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实践教学改革

2024-08-10

护理实践教学改革(精选十篇)

护理实践教学改革 篇1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7年5月—2008年6月在我科实习的168名护生, 其中本科生31人, 大专生88人, 中专生49人;男3人, 女165人;在内分泌科实习期2周~4周。2007年11月以前的护生按照要求按计划进行常规目标教学带教, 为常规带教组。2007年12月对带教老师进行培训并在带教过程中加入人文护理知识带教, 所带教的护生为实验带教组。

1.2 方法

1.2.1 对带教老师的培训

共11名带教老师, 均符合以下条件:①工作5年以上;②护理师以上职称;③参加医院带教讲座并通过医院护理部考核;④热爱护理专业, 有教学意识, 有科研、创新意识。对这11名老师进行护理人文知识的强化并考核。除按照实习要求进行常规目标教学带教外, 身体力行并要求护生做到具体人文护理措施。

1.2.2 实验带教组人文护理方面对护生的具体要求

①要求护生给病人亲切感、信任感, 建立美好印象。每日上班前, 镜前自我检查仪表并佩戴胸卡, 做到进门有敲门声, 称呼有问候声, 治疗护理后有道谢声, 多使用鼓励性语言;②为病人创造良好环境。晨晚间护理时, 从病人的角度出发整理病床单元, 如病人常用物品放于随手之处, 适时开窗通风, 保持空气新鲜;③多与病人沟通, 掌握其基本情况, 了解病人病情、心理状况、家庭及社会情况, 主动为病人解决生活上的困难;④健康教育的应用。护生在我科实习期间学到的专科知识, 要在老师的指导下对病人进行简单的健康教育;⑤进行各项操作之前进行讲解, 让病人了解操作的必要性, 积极地配合治疗;⑥保护病人的隐私, 尊重病人的隐私权, 操作中从病人的角度出发, 注意遮挡。

1.2.3 评价方法

每位护生出科之前, 接受来自病人或家属的满意度调查。在出科考试时另外做出对本科带教老师评价。

2 结果

结果显示, 实验带教组加强人文护理实践的护生, 来自病人方面的满意度高于常规带教组, 见表1。实验带教组护生对带教老师满意度高于常规带教组, 见表2。

注:χ2=8.57, P<0.005。

注:χ2=4.58, P<0.05。

3 讨论

3.1 人文知识到人文精神的转变

现代护理要求护士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 护士最核心的职责就是关怀照顾病人, 现代护士职责充分体现了人文精神, 也对护理实习生提出了更高的人文素养的要求。由于人文护理具体措施的要求, 使护生能够更快地在实践中体验人文服务的内涵, 认识到疾病给病人和家属带来的身心痛苦, 增强人文服务的意识和能力。

3.2 尊重病人, 保护病人的隐私权

2008年5月12 日开始实施的《护士条例》第十八条明确指出护士应当尊重、关心、爱护病人, 保护病人的隐私。隐私权是病人享有的一项重要的人格权。尊重和保护病人隐私权不仅是医学职业道德的要求, 也是法律和公民基本权利的要求, 是保证“以人为本”服务质量基础条件[2]。把病人作为与尊严的个体看待, 尊重病人的隐私权, 耐心地向病人讲解此项护理操作对疾病恢复的重要性, 讲解相关医学护理知识, 使病人正确理解, 打消心中的顾虑, 积极地配合治疗[3]。保护病人的隐私权充分体现了人文精神。

3.3 重视临床人文护理教育

护理教学是有创新性的教育是护生临床实习最终成为一名称职的护士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将会对护生职业素养、职业技能的养成以及心理价值的认同产生深刻而长远的影响。通过对护生人文护理的培养, 一方面带教老师要以身作则, 另一方面提高了护生的综合能力, 师生受益, 病人受益, 让病人得到真正的关爱。

参考文献

[1]Leninger M.Leiningers theory of nursing:Cultural care diversityand universality[J].Nursing Science, 1985, 4:175-181.

[2]郭秀静, 王玉琼.临床教学中病人隐私权问题的思考[J].护理教育, 2006, 12 (23) :2249-2250.

护理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篇2

高职高专的实训基地是培养护理方向应用人才的重要站点,通过设置独立的教学管理机构,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制订比较完善的管理制度和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等方面加强实训基地管理,从而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优化教学资源的配置,推进课程改革和拓宽实训范围。

高职教育的作用是培养合格的技能性人才,既要有基本的理论知识,又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需要对已就业学生的统计调研,去了解医院对职业教育的要求和需求,改变过去传统的“板书与讲解”的教学模式,在护理技巧教学过程中探索“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为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就业保障奠定一定的基础。

传统的护理教育存在着存在种种弊端,例如教学内容比较陈旧、知识严重滞后、教学方法很单

一、校内教学与临床脱节等等,我学院从加强

实验室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优化培养模式、促进国际化交流入手,深化护理教育改革,注重于学生的能力培养,提升

了学生的整体素质,缩短了学生的临床适应时间,使之更适应社会的需求。

关键词: 护理技巧;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关键字:护理实训基地; 管理模式; 探索与实践

Abstract:

Keywords:

正文

结论

参考文献

[1] 刘爱平.浅谈护理技巧的“教学做一体化”.卫生职业教育,Vol.29,No.1,2011.[2] 吴 明,刘珍红,龚海蓉.护理实训基地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卫生职业教育,Vol.29,No.4,2011.[3] 宋秀敏,王世芳.深化护理教育改革,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山东英才学院学报,Vol.6No.4,2010.[4] 护理历史与领导国际学术会议,山东大学护理学院,2007年第二期.[5]

[6]

高职护理教学改革探索及实践 篇3

关键词:高职;护理教学;改革

在高职护理教育发展与改革逐渐深化的背景下,高职护理教学所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明显,如人才培养效果和市场需求之间存在很大程度上的差距,显然这与高职护理的专业及课程密不可分。再加上高职护理实践教学特点不具明显性,这样便降低了高职护理教学的质量。鉴于此,本课题对高职护理教学改革的探索及实践进行分析与探究,具有较为深远的重要意义。

一、高职护理教学改革遇到的瓶颈

1.高职护理课程设置的总体框架没有实质性的改变

对于护理课程设置,在改革工作中还是利用先前的模式,以科别作为划分的标准,在课程内容当中,占主体的是医疗模块,教材则将学术性知识作为主体,并且在学科体系当中,没有涉及护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在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另外,对于护理学有关文化差异及优先护理级别等问题涉及比较少。

2.高职护理实践教学特点不鲜明

实践教学目标存在停滞现象,仍要求学生掌握常用的护理基本操作技术,而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则完全忽视。在实践课当中,对于操作程序的精准度及操作的规范性过分强调,从而导致学生操作过分谨慎而呈现不灵活、不能随机应变、不能发挥创新能力等问题,进一步大大减弱了学生对护理实践知识学习的积极性。总之,高职护理实践教学特点不鲜明,传统护理实践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无法提高教学效率。

3.学生主体地位不能很好地体现出来

在課堂教学活动中,教师仍占据主要地位,提出问题及得出结论均由教师完成,而学生缺乏参与,也缺乏自主性。同时,在课堂教学备课环节,不能针对学生具体情况进行设计,从而导致课堂教学内容单一、课堂密度要求不足、学生参与机会偏少等现象。另外,课堂设计没有科学规范的评价环节,不能使学生在课堂上掌握的知识实现有效反馈。显然,这些问题主要归结于学生主体地位不能很好地体现出来,从而导致高职护理教学改革无法有效开展,进一步阻碍了高职护理教学工作的进步及发展。

二、加强高职护理教学改革的有效策略探究

1.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

以高职教育为出发点,将行业需求作为导向,对面向护士、病人、家属及医院管理者等的调查问卷进行设计,以此了解社会对护士执业素质的总体要求。组织召开各种有意义的研讨会,对高职护理专业人才的岗位群、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进行分析,对护士在日常工作中需具备的知识、能力及素质加以明确。另外,还需改善传统课程设置,进一步设置有针对性的课程体系,以此为护理教学改革工作的完善提供保障。

2.明确课程设计理念及思路

对于课程设计,需传达出现代护理理念,将“人的健康”作为中心,体现出实践能力的培养。对于课程开发流程,需遵循一定的步骤及原则。首先,在行业展开调研,以循序渐进的原则,在编写相关课程教材之后,再对教学实施方案加以确定,最终应用到教学工作当中去。另外,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在选取的时候,需将临床护理专业能力要求作为前提条件,进一步突出科学性、可行性、先进性等特点;课程知识点需体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同时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核心思路,以此为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依据。

3.实现校企合作办学

构建具备一定规模的模拟病房及临床实训基地,制定与实践教学规律相符合的规章制度,同时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以及对职业的认同感。进一步实现校企合作办学,与合作医院签订合作办学协议,并诚聘专业水平高的临床护理人员来院进行教学,将实践教学出现体现出来,从而实现“教、学、实践”一体化,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

4.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

对传统的学科课程体系进行改革,以工作任务对项目进行分解,并开展行动导向教学,充分遵循“异质性分组→导入→提示工作任务→尝试完成任务→提出问题→展示成果→回归工作任务”的行动导向教学原则。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不但能够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而且还能够使知识与工作任务的整合更具有实效性与科学性。

三、结论

通过本课题的探究,认识到高职护理教学改革所存在的一些较为明显的问题。因此,对高职护理教学改革进行强化便显得极为重要,然而这是一项较为系统的工作,不能一蹴而就,需要从多方面进行完善,如构建完善的课程体、明确课程设计理念、实现校企合作办学及创新教学方法等。相信做好以上这些,高职护理教学改革将能够得到有效强化,进一步为高职护理教学工作的完善起到促进作用。

“中医护理”实践教学改革实施策略 篇4

关键词:中医护理,实践教学,教学改革

由于中医护理的内容抽象难懂, 课时安排偏少, 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求知欲望不强、动手机会不多已经成为当前中医护理教学所面临的主要困难。

一、中医护理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1. 课程内容多, 课时安排少

广西梧州市卫生学校 (以下简称“我校”) 目前所使用的教材是由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推荐及全国卫生职业院校规划教材之一的《中医护理基础》, 全书内容分为中医学基础理论、中医护理理论与养生、中医护理技术三部分, 几乎涵盖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护理学基础、针灸推拿等内容。总课时为54学时, 其中理论课为48学时, 实践课为6学时;但在实际的课程安排中, 由于各方面的原因, 我校只能安排36个课时。

2. 现阶段中职护生素质分析

目前的中职学生, 多是中考后无法升入高中的学生, 文化基础成绩相对薄弱, 自主学习能力有限;另有少部分学生还属于“被迫”来读书, 主动学习的热情不高。而中医护理学课程与其他学科不同, 中医学知识听起来很神秘, 很有趣, 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但是真正学起来却是抽象玄奥、晦涩难懂, 越学越难, 学生容易产生厌学情绪。此外, 虽然中医学内容列入护士执业考试范畴, 但是每年所考的题量极少, 这也是学生在思想上不够重视、学习热情不高的原因。

3. 教学模式单一

中医护理学的内容较为抽象, 理论性较强, 长期以来, 教师多以理论讲授为主。而以往传统的中医护理的教学方法:重知识, 轻技能;重理论, 轻实践;把更多时间花在理论教学上, 体现了“先学后用”的特点, 实例运用不多, 往往使理论与实践脱节, 学生无法充分体验工作过程, 学生的职业能力尤其是实践能力较为薄弱。

二、中医护理实践教学改革的策略

1. 目标

通过中医护理实践教学改革, 鼓励“动脑”与“动手”相结合, 给学生更多的练习机会, 更重要的是采用适合中职生特点的教学方法, 教会学生学习,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终身学习的意识, 同时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2. 实施过程

(1) 整合教学内容, 强化中医护理实践教学。由于各方面的原因, 我校中医护理课时被严重缩减。因此, 在制订教学计划时, 要针对中职护生的文化素质和将来的就业环境, 把握教学内容以“必需、够用”为前提下对理论课的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例如, 阴阳五行、藏象等中医基础理论要“精讲”;病因病机、四诊、辨证等中医诊断学内容只能“略讲”;经络、中药方剂等有一定实践性的内容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而在实践教学中, 以“贴近学生、贴近社会、贴近岗位”为切入点, 充分保证教材要求的三个实践课时, 即毫针针刺手法、艾灸法与拔罐法、推拿手法的课时。此外, 笔者通过课前调查发现, 很多学生对于传统“刮痧疗法”有较浓的兴趣, 因此增加一次“刮痧疗法”的实验课。在教学计划的调整中, 凸显了中医护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强调职业技能的培养, 尽可能地体现中医护理临床实用的特点。

(2) 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 丰富实践课堂。笔者在多年的中医护理教学中不难观察到, 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讲解普遍兴趣不高, 相对更喜欢实践操作性强且更为实用的实践课。因此, 可对教材内容进行筛选, 将一些以理论讲解为主同时也具有一定实践性的内容重新进行教学设计, 强化学生实践操作环节, 引导学生变“被动”听课为“主动”探究。例如:在学习经络穴位中, “十二经脉”的走向和交接规律、腧穴定位以往都是以理论讲解配合图片展示;在新的教学设计中, 则以“任务驱动”式开展学习, 要求每组学生在自己或同学身上指出并描述相关穴, 组内自评, 最后教师纠错并总结, 师生共同探讨高效简便的记忆方法, 以提升学习效果;在“四诊”内容中, “舌诊”和“脉诊”有一定的实践性, 因此, 在“理实一体化”课堂中, 可按照教学设计, 学生分组, 自行完成对“舌象”的观察或“脉诊”的操作。由于此前教师尚未讲解, 以及学生各自领悟能力的区别, 使得学生操作过程中出现错误。教师将操作中的错误进行归类, 以此引出正确内容及规范演示, 在对与错的对比中, 更加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潜能。

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 在“满堂灌”的课堂中增加学生动手的实践环节, 使理论讲解不再枯燥, 鼓励学生“动脑”与“动手”相结合, 给学生更多的练习机会, 体现了教师在做中教, 学生在做中学, 也使学生对于教学内容始终保持兴趣, 促进了教学相长。

(3) 多种教学法运用于实践教学。中医护理操作技术有广泛的临床应用价值, 其操作方便, 器具简单, 效果明显, 学生要求动手操作的需求更为强烈。传统的实践课堂, 往往是教师先集中讲授要点, 统一示范, 然后学生各自练习。该教学方式存在三个弊端:一是教师为主体, 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 机械性地完成操作, 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二是只注重具体操作内容, 忽视临床操作环境以及对患者的人文关怀, 无法体会职业情感;三是由于学生存在学习能力上的差别, 实践操作完成的情况也不一样, 统一的练习任务不利于“因材施教”。针对传统实践课堂的弊端, 主要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情境模拟教学法”“分层递进教学法”进行改革。

①任务驱动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以培养学习能力为核心, 强调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中心, 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和协调者。在“毫针刺法”实践课的教学设计中, 以“任务驱动教学法”贯穿教学全过程, 重在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将实践操作内容由易到难分解为三个任务, 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了“毫针刺法”的实践操作, 培养规范操作的意识。以任务引领的学习情境下, 教师并非放手不管, 而是转变身份, 从课堂的主导者转变为帮助学生完成任务的指导者, 真正做到将课堂还给学生。虽然学生完成任务的效果各有不同, 但是, 通过主动学习所获得的学习体验却是记忆深刻。在“灸法”的实践操作中, 在课前布置学习任务如“感冒的艾灸疗法”“痛经的艾灸疗法”等, 以小组为单位, 经课前准备、课堂实践、教师点评、课后反思等环节完成任务。“任务驱动”下的课堂比传统课堂更为活跃, 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探索和尝试获得更多知识,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②情境教学法。情境教学盛行于英国, 最早应用于语言教学中。20世纪70年代被引入中国, 应用于英语教学。1995年我国学者首次定义了情境教学的概念, 即以生动的、直观的与语言描绘相结合的手段, 创设典型的场景, 激起学生热烈的学习情绪, 从而促其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一种教学模式。中医学《黄帝内经》中就强调“天人合一, 以人为本”的理念, 因此, 在中医护理实践教学中开展情境教学, 可充分激发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 增强角色情感和责任感, 促进交流与合作;它是培养学生职业情感较好的学习方法。由于在校生缺乏临床实践, 教师在课前要精心准备, 选取典型案例作为情境模拟素材。例如, “毫针刺法”操作中多见“晕针”的异常情况, 设计案例要求学生进行情境模拟, 除要求有对“晕针”的处理措施规范之外, 还重在考查情境模拟过程中是否体现人文关怀。在拔罐法的实践教学中, 以护士的身份设计案例, 完成接待患者并实施操作前准备的情境模拟, 重在培养学生的职业情感。③分层递进教学法。心理学观点认为, 中职学生的心理发展既有共性, 又有个性, 由于受遗传因素、家庭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学生在理解能力、认识能力、思维能力及学习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方面存在差异, 进而导致在学习成绩上的差异。在传统的实践课堂上, 教师强调要点、示范演示之后会布置学生自主实践, 全班同学接受同一个实践任务, 由于个体学习能力的差异, 优秀学生提前完成任务, 无事可做;能力不足的学生或者勉强完成, 或者放弃, 滥竽充数。这不利于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提高, 这既是目前中职教育的现状, 也说明实施分层递进教学的必要性。在实践教学中, 制订难度不同的学习任务, 学生可以有选择地完成, 既能促进优秀学生开拓潜能, 又能保证能力不足的学生完成基本的学习任务。当然, 不同教学目标的制订需要教师充分备课, 制订切实可行的方案, 结合所教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 并给予适当引导和鼓励。

(4) 信息化教学手段介入, 突破重难点。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 运用信息技术参与中医护理实践教学改革成为可能, 可促进中医护理传统教学走向信息化、现代化。利用多媒体技术的动画、音乐等功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不仅能帮助学生的“学”, 也帮助了教师的“教”。例如, 鼓励学生将刮痧或拔罐操作效果进行拍照, 当堂将图片传至电脑课件中, 让学生自己对比点评, 当看到自己操作的图片出现在课件当中, 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高涨, 受益于信息技术的高速与快捷, 可获得比传统教学更好的效果。而“毫针刺法”的实践操作, 既是重点内容又是难点内容, 因此在学生自主练习的过程中, 循环播放毫针刺法的操作视频, 使学生能查缺补漏, 更好地完成操作, 借助信息化教学手段, 突破重难点。

(5) 考核方式的改革。教师对成绩的考核标准会成为学生学习的导向。所以不应该把期末理论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考核标准, 而要采用将实践技能操作强化训练和达标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模式。在传统的考核方式中, 期末理论考试占到60%~70%, 实践操作只占20%~30%, 还有10%是平时表现或作业的比例。这样的比例导致部分学生只要考好理论, 就能轻松拿到比较好的分数。改革之后, 将实践操作提升至40%, 理论考试降至50%, 平时成绩10%比例不变。若学生不重视实践成绩, 期评分数将会较低。考评体系的改革, 增强了学生对实践操作重要性的认识, 从而主动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3. 效果评价

通过中医护理实践教学改革, 在教学中强调创新意识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克服传统教学方法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弊端, 尽可能体现中医护理临床实用的特点。我校在2012级、2013级、2014级三届中职护生中医护理课程中进行实践教学改革, 对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良好的职业素养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姜振安.“任务驱动”教学法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J].职教通讯, 2003, (7) :48.

老年护理学实践教学研究 篇5

1方法

1.1课程安排

老年护理学主要由老年护理理念、老年护理工作方法、老年人日常生活照料、老年人常见疾病护理、老年人健康教育、老年人临终关怀6部分组成,于第二学年第二学期开课,共32学时。采取优化教学环节,细化教学目标及计划,加大实践教学比例方式(即理论授课16学时,校内模拟实践6学时,养老院活动4学时,社区见习6学时,第三学年毕业实习期间进行社区实习两周和医院老年病科实习两周),实施实践准备、模拟实践、养老院活动、社区见习、社区实习和医院实习6个阶段实践教学管理模式。

1.2教学组织与管理

1.2.1实践准备阶段

(1)细化实践教学计划。课题组根据老年护理学理论教学内容,将所涵盖的各种老年护理实践归纳为老年人健康评估、老年人日常生活照料、老年人常见疾病护理、老年人健康教育及老年人临终关怀5个模块,并分别制定具体要求。根据实践教学目标及我院老年护理实践基地状况,确立实践主题,根据主题优化实践形式,具体计划见表1。

(2)师资的选取。我院要求理论教师每年到养老院、社区、医院老年病科工作两个月;实践带教教师则选取具有5年以上老年护理工作经历、经验丰富、技术全面、责任心强、素质高的资深护士担任。

(3)成立合作小组。在老年护理学开课之初告诉护生关于实践教学的安排与要求,根据护生学习成绩与认知能力、性格、特长等分小组,每组6~8人,各小组选出组长1名。各小组配两位实践带教教师,以轮转方式进入养老院和社区进行实训。

1.2.2模拟实践

(1)老年人健康评估。教师根据老年人健康评估的实践目标,设计1份老年人健康评估单。当老年人健康评估理论课结束后分发给学生,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课余时间,走进学院附近社区的老年人家庭,对老年人进行生理和心理评估。下次课安排两学时讨论,首先,要求学生在小组内讨论,针对评估内容分析案例,提出老年人的健康问题,对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能力进行判定。其次,教师抽取小组代表进行汇报并接受教师及其他小组学生的提问。最后,开展学生自评、教师点评与评价。课后学生将资料整理后书写并上交老年人健康评估报告。

(2)老年人健康教育。在老年人常见疾病护理理论课后,确定老年糖尿病、老年高血压等多个主题;每个小组负责教师选定的一个主题,准备的内容要具体,有可行性,并制作一份宣传教育手册。宣传教育手册语言要通俗易懂,考虑到老年人的接受能力,宣传教育内容应为老年人最关心或最需要的知识。下次课安排两学时的模拟健康教育讲座,由每组派学生代表作为宣传教育者,其他学生作为养老院的老年人,对其进行健康教育,并接受“老年人”的提问。最后学生自评,教师点评与评价。课后每组学生上交一份讲座课件及宣传教育手册。

(3)养老院活动。由学生组成志愿者服务队,在老年人日常生活照料理论课后,到岳阳国泰阳光养老院进行慰问、帮扶等爱心服务活动,对老年人进行日常生活的照料,如梳头、洗脸、剪指甲、卫生清洁等,并结合专业知识对老年人进行体格检查、常见疾病的护理及健康宣教等。通过志愿者服务让学生接触患病老年人及健康老年人,加深其对老年护理学知识的理解,增强尊老爱老意识。

(4)社区见习。在所有理论课结束后,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理论课教师组织、带领学生到岳阳楼区三眼桥社区进行健康知识宣教等大型活动,主要对社区老年人开展健康咨询、保健知识讲座(如糖尿病人的饮食、用药指导,冠心病的护理,跌倒的预防等)。到老年人家中对老年人健康状况进行调查,指导老年人的饮食、睡眠、运动,为老年人合理有序地摆放居室物品,为功能障碍老年人实施康复护理。

(5)社区实习。于第三学年毕业实习期间进行。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护士介绍社区老年人的现状,由社区护士带领学生进入老年人家中为其建立健康档案,并根据其主要健康问题进行健康指导与促进。对老年慢性病患者进行居家护理。

(6)医院实习。于第三学年毕业实习期间进行。由医院老年病科的护士介绍老年人常见生理、心理疾病的发病情况,护理计划。由实习带教教师带学生进入病房为老年患者进行护理实践,为临终老年人及其家属进行临终关怀。

1.3效果评价

实习结束后,课题组自行设计实践教学反馈问卷,对学生实践教学效果进行调查,包括提高其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其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提高其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等10项。问卷当场发放并收回。共发放问卷120份,回收有效问卷120份,有效回收率100.00%。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处理。

2讨论

2.1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当前的学生多数为独生子女,对社会老龄化的现象缺乏感性认识,感受不到我国已进入快速老龄化阶段所面临的重重压力,且尊老爱老意识淡薄,学习兴趣不浓,老年护理就业意向不高。实践教学可帮助学生树立为老年人进行护理保健服务的意识。他们在走进老年公寓、街道社区、老年病房后很快就会感到“银色浪潮”的来势凶猛。同时能了解到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及老年人急需解决的护理问题,能理性地认识到老年群体十分渴望得到相应的保健和护理,从而激发其学习老年护理的兴趣,产生从事老年护理工作的就业意向。

2.2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沟通能力

在实践教学活动中,带教教师指导学生从饮食、睡眠、活动、衣着、环境等方面着手,为老年人制订合理的生活计划,有序安放居室物品,使老年人的生活更加舒适、安逸。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为一些自理能力差或有功能障碍的老年人制作简便易用的生活工具及设计恢复功能的训练方法,从而改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小组合作性学习充分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育理念,是推进体验性学习的重要手段,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学习能力、表达能力、与他人合作的能力等。

《基础护理技术》课程改革与实践 篇6

【关键词】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R47-4

《基础护理技术》是护理专业中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对学生今后学习各专科课程和进入临床护理岗位工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的重要环节。本人在实际教学中,结合护理岗位特点,整合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手段、改革考核方法,集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1.根据护理岗位特点,整合教学内容

患者从入院到出院,需要接受各种护理,根据这些活动的特点将其整合为五个典型的工作任务,即:入院护理、用药护理、生活护理、专项护理、出院护理[1]。在授课过程中,结合这五个典型工作任务所需的职业能力,遵循必须、够用的原则优化整合教学内容。即归并为以23个项目为引导的学习任务,实施以项目导向为主的教学。

2.改革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

2.1 引进PBL教学法

教学中以“提问”的方式,鼓励学生思考。例如介绍给药技术时,提问:大家平时患小病时,你是如何用药的?都用过哪些药、剂型?用药过程中注意了哪些事情?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每个知识点的理解。

2.2 创新实训教学方式

传统的以技能操作为中心的“演示—模拟练习一指导”三段式实训教学方式,这种传统的以教师演示为主的灌输式的实训教学方式,忽视了护生综合能力的培养[2]。通过改革实训教学方法,探索出以“情境导入新课一分析学习任务一教师示范(教学视频)一学生回示一点评一分组实训一考核一总结”为主线的新的教学方式。通过该方式的实施,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大部分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且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沟通能力等方面有很大提高,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2.3 开展角色扮演教学法

角色扮演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学互动的一种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教学方法。通过学生对护士角色和患者角色的扮演,使他们能够在模拟临床的环境下,锻炼其组织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应变能力等。如介绍血压的观察与护理时,设计“案例:患者,李某,男,30岁。有10年高血压病史,因脑卒中至右侧肢体偏瘫而入院。入院血压190/135 mmHg,经治疗后血压稍有下降,但仍波动在190~170/130~120 mmHg,患者较烦闷。一人扮演病例中的患者,一人扮演护士为患者测量血压”。

2.4 真人真做

对各种注射法、口腔护理、头发护理、生命体征的测量等护理操作采用真人代替模型进行训练,即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又可增加操作的真实性、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强化学生对操作的感性认识,为学生今后进入临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2.5 加强学生整体护理能力的培养

课程组老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1个情景,该情景中包含所学课程单元中的多项护理操作。在学完该课程单元的内容时,把情景交给学生,让学生讨论,利用课余时间到实训室进行练习,在课堂上让学生把所涉及的操作全部展示出来。例如:患者,李红,女,55岁,有10年高血压病史。昨天淋雨后出现高热、寒战,患者感全身肌肉酸痛,左侧胸部疼痛,咳嗽或深呼吸时加剧。痰少,成铁锈色,有时感到恶心。今天早晨8:00到医院就诊。门诊初步诊断:大叶性肺炎。需住院治疗,您作为当班护士应如何为患者做好入院护理。通过该环节的训练可增强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整体护理水平。

3.优化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在讲授某些操作前,让学生观看与操作有关的光碟,使学生感觉身临其境、増强了求知欲,带着问题主动看、主动听,主动思考,从片中护士的仪表、言语、行为、举止,操作中的目的、评估、准备、操作步骤、注意事项,操作后的评价中发现知识点,重、难点,操作技巧,为最终规范、娴熟地完成各项护理操作打下基础。

4.改革考核方法

4.1在第二、三学期,采取总评成绩=作业(5%)+考勤(5%)+项目操作考核(30%)

期末综合操作考核(10%)+基本护理知识测试(10%)+期末理论考核(40%)。

4.1.1考勤及作业 考勤及作业完成情况以教学过程中的记载为主。

4.1.2 项目操作考核 23个项目中,确定必考操作项目有:铺床技术、监测生命体征、无菌技术、隔离技术、注射技术、静脉输液、口腔护理、鼻饲、导尿、灌肠、给氧、吸痰、心肺复苏共13个,这些项目在课堂实训结束后逐个考核过关。考核时采取一人监考多人的形式进行考核或采用教师考核组长,组长考组员,然后教师抽考组员的方式,并将抽考同学的操作考核成绩与小组其他成员的成绩挂钩,设置共同加分或减分,从而增强了小组成员间的凝聚力、责任心和协作精神,督促小组全体成员认真练习,共同進步。[3]

4.1.3综合操作考核 在学期结束时,由所有基础护理技术教师担任考官,教师随机抽签决定考场号;学生随机抽签,确定考试项目。

4.1.4基本护理知识测试 在每2-3个项目学习结束后,进行一次项目测试。

4.2在第四学期岗前培训后,由校内专任教师和校外兼职教师利用综合病例对学生进行综合理论与综合技术考核。考核成绩作为实习点分配的参考依据之一。

总之,在《基础护理技术》教学中,结合临床护理岗位特点,通过整合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手段和改革考核方法等方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巩固,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今后能更好的胜任临床护理工作。

参考文献

【1】张连辉,沈传华,何红燕等.基于岗位工作过程建设《常用护理技术》课程【J】.护理研究.2010,24(1):268-269.

【2】刘静茹,刘晨冰,毛智慧.改革《基础护理学》实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综合能力【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10(7):186-187.

急救护理教材改革与实践 篇7

关键词:急救护理,教材,编写思想

急救护理是护理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 研究各类急性病、创伤、慢性病急性发作等急重症患者抢救护理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是学生在具备公共文化知识、医学基础知识、临床专科护理课程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 实现课程“教、学、做一体化”, 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1]。教材是课程理念的物化,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 课程改革与推进离不开教材的研发与编制。笔者对《急救护理》教材的改革与实践情况, 概述如下。

1《急救护理》教材定位与编写思想

1.1 教材定位

我院急救护理课程面向三年制高职学生, 面对急诊、急救护理的院前急救、预检分诊、观察室、抢救室、急诊ICU工作岗位。学习完本课程后, 要求学生能配合完成常见危重症救护, 具有一般监护及急救护理技术操作的能力;熟悉急救护理工作的内涵及流程;有效地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沟通, 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心理护理;对急救设备、药品及物品进行有效管理;具备较强的工作能力和社会能力。

1.2 编写指导思想

根据职业教育的目标“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 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2]和护理岗位的实际需要, 主要通过以下几方面编写指导思想。

(1) 教材集知识传授与技能训练为一体。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讲授者, 还是技能的演示者;学生不仅要动脑“学”, 还须动手“做”, “学”与“做”相互融合, 相互促进。

(2) 按岗位进行学习单元划分。根据急救护理岗位能力要求, 将学习内容划分为认识急救护理、院前急救护理、急诊科救护、灾难事件的紧急救援4个学习单元。

(3) 以典型工作任务为驱动组织教学项目。按照认识→了解→熟悉→应用的认知规律组织教材内容。

(4) 明确各教学项目。以“应用”为主线, 通过“应用”设计相应的讨论、思考、操作、练习环节, 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和检验学习目标。

2 教材结构

2.1 教材整体结构

教材整体结构由内容简介、前言、目录、学习单元及下设学习任务、参考文献、附录及下设的单项操作评分表和急救护理课程标准组成。

2.2 教材学习单元中任务编写结构

根据学生认知特点以及岗位特性组织编排学习单元下设的学习任务。学习单元由认识急救护理、院前救护、急诊科救护、灾难事件的救护4个单元组成, 其过程由简单救护到繁杂救护。删除前期课程已学过的单项技术操作的内容, 学习任务应源于临床实际并以综合项目任务为主设置学习任务, 使其具备学习价值。

各学习任务都由学习目标、内容结构图、学习任务描述、学习拓展4部分组成。

2.2.1 学习目标

完成本单元学习任务后, 预期学生能达到的行为程度, 包括行为条件、行为结果和行为实现。

2.2.2 内容结构图用图式化表示学习与工作内容的要点。

2.2.3 学习任务描述

学习任务的核心内容由工作任务、完成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对工作任务的分析、完成工作任务后的反馈评价4部分的组成。

工作任务应细致描述, 使学生明确工作内容, 包括工作任务名称、工作任务背景、完成工作任务要达到的技术标准、完成工作任务所需的用物 (仪器、设备等) 。

知识要求。用引导问题的方式将学习该任务涉及到的相关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以及相关标准等引出, 引导学生在学习资源中有目标地查找所需的专业知识, 思考并解决专业问题。

任务分析。其编写体例依据现实工作的流程顺序递进, 以帮助学生通过任务学习了解工作过程。

评价与反馈。通过项目评价、学习情况反馈, 了解学生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 以及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讨论今后完成类似工作任务时需注意事项与改善意见。

2.2.4 学习拓展

为满足学生更高层次需要而设置, 是对该学习任务的延伸。

3 教材内容

3.1 教材内容的遴选

教材内容主要根据急救护理岗位需要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结合实际应用进行遴选。

3.1.1 重视课程实践性

改革后的教材更加重视技能训练的内容, 每个学习任务都以工作过程为导向, 都含有急救护理技术操作项目, 将常用急救护理15项操作技术融入学习任务中, 并按由简单到繁杂的操作过程进行编排。应用“小提示”的形式, 针对工作安全与质量问题进行提示, 包括学生在工作过程中应注意的操作规范、注意事项, 工作人员需提醒服务对象 (患者) 的要点和注意事项等。

3.1.2 突出课程应用性

教材内容选取, 以应用较广泛的急救护理工作为典型, 特别是常见急症救护的基本工作流程, 使学生通过学习学会急救护理基本操作。通过“生活实践”知识板块, 介绍与日常生活相关的专业知识与技能。

3.1.3 关注新知识、新技术、新设备

改革后的教材增加了“2010心肺复苏指南”的内容, “心肺复苏机”的使用, 介绍了“全自动除颤仪”等, 通过前沿聚焦, 介绍新观点、新理论、新方法。

3.2 教材内容阐述

教材内容阐述做到简洁、通俗、易懂, 摒弃抽象解说, 文字集知识性、启发性与趣味性于一体, 并应用形象生动的插图。风格活泼, 耳目一新。

针对高职学生学习特点, 删除繁琐的理论推导过程, 减少重复内容。在不影响教学质量的前提下, 减少教材篇幅, 减轻学生负担。

要使学生对高职教材产生兴趣, 教材内容阐述应注意高职学生好奇、好动、兴趣决定学习动力的特点。

4 教材实践

自2008年起, 笔者尝试工作过程导向的《急救护理》教材改革, 编写了满足改革需要的“教、学、做一体化”教材, 已于2011年3月在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收集相关教师和学生的反馈意见得知, 大家对教材的改革给予了充分肯定。

4.1 教材优点

教材结构合理, 以任务的形式组织教学内容, 形式新颖, 可操作性强, 突出岗位工作的实践性、实用性, 体现以职业岗位工作任务为核心的职教新课程观。内容融入最新知识、技能, 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操作性强, 体例图文并茂、编排新颖, 符合高职学生学习特点, 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对临床情境有了真实了解。每个学习任务都安排了评价与反馈内容, 能有效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学习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促进自我发展。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 较大程度地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提高了技术操作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以学生为主体, 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有助于学生探索、思考、体验、实践等学习能力及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和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

4.2 实施困难

改革后的教材将知识讲授与技能训练融为一体, 要求教师不仅熟悉教材内容, 更要掌握相关技能操作, 对缺乏临床经验的教师是一个考验。教材引入的新知识、新技术、新设备, 要求教师不断学习新专业知识、专业技术, 并将其融入教学中, 做到及时更新知识、与时俱进。

提高了对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改革后的教材更注重实践性和应用性, 对理论以“适量、够用”为原则, 安排一些课外学习内容, 以确保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这需要学生的配合, 而对于习惯应试教育“保姆式教学”的学生则不容易适应。

实训室负担加重。改革后的教材是为满足“教、学、做一体化”而编写, 教学任务的完成需要在与其相配套的一体化实训室进行, 以往按理论、实训分离式给教学配备的仪器、设备及实训室, 已不能满足一体化教学的需要。

传统以学科体系为导向编制的教材, 一般以理论原理为线索组织篇章, 在满足职业技术教育教学的需要上存在一定不足。一本好的教材不仅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帮助学生掌握工作岗位要求的技能, 同时也可给教师提供一种新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殷翠等.工作过程导向的急救护理课程开发[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0, 16 (24) :2943~2945.

外科护理学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篇8

1 改革与实践

1.1 调整课程结构, 增加模拟操作练习和操作考试

加强实验教学, 适当加大实验课所占比例。外科护理学所涉及的护理操作是今后在工作岗位上的重要技能之一, 所以通过加大实验课时增加学生的动手机会, 为今后实习打下良好基础的同时, 也增加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每次实验课结束前10 min, 组织学生进行本节课相关内容的操作考试, 实践中由于时间有限主要采取随机抽查的方式, 每次随机抽查5~10名学生, 其余同学与老师一同作为评委, 对被考核学生的操作予以评分。这样既可以督促学生在实验课上勤学多练减少以往实验课上很多学生偷懒的现象, 又有利于老师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每一个系统讲完后利用2个学时进行该系统操作技能的阶段性考试, 具体实施方法:将该阶段所有操作编号, 每个学生随机抽取一个操作号码进行操作考核。

1.2 改进了教学方法, 采用了多媒体教学、交互式教学、病例导入式教学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我校硬件设施的进一步完善, 我们尝试自己制作课件和采用多媒体教学来取代以往“一支粉笔, 一张嘴”的枯燥说教式教学模式。用一段相关视频来代替文字的病例描述, 用三维的解剖画面来取代以往简单的挂图, 提供直观形象和生动逼真的动态图像, 变抽象为具体, 变静态为动态, 极具感染力。让学生对于一些较难的解剖关系和病理生理改变掌握起来更容易, 比如以往在讲到“腹股沟疝”这节内容时腹股沟管的构成利用挂图来讲解还是不能让多数学生理解和掌握, 很多老师对此也深感头痛, 但是利用了三维的解剖课件后效果就好多了, 多数学生可以很容易地理解和接受。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改变以往被动接受知识的“填鸭式”教学方法, 让他们真正参与到教学中来, 我们使用了交互式的教学方式。具体方法是:对于一些比较简单的章节, 可以让学生课前预习, 课上选1到2名学生当“小教员”, 也就是让学生来给学生讲课, 教师最后补充遗漏, 强调重点。这样做既督促了学生课前预习, 又能锻炼他们的分析、归纳、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而增强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同时也有助于教师从中发现学生思维的一些特点。为了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系统化、逻辑化, 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采取了病例导入式教学。具体方法是:在每一个章节讲解完后, 留出2个学时, 教师根据本章节内容深入临床, 选取恰当病例, 提出4~6个问题, 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 讨论时间为1个学时, 讨论结束后, 第2个学时先让每个小组推荐1名同学, 充分表达本组的分析、见解和结论, 同时, 允许其他小组补充和质疑, 教师给予适当的启发和引导。讨论结束后, 教师进行总结, 理顺整个教学内容, 并解答学生在讨论中遗留的问题。

1.3 注重平时的人文教育, 提高综合素质

当今社会是一个注重人的身心健康与和谐发展的时代, 这就要求护士要不断自我完善, 不仅要品德高尚、技术精湛, 而且应备有真诚、信任、克制、自信、同情等良好的心理品质及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2]。虽然在国家规定的课程设置中也有像美学、礼仪等提高学生这方面素质的课程, 但毕竟课时有限, 而且笔者认为对人的各方面素质的培养也不应该仅仅依靠几十学时的相关课程, 而应该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比如教师的行为也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我们在传授外科护理知识的过程中, 要将教书与育人融为一体, 严格要求自己的同时注重引导学生不断地自我完善和培养其团结协作精神, 培养学生对患者的同情心、对工作的责任心, 为其今后走向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基础。

2 效果

2.1 理论考试成绩比以往显著提高2004、2005连续两届参加全省统考均分超过80分, 排名全省第一。

2.2 护生技能考试成绩优良

技能训练的加强及操作考试的设立, 使护生改变了忽视操作课的思维, 上课抓紧时间练习, 晚自习自觉到示教室训练。我校选派的学生在全省技能考核中连续两年获得团体第一;在全省技能比武中获一等奖1名, 二等奖1名。

2.3 实习单位反馈良好

本人随实习就业办的同志对2004、2005两届学生在全省十多个县市的实习医院做了走访。带教教员对学生的操作能力、应变能力、观察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较以往满意度显著提高, 同时他们也反映:懂礼貌的学生多了, 迟到早退的现象少了, 动手能力强了, 这些正是综合素质提高的表现。值得一提的是, 有十多名同学由于在实习期间表现优秀, 毕业时直接被实习医院留用。

初步的实践证明, 我们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在外科护理学教学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田淑芬.临床护理课堂教学改革初探[J].山西护理杂志, 1994, 8 (12) :8.

《急救护理学》实践教学的改革 篇9

1 急救护理学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及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 人们工作和生活的压力日益增大, 加之交通工具的增多、地球生态环境的改变, 使各种急症、意外灾害事故有明显增加的趋势。伴随着急救医疗服务体系 (EMSS) 的形成和发展, 急救护理学逐渐成熟随之发展。急救护理学在急诊医学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已被越来越多的专业人士所重视, 急救护理人员在EMSS中起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1]。中华护理学会及护理教育中心多次举办急救护理学习班, 国家教育部将《急救护理学》确定为护理学科的必修课程[2]。

2 急救护理实践教学中的改革措施

2.1 优化教学内容

急救护理学是与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多学科交叉, 涉及的急救护理知识和急救护理技术有数十种, 为了在有限的课时内突出急救护理特点, 我们对实践教学内容进行优化, 删减部分与其他课程重叠的教学内容, 确定急救护理技术教学内容。如洗胃、吸痰、给氧等操作, 在《护理学基础》课程中已经详细讲解, 在《急救护理学》中不再列入实践教学内容。

具体实践教学内容及学时分布见表1。

2.2 改革教学方法

由于临床见习条件及病种限制, 学生演练及独立操作机会少, 传统的教学多注重急救护理单项技能训练和考核, 一般以演示性教学为主, 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性, 临床实际应对能力较差, 不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3]。我们根据教学内容选择示教、医院急诊科和重症监护室 (ICU) 见习、基本操作技能模拟训练、情景模拟教学[4,5]等多种教学形式。

实践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在单项急救护理技能训练的基础上留3学时进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训练。将学生分组, 每组5人或6人, 老师提前1周将预先设计的病案资料发放给学生, 学生进行病案分析, 课堂上分任务进行角色扮演, 实施具体救护措施, 老师进行点评、总结。这种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急救技能, 加强学生的急救意识, 同时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实现了实验资源的综合利用[6],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素质, 有利于实践与理论紧密结合[4,5,6,7]。

2.3 加强急救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体现“时间就是生命”的紧迫性, 加强学生的急救意识。如学生进行徒手心肺复苏术的练习时, 严格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操作, 否则视为抢救无效。

2.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现代临床急诊医学发展速度非常快, 要求老师及时更新知识, 随时了解和掌握医院的最新设备和操作技术。《急救护理学》教学中我们聘请临床相关专家进行教学, 给学生传授临床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同时每年将学校老师送出去参加急救护理相关的培训。

2.5 改革实践教学评价方式

采用综合评价模式《急救护理学》教学的目标是不但要培养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 还要求学生掌握娴熟的急救护理操作技能, 而传统的急救护理操作技能考核所采用的单一的教学考评模式, 仅仅是作为一种衡量学生急救护理操作技能掌握程度考核方法, 忽略了急救护理操作技能考核也应该是一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积极的手段[8]。我们结合现有的教学条件, 在急救护理操作技能考核中采用综合评价模式。实验课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30%, 由单项技能考核、使用高级综合模拟人 (ECS) 对小组综合性实验考核、综合素质考评3部分组成。单项技能考核使用自编“急救护理操作技能评分标准”打分, 占15%;综合性实验考核由老师预先设计病案, 使用ECS设置一系列参数, 根据电脑评价给小组成员打分, 分数占10%;综合素质考评由老师根据学生见习时表现、实验报告书写情况等进行考评, 占5%。

3 讨论

3.1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急救护理学》涉及的知识面广, 在有限的学时内要求老师能重点讲授急救护理临床的特点, 灵活运用情景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教学方法, 突出教学重点,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提高教学质量。大部分学生希望增加中心静脉穿刺、动脉穿刺等技术训练, 但由于学时有限和教学条件限制, 不可能所有操作都能在实验室得到训练, 有的专科操作并不要求学生掌握, 这些课程内容只能采用见习、观看急救技能操作DVD等方式进行, 开发精品课程网络教学系统也可以弥补这一缺陷[9]。

3.2 教学紧跟临床进展

随着医学的快速发展, 有些教材内容与临床实际脱节, 比如心肺复苏技术, 教材采用的是2005版操作指南标准, 我院在教学中及时引进2010版新操作指南标准, 使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和参加应聘考试时能正确操作。

摘要:通过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革考评方式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综合急救素质, 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急救护理学,实践教学,急救素质

参考文献

[1]杨宝文, 郑春丽.21世纪急救护理学发展的展望[J].现代护理, 2004, 10 (5) :428-429.

[2]周秀华.急危重症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1.

[3]宋洁, 张淑香, 杜静.急救护理学实验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探讨[J].护理学杂志, 2006, 21 (15) :12-13.

[4]许晓飞, 王江琼.情境教学法在《急救护理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临床护理, 2008, 7 (1) :48-49.

[5]许瑞, 王艳波, 李芳, 等.急救情境模拟演练及竞赛活动在急救护理学课程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 2011, 26 (2) :129-131.

[6]钱荣, 谢虹, 吴雪红.综合设计性实验在急救护理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护理学杂志, 2009, 24 (24) :71-73.

[7]高雅杰.标准化病案模拟在急救护理实验教学改革中的应用[J].医学模拟教育, 2008, 12 (10) :79-80.

[8]蔡福满, 杨丽丽, 彭红雷.多重评价模式在急救护理操作技能考核中的应用[J].护理教育, 2003, 17 (5) :542-543.

职业院校高等护理实践教学改革探讨 篇10

我校根据2007年最新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结合自身办学资源和发展历史制订了高等护理专业的教学计划。本专业计划分为基础课程模块、专业课模块、专业方向课程模块、选修课程模块总共106学分, 1848学时, 其中实践教学课学时占到总学时的47%。

2 实践教学方法

护理专业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 我校采用以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为主导, 选择不同的实践教学方法策略的实践教学模式。

2.1 行动导向教学法

“行动导向”教学是根据完成某一职业工作活动所需要的行动、行动产生和维持所需要的环境条件、以及从业者的内在调节机制来设计、实施和评价职业教育的教学活动。“行动导向”教学的目的在于促进学习者职业能力的发展, 核心在于把行动过程与学习过程相统一。因而行动引导型教学法是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只用脑, 而是脑、心、手共同参与学习, 通过行为的引导使学生在活动中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思维、形成关键能力。

2.2 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是教师以一个具体的教学任务为实践项目, 以教师引导为辅, 以学生实践操作为主, 将实践教学内容融入具体的教学任务中, 该教学使用于基础护理等应用类课程。

2.3 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 (case methods) 系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以真实的班级生活情境或事件为题材, 提供学生相互讨论之用, 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一种教学方法护理类课程特别是临床护理课程案例实践教学法对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更为有效。

2.4 探究教学法

探究教学法是一种探究解决问题的发式,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实践教学方法。该方法要求学生能积极主动的以问题为中心, 自觉的进行探究和学习。因此该实践方法常常针对学有余力, 有兴趣和自觉性的学生而开展的教学方法, 也要求学生有比较充足的实践时间, 对于护理同学来说可以充分拓宽自身的知识领域, 把医学常识掌握扎实。

3 实践教学的实施

实践教学中不可能死板的应用一种教学方法, 应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和教学任务, 灵活采用上述一种或几种教学方法。下面以“急性白血病病人护理”为例来说明实践教学的实施过程。

实践内容:急性白血病病人的护理;实践要求: (1) 了解急性白血病病人护理评估的内容和方法; (2) 熟悉急性白血病病人的常见护理诊断; (3) 掌握急性白血病病人的护理措施。实践过程: (1) 本实践安排在学校的模拟病房, 教师事先安排好本次实践的病例; (2) 观看有关白血病人护理录像; (3) 将学生划分成小组, 在每个小组内安排好各个角色; (4) 由一名代表与病人或亲属交谈。询问病人既往有无病毒感染、接受电离辐射 (X射线、放射性核素等) 或长期接触某些化学物质 (苯、烷化剂、氯霉素及保泰松等) , 是否输过全血或血液制品, 家族中有无类似病人。有无头晕、乏力、鼻出血、牙龈出血、月经过多和关节疼痛等;此次就诊前有无头疼、呕吐、抽搐等表现。检查有无贫血、出血、感染、胸骨压痛等体征, 有无浅表淋巴结肿大, 并注意脾脏大小和质地。了解病人的性格特征和心理状态。查看血常规、骨髓穿刺检查、腰椎穿刺和脑脊液检查有无异常结果; (5) 小组内分析搜集到的资料, 提出护理诊断和医护合作性问题, 拟定护理措施, 并与病人的护理病历进行比较, 若有难点可寻求老师指导; (6) 参加小组之间进行交流; (7) 教师总结评价, 讲评; (8) 课后学生书写急性白血病人的护理评估要点、常见护理诊断、护理措施及本次实习心得体会。

通过上述实践, 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掌握了急性白血病病人护理时遇到的相关环境, 加深了所学知识的应用性, 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该实践中及运用了项目教学法, 角色扮演法, 探究实验法, 行动导向贯穿始终的教学法。

4 实践评价

一个较好的实践过程, 学生可以形成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 取得良好的实践结果。本着客观公正的原则, 我们对学生的实践评价由以下公式计算获得:

T=考勤Ta (20%) +实践Ts (50%) +标准化Tb (30%) ;

Ts包括操作过程完整性、过程资料的整理和创意、医护礼仪及责任心, 实践结果完成情况;

T b包括标准化医嘱文档、标准化操作。

5 结语

我校定位于职业教育, 着力培养侧重实践操作的应用型人才, 并按照上述实践教学方法进行了实践教学改革, 为共同提高护理专业人才的应用实践能力提供了一种参考模式, 以供同行参考。

参考文献

[1]谌黔燕.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开发和探索[J].实验科学和技术, 2005 (10) .

上一篇:计算产量下一篇:油气资源投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