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药现状

2024-08-06

用药现状(精选十篇)

用药现状 篇1

儿童用药缺乏已成为困扰全球的问题。据世界卫生组织 (WHO) 估计, 5岁以下儿童年死亡人数达900万[1], 其中一半是由肺炎、腹泻、艾滋病毒/艾滋病 (HIV/AIDS) 及疟疾等疾病引起, 安全有效的儿童用基本药物可以有效治疗这些疾病。然而据美国儿科学会调查, 美国批准上市的药品中仅少数产品进行过儿童临床试验, 大多数儿童用药的标签中都未有儿童或特定儿童年龄组的使用说明。1991~1994年, 71%的新分子实体药物的标签中没有儿科用药信息[2];在欧盟, 儿童使用的药品50%或者更多的药品[3]从未进行过儿童研究, 这些产品仅做过针对成人的临床试验。表1为部分药品标签中的儿童用药信息。

(资料来源:http://www.fda.gov/downloads/Drugs/Development Approval Process/%20Development Resources/UCM049915.pdf)

儿童临床试验是伦理、医疗和监督管理中最棘手的问题之一。儿童不是小大人, 在生理学、病理学、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方面, 儿童与成人存在许多差异。通过药品的成人数据推测其对儿童的作用会导致不良事件 (超剂量) 、治疗无效 (剂量不足) 、剂型不合理并拖延创新药品获得等情况发生。对多年龄组儿童进行临床试验, 涉及的伦理问题更多、花费更高、时间更长。况且儿童用药的市场小、无利可图, 这也是当前儿科用药短缺的原因之一[4]。

普遍的未经许可及标签外儿童用药现象引起国际社会的深切关注。2000年7月19日, 人用药品注册技术要求国际协调会 (International Conferen ceon Harmonisationof Technical Trequiremetns for Registration of Pharmacaceuticals for Human Use, ICH) 公布了“儿童人群药品临床研究指南” (Clinical Investigation of Medicinal Products in the Pediatric Population) [5], 指南涉及儿童用药开发及该人群用药的安全、疗效及伦理研究等问题, 包括: (1) 启动药品的儿童项目应考虑的问题; (2) 在药品开发中启动儿童研究的时间: (3) 研究类型[药代动力学, 药代动力学/药效学 (PK/PD) , 疗效, 安全]; (4) 年龄组; (5) 儿童临床试验伦理。2007年, 世界卫生大会通过一项题为“给孩子更好药品 (Better Medicines for Children) ”的决议[6], 称要研究开发出剂型更好、证据更好、信息更好的儿童用药, 确保各年龄段的儿童用上正确药品。2007年12月, WHO推出“让药品适合儿童”行动, 通过采取监管措施、政府政策、招标采购决策, 促进学术机构、民营机构对儿童用药的研究及药品行业的生产, 改善安全、有效、高质量儿童药品的获得[7]。改善儿童用药事关企业、监管部门、卫生专业人员及社会, 需要个各界共同努力[8]。

二、欧美儿童用药监管现状

(一) 欧洲儿童用药监管现状[9]

欧洲药品局成立伊始 (1995年) 就开始关注儿童用药。在欧盟, 年龄在16岁以下的人群占欧盟人口总数的20%[10]。1997年欧盟委员会在欧洲药品局 (EMA) 组织了一次专家圆桌会议, 讨论儿童用药问题。会议认为有必要加强立法并引入儿童药物开发的激励机制。2000年, ICH的“儿童药品临床研究指南”成为欧洲药品局的指南;2001年4月, 欧盟通过了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Directive (2001/20/EC) ] (2004年实施) ;2006年10月, 欧盟委员会企业与行业总司 (DG Enterprise and Industry) 公布“进行儿童临床试验应考虑的伦理问题”, 建议制定欧盟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实施细则。

在儿童用药立法方面, 2000年12月14日欧洲卫生部长理事会通过了起草儿童临床试验立法的决议;2002年, 欧盟委员会公布“让儿童用上更好的药品——儿童用药监管行动建议”征求意见稿, 这是欧盟委员会解决儿童用药问题的第一步。根据欧盟委员会的更佳监管行动方案 (com (2002) 278) , 对儿童用药管理条例与监管相关的经济、社会及环境结果影响进行了深入评价。2004年3月, 欧盟委员会就儿童用药监管条例草案征求意见;2004年9月29日, 欧盟委员会公布儿童用药管理条例的第一份建议书及起草说明、影响评价、问答文件;2005年9月7日经欧洲议会投票, 欧盟委员会对议会修正案提出修订建议;2005年12月9日, 卫生部长理事会同意将儿童用药监管条例提交欧洲议会复议;2006年6月1日, 儿童用药监管条例 (Regulation (EC) No 1901/2006) 在欧洲议会通过。该条例于2006年12月27日公布, 2007年1月26日正式生效。

现行的欧盟儿童用药监管条例 (Regulation (EC) No 1901/2006) 的目标是促进18岁以下儿童的健康, 增加高质量的伦理研究, 增加可使用的儿童用药, 改善儿童用药信息;同时减少不必要的临床试验, 避免拖延成年人用药的批准。条例的主要内容包括:

(1) 设立儿科委员会 (PDCO) , 负责儿科用药试验计划 (PIP) 及豁免评价, 与欧洲药品局其他委员会特别是人用药品委员会及其技术建议工作组就儿科用药开展交流。PDCO已于2007年成立。

(2) 提出可以不断完善的儿科用药试验计划 (PIP) 。PIP须事先得到人用药品委员会同意。作为儿童药品开发、批准的基础, 计划里要包括项目完成时间, 质量、安全与疗效标准, 与年龄相适应的剂型, 对所有儿童年龄组的影响, 以及对开发公司的约束 (公司可以根据某些条件提出豁免或者延期提交) 。

(3) 制定奖励与鼓励政策, 如对经过儿童研究的产品 (新药及专利产品、非专利产品) 给予一定时间的市场独占权。

(4) 提供一系列信息, 以及有利于增加研究透明度和促进研究的工具。例如涉及PIPs及豁免的决定在删掉商业机密信息后向公众发布, 儿童临床试验数据库资料、结果与以往研究的情况均进入欧盟临床研究数据库Eudra CT。

自2007年1月26日条例正式生效后, 欧盟在儿童用药监管上取得了一系列成效 (详见图1) :

(资料来源:http://www.ema.europa.eu/docs/en_GB/document_library/Annual_report/2010/05/WC500090712.pdf)

(1) PIP纳入上市申请资料自2008年7月26日起, 凡未在欧盟上市的新产品, 申请资料中必须包括儿童临床研究结果 (豁免及延期除外) , 缺乏按照PIP开展的所有研究结果或欧洲药品局颁发的产品或某类产品豁免决定或欧洲药品局颁发的PIP延期决定的申请资料, 一律不予接受。

(2) 启动儿童用药警戒工作2009年5月, 在欧盟药物警戒数据库 (Eudra Vigilance) 基础上启动了儿童用药警戒行动, 以进一步加强儿童用药监管。

(3) 儿童临床试验数据成为Eudra CT组成部分, 信息透明度提高欧盟临床研究数据库 (Eudra CT) 的子库——儿童临床试验数据库正在开发中。

(4) 欧洲儿童用药研究网络建设开始启动2009年2月16日召开的欧盟儿童用药网络研讨会, 在已拥有儿童用药研究专长的研究人员和设有儿童用药研究中心的国家及欧洲网络的基础上搭建欧洲儿童用药研究网络。

(5) 第一份条例执行情况报告提交2010年4月27日, 欧洲药品局向欧盟委员会提交了执行儿童用药监管条例 (Regulation (EC) No1901/2006) 的企业及产品, 以及违反本条例所规定义务的企业的报告。这是自条例实施后的首份报告, 包括了条例实施后 (2007年1月26日至2009年12月31日期间) 22个欧盟成员国 (除希腊、波兰、葡萄牙和西班牙外) 的情况。按照条例要求, 应每年发布一份报告, 但由于条例实施初期缺乏内部资源, 2007年和2008年均未发布报告。

(二) 美国儿童用药监管现状[11]

1994年, FDA公布儿童监督管理规定 (FDA Pediatric Rule) , 要求上市药品生产企业对现有产品数据进行调查, 并决定其数据是否足以支持在药品标签中增加儿童使用信息。如果有此类数据, 鼓励企业对标签进行修订;如果信息不充分, 则要求在标签中说明“药品对儿童患者的安全性与疗效尚未确定”。但规定的发布并未显著增加具有儿科用药标签的产品数量。

1997年8月, FDA提出“儿科标签提案”并于1998年完成, 通过了所有尚未批准的药品及生物制品必须进行儿童患者研究的规定, 即FDA有权要求企业对现有上市新药和生物制品进行儿科研究。按照规定, 儿科用药的安全性与疗效数据不仅要包括在新药申请及生物制品申请资料中, 也要包括在新活性成分、新适应症、新剂型、新剂量、新给药方式补充申请中。但在治疗手段对儿科患者无有意义的治疗优势和产品不可能用于大量儿童患者的两种情况下, 可豁免儿科研究。

在儿科管理规定提出几个月后, FDA现代化法案出台, 法案第三章确定了对儿童人群研究的鼓励政策 (Section 505A of the Federal Food, Drug and Cosmetic Act) ;2002年1月4日, 美国“最佳儿童药品法” (The Best Pharmaceuticals for Children Act (BPCA) ) 颁布。2007年, 《2007年FDA修订案》 (FDAAA) 对包括“2002年最佳儿童药品法”在内的许多现行法规重新授权 (称为BPCA2007) , 鼓励开展儿童用药研究, 促进儿童治疗产品的开发;“儿童研究平等法” (PREA) 授权FDA可要求产品进行儿童用药研究。

按照BPCA2007, 美国卫生人类服务部的国立卫生研究院 (NIH) 负责研究非专利药品, 允许对无专利保护或市场独占权的药品提供保护, 并负责制定和公布儿童治疗所需重点产品的名单, 包括药品、生物制品或需要研究的适应症。NIH通过合同、委托或其他融资机制, 委托具有专长的机构进行儿童临床试验或者相关研究, 向FDA提交拟进行儿童研究的申请 (PPSRs) 。2007年9月27日至2010年9月30日, 完成的BPCA及PREA研究总数305个, 已经完成的FDAAA研究总人数111986人 (详见表2) 。

三、欧盟和美国在儿童用药领域的合作[12]

欧盟和美国在儿童用药领域的合作近年来不断加强。双方的合作表现如下:

(1) 共同确定重点产品。欧洲药品局与欧盟委员会研究总部与美国FDA及国立卫生研究院 (NIH) 就无专利保护产品儿童临床试验重点名单进行讨论, 欧洲药品局已同NIH就试验重点的标准及方法召开会议。

(2) 信息交换不断加强。自2007年9月起, 双方每个月都召开电话会议, 至今双方已交换了450个产品的信息, 并对其中的172个产品进行了试验设计及安全性讨论。

(3) 尝试泛大西洋儿童研究设计提交格式的衔接, 为企业的申请提供便利。

由于欧美双方在儿童研究的要求上存在较大差异, 特别是对儿童试验豁免的要求有很大不同, 基于已有的经验数据, 欧盟与欧洲药品局将启动委员会儿科研究计划指南 (Commission Paediatric Investigation Plan Guideline) 的回顾审查, 确定双方泛大西洋提交格式衔接的可能性。

合理用药现状调查分析报告 篇2

调查目的通过调查研究对于安全用药意识的总体特点,发觉不合理用药的产生因素,从而为广大居民开展安全用药普及教育活动提供依据以及思路和方法,尽可能地减少不合理药物及药物不良反应给人们健康带来损害。

调查内容

1.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选择附近社区,药店,开展安全用药调查,结果分析。调查结果

1、调查人群的基本情况

实际调查100人,其中男性36,女性64。性别来从看,男性占36%,女性则为64%;从年龄分布看,20岁及以下为8%,21-40岁为41%,41-60岁为33%,61岁及以上为15%;从受教育程度看,小学以下占11%,初中为37%,高中或中专为26%,大专及本科达到26%。

2、用药常识方面

(1)药品基本常识认知一般

调查结果显示,66%的受访者表示知道常用药物的最佳服用时间。在服用抗生素时,74%的人知道饭后服用抗生素。在不良服药方式的调查中:6%的人有干吞药片的经历、51%的人曾用茶水或果汁等送服药、43%的人表示都没有。对“一日三次”的理解上:46%的人表示严格按照医嘱服用,45%的人理解为三餐前后服药,5%的人想起来才吃药,另5%的人理解为每个四小时吃一次。

表明当地居民用药常识一般:常用药物的服药时间认知度尚可,以医嘱为主要服药指导。服药方式需纠正。

(2)不了解处方药及非处方药

调查中,只有24%的人了解处方药和非处方药,并答出OTC代表非处方药;50%的人不知道处方药和非处方;27%的人误认为OTC代表处方药。反映出当地居民在相对专业性较强的药品知识方面的认知尚欠缺。

另一项数据显示当地居民80%的人生病时会到药店自行配药,因此药店自主购药的安全性问题需要关注。

非处方药是不需要凭医师处方即可自行判断、购买和使用的药品,简称OTC。了解处方药和非处方药的区别可以正确地引导居民前往药店购药,如此不仅保证居民自主购药的安全性,也在一定程度避免医院排队购药的麻烦,从而减轻医院的负担。

3、对药品安全意识方面

从对选择药品影响因素的认识,有无阅读说明书的习惯,对于说明书上的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的关注,留意药品是否过期等方面调查了百姓药品安全的认识。

(1)疗效是首选,选药遵医嘱

调查结果显示,居民选择药品时最关注的信息依次为:疗效(54%)、安全性(42)、价格(2%),另有14%的人认为疗效与安全性并重。这说明,绝大多数人群认识到,一种药品必须具备疗效好、安全性高这两大因素。

在获取药品的主要途径调查中81%的人遵照“医生处方”,7%的人自行判断决定,6%的人是“药师推荐”,4%的人通过“广告宣传”。数据表明医生处方对药品的使用起绝对主导影响,因此,医务工作者在正确引导百姓安全用药行为中起着极

大的作用。

(2)药物说明书阅读习惯良好

药品是一把“双刃剑”,既可治病,又可致病;既可救命,也可害命。即便是安全药也需要安全用药,只有按照适应症、规定剂量、注意事项等用药才会安全。药品使用说明书至关重要。

调查中78%的人会在服药前仔细阅读说明书;19%的人有时在意;只有3%表示不会。除此之外,73%的人在意说明书上的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24%的人有时在意;3%的人认为无所谓。在服药前会留意药品是否过期的问题上,88%的人表示会;9%有时会;3%表示不会。

结果分析与建议

一、自主购药的安全性需要关注,药店需把关。

二、近三成高血压患者不合理用药,需靠医患密切配合。

三、中医药应用有前景,剂型改革是趋势。

用药现状 篇3

[关键词] 中药注射剂;用药金额;用药频度;使用强度;合理用药

[中图分类号] R952???[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10-181-02

随着中药注射剂在临床的广泛应用,关于其不良事件的报道已引起医药行业的高度关注,国家相关部门也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强中药注射剂生产和临床应用管理等一系列法规文件,力求规范中药注射剂的使用,保障患者用药安全。为此,笔者对兴山县医院2011年中药注射剂应用情况进行分析,探讨其临床应用特点及可能存在的风险,以期为临床合理使用中药注射剂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提取医院2011年全年住院患者药品使用资料,包括所有使用药品的通用名称、规格、用药数量、用药金额等。中药注射剂品种包括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药品注册文号首字母为Z的药品,以及药品注册文号首字母为H,但为中药提取物与西药的复方制剂。

1.2?方法

统计每一种药的药味组成。DDDs分析采用限定日剂量(defined daily dose,DDD)法 [1]。DDD是指为达到主要治疗目的用于成人的平均日剂量,本研究以药品说明书为依据,采用主要适应证的常用剂量及临床医师用药习惯确定DDD值;DDDs=某药品年消耗量/该药的DDD值;DDC=某药品总金额/该药的DDDs值。采用金额排序法和DDDs排序法进行排序,计算金额序号与DDDs序号的比值,即药物利用指数(DUI),比值接近l说明同步较好,反之则差。依据DDDs及同期收治患者住院天数,计算中药注射剂在笔者所在医院的使用强度。根据以上结果分析中药注射剂使用情况,评价可能影响合理用药的因素。

2?结果

2011年医院住院患者使用注射剂药品的总金额为4 805.50万元,中成药总金额为66.55万元,中药注射剂为58.16万元,中药注射剂金额占注射剂总金额的12.1%,中药注射剂占中成药总金额的87.4%。

医院现用中药注射剂共32个品种,根据说明书分析药味组成情况(如含西药成分者,则1种化学成份按1味药计算)。结果:含1味药者13种(40.6%)、2味药者12种(37.5%)、3味药者3种(9.4%),4味及以上者4种(12.5%)。

参考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的计算方法计算中药注射剂的使用强度,采用32种中药注射剂的总DDDs/同期收治患者住院天数×100%,结果为52.5 DDD。各种中药注射剂的应用情况统计结果。

3?讨论

从调查结果可见,笔者所在医院使用的中药注射剂品种较多,其中以活血类中药的品种最多,金額排序前10位的药品中有6种为此类药,占中药注射剂总金额的65.6%。中药注射剂因应用历史较短,成分复杂,临床医师对其不甚了解,用药具有更大的风险性。目前中药注射剂的合理用药问题已引起医药界的重视,本资料数据结果显示,2011年笔者所在医院住院患者应用中药注射剂过程中存在一些不合理用药因素。

安全是合理用药的基本前提[2]。近年来,随着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在国内的广泛开展,中药不良反应的报道也不断增加,其中注射剂是中药不良反应里比例最高、程度最严重的剂型。临床上中药注射剂一般是静脉滴注给药,药物直接进入血管,绕过皮肤、黏膜这两道保护人体的天然屏障和肝脏的首过效应,分布到人体组织器官,易于引发不良反应。其中药味越多,成分越复杂,不良反应发生率越高[3]。笔者统计的结果,32种中成药注射剂约60%是2味以上药物组成,有20%以上由3味药以上组成,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有效性是合理用药的根本目标。中医治病讲究辨证论治与辨证施治相结合,采用现代制剂方法研制的中药注射剂仍保留传统中药的特点,因此临床应用时亦应遵循这一原则,否则不能保障药物的有效性。抽样调查表明:综合医院中95%的中药注射剂是由西医使用,中医院也有80%的中药注射剂由西医使用。对中医理论不熟悉的西医使用中药注射剂多是辨病施治,而不是辨证施治,将中药注射剂当西药使用倾向明显[4]。在应用最多的活血类中药注射剂中,不乏违背中医的辨证施治的原则用药者。如血栓通注射液,其主要成分为三七总苷,适应证是活血祛瘀、扩张血管、改善血液循环。用于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脑血管病后遗症、内眼病、眼前房出血等。但临床医师常单纯的按照西医的理解“扩张血管,改善血液循环”,广泛应用于内科及外科各种疾病,如此应用很难保证药物的有效性。

药物应用的经济性,也是合理用药的重要内容之一。从表1可见,32种中药注射剂有14种日费用超过100元,其中排序前十位的药物中,有6种日费用超过100元。说明中药注射剂价格较昂贵,经济效益高于社会效益。从金额排序与DDDs排序的比值看,多数药物用药金额与用药频度总体同步性较好,其中复方丹参、红花、舒血宁、川芎嗪DUI较高,究其原因,可能因其临床需求较高,但价格偏低所致。而康艾、谷红、醒脑静的DDC偏高,但其应用频率偏低,因此导致DUI较低。

此外全年中药注射剂的使用强度为52.5 DDD,较高,说明可能存在超适应证用药、用药剂量偏大、疗程过长等不适当的治疗方案,有滥用倾向。

综上所述,从笔者所在医院2011年中药注射剂的使用情况分析结果可知,笔者所在医院中药注射剂使用品种多,使用强度较高,存在滥用倾向及安全隐患,应强化中药注射液的辨证施治的观点,优化中药注射剂品种,更加安全、有效、经济、适当地应用中药注射剂。

[参考文献]

[1] 叶凤英.我院近3年心脑血管中药注射剂用药分析[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0,23(2):183-184.

[2] 白晓菊.中药注射剂合理用药基本要素探讨[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杂志,2009,26(10):826-831.

[3] 周超凡,徐植灵,林育华.从药物组成看中药注射剂[J].中国中药杂志,2006,31(11):950-952.

[4] 任秀华,杜光.中药注射剂应用存在问题及对策[J].药品评价,2011,8 (12):8-11.

浅谈不合理用药现状 篇4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国际药学界为“合理用药”赋予了科学、完整的定义,以当代药物和疾病的系统知识和理论为基础,安全、有效、经济、适当地使用药物。合理用药是医疗机构用药的基本要求,概括为六个“适当”,针对患者的病情,用适当的药物,在适当的时间,用适当的剂量,用适当的途径,用适当的疗程,达到适当的目地。它强调对患者的保护,防止或避免延误疾病治疗、浪费医药资源、产生药物不良反应、药源性疾病、酿成药疗事故或医疗纠纷等。合理用药不仅是医生医疗技术水平的体现,它的整体程度也反映了一个国家的基本医疗层次。

合理用药涉及的范围很广,包括药物的适应证、剂型、剂量、用法、服用时间及配伍应用,还包括使用者的性别、年龄体质及病情的变化等,这些因素都是密切相关的。

据报道,我国医院用药中不合理用药占12%~32%,而家庭不合理用药也超过了30%,最主要的就是非处方药引起的不良反应和中毒。据WHO统计,世界上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比例在10%~20%之间,其中5%的患者因为严重的不良反应而危亡,全世界每年死亡的病例中,约1/3的患者死于用药不良,药物滥用已成为不合理用药的首要问题。在药物不合理应用问题中抗菌药物的滥用已成为世界性关注的问题,由于大量、不合理地应用抗菌药物,细菌的耐药率迅速上升,2007年《世界卫生报告》将细菌耐药列为威胁人类安全的严重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我国开展的“全国基层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培训计划”对全国基层医药卫生技术人员进行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培训,以改善基层医疗机构抗菌药物滥用的现状。在吉林省舒兰市人民医院临床上经常出现的不合理用药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由于医疗技术水平有限,辨析病症不确定,用药指征不明确;(2)给药的剂量随意增大或减少,有悖于药品说明书执行剂量;(3)不按照疗程用药,随意增减用药时间;(4)给药途径不适当,不会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最佳的给药途径;(5)服药时间不正确,不能充分发挥药效;(6)违反了药物禁忌或盲目的联合用药,没有按照规定的配伍禁忌、妊娠禁忌、服药时的饮食禁忌及症候禁忌等用药;(7)同类药品重复使用,尤其是治疗脑梗死,脑血栓的药品,主要是医生对药物的性能不熟,或单纯的追求经济效益而导致的;(8)近年来也出现医生误导或患者强烈要求使用贵重药品的现象。

随着经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家庭自我保健意识不断加强,可是从中却出现了很多的问题,在我的生活周围出现的不合理用药现象现象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老毛病”现象普遍存在,自我判断后便不加思索的去选择曾用过的某药;(2)不按医嘱,随意增减药量或多药并用;(3)妄自诊断,模仿他人用药;(4)忽略了过敏体质;(5)家庭常备药品;(6)认为中药没有不良反应,尤其是近年来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加之各种广告宣传,很多人随意茶饮各种中药或把名贵中药作为佐餐,或去购买所谓的保健类药品。

造成药物不合理应用的原因很多,我国现阶段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刚刚起步,“以药养医”的局面一时难以改变,造成医师为追逐高收入盲目地加大处方用药量,造成“大处方”泛滥,体制不健全便成了不合理用药的罪魁祸首;市场经济下竞争激烈,药商为增加销量通过向医师提取处方回扣、提成等好处使提成药品、高价药品多开多用,反之或少开或不用,造成不合理用药现象增多;部分医师医疗水平低及药学知识的匮乏也造成药物的不合理应用;患者就诊后不按医师的治疗方案,不遵医嘱,自作主张,自我诊治,根本不听医师的,不尊重科学,贻误治疗,这也影响了合理用药。

针对不合理用药这一问题本院做了如下对策:(1)加强宣传学习,做好业务培训。(2)印制医院临床合理用药知识年刊,交流和报道各种临床药学相关信息,同时按照卫生部“二级以上医院必须编制属于自己的处方集”的要求,编写适合本院级别以及适应本市医患现状的药品处方集。(3)在门诊开设了药物咨询窗口,给患者提供药物信息,解答患者提出的问题,保证患者安全有效经济的用药。(4)药事管理组成员每天会对药房的处方进行抽查与审核、评价。(5)与临床进行沟通,查阅病历,对新药进行临床监督与观察。(6)因为本院的医疗条件有限,目前还不能开展药物监测以及使用抗菌药物做药敏试验,但是这两项已经纳入了医院的发展方向。

用药现状 篇5

随着社会发展、医学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寿命不断延长,人口老龄化日益明显,老年人的健康问题日益突出。老年人在生理、心理等方面均处于衰老迟化状态,许多老年人同时患有多种疾病,用药种类复杂,因用药不当造成的损害也明显增加。因此,对老年人开展合理用药指导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1 老年病人用药不从依的表現

1.1 用药剂量越大越好。因治疗心切,希望“立竿见影”,往往自行加量,这是非常危险的,有时漏服一次药后,下次服药时自行服用双倍剂量,老年人由于脏器的老化,因而对药物的耐受性也降低,很容易发生不良后果,可能比原疾病更为严重。如氨茶碱对缓解支气管痉挛和粘膜充血水肿效果明显,而老年人多患慢性支气管炎和哮喘,所以很受老年人的欢迎,但氨茶碱容易出现中毒反应,过量使用会出现呕吐,心律紊乱,血压急剧下降甚至死亡[1]

1.2 合并多种药物。多种药物并用,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也不容忽视,老年人在服药过程中更应注意。如中成药止咳定喘膏、麻杏石甘片与复方利血平片不能同服,因前2种中成药均含有麻黄素,可使动脉收缩,升高血压,影响降压效果[2]

1.3 认为中药和中成药无毒副作用。这是错误的,所有的药物都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只是程度的不同而已,有些中药或中成药中含有蟾酥、川乌、草乌、附子等毒性较大,使用不当或长期服用都会引起严重的后果。

1.4 迷信补药,偏爱新药、贵药。有些患慢性病的老年人受社会不良宣传影响,偏信那些所谓偏方,长年累月吃补药,同时,老年人对药物知识了解不够,求愈心切,十分信赖药物的广告宣传,认为价廉无好药,新药、贵药效果肯定就好。

1.5 擅自停药。有些老年人有一种久病成良医的感觉,只要病情稍缓解就停止吃药,还有些病人是因为经济承受能力不足,擅自更换其他比较便宜但是疗效较差的疗法或药物,结果不是造成疾病复发就是产生耐药性,而一些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随意停药就容易引起病情恶化或加快病情进展。

2 提高患者从医性的用药方法

2.1 简化治疗方案。由于老年患者记忆力减退,容易忘服、多服、误服药物,用药品种多,且用法不一,患者难以依从用药。应尽可能将用药方案的复杂性降低,例如采用每天1次剂量的长效制剂、缓释制剂或控释制剂。另外,还要考虑到用药方式对依从性的影响。

2.2 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对患者要态度和蔼可亲,对患者提出的问题应耐心解释。①护理人员应让患者尽可能多地了解药物,将药物的服用方法、用量、注意事项、禁忌等清楚地介绍给患者,并发放用药指导方面的材料,运用实例教育患者,通过典型的、形象生动的用药病例,从依从性用药和不依从性用药两个方面教育患者,可使患者记忆深刻,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②尽可能了解患者的病情,整合患者的用药信息、患者对药物的了解、患者对所患疾病及其治疗方案的态度以及患者遵循治疗的能力和意愿等几个方面的情况,主动与患者交流,与患者进行面对面的交谈。这样可以缩短护士与患者的距离,促进相互信任,改善药物疗法的依从性并由此改善健康结局。③在沟通中如果护士能用复述问题或点头等表示自己在认真地倾听,使患者感到受到重视,可以激发患者进一步沟通的意愿,提高患者的依从性。相反如护士在交谈中显得心不在焉或者不耐烦,谈话便会早早结束,必然会使不依从性增加。④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少用专业术语,使患者易于理解和接受。交流中要尽量使用确定性的语言,如果护士吞吞吐吐或频繁使用诸如“大概”、“可能”、“也许”等不确定的语言,会使患者对护士的权威和患者对所患疾病的治疗方案产生疑虑,其用药的依从性就会大大降低。

2.3 掌握好用药方法。内服药片或胶囊时,至少应用半杯温开水(250ml)送服,水量过少药片易滞留在食道壁上,既刺激食道,又延误疗效,服药姿势以站立最佳。吞下药片后约1分钟再躺下。此外,有的药片不宜嚼碎或压碎,有的药片则需要嚼碎或打碎后服用,都必须按说明书使用,对一些控释片、缓释片,以及肠溶片等药物均不应打碎后服用。

2.4 注意药物不良反应。即使是非处方药物也不例外,只不过比处方药安全性高一些,首先要知道自己的药物过敏史,尤其是在使用同类药物时更应谨慎,并留心观察用药后全身变化,如皮疹、瘙痒、红斑、头晕、无力等,一旦出现严重反应,应立即停药并到医院就医。

2.5 引导患者走出用药误区。不少患者认为价格高的药物疗效更好,一部分患者认为用了“好药”疗效不明显,便以为自己病情加重。因此,护理人员要加强对患者的用药指导,要向患者说明药品疗效与药物价格并无直接关系,“好药”应是对疾病有最佳治疗效果的药物,而不应该是价格昂贵的药物。通过对患者进行合理用药的指导,引导患者走出用药的心理误区,提高药物治疗的质量和疗效,达到最佳给药效果。

综上所述,药物治疗的依从是取得最佳治疗结局的基本条件,护士应根据不依从用药因素为患者提供理解性的咨询,并对患者的需求推荐针对性的依从策略,正确地指导患者用药,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从而改善大众的健康结局。

参考文献

[1] 曾建强.浅滩老年病人自我药疗误区与用药指导[J].西南军医,2005,7(3):48

护理用药安全管理的现状 篇6

1 护理用药安全管理中存在的安全隐患

1.1 护士在实施药物治疗时存在的问题

(1) 静脉用药不能做到现配现用:过早加药, 易造成污染, 导致药物效价降低, 不良反应增加。 (2) 药量不足:溶解粉剂药物时, 加入溶媒过少, 药物尚未完全溶解即开始抽吸安瓶内的药物以及抗生素小瓶的橡皮塞存在沟渠, 抽吸药物时针头较难达到而造成药物残留[4]。 (3) 静脉输液的滴速不合理:护士没有根据药物的作用特点及病情需要, 调节输液滴数, 从而影响药物的疗效。 (4) 使用不恰当的溶酶[5]:在溶解粉剂药物时, 不了解药物的理化性质, 使用了不恰当的溶酶, 造成药物效价降低, 致敏物质增加。 (5) 口服药品的管理不到位:用药时间、间隔时间掌握不准确, 对不能按时服药的患者缺乏提醒标识, 造成患者漏服药。

1.2 护士在处理用药医嘱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 医护沟通不畅:医生开医嘱后未及时通知护士, 护士也未查对, 造成执行疏漏。工作强度大的科室, 速度与效率之间的矛盾也是医嘱疏漏的一个重要原因[6]。 (2) 护士处理医嘱程序欠规范, 校对医嘱出现错误[7]。护士机械性执行医嘱, 主动参与意识差, 执行医嘱时有疑问, 但未及时询问仍然执行, 造成用药错误。

1.3 病房药物保管中存在的问题

(1) 药物未分类放置:内服药、输液用药、针剂、外用药未分类放置, 标识不清, 高危药物缺乏醒目标识, 危急中造成拿药错误。 (2) 药品存放不规范:护士没有掌握药品储藏温度的要求, 需要低温保存的药物未及时外置[8], 造成药物效价降低。 (3) 病房小药柜未设专人管理, 未定期检查、记录, 造成药物已过期但仍在使用。

1.4 护士药理知识储备不足的问题

(1) 护士缺少对药物理化学性状的了解:对某些药学知识存在盲点, 不了解药物的溶解度、酸碱度、化学反应性、温度, 光对药物稳定性的影响[4]。致使在药物配置过程中出现混浊, 药物效价降低或出现一些药物的不良反应。 (2) 护士缺乏对新药的了解:随着医药科学的迅速发展, 新药不断涌现, 药品的商品名称繁多、用法剂量复杂, 护士对新药不良反应、作用、配伍、注意事项缺乏了解, 成为药物治疗中的一个不安全因素。

1.5 患者用药知识掌握存在的问题

对患者用药知识宣教不到位。静脉输液时, 未告知患者过快过慢输液的危害, 造成患者或家属随意调节滴速。拨针时, 未向患者交待按压方法及注意事项, 导致按压不当或按压时间不够, 致使穿剌部位出血[4]。

1.6 护理人力资源不足在安全用药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护理人力资源相对不足, 护理工作量相对大, 用药观察不到位, 也是造成药物治疗中不安全的原因之一。

1.7 药物配伍中存在的问题

有研究报道, 临床护士对药物配伍禁忌知识掌握程度较低[9]。某些药物配伍后发生的理化改变和药理改变而外观无变化, 但其效价却有明显降低或产生副作用, 而护士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使用三通管输入多组液体时, 忽略两组之间输液管内配伍禁忌。一瓶液体中加入药物的品种过多, 多种药物混合到一起, 会引起液体渗透压的改变, 不同药物随同混合液进入体内, 保证不了每种药物给药速度的一致性[7], 而使药物效价降低。

2 护理安全用药存在问题的防护措施

2.1 加强用药护理安全教育

有文献提出[10], 加强对实习护士、低年资护士、低学历护士的用药安全教育是临床安全用药的重要环节之一。建立健全用药安全管理制度, 提高护士对合理用药的认知程度, 完善安全用药流程, 制定病房药品管理制度、重点药物应用观察制度、重点观察的药物规定及观察程序、静脉输液药物安全管理及配伍禁忌管理制度、输液反应预防制度、静脉输液并发症判定与处理规范、医用冰箱管理制度等[11], 护理管理者要加强对制度落实的检查。

2.2 加强护士慎独精神, 提高用药质量[12]

强化护士的自我管理意识, 强化慎独精神, 主动报告用药的不良事件, 避免出现用药差错后延缓汇报, 甚至隐瞒不报的情况[10], 以确保患者的用药安全。

2.3 加强病区备用药品的贮存和保管[13]

(1) 药物要严格的分类分区存放:药物按内服药、外用药、注射剂、消毒剂做好分类。严格分区存放, 设置醒目标识, 防止混放混用[10,14]。根据药物的保存要求, 需要冷藏的药物应放在冰箱, 该避光的要避光保存, 以防药物氧化, 降低疗效。 (2) 严格药品管理, 保证药品质量:安排固定护士负责药品的管理, 定期检查。抢救药品做到“五定管理”;毒麻药品做到“五专管理”;高危药品专柜放置, 并有明显标识, 护士长要定期检查督促, 以防用药错误。

2.4 建立护理用药告知制度, 加强患者用药安全教育

护士应主动告知患者药物的名称、主要作用、副作用和注意事项, 指导患者正确用药。

2.5 加强用药过程中的细节管理

(1) 掌握操作技巧, 改进加药方式:对于抗生素小瓶难抽吸的问题, 可将针尖斜面紧贴抗生素小瓶瓶口内约1cm瓶壁上, 一边转动抗生素小瓶一边抽吸, 使抗生素小瓶内的药物抽吸完全, 避免药物浪费[4]。 (2) 建立静脉用药安全体系, 合理调节输液滴数[6]:抗生素现配现用, 特殊药物设置醒目标识。加强患者的巡视, 根据药物的理化作用、治疗目的、不良反应等合理调节输液滴数。 (3) 实施全程用药护理监测机制, 做好“四查、四监、三不混用三退换”工作。即查对药物配伍品种、名称、规格、剂量;给药前监测、给药方式监测、给药时间监测、给药后监测;做到同一品种剂量不同时不混用、同一产品不同批号不混用、同一产品不同生产厂家不混用;瓶签破损名称不全退换、字迹不清退换、无批准文号及生产厂家退换[8]。以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促进患者康复。

2.6 选择合适的溶媒, 重视药物的配伍禁忌。根据药物说明书的要求, 选择适宜的溶媒, 注意药物之间的配伍禁忌。

2.7 合理配置人力资源, 避免护士超负荷工作状态, 使护士保持良好的身心工作状态, 避免因护士疲劳发生用药错误[6]。

2.8 提高护士业务素质, 更新用药知识

护士要自觉学习新知识、新技术, 掌握各种药物的药理知识, 加强对新药的了解, 减少药物、溶媒保存和用法缺陷, 提高护士综合素质, 保障患者生命安全[8,15]。

3 小结

综上所述, 药物治疗是临床治疗的基本方法, 也是临床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层出不穷的新药, 药物的作用机制和用药方法日趋复杂, 给护理工作者带来了诸多用药不安全因素[1]。这就要求护理工作者不断学习更新掌握临床药物知识, 强化用药安全意识, 确实做到有效、合理、科学、安全用药, 消除用药安全隐患, 确保患者生命安全。

摘要:目的 通过分析护理用药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 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以达到有效、合理、科学、安全用药。方法 通过多方面分析护理用药的安全隐患, 针对存在问题, 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结论 护士应全面掌握临床药物知识, 强化用药安全意识, 切实做到有效、合理、科学、安全用药, 消除用药安全隐患, 方能确保患者生命安全。

儿科用药药物不良反应的现状分析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历资料:

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我医院就诊的门诊的80例临床用药过程中产生不良反应的患儿。本文所选择的所有患儿均通过我医院药物不良反应检测的标准, 达到试验要求, 患儿的人口统计学信息如下。其中患儿年龄最大14岁, 最小为出生2个月, 平均年龄为6.3岁。见表1、2。

1.2 研究方法:

本文将通过对所选择的80例临床药物不良反应患儿进行治疗后的资料进行全面梳理, 已形成详细的不良反应报告, 内容包含对患儿的信息 (年龄、性别、诊断情况、使用药品名称、剂量、治疗时间、给药途径、具体临床表现等[2]) 进行统计汇总, 对数据进行分析, 最终形成分析结果。

2 结果

从图1中可以看出, 年龄分布在0~1岁的患儿人数较多, 也就是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概率越大, 从趋势来看, 药物不良反应随着年龄的增加有逐渐下降趋势。

实际用药过程中, 不同的给药途径还造成不同的药物不良反应情况, 从表3中可以看出, 静脉滴注人数最多为57人, 占比达到71.25%。

不同类型的药物所引起的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也不同, 从表4不难看出, 由抗生素引起的药物不良反应最多, 共69例, 占比达到了86.25%。

不良反应所引起的临床表现及所涉及器官情况见表5, 其中皮肤过敏现象较为常见, 占比达到了73.75%。

3 讨论

静脉给药ADR的发生率远高于其他给药途径, 由于静脉给药药物是直接进入血液循环, 由于药物中的热原、p H值、渗透压、微粒大小等都可能造成ADR的发生。除了药品内在因素外, 还与药物配制、药物浓度、药液放置时间、滴速等密切相关。因此, 从合理安全用药的角度出发, 对于儿童用药最好采用口服的方式, 尽量减少或者避免对儿童进行静脉滴注和肌内注射。同时, 在儿童入院时, 应当及时咨询父母, 儿童的过敏史、家族史、遗传史或者是否发生过药物的不良反应, 医师在用药过程中应当注意儿童体质, 尽量避免产生药物的不良反应[3]。

在临床表现方面, 累及最多的是皮肤及附件的损害, 占73.75%, 这与临床上易观察, 并且比较重视 (通常会停药并使用抗过敏药物) 有关。其他系统的不良反应报告较少, 这需要临床加强对药品不良反应的关注在用药前对药效以及不良反应心中有数, 在用药过程中观察疗效的同时还应注意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有条件的话门诊医师也应告知家长药物常见的不良反应, 取得家长理解的同时也可以避免一些纠纷的产生, 当然这也需要家长具有较高的认知度[4]。

药物不良反应有些是很难避免的, 有一些是可以避免的。小儿特别是新生儿和婴幼儿各系统器官功能不健全, 肝脏对药物的解毒作用与肾脏对药物的排泄能力低下, 肝酶系统发育尚未完善, 因而易发生药物不良反应。例如, 新生儿应用氯霉素后易出现灰婴综合征 (grey syndrome) , 这是由于新生儿肝酶发育不完善, 葡萄糖醛酸的结合力差, 以及肾脏排泄能力较低致使氯霉素在体内蓄积而引起循环衰竭。此外, 新生儿体表面积相对较大, 黏膜嫩, 皮肤角化层薄, 局部用药过多或用药时间过久易致毒性反应。儿童患者, 尤其新生儿, 对药物的反应不同于成人, 其剂量应按体质量或体表面积计算, 用药期间应加强观察。医师在临床用药时应充分考虑到小儿患者的生理特点、考虑到药物的作用机制, 同时加强ADR监测, 尽可能的减少或避免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以达到安全、经济、有效的用药目的[5]。

参考文献

[1]赵卫芳.儿科临床中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月刊, 2013, 23 (8) :1987-1988.

[2]孙福珍.儿科用药不良反应56例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 2013, 10 (29) :74-75.

[3]戴建华.我院100例儿科用药不良反应分析报告[J].实用医技杂志, 2006, 13 (22) :3987.

[4]张志龙.我院儿科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08, 3 (18) ;204-206.

临床不合理用药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篇8

关键词:不合理用药,对策,监管

目前在我国几乎全国各地的医疗机构都普遍存在着临床不适、无效或不经济的临床用药问题。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曾经在2001年对北京等四个城市的临床药品使用状况进行了调研发现:平均每张处方所带有的药品数目为2.74, 抗生素的使用率近48%, 针剂使用率在35%左右, 基本药物的使用率为82%[1]。临床药物的高频率使用也导致了不合理用药现象较为显著。欧洲因药物不良事件而入院的患者占15%左右, 我国5 000万残疾患者中听力残废患者中70%左右的致聋原因属于氨基苷类抗生素使用不当[2]。从临床后果来看, 不合理用药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与社会成本相当大, 因此如何有效避免临床不合理用药成为医疗机构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

1 不合理用药的定义

所有医疗机构在临床上都在追求着最佳药物治疗方案以及最理想的用药效果。但是对于“合理用药”的概念缺乏统一的评价标准。基本上所谓的合理用药是基于药物和疾病的系统知识与理论、同时结合客观实际的实践临床过程, 具体的合理用药应包含过程的安全性、结果的有效性、实际的经济性以及时机的适当性等几个基本元素。同时合理用药过程也指从患者入院、医生诊断开处方、药物分发、患者严格遵医嘱治疗及预后随访的整个过程中均满足了上述四个基本元素的全过程。反之, 不合理用药即是没能在全过程中满足上述四个因素。

2 不合理用药的主要形式及危害

2.1 不合理用药的主要表现形式

(1) 药物选择不合理。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由于主治医生对于患者的疾病类型考虑不够充分、对药物的知识掌握不够全面, 因此未能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与药物的适应证正确选择适当药物。例如临床给予孕妇地西泮会导致腹中胎儿慢性中毒, 继而引发中枢抑制且凝血功能障碍等不良反应。

(2) 药物剂量不合理。剂量问题主要体现在抗生素的使用上。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患者与医生的急于求成, 过于追求治疗的效率而忽视了药物的不良反应。直接导致了患者体内细菌的耐药性增强、菌群失调。进而引发了后续的抗生素失效问题。

(3) 给药方式不合理。主要表现为给药方式与单次量不够合理。例如在使用青霉素时为了方便, 部分医生使用单次大剂量的方式给药, 将1天的总剂量一次静脉滴注完成。这种做法显然忽视了青霉素的代谢与排泄速度及半衰期, 直接影响了药物效果。正确方式应为分3~4次完成。

(4) 临床处方中存在较为普遍的联合用药现象, 药物联用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药物的疗效或减少不良反应, 或防止某些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但是一旦联用药物效果互相抑制或者存在正向交互作用, 就会导致药物治疗的效果得以抵消或者增强, 往往会致使药物不良反应增加, 严重时甚至发生致残、致死等药源性事故。具体的不合理联用现象出现在药酶抑制或诱导作用、中药注射剂的配伍不当、药物不良反应的叠加作用、药物物理性拮抗、作用机制接近的药物联用、输液的配伍等方面。例如临床将青霉素G与磷酸克林霉素合用的现象, 前者为繁殖期杀菌剂后者为速效抑菌剂, 二者联用会相互抑制导致药效减弱。

2.2 不合理用药的危害

①降低药物的治疗效果, 直接延误治疗过程, 危及到患者生命;②增加临床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几率;③由于抗菌药物的过量、过度使用, 会导致临床致病菌株和耐药菌株增加;④增加患者的临床经济负担, 并对医疗卫生资源造成不必要的浪费;⑤给患者与医生带来负面的心理影响并造成社会负担。

3 不合理用药原因分析

临床不合理用药的原因按照起源可分为医生、护士、药师、患者等方面的原因。

3.1 医师原因

(1) 行业经济原因。

近年来由于医药行业的市场化发展导致医药代表在医生与患者之间扮演重要角色, 例如为医生许诺各种回扣的方式促使医生往往不考虑患者的实际病情而加大处方用药量, 造成了药物浪费甚至滥用, 致使药源性疾病不断增加以及药物不良反应频发, 严重干扰了正常的药品采购、供应管理秩序。

(2) 药物发展原因。

近年来随着药物合成技术不断进步导致临床药物的种类与分型都有了快速增长, 因此单纯靠医师的专业知识与临床经验很难完全避免用药不合理现象。主要表现在不了解制剂的成分、含量而开具药物, 对新特药的毒副作用观察研究不够深入等导致了给药错误。

(3) 医师经验原因:

部分年轻新医生的用药原则基本来自于课堂权威说法或相应著作, 对于包括药物的最佳疗效、毒副作用的发生等经验性资料均需要从长期临床实践和应用中积累获得并加以完善。

(4) 责任心问题。

主要表现在开具处方时将药品写错;过度追求药物的价格因素、剂量或者抗生素联用的功效;跨科开药涉足自身并不熟知的治疗领域。

3.2 药师原因

我国的临床药学发展时间并不长, 现行的临床药师往往还只是医嘱与处方的单纯执行者, 根本谈不上对处方药物进行临床指导用药, 在整个药物治疗的过程中也未能有效参与到药品合理使用的过程中来, 更无法保证临床药物的治疗质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①药师执行处方时发生低级错误, 或者未能起到严格把关的责任, 所做的仅仅是照方发药;②未能向患者就药品性能及使用方法进行解释;③住院患者临床合理用药工作开展力度不够;④接受的专业培训不够, 信息闭塞, 临床药品调配质量降低, 影响合理用药。

3.3 患者原因

由于患者是药物的最终受体, 因此所有的用药不良反应都表现在患者身上。主要分为:

①患者未向医师细致描述历史用药情况, 导致可能发生重复用药;②部分患者对自己知识背景较为自信, 甚至出现自己点药的情况, 直接影响了医生的综合治疗方案;③患者过于急功近利, 若医生的处方短期内未能奏效则抵制医嘱、擅自停药, 对整个治疗方案造成了直接影响。

3.4 护理人员原因

由于护理人员非医学专业出身, 对药品的专业知识掌握不够, 对于药物的存放配置及使用方法等都存在出错风险。

除此以外, 由于我国的药品管理秩序较混乱, 对药品类广告的管理不够规范, 因此给医生、患者造成了误导, 影响了临床的治疗判断, 导致不合理用药的发生。另外我国还存在明显的以药养医的机制, 医生为了增加医院收入必然加大药品的处方量, 间接导致了不合理用药的风险。

4 不合理用药的对策分析

临床不合理用药已成为较普遍的现象, 作为临床医疗活动中影响较大的弊病必须从如下几方面予以控制:

(1) 政府通过出台法律及规定, 加大宏观调控力度, 通过政策干预规范化药物使用过程。前期卫生部已经出台了《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处方管理办法》以及《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法规性文件与指导原则, 但更为关键的是对于临床用药行为的规范性监管, 从而确保前期出台的法律规定能够有效得以执行, 使得监管部门的监管责任落到实处。

(2) 加大医院内部的正面宣传与正确引导。临床用药过程的主要环节在于医师的处方开具、药师的准确配合以及护理人员有效执行, 因此在医院应从管理方面完善其临床用药相关制度的建设及体系文件的建立, 并成立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 在后期注重对临床用药制度的有效性进行抽检与评估, 通过不断改进理念进行系统完善[3]。此外医疗机构应加强对于医德医风的宣传, 号召医师、药师与护理人员应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 追求安全、有效、经济、及时地使用药物, 充分考虑药物使用过程中可能给患者造成的负面影响。

(3) 深化医疗机构改革与行业自律。针对目前“以药养医”的行业管理, 短期内难于彻底消除, 但医疗行业组织应对机构改革的必要性与紧迫性进行长期持久的呼吁, 以期能尽早分离药物利益链对治疗过程的不当影响, 推行“医药分业”, 可防止和排除该项不良利益诱导因素, 最大限度地保证医疗行为的纯正性。此外行业组织应通过创立行业规范对临床合理用药行为进行约束, 尽量减少其负面影响。

(4) 加强医院临床药学工作开展和普及, 及时发现和有效监督临床不合理用药, 以确保人民群众安全用药。

(5) 社会各界的支持作用。对于大型医疗机构之外的公益卫生服务机构尤其是社区医院, 应针对药物不合理使用后的不良反应进行广泛宣传, 并定期定点在群众身边开展形式各异的全方位药物知识宣传及药物信息咨询, 以期能通过此项工作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同时社区医院可以将患者自服药后所产生的不良反应记录并上传至主管卫生机构进行汇总, 这样有助于丰富不合理用药数据库的建立。

合理用药是临床用药的理想境界。目前临床上不合理用药现象日趋增多, 已经成为了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问题之一[4]。在造成大量患者致死致残的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上百亿美元的经济损失。减少临床不合理用药会带来良好的社会效应与经济效应。目前产生不合理用药的原因十分复杂, 主要的临床不合理用药仍然来自于医疗机构的医师、药师以及护理人员, 因此应主要在医疗机构人员专业知识积累与职业行为规范方面予以加强, 以减少不合理用药现象及所带来的社会损失。

参考文献

[1]陈旭俊, 曹胡林.住院部抗生素处方中不合理联用方式的调查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09 (6) :17-19.

[2]张毅, 陈志东, 张剑萍, 等.我院门、急诊处方的用药合理性抽查与分析[J].中国药业, 2005, 14 (5X) :58-59.

[3]田丽娟, 于培明.我国不合理用药原因分析及对策探讨[J].中国药房, 2005, 16 (16) :1204-1206.

绍兴市社区老年人用药现状调查 篇9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调查在绍兴市马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下属渔港、宋家楼、小坛和直施乐4个社区居住的年龄在60岁及以上、愿意参加本调查的老年人242例。共发出问卷242份, 回收有效问卷242份, 收回率达100%。

1.2调查方法

自拟调查表格, 内容包括:①老年人的基本情况;②药品获得渠道及用药情况;③用药知识及对药品不良反应 (ADR) 的认知;④接受药学服务现状。采用问卷与访谈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调查。

1.3统计学方法

各种调查数据用百分率表示, 数据组间百分率用t检验。采用SPSS 10.0软件分析。

2结果

2.1被调查老年人的基本情况

患者年龄60~95岁, 平均 (69.56±8.45) 岁;男性99例, 女性143例;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145例 (59.92%) , 初中到高中83例 (34.30%) , 大专及以上14例 (5.78%) ;医药费支付方式:医疗保险71例 (29.33%) , 农保147例 (60.75%) , 自费24例 (9.92%) 。

2.2疾病构成

疾病现患情况由高至低, 依次为高血压127例 (52.47%) 、糖尿病41例 (16.94%) 、冠心病31例 (12.81%) 、脑血管疾病19例 (7.85%) 。患1种疾病的有89例 (36.77%) , 患2种疾病的有45例 (18.59%) , 患3种及以上疾病的有20例 (8.26%) 。

2.3药品获得渠道的选择及影响因素

选择在大型医院取药的患者最多, 占61.98%;选择在社区卫生医疗服务站取药的占47.52%。能报销 (76.85%) 和离家近 (58.67%) 是老年人取药考虑的主要因素, 其次为就诊医院 (51.23%) 、服务态度好 (11.98%) 、便捷 (7.85%) 和药物品种齐全 (7.02%) 等。对于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取药, 80.16%的老年人有药物品种不全的顾虑。

2.4用药情况

2.4.1用药种数。调查发现, 同时服用的药物品种数平均为1.87种。只用1种药品的有58例 (23.96%) , 同时使用2~3种的有84例 (34.71%) , 同时使用4种及以上的有41例 (16.94%) 。不同年龄老年人合并用药品种数相近。

2.4.2不同教育背景老年人的用药行为。大专及以上学历14人, 有5人服药时阅读药品说明书, 占35.71%, 有11人遵从医嘱用药, 占78.57%;初中到高中学历83人, 有20人服药时阅读药品说明书, 占24.09%, 有71人遵从医嘱用药, 占85.54%;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145人, 有20人服药时阅读药品说明书, 占13.79%, 有130人遵从医嘱用药, 占89.65%, 中学学历的与小学学历的比较:P<0.05;大专学历的与小学学历的比较:P<0.05。随着学历升高, 服药时阅读药品说明书的比例增加, 遵从医嘱情况相近。

2.4.3用药安全隐患。调查发现, 123例 (50.82%) 曾由于忘记而漏服药物;19例 (7.85%) 认为药品外观良好而服用过期药;6例 (2.47%) 曾经误服过药物, 主要原因是药物标签不清、包装相似或片形相似等。

2.5用药相关知识

242名老年人中, 现在正在服用的药物, 表示很清楚的只有19例 (7.85%) , 170例 (70.24%) 部分了解, 53例 (21.90%) 完全不了解自己所服用药物。对ADR的认知情况见表1。

2.6药学服务

2.6.1关于药师。调查发现, 有11.98%的老年人表示了解药师的工作内容, 有62.80%的老年人听说过药师, 另有25.22%的老年人完全不了解。只有11.98%的老年人表示曾经接受过药师的用药指导。

2.6.2药物信息来源。242名调查对象药物信息来源于医师的有230例, 占95.04%;曾咨询药师的有7例, 占2.89%;从药店渠道获得信息的也有103例, 占42.56%。

3讨论

3.1关注社区老年慢性疾病患者用药, 提高药品的可获得性

老年慢性疾病已成为目前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老年人口患病率高, 行动不便, 对社区的卫生服务需求增加。本次调查结果显示, 离家近和能报销是老年人选择取药地点的主要考虑因素, 但80.16%的被调查老年人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取药的顾虑为药物品种不全, 多数老年慢性疾病患者首诊在大型综合医院, 而再次取药时, 社区卫生服务站取不到, 不能保障患者用药的连续性。就循环系统药物而言, 三级医院“医保”目录内的循环系统用西药品种数约150种[1], 基本能保障不同层次患者的需求;而目前可供社区卫生服务站使用的基本药物目录内西药品种数约300种, 循环系统品种数就更少。王明芳对江苏省如皋市48所乡镇卫生院进行调研发现:2010年至2011年, 不管乡镇卫生院是否实行基本药物制度试点, 门诊平均每人药品支出均下降20%~30%[2], 除去药品降价的因素, 也说明乡镇卫生院提供给每个患者的药品在减少。这样, 有些患者为了取药, 不得不舍近求远到人满为患的大医院排队等候, 有一半以上的人选择在就诊医院取药, 61.98%的老年人选择去大医院取药, 无形中给大医院增加了巨大压力, 也使老年人感到看病难, 取药更难。因此, 建议建立健全完善的社区医疗服务体系, 使老年人得到综合、连续的服务, 提高社区药品的可获得性, 以满足老年慢性疾病患者的医疗服务需求。

3.2关注老年人合理用药水平, 提高用药安全性

调查发现, 老年人同时使用2~3种药物的比例达34.71%, 同时使用4种或4种以上药物的比例达16.94%, 发生药物相互作用的潜在风险随合并用药种类的增加而增加。据调查, 同时使用5种和7种药物时这种风险可增加50%和100%以上[3];22%的ADR是由于药物相互作用引起[4]。由于老年人疾病的特殊性和用药的复杂性, 因此应特别关注老年人用药时由于药物相互作用带来的安全隐患。由表1可见, 随着文化水平的提高, 老年人阅读药品说明书的比例明显上升, 但用药依从性的比例没有这种趋势。慢性疾病的治疗药物主要为处方药, 而处方药说明书是针对医务人员而设计的, 没有针对公众阅读的药品说明书。有对非医学专业大学生进行的调查显示[5], 对药物相互作用和注意事项的叙述内容不理解率达70.9%和40.2%, 因此不难理解, 即使有较高学历的老年人用药时参阅药品说明书的比例最高, 也仅占35.71%。目前, 93.33%的药品说明书存在字体太小[6]、用词专业、内容复杂等问题, 很难让公众尤其是老年人正确解读。

随着年龄的增长, 老年人认知功能减退, 记忆力下降, 导致其误服或漏服, 特别是漏服药物的比例较高, 不适当的补服将引发ADR。倡导社区老年人可采用服药卡片、图标、时间表、定时器、单剂量储药盒等方式提醒自己按时服药。建议社区药师积极开展用药安全知识宣教, 提示老年人分开存放包装、片型相似的药物, 以免误服。同时, 也希望增加口服药物的差异性。

本文调查表明, 92.15%的老年人不完全了解自己所用的药物, 使其缺乏用药的自我保护屏障。为了改变这种现状, 可采用如下措施:①药师在为老年人服务时, 耐心交代用法用量;②发药时, 尽量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述, 还应在药品包装上做明确标志, 字体应大而清晰, 必要时可用图示法提醒患者;③药师应利用老年大学讲堂或深入社区等方式开展合理用药宣教, 从而提高老年人的用药安全意识。

2006年, 天津市公众认知度调查显示[7], 有17%的公众可以正确理解ADR的含义。本次调查发现, 社区老年人对ADR的认识高于天津市的调查结果, 但仍有61.16%的老年人不能正确认识ADR。而60岁以上的老年人ADR发生率为15.4%[8]。

因此, 提高老年人对ADR的认知度, 是避免ADR发生、保证其安全用药的重要措施, 也是避免医患纠纷的重要手段。

3.3强化药学服务, 提高药师的社会认同度

调查显示, 只有11.98%的老年人表示曾经接受过药师指导, 绝大多数老年人的用药信息来源于医师, 有问题咨询药师的仅有7例。由此表明, 药师在我国公众尤其是老年人的心目中还是一个很陌生的概念。在英国的社区医院, 就有临床药师直接面向病人服务, 其工作甚至细微到教老年病人吃药的时间顺序。在很多美国人眼里, 药剂师就是他们的健康咨询师。而目前我国公众对药师缺乏认识, 主要原因包括:①社区药师技术力量薄弱, 无法满足不断扩大的药学服务需求。据第四次卫生服务调查显示, 乡镇卫生院技术人员中, 中专及以下和没有学历的人员比例达63%[9], 而药学人员的学历和职称尤其薄弱, 同时药学服务技能的培训项目少, 各大医院提供的进修机会也少, 加上社区医院的领导认识不足, 也不愿意提供进修名额, 因此很难提供高质量的药学服务。②尽管大型综合医院的药师均受过较好的专业知识教育和培训, 但目前患者过度集中于大医院就诊取药, 导致其只能忙于药品的简单调剂, 无法发挥其药学服务的专业优势。有文献显示, 大型医院平均每种药品发药核对用时约20秒, 而在这20秒内, 药师要做到“四查十对” (查处方, 对科别、姓名、年龄;查药品, 对药名、剂型、规格、数量;查配伍禁忌, 对药品性状、用法用量;查用药合理性, 对临床诊断, 并向患者交待用法用量、注意事项等) 工作是很难的, 只能靠药品包装的简明标示来提示患者。由于上述原因, 使老年人甚至大多数公众很难体会到药师的服务价值。因此, 提高社区医疗机构的药学服务能力, 提升药师的社会影响力, 是促进老年人合理用药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编.浙江省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M].2010版.浙江杭州: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50-55.

[2]王明芳.乡镇卫生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影响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13, 33 (3) :250-252.

[3]Delafuente JC.Understanding and preventing drug interactions in elderly patients[J].Critical Reviews in Oncology Hematology, 2003, 48 (2) :133-143.

[4]孙立人, 齐平, 靳颖华.药物不良反应[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8:10-22.

[5]黄爱君, 杨耀防.高校学生药品说明书认知度调查[J].中国药师, 2007, 10 (7) :727-729.

[6]宫曙光.探讨药品说明书格式体现药学服务人文关爱[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 2007, 5 (4) :99-100.

[7]袁晔, 白海蓬, 宋立刚, 等.药品不良反应公众认知度调查分析[J].药物警戒, 2006, 3 (5) :280-282.

[8]王丽莉, 苏乐群.社区药学服务的意义及其内容[J].齐鲁药事, 2006, 25 (12) :741-743.

用药现状 篇10

关键词:社区高血压患者,用药现状,治疗依从性,现状研究

高血压作为心血管疾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可导致患者发生脑卒中、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1,2]。目前治疗高血压主要以药物治疗为主, 相关研究显示, 使用降压药物能够使90%以上患者血压控制在正常水平。近年来随着医学水平不断发展及对高血压的认识不断加深, 降压药物种类不断增多。因此, 及时对高血压患者降压药物的使用现状及趋势进行了解研究, 并对药物使用情况进行监测, 可为临床用药提供有效参考依据。另外, 在治疗过程中, 除服用降压药控制血压外, 患者治疗依从性对疾病控制、治疗及预后具有关键作用。本试验为研究高血压患者用药现状, 特选取本社区高血压患者102例, 作为研究对象并对其用药情况及治疗依从性进行调查分析, 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选择社区内高血压患者102例, 作为调查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的疾病诊断标准[3]。所有患者均为原发性高血压, 且无严重心、肝、肾功能严重不全患者及精神疾病患者。102例患者均以口服药物途径治疗>1年。

调查方法:所有接受调查患者在调查人员的指导下填写调查问卷并完善其用药情况等相关内容。调查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年龄等基本资料;高血压患病时间、首诊医院及血压值;个人史、家族史及高血压并发症或合并症情况;患者生活自理能力、生活习惯及饮食喜好;使用降压药名称、用药及每天服用时间;药物来源、是否更换药物或曾用药物使用情况等。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各类降压药物使用情况:服用ACEI类药物人数最多, 主要以贝那普利为主。CA药物中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服用率位于第2位。其次为β-RB药物中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与富马酸比索洛尔片服用率在第3、4位, 见表1。

各类降压药物联合使用情况:联合用药频率显著高于单一用药。联合用药比较中, 二联用药频率最高, 其次为三联及四联用药。二联用药中主要以ACEI+β-RB最常见;三联用药中以ACEI+CA+β-RB;四联用药中以CA+DA+β-RB+ARB最常见, 见表2。

讨论

相关文献中指出, 为提高降压效果且不增加药物不良反应, 可适当使用两种或几种不同作用机制的降压药物联合进行治疗。2009年《欧洲高血压指南》也提出联合降压药能够分别以较小的剂量获得与单一药物加倍剂量相似或更大的降压幅度以提高抗高血压药物的降压效果。本次实验结果显示, 所有用药方案中, 二联用药使用率最高, 其次为三联、单一用药及四联用药。这一结果符合抗高血压药物应用趋势及高血压药阶梯治疗原则[4]。《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中推荐CA、ACEI、ARB、β-RB及固定复方制剂均能够作为高血压初始或维持治疗的药物选择。本研究中发现使用β-RB及CA、ACEI人数位居各类药物使用总人数前3位。但本次研究结果显示β-RB使用率最高, 与既往文献中指出的CA使用率最高存在差异。可能是由于本次参与调查患者中大部分患者合并其他心血管疾病。另外, 随着社会压力不断增大, 人们生活及饮食习惯发生转变易导致高血压患者交感神经活性表现突出。β-RB可通过抑制过度激活的交感神经活性达到减慢心律、抑制心肌收缩降低血压的作用。另外《防治指南》中指出, β受体抑制剂是治疗稳定型冠心病的基石[5], 可有效改善各类心绞痛症状。本次研究中, 患者使用复方制剂较少, 可能是由于复方制剂价格较高且患者经济能力受限所造成。但复方制剂成分配比更加精确, 使用方便并能使药物作用发挥一致, 有助于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并提高疾病治疗效率。本次调查中, 贝那普利使用次数最多。相关研究指出, ACEI是一线抗高血压药物。但ACEI类药物中其他药物使用比例较少, 可能是由于该类药物不良反应较多且价格较高。高血压治疗过程较长, 易造成许多患者出现治疗疲劳现象, 因此, 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是治疗过程中控制疾病进一步发展并提高疾病治疗效率的重要环节。通过对患者进行疾病相关知识的宣传并对其进行正确的指导, 可积极帮助患者调整自身心态并有利于疾病的治疗和恢复。日常治疗过程当中, 通过各种途径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能够从根本上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并提高疾病的治愈率。

本次研究通过调查我社区高血压患者的用药现状, 结合欧洲降压指南的理念及我国国情特点, 通过多靶点、个体化治疗并改善患者用药依从性以实现控制血压降低的目的。现代复方制剂在降压同时对心脑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 从长期临床效益看优势较大。因此, 医务人员及患者在对药物进行选择时应根据自身情况, 优先选择循证医学证据较多的药物以更好地治疗疾病, 控制血压。

参考文献

[1]郭艺芳.2009版欧洲高血压指南对常用降压药物的再评价[J].中国新药杂志, 2010, 19 (18) :1666-1668.

[2]郑友祥.起始联合治疗在中国高血压患者治疗中的地位[J].中华高血压杂志, 2011, 19 (3) :208-209.

[3]苏定冯, 缪朝玉.心血管药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0:432-443.

[4]胡大一.高血压防控重在行动[J].中华高血压杂志, 2012, 20 (1) :1-2.

上一篇:地方经费下一篇:生产计划系统的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