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平面成像

2024-07-28

C平面成像(精选九篇)

C平面成像 篇1

关键词:胼胝体,胎儿,超声检查

胼胝体是左右大脑半球最重要的连接结构。它是脑中线上的一个结构,在孕18~20周才能发育完成[1]。中孕期胎儿头部多处于水平位,二维超声获得的是胎头的横切面。这个切面难以观察到整个胼胝体的情况,只有在矢状面上才能完全显示。

三维超声现已广泛应用。容积对比成像(volume contrast imaging,VCI)是其中一项技术,它采用超声所得立体数据并将结果显示为一个有厚度的二维切片,所获得的图像是一组容积数据,使得对比度增加,器官或组织的边界及内部结构更好地显示,而且能获得垂直原始二维平面(即A-平面)的C-平面(即矢状面)图像。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在2010-01~2010-04到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常规行产前超声检查的孕妇中随机抽取65例胎儿,孕周19~40周,平均孕周为28.26±5.17周。胎先露不作要求,所有胎儿均随访至出生确定其健康。

1.2 仪器与方法

应用GE Kretz Voluson E8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二维凸阵经腹部探头,频率范围2~5MHz;三维探头型号RAD2-5-D,频率范围4~8MHz。

每一例胎儿分别在二维头颅矢状面和容积对比成像C-平面(VCI-C)上尽可能显示完整的胼胝体。用三维探头横切胎头,经丘脑平面作为VCI的取样初始的A-平面,取样框的大小包括整个头颅,中孕期扫查角度定在40°,晚孕期角度可增至60°,图像质量设为中等至高质量1,谐波设为中至高,启动冻结键及存储数据在机器上。在此过程中,要求胎儿相对静止,同时孕妇及检查者均屏住呼吸,以减少因胎动及孕妇呼吸带来的伪像。如果受上述因素影响C-平面不能很好地显示胼胝体的情况,再次重复上述步骤进行取样至胼胝体能清晰显示。对三维取得的容积数据储存并用GE公司提供的4D-view10.0版本进行脱机分析,根据需要放大、倾斜和旋转图像等。记录两种取图方式测得的胼胝体长度(图1、2)。随机抽取其中20例胎儿,由2名观察者对其同一三维图像上的胼胝体长度分别进行测量,记录测量数据,比较不同观察者的测量差异,其中一名观察者分别对图像的胼胝体长度进行2次测量,比较同一观察者的测量差异。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样本率间的比较采用χ2检验。对二维超声和三维超声VCI-C平面均能完整显示胎儿胼胝体者测量其长度,数据行配对t检验和相关分析。随机抽取其中20例胎儿,在三维超声VCI-C平面上测量胼胝体长度,对不同观察者之间以及观察者本人在同一受检者2次测量时的测值进行配对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二维超声和三维超声VCI-C平面获取胎儿胼胝体图像的显示率和清晰度比较

65例胎儿中,53例(81.53%)通过二维超声取得胎儿头颅正中矢状面以测量胼胝体长度。63例(100%)胎儿均能通过三维超声VCI-C平面测量胼胝体长度。二维超声取得胎儿头颅的正中矢状面的成功率较三维超声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892,P=0.001)。所有二维超声胼胝体的图像分辨率较三维超声VCI-C平面高。

2.2 二维超声和三维超声VCI-C平面测得胎儿胼胝体长度比较

53例胎儿均能在二维超声和三维超声VCI-C平面上测量其胼胝体长度,平均胼胝体长度分别为35.14±5.66mm、35.15±5.92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81,P>0.05),其相关系数为0.986(P<0.001)(图3)。

2.3 不同观察者之间以及观察者本人在三维图像VCI-C平面测量胼胝体长度比较

随机抽取其中20例胎儿,由2名观察者在同一三维图像上对胼胝体分别进行测量,结果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22,P>0.05);其中一位观察者重复测量同一三维图像上的胼胝体2次,结果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10,P>0.05)。

3 讨论

位于脑中线上的胼胝体在胎儿的第18~20周已经发育完成。在胎儿头颅的正中矢状切面上,胼胝体呈位于两条强回声线间的弧形低回声带结构,其上方为扣带回,下方为透明隔腔、第三脑室[2]。在胎儿时期很难观察到脑中线结构,如胼胝体和小脑蚓部。这是由于用来观察胎儿脑部结构常规所用的横切面难以显示脑中线结构[3~5]。用二维超声取得头颅的正中矢状面观察脑中线结构需要经验、时间和技巧,有时还要用阴道超声[6]。超声如何有效、快速地评价胎儿的胼胝体成为围生医学者感兴趣的热点问题。有学者证实在二维超声得到的矢状面和三维超声重建得到的矢状面有着紧密的关系[7]。因此建议使用三维多平面静态容积分析和VCI技术,它们在快速、简单地评价胎儿大脑结构中有一定的价值[7~9]。

本研究通过二维超声和三维超声VCI-C平面两种成像方式对获得胎儿胼胝体超声影像进行比较,并对不同观察者之间以及观察者本人在同一受检者的三维超声VCI-C平面上2次测量胼胝体长度。两种成像方式测量胼胝体长度有高度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同观察者之间以及观察者内部间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维超声比二维超声更易获得胎儿头颅正中矢状面,且重复性较好。胼胝体的二维超声图像质量优于VCI-C平面的质量。两种方法在显示胎儿胼胝体图像上各有优势。

二维图像是三维图像的基础[10]。同样VCI-C平面属于三维重建的平面,除有二维超声本来的伪像外,还会有自身的伪像因素,如胎儿活动、母亲和检查者自身呼吸的因素、胎儿头部位置较低,均可导致C-平面分辨率降低。因此,在容积数据采集时,避免在胎动频繁时采集,同时孕妇及检查者均应暂时屏住呼吸,用手轻轻经腹向上推动胎头等,以尽可能地减少伪像的产生。此外,采集数据时设定的角度不应太大,图像质量设置为中等至高质量1,以减少取样时间,使伪像产生因素降至最低,信/噪比最高。尽管VCI工艺技术复杂,但对超声医师,它和传统的二维超声一样容易操作,并且能较容易地运用在产前超声上[11]。图像后处理运用GE公司提供的4D-view软件。它是一种离线的3D/4D图像处理系统,提供了多渠道图像后处理功能,脱机状态下对原始图像进行放大、倾斜、旋转和渲染,满足分析处理数据的需要。

传统的二维超声很难获得胎儿头部的矢状面并且耗时,相反,三维的VCI技术能够较易且快速地获得。当然,由于二维矢状面的高分辨率在显示胼胝体情况的地位不能取代,但是当二维超声不能获得该切面时,三维VCI技术不失是一种有效、简单的补充手段。

参考文献

[1]张海春,杨杰,陈钟萍,等.胎儿胼胝体发育的超声监测.中国妇幼保健,2008,23(10):3990-3992.

[2]严英榴,杨秀雄,沈理.产前超声诊断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15-219.

[3]Monteagudo A.Fetal neurosonography:should it be routine?Should it be detailed?Ultrasound Obstet Gynecol,1998,12(2):1-5.

[4]Pilu G.The Dandy-Walker complex and fetal sonography.Ultrasound Obstet Gynecol,2000,16(5):115-117.

[5]Zalel Y,Gilboa Y,Gabis L,et al.Rotation of the vermis as a cause of enlarged cisternamagna on prenatal imaging.Ultrasound Obstet Gynecol,2006,27(7):490-493.

[6]ISUOG.Sonographic examination of the fetal central nervous system:guidelines for performing the‘basic examination’and the‘fetal neurosonogram’.Ultrasound Obstet Gynecol,2007,29(5):109-116.

[7]Pilu G,Segata M,Ghi T,et al.Diagnosis of midline anomalies of the fetal brain with the three-dimensional median view.Ultrasound Obstet Gynecol,2006,27(3):522-529.

[8]Vinals F,Munoz M,Naveas R,et al.The fetal cerebellar vermis:anatomy and biometry assessment using4D volume contrast imaging in the C-plane(VCI-C).Ultrasound Obstet Gynecol,2005,26(10):622-627.

[9]Correa F,Lara C,Bellver J,et al.Examination of the fetal brain by transabdominal three dimensional ultrasound:potential for routine neurosonographic studies.Ultrasound Obstet Gynecol,2006,27(9):503-508.

[10]徐辉雄,张青萍,肖先桃,等.三维超声成像的伪像类型及其成因分析.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01,10(9):424-426.

平面镜成像反思 篇2

平面镜成像反思

本节内容包括平面镜成像特点和平面镜成像原理以及平面镜成像应用。重点知识是平面镜成像特点:正立(左右相反)、等大、物和像关于平面镜对称、虚像。上课结构安排基本合理,视频引入---生活感受平面镜成像可能的特点(如果有条件真的可以让学生拿镜子感受)---学生猜想---实验验证---得出结论。本节课按照自己的进度最多只能讲到平面镜成像的原理,不能讲到平面镜成像的应用,以及较难的题平面镜改变光路。所以我觉得本节课需要至少两节课才能讲完全部内容。本节课作业反馈来看,拉进度没有什么意义,学生无法完成,只有在上课中完成重点知识的.练习和回顾最好。感觉舒服的地方是边复习上节课知识,边教学生怎样应用知识,这样的感觉比纯粹的评讲题感觉舒服。讲解平面镜成像特点时边举例边讲解很好,在讲解等大时,学生容易出错,主要是视角问题,我发现讲解后学生还是容易出错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自我感觉举例还不错:我让学生体会在教室看我和我到学校操场看我的区别,我本身大小不变,而看起来小了,这只是视角发生变化的缘故。

平面镜成像导学 篇3

1.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知道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

2.经历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过程, 体会替代法在实验中的作用;

3.了解平面镜在生活和生产中的用途;

4.知道什么是凸面镜和凹面镜, 以及它们的应用。

二、学习要点例析

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 像与物大小相等;

(2) 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3) 像到镜面的距离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总之, 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

提示:平面镜成像的大小总是与物体的大小相等的, 而与镜面的大小或物体离镜面的距离无关。

分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之一:平面镜成的像与物大小相同即可解答此题。

解:由于平面镜成的像与物大小相同, 不论人离镜远还是近, 它们大小都相同;所以人向竖直放置的平面镜走近的过程中, 人在镜中的像的大小不变。故答案为:不变。

点评:平面镜成像现象中, 不论视觉上感觉像变大还是变小, 事实上像的大小都没变, 总与物大小相同。

2.平面镜成虚像

镜前物体射向平面镜的光线, 遇到平面镜发生反射, 反射光线进入人的眼睛, 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就形成了物体在平面镜中的像。

所以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

提示: (1) 通过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可看出, 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为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像, 也可以理解为反射光线好像是由像点直接发出的。

(2) 平面镜所成的像是物体发出 (或反射出) 的光线射到镜面上发生反射, 由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在镜后相交而形成的, 如图1所示。点光源S在镜后的像S'并不是实际光线会聚而形成的, 而是由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而形成的, 所以S'叫S的虚像。如果把光屏放在S'处, 是接收不到这个像的, 所以虚像只能用眼睛看到, 而不能成在屏上。

(3) 实像是物体发出的光或反射的光经过光学仪器后, 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像;虚像是从物体发出的光或反射的光经过光学仪器后, 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 而是反向延长线的交点。

例2 (2015年贵州中考) 请画出物体A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 (不保留作图痕迹不给分) .

分析: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像物大小相等、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左右互换, 即像物关于平面镜对称, 利用这一对称性做出AB的像.

解:分别做出物体AB端点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 用虚线连接A'、B'即为AB在平面镜中的像, 如图2所示。

点评:在平面镜成像作图中, 若做出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 要先根据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 先做出端点和关键点的像点, 再用虚线连接各点即为物体的像。

3.平面镜的应用

平面镜能成正立、等大的虚像。例如利用平面镜进行梳妆, 利用平面镜试衣、试鞋, 利用平面镜检查舞蹈演员的动作是否规范等等。平静的水面, 光滑的金属面, 都具有平面镜的作用。

例3 (2015年郴州中考) 人站在竖直放置的穿衣镜前4m处, 若人向镜移动1m, 则此过程中像的大小变化及移动后人离像的距离为 ()

A.变大6mB.变大5mC.不变6mD.不变8m

分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物体和像的大小相等、物体和像关于平面镜对称、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等于像到平面镜的距离来解答此题。

解: (1) 人站在穿衣镜前4m处, 镜子里的像距镜面也是4m, 若人向镜子靠近1米, 此时人到镜面的距离是4m-1m=3m, 物像等距, 此时像到镜面的距离也是3m, 人与镜中的像距离为3m+3m=6m。

(2) 镜中的像始终与物体等大, 因此不管靠近镜面还是远离镜面, 镜中的像不变。

故选C。

点评: (1)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与物大小相同;像与物到镜面距离相等;像与物对应点连线与镜面垂直;虚像; (2) 视觉感觉像的大小在变化, 事实上并没有变。

例4 (2015年潍坊中考) 小明同学在家中用两个平面镜和纸筒制做了一个简易潜望镜。如图3所示, 他把该潜望镜放到窗户下观察窗外的物体, 则观察到的物体的像是 ()

A.与物体等大的、正立的虚像

B.与物体等大的、倒立的虚像

C.比物体还小的、正立的实像

D.比物体还小的、倒立的实像

分析:首先要弄清潜望镜的原理, 是地上面的、远处的景物反射的光, 照射到潜望镜上面这块平面镜上, 再反射到下面这块平面镜上, 再反射到人的眼里, 人就能从低处看见地上面的、远处的景物.总之是平面镜成像。

解:根据潜望镜中使用的是两块平面镜;物体在上面平面镜中成正立、等大的虚像, 这个虚像又在下面平面镜中成正立、等大的虚像.所以眼睛看到正立、等大的虚像,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平面镜成像原理及应用.一定要熟练掌握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等大、正立的虚像.

4.球面镜

(1) 凸面镜和凹面镜

凸面镜是用球面的外面作反射面的球面镜, 如图4甲。凹面镜是用球面的里面作反射面的球面镜, 如图4乙。

(2) 球面镜的作用

让一束平行光射向凸面镜, 经反射后变得发散 (如图4丙) , 凸面镜有扩大视野的作用, 常用作汽车驾驶室旁后视镜, 街头拐弯处的反光镜, 餐具中的不锈钢勺子的外面相当于凸面镜。从日常观察中, 我们发现凸面镜能够成正立、缩小的虚像。

凹面镜是用球面的里面作反射面的。让一束平行光射向凹面镜, 经反射后会聚 (如图4丁) , 太阳灶、手电筒的灯碗、汽车头灯的灯碗、反射式望远镜都用到了凹面镜。从日常观察中, 我们发现凹面镜能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也能成倒立的实像。哈哈镜镜面就是由凸面镜、凹面镜组成的, 人的像既有放大, 也有缩小的部分, 胖、瘦不匀, 引人发笑。

凹面镜有使入射光线会聚的作用, 也被称为“会聚镜”, 凸面镜有使入射光线发散的作用, 也被称为“发散镜”。

平面镜成像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 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 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2、过程和方法

 经历“平面镜成像”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初步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 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义  通过观察感知平面镜对光线的作用.3、情感、态度、价值观

 在探究“平面镜成像”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 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 通过学习,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教学难点:

平面镜成像原理。教学器材:

蜡烛、平面镜、纸、平面镜成像实验器、打火机、刻度尺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演示“偶镜”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提出问题:

让学生观察自己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引导并提出一些他们感兴趣的问题: 1)你的像在平面镜中的什么地方?

2)在平面镜中,你的像的大小跟你的大小一样吗?

3)当改变你与平面镜的距离时,你的像的大小改变吗?你的像到镜面的距离怎样变化? 猜想假设:

引导学生思考回答问题并做出猜想 设计实验:

学生讨论并设计实验方案 小小提示:(思考题)如何找到像的位置?

(让学生通过比较知道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原因)如何比较像与物的大小?

(让学生了解选择两个大小相同物体的原因)如何测量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和像到平面镜的距离?有哪些方法?(让学生思考并讨论测量方法)怎样让实验结果更可靠?

(多次做实验,选择不同的物体做,注意观察比较)进行实验:

学生自选器材完成探究实验并记录实验数据,教师巡视观察 分析实验数据:

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并连接像与物,观察像与物体的连线与平面镜的关系 归纳得出结论:像与物大小相等;

像和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像和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交流评价:

实验过程中有哪些成功之处让我们共享,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呢?让我们共同进步。

学生针对实验过程中的问题和收获进行交流 小游戏:数字找像

画出不同方向的平面镜并出示几个数字,让同学们找出对应的像并贴到相应的位置。

巩固归纳: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镜面对称。

2、平面镜成虚像

1)活动:拿白纸在平面镜后,观察纸上是否能看到物体所成的像 2)引导学生作图理解(多媒体出示)给出发光点S:

发光点可以发出多少条光线,方向如何?哪些光线会射到平面镜上? 选出两条入射光线,并画出与之对应的反射光线; 提问:这两条反射光线沿传播方向能否相交?如果人的眼睛正处于这两条光线传播的路径上,会觉得这两条光线是从哪里发出的?

边讲边出示S点的像点S’的形成,并说明平面镜后并不存在光源,进入眼睛的光并非真正来自像点。

归纳:在屏上不能承接,不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像把它叫做虚像。由此也知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

3、平面镜的应用:

提问:平面镜的使用历史悠久,你们所知道的平面镜有哪些应用呢? 学生畅所欲言

多媒体出示潜望镜、牙医内窥镜、塔式太阳能电站等图片平面镜对我们有没有负面影响呢? 出示光污染图片

归纳:平面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径。揭示“偶镜”的原理:光的多次反射造成 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知识点,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 课堂练习:

多媒体出示练习题并引导学生完成 结束寄语: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 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唐太宗

板书设计:

平面镜成像

特点:等大、等距、垂直、虚像、(对称)原理:光的反射

应用:潜望镜、塔式太阳能电站

作业布置: 课后习题

《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之二 篇5

本节课的教学将信息技术和物理进行了有机的整合, 主要特色:

◇利用多媒体演示小魔术引入课题,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多媒体展示美丽的图片, 使学生更直观地认识平面镜;利用多媒体展示了中国古代铜镜, 丰富本课内涵,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运用信息技术恰到好处地突破了难点;利用信息技术增大课堂容量, 提高学习效率。

◇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活动中, 先播放一段加菲猫照镜子的视频。通过设定情境让学生猜想“平面镜成像还有哪些特点”。经探究得出成像规律后, 利用多媒体便于转换角度的特点, 从科学的角度“揭秘”魔术。凸显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借助学生活动和多媒体课件介绍平面镜的应用。激发了学生对科学的热爱。

●教材分析

本课是司南版《物理》八年级第四章第二节《光的反射》第2课时“平面镜成像”。具体包括:认识平面镜;探究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平面镜的应用。平面镜是生活中最常用的光学用具, 应使学生知道它对光的作用和成像特点。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知识, 提高学习兴趣, 本节从日常生活现象引入, 着重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强调学生的探究性学习, 在学习和探究过程中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让学生在教师的演示实验和自我亲身的实验中观察、体验, 获得最直接的、生动的实验事实资料, 为学习物理打好基础。同时本节教材密切联系社会生活的实际。这样既可以加强学生的具体感性认识, 又可以提高学习兴趣, 多角度、多层次理解物理知识, 更有助于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情分析

本课设计立足于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思路。平面镜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物品, 学生对平面镜成像有较多感性认识。对镜子所成的像, 学生具有一些“前概念”。比如, 感觉到“镜中的像与物左右相反”, 甚至错误认识, 如“像近大远小”等。但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没有仔细的研究和深入思考, 对“像”的认识处于模糊的感性认识阶段, 尚缺乏理性的思考和科学的认识。因此他们有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但怎么探究, 探究哪些方面, 还迫切需要教师的帮助和启发。这就为教师组织课堂教学, 调动学生积极动手参与研究, 提供了良好的教学空间。在教学中通过多媒体、实验和直观教具, 不断激活学生已有的观察、认识, 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前概念向科学概念转化。

尽管本课是学生在光学中的首次科学探究活动, 但在前几章的学习中已经历了几次科学探究, 这就为本课的探究学习奠定了一定的方法和技能基础。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了解平面镜成像原因和虚像的概念;学会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认识平面镜, 懂得平面镜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体验用“替代法”确定像的位置的研究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现象, 感知虚像的含义;通过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探究过程, 培养学生描述现象、归纳总结的能力;通过交流汇报, 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让学生“解决视力表的距离问题”, 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应用所学的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分组实验的合作与交流, 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热情, 让学生在探究中领略物理现象的奇妙, 获得成功的喜悦, 并培养他们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了解平面镜在日常生活、生产、科技方面广泛的应用,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培养良好的非智力品质, 初步认识人类生活离不开科学, 而科学也真正服务于社会。

教学重点: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平面镜成的像是与物体等大的虚像。

●教学过程

1.“魔术”导入新课

教师演示“水漫过烛焰时, 烛焰熄灭”的生活情景, 再用课件播放魔术“浇不灭”的蜡烛 (如图1) 。

学生欣赏完魔术后, 都纷纷猜测魔术的秘密。

师:经过这节课的学习, 每位同学都能揭开这个魔术的秘密 (引出课题) 。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魔术, 导入新课, 营造了一种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新课的热情, 同时为“虚像”奠定伏笔。

2. 认识平面镜

(1) 平面镜

师:生活中的镜子有很多种, 你都知道有哪些?

生:穿衣镜、近视镜、望远镜、哈哈镜……

师:生活中的镜子形形色色, 其中一种表面是平的, 如穿衣镜 (拿几个生活中用的镜子让学生观察) 。可以看到它们表面平整光滑, 用它可以照出人的“面孔”和各种各样的“物体”, 并与物体本身的形状一样。我们把这样的镜子叫平面镜, 把出现在镜子里的物体叫做像。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能充当平面镜呢?

生:平整的玻璃、平静的水面、抛光金属表面……教师用视频展示利用平整的玻璃、平静的水面等。

设计意图:让学生更直观的认识平面镜。

(2) 中国古代铜镜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中国古代铜镜 (如图2) 。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中国铜镜的历史, 感受中国古代文化。并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感到骄傲和自豪。“以铜为镜, 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 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 可以明得失”。

3.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师:通过观看刚才的视频, 同学们已经了解到人类使用镜子了解自己、认识自己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了。那么平面镜成像有哪些特点呢?

(1) 平面镜成像特点之一——虚像

教师用实物投影仪演示“烛焰烤手”的实验。学生有的窃窃私语, 有的替老师担心。教师请一名学生亲身体验“烛焰烤手”, 并向全班同学说出他的感觉 (如图3) 。

师:“疼不疼?”

生:“不疼。”

师:“烫不烫?”

生:“不烫。”

师:莫非这个蜡烛被施了魔法?请这位同学把这只蜡烛拿来。

学生一片哗然。原来蜡烛并没有被点燃。

师:蜡烛并没有被点燃, 那我们看到的烛焰是什么?

生:蜡烛的像。

教师用课件展示小孔成的像是可以用光屏接收到的实像。

师:平面镜成的像也能用光屏接收吗?

将光屏放在像的位置。用实物投影仪放大实验现象。

师:请同学们观察。平面镜成的像只能用眼睛在平面镜中看见, 却不能在光屏上呈现。这种像称为虚像。

平面镜成虚像的原理。学生对于平面镜的像是靠光的反射形成的并不了解, 教师可先给学生设疑, 我们能看见物体, 是因为有光射入眼睛, 我们也能看到物体在平面镜里的成像, 成像的光是从哪里来的呢?然后利用多媒体课件, 边演示边讲授, 进行解疑, 这样既巩固了反射定律, 又培养了学生研究新问题的能力。具体做法可按下面步骤进行:

(1) 演示课件, 先给出一个发光点S, 然后提问学生:

师:S能发出多少条光线, 方向如何?射到平面镜上的光线有多少条?

生:S能向四面八方发出无数条光线, 射到平面镜的光线有无数条。

师:任选两条光线射到平面镜上, 会发生什么现象?

生:光的反射。

教师根据光的反射定律画出对应的反射光线。

(2) 教师提出启发问题:这两条反射光线沿传播方向能否相交?如果人的眼睛正处于这两条光线传播的路径上, 会觉得这两条光线是从哪里发出的?

师生共同分析:这两条反射光线不能相交;当眼睛正处于反射光线的路径上时, 根据光线直进的经验, 眼睛会觉得反射光线好像是从它们的反向延长线在镜后的交点S1发出的。教师边讲边把演示这两条反射光线用虚线向镜后延长, 得交点S′。

(3) 教师随即指出:S′是S发出的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反射光线延长线的交点, 但镜子后面实际上并没有这个发出光线的点, 所以S1叫虚像;物体上的每个点在镜子里都有一个像点, 所有的像点组成整个物体的虚像。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 (用多媒体课件解释) 。

设计意图:用实验验证和媒体展示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运用信息技术恰到好处地突破了难点。

(2) 平面镜成像的其他特点

教师播放一段加菲猫照镜子的视频, 并提问:猜想平面镜成像还有哪些特点?

学生观看视频后, 讨论并提出猜想平面镜的其它成像特点:像的大小与物的大小相等;像的形状和物的形状相同;像和物左右相反;像和物相对于平面镜对称;像离镜面越远, 像越小……

设计意图:观看视频后, 学生通过观察提出各种猜想, 思路不受限制, 使探究活动具有真实性。

4. 设计和进行实验以及收集证据

(1) 设计实验

教师向学生示范并说明探究活动的目的和做法。

目的:研究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和物体有什么关系;研究像到镜面的距离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有什么关系。

做法:请同学们先根据实验桌上的器材讨论方案。再请各组代表边示范边讲解。然后确定最佳方案。

(1) 如图4所示, 将一张8开的白纸用图钉或透明胶条固定在水平桌面上, 用两个夹子夹住一张玻璃板, 竖立在白纸上。

(2) 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面, 观察到玻璃板后面出现了蜡烛的像。

(3) 另拿一支相同的蜡烛在玻璃板后面移动, 使它与前面蜡烛的像重合 (左右移动, 直到从不同位置看上去它们都重合在一起) , 这时后一支蜡烛的位置就是前一支蜡烛的像的位置。改变玻璃前蜡烛的位置, 把实验再做两次, 每次都记下两支蜡烛的位置。

(4) 在电子白纸上画出玻璃板的位置, 移开玻璃板, 用刻度尺画实直线, 用笔把每次实验中两支蜡烛位置连接起来, 量出两支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 记录下来并比较它们的大小, 再用量角器测量, 看它们是否与镜面垂直。

(5) 把测量结果填写下表中。

(2) 学生分组实验

学生通过动手实验, 自己进行分析总结, 既有利于知识的学习, 也有利于能力的培养。

(3) 在实验基础上得出成像特点

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回答平面镜成像特点。

师:平面镜中的像与物体大小是否相同?怎么知道的?像到镜面的距离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是否相等?怎么知道的?

生:平面镜中的像与物体大小相同。因为无论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是远还是近, 一支蜡烛与另一支蜡烛的像总是重合的;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两支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相等。

师生共同分析得到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 像和物体大小相同, 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像与物体相对于平面镜对称。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使学生敢于思考、敢于探索、敢于创新。通过分组实验,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

5. 平面镜的应用

用视频展示平面镜成像例子 (如魔术揭秘、万花筒、神七的宇航员出舱) ;改变光路的例子 (如投影仪) ;既成像又改变光路的例子 (如潜水艇中用到的平面镜等) 。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到“人类生活离不开科学, 而科学也真正服务于社会”, 激发了学生对科学的热爱。

教师总结升华, 突出本课重难点。

6. 练习提升

(1) 身高1.6m的人站在穿衣镜前, 离镜0.5m, 他在镜中的像多高?像离镜多远?当他后退0.5m时, 像高和像到镜面的距离怎样变化?

(2) 检查视力时, 眼与视力表要相距5m, 如图所示, 若视力表距平面镜3m, 人离平面镜的距离应是 () 。

7. 课后作业

上网查询:球面镜;光污染现象。

推荐网址:http://www.39.net/360/rdht/93531.html

探究潜望镜的构造, 并尝试制作一个简单的潜望镜。

参考张老师博客:http://bolg.sina.com.cn/8505abcchibang

●教学反思

1.探究实验引导到位, 实验过程重点突出, 训练目标有侧重点

根据学生初学物理的特点, 我选择了引导提问、猜想, 使学生明确探究目的, 重点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 和分析论证的能力。这样, 可以减小学生的探究难度, 使学生逐步适应探究式的学习方法。

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合理引导, 为防止出现学生盲目探究, 在学生遇到问题时, 教师在思考方向上给以启发、点拔, 最后还是由学生自己去思考, 自己去解决。

2.采用多媒体手段突破难点教学

平面镜成像原理和虚像的概念是这节课的难点, 比较抽象, 利用幻灯片出示动画, 可以让学生直观的了解它的成像原因, 分析出它的成像原理。我在本节教学中, 开发了与教学内容相辅相成的其它学科资源, 如魔术、铜镜的历史、CAI动画课件, 对称的自然风景, 优雅的配乐等, 将它们合理运用到教学环节中, 促进了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促进了他们持久学习愿望的形成。

3.不足之处

C平面成像 篇6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探究过程,创设必要的问题情景,并且始终组织、指导学生的探究活动,在探究“平面镜成像”中,教师引导学生要发现或创设问题,例如,小聪与小明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验证猜想:像到平面镜的距离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可能相等时,发生了争论。小聪得出的结论是:像到平面镜的距离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而小明得出的结论是:像到平面镜的距离小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且小的值是一个恒定不变的值。小聪拿出了自己的实验数据试图说服小明,小聪的实验数据如下:

小明看了数据后,给小聪提出了问题:你的数据记录有问题,我们用的是最小分度值1毫米的刻度尺,因此,实验数据4 cm因改写成4.00 cm,探究要遵守科学的严密性,在刚刚学习长度的测量中要求记录的数据中因包括准确数与估计数及单位。小聪接受了小明的意见把记录的数据都改写过来。

小明拿出自己的实验数据及测量的方法与小聪交流。小明按照如图1所示,分别测出物距和像距,改变物距再分别测出物、像距的数据如下表:

小聪看了小明的实验过程和数据后给小明指出问题所在,小明测量的像距是错误的,像距应是像到平面镜(镜面)的距离,小明少测量了镜子的厚度。如果原来测量的像距加上镜子的厚度(2毫米)就会得到正确的结果,因为我们看到的像是由于光在左面的玻璃面的反射成的虚像,像距应是反射面到像的距离,如图2所示。

小明明白了错误所在重新测量改正后的数据如下:

小明与小聪通过合作探究,分析与论证得出一致的实验结论: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等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

C平面成像 篇7

(一) 光杠杆平面镜成像清晰度分析

物体经过平面镜所成的像是等大倒立的虚像。由于镜面受到挤压、弯曲而形成弧形镜面, 如图1中凹凸不平的弧形镜面所示, 物点A发出的光线经过镜面P反射, 在凹面镜前方形成实的像点A/, 在凸面镜前方形成虚的像点A//;可以推断, 如果在A点处放置一根垂直于镜面主光轴 (凸面镜和凹面镜的主光轴) 的线, 则经过镜面P反射形成两根弯曲的线, 一根是经过A/的实线, 另一根是经过A//的虚线;也就是说, 物体经过弧形不平整的镜面P所形成的像是畸形的, 各像点不能全部落在眼睛视网膜上, 眼睛看到的图像模糊不清, 我们站在哈哈镜前看到自己的影像模糊是同样道理。

“用拉伸法测量金属丝弹性模量”实验的光学系统由标尺望远镜、光杠杆组成, 两者相距约1.5米以上, 光杠杆上的平面镜直径约5cm。为了能够通过望远镜目镜看到清晰的标尺刻度, 必须对光学系统进行共轴等高调节, 同时, 要把标尺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调焦至望远镜的分划板上, 由于镜面平整, 各像点都在同一个平面, 因此, 望远镜经过调焦, 从目镜就能看到清晰的标尺刻度;如果在实验中操作不当, 把平面镜侧面的两个固定螺钉拧得太紧, 使得镜面受到挤压而变形, 镜面变成凹凸不平、不规则的柱面, 标尺刻度经过凹凸不平的镜面形成实和虚的变形的两种图像, 各像点不在同一个平面, 显然, 就无法将所有像点调焦至望远镜分划板上, 通过望远镜目镜看到的标尺刻线就是模糊不清的。根据光的干涉原理, 在受过挤压的光杠杆镜面上安放一块标准平面玻璃, 可以观察到不规则的干涉条纹, 由此更加证明受过挤压的光杠杆镜面不平整。

(二) 新型光杠杆

老式光杠杆的平面镜是通过平面镜侧面两个螺钉固定在杠杆支架上, 同时这两个固定螺钉也是平面镜的转轴, 要调节平面镜镜面的倾斜角度, 必须用手拨动镜子, 容易造成镜面法线左右偏转, 破坏原来调好的光学系统, 前功尽弃, 学生在实验时为了避免平面镜自由转动, 常常把这两个螺钉拧紧而造成镜面变形, 结果看不到清晰的标尺刻度, 因此, 必须对光杠杆进行改进。

改进光杠杆的目的是取消平面镜侧面的两个固定螺钉, 避免误操作使平面镜镜面变形, 同时, 改进后必须保持平面镜镜面的倾斜角度可以调节。调节镜面倾斜角度的方法有两种:1.光杠杆的后脚钉高度不变, 调节支撑平面镜平台的高度来改变镜面倾斜角度, 2.支撑平面镜平台的高度不变, 调节光杠杆的后脚钉高度来改变镜面倾斜角度。本人认为第2种方法较好, 结构简单, 调节轻便, 新型光杠杆示意图如图2所示, 光杠杆的力臂垂直于平面镜P, 光杠杆转轴放在测试架平台 (支撑平面镜平台) 的槽内, 调整螺钉搭在金属丝下端的夹物件上, 如果想改变镜面的倾斜角度, 只需轻微调节光杠杆的调整螺钉即可。

(三) 新型光杠杆使用效果

改进后的的光杠杆——新型光杠杆结构简单, 不存在镜面受挤压变形现象, 成像清晰;镜面倾斜角度的调节不需用手拨动镜子, 只需调节光杠杆的后脚螺钉即可, 简单易行, 避免镜面法线左右偏转, 不会破坏原来调好的光学系统。新型光杠杆在使用中效果理想。

参考文献

C平面成像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收集2007年11月—2011年12月住院患者139例,均因疑诊冠心病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根据造影结果将患者分为4组:①正常组36例,造影结果正常,男16例,女20例,年龄30岁~80岁(63.71岁±13.34岁)。②冠脉Ⅰ组33例,病变狭窄<50%,男19例,女14例,年龄46岁~75岁(61.88岁±10.53岁);③冠脉Ⅱ组31例,病变狭窄≥50%且<75%,男17例,女14例,年龄40岁~77岁(62.73岁±11.86岁);④冠脉Ⅲ组39例,病变狭窄≥75%,男26例,女13例,年龄44岁~81岁(64.14岁±10.37岁)。以病变最窄处例数评价(部分患者为2支血管同时受累严重),左前降支47例,左回旋支31例,右冠状动脉39例。4组患者在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及吸烟史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受检者均为窦性心律,剔除房颤、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等患者。

1.2 仪器与方法

1.2.1 图像采集

使用美国GE公司Vivid7彩色超声诊断仪及3V探头,探头频率(2.0~4.0) MHz。受检者连接同步心电图,测量常规超声指标,开启实时三平面程序及组织速度成像(TVI)模式,同步实时采集心尖四腔、心尖二腔及心尖左室长轴切面连续心律稳定3个心动周期的组织速度动态图像,调节TVI帧频> 100帧/秒。

1.2.2 常规超声指标测量

多切面观察室壁运动情况,测量左室横径(LVD)、左房横径(LAD)、E/A及E峰减速时间(DT),心尖双平面Simpson法测量左室射血分数(EF)、短轴缩短率(FS)。

1.2.3 QTVI图像分析

应用Vivid7彩色超声诊断仪自带QTVI软件的定量分析功能,获取左右心室各室壁基底段的组织多普勒速度时间曲线,即左心室分别取前间隔、下壁、前壁、后壁、侧壁及室间隔的基底段,右心室取心尖四腔切面右心室游离壁基底段,共计7个室壁节段,分别测量每一曲线上的收缩期峰值速度(peak systolic velocity,s)、舒张早期峰值速度(early diastolic velocity,e)及舒张晚期峰值速度(late diastolic velocity,a),以上数据均取3个心动周期平均值。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Tukeys-b检验),应用Bivariate Correlation过程分析室壁收缩及舒张速度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之间的相关性,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计算室壁收缩及舒张速度诊断冠状动脉狭窄≥50%的曲线下面积(AUC)、截断值、灵敏度和特异度。

2 结 果

2.1 各组间常规超声数据比较 冠脉组间常规超声指标LVD、LAD、E/A、DT、EF及FS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冠脉Ⅲ组中有9例显示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23.08%),其中5例EF减低(12.82%),余患者常规超声检查结果均正常。

2.2 左右心室壁基底段收缩速度组间比较(见表1) 除左室侧壁外,冠脉Ⅰ组s较正常组相应增高,除右室壁外,冠脉Ⅱ及Ⅲ组s均较正常组相应减低;部分s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

2.3 左右心室壁基底段舒张速度组间比较(见表2) 冠脉Ⅰ组e较正常组相应增高,冠脉Ⅱ组及Ⅲ组e、冠脉3组a均较正常组大致呈减低趋势;其中,部分e及a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

2.4 左右心室壁基底段收缩及舒张速度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分析 左室六个室壁s均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呈负相关性(r=-0.222~-0.410,P<0.05或P<0.01);前间隔及室间隔e,左室侧壁、下壁、前壁及后壁e及a均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呈正相关性(r=0.205~0.366,P<0.05或P<0.01);右室壁收缩速度及舒张速度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没有相关性(P>0.05)。

2.5 左右心室壁基底段收缩及舒张速度诊断冠状动脉狭窄≥50%结果(见表3) 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计算,左右心室壁基底段收缩速度及部分舒张速度因P>0.05或曲线下面积(AUC)<0.5而未能取得截断值,左室下壁e对诊断冠状动脉狭窄≥50%的AUC最大。

3 讨 论

超声心动图作为无创检查,操作简便且较易被患者接受,在心脏病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超声新技术不断涌现,为评价冠心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冠心病早期多累及心内膜下心肌,心内膜下心肌损伤主要影响纵向运动,而组织多普勒是评估长轴方向左心室功能的最佳选择[2],以往超声在不同切面切换时,可能R-R间期存在的变异性影响了不同室壁间的比较,因此,应用基于组织多普勒原理的实时三平面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技术,可以精确测量同一心动周期内左右心室多个室壁节段的运动信息并作对比分析,时间分辨率高[3,4],且去除了心动周期变异的影响[5],研究结果可信度高,为临床提供了一种无创性检测心室壁运动的新手段。

冠心病患者心肌受累多为区域性,由于侧支循环建立,左室收缩功能代偿维持在一定范围之内。本资料中,常规超声数据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仅提示冠状动脉狭窄≥75%的患者且检出率低(23.08%)。而应用实时三平面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技术检测左右心室壁基底段的收缩及舒张运动,发现冠脉Ⅰ组s及e较正常组大致呈增高趋势,其他参数均随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加重而大致呈减低趋势,左室部分室壁收缩及舒张速度在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并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存在相关性;分析可能原因是当冠状动脉狭窄<50%时引起的心肌缺血已使局部心肌收缩及舒张功能发生改变,但由于病变程度较轻,缺血心肌首先是通过加快收缩及舒张早期速度来代偿性维持心脏功能在正常范围,随着病变狭窄进一步加重,静息状态下心肌低血流灌注引起的心肌纤维化使局部心肌变形能力减低[6,7,8],最终导致局部心肌收缩及舒张早期速度逐步减低,同时,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无论轻重均可导致心室壁基底段舒张晚期速度减低,因此,实时三平面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技术可以较准确地评价心肌缺血时的收缩及舒张运动速度变化。本研究中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对右室壁收缩及舒张速度没有明显影响,考虑与右室心肌存在丰富的侧支循环有关。获得部分室壁舒张速度评价冠状动脉狭窄≥50%的截断值,左室下壁e的诊断价值最大,以截断值-5.19 cm/s评价冠状动脉狭窄≥50%的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为69.1%、70.0%(P<0.01),此结果与先前报道相符[9,10,11],即在冠心病早期主要出现舒张功能损伤。因此,准确检测心肌舒张功能对于早期判断冠状动脉病变、及时治疗和改善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

由于在我院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绝大多数采取急诊冠状动脉支架治疗,这部分患者未能及时采集超声图像,同时,本资料也排除了有陈旧性心肌梗死病史的患者。本研究结果较适用于疑诊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前的术前评估,通过对局部心肌收缩与舒张运动的细化分析并结合常规超声检查,为临床进一步了解患者心脏整体及局部功能提供更详细信息,对分析病情、危险评估、治疗及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存在一定局限性:TVI技术受多普勒角度、节段心肌被动运动等影响[12,13];本研究样本量较小,获得部分参数的截断值有待于大样本临床研究证实。

实时三平面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技术,可以较准确地分析心肌缺血对局部室壁收缩及舒张运动速度的影响,对评价缺血心肌的敏感性优于常规超声心动图。

摘要:目的 探讨实时三平面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技术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同步实时采集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139例患者(分为4组)心尖四腔观、心尖两腔观和心尖左室长轴观的组织速度动态图像,测量左右心室壁基底段的收缩及舒张速度,并做对比研究。结果 左室部分室壁收缩及舒张速度在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并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存在相关性(P<0.05或P<0.01);左室下壁舒张早期峰值速度(e)以截断值为-5.19cm/s对冠状动脉狭窄≥50%的诊断价值最高(P<0.01)。结论 实时三平面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技术可较准确地分析心肌缺血时收缩及舒张运动的速度变化,对评价缺血心肌的敏感性优于常规超声心动图。

C平面成像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收集本院2012年6月至2015年8月,共65例临床初诊疑为下肢动脉疾病的患者行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其中男性43例,女性22例,年龄26~83岁,平均年龄57岁。临床表现为下肢肿胀、皮肤温度减低、跛行、慢性感染、溃疡、坏疽、外伤等。

1.2数据采集:利用Siemens Definition AS+64排128层螺旋CT进行容积采集,扫描范围从腹主动脉下段双肾动脉开口水平至足尖。扫描参数:电压100 k V,电流采用4D-dose技术自动设置。扫描分为双平面循环时间测定法和团注跟踪法2组。双平面循环时间测定法先分别在肾动脉开口平面和动脉平面进行小剂量循环时间实验,根据时间-密度曲线得到肾动脉平面腹主动脉和双侧动脉的对比剂峰值时间,由腹主动脉的峰值时间确定扫描延迟时间,再根据两个峰值时间的差值来确定扫描速度;团注跟踪法是在注射对比剂后启动计算机造影剂自动跟踪技术,当腹主动脉下段CT值达到150 Hu后,延迟5 s自动启动扫描;扫描速度则凭经验根据患者的疾病情况设定。对比剂注射方案:应用非离子碘对比剂(碘海醇350 mg I/ml)采用双筒单流注射方式经肘正中静脉注射,注射速率为4.0 ml/s。双平面循环时间测定组:团注测试:20 ml对比剂+20 ml 0.9%氯化钠注射液。CTA:80 ml对比剂+40 ml 0.9%氯化钠注射液。团注跟踪组:80 ml对比剂+40ml 0.9%氯化钠注射液。

1.3图像处理:采集完成采用泰瑞工作站对原始数据利用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组(MPR)和曲面重组(CPR)等方法进行图像后处理。MIP清楚显示下肢血管树,局部MIP可提高血管分辨率,VR有利于定位血管位置,CPR能显示血管斑块的性质[2]。

1.4图像质量评价:选择2名高年资医师采用双盲法分别对下肢CTA原始图像和后处理图像进行评价,意见不同时通过协商取得一致。将双下肢动脉分为髂总动脉、髂内动脉、髂外动脉、股总动脉、股深动脉、股浅动脉、动脉、胫前动脉、胫腓干、胫后动脉、腓动脉和足背动脉进行分段评价。

2 结果

行双平面循环时间测定法的34例患者中28例图像下肢动脉全程显示清晰,各血管管腔内狭窄程度可准确判断(图1);6例图像部分下肢动脉节段管腔内对比剂浓度低,CT值低于200 Hu,图像质量欠佳,管壁模糊,各血管管腔内狭窄程度可大致判断。行团注跟踪法的31例患者中18例图像下肢动脉全程显示清晰,各血管管腔内狭窄程度可判断;9例图像部分下肢动脉节段管腔内对比剂浓度低,CT值低于200Hu,图像质量欠佳,管壁模糊,各血管管腔内狭窄程度可大致判断;4例部分下肢动脉节段管腔内无对比剂充盈,图像质量差,无诊断价值。2种方法中部分下肢动脉节段管腔内对比剂浓度低或部分下肢动脉节段管腔内无对比剂充盈的病例中,图像质量欠佳或图像质量差的节段均发生在动脉远端,包括动脉、胫前动脉、胫腓干、胫后动脉、腓动脉及足背动脉。

图1双下肢动脉全程显示清晰,未见明显狭窄或扩张(a:VRT图像;b:MIP图像;c:下肢动脉下段VRT图像)

3 讨论

CTA成像感兴趣的是心血管结构的显影效果。在靶血管对比剂增强的峰值期间采集容积数据是CTA检查成功与否和获取优质图像质量的基础。正确的CTA扫描延迟应使容积数据采集时间窗与对比剂流经靶血管的首过时间窗吻合。确定CTA扫描延迟时间的方法有经验值法、团注跟踪法和团注测试法3种[3]。下肢血管CTA扫描最佳延迟时间是注射对比剂开始至下肢血管内造影剂达峰值,而静脉尚未显影,动脉与实质密度相差最大时的扫描时间。达峰时间受患者心功能、体质量、病理生理变化、血管病变情况、注射对比剂速度、注射位置、注射时患者的体位、扫描方向及对比剂本身性质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变化范围较大。部分有严重下肢动脉狭窄或闭塞的老年患者,血流速度慢于平均速度。有研究表明临床周围动脉硬化闭塞性疾病不同分期患者的下肢血管的血液循环时间之间差异较大,可能造成CT扫描速度快于对比剂循环速度。导致动脉远段血管未能显影,会使双侧或单侧下肢动脉小腿组显影密度不足或未显影。造成诊断时高估血管狭窄程度,使CTA的假阳性增高[2]。团注跟踪法和团注测试法都可以得到准确的扫描延迟时间。但下肢动脉的血液循环时间个体差异较大,合适的扫描速度也是CTA检查成功的关键。利用团注测试法的双平面循环时间测定法根据动脉和腹主动脉肾动脉开口段的峰值时间差可以准确地计算下肢动脉的循环时间,从而设定与之对应的扫描速度,准确地捕捉对比剂到达下肢动脉远端的合适时机,大大提高了成像的精准度。在该研究中动脉平面的团注测试采用的是左右动脉分别测试,有效避免了因疾病引起的单侧下肢动脉血管图像质量下降,提高了CTA诊断的准确性。

下肢血管病变首选检查方法是下肢CTA技术,它能够清楚显示下肢血管的解剖结构,检查速度快、图像质量高、适应证广,对外伤、炎症、肿瘤等均可明确病变的部位和范围,结合临床特征很容易明确病变的性质,对影像诊断具有特别重要的价值[4]。双平面循环时间测定法在下肢动脉CT成像中可以准确地测定下肢动脉的峰值时间和循环时间,从而得到精确的扫描参数,对提高下肢远端血管的显影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摘要:目的 探讨双平面循环时间测定法在下肢动脉CT血管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65例临床有不同程度症状且初诊疑为下肢动脉疾病的患者,分为2组,34例患者采用双平面循环时间测定法,31例患者采用团注跟踪法,利用Siemens Definition AS+64排128层螺旋CT进行容积采集。根据其对下肢动脉的显示效果分别评估后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65例患者中56例能显示腹主动脉下段至足背动脉全程;采用双平面循环时间测定法的34例患者中28例图像质量佳且血管显示清晰,6例部分下肢动脉图像质量欠佳且管壁模糊;采用团注跟踪法的31例患者中18例图像质量佳且血管显示清晰,9例部分下肢动脉图像质量欠佳且管壁模糊,4例部分下肢动脉节段图像质量差且无诊断价值。结论 双平面循环时间测定法相较团注跟踪法大大提高了下肢远端血管的显影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体层摄影术,螺旋计算机,灌注成像,成像,三维

参考文献

[1]文乐军.人体解剖学[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4:122-126.

[2]祝洪福,任千里,王立乾,等.64排螺旋CT动脉成像技术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中的应用[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15,16(3):234-236.

[3]王鸣鹏.医学影像技术学CT检查技术卷[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94-197.

上一篇:运输设备制造业下一篇:等离子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