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人称

2024-08-10

第三人称(精选五篇)

第三人称 篇1

言语活动是由说话者与听话者相互作用而发生展开的, 陈志安, 彭宣维. (1994) 认为以话语发生者为中心的话语活动主要表现为:演讲或讲座型的单向相互作用;指示中心不断转移的双向相互作用以及附生于主体言语活动的从属性相互作用等三种方式。无论哪种方式, 人称指示系统都需满足其自足封闭性, 即说话者、听话者是由相应的第一、二人称所规定的, 谈话涉及两者之外的第三者时需确立起一个第三人称的称谓。人称指示系统的自足封闭性能够完成言语活动的正常发生, 维系与终止的指称系统, 防止指称混乱。在实际言语活动中有很多指称映射现象, 如第一人称复数代替第一人称单数、第一人称复数代替第二人称、第三人称代替第一、二人称等, 在这些情况下, 指称是如何完成的, 话语又是如何推进的呢?本文将关注第三人称的指示转移现象, 并通过论述chafe的激活代价理论对其作出解释。

2. 信息状态分类与激活代价理论

2.1 Halliday对信息单位的分类

Halliday (1994) 指出, 信息单位是由两个功能成分构成的结构, 即必要的新信息成分和可舍取的已知成分。他根据说话人希望听话人赋予具体信息以怎样的信息地位而把话语的信息单位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新闻, 即说话人要听话人当做新信息的信息, 或者是出乎意料的或具有重要意义的信息。另一部分是旧闻, 即被当作听话人已知的内容加以陈述的信息。客观上, 已知信息和新信息用是否可以还原来界定。可还原的信息可能是已经提及的内容, 也可能是存在于情境之中的, 还可能是只能意会的, 或者是说话人为了某种修辞目的的信息;不可还原的信息可能是未曾提及的内容, 也可能是出乎听话人意料的内容。主观上, 语调重音或语调突出可以用来体现新信息。

2.2 Chafe对信息状态的分类

任绍曾 (2010) 对于信息状态的分类, Chafe的认识经历了三个阶段。起初Chafe根据信息与意识的包含关系进行界定。即说话人认为在说话那一刻已在听话人意识里的信息是已知信息, 反之则是新信息。这个定义界定明确, 却把已知信息和新信息之间的关系割裂了, 因为意识的动态特征和信息状态的变化被忽略了。随后, Chafe把信息状态建立在激活的基础上, 他把已知信息界定为“已经是活性的信息”, 即已经激活的信息, 新信息界定为“原来是非活性信息”即原来没有激活的信息。他还增加了第三种信息:可及信息, 即“原来是半活性的信息”。

上世纪90年代, Chafe考虑了意识的动态特征, 并把时间纳入信息状态的界定中来。此时他认为新信息是在谈话某一时间点上新激活的信息, 已知信息是在谈话某时间点上已经激活的信息, 而从半活性状态中激活的信息是可及信息。

2.3 激活代价理论

2.3.1 激活代价理论内容

高军 (2010) 把激活状态、激活代价和时间三者之间的关系表示如下:

把说话前的停顿间隙称作T1, 实际说话时间为T2, 如果在T1为活性信息, 到T2激活后就为已知信息;T1为半活性信息, 到T2激活后就是可及信息;T1为非活性信息, 到T2激活后就为非活性信息, 即新信息。Chafe (1994) 认为, 就激活代价而言, 已知信息从T1到T2的转化中的激活代价是最低的, 因为他在T1就已经处于活跃状态了, 可及信息次之, 已知信息最小。激活前的状态不同, 激活的代价就不同, 信息就处于不同的活性状态。

2.3.2 可及信息的判定

由于Chafe (1980) 区分了意识核心和边缘意识, 所以意识不仅具有在不在听话人意识中的区别, 而且还区别于意识核心和边缘意识上, 因而区分了上述的三种信息状态。在这三种状态中可及信息是最难捉摸的, 为此Chafe提出了可及信息的判定标准:1) 是否在先前的话语中曾是活性信息, 2) 是否与话语中的某个意念又联系或有过联系, 3) 是否与会话的语境有联系, 因而具有边缘活性, 但不是意识核心。如:

(1) We checked the picnic supplies.The beer was warm.

例句中的the beer是新信息还是可及信息?如果是新信息, 则违背了主语由于信息量不太大的意念承担的制约。而the beer与the picnic supplies有联系, 由于这一联系the beer这个概念可能已经在说话人和听话人的边缘意识里了, 因此the beer在此处是可及信息。

(2) Well, the kid is asleep.

话语中没有出现过the kid, 但却有一个kid在说话人的怀里睡觉, 所以the kid在会话中处于说话人和听话人的边缘意识里, 属于可及信息。

3. 激活理论与第三人称指示映射现象

用第一人称复数代替第一人称单数或第二人称是说话者拉近与听话者距离, 或把自己置身于听话者的立场的交际策略, 如:

(3) 妈妈对儿子说:

We (I) don’t want to wake Daddy, do we?

(4) 老师对学生说:

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需要我们 (你们) 。

而第三人称指示语的映射现象的产生和语用意义较负责, 下文讲试图用激活代价理论对其作出解释。

3.1 第三人称指示语代替第一人称指示语

例句:

在交际时直接情景语境中:

(4) 儿童节目中, 主持人做开场白:

小朋友们大家好, 今天鞠萍姐姐要带大家玩一个游戏。

(5) 我希望上海方面能够给予韩红原谅, 我不是有意伤害大家的。 (新浪娱乐2003年3月26日)

在显性语境中:

(6) 老师对学生说:

有什么委屈和老师说说看?

(7) 甲对乙说:

My friend (I) thinks life’s been really unfair to him (me) .First, he (I) lost his (my) job, then his (my) girlfriend dumped him (me) .

此外, 有时人们会用第三人称来写日记, 站在他人的立场讲述自己, 以缓解内心的压力。

在以语言知识为基础的语境中

(8) 有什么问题给老师说。

(9) 总司令的命令你也敢不服从吗?

人称指示系统具有封闭性, 为了防止指称混乱, 说话人和听话人应用第一、二人称相互称呼;Chafe的激活代价理论也提出, 在说话前一时刻的活跃信息是已知信息, 半活跃信息是可及信息。因此, 在以上例句中, 说话人用第一人称指示语我、我的指称自己是听话人所预期的, 是活跃信息, 因此对听话人而言是已知信息, 是听话人对于说话人自称的核心意识;而第三人称指示语在这些例句中属于可及信息的范畴, 是听话者要耗一定的认知代价理解的信息。在例 (6) 中, 说话人由于面子, 礼貌, 从第三人称角度讲述自己的不幸, 听话人根据自己的观察可以判断说话人是在讲述自己的不幸, 此时, 第三人称指示语he、him、his从听话人意识的边缘被激活半活性信息, 即可及信息。

3.2第三人称指示语代替第二人称指示语

例句:朱荔芳 (2003) 表轻微责骂

(10) Somebody didn’t clean up after himself.

(11) Each person has to clean up after himself.

表表反讽或幽默

(12) 在厨房里忙的不可开交的妻子对慵懒的丈夫说:

Would his highness like some coffee?

(12) This is so kind.Treat me your yesterday’s leftover?

表尊敬, 赞扬, 亲近

(13) 下级对上级

不知道王主任对于此事有何看法?

(14) 生意人对购物女士说:

这条项链最配靓女 (你) 了。

在以上例句中, 说话人用第二人称你, 您, 称呼听话人是听话人所预期的, 对于听话人来说, 说话人用第二人称指示语称呼自己的这一概念是已知信息, 如例 (11) 对于听话人来说you在此处是已知信息, 是核心意识, 而his highness是边缘意识。听话人可以根据语境, 用较少的认知代价推断出其讽刺的语气, 因此属于可及信息。

3.3 第三人称指示语特殊用法

由于人称系统的封闭性, 表现为说话者、听话者彼此用第一、二人称相互称呼, 而涉及第三方时要用第三人称指示语来完成整个称谓系统, 田惠刚 (1998) 指出这种情况下, 第三方通常不在场。但很多时候说话人会在第三方在场的情况下使用第三人称he/she指代第三放, 从而产生额外的会话含义。例句:何自然 (1997)

在餐厅点菜时, 男士对服务员说:

(15) She’s going to have a hamburger.

(16) The lady’s going to have a hamburger.

例句 (15) 中, 第三方the lady在场, 男士用she称呼女士, 这种情况下女士觉得没有得到尊重。在这个会话中, 男士是说话者, 而服务员和女士都是听话者, she的使用把女士排除在了会话外。此处, 对女士而言, the lady是她所预期得到的尊重, 如例句 (16) , 因此the lady对这位女士来说是已知信息, 她甚至可以把she当做是新信息, 自己主动再给服务员说:I’m going to have a hamburger.

4. 结论

在言语活动中, 信息状态和说话人、听话人的意识相互作用, Chafe考虑了在会话中, 意识的运动变化, 在已知信息和新信息的基础上, 定义了可及信息。可及信息既不像已知信息不用一点认知努力就可以理解。也不像新信息那样需要提供大量提示才能被理解。第三人称代替第一、二人称的曲折所指现象普遍, 且产生了较多的会话含义, 激活理论的应用和可及信息的界定为第三人称的曲折所指给出了较好解释。

摘要:人称指示系统具有封闭性, 当人称被曲折所指时, 言语活动是怎样推进的呢·本文先总结了Halliday和Chafe对信息状态的分类, 探讨了言语活动中信息状态和意识的关系, 介绍了chafe提出的激活代价理论和可及信息, 然后运用该理论解释了诸多第三人称映射现象的产生, 及其会话含义。

关键词:激活代价理论,可及信息,第三人称指示语

参考文献

[1].Chafe, W.1980.The deployment of consciousness in the production of a narrative.Norwood:Ablex.

[2].Chafe, W.1994.Discourse:Consciousness and Time.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3].陈志安, 彭宣维.人称指示语研究.外国语.1994 (3)

[4].高军.英汉下指的认知机制研究.西安大学外国语学报.2010 (3)

[5].何自然.语用学概论.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7.

[6].任绍曾.信息单位与信息状态—试析语言信息的二分说与三分说.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 (3)

[7].田惠刚.中西人际称谓系统.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8

第三人称 篇2

一、改换的方法

把直接叙述改变为间接叙述,要注意四点:一是改变标点,把冒号改为逗号。二是改变人称代词,引号里的第一人称“我”改为他(她);其他人称,则指代谁就写谁的名称。三是看句子的内容,有些句子中个别的和少量的文字可做改动,但不能改变意思。四是将表示直接引用的引号删去。

例:张童说:“我一定要坚持长跑锻炼。”

改:张童说,他一定要坚持长跑锻炼。

二、练习

1、爸爸对我说:“我今天加班,晚上要晚些回来。”

2、爸爸说:“小甜病了,我会不知道吗?”

3、美丽的姑娘说:“我是智慧的女儿。”

4、.桑娜对渔夫说:“咱们的邻居西蒙死了,她死得很惨.”

5、姑娘对孩子们说:“我可以喝井里的水吗?”

6、妈妈高兴地对爸爸说:“咱们的儿子考试得了双百!”

7、我问外公:“这不是您最宝贵的画吗?”

8、老师说:“明年我教五年级。”

直接叙述改为间接叙述的方法:

1、把句中的第一人称(我、我们)改为第三人称(他、他们、她、她们)。

(注:若句中有第二人称“你”或“你们”,应该认真分辨“你”或”你们”在句中指的是什么人,而后用具体的人名来转述;若没有具体所指,则不用变换。)

2、把句中“说”字后的冒号改为逗号,句中的双引号去掉。

间接叙述改为直接叙述的方法:

1、把句中的第三人称(他、他们、她、她们)改为第一人称(我、我们)。

(注:若句中有具体人名或第一、三人称的,要将具体人名或第一、三人称改为第二人称(你、你们)。)

2、把句中“说”字后的逗号改为冒号并加上双引号。

转述的形式有(假定第一者、第二者、第三者):

形式一:第一者(我)说的话,在他人的转述中,要把表示第一者的“我”改为“他”。如:我说:“从今天起我要努力学习,取得好成绩。”则可转述为:他说,从今天起他要努力学习,取得好成绩。

形式二:第二者对第一者说的话,由第一者转述,则转述中第一者“我”不变。如:爸爸对我说:“我今天加班,晚上要晚些回来。”这句话由“我”来转述给他人,则为:爸爸对我说,他今天加班,晚上要晚些回来。

形式三:第二者对第一者说的话,由第三者转述,则转述中“我”则要改为“他”。如:爸爸对我说:“我今天加班,晚上要晚些回来。”这句话由第三者来转述,则为:爸爸对他说,他爸爸今天加班,晚上要晚些回来。

(说明:在转述过程中,具体怎样把第一人称恰当地转为第三人称,要根据具体的语境,辨清人称所指,灵活进行转述。)

一、把下面句子改变人称换个说法。

1、美丽的姑娘说:“我是智慧的女儿。”

2、一位台湾同胞说,他是中国人,他爱中国。

3、小明高兴地告诉妈妈,他在新华书店买了一本《雷锋日记》。

二、把直接引述改为间接引述

1、爸爸说:“小甜病了,我会不知道吗?”

2、王老师对同学们说:“如果明天下雨,我们就不去秋游了。”

3、那位年轻的母亲说:“你这么大年纪了,我站一会儿就行了。”

4、王军不好意思地说:“那次是我不好,不该弄坏你的钢笔。”

三、把引述句转为陈述句。

1、老师对我说:“我教你怎么写。”

2、巴金说:“我爱月夜,但我也爱星天。”

3、董存瑞坚决地说:“我去炸掉它!”

4、乌龟对青蛙:“你跳出井口来看一看吧。”

5、鲁迅在回信中:“我的信如果要发表,且有发表的地方,我可以同意。”

6、老师对我说:“你回去吧,我还要批改作业。”

7、贝多芬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曲子吧。”

8、萌萌把馍递给我:“老师,您几天都没吃饭了。您吃吧,吃了身体就有劲了。”

9、那挑山工想了想说:“我们哪里有近道,还不和你们是一条道?”

10、列宁问:“我应该排在哪一位同志的后面?”

11、齐威王对田忌:“怎么,难道你还不服气?”

12、桑娜对丈夫说:“咱们的邻居西蒙死了。”

13、海力布急得掉下眼泪说:“我可以发誓,我说的话千真万确。相信我的话吧,赶快搬走!”

四、按要求给下面句子改变人称换个说法。

1、他热情地和我握了握手,说:“我的国语讲得不好,是初学的。”

(改为不用引号的转述)

2、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谦将军吗?”(改为转述语句)

3、王老师对同学们说:“星期天,我们一起去滑雪”。(改为间接引用)

4、小红军对陈庚说:“我还要等我的同伴呢?”(改为间接引用)

5、爸爸对妈妈说:“明天我出发,你别去上班了。”(改为间接引用)

6、有一天,妈妈忽然对我说:“莺儿,我们回唐山去。”(改为间接引用)

7、父亲说:“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改为间接引用)

8、他热情地和我握了握手,说:“我的国语讲得不好,是初学的。”

(改为不用引号的转述)

9、王老师对同学们说:“星期天,我们一起去滑雪”。(改为间接引用)

10、小红军对陈庚说:“我还要等我的同伴呢?”(改为间接引用)

11、爸爸对妈妈说:“明天我出发,你别去上班了。”(改为间接引用)

12、有一天,妈妈忽然对我说:“莺儿,我们回唐山去。”(改为间接引用)

13、父亲说:“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

”(改为间接引用)

五、照样子,改写下列句子。

例:罗蒙摇摇头说:“爸爸,我也要一本书!”

罗蒙摇摇头对爸爸说,他也要一本书。

1、雷锋说:“大嫂,我送你们一程吧!”

2、大嫂含着热泪激动地说:“同志呀,我一辈子也忘不了你的情意。”

3、小鸟对青蛙说:“朋友,不信请你跳出井口看一看吧!”

六、把句子改成另一角度的说法。

1、周总理笑呵呵地说,他做得对,应该按制度办事。

2、小马嗒嗒嗒地跑过去,问牛伯伯,这条河,它能趟过去吗?

3、有人问王戎,他为什么不上树摘李子吃啊?

4、妈妈对我说:“明天我要出差,这几天只好你自己照顾自己了。”

3、王老师对同学们说,星期天,他们一起去滑雪。(改为间接引用)

3、列宁问:“我应该排在哪一位同志后面?”

4、奶奶笑着对我们说:“现在叫月食,我们小时候叫天狗吃月亮。”

5、那个郑国人说:“我宁可想念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6、贝多芬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曲子。”

7、那挑山工想了想说:“我们哪里有近道,还不和你们是一条道?”

8、巴金说:“我爱月夜,但我也爱星天。”

9、海力布急得掉下眼泪说:“我可以发誓,我说的话千真万确。相信我的话吧,赶快搬走!”

10、小蓝把苹果递给了我:“连长,您几天没喝水了。您吃吧,吃了好指挥我们打仗。”

11、孙膑对田忌说:“我不是挖苦你,你再同齐威王赛一次,我有办法让你取胜。你法紧要”

12、小红军对陈赓说:“我还要等我的同伙呢。”

13、科利亚说:“今天我不光找到了木匣子,还懂得了时间一天天过去,人一天天长大,步了也在渐渐变大。”

14、周总理对我说:“我今晚要批这些文件,你们送来的稿子,我放在最后。”

15、周瑜对诸葛亮说:“先生跟我想的一样,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赶造十万支。”

16、妈妈打电话对我说:“今天晚上我要加班,不回去吃饭了。”

17、蔺相如说:“和氏壁是无价之宝,要举行个隆重的典礼,我才能交出来。”

18、鲁班告诉老师傅:“我叫鲁班,是从鲁家湾来的。”

19、赵王告诉蔺相如说:“你带着宝玉到秦国去。”

20、西陀罗失告诉阿辽沙说:“上我这来念书,如果我不在,你打开箱子拿出书来念好了。”

21、鲁迅先生对卖票工人说:“你就付一块钱,把两本书拿去吧。”

22、赵梅对老师说:“我已经安排好中队活动了。”

23、小松对小文说:“放学以后,我要去踢足球。”

24、妈妈对我说:“你上学前要把窗户关好。”

直接引述改成间接转述的方法

1、确定引号里有多少个代词。

2、确定各代词分别代指谁。

3、按下面的两种方法进行改写:

A、确定谁叫谁做什么的,可以用“xx叫xx做什么”的格式改写。

如:老师对小民说:“你把作业抱到办公室去。”

改:老师叫小民把作业抱到办公室去。

B、不能确定谁叫谁做什么的,首先把话中的“我”改为“他(她)”,再把其它的的代词改成具体的人。

如:老师对小明说:“我看了你的作文很满意。”

改:老师对小明说,他看了小明的作文很满意。

注意:

1、要是引号中是反问语气,要改成陈述语气。

2、提示语在中间或在句末的句子,把提示语调整到句首后,可按以上方法进行改动。

1、把两句话并成一句话。

(1)楚王安排酒席。楚王招待晏子。

(2)我长大了。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3、改为间接引语。

(1)楚王听了,只好赔不是,说:“我原来想取笑大夫,没想到反让大夫取笑了。”

(2)晏子拱了拱手,说:“我最不中用,所以派到这儿来了。”

(3)爸爸想了想,笑笑说:“也许,你的想法再美些。”

第一人称转述:

第三人称转述:

3、改为陈述句。

(1)橘树一种到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

(2)难道他会从柴房里搬来一窝兔子吗?

4、改为双重否定句。

我们得保证那东西完好无损。

楚王安排酒席。楚王招待晏子。

5、飞向遥远的地方,要和爸爸妈妈商量商量。

改为反问句:

6、垂柳的倒影映在溪水中。

当爱出现第三人称 篇3

似乎舆论和我们总对“第三者”这个词抱着斥责和鄙夷的态度,有没有想过它是一个复杂的代词,涵盖了可悲可怜又可爱的意义?可悲可怜的是她或许也是像你一样,天真又单纯地被花言巧语所蒙蔽了理智,反之,她必定有着可爱的一面,才让曾经属于你的恋人义无反顾地沉溺其中。

首先,你的恋人在没有被盖上“非你莫属”印之前,完全有权利去选择更合适更心仪的对象。恋人不是宠物,一旦你领养之后便过户到你的门下。他想必总有闪光的一面,才能吸引更多人爱慕。

其次,你应该庆幸第三者的出现。是那个人考验了他尚不稳定的爱意,提前给你敲响情感危机的警钟。他抛弃你而爱上那个人的原因可能多种多样,比如和你在一起“日久生情”(当然,这里生的是亲密后的厌倦之情);比如她的魅力实在大过于你,乱花渐欲迷人眼(这种情况下极有可能第三者会再次被滥情的他抛弃,然后他爱上更多的人……);再比如你们之间产生了某种误会和摩擦,裂缝太大,所以他进行了“板块漂移”……如果感情到了尽头,你就算是求也求不回来,那么,不如优雅地放手,宽容地祝福,反而会让对方惴惴不安之余觉得当初真的没有看错你。并且你要迅速成长,努力活得比他们更漂亮鲜活。

如果过错方不是你,而他不但不坦承自己的三心二意,反而在东窗事发之时将过错一股脑推卸到你身上:“你有多么的不好,我早就受够了”。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先给他一巴掌然后潇洒地转身走掉。记住不要在这种人面前掉一滴眼泪。

当然,话说到最后,如果你觉得非常有必要挽回这段感情,并且“没有了他生活就失去了意义”,那么,好的,彪悍人生不要解释释放你所有的能量将第三者扼杀在摇篮里吧!前提是你能保证他只是一时糊涂误入歧途,并且以后他每次故伎重演走上感情分叉路你都有信心有能力去拯救这只多情的迷途羔羊。

看看李宗盛大哥在写给梁静茹的词里如何诠释“第三者”吧——

第三人称访谈专题 篇4

许振达,一位专为企业服务的设计师

导读:许振达,90后,广东省商业美术设计行业协会艺术总监,全球通家居网的线下时尚家居体验店设计顾问,广州蒙奇文化传播有限公司CEO及创始人,设计师一枚。“在对的时间找到对的人,这句话不止适合爱情,更适合艺术设计行业” 许振达笑说。如何才能找到对的人呢?方法其实很简单。

不满现状,深度思考,于是有了新的发展空间

许振达不是霸道总裁,他是个为企业提供量身服务设计师

“开始时,我眼里只有技术,但其实那时候跟一台卖技术的机器没什么区别。后来在公司做久了,视野慢慢开阔起,自己一边观察一边学,这才真正认识到自己在做的企业服务设计这个行业。”许振达面对小编侃侃而谈。定位清晰后,他的技能和职位一路飙升,一不小心成了设计总监。

大公司有大公司固有的盈利模式。许振达曾在的这个大公司主要靠出售技术给设计中介商为主,这样的模式虽然报酬丰厚,但并未深入设计业之核心,在发展迅猛的设计浪潮中,处于一个站在沙滩上躲得远远的被动角色。

那时候的许振达,年纪轻轻就坐在首席设计师的位置上,却仍然在思考着,能不能省去中介商,把自己的技术变成直面用户需求的服务体验?因为很多中小型企业很需要有量身订造的设计服务,但是中小型企业没有足够的能力去聘请一整个专业的设计团队,于是就有了“蒙奇“。多么痛的领悟,在合适的时间找合适的人

用一句话概括许振达现在的工作,就是在合适的时间找合适的人。

什么意思?如果一家中小型规模的企业在发展扩张的时候没有下属的一个专业设计团队去为整个企业进行设计服务,而是由企业下属的产品设计部门去做企业宣传设计,那么企业的产品宣传效果未必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其实这也合乎情理。试想,你是一个整天潜心做产品的人员,又怎么会熟悉如何去拍一部好广告呢?毕竟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

“在对的时间找到对的人,这句话不止适合爱情,更适合设计行业”许振达笑说,“如何才能找到对的人呢?方法很简单,在心里默念蒙奇三遍就够了。” 单一的设计部门“不懂”企业,彼此看不对眼

传统设计部门依靠上级下达的命令的作为出发点去完成设计,这个模式决定了设计部门做出来的设计只可泛而不可精,因为作为一个设计人员如果他没有从接触到多变社会设计主流,那么他的设计无论是创意还是深度都是极其有限的。

一个公司上班的设计师,他平时接触到的设计就是单一行业单一形式的设计,他平时最重要的工作是将上级的想法呈现出来,即使这些想法未必适合企业自身,因为他的工作就是将上级的想法描绘出来,他其实只是一台按指令来工作的绘图机器。

但是如果换成一个自由的设计公司呢?如果是一家接触过各行各业的不同类型的设计公司呢?

作为诸多潮流的起原地的设计公司,诸多的潮流之所以会不断的更迭不断地创新,是因为设计公司会因应社会的主流文化再结合当下的消费者的好恶去为企业量身订做设计服务。因此这样一个设计公司能清楚企业发展的需求,再配合一个恰到好处的设计去满足企业;或者说一个好的设计公司能帮企业直接抓住一个个有价值的消费群体。

许振达告诉小编,随着消费者要求的日益高涨,一个不合适的营销会是对企业致命的打击,其中不恰当设计在营销中起的作用也是最致命的,为企业量身订做一套独特的设计变得越来越重要了。随着创业大时代的来临,各行各业都受到不同的冲击,创业企业想要站稳阵脚必须它的独到之处;传统企业想要继续发展必须要全面升级才能保持活力。无论是哪一种企业,它一样需要根据它独特的企业特性去做好整套企业的设计,这就决定了企业服务设计将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蒙奇的设计越来越贴心,你会对蒙奇欲罢不能

紧跟市场的需求,加深企业的品牌效应,使受众对产品产生深度关注,这就是在对的时间找对的人做设计所产生的效应。

将市场需求和客户要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就是蒙奇企业服务设计的第一出发点。蒙奇企业服务设计的核心就是结合市场需求和企业要求去为每一个企业量身订造一整套的设计服务。它将抛弃旧模式的单个项目设计,而是每一个单一的设计都是围绕企业品牌而衍生出来的,从而形成一个高识别度的系统。

第三人称 篇5

关键词:学术论文 第三人称 社交指示

1.引言

在语言使用中,不同人称的选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中人称的非常规用法反映了使用者根据不同社交场合和主观情感对语言的灵活运用,接收者也需要通过对相应的社交语境进行充分把握,从而正确理解使用者传达的社交意图。社交指示体现在谈话双方所使用的种种言语手段之中,意在适应社交现场的不同需要,在话语中恰当地表达各自思想的言语行为(何自然,1988)。

学术论文是作者通报其研究成果的重要手段,它反映了研究学者的学术研究水平和某一领域的发展趋势,是进行学术交流的重要途径(赵有斌,2001)。以往对学术论文的研究多将其视为一种特殊体裁,对学术论文及其各部分从体裁角度的研究已经非常成熟(Brett,1994;Holmes,1997;Nwogu,1997;Post

eguillo,1999),但是关于学术论文这种特定体裁中人称的专门研究几乎没有。根据Myers,在学术论文中“是否选用人称代词通常能揭示出作者如何看待自己在某一研究中的作用及表明作者与读者、同行间的关系”(Myers,1989)。我们通过人称的选择揭示论文作者在学术社交场合中对与接收者关系及态度的定位,即传达社交意图。

在研究学术论文人称社交指示的基础上,本文对英汉学术论文进行了横向对比。中西论文写作者深受不同文化系统和写作规范的熏陶和影响,对人称在社交场合的选择应该有所差异。本文所选用的二十篇中文学术论文和英文学术论文分别来自CNKI和国外五个领域专业协会期刊。所涉及的五个领域分别为语言学,物理学,化学,医学和计算机科学,其中每个领域各选取五篇论文。

2.人称指示语

人称指示语是指谈话双方用话语传达信息时的相互称呼(何自然,1988)。陈治安对其的定义为“对编码与言语活动中的参与者或者相关角色的符号指称”(陈治安&彭宣维,1994)。由此可见凡是在交际中参与者之间彼此称呼所用的符号都可以归为人称指示语。黄国文(黄国文,1999)曾经对人称代词的常规用法和非常规用法进行了探索。他认为人称代词“所指和用法可以从两个方面分析:(1)无标记用法,(2)有标记用法。所谓无标记用法指的是一般的、惯常的或约定的用法……所谓有标记用法指的是特殊的、个别的、例外的或不常见的用法”。黄国文指出标记性是有程度之分的,因为这里所列出来的标记或无标记是主观的。我们可以认为一个人称代词的标记性也随着不同使用语境而有程度之分,标记性过强则可能造成在该语境的交际失败。

3.社交指示

对人称代词的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几个层面(孙飞凤,2006;田海龙,2001):其一为人称代词的语法词法研究,即人称代词的形式及句法作用,如Muhlhausler& Harre (Muhlhausler&Harre,1990)和陈治安(陈治安&彭宣维,1994)。其二为人称代词的篇章连贯性问题,如Halliday&Hasan(Halliday&Hasan,19

76)和黄国文(黄国文,1999)。其三为人称代词与实际情景连用,及人称指示语的语用研究;最后为将人称代词置身于社会语境之中,研究人与人之间的权势与等同关系。

本研究涉及到对人称代词在学术语境下以及在中西方社会文化语境下的研究,我们需要考察论文作者在学术语境下对自己与读者身份和关系的定位以及态度。国内类似于此的研究有黄国文(黄国文,1999),陈治安&彭宣维(陈治安&彭宣维,1994),孙飞凤(孙飞凤,2006)以及杜小红(杜小红,2003)。他们的研究方法都是通过对具体句子结合情景进行讨论,对说话人在该语境下的选择的意图和功能进行分析。他们都认为语境是理解不同人称代词使用的关键,只有充分把握具体语境,才能理解说话人对于人称代词选用的复杂过程。

值得一提的是,陈治安和彭宣维在其论文结论中提出取消“社交指示语”这一称谓的理念。他们在文中通过隐喻动态考虑人称代词使用与具体语境的关系,认为对人称代词动态的研究已经“覆盖了人们在‘社交指示语这一术语下讨论的绝大部分语言事实,而且这些事实也的确是反映语言活动中人际关系的人称指示信息的。”根据他们所说,这样可以使人称代词与语境之间的问题更加简化清楚,同时也符合语用学一贯将语言现象置于动态语境中考察的方法。

我们认为,无论保留“社交指示语”或者取消“社交指示语”这一称谓,都无法改变语言交际中说话人根据社交需求灵活地选取人称这一复杂现象,而分歧却存在于对这一语言现象解释的过程中。陈治安先生引入隐喻来说明“社交指示”不过是人称代词使用过程中的一种进化而已。在本文中,我们只对这种现象进行研究,所以在此支持用“社交指示语”来统一称谓这一语言现象。

4.第三人称社交指示语

第三人称不仅包括封闭的代词系统,还包括其他各种第三人称短语。通过语料检索第三人称代词,我们发现很少有标记性用法存在,而第三人称短语的使用却存在很多值得关注的地方。本文选取了学术论文中常见的第三人称短语作为代表进行研究,如“本文或本研究”,“笔者或作者”以及一些指称短语。英文论文选取与中文对应的第三人称短语。

在中英学术论文中,我们经常见到用第三人称短语指代第一人称的情况。下面的例子均为这一社交指示用法:

(1)但笔者深入考察相关文献, 发现对这一现代医学模式的理解中存在一定局限。

(2)笔者比较扳机点与穴位后认为扳机点与阿是穴十分类似因此可以把扳机点看作阿是穴的现代医学解释。

(3)作者认为不同的社会文化特征是形成差异的主要原因,并建议不同文化群体的人们充分把握面子的文化……

(4)本文旨在探析当今医学伦理学面临的新矛盾新冲击和新挑战,为从伦理学角度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提供参考和借鉴。

(5)本研究围绕上述两个问题采用书面话语完型法(DCT)的问卷方式收集语料。

(6)下文重点分析其对伊斯兰世界的认识和态度。

(7)3.2节按先行语的句位分布分出LDR与先行语的三种回指关联式。为描述与讨论的便利起见,这里从不同侧面划分三类篇章回指式。

(8)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use of personalized short text messages(SMS) to reduce snacking.

(9)This paper describes an evaluation of the exposure assessment process.

(10)Some recent works in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CDA) call for an epistemological change.

(11)Figure 2 provides a list of the different elements that were found in the openings and closings of the twenty-five speeches together with their frequency of occurrence.

上面所有例子实现了保证论文客观与权威性的社交指示功能。作者作为所有陈述或者观点的发起者使用第三人称短语来指称自己,减少了论文的主观性。同时,类似于“本文”“本研究”或“3.2节”等此类用法也实现了论文的简洁性,使用完整的表达会使行文冗长繁琐。比如例(6)的完整表达为“在下文中我们重点分析其对伊斯兰世界的认识和态度”。

同时,我们发现了一些具有类似社交指示功能的第三人称内部互用现象:

(1)根据F值和P值分析,调查组倾向对他者面子和相互面子的维护,对比组倾向对自我面子的维护。

(2)传统哲学观认为,对概念进行定义就是把概念分析成为其各个组成部分(constituents),反过来,这些概念的各个组成部分组合也就构成了概念本身。

(1)和(2)中的用法均使用一个抽象的第三人称短语来指代对应的群体。如上面的用法一样,这种指代用法实现了论文的客观性和简洁性的功能。

5.结束语

通过对四十篇英汉论文的总体研究,我们可以认为在学术论文英汉第三人称的使用体现在第三人称指代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内部的互指,这两种用法在确保论文客观性与权威性的同时,也可以使论文的行文更加简洁明晰。当然,不同的作者有不同的写作习惯,第三人称学术论文这一社交语境具有了这些共同的社交意图与目的。

参考文献

1.Brett, P. (1994). A genre analysis of the results section of sociology articles.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13(1), 47-59.

2.Brown, G. (1960). The Pronoun of Power and Solidarity(吴玉文, Trans.). In 祝婉瑾(Ed.), 社会语言学论文集.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3.Halliday,M.A. K.,& Hasan, R. (1976). Cohesion in English. British: Longman.

4.Holmes, R.(1997). Genre analysis and the social sciences: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structure of research article discussion section in three disciplines.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16(4), 321-337.

5.Muhlhausler, P.& Harre, R. (1990). Pronouns and People: The linguistic Construction of Social and Personal Identity. Oxford: Basil Blackwell.

6.Myers, G.(1989). The pragmatics of politeness in scientific texts. Applied Linguistics(4), 1-35.

7.Nwogu, K. N. (1997). The medical research papers: structure and function.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16(2), 119-138.

8.Posteguillo, S. (1999). The schematic structure of computer science research articles.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18(2), 139-160.

9.蔡建敏.(2009).学术论文英文摘要的人称使用问题剖析.疯狂英语.

10.陈治安&彭宣维.(1994).人称指示语研究.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91(3),28-34

11.杜小红.(2003).人称指示语的非常规选择及其语用探析.山东外语教学(93),25-28.

12.何自然.(1988).语用学概论.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3.黄国文.(1999).言语交际中的指示人称代词.四川外语学院学报,71(1), 47-49.

14.孙飞凤.(2006).英汉人称代词社交指示功能的语用对比研究.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9(1).

15.田海龙.(2001).英汉语WE/我们的人际功能与文化差异.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3),17-20

上一篇:食物污染下一篇:城市水利与城市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