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生扬起朗读的风帆

2024-07-13

为学生扬起朗读的风帆(精选十篇)

为学生扬起朗读的风帆 篇1

一、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一般来说, 我们的音乐课就是一首歌一把琴一张嘴, 单一的课型往往使课堂没有活力, 遇到节奏欢快歌词新颖上口的歌曲, 学生兴致还好, 如果一首歌节奏平缓有难度歌词又非学生想要的那种, 一节课老师累死气死, 收效却甚微。

最新颁布的国家音乐课程标准的, 强调在音乐教学的不同领域之间, 音乐与舞蹈、戏剧、美术、文学等内容之间实现课程的综合, 形成艺术课, 艺术课的展示形式使师生耳目一新。那如何上好每一节音乐课, 如何使学生歌歌都爱唱、课课都爱上?如何充分挖掘并展示学生的音乐才华, 使他们全面发展呢?依照音乐教学新理念, 我引入艺术课的教学方式, 抓住每首歌曲的不同特点, 挖掘契机, 设计好每一课。如教学奥地利作曲家“歌曲之王”舒伯特的《摇篮曲》时, 由于歌曲节奏舒缓, 学生不太喜欢。如何调起学生的胃口?我以故事法导入新课。放开音乐, 随着柔和音乐的流淌, 我的故事娓娓道来。静静地, 我的故事在音乐中结束了, 同学们被我渲染的母子亲情深深感动了, 想到妈妈的呵护、关爱、辛劳, 有的同学竟落泪了, 他们感到音乐此时最能表达他们的心声。我不失时机地再一次放出音乐, 并唱起来, 同学们也跟着轻轻地唱起来, 识谱、填词, 直到熟练而富有表情地演唱。在教学歌曲《歌唱祖国》、蒙古族民歌《牧歌》时, 我引导学生先从幸福生活谈起, 谈祖国的富饶、辽阔, 谈祖国的欣欣向荣, 谈神州大地辽阔草原, 一起感受“天苍苍, 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草原风情。音乐声中真情自然流露。

伟大的教育家卢梭在他著名的教育小说《爱弥尔》中说:“儿童唱一首歌时, 耳朵听到的要比眼睛看到的更加真实。”实际上, 学生依靠“耳听心记”学习唱歌是真正符合他们的音乐天性, 只要为他们创设一定的情境, 引导得法, 定有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手舞足蹈, 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与能力

边歌边舞是学生尤为喜爱的一种学习形式, 它可为课堂注入活力增添生机。如《赛哕赛》这首歌曲欢快、热情、奔放, 应该说学生会特别喜欢, 然而变拍子的运用, 两种节拍的交替使用, 使课堂热而乱, 学生热情锐减。如何使同学们喜欢上这首歌, 并熟练驾驭这首歌, 以此提高他们的音乐表现力呢?我先从欣赏人手, 对比分析。让学生听辨出两种节奏的不同之处, 再在律动上做文章, 如将两种不同节奏设计不同拍法对比表现, 3/4用拍手拍肩拍肩表示强弱, 2/4用拍手挽花表示强弱, 两种方法对比鲜明却是同学们常见易做喜欢的。边听边拍边唱, 同学们便在“手舞足蹈”中掌握了歌曲节奏, 而且音准节奏准, 同学们在轻松愉悦中化难为易, 理解了歌曲。看到同学们手舞足蹈兴趣昂然, 我又设计出6/8、3/4、4/4等拍子的不同拍法, 应用在《小鸟, 小鸟》《新世纪的新一代》《假如幸福的话就拍拍手》等歌曲的教学中。熟练演唱歌曲后, 我要求同学们根据不同歌词节奏发挥想象, 创编歌曲, 表现歌曲。学生兴致很高, 积极踊跃分组表现, 有唱歌、有绘画、有诗文、有表演, 教学在学生载歌载舞欢快热烈的气氛中结束了。学生在艺术的欢声笑语中得到美的享受, 还能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身的素质与能力。

三、课间音乐会, 发展学生音乐创造思维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目标已由“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 教学设计已由“给出知识”转向“引起活动”, 教学目的已由“完成教学任务”转向“促进学生发展”。丰富的综合实践活动将使学生变得更活泼、更聪明、更顽强、更健康。根据艺术课的特点, 给学生创设展示平台。音乐课也不只是让学生会唱个歌, 跳个舞而已, 作为新课程标准下的一门艺术课程, 它蕴涵着丰富而深刻的内容, 我由此想到了“课间音乐会”。利用课中五分种、十分种或二十分种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的机会与舞台, 展示自我、发展自我、提升自我。根据不同内容, 我确定每堂的课间音乐会的主题侧重不同。“点歌台”、“小舞台”、“小百灵擂台”、“三言两语”、“摆一摆、拍一拍”等系列节目, 将班里学生分组, 小组内学生轮流担任主持、演员、编导、策划等, 根据每节课的不同内容, 有侧重的展示, 人人参与, 人人表现,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竞争热情, 学生积极动脑思考, 反复实践, 别出心裁, 别具一格。一次次的表现, 一次次的实践, 一次次的探索, 一次次的创新, 同学们在享受快乐、享受歌声、享受艺术的同时, 对音乐的理解和表现一次次得到提升。可以说, 是这一次次的综合实践活动, 开启了学生智力, 拓展了学生思维, 点燃了学生创造的火花, 从而发展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张扬了学生个性, 提升了学生音乐素质, 扬起了学生热爱艺术的风帆。

为学生扬起朗读的风帆 篇2

一、课外阅读面临“五没”的情况

1,没时间看

调查显示,有四分之一的学生认为没时间看。小学低年级作业量虽不多。但由于学生在大脑、肌肉等方面还未发育完全,所以完成任务的速度慢。很多学生又参加了各种兴趣班、特长班,所以没有时间去课外阅读。

2,没有书看

现在读物多了,信息多了,要找一本自己喜欢的、适合自己阅读的书要花去大量的时间,其中还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低级趣味的内容。鉴于儿童的鉴别能力和抵制能力较弱,不良读物的流传对儿童的精神有毒害作用,再加上一些对教育比较重视的家长只给学生买教辅用书,造成学生们面对各种读物只能迷茫了,只能“没书”看了。

3,没兴趣看

目前,电视、电脑已经普及到家家户户。电视、网络,吸引力远大于书籍。不少学生放学一回家就坐在电视机前看个没完。看电视、玩游戏挤掉了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这对学生的发展无疑是不利的。

4,没阅读习惯

低年级学生阅读纯粹是为了“读”而读,为了娱乐而读。想什么时候读就什么时候读,想读什么就读什么的无计划、无方向的低效阅读更是比比皆是。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无法真正提高阅读能力的。

5,没阅读方法

低年级的学生学到的阅读方法较少,且不能自如地迁移到课外阅读中来。该精读细品的地方不知如何玩味欣赏,草草读过,不求甚解;而略读粗看的段落却迟迟不肯放手,浪费感情,浪费时间。阅读效果可想而知;还有些学生则太过于依赖家长,没有家长的陪读、导读,自己就完全不会读书了。

以上这些情况不能等闲视之,教育工作者必须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鼓励他们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才能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二、有效指导小学低年级学生课外阅读的策略

针对课改要求、当前社会的实际情况和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教师的课外阅读指导策略也要作相应的调整。近年来,全国各小学都迈大了课外阅读活动的步子,有许多成功的做法值得借鉴。

1,激发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任何兴趣的学习,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只有有了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

(1)推荐好书引趣。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是一种自主的、非强制性的活动,兴趣性是第—位的。因此,课外阅读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年龄特点可以推荐:

①篇幅短小,内容完整的故事。

②介绍自然、动物的读物。

③文字活泼,内容变化大,情节起伏,充满热闹、愉快气氛的读物。

(2)树立榜样诱趣。学生从小就有仰慕英雄,崇拜伟人,追逐名人的心理特点。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经常向学生们讲讲古今中外历史名人、科学家小时侯刻苦读书的故事,在无形中就让学生们了解到伟人之所以能成为伟人,是因为他们“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强大的阅读原动力在潜移默化中就此产生。

(3)开展活动激趣。低年级的学生活泼可爱、天真好动,爱讲故事,爱表演。结合他们的这些年龄特征,可以经常进行类似唱儿歌、猜谜语、演故事、说笑话、画成语、赛诗会等丰富的语文活动。

2,营造阅读氛围

在一个优雅的氛围里,人的言谈举止也会不由自主地优雅起来。要学生喜欢阅读读书氛围的营造非常重要。

(1)设立班级图书角。在班级中设立图书角,仍不失为一个有效阅读的做法。“书非借不能读也”,很多家长反应。给学生买了许多书,可他就是不爱看。而一旦让每个学生从家中带来一两本课外书成立一个“图书角”后,情况就迥然不同了。不同风格、种类的书籍不仅开阔了学生的眼界,丰富了学生的阅读范围,那种看别人的书的愉悦感更促使学生不断地去阅读、阅读、再阅读。

(2)障课外阅读时间。阅读是需要时间的,课外阅读的时间主要在课余,怎样抽出时间来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呢?这就需要教师进一步转变教学观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挤出时间进行课外阅读的指导和交流。如每节课开头5分钟可进行古诗、三字经的诵读;每周用一节早读课进行读书心得交流、好书推介等活动。

(3)渲染、烘托阅读氛围。积极健康的阅读氛围能掀起一个又一个的阅读大浪潮。在班级墙壁的醒目处张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等有关阅读的名言警句。就是一种无声的正面宣扬。平时经常在学生面前大力表扬爱读书的学生,更是一种班级文化走向的风向标。在开家长会时,要赢得家长的配合。帮助家长和学生制定课外阅读计划,鼓励家长和学生共读一本好书,一起交流读书心得,一起成长进步。

3,教授阅读方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对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有效指导,帮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1)低年级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切不可简单的理解为单纯的学习方法的指导。教师在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时要培养学生耐心、尽心、静心、精心地回读态度。要善于从课内向课外延伸,从书本向生活拓展,培养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汲取源头活水,开掘学生发自内心的对阅读的接纳与喜爱。

(2)教绘学生一些简单易做的阅读方法。学生一开始课外阅读,教师就应该鼓励学生学习一些常见的阅读方法,如精读、略读、跳读、游览等,要求不宜过高,贵在养成习惯。

①圈圈画画。教师指导学生把优美的语句用自己喜欢的标志标出。教师可以通过指导学生朗诵自己喜欢的片段、讲书中的故事、优美词句大接龙等形式,督促、鼓励学生“眼看”、“耳记”和“心想”。

②剪剪贴贴。在课外阅读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需要,把感兴趣的图片或内容剪下来,收集在一起,配上插图和注释,制作成独具个性的图画书或百宝书。培养动手能力。

(3)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要“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此外,还有一些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测览目录,了解读物概要;阅读课题、中心句段进行跳读,了解读物构架;书本与眼睛保持一尺。既扫视拼音又看清汉字。一目双行等。

为学生扬起朗读的风帆 篇3

一、听音模仿, 培养基本语感

四年级开始接班, 几堂课下来, 感觉特别难受的是孩子们的语音情况, 可以说是很糟糕。孩子们朗读时明显没有语音、语感意识。首先是拖音现象严重对正确语音反应不敏感;其次是断句、不成调现象不容乐观。经笔者初略统计, 以下两表加以说明:

面对这样的数据, 经过笔者对学生学习方法的观察, 参考了一些关于提高语音方面的书籍并结合自己的多年教学经验, 对严重拖音、不成调的朗读现象做了以下的思考和实践:

1. 听音仿读

更正学生以往的作业方式, 改自主由朗读课文为听音、仿读课文, 并强调是每次必做作业, 并设计听音、仿读作业反馈表, 要求家长监督、签名并对孩子此项作业完成情况作出评价。此项作业的要求是:一句句模仿读熟练后一段段跟读再整篇跟读, 最后自己朗读并和原声音频加以比较。这种听音跟读不可以随意跟而是要求模仿音频中的语音和语调。起初, 孩子和家长都不习惯, 认为听录音模仿朗读是件很麻烦的事情, 要不断倒磁带, 家长们的监督明显跟不上要求。针对这个现象, 笔者在学生回校时设置朗读过关卡的作业检查项目。对认真完成此作业并有一定成效的学生加以精神和物质上的奖励, 为所有孩子创设努力的动力。还通过各种方式表扬认真负责的家长, 来鼓励其他家长积极关注孩子的作业质量。一段时间坚持下来, 笔者惊奇地发现孩子们对课文的熟悉程度, 句子的节奏感以及朗读的语音、语调和语速都掌控的很好, 偶尔一次将他们朗读片段录音, 播放给学生听的时候, 他们自己都有明显的感受。

2. 反复录音

在听音、仿读的基础上笔者要求学生完成录音作业。在朗读课上, 笔者设计了一个“我是小小录音王”的环节, 刚开始选择比较简单文本让学生听音模仿正确以后进行当场录制。其目的首先是让学生了解录音步骤方便以后在家里操作;其二, 让学生感知录音漂亮语音音频所必需具备的条件。因为朗读不熟练、模仿不正确、面对录音的设备带来的紧张感都会对录音质量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说录音作业自身各朗读能力检验的好方法, 当然也是对别不认真完成听音、仿读作业学生的一个有力督导。笔者认为录音是英语朗读教学中对语音语感多方位能力培养的非常有效的教学手段。听音模仿的基础上进行录音, 熟读后才敢去录制, 过程中因为紧张出现多处朗读缺陷如单词读错、语调无法掌控等现象从而检测出听音跟读的熟练度和精准度的不够。再通过校对已录的音频, 学生可以自查与原版音频的语音差距从而让学生学会独立立学习并提高学生对语音材料的语感灵敏度, 使基本的语感得以形成。

二、配乐朗读, 提升朗读品质

1. 呈现多种语音律动资源, 培养语音乐感意识

在我们所处的信息爆炸时代, 互联网为英语美妙朗读提供了更广阔的资源空间。笔者收集大量声、像资源和律动的诗歌, 小说唱。并将这些丰富多彩、生动直观的英语律动资源呈现在学生面前, 为孩子们创造一个全感官参与的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并为他们的语音学习打造更加灵动舞台。

2. 感知多变语音律动输入, 凸显语音乐感成效

在一次录音作业的批改中发现35位学生上交此项作业的有33位, 这33份作业中有9份录音作业质量不高属于完成任务;22位学生非常认真地完成作业并有选择各类音乐对语音材料进行背景配乐4位录制优秀的同学里面有一位学生的录音让人惊喜和振奋:这位男生自己对语音材料的理解下选择自己喜欢的Rock音乐, 并对语音材料进行了摇滚式说唱改编, 并配以独特的押韵唱腔。独特的表现方式, 大胆的运用乐感知识, 凸显了语音乐感塑形的成功。

三、韵律新读, 享受朗读快乐

经过以上的实践, 学生不仅能模仿精确同时还能根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进行配乐朗读, 增加了英语学习中的乐趣, 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自信地学习。让笔者值得高兴的是学生在语音学习中已不满足于文本单一的配乐, 他们自主向更高的目标进军。

如在某一次家长开放课中, 笔者教授操练完文本后向家长进行展示时, 同学们有的用手指轻拍桌面来辅助节奏;有的则运用肢体的节奏律动来朗读文本;最后请了一位热情高涨的同学来演绎, 出乎意料的是朱同学竟然用歌剧《猫》里的曲调自如、忘我地唱响了文本材料。全场的听课老师和家长无不鼓掌赞叹, 笔者和同学意外的同时, 激动、兴奋、骄傲!

扬起学生写作的风帆 篇4

关键词:作文教学 文字积累 运用 写作技巧 观察 指导 素材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所以,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具备较强的文字运用能力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方面。但是纵观作文教学的现状,作文依然是老大难问题:因为缺少写作热情、写作体验,有的学生一到写作文就抓耳扰腮,“不知如何写起”“不知写些什么”,无从下笔;有的学生等教师一出题目就赶紧翻出《优秀作文大全》《考场作文》《作文一百分》等来临时抱佛脚。其实,这正是作文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何使学生有言可表,言之有物呢?我认为只有进一步优化作文训练过程,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难题。

一、注重文字积累,更要学会灵活运用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就写作而言,积累这个环节就显得犹为重要。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在文学这座宝库中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经典之作,有很多都可以去学习、借鉴。唐代大诗人杜甫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是对积累作用最好的诠释。小学一至六年级的教科书当中已经提供了不少积累的素材,但是还不够。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多阅读,书读得多,知识才丰富,才能博古通今,写起文章如有神助。作为教师可以利用学科优势,适时推荐给学生一些优秀的书籍,如学习《北京的春节》这篇文章时,推荐给学生老舍先生的著名小说《茶馆》《骆驼祥子》等,感受老北京人的生活状态;学习《白鹅》这篇文章时,推荐给学生《丰子恺散文集》,进一步体会丰子恺先生幽默诙谐的表达方式;学习《匆匆》时,推荐给学生《朱自清散文集》,尤其是《背影》《荷塘月色》等名篇,深刻体会朱自清先生唯美洒脱的语言魅力。

当然,积累并不只局限于阅读这一途径。看电视、听广播、与人谈天说地都是积累的好方法。这样,只要树立了大语文观,就可以在无形中提高学生作文水平。当然学习的最终目的是“用”。因此,强调学生对所积累的东西还要进行精思细想,融会贯通,这项工作重要的是坚持不懈。这样学生才会厚积而薄发,自然贴切地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体验到“为有源头活水来”的快乐。

二、以阅读教学为平台,加强写作技巧的指导

苏辙说过:“文不可以学而能。”好的文章并不是学会写的。但小学生在写作方面好像刚刚学走路的孩子,如果不拉着他的小手,及时纠正他的姿势,很可能形成错误的行走姿态,养成不良的行走习惯。我认为针对中低年级的小学生阅读量有限和认知水平不高的实际情况,传授给他们一些写作方法和写作技巧仍然是非常必要的。

在教学工作中,教师可以把写作技巧的指导渗透到阅读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没有严格的分界线。但是,大多数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把这两部分截然分开,讲课文不涉及写作文,从而丧失了很多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机会。语文教科书的每一篇文章,都是经过专家千挑万选出来的经典文章,对学生的写作有很大的借鉴意义。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这一点,适当介绍作者的写作意图、写作思路、方法和写作顺序,对于经典的段落、句子更要帮助学生加深理解,练习续写和仿写。比如,《山中访友》是一篇优秀的散文,在教学中可降低难度,指导学生仿写一篇写景文《公园访友》或《校园访友》;也可以选择不同的写作方法让学生去感受和体会,从中学到写作的技巧。教师就可以在阅读教学时,着重讲一下这篇文章是怎样开头的,怎样结束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等等。比如,《颐和园》这篇课文运用的总分总的构段方式,使文章结构清晰完整,各景点的过渡连接自然流畅;《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文章运用前后照应、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等,这些都是学生可以借鉴的写作技巧。我想这样长期下去,学生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攻破写作难关,写出一篇结构完整、过渡自然、表达清楚的作文来。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树立这种渗透意识,寓作文教学于无痕,利用一切机会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丰富写作素材

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生活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动笔,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叶圣陶先生也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有许多学生写作时感到无话可说,无事可写。他们总认为要写有意义的事,要写轰轰烈烈、影响颇大的“大事”,而对于鸡毛蒜皮的琐碎小事则感到没有必要写,没有内容写。这些说明了学生对生活缺乏体验,心中缺少对生活真切的感受。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呢?我认为要让学生留心观察生活。生活是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素材的宝库,我们身边每天发生着不可计数的新鲜事。可惜,学生对此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因此,可以指导学生做到每周一记,选择一周当中发生的感受最深、记忆最深刻的事记录下来,并经常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比赛,比一比谁观察生活更细心,谁能表达得更清楚。教师再相机给予点拨和指导,教会学生进行写作素材的选择和筛选方法。擦亮学生闪亮的双眼,抓住生活的点滴,写出表达真情实感的优秀作文。

小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事情,教师平时注重优化作文的训练过程,寓作文教学于无痕无形之中,激发学生写作兴趣,鼓励他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多多练笔,就能帮助学生扬起写作的风帆,畅游在广阔的作文海洋。

参考文献:

[1]程翔.语文课堂教学的研究与实践.语文出版社,2000.

[2]周庆无.语文教学现代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3]钟启泉,崔永淳.新课程标准与创新.师范生读本高教出版社,2003.

品味词语:为有效阅读扬起风帆 篇5

一、揣摩词义, 感受语境

在词语教学中, 有些词语学生只知它大概的意思, 教师可以让学生借助词典、根据字形或联系上下文准确理解词语, 进而让学生用心去感受和触摸词语的温度, 进而读懂词语承载的丰富信息。此时, 字词在学生的脑海中已不再是枯燥的文字符号, 而成为他们意识中带有深刻内涵的东西。

师:“饯行”是什么意思呢?

生:“饯行”就是送行。

师: 那么文中为何不用送行呢? 饯行与送行有什么差别? 看这个“饯”字, 想一想。

生1: “饯”是“食”字旁, 故与食物有关, 用吃的相送。

生2: 我想“饯行”是摆下酒席送朋友。文中第3 节写到“李白举起了酒杯, 孟浩然接过酒杯一饮而尽。”

师:李白在哪儿摆酒席送孟浩然的?

生:黄鹤楼。

教师介绍: ( 展示黄鹤楼图片) 黄鹤楼位于湖北武汉, 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并称中国三大名楼, 它俯临长江, 飞檐凌空, 很有气势。李白送孟浩然, 不是一般的送, 而是摆酒席相送, 不是在一般的地方摆酒席, 而是在最著名、最繁华的黄鹤楼摆酒席, 可见他们之间的感情深厚。你能读出这种感情吗? 齐读这一节。

二、品读词语, 畅想诗意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要让词语深入儿童的精神生活里去, 使词在儿童的头脑和心灵里成为一种积极的力量。”在词语教学中, 教师要让学生通过品读想象, 激活他们头脑中的已有表象, 有效地将抽象的语言符号还原为生动的情景以及形象可感的画面, 让他们轻轻松松地理解词语的意思, 使词语和学生的精神世界紧密联系起来。

师: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 欣赏课本插图, 有哪些美丽的景物呢?

生: 插图上的景物有垂柳、桃花、沙鸥、长江、黄鹤楼、白帆。

师: 这优美的春天正是因为它们而更加美好, 让我们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它们, 请读词语: 暮春三月烟雾迷蒙繁花似锦。

师: 读着这些词语的时候, 你们的脑海里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生1: 我读“繁花似锦”这个词语时, 眼前好像看到了一幅美丽的图画, 春天各种各样的花竞相开放, 五彩缤纷, 美丽极了!

师: 真美! 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生2: 我读“烟雾迷蒙”时, 仿佛看到了长江边雾气弥漫, 岸边的杨柳、花草都被雾气笼罩, 一片云蒸霞蔚的景象。

生3: 读着“暮春三月”时, 我仿佛看到了蓝蓝的天空, 青青的杨柳, 碧绿的草地, 缤纷的花朵, 清澈的小溪; 听见了清脆的鸟鸣, 淙淙的流水声; 闻到了扑鼻的花香。

师: 读着不同的词语, 你们的脑子里会出现不同的景象, 学词语要学会联想, 这样就能把词语学活了。请把这些词语放到课文中, 读读第一自然段, 读出文章的美。 ( 指名读)

三、背景渗透, 诠释诗魂

对于有些词语学生只能理解表面意思, 不能深刻体会其词义, 这就需要教师联系其背景, 给学生补充隐藏在词语背后的内容, 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联系背景, 展示和文本有关的材料, 就是一个增长学生知识和生成学生智慧的过程, 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中思、在思中学。

课文片断:

李白举起了酒杯说: “孟夫子, 您的人品令人敬仰, 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 就一直把您当作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 前往扬州, 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 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 ( “孟夫子, 您的人品令人敬仰, 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这句话中的“敬仰”和“誉满天下”, 学生理解起来有难度, 需要教师适当补充。)

师: 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 ( 抓住: 您、夫子、兄长、老师, 这些都充分表现了李白对孟浩然的尊敬。)

教师介绍孟浩然的人品和诗篇:

孟浩然一生洁身自好, 不愿随波逐流, 他不与贪官同流合污, 宁愿在田里种菜, 也不愿给皇帝当欺压百姓的官, 所以说———您的人品令人敬仰。

孟浩然一共写了260 多首诗, 有很多流传至今, 比如说《春晓》、《宿建德江》、《过故人庄》, 尤其是《春晓》, 可以说是家喻户晓, 所以说您的诗篇———誉满天下。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 教师对学生进行这样的补充、引导, 其实, 这是教师根据自己课堂教学的需要进行的灵活处理, 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 从而做了一个准确的诠释和解读。

总之, 词语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支点。维果斯基说: “词语只有在获得了感性的个人含义而不是单纯作为概念存在的时候, 它才能成为个体生命中一个生气勃勃的细胞。”文中几个词语的教学片断, 学生在扎实细致的言语实践和多元对话中发展了思维, 历练了表达, 体悟了情感, 实现了有效阅读, 从而促进学生言语系统中词汇的生成, 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摘要:本文从解读词语入手, 逐步从揣摩词义, 感受语境;品读词语, 畅想诗意;背景渗透, 诠释诗魂等方面进行阐述, 希望以此让学生学会品味词语, 从而实现有效阅读, 为他们的语文学习奠定基础, 实现提升他们语文素养的目的。

扬起学生写作的风帆 篇6

关键词:作文教学,文字积累,运用,写作技巧,观察,指导,素材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 是认识世界, 认识自我, 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所以,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 具备较强的文字运用能力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方面。但是纵观作文教学的现状, 作文依然是老大难问题:因为缺少写作热情、写作体验, 有的学生一到写作文就抓耳扰腮, “不知如何写起”“不知写些什么”, 无从下笔;有的学生等教师一出题目就赶紧翻出《优秀作文大全》《考场作文》《作文一百分》等来临时抱佛脚。其实, 这正是作文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何使学生有言可表, 言之有物呢?我认为只有进一步优化作文训练过程,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难题。

一、注重文字积累, 更要学会灵活运用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就写作而言, 积累这个环节就显得犹为重要。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灿烂文化, 在文学这座宝库中有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的经典之作, 有很多都可以去学习、借鉴。唐代大诗人杜甫说过:“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这是对积累作用最好的诠释。小学一至六年级的教科书当中已经提供了不少积累的素材, 但是还不够。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多阅读, 书读得多, 知识才丰富, 才能博古通今, 写起文章如有神助。作为教师可以利用学科优势, 适时推荐给学生一些优秀的书籍, 如学习《北京的春节》这篇文章时, 推荐给学生老舍先生的著名小说《茶馆》《骆驼祥子》等, 感受老北京人的生活状态;学习《白鹅》这篇文章时, 推荐给学生《丰子恺散文集》, 进一步体会丰子恺先生幽默诙谐的表达方式;学习《匆匆》时, 推荐给学生《朱自清散文集》, 尤其是《背影》《荷塘月色》等名篇, 深刻体会朱自清先生唯美洒脱的语言魅力。

当然, 积累并不只局限于阅读这一途径。看电视、听广播、与人谈天说地都是积累的好方法。这样, 只要树立了大语文观, 就可以在无形中提高学生作文水平。当然学习的最终目的是“用”。因此, 强调学生对所积累的东西还要进行精思细想, 融会贯通, 这项工作重要的是坚持不懈。这样学生才会厚积而薄发, 自然贴切地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 体验到“为有源头活水来”的快乐。

二、以阅读教学为平台, 加强写作技巧的指导

苏辙说过:“文不可以学而能。”好的文章并不是学会写的。但小学生在写作方面好像刚刚学走路的孩子, 如果不拉着他的小手, 及时纠正他的姿势, 很可能形成错误的行走姿态, 养成不良的行走习惯。我认为针对中低年级的小学生阅读量有限和认知水平不高的实际情况, 传授给他们一些写作方法和写作技巧仍然是非常必要的。

在教学工作中, 教师可以把写作技巧的指导渗透到阅读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 没有严格的分界线。但是, 大多数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把这两部分截然分开, 讲课文不涉及写作文, 从而丧失了很多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机会。语文教科书的每一篇文章, 都是经过专家千挑万选出来的经典文章, 对学生的写作有很大的借鉴意义。教师在阅读教学中, 应该充分利用这一点, 适当介绍作者的写作意图、写作思路、方法和写作顺序, 对于经典的段落、句子更要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练习续写和仿写。比如, 《山中访友》是一篇优秀的散文, 在教学中可降低难度, 指导学生仿写一篇写景文《公园访友》或《校园访友》;也可以选择不同的写作方法让学生去感受和体会, 从中学到写作的技巧。教师就可以在阅读教学时, 着重讲一下这篇文章是怎样开头的, 怎样结束的,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等等。比如, 《颐和园》这篇课文运用的总分总的构段方式, 使文章结构清晰完整, 各景点的过渡连接自然流畅;《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文章运用前后照应、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等, 这些都是学生可以借鉴的写作技巧。我想这样长期下去, 学生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攻破写作难关, 写出一篇结构完整、过渡自然、表达清楚的作文来。所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树立这种渗透意识, 寓作文教学于无痕, 利用一切机会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 丰富写作素材

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生活实际, 让学生易于动笔, 乐于动笔, 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 热爱生活, 表达真情实感。”叶圣陶先生也说过:“生活如泉源, 文章犹如溪流, 泉源丰盈, 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有许多学生写作时感到无话可说, 无事可写。他们总认为要写有意义的事, 要写轰轰烈烈、影响颇大的“大事”, 而对于鸡毛蒜皮的琐碎小事则感到没有必要写, 没有内容写。这些说明了学生对生活缺乏体验, 心中缺少对生活真切的感受。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呢?我认为要让学生留心观察生活。生活是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素材的宝库, 我们身边每天发生着不可计数的新鲜事。可惜, 学生对此视而不见, 听而不闻。因此, 可以指导学生做到每周一记, 选择一周当中发生的感受最深、记忆最深刻的事记录下来, 并经常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比赛, 比一比谁观察生活更细心, 谁能表达得更清楚。教师再相机给予点拨和指导, 教会学生进行写作素材的选择和筛选方法。擦亮学生闪亮的双眼, 抓住生活的点滴, 写出表达真情实感的优秀作文。

小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事情, 教师平时注重优化作文的训练过程, 寓作文教学于无痕无形之中, 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鼓励他们做生活的有心人, 多多练笔, 就能帮助学生扬起写作的风帆, 畅游在广阔的作文海洋。

参考文献

[1]程翔.语文课堂教学的研究与实践.语文出版社, 2000.

[2]周庆无.语文教学现代论.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6.

赏识——扬起学生自信的风帆 篇7

刚接到二年级这个班时, 我一下子就记住了李佳文这个孩子, 因为她有可爱的外表和出众的表达能力。心想:这小不点儿可是块学习的料。一上课才知道, 她却是个老大难:思想不集中、做事磨蹭、爱管闲事、成绩不理想……接下来的日子就是纠正她不良的行为习惯以及指导她的学习。说起来容易, 做起来难, 苦口婆心的指导常常无济于事。无奈之下, 只好与她的妈妈取得联系, 我把孩子的情况向她妈妈说明了, 她妈妈也显得束手无策, 她说:“孩子习惯不好, 我知道, 可是我和孩子的父亲开了一家小店, 每天都要起早贪黑地忙, 也实在没空管她。哎, 都怪我们, 要不我们把店关了, 明年再让她留级吧。”此时她的母亲流露出一脸的自责。

我也寻思着, 该如何是好呢?找她谈心, 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她听后也是拼命地点头认同, 可第二天就全然不顾, 照样我行我素。狠狠地批评她一顿, 想吓吓她吧, 也不见效。难道这么可爱的小姑娘真的是朽木不可雕吗?

无意中我翻开一本杂志, 看到这么一则寓言:一个农夫伐倒一棵大树, 用笔直的树干盖了一座小木屋。他打量了一番, 心想:把这剩下的树根劈成柴, 要费多少工夫哇!于是就将它扔在了野外。一位雕塑家无意中发现了这个树根, 如获至宝, 他小心地把根带回家, 精心雕刻, 终于制成了一件精妙绝伦的根雕艺术品。短小的故事引人深思:农夫厌弃它、瞧不起它, 树根就只能是一件废品;而雕塑家喜爱它、关心它、发掘它的潜力, 它又变成了一件有价值的东西了。

由此, 我不由地想到, 我们的育人工作不正如此吗?任何学生的本质都是可以教育、培养、转化、雕塑的, 学生某方面的差是表面的、暂时的、相对的, 对于后进生的教育应植根于爱, 尊重他们, 赏识他们, 他们也能成为可塑之材。

一天, 学生们都在教室里练字, 大家都表现得非常自觉, 静静地写着, 教室里只听得到“沙沙”的写字声。这时, 我看到李佳文有些按捺不住了, 东瞧瞧, 西望望, 一副心不在焉的样子。于是我来到她旁边, 弯下腰, 心平气和地对她说:“翻翻你刚开学时写的字, 再看看你现在写的字, 进步多大呀!”她认可地点点头。我接着往下说:“你一笔一划认真写字的模样老师最喜欢看了, 你会越写越棒的, 继续写好吗?”此时的她, 完全沉醉在我这番“表扬”下。我又趁热打铁道:“这颗五角星是给你的奖励, 喜欢吗?只要你下工夫, 什么事都能做好, 相信自己。”我把这大大的星贴在了她的额头上, 小脸上一脸的幸福与满足, 于是她正了正身子, 换了幅模样, 认认真真地写了起来。

谁知那一次表扬竟是她进步的起点。她悄悄地变化着, 学习变主动了, 字写得越来越认真了, 上课发言积极了, 人变得自信了……我也明白了自己该努力的方向, 没有过不去的坎, 相信自己, 奇迹也会出现。

看着她一点一滴的进步, 我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 于是我给她妈妈发了一条信息赞许她的进步。新年刚过, 我便收到了孩子家长的来信。信是这样写的:尊敬的庄老师:

您好!您辛苦了!作为李佳文的家长, 我知道孩子各方面的表现不尽如人意, 给您添了不少麻烦, 让您特别费心!看到孩子有这么大的转变, 我们真心地想对您说句“谢谢”。这是我们的一点心意, 请您务必收下, 希望您给我的孩子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我们不胜感激!

读着这封信, 看到字里行间无数的“您”。我感受到了孩子家长心里的谢意和沉甸甸的嘱托。后来我把信留了下来, 把500元的“心意”还给了家长。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责。让每一个孩子能有所提高, 不仅是家长的希望, 也是教师的期待。对孩子的进步, 家长竟能抱如此感恩之心, 让我始料未及。

孩子的改变让我更坚信了赏识的力量。作为教师, 我们应该如何来引导和赏识学生, 从而促进他们个性的发展呢?

(1) 挖掘学生的闪光点, 激发学生的自信心。生活中并不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教师要有一双慧眼, 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只要教师有心去发现它, 并及时给予表扬, 赏识他们, 学生就会感到莫大的快乐, 从而获得前进的动力。

(2) 利用积极的心理暗示, 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孩子的心灵就像一个银行, 如果你不断存储肯定、尊重和赞许, 那么你就能支取进步和成功的喜悦, 丰厚的利息不可估量。如果你存储的只是失望、埋怨和嘲讽, 那么你只能支取退步和失败的苦果, 甚至耽误孩子一生的前途。我们教师对孩子的肯定、尊重和赏识, 会是孩子成长的最好营养。

扬起学生自主管理的风帆 篇8

一、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形成自觉意识

每个学生心中都应有集体意识, 形成集体荣誉感。这样, 就能充分激发每个学生自主管理的意识和参与欲望。只要教育得法, 每个孩子都会成为班级管理的积极参与者。

上学期的英语节, 学校要求每个班要出用英语唱首歌和用英语歌唱祖国大合唱两个节目, 在班上宣布这个任务时, 同学们兴致都不高, 他们说英语读都读不好, 何谈唱歌。在排练时, 大家都不怎么上心, 班长也在演出的头一天告诉我她的节目几乎没准备, 我只得临时拉了几个同学现学了首极其简单的《圣诞歌》, 直到演出时都还没记住歌词, 结果可想而知。在颁奖的早会上, 同学们看着其他班的同学一个接一个地上台领奖, 而我们班却一张奖状都没拿到。隔壁班的同学还落井下石地说, 你们看:四班一张奖状都没有!

“我们的心啊, 都揪到一起了!”在回到教室后, 同学们这样告诉我。“耻辱!”“下次一定要把这荣誉夺回来!”他们异口同声地说, 或大或小的拳头紧紧地捏着。看到这种情况, 我知道目的达到了。顺势就问大家:“一个奖都没得到, 大家心里好受吗?”“不好受!”“这就印证了那句话:班荣我荣啊!”“以后我们把所有该做的事情都做好, 把该拿的奖都拿回来!”同学们大声地说着。从此以后, 我感觉到变化了!有人主动承担起了保洁的任务;也有同学在放学后主动留下来把没放回课桌的椅子放进去;在上次的运动会上, 本来成绩不怎么好的我们也领了好几张奖状, 我听到有同学在说, 我们跑步跑不快, 跳也跳不远, 但我们多写广播稿也可以获得精神文明奖啊!这就是我们班可爱的同学们!没想到英语节不好的结果反倒让我们有了更大的收获:“班荣我荣, 我耻班耻!”这是同学们现在常说起的话。也没想到我这个蹩脚的导演竟然还导出了一场场精彩的戏, 在每个学生心中树立起了集体意识, 形成了集体荣誉感, 它鼓励大家为增进这个班的荣誉而作更多的努力。这样, 就有了凝聚力和向心力, 班级建设就能卓有成效。

二、培养得力的班干部, 保障自主

一个优秀的班干部队伍是班级建设好的前提条件。要想把班级管理建设好, 班主任教师应该首先搞好班干部的建设。班干部的选拔条件首先应具备热爱班集体, 有愿意为班级建设出谋划策的良好愿望。并且学习主动认真, 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和号召力。班主任应对每个班干部的职责做好明确的分工, 做到赏罚分明。对班干部的评价方式应客观、公正、有效。做好班干部同学的思想工作, 使他们乐于为班级工作服务。

班级中的大小事务大胆放手让班干部自主管理, 既可以使班干部在实践中受到锻炼, 培养能力, 增长才干, 也可以为班主任减轻负担。在班务工作中, 我要求班干部公平、公正。“在其位, 谋其政”, 有职有权, 凡是他们能干的事情, 我就不包办代替, 让他们自己去干。每干一件事情, 我只讲清目的要求并交待注意事项。在工作中遇到困难时, 就扶一扶, 给予适当指点和帮助。上学期板房没有遮阳网时, 为了能稍微凉快一点, 学校就让我们换个不太晒的教室, 导致我的办公室没挨着教室, 有的同学就觉得班主任不在隔壁了, 可以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了。于是, 某些老师的课上, 传纸条的、随意讲话的都出现了。发现这个问题后, 我及时地找来班干部询问具体情况, 商量对策。就在那周五的班会上, 班干部们的做法深深感动了我。班长和纪律委员先自我检讨, 并处罚了自己。接着挨个指出同学们这段时间所出现的问题, 分析了问题出现的原因。在他俩的倡导带领下, 同学们陆续发言, 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并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这以后, 孩子们自觉地遵守课堂纪律, 班级工作上了一个新台阶。

三、要学会关爱他人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没有爱也没有一个团结互助的班级。现在的中学生, 思维方式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更新, 他们的各种意识在不断增强。他们渴望表现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关爱和信任。只有充分的关爱和信任才能激发他们内心潜伏着巨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才更有助于班级的管理。

教师一直都是人们心中高尚纯洁的名字, 因为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在用自己平凡的行为支撑着不平凡的人格。我爱我的这个职业, 并没有什么高尚的理由, 也没有什么深奥的道理, 只是因为这 (下转第90页) (上接第89页) 是我的理想。我尽可能的关爱每一个孩子, 而我的这分爱也感染到了他们。班级里, 有一股爱在流淌。前几个星期, 王洋在体育课上受伤了, 住院后, 同学们去医院看望他;还有几个同学自发地组织起来, 每天下午放学后都去医院为他补课, 让住了两个星期院的他功课一点都没落下。在同学需要帮助时, 总有人第一时间站出来;在办公室没水的时候, 也总有同学及时地扛来一桶。正是因为有爱, 班级才更加和谐, 才激发了他们的主动性、自觉性, 同时增强了主人翁意识和一股奋发向上的集体凝聚力。

班级是学校的基层组织, 是学校工作的基础, 学校的一切工作, 都要在班级中具体贯彻落实。班主任这个导演的优劣, 直接影响到一个班级的建设和学生的成长, 也是关系到学校全局的大事。班级管理是比较琐碎、劳心劳力的系统工程。它需要班主任热情饱满、全心全意的投入。而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 让学生成为班级真正的小主人, 就会给班级管理插上理想的翅膀, 让班级文化更加健康、和谐, 让学生的成长历程更加快乐、难忘, 让我们自己也更加轻松和愉快, 因为这是我们的事业, 而不是我们的负担!

摘要:“自主管理”是在班主任的启发、引导、合作探索下, 激发学生自己追求, 不断学习, 对自己的思想表现进行自我认识、自我监督、自我克制和自我纠正, 以提高自身素质, 形成良好的思想、习惯。在班级管理中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管理, 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 扬起学生自主管理的风帆, 让学生成为班级真正的小主人。

班训,扬起学生自信的风帆 篇9

1995年暑假后的一天,我在教室里迎接初一新生报到。突然,一个学生家长模样的男子领着孩子闯进教室,见到我就劈头盖脸地说:“你就是班主任李老师吧,说实话,我的孩子就应该上一中,就不该分到二中来!”他的话极大地伤了我的自尊,我被击怒了,没好气地说:“我没请你来,有本事就别来上!”

当年,我县一中取消初中重点班,第一次实行驻城中学初中划片招生。这件事说明社会对二中的认可度不高,家长对二中信任不够,来二中上学的学生自然信心不足。然而,自信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力量源泉,是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前提和保证。因而,我把对学生进行自信教育,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作为做好这一届班主任工作的突破口,在班主任工作中,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能够信心百倍,干劲十足地投入到学习中。其中,利用班训对学生进行自信教育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班训的制定

在了解班内学生普遍对二中缺乏好感,对在二中读书信心不足的情况后,我决定利用班训对学生进行自信教育,让每个学生都能树立必胜的信念,信心百倍地完成初中三年的学习生活。

首先,让学生了解学校、了解老师。我带领学生参观学校的校史陈列室和荣誉室,使学生了解学校悠久历史、辉煌业绩,培养学生热爱学校的情感,相信二中照样可以把他们培养成才。召开“我们的老师”主题班会,全面介绍任课老师的学历、工作态度、教学成绩和获得的荣誉,让学生觉得摊上了一批业务能力棒、奉献精神强、教学成绩好的老师,确信老师们一定能帮助他们健康成长。向学生介绍我的班主任工作史和成绩,表达全心全意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决心,使学生感到遇上了一位优秀的班主任,在这样的班里一定能学有所成。

其次,开展“我的爸爸、妈妈最聪明”征文比赛活动。学生通过搜集整理能表现父母聪明才智的事例,感受父母的聪明。告诉学生从遗传学的角度说,父母聪明,孩子也应该不笨。让每个学生认识到自己先天素质是好的。

第三,利用班会时间,举行《硕果累累的小学时代》演讲比赛。组织学生回忆自己小学阶段的收获、取得的优异成绩,使学生产生我不比别人差、我能行的心理,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在此基础上,我组织、发动全班学生拟定班训。最终确定的班训为“我最强”。班训的制定过程就是很好地对学生进行自信教育,培养学生自信能力的过程。

班训的利用

一、诠释班训,让学生心领神会。“我最强”中的“我”既指班集体,也指学生个人;“最强”的范围包括德智体美各个方面;班训的意思是教育、激励学生无论班集体,还是个人在其他方面都要竭尽全力,力争达到所能达到的高度。

二、把“我最强”三个子写成大字,张贴在教室前黑板的上方,让班训时时鞭策、激励学生。

三、每节课前,师生互致问好后,班长带领全班学生齐声高呼“我最强”,让班训激励学生干劲十足地上好每一节课。

四、班训帮助学生走出沼泽地。进入初三后,杨丽娟同学因父母离异情绪低落,学习受到很大影响,由班内前10名降到40多名。她心灰意冷,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怀疑,对‘前途信心不足,认为女生到初三成绩就要下滑。我引导她回忆初一、初二的优异成绩,帮她分析成绩下滑的原因,让她多想想班训。她终于振作起来,又信心百倍地投入到学习、生活中。她在日记中写道:“是班训使我找回了自信,走出了沼泽。”

质疑:让学生扬起自主学习的风帆 篇10

一、教师先质疑,孕育学生质疑的蓓蕾

长期的传统教学, 使学生在阅读课文、分析课文时往往无疑可问,这就需要教师多设疑,抓住文章重点, 关键点和学生不易发现或难以理解的问题设疑提问,使学生有疑可解, 从而引导他们找到质疑的切入点, 唤醒他们质疑意识。

如, 朱自清的名作《荷塘月色》,文字清通明白,学生若未理解作者写作时的思想情感与绘景、状物之间的关系,就很难发现可疑之处。于是, 我在讲解该文时, 注意紧紧围绕文章所揭示的主题,抓住字里行间所流露的“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这个难点, 在分析文章时多处设疑。例如,在分析作者面对冷清、静寂的荷塘环境发生的“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之感受时,就设下了“作者这样与众不同的独特感受因何而有”的疑问。在着重分析了月下荷塘的景物和荷塘上的月色后, 提出了作者为什么把淡淡月光下的荷塘景物写得那么有形有神,有静有动,有光有色, 把荷塘上的月色写得那么清淡而朦胧, 或者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和心情等疑问。然后联系学生预习该文找到的资料,让学生积极思维,各抒己见,通过讨论去解答疑问, 从而突破文章的难点。教师做了这样示范性的质疑后, 就让学生用这种分析问题的方法再提出一些问题。起初主动质疑、释疑的同学也许是凤毛麟角, 整个课堂也许让人感到压抑沉闷, 但只要这样坚持不懈的去做, 一定会点燃全班同学质疑问难的火种。

二、学生自己生疑,让质疑之花美丽绽放

要激发和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就要了解学生的心理。通过观察和了解, 我发现目前学生中对于学习不会质疑者和不敢质疑者的心理一般有下列四种情况。

1.自卑心理。这些同学认为自己是学困生, 提不提问题是别人的事,与自己没有多大关系,也怕提出一些“小儿科”问题叫别人嘲笑。

2.胆怯心理。他们往往因性格内向或教师的生硬态度, 有了疑问,“怕”字当头,宁可叫问题“烂死”在心中。

3.盲从心理。这类学生心中奉行一个宗旨———教师、教本、教参就是“权威”,不懂得“尽信书不如无书”的道理。

4.自赏心理。这种同学认为自己在知识的掌握上已相当熟练,自己的认识、想法不会有什么问题,认为不值得疑问。

久而久之, 有这些心理的学生对事物就会失去主动性思考的能力,往往缺乏创造性。为了改变学生的这些心理状况, 激励学生质疑问难, 在教学活动中我重点从以下几点做起。

1.融洽师生情感,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有“疑”敢“问”。融洽师生关系,创设愉快、民主、和谐、轻松的教学气氛,才能使学生敢于提问,主动参与。因此教师必须把微笑带进课堂, 用真诚亲切的微笑、和蔼可亲的教态,饱满的精神,良好的情绪,加强师生间的交流。让学生在情感内驱力的推动下质疑问难, 即使学生提出一些幼稚可笑的问题也要鼓励。

2.激发学生提问兴趣,让学生想“疑”乐“问”。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例如教师在上新课之前让学生把预习中不懂的问题写在卡片上,教师收集整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修改教案。这样尊重了学生的提问, 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 一定程度上也激发了学生的提问兴趣。另外,因为学生之间彼此熟悉, 可以让他们互相不拘形式地提问,这样,他们在一种自然、放松的情况下就可能提出各种有价值的问题。如果在复习课上, 可以让同学轮流当“小老师”,学生问,学生答。这样驱动“小老师”认真钻研教材 ,发现问题,思考解决办法,防止被同学问倒,也可使其他同学为了“刁难”“小老师”而提出许多问题 ,这样就活跃了课堂气氛, 学生质疑的思路也打开了。

3. 改变运行机制, 让学生有“疑”必“究”。如何让学生发现问题,呈现问题,主动解决问题,这是教师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任务。我一直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中用笔标注有疑难的问题, 课堂上同伴互助交流解决问题, 实在有困难的师生共同解决。有时学生问题太多来不及讲, 就让学生准备问题卡片, 张贴在班级问题求助栏上,每个学生都可以解答。

三、拓展空间,让质疑之花芳香四溢

上一篇:后续策略下一篇:机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