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教授

2024-07-18

医学教授(精选十篇)

医学教授 篇1

而立之年硕果累累

三字头虽然刚刚开始, 多年潜心于细胞表面工程与生物医用纳米材料领域研究的吴富根, 在这方面已收获累累硕果。

他所领导的实验室开发了一系列多位点细胞膜锚定修饰试剂, 这些试剂不易被细胞内吞, 可以实现长时间、高质量的细胞膜成像。此外, 他和他的团队还成功开发了适合于体内应用的免清洗细胞膜成像试剂。这些试剂生物相容性好, 合成制备简单, 成像效果远远好于商品化的细胞膜成像试剂, 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近年来, 实验室还发明了基于细胞膜锚定的肿瘤光疗试剂以及脂质体光疗试剂, 在体内外实验中取得了很好的疗效。这些研究成果都已申请中国发明专利, 下一步正在向转化方面努力。

吴富根团队研究成果的相关论文被多家业内权威网站重点报道和评述。国际著名网站Global Medical Discovery把他们关于盐酸金刚烷胺药物的工作 (Langmuir, 2014, 30, 8491) 评选为Key Scientific Articles。Global Medical Discovery的团队成员来自全球顶尖的学术机构和医药工业界, 该机构每周从两万多篇发表在同行评审杂志上的文章中挑选出十几篇文章作为Key Scientific articles。其研究资讯被全球排名前20的药物开发公司及众多研究机构关注, 每月有近8万次的浏览量, 被评为Key Scientific Articles的研究成果将在医药界获得更大的关注。

此外, 目前全球最大的以研发为基础的生物制药公司美国辉瑞公司 (Pfizer) , 2014年重点报道了吴富根团队关于盐酸氯丙嗪的研究工作 (J.Phys.Chem.C, 2014, 118, 17538) 。他们在癌细胞检测方面的工作 (Small, 2014, 10, 5170) 也被国际著名学术媒体Materials Views的中文网站报道。

多年的研究积累, 吴富根教授已在国际主流期刊上发表40余篇论文, 申请中国发明专利10余项。他还担任《美国化学会-纳米》 (ACS Nano) 、《先进功能材料》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微尺度》 (Small) 、《美国化学会-应用材料与界面》 (ACS Applied Materials&Interfaces) 、《朗缪尔》 (Langmuir) 、《物理化学期刊》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等10余个国际知名SCI期刊的审稿人, 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基金评审专家、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项目评审专家。

吴富根教授主持了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1项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 1项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 1项东南大学青年教师人才科研经费, 1项东南大学重大科学研究引导基金。2015年1月, 他还入选了东南大学优秀青年教师科学研究资助计划。此外, 作为主要参与人或科研骨干, 吴富根参加了国家973计划子课题1项、国家863计划课题1项、生物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科研项目1项。

不负众望整装前行

成绩代表过去, 未来要承担更多的责任, 吴富根对此深有体会。身为师长的他把科研之路也看作一条传承之路, 对后辈的培养成为他研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他看来, 培养学生是自己最重要的使命。

他对自己学生实行三步式培养。第一阶段由导师提出问题和思路, 并设计好实验方案, 全程指导学生做实验、写作、投稿直至发表。在第二阶段, 还由导师提出问题和思路, 但只设计好实验方案的大方向, 由学生将实验方案细化, 在师兄师姐帮助下完成实验。学生拟写文章初稿, 导师修改并提出建议。第三阶段, 导师仅提出研究方向, 由学生提出思路和想法, 与老师讨论后自己确定实验思路和具体实验方案, 并独立完成实验和论文的撰写, 论文完成后导师将修改其论文。通过这三步式循序渐进的培养, 学生们基本上了解了科研的完整过程, 并逐步学会如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总结写作, 提升了学生独立科研的能力。

在课题选择方面, 吴富根一般会同时给出一到三个平行的或者难易结合的课题, 以提高课题的可行性和成功性。此外, 他坚持每周花一到两个小时时间, 给学生们讲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最新文献, 这对于迅速提高学生们对课题的认识、提高阅读写作能力以及获得研究新思路等起到了很大帮助。

在这种方式培养下, 2014年吴富根指导一名本科生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3篇, 其中国际纳米材料领域知名期刊《微尺度》 (Small) 一篇 (影响因子8.368) , 分析化学领域著名杂志《分析化学》 (Analytical Chemistry) 一篇 (影响因子5.636) , 以及《胶体与界面科学杂志》 (Journal of 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ence) 一篇 (影响因子3.368) 。该学生还获得了2014年江苏省普通高校本专科优秀毕业设计一等奖。此外, 他指导的2名博士生获得了江苏省2013年度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基金资助, 以及“东南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培育基金资助项目”资助。教书育人的同时, 吴富根没有停下科研的脚步。

拓展细胞表面工程技术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 是吴富根教授目前的研究重心。细胞膜原位修饰技术 (细胞表面工程) 是目前国际上尚未系统开展的新领域, 尤其是其在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应用尚需要深入拓展。作为一个新的学科生长点, 该领域的研究融合了合成化学、生物材料、医学、生物科学等诸多学科, 对活细胞成像、干细胞载药、细胞传感器以及抗癌药物的开发等具有深远意义。新型放疗增敏纳米材料的筛选, 找到低辐射剂量下的放疗新策略, 也是他的课题组正在向前推进的一项研究。此外, 新型抗菌试剂的研发是吴富根团队研究的另一个方向。随着纳米技术的飞速发展, 开发新型的基于纳米颗粒的抗菌试剂, 以对抗日益严峻的细菌耐药性问题, 具有迫在眉睫的紧迫性。

协和医学教授袁钟的演讲 篇2

一个人找你看病,把所有隐私告诉你,把衣服脱光了让你检查,把所有痛苦告诉你,把生命都交给你,这种人是仅次于神的人,而不是一般人。因为爱才有了医疗和医院,如果把这个精神泯灭了就不再叫医疗,那叫交易,它不可能有尊严。

在2014年12月13日召开的“国际临床科室管理年会”上,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社长袁钟发表了《做与文化相适应的医生》的主题演讲,他语调平常却处处针砭时弊,很多事例引人深思,现场300多名听众听得鸦雀无声。袁钟教授到底讲了些什么?一起来看看。提示

一个人找你看病,把所有隐私告诉你,把衣服脱光了让你检查,把所有痛苦告诉你,把生命都交给你,这种人是仅次于神的人,而不是一般人。

因为爱才有了医疗和医院,如果把这个精神泯灭了就不再叫医疗,那叫交易,它不可能有尊严。

当中央电视台在播“冬虫夏草含着吃”“生命一号”等虚假广告的时候,就说明整条河流都已经被污染,没有哪个鱼能摆脱被污染,治理污染的办法就是治理上游。

经常有学生问我人文医学有什么用处?我想从两个层面来说,第一个层面是价值观,第二个层面是人文智慧。价值观是道,人文智慧是术。价值观里的尊严

首先,我想说一下“道”的问题。现在又到年底了,很多医院都会在这个月开医院总结大会,我听过一些院长开总结大会时说:过去的一年,经过全院职工的不懈努力,我们医院的住院患者增加了20%,我们的门诊患者增加了30%,我们的收入增加了10%。那么这句话是不是有什么问题?可能在座的主任和医生们都会觉得这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其实我告诉大家,这不应该是院长说的话,这应该是企业家说的话,我们院长该怎么说?我们应该说的是“我们治愈了多少人,我们帮助了多少人。”

我们已经忘了什么叫医院,这是价值观出了问题。也有医生告诉我说,自己当医生就是为了赚钱。这本身没错,但我想告诉你,只想赚钱,千万别当医生。这个社会上比当医生赚钱的工作还有很多,卖房子、开矿、做金融、做IT„„但是,只有两个行业又有钱又有尊严,一个是医生、一个是教师。在日本,只有两个职业能被成为“先生”,同样是医生和教师。

我有一个朋友,是北京协和医院的科研处长,他是维吾尔族人。他曾经给我讲过一个事情,在维吾尔族人认为人去世了可以升天,但是不是所有人都有机会升天,要经过集体讨论,贪官、坏警察、坏城管要被打入地狱,但只有两个职业可以不经过讨论集体升天,那就是医生和教师。

什么叫尊严?我也是一名医生,我非常有体会。一个人找你看病,把所有隐私告诉你,把衣服脱光了让你检查,把所有痛苦告诉你,把生命都交给你,这种人是仅次于神的人,而不是一般人。如果医生不好好看病而是看患者的口袋,患者会恨死你。

基督教两个东西很重要,一是神圣观念,再者是博爱精神。神圣观念告诉我们医生是一群优秀的人。中华中国医师协会的张雁灵会长跟我讲,他九十年代去日本,日本当时有人专门来拜访这帮医生,这让中国去的医生们很奇怪,“我们不是政治代表团,我们又不是经济代表团,也不是外交代表团,只是医生代表。”最后那位拜访者说了一句“我一辈子想当医生,可是考不上,我尊敬医生!” 北京和睦家医院的董事长李碧菁是个犹太人,她曾告诉我犹太人为什么比其他人好像多那么多聪明、成功的人,其实就是因为犹太人有神圣观念。犹太人认为他们是上帝的子民,所以他们比其他人更努力、更勤奋,也就更易成功。

医生应该有神圣观念,都是最优秀的一群人,不管在哪个层面,即使村医也是当地最优秀的人。前两天台湾有个医生很优秀,柯文哲现在成了台北市市长。医生在当地不仅是医生,他是领袖,一个好医生不仅是技术而且他的人品也要得到大家的认可。

但是大家也很清楚,这些年我们社会出了很多问题。上海复旦大学医学院的学生投毒杀死自己的同宿舍同学,他说过一句话“我是个‘空人’,没有价值观。” 我不知道大家想过没有,他为什么是个“空人”?想一想这些年还有几个大学生杀人的,比如马加爵、药家鑫。我们这些年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但我们创造了精神财富吗?大家可以扪心自问。我们国家有很多传统美德,爱国家、爱家庭、爱故乡、讲孝尽、讲勤俭、讲以德服人,讲天下为公,讲克己复礼,讲温良恭俭让、讲礼义仁智信,好像现在这些都没有怎么讲。人文精神的救赎

主持人孟非说过,这些年来《非诚勿扰》相亲最成功的不是大陆,而是台湾和香港的男士。香港很多青年可能参与了占中,但一些美德可能并不比我们大陆差。为什么港台男士现在比我们大陆男士更受中国女孩的喜欢?我们说看一下马英

九、连战,再看一下徐才厚、***和***。谁更有中华美德,谁没有中华美德。前不久中华书局刚刚出版了台湾的中华传统文化基础教材两本。我所有的台湾朋友都告诉我,他们从小都读《论语》,而我们在干什么?我们的思想品德课在集体掩耳盗铃。有北大教授说我们这几年培养了很多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什么叫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精致”是聪明,“利己”就是所有都是以自我为中心。我们真的应该好好反省,有一次我和撒贝宁在武汉对话,他问我“医疗行业怎么样?”,我则回应“先别说医疗行业怎么样,当中央电视台在播“冬虫夏草含着吃”“我生命一号”等虚假广告的时候,就说明整条河流都已经被污染,没有哪个鱼能摆脱被污染,治理污染的办法就是治理上游。这其实就是价值观。各位都是掌握了各种先進技术的大专家,有了满身功夫可以干两件事情,一是见义勇为,二是拦路抢劫。干好干坏,人内心的文化决定你最终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有位医生告诉我,他在消化科上班的第一天,他们科室要完成的一个指标还没完成,快要下班的时候来了一个患心血管病的农民因为挂错号找到了他,但是他当天一个病人都没有,因此当时就违背良心给这位农民看病给开了药,病人抓药再回来问他时,他觉得内心实在过意不去。他就告诉这位农民再去挂一个心血管的号,那个农民突然哭道“我钱都用光了”。这位医生后来说道,他当时有一种坐台的感觉,从此告别了医院,不再做医生。

我们在当医生、院长、干部在制定政策的时候,千万不能让我们的医生去牺牲善良才能获得正当权益。他本来该有一万块钱的工资却只给他发两千,另外八千块钱让他自己去赚,这是邪恶的。

什么叫医疗?医疗起源一个同情心,人贵在有同情心。最初人们因为看到受苦受难,有人难受就去帮他,这才叫做医疗。什么叫医院?中世纪的时候,基督教派的社会有很多流浪的、无人管的乞丐穷人。因此,他们设了一个场所让他们缓解苦难,最后慢慢形成了医院。因为爱才有了医疗和医院,如果把这个精神泯灭了就不再叫医疗,那叫交易,它不可能有尊严。我们几乎把医院当成一个企业,我们的领导们在一块开会最喜欢说的是“我们医院5个亿,我们医院8个亿,我们医院9个亿,我们医院12个亿,我们医院20个亿。”我想这医学人文就是干这个的,塑造医生的价值观。为什么协和的妇产科主任郎景和院士告诉他们科室医务人员每周必须读一本本专业以外的书,就是为了扩大知识面。我们的医生应该学会和人打交道,我们不能只会和疾病打交道。“有时去治愈,经常去帮助,却总是抚慰”,总是抚慰,但我们有抚慰能力吗?这恰恰是医学人文要弥补的。中国医生和美国医生的区别在哪?中国医生现在临床经验非常丰富,我们做了那么多手术。但是中美医生比较下来,我们的差别在于爱。美国医生让病人感到有爱,中国医生感觉不到。全世界大多数民族都认为人死了可以升天轮回有下辈子。但我们想追求长生不死,所以我们发明了很多长生不老的办法。中国人什么都能忍受,家庭矛盾、工作矛盾、社会矛盾能都忍,但是在死亡面前却忍受不了。我们没有准备,面对死亡的第一个心理反应就是愤怒和震惊。因此,我们的传统文化太需要医学人文精神。我讲最后一个问题,也就是怎么当好医生的问题。第一,我不想讲让大家如何去学雷锋,学白求恩,我只需要给老专家和当老师的讲,你们一定要想到自己老了会落到什么样的医生手里。你先做好医生,你的学生才能是好医生,等你老的时候,这个老医生就会照顾你,你现在不好好做医生,等你老了你的学生就会按你的方法收拾你。我们不能让学生学雷锋而自己在学和绅。

骗子变身“知名医学教授”行骗 篇3

唐老先生有前列腺增生、冠心病、肺纤维化,平时常到医院就医,可他是企业退休人员,一个月养老金只有2200元,找专家看病,唐老先生又舍不得。2014年3月16日,唐老在家里接到陌生电话,称有北京知名医学教授提供专线为他诊病,让老人在家等消息。18日,唐老真的接到自称是北京某医院退休的原某副院长,说自办了一个研究所,以本人名字命名,他随后向老人询问病情,之后说能给唐老治好病,他会给唐老使用进口药治疗,可使用3个月,总计1400元。唐老听说3个月就能治好前列腺增生,喜出望外,就答应了。

服药出现异常

四天后,唐老接到一个邮寄来的快件,里面是四瓶药,每两瓶药一种颜色,瓶子上都是外文,快件里有一个字条标注,蓝瓶为“前列腺康复治疗胶囊”,绿瓶为“姬松茸”也是治前列腺疾病的,附带服用方法。唐老按说明服用四天后出现尿急、尿频和尿等待的症状,按照“教授”留的电话询问,回答是再给老人另配一副药,4月21日前给寄来,可唐老一直没收到“教授”说的配药。之后,唐老几次给“教授”打电话,就是打不通。

药品竟是保健品

唐老十分着急,想起在国外的亲戚,跟亲戚说明情况后就将外文的药品名称和说明寄给了在外国的亲戚;不久,唐老从亲戚那里得到的消息说,这不是药品,是在外国市面上卖得很便宜的保健品。蓝瓶的叫硫辛酸,绿瓶为食品肉桂片。老人大呼上当的同时,按“教授”说的地址寄去了挂号信,结果被打了回来,手机和座机电话都打不通了。

专家提示

黑龙江省消费者协会工作人员邵先生认为,唐老先生在家里接到陌生电话购药实在不该,更何况没购药正规收据,找不到商家无法维权。邵先生提示,老年读者不要相信天上会掉馅饼,看病要到正规大医院,买药需医生开药方,购药要到知名的大药店,这样才不会上当受骗。

医学教授 篇4

1987年, 刘执玉被卫生部派往澳大利访问学习, 师从J.R.CasleySmith博士, 开始了为期三年的淋巴学研究。他的研究课题“器官内淋巴的放射核素示踪研究”开拓了利用放射核素检测深部器官淋巴流体动力学的新方法, 拓宽了淋巴研究的领域, 引起世界淋巴学界的瞩目。国际淋巴学会前主席史密斯教授给予他5个首次报道论述的高度评价。他在南澳州学术界具有很大的影响, 一些知名人士赞扬他是“东方文明文化的优秀代表”、“是开拓者和优秀的专业人才”。《大众日报》于1990年4月17日在头版头条刊登了《耀目才华献母亲》的长篇文章, 报道了他的优秀事迹。1998年, 他又被国家教育部派去美国学习, 在那里, 他以坚强的毅力开展了淋巴水肿的基因治疗和肿瘤淋巴转移的分子生物学机理研究。

在从事科研工作的同时, 刘执玉教授还承担了繁重的教学任务。他为本科生讲授系统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 为硕、博士研究生开设淋巴学、脊柱四肢应用解剖学;他作为学术带头人和负责人申报的《系统解剖学》双语精品课程被评为省级、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精品示范课程。他主编的《系统解剖学》的教材 (双语版供7、8年制研究生、外国留学生等使用) , 被评为国家级精品教材、“十一五”规划教材;他是我国4部《系统解剖学与局部解剖学》双语教材的主编, 也是至今为止唯一一个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示范课”和“精品教材”的专家, 为祖国的医学教育事业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近年来, 他的“复肝灵对病毒性肝炎的治疗研究”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 并取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局的批准, 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他发明的治疗淋巴水肿和乳糜腹的中药“消肿灵”, 对治疗淋巴水肿、乳糜腹等疑难病症有良好的疗效, 为疑难病症的治疗开辟了中医药治疗的新途径。近年来, 他提出经络—淋巴系统的新概念理论, 认为淋巴系统和经络系统是姊妹关系, 它们有结合点。他指出, 经络是遍及人体全身的淋巴管前组织通道系统, 在组织间隙由毛细淋巴管与淋巴系统相衔接, 通过淋巴系统连结到脉管系统。这一概念开辟了经络—淋巴系统中西医结合的研究道路和新途径, 是具有里程碑性的重大意义!

在2009年9月召开的第22届国际淋巴学会上, 刘执玉宣读了3篇论文, 其中一篇获得“最佳国际青年论文奖”, 成为大会选出的3篇优秀论文之一;他还三次被邀请作为大会分会主席。在2011年于瑞典马尔默召开的第23届国际淋巴学会议上, 刘执玉获大会研讨会奖, 他所带领的淋巴课题组宣读的论文获得“最佳国际论文奖”, 山东大学也成为亚洲唯一获此殊荣的大学。

一位医学教授的演讲令全场鸦雀无声 篇5

2014-12-31 国艾堂

导语 他语调平常却处处针砭时弊,很多事例引人深思,现场300多名听众听得鸦雀无声。

在2014年12月13日召开的“国际临床科室管理年会”上,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社长袁钟发表了《做与文化相适应的医生》的主题演讲,他语调平常却处处针砭时弊,很多事例引人深思,现场300多名听众听得鸦雀无声。袁钟教授到底讲了些什么?一起来看看。提示 一个人找你看病,把所有隐私告诉你,把衣服脱光了让你检查,把所有痛苦告诉你,把生命都交给你,这种人是仅次于神的人,而不是一般人。

 因为爱才有了医疗和医院,如果把这个精神泯灭了就不再叫医疗,那叫交易,它不可能有尊严。

 当中央电视台在播“冬虫夏草含着吃”“生命一号”等虚假广告的时候,就说明整条河流都已经被污染,没有哪个鱼能摆脱被污染,治理污染的办法就是治理上游。 经常有学生问我人文医学有什么用处?我想从两个层面来说,第一个层面是价值观,第二个层面是人文智慧。价值观是道,人文智慧是术。价值观里的尊严

首先,我想说一下“道”的问题。现在又到年底了,很多医院都会在这个月开医院总结大会,我听过一些院长开总结大会时说:过去的一年,经过全院职工的不懈努力,我们医院的住院患者增加了20%,我们的门诊患者增加了30%,我们的收入增加了10%。那么这句话是不是有什么问题?可能在座的主任和医生们都会觉得这是意见很自然的事情。其实我告诉大家,这不应该是院长说的话,这应该是企业家说的话,我们院长该怎么说?我们应该说的是“我们治愈了多少人,我们帮助了多少人。”

我们已经忘了什么叫医院,这是价值观出了问题。也有医生告诉我说,自己当医生就是为了赚钱。这本身没错,但我想告诉你,只想赚钱,千万别当医生。这个社会上比当医生赚钱的工作还有很多,卖房子、开矿、做金融、做IT„„但是,只有两个行业又有钱又有尊严,一个是医生、一个是教师。在日本,只有两个职业能被成为“先生”,同样是医生和教师。

我有一个朋友,是北京协和医院的科研处长,他是维吾尔族人。他曾经给我讲过一个事情,在维吾尔族人认为人去世了可以升天,但是不是所有人都有机会升天,要经过集体讨论,贪官、坏警察、坏城管要被打入地狱,但只有两个职业可以不经过讨论集体升天,那就是医生和教师。

什么叫尊严?我也是一名医生,我非常有体会。一个人找你看病,把所有隐私告诉你,把衣服脱光了让你检查,把所有痛苦告诉你,把生命都交给你,这种人是仅次于神的人,而不是一般人。如果医生不好好看病而是看患者的口袋,患者会恨死你。

基督教两个东西很重要,一是神圣观念,再者是博爱精神。神圣观念告诉我们医生是一群优秀的人。中华中国医师协会的张雁灵会长跟我讲,他九十年代去日本,日本当时有人专门来拜访这帮医生,这让中国去的医生们很奇怪,“我们不是政治代表团,我们又不是经济代表团,也不是外交代表团,只是医生代表。”最后那位拜访者说了一句“我一辈子想当医生,可是考不上,我尊敬医生!” 北京和睦家医院的董事长李碧菁是个犹太人,她曾告诉我犹太人为什么比其他人好像多那么多聪明、成功的人,其实就是因为犹太人有神圣观念。犹太人认为他们是上帝的子民,所以他们比其他人更努力、更勤奋,也就更易成功。医生应该有神圣观念,都是最优秀的一群人,不管在哪个层面,即使村医也是当地最优秀的人。前两天台湾有个医生很优秀,柯文哲现在成了台北市市长。医生在当地不仅是医生,他是领袖,一个好医生不仅是技术而且他的人品也要得到大家的认可。但是大家也很清楚,这些年我们社会出了很多问题。上海复旦大学医学院的学生投毒杀死自己的同宿舍同学,他说过一句话“我是个‘空人’,没有价值观。”

我不知道大家想过没有,他为什么是个“空人”?想一想这些年还有几个大学生杀人的,比如马加爵、药家鑫。我们这些年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但我们创造了精神财富吗?大家可以扪心自问。我们国家有很多传统美德,爱国家、爱家庭、爱故乡、讲孝尽、讲勤俭、讲以德服人,讲天下为公,讲克己复礼,讲温良恭俭让、讲礼义仁智信,好像现在这些都没有怎么讲。人文精神的救赎 主持人孟飞说过,这些年来《非诚勿扰》相亲最成功的不是大陆,而是台湾和香港的男士。香港很多青年可能参与了占中,但一些美德可能并不比我们大陆差。为什么港台男士现在比我们大陆男士更受中国女孩的喜欢?我们说看一下马英

九、连战,再看一下徐才厚、***和***。谁更有中华美德,谁没有中华美德。

前不久中华书局刚刚出版了台湾的中华传统文化基础教材两本。我所有的台湾朋友都告诉我,他们从小都读《论语》,而我们在干什么?我们的思想品德课在集体掩耳盗铃。有北大教授说我们这几年培养了很多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什么叫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精致”是聪明,“利己”就是所有都是以自我为中心。

我们真的应该好好反省,有一次我和撒贝宁在武汉对话,他问我“医疗行业怎么样?”,我则回应“先别说医疗行业怎么样,当中央电视台在播“冬虫夏草含着吃”“我生命一号”等虚假广告的时候,就说明整条河流都已经被污染,没有哪个鱼能摆脱被污染,治理污染的办法就是治理上游。党中央习总书记现在正在治理上游,河流也许很快就能干净。

这其实就是价值观。各位都是掌握了各种先进技术的大专家,有了满身功夫可以干两件事情,一是见义勇为,二是拦路抢劫。干好干坏,人内心的文化决定你最终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

有位医生告诉我,他在消化科上班的第一天,他们科室要完成的一个指标还没完成,快要下班的时候来了一个患心血管病的农民因为挂错号找到了他,但是他当天一个病人都没有,因此当时就违背良心给这位农民看病给开了药,病人抓药再回来问他时,他觉得内心实在过意不去。他就告诉这位农民再去挂一个心血管的号,那个农民突然哭道“我钱都用光了”。这位医生后来说道,他当时有一种坐台的感觉,从此告别了医院,不再做医生。

我们在当医生、院长、干部在制定政策的时候,千万不能让我们的医生去牺牲善良才能获得正当权益。他本来该有一万块钱的工资却只他发两千,另外八千块钱让他自己去赚,这是邪恶的。什么叫医疗?医疗起源一个同情心,人贵在有同情心。最初人们因为看到受苦受难,有人难受就去帮他,这才叫做医疗。什么叫医院?中世纪的时候,基督教派的社会有很多流浪的、无人管的乞丐穷人。因此,他们设了一个场所让他们缓解苦难,最后慢慢形成了医院。因为爱才有了医疗和医院,如果把这个精神泯灭了就不再叫医疗,那叫交易,它不可能有尊严。

我们几乎把医院当成一个企业,我们的领导们在一块开会最喜欢说的是“我们医院5个亿,我们医院8个亿,我们医院9个亿,我们医院12个亿,我们医院20个亿。”我想这医学人文就是干这个的,塑造医生的价值观。为什么协和的妇产科主任郎景和院士告诉他们科室医务人员每周必须读一本本专业以外的书,就是为了扩大知识面。我们的医生应该学会和人打交道,我们不能只会和疾病打交道。

“有时去治愈,经常去帮助,却总是抚慰”,总是抚慰,但我们有抚慰能力吗?这恰恰是医学人文要弥补的。中国医生和美国医生的区别在哪?中国医生现在临床经验非常丰富,我们做了那么多手术。但是中美医生比较下来,我们的差别在于爱。美国医生让病人感到有爱,中国医生感觉不到。

不够相信科技,这是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的这种很重要的一部分。全世界大多数民族都认为人死了可以升天轮回有下辈子。但我们这个民族想追求长生不死,所以我们发明了很多长生不老的办法。我们绝对是一个没有死亡准备的民族,中国人什么都能忍受,家庭矛盾、工作矛盾、社会矛盾能都忍,但是在死亡面前却忍受不了我们没有准备,面对死亡的第一个心理反映就是愤怒和震惊。因此,我们的传统文化太需要医学人文精神。

我讲最后一个问题,也就是怎么当好医生的问题。第一,我不想讲让大家如何去学雷锋,学白求恩,我只需要给老专家和当老师的讲,你们一定要想到自己老了会落到什么样的医生手里。你先做好医生,你的学生才能是好医生,等你老的时候,这个老医生就会照顾你,你现在不好好做医生,等你老了你的学生就会按你的方法收拾你。我们不能让学生学雷锋而自己在学和绅。

第二,为孩子做个好人。很多事情,中国人只有为了孩子才会做,才会改变。我经常讲戒烟的问题,如果我们学老外在烟盒上印上骷髅和黑肺,但很多人根本不会戒烟。我们什么情况下才会戒烟?只要在香烟包装上写下“抽烟会让你的孙子变为畸形”,我想他一定戒烟。

医学教授 篇6

建立无过错输血感染补偿机制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 》 第三十三条第四款明确规定,“无过错输血感染造成不良后果的”不属于医疗事故。那么,何为“无过错输血感染”?俞光岩教授解释说,患者输用经采供血机构检验合格的血液后, 仍会有一些经血液传播的疾病发生。这是因为从病毒感染到检测出来有一段时间, 这段时间被称为 “窗口期”。 处于“窗口期”的血液, 其病毒抗体的检测结果呈阴性反应,但已具备传染性。 此外,目前国内外病毒抗体诊断试剂的灵敏度均不可能达到100%,仍存在漏检的可能。 在这种输血感染的案件中,患者与院方、血站均无过错,血站、医院依照法律和规章认真地工作,而患者也无任何应承担责任的过错, 这种情况下造成的输血感染,即被称作“无过错输血感染”。

针对无过错输血感染的情况, 俞光岩教授建议首先要建立保险机制。 保险公司设立输血风险险种,可采用多种途径投保;第一种是患者自愿投保。一旦发生输血感染,由保险公司承担赔偿责任。 第二种是献血办公室自筹资金,为因输血感染者保险。一旦受血者输血感染,可获得一定数额的赔偿。 第三种是医院、采供血机构、患者三方共同按一定比例投保,共同承担输血风险。

俞光岩教授表示,为弥补单纯保险制度的不足,还需建立“无过错输血感染受害救济补偿制度”。 这一制度的适用条件为:患者有损害,即患者感染传染病,且该传染病能通过输血途径感染;输血和损害结果之间有因果关系;血站和医疗机构无过错。 在组织和管理上, 需要在医学会下设一个救济委员会,负责掌管“无过错输血感染受害救济补偿制度”。 救济委员会可以由医生、法律人士和社会公正人士组成。处理的具体事情包括综合整理“无过错输血感染受害救济补偿制度”的一般行政事宜,无过错输血感染受害救济的审议,从委员会中选任专业人士对无过错输血感染受害的原因进行鉴定,无过错输血感染受害的给付基金数额的审议以及其他无过错输血感染受害相关的事项。

但是,该委员会并不对基金本身进行管理。 俞光岩教授强调,基金应委托给指定的保险公司管理。 至于资金来源,为维持本基金实际的稳固基础,国家需用一定的资金作为无过错输血感染受害救济基金的基础资金,此外,还包括投资及孳息收入;保险公司可以提存一定的准备金进行适当投资,孳息也要回馈到本基金中。 在补偿程序中, 受害人或者其法定代理人、受害人死亡的其继承人,均可在一定期限内向无过错输血感染受害救济委员会提出理赔之申请,将申请书及证明材料交到救济委员会;委员会收到申请后在一定期限内通知相关血站和医疗机构提供无过错之证明,并组织委员进行审议和鉴定, 最终核定后通知请求权人; 如果确定给付,还应通知相应的保险公司; 如果拒保险公司绝赔付, 则需给予书面理由。

为少数救命药品建立绿色通道

俞光岩教授介绍说, 据调研, 目前药品私下(地下)买卖越来越多, 涉及的药品品种越来越广,以抗肿瘤药物为严重。国家在限制非法代购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并有法律上的约束,但收效不大,原因很多:一方面由于网络的支持,使人们可以便捷获得大量信息,交易很容易完成;另一方面,随着交通的便利,世界越来越小,通过亲戚、朋友、朋友的朋友等很多渠道可以拿到药。其根本原因在于医疗市场的救命需求,私下交易的药品常常是国内正规渠道稀缺、 没有的药品。 为了帮助病人应对救治的需要,很多医生迫不得已通过非正常渠道介绍病人购药,并以“病人自备药” 名义给患者使用。无论属于何种情况,参与销售、使用这些药物的人员均面临极高的法律风险;特别是医务人员, 他们的涉入程度较深 (作为中介参与销售、 指导使用 ), 涉嫌走私罪、非法经营罪、非法行医罪、销售假药罪等,一旦被查实, 将面临严厉的法律制裁。

药品治疗疾病, 涉及生命安全,理应严格管理。 药品买卖以及应用的链条中会涉及很多人:患者、患者家属、患者和患者家属的亲戚、朋友等,甚至患者的主治医生、医生所在科室的人。 绝大多数在这一链条环节上的人在购药的过程中没有得到任何好处,他们都认为这是帮忙,是做好事。 其中有人知道这样做可能违法,而有些人就不知道这是违法。事实上这群人是非法买卖的主力军。

“所以说 ,很多守法公民认为这种违法可以救人性命、可以获得良心的平衡, 认为我没卖假药,没害人,违法就违法吧。久而久之,法律规定被逐渐‘免疫’,私下交易药品也就屡禁不止了。 ”俞光岩教授指出,为了规范药品管理,维护人民生命健康,我们必须尽量减少国内所缺药品的品种,尤其是一些救命所需、 又没有替代品的药品,努力提高新药、特效药的可及性。

为此,俞光岩教授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充分利用 《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TRIPS) 提供的政策空间, 放宽国外专利药物进口和使用的空间。 允许医疗机构以评估性治疗为目的, 申报进口合理数量的新药。 医疗机构必须就此类药物的流通和使用接受政府部门的监管。 在此情形下, 有关部门可以设定监管条件: 如必须采购自合法渠道的合法药品, 使用者必须为正在本单位接受治疗的患者; 药品不得加价销售给患者,药品不得出售给药店、 销售商等等。 对于国外新研制上市的新药尽量加快审批时间; 对于国内新研制药可特别审批 (美国新药审批周期5至6年,如药效明确,可2至3年特批;我国需7至10年); 在法律允许范围内鼓励国内仿制药。同时,有关部门应明确除医疗机构自行使用外,其他形式的销售、代购等以牟利为目的买卖、运输、存放未合法注册药物的行为均属违法, 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医学毕业生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应“透明化”

俞光岩教授指出,自从我国实行执业/助理执业医师考试以来, 医师管理明显加强,有力地促进了临床医学人才的培养。 但是,历年考试结果显示,相当一部分医学院校的毕业生考试通过率很低,这意味着这些院校教育质量不高,培养的学生中相当一批是不合格的医生,对于医疗事业和人民健康不仅无益,反而有害。

俞光岩教授分析说,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一些院校、特别是新办院校,教学资源非常有限,师资明显不足,但盲目大量招生, 教育质量得不到保证。二是由于教育管理部门进行高等院校教育质量评估时的导向性过于偏向科研,忽略学生临床医学知识和技能掌握的客观评估,致使一些办学历史较久、水平较高的医学院校专注于科研论文的产出,而放松对临床实践和技能的培养,临床教学水平滑坡。

俞光岩教授认为,医学院校的首要任务是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医生,确保并不断提高医学院校的临床医学教育水平是当前医学教育和医疗改革的一件大事;而毕业生通过执业、 助理执业医师考试,是达到合格医生的最低标准。这一考试的通过率是反映医学院校临床医学教育水平的重要客观指标。然而,多年来虽然有各种各样的医学院校的教育评估指标,但是从未公布过医学院校毕业生执业、助理执业医师考试的通过率,自然也就不能利用其作为教育质量评估的指标。 显然,这是医学院校教育质量评估的一大缺陷,不利于医学院校教学水平的提高。

为此,俞光岩教授建议国家卫生计生委每年定期向社会公布各医学院校毕业生四类执业/助理执业医师考试的通过率。国家教育部把医学院校毕业生执业/助理执业医师考试的通过率作为教育质量评估的重要指标。 对于毕业生执业/助理执业医师考试通过率很低的医学院校,教育部门应给予黄牌警告、限制招生人数,以致停招学生等处理。

医学教授 篇7

据记者了解, 此专家共识是由我国著名妇幼保健专家、世界卫生组织母婴健康与妇女保健研究培训合作中心副主任、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原副院长丁辉教授受世界卫生组织等机构委托, 历时5年, 经过长期广泛的调研, 协同其他专家执笔撰写完成的。

2015年5月9日, 本刊记者对丁辉教授做了独家专访。在采访中, 丁辉教授介绍了此专家共识的课题调研及起草过程, 并悉心解读了《产后抑郁障碍防治指南的专家共识》的要点内容……

建立我国产后抑郁防治系统迫在眉睫

采访一开始, 丁辉教授首先向记者介绍了《产后抑郁障碍防治指南的专家共识》的出台背景和成文过程。

丁辉教授阐述说:“据各方面的调查, 在现实中, 妇女发生孕期及产后抑郁的比率比人们意识到的要更高。大约有10%至15%的新妈妈会发生产后抑郁, 但她们中的大多数在分娩几个月后抑郁症状都没有被察觉。在我们中国, 根据具体研究项目和疾病严重程度的不同, 产后抑郁的发生率在7.4%到41.3%之间。广东和上海的研究显示, 产后抑郁的发生率分别为6.9%和7.6%, 而南京和北京的研究则显示, 产后抑郁的发生率分别为23.25%和32.1%;在成都进行的研究显示, 如果包括轻症产后抑郁, 则发病率高达41.3%, 其中症状较严重的产后抑郁发生率为14.0%。”

丁辉教授接着说:“由于妇女产后体内激素水平发生显著变化, 各种严重生活事件的发生以及对新角色的不适应, 致使妇女在分娩后对抑郁的敏感程度加大。有些时候, 新妈妈们推迟就医是因为疾病所带来的体力下降, 以及担心其他人对自己的看法。这些新妈妈们对自己感到愧疚, 因为她们认为这时本应体会幸福和快乐, 但自己却感到抑郁。家人和医生也往往会忽略这些产后抑郁的症状, 而认为这是照顾宝宝的压力所带来的问题。对产后抑郁进行的研究显示, 它不仅对这些新妈妈产生不良影响, 并且会给宝宝带来包括认知与行为障碍的严重不良后果, 这些影响甚至会持续至儿童期。因此, 尽早发现和治疗产后抑郁至关重要!”

丁辉教授继续介绍说:“近些年来, 尽管世界卫生组织及其他国际组织已发表了一些关于管理和控制产后抑郁的指南, 但在中国, 产后抑郁的发病率各地区不一致, 并且呈现增高的趋势, 而在现有的围产保健系统中, 尚没有包括任何精神方面的评估文件;因此, 建立一个包括健康教育、识别、筛查、咨询及转诊制度的产后抑郁防治系统是非常必要的, 也是迫在眉睫的!”

“产科医生和社区医生作为产妇分娩后首先接触的重要医疗人员, 建立并规范我国妇幼保健系统产科的产后抑郁症管理的指南性文件, 已经显得越来越重要。另外, 产妇自身和家人如果能对产后抑郁有个全面的认识, 也可以更及时地发现并解决问题。”丁辉教授继续说, “在上述背景下, 2009年, 世界卫生组织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等单位签订合同, 拟制订基于中国产科医生和社区医生的有关产后抑郁的临床诊治规范性文件。”

首部原创性该领域专家共识

据记者了解, 这个课题合同的编号为“2010/117409-0”, 合同约定的“项目负责人”就是丁辉教授。这意味着她将承担起最主要的前期调研、执行协调、最后成稿等繁重的工作。

丁辉教授介绍说, 这项科研课题启动后, 项目组协调了世界卫生组织、国家卫计委妇幼司、北京市卫计委、北京妇产医院、北京妇幼保健院、北京回龙观医院、北京安定医院、北京军区总医院、广东省妇幼保健院、深圳市妇幼保健院、南京妇幼保健院、北大人民医院、北大第一医院等单位参加工作, 共有涉及妇幼保健医学、妇产科、精神科、心理科、社区卫生、管理学科等领域的28位专家参与调研工作, 前后历经5年, 易稿25次之多, 终于在2014年11月圆满完成, 正式向行业内及全社会公布, 并发表于《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第15卷第6期。

“回顾已经过去的、这个专家共识艰难孕育的5年时间, 感触很多。”丁辉教授感慨地说, “事实上, 从项目合同签订前的2009年, 我们就开始了项目设计的准备工作。基于我国国情和我国临床医生及产妇的普遍情况, 我们决定从三个方面搭建此专家共识的框架, 并确立了这项工作要达到的目标:一是从五个方面———健康教育、识别、筛查、咨询和转诊, 三个水平———产科医生、社区医生及产妇家庭水平, 详细阐释产后抑郁综合防治策略, 用以更好地识别产后抑郁患者, 并阻止患者产后抑郁的进一步发展及严重不良结局的产生。二是要基于规范性、实用性的理念, 制订一部供产科医生和社区医生使用的‘产后抑郁障碍防治指南’, 同时设计编写供产妇及家属使用健康宣传手册和折页。三是通过在研究现场实施‘产后抑郁障碍防治指南’和健康宣传手册和折页, 达到评估综合防治措施效果的目的。”

丁辉教授继续说:“上述纲领性原则确立后, 我们便开始了实质性的工作。这期间, 最主要的执行工作是从2010年7月开始至2011年8月完成的, 共历时13个月。在完成前期调研和基础资料收集后, 项目组平均每月召开一次专家论证会或课题组内论证会, 边起草初稿、边补充完善, 并对相关内容反复修改。期间约请的论证专家包括产科、心理学、精神病学、流行病学等领域的学者和世界卫生组织、原卫生部和原北京市卫生局各级管理人员。原北京市卫生局从政府层面召开三次会议, 给予了高度重视, 并对课题组提出, 即将出台的《指南》要贴合卫生工作管理要求和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 既能够指导基层医务人员正确处理、是实用性的工具书, 强调了《指南》的实用性和科学性, 又要利用《指南》提高管理服务质量, 作为妇保服务管理工作的依据, 并将对妇女精神心理卫生支持的内容和指标列入了‘十二·五’北京市妇女儿童保健规划。就这样, 在各方面的协同合作、共同努力下, 这部专家共识于2011年8月基本定稿, 当时的文件名称是《产后抑郁障碍防治指南-基于产科医生和社区医生》, 最终发布时改为《产后抑郁障碍防治指南的专家共识》。”

该专家共识在2011年8月份就已基本完成, 缘何迟至2014年年底才公开发布?记者问及此问题时, 丁辉教授沉吟了一下解释说:“尽管现在面世的专家共识只有不足7000字, 实际上, 在这近7000字背后, 却包含了参与项目执行的专家们呕心沥血的辛勤奉献。由于产后抑郁作为一种精神性疾患, 不像其他直接侵害肌体健康的疾病那样, 有较为翔实、准确的临床数据指标, 所以要想制订出一部具有指南意义的规范性文件, 是十分不易的。而且, 由于此前并没有这样一部该领域的指南性文件, 所以, 在查阅国内、国外文献时, 我们收集到的相关数据十分庞杂, 并且差异较大, 这就为专家共识的起草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工作量。2011年初稿完成后, 后期主要进行的是考证和修改工作。这项工作比起前期工作来, 甚至更为艰巨。同时, 作为我国首部此领域的专家共识, 除了项目组所有成员的责任意识和审慎态度外, 我们还必须立足于国内各项研究成果, 而国外相关的资料、数据, 只能作为指南参考。所以, 最终成文并发布的这个专家共识, 应该说与国内其他指南性文件比较起来, 具有较为典型的原创性, 也具有较高的原创价值。这也是我们最感欣慰的。”

规范产后抑郁防治工作任重道远

采访前记者了解到, 丁辉教授从事妇幼健康管理、研究及临床医疗工作近40年, 其重点专业是妇产科和妇幼保健医学。她担任北京妇女保健所所长10年, 担任原北京卫生局妇幼处副处长2年, 担任北京妇产医院和妇幼保健院副院长10年。从业近40年来, 主要致力于妇女全生命周期的医学研究与门诊, 北京市妇幼三级网络管理、培训以及首都医科大学公卫与家庭学院妇幼保健系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她在母婴安全、妇女“两癌”及妇科多发病防治、孕产妇出生缺陷与围产保健、职业人士工作压力与营养保健、人体功能医学和生活方式保健领域, 做过诸多相关研究及临床工作。曾主持过18项原卫生部等部门的母婴健康项目。早在2002年即引入国际最新理念, 将临床与保健相结合, 把生理保健、情绪保健、营养保健融为一体, 创立并开展身心合一的妇女亚健康医学门诊。因此, 相关机构选择丁辉教授作为《产后抑郁障碍防治指南的专家共识》的项目部负责人, 可以说是众望所归的。

在采访中, 丁辉教授还对《产后抑郁障碍防治指南的专家共识》的主要内容作了简要介绍。她说, 这份指南性文件主要包括6大部分内容。首先是对产后抑郁障碍做了概述, 针对产科医生和社区医生不具有精神科和心理专业知识的特点, 明确了相关概念, 并强调产后抑郁的广泛危害。其次是综述了产后抑郁障碍的临床表现;详尽描述了产后抑郁障碍的典型症状, 并对其他常见症状作了附加说明。第三是列出了产后抑郁障碍的诊断方法、分类与诊断标准和鉴别诊断。此部分内容介绍了询问病史、精神检查、体格检查、心理评估和其他辅助检查等多方面的诊断方法, 并明确了第一步量表筛查和第二步临床定式检查或临床晤谈、做出临床诊断的诊断步骤。第四是规范了产后抑郁障碍的治疗问题。包括治疗原则、药物治疗、心理治疗、产后访视和健康教育;同时特别介绍了对产后抑郁产妇进行产后访视时的内容, 使社区医生可以参照共识在产后访视时对产后抑郁产妇更加关注, 并提供有效的帮助。第五是对产后抑郁的疾病管理做了规范性介绍, 包括自我管理、家庭管理、社区管理和医院管理的主要内容, 并明确了分级管理的原则和各级管理的内容, 使产科和社区医生明确自己的任务和干预时间点, 从而保证产后抑郁产妇的及时发现、准确诊断、顺利转诊和有效治疗。最后是附录部分, 对可能导致抑郁的神经系统和其他系统疾病、可能导致抑郁症状的药物、可能导致抑郁症状的精神活性物质、常用抗抑郁药物、爱丁堡孕产期抑郁量表、抑郁自评量表、汉密顿抑郁量表等作了补充介绍。

“制订指南性专家共识的宗旨, 归根结底还是为了规范与指导产后抑郁障碍的临床治疗和日常保健, 因此, 宣传专家共识、推广专家共识的工作就显得十分重要。”丁辉教授说, “实际上, 作为这项课题的有机组成部分, 几乎是在启动本项目的同时, 与专家共识相配套的产后抑郁健康教育宣传手册和折页的设计和编写工作就同时启动了。”

据了解, 长期以来, 丁辉教授在坚持临床、教学、科研工作的同时, 一直致力于医学科普工作。她曾在人民日报、北京晚报发表过多篇科普文章, 还多次受邀在人民网、搜狐网、新浪网、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等媒体, 就女性健康保健问题做过无数场讲座, 并为中国科协、中央统战部、中央政法委等中直机关及北京近800个大中型企事业单位和社区群众举办过科学保健讲座。因此, 作为本项目的课题负责人, 她更重视的是科普宣教工作。所以, 她在主持编写与专家共识相配套的产后抑郁健康教育宣传手册和折页的过程中, 聘请了心理、精神病、产科、妇女保健、健康教育专家共同探讨, 总结了一系列摆脱不良心境的小贴士, 并请平面设计人员为每条小贴士配上了生动、形象、温馨的背景图片, 其目的是为了让广大孕产妇在轻松阅读的同时, 很直观地掌握一些调节自身情绪的技巧, 并达到信手拈来、简单实用的效果。最终, 这些宣教资料于2011年12月定稿, 其宣教折页题目为《远离产后抑郁, 谱写阳光生活》, 宣教手册题目为《健康减压五十法》。

丁辉教授说, 这之后, 他们针对专家共识及宣教折页和手册, 在北京、广东等地陆续展开了多场针对医务人员的培训和针对社区居民的宣教工作, 并取得了显著成效。研究现场培训医生参与率100%, 培训后医生对产后抑郁认知准确率提高至92.62%, 而培训前仅为46.32%;宣传手册发放率100%, 发放手册后孕妇对产后抑郁认知率提高至75.53%, 而开展健康教育前仅为30.56%。

采访到最后, 丁辉教授表示, 尽管我国首部产后抑郁障碍防治领域的专家共识的制订工作历时5年终于完成了, 但通过执行此项目她深深感受到, 目前国内的孕产保健系统中, 产后抑郁病人大多未得到规范化管理。因此, 我们在产后抑郁防治方面的规范、宣教工作仍任重而道远, 仍有太多太多的工作需要每一个有责任心的医务工作者继续努力……

专家简介

医学教授 篇8

厚重履历, 成就不凡人生

已过花甲之年的齐清会教授, 出生于辽宁省沈阳市, 是二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流动站指导教师、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1970年他毕业于大连医学院, 曾在遵义医学院附院外科工作;1979年师从我国著名的中西医结合急腹症专家吴咸中院士, 系统的学习了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的方法;1982年获天津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硕士学位, 并留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外科工作;1989年获中西医结合博士学位, 1991年1月开始在美国费城的一所大学作博士后研究两年, 期间被吸收为美国科学研究会会员。2003年11月调入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2004年组建了大连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院, 并任常务副院长, 中西医结合学科带头人;2013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设立了“齐清会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

除了做好本职工作, 齐清会教授还受到社会各界的诚挚聘请, 兼任诸多社会职务, 包括:第五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西医结合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华医学科技奖和中华医学青年奖评审委员会委员;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执业医师考试命题专家;中华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第一届中国医师协会理事;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常务理事;辽宁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会长;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普通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副主编;《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世界华人消化》杂志、《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杂志、《中西医结合研究》杂志、《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医学》杂志以及《天津中医药》杂志编委;《中华中西医》杂志和《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常务编委等, 为中西医结合事业的推广做着努力。

“盖有非常之功, 必待非常之人。”由于齐清会教授在中西医结合研究和教学上的贡献, 他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充分认可。1994年被授予天津市政府授予专家称号;1998年获天津医科大学“优秀临床授课奖”;1999年获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02年被天津市总工会授予“‘十五’立功先进个人”荣誉称号;2005年获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特殊贡献奖;2006年大连医科大学和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学科建设特殊贡献奖;2005年和2013年被授予大连市优秀专家荣誉称号;2014年被中国科协授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不仅将其个人价值无限放大, 更为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攻坚克难, 终得硕果累累

凭借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和专业知识, 齐清会教授作为第一负责人承担了多项国家级和省级重大医学课题, 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脾气虚证大鼠肠神经-ICC-平滑肌网络损伤和针刺足三里、天枢穴修复机制”研究, “脾气虚证大鼠肠神经-ICC-平滑肌网信号转导通路损伤和补益方香砂六君子汤的修复机制”研究, “阳明腑实证大鼠肠神经-ICC-平滑肌网络信号转导通路障碍和通里攻下法干预机制研究”, “大承气汤修复MODS大鼠神经-ICC-平滑肌细胞网络损伤机制研究”, “通里攻下方剂对Cajal间质细胞胃肠运动起搏干预机制研究”、“大黄素和芍药甙对肠平滑肌动力信号转导影响”,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973计划) “肺与大肠相表里”脏腑相关理论的应用基础研究, 辽宁省高等学校科研项目计划“通里攻下法治疗MODS胃肠运动障碍机理研究”,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重型急性胰腺炎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评价研究”, 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大承气汤对Cajal间质细胞胃肠起搏干预的分子机制研究”, 天津市卫生科技基金“腹部手术后胃肠运动功能障碍和抗炎灵的调控作用研究”, “脾气虚证胃肠运动功能障碍的病理生理基础和中药调控作用研究”;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MODS胃肠运动功能障碍和中药的调控作用研究”、“抗炎灵治疗腹部外科MODS的研究”和“大承气汤和针刺对人体消化道运动功能的影响”等。

齐清全教授与恩师吴咸中院士在一起

如今, 齐清会负责的科研项目大多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他也因此获得了很多的奖励, 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 中华医学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作为第一完成人获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 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5项, 厅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医科大学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多功能消化道测压导管的研制”获得国家专利, 另外, 他还申请了“大承气汤动物血浆冻干粉研制”、“Wistar大鼠ICC分离技术”等五项国家发明专利。

医学教授 篇9

《衣贯》有云:“夫有医术, 有医道, 术可暂行一世, 道则流芳千古!”记者尚未见到吴健雄教授, 就已经从琳琅满目的赞誉之词中, 初步领略了患者的口碑树起的一位既有“术”、更有“道”的医者的印象……

“术”之根基:业界瞩目的医学成就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 1962年出生于福建省的吴健雄教授, 1985年毕业于同济医科大学医疗系, 毕业后分配到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腹部外科工作至今;1995年获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肿瘤外科专业博士学位, 1997年破格晋升为副主任医师;从1999年开始, 成为硕士研究生导师, 2000年起担任腹部肿瘤外科副主任, 兼任外科党支部书记, 2007年起成为博士研究生导师。

寥寥几百字, 涵盖了吴健雄教授半个世纪的人生轨迹, 但国内外肿瘤界的很多人都知道, 在这个简单的履历后面, 包含着吴健雄教授在医学研究方面所取得的诸多成就。

据吴教授的同事、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腹部肿瘤外科的荣维淇副主任医师介绍:“20余年来, 吴健雄教授一直从事肝胆胰腺癌、胃肠癌及乳腺癌等常见肿瘤的诊断治疗研究。他具有丰富的肿瘤外科临床工作经验, 长期坚持走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研究相结合的肿瘤防治科研道路, 重点开展原发性肝癌及肝转移瘤 (结直肠癌肝转移等) 的治疗研究……”

荣维淇大夫接着介绍说, 吴健雄教授的学术研究成果, 首先体现在肝癌的治疗研究方面。目前业界对肝癌最为有效的治疗方法仍然是肝切除术, 但肿瘤切除率低的两大主要原因首先是肝癌病人常合并有较严重肝硬化, 难以耐受手术;其次是紧邻重要血管和大胆管的中央型肝癌手术危险性大、难度高、切除率低。既往在治疗肝癌的肝切除手术中, 为减少出血, 通常采用入肝血流全阻断的方法, 甚至全肝血流阻断 (无血切肝) , 这样不仅阻断了载瘤区域肝组织的血流, 而且还导致无瘤区域肝组织缺血缺氧, 对肝细胞损害较严重的, 尤其对伴有较明显肝硬化的患者, 常在切除肝癌后因此发生肝功能衰竭, 导致死亡的发生率较高。为避免术中大出血, 减少对肝细胞的损伤, 提高手术安全性, 以及降低术后肝功能衰竭的发生率, 提高治愈率, 吴健雄教授带领肝癌专业组研究人员, 自2006年7月以来, 采用肝区域性全血流阻断配合现代超声乳化吸引刀解剖肝脏的新技术进行肝切除, 其中应用该技术对收治的200多例肝中央区肿瘤均予较安全切除, 并取得了满意的手术治疗效果。目前他主持的《肝区域性全血流阻断技术在肝癌肝切除术中的应用研究》已定为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临床重点攻关项目。应用这种技术, 可以对肝脏任何部位的癌瘤进行较为安全的切除, 而且因手术失血少, 大多数病例不需输血, 亦有利于保护肝脏功能及机体免疫机能。

荣维淇大夫说:吴健雄教授参加采用不阻断肝门的切肝新技术以降低肝硬化肝癌病人手术死亡率的研究, 以及肝门部胆管癌外科治疗研究, 分别获得了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肿瘤医院医疗成果一、二等奖;《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诊断和治疗分析》获全国医学优秀学术成果二等奖;《肝部分切除术后肠外联合肠内营养治疗的临床研究》、《区域性血流阻断下切除中央型肝癌 (附125例报告) 》获全国肿瘤防治新进展学术交流会一等奖;《30例特殊部位小肝癌的外科治疗》获国家癌症中心首届学术年会二等奖。

荣维淇大夫接着介绍了吴健雄教授在微创外科及综合治疗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他说, 吴健雄博士为首届亚洲高级微创外科培训班 (香港) 学员, 他一贯坚持外科微创理念。自2000年起担任腹部外科副主任以来,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腹部肿瘤外科引进了现代腹腔镜微创外科新技术, 积极应用于肝胆胃肠等腹部常见肿瘤的诊治, 并取得了良好效果。2000年6月, 吴健雄教授率先在国内采用手助腹腔镜配合超声刀现代高科技外科新技术, 成功进行了结直肠癌根治术, 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这项技术现在已施行于肝癌、胃癌及脾切除等手术。

近年来, 吴健雄教授还应用微创解剖方法, 对肿瘤所在区域肝脏进出血流的高选择性阻断后行受肿瘤侵犯的肝段切除, 而术中保持无瘤区域肝组织的正常血流, 将切肝时缺血缺氧的肝组织减少到最低限度, 大大提高了合并明显肝硬化的肝门区肝癌切除率, 并提高了这种高危病人手术的安全性。目前, 吴健雄教授正大力开展综合应用腹腔镜、射频消融、药敏检测指导用药的导管介入等微创技术, 对不宜开腹手术的肝肿瘤病人进行有利于保护免疫功能的个体化治疗, 以及对肝门部肝癌行手术联合放疗的综合治疗研究。2008年主持中华医学会肠内外营养专业的“北京市肿瘤病人营养支持诊治研讨会”, 2009年主持“全国推广应用消化系统肿瘤诊治质量控制暨海峡两岸交流学术研讨会”, 2010年主持了北京地区“肝胆胰疑难重症高级学术研讨会”。

荣维淇大夫继续介绍说:2011年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的第八届国际器官移植暨肝脏外科高峰论坛大会上, 吴健雄教授的专题报告《肝区域性选择性适时血流阻断行中央型肝肿瘤切除术 (附217例临床应用研究报告) 》, 强调微创外科理念和综合治疗意识, 受到与会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和关注, 被认为提出了肝脏外科微创时代的新方向。

荣维淇大夫还认为, 吴健雄教授的学术成就还体现在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的研究方面。他说, 吴健雄博士多年来在国际原子能机构、英国牛津大学、卫生部及中国医学科学院等资助下, 与国家重点实验研究室合作, 一直从事新型肿瘤标志物的应用研究和肝癌、大肠癌的治疗研究, 参加国际协作课题结直肠癌肝转移的防治、乳腺癌不同术式的随机对照研究;1995年在国内领先开展转移相关基因CD44vmRNA与大肠癌的相关性研究, 其论文《转移相关基因CD44v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被国际刊物《Chemical Abstracts》及《Biological Abstracts》引用;2006年吴健雄博士在国际上首次研究发现COX-2启动子区遗传变异与大肠癌发病以及进展相关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973计划课题的主要内容之一) , 相关论文为Associations of functional polymorphisms in cyclooxygenase-2 and platelet 12-lipoxygenase with risk of occurrence and advanced disease status of colorectal cancer.Carcinogenesis, 2007, 28 (6) .

目前, 吴健雄教授作为主要成员, 承担着“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项目《高危人群乙肝疫苗接种预防肝癌的随访及评价》、国家重点基础研究973计划课题《遗传变异与恶性肿瘤防治的基础研究》及国家863重点课题《胰腺癌早期血清检测试剂盒的研制》等科研任务, 参加国家《中国人类肝脏蛋白质组计划》的分课题研究。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慢性乙肝进展为肝癌病程中炎性细胞因子作用探讨》中, 负责临床研究。负责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的重点项目《肝癌窄切缘切除联合放疗临床观察》研究。吴健雄教授还在国家级医学核心期刊发表科研论文60多篇, 参加《临床肿瘤学》、《恶性肿瘤丛书》、《中华医学百科全书》三部专著的编写, 并作为副主编正在编写《原发性肝癌诊断治疗的现状和进展》一书。

此外, 吴健雄教授还多次赴德国、美国、澳大利亚、香港等地进行学术交流, 2003年《178例胰头癌的诊治分析》被第23届国际外科大会论文集选用。2008年吴健雄博士作为访问教授, 应邀到美国加州大学医学院 (UCLA) 进行学术交流及合作科研。他现在是《中华现代外科学杂志》、《中华中西医杂志》、《肿瘤研究与临床杂志》、《中华临床医师杂志》、《中国肿瘤临床》、《医学综述》、《世界华人消化杂志》等学术期刊编委, 系中国抗癌协会中青年学术委员、中华医学会及中国抗癌协会临床肿瘤学协会会员、中华医学会临床肠内外营养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国家进出口企业认证机构认可委员会医学专家组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肿瘤医院学术委员会委员;被授予北京市爱国立功标兵、北京市卫生系统先进个人、首都优秀医务工作者、北京市高校系统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德”之风范:患者心中的救命菩萨

采访完荣维淇大夫, 记者就他所提及的内容向吴健雄教授求证时, 儒雅谦逊的吴健雄教授连连摆手说:“术业有专攻嘛!我是一名医生, 自然要在所从事的领域里下点儿工夫啦, 不然, 怎么对得起‘医生’这两个字呢?”

说完这句话, 吴健雄教授还把他这么多年所取得的医学成就归结于“主要是我入了行之后, 有幸在一个最好的平台上工作”。他接着解释说, 之说以说“平台好”, 是因为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肿瘤医院是国内最知名、也最权威的肿瘤医院之一, 是世界卫生组织癌症研究合作中心之一。这家成立于1958年的医院还是国家的癌症研究中心, 也是亚洲最大的肿瘤防治机构。腹部外科集临床、科研和教学为一体, 承担着多项国家科研攻关项目和国际合作研究课题, 多种常见肿瘤的治愈率一直居于全国领先行列。

“夫医者, 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尽管吴健雄教授谦恭地将自己的学术成就归结于他工作在一个好的平台上, 但记者从此前了解到的网上那无数患者留下的发自肺腑的话语中, 仍强烈地感受了到眼前这位文质彬彬的医者身上所潜藏着的巨大的人格魅力……

“我是来北京打工的普通公司职员。我老家的舅舅生病, 在当地怀疑是肝癌。家人听到这个消息后都慌了手脚, 让我在北京找找人, 看是不是能有更好的治疗办法, 我哪里认识人啊!后来看到网上有人介绍说潘家园的肿瘤医院是中国最好的治疗肿瘤的医院, 并向我推荐了吴主任……我们终于见到了吴主任。他为人非常谦和, 询问病情十分细致, 后来的手术也很成功, 后期恢复得不错。吴主任的精湛医术和高尚医德, 让我们这些无依无靠的外地来京人员, 不知怎么感谢他, 只能在这里为吴主任鼓掌, 向您致敬了!谢谢您吴主任!”

———这是一名网名叫“来京打工者”的网民留言。

“……我的父亲是吴教授给看的, 后来我病了也来找吴教授。他真的是位太好的医生, 难得的好大夫, 处处为病人着想。在陪我父亲看病的三年时间里, 吴教授是我遇到的最好的大夫, 祝愿事业辉煌!感谢!!”

———这是一位署名“秦皇岛患者”的网民留言。

“我的妈妈就是吴主任给看的。吴主任相当负责, 做完手术后都晚上9点多钟了, 还到病房查房, 问候病人的情况, 还给我们介绍了北京佑安医院的孟庆华主任 (是国内治疗肝硬化的专家) , 去那里进行保肝护肝的后续治疗。目前我妈妈情况还比较稳定。术后经常给吴主任打电话, 咨询我妈妈术后保健 (问题) , 吴主任每次都是不厌其烦的 (地) 给我讲解。我真是太感谢吴主任了。谢谢您!”

———这是一名署名“张家口患者”的网名留言。

一署名“河南患者”的网民这样说道:“我妈妈得的巨肝CA, 请吴大夫看过后, 准备近期再进一步检查, 确定治疗方案。吴大夫很耐心很负责也很和蔼, 谢谢吴大夫, 他是我妈妈的救命菩萨!”

在网上, 甚至有许多已经出院多年的患者, 至今仍念念不忘吴健雄教授的恩德。一位名叫“夜倾城”的网民写道:“我是2004年10月做的肝部分切除, 胆囊切除, 现在很好。感谢吴主任!他医德高尚, 态度和蔼可亲, 是一名好医生、好党员。我祝他事业辉煌, 幸福一辈子!”从这位网友的留言中可以看出, 他 (她) 做完手术后, 至今已经7年的光阴了。7年的时间, 足以让人忘掉诸多事情, 而从“夜倾城”的寥寥数语中, 记者清晰地感知到, 时间, 并没能让他 (她) 抹去对吴健雄教授的感恩和感激之情!

在记者开篇所述的那位网名叫“Lucyzhao”的网民所写的《心回原点, 爱在继续》一文中, 深情而又详细地记述了自己四次见到吴健雄教授的心情———

……当亲人被查出患上肝癌的那一时刻起, 我的心就不知道哪里去了, 到处游离, 找不到方向。只是简简单单的一份检验报告, 对于我们全家人来说确 (却) 如晴天霹雳一般。我们走访了各大知名医院, 然而得到的结论却都是难度太大, 无法进行手术根除治疗……终于那天希望降临了, 我们有幸找到了肿瘤医院的吴健雄主任!

第一次见到他 (门诊) :忙碌而又热情的他让我充满了期望。

……在临近绝望的边缘上, 我们几乎把最后的希望都寄托在了他的身上, 当他看到我们的核磁片子时说, 可以做手术, 也建议我们首选应该是手术, 但确实有一定的难度, 让我们好好考虑。当听到吴主任的诊断结果时, 我有了异样的惊喜, 如同在茫茫的大海中找到了一只明亮的灯塔, 终于看到了希望的光芒……我对他的第一感觉就是信任!

第二次见到他 (门诊) :负责而又真诚的他, 让我有了希望。

在焦急的人群中, 我们在门诊处又见到了他, 他看了我们所有的检查结果, 让我们回家商量、考虑, 如果决定手术再来找他。我们没有犹豫, 决定手术。因为我们相信他。如此负责任的他愿意接下这个具有相当大难度的手术一定是有把握的, 在众多次的高难度肝癌手术过程中他从来没有失误过, 如此精湛的医术让我们对他有着充分的信任, 第二次的感觉是他为人的真诚和医术的精湛!

第三次见到他 (手术协谈室) :真真实实的他, 让我敬佩和紧张。

我们的手术从出病房到回病房共计六个半小时。艰难的手术, 煎熬的等待, 让家人坐立不安……一切一切的煎熬;一切一切的期待;一分一秒的度过。不记得他出现在手术协谈室时是几时了, 疲惫而又崇高的他, 细心的 (地) 为我们讲解着病情。听到手术成功的消息时我很激动, 真的不知道怎样才能表达我对面前这位伟大的医生的感谢, 对他真的是有说不出的崇拜和敬爱!这次手术不仅仅是他的工作, 更是我们全家人的福气!他精湛的医术、耐心的讲解、负责人 (任) 的态度都让我永生难忘!对于我们全家人而言, 吴健雄主任就是我们的福星!

再次见到他, 是永恒的敬爱!

如果不是亲身经历, 我真的不相信世上还有这么负责的好医生。从术前的希望, 到手术过程中他负责任的做法和态度, 以及在术后恢复过程中他对每一位病人的关怀和帮助, 这一切的一切都让我们见识到了什么是负责任的医生, 什么是高尚的医德。吴健雄主任, 一位可亲、可敬的好医生, 他帮我们留住了亲人, 让我们的心平安地回到了原点。他的责任心、爱心和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已经帮助了许多像我们一样的家庭, 有了他我们就有了希望!让吴主任伟大的爱继续下去吧!

“永恒的敬爱!”———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 也许, 任何的荣誉也比不过患者发自内心地所说出的这5个沉甸甸的汉字吧。然而, 当记者把打印出来的长达20多页的网民留言请吴健雄教授过目时, 吴教授一脸迷茫地翻了几页说:“哎呀, 天天接触的病人太多了, 我还真想不起来这都是哪些患者或患者家属了。他们给我的评价太高了。我谢谢他们!”

“道”之心语:行医生涯的职业操守

在采访时, 记者见到了吴健雄教授写的一篇题为《医护人员应注重塑造良好形象》的随笔性质的文章, 他开篇说道:“一位著名的形象学家指出:‘在社会生活中, 形象每天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每个人的命运。一个成功的形象, 展示给人们的是自信、尊严、力量和能力, 它并不仅仅反映在别人的视觉效果中, 同时它也能立刻唤起你内在沉积的优良素质。’形象并不是一个人长相、衣着、打扮等的简单组合, 而是一个综合的全面素质, 一个外表与内在结合的在流动中留下的印象……既有良好的品质, 又有精彩的形象, 市场经济在推动社会生产力高速发展的同时, 也把我们带进了个性的时代……”

“良好的品质”、“精彩的形象”、“个性的时代”, 透过这些词组, 通过这段论述, 记者品味出了吴健雄教授在精湛的专业技术之外, 之所以能够得到那么多患者由衷爱戴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在采访中就这些话题讨论时, 吴健雄教授进一步论述说:“形象是当今社会的核心概念之一, 人们对形象的依赖已经成为一种生存状态。医院的形象是医疗技术和医务人员人文素质的综合体现……”

他接着缜密而又系统地阐述说:“一名医务人员, 要想在工作中树立起一个良好的形象, 首先一条, 就是要重视第一印象。它是一个人内心世界和内在修养的首次显露, 是人的‘门面’, 是一封精彩的介绍信。因此, 在临床工作中就有必要注意自己的仪容仪表和自我形象的塑造。因为一个人的穿着打扮能直接反映出他的修养、气质和情操, 它常常能在他人认识你或你的才华之前, 表露出你是何种人物。美的事物总是令人赏心悦目, 能激发人的美好感情。这就要求一名医务工作者仪表端庄、表情自然、谈吐文雅、举止适度、待人真诚、知识丰富……”

吴健雄教授接着说:“其次, 良好的形象可以唤起良好的态度。在临床工作中, 当你留给病人不同的印象时, 对方对你的态度也是不一样的。医生与患者之间的人情味儿是在互相体谅中互相给予的。因为我们是肿瘤医院, 所以我们日常面对的都是些‘绝症’患者。这些身患癌症的病人一般都是怀着恐惧的心态来求治的, 他们特别需要关怀、体贴和鼓励;所以他们对医务人员的期盼首先是一种同情和慰藉, 然后才是高明的医疗技术服务。一颗明亮的心能把这个世界全照亮, 并非因为它是太阳、是月亮, 而是因为这颗心在鼓足勇气去照耀这个世界的时候, 有很多人、很多心, 因为它的明亮而明亮, 因为明亮而照亮别人。这样的明亮是一种支持、一种鼓励、一种安慰, 所以要求我们对待病人首先要有同情心、耐心和细心;少了这些, 再伟大、再光明的心也不能点亮这个世界, 病人对我们的工作就难以感受到希望。只有认真做好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 才能让我们的癌症病人感受到人世间的温暖, 感受到生活的意义与生命的价值……”

说到这里, 吴健雄教授沉吟了一下, 加重语气说:“一名医生, 最重要的一点是———信誉!信誉是一名医务工作者最好的形象组成部分。诚信是社会的基本要求, 是一种美德。病人来医院就医, 无论是诊断还是治疗的各个程序和环节, 我们都应该按原则和各项制度进行, 对社会和病人的承诺不应夸大其词, 应根据客观实力, 做到言而有信, 这样才能赢得病人的信任。只有在病人的心目中树立起求真、务实、守信的形象, 才能唤起患者对医院和医务人员工作的积极配合、信任和满意的良好态度。”

“当然, 只有良好的社会形象、个人形象仍不是最重要的。一名医生, 最根本的是如何履行自己的职责。那么, 这就是从形象透视责任的问题了。我们选择医学这个职业, 就意味着选择了责任、选择了奉献。医生是一种职业, 但核心却是‘人道’, 是从事医学职业的内在道德要素。临床工作直接关系到无价的人的生命和健康, 这种特殊的职业特别要求医务人员有强烈的责任感和高尚的职业道德。有责任心的人一定是富有爱心的人, 医护工作者必须要有爱岗敬业和仁爱之心。内在修养决定着外在形象, 一个优秀的雕刻家之所以能雕刻出美丽的天使, 是因为他的心中就有一位天使。一个心地善良、内心高洁、充满爱心的人, 即使他容貌平凡, 但他的形象还是美好的, 甚至是神圣的。爱为生命注入意义, 爱为身处黑暗的人带来光明, 为沮丧的人带来希望……”

采访到最后, 吴健雄教授说:“善良不是一门科学, 而是一种行为。癌症病人尤其需要医护人员的关爱!一名医生的好形象源于好修养, 一位品学兼优的医护人员应该体现出追求理想、医德高尚、爱岗敬业、勇于创新、敢担风险的良好气质, 在临床工作中把美的外貌和美的气质、美的德行与美的语言结合起来, 展现出一个较为完整的美好形象。‘志不立, 天下无可成之事’, 有了做一名‘好医生’的理想, 我们才可能更好地对病人奉献爱心;有了仁爱之心才有可能培养自己高尚的医德医风;有了良好的职业道德, 才能体现爱岗敬业、敢担责任的情操。美好志向、高尚品德、优秀行为三者相辅相成, 相互影响, 相互促进。一名医生, 不仅要有一流的医疗技术, 同时也要求医护人员有端庄的仪表、优雅的气质, 更重要的是要有认真的态度、严谨的作风、进取的精神, 以及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这样才能在患者心目中树立起医务工作者的高尚形象, 才能有利于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

医学教授 篇10

他.才华横溢,备受瞩目,却心系祖国。他,放弃了国外的优厚待遇,执意回国,要为中国生物医学贡献自己的力量。“为梦想回国创业,以科技报效祖国”,这就是属于他的中国梦。

表观遗传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它是研究与经典遗传学法则平行却又相辅相成的生命规律的新兴学科,其发展可能能为进化、发育、衰老、癌症发生、心脏疾病、精神疾病以及许多其他疾病提供更为深层的认知和新的治疗方法,因此它已经成为国际上最热门的学科之一,而蓝斐教授在这一领域所作出的突出贡献,使他成为了这一领域的佼佼者。

拼搏进取,表观遗传领域初露锋芒

蓝斐教授有着让人羡慕的人生经历。1995年,怀揣着年轻人朦胧的理想,他成功考入了让所有人都羡慕的复旦大学。正是这所历史悠久的巍巍学府,就像知识的海洋,任由他徜徉、遨游。

在这里,他先后就读于复旦大学生物化学专业和复旦大学医学院肿瘤分子生物学专业,有着丰富的理论知识和经验。其硕士导师朱景德教授的言传身教使他养成了脚踏实地的科研作风和乐观积极的治学态度。

然而,2002年发生的一件事,彻底改变了他的一生。

在这一年,蓝斐因成绩优异,获得了进入哈佛大学的面试机会,并获得成功。在这里,他加入了施扬实验室。

起初,他们只是立项做一些与转录调控(遗传信息的可控转递)的课题,当时表观遗传领域中对甲基化标签的理解还处于起步阶段。幸运的是,从一个项目中衍生出来的课题引导他们做出了一个重大发现——第一个去甲基化酶LSD1的发现,这是人类首次证明去甲基化酶活的存在。作为第一合作者,蓝斐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LSD1的发现揭示了蛋白甲基化的动态调控的重要机制,在表观遗传学科中开创了一个全新的领域,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哈佛大学的Fred Winston教授说,这项(去甲基化酶)发现将对基因调控领域产生深远的影响。

投身制药行业,执行业之牛耳

博士生期间,在LDS1的发现工作之处,蓝斐教授还在2006年至2010年间,主导并参与了4大类JMJC去甲基化酶家族的发现和功能研究,极大的完善了对组蛋白去甲基化体系的认识。这一系列开创性的研究工作,为他以后从事制药行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博士毕业后,蓝斐因在校期间的优异表现,,受邀加入全球首批表观遗传制药公司(美)Constellation Pharmaceuticals。该公司是业界公认的最具创新性的表观遗传公司,其主要目标定位于将表观遗传学的科研成果转化成为有药用价值的产品,特别是在肿瘤和免疫疾病方面。

在该公司,蓝斐的表现不负众望。他作为首位创始员工核心技术员工,参与了大量公司组建工作并主导了多个药物研发项目。在工作中,他创建了首个去甲基化酶的药物筛选平台,并成功获得有优秀细胞内活性的靶向性药物前体。在Constellation的经历,让蓝斐教授对表观遗传靶向性治疗的进展和前景有着极强的把握力。

从2008年毕业至2012年,蓝斐在国外工作的四年里,经历了创新公司创立的艰辛和专业性的团队管理锻炼,经历了从实验室里的理论研究到最后形成产品的科研成果转化过程,然而无论在哪里,蓝斐始终在不懈地努力着,争取做到最好。

而支撑他的动力,来自祖国母亲的召唤,来自深埋于他心底的梦想,学成知识,飞回祖国,报效国家。

毅然回国,报效国家

“虽然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却是有祖国的。”对蓝斐而言,自始至终,他就从没想过自己会永久留在国外工作,虽然在国外工作,环境更好,待遇更高。2012年11月,他辞去了在美国的职位,全职受聘于复旦大学,并入选了中组部第四批“青年千人计划”,真正开始了他追逐梦想的旅程。

对于科研工作,只有走出图书馆和实验室,飞入寻常百姓家,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产品,才能实现其最大的价值。因此成果转化是科研工作的一个重要目标,表观遗传领域的发展在过去的10多年突飞猛进,其中有大量的成果具备转化的潜能。正如他自己所说,带着一份医学研究学者服务于民的责任感,打从接触这一领域起,他潜意识里就期望有朝一日能做这样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为此,团队建设便成了他归国后的首要任务,鉴于已有的工作经验,年纪轻轻的他,将自己的团队构建得合理而高效,就像他自己所说,要能使得每一个人都能发挥出最大潜能。同时,他将主要科研方向将拓宽到新兴的非组蛋白表观遗传修饰的生物学意义及其调控机理,并揭示表观遗传异常在肿瘤及其他疾病发生过程中的作用,以期为抗肿瘤药物靶标的发现以及最终成药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

另外,为了实现将学科创新与转化医学相结合的总体策略,他在科学研究之外,还参与了学校的学科建设工作,以大力推进基因组学和表观基因组学的学科建设,同时还完成了生物医学研究院表观遗传实验室的创建工作。这些建设性的工作为后备人才的培养,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以及科研成果转化,提供了重要的平台。

天道酬勤结硕果。截至目前他已经发表了SCI收录论文27篇,被引用次数超过了4000次,且大多数发表在《细胞》、《自然》、《科学》、《分子细胞》等国际顶尖期刊上,他的科研和创新成果还用于3项国际专利申请,对于他来说,一切才刚刚开始。

上一篇:老年小鼠下一篇:私募运营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