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十一学校

2024-07-15

北京市十一学校(精选十篇)

北京市十一学校 篇1

雷露:十一学校非常推崇“个别化”教育, 我们提倡根据学生的需要, 为每一个学生量身定做, 所以“关注学生个体发展”是我们的职业与人生规划课程贯穿始终的实施理念。学校也为每一个学生提供符合学生兴趣及职业需要的学科课程与职业课程, 也会请资深人士为学生推荐图书、营造平台, 使他们与相关专家沟通交流等, 以帮助学生实现自己的愿望, 所以学生的个人选择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

《中国教师》:十一学校对学生的职业与生涯规划指导的最大特色是什么?

雷露:十一学校最大的特色就是各种各样的体验活动与课程, 十一学校十分重视学生的真实体验。我们分别开展了生涯规划的引领课程与实践课程。引领课程包括“名家大师进校园”、“校长有约”、“家长有约”、“学长有约”, 此外还成立了学生咨询中心。“名家大师进校园课程”是自2008年1月24日开始的, 为了满足学生多元化发展的需求, 拓宽视野、树立榜样, 学校每周三下午都会开展这项活动, 到现在为止已经是第166期了。学校聘请各个行业的领军人物与学生面对面交流, 这些人物一定是具有一定引领作用、有职业深度并且是学生喜欢的, 比如白岩松、莫言、央视主持人等, 学生采用网上自愿报名的方式参与。比如当我们请到一位律师, 对律师职业感兴趣的学生就可以就自己想了解的问题向律师咨询。“校长有约课程”是为了了解学生真实需求而开设的。学校每天中午确定一位校级领导与学生共进午餐, 学生自己的问题与困惑, 无论是学习、生活还是职业理想方面的都可以与领导面对面交流, 领导会结合实际情况给学生进行解答。“家长有约课程”是十一学校家长互助中心开设的, 以家长走进校园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各方面的指导, 其中职业方面的指导成分占到了80%, 对学生了解职业还是很有帮助的。每次请到的家长都会限定在6个人之内, 人多就容易泛泛而谈。比如今天请到的是律师, 那些对法律感兴趣的学生就可以针对这方面的问题向家长提问, 问题问够了、问足了就会对学生有很大帮助。“学长有约课程”主要是邀请高年级在校生或已经毕业的校友与学弟学妹共同探讨。他们向学生介绍校园经验以及职业方面的经验, 这一活动在指导低年级同学的学习规划方面尤其有效。另外, 学校也设立了学生咨询中心, 咨询中心主要负责为国际部的学生提供留学等咨询服务。咨询中心设立有外国咨询官, 他们对国外大学、专业及专业与未来职业的联系都比较了解, 而且咨询中心也为本部学生服务, 本部学生如果将来想到国外深造也可以去咨询。

另一方面, 十一学校还开设了丰富的生涯规划实践课程。包括“未来行业精英课程”、“社团课程”、“职业考察课程”、“行业校友课程”、“学生创业课程”以及创办社会实践基地。“未来行业精英课程”是 立足于学生的兴趣及特长, 启发学生立志成为某一领域的领军人物或杰出人才而成立的类似社团性质的兴趣小组。目前学校已经有少年文学院、少年科学院、少年社科院、少年工程院、新闻学院、经济学院、生活学 院、植物学院等八大学院。这些学院经常会开展一些活动, 也会出版自己的刊物, 通过这些活动既发展了学生的兴趣, 也提高了学生的能力。十一学校目前有15大社团联盟, 这些社团也都是与学生的兴趣及未来希望从事的职业相关。社团旨在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 为自己的成功生涯奠基。与此同时, 十一学校还开展了“职业考察课程”, 目前学校已经建立了各个行业的职业体验基地100多家, 横跨30多个职业领域。每周及寒暑假学校都会带学生到职业体验基地考察, 这些职业基地通过开展讲座甚至现场体验的方式使学生感受真实的职业场景, 深入了解各种职业的性质与工作内容。另外十一学校还为学生开设了学生创业课程。学校专门开辟出“松林书苑”作为学生的创业基地, 学生们在这里开设了自己的广告公司、学生银行、咖啡厅, 这些公司都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 学校的宣传海报都来自于学生的广告公司, 学生银行也会给这些公司贷款。由家长与社区联合开设的“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也正在建设当中, 因为家长直接参与, 这些实践基地将会提供比职业考察课程更深入的职业体验机会, 比如学生可以利用空余时间在这些实践基地里实习。

《中国教师》:除了各种各样活动型的课程, 学校有没有专门开设职业与人生规划课程?

雷露:目前学校没有开设专门的课程, 有时候是融合在政治或其他的课程当中, 这些课程有些章节会涉及生涯规划, 老师们就会给学生讲解。但目前生涯规划更多的是融合在各种活动当中, 不过十一学校的活动与社团是必修的, 也占学分。另外学校在其他课程方面, 也都会兼顾到学生的兴趣与需要。我们有四千多名学生, 在课程方面就有一千多门。所以每个学生都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 比如高一数学按照难度分为不同等级, 学生可以根据情况自己选择。如果希望学文科, 那么高一理科就可以选择较为轻松的课程来学习。

《中国教师》:十一学校设置了专门的咨询师, 这些咨询师是采用什么方法帮助学生的同时也提升自己的咨询素养的?

雷露:高中没有行政班, 采取的都是走班制。“走班制”是指学科教室和教师固定, 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兴趣愿望选择符合自身发展的层次的班级上课, 不同层次的班级, 其教学内容和程度要求不同, 作业和考试的难度也不同。所以, 每个年级都设立了咨询师。咨询师的角色定位就是为学生的人生与职业规划提供指导。他们的工作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引进一些国外开发的职业兴趣与心理量表来为学生测量, 并由心理咨询室将结果反馈给学生。另外十一学校的咨询师也采取其他的方法, 根据不同学生的需要进行指导。比如他们针对高三学生的情况, 会带领学生到某个大学里对这个学校做全方位的深度了解。又比如, 针对某些专业在中国哪几所大学实力比较强, 他们都会想办法让学生有一个详细的了解。另外, 对于一些学生在选择大学方面的问题, 他们也会把大学的招生人员请到学校开展讲座。总之, 学生已经超越了简单的择校, 也不一定就直接奔着清华或北大, 可能也会更注重专业。

咨询师的自我提升一般是通过两条渠道。一方面他们要自我学习, 比如阅读某一领域的专业书籍, 而且有些咨询师还成立了专门的咨询师工作室, 他们就必须对某一行业有一个比较深入的认识与钻研。另外他们会通过与相关行业的人员进行交流与学习, 从中获取经验。

《中国教师》:对我们学校开展的生涯规划指导, 家长与学生有什么样的反响?

雷露:家长们是很认可的, 反响很好。比如我们的社会实践考察课程每周名额有限, 有的学生如果没报上名, 家长还会打电话询问自己的学生为什么没报上。另外, 比如“家长有约”活动, 邀请到的家长都是很积极的, 他们大多40多岁, 已经从业很多年了, 对自己的职业也十分了解, 他们只要跟学生聊天儿就行, 但是他们有一些还是十分精心地备课并准备了很详细的课件。

对于学生而言, 他们也十分积极, 他们很喜欢在实践活动当中实际体验。虽然我们会给他们提供量表、理论上的支持, 但学生更多地还是渴望亲身去体验。每个月学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时, 因为名额有限, 学生们都十分积极, 信息刚发布出来名额就报满了。根据这种情况, 我们才打算这学期成立60个社会实践基地来充分满足他们的需要。另外, 学生也很希望得到专家的指导与帮助, 这样他们就可以更系统地了解某一方面的理论知识。

《中国教师》:2012年中国儿童中心与美、日、韩合作调查了四个国家的高中职业生涯规划对比情况, 结果发现我们国家的高中生中有很大比例不知道自己的职业兴趣与倾向是什么, 对十一学校而言学生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

雷露:其实学生们都是一样的, 每个学生都会有自己很朦胧的兴趣, 但是这个兴趣与职业的距离还是很远的。比如有一个学生曾经对法律非常感兴趣, 他觉得法律是可以伸张正义的, 自己很喜欢。后来他就通过职业体验以及与专家沟通的方式去了解律师这项工作, 但他发现其实在法律当中也有很多不如人意的地方, 然后他就觉得自己的性格可能不适合当律师, 他感觉自己对法律的了解太理想化了, 于是就放弃了。还有一名学生, 家长为他联系的职业考察是去体验村官, 当时他也觉得当村官可以实现自己的报效祖国之志。后来他在参加村官竞选的时候, 发现有人贿选, 有人出钱买选票, 他就对村官这个职业产生了疑虑。但是更多的情况是, 学生通过职业体验了解了自己的兴趣点, 加深了对这一行业的了解。但有些学生在职业考察过程当中改变了自己的职业方向, 其实这也挺好的, 这会比他在大学选择了某一专业, 最后发现不喜欢, 再回头调整好很多。所以, 如你所说, 有些学生可能不知道他自己喜欢什么, 但是学校有体验的机会, 他可以通过各种体验活动来明确自己的兴趣。有些学生当初参加某一活动时纯粹是觉得好玩, 但在体验的过程当中, 他觉得某个职业挺好的, 于是就喜欢了。还有一种情况是他当时是抱着自己的兴趣去体验职业的, 但是发现事实不是他想象的那样, 所以他可能将来就不选择那个职业了, 无论正向还是反向其实都是一个好的结果, 他会一步步明确自己到底想要做什么, 所以体验对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

《中国教师》:您觉得十一学校开展生涯规划指导课程最有成效的地方是什么?

雷露:最有效的是职业考察以及职业体验, 十一学校一直十分关注学生的体验而不是灌输。这些职业考察与体验工作对学生影响的直接表现就是学生在选择专业的时候很明确, 也很坚定。他们在高考结束后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轻松地选择自己希望读的大学与专业。

《中国教师》:您觉得目前十一学校开展生涯规划有没有遇到一些难题?

雷露:难题是有的, 比如目前的职业考察我们做了很多工作, 但深度仍然不够。很多时候我们去进行职业考察时, 企业主要通过开展讲座的方式向学生进行一个简单的介绍, 最多是参观一下厂房、现场, 再深入一点可能是去实验室做一次实验。但这些对于学生了解职业来说还是不够的, 与企业开展长期深入的交流合作在目前的情况下也是比较困难的, 而且这也是一个社会性的问题。

《中国教师》:为了使学生的职业与生涯规划指导开展得更有成效, 您觉得还需要哪些条件来保障呢?

北京市十一学校行动纲要 篇2

《北京市十一学校行动纲要》在继承学校原有文化与价值观的基础上,试图在学校工作的主要领域明确师生员工的行为准则,为构建学校机制、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等提供引领。行动纲要是学校办学的纲领性文件,是学校今后6年工作的总纲,每3年一次提交教代会审议,确定重大原则与基本价值观;每年由校务委员会组织学校相关人员进行讨论并对有关具体事宜进行修订,每年修订的行动纲要都应该成为面向以后6年的行动纲领。第一章

学校战略 第一条 愿景

我们的使命是: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将“十一学生”塑造成为一个值得信任的卓越的品牌;把十一学校建设成为一所受人尊敬的伟大的学校。

十一学生应该志存高远、诚信笃志、言行规范、思想活跃,成为志远意诚、思方行圆的杰出人才。

伟大的学校应该是一所师生品格崇高、才识卓越的学校。我们的战略目标是:一流的质量;卓越的队伍;能够让教师过体面生活的待遇;成为师生精神家园和成长乐园的和谐学校。

第二条 关键成功因素 总结建校以来特别是近20年来的历史经验,学校成功的基因为:校长、队伍、理念与共同价值观、体制与机制、生源、改革创新、条件与资源。

展望学校发展的未来,学校今后6年的关键成功因素为:教师、机制、国际化、课程、生源、经费、数字化、改革创新。对关键成功因素进行量化分解,可以得出关键成功因素指标。学校各层级、各岗位对关键成功因素指标的全面落实,是实现学校战略目标的基本保证。第三条 战略改进领域

课程是学校最为重要的产品,也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必须着眼未来,立足实际,通过对国家课程的开发和学校课程的建设,系统开发满足学生需求、充分落实学校培养目标的校本课程。

课堂改变,学校才会改变;课堂高效,教育才会高效;课堂优质,学生才会卓越;课堂创新,学生才会创造;课堂进步,教师才会成长。课堂教学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课程与教育教学改革,实现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转变。课程与课堂是学校今后6年需要加大气力改进的战略领域。第四条 学校文化与价值观

总结建校以来特别是近20年来学校发展的历史经验,学校倡导并强调以下价值取向。1.改革创新,敢为天下先。2.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办人民满意的学校。3.与共和国一同成长,共和国的利益高于一切。4.海纳百川,包容共生;聚天下英才,做英雄事业。5.追求卓越,反对平庸,拒绝低劣。

6.不为高考,赢得高考,追求素质教育与优秀升学成绩的统一实现。

7.在工作中研究,在研究状态下工作。8.学校未来发展:培养——研究型学校。

9.师德高品位,专业高学识,能力多方位,研究高水平。10.干部行为准则:公、勤、谦、坦。11.课程改变学校才会改变。

12.主体性教育:学生能做的,老师不要包办。13.优秀做人,成功做事,全面发展,多向成才。14.把学校办成教职工心灵的栖所、教师施展才华的舞台、教职工的幸福家园。

15.不可侵犯的教代会民主权利:信任投票决定校长是否继续任职,满意率评价决定干部是否继续任职,参与制定、修订甚至决定学校重大文件和方案。16.敢于否定自我,不断创新发展战略。17.生活上可以照顾,工作上不可以照顾。18.卓越的领导者是学校最宝贵的财富。

19.建设国际化学校,培养具有中国灵魂、世界眼光和多元文化理解能力的一流人才。

20.一心办学,心无旁骛,敬业笃志,乐业奉献。第二章

培养目标

第五条 学校着力于培养志远意诚、思方行圆,即志存高远、诚信笃志、言行规范、思想活跃的社会栋梁和民族脊梁。

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职业与人生规划,确立远大目标,启发学生立志成为某一领域的领军人物或杰出人才;诚信做人,让每一位十一学生成为值得信任的人;强化学生自律意识,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能力;鼓励独立思考,培养有自己想法的学生。

第三章

组织结构

第六条 师生导向。学校组织结构的构建必须以师生为导向,有利于简化程序,快速响应师生、教育教学的需求;有利于创造以学生为本、以教育教学为中心、以质量为目标的文化。第七条 扁平模式。学校将通过调整组织结构,使各层级的管理跨度处于一个合理的范围。学校将尽可能压缩学校组织结构层级,减少无效劳动,让师生的需求以最快的速度得以反应。

第八条 矩阵结构。学校构建学部(年级)与学科共同对教育教学质量负责的机制;在矩阵管理结构中,每一个人都应该对事业负责,而不是仅仅对某一位领导负责;每一个人都不仅仅属于某一个部门、都应该顾全大局,将有利于学校大局、有利于把事情办好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第四章 教师

第九条 教师肩负着塑造学生精神生命的神圣职责,教师从事着世间最复杂的高级劳动,教师的职业不仅是传承过去,更是创造未来。教师的职业定位在于,在学生未来对社会的贡献里发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学生今日之爱戴与未来的回忆中,寻找富有乐趣的教育人生。

第十条 优秀教师应该是师德的表率、育人的模范、教学的专家。

第十一条 优秀教师应该明确自己和所在团队课程开发和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打造独具特色的精品课程。

第十二条 教风决定学风,教师对待职业的态度影响学生对待学业的态度。教师必须以高尚的人格影响学生,通过踏实的教风,影响和带动学生良好的学风。

第十三条 学生在你心目中的地位有多高,那么你在学校中的价值就有多大。任何一位教师都可以有自己的个性甚至缺憾,但都不可以轻慢学生,忽视教学;我们可以原谅许多,但永远不能原谅的是对学生和教学的轻慢态度。

第十四条 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在教师的心目中,不应该有坏学生,只可能有心智发展不成熟的学生;学生成长道路上的错误,就像学习走路的幼儿跌跟头,绝大部分跟道德品质没有多大关系。教师不要埋怨学生,当教育教学效果不如意时,要先检视自己。教师要关注每一位学生,学生对公平的期待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每一位学生都是一个世界,教师要十分小心地呵护每一位孩子的世界,即使她是不完整的。第十五条 自我反思与终身学习。善于分析自己劳动的教师,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有经验教师(苏霍姆林斯基);我们的“本来”在不断折旧,必须通过持续学习以实现自我保值和升值;教师要注意职业规划,不断刷新自我。

第十六条 学校重视班主任的选拔、配备与培养。确立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的班主任教育管理观,引导优秀班主任逐步向辅导员过渡。第五章

学生

第十七条

勇于担当。十一学生应该胸怀天下,具有民族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应该勇于担当责任,自觉为国家、为团队、为家庭、为朋友排忧解难;自觉奉献社会,主动服务他人。志远行近,既胸怀天下,又脚踏实地,具有强烈的自我发展动力。

第十八条 诚实守信。十一学生必须坦诚待人,信守承诺。第十九条 尊重他人。要尊重父母家人,尊重老师长者,友善同学,学会用谦恭的态度与人交往。

第二十条 拥有感恩之心。别人的帮助让我们获取幸福,帮助他人让我们传递幸福;懂得随时回报他人,并以感恩的态度回报社会。

第二十一条 克己让人。十一学生要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健全的对话人格,“虽然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伏尔泰)坚持平等对话,学会换位思考,设立“道歉日”,培养协商与妥协的能力。

第二十二条 领袖气质与谦虚品格。十一学生应独立思考,具有自己的想法,谦逊而有韧性,质朴而无畏,不怕失败,勇于面对挫折,严于责己,归功他人。关注社会,关心他人,乐于参与,善于决策。主动锻造自己的领导能力。第二十三条 重视学术成就。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注意研究学习规律;踏踏实实,追求良好的学业成绩。

第二十四条 全面发展,学有特长。在追求学业好成绩的同时,每一位同学都要掌握一项娴熟的体育技能和艺术技能并形成习惯。第六章

师生关系

第二十五条 良好的师生关系应该亲情如父母子女,友情如同伴朋友,严而有格,爱而不纵。

第二十六条 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亲其师,才会信其道;如果你讨厌你的学生,那么你的教育还没有开始,实际就已经结束了。

第二十七条 师生关系的主导方在教师,教师应该主动承担起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责任。真正健康的师生关系必须靠人格与学识赢得。

第二十八条 良好的师生关系形成需要一定的相处时间,只有在师生相处中才能更好地实现有效的教育。

第二十九条 热爱是境界,热爱是胸怀,热爱也是有技能和技巧的,在严格要求的同时,必须通过恰当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关爱。第七章

课程

第三十条 课程建设应与学校培养目标相一致;课程建设应立足学生成长需求,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尤其要关注不同类型学生的成长需要。

第三十一条 坚持有效实施国家课程与积极开发学校课程相结合的原则,努力实现课程的校本化。各学科要明确本学科课程建设与课程开发的方向,形成具体实施方案。第三十二条 加强学校课程的体系构建,重视对已有课程的科学化、规范化、系列化建设。

第三十三条 强化课程意识,提高全校师生员工课程建设与课程开发的主动性,明确处处是课程、时时有课程的观念。第三十四条 引进国际优质课程,积极开发与实施国际课程,在可能的领域里努力实现中外课程的融合。第八章

教育教学

第三十五条 坚持主体教育,学生能做的,教师不要包办。第三十六条 重视日常行为规范落实。重视起始年级、起始学科学生习惯养成的战略作用,梳理不同年级应该强化的不同习惯,逐一落实;要求学生在什么时间干什么事,在什么地方干什么事,干什么事就要干好什么事。关注学生学习与生活细节。

第三十七条 重视教学常规。学科与教研组要全面关注备课、上课、留批作业、课外辅导、成绩考核等教学“五环节”。不断完善与改进教育教学常规,注意用新的科研成果丰富常规。

第三十八条 成功是成功之母。给学生创造更多成功的机会,打造学生的亮点,用成功酿造成功与自信。

第三十九条 实施不被拒绝的教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校的重大教育活动都尽可能办成学生的节日,并使学生终身难忘,学科教学活动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创造条件,努力让教室成为学生最喜欢的地方之一,让课堂教学成为学生最喜欢的活动之一。

第四十条 坚持多元评价。多几把评价的尺子,就多出一批好学生;形成全面、系统、多元的评价体系。

第四十一条 实施“接力棒计划”。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共产党员在接班人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第四十二条 重视学生职业与人生规划。从初中、高中起始年级开始进行职业与人生规划,鼓励学生通过各种方式了解社会,认识自我,明确自己的职业与人生目标,激发学生内在成长的动力。

第四十三条 重视学生情感培养,特别重视学生积极人生态度的培养,重视团队精神、合作意识、良好同伴关系的培养,培养学生学会妥协的意识和能力。

第四十四条 重视班集体建设,立足班风抓校风,遵循班主任岗位优先的原则调配学校人力资源。

第四十五条 重视校园欺负现象的解决,设立“同伴关系日”,营造良好的同伴关系。

第四十六条 敬重教学规律。学校将主要通过学科教学改革,贴近学科学习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以培养学生兴趣和成就感为基础,提高教学质量;学校将通过课程开发、教材整合、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更新,使教育教学不断贴近学生的认知规律。

第四十七条 调整教学关系,建设新的课堂文化。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地方,是学生的舞台,并非教师展示自我的地方;减少讲和听,增加说与做。学生已经会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够学会的不讲,讲了学生也不会的不讲。从来不提问的学生不一定是没有问题的学生;让每一个问题在学生自己的手底下得到解决;不占用学生自主学习和休息的时间,是对学生的基本尊重。让学生了解教师的教学计划,将教师的教学计划转变为学生的学习计划,让知识树在学生心里扎根。倡导启发式教学,在教学设计特别是问题设计方面狠下工夫,设计并呈现问题的艺术比解答问题的艺术更为重要。第四十八条 将落实进行到底。狠抓落实才能提高质量,学了要会,会了要对;在没有射中的靶子上再射一箭。第四十九条 教学诊断与评价。诊断出问题与考出好成绩同等重要;及时的教学反馈是调整教学的重要方法;理想的学习是及时知道结果的学习;将评价贯串教育教学全过程。第五十条 学校通过学分管理,引导学生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第九章 教育科研

第五十一条 教育科研要着眼教育教学规律,关注当今世界、现代中国教育改革潮流和发展趋势,立足身边问题,努力将基础教育领域方向性的课题与学校教育教学实际相融合,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务实高效。

第五十二条 项目研究应该成为学校教育科研的主要方式。矛盾点正是创新处,要从自己的“痛”开始,从“困惑”和“抱怨”里,从学生最不满意之处寻找项目研究的课题;改变可以改变的,选择能够改变的,选择必须改变的,选择能够在年内见效的项目;要致力于行动的改变,避免空泛与纸上谈兵;注意发现问题背后的问题,寻找潜在的内在原因。第五十三条 教育科研是提高教师学术素养最快捷、最有效的途径,要通过教育科研,培养高素质的学术团队。第五十四条 寻找教育教学制高点,构建校际教研合作组织,通过教研学术年会、网络互动平台等方式,积极借鉴兄弟学校的经验。

第五十五条 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教育教学科研工作,自主申报立项与参与教师的项目研究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与研究能力。

第五十六条 搭建高水平的科研平台,通过博士后项目、优秀校长培养基地、中国基础教育名家著作收藏馆等整合科研资源,为学校教科研提供支持。第十章 决策

第五十七条 推动不同层次、不同团队的思想解放和独立思考,提高科学决策能力;向领导请示工作应该首先明确自己的意见;提报解决问题的方法,一般不少于两种方案。第五十八条 坚持“哪个层级获得的信息最充分,就在哪个层级做出决策,或者由哪个层级的人员参与决策”的决策原则。

第五十九条 明确决策程序,尊重决策规律,加强决策制约与决策评估;坚持重大决策前的听证制度与决策后的纠错制度,定期对学校重大决策进行民主评议。

第六十条 遵循民主决策、权威管理的原则,执行层面的集中与决策层面的民主同样重要。

第六十一条 重视与师生利益密切相关领域决策方式的研究与实施。特别重视教职工评职晋级、薪酬分配、福利待遇的选择方式与实施方式、住宅购置与分配、教工子女入学、学生荣誉评定、学生干部产生方式、学生学业与综合素质评价、分班、座位排定等决策的实施。

北京市十一学校:发现那棵树 篇3

提名理由

它彻底消灭了“好学生”“坏学生”的称呼,让每个学生都为“成为自己”而骄傲;它给予孩子们选择的权利,与此同时也赋予了他们自由、创造与责任。在教育这个宏大的命题下,它细致入微地考量,用细水长流的韧性,为学生打造出一个造梦、追梦、圆梦的空间。它所描绘的教育,没有功利与成败,只有真实、宽容与创造,而贯穿其中的,是希望。

北京市十一学校高三学生安阳的课程表独一无二。以星期一上午为例,他先要去上I级数学课,再去上II级政治课,然后是II级历史、田径和I级化学。

同在星期一,他的同学胡天寒的课程却是先上数学III级,然后是物理III级,接下来是III级化学,语文B级以及田径和英语B。当然,胡天寒的课程表也是独一无二的。

这是十一学校自2011年开始施行课程改革的一个显著标志:高中部4174名学生,每人都有一张自己的专属课程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各学科的学习程度、兴趣爱好以及未来报考大学的方向,选择不同难度的课程。与此相配合,行政班级和班主任取消。学生走班选课,学科教师只需专注本学科的授课和教学研究即可。

如此彻底地告别传统教学模式,北京十一学校是中国第一家。有人评价说,它“真正触动了教育改革的核心”,但对北京十一学校来说,改革的目的不是为了触动什么核心,仅仅是尽一切努力使学生“成为”自己。

“选择”成为主题词

4000余名学生,每人有一份与众不同的课表,其背后是庞大的课程体系。

十一学校用了几年时间,整合梳理国家和地方的课程体系,最终创建了265门校本课程,其中必修课只有17门,选修课有248门。另有30门综合实践课程和75门职业考察课程。即便必修学科,也分为5个不同难度。以数学为例,I级适合今后大学选择文科的学生,II、III级针对理科高考生,IV是竞赛班课程,V级则是大学先修课。课程选定也并非一成不变。学习一段时间后,如果觉得不合适,还可以重新选课。

这样的课程安排,不只是学生,就连老师也有些羡慕。“枣林村书院”院长、历史教师魏勇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他上高中时,总也不明白,文科生为什么要学那么难的数学,但是在大一统的班级与教材体制下,他只好在一次次考试中正视自己在数学上的不足。“现在我的学生可比我幸运多了!”

十一学校的课间非常热闹。学生们抱着各自的教材,穿梭在学校的走廊里,偶而互相打个招呼,便兴致勃勃奔向271间不同的学科教室(每间教室门口贴着学科名称和教师名字),之后,仿佛船只入港,随着上课铃响,再次归于安静。“感觉学校就像个提供课程的大超市。”安阳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这家超市不只可以选择课程,也可以选择学习方式。安阳、胡天寒选择按常规在教室上课,高二学生郑子豪则申请数学、语文自修,理由是他未来要报考导演系,需要更多时间学习专业课程;初二学生张帆则有专门为她度身定制的“一个人的写作课”。她酷爱写作,已创作了一部20万字的小说,在网上点击率颇高。每周一下午,是她和老师一对一讨论写作方法及小说构思的时间。最近,她正以自己的经历为原型,创作一部名为《户口》的小说。

课余活动更不用发愁,有272个社团可供选择。“超市”里没有的课程,学生还可以自己“进货”。比如,高二学生毛佳钰喜欢建筑,但学校没有相关社团,她便创办了少年建筑学院,亲自担任院长,由学校出面,聘请清华大学建筑学副教授担任指导。目前学院已招收了30多名会员,毛佳钰本人还完成了论文《北京钟鼓楼地区商业房屋改造研究及建议》。

甚至就寝时间也可以选择。十一学校每周有一次“与校长共进午餐”。一次,两名学生为就寝时间争论了起来。一名男生抱怨学校规定的就寝时间太早,另一名女生则认为太晚。校长李希贵听后,便责成这两名学生拿出解决方案。两人在全校范围进行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4个月后,拿出了一份详细的“分时睡觉”建议书。校方决定采纳。现在,十一学校的住宿生就有了3种不同的就寝时间。

他们甚至还帮助校长选择。每年最后一天是学校的“狂欢节”。这一天,校长要按学生的意愿进行装扮。他已被学生安排扮演的角色有“加勒比海盗船长”“邓布利多校长”和“大黄蜂”。

被挑战的老师

学生获得自由,被挑战的却是老师。不止一位教师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改革过程处处充满煎熬。

事实上,这场改革可以上溯至2007年。当时,李希贵刚担任校长不久,他发动全校教职员工要共同制定一份《北京市十一学校行动纲要》,每个人都要参与,共同归纳总结出十一学校的价值观和普遍认可的文化传统。

在学校工作了30余年的于振丽说:“数十年来从没有这样与同事们酣畅淋漓地争论过。”据统计,制订行动纲要过程中,共有475人参与了三轮大讨论,提交各类意见和建议684条。“这个过程实际让《行动纲要》成了大家共同的作品。”魏勇说。在争论过程中,老师们发现了许多学校历史中的成功基因,如“不为高考,赢得高考”“学生能做的,老师不要包办”。在激烈的交锋中,他们也开始接受新的理念与价值观。

《十一学校行动纲要》第一稿在2009年下半年形成,此后两三年,仍不断打磨,数易其稿,最终在2011年初正式对外公布。

《行动纲要》分为15章、100条,明确了在组织结构、师生关系、教育教学等主要领域内师生员工的行为准则,其中有许多让人耳目一新的朴素表述。比如,对教师的职业定位:“教师从事的是世间最复杂的脑力劳动,在学生今日之爱戴与未来之追忆中,寻找富有乐趣的教育人生”“不占用学生自主学习和休息的时间,是对学生的基本尊重”;而对课程的定义是:“课程是学校的产品,通过对课程的构建和开发,最大限度满足不同学生的成长需求。”

此后,根据各年级的实际情况,课程改革逐步、分层展开。比如,语文和英语最初没有参与课改,因为教师普遍认为这两门学科不适合分层,怎么改没想清楚,索性先不动;拆掉教室里的讲台也不是一步到位,而是哪门课、哪个年级时机成熟拆哪个,全部拆光用了两年多;最初改革成走班制时,学校带着顾虑保留了行政班和班主任,结果造成了班主任制与学科导师制的矛盾。后来,留学回来的学生讲述了欧美学校的气氛:老师给予学生的是信任,而不是管理。校长李希贵听后下了决心,彻底取消行政班和班主任。

配合课程改革,学校行政管理体制也开始压缩。学校用了7年时间,陆续减少管理层级。年级学部成为课程与教师管理的核心,集教学、科研、人事、财务管理于一身;而原来的中层管理部门变为职能部门,并最终压缩为4个:办公室、教导处、总务处、工会。教职工的聘任由各年级学部、各部门双向选择,课堂教学的主导权下放到每个学科和每位教师。高一学部主任田俊说:“这里的改革没有‘一刀切,也没有共同模式,它是一个百花园。”

变革带来了巨大压力。讲台拆掉了,教师讲课不再高高在上,平等对话成为常态;老师的权威不见了,有时候想找学生谈话,还要看学生是否有时间;过去教师只用教师参考书备课即可,如今参考书全部公开,老师被迫另外寻找教学资料;不止一位老师被学生在课堂上直接指出:老师,你刚才讲错了。

并非没有疑虑和担忧。比如,改革后每个学期设计有两个星期的“小学段”,没有老师和作业,学生自主安排。孩子们会不会“放羊”?许多老师担忧。但担忧仅仅是担忧而已。孩子们把自己安排得井井有条,有人用来读书,有人重温物理实验,还有人走出校园去做义工……

渐渐地,老师们找到了成就感。当教育不再依靠权威而依靠能力时,老师们被迫不断自我学习和成长;当学习不再依靠权威和监督时,学生们的主动性和效率都大幅提高。虽然成绩不再是唯一的目标,但成绩却并未因此有所下降。2013年,首届走班制学生参加高考,363名考生中650分以上达199人;取消班主任制,使得每位学科教师都要承担起关注学生情绪、心理等问题的责任,教师们与学生交流更多也更加熟悉了;甚至,老师们也像学生一样,期待每年6月的学校泼水节,水枪、水盆、水桶齐上阵,每个人都变成落汤鸡。谁说快乐只对孩子重要?

“过去我们看到的都是一片森林,每一棵树都一样。”校长李希贵在《面向个体的教育》一书中这样讲述他眼中的学校,“但今天我们要发现那棵树。”但对老师们而言,发现的过程是双向的——为了发现那棵树,他们也发现了自己这棵树。

北京十一学校

北京市十一学校 篇4

文化为重——脱去管理与制度的单薄外衣, 以现代管理理念和文化引领学校发展。

走进十一学校之前, 更多停留在 《新学校十讲》等书籍的铅字印象, 更多是为其规模宏大、生动具体的“走班选课”所震撼。参加“年度发现活动”, 通过听报告、参观, 也通过网络多元的报道, 印象最深的即是“文化”二字。我们发现与常态的教育模式不同的是, 十一学校更多地依赖文化引领而更少地依赖制度约束:在李希贵校长看来, “当一个组织越来越依赖制度的时候, 管理也会越来越僵化”;“当管理过度而领导不足的时候, 管理就会让我们失去很多很多。”所以, 当制度与文化、成长与管理、管理与领导发生冲撞的时候, 十一学校更多地选择了文化推动的力量, 以文化催生着学校的成长。如召开全校大会时教师都在台下批改作业, 解决的办法就是减少大会。如针对教师在工作中存在的差异, 不想把教师置于高利害的竞争关系中, 由个体评价改为评价团队。如当学生不减、老师不增、课时增加、工资不变时, 以不计较的文化来推动教师工作。在对学生的处理上, 学校明确提出“站在学生成长的角度去考虑学生”“以学生可以接受的方式处理学生”, 而不是以过去的经验解决新问题……再说李校长本人, 他也不是像一般管理者那样“新官上任三把火”, 而是在上任之初经过反复研讨整理出了“十一学校过去五十年来的成功所积淀的文化”, 从中提炼出最重要的一条“敢为天下先”的文化理念, 与大家达成文化认同, 从而在思想上占据了主动, 也打破了一个外来校长推动改革执行的坚冰。

我们还发现, 十一学校更多地依托纲领文件实现管理而更少地制定常规管理制度。很多人都知道十一学校有一个“学校办学的纲领性文件”, 即 《北京市十一学校行动纲要》。它不仅是在学校层面对教育规划纲要精神的落实与解读, 更是最近几年以李希贵校长为首的全体“十一”人在继承学校原有文化与价值观的基础上, 对学校发展的深度思考与长远谋划。它既不同于常规的学校发展规划, 也不同于普通的师生员工的行为守则。它更强调在文化层面上, 表达全体成员的价值追求、共同愿景与行为规范, 为构建学校机制、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等提供引领。学校在年级管理、学校工会组织等管理的方方面面都是紧紧围绕行动纲领来推进, 每年召开教职工代表大会, 允许大家自由阐述观点, 不断完善纲领文件。在学校管理中还吸纳家长参与食堂管理, 图书馆管理等事宜, 甚至可以参加校务会议。

通过亲历, 我们还体会到, 十一学校更多地选择开放性的多元文化观而更少地限定趋同价值。十一学校国际部有许多外聘教师, 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各不相同, 所以在学校举办的一些有民族特色的活动中, 很多时候与外来文化有冲突, 如一向严谨、讲求身份的英国教师不爱与学生一起在泼水节中活动, 有的哈佛大学毕业的优秀教师特别低调, 不爱与学生互动等等。在这样的时候, 学校是选择融合、接纳, 和谐共生。它不像一所中学, 更像一所大学, 大有新文化运动时期以“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而著称的北京大学的学府气息。

启示二

高位回归——教育本质的高位回归, 学生主体地位的真正落实。

在和平区开放办学、广泛取经的大格局下, 我们走过许多课改经验较为发达的地区学习交流, 也都有过各自躬身于课改实践的亲身经历, 走进十一学校带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在于, 十一学校的教育改革不是仅仅拘泥在课堂上的变化, 而是把着眼点放在更为宏观的框架, 置于更为开阔的格局中开启的, 他们在“学生第一”的核心理念和“学生成长”的价值追求引领下, 全心致力于学校管理制度的全面重建、教育组织形式的深刻转变和全新课程体系的系统构建, 从而全面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十一学校在管理上实行双向聘任制与内部职级制, 实行薪酬体系, 强调绩效考核基于团队, 通过一个个分布式领导项目组, 实现由管理走向领导, 在分布式领导下, 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界限模糊, 任何人都有可能成为领导。在这样的管理制度下, 教师没有职业倦怠, 而且还会获得无穷的乐趣, 一直处于对专业的追求中, 处于对工作的研讨中。学校和教师的关系改变, 直接带来的是教师和学生关系的改变, 管理制度的重建直接或间接地落实在学生身上:在教育教学组织形式上十一学校取消了行政班, 取消了班主任, 实行导师制。学生可以选择自己的导师, 导师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 更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人生规划和升学指导。学科教师通过记录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提出的问题, 做好过程性评价和解决策略指导, 真正实现了教师为学生的成长服务, 也为学生在学校的自主成长, 多元发展进一步做出了关键性的革新;十一学校对课程重建, 设立分层课程、分类课程和综合课程, 将三种课程统一, 将国家课程校本化, 把考试内容涵盖在各课程里。分层课程是在和家长充分沟通的基础上, 指导学生结合自身实际选择不同层次的课程;分类课程采取“4+1”的形式, 即基础加模块, 模块包括补弱、提升等;综合课程主要是艺术等课程, 采取传统加模块的形式。通过课程改革, 包括265 门学科课程、30 门综合实践课程、75 个职业考察课程、272个社团以及60个学生管理岗位, 学生可自行选择, 不仅如此, 学生还可以自主选定学习时段, 让学生能够发现自己, 唤醒自己, 成为自己。多元化的课程, 为学生以更加科学的方式, 学习自己更喜爱的学科搭建了平台, 也为学生们与生活的融合、与社会的接轨、与世界的对接搭建着多重平台。

启示三

崇尚选择——选择成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题, 也成为导引学生未来生存的不二法则。

选择性是生命成长具有的特点之一, 李希贵校长有一句很经典而耐人寻思的话:“一切, 看你如何选择。”在北京十一学校, “选择”可谓是校园文化中的重要词汇之一。无处不在的选择成为学生每天、甚至每时必须做出的行动。

选择课表:除了各个年级规定的必上学科外, 分门别类、种类颇多的学科选修课、艺术类课、技术类课程需要孩子们结合自己的需求与兴趣做出合理的选择;

选择导师:取消了班主任后, 孩子们自主选择导师, 要对所要选择的导师有足够的了解;

选择教室: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 选择到自己喜欢的学科教室去自习;

选择校服:十一学校有学生自设的校服公司, 由学生担任校服公司的经理, 自己设计校服的样式, 而且样式多, 数量大, 质量好, 据说学校不重复的校服有40多件, 学生随意选择购买;

除此之外, 学生还可以自由选择参加什么社团、参加哪些活动……

独立自主的选择, 是文化与思想的碰撞, 是目标与行动的融合, 是对学生内心深处需求的一种人性关怀, 是对学生成长差异的一种人文体谅, 更是对学生未来发展走向的一种科学设计。多样的选择让孩子们在当下变得更加主动和积极, 帮助孩子在不同的领域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内容、最适合自己的平台。选择更使孩子成为自我发展的承担者, 对于孩子的视野开拓、见识增长、能力提升有最重要的作用, 以至于对于将来以主人翁的意识走入社会有很大的作用。

启示四

再造价值——盘活一切成型的资源使其发挥最大效益, 吸纳最优质资源为教育发展服务。

很多人会被十一学校的一些天然优势所折服:有中央军委子弟学校的良好血统, 有来自全世界顶级学府耶鲁大学、牛津大学等名校以及国内一流大学的顶尖师资, 有现代化、高科技的办学资源, 有灵活自由的办学体制……这些因素的确是比较吸引人眼球的, 但超越这些, 十一学校更有一些基于常规、超越常规的不寻常做法令人很折服, 他们对一些现有的、眼前的, 也许是常规的资源进行再造, 让其喷发出新的价值, 这才是最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如果你够细心观察, 再仔细咀嚼, 不难发现以下几个细节:

他们视角独特在环境中再造价值:以文化作为主要力量牵引的十一学校在环境建设上有各种文化味, 而且会随时随地“撞见”这种文化味, 自然而然地熏陶你。在校园里, 你会首遇“花园味”, 花木与建筑相衬、绿草与雕塑和谐, “微笑石”“赞美你” (都是大石头) , 时刻鼓励着你;你会时刻感受“书院气”, 学科教室、走廊、休息区等到处都有书柜、书架, 书目繁多, 而且到处都有自习的座椅;你会零距离体会到“现代气”, 配备齐全多功能的学科教室、高端运动场所、艺术科技场馆、自助系统无处不在地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最好的体验。

他们思维丰富在活动中再造价值:开学护照、校园机会榜、校园泼水节、校长有约共进午餐、名生讲堂、学生院士、人生职业考察与规划等活动就是把一些一般学校都会举办的常规活动以新的方式, 融入新的社会元素, 冠以新的名称从而挖掘出更大的教育价值, 更突出学生的中心地位。而且这些活动的价值还不止于当下即时性的作用, 更在于对学生人生成长的后续引领用意, 如李校长对学生组织社团活动的诠释, “如果失败了, 那是最好的收获, 将来走进社会真正开公司时就会很谨慎, 而且也会有承受挫败的能力。”

他们眼光长远在新技术中再造价值:当很多学校正为不让学生带手机进校园头痛的时候, 我们惊奇地发现, 十一学校鼓励孩子可以随时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采用笔记本、i Pad、智能手机等不同的移动终端去获取资源, 在网上有许多丰富的游戏型、闯关型、互动和参与感强的网络课程让孩子们去学习, 线上的学习直接会影响到教师线下教学的起点, 改变着教学方式, 这也给我们一线的教师带来了许多机遇和挑战。十一学校也正在积极和北京云校合作, 进一步挖掘新媒体、云计算、教育大数据与学习分析、慕课微课公开课、传感器技术等对学校变革的助推作用。

他们善于借力广用外部资源再造价值:过去甚至现在会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搞活动、开会议是消耗精力、浪费时间, 甚至还会冲淡学校管理和抓质量这些主题。然而十一学校却以一种永不停息的姿态在不断释放他的能量, 开放他们的阵地和平台, 以非常博大的胸怀在和外部碰撞, 为什么?因为, 他们能看到并非常悦纳外部力量带来的新价值。国家教育工作会议、年度发现等活动的召开为其发展强有力地聚能造势, 崔永元、莫言等名人的强势推介为其带来源源不断的社会效应和连锁反应, 《上海教育》杂志社沈祖芸等知名教育媒体人的独到挖掘和点评为其获得新的视角与理性而专业的宣传又提供了一种新的循环效应……

后记

在我们从北京返程的途中, 北京十一学校通过《上海教育》 微信平台独家发布了他们的学校章程, 这无异于又是一枚重磅炸弹, 在全国的基础教育领域里再次掀起了一股热议的浪潮。十一学校, 在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今天, 始终带给我们新的思考, 也不断挑战着我们的传统观念。李希贵校长和十一学校既给我们带来了教育变革的鲜活经验和做法, 更以一种非常具有“中国”精神的教育情怀牵引着我们, 对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的存在感、价值感形成巨大的冲击, 就像李校长让所有老师在一种“被积极期待”的氛围中包裹, 迫使自己主动成长的道理一样, 在十一学校, 我们不自觉的对自己的工作就有一种求变的期待, 感谢李希贵校长为中国的教育播撒的一缕阳光, 也真心期待和平教育在理性改革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北京市十一学校科学实验班方案 篇5

北京市十一学校高中“科学实验班”是北京市教委批准的全市唯一的,也是全国首家设在中学的科学实验班。

十一学校在切实保证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下,选拔一部分思想品德优良、文化基础扎实,具有学习潜力,对自然科学研究有浓厚兴趣的初中毕业生,进行实验培养,为他们脱颖而出创造良好的成才环境,造就一批在自然科学领域具有较强研发能力的创新人才。

学校从2010年开始在高一设立“科学实验班”,首届科学实验班学生人数不超过30人。

一、培养目标

培养未来具有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的拔尖人才和相关领域的领军人物。

1.着力培养学生的科学志趣,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

2.注重自主学习、自主实验,提升学生的创造力和研究能力。

3.加强学术交流和实践体验学习,培养未来科学界领导者的责任感。

通过中学阶段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的培养,为他们成为未来科学领域的领军人物奠定基础。

二、学生选拔办法

1.中考选拔。申请的学生填报相应中考志愿,在其所在区县初中毕业生中择优录取。

2.综合能力测查。暑期,由学校统一组织测查综合能力。

3.面试。通过与大学教授、科研院所研究人员一起对学生进行面试,测试探究能力。

三、课程特色

1.课程个性化

在完成国家课程的基础上,为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设计开发不同的课程。班内模块分组,按照不同发展方向,组建不同的学习模块,对接不同升学目标。

科学实验班的学生将构建动态的“班内模块”。学生在学业初期会根据选课类型、学习方式形成不同的“模块分组”。比如物理竞赛小组、微生物发酵俱乐部、未来经济学家论坛、机器人智能小组等。随着学业的推进,还可以按照不同发展方向,组建新的学习模块。比如加强对接清华联考自主招生的研修小组、加强应对美国SAT考试的学习小组等。学校会对各种类型的“模块”和“分组”,在实验室、图书资料、自习室的使用、专业指导教师的配备、相关信息资源的整合等方面给予针对性的帮助。

2.三导师制。师生比1:

4科学实验班的每位学生都将受惠于“三导师制”。学校充分发挥优秀教师资源优势,为每位学生配备3位导师,包括成长导师、学业导师、学术导师。由经验丰富的教育专家教师担任“成长导师”,指导学生养成优秀的个性品质;由学术专长的博士、硕士研究生教师担任“学业导师”,指导学生构建全面的科学素养;由特聘的大学、科研院所的知名教授担任“学术导师”,发现学生的特点、专长,帮助学生制订个人发展计划,为学生的专业志趣成长提供有利条件。同时,科学实验班的专任教师与学生比将达到1:4,以保障教师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充分关注。

3.多元出口。确保出口质量,让每一位学生都有一个进一步学习的高层次平台,这也是实验的生命线。学生毕业可以直接对接国内著名大学实验班,可以通过SAT、AP考试申请美国著名大学,可以通过学科竞

赛参与大学自主招生录取,也可以参加国内高考。

4.四学期制。每年有两个小学期为实验考察学期

科学实验班每学年实施“四学期制”。其中包括,两个大学期(各16周),主要在校内完成各学科的必修和选修模块。两个小学期(各4周),主要在校外(包括大学和科研院所实验室、社会实践场所、国外友好学校等)完成考察、实践和互认学分课程。学校设立专项“科学探索基金”和“海外留学奖学金”,学业优异的同学自主申请,通过专家团评估认可后,可以对其研究性学习和出国考察经费给予资助。

5.学分制。在2—4年内取得规定学分即可毕业

科学实验班实行“学分制”。相比普通高中学生三年制,科学实验班学生只要修满课程方案规定的最低学分,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可以提前或推迟毕业。实验班通过“达标免修”、“长短课制”等,在保证国家课程的基础上,缩减必修课时数,扩大选修课时数,以保障不同学生选择学术志趣课程的独立性。

6.特别重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将以符合人文认知规律的方式,通过自主阅读、导师引领、互动体验等学习形式,提高学生综合的人文素养。

7.长短课制。设120分钟、90分钟,30分钟三种课型。

科学实验班的课时实行“长短课制”。班级课表中,根据不同的学段和不同的学科学习内容,会设置三种课时。“大课”120分钟,比如专题实验课、人文学术论坛、名家大师讲座等;“小课”30分钟,比如科学咖啡吧,俱乐部活动、心理和艺术修养课程等;“中课” 90分钟,比如学科必修课程,自主研修、国际友好学校远程互动会议等。小学期的课时安排则更加灵活,包括参观研究设施、“亲子科学”特别研讨、科学馆课程、野外考察课程、科学课题研究等。

8、科学实验班将设经济学方向的学习模块,针对未来选择经济学方向的学生提供专门的课程。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学将成为我们国家未来重要的学科,其科学性也越来越凸显,学校将创造条件为有志于以经济学为发展方向的学生提供课程支持,包括外教课程。

9.开设大学先修课程,包括美国著名大学预科课程(AP)。

科学实验班学生可以通过提前选修大学课程和美国著名大学预科课程(AP),提高其专注于自己感兴趣领域的能力,促进学生快速发展。同时提高大学升学录取层次。学生只要通过一定水平的测试,就可以免修必修课程。通过达标免修、课时调整和小学期计划,大大增加学生选修高级课程的时间。所以,学校会与国外友好学校及国内著名大学进行课程合作,允许学生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球科学、信息科学和外语等领域选修高级课程。

10.重视学生人格养成与评价。如问题解决、协作、自信、批判思维。

科学实验班致力于奠定学生必需的文科和人文基础,重视学生的非学术品格评价。学校为科学实验班开出丰富的实践课程和体验课程,着眼于学生问题解决、团队协作、提高自信和批判思维等个性品质的培养。学校还鼓励科学社团和学生学术沙龙的活动,并提供展望科学前沿和国际动态的课程,以帮助学生成长为未来的创新型人才。

四、评价

(一)建立灵活的评价机制

遵循教育和人的发展规律,建立以结果为导向的灵活评价机制。完善评价的多样性和标准、方式的可选择性,让不同的特长都有发挥的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

(二)控制流程,保证质量

学校成立课程专家组。聘请若干名学术造诣深的专家、教学水平高的教师和经验丰富的教学管理人员、科

研人员成立实验班课程专家组。教学专家组进行培养计划审定、课程研发与实施、升学指导等工作。

(三)实行学分制,学制弹性化

实施学分制,实行适应实验班学生成长的“十一灵活学制”,修满学分,即可毕业。

实验班学生拥有灵活的课程实施方案,优化和整合课时进度安排,学生有机会选择更多的课程,有机会申请国内外高校课程,学生修满国家规定的学分即可完成高中学业。根据不同学生的需要,学校容许实验班的学生提前或推后毕业,提供自主学习时空。

(四)设立创新奖学金

设立实验班创新奖学金。对学习期间具有研究成果和具有较强的潜在研发能力的学生进行奖励。

五、教学条件领先一流

图书:校图书馆大楼6700平方米,藏书超过20万册;学生阅览室,每年订阅各类报刊400余种。在这里可博览群书,汲取滋养。

实验室:校实验大楼9300平方米,设有先进的理化生、数学实验室和生物克隆DNA实验室。学校为实验班提供专用实验室。

十一喜乐会·北京顽主语北京 篇6

马未都:成龙送的“重磅真丝”会放电?

多年前,成龙慕名前往观复博物馆参观,和马未都一见如故。大方的成龙当即决定送给马未都—套“重磅真丝”的衣服。2008年马未都受邀给成龙颁奖,还特意穿上成龙送的衣服以表谢意。可正是这件“厚礼”让马未都可是遭了大罪。原来,当时正值严冬,马未都为了保暖,在衣服外面套了一件大衣。临上场的时候,他刚一脱大衣可就坏了,这“重磅真丝’敬出来的静电威力活脱脱地把马未都变成了一只“真空烧鸡”。

梁天:这辈子再也不吃“麻婆豆腐”!

老北京人喜好交友,尤其喜欢三五好友相约,品酒畅聊。而身为美食家的梁天却在现场扬言:“这辈子再也不吃‘麻婆豆腐’了!”当时还在拍摄中的《我爱我家》剧组来到向阳屯聚餐,席间等了许久都没有上热菜。实在等不及的梁天和杨立新只好吃着凉菜就举杯畅饮。没过多久,两人就已经醉的东倒西歪了。晕晕乎乎的梁天胃里是翻江倒海,直接吐到了旁边的空盘子里。此时刚睡醒的杨立新以为终于上了道热菜“麻婆豆腐”,刚要下筷,梁天等人赶紧阻拦,才没有导致一场“惨剧”的发生。三位北京顽主还有哪些不为人知的童年趣事?十一喜乐会·北京顽主话北京,爆笑登场!

北京市十一学校 篇7

一人一课表为学生定制个性化课程。十一学校早在几年前就开始尝试分层走班,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自主选择课程。一人一课表,走班制学习,真正给予学生选择的权利,让学生在选择中发现自己。

基于过程性记录开展综合素质评价。十一学校建立了面向学生个体的课程,记录学生课堂表现、行为规范、社会活动、同伴关系等形成性信息,为每一位学生建立全过程多维度的记录,形成学生的完整成长报告册。

学业诊断分析为个性化学习提供支持。十一学校开展测评时,通过平台智能采集学业数据,并按照教学班呈现多维度分析诊断,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实时了解自己的全科及单科学业分析报告,自动享有专属错题本,每一位教师都可以利用平台的分析数据对学生进行一对一指导。

移动校园实现家校高效沟通。家校即时通讯以及创新性的过程性记录、班级文化建设、课堂管理、移动办公等功能,使家长通过手机就可以随时随地了解孩子在校日常表现,查看教师班级管理情况,促进家校共育。

北京市十一学校 篇8

当全国大部分中学生每天在同一间教室上课, 拿着全班一样的课表时, 有一所学校的学生, 课间穿梭在没有班级和班主任的校园, 奔向自己所选课程的教室。

当全国大部分中学生每天在学校的每一分钟都被他人安排好时, 有一所学校的学生, 不仅能够选择学什么, 还能选择什么时候学、在哪里学、跟谁一起学、以什么方式学。

这是一所全新形态的学校。不久前, 教育部在这所中学举行了一场新闻发布会, 北京十一学校实施5年的“创新育人模式”改革首次公之于众, 引起社会强烈反响。

在森林中发现那棵不一样的树

“我还想跟您谈谈数学、语文免修的事。”高二学生郑子豪来找年级主任王春易, 声称自己要拿出更多的时间学习专业知识, 明年报考一所知名艺术院校的导演系。郑子豪得到的答复是:“我们支持你的选择。”

这样的学生在十一学校绝非个例。可以说, 这里的每名学生都有一个“私人定制”的未来。

谈起改革初衷, 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说得很形象:“当我们走过一片森林, 只会感叹森林的壮观, 却对每棵树的情况语焉不详。就如同我们过去只关注学校办得好, 但对每名学生发展得好不好缺乏关注。但是, 校园不比森林, 我们没有权力通过竞争去实现优胜劣汰, 而是要发现每棵树独特的生存需求和生存价值。”

这位在中学教师、班主任、教导主任、校长、县市教育局长等多个岗位历练了大半辈子的教育人, 决心让“创造适合每名学生的教育”成为现实。

从2009年开始, 十一学校开始对现有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进行整合, 通过分层、分类设计, 开发出近300门学科课程供学生选择。

在这里, 数学、物理、化学等理科课程采取分层设计, 语文、英语、历史等人文学科采取分类设计。

在这里, 国家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中的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两门课程, 开发出了数据库、移动互联应用、电子技术、机器人、电脑平面设计、影视技术、机械技术、汽车造型设计、服装设计与制作、厨艺等15个模块课程。

在这里, 体育课变成了田径、篮球、足球、排球、网球、游泳、艺术体操、击剑、滑雪、龙舟等22个模块。

在这里, 艺术类课程开发为中国画、油画、书法、动漫、声乐、戏剧等24个模块, 仅戏剧课就有音乐剧《歌舞青春》、京剧《三岔口》、话剧《雷雨》等12个剧目的不同选择。

除此之外, 学校还设计了综合课程和特需课程, 以满足学生的个别需求。更有意思的是, 所有课程, 学生都可以自主选择。

当同类学校的学生每天埋头题海, 为分数而无暇他顾的时候, 十一学校的学生前所未有地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选择学习内容, 开始关照自己的梦想和未来。

希望将来做导演的郑子豪将精力放在了影视编导与制作课上。在老师樊勃的指导下, 这个过去大家眼中“意见多、主意正”的“刺头”学生, 在光影世界中汲取成长的养分, 还成了全校学生微电影大赛的主办人。

秦雨菲是生物学科教室的“主人”, 大年初二她还在教室里接生了一窝小兔子。虽然文科生只需要选修生物I, 但身为文科生的秦雨菲, 选择的却是最高难度的生物III课程, 还打算向全国中学生生物竞赛发起挑战。

“你高考又不考, 何必浪费时间?”面对家人的不解, 秦雨菲回答:“因为我喜欢, 谁规定文科生不能学生物了?”正是因为学校将选课的权利交给了学生, 秦雨菲这个文科生才有接触生物学科前沿的可能, 让她一下子被生命的奥秘所深深吸引。

2013届学生黄婧怡, 本是一名学习成绩优异、性格内向的女生, 正是选修了戏剧课《雷雨》, 并在剧中扮演了女主角繁漪, 让她对自己有了全新的认识。这名一直以为自己没有艺术细胞的学生说:“这已经不是一门选修课, 或许是一场命中注定的经历……我也知道了, 有那样一个灵魂, 是为镁光灯而存在的。”

课程一词源于拉丁语, 原意是“跑道”。十一学校课程研究院院长秦建云说, 开设不同的课程, 就是为了给学生开辟成长所需要的不同“跑道”。“过去, 我们的学生就像一节节车厢, 在升学、分数的单一跑道上被动前行;现在, 学生装上了‘发动机’, 变成了‘动车’, 在不同的跑道上奔驰。”

十一学校采取的是一种大课程观, 时时处处都有课程。学校除了有通常意义上的课程之外, 还开发了“思方”、“行圆”、“志远”、“意诚”等许多“非典型”课程。打扫卫生、参加社团、看电影、听讲座、接待外宾都成为了有评价、有学分的课程。

十一学校甚至鼓励学生自主设计课程。上学期, 高二学生刘毅伦创建“校服文化中心”, 和一家知名服装公司合作, 把学校单一的校服变为近50种款式, 深受同学欢迎。前不久, 刘毅伦和他的中心被评为自主实践课程“精品项目”。

十一学校提供如此丰富、可选择的课程, 着眼点并不止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而是在不断选择的过程中, 让学生自己发现兴趣、才能和需求, 将学习与自己的人生方向联系在一起。只有从内到外的充分了解, 才能谈得上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学生才能走出“被因材施教”的尴尬境地。课程改革, 触及的是这场育人模式改革的核心。

在学校举行的泼水节上, 学生们尽情玩耍

在校园中寻找自由呼吸的空间

学生自主选课后, 同一个班里的学生课程安排千差万别, 固定的班级授课制已无法容纳变化了的课程。于是, 学校索性将所有教室改造成学科教室, 任课教师常驻教室, 学生走班上课。

走班上课后, 行政班和班主任消失了, 学校呈现出另一种生态。

高一学生王立婷告诉记者:“过去, 我们3年待在一间教室里, 只认识自己班里的40多名同学, 有事就找班主任, 学校里大多数同学、老师、教室跟我都没什么关系。而现在, 我一个学期就和200名同学一起上过课, 我的朋友里既有初中生, 也有高中生, 不同的事情可以向不同的老师求助。”

当了20多年班主任的历史教师李亮, 在取消行政班后找一名学生谈话, 用了整整一个下午时间, 使出浑身解数, 还是没有效果, 只好约定下次再谈。“过去做班主任时, 这种情况不可能发生, 再难对付的学生, 最多15分钟结束‘战斗’。现在看来, 那时的教育是不真实的。”

而真实的教育一旦还原, 教师的管理权威立刻受到了挑战。

年级主任于振丽也经历过丢面子的事情。她曾想约谈一名沉溺于网络游戏的学生, 这名男生反问道:

“谈什么?”

“谈你的学习, 我觉得我得关注你。”

“回头再说吧。”男生漫不经心地回绝了。

面对这样的回绝, 于振丽不能强制, 只能等待, 因为十一学校规定, 未经学生同意, 教师擅自占用学生时间属于“违约”。“如果强制, 学生心里积怨, 更不会真正从心里服你。”

等待基于耐心, 基于师生间隔膜的消失, 基于彼此成为朋友。当师生成为了朋友, 就无话不谈了。

曾有一男一女两名学生主动“约谈”一名教思想政治的教师。“我们互相有好感, 但怕影响学习, 想问问老师该怎么办”。甚至有学生直接发短信给校长, 袒露自己暗恋女生的心迹。

取消班主任、实行全员育人, 这些看似因走班选课而不得不改的地方, 实际上是改革链条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因为, 因材施教也好, 个别差异也好, 首先需要教育者走进学生的内心, 而平等的师生关系才是一切真实教育的起点。为此, 十一学校不惜刻意制造一些“看得见的平等”。

十一学校用了近两年的时间拆掉了所有教室里的讲台。“这意味着, 教师只能站在学生中间, 平等的对话交流成为常态。”语文教师闫存林如此解读。

每年6月的“泼水节”, 学校会在操场上晒好几大箱水, 师生抄起水枪、水盆、水桶一起上阵, 每个人都被泼成“落汤鸡”, 教师和学生难分彼此, 玩得不亦乐乎。

每年最后一天的“狂欢节”, 校长必须按学生的意愿进行装扮。他已被学生安排扮演的角色就有“加勒比海盗船长”、“邓布利多校长”和“变形金刚大黄蜂”。

居于平等状态下的学生, 深知这样的氛围来之不易。一名女生对记者说:“其实, 我们心里都明白, 为了我们, 老师牺牲了很多。”

在无拘无束中发现最好的自己

走班选课的学生在课间赶往各学科教室

“我不是标准定义下的好学生。在学习上, 我只是个成绩浮动在平均分上下的学生, 甚至考过班里的倒数第二, 没有任何值得偷偷自豪的资本。但在这个崇尚个性的校园里, 我照样可以活得很精彩。”高二学生徐子晗说。

如果你知道他有多么丰富的社会活动, 你就能明白为什么徐子晗那么自信。他的诸多“头衔”中包括星月共辉文学社创始人、校文学院院士、模拟联合国骨干成员、松林书院特别管理员以及“名家大师进校园”活动常任主持人。

去年, 这个文质彬彬的男生完成了一项“壮举”———带领80多名同学的团队, 历时一年, 编写出版了十一学校历史上第一部学生年鉴。他也因此成为校园明星, 上了校刊《瞰十一》的封面, 还获得了校长奖学金。

徐子晗说, 自己“成不了学霸, 也不期待成为大神;我只是特立独行与非主流的代表;我和你一样, 都是世界的奇葩”。

在十一学校, 像徐子晗这样的“奇葩”随处可见:

2012届毕业生王栊正酷爱画画, 在美国前任驻华大使骆家辉到学校访问时, 亲手为骆家辉画了一张全家福。当初, 因为父母让他学金融, 这个孩子曾长期拒绝学习。为了满足王栊正的心愿, 学校为他设立了“工作室”、举办画展, 并为他举办了个人表彰会。现在, 他已被世界顶尖的芝加哥艺术学院录取。

高三女生叶大家, 是生物课上的“奇葩”。别人坐着讨论、看书, 她像老师一样来回巡视。从没听过一节课, 却次次考年级第一。她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给老师当助教。为了给同学解答问题, 背地里她要多学很多内容。当年高考, 她考了十一学校的生物最高分。

在这个校园里, “奇葩”们还开了咖啡店, 当上了广告公司总监、银行总裁、联合国大会主席……

处于这样的教育环境中, 任何不特别的学生, 都可以变得很特别。学生认为, 对自己影响最大的, 是这所学校给予他们的“自主”。

每周一的“校长有约”是十一学校雷打不动的传统, “有想法”的学生都可以跟校长共进午餐。一次, 两名学生因为就寝时间问题, 当着校长的面争论起来。于是, 李希贵让这两名学生负责调研, 拿出解决方案。两人回去后在全校范围发放问卷, 访谈调研, 历经4个月拿出一份详细的“分层睡觉”建议书。现在, 十一学校住宿生的就寝时间有了3种不同选择。

学科教室里, 实验器材就在学生身边

一次“校长有约”, 高二学生袁烨提出设立“乐群奖学金”。原来, 他组建的十一学校青年成就社团, 因售卖“校服熊”的创意, 赚了1.6万元。他希望用这笔钱设立一个奖学金, 专门奖励处于成长期的小社团。

高一学生家长房纳女士说:“如果以功利世俗的眼光来看, 无论是经营咖啡厅还是设立奖学金, 这些事情似乎都与孩子的学习、高考毫无关系。但是, 如果我们审视一下教育的目的, 他们表现出来的那种积极进取、坚持不懈以及责任心, 不正是我们所希望的吗?”

十一学校的教师都喜欢说这样一句话, “如果把人生比作一枚硬币, 其正面是选择, 背面就是责任”。

那名曾经不期待成为“学霸”的徐子晗, 现在又为自己作出了新的选择———放弃所有社会工作, 转向学习。他说, “不仅仅因为摆在面前的高考, 更是因为我需要在学业方面突破自己, 于沉潜的平静下积蓄新的力量”。

在自由宽松的环境里, 学生渐渐学会了“对自己负责, 对同伴负责, 对周围环境乃至社会负责。”

在十一学校, 你很少见到东游西逛的闲人, 每名学生都行色匆匆地奔向自己的目标。但是每天下午4点15分以后, 学生又会遍布校园的各个空间, 和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讨论问题、制定计划、交换信息, 或者聊聊今天的校园新闻、公众人物、社会热点, 学校俨然成了学生的公共社区。

在这样的环境里, 学生也渐渐有了公民的样子。

有一次, 著名媒体人崔永元来学校参加活动, 休息时在教室外点起了香烟。两名男生发现了, 一点不给面子, 说:“请把烟掐掉, 学校里不能吸烟。”

“让孩子们觉得学校是他们的, 我认为这件事太重要了。因为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这样, 当孩子们在学校时认为学校是他们的, 当他们走上社会时, 他们才会觉得国家是他们的, 才会真正做到‘匹夫有责’, 否则他们永远只是旁观者。”崔永元深有感触地说。

在这座校园里, 通过课程的选择性、平等的师生关系和学生的自主管理, 带来了整个学校的转型, 使每名学生的个性充分张扬、潜能充分挖掘。这种育人模式的改变, 折射的是教育价值的转变。让学生发现自己、唤醒自己, 然后成为更好的自己, 正是十一学校努力追寻的教育本质。

在考察和评价中唤醒学生成长的内动力

习以为常的高压突然消失, 让学生有些“失重”。

行政班取消、自主选课, 每个学期期中还有两周的小学段, 教师一点课不讲, 完全交由学生自主学习。这些事情, 光是听听就足以令孩子们激动半晌, 但是激动过后, 不少人陷入迷茫。

“毫不夸张地说, 我一开始是用脚指头选的课, 结果碰得头破血流。”陈天泽在高一开学前拿到了一本课程手册, 看着300多门课眼花缭乱。

“刚开始, 我们不知道怎么安排时间。”徐子晗在高一的时候一下子报了好几个社团, 把自己忙得团团转。

“把小老虎从笼子里放出来, 让问题充分暴露。”教师们反映, 学生嗓门大了, 似乎不懂礼貌了, 甚至在学科教室里乱扔垃圾。

“现在迷茫总比到大学再迷茫的代价小, 现在自我释放总比走上社会以后肆无忌惮强。”教师们心里清楚, 十一学校决不可能用退回去的方式回避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 路只有一条, 就是让学生学会为自己的成长负责。

每学年4次的社会职业考察课, 是学生定位成长方向的契机。学校把从业人员最多的30多个行业作为重点, 每个单位由一名教师担任考察顾问, 带领学生进行体验、考察。

果珈亦的心中有一个公益梦, 于是她报名参加了中国慈善基金会的职业考察, 回来后在职业考察指导教师王志娟的指导下, 建立了十一慈善基金会, 策划了拜访孤儿院、慈善舞会等很多活动。

任小玮希望以后能成为顶级建筑师, 在进行职业考察后, 他了解到建筑师离不开数学和绘画等专业技能, 从那以后, 他开始钻研数学, 又重新捡起了搁置两年的画笔, 冲刺自己曾认为不可能达到的技能。

艺术类课程开发为书法、戏剧等24个模块, 学生在上戏剧课

在十一学校的各个显要位置, 都设立了校园平面图, 同时提示学生现在所在的位置。不仅明确“我要到哪里去”, 还得知道“我现在在哪里”。这样的路标, 隐含着深刻的教育意义。

如果说借助各种机会和平台能让学生知道“我要到哪里去”, 那么帮学生认清“我现在在哪里”, 依靠的是评价和诊断。

在十一学校, 学生做什么都会反映在评价上。一堂课的表现如何, 教师会在课后进行过程性评价。小学段自习, 学校会根据学生自主规划的落实情况进行评价。

教导处副主任刘丽云受命创建学生自主管理学院, 把日常事务开发成系列管理课程。学校公布岗位招聘, 学生自主选择。担任图书管理员、资产管理员、教室安全员等, 学生都会获得课程项目组的评价和学分认定。

现在, 一个学期结束, 学生拿到手的不再是几个枯燥的分数, 而是一份包含了历次测验分数走势、所处分数段、文字分析、综合实践评价以及下一步改进建议的诊断报告。

诊断的目的是给学生修正的机会。比如, 小学段之后, 学生可以对自己选择的课程进行调整。廖丽娜老师告诉记者, 现在初中的孩子为了换一门课, 可以去征求家长的意见, 从不同同学那里收集信息, 再找任课老师谈话, “用脚指头选课”的事越来越少了。

在循序渐进的改革中让老师有了教育家的心态

改革让某些教师感到绝处逢生, 而另一些教师却痛不欲生。

经验告诉改革者, 这个时候如果用行政命令硬推, 只会加深教师们对改革的焦虑和抵触, 为学校的未来埋下隐患。所以, 改革最好在没有行政要求的状态下进行。

学校决定请秦建云出任课程研究院院长。这个机构没有行政级别, 没有专职人员, 却是十一学校改革构思中的技术研发部门、学校的“大脑”。

“改革开始的第一个学期, 没干别的, 就是找人聊天。”秦建云回忆说, “有的老师要沟通七八次, 才略动一动。”他笑称:“这一个学期说的话比过去10年都多, 成果是40%左右的老师认可了调整课程的思路, 60%的老师表示怀疑、观望或不赞同。”

对这样的结果, 十一学校的改革者们心中早有对策, 那就是“鼓励先进, 允许落后”。

在设计分层、分类、综合课程时, 语文和英语没有参与, 因为教师们觉得这两个学科不适合分层, 但应怎么改还没想清楚。

拆掉教室里的讲台也没有一步到位, 而是时机成熟一个拆一个, 前前后后花了两年多。

王春易在对课堂变革感到迷茫的一年中, 校领导从来没有向她提过要求。“他们怎么会有那么大的耐心, 去等待老师的觉醒呢?”

秦建云说, 自己看到过太多表面一套、背后一套的改革, 因为得不到教师真心接纳, 最终都走不下去。所以, 十一学校给教师空间, 给教师选择, 让每一个教师朝着自己的梦想, 凭智慧走到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上。

十一学校的改革没有从一开始就全面铺开, 而是根据各年级的实际情况逐步实行。高一学部主任田俊告诉记者:“这个地方的改革没有‘一刀切’, 也没有共同的模式, 它是一个百花园。渐渐地, 一大批优秀老师成长起来, 开始以教育家的情怀、教育家的境界、教育家的心态、教育家的智慧, 来影响学生成长, 推动学校发展。”

不走寻常路, 不按年级进度备课上课的数学老师潘国双被吸收进课程研究院。被学生评价“有想法”的历史老师贺千红成立了“贺千红过程评价工作坊”, 总揽全校的过程性评价体系开发。曾经发愁讲课的生物老师王爱丽, 被推荐到全校老师面前, 分享自己的自主学习教学法。改革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老师们都可以自主成立课题组进行实验。

“那段时间, 每天可高兴了, 心里就想着改革, 走在路上也想, 躺在床上也想, 恨不得第二天赶紧到学校看看有没有效果, 还有哪儿需要改进。”在这样的环境下, 王爱丽第一次唤起了对教师职业的热情。

教师们还发现, “学校的会少了, 不检查考勤、备课情况了, 就连分数这样的评价指标也不出来兴风作浪了。看来真要让我们自由成长”。

学校通过这些举措, 帮教师分担改革的风险, 特别是教师们顾虑最多的“成绩”。现在, 高考成绩不再与教师个人评价挂钩, 改为学科团队整体评价。

十一学校的领导者认为:“教师肩负着塑造学生精神生命的神圣职责, 从事着世间最复杂的高级劳动, 这样的职业怎么可能靠几张试卷去判断优劣呢?”

不过, 他们把评价教师的权利交给学生。

每个学期期中, 学生都会对教师作出诊断, 依据是代表教师职业特点的十大要素, 比如“老师能够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 做到一视同仁”, “能从老师那里学到很多分析问题的方法”, 等等。

还有一些无形的尺子, 选课就是其中之一。艺术教师王晓霞告诉记者:“教师们都会上选课平台看, 谁的课先被选满, 可有面子了, 没人选的教师, 不得不想办法改变。”

在改革队伍中间行走的“首席服务官”

十一学校大部分改革都是一线教师策动的, 校长只是有时出现在教师们中间, 说上一些“不要着急”之类的劝慰之语, 或者是在风和日丽的时候, 提醒大家不要丢掉雨伞。

李希贵对自己的定位是“首席服务官”, 是在教师们冲锋陷阵的时候, 为他们递水擦汗、摇旗呐喊的人。他说:“真正的领导力恰恰产生于服务, 只有因为你的服务帮助别人走向成功的时候, 别人才可能成为你的追随者, 这时你才有了领导力, 才真正可以被称为领导者。这样的组织, 被称之为领导型组织”。

十一学校的改革, 最终触及的是学校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的转型。李希贵认为, 从传统管理学中照搬来的模式, 对于学校这种知识型的组织来说已不再适用。构建领导型组织, 必然要“激活每一个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通常, 学校组织采用金字塔结构, 校长处于塔尖, 普通教师处于塔底, 中间隔着四五个层级。这样的组织结构下, 最权威的决策和指令来自塔尖, 而最可能孕育明智决策和管理指令的基础却处于塔底, 中间曲折迂回, 顺畅对接并非易事。

在改革中, 十一学校实行的是一种扁平化组织架构。在这种架构中, 校长的权力明显受到了限制。比如教职工的聘任, 由各年级、各部门双向选择, 从选择过程到聘任结果, 校长无权过问。财务方面, 校长只有批准年度预算和监督预算执行的权力, 而没有批准每一笔财务开支的权力。教育教学方面, 校长只有规划课程的权力, 不得在具体教学方式上指手画脚, 更不得从脑袋里想出一个所谓的教学模式便在课堂上运用。

不仅如此, 校长还必须“每年接受教代会的信任投票, 达不到规定的信任率, 校长必须自动请辞”。

这样做的目的是, 只有收紧了管理者的权力, 才能使每个人都成为改革的参与者, 成为自己的CEO。

现任高三年级主任的于振丽告诉记者, 在改革之初, 年级鼓励任课教师参与日常管理事务, 由教师以项目组的方式管理早晚自习、诊断与评价、日常行为规范等。在汇报工作时, 她习惯性地称之为“分布式管理”, “可每次李校长都会纠正说, 是‘分布式领导’”。

“管理是被动的, 老师只会对‘上级’负责, 领导则是主动的, 老师会对自己负责, 对他所做的事负责。”于振丽这样理解。

从改革的琐事中解放出来的学校领导, 可以花更多的时间为教师们寻找资源、创造机会、发现问题、进行引导。

李希贵说, 自己最好的位置是走在改革队伍的中间。“如果领导在前面冲锋陷阵, 一旦掉进陷阱里, 整个队伍就会乱套。只有在中间的位置, 才能知道大家行走的快慢, 才能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

北京市十一学校 篇9

一、维护师道尊严与促进教师成长

我们学校评价教师主要使用问卷调查的方式, 这个问卷调查有九个指标, 这九个指标都是从正面评价教师, 因为我们主张学生评价教师的时候, 不要从反面来评价:教师有没有拖堂呀, 教师备课是不是不充分呀, 教师有没有体罚学生呀, 教师布置的作业是不是太多呀。千万不要引导学生从反面看教师, 这是个教育的大忌。为什么?因为我们是教育人的, 我们必须在学校的各个领域维护教师的尊严, 师道还是要有一些尊严的。教育的力量在于亲其师、才信其道, 我们一定不要让学生从反面来评价教师。其实, 你让学生从正面评价教师, 最后你还是能够看出哪些教师更优秀, 这个是没问题的。设制这九个指标, 是让学生对所有学科 (9个) 的教师进行评价。第一项是“我觉得教师穿着得体, 举止大方”, 语文教师、数学教师、物理教师、化学教师等, 全部列出来, 然后让学生选择。一般来说, 有的学生会觉得语文教师好, 有的学生会觉得化学教师好, 有的学生则觉得体育教师好, 各不相同, 不要让学生说哪个教师不好。

过去, 我们为每一项指标设定一个权重, 像刚才提到的第一项就被设定为5分, 而第七项“教师的人格魅力影响了我”则被设定为15分, 每一个指标的权重是不一样的。最后根据选出来的结果计算出一个分数来, 每一个教师就都获得了一个分数。但是后来, 我们认为, 这样一种评价不是以促进教师的成长为基本目标的, 仅仅是为了区别优劣。对于这种评价方式, 教师肯定有想法。后来我们不断地思考, 并进行了改革。那么, 怎么评价呢?就是我们不再给每一个指标设定分数, 而是为每一项指标分设三个档次:A、B、C。如“我觉得教师举止得体, 穿着大方”一项, 若全班40个学生中有30个学生选了, 教师就得A;有20位学生选了, 教师就得B;如果达不到20位, 教师就得C。这样九个指标选择下来, 教师就知道了:我第一项是A, 看来我还不错;我第七项是B, 这一点我还要多加注意, 看来我只重教学了, 对教育重视不够。我们把这个结果反馈给教师是为了促进教师在某一方面的成长, 我们这个东西不是给教师评分的, 而且最后我们也不拿它来作为考核教师业绩的指标。这样教师就感觉到这个评价完全是为了促进他成长, 叫他知道自己哪些方面特别好, 哪些地方需要改进。所以评价必须以促进教师的成长为基本目标。

一定要下决心、用功夫进行评价, 必须理直气壮地研究评价、实施评价。因为你要开展评价, 有好多理由、好多人会阻止你去评价:这个东西也能评价吗?但是管理学上有一句重要的话:不要让任何人告诉你有些事情是无法考评的, 没有, 所有的事情都可以以某种合适的方式进行考评。我们要的是一个正确的评价, 而绝对不是精确的评价。一定不要引导教师向着精确的评价去进军, 那就坏了。评价必须正确, 但必须粗放, 必须弄明白主要的目标。既然这样, 我们就必须突出重点, 以结果为导向。评价的基本原则中有这样一句话, 叫做“你想拥有什么, 你就评价什么;你想要什么, 你就评价什么;不要的东西, 你不要评价”。你可以检查, 譬如说你可以检查教师的备课情况, 你可以检查教师的上课情况, 你可以检查教师的作业批改情况, 甚至你也可检查教师的出勤情况, 但是不要以这些检查作为评价的依据。你检查是为了干什么?是为了指导他:检查备课情况, 为的是提醒教师注意些什么、改进些什么;检查课堂教学, 是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检查作业批改情况, 也是为了对教师进行某些指导, 但不是给教师打分数。为什么?因为办学的最终目的不是想获得教师写的一本一本内容规范的备课本, 教师批改的一本一本的作业本。办学校要的是教师和学生的成长。要什么, 就评价什么;其他不想要的东西, 可以检查, 但不要评价。所以, 管理学、评价学有一句话:请你告诉我你将如何来评价我, 那么我就告诉你我将如何去行事。所以, 如果每一件事我们都评价, 如果每一件事我们都认为很重要, 那么最终的结果就是什么事都不重要了。

二、评价拒绝单向思维

评价体系一般可以分为三个维度:第一个维度我们叫业绩评价, 第二个维度叫学术素养评价, 第三个维度是满意度评价。这里边需要注意的是, 过去我们总是把教师在各个方面的表现归整在一起:教师的教学成绩、教师的育人情况, 教师发表论文的情况、教师发表著作的情况, 等等;把它们全部加到一块儿, 最后我们发现, 根本分不清哪个教师到底是好在哪儿。所以, 现在我们在进行第一个维度的评价的时候, 就是根据你的学生的成绩, 这就是你的业绩。第二个维度我们叫学术素养, 这个要单列, 就是你发表论文的情况, 你优质课的情况, 你读书的情况, 你自我反思的情况, 你著作的情况, 等等。这些代表的是你的学术素养, 需要单独地来计算。我们也很看重这一点, 因为这是教师持续成长、持续发展的基础。一个学校, 如果希望有明天, 就必须看重这一点。但是, 看重并不代表着要把它当成业绩, 它只是代表了你的学术素养。对这些学术素养进行评价, 我们有一个积分的办法, 加到多少分, 你就可以获得什么层级的奖励。最后一个, 叫满意度调查。在学校里搞满意度调查, 一定要从下面做起。就是说, 一定不要让学生从反面来评价教师。当学生对教师敬爱、对教师崇拜时, 教师的教育作用才会出现大的效益。如果我们天天引导着学生去评价教师有没有拖堂、讲课是不是啰嗦、作业批改是不是不完整, 天天引导着学生看教师这些反面的东西, 那么教师的形象就会在学生的心目中大打折扣, 教育的作用就会大大减少。上面我已经比较详细地讲过了, 这是第一个方面。第二个方面, 我们搞教育, 不希望我们培养的学生养成一种天天从反面看问题的习惯和思维方式。美国最重要的成功学家柯维在他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里面讲的第一个习惯就是积极心态, 成功的人士总是从正面看待问题、看待世界、看待别人。所以我希望我们培养的学生要从正面看待人和事, 不要引导他们从反面看问题。所以大家可以看到, 我们对以往的评价方式进行了改造, 评价量表全是从正面来评价教师, 这样我们同样能得出来每一个学科的教师在某一些方面有优势或劣势, 更可以达到促进教师扬长避短这样一个作用。

评价一定要避免斤斤计较, 避免分分计较。因为如果我们跟教师计较, 教师必然就要和学生计较。我曾经在好多场合讲过一个例子。我在山东高密一中的时候, 经过教师们、同事们共同的努力, 学校有了一点业绩, 在外界也有了一点影响, 于是, 到学校来参观考察的领导、同行们越来越多。这个时候, 领导就告诉我们, 说你们学校不仅代表你们学校自己, 你们是代表着我们市的教育系统;你们不仅代表教育, 还是全市的文明窗口, 所以你们一定要搞好。首先你们要在环境卫生方面成为一个标杆。领导这么一说, 我们马上把学校检查环境卫生的制度改了。过去, 一天中就是早饭之后检查一次, 领导一说, 我们学校的德育处马上行动, 改成了一天检查4次卫生:早饭后一次, 课间操一次, 中午一次, 课外活动时一次。这个制度一改, 环境卫生是有了很大改变, 马上变得比过去提高了一个层次。正当我们有点沾沾自喜的时候, 有一个学生给我写了一封信, 我在《自由呼吸的教育》中把那封信原封不动地放进去了。他说, 校长啊, 你这样检查卫生我们可惨了, 因为我们班的卫生区正是学校的主校路, 主校路的两边栽满了法国梧桐。他说, 早晨我们刚刚打扫好了, 结果一阵微风吹来, 马上就落下了树叶, 落下一片扣一分, 落下两片扣两分, 教师你看我们是坐在教室里, 其实我们的心在校路上;看我们是在看着黑板, 其实我们的眼角在瞄着窗外刮不刮风。最后, 这个学生说, 教师, 校园里有片落叶怕什么?我一看这话, 我一下子就明白了。是啊, 校园里有片落叶怕什么?你把孩子折腾到这样一个程度, 你这是办学吗?所以如果我们一分分地跟学生计较, 一分一分地跟班主任计较, 那么这个学校就会搞得草木皆兵。你扣了班级的分, 班主任就去扣学生的分, 师生关系紧张, 教育效果越来越差。所以我说, 学校制度建设要立足于班级生活质量的提高, 而不是制造一个表面上井然有序的校园环境。如果一个学校仅仅是把表面上治理得井然有序了, 但是班级内部学生之间、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理不顺畅, 这样的学校是非常危险的。所以我们绝对不能和教师分分计较, 因为它带来的后果是教师要和学生分分计较。

评价方案要全面具体。在一个学校里, 肯定各个方面都要有相应的管理制度。但是要让每一位学生和教师感觉束缚特别少。美国到20世纪90年代, 已经有了三千多部法律, 但是一个普通的美国人一般感觉不到这些繁琐的法律的存在。为什么?他只要按照基本的道德规范去行事, 他就不会触犯法律。法律充分地保护了个人的自由, 给了个人巨大的空间, 所以每一个公民都能够在社会生活中游刃有余, 他的空间非常大。如果我们制定的一些制度没有给被管理者以空间, 没有给学生、教师以自由, 谁能够喜欢这样的环境呢?请假一天就扣工资, 耽搁5分钟就算迟到, 行吗?所以我们的方案一定要全面, 但是一定要给教师空间, 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度。教师只要按照基本的行为规范去行事, 就不会违反学校的规章制度。这是一个境界。

以上讲的是对于个人的评价, 其实, 评价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任务, 就是评价团队。因为我们的业绩肯定是靠团队才能做出来的, 特别是教育, 特别是教学。可是在现实中, 我们往往一方面明白业绩靠团队创造这个道理, 另一方面却不评价团队只评价个体, 这肯定会出问题。它必然带来教师和教师之间的关系紧张, 必然带来教师和教师之间的信息闭塞、信息封闭、信息封锁, 最后必然影响教师的成长, 也影响学校的发展。没有考评上的综合, 团队就不可能被整合起来, 所以我们的每一个方案必须以考查团队为目标。比如, 我们现在评价高三教师的教学业绩时, 是考查整个备课组, 把对个人的考评和对团队的考评结合起来, 这样才是合理的。

三、让评价摆脱结果的束缚

完成了上述的工作, 可以说只完成了评价的一半。尽管这些非常重要, 任务非常繁重, 但是如果我们的评价仅仅走到这一步, 那还不会有太大的效益。评价的第二个重要环节是将评价结果告诉部属。你怎么把评价结果反馈给部属, 决定着评价的结果会有怎样的效率。

过去, 我们只是简单地公布一下或者统计一下, 最多就是发个文件。评价的效果到底怎么样, 我们无从知道。所以在管理学上, 对于如何将结果告诉部属是一个颇为重要的论题。我可以举一个例子。2008年下半年, 我们每学期的评教结果出来之后, 怎么把学生评教结果告诉每一位教师, 成为一个棘手的难题:一旦方式不能为广大教师所接受, 前边的工作等于白做, 甚至会引起一些教师的反感。经过反复思考, 我们做了如下设计:除了九个评价指标之外, 在评教问卷上留了一块空白给学生, 请学生给各个学科的教师说一句最想说的话。不出所料, 许多学生在这个小小的空间里写下了对教师的敬佩、对教师的赞美, 而且非常动人。接着, 我们就把针对每一位教师的赞美、敬佩的语言, 全部原汁原味地摘录下来, 并做成了精美的新春贺卡;最后我在卡片上签上自己的名字, 委托每一个年级的主管副校长带着这美好的卡片找每一位教师谈一次话——首先把这个贺卡交给他, 然后再重复一下里面特别生动的赞美教师的语言, 最后再把九个指标的评价结果告诉这位教师:你在哪些方面特别优秀, 但是还有一些小小的事情你可以注意一下。这样做了之后, 效果特别好, 大家特别能够理解。这样的方式, 带来了融洽的干群关系。所以, 怎么评价很重要, 但是怎么把结果告诉教师更加重要。

这个学期, 我们又进行了创新, 就是想把学生写的一些最想对教师说的话摘出来, 找书法好的学生写出来, 然后连教师的照片一起烧到笔筒上, 每一个教师都将获得这样两个笔筒。我想这样的笔筒摆在身边的时候, 必然会带给教师自信, 带给他愉悦的感受, 那就会带来巨大的效益。

在整个评价体系里面, 还有一个方面, 我想说一下, 就是非正式表扬。因为要创建一个和谐学校, 只有所谓正式的方法是不够的, 如果我们每一次评价都是校长出面, 都是行政出面, 都非常正式, 那也有可能会带来一些新的问题。所以, 怎么利用好非正式表扬, 如何使不同的组织、团队开发出更多的非正式表扬的项目、平台就显得特别重要。我们学校目前已开发出来一些项目: (1) 庆生会, 即在每一个月中选择一天, 给这个月过生日的教师搞一次集体生日酒会。与普通庆生会不同的是, 我们的主旨是给这些教师搞一些非正式表扬:在他本人不知道的情况下, 播放事先准备好的录像, 里面是他的同事、主管、学生对他的高度评价以及美好的祝福。每次放这些片子的时候, 都是大家全神贯注的时候, 而且几乎所有的教师都会流下激动的泪水。这个祝福是非正式的, 不是校长的表扬, 不是学校的通报, 但是教师非常在乎, 因为这是对他教育人生的真正的肯定。 (2) 推举月度人物。这个工作是由工会的同志来做的, 他们会在每个月推举一名身上发生了感人至深的事件的教师。这也是非正式表扬。不管这个教师过去怎么样, 也不管这个教师未来会怎么样, 只要在这个月份里在这个教师身上发生了一件感人至深的事, 我们就把他推举出来作为月度人物, 而他的巨幅照片也将被悬挂在校内的9个固定地点。虽然是非正式评价, 却被教师们看做是无上的荣耀。相信这种评价会产生很好的效益。 (3) 迎新会。每个年度我们都会招聘一些新教师, 我们就统一在9月份的某一天把他们召集起来, 开个招待会。在招待会上, 人力资源部的主管或者分管人事的校长会一一宣读提前准备好的大家对这个新教师的赞美。我记得今年有一个教师刚刚来了一天, 就赶上这个招待会, 他还没有到自己所在的年级、教研组去报到, 还没见到自己的同事和主管, 怎么办呢?我们人力资源部的那个带着他刚刚半天的同志就给他拟了赞美的话, 并在招待会上宣读了, 他特别感动。

以上谈到的都是我们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些经验, 当然还有许多工作要去做, 毕竟教师的教育生涯是如此丰富多彩, 目前的评价机制却是如此滞后。不过我相信, 随着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深入发展, 以教师发展为评价最终目的的评价体系必定会逐步建立并完善起来, 中国的教育事业也将会大踏步前进。

北京市十一学校 篇10

作为一名初、高中都在北京十一学校就读的学生,我亲历了学校从一个“正常中学”(每班40人、班主任制、 全班统一课表),到现在的“教改中学” (没有固定班级、学生自主选课、分层走班上课、小班制)的转变,借助十一网上选课平台,我们可以自主选定学习时段,每个人都有一张自己的课程表。学校还投入资金按课程要求设置了功能教室、自修教室、答疑室、学生讨论区域等学习场所。功能教室配备有供我们使用的能上网查阅资料的电脑等,使我们能置身在宜于自主学习的环境中。

初中伊始,寒暑假和小学段的作业都是布置预习任务。教师设计较详细的预习提纲,我们先自主研修,返校时首先检查预习效果,不仅提高了自学能力,还使得课堂上同学间讨论、讲解、质疑、辩论,再由教师点评成为可能,进一步强化了我们对知识的理解、 掌握、运用。

上海海事大学魏忠副教授曾质疑十一学校的不可复制性:“所谓的走班制、小班制,美国也走了50年,没有教师、没有校舍,拿什么去实现这种改革?”的确,小班授课使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增加了一倍,会导致很多学校的教师授课任务更加繁重,从而使教师感到身心疲惫。

校长李希贵曾在《让追随者成为领导者》一文中间接回答了这个问题, 他提到未来的学校必须重新定义,它会是O2O的形态,线上有面向世界的学校,面向所有的学生;线下有许多转型后的学校。当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起点,学习进度、深度都不一样的时候, 我们的学校到底应该做什么?这是北京十一学校今后三到五年第二次转型的战略。回到教育本身,“O2O”(Online to Offline)的概念其实并不新鲜。“翻转课堂”的实践就是基于O2O的探索。

下面我就从十一学校翻转课堂教学法的理论基础、学生学习效果、存在的问题等方面展开阐述。

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翻转课堂教学法

1.翻转课堂相关的掌握学习理论

本杰明·布鲁姆20世纪60年代发现之所以会有部分学生成绩不好,是因为教师为班上所有学生提供的教学指导并不是完全均等的,教师实际上只给予了班上约三分之一的学生良好的鼓励和关注。大多数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更多地表现在学习速度上。他提出的掌握学习理论其中心思想是: 只要提供最佳的教学并给予足够的学习时间,多数学生能获得良好的学习成绩。而传统课堂是无法照顾到我们所有学生的学习速度的,导致无法保证所有学生都达成学习目标。

这一掌握学习理论虽然很早被提出,但实际操作却难以实施,主要问题是传统的大班授课制与个别化辅导之间的冲突,导致部分学生为了跟上班级群体教学进度不可能按自己的时间和节奏进行学习,最终难以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翻转课堂教学法是指学生在家完成知识的学习,而课堂变成了师生之间和同学之间互动的场所,包括答疑解惑、知识的运用等,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学生课前在家观看教师的MOOC授课微视频完成自主学习,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把握学习进度,而课堂则为每位学生提供所需的频繁的反馈、检测和个别化的矫正性帮助,协助学生矫正错误,理解、掌握课程内容。

2.翻转课堂教学法模型

在教学过 程中,可汗学院 和MOOC是高中数学学科教学可借助的较好的网络学习平台,学生通过登录网站,加入教师的班级课程就可以进行在线学习。每个教学课堂微课程的时间是8~15分钟,包含原来课堂1学时内容,保证了学生能够充分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利用平台提供的问题交流讨论区和教师进行交流互动。十一学校高中数学的翻转课堂教学法模型如右上图所示。

(1)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

ARCS动机模型。

教师对学生的课前任务进行了规划,那如何布置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 才能吸引学生做这些任务?学生为什么愿意做这些任务呢?

ARCS模型是由美国约翰·M·科勒教授于1987年提出的一个激发与维持学生学习动机的模型,该模型指出影响学生学习动机有四个主要因素,即注意、关联性、自信心和成就感。而教师们给学生布置的自主学习任务单就很好地契合了ARCS动机模型。

注意:学生对新知识的兴奋点都很高,学校提供的课本除了传统教材还有配套的专题读本,很适合自学。就拿一元一次方程这章来说,首先讲述了数学家丢番图的故事,作为知识的引入,娓娓道来,使得我们读数学书像读小说般有兴趣。

关联性:学生学一个知识点的时候,会很实际地关心这个知识有用还是没用,这个知识和我之前的生活和经历有什么关系,如为什么要学三角函数?学了三角函数有什么用?数学教师在微课程中演示弹簧作用下小球的高度是周期性变化的、地理的潮汐是一种周期现象、元素周期表核外电子的排布是周期性的规律,那么用来描述这些周期现象最重要的函数是什么?你们想知道吗?这时教师再引出三角函数。即便同学们以后从事的职业不能与数学密切相关,也会发现学习三角函数对以后理科学习、工程建设是很有用的。

自信心:学校在数学1到数学5五个学生层次设置的学习内容都是以基础知识为主,这无形中降低了我们在自主学习阶段中的学习难度。

成就感:布置一些有些难度而学生又能解答的问题,让我们感觉到自己的能力“非凡”。

自主学习任务单内容。

学习目标:反映要求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达到掌握学习材料的程度,如观看微视频1、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熟记常用数集及其记法等。

学习方法建议:指明学生自主学习时的路径规划。

学习任务:把通过自主学习、观看微课程视频要完成的学习任务一一列出,作为自主学习的向导。教师经常把教学重难点等转换为问题与思考,从解决问题入手,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原理和掌握方法。

困惑与建议:学生在课堂中往往自觉地把不发言当成一种常态,提问太简单怕被同学笑话,更怕老师的问题有陷阱。把不能理解的知识点或疑难问题写在这里,第二天统一反馈给教师,有助于教师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建议的提出还促进了教学相长。

(2)微课程视频

受学生欢迎的微课程视频特点。

力求精简:学生对于超过15分钟的网络课堂是很难保持专注度的,要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真正的微课, 每一节都应是精品。

实时小测:在微课程中插入与重要知识点相关的小测验,既提示了教师希望学生在看微课程时的关注点, 也能大大提升学生的专注度。

轻松活泼:语言亲和、活泼,更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带来更好的学习体验。可汗学院式的教学往往比单纯的PPT录屏好得多。因为可汗学院是边画边讲,教师仿佛与学生同坐在一张桌子面前一起学习,犹如我们的良师益友,尤其是数学的讲解,将解题步骤一步步地呈现在一张纸上。

大数据微课程学习分析系统。

过去,学生的课堂表现如何,教师只能依靠“察言观色”。至于这种观察的全面性和准确率就难以评估了。

把微课程发布到MOOC、可汗学堂这样的平台上,教师还能够关注到每一位学生并了解他的学习情况, 如每天在线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时间长短、学习习惯、学习过程中的疑难点、 完成在线学习回答问题与练习题的正确率等。

可以说,在O2O模式和大数据的背景下,教师能够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的尝试中正面临的困难。对学生学习情况有更深入的认识,有利于教师更全面地掌握学生的在线学习效果,使得课堂的预设更有针对性,即使在一个教师面对四五十位学生的传统师生比模式下,个别化学习的实现也有了可能。

3.创新性课堂教学

(1)精讲导学

翻转课堂并不意味着教师在课堂上不讲,而是要精讲,不是把课程内容的精华部分再讲一遍,而是要收集学生的课前学习反馈、存在的问题,讲学生最需要的内容。强调的是对症下药,讲求的是效率。当教师在讲学生自主学习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时,学生的注意力都非常集中,因为我们迫切地想知道问题的答案。

(2)作业互评

寒暑假和小学段的预习作业都是可以由教师公布答案、同学互评的; 作业可以通过手机拍照插入Word中上传MOOC系统,学生在个人后台可下载同学作业并批改打分。作业互评可设置为至少批阅3位同学的,否则减分。这样既可让教师从繁重的作业批改中解放出来,同时学生的重复批改又强化了自身对知识的巩固。

课堂上的作业、测试互评采用小组之间互评更好,作业成绩计入小组总成绩,调动了学生的竞争意识。不懂的问题有小组内同学的帮助,在帮助同学和解决自己疑问的同时,我们深刻体会到了学习的快乐——帮助他人,成就自我。

(3)协作展示

利用课堂时间开展团队活动。学生感受到团队需要我,自然就会非常投入,当自己想去做点事情的时候,对这些知识和概念就会记得很牢。对于进阶任务,学校数学课堂多采用小组协作学习的方法完成,教师会请每组一位同学上台解题,另一位同学上台解说,并接受全班同学的疯狂质疑,被问住将会减分。为提高本组成绩、“打压”其他组成绩,课堂中师生互动、同学互动成为常态,我们的思维变得更加活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增强,教师的讲解也更有针对性。

(4)总结反思

教师在课堂上采取一分钟纸上陈述的方式,帮助我们锻炼总结、归纳各知识点联系、思维导图的能力。思考与反思是学生成长提升和经验总结的重要手段,而教师在后边的保障是重要一环。

学生视角看翻转课堂

1.被动式学习到自主学习的转变需要引导和过程

小学同学和邻居家孩子周末普遍都是上课外辅导班,在很多家长眼里, 自主学习是低效的,即使孩子学习极为优秀,对其自律性和主动性依然不放心,学生习惯于被动地去记忆,而不是作为一个独立的主体去思考。

其根本原因还是部分中学在自主学习方面对学生缺乏有效的指导,另外教师面对四五十人,还谈不上完全个性化教学。教育应当因材施教,翻转课堂的一个重要功效,就是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思考,把课堂变成一个交流和展示的平台。

2.翻转课堂是减负而不是增负

翻转课堂的作业应该安排在课堂内完成,如果课后还留和过去等量的作业,加上自主学习和微课程视频, 反而要占用大量课下的时间,是学生不喜欢的。

3.电子终端无线上网的合理使用

家长最担心孩子变成手机控,如何让学生将平板和手机用在学习上而不是游戏、娱乐上呢?我们在十一网上选课平台选课时会自主安排每天两课时的自习课,学校也通过《移动终端进课堂管理规定》和大力度积极的榜样引导及宣传工作促进学生合理使用电子设备,巡查教师会将合理利用电子终端用于学习的学生的学习画面捕捉下来,发布到“方圆十一”微信公共号平台,同时在楼道的电视里滚动播放。 对于不懂得合理利用的学生,学校会依据管理规定执行“行圆分数”扣减的惩戒并进行教育。

学校也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98%以上的学生认为能够在自习时约束自己,能合理有效地使用移动电子设备。同时,调查结果显示,70%的学生在学校时,电子设备基本是用于学习的, 而只有7%的学生将电子设备用于娱乐。可见,在合理的关注以及榜样的引导作用下,我们能够合理地将电子设备用在学习上,学习也更加高效了。

结语

翻转课堂需要教师有很充分的知识储备和课堂把控能力,对个人的能力要求非常高,很多教师都不愿意教学上有任何变动,排斥新的教学模式或技术,因为重复是最省力的,教改不成功就会有学生成绩下滑的风险。

十一学校目前也只有部分学科的部分章节使用翻转课堂,只有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和能力,真正有效降低教师的工作量,O2O下的翻转课堂才能落到实处,否则都只是空谈。校长曾透露,学校下一次的转型就是O2O,正在引入各种资源进入学校,包括来自美国、上海、深圳等地的资源,共同保证学校转型,实现预期目标。

其实不管是翻转课堂还是O2O教育都只是一种手段,重要的是其中所隐含的一个教学思想或者问题:我们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

摘要:本文从学生的视角通过布鲁姆掌握学习理论来分析翻转课堂教学法为什么会有较好的教学效果,随后在构建翻转课堂教学法的模型中,又深入分析了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微课程的大数据运用、创新性课堂教学如何开展。最终得出了有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与电子终端运用能够促进学生高效学习的结论,以期为我国的中学教学改革、未来教育提供借鉴。

上一篇:病态人格≠精神病下一篇:食品安全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