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志愿者

2024-05-30

中国青年志愿者(精选十篇)

中国青年志愿者 篇1

一、青年志愿者培训模式设计构想

(1) 志愿者特点分析:

青年志愿者理解能力较强、学习目标明确、主动性和自控能力强, 大都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

(2) 志愿者国际礼仪培训设计:

根据青年志愿者的特点、需求和知识结构, 构建新培训模式——学导式培训法。让青年志愿者主动进行生动活泼的自学活动, 指导青年志愿者浏览查询信息、下载文件、在线交流、进行实时交互培训。专家进行在线网络培训, 提供培训大纲、参考书目、影视作品、电子教案等资源, 为志愿者自主学习提供优良的网络环境。

二、志愿者培训创新架构及实施策略

学导式培训理念是“以志愿者为主体、以指导专家为主导、以资源为核心”, 通过指导专家的专业辅导, 以现代教育技术为媒介, 充分利用当代教学的多媒体资源, 通过自我学习或者是共同创建学习小组来共同学习。其基本特点是:学习之前有专家的引导, 且引导贯穿于自我学习和小组学习的始终。自学、解疑、精讲、演练四个关键步骤是学导式培训的基本方法。

(1) 让志愿者充分自学。

志愿者自主学习的关键是转变传统观念, 从知识被动接受者变为知识主动构建者, 在指导专家的指导下通过查阅了解培训知识结构、资源、重点及自学思路方法。小组协作学习是指学习者为了实现某一学习目标而组建小组共同学习, 在指导专家专业的引导和组织下开展各个小组进行的讨论与学习。其主要是围绕如何解决实际问题, 采取怎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形式, 进行相互之间的讨论与交流, 让学习者处于与学习目标相匹配的主题情境中, 围绕目标 (由指导专家设计) 进行集体讨论, 形成对目标的共识, 然后由各小组之间的配合协作来解决情境中的各种现实问题。这不但对所学过的理论知识进行了复习和强化, 还提高了个体和集体的学习积极性和效率, 培养了当代青年志愿者分析和解决国际问题的能力, 激发了学习者对学习目标的兴趣、积极性和主动性。

(2) 指导专家解疑。

指导专家解疑即指导专家与青年志愿者进行即时面对面交流或非即时的面对面交流, 解决志愿者在自主学习或小组协作的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 对当代青年志愿者的学习活动进行深入的引导, 给予正确的方向。在这一重要的环节中, 指导专家的角色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转变, 已经从纯粹的知识传授者与灌输者转变为当代青年志愿者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帮助者和引导者, 小组之间共同学习的重要指挥官和各方面的协调者。

(3) 指导专家进行精讲。

所谓精讲, 就是指导专家通过网络在线讨论、电子邮件、现代化聊天工具等手段去讲解志愿者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通性问题。指导专家要从传统培训模式中解放出来, 由传统的“教授”转变为“导向”, 学习方法的介绍和指导是重心, 逐渐引导青年志愿者及时准确地找到难点问题的解决方式和重点问题的掌握方法

(4) 鼓励青年志愿者独立、个性化演练。

集中演练时, 首先让青年志愿者及时独立复习, 每堂课鼓励志愿者写一些心得体会或对培训的评价与建议, 使指导专家下一步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同时, 要每一个志愿者进行自由小结和自我管理, 使知识体系具有概括性和综合性。小组模拟真实演练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使学习者思考、分析、解决现实问题、处理危机情况和突发情况的能力得到强化。通过这种终结性评价可以检验青年志愿者对知识掌握和了解情况, 衡量青年志愿者的理论应用能力以及在实际工作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

摘要:学导式创新模式是黑龙江省学者首创的开发学习者心理潜能与五元智能的人才心理学理论。我们尝试将学导式应用于中国志愿者素质培训工作中, 并对培训模式进行简介。

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大事记 篇2

2、1994年12月 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成立。

3、1996年9月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启动。

4、2002年5月中国青年志愿者海外服务计划正式实施。

5、2003年4月至6月 1200多万人次的青年志愿者开展志愿服务,抗击非典疫情,。

6、2003年6月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正式启动。

7、2005年2月 中国第一支参与印度洋海啸灾后重建志愿者队伍赴泰国开展救援服务。

8、2006年5月“社区志愿服务和谐行动”开始实施。

9、2006年8月北京奥运会、残奥会赛会志愿者招幕工作启动,计划招募10万名赛会志愿者。

10、2007年9月北京市人大通过中国第一部志愿组织法规——《北京志愿服务促进条例》。

11、2008年5月至9月超过506万名志愿者参加汶川特大地震的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

12、2008年8月至9月 170多万志愿者直接服务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

我国青年志愿者激励机制建构 篇3

一、我国青年志愿者激励机制的构成及功能

机制, 原指机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 现已广泛应用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 指其内部组织和运行变化规律。青年志愿者激励机制主要由青年志愿者的期望和激励措施两个部分组成。该机制的功能体现在这两个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上。首先, 我们要了解青年对志愿活动的期望有哪些;其次, 根据这些期望值, 提出相关的激励措施;最后, 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来满足青年期望, 最终实现青年志愿活动的参与。

二、我国青年志愿者的期望需求

青年志愿者的需求主要包括: (1) 安全需求。青年志愿者在参与志愿服务时, 希望确定自己服务的对象是一个可信的机构; (2) 求知需求。在志愿服务中, 青年志愿者希望在帮助他人的同时, 能获得社会履历, 从中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3) 认可需求。青年在志愿服务活动中, 常常希望能得到社会的认可; (4) 归属需求。志愿者在志愿服务时, 自己会融入一个团队, 在团队中, 就像在家一样, 有人互相牵挂照应着。所以此需求对团队的打造提出了要求; (5) 奉献需求。青年在成长的过程中, 深深地体会到国家、社会、家庭对自己的帮助, 他们心中有着极强的感恩心理。通过志愿活动, 他们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 为社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来回报社会。

三、我国青年志愿者激励机制的不足之处

1. 志愿者法律制度不健全

我国志愿服务的法制建设非常不健全, 严重影响和限制着志愿服务的顺利进行。国家没有统一的制度, 各地方就形成了各自的民间机构条例。这样的规定有效地促进了地方志愿服务的发展, 但从大方向看, 志愿服务在国际合作中就很难协调各地方的条例设定。此外, 目前我国只有少数省市出台了相关条例, 在其他省市的志愿服务中, 当意外事故发生时很难保障志愿者的各方面权益。导致问题发生后很难处理, 造成青年没有意愿参与到志愿服务中。

2. 志愿者培训专业性不足

很多青年志愿者都是非常热心但又缺乏专业知识的, 所以这对组织的培训提出了要求。但很多组织对专业培训并不重视, 只重视其态度等基本素质。导致整个志愿服务流于形式, 而没有实质的效益。这样的结果对志愿者来说是消极的, 因为自己没有发挥应有的价值;这样的结果对于机构来说同样是消极的, 因为没有实现效益。

3. 志愿者活动资金匮乏

我国的志愿服务资金大多源于政府。因为社会上的志愿组织还未能建立公共的信任度, 很难通过募捐筹集资金。资金的缺乏导致志愿服务得不到基本的物资保障, 志愿服务活动很难吸引和留住有志青年, 组织难以得到发展。

4. 志愿者服务领域狭窄

我国青年的志愿服务活动领域基本上局限于校内或社区, 很少向社会层次伸展。此外, 向社会层次发展的志愿活动的内容又比较固定, 没有创新。

四、我国青年志愿者期望满足的激励措施提出

1. 青年志愿者期望满足的内部激励措施

(1) 价值实现激励。价值的体现方式是适应了主体的需求, 主体需求越大越突显其价值。青年志愿者的价值实现体现在其对社会的贡献, 即得到社会对其志愿活动的认可。青年志愿者的价值具体表现为政治价值、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最重要的是, 我们要让青年志愿者领会到他们的价值然后才能实现这些价值。青年志愿者志愿活动的政治价值和经济价值是中国青年不太清楚明白的, 但他们知道其中的文化价值。所以, 价值实现激励在深化其文化价值的同时, 要强调其中的政治价值和经济价值。政治价值方面, 青年志愿者的志愿行动能够缓解社会上存在的部分问题, 使得国家社会稳定发展。虽说志愿服务看似力量单薄, 但中国的众青年都投入社会公益活动之中时, 将会是一个力量无穷的巨型组织群体。经济价值方面, 由于志愿服务属于非盈利性行为, 青年志愿者的志愿活动能给整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带来巨大的利润。据统计, 自1993年以来, 全国累计已有超过1亿人次的青年向社会提供了超过45亿小时的志愿服务, 累计创造120多亿元的社会经济效益。另外, 青年志愿者的行动传播着我国优秀传统美德文化。他们不只是作为个人而存在, 他们的行为在给整个社会注入正能量, 呼唤着人心底最初的真、善、美。他们走过的地方, 人们会因此而拾起偶尔遗忘的美德;他们留下的, 有时候是汗水, 有时候是温暖, 更多的时候是希望。此时, 青年志愿者就是中华美德文化的载体, 无形中在社会里弥散, 让好的品质得到传承。

(2) 个体发展激励。青年志愿者的志愿行为并非完全利他, 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利己的成分在里面。他们也同样希望在帮助他人的同时, 使自己的技能得到提高, 以帮助自己在以后进入社会工作时能更自如地应对面临的问题。首先, 要鼓励青年去参与志愿服务活动, 该活动的性质、类型可以尽量贴合青年所学习的专业或技能。如此, 青年会将此看成一个学习完善自我技能的过程, 他们就会非常珍惜并好好把握这类机会, 甚至会努力争取类似机会, 尽力将其做到最好。另外, 就业是每个成熟的社会个体需要面临的大事件。当志愿服务与就业方向挂钩时, 青年志愿者出于利益化的动机, 也将非常愿意参与。

(3) 情感交流激励。人是社会性的动物, 情感是人类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志愿活动中情感的传递是通过沟通交流来实现的。这里的沟通就涉及组织内部人员之间的沟通和组织与社会人员之间的沟通。要通过情感交流激励的方法来促进青年参与志愿活动, 则志愿活动组织内部首先要建设一个和谐的相处环境:成员之间带着共同的目标, 互相理解、支持和帮助。除了内部关系融洽外, 还要与外界处理好关系。总之, 在志愿服务中, 让每一个成员感受到快乐温暖的主观体验, 感受到自己在这个团体中有一种被认可感和归属感, 最终从情感上征服青年志愿者。

2. 青年志愿者期望满足的外部激励措施

(1) 物质保障激励。首先, 以足够的资金投入来保障基本物质基础和基本服务补贴, 是志愿服务顺利开展的前提。志愿服务组织内部没有经济的直接来源, 所以应向外筹资。志愿组织虽然属于非盈利性组织, 但为了其活动的可持续发展, 可以通过寻求政府拨款、企业单位赞助和捐赠等形式筹款, 同时也可为社会提供部分有偿服务, 这些盈利最终归组织所有。除了筹款, 管理资金也是非常关键的, 组织可以实行资产透明化管理, 大家共同监管, 给志愿组织提供健全的资金管理体系。目前我国的青年志愿者行动的发展和国家的支持度联系紧密, 国家也支持则其发展迅速。所以, 政府应该在此方面给予足够的重视, 具体的表现为物资和精神上的共同支持。国家如果能够给予足够的资金支持, 志愿者工作开展起来也会顺利得多。其次是完善的法制保障。目前, 我国还未对志愿者活动建立一个完整的法规。志愿者非常希望能在志愿参与中享有法律给予的权利, 如人身保障的权利、物质保障权利等。在法律的监控下, 志愿活动的开展就有了最权威的保障, 青年参与志愿活动就没有了后顾之忧, 此举将促进青年志愿者活动数量的急速增长。

(2) 科学管理激励。有些青年并不是不愿意去参与志愿服务, 而是不知道如何做, 怕在大家面前出丑。开展志愿者培训就可以帮助这些青年抛开这些顾虑, 同时也能提高志愿者团队志愿服务的整体效率。课程包括基础理论和技巧学习两方面。基础理论即关于志愿服务的工作性质、内容、对象和流程等知识。技巧学习则是重点, 包括人际沟通技巧、专业技能训练、管理能力训练等。人际沟通是任何社会性活动都必须具备的能力要求, 专业技能训练是在志愿活动中要做的中心内容训练, 管理能力则是整个活动中处理事情的一种统筹能力培养。志愿者培训的核心是务实——即真正有助于提高青年志愿者的相关技能。志愿者培训课程旨在给志愿者指导方向, 为志愿活动高效顺利的完成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志愿者培训课程的实效性是吸引青年志愿者非常关键的因素。另外, 可建立志愿者中介系统, 这个系统可通过网络来进行, 如建立相关的网站, 网站与社会各层次间建立紧密的联系, 形成一个巨型的网络, 为青年志愿服务提供丰富的选择。当选择多样化后, 青年志愿者们总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志愿活动。

(3) 宣扬文化激励。在社会中树立典型模范的人物, 就像一面镜子, 有利于大家找到自己在社会中的坐标。因为得到社会公认的人物才会被宣传, 所以青年通常会以其为自己的榜样, 向他看齐, 一步一步走进青年志愿者团队。此外, 当整个社会处处都有对模范志愿者的宣传时, 社会大众也会开始关注青年志愿者行动。由此一来, 青年志愿者行动就能建立良好的民众基础。另外, 创办刊物也是宣传的一种方式, 刊物将志愿行为文字化、图片化, 更富有渲染力, 以杂志的途径宣传, 也会让事实更有说服力。青年是阅读刊物的一个大群体, 志愿者刊物能有效鼓动青年参与志愿活动。当然, 要让青年志愿者行动成为公众认可的活动, 则志愿团队应设法建立一个专属的品牌。首先, 要坚持不懈地做宣传工作, 如在各类公众广告栏贴广告、建立网站、在大型公众场所做宣讲等。宣传的目的是让大家接触并逐渐了解关于青年志愿者行动的相关事情。其次, 在各节日来临的时候, 定期为社会做一些志愿活动, 让社会群众开始关注到青年志愿者行动。此时, 青年就会非常乐意参与志愿服务活动。

五、结语

志愿活动在青年的心中是一项神圣而且伟大的事业, 他们内心是非常愿意参与的。但由于一系列内在因素以及外在因素导致志愿活动不能和理想中相照应, 形成落差。笔者认为在激励机制的提倡下, 落实相关要求, 我国青年志愿者定能将志愿组织壮大, 为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做出伟大的贡献。

摘要:我国青年志愿者激励机制是根据青年志愿者的期望采取相关激励措施, 最终满足青年志愿者期望以实现青年志愿者参与志愿活动的运行过程。本文简要地说明了现行志愿者激励机制的不足之处, 并提出了我国青年志愿者期望满足的激励措施。

关键词:青年志愿者,激励机制,期望满足

参考文献

[1]戴卫义, 闪茜菁.论建立和完善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动的激励机制[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青年工作论坛) , 2003 (05) .

[2]刘家祥, 杨娟.青年志愿者行动的价值内涵[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3 (02) .

[3]蔡宜旦, 汪慧.试论青年志愿者参与与动机的引导和激励[J].广东青年职业学院学报, 2001 (04) .

[4]孔伟红, 艾楚君.高校青年志愿者激励机制的调查与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04) .

中国青年志愿者相关知识 篇4

歌曲由刘京山作词,臧云飞作曲,并由中国人民大学团委书记费佳领唱。歌曲于2012年10月3日在中国人民大学75周年校庆晚会上首次唱出

志愿精神:奉献 友爱 互助 进步

也是中国青年志愿者的宗旨 国际志愿者日:12月5日

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日:3月5日 会标:(含义)

会歌:《青年志愿者之歌》

是一首专门为志愿者创作,歌颂“奉献 友爱 互助 进步”的志愿者精神的歌曲。歌曲由中国人民大学团委书记费佳领唱。歌曲于2012年10月3日在中国人民大学75周年校庆晚会上首次唱出

作用:促进社会稳定 缓解社会矛盾。特征:

志愿者行动口号:爱心献社会,真情暖人心

中国志愿者服务的主要内容:

扶贫服务

家教服务

社会公益服务

重大活动服务

就业服务

环保服务

青年志愿者,即青年志愿工作者,是指志愿贡献个人的时间和精力,在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为改善社会服务没促进社会进步而提供服务的青年人。

参与志愿工作,既是在帮助他人,服务社会,同时也是在传递爱心和传播文明,既是“乐人”,同时也“乐己”

1.何谓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 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是一项与国际接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向并轨的跨世纪事业,致力于帮助有特殊困难的社会成员,推动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致力于消除贫困和落后,消灭公害和环境污染,普及科学文化知识,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全面进步;致力于建立互助友爱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社会公德,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立足于社会关注、党政关心、青年能为的社会公益事业,是动员和组织青年参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是新形势下共青团工作服务社会的新途径。

2.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的宗旨 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的宗旨是:通过开展青年志愿服务,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提高青年整体素质,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全面进步做出贡献。

青年志愿者行动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应运而生的,它着眼于服务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和人民群众基本的生产生活需求,为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服务,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开展青年志愿者行动,就是要立足社会需求,在党政关注、群众急需、青年热心的好事和急事上有所作为,通过青年志愿者的实际行动,在社会上倡导团结友爱、助人为乐、见义勇为、无私奉献的新风和正气,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精神,促进社会风气的进一步好转,同时也使青年在服务社会、帮助他人的过程中树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社会公德意识和责任、义务观念,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实践表明,青年志愿者行动是新的历史时期我国青年运动的新发展,是动员广大青年参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新载体,是青少年在实践中经受锻炼、完善自己的新课堂,是共青团服从服务于全党全国工作大局、发挥助手和后备军作用的新途径。

3.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的口号

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的口号是:爱心献社会,真情暖人心。

开展青年志愿者行动,就是耍在当代青年中树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责任、义务观念和社会公德意识,用实际行动倡导团结友爱、助人为乐、见义勇为、无私奉献的新风正气,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精神,促进社会风气进一步好转。促进人与人之间进一步形成和发展团结互助、和谐融洽的新型的社会主义人际关系,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同时,志愿者在服务社会、帮助他人的过程中,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实现自身的价值,使自身情操得到升华。4.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的原则

1994年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胡锦涛同志在参加“为老科学家、老教育家、老干部献爱心”青年志愿者活动时指出,开展青年志愿者行动,一定要坚持自愿参加、量力而行、讲求实效、持之以恒的原则。这是开展青年志愿者行动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自愿参加”主要是强调参加青年志愿服务的自觉性。自愿参加是青年志愿者行动的主要特征之一,也是开展青年志愿服务活动的前提。只有“自愿”才能成其为“志愿者”,只有“自愿”才能持久。对于参加者而言,青年志愿者行动的魅力就在于它变“要我参加”为“我要参加”,充分尊重青年的主体地位,注重调动青年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

“量力而行”就是要根据自己人力、物力、财力条件允许的程度来开展工作。首先,要研究服务客体,也就是要研究服务对象,搞清楚服务需求。现实生活中服务需求是多方面和多层次的,志愿服务一定要从共青团和青年的实际出发,从各地、各条战线、各个行业的实际出发,从社会需求的实际出发,把主观愿望和客观实际结合起来,把社会需求和服务能力结合起来,实事求是,量力而行,不搞一刀切。要分清什么是现在能做到的,什么是下一步才能做到的,什么是将来才能做到的,还有什么是我们做不到的。我们既不能无所作为,也不可包打天下。要循序渐进,逐步发展,切不可操之过急,否则欲速则不达。

“讲求实效”首先就是要办实事。[/font]青年志愿者行动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就是要上为政府分忧,下为群众解难,为社会、为群众办实事。其次是要抓落实。面上的示范性的活动要搞,但工作重点是狠抓在基层的落实。青年志愿服务只有落实到基层,落实到具体人、具体事,真正成为基层广大青年的经常行为,才有生命力和发展前途。再次是求实效。求实效的集中表现就是在实践中使社会和群众体验和享受到志愿服务的成效。办实事、抓落实、求实效三者缺一不可。

“持之以恒”就是指青年志愿服务要做到经常化、长期化。青年志愿者行动是一项跨世纪事业,必须以办事业的精神和方法来推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必须与建立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结合起来,必须着眼于建立有中国特色的青年志愿服务体系,必须建立必要的机制以保障青年志愿者行动经常化、长期化、规范化、制度化。要健全组织,稳定队伍,建立基金,制定规章,形成机制,坚持长久。要保持工作和人员的相对稳定性和连续性。“自愿参加”、“量力而行”、“讲求实效”、“持之以恒”是相互联系的一个整体。

自愿参加“才能”持之以恒“,自愿是持久的前提,自愿才会任劳任怨、坚持不懈。”量力而行“也是”持之以恒“的重要因素,只有”量力而行“,才不会力不从心,虎头蛇尾,半途而废。也只有”讲究实效“,实实在在地为社会、为群众做好事、做实事,使青年志愿服务落实到基层,深深地扎根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基本需要之中,才有强大的生命力,才能”持之以恒"。

中国注册志愿者管理办法 编辑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引导广大团员青年和社会公众广泛参与志愿服务,根据团十七大及《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发展规划(2014-2018)》要求,共青团中央对2006年颁行的《中国注册志愿者管理办法》进行了修订。新修订的《中国注册志愿者管理办法》对于进一步规范注册志愿者管理工作,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推动志愿服务项目化运作、社会化动员、制度化发展,深化青年志愿者行动具有重要意义。现将新修订的《中国注册志愿者管理办法》印发。

条例共有七章,包括总则,注册,权利与义务,志愿服务,组织与管理,激励与表彰,附则。2015年12月,媒体报道:《江苏省志愿服务记录办法实施细则》正式出台,江苏志愿“PC+APP”信息平台同步上线。今后,只需登录注册即可成为志愿者,并享有记录自己服务信息的专属“电子身份证”。[1]

中文名 中国注册志愿者管理办法 目的 规范志愿者注册工作 志愿精神 奉献、友爱、互助、进步 性

质 管理条例

目录 第一章总则2 第二章注册3 第三章权利和义务4 第四章志愿服务5 第五章组织与管理 6 第六章激励和表彰7 第七章附则 第一章总则编辑

第一条 为规范志愿者注册工作,加强注册志愿者管理,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志愿者(英文名称为Volunteer)是指不以物质报酬为目的,利用自己的时间、技能等资源,自愿为国家、社会和他人提供服务的人。

第三条 注册志愿者(China Registered Volunteer)是指按照本办法规定的程序,在共青团组织及其授权的志愿者组织注册登记、参加服务活动的志愿者。

第四条 志愿精神: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第五条 志愿者标识

注册志愿者标识(通称“心手标”)的整体构图为心的造型,又是英文“Volunteer”的第一个字母“V”,红色,图案中央是手的造型,也是鸽子的造型,白色。标志寓意为中国志愿者向社会上所有需要帮助 的人们奉献一片爱心,伸出友爱之手,表达“爱心献社会,真情暖人心”和“团结互助、共创和谐”的主题(图案见附件1)。

第六条 每年3月5日是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日,12月5日是国际志愿者日。第二章注册编辑 第七条 基本条件

(一)年满十八周岁或十六至十八周岁以自己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者;十四至十八周岁者,须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未满十八周岁的在校学生申请注册的,按所在学校有关规定办理。

(二)具备参加志愿服务相应的基本能力和身体素质。

(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注册机构的相关规定。第八条 注册机构

市(地、州、盟)、县(市、区、旗)、乡(镇、街道)以及大中专院校团组织及其授权的志愿者组织为志愿者注册机构。

第九条 注册程序

(一)申请人直接到开展志愿者注册工作的团组织、志愿者组织提出申请或通过网络、通讯等方式提出申请,填写《志愿者注册登记表》(参考式样见附件2)。

(二)注册机构对申请人进行审核。

(三)审核合格,注册机构向申请人颁发注册志愿者证章。注册机构可根据实际需要,为注册志愿者编制本地管理服务号码。

第三章权利和义务编辑 第十条 权利

(一)参加志愿服务活动。

(二)接受相关的志愿服务培训,获得志愿服务活动真实、必要的信息。

(三)获得从事志愿服务的必需条件和必要保障。

(四)优先获得志愿者组织和其他志愿者提供的服务。

(五)对志愿服务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

(六)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所赋予的权利。

(七)可申请取消注册志愿者身份。第十一条 义务

(一)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及团组织、志愿者组织的相关规定。

(二)每名注册志愿者根据个人意愿至少选择参加一个志愿服务项目或活动,每年参加志愿服务时间累计不少于20小时。

(三)履行志愿服务承诺,完成志愿服务任务,传播志愿服务理念。

(四)自觉维护团组织、志愿者组织和志愿者的形象。

(五)在志愿者职责范围内,自觉维护服务对象的合法权益。

(六)自觉抵制任何以志愿者身份从事的赢利活动或其他违背社会公德的活动(行为)。

(七)依法应当承担的其它义务。第四章志愿服务编辑 第十二条 志愿服务

(一)志愿服务是指志愿者不以物质报酬为目的,利用自己的时间、技能等资源,自愿为国家、社会和他人提供服务的行为。

(二)志愿服务主要领域包括:扶贫济困、助老助残、社区服务、生态建设、大型活动、抢险救灾、社会管理、文化建设、西部开发、海外服务等。

(三)团组织、志愿者组织根据服务对象的需求,向注册志愿者发布服务信息、提供服务岗位,志愿者按照相关要求开展志愿服务。注册志愿者也可按照相关规定自行开展志愿服务。提倡具有相同服务意向和志趣爱好的注册志愿者在团组织、志愿者组织指导下结成志愿服务团队开展服务。

(四)注册志愿者参加志愿服务,应通过与志愿者组织或服务对象签定服务协议书等形式,明确服务内容、时间和有关的权利、义务。未满十八周岁的注册志愿者可参加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志愿服务;未满十八周岁的在校学生注册后,按所在学校有关规定参与相关志愿服务。

(五)各级团组织、志愿者组织可依托服务需求相对集中的社会公益机构,通过签定协议、命名挂牌等形式创建志愿服务基地,探索建立志愿者经常性、就近就便开展志愿服务的有效机制。

(六)各级团组织、志愿者组织要推进志愿服务平台建设,形成实体型、网络型、复合型平台。鼓励依托网络新媒体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同时应面向社会公开相关信息,遵守有关法律规定。

第五章组织与管理编辑 第十三条 组织机构

(一)共青团中央、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负责全国注册志愿者工作的规划、协调和指导。

(二)省级团委、志愿者协会根据本地区、本系统的实际,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广泛推行志愿者注册制度。根据实际需要,也可直接开展志愿者注册工作。

(三)市、县两级团委应普遍建立志愿者专门工作机构和志愿者协会,安排专人负责志愿者注册和管理工作。

(四)县级以下基层团组织应通过建立志愿者协会、创建志愿者服务站、培育志愿服务伙伴、发展志愿者服务队和服务团队等形式,广泛开展志愿者注册工作,实现志愿者注册和服务的便利化。

(五)社区和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中学的团组织、志愿者组织(含志愿者服务站、服务队、服务团队等),经所在地注册机构同意可以开展志愿者注册工作。

(六)注册机构及其下属的团组织、志愿者组织负责志愿者的管理服务,建立健全宣传动员、注册登记、管理培训、考核评价、激励表彰、个人信息保密等制度。

第十四条 日常管理

(一)注册志愿者参加志愿服务后,由服务对象或组织者提供志愿者的服务时间、服务内容等证明,注册机构及其下属团组织、志愿者组织予以认定。服务时间为实际服务时间(不含往返时间),以小时为单位计量。

(二)注册机构应建立健全注册志愿者档案和信息管理系统,逐步实现网上注册和管理,促进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

(三)注册志愿者使用全国统一的标识。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时,注册志愿者应佩带以全国统一标识为主体图案的标志。志愿者旗帜和服装以红、蓝、白为基本色调。

(四)注册机构可在重大活动时或定期组织志愿者进行宣誓。志愿者誓词:“我愿意成为一名光荣的志愿者。我承诺:尽己所能,不计报酬,帮助他人,服务社会,践行志愿精神,传播先进文化,为社会进步贡献力量!”

(五)注册志愿者培训工作主要由注册机构及其下属的团组织、志愿者组织负责,对注册志愿者申请人进行志愿服务基本理念培训,定期向注册志愿者提供志愿服务相关技能等方面的培训,向志愿者骨干提供专门的培训,提高志愿者的服务能力和综合素质。

(六)团组织、志愿者组织应探索和完善注册志愿者服务时间储蓄制度,使注册志愿者在本人需要帮助时,优先得到志愿者组织和其他志愿者的服务。

(七)对拒不履行义务的,注册机构可取消其注册志愿者身份。

(八)注册志愿者在志愿者组织安排的志愿服务过程中对服务对象造成损害的,由志愿者组织承担责任;志愿者组织承担责任后,有权向有故意或者重大过失的注册志愿者追偿。

(九)各级团组织、志愿者组织应逐步建立志愿者权益保障机制。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政策规定维护志愿者正当权益,推动建立志愿者保险和应急基金,做好相关救助和慰问工作。如服务对象在接 6 受服务过程中对注册志愿者造成损害,志愿者组织应当支持受损害的注册志愿者向有关服务对象追偿损失,并提供必要的帮助。

第六章激励和表彰编辑

第十五条 团组织、志愿者组织应完善志愿者评价机制,组织实施星级认证制度,评选表彰和奖章授予制度等。

第十六条 星级认证制度

星级认证制度由省级团委、志愿者协会组织实施。注册机构负责具体认证工作,根据志愿者注册后参加志愿服务的时间累计,认定其为一至五星志愿者。星级志愿者认定后,可由相关注册机构在其注册证上进行标注,并佩戴相应标志。

(一)志愿者注册后,参加志愿服务时间累计达到100小时的,认定为“一星志愿者”;

(二)志愿者注册后,参加志愿服务时间累计达到300小时的,认定为“二星志愿者”;

(三)志愿者注册后,参加志愿服务时间累计达到600小时的,认定为“三星志愿者”;

(四)志愿者注册后,参加志愿服务时间累计达到1000小时的,认定为“四星志愿者”;

(五)志愿者注册后,参加志愿服务时间累计达到1500小时的,认定为“五星志愿者”。第十七条 评选表彰和奖章授予制度

各级团组织、志愿者组织主要依据注册志愿者的服务时间、服务业绩,根据有关规定,定期组织开展评选表彰活动,授予志愿者荣誉称号和相应服务奖章。共青团中央、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定期组织开展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奖、组织奖、项目奖评选表彰活动。

第七章附则编辑

第十八条 长期在中国内地工作、学习、生活的港澳同胞、台湾同胞和海外华人华侨及外国人申请注册的,由注册机构会同有关部门按相关规定办理。

第十九条 本办法的修改、变更、解释权属于共青团中央青年志愿者工作部、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秘书处。

第二十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2006年颁布的《中国注册志愿者管理办法》同时废止。申请人承诺

(请抄写)我愿意成为一名光荣的志愿者。我承诺:尽己所能,不计报酬,帮助他人,服务社会,践行志愿精神,传播先进文化,为社会进步奉献力量。

《中国志愿者》编辑手记 篇5

21世纪以来,中国发生了许多大事:首次承办世界最大型的体育赛事——北京奥运会,举办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世界博览会——上海世博会,汶川大地震、青海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灾害等大型自然灾害发生等事件,这其中有令人自豪并感动的,也有令人唏嘘并痛心的。当我们回顾这些重大事件的时候,往往是关注到这些大型事件中的核心人和物。例如,对于北京奥运会,大部分的人注意到的是金牌获得者;对于汶川大地震等大型自然灾害,我们往往关注的是受灾的民众。当然,我们绝对不是说金牌获得者和灾民不应该被关注。然而,当我们深入挖掘这些大型事件的时候,我们就会吃惊地发现,这么多年来,我们总是忽视了对活跃在这些大型事件中一个重要而特殊群体的关注,他们就是各种类型的志愿者。

敏锐嗅觉,发现市场

当我在2012年初为迎接党的十八大而准备策划一个重大选题的时候,我的第一个举动是全面梳理一下最近几年发生的重大事件和对这些重大事件进行表现的图书。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我很沮丧地发现,对于近年来发生的重大事件及其中重要人物进行表现的图书真是汗牛充栋,无论是集中某个事件或某个人物的,还是集中于一系列事件和一系列人物的,都有很多优秀的图书,其中很多品质很高。显然,对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本身进行表现,这样的传统思路留给我的创意空间实在有限。于是,我尝试“曲线救国”——既然直接针对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的路子行不通,那么,与这些重大事件有关而又没有得到足够重视的人物或者人物群体有没有呢?比如说,作为史上最大规模的奥运会,北京奥运会的冠军无疑享有崇高的荣耀,关注的目光自然很多。奥运会作为一项大型体育赛事,不仅需要广大运动员参与,也需要广大教练员和媒体记者参与,还需要赛会组织者协调。可是我通过查阅各种资料发现,运动员、教练员、媒体记者、赛会组织者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关注,各种类型的新闻报道或图书难以统计。偶然的机遇,我发现有一个群体作用重要,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那就是数以万计的赛会志愿者。赛会各方都在不同程度上享受到了广大赛会志愿者的服务,然而对于他们的关注却非常有限。顺着这样的思路延展开来,我又发现不仅是在奥运会这样的大型赛事中广大志愿者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在其他大型事件如上海世博会和汶川大地震中,广大志愿者也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我总结了一下,中国近年来有很多关于志愿服务的书,几乎无一例外集中于志愿服务的技术层面,对于志愿者和志愿服务本身全景式表现的图书还没有出现。从影视作品来看,虽然出现过名为《中国志愿者》的纪录片,但是这部影片仅仅选取了有限的几名志愿者,既不够全面,也不够充分。有了这些充分的市场调查,我意识到“中国志愿者”这个选题无疑是一个金矿,值得好好打磨。

论证选题,凸显价值

为了进一步理解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的理念,我恶补了关于志愿者活动发展的历史。通过查阅资料,我了解到志愿服务起源于19世纪初西方国家宗教性的慈善服务,志愿活动在世界上已经存在和发展了100 多年。中国最早的志愿者来自联合国志愿人员组织:1979 年,第一批联合国志愿者来到中国偏远地区,在环境、卫生、计算机和语言等领域进行服务工作。20世纪80年代中期,民政部号召推进社区志愿服务,天津和平区新兴街就是早期开展社区服务的典型。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成立。社区志愿者和青年志愿者是目前我们国内最大的两支志愿队伍。最近几年,志愿服务越来越成为一种国际潮流。

我觉得,从这样的时代背景中来理解,中国志愿者和中国志愿活动就有了全球性和历史性的意义。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志愿者和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绝不是孤立的事件,也不是一群人的心血来潮,而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富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社会成员的自觉之举。中国志愿者及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不仅实质性地促进了众多大型社会事件朝着良性方向发展,更推动了社会整体道德水平的提高。正因为这样,党和国家近年来日益重视志愿者和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中宣部、中央文明办负责同志在谈到“弘扬雷锋精神、开展志愿服务”的重大意义和总体思路时说:“志愿服务体现着公民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反映着社会文明进步的良好形象,是中华传统美德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主义道德的生动实践。我们一定要认真贯彻落实《关于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的意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把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作为弘扬雷锋精神的有力抓手,作为培育文明道德风尚的有效途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根本,以弘扬雷锋精神为主题,广泛深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建立完善参与广泛、形式多样、活动经常、机制健全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在全社会兴起践行雷锋精神、开展志愿服务的热潮,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培育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风尚,为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营造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

通过了市场调研和选题论证,“中国志愿者”这个选题的价值就显现了出来:一方面,它是对来自社会基层的具有高尚道德水准的社会群体的表现,另一方面,它又受到全体社会成员特别是党和政府有关部门的肯定和支持,这个选题因此既具有深厚而广泛的民间性,同时又有着无可置疑的主流性,它无疑是一个能够很好地沟通社会各个阶层的优质平台。认识到这个选题的这种价值之后,我对它的顺利实施就充满了信心。

找对作者,成功策划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对于一个图书选题来说,前期的策划对于选题的成功至关重要。发现了“中国志愿者”这个亮点及其价值,接下来选择作者、确定写作计划就非常顺利了。

为保证这个选题的如期实现,我邀请有过多次重大题材创作经验的江苏作家裔兆宏先生担任本书的作者。裔老师创作过《中国式世界冠军》《青春无悔》《中国驱动》等长篇纪实文学,作品曾获得过江苏省报告文学奖,是一位有着丰富创作经验和强大创作实力的纪实文学作家。我和裔老师此前素不相识,但是这个选题把我们联系起来,并成为好朋友。当我向裔老师介绍了这个选题的策划经过以后,裔老师非常兴奋,他二话不说就答应接受创作任务,并一再催促我尽快到南京面谈作品创作事宜。经过反复商谈,裔老师和我初步定下了《中国志愿者》的创作基调:一是要全景式地表现中国志愿者和中国志愿活动的发展,使作品具有史诗性;二是要深入志愿者的内心世界,展现志愿者们从事志愿活动的“情之所至,理所必然”,从而使作品具有可信性;三是要重点表现志愿者们的高尚和感人,但对于志愿者们在从事志愿活动所遇到的挫折和内心的苦恼,也要进行适当的表现,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国人更好地理解和支持这项崇高的事业,为这项事业的长期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从最后的成书来看,作品很好地贯彻了这样三个基本原则。

从世界范围来看,志愿服务事业有着100多年的历史,应该说是比较长的。但就中国的情况来看,志愿服务事业在中国还是个比较新鲜的事物,还没有完全被很多社会成员所接受和理解。我希望,《中国志愿者》能够成为中国志愿服务事业发展过程中的一块基石,帮助中国志愿者和中国志愿服务事业走得更稳定、更长远。

(作者单位: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 )

高校青年志愿者助贫活动探索与实践 篇6

1“爱心基金”志愿活动的基本情况

“爱心基金”, 是由学院团委创办, 成员由愿意为贫困生提供帮助的学生和教师志愿者组成, 基金设有基金筹集部、发放部, 档案管理部和考核监督部, 并制定了完善的管理制度。基金的主要来源为全体志愿者的定期捐助, 同时也接受其他老师、学生的不定期捐助。同时利用志愿者捐助的教材以及各类学习资料, 设立了“爱心书屋”, 为贫困生提供学习上的帮助。资助对象为学院的全体贫困生, 发放形式主要为日常生活与特殊情况补助两种。自创建至今, 参加志愿者近千人, 共资助贫困生800余人次。

2“爱心基金”志愿活动的助贫效应

2.1 从物质上帮助贫困生减轻生活负担

很多贫困生, 由于经济上的原因, 都有很大的生活负担, 为了帮助他们解决最基本的生活问题, 国家和学校都设有各种资助的措施, 但是由于一些条件的限制, 还有部分贫困生不能从这些资助中获得帮助, 而一些不定期的勤工助学也无法缓解他们的生活压力。而由青年志愿者成立的“爱心基金”, 对于所资助的贫困生, 除考虑其实际生活情况外, 没有更多的条件限制, 即可以帮助那些不符合国家、学校的资助条件的贫困生, 从而也减轻了学校和社会的负担。在哈市停水期间, 基金就一次性发放饮用水补助6420元, 使214名贫困生顺利的度过了停水难关。

2.2 从精神上扶助贫困生摆脱精神负担

除了给予贫困生生活上的资助外, “爱心基金”的志愿者, 把帮助的重点放在引导他们正确看待困难、树立战胜贫困的信心、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在精神上脱贫。

(1) 捐助行动, 让贫困生摆脱无助心理

部分贫困生, 尤其是新生, 由于学习和生活环境的变化, 常常会产生孤立无助的心理, 面对陌生的老师和同学, 自尊心又使他们不愿意主动求助, 如果这种无助的心理状态不能得到缓解, 往往会引发严重的心理问题。而志愿者通过自身的捐助行动, 让贫困生感到, 他们并不是孤立无助的, 除了社会、学校的关心, 他们身边的每一名同学也在关注着他们, 使他们建立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2) 互帮对子, 让贫困生消除孤僻行为

由于家庭贫困或居住偏僻, 和其他学生相比, 这些贫困生经常独来独往, 不愿与同学主动沟通, 一方面觉得和其他学生没有可以交流的话题, 另一方面是怕同学知道自己的情况后嘲笑自己。针对这样的现象, 志愿者都以团支部为单位, 在支部内成立互帮对子, 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 主动的走进贫困生中间, 同他们成为朋友, 使他们逐渐消除孤僻、不愿与他人接触的心理状态, 并逐步溶入到集体中间。同时, 通过结对子的活动, 也使志愿者们能够切实了解并体会到贫困生的心理世界, 为使贫困生摆脱精神负担并解决心理问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 树立典型, 让贫困生克服自卑情绪

不少来自农村、边远地区的贫困生社会适应能力较弱, 入学后会出现学习起点低、对新环境适应困难等情况。感觉到知识面窄难以驾驭周围的环境, 从而导致很多贫困生都会产生自卑的情绪。面对这样的情况, 志愿者们通过树立贫困生自强不息的典型, 让贫困生认识到, 生活上的贫困有时反而会是人生前进的一种动力。学院有一名孤儿, 是“爱心基金”第一个资助的贫困生, 她凭借自身乐观、积极向上的态度, 勤奋学习, 获得国家奖学金、省贫困助学奖学金以及学校的各类奖学金, 基本解决了生活和学习困难。同时, 她还积极参加各项活动, 担任学年团总支的组织委员和新生的学生班主任, 获得过“校园十佳”、“最佳团干部”等荣誉称号。同时, 她也是“爱心基金”志愿者, 是学院全体学生学习的典型和榜样。

3“爱心基金”志愿活动的积极影响

作为以帮助贫困生为宗旨的这一志愿活动, 自成立以来, 在活动开展期间, 除了为贫困生生活解困、精神脱贫方面起到了明显的成效外, 还在其他学生中间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3.1 了解贫困生, 促进学生树立积极的价值观

在当今大学生的成长历程中没有经历过挫折和困难, 进入大学后, 失去了父母的管束, 在经济上的自主支配, 使一些学生养成了攀比消费的不良习惯。手机、电脑、电子词典等等已经成为了一些大学生的必备品, 穿比名牌、讲究饮食、过度浪费等现象屡见不鲜, 而在饮食日用方面的过度关注, 导致很多学生不思进取, 最终荒废了学业。而在与贫困生结对子志愿活动中, 在了解贫困生的实际生活中, 使他们感受到家庭贫困学生那种战胜困难、自强不惜的精神, 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而不懈努力, 很多学生开始反思, 重新思考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有的学生在递交的思想汇报中写到:与贫困生相比, 在物质上我比他们富有, 可这并不是通过自身努力得到的, 而在精神上, 我们是贫困者。正是这样的思想触动, 使更多的学生加入了到志愿者活动。

3.2 走近贫困生, 引导学生具有爱心和感恩的心

目前的大学生, 近70%是独生子女, 以自我为中心, 认为父母和他人为自己所做的都是应该的, 对他人漠不关心, 不愿意或者不能容忍他人, 遇事斤斤计较等等。而这些问题以成为社会和高校所关注的焦点。当志愿者走进身边贫困生的生活后, 看到他们在困境中还能去关心、帮助其他的同学, 用行动去回报给予他们支持的人, 有一颗感恩的心去对待周围的事物。以实例引导和教育大学生应该拥有爱心和感恩之心, 以正确的态度和心态对待父母、他人以及社会, 成为贡献国家和社会的合格人才。

3.3 帮助贫困生, 为构建和谐校园贡献力量

学校是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央提出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对学校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学生作为学校重要的成员之一, 只有促进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和谐的人际关系, 才能凝聚人心, 可以团结力量, 促进和谐的环境氛围, 学校的组织效能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才能得到提高, 才能培养出合格的高素质人才。在新模式下, 把广大学生主体化, 志愿者 (包括教师) 主动自愿帮扶家境较困难同学, 特别是部分贫困生本身就是“爱心基金”志愿者, 他们以自强不息的精神去感染身边的同学。我们以“爱心基金”为契机, 在校园内形成了“奉献爱心, 团结友善”的和谐氛围, 成为构建和谐校园一道独特的风景。

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动的创新与实践 篇7

一、开展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动的必要性

(一) 促进社会文明健康发展的需要

社会文明的进步和发展是每一个社会人的责任, 在有条件行使社会责任的前提下, 积极参与社会文明构建活动极具必要性。青年志愿者活动是社会爱心公益事业的一种表现形式, 在不计劳动报酬的同时进行社会价值的创造, 为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做青年群体的贡献力量。青年志愿者活动的开展, 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对社会弱势群体进行帮助, 促进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交流环境。社会和谐氛围需要爱心的传递方式去营造, 志愿者的活动成员都是自愿参与性质, 在资源的前提下对活动效果的质量起到了基本的保障作用。青年是社会活动的主要群体之一, 在弘扬社会精神文明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二) 促进高校青年德育素质的全面发展

各个高校普遍都在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 积极参与可以有效促进在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首先青年志愿者活动是以学校为主办单位, 以在校学生为主要参与人员, 活动体的成员都是自愿参加到活动中来, 这有助于学生对社会自我认知的积极心态, 在活动过程中感受公益事业的伟大意义。在帮助别人的同时感受到自己存在于社会的价值, 从而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良好品格。志愿者活动的开展对象针对性不固定, 有时针对弱势群体, 有时针对公共物质建设。如在五一劳动节期间, 开展“社会劳动, 愉悦大家”的青年志愿者活动, 去当地的各个公交站点打扫卫生, 擦公交站牌、座椅等公共设施, 这样有助于锻炼青年学生吃苦耐劳的良好品格。有些活动的开展是为了服务他人, 增添生活色彩。比如去敬老院或孤儿院探望弱势群体, 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现象, 更加深刻的去感悟尊老爱幼的道德素质对每个人的重要意义。

二、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 高校学生对青年志愿者活动的开展意义缺乏认知

在校学生是青年志愿者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倚靠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全身心的投入到活动中去, 换的教学活动质量的稳步提高。因此, 学生对志愿者活动意义的认识是否全面, 直接影响活动质量的实现效果。现代教学环境下, 学生的自我主体意识性较强, 缺乏对社会的责任感培养。很多学生认为青年志愿者活动不涉及到任何评奖制度, 而且浪费业余休息时间和自主学习时间。加上现代青年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现象极为普遍, 在意识上对帮助他人, 为社会做贡献的积极责任感淡薄。志愿活动的开展是没有任何劳动报酬的去义务劳动, 这种情况下学生学生更愿意去做兼职, 进而直接的满足实际的自我需求。总体上来说, 高校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感的现象极为普遍, 在思想认知上忽视志愿活动的实践意义。

(二) 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动的管理制度不完善

学校是举办志愿者活动的主体, 对活动的整体开展构建一个良性的管理体制极具必要性。完善的管理制度是保障青年志愿者活动的有效机制建设, 直接影响实践活动过程中的开展质量。在很多高校, 学校盲目的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 形式化主义盛行, 在个根本上对志愿者活动的开展意义不够重视。学校对活动的投入力度不够, 就会导致在支出经费上的不足现象出现。志愿活动都是不计劳动报酬的组织性活动, 活动的开展经费都由学校来支付。学校没有一个完备的经费管理制度, 在活动环节上就会受到辅助工具配备的限制。志愿者活动成员参与的目标一致的前提下, 没能给学生进行志愿活动课程培训工作。现在学生缺乏实践动手能力的现象极为普遍, 导致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滥竽充数。除此之外, 就是缺乏专业性的管理者对活动进行环节指导。

三、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动的创新与实践探索

(一) 创新完善志愿者活动的人际组织形式

参与成员是实践活动的主体, 进行实践活动的创新首先要从人员入手。这就要求学校要积极进行人际组织形式上的创新管理, 推进活动过程中人际交往的和谐氛围。首先, 建立完善的志愿者管理体制, 设置青年志愿者协会。选举出协会的会长, 制定相关管理部门并进行部长的人员排定。对志愿活动的管理者进行权责明确的分工, 保障活动环节上实现最佳效果。积极大家互联网互动平台, 与其他高校建立志愿活动合作关系。增进双方学校间的志愿活动体制的相互完善。利用互联网的公开性, 搜索社会急需的志愿活动对象。针对实际情况的详尽了解进行实践活动主题的设定, 有助于志愿活动的实践意义。如:盐城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实践措施的开展, 全民行动的参与方式充分的调动了广大市民的参与的积极性。开始市容市貌美化工程建设, 整体上提高了全民环保意识的有效提升。对志愿者活动的轰动效应产生一定影响, 促进更多的志愿者积极组织大型实践活动, 美化城市建设学校就新闻事件展开实践活动, 学校就次事件开展实践活动, 组织志愿者协会成员进行社会实践环卫工作。帮助环卫工人减轻劳动负担, 分享社会劳动的价值意义。

(二) 创新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动的实践特色化和针对性

高校青年的志愿者活动形式主要停留在简单的尊老爱幼、扶困济贫、环保劳动等简单实践模式。想要有效提高活动质量, 必须创新活动的实践形式, 促进活动模式更具特色化和针对性。是学生可以快速的对活动开展的意义进行认知定位, 有效提高志愿活动的影响力, 吸引更多的在校学生参加到实践中来。首先学校要提高志愿者活动在教学中的地位, 学生可以通过实践活动争取修得学分, 使志愿者活动成为学院的教学特色之一。当志愿者活动的地位在学生心目中有所上升之后, 及时创新活动的针对性内容设定。使志愿者活动在一个良性的管理机制下, 成为拥有特色活动形式的教学活动。

总结

综上所述, 创新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动的实践模式极具必要性。促进活动更具社会实践的社会化意义, 从而帮助学生们在参与社会环境中更好地认识社会。当下高校的青年学生是为来社会建设的主要群体, 对青年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社会服务品格, 有助于学生以最快的速度融进社会、适应社会。学校通过对青年志愿者活动的不断创新和实践, 有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摘要:为了有效实现新教育课程改革的内在发展要求,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各个教育领域都在进行着专业教学创新研究的同时, 注重思想政治教育渗透等学生综合能力提高的有效途径开发。开展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 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健康发展, 是当今各大高校即将向社会输送大批技术人才的必然要求。本文通过对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动的相关问题, 进行简要分析和探讨, 希望可以给读者提供相关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青年志愿者活动,现状分析,创新策略,实践探究

参考文献

[1]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团中央青年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课题组.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研究办稿[J].中国青年研究, 2001, (2) .

[2]胡兴祥, 刘兴民.关于高校志愿者活动的几点思考[J].合肥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2, (2) .

[3]熊剑, 魏承帅.我国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活动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J].今日南国, 2010, (7) .

[4]张春旺, 严娅.提高高校青年志愿者服务质量的探索[J].法制与社会, 2010, (10) .

中国青年志愿者 篇8

一青年志愿者活动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对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动现状进行分析和改善, 正是因为其在高校工作中具有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意义, 对全面提高高校学生综合素质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1. 志愿服务活动是高校学生进行道德实践的载体

志愿服务是新时期学雷锋活动的延伸和拓展, 是雷锋精神与时俱进的时代性和先进性的表现。志愿服务的过程就是学生在帮助他人和服务社会的过程, 这种自愿、无偿、奉献的服务会影响社会上被帮助的人, 这种互动是一种文明和道德的传递, 同时也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实现自身道德提升的过程。

2. 志愿服务活动是高校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途径

志愿服务活动形式、种类丰富, 可为高校学生提供各种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 通过志愿活动深入社会、群众, 了解社会, 锻炼自我, 也可利用所学专业知识与技能奉献社会, 在实践中检验理论, 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二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动的现状

目前, 以建校公用系为例, 在校生中参加过各种形式的志愿者活动的人数基本上达70%, 志愿者活动在该系具有良好的活动基础, 活动形式丰富, 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许多问题, 据调查, 这些问题在各类高校中也具有普遍性。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当代青年学生在思想上对志愿者服务普遍认识不到位

以公用系志愿者活动调查问卷为例, 一半以上的同学对志愿服务的认识仅停留在义务帮忙上, 认为志愿者服务就是免费劳动力, 是社会为了节约成本的一项活动, 而只有少数学生认为志愿者服务活动是锻炼自我、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一种方式, 还有很大一部分同学是由于从众心理或学校要求, 而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这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志愿服务的质量和效果, 从而导致志愿服务形式化、表面化, 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2. 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的管理制度还不完善

目前, 高校中的青年志愿者活动都是由共青团领导下的青年志愿者协会组织的。首先, 由于参与人数众多, 协会在管理和协调上存在困难, 这就造成无法集中培训或指导, 志愿者的业务知识也参差不齐, 因此体现在服务质量上也高低不等。其次, 由于志愿者协会是一个自愿的群众组织, 服务活动完全出于自愿, 缺乏健全的约束和管理制度, 活动完全靠学生个人的道德感约束, 因此队伍的稳定性在实际工作中很难保证, 人员流动性大, 甚至部分学生志愿者在活动中存在随意性, 不按时到岗或提早离岗的现象屡有出现。

3. 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中缺乏有效的激励措施

虽然志愿服务是一种无偿自愿的社会活动, 但并不表示志愿者不需要任何激励, 完全靠志愿者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在实际活动中很难保证服务的连续性和社会化。这里所说的激励并非物质上的奖励, 而是对志愿者服务的精神上的鼓励和赞同。目前学校缺乏健全的激励措施, 志愿者活动流于形式, 很难树立表率和典型, 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部分志愿者的积极性。

三根据校情、系情, 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

针对以上总结的现状, 结合校系实际情况, 总结经验, 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让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真正落到实处, 真正发挥广大青年学生道德实践的载体功能。

1. 建立健全高校青年志愿者管理机制

首先, 要健全合理的招募标准, 在坚持自愿的原则下, 尽可能细化志愿服务项目, 明确具体服务要求, 从源头上把关, 提高志愿者素质。其次, 要合理完善培训机制, 在志愿者队伍中培养骨干, 树立典型, 根据不同服务项目进行分组, 确立骨干带头人, 进行分组分项目集中培训, 骨干带头, 表率带头, 树立团队意识, 形成良好风气。再次, 做好回访考核制度。共青团应对志愿服务对象进行回访和检查, 对不合格的青年志愿者应进行思想教育, 严重者应取消其志愿服务资格, 并做好相应考核, 与各项评优进行挂钩, 杜绝表面化、形式化的服务。最后, 完善激励措施, 树立先进典型。

2. 转变高校学生传统观念, 树立良好的志愿者形象

要使志愿服务全员化、社会化, 让更多的青年学生参与到志愿服务中来, 必须首先转变广大青年学生对志愿服务的传统观念, 让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服务、奉献意识。这就要求共青团加大对青年志愿服务的宣传力度, 应分项目、阶段进行重点宣传, 并在广大学生中树立优秀青年志愿者典型, 突出感人事迹, 从而为青年志愿者树立良好形象。

3. 创新服务形式, 拓宽服务平台和渠道

高校是国家人才和精英的储备库, 高校学生的志愿服务活动形式应从单一的扶贫助残向有专业技能要求的社会服务拓展, 采取“实践与服务相结合”的模式, 要让学生们树立“学以致用”的服务观, 从而确立对所学专业的信心以及肯定自身的价值。

以省建校公用系为例, 该系结合系里“绿色、环保”的专业特色, 探索出了以专业为背景的“联动”的服务模式, 实现“社系联动”、“企系联动”, 将志愿者专业技能运用到志愿服务中去, 如环境专业志愿者深入社区开展垃圾分类公益宣传, 园林专业志愿者走进公园绿地进行义务植物养护, 公交专业志愿者走上大街倡导文明过马路, 文明乘车等等, 专业与志愿服务有效结合, 既是学习, 又是服务, 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志愿者服务的积极性和热情。

总之, 作为高校学生中一支重要的队伍, 高校青年志愿者在服务、奉献的同时也是在传递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同时志愿服务活动也在高校里营造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氛围, 是推动高校共青团工作和提高高校学生道德境界的有效载体。

参考文献

[1]蔡宜旦、汪慧.试论青年志愿者参与动机的引导和激励[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2001 (4)

[2]蔡亮.谈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动[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 2002 (6)

[3]韩晶.当代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障碍研究[J].青年研究, 2003 (1)

[4]桑运川.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活动的实践与思考[J].党政干部论坛, 2006 (3)

中国青年志愿者 篇9

1 我国高校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的不足

1.1 组织管理粗放。

首先表现在志愿者招募随意、不严肃, 许多高校青年志愿者无论规模大小, 在新志愿者招募过程中往往利用“人情牌”拉来凑热闹, 甚至有“被志愿者”存在;其次表现在信息管理不规范, 志愿者信息不归档、志愿活动不总结、志愿服务基地不开发等;最后是组织管理松散、不作为。

1.2 服务创新性不足。

在校青年志愿者服务范围主要集中在社区服务、助老助残、环境保护等领域, 活动也主要以送温暖、献爱心、维持交通秩序、校园义务活动等形式开展, 形式单一, 内容重复。且大部分仅仅停留在宣传和号召的层面, 而无进一步地有实质性的活动内容。

1.3 志愿者自身素养不够。

一是心理认识偏差, 在服务范围窄、活动形式单一等各种因素下, 志愿者服务的内容往往是扫扫地、聊聊天等零活、杂活, 没有与专业相结合, 久而久之志愿者就自我定位为“免费劳动力”, 其最初实现自我价值的愿望无法得到满足, 内心就会产生消极、焦躁的不良情绪, 也会质疑自己志愿活动的意义;二是专业知识不足, 我国高校青年志愿者多数缺乏基本的专业培训, 对一些领域基本的服务知识掌握度不够甚至为零, 如服务残障学校时, 不懂得和自闭儿童沟通, 导致的后果必然是走过场、凑热闹。

1.4 服务长效机制缺失。

志愿服务活动缺乏长久性, 高校志愿者服务活动高潮出现在每年3月 (3月5日为“学习雷锋日”) 和5月 (5月4日为“五四青年节) , 其他时间段志愿者服务活动就偃旗息鼓了, 如关爱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等活动, 也仅仅是“一阵风”临时性开展, 没有建立长久的有效的跟踪机制。

2 我国高校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的建议

2.1 改善高校青年志愿者服务组织管理方式, 组建高校志愿者统一管理机构。

各高校应该在校团委的领导下建立独立于高校学生会、社团管理委员会以外的高校志愿者管理委员会, 全面负责高校志愿者服务活动, 在此基础上, 打造数字化的志愿服务网络管理和服务平台, 实现对高校志愿服务组织、志愿者、志愿者服务需求和服务基地等的数字化管理。首先应建立志愿者服务组织和志愿者档案管理系统, 将高校志愿者组织、志愿者基本信息档案化、信息化, 实行动态管理;其次, 建立时效性的信息分享平台, 及时收集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地方团委等组织机构官网、社区、校园内服务需求信息整理发布, 公布高校通过签定协议、命名挂牌等形式创建的志愿服务基地;最后, 建立高效性的宣传平台, 在传统的海报、展板等纸质宣传的基础上, 通过新媒体网络形式开展活动宣传。

2.2 完善高校青年志愿者服务保障机制。

一是国家和社会应对志愿者自身合法权益在立法和司法上给予志愿者全力的肯定和支持, 政府与高校志愿者组织应避免出现将高校志愿者成为免费劳动力, 并针对志愿者在服务过程中遭到人身安全、财产损失等意外伤害, 制定相应的保障措施和司法规范[1], 提供免费的全面的法律援助服务。二是各级团委、志愿者管理协会和高校建立志愿者服务评价体系, 各级团委、志愿者管理协会严格落实星级认证制度和奖章授予制度, 对已认定的注册志愿者服务时间满足要求的根据累计服务时间授予不同级别的志愿服务奖章, 高校应专门设立志愿者服务奖项, 同时对于表现突出的志愿者, 高校在评奖评优时优先考虑等;三是建立大学生志愿服务专项基金, 资金来源应当采取“政府补贴+学校支持+社会赞助”的模式, 院校还可以优化志愿服务项目, 通过企业赞助、社会募集等方式, 最大限度地挖掘社会资源, 争取社会力量的支持, 以保证志愿者队伍管理有充足的经费来源[2]。

2.3 建立高校青年志愿者服务实效管理系统, 提高服务质量。

一是高校在档案管理系统的基础上, 对志愿者服务组织进行类别化管理, 根据社区服务、扶贫济困、助老助残、大型活动等服务领域分领域组建志愿者服务组织, 全面对接相关领域服务需求, 根据自身爱好、时间和特长等选择一个或多个志愿者服务组织;二是开设志愿者服务技能培训、志愿者服务心理辅导等课程, 同时定期组织志愿者服务活动的知识、技术讲座等;三是高校要推进地校企联动和共同发展, 根据办学特点, 本着长期合作、优势互补、因地制宜的原则, 通过签订协议、挂牌授旗等形式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街道社区、各级各类的文化单位、福利院、敬老院、民工子弟小学甚至企业等都可以成为各级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基地, 积极争取社会各方面对大学生志愿者工作的重视和支持, 形成志愿者活动的强大合力[3]。

3 结束语

新时期, 高校青年志愿者在社区服务、扶贫济困、助老助残、西部开发等领域广泛开展志愿服务, 逐渐成为社会志愿服务的生力军, 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和赞扬。然而, 高校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还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 制约了高校志愿者服务活动的发展和质量。后期, 在各级政府、社会团体和高校各部门的关怀和指导下, 通过改善管理方式, 完善保障机制, 健全教育制度等, 拓展服务领域, 高校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必将蓬勃发展, 也必将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的重要载体。

摘要:目前, 各高校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蓬勃发展, 获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同和赞许。但我们必须认清当前高校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的不足, 以此为基础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从而推动其健康发展。

关键词:高校青年志愿者,志愿服务,不足,建议

参考文献

[1]林子皓, 刘成家.浅谈新时代高校青年志愿者激励机制的建设与完善.

[2]夏晓青.浅谈高职院校青年志愿者队伍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国志愿者活动缺什么 篇10

志愿者活动的基本特点是“志愿、无偿、公益、组织”,前三者目前在中国的志愿者活动中表现非常突出。但无论是志愿者个人的意识与经验、志愿者团体的完善与网络化,还是各级政府对志愿者更全面的组织引导、逐步走向机制化和法制化,在当前的中国来说都明显不足。而自然灾害频发的日本,就可以为我们提供志愿者活动的若干启示。

首先是要根据灾区的需要和总体进展安排进行救援,绝对避免主观臆断的单独行动。在赶赴灾区之前,志愿者必须要与灾区所在地设置的志愿者市民活动振兴中心取得联系,确认灾区需要志愿者的类型、时间和具体地点。需要在一定时期之前登录、报名,经过统一协调取得许可,才能赶赴灾区。受到灾区特定的现场及交通限制,以及能够展开活动空间与后勤补给等因素的影响,在一定时期灾区所需要的志愿者数量是有限的,并不是人越多越好。日本也强调志愿者要注意与当地民众交流,要理解受灾者的惶恐心理,遵重当地的风俗习惯和民众的具体要求。

其次是对灾区地理、气候、受灾情况等具体情况的把握,包括维持自身安全和救灾所必需的各种补给品、工具、防护措施等等。在高度时间压力下,救灾现场的食品、饮用水、救灾工具、住宿等供应都是有限的,在首先抢救灾民的基础上,应该重点保证正式救灾队伍的需要。同时,志愿者参与救灾活动不能仅凭一腔热情,必须明白这是一种高风险的、有特定技能要求的活动。志愿者应该结合自身职业、知识结构和特定能力等优势来做好充分的准备。灾区需要的志愿者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并不都是在一线参与搜索与救援,还应该考虑到疫病防治、学生复课授课以及心理咨询干预等多个领域齐头并进。从日本现有的规定来看,在自然灾害等严峻挑战的志愿者活动中,一般都不允许18岁以下青少年参加,个别有允许高中生参加的志愿活动,也必须要有父母或者老师等保护人同行。虽然可能会打击个别人参与志愿活动的热情,但这应该视为对志愿者本人、也是对灾区顺利救援负责的表现。

第三,所有志愿者进入灾害现场,都应该佩戴或者携带相关证明,以便于与当地民众和其他救援团体联系。考虑到志愿者参与救灾活动存在着一定的风险,日本已经推行全面的志愿者保险制度,以应对在志愿活动中意外情况的发生。全国社会福祉协议会总务部专门成立了福祉保险服务有限公司,服务对象是在全国社会福祉协议会登记注册的所有志愿者组织,如果参加该协会组织或者许可的志愿者活动,可以根据参加活动性质的不同确认不同的保险种类,缴纳一定的保险金,一旦出现意外,可以参照相关规定享受补偿金额。这从制度上打消了志愿者的顾虑,也避免了意外发生后容易出现的纠纷。

第四,日本广义的志愿者活动,不仅仅指直接参与到灾害救援活动之中的服务,而是强调志愿者更全面的存在。如为灾区募捐,参加防灾、减灾、救灾具体知识的普及与演练,为灾区复兴提供长期或者短期的帮助。在东日本大地震之后,一部分志愿者组织甚至提出,购买灾区的各种产品、赴灾后重建地区旅游观光也是非常重要的援助形式。

上一篇:DBSCAN下一篇:科学养猪走上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