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社会发展土地开发

2024-06-03

经济社会发展土地开发(精选十篇)

经济社会发展土地开发 篇1

利益是每一既定社会经济关系的首要表现, 追求利益是一切经济活动的原动力, 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 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权利是获取利益的手段, 各利益主体在一定的权利结构下参与利益的分享, 并由此形成一种相对稳定的利益关系就是权益格局。权益格局形成之后并非稳固不变, 经济的发展改变了原有的资源配置结构, 引起了产业布局、收入分配等变化, 从而推动着权益格局的演变。

权益格局的演变意味着不同主体间利益分配的非均衡性。这种非均衡性暗含着激励功能, 刺激各主体改变要素投入状况, 最终影响经济的总供给;同时, 各主体间收入水平的差异还影响到各自的消费投资支出, 影响到社会总需求。二者共同作用影响着总体经济的发展。但是, 如果权益格局的演变导致经济利益分配出现严重失衡, 则社会贫富悬殊的日益扩大最终会导致经济结构的畸形发展, 引发整个社会经济效率的下滑乃至经济的全面衰退。因此, 经济发展在不同阶段要求利益格局做出相应的调整, 维系利益分配在各主体间公正合理的非均衡性, 最大限度地调动各利益主体的积极性, 最优化地配置各项社会生产要素, 以适应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需要, 促进社会经济良性发展。

马克思主义制度经济学的一个假设前提是利益的矛盾性, 即人们参与经济活动是为了获取自身的经济利益, 但是不同的利益主体有着不同的利益追求, 各主体在追求各自经济利益时, 总存在矛盾和冲突。利益的矛盾性为制度的产生提供了客观依据, 即制度是被制订出来以约束人们的行为、解决各主体之间的利益矛盾和冲突、协调人们的利益关系的一系列行为规则和伦理规范。制度的最大功能在于协调各主体间的利益关系以达到利益分配的均衡性。

经济的发展推动着权益格局的演进, 导致新的利益矛盾和利益关系的出现。由于制度的本质在于协调不同主体的利益矛盾和利益关系, 所以当新的利益关系随着权益格局的演进而产生时, 原有的制度必须发生相应的变迁, 才能解决新的利益矛盾和冲突, 协调新的利益关系, 使各主体重新处于均衡的利益关系之中。

制度变迁是指一种制度由非均衡向均衡的转变, 是为了协调新的利益关系而对原有制度做出改进、替代或创新的过程。一种非均衡的制度安排意味着资源没有得到最优化利用, 各主体的生产积极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经济没有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只有对制度做出相应的调整变迁, 使之符合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要求, 才能刺激各经济主体的积极性, 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 从而实现更大的经济利益, 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相反, 如果制度没有随经济发展做出相应的变迁, 那么新产生的利益矛盾和冲突就无法得到解决, 各主体仍然处于非均衡的利益关系中, 这样无法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也容易造成利益分配的两极分化, 从而不利于调动弱势主体的生产积极性, 甚至当这种矛盾和冲突达到一定程度时, 还会引起社会的动荡, 最终不利于经济的发展。

二、农民土地权益与我国经济发展

(一) 农民土地权益是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源性问题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农业大国, 农民最主要的利益与土地紧密关联。土地不仅仅是最基本的生产资料, 发挥着生产功能的基础性作用, 而且还具有承担农民经济收益和社会保障, 稳定心理归属感的作用。

促进经济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是我国经济发展进程中的两大核心内容。促进经济发展, 要求加快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和产业结构的升级, 这将不可避免地导致收入差距和城乡差距的扩大。所以当工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时, 必须反哺和支持农业、农村经济的再发展, 以确保社会公平, 实现共同富裕。

我国长期实行“城乡分治、一国两策”的体制, 我国的改革并没有因为工业化中期的到来而改变“以乡养城”的状态。政府的行政调控和市场的利益驱动使大量资源在城乡之间非均衡地配置, 城乡差距重新拉大, 二元经济结构迈向刚性, 结果导致农民的经济权益不断受到侵害。而经济权益的长期侵害必将引发农民社会权益、政治权益的缺失, 这又会加剧经济权益的缺失, 使农民掉进权益恶性循环的怪圈, 不可避免地被边缘化和底层化, 成为我国最大的弱势群体, 最终制约经济的发展。

农民土地权益问题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 也是一个社会问题, 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否巩固和发展的根源性问题。

(二) 我国经济发展进程中的农民土地权益问题日益严峻

经济发展进程的实质是资源要素重新配置以及利益格局重构的过程。我国经济快速发展, 土地的稀缺性使得非农地的扩展总是以农地的减少为代价, 土地的固定性决定了农地非农化转移的本质是农地所附有的各项权益的转移。在转移过程中, 由于二元经济结构的扭曲以及相关政策制度的缺陷, 农地资源配置与农民土地权益保护的冲突成为我国经济发展进程中面临的重大问题, 农民的土地权益保护面临着严峻的形势:

首先, 在将部分农地非农化以满足工业化、城市化需要的同时, 农民的土地权益严重流失。征地补偿标准过低、以征地前的农业经营收入为依据一次性发放补偿的形式不合理, 农村社会保障不健全等因素, 造成数量庞大的失地农民逐渐沦为“种田无地、就业无岗、保障无份、创业无钱”的特别贫困群体, 由此引发农民集体上访、群体抗争等诸多社会矛盾。

其次, 由于我国土地使用制度上的缺陷, 农民在土地承包和流转中的权益大量流失。如强迫承包方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 甚至收回农户承包地;用行政手段频繁地调整土地承包期;由于土地流转程序不规范、信息不对称导致个体农户在谈判中往往处于劣势地位而无法争取到合理的权益;一些农业企业或农业大户强势圈占农地、非法赚取土地增值收益;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土地归集体所有的名义在土地流转分配中趁机截留、挪用流转收益等。

再次, 无论是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进程中, 还是在通过资本深化及技术进步来提升农业生产能力的过程中, 经济欠发达区域的地方政府通常推行“廉地引商”政策, 以低成本的农地利用作为招商引资的条件, 强制改变流转土地的农业用途, 牺牲农民土地权益以“改善”所谓的投资环境, 最终迫使农民以低价租赁的方式流转农地使用权, 大大侵害了农民长期的土地权益。

三、制度创新是保护农民土地权益的根本

我国经济要进一步发展, 必须消除二元经济结构, 其中根源在于解决农民权益, 尤其是土地权益的保护问题。只有从当前经济发展的现实条件出发, 对我国的农地制度进行完善和创新, 才能全面遏制经济发展进程中农民土地权益大量流失的危险局面, 并以此带动我国经济转入良性互动发展轨道, 最终破解“三农”难题, 走出二元经济困境。对当前我国的农地制度进行创新, 前提是坚持国家对土地最终产权的所有, 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总体框架, 原则是以人为本, 兼顾公平与效率。具体措施如下:

(一) 明确界定土地所有权主体, 减少因产权模糊和主体不清造成的土地权益流失

乡 (镇) 一级基层政府的管理范围过大, 且没有深入农民和农地, 可能造成监督管理费用过高, 同时又是国家政权结构的组成部分, 在具体实践中不能很好地代表农民的利益, 所以不宜作为农地所有权的主体。村民小组由农民自身组成, 代表农民利益是毫无疑问, 但在现实生活中, 村委会往往处于弱势地位而没有很好地行使权利维护农民利益。村民委员会应该被明确界定为农村土地所有权的主体, 代表农民行使权利, 维护农民土地权益。

(二) 完善农民土地财产权利体系

当前我国农民收入低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无法通过其仅有的要素资料 (土地) 提高自身创造财富的能力、获取较好的谋利机会, 因此, 无法取得较为可观的财产性收入。这与农民的土地财产权利受侵害紧密相关。赋予农民完整的土地财产权利是解决农民收入问题的关键。

1、要明确规定农民的土地使用权。

土地的使用权是农民土地财产权利的核心, 农民应该享有对土地排他性的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权利, 以及适当的处分权 (不能与土地的所有权相冲突) 。具体内容应该包括生产经营决策权、开发权、收益权、转让权、租赁权等。

2、使农民土地使用权物权化。

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应当成为一种物权, 而非债权。虽然实际生活中我国农民的土地权利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物权的性质, 如承包经营权就属于物权中的用益物权, 但是现行的制度并没有对农民的土地使用权的物权性质进行明确界定。

3、赋予农民长期稳定的土地使用权。

农地使用期的长短直接影响农地制度运作的效率。对于“长期”的界定, 现行政策中延长土地承包期限至30年的规定仍不算“足够长”, 只有赋予农民永久的土地使用权才能稳定农民对农地的长期预期, 促使农民进行长期规划, 减少其短期行为, 才能是农民更加合理有效地利用农地资源。此外, 要建立健全有效的监管机制, 以约束村委会以土地调整等名义强制收回农民承包地的行为。

(三) 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征用制度

我国现行的土地征用制度随着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 在很大程度上不再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提高补偿额度, 应该以土地的市场价格作为补偿依据, 而不是征用前的农业产出;按照土地级差原理和市场增值原理, 让农民参与土地的增值收益分配;完善征地程序, 设立征收用地公告或通知程序, 保障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异议权, 增加听证制度;在产权主体真正确定之后, 充分发挥村委会的作用, 以平等的地位参与土地征用的谈判, 积极维护农民的权益;严格区分公益性用地和经营性用地的转用渠道, 明确界定政府土地征收权和范围, 实行严格的土地用途管理制度。

(四) 建立健全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

目前, 我国农村有些农民想弃农转业却没人接收自己的土地, 他们只好抛荒或者倒贴转让;而有些农民即使抛荒也不放弃土地的承包权, 使得那些想多种地的农民无法承包到更多的土地。这种农地资源的不合理配置源于现行农地流转制度的缺陷。随着现代化、城镇化的进程加速, 许多农村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这就使得农地的流转成为一个急切的现实问题。至于如何改革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 浙江、重庆等地的许多改革试点措施行之有效。实现土地使用权的流转, 必须有严密的制度规范, 必须坚持自愿、有偿的原则, 必须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措施, 否则容易造成耕地的流失, 使农民失去唯一的生活保障, 损害农民权益。具体措施包括土地承包权出资入股、土地反租倒包、土地有偿转让、土地信托服务等。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人民出版社, 1955.

[2]、陈明.农地产权制度创新与农民土地财产权利保护[M].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6.

[3]、刘志伟, 曹明宏.论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动因及经济影响[J].农村经济与科技, 2007 (10) .

[4]、胡元坤.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动力机制[M].中国大地出版社, 2006.

开发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汇报 篇2

一、今年以来的工作情况

今年以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关心支持和区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开发区认真落实区委、区政府部署要求,围绕“把握新常态、收官十二五”工作主题,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紧扣“三个六”工作重点,经济社会发展稳步推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经济总体保持稳健增长。1~4月,从区委、区政府下达开发区的八大经济指标来看,总体呈现“三喜三稳二忧”。“三喜”:①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8.2亿元,同比增长20.6%;②实现三产服务业增加值46.1亿元,增长8.3%;③完成内资、民资注册79.5亿元,增长46.2%。“三稳”:①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1.1亿元,增长6%;②实现工业总产值204亿元,增长4%;③完成外资注册7000万美元,增长6.6%;到帐外资6000万美元,增长60.3%。“二忧”,一忧投资: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不含房地产)43.6亿元,同比增长只有2.5%,尤其是其中的工业投入只有14.6亿元,下降了13.6%;二忧进出口:完成进出口总额22.9亿美元,下降11.6%,其中出口额13.6亿美元,下降5.6%。

另外,国资集体经济继续稳健发展。目前,开发区国资总资产达526亿元,净资产达186亿元,今年完成融资到账近55亿元,在建项目建筑面积130多万平方米;集体经济总资产63亿元,总收入2.6亿元,村均稳定收入434万元,在建项目建筑面积24万平方米。二是招商选资和项目建设顺利推进。继续实施招大引强选优战略,提升招商选资质量,同时,加快入驻项目建设和现有项目的做大做强、转型升级,形成产业集聚效应。今年以来,先后引进穆拉德生物、禾望电气、大和精密、锐鸿医疗、蜂巢供应链、赛众自动化、市检验检疫局化妆品检测中心等新兴产业和新加坡嘉地工业产业载体等8个项目。在项目建设上,科沃斯机器人等项目竣工投运;汇川技术二期、日铁住金、麦克斯福、金诺光纤等项目主体竣工;耐克森线缆、敏嘉机床、普耀光电、伟创电气等项目顺利推进;优德通力、英维克温控、敏喆机械、华电电气、优弘投资等项目全面开工建设;微缔软件5月上旬在新三板成功上市,宇邦新材料、建科院等5家企业进入上市筹备期。三是城市建设有序推进。以城市形态、功能内涵提升为重点,加快开发区城市发展提档升级。**新城继续加大投入力度,高水平推进启动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东**路、龙翔路等道路工程加快推进,天鹅湖公园驳岸景观绿化、天鹅港景观河、白鹭岛、苏州湾湿地公园等生态环境工程加快建设。智慧**新城(一期)、地下空间、E08地块地下连廊等重点项目有序推进。罗斯洛克文化、银泰环球城等重点项目进入深度洽谈阶段。

城南建成区、**城市副中心和**·**新城区功能环境进一步提升,东环南延、南环西延、南湖路高架、轻轨2号线延伸线、4号线及支线等重大基础设施和交通工程有序推进,部分三线入地迁移工程启动建设。

四是载体平台功能加快提升。继续抢抓创新转型新机遇,加快建设功能特色显著、产业承载能力强的载体平台。****技产业园深化完善规划,一期启动区配套基础设施基本竣工,一批载体平台和项目加快建设,部分入驻项目竣工投运。出口加工区获批综合保税区,区域规划正在调整优化,区内现代电商物流园加快建设,部分进口商品销售品牌入驻运营。东**科技金融城加快各类载体建设,中小企业服务示范园启动建设,**金港基础设施竣工,国发创投、苏规院、沃斯威等一批总投资30多亿元的金融及创意设计产业项目部分开工建设,部分即将开工。**国际汽车城基础设施加快完善,汽车品牌集聚效应重新扩大,人气、商气正在提升。五是社会事业和社会治理着力推进。以增进民生福祉为宗旨,加快一批教育、医疗、文体等重点民生项目建设。**附属**中学、**中心小学、城南文体中心主体竣工,****敬老院建成投用,**中心小学、幼儿园加快建设。总面积130多万平方米的9个安置小区、4000多户安置房建设加快推进,尹东八期等一批安置房即将竣工交付。社会保障提标扩面工作持续推进,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健全。总投资超1亿元的**、**美丽村庄建设有序推进,规划设计全面完成,部分项目启动建设。随着环境整治十大提升工程的推进,社会治理力度继续加强,网格化管理、市容市貌、社会秩序、环境卫生不断改善,安全生产、治安维稳等各项工作切实得到深化。

六是党的建设进一步加强。坚决贯彻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要求,扎实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回头看”工作,一批群众、企业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得到妥善解决。严格按照“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要求,深化落实各项要求,党建工作责任制进一步落实,基层党建工作全面推进,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服务发展能力明显提高。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继续强化,党员队伍精神面貌、工作作风持续提升。党风廉政建设深入推进,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进一步完善,重点领域、重要环节责任落实和督查全面加强。

二、开发区目前发展中遇到的一些瓶颈和问题

近年来,开发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一是发展的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表现为:①产业结构和投资比例不够协调。开发区三次产业比重为0.9:53:46.1,服务业增加值占比偏低,落后全区1.5个百分点,与园区等周边先进开发区差距更大。工业经济中高端信息电子、生物医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开发区新兴主导产业产值仅占规上工业产值的55%,传统的纺织服装、化工、电子类产业占比还较高。投资方面,尽管开发区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逐年扩大,但工业投资占比仍然偏低,今年1~4月只占33%左右。对于开发区来说,工业是发展的源动力,没有工业投入就没有后劲。还有,企业研发投入占比还不高,区内上市企业整体数量偏少,后备上市企业资源不够足。②税收占比不够协调。目前,开发区公共财政中工业税收贡献占比43.8%(其中含16%建筑业),服务业税收贡献占比56.2%。房地产加上建筑业税收贡献达60%左右,房地产及相关产业占比和依赖度过高,其行业兴衰对开发区税收收入的影响十分突出。③高端人才引进数量偏少。虽然开发区“千人计划”实现了零的突破,但来开发区创业就业的高端人才还不多,与周边开发区差距较大,还没有真正成为吸引人才聚集的高地。

二是发展空间制约逐年增大。伴随国家土地政策紧缩、土地管理从紧从严,开发区相应可用土地资源空间越来越少、用地指标缺口较大,导致部分项目等待和建设周期拉长。尤其是当前开展的城市开发边界和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有可能使开发区下阶段用地空间进一步紧缩,影响未来的发展。同时,近几年发展需要的空间除**新城外,都需要通过拆迁才能腾出空地,而各个急需拆出的区域均不同程度的有各类拆迁钉子户的存在,难以迅速腾出发展空间。

三是社会事业项目和公共配套发展相对滞后。目前,开发区已有5所公办中学、7所公办小学、6所附属幼儿园、7所较大规模的外来民工子弟学校和4所公办卫生院、23个社区卫生服务站以及3个文体中心,在建3所中小学、3所幼儿园。按照当前和未来几年发展的要求,社会事业项目缺口仍然存在,还需新建、扩建总面积20多万平方米的8所中小学、7所幼儿园以及1所公办卫生院,由于受空间、土地、拆迁等制约,一时也难以全面启动建设。另外,开发区在商业商贸、高端酒店、会展等配套以及社区服务等方面也有所欠缺。这些都要求我们完善布局、加大投资、加快建设。

四是社会治理任务很重。辖区内现有企业4000多家,重点化工及相关企业100多家,有各类综合型市场10多家,房地产企业100多家,各类工地200多个,外来人口近30万人,4个街道派出所每天110接警量达450起左右,安全生产和社会维稳面临的任务很重。同时,由于种种原因,开发区部分区域无论是环卫、道路,还是小区、工业区等,总体环境和秩序较差,近期尤其是因各类项目建设引起的河道水系大面积断流,水环境整体变差。所有这些,都需要下大力气进行整治清理。五是国有集体经济总体水平还不高。目前,开发区国资虽然总资产已超过500亿元,总公司通过发债已初步实现资产证券化,但净资产还不到200亿元,负债率接近64%,总体负债还较多,按要求近几年降低负债总量的难度很大,且资产的总体收益还不高。集体和村社区经济水平无论是总量还是收益,与木渎、长桥等周边先进地区相比,差距还很大,村均实际稳定收入只有434万元,还有不少贫困村存在;农村股份合作社发展水平不高,分红惠民不多。这些都与开发区在全区的总体发展水平不符,也是开发区发展的短腿。

三、下阶段工作设想

下阶段,我们将继续围绕区委、区政府年初下达的目标任务,瞄准建设国家级一流开发区目标定位,始终坚持“发展保护两相宜、质量效益双提升”工作导向,加快推进“四轮驱动”、“四个集聚”发展战略,突出问题导向,落实各项措施,瞄准高新技术产业及产城融合目标,加快转型发展,重点做好以下各项工作。

(一)全力以赴完成年度主要经济目标任务 今年年初,区委、区政府下达了完成开发区公共财政、服务业增加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国资集体经济发展等八大主要经济指标。对这些指标任务,我们将一是做到努力工作不放松。对所有这些目标任务,我们将在分解落实、明确责任的基础上,进一步坚定完成目标任务的信心和决心,加大抓项目、抓运行、抓投入、抓挖潜的力度,时刻分析动态,高度关注运行情况,采取扎实有效措施,通过持之以恒、绝不松懈的努力,实现以月保季,以季保半年度,确保年中各项目标任务实现双过半,为全年目标任务的完成打好基础。二是经济数据不下滑。对于目前公共财政、服务业增加值、内资民资等完成较好的指标,继续保持良好的态势,防止大起大落,同时进一步优化结构和时序进度。对于地区生产总值、工业产值、利用外资、国资集体经济等比较稳定的指标,将高度关注运行情况,力争有所提升,同时,注重提高经济指标的质量和效益。三是短板补齐不拖腿。对于进出口和工业投入下降这两个短板,进行全面原因分析,寻找对策。进出口重点在现有大企业出口和综保区物流进出口方面挖潜,工业投入重点逐个排摸现有进驻落地项目开工情况和在建企业进度情况两个方面,帮助和督促其早开工、早投产。力争通过一阶段的努力,使工业投入和进出口企稳回升,不拖后腿。

(二)着力推进产业经济转型升级

紧抓高科技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两条主线,加快推动从产业经济向综合型城市经济发展转型提升,重点做好四个方面。一是提升现有企业发展水平。加快推进高成长中小企业服务示范园建设,完善创新转型扶持政策,引导和助推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产业产品转型升级,使传统企业向创新创意要潜力、要增长。二是加大招商选资引进优质项目和人才。要突出北上广深等区域,通过小分队出击、新兴产业链招商等手段加大招商选资力度,更加注重引进产城融合项目,加大对带动力强、创新力强、效益高的龙头企业、科技创新型企业和高端商贸文化、研发设计、金融投资、总部等项目招商力度,重点关注工业4.0智能制造、互联网+、大数据应用等新型产业的导入,近期着重要攻克东瑞新项目、爱信AW二期项目、石川新项目、永旺增资项目、多加食品、吉欧电子、浪潮云服务等项目的落地。要积极引进国内新兴科技、电商、创业工厂等一批高端产业园运营商,以社会化运作和高水平产业园承载高端产业。同时,加强对高端人才的引进和培育,深入开展“走进企业、贴近人才”行动,争取在开发区有更多的“千人计划”和省、市创新创业领军人才落户创业,以人才优势引领开发区创新转型发展。三是加快在建重点产业项目的进度。对于在建和即将开工建设的重点项目,时刻关注,逐个排摸,明确责任,明确时间节点,帮助解决各个方面的困难,促使其早开工、早投产、早出益。四是全面推进高端载体建设。****技产业园全面完善一期启动区配套基础设施,启动**江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加快力兴158产业园、联东U谷等产业园项目和伟创电气、赛联通讯等项目建设。综保区抓好进口商品跨境展销中心、中能泰可电商平台、现代物流自动化分检中心等电商项目运营,加快三期保税物流仓库建设,并加快二期用地调整优化。东**科技金融城重点加快推进**金港20多个规划设计、金融总部项目建设;加快尚金湾总部经济园、越旺智慧谷等载体招商。**国际汽车城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拆迁工作,继续引进一批汽车高端品牌,进一步扩大区域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

(三)有序推进**新城等核心城镇建设

城市建设要树立精心意识、精品意识、精细意识。**新城继续按照“五先五后”时序进度,围绕“绿色生态城市和智慧城市”两张名片,全力创建国家级低碳社区,加快智慧**新城(一期)建设,部分项目年内投用;加快启动区主干道路、环境工程及**湿地、现代果园建设,实现启动区主干路网环通、环境出彩;启动**新城小学、综合管廊、能源中心及木林村安置小区等公共项目,永旺绿岛歌林小镇等商住项目全面开工建设;推动美国富顿集团、罗斯洛克等一批高端产业项目落地入驻。

城南建成区加快道路街景、老小区、商贸城等环境综合改造提升,重点实施服装城及红庄小区的改造提升,着力推进部分地块退二进三,配合完成宝带桥、澹台湖景区拆迁工作。**城市副中心继续完善公共服务功能配套,实施环境提升工程,推进部分商业、住宅项目建设。**·**新城区继续完善市政建设,加快**商业水街、商业中心、“心公园”等项目建设和环境提升,推动已进驻商贸房产企业有序开发。**北部区域要实施综合整治,提升镇区环境及交通秩序。**区域要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打造环境生态优美的江南田园风光区。同时,全力配合推进轻轨2、4号线、东环南延、西环南延、南湖路高架等重大交通工程建设,加快形成快捷通达的大交通体系。

(四)攻坚克难拓展发展空间

发展空间的拓展是保障开发区下阶段持续发展的关键。下阶段要着重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腾空间。今年列入开发区重点拆迁计划的各类民房、店面和企业近500户,虽然量不大,但难度不小,大多是历年遗留的老问题、钉子户,目前仅完成拆迁48户,还不到10%,已严重影响开发区下阶段的发展和建设。拆了这500户,我们可以净增空间2700亩,其中1700亩用于三产项目,近1000亩用于工业项目引进。下阶段,我们将进一步增强工作信心和决心,千方百计、攻坚克难,一个一个地块啃,一个一个地块交,并对早交地的街道进行奖励。二是退空间。经过排摸梳理,目前开发区已征未用工业用地项目共有约700亩,近三年来未开发的三产用地400多亩。对于这些项目要实行专项清理,要一个一个项目分析,该开工的要督促开工,目前不能开工的要责成退地。通过清理,退出一批现成用地,腾地引凤。三是填空间。根据初步统计,全开发区已建、在建、空余厂房有86.6万平方米,其中国资集体25.8万平方米、私人28万平方米、产业园32.8万平方米;已建在建写字楼等商业用房47.8万平方米,其中国资集体41.8万平方米、私人6万平方米。如果这些建筑面积达130多万平方米的空间全面填满企业,将增加200亿以上的产值、3亿元租金及可观的财政收入。

(五)全面提升社会民生事业和社会治理水平

社会民生事业和社会治理是开发区提升综合实力和环境、充分满足群众需求必须做好的工作。社会事业方面,要以公共服务均等化、优质化为目标,积极适应产业结构、社会结构、人口结构变化的新要求,提升教育、医疗、公共配套等社会事业发展水平。继续加大投入力度,完善社会事业项目规划建设布局,启动建设碧波卫生院、**第二小学及附属幼儿园、尹东小学及幼儿园等项目,实施**、**外来民工子弟学校重建,并加强规范管理。加快在建的高品质安置房建设,年内按时交付安置房70万平方米。继续推进富民增收,加快培育壮大一批龙头型、重量级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引导走向特色化、多元化经营,逐步提高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分红水平。加大扶贫帮困力度,建立专项基金,保障困难群众日常生活。社会治理方面,要突出问题导向,全力解决难点、热点问题,全面提高法治化水平。在社会稳定上,要着力解决拆迁安置方面存在的信访老户、房地产和企业欠薪造成的劳资纠纷、房地产开发商背弃承诺造成与业主的纷争等各类矛盾,做到在源头要有预防措施,有苗头要立即处置,有群体事件要立即控制。在安全生产上,要落实制度,重点关注化工园区、重点企业、各类市场和人员密集场所,加强检查监督,坚决消除各类企业和场所的安全隐患,坚决杜绝发生重大伤亡事故。在环境整治上,要以创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为抓手,重点抓好环境卫生、河道黑臭、工地扬尘、乱搭乱建等专项整治。尤其要对当前水系情况进行全面摸排梳理,采取有效措施畅通水系,力争在短时间内使开发区河通水清。同时,进一步健全长效管理机制,以全覆盖、网格化、精细化的管理,不断提升城市品质、人居质量。

(六)提升效益做强国资集体经济

国资经济更加注重项目质量和投入产出,加快推进**金港商业综合体、**商业水街、越旺智慧谷B区等在建项目进度,南溪江商务广场及金陵酒店等项目竣工投运,并引进培育专业化、高素质项目运营团队,加强项目经营管理,做强做优国资资产。同时,探索运用结构性融资、加强与政策性银行长期合作等多元化融资方式,进一步调优信贷结构,降低债务总量规模及成本,严控融资风险。集体经济继续做强做优,加快越旺商厦等项目建成投用,加大越旺智慧谷AC区、滨湖大厦、城南大厦等已建项目招租力度,盘活利用现有存量资产,实现资产增值增收。同时,进一步抓好抱团发展、跨区域合作,推动“一村二楼宇”项目建设,提升集体经济总量水平。

(七)落实责任提升党建工作水平

经济社会发展土地开发 篇3

职业学校的科学发展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如何使高水平示范性职业学校开创“高质量、高水平、创新型、示范性”科学发展新局面,充分开发利用好校内外职业教育资源,实现行高走远、科学发展,无疑,是学校必须面对的新课题。

常熟职教中心,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积极实施校区、社区,南北、东西,校企、中外“六大”合作,努力探索学校建设与开发区发展、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调整、课程设置与岗位能力培养、职业教育与社区教育“四个对接”,走出了一条科学发展之路。

当前,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迫切需要,就业市场的严峻考验,对职业学校如何开发利用办学资源,构架区域合作桥梁,发挥规模资源优势,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区域经济和跨地域经济,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也对职业学校如何以科学发展观思想指导学校的建设,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有效地利用和发挥现有资源,挖掘内部各类办学资源,开发外部优质发展资源,创新内涵管理运行机制,构建立体办学资源网络,实施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提出了新的要求。

目前,常熟职教中心在职教职工630余人,在校生7600多人,中职联办学生2600多人,成人学历教育近3000人。几年来,学校从整合、磨合到融合,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以加快发展职业教育为主旋律,突出职业教育特色建设、内涵建设,实施了校区、社区,南北、东西,校企、中外“六大”合作,步入了立体合作、多方办学、资源共享、和谐发展之路,走出了创新创优创业“三创”特色办学之路,实现了办学质量、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的综合提高。

实施区域联动 服务经济建设

把学校建在开发区

1.开展校区合作、推进区校联动

学校地处东南开发区,身在现代企业中。五年来,常熟东南经济开发区与学校同步启动、相互依存、共同发展,历经资源整合、载体建设、项目推进和升级转型四个阶段,形成了新兴电子、创意及软件、汽车零部件、高分子新材料、新兴纺织五大新兴产业板块,实现了在宏观调控中发展,在舆论压力下成长,在矛盾困难中前进,由外延开拓向内涵建设的跨越。而学校建在开发区,也充分展示了决策的科学性、前瞻性、实用性。学校为开发区的迅速崛起发挥了积极作用,已成为开发区招商引资的一张声誉名片、一个后方花园、一块培训热土、一方人才基地;同时,开发区也为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改革、招生定位、学生就业、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空间和发展平台。校区之间形成了顶岗实习优先开发区、专业设置配套开发区、就业创业服务开发区、订单培养联系开发区、员工培训满足开发区、人力资源倾斜开发区的合作联动局面。

2.开展社区合作、推进三农服务

学校在加强校区合作的同时,利用资源和区位优势,积极推进社区教育,发挥成职集团作用,完善社区培训网络,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努力实施三农服务。根据江苏电大常熟学院等办学资源条件,创办了常熟社区培训学院,每年招收近千名成人本、专科学员,开发了一村一名大学生行动计划,开展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及在职工人转岗就业培训,设立了“高级技工培训中心”“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满足了20多个工种的职业技能鉴定,并建立了常熟市高中学生劳动实践基地、退役士兵培训基地、服务外包扩大内需培训基地、校内下联办学点实习实训基地等,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各类学员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实施办学辐射 服务师生成长

让校园成为创业园

1.坚持东西合作、推动共同开发

开发职教资源就是立足学生、教师和事业发展目标,根据政策导向、政府推动和市场需求,将学校资源、企业资源和社会资源进行有效的发掘筛选、优化组合,转化为1加1大于2的系统资源,并充分运用,为师生服务,为社会服务。

近年来,学校为西部地区青海乐都职业技术学校培养了两届毕业生;与新疆伊犁新源职教中心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特别是在省教育厅的推动和两地政府的互动下,又与西藏林周中学实施了办学对接,成功举办了酒店管理专业“西藏班”。既让藏族学生们从生活到娱乐、从学习到实训,实实在在体会到了职教惠民政策,也让学校开辟了两个星级实训宾馆“西藏厅”,为学生成长创设了良好平台,拓展了办学渠道,形成了校园风景,巩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职教发展。

2.坚持南北合作、推动共同发展

在不断整合利用校内外资源的同时,学校从历史发展中寻求路向,从被动执行中转向主动出击,形成高规格、大容量、多专业、规模办学的经营势态,通过校校合作,丰富了办学内涵,拓展了办学思路。

学校与徐州雎宁职教中心保持常年合作办学关系,并为江西同学来校进修、学技、考证实施了合作培养。在政府的引导下,学校每年组织校内大型双向选择用工招聘市场,并且通过自办的春来人力资源公司为学生提供就业服务,帮助外地学生在常熟及苏州工业园区就业创业,为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提高农民技能和收入,也为推进苏北及中西部地区的发展、缓解本地区劳动力短缺和企业“技工荒”作出了积极贡献。

与此同时,学校更注重师资品牌建设,造就了一支囊括80多名“五高教师”、83名市级以上骨干教师、4名国家级优秀名师的教师队伍,并形成了一支150多名技能型教师团队。学校积极营造创业载体,探索创业教育,开展创业实践,创办创业实体,成立了创业指导中心、创新活动工作室,努力打造生活创业园,系统推进文化创业园,科学规划科技创业园,启动了1万平方米的创业实训大楼建设项目,明确了校园就是创业园的理念,凸显了“大学校培养小老板、小老板成就大事业”特色创业教育实践,成功举办了江苏省首届创业教育论坛,使教师成为引导者,让学生作为创业者,把校园变为创业园。

实施中外交流 服务社会发展

使专业匹配市场化

1.加强中外合作、注重专业优化

学校以服务内需办专业、推动创业促就业为策略,把目光聚焦在市场变化、内需服务、就业创业、办学投入,在创业中创新、在创优中发展。突出自主创新、互动并进、内涵发展,提升校企融合力、办学竞争力。把“适应市场的专业就是好专业,适应创业的学生才能好就业”作为发展的硬道理,通过骨干示范专业建设带动五大专业群,坚持在动态发展中做好四个调整:根据开发区及常熟市行业结构与产业结构调整专业设置;根据企业生产经营与发展趋势调整课程设置;根据企业用工特点与人力需求岗位调整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市场调研与社会需求调整招生目标。同时,把培养目标瞄准到服务区域经济、具有小企业、大市场就业前景上,把就业行业瞄准到规模小、投资少、起步快、收益高的企业,大力发展高职高专和五年制高级技工“双高”教育。

根据常熟市大力发展餐饮业、旅游业”十一五”规划和市场需求,学校及时与常熟餐饮集团联合,并受其定向委培,与新加坡博伟工商管理学院实施了联合办学,通过竞争考试,择优开办了酒店管理专业“新加坡合作班”。作为四星级以上的高级酒店定向培养对象,学生们不仅享受两年国家助学金,地方政府也将提供奖学金、助学金;学校还设立了奖学金与“爱心基金”,并计划与餐饮名店合作开设“新加坡厅”;此外,新加坡方面还实行6个月带薪实习制,这为实施中外交流、服务第三产业、打造品牌专业,开辟了新的渠道。

2.加强校企合作、注重内涵提升

学校始终坚持学历与培训并举、职前与职后并行;多种形式办学、多种层面就业;拓宽就业渠道、提高就业质量;校企深度合作,立足东南、服务全市。学校以“大职教”为理念,打破部门界限、突破区域限制,整合职教资源,配合人才管理部门,联合相关培训机构、建办了由28家知名企业和成职学校组成的办学集团,实现了与本地区重点职业学校互动交流、校校合作、错位发展与集团内企业技能培训、双向协作、校企联合的共赢局面。对外,与“1126工程”百强企业广泛对接,搭建了学生就业创业广阔舞台;对内,创办了独立法人资格的实训工厂、园艺公司,构筑了学生实习实训坚实平台。

几年来,学校建有省级示范专业4个、实训基地2个、紧缺人才培养基地1个、中央财政支持建设项目2个;先后被评为江苏省职业教育先进集体、职业学校创新大赛先进学校、技能大赛优秀学校;国家级重点技工学校、江苏电大二级学院;江苏省首批课改实验学校、(职业学校)和谐校园、高水平示范性四星级中等职业学校。

学校将结合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学习,实施“12345”发展思路:围绕争创国家级高水平示范性职业学校“一个目标”,坚持服务师生、服务经济社会“两个服务”,实施质量立校、科研兴校、人才强校“三大战略”,落实全面创优、全员创新、全力创业、全程惠民“四项方针”,构建核心作用好、团结协调好、民主作风好、廉洁自律好、工作业绩好“五好班子”。

加强人力资源开发推动经济持续发展 篇4

著功效, 先后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贵、最重要的资源, 它不仅能扩大自 (三) 人力资源开发将成为一门

开发、利用和激励企业的人力资源, 然资源价值, 而且能够创造出新的新的学科, 培养社会需要的专门人

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物质资源以弥补其不足。实践证明:才

和创造性, 为企业的发展增添后劲, 凡是注重人力资源投资和开发的国人力资源开发和经济持续发展

并注入新的活力。本文试从宏观和家, 其经济增长速度远远高于注重这两个概念自提出以来得到了人们

微观两个方面探讨加强人力资源开自然资源开发的国家。具体地说, 能的广泛重视, 许多学者纷纷对其进

发、推动经济持续发展的前景。力建设包括国家在人力、科学、技行研究, 也取得了一些突破性的进

术、组织、机构和资源方面的能力培展, 提出了一些比较科学的观点。但养和增强。从这一定义中我们可以是, 这些理论现在还处于一种十分

一、宏观方面

(一) 人力资源开发将成为推动看出, 要增强一个国家的可持续发零乱、分散的状态, 不便于人们系统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核心力量展能力, 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和全面地学习、认识并指导实践。因

经济发展趋势显示, 当代社会是要注重人类发展能力的提高, 而此, 建立一个比较全面、系统的理论经济的发展已经由传统的资本、资人类发展能力的提高就需要对人力研究体系, 把二者的概念、内涵以及成一个新的科学体系, 然后再在各高校设置相应的课程, 让更多的人有机会系统地学习该理论, 从而加深认识, 帮助其抛弃传统、不科学的发展观, 树立新型的科学发展观。与此同时, 通过系统教育, 培养一大批具有人力资源开发与经济持续发展系统知识的人才, 依靠他们去传播相关知识, 去进一步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论研究, 丰富该学科的内涵, 并用理论指导实践, 以求得社会经济在正确的理论指导下发展和进步。

(四) 开发人力资源将变成人类的一种自觉行为

传统的粗放型生产方式已经不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也不利于人类的长远发展。当前, 人类通过探索已经找到了一种比较好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可以化解人类面临的危机, 实现人类的长远发展目标, 这就是“以人为本”的发展方式, 即以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为主, 促进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 实现人类的持续发展。既然这种新型的生产、生活方式能够产生如此巨大的作用, 那么人类在未来应该将其变成自身的一种自觉行为, 在日常生活中, 从思想认识到具体实践, 都切实贯彻这一持续发展的思想, 重视人、依靠人, 实现人类的可持续生产和生活。

二、微观方面

(一) 人力资本将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促进微观经济的持续发展

当前, 人类进入知识经济时代, 知识和技术成为影响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以知识为基础的企业理论指出:在企业生产过程中最重要的投入要素是知识和技术, 而知识和技术又由各个员工个人所掌握, 并且专业化于某一特殊领域或岗位。企业最初的生产资源是知识, 而知识又存在于员工当中, 因而是企业员工拥有了企业的资源和能力。而企业是由各类人才和一般员工所组成, 包括管理人才、技术人才、营销人才以及一般员工等。各类员工拥有各自特有的专业化知识, 并且同一类人才中各个员工所拥有的专业化知识的侧重点和程度也不尽相同。如何将各类人才的知识和技能充分发挥出来, 产生1+1>2的团队效应是每个企业梦寐以求的事情。企业的持续发展过程, 也就是人才的持续发展过程。只有秉着“人尽其才”的宗旨, 采取有效措施, 充分挖掘各类人才的潜力, 协调各类人才的工作, 创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外部环境, 促进人才队伍的壮大和成长, 最终形成企业独具特色的知识和能力。而这种知识和能力具有专业性和隐含性, 难以通过市场的交易而被其他企业模仿和取得, 因而人力资本及其所拥有的知识和技术成为企业的主要财富, 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这种核心竞争力就成为推动企业持续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二) 加快配套改革, 形成“以人为本”的新型企业发展模式

1. 转变观念, 放宽条件, 创造人才准入的良好条件。

目前, 国内外许多企业在引进人才时还要看很多背景资料, 如户口所在地、毕业院校等。诚然, 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才的优劣之分, 但是也不能一概而论。英雄不问出身, 人才不看背景。当前, 随着社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 人才所拥有的知识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 任何人都有可能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 都有可能成为推动企业发展的核心力量。因此, 企业在录用人才时应该进一步放宽条件, 以吸引各类优秀人才进入, 从而推动企业的发展。

2. 构建企业继续教育体系, 恢复企业的“造血”功能。

过去, 企业的规模靠职工人数来衡量, 现在, 改用职工的素质来衡量。全球著名的微软公司, 其员工人数不到国内一些大型企业职工人数的一半, 可其创造的财富却是国内一些企业的几百倍, 甚至上千倍。什么原因呢?最重要的是员工整体素质的差异性。而员工的整体素质如何提高呢?靠教育和培训。微软十分注重员工的继续教育, 其每年在教育培训上的投资很高。就是教育和培训使得员工掌握了最新的知识和技术, 使得企业能够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从而增强了企业的“造血”功能, 企业每天都是以崭新的面貌进行生产和经营, 当然也就能持续发展下去。

3. 采取多样化的激励措施, 对企业进行全员激励, 推动企业发展。

人是有惰性的, 如果没有一定的激励措施, 员工干与不干、干多干少都是一个样, 那么, 企业要发展是不可能的。目前, 理论界提得比较多的是年薪制和经理股票期权制以及职工持股计划等, 并且年薪制和经理股票期权制在有些企业已经开始实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 我们发现这些措施一般只局限于高层管理人员, 涉及一般员工的职工持股计划实施起来比较困难, 因此, 如何创造更多的激励手段来激励员工成为企业未来发展过程中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正如前面所说, 各类人才具有不同的需求, 那么, 我们就应该针对不同人才的不同需求, 制定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激励措施, 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 促进企业发展。 (作者单位长沙理工大学) ■

扶贫开发助推县域经济发展 篇5

——扶贫开发工作回顾

县扶贫和移民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以贫困村为主战场,以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为目标,切实抓好六大重点民生工程,为县域经济发展增力提速。荣获全省扶贫(移民)工作先进县,全市2001—2010十年扶贫开发工作先进县。

移民扶贫保住房

高度关注贫困群众住房问题,对居住在地质灾害区和深山区的群众有计划地实施移民搬迁,并坚持人的生存权大于发展权的原则,优先实施避灾移民搬迁。同时加强移民整体搬迁,健全完善移民进度督查机制,坚持重点督查与面上检查相结合,实行工作进度“半月一报”。全年共完成移民搬迁515户2382人,其中地质灾害避灾移民搬迁199户948人,深山区搬迁276户1250人,提前搬迁40户184人,超计划582人,超额完成移民搬迁任务。大力推进移民集中安置点配套设施建设,把3个移民安置点列为新农村建设点,为移民营造了良好的居住环境。共打造省级移民安置示范点1个,市级移民安置示范点6个。认真抓好水库移民工作,发放直补资金48.6万元,实施水库移民项目26个,下拨项目资金113.1万元。

整村扶贫强基础

认真编制全县“十二五”贫困村整村推进工作规划,初步规划实施扶贫项目1489个,计划投入财政扶贫资金7060

万元。全面推行资金浮动制,对贫困村扶贫开发工作进行绩效考核,奖优罚劣。即后十五名的贫困村扣减1-2万元项目资金,用于奖励前十五名的贫困村。全年共投入财政扶贫资金1080万,在108个重点村实施整村推进项目376个。通过修改建桥梁公路,改善学校、医疗室条件,发展主导产业,从根本上改善了贫困村生产生活面貌。

智力扶贫提素质

训前加强宣传,多形式、多角度、多渠道宣传“雨露计划”培训政策和典型致富案例,提高贫困群众参加培训的积极性。训中加强监管,审批培训计划,抽查培训课程,确保培训扎实有效。训后抓转移输出,实行转移就业承诺制,定向输出劳动力,切实提高就业率。全年共发放培训补助资金69.4万元,培训农村贫困劳动力15批次1359人,其中 “一村一名中高级技师”236名,转移就业率达95%,提前一个季度超额完成了全年工作任务。我县今年还被列为全国“雨露计划”实施方式改革试点县,全省仅有四个县入选,我县是吉安市唯一入选的县。据调查统计,全县共有841名贫困群众参加了一年以上中、高级技能人才培训,其中“两项制度”有效衔接贫困户156人,非“两项制度”有效衔接贫困户685人。

产业扶贫促增收

结合全县产业发展战略,重点抓好“一村一品”产业。要求各贫困村安排20%左右的扶贫资金发展“一村一品”产业,重点扶持金桔、茶叶、油茶、药材、畜禽养殖等传统优

势产业,带动了各村产业的发展,贫困户因此年人均增收280元。积极推进互助资金试点,投入财政扶贫资金555万元,组建扶贫互助社41个,发展社员2800多人,吸纳社员股金140万元,共发放贷款1000多万元,将整村推进、产业扶贫、贷款贴息等工作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创新了一条缓解贫困农户发展资金短缺和融资渠道缺乏等问题的新路子,增强了贫困村自我发展、持续发展的能力,带动互助社成员年人均增收320元。同时进一步加强了互助社管理,先后两次培训互助社管理人员202人次,帮助建立互助资金管理系统,提升了互助社管理水平。

社会扶贫促发展

组织协调全县定点扶贫工作,争取省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信达资金管理公司南昌办事处、新余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省地税局、江西经济干部管理学院和建行江西省分行等6个省直单位到县帮扶,帮扶单位之多位列全省之最。安排108个县直单位定点帮扶108个贫困村,全年各级各单位共为贫困村筹集扶贫资金490.05余万元,争取扶持资金365.2万元,干部职工捐款、捐物10.2万元;全县2355名党员干部与贫困户(移民户)结成“1+1”、“1+2”帮扶对子,帮扶资金119.65万元,极大地推动了贫困村的发展步伐。

连片扶贫增后劲

2011年中央扶贫开发会议召开,明确将罗霄山区等11个区域的连片特困地区作为新十年扶贫开发的主战场。我县作为罗霄山区连片特困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被成功列入。

宋代山区开发与商品经济发展 篇6

关键词:山区开发;商品经济;草市镇;商业资本;远距离贸易

中图分类号:K244;F129.4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6.01.0022

有宋一代,山区开发在延续前代脚步的同时,有了更长足的进步,但各路山区开发程度和进程的不平衡是显而易见的。以漆侠先生对农业生产差异性总结为参考,结合山区分布形势与行政区划,将宋土划为北方、东南、湖广、西南四区的话,东南最为成熟,湖广、西南、湖广则次之。这四个区域的山区开发,主要以种植农业为主,辅之以采伐林木特产、牧养牲畜、采集各种矿类资源等。但毋庸置疑,宋代山区已进入全面开发利用的阶段,给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山区开发促进了农业生产结构的优化和多元化,以经济作物种植为主要内容的商品性农业获得极大发展。此外,以山区资源为原料的一些手工业生产的规模有所扩大,技术也有所改进。在此基础上,无论是农业生产的农产品,还是手工业生产的手工产品,其种类和数量都得以增加。

先看两浙路。台州水热资源丰富,适宜多种水果的生长,南宋时当地的水果种类达到33种之多,其中如猕猴桃、水蜜桃等都为南宋新引进的品种[1]。在越州嵊县山区,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及开发脚步的加快,当地人从外地引进了原来没有的水果——柑,“剡素无柑,近有种者,撷实类橘,风味不减黄岩,明公《柑赋》:‘处汉之南,北江之阴,水带清流,山向高岑,种柑法也。”[2]7264可见,嵊县在引种柑后,种植规模不断扩展,以致当地从“素无柑”已发展到掌握了成熟的栽培技术。又如广南路。范成大《桂海虞衡志》中介绍:“世传南果以子名者百二十,半是山野间草本实,猿狙之所甘,人强名以为果,故余不能尽识,录其识可食者五十五种。”[3]可知当时广南有果120种,其中“识且可食者”有55种。而成书于元大德八年(1304)的《大德南海志》列举了64种有名有识的水果[4]。由55上升至64,增加的水果种类,主要是由外地引进,这正是水果品种频繁交流的结果。交流的频繁必定是建立在商品贸易发展的基础上,各地水果种类的增加也必然导致市场上水果商品种类和数量的增多。

手工业生产亦是如此,由于对山区资源利用程度的深化,制茶、造纸、制漆、制砚等手工业部门的技术极大改进,因而有了更多的产品种类,其生产规模也日益扩大,产品数量大增。正是这些大宗或小宗商品的流通,使得市场关系深入到各丘陵山地,进一步推动着宋代商品经济的繁荣。

一、山市的勃兴

“随着家庭经济结构的变化,随着社会经济尤其是分工和市场的发展,随着赋役制度中货币征敛的加强,家庭自己消费中的一些要素转化为商品性消费,原来在家庭自身获取的物品转为向市场购买,以满足家庭的需要的耗用。”[5]宋代,越来越多的家庭把自己消费中的一些要素转化为商品性消费。与之相应的是,他们也把自己生产中的一些要素转化为商品性生产。也就是说,越来越多的人不再以自身的消费作为生产目的,而是将产品投入市场,交换回的货币再用以购买自己的消费品。宋代,这种转变和现象在山区尤为普遍。

张锦鹏教授认为,以山区为主要产地的经济作物的种植,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促进了山区商品经济的发展。从山区开发的角度来说,无论是利用土地资源,种植各种经济作物,还是充分挖掘其它资源的生产潜力,都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山区商品经济的发展。山区开展的各种生产活动,包括种植农业,以及对林木、矿藏等各种资源的采集,其中的绝大部分都是以市场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的,许多生产活动甚至一开始就是面向市场的,如贵州龙山的茶叶、梁山军高都山的姜、徽州的杉木,等等,都是为了向市场出售而种植,并由此而形成了许多专业户、半专业户。宋代,专业户、半专业户的数量大增,都是为供应市场的需要,渐次发展成为独立的行业。在山区开发的发展过程中,还形成一些商品性生产的专业区域,有些地方的經济作物种植更是形成了产业优势。这种面向市场的商品生产,其生产的成果必定要经由一定的渠道进入流通的过程。

山区往往地处偏僻,与城市的距离较远,所以山区生产的各类商品要进入流通过程就必须采取适当的方法,以减少地理条件给交易造成的不便。对卖方,即个体小农而言,他们可以将自己的产品直接拿到城市出售。但从偏僻的山区赶往遥远的城市,路途艰辛而遥远,这样的交易行为其成本实在过高。而对买方来说,千里迢迢赶到崎岖的山区,再到各人家挨家挨户地收购他们的产品,也极不方便。在这种情况下,便有了能使买卖双方都节约成本和时间,且较为便利的方法,那就是在山区就近选择一个中心点设立草市、墟市以供交易。

作为乡村的一种新的商品交换场所,草市在唐代的分布范围就已相当广泛,数量也比较可观。草市发展到宋朝,其数量远远超过前代,其规模也有很大发展,“形成许多镇,即草市镇,或略去草市而迳称某某镇、某某镇市”[6]。随着宋代山区开发的大发展,向山区的推进遂成为草市镇横向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台州山区的折山市“折山山下簇人烟,一似吴儿笑语喧”[7]。越州山区的禹会桥市“桥边多酒楼”[8]。越州的剡山亦是“纷纷闹市绕山脚”[2]7251。桂阳军的大凑山市因盛产银矿而成为“烹丁纷错,商旅往来辐凑”的繁荣山市[9]。像台州、越州这样闭塞的山区,市镇数量有了明显增加。又如泸州。泸州位于四川盆地南缘,境内多丘陵山地,蕃汉杂居于内。唐代,该地尚属蛮荒山区,李商隐在《请留泸州刺史状》中是这样形容的:“地连戎僰,境接巴黔,作业多仰于苦荼,务本不闻于秀麦,遂给嘉种,喻以深耕,始令蛮貊之邦粗识囷仓之积。”[9]1095 两宋时期,随着泸州的开发程度渐深,商贸不兴的炎荒景象已不复存在,境内草市镇的数量大增。到得嘉定末年,泸州已有镇8处,草市59处,合计67处,其中泸川县37处,合江县18处,江安县12处[6]230。又如汀州。“岚烟蒸湿同梅岭,地脉逶迤接赣城”[9]998,这是宋代诗人郭正祥对汀州的描述。汀州位于福建路、江南西路与广南东路的交界处,“复嶂重峦,绵亘数百里”[9]995,是典型的内陆山区。由北宋至南宋,汀州的人口迅速增长,昔日荒凉的山区得到开发,该地的草市镇数量剧增,遂至成为“南通交广,北达江右,铜盐之间,道所往来”之地[9]995。北宋的熙丰年间只有留镇等数处,至南宋理宗后期,全州的草市镇数量已发展到25处,其中长汀县9处,宁化县5处,清流县6处,莲城县和武平县各2处,上杭县1处。

宋代草市向丘陵山區的推进不惟表现在数量上,更表现在商税额度上。在《宋代草市镇研究》中,傅宗文先生将淮南东西、江南东西和两浙路这一区域各州军依地理特点分片,计算了熙宁十年商税的几种关系。在太湖平原、丘陵地海滨平原、内陆丘陵地、海滨丘陵地四个地理片区中,其草市镇税额占州军总税额的百分比分别为:18.060%,23.862%,2.726%,13.415%[6]123。从这组数据看,该区域丘陵山区草市镇税额占了较大的比重。以划为海滨丘陵地的润州、温州、台州而言,宋代以前,这几个州尚处在地广人稀、亟待开发的状况,但随着山区开发向这些地区的推进,至熙宁十年(公元1077年),其草市镇所税额竟占州军总税额的13.415%,无疑是当地草市镇数量增多、规模增大的结果。

草市镇向山地的推进,使商业活动深入到各个丘陵山区,给当地的传统自然经济带来巨大的冲击,山区农民越来越多地被卷入到市场活动之中。

二、专业性山货市场兴起

傅宗文先生在《宋代草市镇研究》中如是说:“自然物产的不同,是草市镇所经销的货品依以互相区别的前提条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原来具有特殊地利的草市镇,就会进一步地增加它们拥有的地方产品,逐渐形成以销售这些产品为特色的主题形式的市场。”各丘陵山地的自然条件千差万异,其物产也就因着这种千差万异而呈差异性分布。而随着山区的开发,原来依托当地特色产品交流贸易形成的这些乡村初级市场,就会进一步获得更多的商品来源,从而形成一些有专业性倾向的山货市场。

如潭州衡山县的山区,地处亚热带区域,果树种植发展迅速,盛产枇杷、梅、杏、青李、木瓜这些水果,因而当地便发展出岳市这样的专业性水果市场,时人项世安有这样一番描述:“晓市众果集,枇杷盛满箱。梅施一点赤,杏染十分黄。青李不待暑,木瓜宁论霜。年华缘底事,亦趁贩夫忙。”[10]类似这样的因当地盛产各种水果而形成专门的水果市场的情况,在宋代的其他地方也是存在的。陆游有诗曰:“绿荫翳翳连山市,丹实累累照路隅”[8]1316、“明珠百舸载茨实,火齐千担装杨梅”[8]2749,诗里说的是绍兴府山阴县的情况。绍兴府山阴县山区盛产茨实、杨梅,于是形成了梅市和项里市这样的专业性水果市场。此外,山阴县山间亦多产茶,所以又形成了茶叶专业市场——兰渚市,“兰亭之北是茶市”[8]2648。当然,因山区物产多样,所以宋代形成的专业性山货市场也就不止于水果类。临江军新淦县也位于山区,当地的自然条件适于生长桑菌、竹笋和蕨等时鲜的山野蔬菜,因而渐渐发展起了肖家峡市这样的山区蔬菜市场,“趁墟人集春蔬好,桑菌竹萌烟蕨芽”[11]。另外,以山区为主要产区的药材的专业市场也比较多见。在平江府吴县兼具山海之利,由此形成规模较大、专业性较强的药材市场——吕山市,时人这样形容:“凡山区海聚、殊方绝域金石草木之英,象犀龙麝之珍,鸡首稀苓牛溲马勃之贱,皆聚而有之”[12]。成都附近的山区则多种植各类药材,宋代,这里的药市有显著发展。宋祁有《九日药市作》云:“阳九协嘉辰,期人始多暇。五药会广廛,游肩闹相驾。灵品罗贾区,仙芬冒闉舍。……西南岁多疠,卑湿连春夏。佳剂止刀圭,千金厚相谢。刺史主求瘼,万室系吾化。顾赖药石功,扪衿重惭惜。”可见这里的药市规模之大。

诸如此类的专业化市场为山区农副产品提供了专业化的交易场所,它们为社会源源不断地提供大量的专业性产品,从而更进一步密切了山区与市场之间的联系,刺激了这些丘陵山区的商品化生产。

三、商业资本介入山区生产环节

山区开发对商品经济的推动还体现在商人和商业资本向生产环节的介入。山区的各种产品,尤其是各种农特产品,其产地多隐缩在山乡僻壤,与商业贸易中心有一定的距离。且这些产品的生产者大多是分散、狭隘的个体小农。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种零星且少量的产销越来越不能满足市场日益增长的需要。于是那些财力雄厚并享有一定商业信誉的商人,有能力把原来零星且少量的销售变成大宗且正规的销售。他们放出一部分资金,介入小生产者产品的生产环节,去整合其产品的销售,这样的一部分商人被称为包买商人,他们用这种方法直接或间接地控制生产。宋代,商业繁荣发展,商人资本和市场贸易迅速扩大,包买商人的数量增加,其活动范围也得以扩展。由于山区的开发,许多经营活动如茶园、荔枝园的规模有所扩大,这种生产的周期长、季节性强、规模大,因而投入也多,“在生产的过程中普遍存在资金短缺的问题”,“这就为商业资本向生产领域的渗透创造了契机”[13],商业资本越来越多地介入到山区的生产活动中。如茶叶生产。“茶园人户,……自来隔年留下客放定钱,或指当茶苗,举取债负。准备粮米,雇马夫工。自上春以后,接续采取,乘时高下,相度货卖。……累世相承,恃以为业。其铺户收贮变易,却以白土拌和,每斤之息不及十文”。[14]这是北宋吕陶在彭州任知州时所见,发生在蜀茶实行榷禁政策以前。由此可知,北宋时,四川的茶园户用从“客”商和本地“铺户”手中得到的“定钱”或债款,购买茶苗,雇召人工,从事茶叶生产,待得茶叶收获之时,再由商人包销园户的茶货。再如荔枝生产。在福州,“一家之有,至于万株。……初著花时,商人计林断之,以立券。若后丰寡,商人知之。不计美恶,悉为红盐者,水浮陆转,以入京师,外至北戎、西夏。其东南舟行新罗、日本、琉球、大食之属,莫不爱好,重利以酬之。故商人贩益广,而乡人种益多。一岁之出,不知几千万亿。而乡人得饫食者,盖鲜矣!以其断林鬻之也。”[15]这段记载表明,福州的荔枝生产也是采取包买商人预付货款、包购包销的经营模式。包买商人不仅将荔枝销往京师、北戎、西夏,还开辟了国际市场,远销新罗、日本、琉球、大食各地。这也只有怀揣巨资的包买商人才有能力将市场扩大至这等规模。事实表明,商业资本向山区生产领域的介入,使得市场扩大,从而反过来又促进了山区生产规模的扩大,“商人贩益广,而乡人种益多”。

草市镇向山区的推进,以及商业资本向山区生产领域的渗透,都在很大程度上加强了山区农民与外部市场的联系,对当时的商品经济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杨国桢在研究明清东南区域的平原与山区经济时这样说:“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被一贯看成“落后”、“保守”的山区,农业商品化的程度在某一特定时期比“先进”的沿海平原老农业区还要高;山区的“外向型”工商经济也不比沿海逊色,山区商人(著名如徽州商人、闽粤客家商人、浙江龙游商人等)的经商意识和本领,甚至比沿海平原商人有过之而无不及。”[16] 这样的山区经济发展特征,在宋代已有所显现。可知,山区的不断开发,使得一向闭塞的山区呈现出新的活力,山区的生产潜力受到大力挖掘,商品经济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由此出现了更多具有山区特色的经济现象。

四、山区开发与远距离贸易

对山区的开发利用还有利于宋代远距离贸易的发展。山区开发是建立在当地蕴含的各种资源的基础之上,包括土地资源、植被资源、气候资源、矿藏资源,等等。而中国山地面积广阔,东西、南北跨越好几个自然地带,自然资源十分多样,其分布也极其不平衡。宋代各地的山区开发都是建立在各自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各山区的经济结构存在较大差异,产品也各不相同。这种区域优势或者说是区域局限,决定了许多山区产品都是远距离销售的商品。又随着山区开发的发展,各山区的生产能力加强,提供的商品数量增加,客观上要求更广泛的市场。如此,山区开发为远距离贸易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契机。唐宋以前,远距离贸易的商品以奢侈品为主,唐宋以后,贸易中的商品构成发生了重大变化,已由奢侈品转向茶盐等日常生活和生产用品为主。尤其进入宋代以后,茶成为了长途贩运的大宗,一些木材、水果等山区产品都跻身长途贩运的主要商品之列。

茶的长途贩运便是典型的例子。茶只适于在南方这种湿而暖的气候下种植,其产地集中在成都府路、荆湖南北路、福建路、江南东西路、两浙路等地。这些地方出产的茶叶中的一小部分由当地市场消化,大部分则由商人收购和草市镇等方式进入农村初级市场,然后通过不同层级的中转集散市场运销至非茶叶产地的北方、西北甚至海外市場。

木材也是远距离贸易的主要商品之一。木材,产于山区,多利用水路,顺流而下,运往各城市和木材稀缺地,虽路途遥远,但运输成本低廉,故利润丰厚,因此,各地的木材销售大多用此方法实行远距离贸易。徽州生产的杉木便是顺水道而下,销往其他各地。乾道九年(公元1173年),范成大在严州浮桥就曾见到木材商人从徽州贩运的杉排“毕集桥下”[17]。《新安志》也有“美材岁联为桴,下浙河”[18]的记载。浙江溧阳县的五堰因阻碍了宣、歙的杉木贩运而被废,“后之商人贩卖排木,东入二浙,以五堰为阻,因结官中,废去五堰”[19]。可见杉木长途贸易的利润之丰厚。广西所产杉木也是赖水运贩往远处。周去非《岭外代答》记载:“沙木与杉同类,……瑶峒中尤多。劈作大板,背负以出,与省民博易。舟下广东,得息倍称”[20]。此外,闽浙间、京西等地木材的远距离贸易都比较普遍。荔枝这类只适合于生长在热带、亚热带地区的水果,也属于远距离贸易之列。前文提及福州所产的荔枝就是被商人内运京师、北戎、西夏,外销新罗、日本、琉球、大食等地。

山区各种生产活动的发展提供了更多地方性商品,这在客观上要求更广泛和更广阔的市场,以满足各地对山区产品的消费需求,或者在山区和平原地区实现各类商品的互通有无,对远距离贸易的需求扩展,远距离贸易的商品种类更趋日常化,运销地域也更远,更多。山区开发推动着远距离贸易长足发展,使得南北、东西或各区域间的经济交流不断扩大,从而促进了商品经济的进一步繁荣。

五、结 语

以生产力的发展为前提,社会产品供给增加,市场成长空间扩大,“商品生产有了更广阔的基础,商品流通有了更广阔的市场”[21],市场关系以各种方式越来越深地渗透到广大丘陵山区,山区小农的商品意识增加,其生产活动愈加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与之相适应,草市、墟市的数量不断增长,且不断向更加偏远的山区扩展,商业资本也不断地介入山区的生产环节。于是,各种以山区为生产场地的农业或手工业生产提供的大量农副产品和手工业产品,便通过草市等乡村初级市场和商人的远距离贸易,源源不断地输往他处,以互通有无,满足各类生产或消费需求。因山货交易而起的草市镇大量涌现和快速发展,将市场活动越来越多地引入到各个山区,有力地推动着农村初级市场的形成,原本孤立、闭塞的山区乡村与城市的交流和互动日益频繁。茶叶、荔枝、木材等山区产品的长途贩运,更是有助于加强全国范围内各层次市场之间的联系,为日后全国性大市场的形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这些层面上来说,宋代山区的开发利用是商品经济进一步繁荣发展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陈耆卿.嘉定赤城志[M]∥宋元方志丛刊.北京:中华书局,1990:7559.

[2]高似孙.剡录[M]∥宋元方志丛刊.北京:中华书局,1990.

[3]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志果[M]∥范成大笔记六种.孔凡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2:116.

[4]陈大震.大德南海志[M]∥宋元方志丛刊.北京:中华书局,1990:8423.

[5]龙登高.宋代东南市场研究[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4:23.

[6]傅宗文.宋代草市镇研究[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9:1.

[7]袁 甫.蒙斋集[M/OL].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8]陆 游.剑南诗稿校注[M].钱仲联,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4223.

[9]王象之.舆地纪胜[M].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1:570.

[10]项世安.平庵悔稿[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407.

[11]黄庭坚.山谷外集诗注[M]∥丛书集成初编:第2249册.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199.

[12]孙 觌.鸿庆居士集[M/OL].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13]李 晓.略论宋代民间资本的流向[J].文史哲,2000(5):65-70.

[14]吕 陶.净德集[M]∥丛书集成初编:第1921册.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4.

[15]蔡 襄.荔枝谱[M]∥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45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156.

[16]杨国桢.明清东南区域平原与山区经济研究序论[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5(2):1-7.

[17]范成大.骖鸾录[M]∥范成大笔记六种.孔凡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2:45.

[18]罗 愿.新安志[M]∥宋元方志丛刊.北京:中华书局,1990:7604.

[19]周应合.景定建康志[M]∥宋元方志丛刊.北京:中华书局,1990:1585.

[20]周去非.岭外代答[M].屠友祥,校注.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178.

[21]李 埏.经济史研究中的商品经济问题[M]∥中国经济史研究.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252.

农村土地规模经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篇7

一、基本情况及土地流转的主要形式

1.紫岩乡大南宋村有家庭承包耕地3803亩, 1257口人, 500户农户, 家庭承包主导产业以种植玉米为主。该村拥有钻井架57台, 外出务工人员达500多人, 土地流转之后常年在外打工就不用担心回家管理土地, 节省路费, 而贵明多年来承包集体的水井, 不便外出, 于是从2011年3月1日开始以每亩300元的价格五年一次性付清流转了112.44亩土地, 涉及12户农户, 到2016年3月1日流转合同到期。

2.董村镇游邀村有家庭承包耕地8700亩, 2544口人, 1000户农户, 村家庭承包主导产业以种植红薯为主。2010年, 150户农户以每亩土地1000元一股入股三良薯业专业合作社, 目前三良薯业专业合作社自有的土地加上通过入股、租赁流转的土地共计2000亩。

二、土地流转的作用

农村土地有序流转, 促进社会资金、技术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优化组合、合理配置投入农业, 为推动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

1. 土地流转有利于规模化经营, 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

家庭农场大规模种植玉米和经济作物有利于机械耕地、播种、除草等作业, 浇地也节约了时间, 提高了农业生产率。

2. 土地流转为外出务工人员提供了便利, 提高了农民的收入

务工人员在家经营10亩土地种植玉米是1万元纯收入, 而外出工钱每天150~200元, 一个月就是4000元到5000元, 打工俩月就挣回了一年经营土地的收入, 土地租赁费和打工的收入远远超出土地流转前收入。

3. 土地流转优化了农业产业结构

规模经营不仅使农业各产业之间的比例逐步趋于合理, 也使农产品产量与质量达到了有机统一, 增加了优质农产品的供应量, 提高了农产品的竞争力。三良薯业合作社经营红薯种植, 改写了当地历来种植玉米的历史。全村50%的土地种植红薯, 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

4. 土地流转推广了农业实用技术

土地规模经营后, 三良薯业合作社自觉采用农业实用技术, 为农户提供新品种、新技术、农资, 通过农技培训, 种试验田使之得到迅速推广, 增加了农产品产量, 提升农产品质量。农户加入合作社后的收入增加了30%。

5. 土地流转降低了销售的成本和风险

三良薯业合作社注册了商标, 进行了无公害认证, 为合作社农户通过批发、进超市、电子网络等渠道销售统一标准、规格、分量的农产品, 降低了销售的成本和风险。

三、存在问题与建议

目前主要问题第一是地价高, 土地连片困难。第二是农民的小农思想浓厚, 规模流转土地的难度较大。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1. 加强对农民的宣传教育

让农民更好地树立整体观、价值观和市场观, 克服小农经济的思想意识, 促进土地使用权成片的流转, 促进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快速发展。只有通过土地流转, 让土地相对集中到种田能手、养殖能手手中, 才能把土地从传统农业中解放出来, 发挥土地效力, 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 才能使农业进一步向产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 才能更好地建设“一村一品”的农业产业带。

2. 建立健全土地流转综合开发的补助政策, 促进农村产业结构快速发展

经济社会发展土地开发 篇8

1 农村土地金融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已经实施了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制度,但是这些制度存在较多的问题。第一,制度中没有界定集体。乡镇农村集体、村集体和村小组均未设施权限界定。第二,土地抵押权在立法方面存在矛盾。从《农村土地承包法》中的规定来看,“通过招标、拍卖和公开协商等方式承包农村土地,经依法登记所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可以使用转让、出租、入股等方式进行流转”。当前各项法规均不完善,农民基本的财产如土地和宅基抵押权受到了很大影响。第三,没有规划清除土地使用权。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资源,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很大影响,如果土地可以自由流转、抵押,一旦出现问题,农民将失去所有可供生存的资产,会产生很多不良的社会效应。土地产权定位模糊导致很多农民依旧生活在困难边缘。农业投资和生存需要资金。土地产权的模糊不清,导致农民融资能力得到了限制。经过调查发现,农民贷款艰难的主要因素就是缺少抵押资产。

2 土地产权、土地金融与农村经济的动态模型

采用Cobb-Douglass生产函数,假设技术每年以同等速率增长,提出了C-D生产函数。假设可以加工农业生产中总资金投入分为农业机械投入和化肥、种子、塑料薄膜等投入,将生产函数表示为:Y=AeδMλKαLβDθ,其中M、K、L、D均表示农业机械、资本、劳动力和耕地投入,δ表示技术进步率,α、β、γ和θ分别是资金投入、劳动力投入、农业机械投入、耕地投递产出弹性;A主要为常系数,表示基础进步水平。

第一种情况,假设农业生产机械投入、劳动力投入和耕地投入固定。可以将函数表示为Y=K(Ct)。农户需要得到的农业资本必须由金融支持,资本投入和总资金Ct为正相关,Kt=K(Ct)。总资产与获得的融资量Xt密切联系,随着融资量的增加投入农业的资金就越高,所以农民可抵押资产价值直接影响融资量。

因此进行理解时,可以将土地使用价值表示为承包期内所有收益折现后所获得的总价值,其中r*表示使用权调整或贷款利率,此处为折现率,T表示承包期。土地使用不确定权越高,r*越高,新时期r*会随着土地使用权的变化而变化。在实际分你中,结石上歧义产出Yt-1获得土地使用权Vt,然后得到融资量t,增加了资金投入,一部分用于固定机械,另外为农业资本投资Kt,然后得到农业产量Y。以上分析为土地使用权价值多为抵押,实现金融资产和经济增长的理论变化过程。

第二种情况,假如当前农业资本投入、农业劳动力投入和耕地投入固定。基于经验分析可知,农业机械投入会影响农业资金投入。可以将其表示为Y=G(Mt),Mt=M(Ct)上一期产出Yt-1得到的土地使用权价值Vt及获得的融资量Xt,增加了固定资本投入Kt,剩余资产均应用于农业机械设备投资Mt,可以采用增加农业机械设备投资增加农业产量。因此,机械设备投资提高了工业产出。

此外,假设农业资本投入、农业机械投入和农业劳动力固定。由于农村家庭成员主要为劳动者,所有很少有雇用外力,当其他条件不变化时,会变动劳动力投入情况。

3 土地所有权、土地金融和农业经济的静态分析

我国目前主要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分配土地使用权。农民所拥有的土地会受到限制。而且农村土地按人口分配,人口流动、死亡和婚配均会造成土地变更。政府实施的经济需求变更增收土地造成产权权能风险,出于对农村所有制度的考虑,抵押评估机构会找专家进行土地产权权能风险评估。使用较高贷款时,从动态模型分析可知,高利率加大了土地抵押信贷的管理,进而影响了农村经济增长的金融支持和产出水平。农村使用权承包期限也会增 加土地抵押价值。将承包无期限的土地价值表示为Yt-1/1+r*,土地可以结合收益定价此种方式为年金、股票和债券。由此可见,使用权期无限增长,导致使用权限价值会低于所有权价值。农村承包期限的延长会提高土地抵押价值,进而影响了农户贷款,提高了农业产出水平。

4 促进农村金融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方法

4.1 完善相应的制度

一方面为了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我国必须结合农村实际发展情况进而剖析农村土地使用权存在的问题,尽快出台相应的政策,同时不断完善制度。具体实施时,主要明确集体土地产权,维持农民农业组织的规范化发展;正确的对待集体土地产权问题,积极维护农村合法权益,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化发展。而且实现流转方法合理化发展,结合当前社会的发展状况,及时做出相应的政策修改。另一方面,在维持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结合当前农业实际发展制定出合理的政策,提高农民对土地流转的认识,发挥农村土地使用价值,促进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此外,由于土地流转后会产生很多问题,如土地用途变化和权属关系变化纠纷等,要求政府部门必须制定对策,减少不必要的纠纷。

4.2 集体抵押土地所有权方式进行融资

经过分析发现,农民贷款难的主要原因就是没有抵押资产。在农村土地使用权中,存在的风险较大,一般银行不愿意接受农民将土地使用权进行抵押。为了解决此种问题,可以采用集体抵押土地所有权方式向银行贷款,明确所有权方式。另外,在农村发展中,还可以成立农村集体合作社,村民可以利用入股方式得到土地分红。农村合作社是连接金融机构和农村种植大户的主要桥梁。随着农村合作社的建设,促进了农村土地金融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实现了土地转让和抵押。此种方式不仅实现了土地集中化、规范化发展,弥补了小块土地使用效率低下等问题,还提高了土地使用率;另外,也提高了土地使用权能及土地使用权的抵押价值。

5 结论

目前“三农”问题已经成为农村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果从土地产权变化上分析,土地产权权能变化对融资能力产生了很大影响,进而影响了融资能力。本文主要阐述了当前土地金融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目前中国还依然在发展,农村金融中依然有很多急需解决的问题。所以必须正确认识并分析农村产权中存在问题,完善农村土地流转,结合农村实际发展状况进行融资,采用家庭农场方式运作,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维持农村土地金融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化发展。

摘要:我国是一个以农业发展为基础的大国,而且农业在我国经济的发展中占据的比例较大,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很大影响。随着农村土地制度的实施,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在社会经济不断变化和发展的作用下,农业弊端开始显示出来,直接影响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文章主要对土地产权权能视角下农村土地金融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进行分析,分析了当前农村土地金融的开展现状,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促进农村金融和经济发展的方法,希望可以给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产权权能,土地金融,农村,金融创新

参考文献

[1]李淑妍.农民工市民化视角下的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研究[J].辽宁大学,2013(2).

经济社会发展土地开发 篇9

一、磁河流域概况

1. 磁河流域自然地理概况。

灵寿县地势西北高, 东南低。山脉走向与太行山主山脉斜交, 成东南走向, 从东南来的降雨季风毫无阻挡, 顺谷而上, 随着高程的增高气温降低, 形成了独特的降雨条件, 致使山区雨量充沛, 气候温润。磁河为流经县域的一条主要河流, 它发源于灵寿县草房子村, 经新乐、无极、深泽等县 (市) 在保定市的安国境内汇入沙河。磁河河源高程1890m, 河口高程27m, 总流域面积1219m2, 河长181m, 流域平均宽6.7km, 河流弯曲度1.3, 河底平均比降1.03%。2000年通过专家实地考察、测量、水文论证, 在磁河上游常年有基流, 落差大, 水能蕴藏量丰富, 且距并网线路近, 适合修建梯级水电站。

2. 水能资源规划及开发现状。

灵寿县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 全县多年平均降雨量为600.6mm, 降雨多集中在6~9月, 占全年的75%以上。全县多年径流深162.7mm, 年径流量17396.4万m3。

灵寿县的水能资源主要集中于西北部的南营乡, 灵寿县水务局规划建设漫山、油盆、南营、西寺岭、团泊口等5个小型水电站。规划总投资2289万元, 总装机容量2954k W, 年均发电量1124万k W.h, 其中:漫山水电站投资420万元, 设计装机容量400k W, 年均发电量140万k W.h;油盆水电站投资312万元, 设计装机容量445k W, 年均发电量164.3万k W.h;南营水电站投资450万元, 装机容量650k W, 年均发电量270万k W.h;西寺岭水电站投资457万元, 设计装机容量650k W, 年均发电量250万k W.h;团泊口水电站投资650万元, 设计装机容量800k W, 年均发电量300万k W.h。

以上规划中除南营水电站于2008年建成投产外, 西寺岭水电站已批复投资, 即将开工建设, 其余水电站正在做前期工作。

二、磁河南营段梯级开发的必要性

1. 充分利用磁河的水力资源。水电站的梯级开发可

以充分利用磁河丰富的水力资源, 使磁河水变废为宝, 变害为利, 使流失的“白金”变为手中的现金。磁河的显著特点是雨来暴涨雨去暴落, 洪水灾害频繁。水电站的梯级开发, 可利用其水资源兴利除害, 为山区百姓谋福祉。

2. 防洪减灾, 增加湿地。

磁河上游的梯级开发, 可修坝截水, 增加近20万m3蓄水量, 为下游村庄的防汛减灾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同时五处水面就像五颗小珍珠散落于五岳寨国家森林公园下游, 为沿途景观增加灵气, 临近各村可结合五岳寨的旅游资源, 发展小型旅游项目。

三、梯级开发的可行性

1. 地质条件优越。

该河段位于太行山中段, 属中山地形, 海拔最大高程2148m, 山脉走向NE向, 地貌以侵蚀地貌为主, 在河谷地带发育阶地及河漫滩不堆积地貌, 山谷坡陡谷深, 河谷呈U字形, 谷底长年有流水。主要岩层有角闪斜片麻岩、大理岩等, 岩石致密坚硬, 不透水, 易成洞。可满足拦河坝地基的稳定要求和保证输水隧洞的安全开挖。

2. 无拆迁补偿, 不占用耕地。

磁河的梯级开发, 不存在淹没耕地、迁移人口情况, 无拆迁补偿;厂房建设只占用无林荒坡22.5亩, 不占用耕地, 不需要补充耕地。

磁河的水力资源开发, 可增加水电装机容量2945k W, 增加发电量1124万k W.h, 山区农民人均增加用电量129k W.h, 每年可增加地方财政收入39万元, 绿色GDP增加396万元, 增加利税466万元, 增加农民收入480万元, 有力地推进了农民的经济收入和农村的发展。

磁河的水力资源开发, 可调整农民生活燃料结构, 减少林草砍伐, 保护生态植被环境, 可减少薪柴消耗量5万吨, 保护森林植被面积0.37万亩, 替代林煤数量1.62万吨, 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2.43万吨, 减少烟尘排放量0.08万吨, 改善了农民的生活环境和空气质量。

总之, 农村水力资源开发是一项综合性工程, 社会效益巨大, 环境效益显著, 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德政工程, 所以加快磁河的水能资源开发, 对提高贫困山区农民的用电水平, 增加农民收入, 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保护生态环境, 促进农村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摘要:农村水力资源开发是一项综合性工程, 本文作者介绍了灵寿县磁河流域的自然地理概况, 磁河梯级开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经济社会发展土地开发 篇10

一、菏泽煤炭资源情况及巨野煤田开发规划

山东省煤炭资源分布比较广泛, 除青岛、威海、日照、东营、滨州五市外, 其他市均有煤炭资源赋存, 主要集中在鲁西南地区, 其中, 济宁、枣庄、菏泽等三市和黄河北地区, 探明储量约占全省的70%。

菏泽市境内煤炭资源赋存量较大, 全市9县区中8个县区有煤, 煤炭蕴藏面积3600平方公里, 预测地质储量281.4亿吨。其中, 已探明的巨野煤田是华东地区最好、最大、最后一块整装煤田, 地质储量55.7亿吨, 另外, 正在勘探中的单县煤田也极具开采价值, 对其他可能的储煤区块菏泽市也正在积极开展工作。目前, 市内的煤炭地质勘探工作正全面展开, 包括巨野煤田在内, 菏泽市已有30块煤炭资源被登记勘探, 面积共计3909平方公里, 占全市国土资源面积的三分之一。

2002年, 国家计委以计基础[2002]1473号文正式批复了巨野矿区总体开发规划。巨野矿区包括巨野和梁宝寺两个煤田, 其中:巨野煤田面积960平方公里, 梁宝寺煤田250平方公里。北起汶泗断层, 南到石炭系底部剥蚀边界, 东过梁宝寺至F1断层。南北长87公里, 东西宽平均为12公里, 总面积为1210平方公里。煤炭地质储量55.7亿吨, 其中巨野煤田地质储量48.7亿吨, 总储量大于兖州和济宁矿区。巨野煤田煤种齐全、煤质优良, 有气煤、焦煤、气肥煤、肥煤、无烟煤、天然焦等煤种, 可作炼焦煤、动力用煤和气化液化用煤, 属低灰、低硫、低磷、高挥发份、高发热量的“三低两高”优质煤。

巨野矿区共划分为七对矿井, 设计总规模为1800万吨/年。现分别介绍如下;龙固矿井由新汶矿业集团开发, 年设计生产能力600万吨, 服务年限67年, 总投资约3l亿元, 2008年底已正式投产。郭屯矿井由鲁能菏泽煤电公司开发, 年设计生产能力240万吨, 服务年限60年, 总投资约13亿元, 2008年底已正式投产。彭庄矿井由鲁能菏泽煤电公司开发, 年设计生产能力60万吨, 服务年限52年, 总投资约3亿元, 已于2006年8月28日成功进入联合试生产;郓城矿井由里能郓州煤电公司开发, 年设计生产能力240万吨, 服务年限77年, 总投资约13亿元, 2008年年底已正式投产;赵楼矿井由兖煤菏泽能化公司开发, 年设计生产能力300万吨, 开采年限61年, 总投资约17亿元, 2007年已正式投产。万福矿井由兖煤菏泽能化公司开发, 年设计生产能力180万吨, 矿井服务年限为70年, 总投资约14亿元, 设计2008年正式投产。梁宝寺矿井已建成投产, 年设计生产能力180万吨, 矿井服务年限为66年, 总投资约14亿元。

另外, 根据不同煤质和市场的需求, 建设与矿井同规模的不同类型洗煤厂。矿井和选煤厂及配套工程估算总投资98.2亿元。规划建设郭屯坑口电厂 (320万千瓦) 、郓城里能 (166万千瓦) 天然焦电厂, 同时在万福、龙固、赵楼分别建设低热值燃料电厂, 华润电厂一期 (120万千瓦) , 菏泽电厂三期 (60万千瓦) 、四期 (120万千瓦) 。建设二座年产200万吨的焦化厂。另外规划还考虑了今后建设采用煤炭直接液化技术生产商品油的大型工厂。根据煤种的不同, 煤电、煤化项目在巨野煤田的总体布局是以陈庙断层为界:北煤电, 南煤化。

二、巨野煤田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菏泽境内的巨野煤田是华东地区最好、最大、最后一块整装煤田, 也是菏泽最早勘探、开发的煤田。有人说:“巨野煤田开发之日, 就是菏泽振兴之时”, 这句话对吗?笼统的这样讲是不对的。从世界上看, 前苏联的巴库地区因开采煤田, 造成了环境急剧恶化, 煤炭开采完拉走了, 采空区变成了废墟, 人类无法居住, 不得不全部进行迁移。德国的鲁尔工业区, 也是个煤炭基地, 但他的煤不准外运, 必须就地加工发电、煤化等, 使得煤炭的开采经济价值增加了20-40倍, 成为富裕的工业区。再从国内来看, 山西是全国最大的煤炭基地, 可他的经济发展水平在国内排第几位啊?富裕吗?联合国环境署已将山西某矿区列为不适于人类居住地区。从省内来看, 枣庄在日本侵占时都在这里挖煤, 他在全省又排第几啊?

针对菏泽市的煤炭开发, 如果不能正视潜在的问题, 未雨绸缪, 采取有力措施提高煤田开发的综合效益, 那么菏泽市将失去煤炭开发这一重大机遇。目前, 巨野煤炭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 巨野矿区开发整体呈现各自为战, 群龙无首的局面, 政府协调业主进行煤、电、化一体化综合开发的手段不足, 对菏泽市能源化工基地的建设会带来不利影响。

洗即在企业集团内部所确定的产品的价格是内部转移价格, 在估计资产现金流量这种情况下, 为了如实测算企业资产的价值, 就应当把内部转移价格改为在公平交易中企业管理层能够达成的最佳的未来价格估计数进行预计。

(二) 菏泽市煤炭资源勘探权大量被外地登记, 地方利益受到损失。

菏泽市丧失了这些资源的控制权, 没有了资源的控制权, 就丧失了煤田开发的主动权。

(三) 压煤村庄搬迁、土地征用等问题尚待全市统一政策。

巨野煤田搬迁涉及3县1区, 18个乡镇, 共需搬迁村庄177个, 54525户, 198127人。前10年需搬迁村庄50个, 16292户, 61719人。搬迁费用估算约9.78亿元。巨野煤田作为一平原矿区, 煤层厚, 塌陷严重, 村庄必须搬迁, 并且工作量非常大。据专家预测:巨野煤田开发, 塌陷面积之多, 搬迁量之大远超过焦作矿区、抚顺矿区、平顶山矿区和徐州等矿区。巨野煤田960平方公里, 采空塌陷区将达600平方公里。压煤村庄搬迁是一个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大规模的村庄搬迁在菏泽还是第一次, 特别是在人口密度大、投资主体复杂的情况下, 必须研究政策, 通盘考虑, 规范操作, 否则, 就会有可能出现不稳定因素, 或影响到开发业主的积极性。鉴于矿区开发涉及的县区多, 而井口位置的不同决定了对各县区的带动影响是不一样的, 利益不同, 使各县区及村民的心态不一样, 对搬迁工作的态度也不一样, 在实施搬迁过程中政策掌握不好, 容易造成工作被动, 全市必须统一政策、统一口径, 全面系统地解决好压煤村庄的搬迁工作。

(四) 煤田的超能力开采, 将给菏泽市的生态和环境带来破坏。

由于企业的经济利益在一定程度上与地方的环境利益相脱节, 从而在机制上更易造成因单一追求盈利而引发的地方生态环境问题。煤炭开采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的程度和今后治理的手段、方法, 也有待进一步研究、论证。

(五) 地方政府协调业主进行煤电一体化综合开发的手段不足, 造成肥水外流。

据测算, 巨野煤田1620万吨/年的生产能力, 如仅开采以后销售原煤, 地方税收每年仅4亿元左右, 而业主的利润却高达16亿元, 且为地方提供的就业机会有限。另一方面, 从国外的经验看, 世界上最先进的鲁尔矿区, 由于环保成本较高, 煤炭开采主业2005年仍然亏损1700万欧元, 其营利主要来自煤炭的综合开发及产业的延伸。从菏泽市经济发展的长远考虑, 煤炭资源不但要挖出来, 而且要最大限度的就地加工增值, 增强对地方经济的带动作用, 而业主考虑的是自身利益, 综合开发又受到资金、人才、管理、技术、市场、项目审批等方面因素的制约, 有的企业上煤炭深加工项目的积极性不高, 而我们地方政府又缺乏强有力的制约手段, 因此要求企业进行煤炭就地加工的难度很大。

(六) 由于国家政策等因素, 坑口电厂和焦化项目进展受到很大制约。

虽然电厂、焦化前期工作进展较快, 但核准的难度还非常大, 因此, 还要加大工作力度, 积极配合项目业主做好各方面的工作。对于郓州电厂、赵楼、龙固低热值电厂, 要按国家政策的要求, 抓紧申请报批前的各项工作。争取早核准, 早开工建设。

(七) 煤炭深加工项目单一, 电、焦化项目多, 其他科技含量高的深加工项目少。

针对这一问题, 要加强项目的考察论证, 选择一批适合市情、符合国家政策、科技含量高的煤炭深加工项目, 鼓励各开发业主在煤的气化、液化等方面选择项目, 利用技术、资金优势做好煤炭深层次开发的文章, 有利于达到资源利用、企业效益、地方效益的最大化。

三、菏泽市煤炭资源开发的思路要求

为加强对菏泽市煤炭资源开发和能源化工基地的建设的宏观指导, 提高工作实效, 应按照国务院《关于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有关法律要求, 紧密结合菏泽市实际, 借鉴外地的经验教训, 对煤炭资源开发的总体思路、工作目标、原则要求等要做进一步的明确。

菏泽市煤炭资源开发的总的指导思想应该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坚持整体规划、科学布局、统一管理, 统筹煤炭开采与相关产业协调发展, 实现煤炭就地转化和多次加工增值, 构筑煤、电、化新型能源化工产业体系;统筹矿业经济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兼顾国家、地方、企业、农民利益, 形成各方共赢、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长效机制;统筹煤炭开发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实行洁净生产, 推进资源综合利用, 保护和治理矿区环境, 建设以煤炭加工转化、资源综合利用和矿区环境治理为核心的循环经济体系, 努力走出一条资源利用率高、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少的可持续的新型能源化工发展道路。

应把握的三条基本原则:综合效益最大化、地方收益最大化和环境代价最小化。参与菏泽市煤炭资源开发的企业必须达到以下八项要求: (1) 必须在菏泽境内注册成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新公司; (2) 必须独立核算, 属地纳税; (3) 煤炭必须就地加工转化, 就地加工转化率不得低于80%; (4) 所有矿井的开发, 菏泽市必须参股20%以上 (原始股) , 其中市级参股不少于10%; (5) 煤炭深加工项目必须按市里制订的规划统一布局: (6) 矿区的公共设施必须由地方统一规划并组织建设; (7) 必须强化完全成本的观念, 按规定承担缴纳税费、失地农民安置、环境治理等与煤炭开采有关的全部义务; (8) 必须服从市里的统一管理。

四、加快煤炭资源开发, 促进菏泽更好更快发展

(一) 明确煤炭开发加工思路, 拉长产业链条

煤炭不但是重要的基础能源, 还是宝贵的原料, 应千方百计拉长加工链条, 减少以原煤的形式直接调出, 以求发挥出最大的综合效益。按照国务院18号文关于“促进煤炭与相关产业协调发展”的要求, 参照内蒙古鄂尔多斯、陕西榆林、山西晋城等地的做法 (内蒙古鄂尔多斯的煤炭储量达1244亿吨, 当地政府仍要求外来采矿企业煤炭就地转化率必须达到50%以上, 并对中小型加工项目进行限制;陕西榆林市煤炭储量1460亿吨, 现已明确提出一律不申报纯商品煤主产项目, 新开矿井必须按照“三个转化”的要求, 实施就地加工转化) ;我们应坚持原来提出的煤炭就地加工率不能低于80%的要求, 同时采取合同约定、限制开采、加收能源化工基地发展基金等综合措施确保煤炭深加工项目与煤炭开采项目同步规划, 同步建设, 同步实施。

国内煤炭深加工的传统路子主要有:煤炼焦, 煤炼铁, 煤化肥, 煤发电, 煤发电载能工业品 (电解铝等) 。这些行为存在的问题是, 单纯的炼焦业污染重, 且生产能力已过剩, 电解铝等载能工业品属国家重点限制的行业。目前, 新型煤化工主要是发展煤气化、液化, 主要有煤制甲醇及后续深加工, 煤制油等。菏泽发展煤化工, 要充分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 依托巨野煤炭资源, 围绕建设现代煤化工基地, 大力发展煤炭资源的焦化、液化、气化、乙炔化等化学工业, 积极培育煤炭开采—洗选—炼焦—化工产业链, 煤炭开采—洗选—炼焦—煤矸石—发电—粉煤灰—建材产业链, 煤炭开采—液化—电力—粉煤灰—建材产业链, 煤炭开采—汽化—化工—精细化工产业链, 煤炭开采—发电—电解铝—铝合金—铝材加工产业链等, 使煤炭工业朝着优质、高效、洁净和多品种方向发展, 建设以新型煤化、清洁能源为主体的现代煤化工产业基地。

(二) 依托煤炭资源, 打造菏泽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是某产业的相同、相近与相关企业聚集某地, 进而吸引一些相关服务机构进驻该地, 从而形成的一个有效的经济群体。产业集群在区域经济竞争中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 既能产生“集聚经济效益”, 又可提升集群竞争力。多年来, 浙江经济所表现出来的较强的竞争力, 就与浙江民营企业家创造的上百个具有专业化分工协作特点, 年产值几十亿至几百亿的产业集群密切相关。由于各方面的原因, 菏泽市一直未形成具有较大规模和竞争优势、能带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产业集群, 这既是菏泽经济落后的具体表现, 也是菏泽经济落后的重要原因。菏泽煤炭资源的开发, 尤其是煤化工基地的建设, 将为菏泽形成以煤化工为核心的产业集群带来机遇。我们要根据煤炭开采与加工的特点和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的规律, 着力培育壮大煤化工产业集群。

(三) 煤炭资源开发要与大项目建设结合起来, 走规模化经营之路

菏泽的资源虽然非常丰富, 但我们对这些优势资源的开发决不能再像一些老的工业基地那样走小打小闹、挖干榨净、粗放式的发展道路, 菏泽要实现跨越式发展, 必须走工业立市、工业强市的路子。菏泽工业要想“强筋健骨”, 必须要有一批顶天立地的大项目来带动。煤炭是菏泽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希望。因此, 对煤炭资源的开发要加大招商力度, 严格行业进入规模, 围绕煤炭资源深加工, 发展、壮大一批对县域经济能起重大支撑作用的大企业, 以推动菏泽经济快速发展。

(四) 加强科技攻关, 努力提高煤炭资源利用效率

菏泽煤炭资源的开发, 技术要先行一步。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煤炭企业为主体的矿业技术创新体系, 促进勘探、开发、利用一体化和矿业上下游产品间的融合。煤炭企业要对伴生矿产有用部分 (如与煤共生的硬质黏土、瓷土和硫铁矿等) 、尾矿综合利用及煤炭加工开展技术攻关, 以提高煤炭资源综合利用率。煤炭企业要设立煤田可持续发展基金, 以促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走内涵发展之路。煤炭企业要建立煤炭资源耗竭补偿机制, 以节约煤炭资源, 延长矿井服务年限。同时, 煤炭企业还要建立健全科技创新激励机制, 强化先进科技成果的应用, 以提高煤炭转换成二次能源的比重, 并实施节能战略, 促进煤田经济快速、持续、有效增长, 努力提高煤炭资源利用水平。

(五) 加大依法治理力度, 加强矿区生态环境保护

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依法开展环境影响评价, 环保设施与主体工程要严格实行“三同时”制度。按照“谁开发、谁保护, 谁污染、谁治理, 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 加强矿区生态环境和水资源保护、废弃物和采煤沉陷区的治理。市环境保护、国土资源、水利等部门要加强专题研究, 及早制定矿区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地表水系和地下水保护治理、采矿沉陷区恢复与治理方案并抓好实施。建立矿区生态环境恢复补偿机制, 强化企业治理责任, 加强政府部门的监督管理, 加大生态环境治理投入。各采煤企业要与国土资源部门签订《矿山地质环境治理责任书》, 按规定缴纳地质环境治理保证金, 并制定矿区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方案, 经县级以上国土资源部门审查同意后组织实施, 恢复治理通过审查验收后, 依法返还保证金, 采煤企业不治理或治理不合格的, 由国土资源部门使用保证金组织恢复治理。煤矿企业已征用的采煤沉陷地经治理后由煤矿企业优先使用, 如不需要继续使用的, 由县级以上政府无偿收回, 统一安排使用。

(六) 健全完善管理体制和法规政策体系

上一篇:步进梁运输机下一篇:老子德育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