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缩政策

2024-05-20

紧缩政策(精选十篇)

紧缩政策 篇1

日前, 世界最大船舶金融银行——德国H SH N ordbank在欧盟执行委员会 (E C) 的要求下, 按原计划实施在海运领域的紧缩项目。不过, H SH明确表示, 其紧缩规模进一步扩大的传闻为毫无根据的谣言。另外, 该银行正向地方政府提出要求, 对H SH的金融保证从70亿欧元上升到100亿欧元。到2014年末之前, 在海运领域的金融项目规模要从目前的190亿欧元下降到150亿欧元, 这样才获得政府的扶持政策。

加拿大移民政策紧缩 篇2

留学门槛不会提高,经验类移民不受影响

加拿大暂停受理联邦投资移民,对于不少想移民加拿大的国人来说是个坏消息,而不少想去加拿大留学的学生也担心会提高留学门槛。

赴加留学生无需太担心,加拿大这一政策仅是对于接受来自国外申请加国移民的情况。而对于在加拿大留学,取得毕业证书,完成学习计划后,在加拿大当地申请的经验类移民是没有任何的限制的。

加拿大移民局这两天出台了很多项政策,现在直接申请加拿大联邦和魁省移民的门基本关闭了,很多原先有想移民加拿大的人,都只能通过先留学再移民的路径去办理,其实是旨在吸引在加拿大本国留学并取得毕业文凭的学生来申请移民,加拿大方面还是积极的欢迎国际学生去加拿大留学的,所以不用担心。

家属想去加拿大可以申请“超级签证”

另外,从2011年12月1日起,本国驻各国大使馆的签证办公室开始接受父母和祖父母来加团聚“超级”签证的申请,该签证有效时间可长达10年,允许申请者每次留加时间最长可呆24个月,且在此期间不必更新签证。

紧缩政策开始回暖? 篇3

这种调整的方向如何,对中国经济今后走势的影响如何?

双重压力下的政策权衡

尽管从4月份以来CPI逐月回落,但PPI的逐月攀高标志着年底前通胀反弹隐患并未消除。PPI超越CPI形成的剪刀差反映出下游产品市场面临着总体供大于求的局面,加上部分中间产品的价格管制,导致PPI向CPI的传导机制很大程度上被弱化。随着PPI上涨带来的生产成本上升,企业利润空间将进一步下降,原材料等成本价格上涨最终将转嫁到消费市场,CPI可能出现报复性反弹。预期9月及以后数月CPI还将面临较大反弹压力,估计全年通胀将保持在6.5%左右。

同时为理顺国内价格传导机制和引导国内产业结构调整,预计年内会对能源价格进行调整,高耗能产业的生产成本会进一步加大,间接加剧物价上涨的压力。目前国内油价相对国外的折扣应保持在20%-30%之间,因此国内油价仍有上调空间。观察国际油价和国内CPI的变动趋势,如果油价回落到100美元以下,则在明年上半年前进行油价改革的可能性很大。中央财政的紧张以及可能实施的减税措施也不允许国家对石化行业进行持续的补助。

美国发生的金融危机加大全球经济衰退风险。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9月15日在接受美国全国广播公司采访时说:“美国正陷于‘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中,危机引发经济衰退的可能性正在增大。”拥有158年历史的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9月14日宣布申请破产保护,成为继贝尔斯登之后又一家倾覆的投行。美国银行(Bank of America)据报道也在同另一家陷入信贷危机困境的经纪巨头美林(Merrill Lynch)进行合并谈判。

美国经济衰退几成定局,中国经济今明两年下行的风险增大,宏观调控政策需要重新审视。全球经济下滑减少外部需求,如何刺激内部需求,防止经济快速下滑成为政策制定考虑的重点,刺激内需需要重新考虑现行的货币紧缩政策。

受信贷紧缩和出口环境变坏影响,中小企业生存环境困难。总计近800万家中小企业在GDP贡献和吸纳就业等方面在国内起着重要作用。但今年上半年以来中小企业倒闭潮愈演愈烈,据国家发改委统计倒闭数达到6.7万家,其中劳动密集型的纺织业倒闭1万多家,致2000万工人失业。

中小生产性企业的倒闭将引发相关行业萧条的多米诺效应,从而带来失业潮。首先,中小企业的倒闭会引起为这些中小企业提供服务的相关行业的萧条,引起以中小企业为支柱产业的某些城镇的地方性经济萧条。其次,中小企业的倒闭又引起以这些中小企业为依托的相关企业的困境,比如为中小企业提供B2B服务的网络公司阿里巴巴,随着中小企业的倒闭逐步失去服务的主体,难免陷于萧条。再次,由于大部分中小企业现阶段劳动密集型的产业特点,倒闭将产生大量失业人口,必然带来众多的社会问题。

政策首要选择:适度经济增长而非控制通胀

“一保一控”成为继货币紧缩政策后中央新的方向性政策取向。所谓“一保一控”,指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把抑制通货膨胀放在突出位置。“一保一控”反映了中央政府对紧缩货币政策下抑制通胀造成经济大面积滑坡的担忧。新政策强调了调控的弹性和灵活性,简单概括起来就是由过去的“防过热,防通胀”调整为“保增长,控通胀”。

央行调整显慎重,即微调仍为主基调。从2008年9月16日起,下调一年期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0.27个百分点,其他期限档次贷款基准利率按照短期多调、长期少调的原则作相应调整;存款基准利率保持不变。从2008年9月25日起,除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暂不下调外,其他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下调1个百分点,汶川地震重灾区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下调2个百分点。

刚出台的货币放松政策反映了 对“一保一控”政策的贯彻。从影响领调低贷款利率主要针对短期贷款,主要是便于中小企业的短期融资;长期贷款调整幅度很小,对开发周期较长的房地产业刺激作用甚微。从调整的对象上看,国有四大行加上交通银行和邮政储蓄银行的准备金率仍然维持原来17.5%的高位,反映了央行对信贷扩张导致通胀的担忧。

而对中小金融机构和灾区地方法人金融机构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则体现了央行着力优化信贷结构,确保信贷向小企业、灾后重建等领域倾斜的思路。

政策微调将继续

货币政策或继续出现微调,但大幅度放松货币紧缩的可能性不大。美国“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使原本困难的世界经济雪上加霜,刺激国内经济增长将成为中国经济政策的主导方向。大幅度放开货币紧缩将使上半年的通胀控制成果功亏一篑,同时会使刚刚出现抑制成效的房地产泡沫进一步反弹,加剧宏观政策实施的困难。

货币政策的微调将更多体现出“有保有压”的调控态势。鉴于国内中小企业对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等方面愈来愈重要的作用,宏观政策将更多地由关注国有大企业向关注中小企业转变。而对投资过大的行业,如房地产行业,将继续成为抑制的对象。这样做一方面可以使有限的信贷投向中小企业,另一方面房地产泡沫的消除有益于缓解通胀和刺激个人消费。

紧缩!——生皮加工贸易的政策导向 篇4

——商务部副部长魏建国

2009年12月17日, 商务部发布《关于调整生皮加工贸易企业及生皮进口量的通知》, 取消了原8号公告中列名的173家企业生皮加工贸易资格。这是从2005年105号公告国家开始宣布调整生皮加工贸易政策以来, 调整力度最大的一次。4年来, 商务部、环保总局、海关总署先后10余次调整生皮加工贸易政策, 每一次都牵动着广大皮革企业的神经。

在文章开头商务部副部长的一番话已经从宏观角度表明了国家对加工贸易的态度, 很不幸的是, 现如今我们的皮革行业已经被划归为“两高一资”产业。那么, 国家对生皮加工贸易的政策导向究竟如何呢?为此, 记者采访了商务部产业司加工贸易处的有关负责人, 就生皮加工贸易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咨询。

总量——66万t, 229家

从商务部发布的准许开展生皮加工贸易业务企业的名单可以看到, 此次获得资格的企业共76家, 准许的生皮进口总量为58.13万t, 这与“8号公告”中限定的229家和66万t的上限都有一定的差距, 这是否意味着今后的企业数量及生皮进口数都将以此为基准呢?商务部产业司加工贸易处的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从目前国家的政策方向来看, 生皮加工贸易企业数量和进口总量的控制, 仍以2009年“8号文件”所固定的229家和66万t为准, 在该数量的范围内, 企业仍可进行加工贸易业务的开展或扩产的申报。

考评——环保达标是门槛

“在2009年年初的时候, 我们商务部与环境保护部和海关总署联合对当时开展生皮加工贸易的229家企业及申请新增企业情况进行了审核。审核的最主要依据就是国家对生皮加工贸易继续实行总量控制和限制“两高一资”的原则。”在谈到对申报生皮加工贸易的企业审核时, 该负责人指出, “我们首先通过环境保护部联合申报企业当地的环保部门, 对该企业近几年生产过程中的治污情况进行考察, 考察重点主要是企业的产能和在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废水和废渣, 能否达到国家的相关标准, 对于达不到环保要求的企业坚决不予审批。此次未获得审批的173家企业中, 就有相当一部分是因为未取得环保考核合格证明而被淘汰的。” (生皮加工贸易企业环保标准考核细则详见2006年商产发[2006]390号文件中《生皮加工贸易企业环境保护考核细则 (试行) 》)

结转——加工贸易发展方向

深加工结转, 自2006年国家发布准许生皮加工贸易企业以此方式进行出口后, 一直成为国内不少皮革企业出口的方式。而在此次对商务部加工贸易处的采访中, 有关负责人也表示, 对于目前国内生皮加工贸易企业的数量和整个皮革行业发展的态势, 要短时间内取消生皮的进出口加工贸易并不现实, 因此国家有可能在接下来继续出台政策, 鼓励企业进行深加工结转出口的方式。

根据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方向, 东南沿海的加工贸易将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但在记者的采访过程中, 商务部的有关负责人并没有对皮革行业加工贸易的区域转移表示明确的态度, 因此我们可以推断, 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 应该不会出现皮革加工贸易区域转移的情况。

申报——关注政策变动

对于此次名单未列名企业申报开展加工贸易业务或已列名企业申报扩大加工贸易业务, 商务部有关负责人表示, 加工贸易业务申报的基本程序均刊登在商务部产业司的网站上, 只不过与其他产业不同的是, 生皮的加工贸易审批需要企业提供环保考核合格证明。该负责人还提醒企业, 国家每次出台的加工贸易调整政策后, 各地的商务厅及外经贸厅都将有相应的配套政策, 企业应保持对这些政策的关注, 以防错过申报的最佳时机。

同时, 记者还了解到, 如果企业在直接申报加工贸易额度时遇到困难, 可通过地方政府的相关部门协助进行申请, 这将大幅度增加申报成功的几率。前不久, 山东某皮革生产企业在进驻辽宁省皮革工业园区的时候, 在申请扩大加工贸易数量的时候就得到了辽宁省政府的大力支持, 结果该企业的申报非常顺利。

房贷新政 紧缩政策能否缩紧楼市 篇5

在10月1日前夜出台的《关于加强商业性房地产信贷管理的通知》涉及“开发性贷款”和“住房消费贷款”两大领域6项内容。通知规定,商业银行不得向房地产开发企业发放专门用于缴交土地出让金的贷款;第二套房首付款不能低于4成,利率不得低于基准利率的1.1倍;不得发放随房价上涨追加贷款的住房贷款等。此消息一出,各地的楼市就出现了“连锁反应”。10月4日—6日在上海举行的房地产秋季展示交易中,三天分别成交了437、409、303套商品房,其交易量这只相当于节前周末一天的水平;在南京,“十一黄金周”成交量较“五一黄金周”少了1000套;深圳在“黄金周的七天”新房成交仅为82套,平均每天不到12套。在各地楼市纷纷遭遇到“寒流”时,很多人的注意力再次聚焦到此次调控措施能否带来房价的拐点,中断房价的中长期上升通道。新政能否真的给楼市降温?

房贷新政为“谁”出台

房价降不降,最有发言权的想必还是开发商。在房贷新政出台引起震动后,对于新政对楼市影响的问题记者采访了京城部分的开发商。许多开发商认为新政出台只是说对楼盘的成交量会有一定影响,对价格并没有过多作用。不少开发商表示不会以调低价格方式应对。京某楼盘销售总监表示,能付得出首期40%的买家不在少数,整个市场仍是买多卖少,供应量不足。因此,开发商绝对不可能近期降价。

如此看来,这样的答案会让一部分人感到失望。那么在若干调控举措后,再一次推出新政的用意又是什么?对国内房地产市场又将产生什么影响?

“新政的目的只是对个人购买贷款的过度膨胀给予警示”一位金融专家一语道破实情。“9·27”房贷新政的核心依然是防范金融风险,防止房贷的风险引发整个金融市场的风险,而与房价问题无实质关系。

来自国家发改委数据显示,2007年8月,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8.2%,涨幅为有此数据以来最高值。今年1-8月份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14277亿元,累计增速达到29%,继续创2005年以来同比增速最高点;房价上涨、房地产投资较快的现状严重,房地产调控正在遭遇着严峻的考验。与此同时,美国房地产市场因次级按揭风波愈演愈烈而受到重创,甚至一度波及到全球金融市场,也给中国金融市场敲响了风险的警钟。有报告指出,虽然我国没有典型的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市场,但我国住房按揭贷款同样有风险,并正在迈入违约高风险期。数据显示,工、中、建三大行房地产贷款中的个人住房贷款由2005年末的10127.23亿上升至2006年底的11760.66亿。个人住房不良贷款由2005年末的184.42亿上升到2006年末的192.41亿。

在此背景下,人民银行和银监会出台此项政策,通过增加财务成本的方式抑制投资性住房需求,促进国内房地产市场的持续、健康发展,同时,也是由于美国次级按揭危机的警示作用,管理层未雨绸缪,加大对房地产信贷风险的调控措施。

第二套房界定逐渐明朗

毋庸置疑,国家提高第二套住房房贷的首付比例和利率,意图很明确,要有力地打击投资性住房需求,挤压楼市泡沫,既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又对银行规避房贷风险具有重要意义。应当说,这一政策出得正当其时。另人意想不到的是,在央行抛出新政后,对于“第二套房”的模糊界定引起了混乱。

何为“第二套房”?在房贷新政下发后,市场即产生分歧。如果一个家庭中,妻子已有购房贷款,那么这个家庭现次购房时,丈夫申请房贷时,算不算是第二套住房?所谓的“第二套房”应该是个人购买的还是家庭购买?如果一个人第一套住房还清贷款,再购买房子算不算第二套住房呢?对于这些难以界定的房贷问题,各个银行都有各自的解释,还有部分银行暂时停办业务。各方均希望监管部门尽快给予明确的指示。

看罢市场反应后,央行、银监会立即做出相应动作。近日,央行、银监会召集工、农、中、建、交等五家大型商业银行信贷部门的负责人,就“房贷新政”的一些细节问题达成共识。对“第二套房”的界定标准统一基调。首先,已结清银行贷款的购房者,如再贷款仍可享首套自住房待遇,利率可酌情下浮;其次,公积金贷款不列入认定是否为“第二套房”的参考项;最后,以户为单位,夫妻双方只要有一方仍有房贷未结清的,再贷款购房则认定为“第二套房”。

信息发布后,各个银行均着手准备相应的细则,银行方面都表示要严格执行国家房地产业金融调控政策。房贷市场“老大”的建行,更是以“楷模”的身份率先出台了相关细则。中国建设银行表示,针对第二套住房的认定,该行已明确以“户”为单位。即夫妻双方无论谁确定有住房,另一方购买住房时都将视为第二套。对于在北京等炒房比较严重的地方,购买第二套房的首付比例已经提高到50%。

一位银行人士表示,房贷新政的目的就是宏观调控房价,控制房贷风险,打压炒房行为,建行的第二套房细则完全能够起到预期效果,可能将成为行业执行的标准。

紧缩政策能否发挥效应

房贷新政的出台对楼市的影响也在逐步体现,从短期调控作用看,眼下该政策从需求层面、交易成本上进行了控制,实际上对市场的影响并未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从长期来看,该政策结合加息、增税等政策对于市场的影响还是较大的。

除了上述问题外,还有一个问题值得特别注意,商业银行要通過什么方式来识别购房者购得是第一套住还是第二套住房?尽管此次监管层已为“第二套房”定调,但不像之前市场预判的那般严格,原因就是考虑到银行开展商业贷款的利益需求。业内人士分析,这是三条“只紧不松”的原则,也就是最底线的原则,各家商业银行将视自身情况,再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

据了解,央行及银监会应该不久就会对“二套房”的概念作出解释,具体内容可能就是上述三条。而至于监管部门为何不制定更详细的细则,业内人士分析认为,监管者的目的只是为了防止单个银行的冒进行为可能带来的系统性风险,因此只公布“粗框架”,具体细则还需银行从业务需求角度、地域差异等因素各自制定。今后,各地可能出现门槛不同的“地域性政策”,而这种在“操作”上的考虑欠周可能会影响到房贷新政的执行力度。

紧缩政策 篇6

商业银行信贷结构向大企业集中的问题, 不仅引发商业银行之间的恶性竞争, 增加了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 更为严重的是给中小企业融资带来难题。据统计, 目前中国中小企业已超过一千万家, 占全部注册企业数的百分之九十九, 这些企业创造的工业总产值、实现利税和出口总额分别占全国总量的六成、四成和六成左右, 创造的就业机会更是占到了九成。而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从商业银行获得的贷款仅占全部商业银行贷款约四分之一。随着国家信贷紧缩和宏观调控政策的逐步深入, 中小企业融资困难问题更为突出。

一、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原因

(一) 中小企业信用资源不足

中小企业信用不足是一个普遍现象, 主要体现在银行信用、商业信用、消费信用等方面中小企业信用不足是先天的, 绝大多数中小企业固定资产少, 流动资产变化快, 无形资产难以量化, 经营规模小, 流动资金少, 难以形成较大的、稳定的现金流量, 因而在需要中小企业融资以补充流动资金时, 相关部门不得不怀疑其到期的偿债能力。从中小企业的自身经营管理上, 其经营模式和管理在很大程度上是不规范的。中小企业缺乏自己的人才、技术、信息和必要的设备, 因此创新能力不强、发展后劲不足;缺乏明确的营销战略和相应的营销知识、人力和信息渠道, 无法进行系统的市场调研来了解自己产品的市场需求趋势, 只能依靠直接推销和定货加工来进行产品的销售和服务, 因此市场空间较小, 企业的经营风险较大;财务管理薄弱, 中小企业不可能像大企业那样具有严格、完备的财务管理制度, 更有甚者, 很多的中小企业为了短期利益, 不惜做假帐, 以达到逃税、漏税的目的, 这严重影响了中小企业的整体信用;从企业制度上看, 我国目前的中小企业绝大多数没有真正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 存在着产权不清、组织结构和管理混乱的问题, 因此我国的中小企业信用资源十分缺乏。

(二) 中小企业高比率倒闭与违约

中小企业高比率的倒闭使得银行贷款面临的风险较大, 贷款的信息收集和分析成本也较高。此外, 贷款的高违约率也是银行不愿向中小企业贷款的一个重要原因。根据对城市商业银行的调查发现中小企业的违约率要高于大企业。虽然银行的不良贷款中大企业所占的存量较高, 但向中小企业贷款的不良货款比率也同对大企业的差不多。

(三) 银企信息不对称与银行的不利选择不利选择是金融市场上的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不利选择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中小企业的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比大企业更加严重。因为中小企业大多都有信息不透明的问题。对于上市的大企业, 很多信息是公开的, 银行能以极低的成本获得信息;对于非上市的大企业, 银行也能通过供货商、消费者和企业职工等渠道获得其经营信息。而中小企业则不同, 中小企业的信息基本上是内部化的、不透明的, 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很难通过一般的渠道获得中小企业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信息。所以, 在中小企业寻找贷款和外源性资金时无法向金融机构提供出令人信服的信息, 以证明其偿还贷款的能力。因此, 银行要向中小企业提供贷款, 只有加大人力资源的投入以提高信息的收集和分析质量, 否则银行的贷款违约率将会很高。这是增加成本或增加经营风险的两难选择。在这种情况下, 金融机构为规避自身的经营风险和降低经营成本, 只有选择不向中小企业贷款。

(四) 国内金融业自身整合与贷款紧缩

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完善, 实施预算硬约束, 银行等金融机构成为自负盈亏的经营实体, 为了生存必须按照商业化、市场化对金融业进行整合, 使得商业银行的行为发生了很大变化, 金融机构的信贷标准更加严格, 同时也使得许多中小金融机构, 如城市信用社、信托投资公司和农村信用社处于关闭和合并之中。中小金融机构在它们的资产中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比率相对较高, 中小金融机构数量的减少必然导致对中小企业贷款的减少, 增加了中小企业融资的难度。与此同时, 更加严格的信贷标准直接使整个金融在整合期内的贷款紧缩, 而大企业, 尤其是国有大中型企业的贷款几乎不受整合的影响。显然, 执行严格的信贷标准直接限制了中小企业融资。

二、改善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政策建议

(一) 建立健全中小企业融资信用担保体系

在整体经济趋势不确定和货币从紧的总体金融环境下, 银行对贷款的控制日益严格, 中小企业从银行渠道获得贷款难度再度加大, 能否及时得到有效的担保成为中小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虽然近年来我国陆续有一些地区性的担保政策和中小企业担保基金出台, 但担保力度不够且缺乏统一的政策规范。为此, 应大胆借鉴国外经验, 在部分地区的中小企业担保基金试点的基础上, 由国家经贸委中小企业司负责研究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小企业信贷担保制度, 尽快颁布《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法》, 使信用担保机构能依法经营、依法防范风险和规范经营行为, 从而持续、有力地促进中小企业发展。

(二) 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

目前, 我国证券市场的结构与发达国家相比, 缺少专门为中小企业融资的创业板市场, 而银行作为资源配置的重要机构在放贷行为上逆向选择, 使得创业板市场的设立变得更为紧迫和重要。创业板板市场除了具有连续筹资、推荐、优化、分散中小企业融资风险等一般性功能外, 还具有独特的创业投资基金退出机制。因此, 一个完善的创业板市场不但可以为中小企业提供一个可以灵活中小企业融资的场所, 还将极大地促进创业资本的发展, 而创业资本的发展又将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提供后续资金, 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我国目前虽未建立起创业板市场, 但深交所今年已多次强调将继续全力推进以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为核心的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

(三) 加强中小企业法人管理

企业法人的信用能力大小决定了企业的信用能力, 企业法人信用的最主要表现形式就是企业制度。企业制度涉及企业的产权关系、组织结构和管理机制。企业制度是否完善是经营的基础条件, 企业制度不规范的企业, 很难约束经营者、所有者的行为, 不可能有较好的信用度。所以必须从税务、工商及制度上加强对中小企业的管理。

(四) 中小企业融资方式创新

一是股份合作制改造。在我国, 居民储蓄非常庞大, 如何加以充分利用, 转化为资本也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股份合作制方式改造中小企业, 将大量闲散的民间资金转化为民间资本, 其利益导向将使其中小企业融资功能更加强大。除了中小企业融资功能外, 中小企业还可以明晰企业产权, 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增强企业凝聚力,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建立高效的现代企业制度, 一方面为企业今后的中小企业融资活动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另一方面可以从制度上提升中小企业的信用度。二是发展产业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又称创业投资基金, 是一种以长期股权投资方式投资于某一产业, 特别是尚处于创业阶段的新兴企业, 以追求长期效益为目标的一种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对于解决中小企业特别是高科技型新兴企业的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极有功效。基金通过筹集社会资金投资于企业, 可以有效地实现储蓄到投资的转化, 解决被投资企业的资金短缺问题。基金采取股权投资方式, 改善企业的资产负债结构。另外, 有了基金的投资, 企业的成长有保障, 资信水平提高, 增强了中小企业融资能力。

(五) 发展中小企业融资租赁业

中小企业融资租赁业是企业进行长期资金融通的一种有效手段。通过中小企业融资租赁, 企业可以不必仅仅依靠自我积累去购买设备, 而只需用现有资产、效益以及未来的收益为保证, 提供租赁公司认可的担保, 即可占用并使用设备, 利用产生的效益向租赁公司支付租金。一般来说, 企业进行中小企业融资租赁的成本比贷款低, 风险较小, 而且其方式灵活、方便, 比长期贷款和发行股票、债券受较少限制。

参考文献

紧缩货币政策下的企业财务管理 篇7

一、货币政策收紧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

货币政策对企业经济活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限制融资规模和提高企业的融资成本, 从而影响企业的投资行为, 并最终影响到企业的日常运营。

(一) 从融资角度来看, 融资难度增加了。

紧缩性货币政策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信贷紧缩。银行贷款规模的缩小, 势必将加大企业从银行融资的难度。

1、紧缩货币政策提高了企业的融资门槛。

在可支配信贷额度受到控制的前提下, 银行等金融机构势必进一步优化其贷款结构, 为了防范金融风险、避免不良资产的增加, 资金将更多地流向信誉度高的公司。金融机构对贷款申请的审核力度将明显加大, 严格的审查程序无疑抬高了企业贷款融资的门槛。

2、限制融资规模。

银行对企业的贷款是企业资金的主要供应渠道, 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减少了银行的可贷资金, 分摊在企业上的贷款额必定减少,

3、融资成本提高了。

加息直接增加企业融资成本。增加了运用贷款方式融资的企业的利息支出, 这会引起企业资金链紧张, 削减其偿债能力, 企业财务风险上升。对于主要依靠银行贷款来生存发展的企业, 融资成本大幅提升, 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他们的市场竞争力。

4、融资的灵活性下降。

随着存贷款利率的提高, 市场平均投资报酬率上升, 在资金流动性收紧的一系列措施下, 企业利用其他融资渠

□文/田莉婷

道融资的难度也将相应提高, 各种融资渠道间相互协调变得困难。

(二) 从投资的角度来看, 投资进度减缓。

当融资遭遇瓶颈时, 随后的投资必然受到影响, 特别是对于那些资金紧张的企业而言。因此, 前期已敲定投资方案的项目, 由于资金问题可能被迫压缩或搁置, 机会成本增加;而前期尚无计划的, 即使现在面临好的投资项目, 也可能因为融资困难而“忍痛割爱”, 这样一来, 企业在行业中的竞争力又进一步被削弱了。

(三) 对企业的运营产生影响。

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往往会使企业的应收账款和预付账款增加、存货占用资金增加, 有可能进一步导致企业的流动性下降。

二、企业财务管理对策

紧缩的货币政策影响企业财务管理的根源在于“资金”二字, 那么就该从对资金的筹集 (融资) 、管理 (运营) 和投放 (投资) 方面来考虑应对方案。

(一) 融资方面。

首先, 要从最基本的资金链考虑, 防止资金链断裂。因而, 要精心预测未来现金流;其次, 企业要开辟多元化融资渠道。除银行外, 企业的融资渠道大致还有非银行金融机构、民间金融组织、资本市场、国际创业基金等。通过股票发行、租赁融资、信托计划、发行企业债券和商业信用等多种融资方式获得企业发展所需资金;最后, 尤其需注意举债要适度, 所筹措的资金只要能够满足新的生产能力及商品购销对资金的需求即可。借债数额以企业对资金需求的实际不足为前提, 并以一定的自有资金比例为条件, 达到弥补自有资金不足, 保证企业经营需要的目的, 合理安排长期债务与短期债务的期限结构和利率结构。

(二) 投资方面。

紧缩货币政策下, 企业应该更谨慎地投放资本。企业要制定好战略目标, 不要过度分散企业资源, 尽量满足主营业务需要, 避免不恰当的投资固定资产和不合时宜的扩张。要加强对投资的管理, 通过对投资项目 (股票投资和实体投资) 的总体分析, 处置闲置、亏损或微利投资项目及资产, 回收释放滞留其中的资金。另外, 在审核投资策略时, 对预期净现值要采取谨慎态度, 评价投资绩效时要重视通货膨胀率和因加息而增加的机会成本。由于当前通货膨胀、货币政策紧缩, 股市波动较大, 对于股票的购买等间接投资要特别小心。

(三) 管理方面。

从运营上来讲, 企业可通过加强内部控制管理, 控制营运成本, 提高资产利用效率, 把企业闲置的资产和利用效率低的资产向利用效率高的方向转移;加快资金周转速度, 减少应收账款额;要及时清理企业的异常资产 (如不良资产、贬值资产等) , 以提高资产质量。当然, 最根本的是增加收入来提高总资产周转率。

一是对现金的管理。企业现金的管理目标首先要考虑是否有足够的现金维持正常生产经营, 而后再考虑持有现金所遭受的购买力损失。

二是对存货的管理。一方面企业要充分考虑物价上涨对存货的影响;另一方面企业要考虑由于国家实施货币紧缩政策, 社会投资、消费、出口等方面对企业产品的需求会减少。因此, 企业根据自身情况权衡利弊, 需要储备适当数量的存货。除此之外, 企业应该与客户签订长期购货合同, 以减少物价上涨造成的损失。

三是对应收账款的管理。在货币紧缩、物价上涨的通货膨胀期, 属于货币性资产的应收账款会遭受购买力的损失, 而且由于企业间的资金紧张, 应收账款发生坏账的可能性增大。因此, 企业应该制定更严格的信用标准和缩短信用期间, 要设立专人催收账款, 让应收账款尽快转换为现金, 以避免遭受不必要的损失。

四是做好税收筹划, 减少当期税赋。企业可通过对税收相关法律的研究分析, 充分利用税法的有关规则, 在法律的框架下设计税收筹划, 并及时与税务部门联系与沟通, 使得税务局认可企业在通货膨胀下的这种变更, 从而达到减少税赋的目的。

紧缩政策 篇8

为了应对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导致的全球金融危机,我国实行了4万亿的投资刺激计划,并且对地方政府规定了明确的资金配套比例。在扩张性财政政策和发展地方经济的刺激下,地方政府通过各种方式纷纷举债,从而导致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不断增加,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不断增大。

从规模上看,根据2011年我国审计署发布的《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显示,截至2010年末,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107174.91亿元,其中,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67109.51亿元,占62.62%;政府负有担保责任的或有债务23369.74亿元,占21.80%;政府可能承担一定救助责任的其他相关债务16695.66亿元,占15.58%[1]。2011年审计署发布的《全国地方性债务审计结果》也指出,部分地方的债务偿还对土地出让收入的依赖较大,2010年地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余额中,承诺用土地出让收入作为偿债来源的债务余额为25473.51亿元,共涉及12个省级、307个市级和1131个县级政府。

紧缩性货币政策会通过影响税收收入、土地出让收入等方面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产生间接影响。一方面,紧缩性货币政策导致经济主体利息支出增加、产出下降,“财政稳定器”效应导致地方政府以税收表示的财政收入下降,以转移支付表示的财政支出增加,从而导致地方政府可用于偿还债务的资金减少;另一方面,利率上升导致房地产开发商的融资成本上升,导致其对房地产开发外源融资规模及开发利润的重新估计,从而导致其对土地购买决策的重新考虑,进而对地方政府土地出让收入产生不利影响。

综上所述,在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较高的情况下,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会通过直接和间接方式增加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甚至诱发地方政府债务危机、银行危机以及金融危机。因此,在制定和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时,应该充分考虑到其对地方政府债务的影响,避免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加剧以及对其他领域的传导。

参考文献

[1]刘立新, 陈鹏科,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贷款风险银行家http://money.163.com/11/0711/17/78MUDC600025335L.html

紧缩政策 篇9

关键词:民营企业,财务战略,可持续发展

目前的民营企业很多行业处于激烈的全球竞争环境下与持续的通货膨胀冲击下, 各大企业势均力敌, 造成产品价格低迷, 利润微薄, 各企业都试图以降低成本、提高服务质量来争夺市场、争夺客户。可持续发展财务战略是企业以未来为基点, 为寻求和维持持久财务竞争优势而做出的有关全局的重大筹划和谋略, 每一个企业都应该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 把未来的生存和发展作为制定财务战略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 本文通过对民营企业的可持续财务战略的特点与目标进行分析, 并以此为基础, 提出了民营企业应积极发展可持续财务战略, 从而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财务战略的特点

1、全局性。

财务战略从民营企业战略的高度出发, 对企业财务活动的全局进行总体谋划, 为实现企业战略目标提供财务支持。它是企业未来财务活动的行动纲领和蓝图, 对企业的各项具体财务工作、计划等起着普遍的和权威的指导作用。财务战略关注全局性的财务管理活动, 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

2、突出性。

财务战略突出了财务部门的作用。参与企业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受传统的财务管理影响, 民营企业财务部门只注意自身的作用, 很少参与企业的决策。按照战略财务的理论, 企业财务战略处于企业战略的核心地位, 对企业战略和其他的子战略都起到支持和促进作用。为了制定正确的企业战略, 企业必须充分发挥财务部门的作用。财务部门要积极参与参与企业战略的制定和实施, 实现财务职能的转变, 实现会计职能由传统上单纯的核算、监督、报告向参与企业战略管理转变。

3、开放性。

现代民营企业经营的实质是在复杂多变的内外环境中, 解决企业外部环境、内部条件和经营目标三者之间的动态平衡问题。财务战略不仅注重分析企业的内部条件, 还关注外部环境, 特别是国际国内的政治经济形势、国际金融市场的走向、国际贸易政策、国内市场需求等方面的信息。

4、长远性。

财务战略着眼于企业的长期发展目标, 从战略角度来考虑企业的理财活动, 充分发挥财务管理的资源配置和预警功能, 以增强企业在复杂环境中的应变能力, 不断提高企业的持续竞争能力。

二、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财务战略的目标

科学的可持续发展财务战略目标, 对把握战略财务管理发展的要点, 明确财务战略未来发展的步骤和方向至关重要。可持续发展财务战略目标在战略财务管理理论与方法体系中处于最高层次, 它是决定战略财务管理的本质、对象、假设、原则、要素和方法的基础。我们认为, 民营企业在通货膨胀中的首要财务战略目标就是谋久。即站到可持续发展民营企业的高度, 坚持“以人为本, 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财务战略路子, 立足企业实际, 勇于探索实践, 不断深化对企业改革发展矛盾、问题的认识, 关注和研究企业改革发展的演变及其规律, 增强对社会和职工的责任感, 妥善处理企业改革发展中, 整体与局部利益、长远与现实利益之间的矛盾。

三、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财务战略的措施

1、夯实财务管理基础工作。

一是实行战略控制型公司财务管理模式, 将财务管理权高度集中于公司总部, 以便协同经营管理公司战略业务, 产生业务系统效应。对于非核心业务部分, 采用类似于财务控制型管理模式, 适当下放财务管理权限, 以便其面向市场积极增加创利机会。二是引入一体化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以公司可持续发展的财务运行战略需求为基础, 逐步涵盖公司财务核算、预算管理、资金管理、财务报告及内控与风险管理等各个方面, 最终实现财务管理数字化和信息化。三是完善财务各项管理制度。专门整理和完善现有筹资管理、投资管理、存货及固定资产管理、成本费用管理、债权债务管理、收入分配管理、财务预算、分析、考核制度、财务检查及内部控制制度、财务风险监测及规避制度, 以及财务管理的基础工作等若干规章制度, 并装订成册下发执行。

2、保持良好的资本结构。

通货膨胀下民营企业的财务风险很大。对财务风险的控制, 关键是要保证有一个合理的资金结构, 维持适当的负债水平, 既要充分利用“举债经营”这一手段获取财务杠杆收益, 提高自有资金盈利能力, 同时要注意因过度举债而引起的财务风险的过度加大, 避免企业陷入财务困境。就民营企业而言, 一个良好的资金结构主要是指企业必须确立一个良好的资本结构, 在负债总额、期限结构、资本成本等方面必须依托有效的现金支付能力, 或者必须通过预算的方式安排好现金流入与流出的协调匹配关系。因此, 民营企业不应为了利用财务杠杆而利用杠杆, 更不能在条件并不成熟的状态下利用财务杠杆。如何杜绝上述可能行为发生.最重要的在于建立一系列财务战略实施审批制度。如:借款审批制度、对外投资及资产管理制度、项目可行性和不可性研究制度等。

3、提高企业获利能力。

获利能力是指民营企业获得利润并凭借此而长足发展的, 企业必须能够获利, 才有存在的价值。影响民营企业获利的因素主要有投资报酬率、资本成本等。因此提高民营企业获利能力的方法与手段主要有以下几种: (1) 提高投资报酬率。对民营企业而言, 提高投资报酬率就是要加强对投资项目的评价, 可以采用净现值、现值指数法、内含报酬率法等方法对项目进行评价, 从中选择最好的投资项目, 其次还有加强对投资风险的控制。 (2) 降低资金成本。资金成本是企业筹资和使用资金而付出的代价, 表现为融资来源所要求的报酬率。按照一般财务理论, 权益融资成本要高于负债融资成本。一般来说随着负债比例增加资本成本先下降再增加, 它是图形为一条凹线, 即开始随着负债的增加而资本成本减少, 当负债达到某一比例时, 资本成本最低, 再增加负债, 资本成本又开始上升。另外流动负债比长期负债成本低, 民营企业应当尽可能利用赊购等商业信用融资。

4、合理进行财务绩效评价。

对民营企业进行财务绩效评价的目的在于总结过去、评价现在、预测未来, 因此在进行财务绩效评价、系统掌握情况后, 我们要对民营企业在特定期间内财务管理过程给出结论, 总结工作成绩和经验, 指出存在问题和原因, 并从民营企业全局出发, 有针对性地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和建议, 促使民营企业不断提高经营效益。科学合理的财务绩效流程是准确的考核结果得出的有力保障。在民营企业进行财务绩效评价中, 其中客户经理的合理的财务绩效可以遵循如图1所示的流程。

技术准备包括:确定考核方法、制定考核标准和培训考核人员;收集信息资料:客户经理的考核信息必须注意随时收集, 并形成制度:分析评价:在对评价项目量化评分的基础上, 对同一项目及不同项目的考核结果进行综合。

在通货膨胀下, 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之前, 应着重抓好可持续发展财务战略的制定与实施, 目的是使企业了解自身的内部情况, 提高适应环境的能力, 以求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李建兵.企业战略理论集萃[J].现代管理科学, 2006 (1) :25.

[2]、张德茗, 钟鸣芝.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和方法研究概述[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 2005 (6) :24-26.

[3]、王晓东.浅谈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J].山东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6 (3) :112-113.

[4]、孙晓伟.基于顾客价值视角的企业竞争力分析[J].经济师, 2010, 3 (9) :112-113.

[5]、黄健元, 严以新.港口散货运输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方案[J].水运管理, 2009, 9 (11) :58.

紧缩政策雷声大长征路上靠坚持 篇10

在过去的6个月中,央行加了四次利息,八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并通过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和其他行政措施来促使银行贷款增速放缓。最近央行行长周小川同志亦谈到,“经济理论和国际的历史结论都表明,一般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实行以后会带来负作用,就是事后会引发物价的上升,可能会引发某种资产泡沫。”看来市场对于货币政策回归常态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

不过细下考虑,中央银行的调控政策虽然风生水起,但核算下来,货币净投放始终是很大的正值。有研究表明,2010年11月至2011年4月,这期间外汇占款增加2.4万亿,为此这期间央行八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共计400个bp,冻结资金2.8万亿,但央行公开市场却释放净头寸1.2万亿,三项轧差下来,2010年11月份至2011年4月份期间,中央银行对经济的净投放头寸为7000亿-8000亿,这和市场一致预期的感觉大相径庭。市场的感觉是错误的吗?难道央行不是从市场抽水,而是还在放水。

要回答以上的问题,则需要明确央行货币政策的本质。从最近半年的数据来看,货币供给增速大幅下降的过程中,中国高速增长的经济列车也在开始主动踩刹车,根据2011年的各项经济数据可知,在经济结构调整与治理通胀的过程中,GDP同比增速、工业增加值增速与PMI指标的下滑是比较明显的。从最近数据反馈的结果来看,4月CPI与PPI同比增幅均有回落,而国际大宗商品的大幅下跌亦表明中国输入型通胀压力正在缓解,加之最近几大城市房价环比增幅大幅萎缩,调控政策累计效果似乎已经显现,抑制通胀的政策效果亦已得到强化,因此,即使从政策角度仍需要强化紧缩预期,但从实质性的经济增长考虑则需要保证货币的正常供给。换句话说,正的净投放值是一种货币政策的正常结果,如果央行净投放为负,则意味着对经济增长而言是踩了急刹车——这种系统性风险太大。

我们知道任何政策提出都需要权衡利弊,政策可能会放大有利的一面,也可能放大不利的影响。在治理通胀的效果显现的同时,当前工业增加值增速与消费信心的下滑也是有目共睹的。因此,笔者认为,如果要保证全年经济稳定持续的话,进一步紧缩货币政策经济的空间是有限的。尽管,管理层一直强调货币紧缩没有上限,但这是从通胀预期管理的角度出发所倡导的目标,而如果从实体经济可否承受的角度出发来看的话,其实货币紧缩是有上限的。

从M1M2的增速对比来看,4月M1增速已经达到12.9%,从2009年年底的近40%的增幅到目前12.9%的增幅,货币增幅下滑的速度是历史罕见的,其与历史低点10%的水平比较,亦近在咫尺。而从历史的经验来看,每次A股的历史大底与货币增速见底是高度正相关的。因此,货币政策继续大幅收紧的可能性非常低,且从利弊权衡来看,在通胀压力开始下降的同时,我们需要考虑货币政策进一步紧缩对经济的负面效果。而如果未来几个月货币政策进一步紧缩的空间有限,那么,A股市场受紧缩预期的压力也会调低。

从A股未来的走向来看,我们一直坚持要在牛市初期阶段坚持信心,坚定看多银行股。正如银监会主席刘明康所言,“经过八年多的审慎引导,我国银行业经受住了百年不遇的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和考验,从内在机制到外在形象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在运营机制和管理效率方面出现的可喜转变尤为难得。”尽管过去两年我们对中国银行股的资产质量心存疑虑,不过考虑到监管水平和风险控制能力的上升,加之近两年银行加大补充资本金的各类融资方案的实施以及中国有特色的信用担保制度,我们对银行股的评价是积极的一面多过消极的一面。目前继续盲目看空A股市场没有太多意义。

上一篇:特高压GIS抗震下一篇:田间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