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活力

2024-07-29

成就活力(精选三篇)

成就活力 篇1

由于小组合作通常与小组加减分结合, 小组得分又与小组受到奖惩结合, 组员们通常都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小组加分。因此, 与加减分相关的各项课堂活动往往充满了热烈的讨论、积极的探索和激烈的竞争, 为课堂注入了无限的活力。

江苏省横林高级中学自2011年10月起开始接触生本理念, 尝试班级内部的小组合作学习。2013年9月, 新高三开学的第一周, 有同区兄弟学校的老师来听高三英语课。由于阅读在英语中的重要性, 我上了一堂小组合作模式下的英语读写课。

阅读语篇是关于美国一个小学用Ipad上课这个话题的。430字左右, 词汇量比教材语篇的更大, 对学生有一定的挑战性。

一文章阅读:动静结合, 小组合作使课堂张弛有度

活动一:课堂以问题导入。Do you think we should be able to use ipads or computers for study in class?Why?这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 学生争相发言, 请了4个学生自由发表意见。活动二:skimming, 要求学生关注首段和每段首句, 两分钟之内看出文章大意, 找到文中合适的句子, 或用自己的话来概括全文。活动三:scanning, 学生快速完成3个选择题, 训练学生准确捕获具体信息的能力。上面几个环节是学生个别回答或集体做题, 课堂活跃而又安静。接下来小组发挥作用, 选择题的答案由小组讨论得出。学生特别关心自己当堂认真做出的答案是否正确, 因此, 课堂立刻呈现热烈讨论的场景, 答案与其他组员不同的学生想方设法问清正确答案的由来, 其他学生想方设法讲清答案。两分钟后, 请3个小组公布答案。其中有一题有不同答案, 马上有2个学生主动站起来讲清。活动四:选出一个较长的句子, 让学生一起分析, 找主干, 然后集体朗读, 译成中文。活动五:10个高频词汇、重要短语呈现、集体朗读, 识记意义, 不做任何扩展或分析。由于小组讨论时心情放松, 朗读时学生大声又专注。文章阅读到这里结束, 用时25分钟。遵循的是由整体到局部的方法, 词汇和短语着重在阅读中感悟和理解, 删去耗时的词汇分析和讲解, 注重学生的朗读。

二短文写作:分享再润色, 小组展示把课堂推向高潮

接着开始写作:What do you think of after reading the passage?要求: (1) 至少写五句或七句。 (2) 多用文中出现的或最近所学的词汇和短语。这里第一个要求的目的是降低难度, 确保每个学生即使是英语基础最差的学生也能完成任务。第二个要求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实际语境中运用所学的语言, 并得到及时巩固。

七分钟后, 小组分享。每位组员看至少一篇小组其他成员的作文, 帮助其改正错误, 然后每个小组推荐一篇文章展示, 挑选出来的文章必须由小组集体修改, 画出好的短语或句子。

五分钟后展示。每组选出2位学生上台投影展示文章, 其中一位朗读文章并指出其中好的地方, 另一位学生负责出一个关于文章的问题, 在前一位学生读完之后问下面的学生, 看他们是否能回答。简言之, 展示的过程可以用几个动词来概括:share, decide, improve, present, question。 (8分钟)

下面是选出来经过小组修改后较好的一篇:Actually, when it comes to the wide use of laptops or ipads in class, we feel a little confused about whether it is a blessing or a curse.On one hand, it will be of help for teachers to decline stress of preparations.Students may learn more than before, since students will find it more interesting to learn on their own.On the other hand, the efficiency of students’learning is still a problem because everything may get out of control.

这段短文中when it comes to…, blessing or curse, decline, be of help这几个短语是刚刚学到或复习到的, 这位学生都用进了文章, 而且很准确。

学生对这个活动的反应特别热烈, 因为读后感没有较高的要求, 几乎每个学生都能写。展示的环节更热闹, 很多小组抢着要到实物投影上去展示自己小组的文章, 但由于时间有限, 8分钟只展示了4个小组的文章。没有机会在课堂展示的小组课后把他们选出来的文章抄写清楚, 贴到教室后面, 让其他同学学习、欣赏。

三课后反思

第一, 学生的短文中会出现语法错误, 在展示时为了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教师只能重点关注文章中较好的短语或句型, 予以表扬。为了提高英语句子的准确性, 是否可以每单元的学习中, 有意识地增加单句翻译练习?

第二, 如果教师评价总是一律采用“Good!”或“Perfect”, 最后这些词就失去了意义。可将评价分成两部分, 一是对学生台风的评价, 或落落大方, 或过于腼腆等。二是对展示内容的评价, 包括语言的准确性、文章的条理性等。

第三, 如何在展示过程中hold住学生?

第四, 如何调动英语基础差的学生的积极性?

……

擅用“三原色”,成就“活力学生” 篇2

关键词:三原色;活力学生;红色钥匙;蓝色空间;黄色阳光

我不知道是不是可以用“旺盛的生命力”去诠释“活力”这个词语,但我知道,多年来的教育教学经验,让我对“活力学生”有了自己的理解。

美术术语中有“三原色”的概念,是指那种不能通过其他颜色的混合调配而得出的“基本色”,即红色、黄色、蓝色。我想,“活力学生”的概念可以缘起于这“三原色”。

(1)红色。红色象征着身心健康、快乐真实,我们要培养的学生是阳光的孩子。(2)黄色。黄色象征着有感恩心、有责任心,我们要培养的学生是温暖的孩子。(3)蓝色。蓝色象征着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富有想象力、怀有梦想,我们要培养的是好奇的孩子。

我认为,阳光、温暖、好奇就是“活力学生”的特征,是孩子们的人生基色。

在作画时,我们常以不同比例将原色混合产生出其他的新颜色,使作品更加丰富。那我们学生的生命中有了这“三原色”做基色,在未来也可以像调配色彩一样拥有一个多彩的人生,在成长过程中去收获一个个果实,成就自己的学习品质和生活品性。

这不就是我们教育者指向的培养什么样的人应达到的标准吗?

作为一名老师,我发现要做的事情真的很多:

一、给学生一把钥匙,一把能探索未知的红色钥匙

学生拥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和生活能力是必需的,是在这个世界上的立生之本。我校的校训“智达高远”的含义就是“学知识可以获得智慧,不断学知识可使智慧、德行达到高远的境地。”这也是我校在文化转型中确立以“引领学生智慧人生”作为“达智教育”的中心,去体现办学理念的重要依据。

因此,在广大师生认同学校文化的同时,我们要借助于课程的有效实施,通过课堂教学中知识的传授、方法的学习、情感的体验,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促进智能的多元化发展……我们既要立足于现在的教学工作,把每个孩子用心教好,也要用学识、能力转换成一把探索未知的红色钥匙,交到孩子手里,跟他们一起去点亮未来。

二、给学生一点阳光,一点能张扬个性的黄色阳光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不同于其他人的特质,即所谓的个性。周杰伦手舞双节棍唱着“哼哼哈兮”是一种个性;女子十二乐坊站着拉二胡是一种个性;梵高的《向日葵》又是一种个性……个性就是展现自我风采,展现自我才华,展现自我见解。我们培养的学生不是一个模具里出来的成品,也不可能把每个孩子都朝着一个目标、一个方向去塑造,就像在大自然中我们既看到参天的大树,也看到茂密的灌木丛,还有不知名的小花小草一样,我们要允许孩子做真实的自我,“让孩子做一个孩子”。

孩子们的喜好、行动都期望得到家长、老师、同伴的认同和肯定。这时,他们或许更多的仅是需要得到大人一抹温柔的笑容、一句真诚的赞扬以及一个梦想的舞台。学校可以开发校本资源,从文化的视角、从全局去深化拓展,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营养,为学生奠定更加广阔深厚的人生基础。利用各种校园节庆日活动去拓宽学生展示的平台,阅读节、科普周、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以此来展示孩子自己的风采,演绎属于自己的精彩,使他变成一颗耀眼璀璨的星星,升起在人生大舞台上。

三、给学生一个空间,一个能安静成长的蓝色空间

现在的孩子受现实浮躁的影响很大,小小年龄承载着太多的负担。在学校、在教室、在家庭、在上下学途中,哪个孩子的身后没有眼睛紧盯着?怕孩子出现意外,怕孩子没认真学习,怕孩子走上歪道……于是一节课接着一节课,周末还加个辅导班,试想孩子们若想成长自己的身体和心灵是多么的困难!因为所有一切皆在大人的视线掌控之中。

曾几何时,我们的课堂也变得不再清静了。几乎每节公开课,都有一个不能遗漏的环节,那就是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好像这是课改后上课必须走的一个程序。我并不反对这种教学模式的有效性,因为它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锻炼了学生的各种能力。可是我们也会冷眼发现,每组只有一两个学生在唱主角,其余几位都是活背景。懒于思考的学生永远得不到锻炼,拔尖儿的学生唯我独尊,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千篇一律的小组合作,热热闹闹的教学场景,老师成了不断提问题的“问题先生”,学生成了不断讨论问题的“解答工具”。少了几许质疑的声音,少了宁静思考的空间。

其实,孩子有时候也需要一个空间一个人静静地成长的。就像种子的发芽需要宁静的守候一样。为什么我们不能远远地守护着孩子,让他偶尔也免受同学的打扰、家长的唠叨、老师的寄语,沉醉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冥思遐想?也许,就在这样看似无所事事的“发呆”中,他的生命内涵被唤醒着,被丰富着!课堂上、游戏时、活动中……我想我们都有责任为孩子们撑起这一片健康成长的安宁天空。

在“达智教育”理念的引领下,让我们一起把握好“三原色”这基色,擅用“三原色”去协调,使孩子们在老师的引领下在调色游戏中学习、锻炼、成长,成就“活力学生”,使我们的孩子既有快乐健康的童年,还有丰富多彩的幸福未来。

成就活力 篇3

一、创设氛围,激起表达之欲

良好的语文氛围能激起学生表达的欲望,促使学生说想说的。教师应营造良好的口语交际氛围,让学生了解说的重要,了解汉语言的魅力,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提起学习的兴趣。

1.塑造语言交际氛围

低年级学生的可塑性极大,教师可以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营造一种处在自然状态下的语言磁场,让学生在其间受到感染与熏陶。教师应用字正腔圆的普通话,让学生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话语亲切,举止得体,教师运用恰当的肢体语言更易与学生亲近,得到他们的信赖,从而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接受教师语言的感染。

另外,还可以利用晨间活动的时间,通过讲故事、猜谜语等活动让学生参与表达和交流……其次,从礼貌用语入手,营造和谐、友善的语言氛围。一些常用的礼貌用语都很简单,比如“谢谢”“不用谢”“对不起”“请”等,不但简洁而且很上口。针对农村学生很少用甚至不用礼貌用语的现象,可在教室里贴上一些礼貌用语的标语,进行“谁的小嘴甜”的比赛,在班里实行“礼貌用语我会说”的游戏,看谁说得多说得对。经过一段时间的班级游戏,营造了一定的语言氛围,那么进一步的语言交际就可以有效实施了。

2.强化表达实践

仅有不错的语言氛围还不够,学生还需要表达的实践、表达的强化、表达的氛围。怎样才能营造宽松的语言表达氛围?教师可以通过对课堂教学气氛进行布局调控来营造让学生表达的氛围。如,笔者利用课前3分钟举行的“我的见闻我畅述”,让学生把自己的见闻转化为语言实践进行表达。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大部分学生不仅能说完整,而且还说得有条有理。再如,利用班队课时间进行辩论赛,为了加强学生表达的需求,可以把班级分成两大组,前一天布置要求,收集资料。如对低年级学生布置这样的论题:完成回家作业时需不需要家长陪?正方需要,准备需要的理由;反方不需要,准备不需要的理由。有了充分的准备,学生在课堂上的辩论就非常精彩。请看以下课堂片段。

正方:我们认为需要,我们刚进入小学,不懂的知识还很多,需要爸爸妈妈帮忙。

反方:回家作业都是复习预习知识,你要爸爸妈妈陪,那是不会独立的。

正方:你错了,我们正处在养成认真完成作业习惯的时期,父母在身旁可以及时督促我们。

反方:父母加班到深夜,已经非常辛苦了。你还要等到那时让他们陪着才去完成作业吗?

……

这样的表达氛围很容易激起学生表达的欲望。

3.借助情境,激发情感

许多教学实践都表明,精心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始终处于愉悦的情感中,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可以用故事来创设情境。如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有《我想这样做》的口语交际课。如果我们遇到需要帮助的残疾人,我们应该说些什么,做些什么?笔者把张海迪的故事引用到了课堂上,作为口语交际的故事背景:张海迪5岁时因患脊髓病导致高位截瘫。她无法上学……看到这个小小的5岁女孩,你肯定想对她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吧?同学们纷纷表达了自己对张海迪的同情、对她的鼓励以及想要帮助她的愿望。故事继续:张海迪没有灰心,没有自暴自弃,受到死亡威胁的年轻姑娘却自学完成了从小学直到硕士研究生的全部课程,还成了一名优秀的作家。这样一位作家如果来到我们教室你又打算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经过这样的设计,不仅打动了学生,激起了大家的表达欲望,还让学生有了学习的动力。

另外,还可以利用音乐来创设情境。音乐可以让人身心愉悦,放松心情,是激发兴趣的催化剂。如在学习《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时,可以放歌曲《学习雷锋好榜样》;在学习《北京亮起来了》时,可以放歌曲《北京欢迎你》。让学生从歌词中激起好奇心,激起口语交际的兴趣。

二、联系生活,丰富交际资源

1.嫁接——书本与生活

在上口语交际课时教师往往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有时讲完一段话后,觉得自己铺设得挺好的,就把问题抛下去了。可是学生根本不买账,没人搭理你。怎样才能打开学生的说话空间,让学生有话可说?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在想些什么,平时对什么感兴趣,有什么有趣的事情发生,联系他们的生活。找到一个说话的切入点,引起学生的共鸣,这样才能打开他们的话匣子。写日记是一个非常好的交流平台,每周交流一次,学生会把自己想写的记载下来。如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口语交际课《我学会了_______》片段。

师:翠鸟跟着鸟妈妈学会了捕鱼,吃上了可口的鱼儿。小鸡学会了捉虫子,小鸭子学会了游泳。你还能说说这些小动物学会了什么吗?(出示:蜜蜂、啄木鸟、青蛙)

生说(略)。

师:那你自己学会了什么本领呢?

(生沉默了,似乎在尽力地想)

师:你们知道吗?我们班里有一位做菜能手,她呀学会了做菜,而且是自创的一道菜。想知道什么菜吗? (在学生日记里看到的)

( 众生惊奇并哗然)

师:那就请她来告诉我们吧。

生:我学会了做马兰头炒鸡蛋。

(学生受到了启发)

生:老师,我学会了洗衣服。

生:我学会了做蛋炒饭,学会了做面饼,还学会了骑自行车。

(学生都很来劲)

生:我学会了溜冰,老师,溜冰很好玩的,我学了好几个礼拜才学会的。(机会)

师:你能给大家讲讲怎样学会的吗?……

学生都愿意把自己的学习体会说给别人听,自豪感油然而生。有了日记这种交流方式,孩子的生活展现在我们眼前。经过心与心的交流,学生的话题自然而然就多了,学习兴趣也就浓了。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书本上的知识与学生生活往往有一定的距离,如果我们能够让书本与学生的生活进行嫁接,那么书本知识就会变得易于让学生接受了。

2.再现——回归生活

生活是真正的口语交际大舞台,交流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例如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的口语交际活动中有一课练习是《怎么过六一节》,学生就可以在课余跟家长、亲戚、朋友进行交流。比如:介绍自己喜欢的一两个游戏;讲讲六一节学校发生的有趣的事;与幼儿园的六一节进行比较有什么不同……通过这种生活实践的训练,让我们切实地看到了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

三、借力技术,优化语言之味

教师可根据每次口语训练的要求,设身处地地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训练效果,优化表达。

1. 画面对比、激发共鸣

如一位教师教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四个太阳》一课。

(多媒体大屏幕出现一个红红的太阳)

师:你看了这个太阳有什么想说的?

生:太阳很红。

生:很热。

师:什么时候你也感受到太阳很大,很热?

生:夏天,太阳非常得热。让我们很难受。

师:说得真好,课文里的小朋友他想得真周到,你们看,他画了什么送给夏天?

(大屏幕出现了一个绿绿的太阳)

师:对这个绿绿的太阳你又想说什么?

生:它给我们带来了清凉。

生:神奇的太阳,看见它就好像有丝丝的凉意。

生:好像有凉风吹过来了。

师:谁想把清凉送给我们的教室,我们的校园?指名读,分别把清凉送到街道、田野、高山。(理解到处)(略)

师:带着这个绿绿的太阳,你还想把清凉送给谁?

生:我想把清凉送给清洁工阿姨,让她们也凉快一些。

生:我想把清凉送给建筑工地的叔叔们,他们在大太阳下还要建设我们的城市。

生:我想把清凉送到海南去。

师:为什么想送去海南?

生:因为我夏天去海南岛旅游过,那里的太阳很大很大,非常得热。要是把绿绿的太阳送去,那里的小朋友一定开心的。

通过红红的太阳与绿绿的太阳的视觉对比,更能让学生联系到自己的感受,从而引起思想上的共鸣,打开了学生的说话空间。这样的教学,不仅强化了学生的感性认识,而且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使学生要学、乐学,同时也会让学生感受到一种发言的满足感,增加了自信心。

2. 情境再现、优化语言

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化抽象为具体,让时空转移,画面再现,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学得主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一、二年级的学生虽然已经有了一些生活经验,但感受不是很深刻。如果能再次呈现他们有印象的一些东西,他们的热情就会提升,语言的表达也能得到优化。比如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我是什么》一文中有个词“雹子”,学生似懂非懂,笔者尝试利用图片再现的方法进行教学。

(大屏幕展示一些有雹子的图片。同时出现句子:雹子好像 ___________。)

师:同学们,你们看这雹子像什么呀?

生:雹子好像一颗颗珍珠。

生:雹子好像一粒粒冰糖。生:大一点的雹子还好像我吃过的硬球糖。

还有个同学说道:“老师,圆圆的雹子好像剥了皮的葡萄。”

师:你的想法很特别,说说你的想法。

生:这个雹子很透明的,葡萄剥了皮,里面的肉也是圆圆的透明的。

……

学生通过看图片,把小脑袋瓜里的生活经验整个儿搜了个遍,不仅把雹子认识了、记住了,而且还联系了生活,把自己所熟悉的生活知识亲身体验再次浮现,他们的词也多了,打开了语言的空间,优化了语言的表达。

四、拓展想象,享受表达之趣

1.文本延续——讨论

笔者在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口语交际课《秋游》时,结合学过的课文《坐井观天》——青蛙跳出井口后,它想和你一起去秋游,让学生讨论两个话题:1带上井底的青蛙最好去哪里秋游?2准备去那里做什么?同学讨论得很激烈。交流时他们争先恐后地说出自己的想法。有的向往去杭州西湖,有的向往去上海东方明珠塔,还有的向往去黄山看奇石……在这个过程中,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还使学生享受到了表达的乐趣。

2.重组——改编故事

孩子爱听故事,爱看故事,遇到自己喜欢的故事他们还会提出各种各样稀奇的问题。低年级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是以故事的形式出现的。比如人教版一年级上册《小松鼠找花生》留下的结尾就是“是谁把花生摘走了呢?”学完这个故事后,可以引导学生续编故事,或者时间大转移一下,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第二年小松鼠来摘花生了,会找到花生吗?利用这样的故事,给学生一个想象的空间,巧妙地利用改编故事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成就活力】相关文章:

活力激情04-10

活力评价05-01

教育活力05-07

乡村活力05-26

活力之源05-28

保持活力05-31

实践活力06-16

感悟活力06-21

写作活力06-25

学习活力07-03

上一篇:再次异位妊娠下一篇:肾衰宁颗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