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训练答案

2024-07-17

阅读训练答案(精选九篇)

阅读训练答案 篇1

一、关注课文阅读教学的环节, 训练阅读技巧, 提高课文阅读能力

首先, 要训练学生导读和抓住主旨大意的能力。课堂上, 教师可以根据提出的一两个问题, 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略读课文, 让他们在有限的时间里尽量多地掌握课文内容, 获取对文本材料的整体印象, 训练他们用眼睛快速捕捉关键词、抓住句群的能力, 使之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最重要的信息。任何一篇文本材料都有一个中心。一般说来, 绝大多数文章的中心是用一个句子表达出来的。其特点是概括性的、观点性的, 只要抓住主题句, 就能解答主旨大意的问题。不是每篇文章都有明显的主题句, 这时就要引导学生分段找主题句, 因为段落中心是全文中心思想的一部分, 段落主题句是直接说明和支持文章中心思想的。其次, 要通过课文阅读教学训练学生的细节理解能力。阅读中的细节理解不可低估。学生对文章中的事实、例证、原因、特点、过程等理解得怎样, 教师应予以考查。让学生根据问题中的关键词或词组, 返回文章查找对照。在课文阅读教学过程中, 老师引导学生略读完一遍课文后针对课文中的细节提出一些问题。通过这些问题, 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透彻了。再次, 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猜测词义的能力。因为在我们实际考试做题的过程中经常会碰到一些阅读文章, 有的文章生词量大, 如科普文章的专业术语需要在阅读前让学生认知, 但对一些通过上下文去猜测的, 只要意思相近就给与表扬, 还要指导学生利用构词法去猜其含义。不涉及构词法的, 指导学生注意周围句子所提供的线索。最后, 培养锻炼学生推理判断能力。阅读的深层境界就是品味读者与作者的思想交流。所以在阅读过程中, 要比较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除了获取文章的表层思想外, 还需要将作者隐藏在字里行间的信息挖掘出来。才能理解作者的真实意图和文章的深层含义。

二、设计中心任务, 训练专项技能, 提升综合能力

近日在一所学校听了一节英语课, 内容是一篇整体课文阅读教学的第一课时。听过之后对老师上课情况暂且不做评论, 从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与安排让我产生了一些想法。那就是我们要在单位课时教学时间内“确立中心任务, 训练专项技能, 提升综合能力”。

首先面对40-45分钟一节的课时安排和篇幅较长的阅读材料, 我们必须选好本节课教学的切入点和目标任务, 对文本材料的内容结构进行适当整合调整, 明确课堂教学的中心任务。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教材”, 要“用教材去教”, 学会整合教学资源。从实际课堂教学有效性来讲, 我们一课时的教学时间是40-45分钟, 每周5课时, 师生共同学习接触英语的时间大约是200多分钟每周。在每节课的40-45分钟内让学生既学习知识又提高能力, 还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课堂教学三维目标) , 因此精选教学内容确立一节课的教学任务是非常重要的。我们教材上每一单元的课文阅读教学既是我们教学的重点也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一项重要手段。但教材的课文阅读材料篇幅普遍偏长。因此第一步我们要让学生通读一遍课文, 找出每段的关键词 (key words) , 主题句 (topic sentence) , 进而总结各段的大意 (main idea) 。然后根据各段的大意再把一篇很长的阅读材料分成意义相关的几部分 (有时甚至可以调整顺序) 。同时把各部分的关键词写在黑板上, 或在投影片上展示出各部分的关键词, 主题句和大意。其次, 在明确课堂教学任务, 理解文本的基础上, 以意义不同的每一部分为中心, 来训练学生专项技能, 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因为面对我们的中高考目标, 培养学生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我们教学的第一要务。如第一部分我们可以安排让学生泛读, 给出几道判断正误的表述题来训练学生获取文章大意和略读的能力;第二部分我们可以安排学生进行细读, 给出几道选择题来训练学生细节推理的能力;第三部分我们可以安排学生进行查读, 给学生一个任务型阅读表格来训练学生任务型阅读理解题的答题能力。这样任务目标明确且每一部分都全面地对学生阅读的不同能力进行了卓有成效的训练, 达到了预期阅读训练的目标。再次, 在整合完教学资源, 训练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之后, 学生一方面对阅读文本材料有较好地理解, 另一方面也为自己输入了大量的且与文本材料相关的语料内容, 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通过让学生根据黑板上或投影片上展示出各部分的关键词, 主题句和大意对文本材料进行复述, 这样既检查了学生对本课阅读文章的掌握情况, 又训练了学生综合应用语言和输出语言知识的能力。

一节课就是一场小的战役, 我们能否打响, 有所突破, 就看我们在进行英语整体阅读教学时是否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运用整体教学的原则, 充分利用课文提供的语言材料, 利用多种教学手段针对相关中心任务, 循环加深, 最后整体推进, 深层理解, 来真正培养学生的良好阅读技巧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掌握课外阅读理解解题技巧, 加强课外阅读考题训练

首先要了解阅读理解题的设置, 包括具体细节性题, 视图查找信息题, 词语释义题, 数据推算题, 逻辑推理题, 主旨大意性题。

其次, 要掌握阅读理解的解题技巧。

1. 要有良好的阅读心理。

阅读时要去除杂念, 心绪要稳定, 精神要集中, 要形成一种顺向心理, 造成大脑皮层的优势兴奋中心, 切不可一遇到几个生词、难句就心烦意乱, 失去自控能力。

2. 掌握做阅读理解题的方法。

通读全文, 掌握大意, 抓住中心。一篇完整的文章通常有中心议题或中心思想, 可以采用速读法, 粗略地浏览全文, 初步了解大意, 获得那些体现文章主旨的主要信息。

《春风》阅读训练答案 篇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北京人说:“春脖子短。”南方来的人觉得这个“脖子”有名无实,冬天刚过去,夏天就来到眼前了。

起初,我也怀念江南的春天,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这些名句是些老窖名酒,是色香味俱全的。这四句里 没有提到风,风原是看不见的,又无所不在的。江南的春风抚摸大地,像柳丝的飘拂;体贴万物,像细雨的滋润。这才草长,花开,莺飞……

北京的春风真就是 刮土吗?后来我有了别样的体会,那是下乡的好处。

我在京西的大山里,京东的山 边上,曾数 度“春脖子”。背阴的岩下,积雪不管立春 、春分,只管冷森森的,没有开化的意思。是潭、是溪、是井台,还是泉边,凡带 水的地方,都坚持着冰块、冰砚、冰溜、冰碴……一夜之间,春风来了。忽然,从塞外的苍苍平原、莽莽沙漠,滚滚而来。从关外扑过山头,________过山梁,插山沟,________山口,呜呜吹号,哄 哄 呼啸,飞 沙走石,扑在 窗户上,撒拉撒拉,扑在人脸上。如无数 的针扎。

轰的一声,是哪里的河冰开裂呢?嘎的一声,是碗口大的病枝刮折了。有天夜里,我住的石头房子的木头架子,格拉拉、格拉拉响起来,晃起来,仿佛冬眠惊醒,伸懒腰,动弹胳膊腿,浑身关节挨个儿格拉 拉、格拉拉地松动。

麦苗在霜冻里返青了,山桃在积雪里鼓苞了。清早,着大靸鞋,穿老羊皮背心,使荆条背篓,背带冰碴的羊粪,绕山嘴,上山梁,爬高高的梯田,春风呼 哧呼哧地帮助呼哧呼哧的人们,把粪肥抛撒匀净,好不痛快也。

北国的山民,喜欢力大无穷的好汉。到喜欢得不行时,连捎 带来的粗暴也只觉着解气。要不,请想想,柳丝飘拂般的抚摸,细雨滋润般的体贴,又怎么 过草原、走沙漠、扑山梁?又怎么踢打得开千里冰封和遍地赖着不走的.霜雪?

如果我回到江南,老是乍暖还寒,最难将息,老是淡淡的阳光,蒙蒙的细雨,整天好比穿着湿布衫,墙角落里发霉,长蘑菇,有死 耗子味儿。

1.给下列句中加粗的字注音。

(1)呜呜吹号( ) (2)是碗口大的病枝刮折了( )

2.从“流、灌、漫”中选择恰当的字分别填入下面句子的横线上,使语句通顺。从关外扑过山头,_________过山梁,插山沟,_________山口,呜呜吹号,哄哄呼啸,飞沙走石…

3.“春风抚摸大地,像柳丝的飘拂;体贴万物,像细雨的滋润 。”这一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写出了江南春风的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篇文章开头的写法有什么特点?它又是怎样结尾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四至六段集中笔力主要用什么词语、从哪一方面写出北国春风怎样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háo;(2)shé

2.漫;灌

3.拟人、比喻、对偶。写出了江南春风轻 柔、和悦的特点。

4.开头说明北方没有真正的春天,采用了欲扬先抑的写法;结尾指出江南春天令人不舒服的一面,做到了前后照应。

阅读训练答案 篇3

(一)《可贵的沉默》选段

1.①沉默——热闹 ②四面八方 七嘴八舌

2.略

3.①因为孩子们很快就认识到自己不好,而且心里产生了回报父母的爱的朦胧意识。

②沉默前的热闹是孩子们讨论自己的生日父母如何给自己过;沉默后的热闹是孩子们讨论如何给父母过生日。

(二)伟大的母爱

1.liánɡ jiànɡ

2.呼呼 温暖

甜蜜 伟大

3.母爱,是那么伟大。

四年级阅读主题:热爱生命

(一)《触摸春天》文段选读

1. jìnɡ chànɡ bàn qiāo

2.展开 阻碍 误差

3.歪歪扭扭 高高兴兴 开开心心 乐乐呵呵

4.竟然 奇迹 神奇 扑腾 惊讶 完全

5.略

(二)大墙下的小花苗

1. 温暖——(寒冷) 难过——(高兴)

2. ①6 3

②又瘦又小很难过;力量;见到了阳光,满身披上绿叶,开出金黄色花朵;真勇敢

3. 我能靠着自己的力量爬上墙顶,我真高兴。我明白了,不能什么事都靠别人,要学会靠自己的力量。

五年级阅读主题:经典故事

(一)《草船借箭》选段

1.léi yǐn xiànɡ

dànɡ lè diào

2.近义词:嘱咐——吩咐 叫喊——呐喊

反义词:逆水——顺风顺水 远离——逼近

3.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C诸葛亮推断事情正确,他很了解曹操的为人性格。

4.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或天渐渐亮了,雾还没有散。

(二)《高明的琴师》

1.:“。,,。”

2.②清楚 ③有耐心地

3.①春秋 成连 《高山流水》

②一望无际的大海 高耸入云的山峰。惊涛骇浪拍击岩石的“哗哗声” 那扣人心弦的阵阵松涛声。

③大海

六年级阅读主题:大发明家

(一)《跨越百年的美丽》选段

1.但 尽管 却

2.写出近义词:

偶然——偶尔 幽暗——昏暗

分析——辨析 疲劳——疲惫

3.人工放射性 天然放射性

4.①× ②× ③√

5.为了提炼纯净的镭,居里夫妇搞到一吨可能含镭的工业废渣。他们在院子里支起了一口大锅,一锅一锅地进行冶炼,然后再送到化验室溶解、沉淀、分析。化验室只是一个废弃的破棚子,玛丽终日在烟熏火燎中搅拌着锅里的矿渣。她衣裙上,双手上,留下了酸碱的点点烧痕。

6.居里夫人对科学事业的坚定信念和执著的探究精神。

(二)《发明家富尔顿》

1.费力──(费劲)

合适──(适宜)

盘算──(打算)

2.①(√) ②(×)

3.孩子,你只是图画画得好,别的功课都不行,这样偏科会影响以后发展。 懂得、领会

阅读训练答案 篇4

一、阅读知觉广度概念

Huey提出可以通过研究阅读知觉广度来研究人们阅读过程中的信息加工方式。[1]所谓“阅读知觉广度”,即在阅读过程中读者一次注视能够获得有用信息的范围。[2]

研究者发现,英语国家成年读者的知觉广度范围是不对称的,大约为注视点左侧3~4个字母,右侧14~15个字母。[2]

阅读者的知觉广度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受阅读技能的影响。Rayner对英语阅读知觉广度的发展性研究发现,在相同的控制条件下,作为初学者的小学二、四年级学生的知觉广度大约为注视点右侧11个字符空间,六年级被试约为注视点右侧14个字符空间,熟练阅读者(大学生)的阅读知觉广度约为注视点右侧14~15个字符空间,初学阅读者的知觉广度同熟练阅读者一样,都是不对称的。[3]

由此,笔者认为,学生的阅读知觉广度范围是可以通过有目的的训练得到提升的,从而在不影响理解正确率的情况下提高阅读速度。

二、阅读中的注视点

根据阅读直觉广度的研究结果,读者的知觉广度范围是不对称的,大约为注视点左侧3~4个字母,右侧14~15个字母。比如下面这个句子:

When people say“culture”, we think of art and history.

在以上句子中,阅读者的第一理想注视点在p处,阅读知觉广度范围为When people say“culture”, 在这个范围中熟练的阅读者能获取有用信息;阅读者的第二理想注视点在h处,以此类推。

阅读知觉广度理论认为,注视点为字母。但是, 笔者和多位接受调查的英语教师,根据自己的英语阅读经验都一致认为,注视点其实是一个完整的单词。这样,上例中,第一注视点应为people这一单词,第二注视点为think这一单词。

因此,英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合理分布注视点,反复训练,以达到理想的阅读速度。另外,注视点还跟大小词、词块、主题句等有关。

(一)大词和小词

英语句子由单词构成,在阅读中,读者是不是要阅读每一个单词才能理解语句所表达的意思?例如:

He is a worker in New York.

在本句中,阅读者可以不看is, a和in也能掌握该句要表达的意思。所以,可以这样理解,句中的名词(代词)和动词(不包括be动词)是大词,而冠词、作定语的形容词、副词、介词等为小词。当然,无论是大词还是小词,都是完整的句子不可缺少的, 而在以获取信息为主要目的的阅读中,这些所谓的小词在一定情况下,是可以被“忽视”的,只要不影响对句子意思的把握。

因此,在阅读知觉广度范围中的注视点,按上文讨论的结果,应该是句中的某几个词,而这几个词应该是“大词”。所以,该例句中,注视点不应该是单词a,而是单词worker。

(二)词块

Becker认为,语言的记忆、存储、输出和使用并不是以单个的词为单位,那些固定和半固定的模式化了的板块结构(词块)才是人类交际的最小单位。[4]词块是作为整体储存在头脑中的一串词,可被以预制板块的形式提取和使用,其形式可以原封不动,或是稍作改变。[5]

词块可以分为以下四种。

1.词、短语。这是传统意义上的词汇。短语指具有一定习语性质的词组,即由一个以上单词组成的固定词组,如:by the way, how do you do, on the other hand.

2. 搭配词。指那些在一起出现频率很高的词语,最典型的是动词 + 名词、形容词 + 名词的搭配, 如:raise capital, a short-term strategy.

3.惯用话语。指形式固定或半固定语用功能的单词组合,它们可以是完整的句子,如:There’s a call for you. I’ll get it. 也可以是句子开头,如:If I were you, I’d ...

4.句子框架和引语。与第三类相似,它们的区别在于第四类仅指书面语词汇,如:secondly, ... and finally; we now come to a number of important reservations ...

根据词块理论,笔者认为,阅读知觉广度范围中的注视点,还可以是词块,阅读者对词块越熟悉, 越容易将注视点落在词块上。因此,英语教师应在精读教学中,加强词块学习,以使学习者能在阅读中运用词块,提高阅读速度。同时,英语教师应在阅读指导中,训练学生将词块作为注视点,有效扩大阅读知觉广度范围,从而大幅度提高阅读速度。

(三)主题句

英语的行文有自身的特点,通常每个自然段都有主题句,主题句一般出现在句首,偶有出现在句末,出现在句中的更加少见。主题句即是全段落的中心意思,其余部分是对主题句的进一步阐述。因此,指导学生学会找主题句难度并不大,不过意义重大。例如:

Some people might ask how this cartoon animal became so popular. One of the main reasons is that Mickey was like a common man, but he always tried to face any danger. In his early films, Mickey was unlucky and had many problems such as losing his house or girlfriend, Minnie. However, he was always ready to try his best. People went to the cinema to see the “little man”win. Most of them wanted to be like Mickey.

本自然段中首句“Some people might ask how this cartoon animal became so popular.”即为主题句。 学生在充分理解把握了主题句之后,就可以选择后面的注视点,即能体现其“how”“popular”的相关注视点,并迅速转换注视点,以达到迅速读完本段落的目标。主题句后面的注视点可以选择:main reasons, common man, face any danger, unlucky, problems, however, try his best, win, be like.

三、阅读知觉广度训练策略

阅读知觉广度一般需要通过阅读训练来扩大。 训练中,为了获得较好的阅读效果,学生会更加有意识地关注和运用注视点。另外,初期的训练可以通过比较的方法,先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阅读,然后再通过寻找注视点的方法阅读,让学生在比较中感受新方法的高效,在以后的阅读中主动运用新方法,从而最终达到提高英语阅读能力的目的。

训练中,教师可以先将文本用PPT展示,一个页面展示一个完整的段落,教师要精心挑选合适长度的段落,字体不能小,要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清楚地阅读。第一幅PPT,在没有任何上文提到的阅读指导的情况下进行,请学生阅读,要求学生读完后就转过身,在后面座位上拿起盖在桌子上的2至3道测试题。测试题的设计不宜考查细节题,更适合对大意的理解、作者态度的把握等理解题。学生首先写下自己的阅读用时,(PPT上可设置电子计时器),然后进行答题。学生在答题过程中不得转身回看PPT上的文本,等所有的学生完成阅读和测试, 教师把测试题收上来批阅,算出班级学生平均用时和平均成绩。

之后,对学生进行阅读知觉广度方面的指导, 让学生对PPT上的文章逐句寻找注视点,并鼓励学生通过注视点来理解句子甚至是段落的大意。

在阅读知觉广度指导之后进行第二次阅读训练,但阅读内容不同于第一幅PPT,而词数与难度相当,要求学生运用阅读知觉广度的理论进行阅读。教师按上一次的方法进行计时和测验,测验题的难度也与第一次测试相当,以主旨大意题为主。测试后同样算出班级学生平均用时和平均成绩。

统计显示,第二次阅读用时明显减少,但测试题的平均成绩与第一次阅读相当。这样,学生明显感觉运用阅读知觉广度理论后阅读效率有了提高, 在以后的阅读中自然而然地会运用阅读知觉广度理论。

当然,阅读能力的提高不可能一蹴而就,除了学生课后阅读需要自觉运用阅读知觉广度理论外, 更需要教师进行定期的训练,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除了初期需要进行比较阅读外,在以后的训练中,教师要根据文章的长短和学生的总体阅读能力事先设置好阅读时间,进行限时训练,让学生在定期的限时训练中形成运用阅读知觉广度理论的意识,最终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HUEY E B.The psychology and pedagogy of reading[M].New York:Macmillan,1908.

[2]MCCONKIE G W,RAYNER K.The span of the effective stimulus during a fixation in reading[J].Perception&Psychophysics,1975(17).

[3]RAYNER K.Eye movements and the perceptual span in beginning and skilled readers[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Child Psychology,1986(41).

[4]BECKER J.The phrasal lexicon[M].Cambridge,Mass:Bolt,Beranek&Newman,1995.

《雨巷》阅读训练答案 篇5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反动统治者大规模逮捕﹑屠杀革命人民﹐破坏革命组织﹐残酷镇压人民革命运动﹑民族解放运动的恐怖行为)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总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雨巷》一诗就是他的这种心情的表现,其中交织着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的双重情调。这种情怀在当时是有一定的普遍性的。富于音乐性是《雨巷》的另一个突出的艺术特色。诗中运用了复沓、叠句、重唱等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和宛转悦耳的乐感。因此叶圣陶先生称赞这首诗为中国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阅读训练答案 篇6

勤奋的童第周

1.chà chóng

2.毫不气馁 奋起直追 名列前茅

3.天刚亮就在校园里读书,晚上复习学习内容,改进学习方法,远渡重洋求学。

4.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曹冲智救库吏

1.脸上没有一点血色 想办法

粗心大意 形容不高兴的样子

2.辛 幸 幸 辛

留 流 流 留

3.库吏平时勤勤恳恳,为人老实,马鞍被老鼠咬坏,是一时疏忽。

4.(2)(5)(1)(3)(4)

5.①把“虽然”改成“不但”

②“脸色苍白”与“面无人色”意思重复,去掉其中一个。

四年级阅读主题:欣赏美景

美丽的鸟岛

1.踏上鸟岛,眼前的景色令人眼花缭乱。抬头望,天空中是一群群的飞鸟,红的、蓝的、白的、花的,组成一幅幅色彩夺目的锦绣画卷。

2.C

3.碧波万顷 色彩夺目 小巧玲珑 洁白

4. A.仰视 颜色 比喻 B.多 乐园

日出

1.鱼肚白—淡红色—深红—金黄

2.呈现(显现) 尤其(特别) 尽量(尽力)

3.(艳丽的)朝霞 (火球般)的红日 (远处)的树

(地上的)花草 (青青)的山 (绿绿)的水

4.(第1~2节)∥(第3节)∥(第4节)

5.时间 日出的景色

五年级阅读主题:我的祖国

可爱的祖国

1.水平如镜 格外

2.屹立—矗立 壮丽—美丽

3.我们为自己是龙的传人而感到自豪。

4.第1节、最后1节各为1段,第2、3、4、5、节为第2段。

5.领土广大 物产丰富 矿产资源种类多 山河壮丽

6.应画出“波光粼粼的太湖……格外美丽”

太湖 西湖 一颗颗明珠

7.+ A C

8.①万里长城是象征。 ②长江、黄河流入大海。

我爱家乡的小河

1.mì xù qióng

2.清澈 明静 健壮 绿油油

优美 纯净 潺潺 轻声

3.如:弯弯的小河就像一条绸带穿过我的家乡。

小河 绷带

4.美丽 慷慨

5.我爱万里河,更爱像小河那样绚丽多彩的美好生活!

六年级阅读主题:情感品德

不为什么

1.天真可爱 和蔼可信

2.B C

3.母亲对女儿的爱是无私的,是不附带任何条件的。

4.万象纷乱 略(谈出自己的想法即可)

5.美好的世界需要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在接受爱的同时,也要学会去爱。

眼神儿

1.①看得比较准

②感到难以应付

③自己对自己说话。

2.①有一个孩子来老奶奶这儿存车,谎称钱丢了而没付存车费。

②孩子为了归还老奶奶的两分钱跑那么远的路,老奶奶看到孩子诚实、守信用的好品质,心里十分激动。

3.第1段(第1节);一个老奶奶看了10多年自行车,自认为啥样的人都能看个八九不离十。

第2段(第2~4节):一个孩子来存车说忘带钱第二天还,老奶奶因刚受另一个孩子的骗,她不再相信孩子的话,只相信自己的眼神儿。

第3段(第5~7节):第二天,孩子特意来还两分钱,老奶奶感动之余怀疑自己的眼神儿。

阅读训练答案 篇7

片断训练的宗旨是从局部、小处着眼,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组织语言的能力, 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将自己的所见所闻写出来, 从一点着眼, 从小处着手, 逐步提高, 然后过渡到构思整篇作文, 这样就能让学生感到得心应手。

笔者结合具体教学实践, 谈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作文片段训练。

一、在阅读中积累语言

阅读是吸收, 习作是释放;阅读是根, 习作是果实。课堂阅读教学是指导学生学会积累语言的主要场所, 教师在课堂上要多方面指导学生获得丰富的语言, 掌握积累的方法, 指导多读多背, 让学生尽可能多的记住课文中的语言文字, 并能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来。通常采取的方法就是摘录课文中优美的词、句、段, 要求学生准备一本摘录本。俗话说:“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说的就是词句是文章的砖瓦, 长期积累, 久而久之, 词汇丰富了, 写文章就下笔如有神了。

二、利用课文中的好词好句进行作文片段教学

要想写出好的文章, 语言积累是阅读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积累的目的在于运用。边学边用、现学现用。比如教学《紫藤萝瀑布》这一课, 其中有一段是这样描写紫藤萝花的:“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 帆下带着尖底的舱, 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 就要绽开似的。那里装的是什么仙露琼浆?我凑上去, 想摘一朵。”对这一段优美的语句, 我先引导学生阅读, 让他们体会语句魅力, 并说出为什么好, 再摘录这段里面的好词句。之后提问学生, 有的学生回答:“就是感觉好。”对于这样的回答, 我并不满意, 于是再引导学生去注意作者所用到的修辞手法。再提问的时候, 就有学生回答:“作者运用了拟人句, 使得句子更加形象生动。”这样也就达到了我想要的效果。接着对于好词句的讨论, 学生基本都能提出“仙露琼浆”这个词, 对于这个词的解释就是“极少, 不多见”。最后, 我引导学生也写出一段文字, 用上“仙露琼浆”, 这样学生对于这个词的理解就大大加深了。

三、合理布置一些课外练笔

除了在课堂上进行练习, 还可以布置一些课外作业, 比如周记, 让学生根据这周学过的课文的写作方式, 写一篇自己的所见所闻, 可以模仿其中的句式、段式、立意、写法等, 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或者还可以安排写一些读后感, 初中的课程里有很多名人名作, 让学生练写一些读后感, 由此一步一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四、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写作方法

新教改明确指出作文教学和阅读教学要密切配合。也就是要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是如何观察事物、分析事物、遣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笔者认为把写作方法和技巧的指导渗透到片段作文训练中, 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于整篇文章的写作能力。

1. 仿写修辞手法

一篇文章如果要写得生动形象, 必然会运用一些恰当的修辞手法。所以在理解课文时, 要趁机指导学生怎样把文章写得更美。如经典的写景文章《春》, 在这篇优美的散文中, 有很多打比方的句子, 要引导学生用“犹如”、“仿佛”、“宛如”“像”仿写句子。

2. 仿写结构

总分总结构是总述、分述再总述的结构形式。《春》就是一篇总分总结构的优秀文章, 开头运用拟人的手法总写盼春, 中间从五个方面绘春, 最后再总写赞春。全文结构清楚, 思路明白, 内容丰富。教师可以布置学生仿照这样的结构练习一段景物描写, 充分运用好修辞手法。

读写结合主张读为基础, 从读中学写, 写中促读, 突出重点, 多读多写, 在读写结合教学中, 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读写能力。结合语文阅读教学对学生进行片段作文训练, 实质上是在更大范围、从深度和广度上对学生进行写作知识和方法的“渗透”, 有利于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读写结合, 相得益彰”这句话形象地写出了阅读和写作间的紧密关系。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必须借助课本的范文作用, 把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有机联系起来, 以读带写, 读写结合, 才能达到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曹焱.写, 不容忽视——浅谈写作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作用[J].新课程 (教师) , 2010 (1) .

如何做好阅读训练 篇8

一.教给学生正确的读书方法

外国有教育家预言说:“未来的文盲不是目不识丁的人, 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可见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引导学生寻求正确、科学的学习方法, 增进学习效果, 达到最后不需要教师到现场, 当面督促, 步步施教的地步。如果学生把读书当成一件苦差事, 被迫应付, 收效将甚微。心理学家认为, 自觉主动性是一种心理品质, 不充分发挥学生的自觉主动性。就谈不上读书, 教师必须善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使之达到“善学”。为此, 可在班里每周增添一堂“谈天说地”课, 让学生海阔天空地谈论自己学得的新奇见闻和印象特别深的故事, 从而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开阔学生视野和眼界, 同时也提高其口头表达能力。比如, 每次诵读课, 可以先向学生介绍几篇经典美文;有时先给学生阅读一部分, 学生正注意听时, 有意中止, 给学生造成悬念。阅读材料发给学生们后, 他们就会迫不急待地去读教师点到的文章。另外, 每隔一段时间, 就开一次故事会、评论会等。

二.学生在自读中感知, 要讲究量

许多教师往往只重视中间的精读领悟阶段而忽视了自读感知和诵读表达这两个阶段, 孰不知自读感知阶段是基础, 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 在学生对课文还不熟悉的情况下就对课文进行条分缕析, 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自然是支离破碎的, 缺少整体的把握和自身的感悟。同样没有最后的诵读表达阶段, 学生对课文的这种零零碎碎的理解就难于得到整合和深化。因此我们教师在重视点拨、指导的同时, 更应重视多给学生自由阅读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去感知体味。通过熟读、背诵, 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 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好读书, 不求甚解, 每会意, 欣欣然。”读书贵在自悟自得, “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例如我在执教《孔子游春》一文启发学生体会师生之间浓浓的情谊时, 分两步进行教学:第一步, 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十段, 引导学生入情入境, 指导学生观察文中插图, 想想弟子们是如何聆听老师的教诲的, 体会师生间的浓浓情谊;第二步, 分角色朗读十一到十九自然段, 让学生体会孔子是一位对弟子和蔼可亲、时时注意引导弟子树立远大志向的好老师。在此基础上, 引导学生体会“泗水河畔的春意更浓了”这句话的含义。联系课文, 学生就不难领悟出这句话实际上是对师生之间浓浓情谊的赞美, 有着深化文章中心的作用。对此, 都要通过诵读来细细体会。

三.阅读教学中, 教师还要善于引导

阅读仅停留在学生的自悟自得上是远远不够的。“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细心咀嚼课文中的语言, 让他们自己动脑筋, 经常比较、揣摩, 养成习惯。”学生的水平毕竟是有限的,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 有重点、有目的地给予点拨、引导。引导他们细细品味好词佳句的绝妙之处, 揣摩布局谋篇、立意构思的独到之处, 深入探究领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当然教师的点拨应以学生的读为根本, 以学生自己的领悟为主。教师的“点”必须“点”在关键之处, “拨”必须“拨”在疑难之处, 无疑而“点”则不如不“点”。

如教学《黄河楼送别》时, 在指导朗读中, 我善于发现文章的眼睛, 抓富有表现的词语, 渗透技巧。如品读“烟花三月下扬州”中“下”之精妙:我通过把“下”字换成“去、往”等词语的办法, 让学生体会有什么不同。再通过出示地图, 了解黄鹤楼和扬州的地理位置, 学生结合地图, 可感受到:由武汉乘船到扬州是由长江顺流而下, 是下行所以说“下扬州”。顺流而下, 一个“下”字, 写出了行船轻快, 一个“下”字也流露出了诗人的向往之情。此刻顺势指导朗读:那么“下”字就读得明快, 不拖音, “扬州”尾音稍上扬, 传达向往之意。朗读的技巧 (重音) 就在这品析词句中自然而入。

加强英语阅读训练 提高阅读能力 篇9

【关键词】英语教学;阅读能力;阅读训练

《英语课程标准》将英语定为基础教育的必修课,把英语课程学习提到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展思维能力,发展人文素养的高度,并对高中阶段英语教学在听、说、读、写四大技能的培养方面,应到达的目标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其中对高中毕业生阅读能力的要求是:能理解阅读材料中不同的观点和态度;能识别不同文体的特征;能通过分析句子结构理解难句和长句;能在教师的帮助下欣赏浅显的文学作品;能根据学习任务的需要从电子读物或网络中获取信息并进行加工处理;除教材外,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36万词以上。笔者作为长期从事英语教学的高中老师,在教学实践中对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行过多年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

笔者在教授每一个单元的课文前,往往要求学生根据标题对课文的内容进行预测。这时学生们思维活跃,思路广阔,通过讨论激发他们对将要学习的课文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种讨论要广开言路,让学生们畅所欲言,以培养他们的英语口头表达能力。在这一阶段,我们还注意加入对本单元内容的背景知识介绍。这一教学环节是十分重要的,在备课时要花费很多功夫,用学生所学过的知识,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将背景知识科学地,有趣地呈现出来。如人教版教高二册(B)第十九单元“A freedom fighter”时我就向学生介绍了美国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er King)及其为黑人争取自由平等而奋斗的一生,介绍了他著名的演说《我有一个梦想》(I have a dream),介绍他所信奉的非暴力不合作的斗争理念。这样做一方面训练了学生的听力,另一方面也为课文的教学作了铺垫。

当我们通过预测认定了这是应该阅读的材料之后,最常见的是要从所多材料中找出我们所需要的信息。这时我们就要通过快速阅读,尽快找到这一信息,对其他信息可以忽略或只作粗略的了解。高中课文教学的第一步,常是“Read the text fast to find out the answers to the questions”,这一步只是针对课文提出一两个最基本的问题,要求学生迅速找出答案,以提高他们快速寻找信息的能力。

在此基础上,根据课文内容或workbook上所安排的练习,设计多种形式的语言实践活动,让学生运用英语进行口头或笔头练习,如:回答问题(questions and answers);判断正误(true or false);做笔记(note-making);填写表格(fill in the form);寻找主题句(topic sentence);归纳大意(main idea);该写(paraphrase);听写(dictation);复述课文(retell)等,再如牛津英语模块一第一单元阅读策略skimming and scanning的运用,使学生进一步地了解课文内容,全面提高学生英语听、说、读、写的能力。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肯定会遇到一些生词,我们注意教给学生通过上下文所提供的语境猜测和理解生词的技巧,减少阅读中的障碍,加快阅读速度,提高理解力。

当课文教学进行到这一环节,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还只停留在泛读的层面上,要充分利用课文这一语言载体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还要对课文进行进一步的挖掘,进入精读阶段。首先要对课文中的长句,难句进行详细的讲解。长句难句中往往包含较多的从句和较为复杂的语法结构,是理解中的难点,学生对这些句子往往是囫囵吞枣,甚至理解错误。我们结合语法教学,通过分析句子结构对出现的语法现象进行详细的说明,对英语中的一些固定句型和习惯搭配引导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从整体上加以理解,而不仅仅是字对字的翻译。通过长期的训练,帮助学生搬开这些阅读中的绊脚石。

朗读是有声的阅读,是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只有在深刻理解了阅读材料的内容和内涵之后,才能读得流畅,读的有感情。通过朗读,进一步加深对所读材料的理解和记忆,达到自我欣赏和感染他人的境界。因此,我们要求学生早自习大声朗读课文,课堂上也给学生朗读课文的机会,遇到剧本,小说等课文,我会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或表演,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又提高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增强英语语感,也使他们初步体会英语的音韵美,节奏美,有利于培养学习英语的兴趣。对于特殊优美的文段或经典的语句,我要求学习背诵,让他们达到铭记在心,出口成章的境界。

课文是教师在课堂进行教学的主要材料,但仅仅精读课文远远不能达到提高阅读能力的目的,所以课外阅读是必不可少的。我们注重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指导,帮助学生选择适合他们英语程度又有趣味的阅读材料,使他们看得明白,读的有趣。我提倡学生订阅英语课外辅导报,推荐他们阅读《快乐英语》《21世纪英语报》以及《上海学生英文报》等课外书籍,耐心解答他们在课外阅读中遇到的问题。通过课外阅读,学生们增加了知识,拓展了视野,提高了人文素养。

总之,英语阅读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作为英语教师,我们一定把《英语课程标准》中对高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目标牢记在心,通过各种教学实验,加强阅读训练,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为他们今后进一步学习和运用英语打下坚实的基础。

上一篇:空间透视下一篇:节省采购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