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

2024-06-25

工科(精选十篇)

工科 篇1

现代高等教育是会计人才培养的主要渠道,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实验教学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由于我国大多数工科院校的会计学专业起步较晚,会计学科体系建设还很不完善,会计专业教育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特别是会计实验教学,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投入力度上还不能满足高质量会计教育的需求,也制约了工科院校会计教学的发展。因此,对会计实验教学进行反思和改进,探索会计实验教学体系建设的新思路势在必行。为了了解目前工科院校会计学专业实验教学设置的现状,笔者通过实地调研和网络两种方式搜集了30所工科院校近三年的培养方案,通过整理分析以了解工科院校会计专业实验课程体系的情况与特点。在搜集的30所工科院校中,有9所属于“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其中4所是“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东部地区院校所占比例为36.67%,中部地区院校所占比例为46.66%,西部地区院校所占比例为16.67%。

二、工科院校会计学专业课程设置现状与问题分析

(一)会计学总学分与实验课程学分安排

所搜集的30所工科院校的培养方案规定学生毕业要求学分最低为163学分,最高为210学分,其中有20所高校会计学专业的毕业学分在180-200学分之间。所搜集资料中有部分高校未将军事训练相关课程纳入实践学分计算或是军事训练课程不计算学分,同时军事训练相关课程在不同专业和高校中区别不大,因此在对实验学分进行分析时,统一不考虑军事训练相关课程学分。培养方案中实验学分最低为19学分,最高为43.5学分,实验学分的分值安排主要在30-39学分。30所工科院校总学分和实验课程学分分布如图1所示:

(二)实验课程体系构成分析

根据所搜集培养方案的实验课程设置,将会计学专业实验课程体系分为两个大块,即专业类实验内容和素质类实践内容。其中又将专业类实验内容分为六个大类,即以财务会计为核心的课程实验、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课程实验、会计综合实验、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和行业背景相关实践。财务会计为核心的单一实验课程包括基础会计实验、财务会计实验、会计电算化实验等;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课程实验包括财务管理实验、管理会计实验等。素质类实践内容包括社会调查、统计分析、计算机应用能力实践、外语技能实践等。由于各高校素质类实验课程的设置由学校教务处统一规定标准,全校所有专业要求差别不大,这部分实验既不能由教学单位自行决定,也不能体现不同专业之间的差异,所以在以下的分析中,将不考虑素质类实验部分。将工科院校会计学实验课程体系的构成做如下统计分析(如表1):

从表1可以看出,不同的院校对于实验课程的学分安排并没有一个一致的标准,而专业类实验课程占实验学分的比例分布较前两个指标更为分散,说明各院校对于专业类实验课程的安排差别更大。从实验课程体系的内部构成来看,毕业设计和财务会计类课程所占比例最大,这说明在各高等工科院校内财务会计仍然是会计学专业课程内容的重点。所搜集的培养方案中财务会计类实验课程通常包括了初级会计实验、财务会计实验或者高级会计实验,实验内容以账务处理为主。而开设财务管理类实验和综合实验的院校比例不高,使得财务管理实验课程占实验学分的比例和综合实验占实验学分的比例的中值为0,这表明会计的管理本质仍然在教学过程中被各工科院校所忽视,分析能力和行为技能的培养并未得到实现。同时,大部分工科院校都有开设与学科优势有关的行业背景实验,但所占学分比例太少。这与工科院校的会计学专业通常不是该高校的优势学科,通常采用将工科院校的背景融入到会计学培养的模式相关。在该模式下,行业背景实验所占学分比例很低有两个原因:一是在会计学专业的培养方案中加入行业背景是学校教务处的统一要求,二是对行业背景融入的深度尚处在试探性阶段,并未得到最佳课时安排。

(三)实验课程的课程组织形式分析

如图2所示,30所工科院校开设实验课程都以独立实验为主,有11所开设了随课实验,采用独立实验与随课实验并行的方式;仅有2所院校开设了专门的校外实验课程。从实验对学生的培养目的来看,绝大部分院校都将实验目标定位在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仅有2所院校开设了科研训练课程,将科研能力纳入实验体系的培养目标。从课程性质来看,在所调查的院校中独立实验课程的形式都采用必修课程形式。随课实验的性质与理论课程性质一致,没有对随课实验的课程性质进行单独分析。

(四)工科院校会计学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通过分析可知,工科院校会计专业实验体系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实验形式以独立实验为主,手段单一。从实验形式上看,随课实验和独立实验功能不同,目的应该有所区分。随课实验是理论课程的补充,以该理论课程内容作为实验范围,目的是强化该理论课程所学知识,学生的实验内容以知识点为主,以点带面。独立实验多为综合性实验,实验更多的是一个整体,融合多门课程,目的是让学生加强对整个知识体系的应用。(2)实验内容以财务会计为主,内容相对狭窄。会计实验的内容不应该只将重心放在财务会计上,而财务会计类实验的重心不能放在处理会计业务上,这样导致学习会计等同于学习做会计分录,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等同于会计账务处理能力培养,偏离了会计学生的培养目标,也不符合会计是一项管理活动的本质。(3)从实验性质上看,以必修课程为主,缺乏灵活性。大部分工科院校的实验课程都安排为必修课,内容通常为基础会计实验、财务会计实验和会计综合实验,大部分实验内容被限制在通用会计账务处理以内,学生不能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将来的职业发展选择实验课程内容,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其实会计可供实验的内容很多,除了财务会计核心内容外,可以为学生提供多门选修的实验课程,如审计、会计事务所业务、资产评估、管理会计、报表分析、财务决策等。

三、工科院校会计学实验课程体系构建

(一)工科院校会计实验课程设置原则

一是全面性原则。会计实验课程体系是一个多维度的系统,其构建需要重点考虑三个方面的因素:教学主体、教学内容和教学条件。教学主体是指参与会计实验课程体系的学生与教师,学生和教师是实验课程体系的主导因素,教师是实验的引导者,而学生是实验课程的培养对象,决定着实验教学体系的实施,教学内容包括实验教学的具体实验方向、课时安排、实验深度和实验课程之间的相互关系,而教学条件是指会计实验室、实训基地等。在构建会计实验教学课程体系时,既要关注教学主体的需求、又要关注教学内容的设计并注意教学条件的配合,只有这三个因素相互衔接、配合得当,会计专业实验教学活动才能达到良好效果。

二是发展性原则。首先,构建会计实验课程体系要考虑社会需求的发展。会计实验的目的是对会计理论教学的内容进行验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帮助学生在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之间搭建一座桥梁,便于学生工作时能够迅速适应工作需要。因此,在构建实验课程体系时要考虑到用人单位的需求,教育应该满足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因此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也要能够适应并满足这种变化的需求。其次,构建会计实验课程体系要考虑学科发展的需求。高校培养学生不仅要具备当前会计学科的核心知识,也要具备学习将来会计学科变革发展后产生的新知识的能力,因此构建会计实验课程体系必须考虑会计学科的未来发展。最后,构建会计实验课程体系还需要考虑本校会计学专业建设的发展。会计实验课程体系涉及到的培养目标、实验条件等都与学校会计学专业建设发展的规划密切相关,必须考虑到学校对会计学专业未来发展方向的设定和资源投入情况,这样有利于创建特色专业、突出办学特点。所以在构建会计实验课程体系时必须从社会需求发展、学科发展和专业建设发展多角度考虑,遵循发展性的原则。

三是导向性原则。导向性原则是指会计学实验课程体系的设置必须以人才培养的目标为导向。按照A ECC第一号公报《会计教育的目标》关于会计教育目标的论述:“学校会计教学的目的不在于训练学生在毕业时即成为一个专业人员,而在于培养他们未来成为一个专业人员应有的素质。”在会计教育过程中,实验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专业胜任能力的使命。在设置会计实验时要抓住各高校对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以培养目标作为课程制定的指南,从上往下将培养目标细化,构建清晰的能力培养结构框架。在此基础上,明确各课程对学生能力的支持性培养,理清课程与课程之间的关系,从而设计出合理有效的实验课程体系。

(二)会计学实验课程的结构框架构建

设计会计实验课程体系的目的在于理解和深化理论知识,以理论指导实践,将专业理论知识应用于发现、分析经济问题上,促进学生进行科学思维和创新思维,使学生形成专业观念,增强专业意识、职业责任,培养学生科学思索、理论创新的能力与素质。结合工科院校的专业背景优势,建设具有行业特色的会计专业,高等工科院校的会计专业实验课程应该是一个专业、行业和职业三者结合的能力目标导向的会计专业实验课程体系。

该实验课程体系内容包括专业实验、行业背景实验和职业胜任实验三个部分;从学生能力培养上包括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培养学生的管理基础能力,即培养学生理解产品与劳务的生产和营销的概念、过程和机构,以及企业和其他形式组织的筹建和经营过程,培养的重心在于形成学生广泛的经营视野;第二阶段培养学生的单一专业知识应用能力,即培养学生对会计各项专业技能的掌握和应用能力,培养的重心在于会计技能的形成;第三阶段培养学生专业综合知识应用能力,即帮助学生将零散单一的知识点进行融会贯通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将此知识体系进行灵活应用并根据经济业务进行拓展的能力,培养的重心在于从会计知识的管理应用体现会计的管理活动本质;第四阶段培养学生职业综合能力,即培养学生的职业行为,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沟通力以及在职场中解决问题进行决策和分析的能力,重心在于培养学生具备会计专业人员所需的职业素质。在安排会计实验教学内容时要遵循能力形成规律,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单一能力到综合能力进行渐进培养。其中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可以并行完成,第三阶段和第四阶段形成阶梯式上升,从而搭建一个金字塔式的稳定上升能力结构,如图3所示。

四、工科院校会计学专业实验教学改革措施

(一)明确培养目标,定位实验课程的功能

目前高校会计教育到底应该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会计实验课程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起着什么样的作用,这是在构建会计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前必须明确的两个问题。很多工科院校的会计实验教学还停留在以财务会计为核心内容的层面,将会计实验等同于教会学生做账,学生难以体会到会计信息的价值所在,也无法领会会计的管理活动本质。这与管理型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相悖。培养复合型管理人才是一个概念性的目标,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工科院校应结合自身情况,发挥学科优势,进行科学的定位。在制定培养目标时,要确保培养清楚明确,具备可分解执行。只有明确清晰的培养目标才能指导实验课程体系的建立。在一个完整的实验课程体系内,基础类实验课程、专业类实验课程、综合类实验课程等所承担的功能显然是不同的。但不管是哪个类别哪个层面的实验课程都要有清晰明确的目标,让任课教师和学生知道通过实验课程可以达到什么样的效果。不同的实验课程之间内容界定清晰,不重复,明确不同实验课程之间的衔接关系,搭建好实验课程之间的知识结构,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实验。

(二)整合实验教学资源,建设开放型实验室

实验设施是完成实验教学的基础,要想提升实验教学的质量必须重视实验设施建设。大部分工科院校的经济管理类实验室通常是综合建设,在目前的发展阶段这种建设方式是合适的。发展会计学实验教学并不只是建设会计专业实验室,工商管理实验室、人力资源实验室、市场营销实验室、国际贸易实验室等其他专业实验室同样是培养会计学生各种能力所必须的。进行实验室建设时,应围绕实验教学体系,整合实验教学资源,充分发挥各专业实验室的功能,完成学生的培养目标。由于培养方案的学分限制,学生对实验室的使用时间是有限的,往往不能满足学生对实验学时的需求,因此在努力建设实用先进、服务于会计教学的实验室同时还要考虑学生作为实验主体的需求。开放型实验室是会计实验室发展的必然趋势,开放型实验室是指时间和空间的开放、课内实验和课外扩展结合的实验室组织方式。在处理培养方案所要求的实验内容外,学生可以根据需求在整个学期内,自由进出实验室,进行专业知识或课程的实验或者自行设计的探索性实验,真正给学生以更多学习主动性,为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创造有利条件。

(三)提高教师素质,采用多样化实验教学方法

实验教学对任课教师具有较高的要求,任课教师不但需要熟悉会计理论知识和企业管理知识,熟知现行会计准则,还应该有与企业相关的工作经历。目前,工科院校内实验教学任课教师主要有两种,一是选取部分理论课程教师直接承担实验教学任务,二是由实验室教师完成实验课程。第一种安排可能存在教师熟悉会计理论知识但是缺乏实践经验,而第二种安排可能存在教师熟悉计算机操作却缺乏会计知识的问题。因此建设实验教师队伍,提高实验教学教师素质就势在必行。建设实验教师队伍时有两条途径,一是加强现有实验课程任课教师的培训,为实验教师提供更多企业和单位兼职工作的机会;二是聘请会计实务界理论水平较高且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人员进入实验教学师资队伍,从而打破实验教学师资队伍理论与实践的隔阂,促进两者的相互交流,提升实验教学效果。同时,还应丰富实验教学的手段和方法,除采用纯手工实验和会计软件进行实验外,实验教学还可以引入情景教学、案例教学,充分运用网络资源,打破传统会计实验教学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局限,多样化实验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实验教学目标。

(四)完善实验教学环节,引入实验教学评价方法

从实验教学到学生培养目标的实现,存在实验基本硬件软件建设、实验教材建设、实验室管理、实验教学进程等多个环节。提高实验教学质量要从完善实验环节入手,围绕实验内容,选择合适的软件硬件设施,选择或编写实验教材,加强实验室管理人员与任课教师的沟通,给学生创造一个合适的实验环境。实验教学整体环节的改进途径是引入实验教学的评价机制。实验教学的评价机制不应只是学评教,应实现从学生、教师、课程内容、课程设计等多个维度上进行分析评价,只有这样才能对会计学专业实验课程教学的计划、实施和结果做出综合全面的判断,从而改进会计学专业实验教学质量。

五、结论

会计学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作为培养会计人才的两个基点,一脉相承,相互支撑。目前在工科院校内实验教学发展仍落后于理论教学,成为会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短板。而建设有效的会计实验课程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从宏观上必须要以现代教育理念和会计教育目标为出发点,确定工科院校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微观上将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资队伍、评价方法等方面作为一个有序的系统加以设计和建设。工科院校只有加强实验教学的建设力度,构建统一、有机的教学体系才能为培养高质量人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沙彦飞:《工科院校经管类校内实践教学体系与资源集成研究》,《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年第1期。

[2]刘永泽、翟胜宝:《会计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及对策研究》,《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

工科 篇2

本期个人简历小编想为大家介绍一下理科和工科的区别,便于大家在报考专业时有更清晰的概念。关于理科和工科哪个好这个问题,也是很多小伙伴所困惑的,小编会一并做出解答。

关键词:理科和工科的区别,理科和工科哪个好

理科一般是指自然科学、应用科学以及数理逻辑的统称。理科是基础科学,是学习理论和方法的。一般来说,理科包括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科学、天文学、大气科学、电子信息科学和环境科学等。培养目标是从事科研、教学、技术开发和相关的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就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情况来看,大学本科生教育阶段打好基础是越来越多人的共识。

工科是培养技术和工艺的,是应用数学、物理学、化学等基础科学的原理,结合生产实践所积累的技术经验而发展起来的学科。典型学科有土木建筑、公路桥梁、机械、水利、电工、汽车、电子与信息、热能核能、材料、仪器仪表、环境工程、化工与制药、航空航天等。工科培养目标是在相关生产和技术领域从事设计、制造、技术开发和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实际上,理科和工科虽然相互区别,却也是相互联系的,将二者完全割裂开也是片面的。理科研究的每一突破,都会对技术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并且在现代科技领域,“理”和“工”的联系越来越密切。

至于理科和工科哪个好,小编认为这个问题不该是这么问的。由于学科的特点,理科专业的数量和培养学生的数量要比工科的少,却更要求精益求精。选择大学时应注意兼顾其理科专业的基础,工科专业的发展趋势,确定长远的发展目标。如此说来,理科和工科其实没有首选和非首选之分,关键在于本人的性格及思维特点,更适合选择哪一科。

比如,你的数学物理基础扎实,抽象思维能力强,遇事爱问“为什么”,不急于在本科毕业后就去赚钱,而是继续在国内或国外深造,攻读硕士或博士,有志于成为一名科学家、教授,那么你可考虑选择理科。另外,有坚实的理科做基础,理科专业的学生在研究生阶段转入工科学习也是很有利的,毕业后更加受到社会的认可。

而如果考生数理基础比较好,动手能力强,喜欢工程设计,有志于成为一名工程师,技术专家,在土木、建筑、水利、机械等硬件建设的领域驰骋,本科阶段就明确自己的工作定位,那么你可以考虑选择工科。

现在小伙伴们知道理科和工科的区别,理科和工科哪个好了吧~

书霸工科男 篇3

华中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交通工程2012级的胡松华,是典型的“学霸”,专业排名第一,“国家奖学金”“校三好学生”等奖励拿到手软;大二起创业,组建的华科户外团队风声水起。但这枚工科男坚称自己并不只专注于专业知识,他更爱读书,读书能让他静下来。书是藩篱,隔绝出一个世界;文字算是出口,放出藏在他这个工科男心底的细腻心情。在一篇博客里他写道:“外界的静尚不易得,心里的静就更难了。心静,是心无旁骛,是心若止水,是天人合一,是一种美妙、可遇而不可求的感受。人若不脱出尘世,委身于庞大的数据与人脉里,便难求一静了。”

逼出来的读书爱好

“当时,如果有一款游戏和一本书摆在我面前,我一定选游戏。”被周围同学用嗜书如命来形容的胡松华,并非从小就是一枚书霸。看到别人玩游戏,他也想玩。但是没办法,父母严格限制,胡松华合法的娱乐活动几乎只剩下看书。

按照父母的意思,得看名著。虽然不理解,还是要看下去。胡松华记得那个时候自己爱看《西游记》,或者小人书连环画。爱读书,某种程度上是逼出来的爱好。高中后,胡松华才慢慢体会到读书的好处。比如,他写的议论文和散文被老师评价“很有水平”,作为范文在全班同学面前朗读。因为初中喜欢读明清自传小说,在半白话文中熏陶了许久,高中时写起文章,文风就比较严谨简练;偶尔还能玩点花样,模仿不同的风格尝试写作。

到高三,读书对他来说就是一种放松了。因为高考的压力,胡松华倒也不是漫无目的地看书,捧来几本《中学生必读书目》之类的,虽然目的不算那么纯粹,也仿佛能从紧张备考的节奏中暂时逃离。那时,桌面上放着似乎永远做不完的《五年高考 三年模拟》,下面压着胡松华的闲书。作业做烦了,他就偷偷拿出来看几眼。不过,也不能看太久。“看久了心痛。”胡松华解释说,“其他同学都在学习,看多了愧疚啊。”

直到高考后,胡松华终于能尽情过书瘾。高三暑假属于心情压抑期,等成绩等得比较纠结,纠结了就要多读书。胡松华从家里翻了不少书,这一点从他高考后的博客里也能寻找些线索。

“读冰心译的《吉檀伽利》,觉得是在跟一种无比单纯的物质对话,这种物质在外界中从未感知过,它只是像一些美化的回忆,渐渐清晰起来后,给我返朴归真的畅快。”

“读完笛安的《西决》和《东霓》后,一脸茫然的静坐,分明记得那是一个灯光静白的夏夜,没有一丝风掠过这尘满的案几。我的心就在这时开始无目的地旅行,流浪在一个人的国度里,仿佛东风吹亮的千盏路灯,仅为我一人独放。”

……

书本搭出另一个文学世界

到了大学,胡松华开始对作家们进行“扫荡”。发现哪个作家对他的胃口,就一次性读完他所有的经典作品,他还会研究这位作家的写作风格,并尝试着进行模仿。

胡松华一度喜欢村上春树,刚入大学那段时间是疯狂地爱上他的文字。“(他的文字)安静得慵懒,叙述得不起一丝波澜,但每每读完,心里却常带着挥不去的灰色压抑,有时甚至几天都懒得和人说话,就像灵魂深处的一些东西被激起了共鸣,忘了真实世界存在的意义……”胡松华的博客日志分类里,还专门有一个标签,叫作“村上风”,标签下,是胡松华自己创作的短篇小说,还真有点村上春树的调调。

不过,胡松华并不闲。课业和社团活动,已经让他的时间捉襟见肘。可是书还是要看的,怎么办?别人都是拿碎片时间刷微博和微信朋友圈,胡松华则是拿碎片时间看书——课间休息,摸出一本书翻一翻;睡觉之前,捧上一本书读一读。到现在,胡松华还维持着一周干掉一本书的速度。他看的书与专业无关,只和兴趣挂钩,书本给他的,就是个纯粹的文学世界,在那里各种论文、竞赛和实验,都可以退居次席。

不过,在胡松华曾经满是少年心事的文学博客里,也开始出现论文,比如《大雾天气高速公路最佳形式速度建模分析及仿真模拟》;开始出现实习心得,比如《工程测量实习第一小组个人心得体会》……但和从前一样,他的博客依然勤勤恳恳地记录着他的生活状态。

“华科是个理工学校,科研氛围特别浓。我也被周围环境所影响,变得越来越像个搞科研的。”说起自己变得像个搞科研的,胡松华语气里还带着那么点别扭。不过他也知道,一名土木工程专业的好学生,应该是他这种生活状态:写论文,做项目,搞竞赛。但胡松华总觉得缺了点什么,有什么东西被强制地改变了。

采访中的胡松华并不滔滔不绝,每个问题都回答得很朴实。不过,博客里的他有另外一副样子,对他那种略带无可奈何的微妙心情有过详细描写——

“鉴于在校期间读书的数目急剧减少,趁着寒假补补阅读量自是成了当务之急。可惜寒假太短,还逢着一堆竞赛和考试,时间便捉襟见肘了。常常是每天中午喝完些小酒,一个人躺在床上,捻着一本便开读,读至困时,再以书覆额昏昏睡去,竟也很有太白酒后作诗,完罢醉卧青石板的滋味。不过这滋味,在学校是难得享用的,毕竟喝酒加看书加睡觉,倒腾至起床往往是下午四点,这换在学校,该又翘了多少课了。”

书中没有黄金屋,但有宁静

读书能有什么用处?

不能帮助胡松华多发几篇论文,也不能让他在保研大战中多加几分。“读书对我的大学生活帮助比较大。”胡松华几乎没犹豫就说出这句话。但是聊了一段时间之后,他又说,“很多时候我不能感到读书有什么明显可见的帮助。”用胡松华的话说,他也挺纠结。他很笃定读书一定为他带来了什么,但一定要清晰地罗列出来,胡松华又不知该从何开始。

胡松华仔细想了想,读文学书籍和他的主修专业确实距离遥远,不过却让他写起论文和总结报告更加得心应手;读书让他在校园媒体里站住了脚,成为稀有动物存在般的工科生;摄影、排版、宣传、文案……他掌握了周围同学几乎不大接触的技能。胡松华管这叫软实力。在申请学校三好学生标兵的个人陈述材料里,胡松华正儿八经写道:“到目前为止,我已经阅读了将近一百五十多本文学名著,并把阅读视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习惯。我知道一个人内在修养的提升,与他的阅读量是分不开的,我希望能用更多的知识武装自己,做一个全面发展、文理兼修的新世纪人才。”

不过更重要的,还是读书给他的感觉。

“自己比较混乱、比较压抑的时候,读书有一种很好引流的作用。我已经养成习惯,心情不好的时候就靠看书来静一静,压抑的时候就想找一个地方干些自己想干的事情。” 他喜欢静静。放假回家后,他在博客里再次强调书带给他的静。

“时隔四个月,重新回到这个屋子(家),看着墙上密密麻麻的计划表,看着桌子上换了一批又一批的厚厚的书,便觉得很心安,于是便觉得自己依稀有点懂了家的意义,且不谈感情这些人之常情的事情,家给我一个更大的诱惑,在于其给我的静的气氛。”

书,是胡松华这枚工科男骨子里文艺范的栖息之地。“我们这类学校,本身就很缺人文氛围。大学生还是得想办法,走出宅的生活状态,走出线上世界。最好能有一个自己的世界。”

胡松华找到的自己的世界,大概就是书本堆砌的了。

论理工科学生的阅读生活 篇4

一、大学生阅读的必要性

在自主开放的学习环境下, 阅读是大学生获取丰富知识和最新信息的主要途径。大学生的阅读可以给他们提供理论支持和行为举止的正确范式。大学生作为刚刚脱离高中生活的青少年, 心理并不完全成熟, 所以, 阅读成为指导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一个重要因素。大学生必须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基础上, 展开广泛的阅读, 全面地发展自己, 这样, 才能提高个人的技能和素养。阅读对于大学生的重要意义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 缓解压力, 完善心智发展。对于专业学习压力比较大的学生来说, 可以把阅读当做一种兴趣来发展, 阅读可以成为其放松休闲的主要方式。大学里, 鼓励学生阅读, 并且对大学生的阅读进行正确的指引, 以此在一定程度上对其进行思想上的教育, 促进其心理素质的提高。

(2) 获取信息, 扩大视野。现今的信息时代, 不仅是对国家、企业的信息化要求, 对个人, 也有着高度的信息化要求。作为思维活跃、认知丰富的大学生, 应该而且必须掌握主流话语, 获取丰富正确的信息, 扩展自己的视野, 只有这样, 才能成为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才能与当今社会对优秀人才的要求接轨。

(3) 提高表达、写作能力。当代社会对人才的一个基本要求即写作表达能力。一个擅长写作的员工往往意味着他工作能力的出众。写作能力并非一种天赋, 而是从后天的学习与训练中习得的。提高写作能力的一个最根本也是最有效的途径就是阅读。

(4) 提升人文素养, 陶冶个性情操。古往今来, 取得卓越成就的伟人们基本上都有善于读书、善于学习他人经验的特点。读书, 可以从内在提升一个人的修养和气度。所以, 大学生应该多读书, 读好书, 内外兼修。

二、理工科学生阅读生活的专业锁定

进入大学以后, 理工科学生似乎告别了文学作品的阅读, 取而代之的都是其专业书目。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 (1) 专业学习的压力。很多理工科学生的学习压力都比较大, 没有时间去阅读课外的书目。 (2) 学习环境的影响。理工科的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 都抛开了对课外书籍的交流, 他们谈论的内容很少离开自己的专业学习。 (3) 阅读目的的功利性。很多大学生过分重视读书的眼前利益, 而忽略那些经典著作对个人修养的提炼。鉴于以上原因, 理工科学生把读书的范围限制在了自己的专业领域和一些报纸杂志上, 而经典著作却很少涉猎。

三、阅读形式的多样化设置

当代大学生在现代传媒的冲击下, 没有时间去翻阅名著, 大家更喜欢翻阅时尚杂志和娱乐周刊, 或是在网络上进行浏览式的“浅阅读”。这种抛弃经典的阅读, 显然是一种没有自我提升的消遣娱乐。所以, 学校和社会都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 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为学生的“经典阅读”提供资源和条件。学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阅读形式的改善: (1) 学校可以鼓励学生组织读书社团, 定期开展交流活动, 举办关于读书意义和读书方法的相关讲座, 提高大学生对阅读的关注。 (2) 阅读不仅仅是对书本的阅读, 学校可以开展多样化的“阅读”活动, 相关社团可以举办对名胜古迹、博物馆的参观, 实现对自然书本的“阅读”。 (3) 学校可以播放经典著作改编的电影, 或者由艺术团组织演出经典剧作, 使学生产生阅读的兴趣, 扩展阅读的广度。

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 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 好像鸟儿没有翅膀。”理工科学生也应该在学习自己的专业知识的同时, 通过阅读来完善人格发展, 来提升个人修养, 学校也应该作出相应的努力, 为大学生尤其是理工科学生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

摘要:阅读应该是贯穿每一个人一生的活动。而理工科学生由于专业方向的限制, 似乎忽略了自己应该拥有的阅读生活。所以, 理工科学生更应该明确阅读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学校也应该为理工科的学生创造更有效的阅读条件。

工科自荐信 篇5

您好,感谢您能在百忙之中审阅我的自荐信,我怀着一颗热忱的心向您推荐我自己,我叫褚小榕,甘肃联合大学应用化工专业。

在过去的两年里我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虽然我实践经验不足,但是我相信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是我参加实践的前提。大学的学习离工作的要求还很远,但是大学的学习教会了我如何高效的学习,并具有了一定的专业素养。

大学里我不仅仅在学习,我做志愿者工作,参加社会工作,社会工作与社团经历锻炼了我的交际能力,也让我拥有了更多的机会去接触不同行业的人。

读书时的生活经历锻炼了我独立生活的能力,也使我更容易适应环境。

作为一个即将毕业的学生我留恋学校里学习的环境,我更渴望在工作中实践,愿以饱满的热情投入我热爱的工作。

此致

敬礼!

自荐人:xxx

工科院校女生就业探析 篇6

【关键词】工科;女大学生;就业难;对策

当前,我国大学毕业生数量巨增与严峻的就业形势之矛盾日益突出。大学生就业难,尤其是女大学生就业难现象越来越突出,影响了女性合法权益的实现。但在传统的性别观念依旧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人们思维和行为方式的今天,女大学生的就业权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实现[1]。尤其是工科专业的女大学生。因为从传统意义上来说工科一直是男人的行业,所以随着学工科女生数量的增加,工科女生的就业难问题日益严重。

1.当前工科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表现

1.1 工科女大学生在职业获得过程中的难度加大

工科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要付出更多的经济成本、时间成本和社会资本。在求职过程中,女生投递简历的份数多于男生,而获得面试机会却少于男生;寻找工作的时间花费要多于男生。从男女生签约意向个数上看,也是男生略多于女生。不论最后找到的工作如何,寻找工作的时间成本与心理成本女生要高于男生。女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对父母、亲属等社会关系网络的依赖程度也远远高于男大学生。

1.2 工科女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遭遇机会的不平等

工科女学生在求职的过程中遭遇了机会不平等。在大量的招聘会上,女大学生频频遭遇挫折。主要表现在:第一,在用人单位提供的用人信息中,有相当一部分用人单位干脆在招聘启事中声明不招女生只招男生。第二,除了这些明目张胆的显性性别歧视外,还有许多用人单位则采取了委婉的方式拒绝女大学生。虽然表面上不拒绝女大学生,但他们都坦诚招聘女大学生在将来的工作中的确有困难。另外在接受大学生的求职简历过程中,虽然不拒绝女大学生的简历,但是真正录用时并不考虑女大学生。第三,用人单位录用女大学生的条件苛刻。同样的岗位,同样的学历、专业要求,女大学生面临的条件要比男生苛刻得多。不仅对女大学生内在素质、外表有较高的要求,而且在结婚、生育等方面也有苛刻条件。

1.3 “男尊女卑”等传统思维仍有一定影响。一些用人单位片面地认为“女子不如男”,虽然完全将女大学生拒之門外的单位已十分罕见,但在激烈的竞争中,凡是能量化考核的企事业单位,业绩面前男女平等,考虑到女生就婚生育等因素,认为会影响单位经济效益,所以从利益出发而拒绝女生。

1.4 工作的性质不适合女生

用人单位在招聘人员的时候,常常会考虑到工作的性质不适合女生。在高考时,尽管女性中的不仅报读传统的文科、医学、传媒等专业,也开始大量报考而且过去被称为“男性专业”的自动控制、计算机、通信专业等等。由于工科专业危险性高、强度大。这就要求工作人员人有体力,能吃苦,而从实际工作中看,确实女生在体力方面和男生有着生理差别,不及男生。因此,某些工科类工作偏爱男性,却是出于体力和强度的需要。从身体条件来说,用人单位首先就会排除女生。

1.5 缺乏保护女大学生择业权利的具体措施

现行的大学毕业生择业政策和市场运行机制,缺乏保护女大学生择业权利的具体措施。我国宪法明确规定男女平等,赋予女性和男性同等的权利、义务和地位,这其中包括升学、择业和工作的权利。但是随着择业制度的改革,大学生择业成为一种市场行为,用人单位有了很大的自主权,而保护女大学生择业的具体措施和法规又尚未建立健全[2]。

1.6 个人角色定位偏差产生的畏惧心理

长期以来,社会强调女性应同时扮演好家庭主妇和职业女性两种角色,期待女性应首先是“贤妻良母”式的传统女性,其次是事业成功的知识女性。在现实生活中,男性只要职务升迁、专业晋升或发财致富,就会被认为是一个成功者,而女人在取得了类似的成就之后,还要接受传统的“贤妻良母”的家庭标准的衡量。当女性为了事业而忽视家庭时,就会遭受来自家庭与社会的指责,当二者出现矛盾时,社会压力常促使女性放弃事业而成全家庭。社会对女性的这种带有理想期待的、不公正、不易冲破的传统偏见和价值观念,致使女大学生惧怕职业成功给家庭带来负面效应,这种“成功恐惧”的心理制约了她们职业发展的成功动机。

1.7 长期被保护所产生的依赖心理

从小到大都在被保护的环境中成长的女大学生,面对就业中的种种困难,普遍会产生依赖心理,一味地期待家长、老师、学校为其承担就业责任。这种等、靠的心理,延迟了她们就业准备期的到来。寄希望于家人帮她们谋取一份好工作,希望得到某种社会关系的帮助,从而放松了自己的主观努力,放弃就业所必须的知识与技能的准备。这种依赖心理继续发展下去就会使她们彻头彻尾地变成依附者,不去了解就业信息,不懂求职技巧,严重影响自己的就业状态[3]。

1.8 工科女生自身的问题

首先工科女生在大学中往往学习成绩普遍高于男生,但是在实际的动手能力上普遍较差。而且她们更加重理论里而轻实践,普遍不愿意加入学生社团或社会实践,因此在与人沟通的能力相对较差和自身综合素质也相对较低,无法满足用人单位需求。再次,工科女生在传统的就业观念束缚下希望能找到工作轻松而福利待遇较高的工作,这在很大程度上也使工科女生的就业更加困难。

2.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途径

2.1 首先,客观、全面的认识自己

学校从开始要应该对于非毕业年级女大学生进行正面引导,要让她们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自己,先通过自我总结认识自己,然后向自己的周边人际提问,了解他们眼中的自己,也可以通过网络、书籍、学校心理辅导机构、社会专业心理咨询机构做一些问卷认识自己,一方面实现客观认识自己的目的,另一方面还可以为自己的职业规划做准备。而且要客观、理性的面对挫折。对于毕业班女大学生而言,客观积极看待就业中遇到的挫折压力,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才是缓解压力。寻求满意工作的有效方式。

2.2 学校多角度开展就业指导工作

首先学校要适应社会发展需要,针对女生完善专业设置。我国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进入了大众教育的阶段。大学应尽快调整专业设置的不合理,根据本校实际和社会需求开设专业。使教育质量和就业方向二者兼顾,相互促进。其次,学校要针对女生开展具备年级特色的就业指导工作。针对不同年级、专业女生的就业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展就业辅导,从多角度提升女生综合就业素质。

2.3 社会多角度营造良好就业环境

首先,社会作为宏观调控的主体,要协调社会力量推进女大学生就业工作,如督促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牵头制定和实施高校女大学生就业政策、做好高校女大学生离校后的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工作;授权财政部门要根据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和实际需要,统筹安排资金用于促进高校女大学生就业,保障女大学生受过高等教育之后能学有所用,人尽其用。其次,社会通过媒体、学校等途径倡导女生培养独立意识和能力,并为女大学生提供强有力的社会支持,使女大学生意识到自己有责任、有义务完成大学学业、增强自身素质[4]。

2.4 政府加大公共政策的调整力度

对于政府部门工科女生就业中所起作用,首先是要规范企事业单位的用工行为,保证男女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公平竞争。用人单位的行为要受到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的规范,应该使劳动力市场竞争建立在知识、能力的竞争上,杜绝人为因素、观念因素和性别因素对女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对于就业中存在的侵犯妇女权益的行为,应制定出惩处和补偿的条款细则,对性别歧视的案件及时有效处理。此外,要建立与完善相应的女性社会保障制度,保证单个企事业单位不会因为招收女大学生而增加雇佣成本。政府应当将生育保险费用和女工劳动保护费用实行社会统筹。企事业单位不愿聘用女大学生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女性特有的生育责任和家庭责任。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问题,必须降低企业招收女性职工的成本,改革原有的由企业负担的生育保障制度,将妇女的生育价值补偿从企业中分离出来,由社会承担并补偿。只有建立统一的、独立的生育保险险种,设立专门的机构管理和监督生育保险基金的运行,才能真正实现生育的社会保障。通过实行女性社会保障制度,使用人单位对男女劳动能力的评价和用人标准更为合理,消除他们使用女性劳动力提高人工成本的顾虑,为实现女大学生的平等就业权利提供了先决条件[5]。

3.结语

工科女大学生就业难并非是一个不可解决的问题,只要女大学生自身的就业观念跟上时代的潮流,改正择业的偏差、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质;同时社会方面应大力发展经济,实现经济的飞速发展,为女大学生多创造就业岗位;高校方面要做好女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在专业的设置和人才的培养模式上面向社会,与社会接轨,同时,女大学生应当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广大女性能够有实现自己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平台得到社会的认可[6]。

参考文献

[1]杨海芳,李东风.关于实现女大学生公平就业的社会学分析及对策[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1(01):79-83.

[2]于莹.工科专业女大学生的就业状况研究[J].新课程研究,2011(08):132-133.

[3]范结兵,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对策分析[J].考试周刊,2010(57):201-202.

[4]李玉雪,李红娇.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压力现状及应对策略探讨[J].长春大学学报,2011(6):115-115.

[5]王俊华.试析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11(12):291-292.

[6]黑如意,梁瑞英,付智.女大学生就业难及女性社会价值探析[J].党史博采,2011年03期,59-61.

工科高等数学教学思考 篇7

1 高等数学的教学现状

(1) 就高等数学教学而言, 不仅应该传授知识, 更应该启迪思想, 发展能力。现在的情况是不少数学教师常常忽略了教学目的应该具有的多元性, 以及真正关注学生的需求, 纯粹以贯彻课程知识内容为目的, 尽管理论上承认培养能力和素质比传授知识更重要, 但还远没有实现认识与教学实践的相结合, 主要表现在: (1) 教学过多地强调理论的严密性, 缺乏对重要数学思想、物理规律、几何模型的阐述。 (2) 目前大学数学教材的内容虽经过一定的调整, 但仍存在着内容体系理论性强, 总体上缺乏应用性题材, 教师往往照本宣科, 缺乏巧妙设计, 合理处理的案例也不多。 (3) “填鸭式”还是目前最为普遍的教学方式。如此一来, 教师讲得辛苦, 学生学得痛苦, 使得数学教学更多地留给人们一种抽象、僵化的印象。

(2) 就高等数学的内容而言, 它与初等数学有着明显的区别, 主要体现在: (1) 研究的对象不同, 中学数学是常量数学, 高等数学则不然, 他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变量以及变量与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函数。 (2) 研究的方法不同, 初等数学基本是等式的教学, 不等式在高等数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极限的概念就是用一系列不等式来刻画的。 (3) 思维的方法不同, 初等数学所研究的对象大多数较为直观, 结论都是一些定性的描述, 而高等数学所研究的对象通常是抽象的, 研究的方法是定量的刻划, 而且课堂教学信息量大。以上种种, 对一个刚刚步入大学的学生来说, 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尤其是对于部分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 对大学数学课程的思想、原理、方法的不适应, 是导致缺乏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不高, 甚至厌学的原因之一。

2 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课堂教学是传授学生知识,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主阵地, 教师应建立正确的教育理念、科学的思维方法, 有意识地改进自己的教学, 着力改变从理论到理论的传统的抽象教学模式和方法, 力求控制教学过程, 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1) 教师教学的目的在于在为学生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的同时, 培养学生获得知识与运用知识的能力,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仅仅使学生获得书本上的知识, 而且要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思考, 从而使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成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善于将本学科的前沿理论、与本专业相关交叉学科的最新理论以及最新的教学成果引入到教学中,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获取未知的知识的能力。

(2) 对于非数学专业的学生而言, 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对他们影响更深远, 应渗透到数学概念、定理公式、问题探索、归纳总结等各个教学环节。如定积分是科学家们在研究曲边梯形的面积和变速直线运动的路程问题时, 通过分割、近似、求和取极限发现尽管它们具有不同的实际意义, 但都可以归结为同一数学模型——特殊和式的极限, 于是建立了定积分的概念及其理论。同样建立了重积分、曲线积分、曲面积分等概念。使学生掌握了解决一类数学问题的思想和方法, 让他们感受到学习数学不难, 数学有用, 值得花力气去学。

(3)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既要把握数学问题的整体, 抓住它的基本特征又要抓住重要的细节和特殊因素, 引导学生研究题目结构, 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联想, 揭示问题的本质, 拓宽思路。如Lagrange定理的证明, 可以从分析定理的结论出发, 得到如下证法:

定理:设函数f (x) 在闭区间[a, b]上连续, 开区间 (a, b) 内可导, 则至少存在一点ξ, a<ξ

证明:设辅助函数, x∈[a, b]可以验证F (a) =F (b) , 从而F (x) 满足Rolle定理条件, 故至少存在一点ξ, a<ξ

用同样的方法还可以证明Cauchy定理等一批同类型问题。这样比起教科书上的证法, 降低了难度, 学生容易掌握, 学会了, 有了成就感就增强了学习信心, 激发了学习兴趣。

工科高职学生更需要哲学精神 篇8

一、工科高职学生的现状

《云南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高职生与中职生思想状况对比调查研究报告》课题, 从高职学生与中职学生对比研究的独特视角, 揭示了高职学生的特点:

1.学生关注的主要问题有:学习, 人际交往, 恋爱, 就业, 自我塑造, 校园环境等。学生总体上对自己、对学院是有信心的, 是基本满意的, 但也有更高的期望。

2.学生在自我认识方面较为积极客观, 并且具有相应的自我期望值 (积极客观的自我认知是衡量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 , 大多数学生的成就动机归因倾向于自身的努力。个性张扬, 崇尚独立, 注重团队合作;思想活跃, 价值趋向多元, 积极向上。

3.部分学生自信心不足。除学生自身原因外, 也有政策层面上高职教育的地位低于普通高等教育, 社会对技工的评价偏低的原因。尤其当学生把自己就读的学校与高中同学现在就读的大学相比较时感觉尤为突出。

4.强烈的自我意识与内心的依赖性并存。一方面, 学生都认为自己长大了, 渴望自立, 渴望认可, 同时也依赖父母、学校、老师。如调查结果显示:遇到困难时32%的学生首选寻求父母老师的帮助;大学期间谈恋爱中35%的学生是为了生活上彼此照顾的需要。大部分学生往往把自己不自信、不爱学习等问题过多归因于社会、学校和老师, 对外在条件过分苛求。

5.对未来坚定自信的需要与对学习、未来迷茫、意识模糊的现状并存。对未来生活充满坚定感、自信心是每个人深层次的需要、安全的需要。但由于学院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定位不够明确, 学生对自我培养目标定位也不够明确, 激烈的社会竞争以及巨大的就业压力等原因, 为数不少的学生对未来感到迷茫, 学习动力不足。调查结果显示:45%的学生对学习、未来感到迷茫;只有52%的学生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只有45%的学生对自己将来可能从事的就业岗位很了解、基本了解;只有33%的学生对自己将来能胜任的工作岗位心中有数, 其余的很模糊甚至毫无感觉。

6.对自己有较高的期望值与无切实有效的自我规划管理并存。高职学生正值敢想敢做的年龄, 对未来都有美好的追求。调查结果显示:人生重要事项按重要程度排序为事业有成、美好的爱情、幸福的家庭等。47%的学生最想从事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工作, 30%想自主创业。但同时也存在着易受外界影响, 自我约束力差、缺乏意志力和恒心, 有规划很难坚持、甚至没有规划、不愿规划的情况。

7.知识结构不合理, 思维方式单一, 哲学社会科学知识匮乏。由于工科院校文科专业、人文社科类藏书、学术活动都比较少, 缺乏浓厚的人文氛围。再加上工科课程比较难学, 往往花费的时间比较多, 涉猎的人文知识较少, 思维模式单一, 缺乏弹性思维。

8.过于现实, 少了一些理想主义的坚守。高职学生对学习、对恋爱都表现出很强的现实性, 如调查中, 43%的学生学习目的是“为了找份好工作, 生活得好一些”, 39%的学生选择“提升自己的素质”。这也是浮躁的社会现实的影响和反映。

二、工科高职学生的历史使命

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情况看, 工业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撑, 是一个国家不依赖于、不受制于其他国家的重要标志。劳动者的素质直接决定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劳动者的专业素质决定着产品的精度;劳动者的人文素养决定着产品的文化内涵和文化附加值;劳动者的哲学素养决定着劳动者对产品使用价值、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不懈追求的精神风貌。即所谓专业养身, 文化养心, 哲学养神。德国工业的发展与德国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高度发达直接相关, 但更深层次的是德国哲学的发达, 德国人哲学精神的源远流长。

1.工科高职学生是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生力军

目前要解除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 只有依靠科技的创新和职业化人才队伍的培养。据有关资料显示, 我国城镇共有1.4亿职工, 其中技术工人只占一半。在技术工人中, 初级工所占比例高达60%, 中级工比例为35%, 而高级工只有5%。而发达国家的情况正好相反, 技术工人中高级技工的比例超过35%, 中级工占50%以上, 初级技工只占15%。面对我国高级工在比例上与发达国家的巨大差距, 在数量上与我国经济发展需求量相比, 缺口太大, 由此可见, 我国高职学生大有可为。

2.工科高职学生是通过产品传播中华文明的使者

人们往往是通过产品的性能、精准程度、人文关怀、文化含量、科技含量来认识一个国家的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的。高职学生既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的理论型、学科型人才, 也不同于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单纯技能型人才, 而是担负着将科学、工程、设计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任;担负着把中华文化的精粹融入产品中, 体现出来, 传播出去的重任。

3.工科高职学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

高素质的技术工人是我国工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青年是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 是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力量。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 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 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这给高职教育提出了更为紧迫的、更高的要求, 培育高职学生的哲学精神势在必行。这既是指导高职学生走出求学阶段和人生规划困境的需要, 又是提升工业产品核心竞争力的需要与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

三、工科高职学生更需要哲学精神

哲学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 集中体现着国家和民族的思维能力、理论素养、精神状况和文明素质, 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 哲学和自然科学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

1.工科高职学生需要培养崇高的气度

哲学以其“理性思考”的思维特点探索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普遍规律, 关注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显示了哲学恢宏的气势。

2005年北大温儒敏教授对北大中文系2005届毕业生说:“现在处于社会转型期, 物质生产力发展很快, 但价值标准有些混乱, 社会上污浊的损人心智的东西很多。大家对此要有批判的思维和眼光, 要有一些理想主义的坚守。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在重新崛起, 问题也不少, 对问题的解决每个公民都要有信心又有责任, 不能大家都在抱怨又似乎都很无奈。北大的毕业生更应该有改造社会的志向, 目光放远, 从长计议, 不尚空谈, 从自己做起, 一点一滴来改造和建设中国社会。”

与普通高校的大学生相比, 工科高职学生从未来岗位对哲学精神的需要和大学课程体系中缺少哲学课程的现状来看, 更需要培育崇高的气度, 只有这样, 高职学生才可能在产品的工艺设计、生产、销售和服务整个过程中, 始终站在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对人类负责、对自然负责的高度进行工作。

2.工科高职学生需要培养高度的智慧

哲学以其“理性思考、分析批判、超越创新”的思维, 从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抽象出人类始终只在做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两件事情, 人类始终只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种关系, 把世界洞察的如此清晰、明了和透彻。

中国“贵和”的哲学思想, 也正显示出对世界越来越深远的影响力, 中哲西渐之风随着中国的日益强盛也越来越强劲。这种高度的智慧在当代越来越彰显出其圆融而理性的光辉与巨大的指导价值。只有这样的熏陶, 高职学生才可能在工作中胸怀全局、胸怀天下、胸怀消费者, 才可能着眼于环保、着眼于产品的人文关怀、着眼于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着眼于人类的持续发展。

3.工科高职学生需要培养不懈的求索精神

哲学以其“终极追问”的思维特点探索着、穷尽着世界一个又一个的问题。中国哲学家冯友兰曾说过:“人类文明好似一笼真火, 古往今来, 对于人类文明有所贡献的人, 都是沤出心肝, 用自己的心血、脑汁作为燃料, 才把真火一代一代地传下去, 凡是在任何方面有所成就的人, 都需要一种拼命的精神。为什么要拼命, 就是‘情不自禁, 欲罢不能’。”

高职学生只有具备了不懈的求索精神, 才可能在枯燥的技改过程中、产品的工艺设计过程中“情不自禁, 欲罢不能”, 才能在世界树起中国品牌。培育工科高职学生的哲学精神, 我们责无旁贷。

参考文献

[1]严敏杰, 杨虎.北大新语百年北大的经典话语[M].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 2007.

[2]赵学林.智慧简史[M].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 2003.

[3]练琪.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定位与办学导向[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2005, (6) .

[4]陆建洪, 徐锋.高职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思考[N].光明日报, 2009-12-31.

[5]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 2007-10-25.

普通高等工科院校会计创新教育 篇9

普通高等工科院校会计创新教育是根据创造学的基本原理, 将创造学、教育学、经济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 通过普通高等工科院校的创新课堂教学和创造性课外实践活动, 来培养会计学专业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一种新型教育。普通高等工科院校会计创新教育的根本目标在于最大限度地开发会计学专业学生的潜在创造力。

一、普通高等工科院校会计创新教育的特征

与传统会计教育相比, 普通高等工科院校会计创新教育在实施会计教育的前提条件、落脚点、方式以及会计人才质量评价标准等几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一) 实施会计教育的前提条件不同

传统会计教育实施的前提条件是尽可能多地将会计技术传授给学生, 而忽视学生学习会计技术的动机。一般地, 会计学专业学生学习会计技术的目的都比较单纯, 但在今后的工作过程中是否以会计技术从事正义的事业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近年来会计信息失真现象越来越严重就是有力的例证。因此, 普通高等工科院校会计创新教育实施的前提条件是必须正视会计学专业学生学习会计技术的目的性, 以在创新教育过程中不断强化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 不断强化会计技术以从事正义的事业为目的。

(二) 实施会计教育的落脚点不同

传统会计教育的落脚点在于将会计技术原封不动地传授给学生, 以期待学生识记会计技术条文, 其落脚点在于把握学生学习会计技术的共性。创新会计教育要求教师在教育学生时, 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有针对性地培养其创新学习习惯, 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因而其落脚点在于把握学生学习会计技术的个性。

(三) 实施会计教育的方式不同

传统会计教育方式以教师讲授会计技术为主, 通过教师的讲授, 让学生掌握会计技术。创新会计教育方式则以教师的诱导为主, 讲授为辅。教师通常采用探索法进行教学, 即首先由教师提出会计技术问题, 然后由学生查找资料或进行实验, 独立思考问题, 找出问题的答案。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的主要作用在于启发和诱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 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四) 会计人才质量评价标准的多元化

传统会计教育培养人才的衡量标准单一, 即以“考分”的高低来衡量学生质量的优劣。创新会计教育培养人才的衡量标准多元化, 除了考虑学生智力因素以外, 还应特别注重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开发, 即必须综合考虑学生学习会计技术的目的性和在会计技术方面的创造力两个重要因素。

二、普通高等工科院校会计创新教育模式

普通高等工科院校会计创新教育模式是按照会计创新教育目标对普通高等工科院校会计人才实施创新教育的大体框架, 会计创新教育模式的科学性决定了会计创新教育目标的实现程度。

(一) 创新精神教育

有效的创新精神教育是普通高等工科院校会计创新教育目标实现的基础, 概括而言, 普通高等工科院校会计人才的创新精神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 培养会计学专业学生不断进取的精神。

进取精神是创新精神最重要的表现形式, 是一种立志有所作为的精神。普通高等工科院校在培养会计学专业学生的过程中, 必须不断激发学生对会计技术学习的欲望, 培养会计学专业学生的不断进取精神, 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其一是依靠思想教育使学生明辨事理, 使学生将外在的教育要求转化为自身内在的要求。这要求普通高等工科院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结合会计技术的发展历史, 结合工科院校的背景以及未来的职业实践活动, 使学生能够明白会计技术的价值所在。其二是要求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 运用生动活泼的事例展示出会计技术本身的内在美, 展示出探索、应用会计技术的过程和结果, 从而激发学生对会计技术的热爱, 使他们的学习建立在不断进取的精神之上。

2. 培养会计学专业学生敢于独立思考的精神。

独立思考精神是指学生在学习实践过程中运用自己的头脑进行能动思维的过程, 即在坚持观察事物的基础上, 充分发挥学生认识作用的过程。培养会计学专业学生敢于独立思考的精神, 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其一是激发学生的自信心, 自信能不断强化学生的创新动机, 能使学生对其创新的结果充满希望,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满创新激情;其二是激发学生大无畏的精神, 即学生在探索会计技术的过程中, 要敢于走自己选定的路, 敢冒风险, 不畏艰险, 不患得患失;其三是帮助学生获得成功, 使学生从成功中获得快乐, 因为学生的大无畏精神才能促使其成功, 而成功又反过来鼓励学生有所作为。

3. 培养会计学专业学生的实事求是精神。

实事求是精神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相信、服从、坚持与维护真理。有了实事求是的精神, 会计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才不至于迷信权威, 才能很好地掌握和发展会计技术。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 可以从以下五方面入手:一是对学生进行长期的教育, 使学生认识到实事求是、尊重会计学客观规律的重要性;二是教师要善于引导和组织学生积极参加会计实践活动, 将所学会计技术应用到实践中去, 以检验会计技术对实践活动的重大影响;三是要引导和帮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培养实事求是精神;四是教师要善于在教学过程中以身作则, 用自己实事求是的精神去感染学生;五是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鼓励学生不屈从于权威。

(二) 独具特色的创新课程体系

在传统会计教育模式下, 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遵循按专业口径设计的原则, 其课程体系包括基础课程、会计专业基础课程和会计专业课程。这种课程体系培养出来的学生, 不但在学习过程中可使用的科学技术手段较少, 更谈不上具有什么创新意识。因此, 在创新教育模式下, 必须重新设计会计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在具体设计时, 必须遵循厚基础、宽口径、重创新精神培养的设计原则。普通高等工科院校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必须体现以下两方面的显著特征:其一是创新性;其二是显著的特色。在具体设置课程体系时, 应消除各专业基础课程之间的差异, 按照商科大类来设置专业基础课程, 从而消除专业大类之间的差异。对于专业课程的设置, 应根据各专业之间的差异来设置课程模块。此外, 根据普通高等工科院校的工科背景以及社会需求情况来设置专业特色课程。无论是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还是专业特色课程, 在设置过程中必须侧重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独具特色的创新课程体系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厚基础、宽口径的特点, 在社会上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三) 创新会计教育方式

传统的会计教育方式以教师讲授为主, 即教师将会计技术传授给学生。教师一般采取在课堂上将会计技术全部传授给学生, 而不管学生是否能够接受。对学生课后的要求, 充其量要求学生完成教师布置的部分作业而已。这种会计教育方式, 使学生养成了死记硬背会计技术条文的学习习惯。学生通过识记, 不需花多大的工夫即可获得较高的分数, 长此以往, 学生便养成了怠于思考而勤于死记硬背的学习习惯。

创新会计教育方式则以启发诱导为主, 即教师在课堂上激励学生主动地去发现、思考和分析会计技术问题。教师的启发式教学最重要的方法是探索法, 即首先由教师提出会计技术问题, 然后让学生检索相关的资料, 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实验、教师的启发诱导, 使学生在遵循会计技术规律的前提下, 重新去感受会计学者们获得这些会计技术的精彩过程, 从而探索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方法, 最后再由教师加以分析、讲解和评论。创新会计教育方式使学生在探索会计问题答案的过程中不仅能获得新的会计技术, 更重要的是学生接受了胆略、意志和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全面锻炼, 很好地将继承和创新结合起来, 从而培养学生在会计技术研究过程中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普通高等工科院校会计创新教育目标的实现途径

(一) 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的素质

教师素质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决定其教育教学效果、对学生身心发展有显著影响的心理品质总和。教师素质是教师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条件和基础, 一般认为, 教师的素质结构包括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现代教育观念、教学能力和身心素质。会计创新教育使教师面临着一种创造性的会计教育活动, 这种创造性的会计教育活动是对传统会计教育、教学方式的变革, 要求普通高等工科院校的教师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素质: (1) 崇高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 (2) 深厚广博的科学文化素质; (3) 先进的现代教育观念; (4) 优异的教学能力; (5) 良好的个性心理素质。

为使普通高等工科院校的教师逐步适应会计创新教育, 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来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 采取外部和内部培养相结合的方式不断提高教师的素质:从外部引进人才时, 必须严格按照会计创新教育对教师提出的素质要求严格把握引进人才关;内部培养则可以采取短期进修, 鼓励教师提高学历、学位水平和参加重要的科学研究项目, 从而不断提高教师的科技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 制订合理的多元化人才评价标准

普通高等工科院校会计创新教育要求在评价学生时不以考分论英雄, 而应以多元化的评价标准替换考分评价标准。目前高等院校在评价学生质量时, 基本上采用综合测评的思路。因此, 普通高等工科院校会计人才质量的评价标准也可以沿用综合测评的思路, 只是在具体操作时可在德、智、体三项中增加会计技术创造力这一项, 并相应地调整每一项所占的比例。在具体确定各项目所占的比例时, 可根据高等院校的实际情况而有所差异, 但必须保证会计技术创造力这一项占较高的权重, 最低限度应达到20%的比例。

合理的多元化人才评价标准, 可以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以多元化的人才评价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有目的地按照多元化人才评价标准去培养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也不会只局限于传授书本上的知识, 会不断采用新的教育方式启发学生去努力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

(三) 全面实行弹性学制

学分制以选课制为基础, 以学分及绩点计算学生的量和质, 并以此作为学生对课程学习、毕业和取得学位的标准, 同时辅之以导师制的一种综合性教学管理制度。而弹性学制则是在实行学分制的基础上, 允许学生修满规定学分提前毕业, 也可以暂时中断学习、分阶段完成学业或延期毕业的一种灵活教学管理制度。

实行弹性学制, 普通高等工科院校会计学专业学生可在学校规定的范围内按照自己的志愿、兴趣爱好、本人条件和会计学专业教学计划要求选择学习课程, 自主安排学习内容, 只要修够学分, 学生允许在3~5年内完成学业;一学期内, 对于由多位教师开出的内容相似的课程,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自主选择任课教师。这种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 本身就具有激发学生自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内在因素。再加之制度的合理安排, 给学生以合理的压力, 迫使其在学习过程中不得不努力培养自身各方面的创新能力。

四、结束语

普通高等工科院校会计创新教育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采用创新教育方式, 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 还要求学校的管理制度能够起到激励教师和学生不断开发自身的创造力。总之, 普通高等工科院校会计创新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 各子系统只有有机地结合起来, 才能实现会计创新教育的目标。

摘要:本文在分析普通高等工科院校会计创新教育内涵与目标的基础上, 探讨了普通高等工科院校会计创新教育的特征、会计创新教育模式以及会计创新教育目标的实现途径, 并指出普通高等工科院校会计创新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 各子系统必须有机结合才能实现会计创新教育目标。

关键词:工科院校,会计学专业,创新教育

参考文献

[1]石亚军.关于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如何走向成熟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 2003, (7) .

[2]郭思乐.经典科学对教育的影响及其与教育生命的机制的冲突[J].教育研究, 2003, (2) .

[3]张立文.道[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6.

[4]于玉林.会计实验创新教育的探讨[J].会计之友, 2009, (2) .

工科院校音乐素质教育初探 篇10

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中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培养大学生的感受、鉴赏、表现和创造能力、创新精神的过程中, 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于以工学为主的工科院校学生掌握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 进行科学技术研究和创造, 陶冶情操、提高修养, 培养科学气质, 具有其他学科所无法替代的作用。

一、在课堂中推进工科院校音乐素质教育

音乐欣赏类课程作为工科院校音乐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培养学生创造力、想象力、价值观、人生观以及提高自身的自信、幸福感都有科学的指导作用。大学生踏入大学校门, 是其人生观、价值观确立形成的开始, 这个时候如果只注重专业的培养, 尤其是工科院校学生的专业培养, 就会使其在思维模式、自身意识及个人素质等方面发展不协调, 因此开设音乐欣赏类课程是十分必要的。

清华大学是我国首屈一指的工科类院校, 同时也是大批音乐家如黄自、赵元任、姚锦新等人的母校, 清华大学音乐教育自1931年设立音乐部至今已有近80年的历史, 先后开设有《声乐》《器乐》《音乐概论》《西洋音乐史》《中国音乐史》等课程, 且任课教师都是具有二、三十年教学经验的老教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在大学普通必修课中规定:每一个学士学位候选人必须修满不少于八门人文、艺术、社会科学的科目, 每门一学期至少9个学分 (修满360学分即授予学士学位) , 其中音乐开有《音乐概论》《交响乐》《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罗马时代音乐》《贝多芬》《歌剧》六门课程, 在“可以抵作几个学院必修课的其他科目”中还有《音乐声学》和《乐器设计》两门课程。

由此可见, 工科院校的学生不但要学习公式、坐标, 更需要由音乐教育带来的高尚的心灵美和丰富的想象力, 就像有人问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成功的秘诀是什么?他的答案则是一个公式一样:成功=工作+音乐+不说空话。

根据工科院校学生工程思维模式与音乐素质教育产生的艺术思维模式的比较分析, 我们建议将音乐欣赏课分级制、模块化开展教学。分级制, 即根据不同学生在音乐欣赏方面的知识含量可以有选择地选修初级基础音乐欣赏课或高级不同模块音乐欣赏课。例如:初级基础音乐欣赏课主要以了解音乐欣赏基础知识、作曲家创作背景故事及其欣赏大家耳熟能详的音乐作品为主。在选修过基础音乐欣赏课且具备一定的音乐审美能力之后, 可以进入高级模块化音乐欣赏课程的学习, 即由不同种类音乐欣赏课构成。高级模块欣赏课的开设主要根据不同学生对不同音乐的喜爱及需求而分别开设的音乐欣赏课程, 如:《中国民歌欣赏》《欧洲歌剧知识与赏析》《电影音乐欣赏》、《中外艺术歌曲欣赏》《中西方器乐知识与欣赏》及《交响乐赏析》等。这种分级制模块教学即拓展了音乐素质教育层面, 同时又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个性进行音乐审美培养, 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二、在生活中推进工科院校音乐素质教育

大学校园生活离不开音乐文化活动, 如学生合唱团、街舞团、微电影创作小组及器乐爱好者协会等社团活动都需要音乐文化的支撑与协助。但由于工科院校历史上形成的学科过窄、专业过细、知识面受局限等因素导致了工科院校校园音乐文化杂乱无章, 街头音乐泛滥, 高雅音乐严重缺乏, 就连大学生普遍喜爱的流行音乐也因其自身审美水平有限而难觅经典音乐踪迹, 而这些都需要学校通过正确引导予以纠正。

1. 积极组建大学生音乐社团并聘请专业教师进行指导

学生社团是工科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 是高校第二课堂的引领者。社团活动是大学校园生活必不可少的活动之一, 大学生凭借自己对音乐的热爱在学生社团的平台上推进大学音乐素质教育的发展, 同时也是大学生将校园音乐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主要方式。就组织机构而言, 工科院校可以由团委、学生会及社团联合会牵头组建合唱团、舞蹈队、音乐爱好者协会、音乐沙龙等社团, 同时聘请专业教师对社团发展方向及活动方针座宏观指导, 确保社团良性发展。

2. 定期邀请专家开展音乐专题讲座, 观看音乐主题热映电影

在对工科院校大学生音乐文化基础素质的现状调查中, 各类音乐文化知识的正确率分别是:交响乐人物30%、交响乐作品38%、交响乐常识19%;民乐人物24%、民乐作品38%、民乐常识45%;戏曲音乐人物90%、戏曲音乐作品34%、戏曲音乐常识45%;流行音乐人物90%、流行音乐作品87%、流行音乐常识43%。 (如图1)

根据统计数据来看, 大部分同学对音乐文化的了解仅限于流行音乐领域, 对高雅音乐的认知还处于较低水平, 大多数交响乐、民乐的大家和经典作品对他们来说还是非常陌生的, 也有意料之外的如京剧人物的问题正确率高达90%究其原因, 还是得承认现代媒体网络等传播平台的作用, 使得像“京剧中梅派的创始人是谁”这样的题目, 只需通过一部《梅兰芳》的热映, 就传的家喻户晓。这种知识的传播速度恐怕要比教师在课堂上枯燥地讲授十次来的还要快。因此, 工科院校可以利用这一传播渠道选择高品质的音乐题材电影组织学生观看。

为了能够最大程度激发学生对高雅音乐的兴趣和拉近学生与高雅音乐的距离, 还应定期邀请著名音乐表演艺术家或知名专家与学生近距离讲座, 畅谈高雅音乐的魅力, 使学生通过对专家名家的喜爱直接过渡到对高雅音乐艺术的热爱中, 进一步引导学生对音乐文化的正确理解。

3. 充分利用校园广播传导校园高雅音乐

校园广播音乐是工科院校校园音乐文化的另一个重要手段, 他可以真正实现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耳读目染的音乐熏陶目的。工科院校校园广播通常分晨间、课间、午间和晚间4个时段进行, 以晨间和课间为例, 晨间学生起床洗漱开始迎接新的一天, 为了使学生精神充沛、充满朝气, 可以选择旋律舒缓、意境清幽的乐曲, 如斯美塔那的交响乐《沃尔塔瓦河》《培尔·金特》组曲中的“朝景”片段, 也可以在学生喜爱的流行音乐中选择象班得瑞《安妮的仙境》等轻音乐;课间是缓解学生因上课而带来的紧张、疲劳情绪的时间, 可以选择节奏明快, 旋律轻松悦耳的音乐, 如莫扎特的《土耳其进行曲》、肖邦的《圆舞曲》或气氛适合的流行音乐等, 但要避免旋律喧嚣、快节奏的摇滚、街头音乐, 以防导致学生精神过度亢奋影响下节课的学习与思考。

校园广播音乐对工科院校学生的思维方式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 正如莫扎特效应印证的那样:1993年,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两位科学家让大学生分别聆听莫扎特的钢琴曲或轻松的节拍, 最终的发现令人惊讶:那些听莫扎特钢琴曲不过10分钟的学生, 他们空间想像力的测试成绩已经上升了62%, 而听轻松节拍的学生, 其成绩只上升14%。科学家由此得出结论:听莫扎特音乐对我们形成和提高空间想像力有好处。由此可见, 由广播创造出来的这种耳读目染式的校园音乐文化氛围的熏陶对工科院校学生的专业学习、素质提升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三、在舞台实践中推进工科院校音乐素质教育

1. 举办各类音乐比赛及演出

工科院校的音乐素质教育离不开舞台实践活动, 大学生音乐社团实践活动离不开舞台表演, 只有积极组织学生举办音乐文化比赛及演出, 并通过这种校内的舞台锻炼最终走出校园, 参加更具规模的大学生音乐文化展演, 才能真正实现推动工科院校音乐素质教育的目的。

一个舞台就好比一辆马车, 马车的飞跃驰骋离不开台上台下的演员、导演、剧务、化妆以及灯光的密切合作。只有舞台上下的每一个人都严于律己、恪尽职守, 大家才能朝着同一个目标——演出的圆满成功出发。因此, 校园音乐素质教育离不开舞台的实践。

2. 组织学生定期走进音乐会现场, 近距离欣赏高雅音乐

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中发【2004】16号) 和《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 (社政司【2004】16号) 文件的精神, 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和大学生素质教育, 全国各高校自2005年起陆续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 即定期邀请知名乐团、表演艺术家走进校园为大学生开办专场音乐会。这种近距离欣赏高雅音乐的形式, 可以使学生把在音乐欣赏课上学到的高雅音乐的相关知识与音乐会现场真实的演出效果相结合产生共鸣, 引起学生对高雅音乐的极大兴趣, 促进校园音乐文化氛围良性循环, 进一步推进工科院校音乐素质教育。

总之, 工科院校素质教育离不开音乐素质教育, 只有推动工科院校音乐素质教育, 才能使工科专业学生在专业学习的同时具备优秀的音乐文化素质, 从而提高个人的思想内涵、人格精神、品格情调、气质风度等综合潜质。若想推进工科院校的音乐素质教育, 就必须区别音乐专业院校、师范院校等其他高校的音乐素质教育, 使其在音乐素质教育中形成的艺术思维与工科专业学生固有的工程思维相结合, 在课堂中、生活中和舞台实践中使音乐艺术真正融入学生的心灵, 从而通过音乐素质教育培养出兼具创造力与创新力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摘要:工科院校音乐素质教育是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培养学生创造力与创新能力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 文章从课堂中、生活中和舞台实践中三个方面阐述如何推进工科院校音乐素质教育。

关键词:工科院校,艺术教育,素质教育,音乐教育

参考文献

[1].周浩然, 《关于工科院校开展音乐素质教育的探讨》[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第22卷第6期

[2].李振铎.《对工科院校音乐素质教育的探讨》[J].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院学报.2002年9月

[3].周晓丽, 《理工科高校音乐艺术素质教育的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年第10期

上一篇:美国孵化器下一篇:案例教学法物理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