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英语课堂

2024-07-21

儿童英语课堂(精选十篇)

儿童英语课堂 篇1

一、丰富学生的语音常识

想要培养与深化学生的语音意识, 首先需要教师有意识地丰富学生的语音知识。对于处于入门阶段的小学英语课程的教学而言, 在学生们刚刚接触这门语言时大家会很自然地将英语与汉语做比较或对照, 尤其是在发音过程中很容易受母语习惯的干扰。这是英语语音教学中首先需要克服的障碍与难关。教师要让学生们树立正确的语音意识。英语语音规律及一些常规音标并不算太复杂, 教师要帮学生们做好知识的梳理与归纳, 要让学生对于基本的音标以及发音方式有准确的掌握, 同时, 要纠正学生们由于母语影响所带来的一些不好的发音习惯。语音意识的培养需要经历一个过程, 学生们只有较好地掌握了这些基础知识才能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化, 进而在自己的发音以及单词拼读与拼写上更娴熟。

汉语与英语在语音上差别还是比较大的。汉语没有真正的词尾辅音, 几乎都是以元音 (韵母) 结尾, 而英语的大多数单词是以辅音结尾。很多学生经常会出现在英语词尾辅音后附加元音的错误, 这些现象主要发生在以[p]、[b]、[t]、[d]、[g]、[k]等音素结尾的单词中, 学生容易在这些单词的尾音后面加上一个音素如把jacket读成jacketer, 把red读成reder, jeep读成jeeper, 把friend读成friender的音等。这些都是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一些常见问题, 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够及时得到更正, 它们很可能会一直伴随学生, 这对于学生语音水平的提升将会是很大的障碍。教师可以将汉语发音规律与英语发音规律间的这些差异进行对照, 通过对比来深化学生们对于语音的认识, 进而丰富学生的语音知识。这对于培养学生们具备良好的语音意识将会是很大的推动。

二、教师做好示范作用

在语音教学中教师的示范作用非常关键, 这不仅是学生语音知识的来源, 教师的示范与引导也会直接决定学生们对于语音的熟练与掌握程度。对于小学阶段的英语教学而言, 学生的语音基础的积累很大程度来自于模仿, 学生们正是在模仿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的语音意识, 同时, 也慢慢掌握一些单词的基本发音规律。正是因为如此, 教师的示范作用才非常重要, 好的向导才能够给学生们树立正确的榜样, 让学生们能够掌握更好的语音知识, 进而逐渐培养与提升自己的语音意识。

语音教学时, 教师首先要示范发音, 让学生通过观察教师示范的口型, 听教师的示范发音, 来感知英语的语音、语调, 为学生在语音的表达上提供模仿的榜样。教师在给学生做示范音的时候, 要注意以下几点:

1) 教师的语音示范要做到口型正确, 发音清楚准确, 语调合乎标准。

2) 在示范时, 教师的角色是“组织者”和“示范表演者”, 学生的角色是“被组织者”和“观察、模仿者”。学生应当做到认真听与仔细观察, 教师应当尽量让示范过程清晰明了, 让学生能够很清楚地看到。学生如果没有听清楚不要盲目模仿, 真正听明白后再来仔细模仿, 这样往往效果会更明显。

3) 尽量采用灵活多样的模仿练习形式, 可以借助游戏的方式深化学生的语音意识。

4) 当教师发现学生存在一些发音错误或者偏差时要及时纠正, 错误发音不要予以强调, 要尽快将其更正过来。

三、多样化语音教学

想要在小学英语课堂上让语音教学取得更好的教学成效, 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是很有必要的。这必须借助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得以展开。游戏教学是小学英语课堂上很值得采用的。这种形式不仅能够很好地引发学生对于课堂的参与, 也能够让大家在玩的过程中有许多有益的收获。这对于深化学生的语音意识将会是很大帮助。

例如:在三年级教学中, 关于文具我编了一个简单的绕口令, 以期让学生能够更直观的体会字母p的发音:“A pink pencil is in a purple pencil case.”为了让学生能够进一步体会字母i的发音, 我编了另外一个绕口令:“A big pig is drinking milk.”

这种简单的绕口令学生比较容易掌握。为了强化学生的语音意识, 教师所编写的绕口令应该是能够真实地运用在语境中, 并且应该尽量采用简单句;同时, 在编写绕口令时, 教师一定要先决定绕口令的训练目的, 利用学生学过的词汇编一些例子, 并要求学生反复、连续朗读, 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再加快速度。这种游戏化的教学方式学生们通常都非常喜爱, 让大家展开绕口令朗诵大赛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 同时, 也能够很好地深化学生的语音意识。

四、结语

儿童乐园课堂反思 篇2

1.能很好地把握新课程理念,遵照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精心设计形式新颖、富有意义和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觉得数学就在身边。

2.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造了轻松、民主的课堂气氛,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交流意识和应用数学的意识。

3.充分利用电教媒体,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4.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通过各种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练习,调节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习兴趣,最后设计开放性的练习,把数学知识生活化,达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

5. 学生表达要完整,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注重细节,从一点一滴入手。

本节课不足的地方在于:

1.加法为什么要改写成乘法算式,学生不太明白。如果能创设这样的情景:5个学生每人发一支铅笔,要发多少支铅笔?全班30个人每人发一支铅笔,要发多少支铅笔?全校300人,每人发一支铅笔,要发多少支铅笔?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加法算式,写不下,这时候引出可以用乘法算式来表示,学生就会特别的兴奋。

儿童绘本,绘出英语课堂新色彩 篇3

一、以插画为诱饵,激发兴趣

插画是最形象生动的教学表现形式之一,它以鲜明的色彩、丰富的内容、可爱的卡通形象轻而易举地吸引着孩子们的目光,是教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引学生学习注意力的法宝。由此,在英语教学中,笔者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有意识地通过相关的绘本插画,导入新课教学与话题讨论,试图用学生们喜欢的图画、动漫、视频,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并通过绘本教学将这种短暂的兴趣发展为持久的、内在的学习动机。

教学牛津版小学《英语》4A《Unit 2 In a toy shop》这单元时,笔者在教学导入环节,以有趣绘本故事——Troy's Toy(特洛伊的玩具)为契机,导入教学,以此激发学生们对本课教学重点的关注与兴趣。

T:I have a friend——Troy. He has lots of toys. Lets have a look!

Ss: Wow! (So interesting!/ I have a cat, too./I like the robot, too!...)

T: What can his robot do?

Ss: It can eat beans. It can clean the room…

T: Amazing! Do you like Troys toys? What toys do you have?

Ss: I have a car/robot/cat/dog/…

T: Good!Today lets go to a toy shop together!

二、以故事为契机,倡导体验

故事是隐藏在绘本教学中的精华,可以说,通过绘本,理解故事并学会尝试用英语复述绘本内容,是我们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故事”对大部分小学生而言,有着极强的吸引力,他们乐于听故事,讲故事,说故事,因此,在教学中,笔者尝试以绘本故事为背景,创设相应的语言实践情境,引导学生们由情入境,积极地参与到语言实践活动中。

教学牛津版小学《英语》5A《Unit 8 A camping trip》时,笔者以儿童绘本《它们一起去野营》为背景,将词汇与句型的巩固训练融合到绘本教学中。首先,笔者利用多媒体课件,呈现绘本图片,引导学生们共同完成两个教学步骤:看图找亮点。引导学生根据绘本图片,寻找出与本课有关的物品,并说出其英语单词。其次,看图猜故事。用一句简单的英语表达每幅图所透露的信息,如第一幅讲的是大熊和松鼠正在收拾背包,准备野营,我们可以说“They are going to a camping trip.”通过创设这样的故事情境,能够让孩子们学会看图说话,引导学生在有趣的绘本故事中强化对本单元基础知识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提供广阔的平台。

三、以探究为平台,放飞想象

英语课程具有极强的开放性与实践性,应注重学生语言实践与创造能力的培养,从这个角度而言,儿童绘本故事结局的不唯一性、想象空间的无限性,为英语教学提供了广阔的探究平台。因此,在教学拓展训练环节的设计中,笔者往往以教材内容延伸到绘本探究,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所给的材料与线索、图片与资料,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尝试打造属于本小组的绘本故事。

教学牛津版小学《英语》5B《Unit7 A busy day》这单元时,笔者考虑到本单元的重点教学内容是,主要以忙碌的一天为切入点,围绕“谈论时间”这个话题展开。因此,在教学拓展训练环节,笔者通过三幅图片(I have a busy day),展现了主人公一天中各个时段的安排。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教师所给的图片以及提示(相关词汇与句型),发挥小组的想象力,将这三幅图片(早上、下午、晚上的安排)串联成一个小故事。在探究活动过程中,教师可以提醒学生,故事的内容可以用对话、独白、角色扮演甚至绕口令、歌唱等形式呈现出来,给予学生宽广的时间平台。在这个探究活动中,笔者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掌握看图说故事的语言技巧,鼓励学生大胆进行语言创造。通过这样的绘本故事教学形式,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有效培养,为小学英语课堂增添光彩。

总之,儿童绘本教学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创造性运用与发展还处于初始阶段,作为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我们应该抓住机遇,有效地把握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与个性发展需求,尝试在教学实践中灵活有效地运用儿童绘本,借助绘本之力,提高课堂之效,促进交际之实,夯实语用之基,让每一个学生真正融入到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充当学习的小主人。◆(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马塘镇马丰小学)

儿童英语课堂 篇4

一、激发儿童思维, 探寻有意义的问答

【第一次教学】

Step 1 Warming up

(Before class) Listen to the song“Ali Baba’s Farm”

Greeting

T:Hello, boys and girls.How are you, today?

Review

T:What day is it today?

T:What day was it yesterday?S2:It was...

【教学反思】

第一次教学的导入部分主要是教师引导下的师生问答, 主动权基本上掌握在教师的手中, 学生说出来的词组基本上是B部分的, 虽然起到了复习的作用, 但学生的积极性不高, 课堂气氛枯燥。

【集体磨课】

学生的积极性不高, 主要是由于他说的答案都是事先预设好的。我们应该转换视角, 将主动权交给学生, 在设计时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现有知识与能力, 充分尊重他们的立场。国家督学成尚荣先生指出“儿童立场”, 就是指教育是为了儿童的发展, 教育是依靠儿童来展开和进行的, 教育应从儿童的需求出发。在“儿童立场”精神的指引下, 我们将句子中的carrot National Day采用头脑风暴的游戏来呈现, 先让教师给出四个关键词, 学生通过联想猜出教师想要说的东西, 这样既解决了新单词, 又激发了学生的思维, 起到一举两得的作用。

猜谜环节一开始就抓住了学生的眼球, 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 学生之间也形成了良好的竞争氛围, 尤其是猜对时的笑容, 是给我最好的回报。当我们从儿童的需求出发, 依靠儿童自身的力量来教育儿童时, 就能达成“促进儿童发展”这一终极目标。

二、归还儿童话语权, 探寻有意义的反馈

【第一次教学】

Step 4 Consolidation

A:Look at the flash and finish the exercise on page39.

B:给flash配音 (Miss Ji配第一段, Boys配Helen的音, Girls配Nancy的音.)

C:Repeat and Description.Ss:Repeat after the teacher.

【教后反思】

这是教学的巩固环节, 采用了做书上练习、给课文配音与复述文本的方式。实际上, 做书上练习成了教师与学生核对答案, 给课文配音成了自由朗读, 复述环节基本上还是教师指导学生背诵。这一环节中, 学生的参与度不高, 只有少部分成绩优异的学生能够完成, 绝大多数学生成了看客, 只能用羡慕的眼光欣赏别人的表演。这并不是我们想要的课堂, 课堂应属于集体的, 属于全班学生的不应是少数人的。

【集体磨课】

坚守儿童立场的教学观, 就是要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儿童。磨课时, 我们更改了巩固环节, 用Ali Baba闯关游戏来贯穿整个巩固流程, 每闯一关就能得到一张农场券,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度。最终我们选择了选词完成故事与复述的环节, 复述是要让学生都参与进来, 让每一个学生都开口说英语。

选词填空时, 一人说一句消除了后进生的恐惧, 农场入场券刺激了学生表达的欲望。这次在复述环节收到了预想的效果, 学生都感兴趣, 参与度达到了百分之百, 复述的故事也是丰富多彩, 与众不同。坚守儿童立场的教学观, 教师必须好好地研究儿童世界, 学会跳出课堂看教学, 不仅要清楚儿童知识的起点, 还要了解其生活世界、精神世界的起点。

三、挖掘儿童潜能, 探寻有意义的表达

【第一次教学】

Take out their form;Introduce“What did your friends do last weekend?”

【教学反思】

这次拓展环节将学生的说放在了首位, 但说的内容缺乏层次性与梯度, 从而造成了学生兴趣的减弱, 出现了怕说、不想说的现象。被叫起来表演的同学也是为了应付任务, 心不甘情不愿地说了一些课堂上重复了多次的短语, 根本就没有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 课堂气氛陷入了尴尬的境界, 这非常不利于学生思维的训练和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

【集体磨课】

在儿童的成长中, 教育不是简单地改变其天性, 而是因势利导, 长善救失, 充分认识人的天性特征, 创设适合儿童天性优化发展的条件和环境。我们的教育要具有“多元发现观”, 理解和尊重儿童发展的基本规律, 呵护儿童潜在的优质资源, 促成儿童多方面协调发展。

拓展环节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将课本中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这节课的主题是农场, 离我们学生的实际生活有点遥远。学生谈论起来就会信心不足。要想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这个话题中, 就要让他们接触到农场, 了解农场的真实情境。抱着这种想法, 我们大胆地将绘本故事引进课堂, 让学生有了耳目一新的感觉。

儿童英语课堂 篇5

even cry,it will soon stop

bedroom playground Jiang river

stacking toy with our common

blue sky,white earth

go small windmill

small horse,small flowers

show the smiling faces of his shyness

depression is now the world‘s people

offensive.Also can not be changed

especially when the time to send our young peopleinto middle age into old age

our hard life

only one night a year

temporarily used to spending

only one night a year

think of things far away

moving and pale

我想活在一个永远也长不大的世界

人们天真,善良,不互相伤害

即使吵架,也很快和好即使哭泣,也很快停止卧室里,操场上,江河边堆积着我们共同的玩具天空蔚蓝,大地洁白走到哪里都是小风车小木马,小花朵

展露出羞怯的笑脸

如今的世界叫人忧郁厌恶。又无法改变

特别是当时间把我们送入青年送入中年,送入老年我们艰辛生活,苦中作乐每年只有一个晚上

用来短暂地挥霍

每年只有一个晚上

想起遥远的事物

让音乐课堂立足“儿童本位” 篇6

[关键词]音乐课堂 儿童本位

[中图分类号] G623.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5-075

小学阶段的教育是面向儿童的教育,因此,我们要尊重儿童自然的生命状态,面向儿童完整的生活世界,顺应儿童的天性,遵循成长的规律,让儿童真正成为儿童。热爱音乐是儿童的天性,音乐的本质是原始的、冲动的、感性的,这和儿童的天真无邪、烂漫灵动相吻合。教师应该立足儿童本位,从他们的需求出发,以音乐为载体,让儿童的天性和灵性充分得到呵护和释放。

一、用生动贴切的音乐内容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

著名音乐教育家卡巴列夫基说:激发孩子对音乐的兴趣,是把音乐美的魅力传送给他们的先决条件,是成为他们热爱生活、陶冶情操的助长剂。

《龟兔赛跑》的故事情节,有的学生早已能绘声绘色地进行复述。二年级音乐教材《龟兔赛跑》的管弦乐作品欣赏,用语言讲述的方式完全不能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我在教学此课时,创设新颖、生动的动画场景,让学生就进入充满童趣的直观氛围中。我用神秘的语言紧紧抓住他们的注意力:“今天,我们将听到的是用音乐来讲述乌龟和小兔子的故事。下面我们来听听这个故事和我们以前听过的有什么不同呢?”学生一下子被吸引住了,带着好奇和期待,走进了音乐。在聆听过程中,学生一下子就分辨出了单簧管和大管的音色的不同。学生豁然开朗:原来小兔子蹦蹦跳跳的形象是用单簧管来演奏的,乌龟勤奋、踏实、动作迟缓的形象是用浑厚朴实的大管来演奏的。这样,学生不仅轻松理解了音乐形象,也感受到了音乐带来的启迪。

只有极大地激发孩子对音乐的兴趣,音乐才能真正走进他们的世界。但是,并不是所有的音乐作品都适合儿童,都能引起他们的热爱。因此,教师要精心选择音乐资源,以儿童的视野开展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体验,在感悟中成长。

二、用纯真灵动的音乐活动承载儿童的自主实践

音乐活动不仅指聆听、歌唱,还包括游戏、语言、律动、表演、演奏等形式,同时也是一种多形式交互的丰富多彩的体验。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特的世界,这个世界有他们的个性和天性。教师应尽可能地去发现和研究儿童世界中的音乐元素,选择和内容相符合的实践方式,用音乐来承载儿童的个性发展和独特体验。如团队游戏、歌唱加朗诵、歌词、旋律、节奏创编、歌表演、集体舞、打击乐伴奏等,提供多样性,让儿童自己选择、自己实践,这样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儿童自己”的音乐课堂中找到位置,发挥潜能。

一年级的小朋友仿佛正来到了歌曲《其多列》的故乡——哈尼族,山上小朋友和山脚下小客人遥远又亲切地呼唤和回应,竹筒舞的快乐与欢笑,加入了非洲鼓的激情与动感,孩子们沉浸在带有异域风情的小村寨中。孩子们仿佛经历一场美妙的旅行:一边感受哈尼族人们的热情,一边在好听的音乐中,齐唱、轮唱和合唱顺势交替进行,适时表达儿童真实自然的感受。丰富又具有挑战性的表现形式,让孩子们全身心投入到音乐课堂中,真正诠释了音乐是儿童丰沛情感的最好表达。

儿童经历什么样的生活,就会有什么样的成长。儿童实践着什么样的音乐生活,就会有什么样的感悟和素养。

三、用开放多元的音乐空间练就儿童的生命成长

教育是一种生命的成长,理想中的音乐课堂应该与学生在精神上、气质上相契合,这是一种生命的相遇,更是一种精神的感应。

在孩子眼里,世界像个万花筒,歌唱也不仅仅是歌唱,是他们生命中最喜悦、最热情的释放。音乐还是儿童的一种身体现象,用身体现象教育学来反观音乐和儿童的关系以及儿童的教育,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达到至真至纯,回归原本。

当我们的孩子唱起一曲曲外国民歌时,他们不仅仅是感受情绪、掌握技巧,他们还从中领略到了异国风情、多元文化。当我们的孩子摇头晃脑地听着“西皮流水”,咿咿呀呀跟着吟唱“谁说女子不如男”时,他们还收获了中国传统戏曲背后的历史与源头,感受了中国戏曲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大鹿”站在房子里,“八只小鹅”快快乐乐地玩耍,“快乐的小木匠”正在大展身手……一首首充满童趣的歌曲,带领孩子来到童话王国。这里不仅有美妙的旋律、轻快的节奏,还有真善美的熏陶,还有最合乎儿童心灵的故事;这里不仅收获快乐,还收获美好的童年。生命的成长就在这里,悄悄地,但又那么丰盈。

总之,教师只有更真切地理解,更深入地解读儿童,才会解读出课堂的真正生长点。小学的音乐课堂,就应该是儿童本位的音乐课堂,才能成为汇聚着孩子自己的表达、自主实践、自由生长的地方。

关注儿童, 追寻小语“童真课堂” 篇7

关注儿童的“真思”

儿童是一个自由的生命体, 他们的思想非常的丰富、非常的活跃。可惜很多时候我们并不知道儿童在想什么, 甚至是不屑于知道, 我们总是以“小孩子懂什么”的借口作为自己高高在上的理由!我们总是喜欢在课堂上教儿童适应我们的需要, 把自己的思想强加到儿童身上。最明显的表现就是, 我们总是不厌其烦地把自己对文本解读的思想灌输给学生, 生怕漏了哪一点。

文本解读确实非常重要。专家说得不错:“千重要, 万重要, 文本解读最重要。”于是我们手捧文本, 细读再细读, 深入再深入, 从作者的角度、从编者的角度、从读者的角度, 更多的是从教者的角度。这样的文本解读无疑是深刻的, 无疑是精彩的, 但如果将这样的解读直接灌输给学生, 那么并不能真正地为儿童的学习服务, 解读也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正所谓“这个法, 那个法, 不懂儿童就没有法”。实际上我们更应该蹲下来从儿童的角度来解读文本, 儿童每每面对新的文本时, 他们的心里会冒出许许多多这样或那样的想法。或许他们的想法是天真的、稚嫩的, 但却是最真实的。

《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是人教版教材四年级下第四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这是一首呼唤和平的诗, 它以一个孩子的视角, 揭示了战争给自然世界带来的种种不安宁, 发出了对和平的呼唤。为了上好这一课, 我从多角度解读了文本, 并且找到了作者高洪波《孩子与战争——谈〈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的创作》一文, 这样的解读让我对文本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平的呼声一直响在我心里, 我认为享受春天就是享受和平。但我知道我不能把我的思想强加给孩子, 我应该从孩子的视角来阅读诗歌。这首诗无法回避战争, 我想寻找一个合适的角度让孩子来感受, 来展开自在的思想。我不愿意把血腥的战争场面呈现在孩子面前, 我也不愿意直接灌输成人对战争的理解……孩子或许更关心:战争给儿童造成了怎样的伤害?从这个角度出发, 孩子有了更深切的感受, 展开了更自在的思想。当最后我们一起讨论“享受春天就是享受什么”时, 我发现孩子的思想是如此的丰富:享受春天就是享受生命、享受幸福、享受关爱、享受美好、享受和平、享受快乐……原先我还在想,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 我也要让和平的呼声响在孩子们的心里。此时, 我放弃了自己的这一想法, 为什么非要把和平的主题再刻意地凸现出来呢?孩子们的思想更真实、更生动。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 摆在第一的并不是背书, 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 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 也就是说, 进行生动的创造。”儿童自在地展开思想, 他才能做他最好的自己, 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这样的课堂才是有效的, 才是充满“童真”的。

关注儿童的“真言”

不自由是违反生命法则的, 只有自由才能使儿童尽量发展本性中的“善”。自由更是“童真课堂”必不可少的前提, 在课堂上我们应该给儿童极大的自由表达权。只有以自由为基础的表达, 儿童才可能“无拘无束地呼吸”, 才可能呈现原生态的学习感受。让儿童自由表达最好的方法是让儿童参与到对话中来, 和教师一起探索, 一起发现。语文教学本身就是多重对话的过程, 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教师要通过儿童的学来教, 通过对话让儿童自由表达。

儿童擅长自由表达, 但他们也很怕说错。要让儿童知道:课堂是允许出错的地方。当听到儿童精彩的表达时, 教师要肯定他、赞扬他;即使儿童的表达有缺陷, 甚至是错误的, 教师也不要直接给予否定, 而是巧妙地引导儿童在对话中自我纠正。否则一旦儿童产生了害怕说错的情绪, 自由表达就会失去生长的空间。自由表达不要过分地强调对错, 让儿童敞开心扉用自己的话语与教师对话、与同伴对话、与文本对话, 这才是儿童的语文、儿童的课堂, 这才是真实的语文、真实的课堂。

在《给予是快乐的》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 这一课的学习中, 大家都深深地被文中的小男孩感动。围绕“他现在送给了弟弟什么呢”, 师生展开了自由对话。有学生说:“他要送给弟弟这样一辆车做圣诞礼物。”马上有学生反驳:“不对, 他是将来要送给弟弟这样一辆车做圣诞礼物。现在还没有送给他。”看来有些学生还没有真正读懂文本, 我没有轻易否定, 而是马上请学生带着问题再细读文本重点段落, 再次与文本展开对话。很快, 大家又有了自己的想法, 与同伴展开了新的对话。有的说:“他现在送给了弟弟关爱, 他把弟弟从家里背出来, 让他来看新车。”有的说:“他送给了弟弟安慰, 虽然现在没有什么, 但将来会有一辆这样的新车做圣诞礼物的。”有的说:“他送给了弟弟一个承诺, 相信哥哥将来会送一辆新车给他做圣诞礼物。”有的说是送快乐, 有的说是送信心, 有的说送了一份希望, 有的说送了一个梦想……最后我请学生带着这么多的感受, 再次回到文本, 读读哥哥说的那番话, 读出学生自己的情感来。在对话的过程中, 孩子们敞开心扉, 自由表达, 充满了童真童趣。

关注儿童的“真情”

儿童在学校里学了许许多多的知识, 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逐渐遗忘, 但凡是能打动儿童思想的东西, 凡是经过儿童自然体验的情感, 都会在其心灵深处留下深刻的记忆, 让儿童终身难忘。

童年是孩子最纯真最美好的时期。儿童自有儿童的感动, 儿童自有儿童的诠释, 儿童自有儿童的情怀。但儿童喜欢的是自然的体验, 而不是“被体验”。而很多时候我们教师却不遗余力地引导儿童“被体验”。语文教材中确实蕴涵着丰富多彩的情感内容, 但往往还没等儿童有所感觉, 我们就急着想要儿童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儿童感觉不到位, 教师就一次次地示范、引导, 非把儿童领进这个情感的胡同里不可。儿童或许也能装腔作势、鹦鹉学舌地模仿教师的情感体验, 但那完全是“被体验”, 绝不是儿童真实情感的自然体验。

在《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这一课的学习时, 如何让学生自然地获得情感体验, 我花了一点心思。首先我重构了文本, 分几次呈现在学生面前。第一次呈现的是诗中的短语, 让学生初步感受美好后, 让他们为短语找朋友。第二次呈现的就是学生为短语找朋友后形成的诗句。“蔚蓝色的大海, 是海鸥的乐园。金黄的沙漠, 是蜥蜴和甲虫的天下。蓝得发黑的夜空, 属于星星和月亮。绿茵茵的草地, 滚动着欢乐的足球。”然后我请学生轻轻地读, 边读边想, 边想边读, 让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在学生的眼前慢慢地展开。儿童是善于想象的, 一幅幅画面是如此的美好, 如此的生动。大家陶醉在这样的境界中, 自然地获得了美好的情感体验。第三次呈现的是每句诗加上“本来”或“本该”后的句子。然后请学生们来比较两组诗句的不同, 他们很快就发现了字面上的不同:每句诗都加上了“本来”和“本该”。正是这细微的差别, 打破了原来所有美好的画面。那么美好的画面就这样一下子从孩子们的眼前消失了, 让孩子们在强烈的对比中受到了情感的冲击, 自然而然地获得了情感体验。

“缀文者情动而辞发, 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让儿童带着感情慢慢地走进文本, 这需要一个过程, 一个自然体验的过程。感情只能用感情去触摸, 感情只能用感情去领悟, 感情只能用感情去交融。让儿童的情感伴随着教学的整个过程, 让儿童自然地获得情感体验, “童真课堂”会因此充满生命的活力!语文会因此植根于儿童的心灵世界!

基于儿童立场 构建有效课堂 篇8

一、让儿童成为知识的“探索者”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 “儿童就其天性来说, 是富有探索精神的探索者, 是世界上的发现者。自由和探索是儿童的天性, 教育就应该顺应这种天性, 引导和促进学生进一步去探索与发现。”在语文教学中, 我们就要尝试把课堂还给学生, 给孩子们提供一个自由的探索环境, 孩子们往往会热情勃发、有效参与。在教学《生死攸关的烛光》时, 开课伊始我提出这样的问题:“绝密情报最终没有暴露, 情报站没有遭到破坏。同学们, 是谁保住了秘密, 保住了情报站, 挽救了一家人?”这个问题一提出, 就引起了学生的兴趣, 有的学生认为是伯瑙德夫人, 有的同学认为是杰克和杰奎琳。意见开始出现分歧。此时, 我没有武断地给出结论, 而是进一步追问:“现在出现了三种意见, 要想说服对方, 就必须有充分的根据。想想, 根据在哪里?”学生立刻埋头研读文本, 着手解决问题。生1:儿子杰克的表现给我的印象最深。杰克首先想到去柴房借口拿走蜡烛, 十分机智。生2:是啊, 儿子杰克在当时的情形下, 如果不是那样“从容”, 早就引起德军的怀疑, 所以他功不可没。生3:我觉得是妈妈保住了秘密, 首先, “把情报藏在蜡烛里”这个绝妙的主意本来就是妈妈想出来的。还有妈妈也表现得那样镇定, 一开始就“轻轻”地把蜡烛吹灭, 她在努力地想办法。师:同学们说得都非常有道理。但是, 如果没有最后杰奎琳的灵活应变, 后果不还是不堪设想吗?能不能有一个恰当的说法, 既提到全家人, 又突出杰奎琳?生:全家人都为保护情报站做出了贡献, 情报站能保住是全家人齐心协力的结果, 小女儿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经过老师的点拨, 学生的思维迸出了新的火花。真正的探究、发现, 愉悦的智力活动, 让孩子们享受着学习带来的成就感。让儿童成为知识的“探索者”, 学习便成了快乐的“探索之旅”。

二、让儿童成为心灵的“情感者”

“情”并非是凭空产生的, 它根植于教材和生活中, 它常以生动形象的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为手段, 连同教师的语言、情感、教学的内容以及课堂气氛成为一个广阔的心理场。教学成为儿童主观所需, 成为他情感所驱使的主动发展过程。如在教学《渴望读书的大眼睛》2~5自然段中时, 我问道:谁能把学习这部分的感受与大家一同分享?生1:我从两个“生怕”中体会到小姑娘对读书的那种渴望心情。生2:小姑娘连老师写的每一个字、讲的每一句话都生怕会漏掉, 可见她对学习是多么专心呀!师:是啊。她是这样专心读书。你们能不能结合课文背景, 说说她还生怕漏掉什么?生1:她还生怕漏掉老师提的每一个问题。生2:她还生怕漏掉老师讲的每一个知识点。师:这双“大眼睛”是那样地专心, 那样地明亮, 我们该怎样读好这一段呢?生1:应该读出“大眼睛”对读书的渴望。 (生读) 生2:要把“生怕”这个词读重一些, 这样才能体现出“大眼睛”非常珍惜学习的机会。师:你读得太棒了, 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感受与理解, 读读这段话吧! (学生读得很投入)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为学生创造“一个广阔的心理场”, 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还给学生, 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充分地朗读课文段落, 使其身心沉浸于文体之中, 与文体进行心灵的交流, 让他们成为心灵的“情感者”, 渐入教学的佳境。

三、让儿童成为个性的“言说者”

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正如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所说的: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 那么, 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 要探明这一点, 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如教学《丑小鸭》一课时, 教师问道:你想对故事中的动物说什么?生1:我想对鸭妈妈说:同样是你的孩子, 怎么丑小鸭被欺负时你没有保护他?生2:我想对鸭哥哥说:你们本来是一家人, 别人欺负丑小鸭都不行, 你们怎么欺负自己人呢?师:是的, 正是因为不灰心, 不放弃 (板书) , 丑小鸭才变成一只美天鹅。

学生学习时与自己的生活实践相联系, 将文本所写与生活所见及自身经历对接, 能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与体验, 成为“个性”的言说者。

四、让儿童成为精神的“体验者”

让课堂充满人文气息, 情趣盎然。孩子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和能力, 更重要是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自然而然地包融其中。教学《鹬蚌相争》一课, 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相持”及“筋疲力尽”, 老师让孩子们一队扮演鹬, 一队扮演蚌。创设如下情境:太阳升起来了, 鹬大声地说:你不松开壳儿, 就等着瞧吧。今天不下雨, 明天不下雨, 没有了水, 你就会干死在这河滩上!蚌也大声地说:我就这样夹住你的嘴不放。今天拔不出来明天拔不出来, 吃不到东西, 你也会饿死在这河滩上;中午, 鹬威胁道:你还不松开壳儿……蚌不甘示弱:我就这样……太阳下山了, 鹬有气无力地说:你还不松开壳儿……蚌叹了一口气说:我就这样……孩子们通过角色扮演, 更好地理解了“相持”, 感受到了“筋疲力尽”也意识到了鹬和蚌的愚蠢, 并深刻地理解了丰富的寓意。唯有让孩子们去实践, 去体验, 他们的精神世界才会获得非同寻常的深刻而丰富的感受。

小学语文课堂如何体现“儿童味” 篇9

卢梭在《爱弥儿》中也说:“教师应当顺应儿童自然成长的天性,珍视儿童短暂的童年生活,即教育必须从儿童的实际出发,处处考虑儿童的年龄特征……”所以小学语文课堂应着眼于关注儿童的生命成长,彰显儿童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让童趣、童真在教师的唤醒中真实体现,让童言、童心在教师的激励中自由表达。

一、让童趣在教学情境中闪烁

朱光潜在《谈美书简:二种》中说:“情趣愈丰富,生活也就愈美满,所谓人生的艺术化就是生活的情趣化。”小学语文课堂应该是有趣的。教学中创设充满童趣的教学情境,能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并成为情境的一部分,在其思考活动达到忘我境界时,便进入了人境融合的最佳状态。

比如,在汉语拼音的教学中,新授阶段的反复拼读早已让学生们处于疲劳的状态,因此在复习巩固的阶段可以采取游戏的形式,通过“声母宝宝找家”的游戏让学生在四线三格中贴出声母的正确位置;通过“小红帽迷路”的游戏帮助学生巩固复韵母的标调规则。将抽象的学习内容变换成活动场景,能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全方位地参与学习,让学生在趣味中得到身心的发展。

教学《恐龙》一课时,学生对恐龙的兴趣特别浓,于是课前我就让学生搜集自己感兴趣的恐龙资料。课上,我设计了“恐龙研究发布会”的环节,更激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表达的欲望。此时的课堂无疑是情趣盎然的,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感兴趣的教学活动中,而愉悦的情境成了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最佳土壤。

二、让童真在诗情画意中流淌

著名的语文教育专家李吉林老师说:“当我把儿童带入有意创设或优选的富有美感的情境中时,我发现学生情绪热烈,带着情感色彩去观察、体验客观情境,在情感的驱动下,想象、思维积极展开,进而激起表达动机,且达到不容自遏的‘情动而辞发’的境界。”

充盈童真的语文课堂才是最具生命力的,它能开启学生敏感、多思的童心,让学生在审美的愉悦中,获取快乐和幸福,培育诗化的心境,激起学生的想象,产生表达的欲望。学生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用自己的心悟生活,用自己的脑释疑惑,用自己的口诉心声。

一节《找春天》的口语交际课。课前,我带领学生们走进大自然去观察春天的景物,在学生们感受到春天的气息后,我问:“你们找到春天了吗?”学生们把手举得高高的,有的说:“春天是柳树姑娘的长发。”有的说:“春天是五颜六色的小花。”有的说:“春天是小鸟清脆的叫声。”

这是多么富有诗意的对生活的解读呀!走进学生诗意的天空,就是让学生们以一种自然的心境和自由的态度进行对话交流。在对话交流中,学生便有了思想的碰撞,有了情感的迸发,有了审美的愉悦,最终达到“至于真”“达于善”“臻于美”的境界,语文课堂也就成为学生体验生命、心灵对话的课堂。

三、让童言在无拘无束中生成

语文课堂应该成为学生放飞自我的天地。学生和老师的心态都应是开放的、宽容的,彼此间是互相信任的。在这种宽松的环境中,学生想怎么说就怎么说,不必担心说错了会挨批评,课堂就是温馨的家园、学习的乐园。

我执教《雪儿》一课时,问学生:“读了这篇课文后,雪儿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一位充满灵气的小女孩自信地站起来,兴冲冲地说道:“鸽子是蔚蓝色的!”大家把惊讶的目光投向了这位学生。片刻沉默后,传来了听课老师的议论声:“雪儿是鸽子,哪有鸽子是蔚蓝色的?”我微笑着问她:“你这个答案真是与众不同,能说说你的理由吗?”“雪儿向往蔚蓝色的天空,它的家是蔚蓝色的。它属于蔚蓝色……”多么灵动的幻想啊!能够真实地展现在课堂上,不能不说是一道美丽的风景。当学生用“蔚蓝色”替代“雪白”时,一颗纯真的心灵在自由自在中尽情舒展。

萨特说:“阅读是种被引导的创造,不同个体气质和生活经验的个体,被一篇篇想象丰富,语言精美,情感涌动的作品吸引,产生不同的感受和体验。”

儿童的世界是神奇的,孩子是这个世界的主人,他们是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读懂这个世界,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教师要尊重儿童个性化的解读,不阻碍儿童和文本的自由对话,让他们在无拘无束中凸显自己的主体,张扬自己的个性。

四、让童心在天马行空中放飞

我们的语文教材透过优美的语言文字,反映自然之美,生活之美,社会之美,乃至艺术之美。儿童则用特有的眼光去看待这个奇妙而梦幻的世界。有多少个学生,就有多少个独特的世界。我们要走进儿童的心里,让孩子的思维自由地驰骋,为稚嫩的童心插上想象的翅膀。

教学《秋姑娘的信》一课时,在学完前面五小节后,我让学生分小组表演读,然后又出示了一张张空白的信封:“这也是秋姑娘的信,她还会寄给哪些好朋友呢?你能在信封上写上她好朋友的名字吗?”面对这一张张信封,学生进入了一个童话的世界,有的说:“寄给小鱼儿,让它们在结冰前多呼吸点新鲜空气。”有的说:“寄给小鹰,让他们不要怕风雨,学好本领。”……

口语训练《“______笑了”》一课中,老师引导:“其实世间万物和人一样都是有情感的。笑,不是人类特有的,只要你们用心感受就会发现。”一言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绪飞扬,有的说:“花儿笑了,因为春姑娘来到人间,为她们换上五彩的衣裳。”有的说:“果园笑了,因为她的水果宝宝们一个个缀满枝头,长得可水灵了,红彤彤的苹果、黄澄澄的梨……把果园妈妈打扮得格外漂亮。”有的说:“青山笑了,小朋友们一起去植树,给大山重新披上了绿色的新衣。”放飞孩子们的心灵,他们所迸发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远远超出我们的意料。

基于儿童, 回归品德课堂的原点 篇10

一、基于儿童, 定位目标

品德与生活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 以儿童生活中的需要和问题为出发点, 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 在发展中生活。 儿童生活是品德课程的基点, 也是归宿。 在教学《 好牙伴我一生》 这课之前, 我通过调查表了解到, 一年级的孩子正处于换牙期, 他们对于牙齿的认识不够清晰, 一个班70%的孩子有过蛀牙, 缺乏必要的护牙知识。 因此, 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让学生知道换牙是一种生理现象, 明白乳牙、恒牙的相关知识。 了解龋齿成因、危害及防治, 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 指导他们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 初步了解保护牙齿的方法。

二、基于儿童, 整合资源

依据儿童的知识经验、年龄特点、生活背景等, 我对这课教材中的资源进行了重组、整合、优化。

1.资源的优化

教材中提供了学生喜闻乐见的绘本《 蛀牙记》 , 通过故事的讲述, 帮助学生认识不良的生活习惯对牙齿的伤害。 绘本借助其夸张的图片、简洁的文字深受儿童的喜爱。 于是, 我对这一资源进行了优化, 保留了绘本中形象生动的图片, 将蛀虫制成了动画, 并且将文字转换成声音, 学生通过看图片、听故事, 去感受蛀牙的危害, 发挥了资源的最大效益。

2.资源的整合

教材中“ 碰碰车”部分, 让孩子通过小小的辩论, 明白多吃粗纤维食物对牙齿是有帮助的。 同时“ 知识窗”板块, 又通过留白的形式, 让学生获取保护牙齿的注意事项。 我在备课时, 发现这两块有共通之处, 它们都是在阐述保护牙齿的方法。 因此, 我对这两块的资源进行了整合。 通过棋盘的方式将护牙的知识融合其中, 让学生边玩边学, 有所得, 有所获。

三、基于儿童, 设计活动

1.活动选择, 要“ 贴切”

活动形式要服从内容, 要符合儿童的生活经历。 在《 好牙伴我一生》 中, 我设计了学生喜欢的游戏, 引入了儿童爱听的绘本故事。活动的引入给品德课堂增添了活力。 课堂上《 蛀牙记》 的讲述, 牢牢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 在绘本故事中长出了两个手臂, 飞到了孩子们的面前。 原本洁白的牙齿也因为它们的破坏, 变得黑黑的, 而且有了洞, 小小蛀虫的危害也植入了孩子的心灵。

游戏是儿童, 尤其是低年级儿童最喜欢的活动之一。 为了让学生了解到更多的护牙常识, 我采用了游戏渗透的方法。 我将护牙常识暗藏在“ 好牙伴我一生”的飞行棋游戏中, 让学生在玩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 学到知识, 达到玩中乐, 乐中学的目的。 这样的活动形式贴近学生的生活, 迎合了他们的兴趣, 将“ 顽童”变成了“ 学童”, 使课堂取得了实效。

2.活动指导, 要“ 精细”

低年级的品德课堂中经常会出现很多的活动, 但很多是走过场。 品德课堂中的活动, 要依据儿童认识、年龄等, 进行精细化的指导。 要让儿童成为活动的主人, 真正达到活动的实效。 在指导学生正确的刷牙方法时, 我通过“ 学一学”“ 练一练”“ 比一比”这三个环节来达到目标。 学一学中先看护士阿姨的讲解, 整体感知正确的刷牙方法, 再跟老师一步一步地分步骤学习。 接着, 同桌按步骤互相练习、纠正, 做到全班参与。 最后再请两位同学上来比一比谁的刷牙方法掌握得最好。 这个环节花了15 分钟, 占整节课的1|3, 课堂上, 全班学生跟着老师扎扎实实地观看、学习、操练, 学生学有所获, 教师也有效地达到了教学目标。

3.活动组织, 要“ 高效”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儿童英语课堂】相关文章:

儿童英语课堂游戏05-01

儿童英语05-14

儿童英语语法05-27

儿童英语阅读07-06

儿童英语诗歌短诗06-28

祝福儿童英语句子05-28

儿童学习英语兴趣05-29

儿童趣味英语07-15

学前儿童英语教师06-29

英语儿童文学07-19

上一篇:教育研究方式下一篇:幸福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