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景观规划

2024-07-23

乡村景观规划(精选十篇)

乡村景观规划 篇1

1 湿地的价值和功能

在全球的三大 (湿地、森林、海洋) 生态系统中, 生态价值最高的是湿地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拥有生物物种的多样性、遗传基因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这些多样性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湿地生态景观。为规划和建设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乡村园林景观, 在规划建设上, 必须将湿地生态系统的资源特色发挥出来。

1.1 湿地的定义

湿地, 是指天然或人工的、长久或暂时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 带有静止或流动的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 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 m的水域。依据湿地的定义可知, 像河川、湖泊、沼泽地、泥炭地、湿草甸、河口三角洲、人工水库、池塘和水稻田等都是于湿地。

1.2 湿地的功能和价值

一是能够涵养水源、调蓄洪水;二是能够消除污染, 净化水质;三是能够防止海水入侵、土壤侵蚀;第四是能够美化环境、调节气候五是还拥有非常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等。由此可以见, 湿地对于人类生存的重要, 因此, 湿地拥有“地球之肾”“天然水库”“天然物种库”的美誉。

经济价值:湿地生态系统能够为人类提供大量的食物, 如鱼类、虾类等水产品, 鸡、鸭、鹅、羊及牛等禽畜产品以及稻谷等粮食产品;为人类的生活、工作和生产提供大量的能源, 如水能、泥炭和薪材等。为工农业生产提供大量优质的原材料, 如木材、芦苇和药用植物等。

社会价值:人们不仅可以游览和欣赏多姿多彩的湿地生态景观, 感受自然的壮观、美丽, 愉悦心情、舒缓压力, 促进身心健康, 使人们了解到更多生态系统的科学知识;湿地生态系统具有的生物物种的多样性、遗传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是广大科研工作者的探索和研究领域。湿地不仅可以作为科研工作者的科研、试验基地, 还可以作为开展科普教育地方。

2 湿地景观的种类

2.1 湿地景观的内涵

湿地生态景观是以湿地生态系统为主体对象, 空间上由湿地斑块、廊道以及在功能上与湿地有关的其他类型空间单元聚合而成的, 具有一定异质性的地理区域[2]。

2.2 湿地景观的种类

湿地景观的种类, 按不同的条件可以分成不同的类型。按湿地生态系统的类型可分为河川、湖泊、泥炭地、草甸湿地、沼泽湿地、海滩、水库和水稻田景观等类型。按是否有人类活动的影响可分为人工湿地景观、自然湿地景观和半自然湿地景观等类型。按地理、地貌的特征可分为:洼地、谷地景观、湖滨景观、河漫滩景观等类型。

3 湿地景观在乡村景观规划建设中的运用

在乡村景观规划建设中运用湿地生态景观的特色资源是很常见的。湿地生态景观资源在乡村景观的规划设计中的运用可分为以下几种形式。

3.1 自然湿地资源在乡村景观规划建设中的运用

一是利用沼泽地、泥炭地等湿地景观资源规划建设乡村湿地景观。如重庆的美心湿地公园, 就是依托沼泽地、泥炭地等湿地资源进行规划建设的乡村湿地景观。

二是利用流经乡村河川等湿地资源规划建设乡村景观。流经乡村范围内的河川的水域、岸堤是乡村优美的自然生态景观, 可以进行规划建设沿江、沿河风光带等乡村景观。如浏阳河风光带、捞刀河的风景等沿河川的原始乡村园林景观。

三是利用湖池、洼地等湿地资源规划建设乡村景观。湖池是地球上非常重要的湿地, 它以宽阔平静的水面给人以悠闲和安详, 也蕴藏着丰富的水资源。如湖南宁乡的关山村的乡村农业的旅游景点就是以青年湖为景观的中心而进行规划布置的, 在青年湖的周围布置着关山古镇、乡村变迁展览馆、茶社、徽派民居等景观。宽阔的湖面不仅可以给游人们泛舟进行交流、休憩、放松心情、舒缓压力、促进健康, 还可以用来养殖多种鱼类, 生态鱼类是一种可以让人们放心食用的美食。在湖边还可以设置钓位供钓鱼爱好者进行垂钓。

3.2 利用丰富的滨海、海滩湿地资源规划建设乡村景观

利用滨海的海岸地貌景观, 如海蚀崖、海蚀柱、潮汐通道, 还有各种地质海滩和生物海滩 (如红树林) 等规划建设乡村海滨景观, 例如:沿海一带的海边渔村的乡村景观、海南、深圳等地的红树林等乡村海边景观。

3.3 人工湿地资源在乡村景观规划建设中的运用

3.3.1 利用人工水库等湿地资源规划建设乡村景观

水库是在山沟或河流的狭口处建造拦河坝形成, 是用于发电和进行农业灌溉的水利设施, 但其也是一种湿地景观。水库能在多雨季节发挥滞蓄洪水的作用, 在干旱季节也能发挥抗旱、灌溉的作用, 在平时能提供水面给农民开展养殖业。如湖南望城的千龙湖乡村旅游的度假村, 就是利用千龙湖水库进行规划建设的乡村园林景观。

3.3.2 利用乡村的养鱼池塘等湿地资源规划建设乡村景观

池塘也是一种人工湿地, 只是水面面积比湖泊面积小, 可以用来规划建设小型的乡村农业景观, 如农家乐、度假村等, 改善小区域内的生态环境, 例如, 长沙东湖金山休闲度假村, 利用东湖村的养鱼池修建乡村休闲度假村。

3.3.3 利用水稻田湿地资源规划建设乡村景观

利用农村普遍拥有的水稻田这种独特的人工湿地资源规划建设具有农业生产特色的乡村田园景观, 不仅能保护好农田, 还能改善农村的生态环境。

湿地生态系统拥有丰富多彩的景观资源, 为很好地利用湿地的资源规划建设乡村景观, 需要不断地进行研究与实践, 促进乡村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明新湿地景观在城市园林规划建设中运用[J].南方农业, 2014, 8 (24) :62-63.

乡村聚落景观与乡村旅游规划 篇2

在新农村建设中如何保留乡村聚落景观是我们近年来一直思考的问题。本文结合乡村旅游规划发展的方向,探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与乡村聚落景观保护的关系。

一、乡村聚落景观的特质

1、田园山水:由田园景观、气候、水体、生物等要素有机组合形成的自然综合体,其中田园景观是乡村聚落景观的本底,是乡村聚落景观的基本特质。

2、乡村聚落:乡村总体布局形式以及街巷、民居、水系等物质要素构成的多功能的空间活动网络,是容纳人们居住生活、邻里交往和游憩活动的场所。乡村聚落与田园山水是营造乡村意境的主体元素。

3、乡土建筑:这些建筑保留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多种元素,正是这些幸存的乡土建筑弥补了当今普遍存在的建筑形式过于单调的缺陷。

4、民俗文化:以语言、礼仪、仪容、服饰、节日庆典等形态出现的行为景观,涉及乡村的社会、经济、宗教、政治等各方面,是乡村聚落景观中重要的文化特质。

二、农民新村建设与乡村旅游规划

1、现代农民新村或传统聚落与乡土建筑?

现代化农民新村构造了以小区家庭为单位的居住生活格局。通过统一规划和建设的农村社区,改变了人畜共处、房屋破旧、垃圾乱放的“脏、乱、差”的居住环境,完善的公共设施提供了便捷的社区服务。但在农民新村规划中,往往只强调了社区的功能,而忽视了乡村社区的景观规划与乡村风貌塑造,导致了“千村一面”的社区建设,破坏了具有特色的乡村聚落景观。因此我们认为,乡村景观规划与风貌塑造应该保持乡村的传统聚落与乡土建筑,坚持景观乡土性与建筑功能现代性的统一。对于传统的乡村聚落塑造,应按地脉肌理合理布置,依林就势,宜藏忌显,错落有致,与环境有机融合。在乡土建筑风貌的塑造中,建筑风格应结合当地乡土建筑特色,宜少忌多,遵循小体量、分散化的原则。在建筑材料上应充分体现自然、休闲、朴素、简洁的风格,用料突出环保化和生态化。

2、保留乡村意境,还是城镇意境?

由于城镇在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积累程度、产业复杂程度等方面比乡村发展高,因此在城镇意境中更多渗透了城市景观要素。目前的农民新村规划建设,已出现城镇化小区的倾向,这不利于营造乡村旅游中应有的景观环境。

而乡村意境的规划以自然意趣、诗化田园为灵魂,挖掘农耕文化所承载的“以农为本”思想及人与自然和谐、政治秩序与自然规律和谐的思想,将“天人合一”的观念物化到规划之中。乡村旅游规划中应该保留自然和谐的乡村意境。其总体格局应该呈现出田园聚落分散式的居民点体系布局、适度面积的农业耕地、林地、草地等自然景观体系布局,同时有河流、湖泊、湿地等乡村典型的景观要素镶嵌在景区中,以保持生态的多样性,达到自然循环的稳定性,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在细部处理上,应充分挖掘田畴、林盘、农舍、篱笆、沟渠、湿地、河塘、水磨、水车等众多乡村景观要素,从多层面、多角度共同维护农村生态的自然环境,保留传统的耕作技术,保护人与自然接触过程中形成的优美独特田园风光,营造与城市截然不同的悠闲、自在的生活方式和宁静祥和的生活氛围。

三、乡村旅游规划的方向

1、促进农业产业结构多元化发展

根据乡村旅游特点,统筹规划发展观光农业和休闲农业。在规划的过程中,要根据农业的地域性、自然性、专业性的特点,因地制宜地开发独特的农业旅游项目,把旅游产品贯穿在具有高科技含量,高环境质量,高价值效益的“三高”农业生产中,使传统粗放型农业转变为集精致性、系统性、集约性、教育性为一体的现代农业。这对于吸引城镇游客到农村观光,实现城乡居民收入的再分配有着重大的促进作用,对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增加农民的收入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2、打造可持续发展的乡村人居环境

乡村人居环境是整个乡村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的综合体现,是乡村社区的成长性和可持续能力的综合标志。以乡村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通过合理的乡村旅游规划,保证乡村人居环境的整体性和稳定性,保证人居环境空间布局的高效性和合理性、保证人居环境的功能设施建设的便捷性和全面性,以营造出和谐、自然、优美的乡村整体人文景观生态系统。

3、提供乡村体验式旅游模式

新时期乡村景观园林的规划与营造 篇3

关键词:乡村景观园林规划营造

从地理学的角度看,乡村景观指的是具有特定景观行为及内涵的景观类型,是土地利用粗放、人口密度较小,并能提供生产、生活服务功能的地区。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分析,乡村景观指的是在乡镇范围内,不同土地单元所镶嵌而成的“镶嵌体”。

乡村景观园林的设计与实施应充分考虑区域的自然条件、民风民俗及生活习惯等,在保护乡村景观完整性及田园文化特色背景下,利用景观园林设计理念,通过园林景观规划与实施,促进乡村景观资源开发及环境保护的协同并进,塑造一个环境优美、生态平衡的乡村,实现乡村的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的可持续发展。

一、乡村与风景园林的渊源及时代需求

(一)乡村与风景园林的渊源

乡村景观是风景园林学科经常用到的概念,其定义与概念随着社会、环境、文化等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同时,乡村在风景园林学科中不但是重要的理论研究主题,而且还是具体规划实施的对象。风景园林概念是在不同地区间相互交流与社会变革中产生的。十六世纪以来,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推动了欧洲各国新生力量的发展。荷兰脱离西班牙统治后,较早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同时荷兰艺术的发展也很快影响到周边国家。随着英国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绘画与造园活动开始有了新的转变,风景画的地位逐渐确立起来,乡村便是当时英国造园艺术创作的重要来源。英国风景园林中有着浓郁的地域特色,包括自然、生产方式等多个层面。风景园的形式很快便与欧洲政治的变革结合起来,其不但是一种形式、造园思想,更是一种政治立场。另外,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欧洲国家出现了新的城市问题,如自然环境的需求、低耗环境改造等,使得風景园进一步得到发展。随着全球经济的建立,乡村经济开始衰退,城乡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乡村的环境问题开始受到关注。针对实体环境的规划与设计,逐渐开始介入到乡村,法国较早形成了对乡村景观保护的法律条文,其不但包含文化资源的保护,而且还包括农业生产特质的保护等。所以,法国对乡村问题的回应,使其成为风景园林学科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二)中国乡村景观园林的时代需求

通过对乡村与风景园林学科的历史分析,可以看出风景园林学科是在对时代、地域的反思中获得发展的。当前,中国的乡村景观问题也需要结合时代及地域差异来进行科学的规划与实施。乡村景观通常指乡村地区与自然环境不断相互作用的结果,其包含了与之相关的生活、生产、生态三部分内容,是乡村聚落与自然景观的结合体,与乡村社会、经济、文化、风俗等有着密切的联系。乡村景观有别于城镇聚落的特征,其主要体现在农业生产对乡村景观组成的主体性层面上。这便在概念上明确了人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关系,特别注重乡村景观内容上的整体性,强调农业生产的特征。中国的乡村问题伴随着社会变革及城建机构的发展,使得其自身的发展有着自己独有的特征。中国重视农业的传统,使得农业与乡村对于国家来说有着重要的社会及经济意义。中国传统社会有着强烈的土地依赖性,同时也是连接城乡、人与自然的桥梁。当下,中国的“三农”问题突出,在社会经济变革的背景下,土地与人逐渐脱离。所以,当下的中国乡村需要通过乡村建设来重新建立乡村与人的联系,乡村景观的设计与实施需要结合乡村及学科发展的阶段性展开。这就需要坚持以人与自然环境为核心,通过建设美好的环境,来获得人们对土地的回归。

二、乡村景观的设计与实施过程

(一)注重生态特色,解决园林建造的关键技术

乡村园林建造的主要功能包括环境保护、休闲娱乐等,有着丰富的景观元素,其空间异质性大,建筑布局不规整等,是乡村景观的重要特征。生态园林是通过以植物为基本的建造材料,更多的将生态原理、功能及效益等协同考虑,最终建成合理的生态系统。生态园林的核心是为了提高人类综合健康水平及文化素质,其规划及实施的原则便是尽可能少的投入,并生产出多的生物及社会公益产品。在园林营造方面,针对不同区域自然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建筑布局及生活方式等,多视角探析乡村园林景观设计的关键要素及技术,如绿化树种选择、生态水景营造及乡村水资源利用等。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看,乡村景观是由建筑物、农田、果园等镶嵌而成的,其结构、空间的异质性等影响着乡村生态功能。所以,在乡村园林景观设计中应充分考虑乡村景观的结构特征,提高乡村景观的生态布局。乡村景观还可以融入乡村建筑环境,充分利用庭院的空间,在发展乡村园林景观的同时,促进庭院经济的进一步提升。

(二)景用结合,突出区域特色

农牧业是乡村现有的景观特色,同时也是乡村的主要生产内容,农牧业生产的梯田、花圃、果园、牧草地等是乡村景观的重要构成要素。所以,乡村园林景观建设应充分利用这一特殊的景观资源,景用结合,达到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和谐统一。另外,中国地域辽阔,自然地理环境复杂,地方文化丰富多彩且具有明显的差异,特别是乡村聚落在结构及形式上有着明显的不同。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中国乡村园林景观日益受到关注,作为一个开放性的空间,乡村山水、地貌、农田布局等,构成了乡村景观独有的框架,溪流、池塘、自然植被等是乡村固有的景观元素。乡村社会经济状况及功能需求决定着乡村园林景观建设与城市的差别,其园林景观建设中应充分利用乡村景观资源,协调园林景观与大地景观,实现大地园林化,突出乡村景观的田园特色。同时,在植物种类选择及景观功能的表现手法上,更多考虑乡村经济条件及功能需求。在乡村园林景观实施中,应充分考虑乡村景观结构及其生态功能,通过合理的乡村景观布局,提升乡村生态功能。另外,还应考虑地理条件、民俗风情及生活习惯等,在保护乡村景观的完整性及田园文化特色的前提下,协调乡村景观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塑造一个生态平衡、景色迷人的乡村园林环境。

三、结语

乡村景观园林规划与营造要根据乡村的功能需求,创造出优美的乡村园林艺术形象,这对中国未来乡村规划及建设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及历史意义。另外,通过对于中国乡村园林景观的设计与营造的探析,可以更好地为当下乡村园林建设服务,为日后解决乡村景观园林建设中出现的问题提供了参考。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新的科学文化的发展,乡村景观园林的设计与营造将是未来学科中最重要的课题之一。

参考文献:

[1]李在军.中国乡村景观园林和环境保护模式分析[J].资源与环境,2013(32).

[2]古新仁,刘婉秋.新农村建设中园林景观规划与营造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3]刘慧芳.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地域文化的探讨[J].城市设计,2014(2).

[4]严英.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与地域文化[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8).

国内外乡村景观规划研究浅析 篇4

1 国外乡村景观研究

1.1 国外乡村景观发展研究

西方国家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已经开始把景观生态理论应用到乡村规划建设研究中, 并形成了一系列完整的理论系统, 还设置了相关的研究部门, 对整个乡村景观规划的研究起到了巨大的指导和影响。起初西方国家对于乡村景观的研究主要是针对欧洲西方国家乡村聚落和乡村的发展, 一直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 他们才转向研究土地利用对乡村景观的变化的影响。直至本世纪初, 西方国家乡村景观的研究又从多维的空间来研究其过去和未来的发展。

1.2 乡村景观感知研究

西方的研究人员认为:人对乡村景观的感知是十分重要的, 乡村景观和人的主观反映是统一的。在近几十年, 许多学者从心理学、行为学、人种学等理论与方法来研究人对乡村景观的感知的研究。这样大量的研究使得乡村景观感知的理论和实践领域变得十分的活跃[1]。

1.3 乡村景观评价研究

对于乡村景观评价的研究主要表现在综合评价和视觉评价两个方面。在1993年至1997 年, 欧盟国家为了保障粮食安全和对美的要求在乡村景观中的的要求, 他们组织了一个针对乡村景观可持续发展的标准的研讨会, 会议上邀请了社会学、地理学、生态学、环境学等多领域的专家来进行商议, 研讨内容主要围绕自然、社会和自然环境质量三方面的内容来进行。

现如今, 乡村景观的视觉评价非常的受到西方国家研究者们的重视, 其主要是通过对环境管理的专家评价体系和以人的心理感受为核心的美感评价体系两种评价手段对乡村景观视觉的感受进行评价。

1.4 乡村景观规划

乡村景观规划和城镇土地规划布局之间的协调一直是设计师们在进行乡村景观规划时候注重的问题, 景观生态理论与方法系、用于集约化农业与自然保护规划的DLU策略系统等方法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起到了比较好的帮助。还有国际土地多种利用研究组在乡村土地开发和乡村景观生态规划中也提出了一些新的思想。

相比中外对于乡村景观的研究起源来讲, 西方国家乡村景观规划的起源要提前一些, 他们经过不断的发展完善, 现已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善的系统。

1.5 乡村景观的文化保护和生态保护

目前, 全球都提出发展生态农业、可持续景观开发、绿色生产等一系列保护乡村景观的理念, 降低对乡村自然环境的破坏。同时, 各个国家都已经意识到自然环境的保护直接影响到人类生存环境的好坏和经济的可持续的发展。

研究表明, 尺度上的控制对乡村景观的塑造、环境保护等方面会起到一个良好的作用。比如以色列国家就颁布了一系列的管理政策来研究城镇建设用地的扩张, 同时保护乡村景观空间等。

综合来讲, 西方国家是基本是发达国家, 我国还是处于发展中国家, 在国家的体制、城镇化、科技条件、自然生态环境等方面和西方国际还是有很大差距的。下面简单总结一下, 西方国家乡村景观研究的特点: (1) 把景观生态学理论应用到乡村景观规划研究中; (2) 在研究的过程中, 大多会重视对乡村文化和社会属性的研究; (3) 乡村景观的研究包含了乡村居民的心理和生活生产方式的研究[2]。

自二十世纪90 年代以来, 对我国乡村景观研究的总结。我国乡村景观研究主要有:乡村景观综合性研究、分类性研究、乡村景观的评价研究、典型地区的乡村景观规划的个案研究等。

2 国内乡村景观研究

2.1 乡村景观综合性、分类性研究

乡村景观规划是一个涵盖了多学科的规划内容。主要包括了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生态学、美学、行为心理学等学科。乡村景观规划的前提是在乡村规划的指导下进行的, 因此, 土地的合理利用对乡村景观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一些参考模式。我们常见的模式有:利用景观生态学的理论来研究生态网络结构、在土地利用上采用集中分散协调规划的形式、把自然形成的空间和规划的空间有机结合的形式[3]。因为这些都是从整体的角度来研究乡村景观, 所以, 这些研究对其整体的规划和研究都有指导意义。

目前, 我国对于乡村景观的分类性研究比较少。西方国家在该领域研究的比较多, 一些学者借鉴了国内外的研究后, 分析当前本国的乡村景观的特色, 在乡村景观分类理论和实践都做出了一些贡献。比如:李振鹏利用这种小尺度的分析方法来对乡村景观规划的空间结构分区进行实践, 在北京郊区的几个乡村景观规划中进行了应用, 取得了比较好的反映[4]。

2.2 乡村景观的评价研究

乡村景观评价体系是一个复杂性和多学科性的综合, 加上我国各个地区的乡村景观的差异, 研究乡村景观的学者会从不同的角度来对其进行评价。举例来讲:谢花林在研究乡村景观的评价时, 深入分析了乡村景观现状和特点, 把乡村景观视觉美感进行分层次, 并做出了一个评价指标, 最后他根据这些评价指标体系得出模糊综合评判模型, 这种乡村景观评价体系他也应用到了实际中, 北京市海淀区温泉镇白家疃村的景观规划就是应用之一。

2.3 典型地区乡村景观规划个案研究

乡村景观规划结合实际案例来进行研究是一种普遍的研究手法, 但是, 在选择案例时往往会是一些典型的地区, 如景观敏感区、重点生态保护区、生态旅游地区等。比如:对于乡村景观规划的研究, 大多是选择一些自然条件和人文条件比较好的区域来进行研究, 对于城市边缘地区的乡村景观的研究也是应该重视。刘黎明针对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关系的乡村景观进行了研究, 他分析了这种地区乡村景观生态的现状特征, 提出了一些关于乡村景观生态建设的一些方法, 并把这种方法应用到北京西北近郊白家疃村景观规划的实际规划中。现在对于乡村景观的典型案例研究中, 许多研究的的类型针对到了乡村观光农业中, 其中王锐等人就对这种类型的乡村景观进行了探讨, 他们认为在这种特殊的乡村观光农业园中, 更应该高度重视乡村农业景观规划的一些原则性的东西, 主要有:对自然资源的尊重、提高景观斑块的异质性、因地制宜的规划和关注社会效益。

摘要:目前, 我国大部分乡村都在进行重新的规划。对于乡村景观规划的研究, 从不同的角度, 国内外学者有不同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国内外,乡村景观,规划

参考文献

[1]Arriaza M, Canas JF.Assessing the visualquality of ru-ral landscapes.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04.69 (3) :115-120.

[2]周心琴.西方国家乡村景观研究新进展[J].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7, (6) :88.

[3]包志毅, 陈波.乡村可持续性土地利用景观生态规划的几种模式[J].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04, 30 (1) :57-62.

美丽乡村建设中的景观规划设计分析 篇5

摘要:城镇建设速度不断加快,新型农村建设不断完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与城市建设相比,乡村规划在经济、交通、技术以及意识等方面均比较落后,这样如果想将“美丽乡村”理念贯彻到位,就需要针对景观规划要点进行分析。结合乡村景观建设现状,编制完善的景观规划方案,在根本上提高设计效果。本文结合实例对美丽乡村建设中景观规划设计方案进行了简要分析。关键词:美丽乡村;景观规划;乡村建设

虽然现在对乡村建设投入的力度不断加大,但是因其自身经济、管理以及意识等方面落后程度大,并不能完全将各项资源有效化,影响了乡村建设综合效果。基于“美丽乡村”理念,进行景观规划设计,需要基于乡村发展现状,确定建设理念,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的采取措施进行优化,确定规划设计原则,对现存的不足进行改善,争取不断提高景观建设效果,满足社会发展要求。

一、美丽乡村景观规划设计要求

所谓的“美丽乡村”不仅仅是景观方面,更重要的是社会层面,可以说是乡村规划工作的重要内容。一方面,景观层面。提高乡村景观规划建设效果,提高区域环境观赏性。提高当地土地资源应用率,分析地域优势,营造出能够突出乡村特色的景观环境,同时提高对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在对林间小道、田野滨水等要素进行设计时,除了要提高其美化效果,同时要降低对原有生态系统的破坏[1]。另一方面,社会层面。从社会关系角度分析,“美丽乡村”规划建设,需要对乡村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增大产业发展规模,使得各类物质更为丰富,营造一个富足的生活环境。且要重视精神层面的建设,促进村民之间能够形成良好的互帮互助关系,创建一种友好文明的风气,提高乡村发展的和谐效果。

二、景观规划设计原则

1.地域特色原则

乡村是我国最为常见的一种社会聚居形式,且会因为地理特征以及人物民族间的差异,形成各具特色的文化。这样在进行“美丽乡村”规划设计时,需要遵循地域特色原则,通过合理的分析规划,从当地文化中吸取精华,建设出独特的乡村文化。这样不仅能够与其他乡村景观区分开,同时也更加能够获取当地居民的认同。景观设计为“美丽乡村”建设必不可少部分,应多选择本地特色植物与农作物,根据合理的区域划分,形成不同的景色块,既能保持原有的生态特点,又可以代表乡村文化,成分体现乡村文化素养。

2.生态保护原则

进行景观环境规划,很大程度上需要在现有生态环境基础上进行相应的调整,来满足景观建设要求。而生态环境与人们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虽然与城市建设相比,乡村一直发展过程中对环境影响比较小,但是为了更好的保护环境不受到破坏,还需要遵循生态保护原则。生态景观的规划设计,应在不影响环境正常发展的基础上,采取各类措施进行有效规划,利用不同生态元素,来组成具有特色的景观环境。

3.可持续性原则

乡村是社会构成的主要部分,也是国民经济发展的要点,长久以来因受经济、技术以及理念等因素限制,大部分资源采取粗放型开发与利用方式,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其中所存有的价值。我国对农村经济粗放开发提供了一定技术支持,但是从长久发展角度分析,想要实现乡村环境持续有效的发展,还需要调整发展策略,充分发挥各类资源所具有的效益。景观规划设计作为乡村建设的一部分,也应遵循可持续性原则,政府应做好宣传工作,帮助的当地百姓转变老旧思想,认识到资源可持续性发展的必要性。以此作为基础,改变对自然环境以及各类资源处理的方法态度,提高资源开发的技术性,贯彻落实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理念,为“美丽乡村”建设打好基础[2]。

三、美丽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实施策略 1.实例分析

以浙江省乡村为例,新农村建设以来成效比较明显,按照当地政府要求,已经有大量农村完成住房改造,住房困难群众的救助活动的展开也比较顺利。浙江省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共有11个市,乡村数量众多,据统计乡村人口数量占到全部的37.7%。大部分乡村受地理位置、经济水平、地形地貌等因素限制,存在较大的文化差异,具有明显的乡村风貌与文化特征。对其进行“美丽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可以从生态自然与人文历史方面综合进行,选择不同类型典型乡村,对其进行道路交通、农居建筑、产业特色、人文景观、自然资源等进行综合调查分析。以杨山村为例,为典型山地型乡村,目前依然保留大量古村落自然民居,地形有山地、谷地与台地三种,且村内常见存有小溪支流[3]。经调查村内只有一条水泥路面主干道与外界连接,且无绿化和防护,具有一定安全隐患,另外还保留有传统古道。受地形因素限制,当地以农业经济为主,产业结构单一,在进行新农村建设时,必须要充分挖掘当地存有的资源特色,并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新经济产业。

2.确定规划目标

要综合分析构成乡村环境的人居、生态、经济以及文化四个方面,无论是采用何种规划方式,均需要保证四个方面维持有效的平衡性。“美丽乡村” 景观规划设计,要以设计学为依据,对乡村景观各要素进行特征分析与评价,充分挖掘其所具有的经济价值,建立特色文化景观,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开发新型产业,促进人与环境间的协调发展。

3.规划注意问题

第一,盲目仿效。乡村景观规划与城市存在很大的差异,现在乡村居民对生活环境以及居住条件有着更高的要求,但是技术、经济等并不完善,缺乏对生态环境有效处理的正确指导,如果盲目仿效城市景观设计方法,必定不会获得与其的效果。第二,急功近利。现在“美丽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已经成为新农村建设的要点,但是因为相关监督管理部门专业指导不足,对存在的问题监督管理不到位,再加上竞争压力,在建设过程中出现了盲目攀比、跟风的情况,过分注重短期效果,忽视还需发展必要性,而影响规划效果。

4.景观规划要点 4.1宜居性设计

从居民点景观、乡村道路景观以及乡村水系景观三个方面分析,提高乡村宜居性。第一,乡村居民点多以农业经济活动为主形成的聚落,浙江处于江南地区,乡村景观特征明显,居民点多以带状、团状、梯状等形式,在进行景观规划时,要保护好传统乡村建筑,如老街古巷、雕花木屋等,搭配周围生态展现当地自然、社会与文化背景。第二,在原有乡村道路基本骨架上进行规划,结合村落布局结构,因地制宜、主次分明的规划路网,遵循安全、经济原则,实现景观与功能的融合。为提高景观效果,可以对路面材质、道路绿化、道路附属物等进行综合分析与搭配。第三,水系景观。浙江农村水系发达,其为景观规划设计的要点,对存在的水塘进行绿化,选择乡村树种搭配地形、道路与水岸线进行种植,形成自然生态植物群落。同时控制水面植物密度,一般应控制在水面的三分之一。

4.2宜业性设计

主要就是利用农田作为主要设计对象,利用其肌理、色彩、序列,在满足农业发展的同时,形成独特的景观环境。结合地形特点,对于高低不平、纵横交错的农田种植对应的作物,例如梯田即在保持农田原貌基础上,进行现代景观设计与保护,提倡自然生态美。而色彩塑造也是农田景观美学形象设计的要点,利用不同作物在不同季节所呈现出的颜色,通过合理的搭配,形成不同景观美学形象。结束语:

进行“美丽农村”景观规划设计,需要基于乡村当地所具有的特点,从自然、经济等角度出发,对各项要素进行综合分析,确定规划设计要点,在不影响原有生态环境基础上,丰富产业结构,建设更为富足的生活环境。参考文献:

乡村景观规划 篇6

引言

中国乡村景观起步较晚,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先后从韩国、日本、荷兰、法国等国家引进先进理论和经验。在借鉴的基础上逐步完善自己理论体系。主要包括乡村人居环境、乡村景观分类、乡村农业景观、乡村景观旅游等八个方面。十六大以来城乡建设迈入了新的阶段,但是一体化进程似乎仍旧以城市为主导。乡村劳动力输出越来越大,在这些劳动力远离家乡外出打工的同时关于城乡发展,乡村建设上的许多问题接踵而来,空心村、留守儿童、土地荒废无人耕种等等。单方面的号召城乡一体化显得毫无意义,如何留住“乡愁”同时又能让人们富起来?

通过对乡村景观设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分析,提出了对其整体规划设计的方法、新思路,从而为田园综合体规划建设前期提供理论参考。经过分析国内外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发展中的经验教训,将传统农业与生态旅游业相结合,将原有的单一的经济结构多样化,丰富当地居民的收入结构,为农民增收。让城市居民回归乡村、体验民俗、感受乡愁。

乡村田园综合体概念

从早期的观光农业,到现在的休闲农业综合体、农业旅游综合体再到田园综合体用“以人为本”的理想模式在当代中国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探索一种可能。它是在“生态农业”和“旅游综合体”的概念基础上形成的,是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中,都市周边乡村城镇化发展的一种新模式。它充分挖掘本地乡土文化、生活方式,恢复乡村独有的美丽与活力,成为新都市人的桃花源。

田园综合体特征

1.以一定的田园景观环境与农业生产生活为基础

田园综合体是在结合农林牧渔的生产与乡村农俗文化、农家生活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农田景观、自然生态、环境资源,与观光旅游相结合,形成一种新综合体形式,具有引领区域资源共生、聚合增值之特质。

2.以观光休闲功能为核心

随着城市居民收入水平越来越高,旅游、娱乐等休闲活动受到广大人们的喜爱,亲近大自然,领略山水之美成为人们的重点选择旅游度假目标。田园综合体依托城市、服务城市,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带动农业从单一第一产业往二三产业延伸。

3.以综合开发为主要手段

(1)乡村农业景观与休闲旅游的综合性开发。运用农林牧渔资源结合自然生态资源,营造优美独特的田园景观、山水景观、农耕文化景观,将生态农业与休闲旅游进行合理结合,打造集生态、休闲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能够一站式满足游客全方位的旅游体验需求。

(2)打造以休闲娱乐观光为一体的综合休闲产业。将结构单一的农业生产活动向泛休闲农业产业化转变,其中包括旅游、休闲度假、地产、会展等在内的休闲产业的中和发展架构。

(3)将农业生产区开发升级将目标进行综合打造。将农业生产区产业升级,开展生态农业示范、农业科普教育示范、农业科技示范等项目,从而发展成为“新型城镇化典范区”、“农业休闲示范区”等综合目标构架。

模式升级 带动乡村发展

1.产业经济结构多元化

由单一的第一产业到走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的产业经济结构,开展农业种植与休闲娱乐体验将结合的开发模式,例如①营造农作物大地景观(例如油菜花),依托成片花海营造景观与婚纱摄影等娱乐项目相结合;②种植果蔬,将农俗体验与其相结合,上山采果摘茶、下地挖野菜、胡萝卜、花生,池塘边垂钓,将采摘果蔬学习制作农家食品等等农业休闲方式;③利用生态农业科技发展开发生态农业示范、农业科普教育示范、农业科技示范等项目,如湖南省怀化市洪江区“星空庄园”农业科普教育示范庄园,让游客参与其中,体验乐趣。

2.产品模式升级

从单一农产品到综合休闲度假产品,例如①生态水产养殖度假区,利用自然水体发展养殖业,让体验者体验垂钓、观鱼的乐趣;②葡萄酒庄园度假区,利用种植葡萄发展葡萄采摘区,将成熟的葡萄进行酿造让游客体验从采摘到酿造葡萄的全过程体验其中的乐趣;③农俗体验度假区,以家庭为单位,闲暇时光居住在此,从事一些种花、种菜、修剪果树、采摘水果、蔬菜等乡间劳作,以此体验亲近自然的乐趣;④生态养生度假区,依靠山体种植茶树,通过体验摘茶,品茶感悟茶道,从中感悟禅意。

3.土地开发模式升级

从传统住宅到休闲综合地产,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农村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造成农村空心村现状,由此,对于地产的开发形式分如下两种:①前期田园体验度假村运营地产。利用空余出来的部分房产在进行装修后以度假村的形式出租给游客,既为农民增加收入,又让游客更为深入的体验民俗文化、感受大自然。②远期集养老、养生、度假为一体的综合配套休闲地产。

小结

田园综合体,以乡村复兴为最高目标,让城市与乡村各自都能发挥其独特优势。以产业升级、产品升级、地产综合开发模式带动乡村经济、文化发展。满足人们对于回归乡土的需求,让城市人流、知识流、经济流真正的反哺乡村。在现在快节奏的城市生活田园综合体为人们描绘出了一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美妙蓝图,满足了时代的生态诉求与人内心的最初梦想。

(作者单位:湖南工业大学)

“美丽乡村”景观体系规划设计探讨 篇7

关键词:美丽乡村,景观体系,规划设计

1“美丽乡村”景观体系规划设计原则

1.1 可持续性

乡村长时间受到理念、技术、经济等因素的限制, 大多数乡村的资源利用和开发模式比较粗放, 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乡村的发展。“美丽乡村”景观体系规划设计, 应坚持可持续性原则, 从长远角度出发, 调整乡村发展策略, 提高各种资源利用率, 政府部门应积极做好“美丽乡村”建设宣传工作, 转变农村百姓的思想意识, 充分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改变对于各类资源和自然环境的开发处理态度, 全面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发展。

1.2 生态保护

“美丽乡村”景观体系规划设计应坚持生态保护, 基于乡村自然生态环境, 满足乡村景观设规划要求。由于自然生态环境直接影响人们生活状态, 为了实现“美丽乡村”建设, 应保护原有的自然生态环境免遭受破坏, 采取科学、有效的规划设计措施, 优化生态景观规划设计, 形成独具特色的“美丽乡村”景观环境。

1.3 地域特色

我国幅员辽阔, 不同地区的人文特色和地理特征都存在较大差异, 这也形成了独特的地域特色。“美丽乡村”景观体系规划设计, 应充分体现地域特色, 积极吸取当地文化精华, 形成独具特色的乡村文化, 一方面尽量选择当地的农作物和特色植物, 科学地划分乡村区域, 充分突出乡村景观;另一方面, 获得当地农村居民的认同, 积极展现乡村文化, 保持原有的自然生态景观特色。

2“美丽乡村”景观体系规划设计策略

2.1 实例概况

浙江省某乡村建设成果明显, 大部分区域已经完成了住房改造, 并且也顺利开展了住房困难群众救助活动。乡村人口数量占浙江省总人口的38.6%, 浙江省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域, 大多数乡村受到地形地貌、经济水平、地理位置等因素的限制, 文化特征、乡村风貌和文化差异比较明显。通过综合分析自然资源、人文景观、产业特色、农居建筑、道路交通等因素, 该农村保留了很多古村落民居, 村子内还有小溪支流, 周围有谷地和山地, 但是当地产业结构单一, 因此在建设“美丽乡村”时, 应积极挖掘当地资源, 推动高新经济产业发展。

2.2 规划设计目标

通过综合分析文化、经济、生态、人居等方面内容, “美丽乡村”景观体系规划设计应确保这4个方面之间的平衡性, 科学评价和分析乡村景观各要素, 积极挖掘“美丽乡村”景观体系规划设计经济价值, 突出特色文化景观, 不仅要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发展新型产业经济, 实现自然环境和人的协调发展。

2.3 规划设计要点

2.3.1 宜业性设计。

宜业性设计应充分利用农田的序列、色彩和肌理, 积极发展当地农业, 优化农田设计, 形成独特的乡村景观。根据当地的地形地貌, 在纵横交错、高低不平的农田中种植合适作物, 在确保乡村农田原有地貌的基础上, 加强环境保护, 优化乡村景观设计, 营造自然生态美。同时, 乡村农田景观设计应塑造合适色彩, 在不同季节使不同农作物呈现不同颜色, 经过科学、合理地搭配设计, 实现良好的“美丽乡村”景观环境。

2.3.2 宜居性设计。

结合乡村水系景观、道路景观和居民点景观, “美丽乡村”景观体系规划应做好宜居性设计。其一, 水系景观设计, 由于浙江省农村降雨量较大, 水系发达, 水系景观设计是“美丽乡村”景观体系规划设计的重点, 通过合理绿化水塘, 结合当地的水岸线、道路和地形, 种植合适的乡村树种, 形成稳定、协调的自然生态植物群落, 并有效控制水面种植植物密度, 约占整个水面的1/3;其二, 基于乡村原有道路骨架, 优化道路景观设计, 根据该乡村的布局结构, 主次分明、因地制宜地规划乡村道路网, 坚持经济性、安全性的原则, 充分融合道路功能和乡村景观, 并且为了进一步提高“美丽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效果, 应综合分析道路附属物、道路绿化、路面材质等因素, 优化乡村道路景观搭配;其三, 浙江省农村处于江南地区, 居民点有梯状、团状、带状等形式, 乡村景观特征非常明显, 因此“美丽乡村”景观体系规划设计时, 积极保护雕花木屋、老街古巷等传统乡村建筑, 然后合理搭配当地自然生态景观, 充分展现乡村文化、社会和自然背景。

3 结语

“美丽乡村”景观体系规划设计, 应结合不同地区乡村的实际情况, 从经济、自然、文化等角度进行考虑, 科学分析各项要素, 在保护原有生态环境的前提下, 优化“美丽乡村”景观体系规划设计, 建设舒适、富足、健康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刘娴.“农家乐”美丽乡村旅游背景下的乡村景观规划设计[J].凯里学院学报, 2015 (6)

乡村景观规划 篇8

1 乡村景观的概念和特征

乡村景观是介于自然景观和城镇景观之间的 具有独特人 地作用方式 、依存关系和生产、生活行为特征的景观类型 ,以乡村聚落 、农田植物、乡村行为构成乡村景观的主体, 多形成以农田、果园、林地 、湖泊等为主 体的斑块群体,道路、河流、溪流 、谷地、高压走廊、农田电网、防护林带等构成廊道体系。

乡村景观主要通过“农家乐”形式为人们所认识,以农村地区为特色,以农民为经营主体,主要以现有农田、果园及人工林 地、农场、牧场、水 域和村庄等 生态系统 及农家土 特产为吸 引点。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闲暇时间的增多, 可预见旅游业的纯粹观光功能将趋于弱化,度假、休闲、体验的功能将逐步呈现, 具有地方环境特色和历史文脉的一些农村地区将以“农家乐”发挥休闲度假的功能越发凸现。

2 乡村景观保护与规划中出现的问题

2.1用地类型混乱,景观破碎化

大量的人工景观要素出现在城乡交错带内, 由于近年来城市的盲目扩张和农业产业布局的不合理性, 农村居民点与工矿用地各自分散经营, 导致交错带内自然、半自然景观较为破碎。

2.2 盲目规划,城市农村用地混杂

由于长期缺乏规划与管理, 城乡交接带建设处于自发、无序状态,农村与城市用地交错、功能混合,城市道路与农村道路相接,农村人口、城市人口和外来人口混居,农业与二、三产业共存。

2.3 自然环境被破坏,生态效应低下

由于乡村景观常常是城乡规划的盲区, 整体上看各种人工景观散乱无序的镶嵌在自然环境中, 破坏了自然景观的整体性和生态系统的稳定。乡村景观规划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如何既能保证人口承载力又能保护生态环境。

2.4 照搬模仿多,缺乏乡村特色

目前景观 规划设计 在形象问 题上 ,照搬模仿多 ,少有个性鲜 明、耐人回味、意境 高远、意味深 长的作品 ,不少设计仍然僵化地局限于西方传统园林的模式,照搬照抄,而对于乡村景观的规划盲区就更谈不上地域特征和较好的景观形象。乡村景观地带总体地域景观特征不明显, 各景观单元变化快,甚至完全转换成其他景观类型。由于城市扩 张和城市开发 进程的影 响 ,原始的自然景观和历史遗迹也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3 乡村景观的保护和规划措施

3.1 加强理论研究

结合乡村 景观的发 展现状和 特点, 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该领域的理论研究, 给不同类型的乡村景观以准确的定位, 探索我国乡村景观保护与规划的理论与方法, 为乡村景观的保护与规划实践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有助于农家乐等乡村景观的健康有序发展。

3.2 借鉴先进经验

人们需要在乡村社会找到在城市社会所难以找到的个性化、归属感空间, 这就要求进行可持续发展的村镇规划设计: 1采取生态学的方式去考察社区, 重新研究社区与其背景的关系。2应尽可能强化地方社区独立和综合的功能。3采用人的尺度、土地与空间的混合使用、人群的混合居住、维护地方的社会资本等基本准则。4调动各方面积极参与社区可持续发展的规划设计, 使每个人都能负起尽可能减少对生态系统干扰的责任。目前,借鉴先进经验是乡村景观规划方面研究的捷径。

3.3 制定相关乡村景观的法规和政策

目前, 我国实行村镇规划的一套规范和技术标准体系, 涉及乡村景观层面的内容非常有限。乡村景观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规划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实属正常现象,应进一步制定有关乡村景观保护与规划的法规和政策, 作为保护与规划实践中执行的标准。

3.4 规划先行,统筹城乡发展

应按照规划先行的原则, 统筹城乡发展。规划要尊重自然,尊重历史传统,根据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方面的要求进行编制。规划的内容要体现因地制宜的原则,延续原有乡村特色,保护整体景观,体现景观生态、景观资源化和景观美学原则,突出重点,明确时序、适当超前。

3.5 注意掌握乡村景观规划的步调

乡村景观规划 篇9

一、生态美学理论基础

生态美学是以生态学整体论方法为基础, 以生态伦理学的自然价值和权利学说为依据, 通过体验、感受、领悟, 可以发现大自然对人的唯美意义, 更为有意义的是, 也可以发现大自然结构内部物种多样性造就的和谐完美的大自然图景。这种审视和研究已不再把人作为中心和主体, 而是将人类看作地球这个生态系统的重要一员, 置身于大自然中, 发现人的自然美及其在整个生态系统美中的价值, 反思地球自然世界与人类世界的自然和谐关系, 揭示地球生态整体生态美的破缺和人类的责任和义务, 提升人与自然唯美关系的层次和境界。

由于开展这方面研究的大多数是美学方面的专家, 因此对生态美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大众的审美方面。虽然学术界都认为“生态美学的研究与发展不仅对生态科学具有重要意义, 而且将会极大地影响乃至改造当下的美学学科”, 但只是对生态美学的内涵与意义进行阐释, 并没有解释怎样将生态美学应用于规划建设实践中。在2013年底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提出了“城镇建设要依托现有的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 让城市融入大自然,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为生态美学的研究提出了城镇建设的目标与规划实践的平台, 在本文就生态美学在乡村特色景观规划方面的应用谈几点粗略的认识。

二、生态美学与建设美丽乡村的契合点

我国是一个古老的农业大国, 作为最具地方特色的乡村土地占据了土地总量的94.7%, 在国家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美丽乡村”的战略决策的大背景下, 乡村地区的人居环境建设有了更高的要求。广大乡村地区既要发展经济又要改善和提高居住环境, 这些诉求给各个地方政府和规划建设部门提出了挑战。如何将保护生态和发展特色景观结合起来, 建设一个具有自然美、人文美的生态家园, 成为各个地方政府、专家学者、群众百姓共同的课题。

乡村规划要遵循“生态规律”, 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 农业景观和自然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不断改变着乡村地区的生态格局, 加剧了农业资源与环境问题, 同时时空格局的改变使小尺度的农业生态系统研究已无法满足农业持续发展的需要。因此, 需要运用大尺度的生态系统理论为基础, 对乡村景观进行合理的规划和设计。

城镇建设要强调“以人为本”, 建设美丽宜居的环境必须围绕“人”这个主体, 一切实施举措都要为人的健康、舒适着想, 为丰富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着想。特别是, 居住环境也空前地成了“明星”般的审美对象。人们已不再单纯地把居住环境作为一种生存资料, 同时也要求成为一种赏心悦目、怡情养性、益寿延年的享受资料, 其中就包括了提供美的享受。因此需要解决好乡村居住环境的生态美学问题。

三、生态美学在乡村特色景观生态规划中的应用

1. 生态美学与景观价值评价的结合

人类对景观的审美感知是不断演变的, 它通过神经系统与情感紧密相联。知识和经验可以改变文化标准, 随着时间的推移, 这些“理智上的理解”也可能被人熟知, 能够成为我们对景观产生情感与审美反应的一部分。审美性质和生态性质是景观性质这个概念不同的维度, 前者在本质上更加主观而后者则更加客观, 因此, 在不同的评估中使用它们可能会产生更好的效果, 由于审美是人们观察和获取景观价值的最直接、最快速的方式, 因此, 它可能提供了评估和保护生态价值的最佳途径。

2. 生态美学与乡村特色的挖掘

生态审美是一种主观感性的、同时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具有共性的文化现象, 例如中国自古以来就对自然审美情有独钟, 中国传统的生态审美认为自然山水之美主要表现为形象美、色彩美、动态美、音响美、朦胧美五大方面。我们如果对五类美学表现进行指标细化, 就可以得出中国传统生态美学评价的指标体系 (见下表) , 与管理者、村民、专家等进行互动, 不仅可以挖掘乡村存在的问题, 更重要的是以中国的审美观, 提炼乡村的特色, 为规划建设提供指引, 在规划中把乡村特色保留、修复或者放大。

四、南京江宁“美丽乡村”特色景观生态规划探索

南京市委市政府做出未来5年南京打造独具魅力的“都市美丽乡村、农民幸福家园”战略部署, 要求新三区两县打造五个“美丽乡村美丽中国”示范区, 江宁片区作为试点先行先试。如何将运用生态美学思想将特色村和特色景点串联起来形成具有不同特色、便于识别、多方位体验的乡村景观网络, 是该规划的一个创新探索。

1. 研究区概况与生态美学评价

(1) 研究区概况

规划区位于南京市江宁区。西临滨江新城, 东至禄口空港新城, 北至东山新市区, 南至与安徽省交界。东至宁丹路和横溪街道行政边界, 西至宁马高速, 北到绕越高速, 南至省界。涉及谷里、横溪、江宁、秣陵街道4个街道。总规划面积约430平方公里, 见图1。规划区交通便捷, 资源丰富, 自然生态基底良好, 主要包括牛首山云台山生态廊道地区, 同时具有悠久的民俗文化传统和特色村建设经验。

(2) 生态美学评价与乡村特色梳理

通过生态审美指标体系与管理者、各专业部门以及当地居民的走访, 对规划区2大类共135个景观资源进行评价与提炼, 得出以下结论:

1) 自然景源62个主要以水库资源为主, 生态审美指标较高的集中分布于牛首-云台山生态廊道周边, 但由于山水生态格局被开山采石、工矿农业的发展破坏, 原有的江宁地区特色的低丘陵地貌的生态美感正在消失, 乡村居民对整体生态环境保护的认同度不高。

2) 人文景源73个以村镇及旅游区为主, 因为位于南京市的近郊区被城市发展理念引导, 开发建设参差不齐, 旅游品牌定位基本农家乐、生态园形式, 继“金花村”之后开始打造“银花村”, 建筑特色雷同, 景观风貌相仿, 模式化的乡村体验使“乡愁”成为私人定制的奢侈品。部门管理者开始对此开发方式表示担忧。部分乡村甚至拆掉原有的村子建设新区, 没有了原来的村庄机理传统的乡土文化也随之消失了。

2. 江南乡村的美丽画卷

宋代翁卷《乡村四月》描述了江南地区纯美自然的田园风光:“绿遍山原白满川, 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 才了蚕桑又插田。”这是江南地区乡村美景的真实写照, 如今的南京江宁, 怎样既保护和突出江南乡村生态美的特质, 又能凸显江宁山水田园魅力, 成为“美丽乡村”的典范, 诗画里的“江宁梦乡”?

江宁美丽乡村规划示范区作为南京市首批启动的试点区域, 总体规划将其定位为“形神兼备、美丽于形、魅力于心, 形态美、内在美兼顾”的美丽乡村地区, 特色景观生态规划重点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山青水碧生态美

加大对农村自然环境的生态保护和修复, 强化对农村社区人居环境的生态改造和整治, 严格对农村产业的生态管控和约束, 努力实现山青、水碧、天蓝的生态美的要求。

(2) 景观建设形态美

加强村庄规划建设管理, 加大动迁拆违、治乱整破力度, 推进新社区和集中区建设, 加强规划保留村建筑特色风貌塑造, 完善村庄基础设施建设, 逐步形成布局协调、风貌各异、功能完善的乡村人居环境体系。

(3) 协调规划生活美

将乡村旅游、基本农田改革、特色林果发展等旅游发展规划、农业发展规划整合到规划中, 与乡村人居环境融为一体, 提高生活水平、增加居民对乡村生活的认同感。

3. 规划设计对策

以点、线、面呈现多维乡村景观风貌, 抓牢“门户节点、核心景点和特色村”三类景观节点的营造, 以点带面, 形成辐射效应, 见图3;通过不同的风貌分区塑造特色体验。

(1) 对策一:抓牢三点, 差异发展, 打造特色核心示范景观

1) 门户节点——亮门户

门户节点是进入“美丽乡村”的第一印象空间, 多位于主要快速交通干道旁, 快速交通进入内部旅游道路的交汇处。宜通过安排公共艺术品、大型景观花卉、景观构筑物等造景的手法以及整合农业大地景观来吸引游客并形成良好的视觉体验。

2) 特色景点——显景点

将规划区作为一个大景区整体考虑, 突出重点发展景点, 归纳为“美丽乡村”的“十六景”, 重点进行景观改造。

3) 特色村

以26个特色村为龙头, 通过塑造“一村一品”, 打造丰富的乡村景观体验。

(2) 对策二:提亮一线, 梳理两网, 构建特色风貌基本框架

1) 道路林网

主要对规划区宁安城际铁路、宁丹高速公路、绕越高速公路和溧马高速公路进行绿化。在道路或铁路红线范围以外两侧各100米进行景观生态廊道建设, 树种选择以乡土并具有季相变化的色叶树种为宜, 并做到速生、慢生相结合, 结合周边观景景观需求, 自然错落, 疏密有致, 经过2~3年时间打造一个完整的生态廊道。

2) 农田林网

农田林网由纵横交错的林带组成, 主林带应垂直于主害风方向, 副林带垂直主林带。主、副林带形成的网格, 呈长方形或方形。在大面积的农田上, 营造许多纵横交织的林带, 形成很多林网, 起到全面的防护作用。

3) 水系林网

实施项目有河道和湖泊生态涵养林带建设工程。结合河道整治和湿地保护, 对规划区河流和湖泊重要水系实施绿化工程。

4) 中央生态廊道建设

重点美化牛首——云台山生态廊道林相林貌, 营造生态风景林以及乡土特色森林景观, 兼顾生态和景观功能, 形成优美的山林背景。山坡地结合特色林果规划营造特色茶园, 以自然生长茶树、野生景观为对照, 营造多种树形, 并安排在毗邻地块, 构成鲜明对比的景观效果。

(3) 对策三:深度挖掘乡土景观资源, 策划农业类旅游项目

1) 农业观光, 特色加工, 大力增加农业附加值

通过延伸现有单一的农业产业链条, 科学引导农业与加工业、服务业、旅游业互动形成体验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等附加值高的项目, 打造若干休闲旅游农业园。按照“现代都市农业园区”的发展要求, 以技术创新为抓手, 依靠现代农业孵化效应, 重点扶持观光农业、生态农业以及加工农业, 构筑农业发展新格局。

2) 整合土地资源, 营造特色的农业景观, 集约化发展。

农业景观最能体现乡村的季节性、空间性特色。采用大面积的油菜地、麦地、向日葵等给人强烈感受的农业要素塑造乡村农业景观。在绿色的农田中设计不同色彩的花境网络或者不同颜色的作物在保证生态和谐的基础上进行组合, 创造一定的构图, 给人以视觉享受。另外结合农田建设迷宫, 增加游憩性和趣味性。

3) 策划农业“大地景观艺术”, 丰富乡村旅游体验。

亲近自然、唤醒对农耕文明的记忆是人们参与乡村旅游的主要动机, 乡村的原始性就自然而然成为了乡村景观的本质特征。以本土化植物配置, 主要采用乡土化的材料, 使其在对环境造成影响最小的前提下, 达到生态美、艺术美和功能性的统一。通过整合区大片农田, 实施“大地景观艺术”创造。将大地艺术与乡村旅游结合起来, 增强游客视觉冲击力, 丰富乡村旅游体验。

五、中国乡村特色景观生态规划思考

运用生态美学指导乡村地区的生态景观规划建设是一种全新的理论视野, 随着人们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多种效益的认知程度的深入, 综合了各学科理论与方法的人居环境学指导下的生态规划才是对人类生存环境真正的绿色关怀。

如何将生态美学应用到乡村特色景观生态规划?本文认为, 应该挖掘乡村的特色生态要素, 准确把握这些要素的功能与性质, 在生态审美的视角下, 进行山、水、田、园的大尺度规划, 并提出针对性的引导对策。首先要把握乡村的生产性, 乡村始终与广大乡村居民的日常生活环境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其次是乡村的生态性, 生态是美丽乡村的基石, 应该给多方利益群体树立这种观念:由于大量的生态用地都集中在乡村地区, 因此乡村地区最容易在保护与发展中获得平衡;第三是乡村的景观性, 景观源于自然, 源于乡村, 乡村景观是具有特定景观行为、形态、内涵和过程的景观类型。乡村的生产性、生态性、景观性与文化性是相辅相成, 挖掘地域特色与协调发展关系是规划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乡村景观规划 篇10

1 风景园林中乡村景观融入的意义

1.1 乡村和城市融合的必要性

现代城市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人们的工作压力和生活压力越来越大,风景园林作为一个公共休闲场所,其设计的合理性和功能性越来越受到重视,市民对于风景园林中乡村景观的融入程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从远离城市的县乡迁入的市民,城市化的氛围和环境并不能磨灭心中的乡村情愫。把乡村景观更好地融入风景园林的设计中,是乡村融入城市的表现,是城乡结合的需要,让城市园林风景更多地与大自然相结合,在释放市民情绪的同时也可以缓解人口增长给城市的压力。

1.2 园林艺术的体现

艺术本身是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的,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精神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艺术作为精神生活的体现,其在风景园林设计中的表现形式之一便是乡村景观的融入。将乡村景观融入风景园林的设计中,运用一些现代化的表现手法,对乡村景观进行一定程度上的还原和加工,并结合国外的优秀案例,使风景园林实现乡村风和现代化的结合,对城市生活田园化的转化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现代化园林的打造中融入乡村景观因素,对于传承我国优秀的农耕文化、提倡勤劳节俭的作风有十分积极的影响,乡村和城市的融合,从视觉效果来看,也是引人入胜的。

1.3 变化性和地域性景观展现的需要

返璞归真的乡村景观,是人们对于城市风景园林设计的追求,人们历来对于自然景观有一定程度的追崇心理,当代风景园林设计师的关注的焦点始终是如何让风景园林处于一种动态的变化中。乡村景观因为有植被的存在,可以随着季节的变换而呈现不同的视觉效果,所以可以达到影响人们情绪的效果,使风景园林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不局限于视觉效果本身,还融入了情感和效果,动静结合,将风景园林的活力彰显出来。

中国的乡村数以万计,乡村文化也数不胜数,通过展现不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可以传达不同的乡村文化和民族文化,让人们了解中国民间淳朴但是又各有特色的风土人情,这对于风景园林建设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 风景园林中乡村景观融入的原则

经济社会的发展总是伴随着精神文明的进步,现代风景园林的规划设计中融入乡村景观,是时代的需求。把乡村景观融入风景园林设计时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避免取得适得其反的效果。

2.1 保护和规划相结合的原则

乡村景观资源稀缺,尤其是自然景观和历史景观,是当地文化特色和民族特色的缩影,在规划建设乡村景观时应该注重对既有资源的保护,尽量不产生破坏,在保护既有景观的基础上进行规划。在进行乡村景观规划建设时更要注重和既有自然景观资源的协调和融合,追求视觉上的美感和感官上的舒适。

2.2 开放性原则

开放性原则是指在乡村景观融入风景园林的规划设计中体现多元性和多样性,每个地方的文化特色都丰富多彩,接纳各种特色的乡村景观,用艺术设计让其充分融合在一起,在建设时注重不同乡村元素的搭配和协调。乡村景观的融入还要尽可能地避免私家田园风格和家庭式景观,风景园林是城市的名片,必须有体现城市特色的风格,风景园林的规划设计应该尽量挑选有丰富经验的设计师。

2.3 协调性原则

协调性原则是指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中的运用要做到人文因素、自然因素、历史因素的和谐统一,这对设计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既要考虑景观的统一性和和谐型,更要考虑对生态和环境的保护,将生态环境所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纳入考虑范围,让乡村景观科学合理地融入风景园林的规划设计中,当然,不能盲目地追求经济效益而忽略了社会效益,也不能追求感官极致而铺张浪费。总之,实际设计过程中,现代化的风景园林应充分尊重历史文化和民族习惯,以保护为前提进行改进和规划,减少对环境和农田、植被的破坏。

3 风景园林中乡村景观融入的方法和对策

3.1 延续文化和历史,借鉴西方的设计经验

风景园林中融入乡村景观必须注重对历史文化和民族风俗的保护,并在后期的建设中加以传承,对于乡村文化也能起到传播和发扬的作用。西方国家特别重视乡村景观的建设,在西方人心中,乡村是人类居住的最理想环境,西方的风景园林设计受乡村景观的影响很大,他们的风景园林融合了耕地、牧场等多种景观,乡村景观呈现出季节性和地域性等特点。例如,在园林中用一定面积的土地专门规划成牧场、耕地等风景,这是西方实用性风景在园林中设计中的体现,我们的设计师可以借鉴西方的设计方式,将耕作之美在设计中加以表达。

3.2 保护和加入农业耕作景观

乡村景观是文化、历史、风俗、经济水平的融合,它并不单纯是自然界的产物,是人们通过对自然的改造将属于乡村景观的因素进行糅合,进而达到记录历史、传承文明、展现民俗的目的,同时记载丰厚的文化价值。现代化园林景观在实际建设中,要注重农业的保护,在构建独特且富有文化内涵的乡村景观的同时,保留农业的原始风貌,城市化不能以牺牲农业为代价,风景园林的设计更要保护好农业,以及原始植被、地形地貌等自然产物。同时,在没有农业的风景园林中也可以加入农业的元素,比如规划一块地或几块地,种植不同的农业作物,如高粱、小麦、水稻等,由专人负责栽种、收获等日常维护,在作物的选择上,可以选择色彩丰富的品种。西方国家的风景园林设计师喜欢加入耕地景观,他们认为农民是首席的园林设计师,耕地是极具美感的风景。我国的梯田就是很美的耕地景观,我国的设计师可以考虑在园林中加入耕地风景,以我国的梯田作为灵感,设计出独具特色的乡村景观。

3.3 加入田园风光

作为人类的重要生存环境和生活空间,乡村随着农业文明的发展和人类生产生活的改造,展现出了独特的田园风光。在风景园林中融入乡村景观,可以运用富有特色的田园风光增添乡村景观的美感。比如,搭建一定范围的景观平台和矮墙,在平台上打造别具一格的乡村田园景观,同时可以在平台上将风景园林的其他景色尽收眼底。又比如,在公园的设计中,可以专设长500~600 m的乡村景观绿色通道,通道被各种乡村特色的植被围绕,在通道的尽头,设计一定面积的乡村田园景观,可以混合各类乡村景观修建,也可以是某一类乡村景观。科技的进步让风景园林中乡村景观的设计有很多种可能性,设计师们应在注重延续历史、传承地域文明的同时,打造更加丰富、更加生态、更加多元的风景园林。

4 结语

在风景园林的规划设计中融入乡村景观,体现着我国城市风景园林设计艺术的进步和提高,不仅保护了生态环境,还传承了民族历史文化。乡村景观的融入,给现代化的城市中的风景园林增添了乡村气息,使园林设计更多元化,体现了城市的包容性,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现代园林艺术设计的发展和完善,对和谐社会环境的构建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乡村景观融入风景园林是传承文明的需要、是艺术发展的需要、是丰富人们精神生活内容的需要,怎样提高对乡村景观融入的规划建设水平,让风景园林作为城市的标签更加引人入胜,是当前艺术设计者们应该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王有林.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的意义[J].中华民居,2012(19):3-4.

上一篇:含磷废水下一篇:军事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