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课现状研究

2024-08-07

高校体育课现状研究(精选十篇)

高校体育课现状研究 篇1

一、高校公共体育课存在的问题

1、部分学校体育场地严重不足, 影响学生日常生活锻炼和体育学习。部分体育设施设备不能满足体育教学需求, 而且质量存在一定的问题, 出现老化、陈旧等现象, 存在安全隐患, 需要更新体育设施设备。

2、公共体育课的大多课程属于传统体育项目, 需增设更多现代化体育课程, 使学生的体育发展紧跟时代步伐。部分课程选课人数集中, 课程容量较大, 影响教学效果。体育课所占学分偏低, 学生渴望提高体育课学分。

3、在体育课的成绩评定中, 不同老师的评定标准不同, 有的教师对学生要求过于宽松, 有些教师则过于严格, 这样造成的结果是, 部分班级的学生经过一学期的刻苦认真学习, 却得不到高分;相反, 某些班级的学生不认真学习, 最后却普遍的高分。这也是造成部分体育课选课中出现扎堆现象的主要原因。

4、大多高校体育课师资相对缺乏, 低于《全国高校体育课程评估标准》的规定人数;在职体育教师中, 高职称教师所占比例相对较少, 一定程度上影响学校整体体育发展水平。部分体育教师思想道德素养较低, 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也比较传统单一, 不能因材施教, 致使教学中出现两极分化, 即一部分学生认为课堂所教内容极为容易, 另一部分学生认为所教内容难以掌握。

二、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

1、扩招引起的需求膨胀

自1999年全国高校扩招以来, 高校在制度、管理、师资、设施等方面普遍面临较大压力, 这对高校的影响是深入而持久的。虽然部分学校通过建设新校区来缓解各方面的压力与冲突, 但是问题仍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体育设施设备的不足便是其中之一。面对庞大的学生规模, 高校在解决学生的运动锻炼空间与本科生公共体育课的上课问题上, 显得力不从心。

2、体育教学管理欠佳

首先在课程设置上, 不能与时俱进, 设置更多体现现代体育发展进程的体育项目, 不能满足学生多样化体育学习需求, 已有课程大多停留在传统比赛竞技类项目, 学生乏味。其次, 对学生体育学习的评价考核缺乏科学标准, 不同老师对学生的期望不同, 从而对学生评分的标准不同, 这不利于体育教研部对体育教学效果的客观评价。

3、高水平体育教师相对不足

由于种种原因, 大多高校高水平体育教师引进不足, 教师整体素质的欠缺, 影响学校体育教学质量, 影响学生学习体育课程的动机, 或者出现大多学生学习期望与事实不符的现象。此外, 在教学方式上, 教师普遍采用教师教、学生学的传统模仿方法, 缺少能够引领现代教学模式、运用现代教学方法的高水平教师。教学方法的单一性, 不仅影响教学效果, 也影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4、学生功利性学习态度

现代社会是高速运转的社会, 各个方面人们追求的都是速度, 导致的结果是整个社会中人们心态的浮躁。大学生与社会的接触较为紧密, 受社会、家庭以及学校等方面的影响, 部分程度上也出现了浮躁的心理现象, 表现为在学习中急功近利、不脚踏实, 缺乏学术钻研的耐心等等。体育选课中部分人基于考试容易通过或者是老师考试打分高而扎堆选择某一课程是学生功利性学习态度的典型表现。

三、改善公共体育课教学现状的建议

1、改善体育设施设备

学校应每学期对体育设施进行检查与维修, 每隔几年对学校体育设施进行更新, 确保学生日常体育锻炼和体育课学习中的人身安全。增加部分校区的体育场地面积, 确保每一校区学生不仅有足够的上课学习空间, 而且有相对足够的运动锻炼空间。

2、改进体育选课机制

一方面, 通过增加课程门类来减少学生选课扎堆现象, 使学生有足够的空间做选课调整, 合理分配体育课班级容量。另一方面, 在选课频率上, 部分学生反映一年一选频率太低, 容易对所学体育课产生厌腻, 可以考虑将选课调整为一学期一选, 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学习不同的体育课程。

3、严格评价考核标准

首先在考核方式上, 要做到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适当增加目前考核评价中过程性评价所占分值, 改变只重结果忽视过程的传统评定方式。其次, 统一体育课考核标准, 对每门体育课中学生学习应达到的标准做详细规定, 减小不同体育课程之间成绩打分的差距, 避免两极分化。

4、提高师资队伍水平

提高公共体育课的师资队伍水平, 学校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提高公共体育课教师队伍的数量。有了充足的教师, 才能增设更多的体育课, 实现体育课程的多样化。二是提高公共体育课教师队伍的质量。学校每年要安排教师进行培训进修、学术交流等, 提高教师学历水平, 同时及时了解现代高校体育课发展现状与趋势, 以及时应用于体育教学中。通过教师质量的提高促进学校体育水平的提升。

对于每个教师来说, 教师自身要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热爱教育, 热爱学生。积极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 恰当运用现代教学媒体进行辅助教学, 课堂中因材施教, 照顾学生个别差异, 使每个人都学有所得。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通过不同手段或途径, 及时了解学生在课堂上的需求, 包括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的要求, 通过对学生需求的分析, 调整与改进体育教学。在教学中时刻谨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不仅使学生学会体育技能技巧, 还要培养学生正确的生活态度, 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观念, 使学生自觉将体育锻炼带入以后的日常生活中。

5、端正学生学习态度

高校体育课现状研究 篇2

论文关键词:公共体育课教学改革对策研究

论文摘要:运用实地调查法、教学试验法、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个人访谈法及数理统计法对西安市io所普通高校、5所民办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现状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就体育课教学形式而言,俱乐部形式的双选项口模式有利于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及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符介当前高校体育口标要求,是高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

高校体育课程在进入21世纪后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主要表现在:第一,山’学科中心论向素质教育的转移;第一,山增强体质为主向‘键康第一’’}’J转移;第二,山二项基木仟务向五个领域目标的转移.第四,从教师的主J作用向’学生的主体作用的转移L}J;着重培养’学生体育能力与习惯,树立终身体育观念,是高校体育教学的重中之重L=J

1研究对象及方法

1.1研究对象

西安市区10所普通高校、5所民办高校的公共体育教学现状.木侧卜究还以西安外事学院级公共体育课教学实验班500名木科生作为侧卜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实地调查法对西安市区10所普通高校、5所民办高校的公共体育教学进行现场观摩和调查.

1.2.2教学试验法将侧l一究对象确定为试验f,班(俱乐部形式的双选项目模式)、试验B班(选项课教学模式)、对照C班砖统‘乞基’教学模式).选取学号为单数的学生作为AvB班学生,山学生自愿选报两个主项目,学号为双号的学生作为普通对照班学生.如果单号学生选项的人数超过每个试验班人数,按学号取前25人,剩余的学生改选第一志愿项目.

1.2.3问卷调查法公共体育教’学模式改节中的’学生发放问卷500份,遍布试验班和对照班的大多数学生,回收了492份,回收率为98.4%,其中有效问卷483份,占发放问卷的96.6%.

1.2.4文献资料法根据研究的需要和目的,查阅相关专业论文、}J籍、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等文I状资料,获取近年来与此相关的侧卜究结果,l{对这些成果加以侧卜究,在了解木课题侧卜究发展阶段和前沿动态的同时,借鉴了一些对木课题有建设性意义的侧卜究内容和方法,l{结合我校实际进行论证.

1.2.5个人访谈法采取随即访谈的形式,了解教师对教学模式和学生对教学、教师、教学评价等各方而的看法.

2结果与分析

2.1西安市to所普通高校体育教学形式状况

根据实地走访观摩统计,在to所高校中,采用传统‘乞基’教学模式、俱乐部形式的选项形式、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高校数分别为3所,6所,1所,分别占研究对象的30%,60%,10%.从以上小难看出,有超过半数的学校采用俱乐部形式的选项形式,但仍有二分之一的学校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已经直接影响和I沮碍了学校体育课程的改节.

2.2大学生对参加体育锻炼的`认知水平

调查显示,教学模式改节试验A班、试验B班、对照c班喜欢和非常喜欢体育锻炼的学生分别为91.3%,93.6%,909%.从调查统计结果可以看出,无论是试验班还是对照班学生对体育锻炼都有较大兴趣和较高需求.再从体育锻炼可以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公平竞争和精诚合作的回答分析,回答完全同意和基木同意的学生人数分别占总人数的95.1%,945%,932%,从这些数据可以很清晰地了解到,当代大学生对体育锻炼普遍具有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认识,有较高的认知水平.试验班和对照班学生无明显差异.

2.3大学生对现行教学模式的态度

根据调查,’学生对各自现行的体育课的喜欢和非喜欢的比例为试验A班88.8%,试验B班84.5,对照C班36.4%,从上小难看出,教学模式的小同使学生对体育课的喜好程度存在明显差异.

2.4大学生最能接受的体育教学模式

学生对两年的大’,,体育’学习多个项目为最佳回答显示,选择一个主要项目加上两二个副项的分别有80.1%,73.6%,76.8%.表明大学生基木认可教学项目小能过多,但也小能过于单一在你最能接受的体育教学模式回答中,选俱乐部形式的一个主要项目加上两二个副项双选项目模式的分别占到了80.7%,75.5%,81.8%.学生对双选项目模式认同率普遍较高.山此可见,教学模式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有直接的作用,而兴趣对于学习效果来说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大学体育教学模式应逐步实现‘乞自主’’}’J方式,在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可以采用多种形式:男女分组、随机分组、男女组和分组等,教’,,方式上多采用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发挥自身特点,从实践中掌握适合自己的技术.在学生掌握基木技术和方法后,教师要因人而异,针对学生的小足,突出重点加强练习;教学步骤要木着循序渐进、山简到难,使学生系统学习和掌握体育项目的基木技术和技能,使体育课真正成为每个学生都喜欢、都受益的课程. 2.5大学生对体育理论课组织形式需求

据问卷统计,有82%,8上2%,84.6%’学生认为自己体育理论知识掌握太少.这说明学生对理论知识还是有相当需求的.但是目前,我校体育基础理论课教学组织形式采用按行政班级授课,专项理论山仟课教师随即安排的方式进行,这种教学组织形式是否受学生欢迎呢?从问卷‘的,’(rJ}最喜欢的体育理论教学方式”,结果显示,喜欢这种方式的仅7.09%,而喜欢实践课中有机分散讲授和无固定时间的报告性专题讲座的分别占到了52.82%和42.09%.这种需求与实际之间小统一值得我们深思.因此,笔者提出,实践课中‘有机分散讲授体育理论知识点十无固定时间的专题讲座十体育理论知识校园网十理论考试’的体育理论组织形式.这样的形式有利于学生掌握更多的体育理论知识,能使学生充分认识体育与健康的关系,对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起到了理论指异作用,真正有利于’学生‘终身体育’匀惯的养成.

2.6大学生对体育教师素质的期望

目前,高校体育师资队伍总体质量小容乐观,首先,一专多能型教师比较缺乏,其次,表现在知识技能陈旧退化,又忽视‘充电”、进修,进而难于胜仟对’,,生体育新知识、新技能的教’学与指异,再次,表现在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小合理L;J.调查显示分别有69.7%,627%,65.5%学生表示会对体育课上的项目逐渐产生兴趣但要看教师教法.据笔者了解,学生普遍对技术动作优美、讲解生动有幽默感的教师比较欢迎.这就对我们高校体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调侧卜中还发现某些高校体育教师的自身专业素质阻碍了俱乐部形式的教学模式的全而推行.教学是一项融科学与艺术于一身的双边活动,作为高校新型体育教师,除需具有一专多能的素质外,还应加大力度丰富自身理论素质,尤其是走出体育学科,多进行跨学科的交流学习,以免故步自封.这样小仅有利于开阔思路,也有利于体育系统自身的良胜循环.因此,重视对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是提高师资质量、稳定师资队伍、推动学校体育发展的重要举措,尤其是在进行学校体育改节的时候,加强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就更显重要.同时针对师资队伍的年龄结构,还要及时为体育教师队伍补充新鲜血液,用新的观念和思想来加速学校体育的改节.

2.7大学生对体育评价体系的看法

传统体育模式的学生成绩评价是以刚性条件为标准的,小论学生的学时、运动技术、技能、身体素质的差异,评价手段和标准都是一样的,缺乏灵活性.对此学生持不f一么态度呢?据调查统计分析分别有82%,83.6%,86.5%的学生对于这种单一评价手段表示小满,而希望有更合理的、弹性的、多元的评价体系.因此传统的忽视学生差异性的教学评价体系的改节迫在眉睫.科学的体育教学评价是实现体育教学改节和发展的保证,也是提高体育教学的有效手段LaJ

我们应当尽快淘汰单一的刚性评价体系,建立起合乎人性化的多元弹性评价机制L5J.体育课程评价设置要坚持全而评价、突出重点、强调学生自我评价,为进一步进行体育课程改节服务.全而评价就是要对教与学两个方而都进行评价;突出重点就是要通过评价找出教学中教师的薄弱环节,以及对学生健康意识、终身体育有直接作用的定向运动知识、技能进行重点分析和评价;强调学生的自我评价就是使学生真正成为’.a,习的主体,在体育课程学习过程中找寻对自己的认同感,小断提高’学习兴趣,通过这样的评价使得有利于消除学生害怕考试的心理,使体育课真正成为学生喜欢上的无应试之忧的快乐体育课.

3结语

高校体育舞蹈教学现状研究 篇3

关键词:体育舞蹈;高校;现状

一、体育舞蹈教学场地设施的现状

训练场地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由于体育舞蹈项目独特的特点,它要求女士穿高跟舞鞋进行练习,这就要求场地需为平整、光滑的木质地板。但受各校的环境条件等因素的制约,规范的体育舞蹈场地比较有限。高校体育舞蹈教学训练场地多为室内排球馆、篮球馆、体操馆等,不能安装相应的设备,比如镜子、把杆等。有些只是在教学楼或行政楼内的大理石地面进行教学,甚至在室外的水泥地或田径场进行,严重地影响了教学效果。除场地之外,教学设施也十分重要。

高校的体育舞蹈教学设施不是很完善,目前仅部分重点高校教学设施配备较为完善,而其他众多高校的教学设施还处于低端水平,学校现有的场地仅仅只能够满足体育舞蹈课程的最低需求,专业的体育舞蹈场地比较少。部分高校由于场地的限制,导致体育舞蹈课程无法开展。有的学校即使开设了体育舞蹈课程,也由于无规范的体育场地授课,致使教学质量和效果很差,因此也严重影响了高校学生体育舞蹈水平的合理发展。同时,体育舞蹈是一项具有审美功能的运动项目,为了使学生在体育舞蹈中展现美,并从中得到美的享受,就要求在学习过程中配备必要的辅助学习设施。从调查的大部分高校来看,教学场地均不设置把杆、镜子、垫子等必需设备,即使有也只是其中的一种或两种,很难达到教学所需,因此严重影响了体育舞蹈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二、体育舞蹈教材使用现状

教材是供教学用的资料。广义的教材是指凡是有利于学习者增长知识或发展技能的材料都可称之为教材。狭义的教材即教科书。由于课程内容和教材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因此体育舞蹈教材也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近80%的高校体育舞蹈教学并没有规范合理的通用教材,只是引用专业院校的体育舞蹈教材或者自己学校教师编写的临时教材。教学中经常将社交舞的教学内容归属到体育舞蹈中,给教学带来很大的混乱。为了更好地促进和发展高校体育舞蹈教学,应该科学编著一本更充分体现高校体育舞蹈教学特点的统一教材,以适应广大学生的学习,更好地推动高校体育舞蹈教学的发展和提高,也为高校规范统一教学提供理论依据。

三、体育舞蹈教学组织形式

体育教学的组织是指体育教师根据体育教学特点、任务和实际情况对学生、场地器材等进行合理安排的各种措施。体育教学组织形式是完成教学任务、实施教学内容的重要保证。体育舞蹈教学组织形式多样,比如有集体教学、分组教学等,因此在教学中应合理选择。据调查,集体教学形式一般用在教学初始阶段,其优点在于节约人力和场地,加快教学进度,并有助于规范和统一动作。采用集体教学形式,应注意因材施教。在学生出现错误动作时要根据其不同情况,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指导和纠正,并提出不同要求。其次是分组教学,是按照某种特定的方法,将学生分成若干组,具有一定的公平性,常在比赛,游戏时采用。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既简单,又迅速。当然分组教学还有同质分组和异质分组,其中同质分组能增强活动的竞争性,符合学生争强好胜的性格,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异质分组可以缩小各小组之间的差距,利于开展游戏和竞赛活动。随着人们对教学目标的认识更加全面,对教学内容和结构研究得更加深入,体育教学组织形式也推陈出新。

四、体育舞蹈教学方法

体育教学方法是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所采用的一系列活动方式、途径和手段的总称。据体育舞蹈自身风格特点,在教学中常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如下几种:

1.“领带法”

在元素动作及套路的学习中教师应采用领带法,即教师背面示范、侧面示范或镜面示范领带学生做动作。教师在领做动作时,对某些动作细节要逐步讲解,使学生通过眼看、耳听、心想体会正确动作,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掌握其技巧,并熟练地完成某个动作。此方法适合某一小节或某一段动作的学习。

2.“讲授法”

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描绘情境、解释概念、叙述事实、论证原理和阐明规律的教学方法。它是教师使用最早的、应用最广的教学方法,可用于传授新知识,也可用于巩固旧知识。其他教学方法的运用,几乎都需要同讲授法结合,单纯“讲授法”多被简单理解为“教师讲、学生听”,因此常被引起质疑和误解。

3.“示范法”

是教师以某具体动作为范例,做完整或分解示范,以使学生了解所要学习动作的结构、形象和要领方法。教学过程中合理地运用示范法,能较快地让学生形成完整的动作概念。示范法有许多优点,如成效快、适用情境广泛,它一般和讲授法相结合互补不足,两者的结合也是为了更好地达到教学效果。

4.“比赛法”

是指在比赛的条件下,按统一的比赛规则和以最大强度来完成练习的一种教学法。其具有鲜明的竞争性,富于竞争性质,使学生在紧张状态下,精神高度集中,最大限度地表现出自己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提高,让学生在公平的竞争条件下学会积极上进。

5.“讨论法”

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以全班或小组为单位,围绕学习的某个问题各抒己见,进行讨论或辩论以获得知识或辅助运动技能学习的一种方法。在运用讨论法时需要注意:讨论要有目的和明确的主题;讨论以小组的形式开展为宜;注意对讨论结果的归纳和小结。

6.“电化教学方法”

是指师生通过现代教学媒体实现教学目的的方法,是在教学形式上对传统教学方法的突破。它具备以下几个特点:①再现、模拟性。能再现事物的本来面貌,并可打破时空的局限,使学生感知提要的现象,或通过模拟,向学生传递代替性经验,揭示抽象的原理,以实现教学的高效率。②多样性。由于各种新的认识工具不断出现,各种现代媒体的功能不同,这就使电化教学方法非常丰富灵活。教学实施过程中,可以由教师指导,也可由学生自己通过教学机器学习。③随机性。可使各种程度的学生,不受统一的时空限制,随机学习,能较彻底地实现因材施教。

7.“启发诱导法”

是指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引导学生自己用脑,善于思索,勤于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一个坏的教师是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是教人发现真理。”学生学业不良往往是教师教学方法不当所致。运用启发诱导法应注意: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差生观;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的情境来启发诱导学生的思维;应教给学生掌握先进的学习方法,让其自己去探索、发现,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教师要发扬教学民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由于高校专业体育舞蹈教师较少,专业技术水平较低,并缺乏相应的教学经验,使得高校体育舞蹈教学方法比较单一,不够灵活。因此在体育舞蹈教学的方法与手段上,应该提倡个性化与多样化相结合,并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从而使教学目标向科学均衡的方向发展,使学生对整个技术动作有全面的理解和掌握。

参考文献:

[1]张翠玲.体育舞蹈俱乐部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1(1).

[2]彭春梅,叶文平.对体育舞蹈训练内容体系和训练方法的探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0).

[3]吴辉.宁夏普通高校体育舞蹈课程开展现状与改革途径的研究[J].科技信息,2012(41).

[4]张丽蓉.中国竞技体育舞蹈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6).

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研究现状 篇4

一、研究结果与分析

1、大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态度

93.5%的男生和90.8%的女生表示愿意参加课外体育活动, 男生参加课外活动的积极性要略大于女生。大连市82%的高校男生喜欢课外体育活动, 女生占71%。说明开展课外体育活动有着良好的群众基础。但部分学生的喜欢仅停留在口头上, 74.5%的学生不是一直都坚持参与课外体育活动。他们对体育健身认识较好, 但实际行为较为滞后, 特别是能坚持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仅为20.5%, 这说明认识与行为之间有较大差异, 具有不一致性。

2、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时间和频度

80.67%的人锻炼时间在40分钟之内, 且女生多余男生, 锻炼时间在40以上的占29.62%, 并呈现随活动时间的延长而人数减少的现象。2次/周的24.94%, 3次/周的33.24%, 4次/周的19.74%, 5次/周4.68%。另一研究中, 3次/周以上的男、女学生只占13.9%和10.8%, 说明部分学生在思想上还没有充分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22.2%和14.4%的男、女学生每次体育活动时间大约在30-60分钟, 9.7%和7.5%的男、女学生每次体育活动时间存60分钟以上。说明一部分学生已经养成有规律的课外锻炼习惯, 但还有大部分学生还没有形成有规律的体育锻炼, 应进一步提高他们的直接参与意识。大部分女生锻炼强度低, 影响了锻炼效果, 不利于身体健康。

3、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锻炼动机

在安江的研究中, 锻炼动机依次为健身, 消遣娱乐、应付考试达标、交际结友、塑造体型。在李秀梅的研究中, 动机排序依次为增强体质, 丰富业余生活、社会交往、掌握锻炼方法、应付考试。在郝海涛的研究中, 男生锻炼动机依次为健身, 消遣娱乐、提高体育成绩、调节情绪、提高竞技水平。女生的为健身, 提高体育成绩、消遣娱乐、调节情绪、社会交往。综合显示, 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都有着明显的动机, 当代大学生对体育功能有着更深的理解, 能充分认识到体育能调节情绪、增强社会交往等功能。

4、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锻炼项目

男生喜欢项目依次为篮球、足球、跑步、乒乓球、羽毛球、排球等。女生的为跑步、健美操、太极拳、羽毛球、乒乓球、武术等。因性别差异, 男女生体育项目需求也不同, 但跑步、散步, 球类深受男女喜爱, 析其原因, 跑步、散步技术简单, 消费低, 不受场地、人数、时间的限制等。球类天生的竞争性吸引着不少健身者。从选择的内容来看, 男性较女性更倾向于富有竞争对抗性的项目, 女性则更倾向于强度小, 身体接触少的项目。

一些时尚项目也逐渐流行开来, 如轮滑、滑板等, 这和大学生对新兴事物的好奇心、较强的学习能力有关。

5、影响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因素

影响因素依次为:无时间、无器材、无场地、无兴趣、无人指导、怕受伤、不会练、体弱多病、家长反对等。也有调查为:学习紧张和运动场地设施不足, 其次是后勤条件、技术水平和个人兴趣等方面的因素。

学生天职是学习, 随着社会压力增大, 除专业外, 还需要大量课外时间来“考证过级”, 很多学生因为无时间而放弃课外体育锻炼。伴随着扩招, 部分高校体育场地、器材不能满足学生的日常需求, 严重挫伤了锻炼的积极性。受多年应试教育影响, 部分不重视体育, 缺乏专业技能, 都严重阻碍了高校课外体育的发展。

二、建议

1、加大宣传力度, 强化健身意识, 培养终身体育理念。

让学生充分认识健身的重要性, 构建多元化活动途径、发挥学生主体的积极性。

2、从实际出发, 开展一些集健身

娱乐一体化的活动, 教师加强课外体育活动指导, 提高锻炼效果。提高体育教师专业素质, 充分满足学生的健身需求。

3、加强领导重视, 加大资金投入, 改善体育设施。

学校充分利用现有的体育设施, 挖掘潜力, 加强管理, 提高场馆的利用率, 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收费场馆取得的利益用于更新或添置体育器材。尝试引进社会资金, 满足学校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需求。

摘要:阅读大量相关资料, 针对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认知态度、锻炼动机等进行分析, 就提高课外体育活动参与度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课外体育,高校,现状

参考文献

[1]吴秋林、刘猛、王向琪:《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与对策》,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1, 25 (5) :200-203。

[2]卢特:《对大连市部分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06, 25 (1) :95-99。

[3]张华影:《南京市江宁区大学城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现状与对策研究》, 苏州大学, 2010, 3。

[4]郑遐:《广东部分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现状调查与分析》, 《时代体育》, 2010, 3。

[5]安江:《西安市高校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 2010, 5。

[6]李秀梅:《浙江省高校课外体育现状调查与分析》,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1, 24 (3) :368-369。

[7]郝海涛:《“长三角”地区普通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现状与对策》,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5, 39 (11) :108-110。

[8]包海丽:《我校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现状调查与分析》,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1, 31 (4) :144-145。

高校体育课现状研究 篇5

1.安徽省高校公共体育课考核评价的现状

从35所高校公共体育课的考核评价的现状来看,虽然各个高校在考核评价的内容、方法和途径上都在努力向新课标的要求看齐,但各个学校没有统一的考核评价模式,体育课考核评价至今仍是一个薄弱环节,暴露的问题很多。

1.1.考核评价的手段过于量化,内容单一,不能全面反应学生的身体素质

表1显示:学生期末体育成绩评价的内容,按平均选择系数大小排序,主要有达标成绩、学习态度、出勤率和体育知识等,而对学生的特长、合作与情感则考虑较少,对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和进步幅度基本不予考虑;

由表2我们可以看出:体育课考核评价仍采用百分制打分方法,60分为极格标准,这种“客观公正”的描述,实际上是过分依赖量化、忽视定性评价,使学生处于被评价的被动状态,评价的内容也较单一,忽略学生的心理发展、情感以及社会适应等方面的评价,课外体育活动的内容和学生的特长也得不到重视,平时成绩的30分,更没有客观的评价标准,教师的主观性很强,学生的身体状况得不到全面反映,不可避免地会挫伤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

1.2.专项运动技能评价的误差性

体育课的考核评价沿袭传统的方法,使得学生最终成绩的确定受到体育学科特点限制,在进行专项技能技术评定时,教师往往带有个人的主观性。对选项课的考核时,教师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教学经验,对学生掌握基本技术能力作出主观评定,这难免会出现教师评定与学生实际的技术水平不相符合的情况。

1.3.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评价的个体差异性不能很好地得到体现

体育课在考核评价方面与其它学科有相同之处,更有不同之处,它存在着主观愿望和客观现实的差距。因为决定一个人身体素质的好坏的有诸多因素:先天、遗传、营养、生长环境和运动锻炼等。因此,体育课的评价也应该让学生个体的差异、主观能动性、进步度在评价中得以体现。

1.4.忽视终身体育意识的考核

大学体育课考核评价是学生在大学期间接受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如何培养大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使学生在大学阶段能熟练地掌握一些专项运动技术,这都与体育课考核评价相关。但是客观现实表明,现在大学毕业生的体育观念、体育能力、体育运动兴趣、参与体育运动的主动性以及健康水平都与教育目标存在较大差距,而在高校体育教育中却缺少这部分内容的考核。

目前怎样来完善体育课考核评价内容的合理性、科学性,这个问题值得广大体育工作者认真探讨和研究。

2建立体育课考核评价的新理念

2.1.对体育课考核评价理性认识

2.1.1.体育课考核评价应具有客观性。而技术、能力则多属主观评价,因此,为克服主观随意性,必须做到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必须有切合实际的评定细则以及认真科学的.工作态度和方法手段,同时也要鼓励学生自己参与评价,鼓励学生本人、同学参与到评价之中去。

2.1.2.体育课考核评价应具有实效性。考核评价的方法应该是一种简便、易行、多样的综合方法,在内容上,既要包括对学生体能和技能的评价,更要注重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心理和行为的评价,努力使评价内容与课程目标相一致

2.1.3.体育课考核评价还应该具有动态的发展性。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对于任何一项考核评价,只要其有所提高都应在考核评价中有所体现,以提高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激励他们不断向新目标奋斗。

2.1.4.评价的方式要多样化。每一种评价的方法和手段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依据“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终身体育的理念和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师应将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他评与自评、定性与定量、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结合起来,以发挥各评价方法的优胜与长处,使考核评价的结果更加科学、合理和公平。

2.2高校公共体育课考核评价内容的构思

体育教学目标和教学手段应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要面向全体学生。体育课考核应考差学生真正能反应自身体育能力和技术水平的专长。如果一年级学生就开始进入单项课或选项课学习,那么在二年级时既可继续参加该专项的学习,也可以选择另外一个项目学习,考核评价时就可以考学生喜爱的专项,也可考学生自创锻炼方法的项目。合理考核学生在校期间的体育水平的综合能力,有利于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根据相关资料和多年教学经验,我们设计了高校公共体育考核评价的内容(表3)。

在具体操作中,教师也可根据学生的得分,给予学生优、良、及格和不及格的评价等级;进行心理健康及适应的评定,要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观察学生遇到困难的克服能力,以及和同伴的团结协作能力:对于体质较弱和残疾学生的考核,可根据上课内容,调整考核的比例。

3.建议与思考

3.1.改变体育课考核评价内容、方法的基本目标,就是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全面衡量,在发展和提高中体验体育课的乐趣,使学生增强信心,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实现终身体育锻炼目标和素质教育的培养需要。

3.2.更新教学评价的理念,对体育教师的评价应做到全面评价、突出重点,对学生学习的评价要综合评价与个性评价相结合,关注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3.大学体育考核中应注意学生心理训练。学生在考试时产生胆怯、焦虑、紧张等心理障碍,会影响学生运动技术的发挥。因此教师对这些普通的心理障碍要引起重视,在教学中要加以解除,培养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和自控能力。

高校体育课现状研究 篇6

关键词:体育课;学生评价;现状;对策

1 概述

身体素质教育是推行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和切入点,而体育课作为公共基础课,是推行身体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对学生的身体素质乃至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体育课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一般看作是体育课某阶段的结束环节,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判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合理完善的评价模式能积极引导学生的自主发展方向,构建优化校园体育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自发地、积极地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但从《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下称《纲要》)颁布后的实施情况来看,我们现行的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体系还不够合理,与《纲要》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

2 现状与分析

《纲要》上指出:“学生的学习评价应是对学习效果和过程的评价,主要包括体能与运动技能、认知、学习态度与行为、交往与合作精神、情意表现等,通过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定等方式进行。评价中应淡化甄别、选拔功能,强化激励、发展功能,把学生的进步幅度纳入评价内容。”这是高校体育课程对学生评价的理论依据,它对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原则都有明确的界定与要求。虽然大多数高校要求教师按照《纲要》进行评价并且制订了符合要求的评价细则,但在实施过程中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导致学生实际上的学习评价并不尽如人意。

2.1 制度的不透明 各个学校在体育课的每个阶段都会有相应的成熟、科学的评价体系,这个体系是指导本校体育教师及其他相关人员对学生体育课程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的系统,通常会形成固定的文件。而此文件仅仅掌握在体育教师手中或心中,学生和其他人员对如何进行评价、从哪些方面进行评价、评价的结果等问题根本不了解。这就造成了学生被动地学习,缺少学习的目标,久而久之就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2 评价频度过低 现阶段大多数学校对学生的评价集中在每个学期的末尾,以期末考试的形式进行,最后学习评价也以分数得以体现。这样做容易使学生形成为考试而学习的观念,过分强调结果从而忽略学习的过程。评价频度过低也导致学生的学习过程缺少监控,学习效果也得不到保证。

2.3 评价参与人单一 评价参与人是指参与到对学生进行学习评价的人员,按《纲要》至少教师和待评价学生、其它学生三方参与。而实际上大多数体育课的学习评价仅仅有体育教师参与,而体育教师繁重的教学任务和评价任务导致教师对学生了解不够,不可能对每个学生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缺乏对学生的激励。

2.4 评价指标片面 评价内容应包括运动技能、运动参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个方面,合理的评价指标能对学生进行引导和监控。而实际上体育教师在对学生评价时的指标是定量的,注重学生的运动能力、平时考勤、掌握运动技能情况、课堂表现等,缺少对学生学生课后锻炼、生活习惯、思想品德等方面的评价。这样就过分追求指标的客观性而忽略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个体差异性,体现不了学生的进步和努力程度。

3 对策与建议

3.1 加强评价体系的讲解和引导 每一位体育教师在课上应加强对评价体系的讲解和解释,使学生和其他相关人员都能了解评价内容和方法,理解评价的意义并能认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实施。这样评价就有良好的实施基础,变“为评价而评价”成“为学习而评价”,同时学生在自我锻炼时也有了一定的目的性。

3.2 吸纳更多人员参与评价 对学生的评价应该有更多的人员参与,其中最好包括学生本人、同班学生、辅导员、体育教师等。这样不仅能使评价更具有客观性,能多方面地进行评价,更能对学生的课外锻炼情况进行评价并获得反馈信息,这样就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在上好体育课的同时又能在课外自觉进行锻炼。

3.3 加密评价频度 学习评价不应仅仅在学期末开展,应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即一个学期内开展多次评价。评价的作用就是对学生某个阶段或某种内容的一个小结,引导其发现问题从而利用课余时间去解决问题,避免学生临时突击,只掌握考试内容而忽略其他;从而侧面督促学生加强课余锻炼使教学更具有连贯性。

3.4 构建合理评价指标体系 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是整个体育考核模式中的重中之重,是学习评价的出发点。评价的形式不应拘泥于考试,应该多样化,如比赛、展示、演示等,不管如何操作,都应着眼于学生的学习过程,而弱化学生的学习结果;重视学生的个人因素和提升水平,弱化考核指标的过分量化和“一刀切”;在学习内容展示的同时要给学生进行自我学习内容展示的时间;适当对学生体现出来的正面思想道德素质进行鼓励。

4 结束语

学习评价是对学习效果的检验,但更应该是促进学生学习的手段,合理地学习评价能引导学生能掌握相关的知识和能力,使学生更乐于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树立终身体育的健康理念。我们也应利用好学习评价来更好地进行体育教学,将《纲要》真正落到实处,切实推行素质教育,为学生的提高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Z].2002.

[2]全国体育院校通用教材·学校体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3]孟霞.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考核评价改革实践研究[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6.

[4]陈平,刘晓军.大学生体育课程评价综述[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4

高校体育保健课开展现状研究 篇7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该次调查选取了东北师范大学, 吉林大学, 北华大学, 白城师范学院四所高校, 随机抽选了高校体育教师和保健班学生400人。

1.2 研究方法

(1) 文献资料法。

通过人工查阅与网上查阅的方式查阅有关方面的专著30余部, 以及论文100余篇。全面了解本课题领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前沿动态, 并从中归纳整理出有关保健课的相关资料进行研究。

(2) 访谈法。

与省内的知名专家学者以及一线体育教师进行多次探讨, 研究讨论有关体育保健课的看法与认识。

(3) 调查法。

随机抽选400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 共发放问卷400份进行实地调查, 回收有效问卷368份。

(4) 统计分析法。

通过对文献资料和访谈内容进行整理分析, 并形成最终的研究结果汇报。

2 调查结果

2 . 1 该省高校体育保健课教学对象情况调查

身体健康是指在生理、心理、社会适应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 不单指没有患病或衰弱。从表1中得知选择体育保健课的学生有6.4%的学生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 生理方面并无疾病但是体质方面较弱, 这一部分学生选择体育保健课仅是为了体育成绩能够及格;另一部分是患有运动禁忌症或代谢疾病, 主要表现为肥胖或急性病症, 身体疾病严重的不多, 心理方面疾病的人群占1.5%。对于这些群体在调查中我们发现, 影响这些大学生健康的内在因素仍是缺乏体育锻炼所致, 不良的生活习惯以及环境成了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外在因素另外, 还有一些意外事故所导致的伤害等。

2 . 2 该省高校体育保健课师资力量情况

在所调查的学校当中, 专职的体育保健课教师人数为零, 参加过体育保健知识的培训的教师仅占7%, 自学过体育保健知识的教师大约有14%, 大多数教师多是由其他科改上保健课, 或出于教学任务的需要, 或年龄偏大身体状况欠佳等原因。而发表过与保健课有关的科研论文的教师也只有9%。保健课教师的业务水平一定程度上对保健课的教学质量和效果造成不良影响, 从而对体育保健课程的正常发展起了制约作用。

3 吉林省高校体育保健课存在的问题

3 . 1 体育保健课的重视程度不够

由于体育保健是一门新兴的学科, 所以具有专业资格的教育人才还十分缺乏。即使有, 学校也难以对他们进行重视, 导致人才流动率很高, 无法留任的现象严重。另外, 由于现在的大学生体质虚弱, 甚至一定程度出现了健康隐患, 所以授课过程中处理不当出意外的几率很大, 为了避免风险, 学校往往就会对这类课程采取消极的态度。

3 . 2 体育保健课程体系建设缺乏针对性

和大多数基础课程一样, 想要完整且高效地进行体育保健教育, 优秀的教材也是必要的。目前吉林省各高校的体育保健课程体系还处在自说自话的阶段, 缺少统一的教材。一些学校自编教材供教课使用, 但这部分教材漏洞百出, 教学方法照搬十年甚至几十年前的一套, 教学内容也缺少新意。由于通体呈现一种陈旧的特征, 根本无法激起学生的兴趣。

3 . 3 体育保健课师资力量薄弱

从体育教育人才培养的源头来看资源就较为紧缺。现在很多在高校执教的体育保健老师并非专门体育专业出身, 也没有经过系统的教育培训, 所以他们的教育方式还停留在传统的“体育教育”上, 忽视了这一代学生特殊的心理状态。师资力量的薄弱, 从根本上导致了高校的体育保健课程无法正常有序地开展。

3 . 4 相关场地器材设施不完善

参与体育保健课的学生可谓是特殊的体育群体, 不能够像普通学生那样正常的使用体育场地、器械等设备, 他们需要特殊的装备设施, 这在很多高校当中都没有相应的配置, 这也是制约当下体育保健课不能广泛开展的重要原因。

4 吉林省高校体育保健课改进意见

4 . 1 观念转变思想更新

如今倡导教育资源要公平分享, 特别关注一些身体有缺陷的学生的受教育权利。体育作为一门依靠身体机能活动的课程, 对残障的学生有着尤为大的影响。新《体育法》中明确要求要让病弱伤残的学生能够和正常大学生一样接受体育保健教育。

4 . 2 加快体育保健课课程教材建设

关于体育保健课程教材的重要性笔者在前面已经提到过。下面我就教材编写给出几点建议:首先, 要有一个总领性的大纲。这部分要根据新课改要求和《体育法》规定的要求编写, 可以作为吉林省内高校统一流通的范本。在具体内容的编排上, 则要根据各高校学生体质情况来组织。, 可以采用推荐选编或主编负责制与编写组相结合的办法, 以保证教材内容更科学。

4 . 3 全面提高保健课教师的业务水平

基于当前吉林省体育保健课程教师的总体教学能力, 学校应该开始重视教师能力的培养。具体培养方式可参考其他基础科目教师培养, 如定期开展学习班, 邀请体育界专业人才进行授课;组织优秀骨干教师进修;同时对他们进行系统的医学, 食品保健学等相关学科的教育。这种对教师的业务能力建设虽然前期会投入较大, 但慢慢就会看到成果。

4 . 4 拓宽教学思路与对象

长期以来, 我国高校体育类课程的开展都是以不变应万变。在当今尊重差异化, 理解个性化的社会环境中, 高校体育体育教育界对健康的概念有了深层次的认识:健康绝不仅仅是身体机能的完善, 更重要的是心理的健康。在以往的体育健康课程中身体伤残有恙的学生会被关注, 但是患有心理疾病的学生却隐藏在正常学生的队伍中没有被发现。据有关部门统计, 普通高校大学生中大约有20%的人患有心理疾病, 对待这些学生应该以通过一些放松身心, 释放压力的轻松性运动项目教学为主, 使他们在天性释放中缓解一定程度的心理不适, 培养出一种乐观向上的心性。

5 结语

保健课的对象一般是一些伤残、病弱和患有心理疾病的学生, 因而其特点具有独特性, 要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去学习, 必须认真开展科学研究, 规范教学内容化, 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 了解并利用保健课的发展规律, 在其教学质量上下功夫, 才能促进大学生身体的康复、使其体质得以强健、身心健康发展, 成为国家建设的有用人才。

摘要:体育弱势群体学生在高校之中是客观存在的群体, 他们由于心理、生理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 不能够正常参与正常的体育运动, 但依据体育教学的全面性原则, 这部分群体亦应该成为我们关注的重点, 予以重视。该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我省高校体育保健课开展的现状进行了调查与研究, 对当下保健课中呈现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自己的建议与想法, 以进一步促进和完善我省高校体育保健课程建设。

关键词:体育保健课,健康第一,体育弱势群体,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孙屹立.高等学校体育市场化的对策与研究[J].中国市场, 2006 (32) :11-12.

[2]林建华, 郭琼珠.普通高校体育保健课现状及课程设置的若干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1, 27 (4) :44-46.

[3]刘成.对普通高校体育班学生体育认知的研究[J].体育科学研究, 1999, 3 (1) :79-81.

[4]林建华, 郭琼珠, 黄景东.高校体育保健课程改革的现状与对策[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2 (S1) :79-80, 82.

[5]刘永峰.高校保健课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体育学刊, 2001, 8 (2) :115-117.

[6]朱小庆, 袁玉涛, 王明.对普通高校体育保健课教学现状的分析与对策[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2003 (3) :47-48.

合肥高校体育场馆经营现状研究 篇8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文以合肥市高校为研究对象。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 随机抽取合肥市14所高校进行问卷调查, 其中本科院校7所, 高职院校7所。共向老师发放问卷34份, 回收有效问卷27份, 有效回收率79.41%;其次是采用个案调查和数理统计法。个案调查法是通过第一轮问卷的回收统计情况, 对场馆有偿开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较好的学校作为典型案例, 再进行新一轮调查, 共发放问卷6份, 回收6份, 有效回收率100.00%。数理统计法主要是使用Excel 2003对所获取的资料进行百分比统计分析。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体育场馆资源配置及开发利用现状

2.1.1 资源配置与分布

体育场馆是发展体育运动的重要物质技术条件, 没有一定数量的体育场馆, 体育运动就不可能得到发展。本文所调查的14所普通高校, 共拥有224个体育场馆, 其中, 室内体育馆13座, 校均0.92座;室外体育场198块, 校均14.14块。带观众坐席的体育馆4座, 其中综合馆2座, 篮排球馆2座;带观众坐席的综合体育场10个。这些场馆是合肥高校体育教学、训练工作的基础和重要物质保证

不同性质学校场馆配置情况略有不同, 其中场馆数量与学校规模的关系最大, 其次是学校的类型, 与隶属关系、地理位置的关系较小。规模达到10000人以上的院校, 其体育场馆数量明显占优。同样, 规模小于3000人的学校场馆数量劣势也很突出。本科院校的体育场馆数量优于高职院校, 有新建校区的学校场馆数量优于没有新建校区的学校。

2.1.2 资源开发与利用

通过调查发现, 在合肥14所院校中能部分或全部开放场馆的学校有13所, 占93%, 部分场馆采用有偿开放的学校有8所, 占全部高校的57%。说明大部分高校能开发利用自身的场馆资源, 在满足学校学生使用的前提下, 能在利用场馆的进行有效创收。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 人民的收入水平较高, 加上崇尚健康的文化氛围浓厚, 人们更具备体育消费的观念, 导致体育场馆的有偿开放情况相对较好。高校体育场馆开展有偿服务是其自我生存、自我发展的一项积极举措, 其目的是充分合理地利用现有体育场馆资源, 满足更大程度和更多层次的体育锻炼需要, 对缓解体育场馆短缺和浪费等矛盾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2.2 体育场馆有偿开放现状分析

2.2.1 服务内容分析

在有偿开放的8所学校中, 有75%的学校主要从事体育服务经营, 有25%的学校从事包括非体育服务的综合性经营。从事综合性经营的学校, 体育类经营的比重平均为88%, 非体育类经营平均为12%。高校场馆之所以能吸引群众, 关键就在于“体育”二字, 因此各校体育场馆资源经营方向能以体育服务经营为主。

通过对8所综合性经营院校的调查表明, 非体育服务的经营内容主要举办文艺表演, 其次有办展销会、出租房屋、办招待所、开商店、拍广告等。有偿开放学校场馆的服务项目基本分为三部分, 第一是器械健身、乒乓球、羽毛球和网球, 第二是足球、游泳和篮球, 第三是健美操、排球。按照消费者参加活动动机分析, 其消费的心理活动之一就是偏好心理, 消费者喜好某项体育活动, 就会在某一项目上进行消费。在合肥, 器械健身、乒乓球、网球、足球等项目显然是群众喜爱程度较高的运动, 因此高校场馆的开发利用均能以群众需要为主。对于29%的无偿开放学校, 其开放的体育项目主要是篮球、足球等。篮、排球场社会资源总体较为丰富, 没有明显的紧缺性。对于并不短缺的篮、排球场而言, 就很难通过收费来创收。有偿开放明显占优的项目是器械健身、乒乓球、羽毛球、网球、游泳、健美操等, 无偿开放明显占优势的项目是篮球、排球等, 说明体育场馆能否有偿开放与不同体育项目密切相关。在各类场馆中, 游泳、网球、器械健身、健美操等项目场所多属于稀缺性场馆, 资源短缺明显, 同时这些项目又是群众比较喜爱的, 消费市场稳定, 拥有这类场馆的学校多能利用其优越的资源条件进行有偿开放, 既满足社会需要, 又能增收入。

2.2.2 服务对象分析

有偿开放学校的服务对象依次为本校学生、社会个人、本校教职工和社会团体;无偿开放学校依次为本校学生、本校教职工和社会个人, 但没有面向社会团体的。高校体育场馆的有偿开放是以丰富校园文化, 提高学生和教职员工生活质量为主要目的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取得, 仅依靠内部师生是远远不够的, 必须扩大服务对象, 广泛接纳社会人士, 才能有较好收益。无偿开放场馆的学校, 没有对场馆开放投入精力, 也就不会关注校外社会群众的需求, 而有偿开放学校为取得良好效益, 能更多地服务于社会。

2.2.3 服务时间分析

考核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的主要指标之一就是体育设施的利用率, 它可反映出其使用程度。下面将从时间频度、年服务时段、日服务时段三方面来分析。

(1) 时间频度。

调查表明, 定期开放场馆的有偿开放类学校占67%, 无偿开放学校仅占33%, 而前者不定期开放的只有25%, 后者却高达75%。所以有偿开放类学校的场馆开放时间频度是比较稳定和规范的, 这也正是市场规律的要求。

(2) 年服务时段。

有偿开放学校的场馆管理情况较无偿开放学校要严格许多, 因此在开放时间上也有所体现, 主要表现在业余时间的占用程度上。通过开放日期分析可知:在有偿开放学校中, 选择全年开放的最多, 占88%, 选择工作日开放的最少, 仅12%, 他们利用场馆资源创收多是在工作日以外的时间;而无偿开放学校选择最多的是工作日开放, 说明他们多在工作日内无偿开放场馆, 而较少去利用休息日进行无偿开放。

(3) 日服务时段。

通过开放时间分析可看出, 两类学校选择最多的都是下午开放, 人们有在下午从事体育锻炼的习惯, 下午锻炼身体本身也更科学, 因此, 选择在下午开放场馆的就最多。而晚上也是体育锻炼的良好时机, 许多人愿意在下班后的业余时间里进行体育锻炼或观看体育比赛, 做为有偿开放的学校, 自然在晚上这一黄金时段开放较多, 因此, 高校场馆的有偿开放能更好地满足广大群众健身的需要。无偿开放场馆的夜间基本不开放。另外, 有偿开放学校大多放弃了早上收费开放场馆的机会, 这是因为有偿开放场馆占用业余时间较多, 而老师的精力有限, 他们既要保证晚间的赢利, 无法分出更多人员和精力进行早间的有偿开放。

2.2.4 服务范围比较

有偿开放学校的服务范围均以小部分开放为主, 而无偿开放学校选择全部和大部分开放为主。因为场馆进行有偿开放时, 需要更多人员参与管理, 因此, 有偿开放学校只能抓住部分场馆进行创收;而无偿开放场馆不需花费精力, 更不用配备专人管理, 其无偿开放场馆的范围自然最宽, 开放项目多是篮、排、足球和田径等常见的场所。而有偿开放学校的服务多在业余时间进行, 且多是器械健身、乒乓球、羽毛球、网球、游泳等场馆比例少的项目, 统计表明这些场馆约占有偿开放学校全部场馆的30%, 相对于更丰富的篮、排球场资源, 有偿开放的范围只能是少部分。有偿开放学校场馆的种类较多, 全部开放需要投入更多的人、财、物, 还需要有较大的社会需求做保证, 所以各校普遍采用有偿开放部分场馆的做法, 以获取经济效益;同时对部分场馆实行无偿开放, 来增加社会效益。

2.2.5 收入分配情况比较

未实行有偿开放场馆的学校虽然未明确场馆开放创收的做法, 但都存在收费租借场馆的行为。所以, 所有学校都有收费现象, 也可以进行比较。有偿开放学校的场馆收入以“部分上交部分留用”居多, 占83%, 选择“全部自留”的最少, 占17%;而无偿开放学校“全部自留”的最多, 占60%, 选择“部分上交部分自留”和“全部上交”的均占20%。因此, 不同开放学校场馆收入分配情况明显不同。高校场馆的有偿开放多是在学校正式批准下才可以运作的, 其收入的大部分是要上交的。而无偿开放学校并没有明确利用场馆创收的任务, 学校也不会关注其场馆利用是否有偿, 其收入多能自行留用。这也反映出一种观念, 明确了有偿开放任务的学校, 就要以多为学校创收作为首要目的, 而未明确有偿开放任务的学校, 其收入多流入个人手中。留用资金用途基本一致, 都以发放奖金劳务为主, 只是比例上有一些差别。

3 结语

综上所述, 不同开放学校在服务内容、对象、时间、范围和收入分配情况上都有较大差别。在服务内容上, 有偿开放学校能以体育经营为主, 重点开放稀缺性场馆, 项目主要是受群众喜爱的乒乓球、羽毛球、游泳、网球、器械健身等;无偿开放的多是篮、排球等普及型场所, 两类学校都能以全民健身为宗旨, 但有偿开放学校能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提高社会效益。在服务对象上, 两类学校都以本校师生为主, 但有偿开放学校能更多地面向社会。在服务时间上, 有偿开放较多占用业余时间, 极大地提高了场馆的利用率, 但无偿开放只限于工作日内利用场馆。在服务范围上, 前者只对少数场馆收费, 因此有偿开放的范围较小, 后者开放范围较大。在收入分配上, 有偿开放能更好地保护国有资产, 为学校创收。

总之, 有偿开放能更好地为全面健身服务, 无偿开放学校的服务内容、对象和时间都落后于有偿开放学校。

摘要:体育场馆资源是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物质保障, 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时刻关注的现实问题, 其发展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全民体育的发展。教育系统中高校所拥有的场馆资源条件优势最大, 从合肥部分高校入手, 系统分析场馆资源服务社会的现状。通过文献资料法、调查法、个案研究法、逻辑分析法和数理统计法, 得出体育场馆社会有偿开放率不高, 有偿开放的体育场馆社会服务性强的结论。

关键词:高校,体育场馆,经营

参考文献

[1]钟天郎, 等.上海公共体育场 (馆) 提供公益性体育服务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北京:中国体育科技, 2010 (1) .

[2]代玲, 等.青海省体育场 (馆) 普查现状分析[J].北京:中国体育科技, 2006 (2) .

高校体育工作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篇9

针对高校的体育教学工作而言, 教学和科研工作往往是紧密不可分的, 尤其是对于教研项目而言, 更是密不可分, 目前高校的体育教学工作主要开展的是学生选项课教学和俱乐部化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是2000年高校开始选项课教学开展以来做出的进一步的调整, 在传统选项课教学中, 学生根据自己对体育项目的兴趣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 但是由于受到师资力量的差异和学校开设项目的限制, 学生选课项目和教师授课项目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所以往往学生的选课很难满足自己的需要, 在这当中最常见的因素就是由于过去体育教学内容的特点, 很多高校当中都有一定数量的田径等专项体育教师, 而目前高校体育教学中把这些体育项目全部取消, 所以这些专项教师的选项课就存在没有学生选择, 所以这部分教师就必须重新选择体育项目, 而往往承担的体育项目都是传统体育项目, 这在高校当中由于普及程度较高, 所以教师人数也较多, 而学生对于传统体育项目的选择却相对比较少, 所以这些项目教师较多而学生较少的局面就出现了。而另外一些项目, 比如说登山、攀爬、户外运动等等项目, 由于教师人数相对较少, 而学生又比较喜欢, 但是往往学校的教学条件不能满足此类教学, 所以学生选课人数较多, 但是开课的班级却很少, 超编的学生只能去选择其他项目, 这是目前高校教学工作中面临的最常见的问题, 也是短时期很难解决的问题。而俱乐部教学活动就是为了弥补由于选项而给学生的体育兴趣培养方面造成的损失, 通过俱乐部, 让一些学生把自己喜欢的项目在俱乐部活动中得到锻炼和学习, 但是目前对于俱乐部教学的发展方向和趋势还是存在很多争议。

科研是教学发展的内在动力, 我们只有不断地总结现有的研究成果, 并把这些研究成果应用到实践当中去, 才能进一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所以高校体育工作的另外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科研, 目前科研是大多数高校体育教师最大的障碍, 也是制约他们发展的重要因素, 因为专业的特点和教师对科研的认识不足, 所以一直以来, 高校体育教师把科研工作始终认为是自己的工作负担, 但是伴随着职称评审制度的不断改革, 评审对于教师科研的重视程度在不断的提升, 目前大多数高校体育教师都在学校考核和奖励双重作用下, 努力的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

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方面, 大多数高校都能把自己学校的传统体育项目延续下来, 尤其是一些具有地区影响力的体育项目, 这些体育项目也时常是学校对外宣传自己的一张名片, 并对学生的终身体育思想培养和体育习惯的养成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对于任何一个进入学校学习和生活的学生而言, 在四年的大学生活中, 学校浓郁的体育氛围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体育价值观, 根据一些文献资料报道, 学生在学校期间受到学校体育文化的影响而对体育产生兴趣的概率大约在百分之六十五左右, 也就是说对于一个学生的体育兴趣的培养, 学校的体育文化活动和体育特色具有重要的意义, 尤其是学生对于体育明星的崇拜, 学校日积月累的体育品牌和凝聚出的体育精神都会让学生对该项目产生兴趣, 而从起初单一的喜欢到后来的主动参与, 这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要内容, 也是阶段性目的。

最后是高水平运动队的培养, 但是目前并非所有的高校都有高水平运动队, 所以该项工作的开展带有一定的学校局限性, 但是也是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1]张兆斌.高校学生自发体育社团的现状与体育教学改革[J].福建体育科技, 2001

[2]李浦豪.高校体育社团的德育载体作用[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2004

[3]陈华东.论体育社团在高校体育中的地位与作用[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2

我国高校体育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 篇10

1 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性

在公共教育体系中, 体育作为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成为积极向上的人生信念和健康的体魄。整体教育中少不了体育教育。在年轻的时候认识到体育教育的重要性, 促进整个生命健康的生活习惯。而随着现代生活变得更加久坐化, 特别是对于那些生活在城市孩子们而言, 值得关注的是减少体力活动的青年和体育教育在学校的一个显著区域[1]。

2 我国高校体育管理目前情况

近年来高校体育教育管理中所存在多种问题, 通过研究与探讨, 教育事业工作者也相对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但在实施过程中因为很多政策没能达到完全发挥, 使得改革不是很理想。通过对多个高校体育教学管理的分析研究, 发现各大体育教学管理模式通常为以下几种: (1) 发掘学生潜力后注重培养特长的体育教学方式。 (2) 注重传统花样的教学方式。 (3) 目的为强健体魄的教学模式。 (4) 轻松快乐的教育法等。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育大多数都以传统方式进行教学, 其教学内容主要为跑、跳、投的体育项目, 教学方式比较单一, 针对全体同学进行集体训练, 侧重某一方面的能力培养。

当下社会对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 多种教育改革方案进行实施, 其中高校的体育教学模式同样逐步革新转变, 一些措施也受到人们的欢迎。对素质教育的密切关注, 让教师重新审视体育管理教育, 逐步完善教学方式及教学态度, 进行教学尝试与革新。在大学体育教学中一些有价值且得到大家认可的地方也将其有效作用充分发挥, 从而大大提高的体育教学质量, 但某些弊端和不完善的地方依然存在,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对于完整教育改革方案的全面实施产生影响, 同时也不利于国家对高素质人才的全面培养。例如:教学方式枯燥单一不新颖, 对于学生项目成绩评分定义没有标准的制度。传统守旧没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形式, 以及对男女生之间差异的忽视进行授课。除此之外教学中教师示范较少, 实际训练没得到实现。对于学生体育观将无法构成, 也不利于一些学生厌学思想产生。在训练中不仅关注学生的健康教育, 也要让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2]。

3 针对相关问题研究的有效对策

3.1 对传统的体育项目进行扩展

中华民族的力量及智慧和精神在我国传统的民族体育中完整呈现出来, 使中华民族文化在国际道路上进一步弘扬光大, 但在当下人们不断追求创新的时代, 各高校应该在传统体育教育中注入现代化的新血液。从而做到民族传统体育教育进一步完善扩展, 最大程度的提高学生的全面能力。在体育管理中切实融入素质教育是学生发展的关键因素, 同时也是社会发展脚步的需求。教师需要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利用体育教育自身独有的特性, 挖掘学生潜能, 提高学生的思想价值和整体素质, 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得到全面的发展。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高校体育的基本项目设立有三项:篮球、田径和健美操。扩大体育项目的类别有利于运动队的发展建立, 新设立体育项目可以鼓励学生多加参与, 在扩大项目发展的同时凸显出各类项目的优点。所以在进行群体活动时也要密切注重高校运动队的建立。

3.2 实施高校体育教学管理多元化

在教育中多元化教学模式应该占有一席之地, 根据学校办学基础条件初始, 一直采用因材施教的原则, 不同的教学方式针对不同学生基础知识的接受能力, 注重培养学生的特长及和兴趣以及对其自身的发展, 对不同程度学生的需求进行满足, 让每个学生自身的特长都得到提升。在实际体育训练中使学生体会到体育精神的内涵, 以及运动的乐趣, 今后充分发挥自身特长, 鼓励并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激发他们对体育专业的热情和兴趣并体会学习中的成就感。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导作用这是多元化教学模式的宗旨, 以往教师传授什么学生机械式学什么的传统教学方式需要进行革新完善, 而多元化教学模式是重视学生的特长爱好得到充分发挥, 凡是学生提出想学的教师便尽心尽力去教。因为去学习自身喜欢的体育项目, 学生的学习激情必然加倍增长, 同样会高度集中注意力进行学习, 也会主动请教教师不懂的问题, 从强制性被动学习转变为自身想要学习的状态, 学生的身心得到良好的培养。对自身感兴趣的课程进行学习, 使其拥有愉悦的学习心情得到的收获也是满满的成就感, 得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多元化教学模式融入高校体育教学管理中对学生体育技能方面的训练有了极大的进步效果, 而学生的道德素质同一时间也得到了培养, 让学生久而久之形成了良好的行为方式[3]。

3.3 提高体育训练质量及学生的思想素质

作为21新世纪的高校学生, 自身的体育成绩固然要达标, 而学生还需注重的任务是学习, 因此体教结合的教学任务任重道远。想要培养出既具备高水平运动能力又具有专业知识的优秀人才, 教师要做到将体与教合二为一进行教学。学习和训练两者为相互依存的关系, 在保证学习质量的同时, 尽量将时间用在训练中。而体育教师在这个过程中, 更是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他需要结合学生自身能力来定制相关训练计划。同时与学生的良好合作, 以及师生间的信任度也是运动队建设能否继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达到优异成绩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体育训练, 高水平运动队的建立是要经过长期有效科学性的训练而形成的。强化学生训练质量的同时, 教师也需要将自身素质及相关知识进一步提高, 为体育教学的未来贡献力量。教学中也要注重学生的思想方面教育, 使其明白为了什么而学习体育, 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 结语

总而言之, 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将会大大提高学生在体育学习上的积极性, 不断完善革新教学方式, 以及结合多种模式进行教学实践, 使高校体育教学朝着综合方向前进。这种完善将更好地带动我国高校体育教育在未来的发展脚步。

参考文献

[1]刘彬.上海民办高校体育现状与对策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 2012.

[2]崔熙.重庆市民办高校体育教育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 2013.

上一篇:老年性阴道炎怎样治疗下一篇:发动机缸体