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

2024-05-28

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精选六篇)

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 篇1

2008 年12 月教育部颁布了《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 出台了《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大纲》, 两项政策性文件的精神体现了“三贴近”的原则, 即贴近实践、贴近学生、贴近岗位。在此背景下, 项目一体化理念逐渐引起了很多德育教学工作者的关注。

二、项目一体化理念概述

(一) 项目一体化理念的内涵

项目一体化指的是在教学各环节中, 引入与学生所学专业相关的项目情境, 通过构建环环相扣, 紧密联系的项目活动、项目任务, 让学生通过项目学习, 掌握与课程内容有关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技能, 以一体化的教学形式, 拓展教学的实效性。以项目创设、情境引导作为切入点, 构建了一体化的教学理论、实践活动, 展开教学, 实效性必然得到大大提升。

(二) 以项目一体化理念实施教学的流程

将项目一体化理念引入教学中, 流程为:确定项目一体化内容、组织一体化项目实施、评价项目一体化教学成果。各流程必须做到环环相扣, 承上启下, 互为因果。在实施中, 教师将项目教学与任务驱动的思想进行有机整合, 创设形式多样的项目活动, 让学生培养合作协作精神、实践动手技能、分享获取能力, 从而实现一体化教学的目标。

三、项目一体化理念应用于中职德育课堂的教学价值

(一) 创设全新教法, 突破传统教学局限

传统模式下, 大多数德育教师习惯采用“理论讲授法”的思路开展教学, 教学实效性偏低。而融入项目一体化理念, 德育教学将更为凸显实践性、岗位性、趣味性, 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被打破。

(二) 拓展学生能力, 实现知能并行教学

项目一体化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不仅关注学生对德育理论的掌握能力, 更注重对学生德育实践技能的培养。通过一体化项目任务的引入, 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研究能力、合作能力、综合能力都将得到提升, 知能并行的教学目标得以实现。

(三) 强化教师技能, 凸显教学双向效益

为实现项目一体化理念, 德育教师必须通过设计科学、高效的项目一体化流程组织教学实施, 并建立起中职德育教学的反馈完善教学体系。

四、项目一体化理念在中职德育教学中的对比实践案例

(一) 实践教学基本情况

以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为教学实践内容, 从本校2014级建筑工程施工专业中随机选择两个班, 分为实验班和普通班展开对比实验教学。对实验班学生采用项目一体化理念, 对普通班学生采用传统的单一课堂理论教学模式。在教学实施后, 评定项目一体化理念在中职德育教学中的效果。

(二) 实践教学实施方案

1.普通班教学方案

以《知荣辱, 有道德》单元为具体教学内容, 教师主要通过PPT讲授的形式, 组织理论讲授教学环节。教学实施结束后, 教师采用问卷调查、一对一访谈的形式, 收集相关的教学数据。

2.实验班教学方案

教师以同样的教学章节, 在实验班实施组织项目一体化教学。在具体的教学开展中, 按照“确定项目一体化内容—组织项目一体化实施—评价项目一体化教学成果”的流程, 设计多元化、一体化的教学理论和实践活动。

流程1:确定项目一体化内容

在对实验班学情、教学目标进行充分分析的基础上, 教师采用层次分析的思想, 构建了具体的项目一体化教学体系, 主项目为“职业道德在岗位工作中的作用”, 子项目分别为“企业参观实践体验”“模拟求职应聘”。各子项目围绕主项目, 体现环环相扣, 因果逻辑的关系。实验班教师编订具体的项目实施任务书, 将学生划分为6 个项目小组, 向每组学生介绍了一体化教学的流程, 评价指标等。

流程2:组织项目一体化实施

活动1:企业参观实践体验

带领学生参观本校合作企业, 让学生切实体会到员工如何在企业相关岗位上做到尽职尽责, 认真履行岗位责任, 并向学生现场传授建筑企业中实施的7S、5S管理模式, 让他们体会到企业管理中, 对员工职业道德素养要求的现实意义。

活动2:模拟求职应聘

模拟求职情境, 教师扮演企业招聘者, 学生扮演求职者。教师将职业道德作为一项重要的应聘考核要求, 为应聘学生编订具体的考核试题, 试题分为笔试试题、面试口答试题两个模块。

流程3:评价项目一体化教学成果

在所有教学内容进行完毕后, 教师采用问卷调查、一对一访谈等策略, 收集学生对德育课程教学态度的数据, 整理统计如下:

此外, 实验教学团队分别对两组学生进行了德育技能测试, 试题内容分为职业道德理论题和实践操作题两项, 以下为两组学生的对照成绩统计表:

由表1、表2 可以看出, 项目一体化理念应用于中职德育教学的实效性十分突出。

五、结束语

本文对项目一体化理念在中职德育教学中的实践应用进行了深入探究, 通过对比教学实验, 得出应用项目一体化理念实施教学, 其效益要远胜于传统“单一理论讲授”教学模式的结论, 相关的研究成果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引起更多中职德育教学工作者对项目一体化教学的关注。

参考文献

[1]程逊.中职德育课教学理论联系实际的探讨[J].职业技术教育, 2010 (17) .

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 篇2

摘要:职业道德与法律是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的主要内容,它对增强学生法律意识,加强法治观念,提高法律素质,了解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塑造个人良好的形象,养成文明习惯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不但有益当前,而且会有益未来,作为教者,我的体会是应该努力做到:整体化设计、开放式教学、多渠道实施,通过感悟、内化所学知识,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职业道德;创业;法律

1坚持融会贯通整体化的教学原则

教无定法,但教应有法。教学原则的确定对于教学效果必定起着极大的作用。《职业道德与法律》这一部分的内容共分两大部分五个单元,前两个单元属于道德的内容,后三个单元则属于法律的内容,是依据教材安排的顺序进行教学,还是另辟蹊径,探索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笔者认为,必须整体把握这两部分内容的内在联系和各自区别,应融会贯通地将这两部分内容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进行教学,方能取得预定的教学效果。首先,应当认识到无论是职业道德,还是法治法律都从属于社会规范的范畴,存在着不可割裂的辩证关系。因此,完全有理由将这两部分内容有机地进行整合教学;其次,就教者来说,应当力求让学生通过学习理解和把握职业道德和法律之间的辩证关系。提高教学让学生了解,职业道德是从属于法治法律的社会规范,与法律法规虽同属于“行为规范”,但职业道德强调的是自觉性,如良好的个人形象、一丝不苟的仪容仪表、风度翩翩的形体姿态、文明礼貌的语言习惯、良好得体的电话网络形象,以及未来进入社会展示出的职业风采等,都必须靠自己平日的日积月累逐步形成。实现上述目标重在“自觉”,同时在特定环境下,由内在素质而引发出某种行动,它不存在强制、逼迫。而法律法规却具有强制性,必须通过施加外来约束来规范人们的行动,甚至通过强制手段纠正他们的.违法行为,从而保障人们正当权益和社会的安定。其次,职业道德与法律之间也存在辩证的内在联系,存在着统领、从属关系和相辅相成的关系。要让学生懂得,违反职业道德者,如果再向前跨越一步,就有可能走上违法的道路。法律和道德都是保证社会稳定、家庭和谐及生产正常发展的需要。社会的法制化,要求社会的每个个体要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同时法律在社会规范体系中居于最高地位,任何其他社会规范,包括职业道德规范都不能与法律冲突,任何个人不得凌驾于法律之上,任何人都有遵纪守法的义务,不存在法上公民和法上团体,因此,在了解了法律与道德规范的辩证统一关系的基础上,教学《职业道德与法律》这部分内容完全可以也完全可能进行整体教学,而不存在孰先孰后的问题,也不存在孰轻孰重的问题。

2坚持多渠道全方位的教学方法

在确立了教学原则以后,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努力做到采用多渠道全方位的教学方法来达到教学效果。《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看似比较单调,也容易在教学中陷入从条文到条文及空洞说教,无法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弊端,笔者从教学实践中,逐渐摸索到一些生动可行的开放式教学手段,以期达到多渠道全方位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2.1组织辩论或争辩采取这一方法,首先要确认辩题,辩题的选择必须紧扣课文内容,尽量让辩论双方都有话可说,然后确定正方和反方,培训辩手,收集与辩题有关的资料。同时要指导学生学会辩论的方式,辩论要持之有理、论述充分、证据确凿、思路清晰。但辩论不是吵架,不是打压对方,要正确的使用反问、嘲讽、幽默等辩论技巧。2.2组织职业形象表演可以组织学生现场表演仪容仪表、坐姿、站姿、问路、导游、公交车上让座、打电话、求职面试等,然后进行评议。2.3组织收集典型案例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调查发生在身边的典型违法行为,如扰乱公共秩序行为;妨碍公共安全行为;侵犯人身权利、财产权利等方面的案例,并对照有关法律,说明如何处置及处罚的依据。2.4组织模拟法庭组织这项活动需注意,首先要认真学习有关法律条文量刑的标准、依据,法庭组成人员各自的职责(如审判长、人民陪审员、公诉人、辩护人、书记员、法警、原被告等),并邀请公检法人员参加评议。2.5组织文艺演出活动前编写收集有关演出材料、确定演出形式、认真进行排练,确保演出质量。2.6组织知识竞赛活动前,认真收集整理答题材料,可事先发布问题,让学生充分准备。准备安排答题台、抢答器、培训主持人、安排评判人员、奖品等。

3坚持学以致用、认真践行的教学效果学法是为了知法、懂法,从而做到守法、护法,学习《职业道德与法律》,不仅是为了获取相关知识,更是为了完善自我,将来奉献社会

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 篇3

【关键词】职业道德;法律课程;教学对策

前言

职业学校的学生,对于职业的指向性相對不专业,所以学校更应该开设职业道德与法律的课程来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从根本上保证学生跨出校门后,也是一个具备专业职业道德的人。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的开设,大到改变社会现阶段的风气,小到提高学校的专业程度,无论是从哪方面说,开设这门课程都很必要。

一、当前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中出现的问题

(一)老师的专业素养缺乏

很多学校开设课程后老师们并没有意识到课程的重要性,只是单一的对基础知识进行讲解,缺乏课堂的互动,在课堂上,老师处于主导位置,课堂气氛枯燥无味。甚至于有的老师专业知识并没有掌握完全就开始了讲课,授课过程完全按照书本照搬,对于学生的提问也没有准确的回答。

(二)学生的学习意识不高

很多学生对职业道德与法律的课程重视程度也不高,觉得学了也没什么用处,不学习这门课程,出了学校的大门我还是能好好工作。或者有的学生认为,现阶段社会上不良风气太多,在学校学习也没有办法应对社会。还有一部分学生跟着老师的节奏认真学习,但是面对实际情况却无法应用。

(三)学校不能加以重视

而对于学校来说,很多学校只是开设了这门课程,但是并没有将这门课程重视起来,学校相关课程的教师团队建立的也不完善,学校对课程的安排不科学,没有根据专业进行相关的训练,对于课程的制度不能得到健全和完善,导致了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的实施不顺利,不能适应时下的课程要求。

二、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重点

(一)注重课程的科学性

提高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教学成效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是要学会注重课程的科学性,虽然课程的科学性在很多专业上都能得以体现,但在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上却很缺乏。无论是教学课程的设计方面,还是教学理念的实施,都没有很好的体现课程的科学性、所以我们要做到,在国家课程标准的前提下,结合学校特点、学生程度、教学的实施,制定出一套符合科学性的教学方法。

(二)注重课程的差异性

注重课程的差异性,简单来说就是注重授课过程中根据每个学生的接受程度进行不同调整,调整中要尽可能的照顾到每个学生的特点,通过教学方法的辅助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通过引导将每位学生都“带”到课堂中来。

(三)注重课程的艺术性

注重课程的艺术性,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处于毕业就进入社会的阶段,在进入社会前接受到的教育很可能会影响他们的一生,所以,教学方法就要讲究有一定的艺术性,学生在这一阶段已经对教育的意义有了自己独到的见解,经历了小学、中学,单一枯燥的课堂对他们已经没有吸引力了。他们更喜欢从课堂中获取乐趣和新鲜感。这就要求老师要尽可能地采取新型的教学手段,在教学中采取多元化的方式,在教学中多融合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因素,能使教学效果达到新高度。

三、加强职业道德与法制课程成效的对策

(一)加强教师的专业素养

加强教师的专业素质,教师应该树立起课程的重要性意识,面对学生要抓住情感的表达,在课堂上及时的改进自己教学方式的不足,对学生的提问加以耐心的讲解。课下要对自己专业知识进行补充,因为每个专业的学生都需要上职业道德与法律的课程,按照学校的教学资源,并不能保证每个专业都有一个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的老师,这样的情况下,老师不仅仅要学习本专业的知识,还要对时下的经济、政治、教育、医学等多方面进行研究,这就要求老师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只有了解自己学生以后要走的路,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

(二)改进现阶段的教学方法

改进现阶段已有的教学方法,对枯燥无味的教学模式做一大改变,进行互动式教学和实践性教学相结合的模式,在课堂上做好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在互动中寻找乐趣,使学生更进一步的认识知识。实践式的教学模式指的是利用我们生活中的实际例子来对学生加以引导,例如:大多数同学寒假暑假回家都要买火车票或者汽车票,在这几年里,你遇到的售票员服务态度是什么样的?在这样的提问下引发学生们的思考,让同学们积极回答自己心里的感受。总结出:这就是一个人在工作时如果不具备专业的职业道德,有多么令人反感。而具备职业道德的人给他人的感觉又是什么样的。让同学们在例子里自己感受,教学效果会事半功倍。

(三)建立完善的教学机制

学校方面要建立起完善的教学机制,组织建立一个完善的教学体系,对课程的老师,尽量选用专业的老师,免得出现功不对口的现象发生。倡导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方式,对每一学期课程进行考察,验收结果,还要给学生提供评价平台,匿名投票给老师的课程打分、提意见,对学生的意见进行分析采纳。

四、结语

作为老师,要将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教学的重点发挥的淋漓尽致,大力加强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的教学力度,学校要给予充分的支持,支持老师对课程的研究,在课堂上充分发挥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学方法,掌握好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教学方法的技巧,为学生的职业道德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相凤.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实效性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4

[2]谢玲.中职学校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

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 篇4

全面提升职工队伍的素质,是关系到国家强盛、民族兴衰的一项全局性、战略性任务。深入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战略,把提高职工队伍素质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抓好,培养造就一支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素质职工队伍,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客观要求,也是广大职工的根本利益所在。同时,为了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充分发挥工会‘大学校’作用,把提高职工队伍整体素质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抓紧抓好”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实施《全国职工素质建设工程五年规划(2010—2014年)》的具体措施,广州市总工会近年来深入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活动,着力提高职工队伍综合素质。2010年又与我校、广州远程教育中心联合建设广州职工教育网,搭建适应职工多样化需求的远程教育平台,目前已完成《实用法律基础》、《通用管理能力开发》、《实用文书写作》和《企业管理实务》等系列课程学习资源的建设与应用,并以项目培训的方式在职工教育中得到实施。帮助职工提高综合素质,这对于加快职工队伍知识化进程,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技能的现代劳动者队伍,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广州市职工素质教育工程在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大背景下,着眼于维护职工群众的学习权、发展权以及精神文化权益,着眼于提高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着眼于增强职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适应能力、竞争能力和创造能力,为广大职工开阔新视野、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创造有利条件,引导职工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促进职工素质全面发展,但是职工教育不可能等同课堂系统讲授,更不会是全日制学习。应用网络平台和全时交流,依靠丰富的学习资源,完整的练习及测评,再加上教师的辅导和沟通是现代远程教育能够提供适应职工教育的最佳手段。正如美国人柯蒂斯J, 邦克在其所著的《世界是开放的“网络技术如何变革教育”》一书中指出:我们—所有人—学习是未来主导人们学习战略规划选择的基本模式,它代表了三种要素的汇聚: (1) 一个增强的基于网络的学习基础设施; (2) 置于这个基础设施之内的数十亿个免费且开放内容的网页; (3) 一种使学习个性化的参与和知识共享的文化。即管道(pipes),网页(pages)及参与式文化(payticipatoryg.Culture)。在这个开放的学习模式中依赖十把金钥匙: (1) 电子图书世界中的网络检索; (2) 数字化学习与混合学习; (3) 开放源代码和自由软件的可用性; (4) 起杠杆作用的资源和开放式课件; (5) 学习对象库和门户网站; (6) 开放信息中社群中学习者的参与; (7) 电子协作与交互; (8) 另类现实学习; (9) 移动学习与泛在学习; (10) 个性化学习网络。

因此我们选择了《实用法律基础》这门课程为代表,根据开发、实践和教学,重点研究如何在课程学习资源的设计和应用中体现远程教育的特点和学习者的需求。

2《实用法律基础》课程学习资源的设计思路

2.1 学习需求分析

学习需求分析的目的是确定学习者欠缺什么知识,希望补充什么知识。通过对学习者的需求,准备,风格等特征的分析,可以充分的优化学习资源和组织,为学习方案的设计和目标的设定提供指导依据。由于《实用法律基础》课程是配合广州职工教育网络平台进行远程教育,鉴于此,学习的需求分析应从两方面入手:第一,从总体上分析远程学习者的普遍特征和需求。对于在职从业人员来说,他们带着自身已有的知识背景和工作经历再次参加远程学习时,不但需要提高基础理论水平,还希望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同时由于学习时间有限,他们希望学习内容精炼、难度适宜。第二,从学习方式着手,使学生学会正确的进行自我认知。建立自主学习理念,能够学会自我监控和自我管理的方法,并提前了解远程学习过程中常见的困难,培养网络学习的基本素养和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为了做好学习者分析,设计者必须不断听取学习者意见与建议,充分了解他们的实际需求,并根据学习者的反馈不断调整和完善学习资源的结构和内容,使之更加符合学习者的需要。

2.2 教学内容的组织与设计

教学内容的组织与设计是学习资源的核心和骨架,它决定着选择和安排什么样的学习内容才能够实现学习需求。因此,我们根据总的教学目标去规定学习内容的范围和深度,把综合的、复杂的整体内容分解为各个相对独立的、简单的组成部分,以实现教学的最优化。在教学内容总体设计上,着重体现了4个特点:

2.2.1 详略得当,按学习者的学习习惯和需求,设计学习资源的内容结构

《实用法律基础》课程内容涵盖宪法、行政法、工会法、民商法、刑法、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环境法、诉讼法等多个领域,每个环节针对学习者的实际需求和社会应用的广泛程度,对其内容和学习方式、方法等都有更为具体的特殊需求。比如,考虑到教学对象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对自身权利和义务存在一些误区,在设计工会法和劳动与社会保障法教学时,着重对职工的权利和义务进行了重点、详细的阐释;又比如在设计民商法教学时,针对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婚姻与继承以及消费者权益保护也给予了较多的关住。

2.2.2 远程教学,注重学习支持设计,引导和帮助学生自主学习

由于远程学习者在自主学习方面存在的诸多困难和障碍,生生、师生沟通机会较少,因此,在学习资源中设计的一些支持性内容可以对学习者起到引导和帮助作用。比如每一节学习初始,设计有“学习目标”、“知识节点”,帮助学习者明确学习目标,了解本段的大体内容;在每一段学习最后设计了“案例思考”,帮助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后检查自己的学习成果;在正文中设置相关专栏,易于学生把握重要内容;对于较难的内容,还使用经典案例或背景资料,易于学习者理解所学内容。同时,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精选社会网络的相关内容与课程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比如,在民商法教学中,介绍“物权”这个概念时,通过“重庆最牛钉子户”这个案例,将该案例通过文字教材提供给学生,学生还可通过访问这个案例来源的网站,更清楚地了解整个案件的案情。需要指出的是,在利用这些社会网络资源时,一定要注意版权问题,还要注意在文字教材中加入引导学生有效运用这些资源的说明文字。

2.2.3 教学交互、一体化设计,全方位满足学习者需求

教学交互是网络远程教育的重要特征,也是远程教育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美国学者Moore在分析远程教育中教师、学生、资源三要素的相互作用关系时,指出“远程教育中最基础的交互形式是学习者与课程之间的交互”。学习者与课程内容的交互就是学习者在学习纸质教材等各种教学资源的时候,通过不断思考,进行自我反思、测评、激励自己循序渐进地学习。鉴于此,《实用法律基础》课程在每一部分设置了“学习活动”,“教学活动”模块,以增加学生在学习课程内容时的参与度,通过完成学习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技能。对于文字教材中没有详细阐述的内容,设置了“课外阅读”,引导有兴趣的学生延伸学习。

同时,根据学习者的特点和需要,以及课程内容的特点和教学需要,《实用法律基础》课程学习资源采用了纸质教材、网络课程、电子教案、网络课件等4种媒体表现方式的一体化设计,纸质教材中用精炼的语言加以描述,选取了最有代表性的案例,并注重引导;大量的案例在网络课程中呈现;教师讲授的重点内容制作成网络课件;电子教案发布到课程网站帮助学生自主学习。既能让学生获取到丰富的学习资源,又降低了开发成本。

此外,由于传统学习资源的交互不易反映最新的学习动态,因此,可适时有效地整合纸质教材和网络课程,让静态的内容在动态的网络课程中得以体现。比如,提供相关学习资源的链接;通过“学习交流区”实现主题讨论、进行信息交流等;在学习平台中提交网上作业等。这样不但可以降低交流成本,还可以增强学习的灵活性,师生交互和反馈都更加及时畅通。

2.2.4 通俗易懂,强调知识的实用性、可读性和趣味性

根据学习者的学习习惯和需求,在教学内容结构的设计上,打破传统的全日制学习以文字叙述为主的限制,力求教学内容精练、文字描述通俗易懂、风格活泼明快。因此,整体学习资源涵盖更多的使用项目符号的形式言简意赅的将知识点准确而清晰地表述出来,运用大量的实例、图表、表格、流程图等形式灵活地呈现不同的教学内容,适当突出它的实用性、趣味性,增加可读性,让学生读了真正有所收获。如每篇的“法律谚语”、阐释概念的“原型图片”、结合内容的“经典故事”以及最后发人深省的“案例思考”,无一不体现着设计者的良苦用心。另外,在平台、页面设计、图标的设计和使用上,都力求展现清晰、简洁、互动、灵活的风格。

3《实用法律基础》课程学习资源在应用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网络远程教育是基于互联网技术手段而进行教与学的一种学习方式,完全不同于全日制的面授教学,这种客观的学习环境决定了学生最主要的学习方式就是自主学习。因此,课程学习资源设计及应用也必须适应自主学习的特点,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为此,我们就《实用法律基础》教学内容组织的一些原则和方法,认为在实践中应用课程学习的时候应注意以下几点:

3.1 课程学习资源设计与教学密不可分,二者相互依存并列

无论怎样丰富多维的学习资源如果离开课程教学目的和学习要求,就必然失去学习意义,充其量是信息资料的堆砌和排列。教学本身也是学习资源的不断应用、挖掘和更新,课程教学的每一次互动和提高其实就是学习资源的又一次质的飞跃。

3.2 选择适合的教学对象

由于课程学习资源的内容较为简单、通俗,且以应用型知识为轴心来组织内容,突出实用性,与学院的以理论为主的传统法律教育相去甚远,因此,更适合在职人员或作为普法适用。

3.3 选择适合的教学方式

考虑到学习者本身具有丰富的工作实践且学习时间有限,课程学习在教学方式上应采取灵活多变的方式,通过线上和线下两种途径,采用任务驱动、案例教学、专题研讨等教学形式,让学生在完成任务和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学习知识,而不是采取简单向学习者“灌输”教学信息的方式。比如我们设计刑法教学时,就是以专题的形式运用大量的案例来组织教学,没有特别注重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和全面性,避免了内容空洞、说教性强的通病。

3.4 选择适合的教学导师

《实用法律基础》学习资源强调知识的实用性, 因此在辅导教师的选择上, 不仅需要其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 更需要其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双师型”的教师是最适合的选择, 他们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甚至可以给予学生个性化辅导, 以满足学生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的需求。

4 结语

《实用法律基础》课程是配合广州职工教育网进行设计与应用的,体现和落实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真正关注了学习者的需求,是广州市职工素质教育工程在我国现代远程教育持续性发展的需要,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如何开发和利用学习资源用于网络教学,如何处理学习资源与网络教学之间的关系,我们还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使《实用法律基础》课程学习不断展现学生的需求和远程教育的特色,真正受到学生的欢迎。

摘要:《实用法律基础》课程学习资源的建设与实践, 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在项目学习中的具体落实, 是广州市职工素质教育工程内涵建设的重要体现。本文分析了《实用法律基础》课程在学习需求分析、教学设计、教学内容等方面的特色, 同时结合该课程的教与学, 指出了在网络环境下学习资源应用过程中需要关注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网络环境,学习资源设计,实用法律基础

参考文献

[1]美.柯蒂斯J, 邦克[M].著《世界是开放的“网络技术如何变革教育》.

[2]刘莉, 张爱文.强化远程特色推进教材建设—第六次“中国远程教育学术圆桌”综述[J].中国远程教育, 2005年9月.

[3]王跃.英国远程教育教材开发中的网络应用[J].信息技术教育, 2004 (3) .

[4]徐春华.《网上学习导论》远程教材的设计与开发[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 2011 (2) (下半月) .

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 篇5

一设置合理科学的实训教学流程

实践教学这一环节的完善首先要设置合理科学的实训教学流程, 包括单项实训教学、门类实训教学和综合实训教学。单项实训教学是按照某门法律课程的内容结构, 在教学中将一门课程的不同内容设置成不同的实践教学内容, 以案例教学法、辩论法、模拟法庭教学法等教学方式, 注重课堂交流, 培养学生实际运用法律的能力。门类实训教学是在完成某部分理论教学后, 将多个单项实训教学内容编排在一起进行实训训练。如在完成企业法律制度理论部分的学习后, 可将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公司的设立程序编排在一起进行小组实训, 对比掌握这部分的内容。综合实训教学在某门课程所有内容结束后进行, 主要包括两大模块: (1) 在校内进行综合法律知识与技能训练, 根据实践教学的需要列出教学内容的关键词, 指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可以某一法律课程中的某个主要内容为主, 涉及法律课程其他内容的训练。例如, 商法课程的教学中, 以公司设立启动实训教学, 关涉商法中的商主体、商行为、商事登记等内容。再如, 以企业法人破产制度启动破产程序实训教学, 关涉经济法中的劳动法律制度、担保债权制度、破产财产破产程序等内容。 (2) 校外实训基地的实际技能教学, 由校外实习基地的具体工作人员作为督导, 带领学生直接接触实际的案件环境、真实案例, 运用已经学到的法律知识去分析、了解真实案件, 甚至整个事件的处理过程, 由此提高学生运用法律知识的能力。

二发挥模拟法庭教学的作用

模拟法庭就是选用真实、典型、有代表性的案例, 让学生分别以当事人等不同身份、依照法律的规定和诉讼程序, 进行开庭审理的实践教学活动。其目的在于让学生熟悉司法审判的实际过程, 熟悉与案件相关的实体法和程序法, 训练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模拟法庭作为一种综合性、实践性非常强的教学活动, 在经济法或者商法课程的教学中, 如何解决经济纠纷、消费纠纷或者商事纠纷, 就涉及法律程序的问题, 用模拟法庭的教学方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一般来说, 模拟法庭一般历经案例选取、角色选择、材料准备、总结点评五个环节。在案例选取阶段, 课程教师需注意学生选取案例的真实性、来源是否合法、是否过时, 能否反映社会热点并属于具有重大影响的真实案例, 能否与经管类专业相结合, 能否反映和解决经管类专业出现的实际问题。总体而言, 授课教师必须把握学生所选取的案例具有一定的专业深度和难度, 以某一法律知识为主的情况下, 可综合运用其他相关法律知识, 具有可辩性, 能给案件当事人留下思考辩论的余地;在角色选择阶段, 授课教师除了控制组员人数外, 角色的分配选择可以尽量放手让学生自己自由组合, 这也是锻炼学生协调能力、组织能力、自我评估能力的绝好机会, 由学生组合好后按角色的身份各自做好辩论等各方面准备;在材料准备阶段, 是需要授课教师把关的一个关键环节, 因为跟案件相关的各种法律文书如起诉书、公诉书、证据目录和说明、辩护词、代理词等均需要在开庭前由授课教师审核。当然, 授课教师不需要一一过问程序性的环节, 如法律文书的送达之类的程序;在开庭环节, 授课教师注意的是学生的礼仪、法律知识的运用、语言的运用、机智和风度等, 学生在模拟法庭中必须从提供的案件材料入手, 从与对手的辩论中, 找出有关的法律要点、寻找适用的法律规范、形成自己的辩论或代理意见;在点评阶段, 授课教师除了全程总结点评外, 更需注意的是注重学生的看法, 要求学生对模拟法庭活动做总结提意见, 交流看法, 以进一步巩固实训效果。在此过程中, 培养学生解决经济纠纷或商事纠纷的能力, 掌握举证、质证、辩论的技巧, 使学生从教材走向生活, 从理论走向实践, 提高和锻炼学生法律实务能力。

当然, 模拟法庭教学在知识要求、实际效果、学生参与等方面也有其不足之处, 需要加以注意克服。模拟法庭教学要求学生具有完整的实体法和程序法基础知识, 但高职经管类专业的学生缺乏完整的法律知识, 即使学生在参与模拟法庭之前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 要勉强在短时间及角色有限的情况下处理一件复杂的真实案例, 也是背诵事先准备好的材料而非临场发挥, 要真正贯彻模拟法庭的教学还比较困难, 不能保证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 达不到教学目标。

三创新专业实习形式

对法律课程内容而言, 有实体法和程序法两个基本内容。程序法的教学比较容易融入实践的手段, 实践教学模式多样化。而实体法的实践教学过程则很难进行, 因为实体法的理论性、原理性内容比较多, 也很难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要求融入实践教学内容。而这些实体法所涉及的内容又是构成某个专业必备的基本理论知识, 不可或缺。因此, 在这些纯理论的实体法教学中融入情景案例, 或者创新专业实习形式, 实施顶岗实训进行实践锻炼, 有助于丰富这些课程的教学方法, 促进实践教学的不断创新。目前, 顶岗实习实训已被广泛运用于中国高职经管类专业教学中, 对培养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起着重要作用。通过顶岗实习, 学生在专业领域获得了实际的工作经验, 巩固并检验学习的知识, 了解劳资纠纷、合同纠纷等商事纠纷案件的处理方式, 在了解企业法务部门、商务部门的处理问题过程中还可以做具体的案卷整理工作, 对企业各部门的运作方式有更深的理解。常设性的课程实训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内外公益社团活动, 如青年志愿者协会、红爱队等, 让学生有机会体验及观察社会实际生活, 并接触到具体的法律问题及社会问题, 懂得用法律思维方式思考社会问题。

四注重实践教学效果的评价

无论采取何种教学方式, 都离不开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以能力为中心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教学模式要求增加实践教学内容, 如案例教学、模拟法庭、法律问题的现象调查、法律咨询、法律知识竞赛、顶岗实训等。在实践教学模式不断变化完善的情况下, 传统的考试模式已经远远落后于教学方法, 无法评估学生的课程成绩。所以, 高职经管类法律课程的考核制度应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可采用职业技能证书、笔试、辩论、谈判、方案设计等不同方式组合进行考核, 对学生所取得的课外素质拓展成绩及获得的技术等级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也计算学分, 以此来评价学生对实体法和程序法的了解、掌握和运用, 重点考查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的考验与磨炼。法律课程的顶岗实训中不仅要针对不同实训阶段、实训方式, 安排好实训任务并提出具体要求, 还要与校外实训基地建立稳定的联系方式和定期回访制度, 与校外行业专家一起确立考核办法及实训成绩评定方法, 认真评估学生交回的顶岗实训总结报告, 以保证顶岗实习的教学质量。对积极参加顶岗实习的学生采用双标准的考核制度, 可以由实训单位的实训督导给出本门课程的期末成绩, 亦可由课程授课教师结合实训表现给出本门课程的期末成绩等。

设置构建完善的法律实践课程环节并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能有效实施专业课程体系的合理配置。目前, 职业院校经管类专业的法律课程教师在依照新的课程设置进行教学时依然面临很多困惑。要实现专业培养目标, 必须按照职业岗位所需能力并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要求来抓课程教学工作, 强调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 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高职经管类专业法律课程的教学要符合上述要求, 授课教师就必须确立法律教育的现代教学观和个性化培养取向, 在教学方法上不断改进、不断创新, 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最多的知识。总之, 法律职业技能实践教学, 已然成为高职经管类专业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的重要教学环节, 构建与专业相适应的法律课程实践教学体系, 不仅对提高经管类专业人才的法律素养十分重要, 也对践行课程体系和完善课堂教学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摘要:高职经管类专业的法律教育其突出特点是强调运用、实用、够用。高职经管类专业法律课程的教学应该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重视理论教学的前提下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 设置合理科学的实训教学流程, 发挥模拟法庭的教学作用, 创新专业实习形式, 注重实践教学效果的评价, 构建和完善具有专业特色的实践教学模式。

关键词:经管专业,法律教育,实践,实训,教学

参考文献

[1]王崇敏、王琦主编.法学实践性教学与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2011

[2]李煜.浅论高职法律事务专业实训体系之构建[J].职业教育研究, 2010 (2)

[3]张显伟.模拟法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J].法制与经济 (中旬) , 2009 (6)

[4]付家东、杨河、曹乔华.法学专业培养目标及其实施的相关问题研究[J].云梦学刊, 2011 (4)

[5]唐星.情景案例教学法在高职院校法律课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与职业, 2009 (29)

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 篇6

一、案例分析结合自主探究教学模式的内涵

案例分析教学法由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克里斯托佛·哥伦布·兰戴尔首创, 也是我国法学课程教学中普遍采用的一种教学模式, 该模式力图充分调动学生的法律知识储备, 使其运用所学法律知识分析案例, 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并能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法律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自主探究是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模式, 该理论认为能力不是通过老师的传授而获得, 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 借助他人的帮助, 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 通过不断实践而获得的。相对于案例分析教学模式, 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更强调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教与学的互动。

二、案例分析结合自主探究教学模式的特点

1. 以自主探究为主线。

案例分析教学模式的实施需要有一定理论知识积累作为基础, 否则, 当一个案例出示出来, 学生会因为不能理解案例中的相关概念和术语而不能对案情有自己的归纳和判断, 更不用说运用相关理论来分析案例。知识的积累可以来源于老师的讲授, 也可以是自主探究的结果。自主探究式教学的基本理念立足于建构主义及主体教育的理论[1], 它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为宗旨, 以改变学生单纯地、被动地接受知识为着眼点, 构建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 为学生提供一个多渠道获取知识, 并将学到的知识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案例分析结合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是以案例为基础, 自主探究贯穿于教学环节的始终的一种教学模式。

2. 以老师为主导, 以学生为主体。

案例分析结合自主探究教学模式中, 教师和学生之间是一个相互作用的动态体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在教学过程中居于主体的地位;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 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课前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境, 案例分析过程中的答疑解惑, 案例分析后对知识的总结归纳与系统化。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在课前自主学习、查阅资料和发现问题, 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课堂上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畅所欲言、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 提出自己的质疑;课后反省学习和知识运用的效果, 及时对知识进行总结, 为知识的迁移应用奠定基础。

3. 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为目的。

案例分析结合自主探究教学模式的实施, 教师的目的不是让学生为分析案例而进行自主探究, 重要的是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 通过引入自主探究的理念, 让学生学会学习, 增强学习的能力, 包括怎样查找资料、处理信息;如何与人合作、主动参与课堂;怎样分析问题和组织作答等等, 最终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三、民航法律课程案例分析结合自主探究教学模式的构建

民航法律课程案例分析结合自主探究教学模式的构建是以案例分析为基础, 自主探究为主线, 分为教师和学生两大板块, 课前、课堂和课后三条纵线, 具体模型如下 (见下表) :

四、民航法律课程案例分析结合自主探究教学模式的设计

案例分析结合自主探究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不同教学环节自主探究的内容不同。根据民航法律课程的特点和上述模型, 设计了民航法律课程案例分析结合自主探究五步的教学模式, 即:

1. 确定探究主题与精选案例。

教师根据民航法律课程的内容和教学时间, 确定自主探究的主题。不同的教学阶段, 探究的主题不一样。教师在确定了自主探究的主题以后, 还需编写与探究主题对应的案例集。案例是理论知识运用的载体, 所以案例的选择至关重要。教师在编写案例集时, 坚持以下三个原则:首先案例内容必须与探究主题密切相关, 学生能够通过对案情的了解和归纳, 领悟到与之相关的知识点;其次, 案例应当具有现实意义, 一方面案例能够反映民航法律发展的最新动态, 另一方面又要求案例是现实生活的反映, 取材于现实生活, 以便能够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最后, 案例应当具有话题性和意义性, 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参与和学习的兴趣。

2. 组成团队, 自主探究。

自主探究既是一个独立的学习过程, 同时又是一个相互合作的过程。在这一阶段, 学生以寝室为单位组成探究小组, 自己选出组长, 彼此分工合作, 相互配合、相互交流和相互支持, 在指定的时间内完成探究任务。探究自始至终以民航法律探究主题为核心, 围绕主题展开学习活动。自主探究强调学生探究新知识的经历和获得新知识的体验,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获得的丰富多彩的个性化学习体验, 鼓励学生多思考及运用发散性思维对探究主题可能涉及到的知识尽量深入和扩展, 扩大资料查找的范围和数量, 学会在探究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为下一步的双向交流做好准备。

3. 反馈交流, 答疑解惑。

课堂是教学主体通过交往和对话构成的一个学习活动的舞台, 是教师和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所。针对上一阶段学生制作的课件及自主探究的体会、问题, 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相互进行反馈和交流。本阶段分三步:第一步由学生展示、讲解课件内容, 然后由老师对课件进行评析;第二步由学生提出问题, 老师进行解答;第三步, 老师根据自主探究的主题, 提出补充问题。老师通过与学生进行教与学的互动, 启发引导学生掌握理论知识、解决疑难问题,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这一阶段也是检验学生自主探究的效果———理论知识掌握程度的一个重要阶段。

4. 运用知识, 分析案例。

案例的分析需以知识的积累为基础。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及与老师的交流, 对民航法律探究主题有了一个初步掌握。对探究主题的深入、全面掌握还需依赖民航法律案例的分析。案例分析首要的是归纳案情;其次是判断案例所涉及的知识点;最后才是具体分析案例。民航法律案例的分析通常分三个步骤:第一步是判断是非, 明确观点;第二步是寻找法律依据, 这是法律案例分析的关键一步;第三是结合案例作答。分析案例的过程是学生调动理论知识储备的一个过程, 是学生运用理论知识、理解理论知识和巩固理论知识的一个过程。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 教师要做好自身的引导作用, 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分析, 并合理地控制讨论的节奏, 让学生感受主动获得法律知识、运用法律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快乐, 并在快乐中掌握知识、提高知识运用能力。

5. 归纳总结, 巩固提高。

案例分析完毕后, 一个自主探究主题告一段落, 教师要对学生在自主探究及案例分析方面的优点和不足做点评, 并引导学生将自主探究取得的成果或方法迁移应用到一些类似的问题当中去, 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学生在一个自主探究主题完成后, 需总结自己在自主探究和案例分析过程中的收获, 反思存在的问题。最后, 学生整理本探究主题相关资料并将案例分析的结果成文提交, 教师根据学生提交资料及课堂表现评定成绩, 作为学生期末成绩总评定的参考。

民航法律课程案例分析结合自主探究教学模式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的设计, 紧紧抓住自主探究这根主线, 围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展教学活动, 有利于互动式教学改革的深化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也必然会促进民航法律课程的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上一篇:权利平衡下一篇:领导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