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思维方法培养

2024-07-24

学生思维方法培养(精选十篇)

学生思维方法培养 篇1

学历史时我们不难发现历史概念多。历史的概念就是人们对历史事实在综合分析后所概括出来的反应基本特征的科学结论。比如, 如何认识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遇到“如何认识”或“怎么评价”的问题, 我们的解决方法一般是展开思维, 全面认识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来龙去脉。

教师为学生提供的思考问题一定要善于变换角度, 使学生能随机应变、自我调节, 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例如, 在讲太平天国运动发生的原因时, 一定要指出, 分析历史事件一定要把它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来考察。因此, 分析一次革命的原因, 首先要着眼于当时的社会经济矛盾、土地的集中、农业生产的受阻、战争赔款、人民负担重、人民生活无着落、洪秀全和“拜上帝会”的出现。这样就可以分析出革命的原因:经济矛盾、阶级关系的变化、革命形势的形成、革命政党或领导人的活动等。学生在此基础上, 也可用同样的方法分析其他革命发生的原因。这样教师就达到了用典型例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的目的。

历史课上, 面对一道历史问题, 有些学生不知如何下手、如何分析, 一时难以找到有效的解题方法, 所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一定程度上要注意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 把教法和学法连接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即在具体操作时, 教师面对一个个历史问题, 不应仅满足于如何整理、归纳、概括、总结, 还要注意到“我是怎样想的, 根据什么想的, 想到了什么, 遇到类似的现实生活问题和历史问题应如何去想”等等。把教师的思维过程展示给学生, 让学生去体味、思考。

思维的形成和发展, 是最终在实践和训练的过程中在学生的头脑内部完成的。因此, 要培养学生真正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 就必须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不应只满足于学生的自我暴露, 而且要启发学生的思维以诱发暴露。并且, 教师要对学生的思维过程作出评价、透析, 这样若学生的思维过程无误, 其思维与其他学生思维接近, 会给其他学生以启发;若思维有误, 可针对要害予以纠正, 同样也会给其他学生影响。

小学生写作的思维培养方法 篇2

一、拓展描述,创造出新形象,培养创新思维的形象性

我们的大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而产生前所未有的新形象的思维特性,称为创新思维的形象性。通过想象、联想进行扩展性描述,使文中单调干瘪的形象变得鲜活有生气。

1、改编诗词,创造新形象

小学语文教材中诗词体裁的课文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形象性,开辟了广阔的空间。诗词体裁的课文有其特殊的特点:语言的高度凝练性,结构上的跳跃性,艺术形象的富于想象性。教学此类体裁的课文时,让学生将其改写成记叙文的形式,在了解诗词大意的基础上,结合课文插图和生活经验,展开充分合理的想象和联想,加工、改造、创造艺术新形象,使形象丰富、生动、鲜活;补充、完善诗词中空缺的结构,使情节连贯、有序、具体。而这一系列的思维训练无不浸透着学生的创作个性。

如改写《冬夜读书示子聿》,学生补叙了父子间亲切的对话,展现了父亲的谆谆教诲和儿子的悉心聆听,充满父子情深;改写《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学生细致描述了黄沙岭夏夜天气的微妙变化。其中有的联想到月亮姐姐吵醒了沉睡的鹊儿的美梦,要和它说悄悄话;青蛙在举行盛大的联欢会,庆祝丰收的好年景;星星也为这迷人的夜景而感动的落泪……一个个新鲜奇妙的形象孕育而生,学生微妙神奇的想象力在这里得到了尽情的展现 。

2、补充情节内容,创造新形象

将课文中简略或一笔带过的情节描写,发挥想象联想,增加内容,扩充成形象逼真、内容具体的新形象。如教学《游天然动物园》,我安排了情节扩充训练,将阿里三言两语介绍的动物趣闻,描写成详细具体有趣的动物活动,在描述动物活动的情节中,学生把狮子攻击犀牛

的凶残以及被野狗追赶的狼狈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又如教学《友谊的`航程》,我让学生结合插图,通过想象描写人们奔走相告,争睹中***舰风采时的场面,学生们用生动的语言展现出了不同人物的动作、神情、心境,感受了人们喜悦的激情。通过扩充情节,一个个生动鲜明的崭新形象跃然纸上。

二、学习写法,灵活迁移运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灵活性

能迅速而轻易地从一类对象转向另一类对象的思维特性,称为创造思维的灵活性。语文课本的每一篇文章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名篇佳作,都蕴含着可供借鉴学习的写作技法,教师要善于挖掘课文中典型的写作技法,指导学生学习,积极灵活的运用于写作,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1、学习写作的语言艺术

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正确精当地运用语言,准确具体地传达出事物的个性特征,创造出典型的艺术境界,作品才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学文中通过替换、比较、选择,让学生揣摩用词的准确美;抓住优美语句品读,让学生感受语言的声响美,描绘的意境美,抒发的情感美,在熏陶感染中鼓励学生积累(赏读、背诵、摘抄)、恰当地运用于写作。如教学《望月》开头一段的月色描写时,,让学生在反复吟诵中体会用词的优美,感受月色的朦胧美。在训练环节上我安排了仿写训练,让学生仿写一段景色,恰当地选用优美词句,用上比喻或拟人的修辞语句,这样写出的文章才生动有灵气。

2、学习不同文学样式的写作手法

语文课文中安排了各种类型的文学样式。在教学中我们应当指导学生学习此类作品的写法,巧妙灵活地运用于写作,切实做到学以致用。如教学《学会合作》这篇演讲稿时,我指导学生学习演讲稿的写法:以强有力的证据,分条屡析地阐明自己鲜明的观点。为了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我精心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演讲比赛。在撰写演讲稿时,学生们写出了诸如《学会运动》、《树立自信》、《做时间的主人》等演讲稿。教学《埃及的金字塔》、《夹竹桃》等说明性的课文时,指导学生学习通过

细致观察,写出事物鲜明特点来的写作手法;教学《鼎湖山听泉》,指导学生学习按顺序写游记的方法……为此我组织学生进行了游览、观赏等活动并指导学生写作训练。

当然还可以指导学生从课文中学到其他的写作手法:内容的详略得当、结构的总分式、典型环境中的心理刻画等,教师要细心挖掘,携取一点,以点带面,迁移运用,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三、寻找思维的发散点,变通思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发散性

依据一定的知识和事实求得某一问题的多种可能答案的思维特性,称为创新思维的发散性。这是一种沿着不同方向、向着不同范围、不因循传统和常规的自由发散的思维方式,是从已知信息中衍生出大量变化的、独特而新颖的新信息的思维。语文教学中隐藏着许多可供发散思维的信息源,教师要善于捕捉,鼓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势,从新角度、新观念出发认识事物,变通思考,敢于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并赋诸笔端。

1、文尾续写法

依据课文故事结尾的发展情况,猜测、想象故事可能继续发展的趋势,进行续写。一些课文结尾给人以模糊的答案或造成悬念。如《狼和小羊》,狼向小羊扑去后结果怎样?可让学生猜测小羊的不同命运。即使没有明显的悬念结尾,教师也可故意设置续写的提示。如教学《最大的麦穗》这篇课文时,我安排了续写弟子们第二次摘麦穗时的情景的训练,进行思维的扩散训练;教学《聂荣臻和日本小姑娘》这篇课文时,让学生续写四十年后美穗子带着子女前来看望聂将军时的感人情景。总之,续写可突破思维的唯一性、集中性,让学生的思维生发开去,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

2、写读后感法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写读后感应鼓励学生力求从问题的不同思考点出发,选取一点,抒发感慨,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让立意出新。如写《负荆请罪》的读后感,有学生从蔺相如出发写为人应宽容大度;有学生从廉颇出发写处事应知错就改;有学生从赵国的形势出发阐述了生活在集体中应顾

全大局等,形成观点各异,百花齐放的局面。

3、角色转换法

学生比较数学思维方法培养 篇3

关键词:数学思维;小学数学;比较;教学设计

1. 关于数学思维的研究

1.1关于思维

心理学给思维的定义:思维是人脑借助于语言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间接与概括的反映。关于思维的特征,目前比较一致的认为思维具有方向性、概括性和间接性的特征。就思维基本规律的研究来看,有反映同一律和思维相似律这两个基本规律。

1.2关于数学思维

数学思维是人脑和数学对象(空间形式、数量关系、结构关系)交互作用并按照一般思维规律认识数学内容的内在理性活动。它具有一般思维的根本特征,但又有自己的个性。将一般思维的特性和数学的特点两个方面结合起来分析,就能得出数学思维的特性主要是概括性、问题性和相似性。

2. 关于比较的研究

2.1关于数学的一般方法

数学思维的一般方法是指数学思维过程中运用的基本方法。它们是观察与实验,比较、分类与系统化,归纳、演绎与数学归纳法,模型化与具体化,类比与映射,联想与猜想等。

2.2关于比较的研究

任樟辉在《数学思维论》中写到,比较法侧重于探索和发现,是数学思维最基本的方法之一。比较是确定有关事物的共同点和不同点的思维方法。比较的过程是有关事物进行分析,区分每个事物各方面的特征,再将有关事物按其特征进行对比,得出哪些方面具有共同性,哪些方面又有区别性,从而鉴别出这些事物间的异同。比较是概括的基础,通过抽象得出的属性是在比较以后才能认识其共性与个性的。

数学中的比较是多方面的,包括量的大小的比较,形式结构和关系的对比,数学性质的比较等。比较的目的是认识有关事物的区别和联系、明确相互之间存在的同一性与相似性,以便在解决问题时加以利用,促使问题转化并获解,在解题过程中,它既是一种整体的思考方法,也经常在各个局部加以运用。从概念的发展、命题的推演或证明到数学问题的解决,都渗透着比较方法的运用。

3. 在教学中渗透比较思想的教学设计

下文是笔者对于面积概念的教学,试着运用比较的数学思维方法来设计的教学环节。

3.1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P71-74页,面积概念的教学。

3.2 学情分析

“面积”这一个概念,对于三年级学生,几乎可以说是一个全新的知识。不少学生虽然在生活中都听闻“面积”一词,但是头脑中却没有一个明确清晰的概念。在上这一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并且建立了周长的概念,这对面积概念的教学将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学生的思维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生活经验的不足,都将有可能使学生在学习面积概念的过程中将其与周长概念混淆。因此,在教学“面积”时,一是要尽早地将其与“周长”进行比较,让学生更早地辨析两者的区别,二是应该让学生经历对具体的面的大小的感知活动,与周长的感知活动进行比较,结合实例让学生形成对面积含义的体验。

3.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建立面积的概念,能正确区分周长与面积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学生在比较周长与面积的过程中,深入对比较这一数学思维方法的体验,能有意识地在学习过程中运用“比较”这一数学思维方法来解决数学问题;

情感与态度、价值观:让学生感受“比较”这一數学思维方法的魅力,主动地在学习生活中运用这一数学思维方法来分析、解决问题;

3.4教学流程

3.4.1教学材料

PPT上呈现两条线段,一条长,一条短。

3.4.2任务与提问设计

(1)任务:引出面积概念,引导学生用“与周长比较”的数学思维方法来学习面积的概念。

(2)提问设计:

①哪条线段能够围成更大的图形?

②请学生分析自己的错误。

③那图形的大小可以用什么表示呢?

④请同学们来比较面积和周长这两个概念的不同。

⑤请同学们选择一个身边的物体,用手指分别指出它的周长和面积。

3.4.3学生探索成果的展示与教师引导

(1)学生探索成果展示:大部分同学认为长线能够围成更大的图形。

(2)教师引导:

①PPT呈现长线围成一个月亮,而短线围成了一个圆。

通过动画将长线围成的月亮放在了短线围成的圆里面,更加直观地向学生证明:

长线围成的图形面积也有可能比短线围成的面积小。

②教师追问:同学们刚开始为什么会回答错。请同学们分析一下犯这个错误的原因。

③教师引导学生们回忆周长的概念:线的长短是用周长这个概念表示的。线长则周长长,线短则周长短。而这里比较的是图形的大小。这与周长长短是有区别的。

④教师引出面积的概念:线的长短可以用周长来表示,而图形的大小应用面积这个概念来表示。

⑤教师引导学生用比较的数学思维方法来比较周长和面积这两个概念。

概念的比较:周长的概念是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面积的概念是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

感知的比较:教师引导同学们通过选择身边的一个物体,如数学课本面、课桌面,用手分别比划出它们的周长和面积。

3.4.4阶段性小结

图形的大小是不能用周长来比的,应用面积来比,并且周长与面积的概念是不同的,应学会比较。

以上教学环节的设计就是紧紧围绕“比较”这一数学思维方法而展开的,因学生易将面积的概念与周长的概念混淆,在设计教学环节时就先通过一个趣味的小游戏使同学们回忆周长的概念,对于“长的线段和短的线段围成的图形哪个更大”这一问题,必然会有不少同学不自觉地想到周长,脱口而出地回答长的线段围成的图形大。而教师通过PPT上呈现长的线段围成的月亮图形被放在短的线段围成的圆中,让同学们意识到原来图形的大小是不能用周长来表示的,让学生们在学习面积的概念前就能意识到周长和图形的大小不是同一件事。之后教师直接告诉同学们面积的概念,又通过概念上的比较和具体感知的比较,让同学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周长与面积概念的不同。通过这样的“比较”教学,同学们对面积的概念将会更加清晰。在做习题时,若还是出现混淆的情况,同学们也能够像老师在课堂上所用的比较思维方式那样,自己去比较面积与周长概念。

4. 结语

“比较”这一基本的数学思维方式,不仅在概念的教学中可以运用,还可以在公理、法则的教学中,在习题讲解等情况下使用。教师通过在教学中渗透比较的数学思维方式,让学生体验呢“比较”思维过程中问题的清晰化、明朗化,学会自己去运用“比较”的数学思维方式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孕育自身的数学思维。

参考文献:

[1]朱智贤;林崇德.《思维发展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7页。

[2]任樟辉. 《数学思维论》[M].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8页,第114页。

[3]王宪昌. 《数学思维方法》[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

[4]袁凤珍.《认识面积教学》[J].《小学教学设计》.2014.05

[5]徐婧.《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比较思维》[J].《内蒙古教育》.2013.08

[6]姜红.《运用比较策略进行有效教学》[J].《小学教学参考》.2014.10

[7]王月霞.《谈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思路》[J].《现代阅读》.2013.02

[8]孙学军.《在比较中孕育数学思维_比较教学法_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探究》[J].《小学教学研究》

[9]郑毓信、肖柏荣、熊萍.《数学思维与数学方法论》[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10]李文林.《数学史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1]马金鑫.《基于数学任务的小学数学课堂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4

优化解题方法指导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篇4

1.一题多变。选择典型例题, 注重一题多变, 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典型例题不是那些偏题、难题和怪题, 而是在问题中能融入相关概念和原理, 富有启发性, 通过该问题的解决, 能促使学生理解知识, 掌握方法, 获得新见解的题目。一题多变常指通过对题中已知条件的增减, 所提问题的变换来增加题中的信息量。一道题稍作变动, 往往会有相同或不同答案, 解题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在变化中寻求正确的答案, 从而提高学生应变能力, 做到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 可使例题纵横延伸, 其中横向延伸主要是指对例题的一题多解的探讨, 纵向延伸主要是指改变例题的条件和结论, 采取有层次的一题多变的变式教学, 有利于提高复习课的质量, 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解题的应对能力。

2.一题多解。在解题时, 要经常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面, 探求解题途径, 以求最佳解法。提倡一题多解, 活跃思路, 提高解题能力。在数学教学中, 对一道题探索多种解法引导学生从各种途径, 用多种方法思考问题, 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有利于培养思维能力、提高解题能力。通过多题一解, 归纳解题规律, 触类旁通。

3.一题多问。同一道题, 同样的条件, 从不同的角度出发, 可以提出不同的问题。同一道题, 老师还可以从分析上多提问, 从解法上多提问, 从检验上多提问, 进行多问启思训练, 培养学习思维的灵活性。在课堂教学中经常遇到知识容量大与允许时间少的矛盾, 多题一解, 既可以解决上述矛盾, 又是培养学生思维横向联系的有益方法。

二、注重指导学生题后反思、总结解题规律

有许多学生“会而不对, 对而不全”, 解题过程显得思路混乱, 漏解、误解、错解, 做作业往往解出了结果后, 就没有再进一步的行动了, 不会思考和总结。解题后反思便于总结解题规律, 优化解题方法, 积累经验, 从而起到摆脱题海战术、以少胜多、事半功倍的效果。

1.反思题目所涉及的知识点, 训练思维敏捷性。初中数学的基本内容是有限的, 但题目却是灵活多变的。同一个知识点, 命题者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 以不同的题型进行命题, 面对新题型、新问题, 同学们往往会觉得很难下手。因此, 反思题目所涉及到的知识点, 反思对题意的理解过程就显得非常重要。在解完一题之后, 对题意最初的理解进行深入思考, 反思审题时的遗漏知识, 题中哪些信息不明了, 为何会不明了, 对题设条件之间、条件与目标之间有哪些关系未发现, 对题意的理解存在什么样的偏差, 为何会有这样的偏差等等, 在反思过程中达到对某些知识的补漏、知识结构的优化、使得思维更加有序合理。

2.反思解题过程, 积累解题经验, 训练思维深刻性。反思解题过程包括对解题策略选择和运用的成与败两方面的反思。通过认真反思自己的解题过程, 认识在审题时所遇到的困惑以及在解题过程中所走的弯路, 通过自我剖析找出原因;反思解题思路与策略的成功之处, 分析它们的特点、适用条件、概括出思维规律;比较借鉴教师和其他同学的解题思路, 改进自己的思维方式, 熟练掌握解题技能, 积累解题经验, 培养良好思维习惯, 激发思维的深刻性。

3.反思解题方法, 总结规律方法, 训练思维发散性。许多数学问题重在考查学生思维的全面性、深刻性和灵活性。所以同一道题, 从不同角度去分析研究, 可能有不同的理解, 引出多种不同的解法。在解题时, 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一种解法, 要养成在解题后再反思解题方法的习惯:从不同的角度去研究问题、摆脱原来的思维模式、发现原来思维过程中的不足, 探索出新的解题途径, 防止思维定势, 寻求最佳的解题方法, 及时总结各类解题技巧, 养成“从优、从快”的解题思维方式, 提高解题效率, 从而更进一步来完善思维过程, 激发思维的创造性和灵活性。

4.反思问题的变式, 实现举一反三, 提高思维品质。题目解完了, 并不等于解题任务的结束。有时对题目的题干条件进行适当的变换, 对数据进行衍变、对知识内容进行拓展、对设问内容进行延伸转化、对命题的方向进行改变等变式训练, 不仅能加强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运用, 而且能拓宽、深化解题思路, 探索解题规律, 培养创新能力, 提高思维品质, 增强应变能力, 实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顺利走出题海。

三、注重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解题能力的根本能力是思维能力, 是通过思维对自己的知识、经验根据要求的一种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不可能靠名词的解释和抽象说教达到目的, 需要教师结合实例深入浅出的示范引导, 怎样审题, 定计划, 如何反思, 问题转化、类比、联想、归纳等, 各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解题策略的应用, 让每一个学生体会到各种方法、策略给他们带来的好处;同时, 养成想问题、挖问题和反思问题的习惯, 达到数学解题的“过程”与“结果”的平衡, 使不可言传的内容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数学技能的训练和能力的培养离不开解题。在数学教学中, 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以便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 有利于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有助于促进独立的有创造性的认识活动, 也可以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

摘要:数学解题是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和解决问题、提高能力的重要途径。本文结合初中数学学科特点、数学教学的实际和学生的认知规律, 讨论在新课程下如何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解题能力。

学生思维方法培养 篇5

1、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诱发学生数学思维

为学生提供独立活动、自我表现的机会和条件,应鼓励学生对老师的提问产生质疑,能够提出自己不同的观点和看法,由此及彼,从一个问题衍生开来,提出崭新的、有创造性的问题。只有这样,教师的设问才会最大可能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鼓励学生拥有坚持己见的自信和勇气,引导学生为证明自己的观点找证据,求事实;但同时应引导学生既要敢于坚持己见,又要善于接纳别人正确的观点,从而在对某个问题的讨论中获得最大收益。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是学生能否积极思维的动力。在数学问题情境中,新知识的需要与学生原有的数学水平之间存在着认识冲突,而这种冲突正是诱发学生数学思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所必需的。

2、遵循学生思维的规律,因势利导

将一个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进行设问,也可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具体而言,思考问题时,根据同一来源材料,以比较丰富的知识为依托,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思考,以探求不同方向的解答,即通常所说的“一题多解”、“一题多变”。

在合适的问题情境中,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教师提出问题后,一般应让学生先作一番思考,必要时教师可作适当的启发引导。教师的启发要遵循学生思维的规律,因势利导,循序渐进,不能强制学生按照教师提出的方法和途径去思考问题,喧宾夺主。

3、培养兴趣,促进思维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教师要精心设计每节课,要使每节课形象、生动,有意创造动人的情境,设置诱人的悬念,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和求知的欲望。经常指导学生运用已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释自己所熟悉的实际问题。适当分段,分散难点,创造条件让学生乐于思维。如列方程解应用题是学生普遍感到困难的内容之一,主要困难在于掌握不好用代数方法分析问题的思路,习惯用小学的算术解法,找不出等量关系,列不出方程。因此,我在教列代数式时有意识地为列方程的教学作一些准备工作,启发同学从错综复杂的数量关系中去寻找已知与未知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画草图列表,配以一定数量的例题和习题,使同学们能逐步寻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并在此基础进行提高,指出同一题目由于思路不一样,可列出不同的方程。这样大部分同学都能较顺利地列出方程,碰到难题也会进行积极的分析思维。

4、要教会学生思维的方法

在数学学习中要使学生思维活跃,就要教会学生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正确思维方式。要学生善于思维,必须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没有扎实的双基,思维能力是得不到提高的。数学概念、定理是推理论证和运算的基础,准确地理解概念、定理是学好数学的前提,在教学过程中要提高学生观察分析、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认识能力。在例题课中要把解题思路的发现过程作为重要的教学环节,不仅要学生知道该怎样做,还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是什么促使你这样做,这样想的。这个发现过程可由教师引导学生完成,或由教师讲出自己的寻找过程。在数学练习中,要认真审题,细致观察,对解题起关键作用的隐含条件要有挖掘的能力,学会从条件到结论或从结论到条件的正逆两种分析方法。

5、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在学生初步学会如何思维和掌握一定的思维方法后,应加强思维能力的训练及思维品质的培养,注意培养思维的条理性与敏捷性,根据解题目标,确定解题方向,训练学生思维清晰,条理清楚,遇到问题能按一定顺序去分析、思考,对复杂问题应训练学生善于于局部到整体再从整体到局部的思维方法。从各种不同角度,寻求不同的解法,改变条件进行“一题多变”和“多题一解”的训练。启发、引导、点拨、解疑,使学生变学为思。当然,良好的思维品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但只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通过各种手段,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就必定会有所成效

6、创设思维情境,启迪学生思维

在数学教学中,尽可能为学生提供概念、定理的实际背景,设计定理、公式的发现过程,让学生的思维能够经历一个从模糊到清晰,从具体到抽象,从直觉到逻辑的过程,再由直观、粗糙向严格、精确的追求过程中,使学生体验数学发展的过程,领悟数学概念、定理的根本思想,掌握定理证明过程的来龙去脉,增强数学学习的自觉性,使学生在对概念形成过程的分析中,在对公式、定理的发现过程的总结论证中,提高主动参与的机会,以便学生在“做数学”过程中启迪思维,突破教学难点。

二、小学科学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1、、创设情境,激趣引思

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它往往与愉悦的情感体验紧密相连。创设情境,激趣引思,就是在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情境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创造欲望,诱发学生思维,使学生在愉快中主动、积极地去探求知识与应用所学知识。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我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心理需求出发,通过多种途径用科学的方法去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并逐步使学生原有相对浅显的、短暂的间接兴趣发展为比较稳定的科学志趣。如教学《摩擦力》一课时,我先问学生:知道老师最关心你们什么吗?学生有说学习、身体、成绩……,这时我告诉学生最关心他们的玩。接着我拿出一个气球,在身上擦了擦,奇迹出现了,把气球放在身体的任何地方,它就像生了根似的呆在那里不掉下来,学生看了产生了好奇。然后我把气球分给学生,让他们一起来玩,从而把学生的兴趣引向研究为何气球在身上擦了几下就像粘了胶水,随着一个个气球被粘附在衣服上,学生得意、喜悦、自豪等表情明显地写在自己的脸上。情趣盎然的粘气球活动,既满足了学生的兴趣欲和求知欲,又使他们在想与做的过程中,不断地触发着学生创新的火花。

在现实生活中,学生们的好奇心无处不在,如一群搬运东西的蚂蚁,一条从树上掉下来的虫子,一只在空中飞舞的蝴蝶……这些往往都能引起学生们浓厚的兴趣,令他们兴趣盎然地观察。所以,我开展科技创新实践活动时,学会抓住学生的好奇心,从学生们感兴趣的东西入手,让他们想做、愿做。 强烈的好奇心能够激发学生们的学习欲望和热情,当学生们对新奇的事物表现出好奇的欲望时,我就创造条件来满足他们,并加以正确引导,让他们通过动手动脑自己探究,找出答案。

2、提倡质疑求异,鼓励大胆创新

建立“自主学习,实践探索,人人参与,体验成功”的新型的多样化的科学教学模式。首先教学的活动方式要注意讲、示结合。在向学生讲解、传授已经形成了的知识结论的同时,注意运用提示、暗示等方法,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发现新知识,鼓励学生在突破现成知识基础上实现创新;其次师生间活动的方式要注意合作探讨。尽可能通过讲座、辩论、研讨等方法,去扩展学生思维,拓宽学生视野,启发学生质疑,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三是学生学习方式要注意以自学为主,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讲解、提示后,应留下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观察、思考和实践锻炼。

创新性思维是一项复杂而抽象的思维活动,它不是凭空产生的,必须借助某种环境因素的刺激作用。而恰到好处的提问,往往会产生“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另外,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强调的是“发现”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获得结果。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学生的思维过程,启发学生多方面思考来寻求正确结论,大胆质疑,多思善问,逐步培养他们灵活多变的思维能力。增加例子此外,开展系列课外活动,也是体现 “以学为主”、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从而使学生在反复的运用和体会中,达到巩固知识、活跃思维、发展智力、培养特长、提高创新能力的目的。增加例子

3、重视知识,挖掘创新能力

1.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

要创新,首先要学好知识,知识是创新的前提。因此,在小组活动中经常讲创新的方法、途径和原则等,虽然它们不是万能的,但它们能开拓学生的思路。每次新带一个科技小组,我总会先给学生讲解科学家及小学生们创造发明的许多事例,让他们明白,路,成功的路、创造的路,就在脚下。我还会举办“和科技书交朋友”的活动,指导他们多阅读有关创新发明的书籍,开展科技创新知识的竞赛,带他们参观学习科技作品展,使学生们通过多渠道学习有关小学生发明创新的作品,从中得到启迪,扩大知识范围,学生的知识水平越高,创造思维的发展就越有基础。从学着干上升到自己创新,激发他们的热情,我还带着小组成员到大自然中去,让他们学习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丰富他们的自然知识,开阔视野。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让他们学着做各种模型,一辆自己制作的小赛车在地上跑,那高兴的劲远远胜过在玩具店买来的玩具赛车。这样以达到训练好他们的基本技能,能使他们不断地积累知识和经验,产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触类旁通。我深信,知识、技能越丰富的人,产生创造性的可能也就越大。

2. 重视发散思维和直觉思维的培养

发散思维是一种推测、想象和创造的思维过程,是创造思维的重要方面,它表现为思维的多极性、广阔性。直觉思维是一种非逻辑性思维,是思维水平达到超常的特殊表现形式,是神思高度集中时多种信息的概括化、简缩化或知识迅速迁移的结果。在科学教学中,要加强发散思维和直观思维的培养,就要重视培养学生思维的开拓性、敏捷性、多向性,鼓励学生的自由联想,异想天开,不落俗套。如教学《空气占据空间》一课,我首先演示:在一烧杯里放入纸倒扣在水里,再垂直取出,杯里的纸没有湿,让学生重复实验几次,但有的小组杯里进了水,纸湿了。这时,我抓住这个学生感到有趣、好奇地契机,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分组实验:①实验时,看到了什么现象?②为什么有的组纸湿了,有的组纸没有湿?③通过这个实验,你发现了什么问题?引导学生在多种感官参与的实验、观察、思考和讨论的过程中探究关于空气占据空间的诸多问题。

4、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科技创新对于小学生来说,来自于生活和自然界。日常生活中往往蕴藏着许多发明创造的东西。因此,我经常引导学生去观察身边的事物:这一物品有什么缺点?有待改进的是什么?同时,将某一物品的独特的优点应用到其他物品中去,产生出新的创造发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一次科技兴趣课上有一位同学向我提出:雨天,当人们把伞收起来时,湿漉漉的伞很麻烦,在公共汽车上水很容易弄到别人身上,尤其是人多拥挤时;在商场、宾馆水滴到地上很容易造成意外摔倒,而且还会弄得地上很脏,影响环境。有些商场和宾馆有提供塑料袋,但只适用于不折叠的伞,而且也不环保。所以,我想解决这些问题,让伞不要再滴水。这时,我及时鼓励他:“你的想法很好,怎样才能让伞不流水呢?”。

他通过观察,把袋子放在伞的把柄里面,用的时候可以抽出来,不占地方。而且,现在提倡环保,购物不提供袋子,便可以用雨伞中的袋子装东西。另外,这样做还有一个好处,就是一般的伞柄比较短,握起来让人感到不舒服,如果把伞柄加长,可以使它握起来更舒服,也使得里面的空间增大,更好容纳袋子。根据以上想法,他发明了《带袋子的伞》:用薄的、防水的布,使体积小且能够防水;袋子的形状既够大方便装伞,收起时体积也很小;伞柄底端的盖口较大方便袋子塞进和取出 ;盖子连在把柄上,就像牙膏的连体盖一样方便, 柄的长度与人的手握拳时的宽度差不多增加舒适感;制作成本低,充分利用废弃之物。该小发明在省24届青少年创新大赛中进入终评。

又如,在小学的高年级班里,老师经常在排座位时遇到了麻烦:如果按个子的高矮重新排座位,马上就有很多个子高的同学说自己近视了,希望坐到前面去,而个子矮的同学也站出来说坐在后面不能看清黑板。有一个同学看班中戴眼镜的同学,哇,同学们的小眼睛前,多了亮晶晶的镜片!让个子高的同学坐到前面来,后面的同学不是要被挡住了吗?近视的同学只能无奈地在眼睛上加了“两只眼睛”。数数班级的“眼镜”,将近12副,摸摸鼻梁上的镜片,看着不断上升的近视率,她产生了许多疑问“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同学近视?”“小学生的眼睛到底是怎么近视的?”“仅仅是不良用眼习惯造成的吗?”……面对这么多的问题,她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了对小学生近视原因进行了调查研究。经过对本班同学和其他班级同学的调查发现,读写姿势不正确学生的近视率显著高于其他原因。阅读姿势不良、眼距过近、经常躺着看书,这三者同时存在,则患视力不良的概率增加到50%左右;且眼负荷大、阅读时间较长、阅读时很少休息、阅读时经常感到眼睛疲劳以及眼睛疲劳时仍坚持阅读等同时具备时,患视力不良的概率为70%左右。

根据上述调查的数据,她大胆设想设计一种《可调节防近视纠正器》,它可以帮助同学们纠正看书、写字时坐姿不正确的习惯,防止眼睛的近视。她找了一个大夹子,它的宽度约是一拳,这就解决了身体离桌子要一拳,接着解决眼睛离桌面要一尺。由于每个人都身高不同,所以她想到用伸缩杆做成可调节高度的挡杆。接着在一个宽度约一拳的夹子(采用不生绣的金属材料制成的,)上,用螺帽把伸缩杆(采用废旧雨伞的完好伸缩杆)固定好,再用一根软铁丝缠上电工胶布左右对称地固定在伸缩杆顶端。使用时,把夹子夹在桌面上,根据每个人的身高来伸长或缩短伸缩杆的长度,以调节眼睛离桌面的距离,写字时,双手伸过软铁丝的下面,当头低于一尺时,嘴下巴会碰到铁丝,这就提醒自己头低了,从而纠正坐姿,达到保护视力的作用。该小发明在省24届青少年创新大赛中进入终评。

学生思维方法培养 篇6

【关键词】初中数学 学生 解题能力 探究

中学数学课的教学任务除了系统地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其中思维能力是核心。数学解题是巩固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和提高能力的重要途径。那么,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题能力呢? 现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解题思维习惯

1.一题多变。选择典型例题,注重一题多变,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典型例题不是那些偏题、难题和怪题,而是在问题中能融入相关概念和原理,富有启发性,通过该问题的解决,能促使学生理解知识,掌握方法,获得新见解的题目。一题多变常指通过对题中已知条件的增减,所提问题的变换来增加题中的信息量。一道题稍作变动,往往会有相同或不同答案,解题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在变化中寻求正确的答案,从而提高学生应变能力,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可使例题纵横延伸,其中横向延伸主要是指对例题的一题多解的探讨,纵向延伸主要是指改变例题的条件和结论,采取有层次的一题多变的变式教学,有利于提高复习课的质量,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解题的应对能力。

2.一题多解。在解题时,要经常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面,探求解题途径,以求最佳解法。提倡一题多解,活跃思路,提高解题能力。在数学教学中,对一道题探索多种解法引导学生从各种途径,用多种方法思考问题,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利于培养思维能力、提高解题能力。通过多题一解,归纳解题规律,触类旁通。

3.一题多问。同一道题,同样的条件,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可以提出不同的问题。同一道题,老师还可以从分析上多提问,从解法上多提问,从检验上多提问,进行多问启思训练,培养学习思维的灵活性。在课堂教学中经常遇到知识容量大与允许时间少的矛盾,多题一解,既可以解决上述矛盾,又是培养学生思维横向联系的有益方法。

二、注重指导学生题后反思、总结解题规律

有许多学生“会而不对,对而不全”,解题过程显得思路混乱,漏解、误解、错解,做作业往往解出了结果后,就没有再进一步的行动了,不会思考和总结。解题后反思便于总结解题规律,优化解题方法,积累经验,从而起到摆脱题海战术、以少胜多、事半功倍的效果。

1.反思题目所涉及的知识点,训练思维敏捷性。初中数学的基本内容是有限的,但题目却是灵活多变的。同一个知识点,命题者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以不同的题型进行命题,面对新题型、新问题,同学们往往会觉得很难下手。因此,反思题目所涉及到的知识点,反思对题意的理解过程就显得非常重要。在解完一题之后,对题意最初的理解进行深入思考,反思审题时的遗漏知识,题中哪些信息不明了,为何会不明了,对题设条件之间、条件与目标之间有哪些关系未发现,对题意的理解存在什么样的偏差,为何会有这样的偏差等等,在反思过程中达到对某些知识的补漏、知识结构的优化、使得思维更加有序合理。

2.反思解题过程,积累解题经验,训练思维深刻性。反思解题过程包括对解题策略选择和运用的成与败两方面的反思。通过认真反思自己的解题过程,认识在审题时所遇到的困惑以及在解题过程中所走的弯路,通过自我剖析找出原因;反思解题思路与策略的成功之处,分析它们的特点、适用条件、概括出思维规律;比较借鉴教师和其他同学的解题思路,改进自己的思维方式,熟练掌握解题技能,积累解题经验,培养良好思维习惯,激发思维的深刻性。

3.反思解题方法,总结规律方法,训练思维发散性。许多数学问题重在考查学生思维的全面性、深刻性和灵活性。所以同一道题,从不同角度去分析研究,可能有不同的理解,引出多种不同的解法。在解题时,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一种解法,要养成在解题后再反思解题方法的习惯:从不同的角度去研究问题、摆脱原来的思维模式、发现原来思维过程中的不足,探索出新的解题途径,防止思维定势,寻求最佳的解题方法,及时总结各类解题技巧,养成“从优、从快”的解题思维方式,提高解题效率,从而更进一步来完善思维过程,激发思维的创造性和灵活性。

4.反思问题的变式,实现举一反三,提高思维品质。题目解完了,并不等于解题任务的结束。有时对题目的题干条件进行适当的变换,对数据进行衍变、对知识内容进行拓展、对设问内容进行延伸转化、对命题的方向进行改变等变式训练,不仅能加强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运用,而且能拓宽、深化解题思路,探索解题规律,培养创新能力,提高思维品质,增强应变能力,实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顺利走出题海。

三、注重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解题能力的根本能力是思维能力,是通过思维对自己的知识、经验根据要求的一种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不可能靠名词的解释和抽象说教达到目的,需要教师结合实例深入浅出的示范引导,怎样审题,定计划,如何反思,问题转化、类比、联想、归纳等,各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解题策略的应用,让每一个学生体会到各种方法、策略给他们带来的好处;同时,养成想问题、挖问题和反思问题的习惯,达到数学解题的“过程”与“结果”的平衡,使不可言传的内容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数学技能的训练和能力的培养离不开解题。在数学教学中,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便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有利于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有助于促进独立的有创造性的认识活动,也可以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

学生思维方法培养 篇7

1.要学生动脑的原因

数学知识有的要求识记 (如公式、概念等) , 有的要求理解 (如定理、性质等 ) , 但这不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 , 学生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是能应用所学知识正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应落到“应用”上, 所以, 只是记住了、理解了, 但不能灵活应用解决问题是不行的。学生要多动脑筋, 会动脑筋, 从所给条件出发, 仔细分析所给与所求之间的联系, 综合应用所学知识, 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 最终解决问题, 所以, 在课堂上, 教师应千方百计让学生动脑筋,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这不仅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出发点, 还是学习数学的归宿。

2.让学生动脑的方法

既然学生动脑如此重要, 那么怎样培养学生勤动脑、会动脑的能力呢? 一方面, 学生自己动脑解决问题时要给予鼓励, 另一方面, 学生自己动脑解决不了的时候, 教师要给予“助力”, 协助下学生继续动脑, 直到把问题解决为止。

在学习过程中, 学生遇到的问题繁简不同, 难易有别, 不同学生解决问题的水平也不一样, 就会出现如下情况: (1) 有的问题学生经过动脑筋、找思路, 顺利解决了, 此时教师要及时对学生主动动脑筋、正确找到思路的行为给予表扬和鼓励, 让学生收获成功的快乐, 有成就感, 同时, 让学生总结所得, 鼓励学生继续动脑; (2) 有的问题虽然学生动脑筋了, 但没有找到突破口, 思维停了下来, 等待教师讲解。此时, 如果教师把解题思路直接指出来, 告诉学生应该先怎样做, 再怎样做, 把问题直接解决了, 就会剥夺学生再次动脑筋的权利, 错过学生再次动脑筋的机会。学生虽然接受了教师的思路, 表面看问题解决了, 但实际上学生并没有真正学到通向成功的方法, 没有达到锻炼学生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 以后再遇到类似问题时, 学生未必会解决, 遇到变化了的问题就更不用说了。所以, 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我的做法是:此时教师发挥引路人的作用, 发挥动脑的“助力”作用, 给学生搭台阶、找梯子, 启发点拨, 让学生在教师的协助下继续动脑, 直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为止, 而不是把解决问题的方法直接告诉学生, 这样才能达到在教师的协助下学生继续动脑筋, 培养思维能力的目的。

例如:高中数学人教A版《平面向量》一章《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及运算律》一节, 课后有这样一道题:已知求的夹角。在刚接触这种类型题时, 有的学生一时找不到思路, 不知道如何由已知到未知, 找不到思维的衔接点, 做不下去。这时我是这样做的:先问:“同学们, 本题要求解向量的什么?”生答:“的夹角。”再问:“我们所学的哪些知识涉及向量的夹角? ”学生思考后答:“向量的数量积公式中有向量的夹角。”我说:“很好, 也就是说, 要求向量的夹角, 必须利用向量的数量积。”接着问:“但已知中没有数量积该怎么办呢? ”学生动脑思考后说:对两边平方, 就出现数量积了。”就这样, 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一步一步达到了终点。在这样的启发、引领下, 学生努力动脑筋, 训练了思维。反之, 若像下面这样做, 老师说:“要求夹角就得利用向量的数量积公式, 因此, 把两边平方就行了。”就不能锻炼学生的思维, 甚至会遏制学生的思维发展。

所以, 学生能思考的问题就要放手让学生自己思考, 学生想出来的问题, 教师要启发、引领, 但要注意启发、引领的度, 教师的启发、引领是给学生搭台阶、找梯子, 让学生从不能思考到能思考, 减缓思维梯度, 不要给学生搭台阶、找梯子后, 再把学生抱到台阶上、扶到梯子上, 代替学生动脑思考, 剥夺学生思考的权利。总之, 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动脑筋, 锻炼学生思考的权利, 培养学生敏捷的思维能力, 这是数学教学的出发点, 也是数学教学的归宿。

摘要: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阵地, 要提高学生的成绩, 首先要在课堂上下工夫, 充分发挥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作用, 让学生主动动脑。

讲究方法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篇8

一、分析和综合

分析, 就是在人的头脑里, 把对象分解成个别的部分, 并对各个部分分别地加以研究的方法。其特点是把各部分之间的联系状况撇开不管而逐个地研究各个部分的状况。

综合, 就是在分析的基础上, 把对象的各个部分联系起来, 加以统一, 从而得到关于整个事物的认识。

综合思维是从题目中的条件出发, 逐步推出要解决的问题;分析思维是从题目中的问题出发, 根据巳知条件找出解题的方法。这两种思维方法是不能分离的, 如果对对象的各个部分不做分析, 进行综合是不可能的。而分析又总是在一个整体对象的前提下进行的。所以, 没有无综合的分析, 也没有无分析的综合。

例如, 红星食堂运来一吨煤, 原计划烧40天, 由于改进了炉灶, 每天节省5千克。这批煤实际比原计划多烧几天?

教学时,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这样的分析:

要求实际比原计划多烧的天数, 即求实际烧的天数-原计划烧的天数

实际烧的天数=1000kg煤÷实际每天烧的千克数

实际每天烧的千克数=计划每天烧的千克数-每天节约5kg

计划每天烧的千克数=1000kg煤÷计划烧40天

这样从问题出发进行思维, 寻找解答的条件, 然后指导学生叙述解题步骤, 最后指导学生列出综合算式。

学生通过分析到综合的思维训练, 逻辑思维能力会大大提高。

二、比较

比较就是人的头脑里确定这一事物与另一事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的对照方法。在数学教学中, 我们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找出异同, 才可以发现事物的本质属性。

例如, 修一条600米长的公路, 甲工程队单独做需要20天完成, 乙工程队单独做需要30天完成, 两个工程队合做需几天完成?

教学时, 引导学生先进行认真审题, 搞清已知什么, 求什么, 使题目在学生大脑中形成表象, 为解题打下良好的基础。然后, 引导学生按常规的解法进行解答:600÷ (600÷20﹢600÷30) =12 (天) 。在学生按常规的解法进行解答后, 教师引导学生按工程问题的解答方法再进行解答:1÷ (1/20﹢1/30) =12 (天) 。然后引导学生对这两种解题方法进行比较, 教师可以先提问学生这两种解题方法有什么相同点?学生很快可以看出两个算式都用了相同的数量关系式: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教师再提问学生:有什么不同?学生从算式中可看出:第一种方法中工作总量和工作效率是具体的数量, 而第二种解法中工作总量用“1”表示, 工作效率用整体“1”的几分之几表示, 从而突出了分数 (工程) 应用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 使学生获得比较的思想方法与能力。

三、抽象与概括

抽象就是把事物的非本质的属性抛在一边, 而抽象出它的本质的属性, 从而形成概念。

例如, 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 为了能够使学生掌握分数的概念, 课文引用了大量的感性材料, 让学生充分感知。教学时, 教师可按以下层次进行教学。

第一层次:分四步进行教学。

(1) 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 表示其中的一份就是1/2。

(2) 把一个圆平均分成4份, 表示其中的一份就是1/4, 表示其中的3份就是3/4。

(3) 把一条铁丝平均分成8份, 表示其中的一份就是1/8, 表示其中的7份就是7/8。

(4) 抽去“一个苹果”、“一个圆”、“一条铁丝”中的非本质属性 (形状、种类等) , 概括其本质属性:把一个东西平均分成若干份, 表示其中的一份就是几分之一, 表示其中的几份就是几分之几。

第二层次:分三步进行教学。

(1) 把4个苹果平均分成4份, 每份是其中的1/4。

(2) 把6面小旗平均分成3份, 每一份是其中的1/3, 2份是其中的2/3。

(3) 抽去“4个苹果”、“6面小旗”的非本质属性 (个数、事物种类等) , 概括出它的本质属性: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 表示其中的一份就是几分之一, 几份就是几分之几。

第三层次:抽象概括出单位“1”的概念:单位“1”不仅可以表示一个东西, 一个计量单位, 还可以表示一个整体。

第四层次:在以上3个层次的基础上进一步抽象概括得出分数的概念: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 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通过以上四个层次的教学, 学生不但掌握了分数的概念, 而且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抽象与概括实质是一种高层次的分析与综合, 也是一种非常复杂、互相联系的思维活动。抽象是概括的基础, 概括将抽象的结果形成概念。通过实际问題, 教育学生抽象与概括的思维方法, 为学生进行科学思维与概括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学生思维方法培养 篇9

在服装设计的教学中, 创意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培养学生的创意意识, 使学生们具有相应的创意思维、创意精神、创意能力是教学中重要的发展方向。因此, 在整个全面素质教育中, 教师要把教学观念重点放在创意思维上。

一、培养学生创意思维能力的意义

目前社会, 人们的生活需求主要来源于服装, 服装设计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产品的设计, 更是一种艺术的创作, 人们追求时尚, 追求个性, 服装的设计多元化便是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 人们在享受服装的同时, 也是对服装设计师的肯定。因此, 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应该适应这个行业的发展, 教师更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意意识, 让学生赋予服装生命感。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能力需要学生和老师共同合作, 教师应该让学生们大胆的设想, 让学生有自己的想象空间, 在服装的设计教学中启发和引导学生, 在探索中创造出服装的使命。

二、培养学生创意思维能力的途径

服装设计教学中, 教师往往只从技术的层面来表达设计的意图, 最终完成服装的设计, 但是, 教师往往忘记了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能力才是第一位的, 无论是课程的安排, 还是专业技术的培养, 都是为了实现创意思维而存在的。要成为一名专业合格、能力过硬的服装设计人才, 实现创意思维能力的培养, 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 激发学生的兴趣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 在服装设计教学中, 教学内容要新颖, 具有一定趣味性, 才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有助于培养学生对服装设计的兴趣, 激发学生对服装设计的表达欲望和创意的冲动, 注重教学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2.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学生应该具有灵感, 灵感不是凭空出现的, 而是在已有的信息和材料中分析推敲出来的, 受到一些因素的启示, 在某一个瞬间展现出来的想法。在服装设计中, 灵感往往是一瞬间出现在头脑中, 我们要即是的捕捉到这种灵感并进行思考, 将这种灵感运用到作品中去。在成功的服装设计作品和案例中可以看出, 培养创意思维十分重要, 创意思维中发散思维尤为重要, 它是从一个思维点出发, 沿着不同的方向, 从点到线, 从线到面, 从面到体的多方向思维方法。想要抓住这种思维方式, 就要多积累知识, 俗话说, 见多识广, 见得多自然就会想的多, 在分析设计的同时就不会禁锢自己的思维。

在服装设计教育中, 教师可以通过欣赏各个服装设计大师的作品, 并分析和总结作品, 探讨和揣摩设计中的思维方式, 再进行延伸设计, 就能较好的去运用和拓展创意思路, 开展多角度和多方向的思考, 从而掌握设计的技巧和规律。这种教学的方式, 可以帮助学生积累设计元素, 使学生认识到服装的面料、结构、色彩和制作方面都运用创意思维能力来贯穿其中, 从而培养学生形成创意思维的习惯。

3. 创新教学模式

在服装设计教学中, 教师应该将结构设计、款式设计、工艺制作结合到一起,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作品, 有目的、有意义的学习。教师应该改变过去“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 让学生主动的学习、积极的学习, 激发学生的创意意识, 强调学生的主体性, 以学生为主体, 增加学生的能动性, 创新性, 让学生达到学会和会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 可以将配饰图案、设计效果图等加上音乐的方式感染教学, 提高教学氛围, 租金学生的学习能动性。

4. 时刻启发学生的创意思维能力

在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能力的同时, 应该注重保护学生天生的设计个性, 并且让学生自由发挥, 鼓励学生利用自身的实际, 大胆的将自己的想法展现出来, 无时无刻不关注学生, 时刻启发学生的创意思维能力。同时, 鼓励学生要对其他人的作品进行自我分析和总结, 让他们用自己的视角, 培养学生积极的发展创意思维能力, 提高学生的鉴赏美、发现美和创造美的水平。

总结

创意思维教育是服装设计教学中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 在服装设计教学中, 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能力, 只从简单的书本知识中是无法领会和学习的, 教师就必须依赖有效的教学活动, 言传身教, 与学生密切的结合, 准确的把握好教与学的关系, 灵活的转变教学方法。所以, 教师必须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 激发学生的灵感, 创新教学模式, 在整个教学中时刻启发学生的创意思维能力, 着力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服装专业的高素质人才, 不断研究新教学模式, 不断将新知识运用到教学中, 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意思维能力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赵艳群.创新思维的培养[J].陕西教育, 2006年12期.

[2]李凌.服装设计创意思维训练的教学研究[J].艺术与设计, 2010, (05) :213-215.

[3]时燕波.服装设计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辽宁经济, 2010年02期.

[4]邵一兵, 郑孟琳.基于创业能力培养的服装设计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J].艺术与设计 (理论) , 2012年12期.

[5]张静.服装设计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科教导刊 (中旬刊) , 2012年02期.

[6]郭静.浅谈在服装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J].科技信息 (学术研究) , 2008 (03) .

学生思维方法培养 篇10

一、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入手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在化学课堂上,发现和发掘学生的自由想象潜能,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积极引导其异想天开的想象力是特别重要的。发挥想象力可以帮助学生突破思维定势,思维定势对创造性思维的形成有其消极作用。在化学教学中,要帮助学生突破思维定势,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例如,讲“氯气的漂白作用”时,在老师的提示下,学生根据掌握的知识可能会联想到各种各样的情况,如漂白剂是否可以漂白染料?除了能够漂白纸张以外,能否漂白金属呢?在讲到“硬水的软化”时,想到家中的水壶为什么易起水垢,工厂的锅炉为什么会发生爆炸等。由此及彼,通过联想,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二、从创设问题情境入手

创设问题情境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例如,对于催化剂,教材这样下定义:催化剂是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不改变。笔者设定如下的情境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催化剂是否参与了化学反应?“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是指加快反应速率还是减慢反应速率?本身的质量不变是指始终不变还是指反应过程中也可以改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总结,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从开展科技活动入手

创新活动的基础是科技活动。因此,在教学中化学教师必须想方设法开展科技活动,没有条件必须创造条件。通过教师的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利用现有条件,想方设法开展课外科技活动。比如,开展化学知识画报的编辑活动,教师要和同学们一起设计画报的版块内容,如“班级化学新天地”、“每月一星”等栏目,可以请同学们对班级里有趣的实验进行记录,对在化学探究活动中作出创新的同学进行表扬。还可以定时地组织一些化学实验竞赛活动,给学生一个展示自己创新能力的舞台,通过科技活动让学生明确创新意识是受到教师、学校的认可与尊重的,有创新意识的实验成果是可以得到肯定的。

四、从“一题多解”入手

心理学认为,“一题多解”是培养和训练发散思维的方法之一。“一题多解”所使用的化学知识是多维的,“一题多解”的训练可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有利于培养学习兴趣,使思维灵活、认知深刻。例如,鉴别Na2CO3,Na Cl,Na Br,KI要求学生根据四种物质的特性设计不同方案。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理清各知识点的关联,精选质量好的习题来进行发散思维的培养,从而拓宽学生思路,克服思维的单向性和平面性,促进思维的迁移。比如实验室制Cl2时,提出以下问题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反应中浓盐酸体现了什么性质?可否用浓盐酸与实验室制O2的残渣制取Cl2?如何得到纯净、干燥的Cl2?以H2、O2及Cl2的制备为例总结出气体的发生装置有哪些?如何鉴别盐酸和氯水?“一题多变”可以拓宽学生思路,便于深刻理解知识的本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思维和智力得到升华。

五、从开展实验教学入手

通过实验,引导学生由直观现象上升到抽象思维。例如,在钠的化学性质教学中,先做钠与水反应的实验,学生观察到钠浮在水面上,四处游动,并发出响声,火焰呈黄色的,由此启发学生思考反应本质。设问:钠可否从Cu SO4溶液中置换出Cu?学生通过实验发现得到的并非是铜,而是Cu(OH)2沉淀。新旧知识的尖锐矛盾摆在学生面前,诱发学生去思考探索,学生的发散思维也由此展开,分析推理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通过判断推理获得真知:Na先与水反应生成Na OH,Na OH再与Cu SO4反应生成Cu(OH)2而不是置换出铜。

六、运用多媒体技术

利用多媒体教学这种方法,能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课本知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过去,在讲“分子和原子”这一节时,学生对于用分子、原子理念解释化学反应的实质这一问题感到疑惑。我在教学过程中利用了Flash动画,生动地展示了这一本质。在讲“爱护水资源”这一节时,我在网上下载了一些有关水资源受到污染的视频,让学生更加清楚地认识到我国的水资源现状。很多学生看了这些视频后,都纷纷地提出了如何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的做法,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上一篇:薪酬系统设计步骤下一篇:电子设备热设计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