专业课程结构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课程结构指课程本身、内部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 分为纵向结构和横向结构。纵向结构涉及课程是如何展现的, 即怎样从课程目标和课程理念, 最终转化为学生在课程中的学习活动;横向结构则指不同课程的比例关系, 即在一定的课程结构内各门各类课程是怎样安排的 (丛立新, 2006) 。纵观当前的中专院校商务英语专业, 其课程结构设置上主要存在以下的问题。

(1) 课程结构的封闭性

课程结构的设置应充分考虑外部环境的影响, 根据社会需求进行及时调整。然而部分中专学校在商务英语课程结构的设置上忽视了外部环境的影响, 没有结合商务英语劳动力市场的实际需求和行业特点来设计课程。不少中专学校忽视地域差异和校际差异, 直接照搬高校的设置模式, 甚至为了提高商务英语的“外来性”而使用国外的课程结构模式。这使得中专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结构存在较强的封闭性, 学生难以从课程中学到实际知识, 无法适应英语职业岗位的新变化和新需求, 降低了人才素质水平。

(2) 课程结构的失衡性

保持动态平衡是课程结构得以长期稳定存在的必要条件, 但当前中专学校中的商务英语课程结构存在设计失衡的现象。一方面, 部分学校仍然过分强调理论而忽视实践, 偏重有关英语词汇、语法及写作的课程而忽视商务贸易、商务谈判、企业管理等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 一些学校力求改革创新, 以校企合作的方式强化实践教学, 但存在理论教学偏少的问题, 甚至把时间都安排到企业实习中, 理论课程只占整个教学环境的三分之一左右, 导致毕业生理论知识不足而缺乏长远的升值能力。 (薛梅, 2010)

(3) 课程结构的非连续性

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结构就像一个系统, 各个课程是其中的要素, 相互联系和影响。我国部分中专学校没有把商务英语中的公共课程和专业课程、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灵活融合在一起。由于课程与课程之间缺乏联系, 大部分中专生不能很好地把知识和技能融会贯通, 降低了工作能力。此外, 理论课和实践课也存在断裂与非连续的现象, 没有重视理论对实践的支撑和实践对理论的深化这一相互关系, 降低了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2中专商务英语专业课程结构的优化策略

(1) 明确课程设置目标

中专学校应在课程结构设置的目标上强调外部环境的作用, 并根据市场需要和学生需要明确商务英语专业教学所要达到的总体要求和目的。一是以市场需求为目标。中专院校的商务英语课程结构应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而进行设置, 并定期对市场需求状况进行调查研究, 及时地根据市场变化调整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目标。只有充分考虑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对该专业的课程结构作出调整, 才能提高商务英语专业教学的时效性, 使中专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适应市场的需求, 赢得竞争的先机;二是以学生需求为目标。满足学生学习需求是激发中专生学习商务英语的重要前提 (周晓丽, 2011) 。中专学校在设置商务英语课程结构时不能照搬高专院校甚至外国院校的结构模式, 而应充分考虑中专生的能力特点和学习需求, 提高商务英语课程结构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以广州的中专学校为例, 由于广州市外资企业和中外合资企业比较多, 对外贸人才需求较大, 学生也偏向于进入薪酬福利较好的外贸企业中工作。针对这一情况, 中专学校应提高国际贸易实务、外贸函电、经贸英语等课程的比例, 着重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谈、访谈、商业谈判的能力和技能。以市场需求和学生需求为目标而设置的课程结构能避免过去的封闭式教学, 为中专生创造开放的学习环境, 从而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2) 构建动态平衡的课程结构

中专学校应结合自身职业教育的办学特色培养商务英语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 构建一个从基础到应用的均衡的课程结构体系。在理论课的设置上, 中专学校应合理安排以下课程:一是培养中专生人文素质和通用能力的公共理论课, 包括语文、数学、计算机文化课以及思想德育类课程等;二是为专业能力培养奠基的基础理论课, 包括英语语法、英语语音、英语听力、英语口语以及英语写作等;三是培养英语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专业理论课, 包括国际贸易实务、外贸函电、经贸英语、英语翻译等课程。

传统的中专商务英语学时总量约为2800, 其中理论授课学时约为1600, 占总数的60%左右, 而实践教学学时约为1200, 占总数40%左右。 (周新源, 2010) 在越来越注重实践能力的今天, 中专学校应调整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比例, 在均衡的基础上适当提高实践课的比例。院校应从培养中专生英语能力和综合素质出发, 合理设置“认识实习”、“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这4个阶段, 并在不同的阶段里通过校企合作等方式来贯彻不同的实践课程。尤其是在国际贸易实务、进出口业务操作等可以使用实训教学的课程中, 校方应提供足够的课时数量和平等的机会, 让中专生能够真实地参与到实训中。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真切感受社会对商务英语人才的需求, 及时调整自身学习结构, 并深化应用专业理论知识, 全面提高商务英语能力。

(3) 提高课程之间的连续性

提高课程之间的连续性是促进学生对知识融会贯通和学以致用的重要前提。中专学校在设置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结构时不应把公共课程和专业课程、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割裂开来, 而是尝试在课时安排和教学内容上加以联系和整合。中专学校可通过设计与学科课程相对应的“经验课程”来提高专业知识的联系程度。

例如, 中专学校可以结合商务英语专业的职业岗位群特征和人才培养目标, 建立一系列既具有独立性又具有联系性的“理论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如把在实践应用上具有紧密关联的英语语音、英语听力、英语口语设置在同一学期, 让学生能够系统、集约地培养英语听说能力。实践表明, 具有多样化的商务英语课程类型是全面提升课程价值的重要方式。通过有机结合不同种课程, 院校能够更好地促进中专生的全面发展, 从而在根本上改变传统的高分低能现象, 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和融汇知识的能力。

简言之, 中专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结构设置应面向社会, 面向学生, 充分结合市场需求和学生需求来设定科学的课程目标。在课程结构的构建中协调各种类型课程的课时比例, 整合公共课程和专业课程、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 使商务英语的课程结构更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 为培养高素质的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丛立新.课程论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6.

[2]薛梅.略谈中职专业课程结构改革策略[J].新课程 (教师版) , 2010 (11) :21-22.

[3]周晓丽.中职商务英语教学优化研究[J].时代教育 (教育教学版) , 2011 (12) :78-79.

课程结构策略 篇5

论《结构力学》课程的考核方法与改革-谈开卷考试方法在我院《结构力学》课程中的尝试

本文通过对我院目前的考核方式进行分析,提出了单一的闭卷考试模式的不足.考核方式在教育改革的今天,也应该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健全考核机制,提出适合于高职教育的考核方法,对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师的.教学情况是十分重要的.重实践、重应用、重视各种技能培养的教学模式,高职教育“够用为度”的教育理念也应该在考试考核的方法中加以体现.在考试方式方法的改革过程中,只要经过广大教师的共同努力,就一定可以找到适合我院高职教育的一套行之有效的考试考核方法.

作 者:杨韧 作者单位: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陕西西安,710018刊 名:科学与财富英文刊名:SCIENCES & WEALTH年,卷(期):“”(7)分类号:关键词:教育改革 考核方法 高职教育

课程结构策略 篇6

关键词:高职院校课程体系“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02C-0008-04

一、“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解读

“创新创业+”是将创新创业理念深度融入到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中一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创业”作为核心概念,其宗旨是以培养拔尖创新创业人才为指向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目的是让高职学校教师和学生能不断地更新和提高教育观念,持之以恒投入到教育改革的浪潮中,融合教学、研究、大赛、创新创业与人才培养中,从而实现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高于单纯注重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创造意识,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是适应我国经济新常态下的一种教育模式改革的发展导向。“+”作为模式外延,即将创新创业与高等教育中各类专业的人才培养及专业建设相结合,以创新创业教育为导向,改革传统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专业建设质量,以适应我国经济新常态下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创新创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其外延是无限延展的,是可推广、可复制的。该模式不仅适用于高职高专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同样适用于综合性大学、研究型大学的专业、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研究。简单地说,就是“创新创业+XX专业=基于创新创业导向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当然其成效绝不是简单地相加。

二、课程、课程结构、课程体系、“创新创业+” 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创新创业+”的人才培育的核心环节,也是观念转化的桥梁。设计一个全新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有利于教育过程中最大压发挥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最终实现将创新创业与专业教育精准融合在一起的教育体系。目前,我国高校与美国、日本、英国等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差异主要表现在课程设置、以及课程各要素和结构之间。因此从学校的课程设置、课程要素和体系几方面去研究是有必要的,再来研究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相关问题。国内外许多先进理念和模式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借助这些理念和经验构建和完善适合南京旅游职业学院烹调工艺与营养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一)课程

国内外对课程的研究很早就开始了,“课程”这一概念较早出现是唐代孔颖达编写的《五经正义》和《示子全书·论学》里。过去对“课程”解读仅局限在教学的时间上、教学范围里和工作进程中等元素。国内专家王伟廉[1]的观点“课程是指学校为了达到一定的教育目的整合学科和教学督导、教学活动的一项工程”。还有专家将课程理解是一种文化发展与创造的过程,是学校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探索和研究活动中的思想观念、实施意义、精神层面、实践经验、多项能力的生成过程等等。

国外“课程(curriculum)”一词来自拉丁语“跑道(Cursumrace course)”随着时代的变迁演变为教育上的专业用语,意指学习者的学习路线。奥利弗(Albert.Oliver)是系统的研究课程定义的一位美国学者,他从广义到狭义的顺序分析出“课程”有七种代表性解释。Lewy,A.[2]认为课程是“学习者在学校指导下获得的一切经验”,Johnson[3]认为课程是“一种提前预习结果的结构化排列组合”,奥利瓦[4] (Peter F.Oliva)认为:“与教学管理、教学监督和教学研讨等教学过程中的相关术语相比,课程确实具有一种神秘的味道。

综上所述,“课程”不同的专家有不同的解读涵义。一位美国的学者做过一个关于课程的统计,课程这一术语至少有119种之多。[5]可见,“课程”概念解释有很多种,但并不影响人们对它的研究和分析,反而凸显课程研究领域的生机。

(二)课程结构、课程体系

“课程”概念众说风云,“课程体系”也不例外,从不同层面和角度阐述“课程体系”的情况也大有人在。因此认识“课程体系”必须先认识课程结构。国内有很多专家研究它,他们的研究成果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对“课程结构”有更深的理解。

顾明远[6]认为,“课程结构”一方面是一个学校将课程各方面的有效组织、合理安排、相关内容配合的统一”。另一方面是我们一般提及的教科书。施良方[7]却认为“课程内部各要素的有序组织和合理配合,也就是说研究课程内部各组成部分如何最佳的融合起来的问题。”廖哲勋[8]指出:“课程结构是一个学校所有课程组成的内部诸要素之间有一定规律的组织表现。”杨树勋[9]认为:“课程结构是一个学校课程全面规划以及总体推进的综合体。”在《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课程》[10中,描写课程结构关系最为准确的词语是“Curriculum Organization”(课程组织)。书中给出的定义意思是:“课程组织是指一个学校将所有教育体系内的各要素的组合,根据需要加以排列组合的一种方式。”张华[11]认为“课程组织是一个学校将特定的专业配置的各种课程组成要素有机地融合成课程结构,以便各种课程在教学运行的过程中使他们的结构系统产生一种合力,最终实现课程教学的目标。”

课程体系与课程结构一样也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狭义分类具有代表性的是研究者赫冀成等[12]主编的《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比较》一书,指出“课程体系是学校教学的核心部分,是某个专业所设全部课程相互之间的分工和合作。”它是特指课程结构以及各类课程之间的融合和分配。广义分类是一个系统,是在一定的教育价值理念前提下,进行有效的形成规律的组合成课程内的多个构成要素。

国外与我国所述的“课程体系”相近的单词是“Program”,卢晓东[13]认为: “Program”仅代表一个系列、并形成逻辑关系的课程组合,相当于一个教学计划也可以看做是课程体系。美国并没有课程体系的说法,它们对相关专业教育是让学生以主修不同方向的课程来进行的。其教育的组织方式以及隐藏在这种组织方式背后的指导思想与我国现在的课程内涵还是区别较大。尽管国内外的理解有差异,从形式上看,“主修”和“专业”都是由不同的课程组织来体现的[14]。因此可以总结出这样一个结论,不同的课程组织即课程体系,都是教育系统培养人才的主要手段和路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发办(2015)36号文件精神,这些文件中所提到的创新创业精神和活动包括第二课堂、社团、大赛竞赛、综合社会实践、各类课外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等都可嵌入到教学课程体系之中,都是为教育的本源服务的。所以我们应该讲课程体系理解为既有思想内容,又具形式结构的育人的“文化场域”,而不是一种只有空洞而无内容的外壳。课程体系是学校培养学生如何去使用人类创造和积累的精神财富为社会服务,它可以交给每一个学生掌握怎样生存与发展的知识、技能和素质体系,是学生成长过程必须汲取的不同营养的“菜谱”,通过这些“菜谱“根据自己的个性化需求来品尝营养丰富的文化大餐,以提高自己在成长过程所需要的文化营养。endprint

(三)“创新创业+”的课程体系

“创新创业+”的课程体系是指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与专业教育的课程有机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课程体系,在创新创业价值观念指导下,将同一专业不同课程门类按照门类顺序排列,是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内容和进程的总和,由其课程观、目标、内容、结构和活动方式所组成,其中创新创业课程观起着主导作用。建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是“创新创业+”模式的形式表现。我国现在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很多处于一种“两张皮”的状态,即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分离的,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教育教学体系。与国家提倡和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主旨相背离,将国外创新创业成果的运行实践经验,结合国内的实践,归纳和总结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在课程内容设置上应包括以下五个方面内容: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创新创业能力和创业心理品质。创新精神是指做任何事情都能够用前人没有用过的方法、前人没有提出的观点的思维能力以及不断实施发明创造、创新改革、革新的意志、信心、勇气和智慧。创业意识是指学校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业需求、创业动机以及浓厚的创业兴趣、远大理想、职业信念、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创业知识是指在学校教育的各环节都要培养学生掌握职业知识、经营管理知识和综合性知识;创业能力是指在学校培养学生具有职业能力、懂经营会管理、能具备独立工作以及掌握相关专业技术、社会交往的综合能力;创业心理品质是指学生在校内外应具有独立、敢为、坚韧、克制、适应、合作、缜密、外向型等多方面的心理品质能力。

三、烹调工艺与营养专业“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构成

南京旅游职业学院通过多次调整,多方调研、科学论证,最后构建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的课程体系,全部课程包括八大模块,如图1所示。

(一)人格与应知模块,包括大学学习方法、人际交往与礼仪、大学生诚信教育、大学生行为规范、校园生活百科、评奖评优、网络课程学习、图书借阅、学籍管理、专业解读、学分制方案、安全教育、健康教育、宿舍管理。这类课程主要是针对刚刚进学校的大学生,学习环境和人际关系都发生变化,要让他们了解新的环境下一些基本要求,主要安排在开课的第一周全部上完,授课老师有院系部的辅导员、学工、团委、安全部门等讲授。

(二)思想与理想模块,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军训与军事理论、体育与健康五部分,全部为必修课程。

(三)应用与工具模块,包括大学语文、大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等全部为必修课程

(四)旅游与素质模块,包括旅游学概论课程群、职业礼仪与形体塑造、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养成教育、人文艺术课程(限选课)、作品欣赏课程(限选课)、迁移拓展课程(任选课)等

(五)创新与创业模块,包括创新理论与实践、创业基础、创业拓展课程如旅游创造学、创业基础、管理学基础、经济学基础、创业管理、商务沟通、企业法与知识产权管理、创业投资与创业财务、电子商务前沿、技术创新管理、新产品开发和项目管理、创业设计、企业实习等综合素质课程。

(六)专业通识课模块,包括烹饪原料学、中国烹饪概论、食品营养与卫生安全、烹饪工艺学、烹饪英语、中式面点制作工艺、地方风味菜品制作、烹饪化学、快餐经营与管理、食品雕刻、现代厨房生产与管理、餐饮运营实务、菜单与宴席设计、创新菜点的开发与设计、餐饮成本核算与控制等

(七)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包括中式烹饪基础、畜肉菜品工艺、禽蛋菜品工艺、水产菜品工艺等

(八)实践与设计(论文模块),包括综合实践、顶岗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

结语

“创新创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应用而生的,它的核心是课程体系,通过对国内外课程、课程结构、课程体系的分析,以南京旅游职业学院烹调工艺与营养专业为例,构架出全新的将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融合在一起的“创新创业+”的课程体系,并在实践积极推进。

参考文献:

[1]王伟廉.高等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

[2]Lewy,A.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Curriculum. 1991. Oxford: Pergamon Press. PP. 15.

[3]Johnson,M,Jr. Definitions and Models in Curriculum Theory. Educational Theory 17, No 2. 1967. pp. 130.

[4]PeterF.Oliva,Development the Curriculum,Little,Brown&Company (Canada) Limited, 1982, pp. 4.

[5] [美]乔治.A.比彻姆著,黄明皖译.课程理论[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169,

[6]顾明远.教育大辞典[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

[7]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8]廖哲勋.课程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9]杨树勋.现代高等教育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9:97-98.

[10]江山野主编译.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课程[Z].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73.

[11]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230.

[12]赫冀成,张喜梅.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比较[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 1994:19.

[13]卢晓东,陈孝戴。高等学校专业内涵研究[J].高等教育论坛,2002, (1).12, 11-18.

课程结构策略 篇7

第一部分、中职课程内容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领导者理念滞后

二、管理粗放

第二部分、未来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课程

1、课程目标由单纯针对职业岗位扩展到着眼于整个职业生涯“技术与职业教育不仅是为劳动世界提供培训, 而且必须在终身学习过程中造就新一代劳动者”。体现了“终身教育”和人才培养目标从“职业人”向“社会人”转化的思想。我校在未来职业教育的发展中走出一条培养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技能型、应用型和管理型人才的路子。

2、课程内容由突出强调实际技能的获得转换到既重视专业基础理论又着重实际技能训练, 加强创业能力等非技能性能力的教育。我校在职业教育课程改革逐步深化, 学校采用多种人才培养模式, 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以能力为目标的课程体系, 教学内容、课时比例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教学的时间与空间也随着发生了很大变化, 课程体系更加适应社会需求, 更加适应工学结合、产教结合, 更加适合用人单位的要求。融“识、学、教、做”为一体, 加强了对学生能力培养。

3、课程设置注重模块化和整体优化。优化课程设置, 加强实践教学, 完善以能力为目标课程体系, 既可以使课程以合乎知识和技能内在关系的合理途径进行, 又可以避免重复和脱节。打破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老三段”的学科本位课程体系, 按公共课和专业课两块进行设置, 融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为一体, 突出课程的专门化、综合化和职业的定向性。

4、课程实施过程中建立以岗位能力要求为主线, 以促进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强化职业技能训练为重点的能力目标体系教学计划。项目教学、情境教学、任务驱动教学、现场教学等有效实施, 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 技能水平得到提升, 使得就业创业能力不断增强。尤其注重“工作本位”学习模式。工作本位学习具有下列四个优点:

(1) 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

(2) 有利于在学校与工作场所之间建立一种机构上的联系

(3)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4) 有助于发展作为合格雇员所必需的成熟与行为

第三部分、产学合作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实践教学在教学计划中应占有较大比重, 要及时吸收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最新成果, 要改革实验教学内容, 减少演示性、验证性实验, 增加工艺性、设计性、综合性实验, 逐步形成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我校坚持改革传统教学方法, 积极开展现场教学、情境教学等教学方法, 做到“做中学, 学中做”, 提高教学质量。我校积极与区域当地企业签订合作协议, 根据课程特点和农业生产实际, 充分发挥校内外实训基地作用, 将工作任务与教学任务有机结合、交替开展, 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制定培养目标, 调整课程设置, 修订技能考核标准等教学文件。通过顶岗实习, 实现教学与生产岗位对接。建立“识、学、教、做”一体化教室, 增加实习实训工位, 促进师生实践技能水平不断提升, 实现工学结合。

调研结果表明

(1) 通过自己亲手操作所获得的技术经验和技术知识, 远比在课堂教学中靠讲授所获得的理解更深刻

(2) 指导教师现场的及时指导对自己解决问题提供了启发和思路

(3) 通过与学习伙伴的合作, 使学习在互动过程中产生团队协作氛围

(4) 教师评价信息的及时反馈有利于自己对工作过程的自我反思

第四部分:实践教学的问题与成因

一、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 实践教学的内容跟不上时代的发展

(二) 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

(三) 实践教学的师资力量不强

二、实践教学的问题与成因

(一) 形成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

建立科学的实训教学体系要搞好实训教学, 必须遵循实训教学规律, 完善相关的管理, 最为重要的是创立一个目的明确、层次分明、系统完整的实训教学体系。加强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的创新与完善, 加强校企合作深入开展和办学模式创新, 加强教学模式改革和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完善内部管理、质量评价体制与机制, 提升学校办学实力。

(二)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做好培养工作, 制定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规定”, 抓好“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能力为目的”的教学目标管理和教学过程管理。按照“新理论、新课程、新技术”要求, 改革教学模式、办学模式和评价模式。提高专兼职教师的德育工作能力、专业教学能力和实践指导能力。深化课程体系改革, 积极开发校本教材, 努力创建精品课程。加强重点专业建设, 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完善校内外实训基地管理体制, 更新改造实验实习实训设备, 满足职业教育发展的需求。

2.“请进来”, 它是指从企业选聘具有扎实理论功底和丰富实践的工程师、技师、管理人员到学校经过教学业务培训后担任实训教师。从社会上聘任有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到学校任专、兼职教师。聘请兼职教师。聘请农业、农机专家型兼职教师, 充实教师队伍。

3.企业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加大教师培训培养力度, 打造一支高水平教师团队, 专业带头人培养。采取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主持或承担科研课题、参与新技术推广、主持编著教材等措施。骨干教师培养。采取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参加国家、省骨干教师培训、定期到企业锻炼、参与新技术推广等措施, 青年教师培养。采取多途径、全方位培训, 加强青年教师培养, 提升青年教师综合素质。引进优秀毕业生。

(三) 校内外资源的综合配置

实践教学需要大量的资源, 有些资源是学校具的, 有些资源是学校所不具备的。在实践教学资源的配置上, 需要政府做一些协调工作。对于一些涉及面广, 投入力度大, 技术要求高的实践教学, 政府应加大投入建立一些公共实训基地, 供当地的职业院校使用。教育部门已经对这个问题引起了重视, 正在加大力度进行建设。

(四) 加强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

把工作重点放在校企合作上。创新校企合作机制, 进一步完善“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办学体制, 构建“教学、育人、实习、就业”四位一体的校企合作机制。进一步扩大集团化办学规模, 开发服务项目, 拓展服务范围, 建设资源共享平台, 提升办学综合实力。

(五) 加大投入

课程结构策略 篇8

VFP程序设计语言作为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系列中的核心课程, 主要是针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作为第一程序设计语言开设的必修课程。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 一方面使学生利用先进的开发平台, 学会可视化程序设计工具的使用, 掌握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方法、事件驱动的编程方式, 能够设计、编制、调试简单实用的VF程序, 为后续课程打好基础;另一方面对学生逻辑思维方法的训练、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和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的培养, 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素质, 为今后工作打下有利基础。在具体教学中要重点培养如下能力:知识、技能、素质, 使学生全面掌握VFP知识点, 提高操作水平、应用能力, 针对实际问题, 初步掌握实用程序的开发方法和技术。

2 课程内容

2.1 VF可视化编程基础

VF特点、安装与卸载、开发环境、数据库与数据模型、对象与事件、类 (类的创建、扩展与自定义、类的修改、为类添加对象属性和方法、类库文件的使用、类的应用) 、常用控件使用 (标签、图像、线条、形状、命令按钮、命令按钮组、复选框、选项按钮组、计时器、文本框、编辑框、列表框、组合框、表格控件、页框控件) 、界面设计 (菜单设计、表单设计、报表和标签设计、窗体、鼠标和键盘) 。

2.2 VF程序设计语言基础

VF语言基础 (基本数据类型、变量与常量、运算符和表达式、常用内部函数、复合数据类型等) 、控制结构程序设计 (顺序结构、分支结构和循环结构) 、模块化程序设计 (子程序、自定义函数、过程) 。

2.3 VF数据处理基础

表的建立修改与维护、数据库与视图、查询、SQL语言、统计、索引、排序、常用初等数学问题 (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等) 、字符串处理。

2.4 构造应用程序

如何规划应用程序、创建库、优化应用程序、提供交互, 以及对应用程序进行测试与调试、构造应用程序框架、连编应用程序。

3 教学方法

对非计算机专业的大学新生本课程具有如下特点:学习时间少, 一般仅限在上课和上机时间 (每周4学时) ;开始有浓厚的学习兴趣, 但当遇到困难, 如作业不能轻松完成, 加之教学进度快, 会渐渐丧失学习的热情, 产生惧怕心理;长期应试教育影响, 学习上缺乏主动性, 自学能力非常薄弱。针对这些情况, 要特别注意每次课知识点的安排;作业实验尽量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难易适中;师生之间及时沟通, 了解知识掌握情况, 指导学习方法, 不断的给学生鼓励;加强实验指导力度, 除教师辅导外, 组建学习小组, 学生间互帮互学, 构筑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网络辅助学习平台三者相结合的立体教学环境。

3.1 课堂教学

采用以教师为主讲, 多媒体课件为知识传授手段, 向学生介绍理论知识和实用操作技术, 同时对学生在实验、作业中出现的问题作讲解。对于理论知识:尽量介绍得简单明了, 有些不便于理解的内容, 可事先制作成媒体直接播放, 教学中还可穿插问题, 适时提问、讨论, 促进学生思考, 最后注意归纳要点, 便于记忆。对于实用操作技术:采用案例教学, 先让学生欣赏作品,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然后让学生带着好奇心理, 边学边一步一步实现样例, 将整个过程完整展现在学生面前。

3.2 实践教学

Visual FoxPro程序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需要理论与实际操作紧密结合。设计合理有效的实验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实践教学环节的总体指导思想。针对不同专业, 设计不同案例。同时在整个实践教学环节上分3个层次实施教学:1) 结合理论教学开设基本操作性实验;2) 结合等级考试开设针对性实验;3) 结合实际需求开设综合性实验。

3.3 网络辅助学习平台

利用教学网站丰富的教学资源, 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便利, 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教学资源有:教学视频、算法动画演示、常见问题解答、优秀习作展示、网上自测等。

4 课程体系

4.1 课程体系设计

积极修订教学计划、培养方案, 广泛开展调研、讨论、研究, 征求意见和建议, 形成完善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报告。我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体系如下表:

4.2 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的先修课程是“计算机文化基础”中的计算机系统、数制、计算机基本结构、程序设计概述等相关概念和上机操作技能。

要想开发一个好的教学计划我们必须站在开放的国际国内教育市场的高度, 以先进的教育理念, 调整人才培养模式, 改革更新教学内容、方法, 改革完善课程体系, 以适应千变万化的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课题研究组.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2008.

[2]顾明远, 孟繁华.国际教育新理念[M].海南出版社, 2007.

《数据结构》课程教学探讨 篇9

《数据结构》课程是高等院校计算机专业基础课, 是软件技术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 它不仅是程序设计的重要理论技术基础, 也是计算机学科的重要理论课程, 同时也是计算机专业学生公认难学的课程。在计算机专业高职升本的考试中, 本科学校一般选择《数据结构》作为专业考试课程, 这门课程要比C/C++等程序设计类课程考试难度大一些。

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 可以掌握数据组织、存储和运算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并从问题入手分析研究计算机加工的数据对象的特性, 为实际应用所涉及的数据选择适当的逻辑结构、存储结构、基本运算及相应的算法。课程要求学生在掌握C语言和结构化程序设计特点的基础上, 较全面地掌握各种常用的数据结构的使用方法, 一方面, 从数据结构的逻辑结构、存储结构去掌握上述几种常用的数据结构。另一方面, 还要掌握在各种常用的数据结构上实现的各种基本运算, 最后达到能够选择合适的数据结构, 设计有效的算法解决相应问题的目的。

2 教学设计

其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择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 在基础理论课中主要以应用为目的, 按照“必须”“够用”“可持续性”的原则组织教学。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穿插进行。

逻辑结构、存储结构和算法成为贯穿整个教学的三条主线。逻辑结构是数据元素之间的一种相互关系, 逻辑结构这条主线将各章节内容从总体上直接串接起来。如线性结构中的队列、二叉树、图中的最小生成树等都特别形象, 直观地显示了数据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存储结构是逻辑结构在计算机存储器里的实现。

对于数据结构, 其基础的且为重点的内容应该是五个方面:“线性表、树、图”三大数据结构和“查找、排序”两大类算法。这五大重点内容有其内在的关系, 表可视为树的特例, 树又可视为图的特例, 图是最复杂的数据结构, 这样由线性结构到非线性结构, 由简单到复杂, 由特殊到一般的延伸, 就形成了一个简明、有机的而且是非常清晰的脉络。

教学中要注意实践与理论相结合, 将实验课程与设计课程分开进行, 实验教学和理论教学学时安排各50%。

3 教法改革

《数据结构》教学过程中要重视理论知识的综合应用, 强调整个过程的参与和学习, 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在课程设计中, 要求学生分组, 自行选题, 查阅资料, 系统设计, 编程调试完成, 小组提交作品, 每人提交一份设计报告。

针对高职专科层次的学生特点, 以培养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实际运用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注重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重点培养学生在应用中如何发现问题和如何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相关技能。

教学中主要注意以下几点:

(1) 注重基础、突出重点

在教学过程中, 首先, 力求让学生了解每一种数据结构的特点及表现形式;其次, 让学生理解利用哪些存储方式可以把该数据结构存储到计算机中, 并且能反映出数据结构的逻辑特性, 不同的存储方式的优缺点。例如:对第三章栈和第四章队列, 先解释它们的定义, 明确它们的特性:栈先进后出, 限定仅在表尾插入和删除;队列先进先出, 插入在一端, 删除在另一端, 在此基础上, 再讨论它们的存储结构。

(2) 加强实践, 促进理解

在课程实验大纲指导下, 针对学过的知识点适时地选择有代表性、难度适中、综合性强的典型算法, 以点带面, 让学生进行编程、上机、调试。学生在实验中加深掌握该种数据结构下的数据组织、加工、处理方法, 进一步理解算法的设计, 同时锻炼编写和调试程序的能力, 帮助学生增加感性认识, 提高实践应用技能, 增强学习动力和信心。

高度重视实验、实训等实践性教学环节, 以案例或真实的任务为实训项目, 强调学生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在实践中应用, 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3) 注重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运用并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数据结构》课程本身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复杂性, 而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 就可以改善教学环境和提高教学效果。如:哈夫曼树的构造, 在搞清构造方法的前提下, 通过课件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化抽象为直观, 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算法的实现过程。

4 成绩评定

由于《数据结构》课程教学内容多, 抽象, 难理解, 教学难度大。在教学实践中, 应采用通俗易懂、循序渐进、理论联系实际的知识体系和教学风格, 针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具体考核方法:

①理论考核:占总成绩的50%, 采用期末笔试的方法评定;②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20%, 由学生的考勤+作业+小测验+学习态度组成;③实验成绩:占总成绩的30%, 其中实验成绩采用“实验操作”的方法评定。

摘要:本文从课程理解、教学设计、教法改革、成绩评定等方面探讨了高职《数据结构》课程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数据结构,课程,教学,理论,实践

参考文献

[1]王钢, 徐红.数据结构 (C语言版)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2]严蔚敏.数据结构 (C语言版)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8.

《结构力学》课程教学探讨 篇10

1 合理、适当地压缩学时

按照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新的专业设置加大了专业基础课程的课时, 拓宽了学生的就业选择, 使学生在毕业后能在多领域的就业范围里进行多样化选择, 但也导致了总的课时分配比例的调整, 5年来, 我们修改了5次教学计划。

新近修改的《结构力学》教学内容增多, 而学院课程总体学时减少, 同时由于建设领域的信息日新月异, 许多新的理论、新的技术和新的研究成果还要加入到课程当中讲授。因此, 压缩学时、扩充内容、增加学生就业率三者之间就形成了主要矛盾。

通过国内与国外大学《结构力学》基础课程设置情况的比较, 结构力学基础课程的比例保持在总学时的10%~15%之间是比较合适的。所以, 压缩学时不是盲目地压缩, 也要保证《结构力学》的学时数。以国内外技术院校课程设置为例, 将静定结构的受力分析部分讲解内容纳入到理论力学的静力学部分中, 将《材料工程》与《结构力学》合二为一, 突出基础内容等。这无疑有利于提高课时的利用效率, 减少内容设置的重复, 缩短总学时。同时可以将结构部分的讲授内容进行调整, 不仅要包括常见的建筑结构, 还应包括地下结构等相关领域的计算和分析。如在讲述计算简图的这一部分内容时, 应给学生介绍一些建筑工程、单层和多层工业厂房、民用居住空间工程中常见结构形式计算简图的选取方法。

2 避免教学内容重叠

注意对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优化, 在采取“同舟并济”的同时“各有侧重”, 以使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没有重复或遗漏。若在每门课程中均讲授相同的教学内容, 不仅会浪费紧张的学时, 同时也会让课堂产生一种“炒剩饭”的感觉, 引发学生的学习惰性。比如《建筑结构设计》、《结构力学》和《高层建筑施工技术》三门课程中, 无论是教学大纲还是教材, 框架结构内力计算、位移分层法、反弯点法等计算内容在这三门课中均有要求, 由此可见, 教学内容进行梳理的工作是比较庞大、烦琐、必要的。

而在《结构力学》教学过程中, 一旦疏漏了某个环节, 就会影响到后续课程的教学, 也会影响学生对于后续课程的理解与应用。教学内容上, 《结构力学》教学目前主要集中在结构的计算过程、计算技巧、计算方法上, 电算训练和实践部分尚有待加强。所以, 在《结构力学》教学开课伊始, 授课教师就应将主线明晰、贯通和渗透, 以便学生对整个课程有一个初步的偏重点。所以, 我们调整了课程核心内容:计算的基本思路、计算思想、计算方法。

一是要明确《结构力学》的研究主体思路, 即杆件结构, 包括静定结构和超静定结构。

二是要明确《结构力学》的研究计算思想, 即对杆件结构进行强度 (内力) 、刚度 (位移) 以及稳定性的基本计算。

三是要明确《结构力学》的研究计算方法, 即包括力法、位移法、力矩分配法、矩阵位移法计算静定和超静定结构等必讲内容。

因此, 主讲教师可以将《结构力学》的授课内容分为三个基本教学序列:

首先是传统《结构力学》教学, 由原《结构力学》课程内容改造而成, 重在讲解《结构力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运算方法的传授和演练。

其次是《结构力学》计算教学, 侧重于培养计算机初步建模的能力、学生编程能力和使用普通结构计算软件的能力。

最后是实例运算教学模块, 侧重于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前两个教学架构知识, 对建筑工程涉及到的实例进行计算及结果评定, 增强学生运用、实践、分析、操作的能力。

3 加强结构教学师资建设, 增加实训基地设备、设施的投入

考虑扩展学生就业选择, 便于学生今后从事工程稳定性检测、结构设计、材料检验等工作, 要重视师资建设和实验技能操作设备、设施的投入。

本专业现有专任教师6人。其中教授2人, 副教授1人, 讲师2人, 助教1人, 双师型教师4人。具有本科学历的5人, 研究生学历的2人。来自于东北林业大学的4人, 来自于东北农业大学的2人。40岁以上3人, 40岁以下3人。专职教师中, 担任省级相关学术团体领导职务的1人, 校学术委员会委员1人, 校级专业带头人1人, 省级优秀教师1人。到企事业单位锻炼的教师达到了50%。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现建有测量实验室、建筑材料实验室、建筑力学实验室、计算机辅助建筑设计实验室等4个专业基础实验室, 价值约150万元人民币, 建筑面积约160m2,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验每学期开出实验项目30项左右, 实验开出率96.6%。基本符合国家对高职教学实验、教学师资的要求。

4 结束语

《结构力学》的课程教学一方面要实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 另一方面要保证学生专业方向, 同时要满足就业质量, 这就要求我们在调整课程设置、内容安排、课时调整上要通盘考虑, 对《结构力学》课程优化、压缩、整合, 以保证达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武即可.结构力学的回顾与展望[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

[2]钱学森.我对今日力学的认识[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7.

[3]武即可.结构工程的基础性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6.

[4]詹云刚, 李雄威.结构力学教学实践思考[J].山西建筑, 2010, (2) .

上一篇:高职英语教育改革分析下一篇:变式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